• 人物篇

陈宝泉

 

陈宝泉(1874-1937),字筱庄、小庄、肖庄,中国近代教育家。天津人。1896年在维新思潮影响下参加康有为创办的强学会。1897年,考取京师同文馆算学预备生。1901年,任天津开文书局编校工作。1902年,陈宝泉任天津民立第一小学堂教员。同年,又协助严修创办天津师范讲习所。1903年由严修保送到日本留学,专攻速成师范科。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12年5月
教育部明令改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陈宝泉(字筱庄)任校长,筹备开学事宜。
1915年6月
校长陈宝泉将全国师范教育研究会简章报经教育部批准备案。陈宝泉兼任研究会主任干事。
1915年10月
校长陈宝泉呈报教育部关于学校的扩充办法,主要内容是:学校现设之本科英语、史地、理化、博物四部,共有9班;预备增设国文、数理二部;新招预科3班,分别是国文及英语部预科、史地及博物部预科、数理及理化部预科;并招教育专攻科及图画手工专修科、国文专修科各1班;理科讲习班、单级讲习班各1班;附设师范教员养成所1班;请求补发扩班经费及建筑费,经批交财政部补发。
1916年10月
校长陈宝泉与附属中学主任韩振华获得教育部批准,约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人员同往菲律宾考察教育。
1918年1月
校长陈宝泉接教育部训令,根据教育部主事曹冕等视察北京高师附属小学的报告,以该校管理、教授、训练各项成绩卓著,对教员赵镛等8人授奖章或传知褒勉;对房玉辉等3人则指出其有欠检点之处,应勤加注意。
1918年1月
校长陈宝泉接教育部训令,据教育部视学黎惠中、彭世芳报告,北京高师附属中学管理、训练均极注意,主任韩振华整理校务有条不紊,成绩良善应予传知褒奖。
1918年2月
学校召开手工图画学会成立大会,校长陈宝泉、手工图画专修科主任韩诵裳等发表演说。
1918年4月
教育部召集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到京举行会议。我校校长陈宝泉、武昌高师校长张渲、沈阳高师代表吴清林、南京高师校长郭秉文、广东高师校长金曾澄5人出席会议。
1918年12月
校长陈宝泉主持召开我国第一次国语教科书编辑会议。钱玄同教授担任编辑主任,计划编成后在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开展实验。
1919年3月
女子师范学校成立文艺研究会(由文科发起),分讲演、编辑、庶务三部,并于6月出版了《文艺会刊》创刊号。研究会成立之后的一年里,共召开讲演会24次,发表论文30篇,文艺作品80篇。女高师文艺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一个由女性成员组成的文学社团。文艺研究会主办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虽然只出版了6期,但是延续时间长达6年。《文艺会刊》发表名人学者的讲演笔记,如蔡元培、李石曾、黄炎培、陈宝泉、胡适、杜威等的讲演笔记。鲁迅在女高师所作的著名讲演《娜拉走后怎样》,最早就是以讲演笔记的形式发表在《文艺会刊》第6期上。从女高师文艺研究会中,产生了一个对现代女性文学作出重要贡献的女作家群:庐隐、冯沅君、苏雪林、石评梅、陆晶清等,她们是时代号召下最早的女性觉醒者,为后来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9年3月
教育部批准生病的陈宝泉校长休假两周,由博物部教务主任陈映璜代理校长。
1919年5月
由我校校长陈宝泉、北大校长蔡元培作保,反动当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各校复课。
1919年10月
校长陈宝泉由教育部派赴欧美考察教育,本校博物部教务主任陈映璜受教育部委派任代理校长。在美考察期间,陈宝泉邀请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访华,并邀请李建勋等留美学子回国任教。
1919年11月
教育部批准北京高师校长陈宝泉、北京女高师校长毛邦伟所拟《教授研究会简章》。
1919年11月
欧美教育考察团邹楫、任诚(江苏师范校长)、陈宝泉(北京高师校长)、孙其昌(沈阳高师校长)、杨若堃(成都高师校长)、金曾澄(广州高师校长)、谈锡恩(武昌高师校长),以及黄炎培、袁希涛等12人赴美考察。
1920年5月
校长陈宝泉考察结束。归国返校后,他锐意革新,尽量改聘留美学者执教,并组织校务改进委员会,委员均从校外选聘,且多系留美出身。这引起校内以东京高师为主干的教授群体的反对,形成留日派和留美派的尖锐对立。
1920年8月
北京高师图书馆采纳了李大钊的建议,利用暑假举办图书馆讲习会,以“谋图书馆事业之发展”为宗旨。讲习会聘请5位图书馆专家授课,并邀请李大钊、陈宝泉、程时煃、戴超、沈祖荣、邓萃英来校讲演。
1920年11月
校长陈宝泉因“办事诸多棘手,致学务难期进行”,提出辞职。学校接教育部令: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陈宝泉调部任事,教育总长范源廉调往教育部任普通教育司司长。教育部委派陶孟和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后来,因学生一致挽留陈宝泉,陶孟和自愿辞职。
1920年11月
《晨报》刊登陈宝泉辞职之宣言书。
1920年12月
教育部调任陈宝泉为普通司司长,派本部参事邓萃英暂行兼代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职务,为代理校长。教育部发布第140号令:“照准陶孟和不就高师校长。”
1920年12月
学生自治会在风雨操场开会,一是欢送校长陈宝泉,二是欢迎新校长邓萃英,两位校长相继发表演说。
1921年9月
应“实际教育调查社”之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院主任孟禄博士抵京。定自9月24日至12月5日赴各处考察教育,由北京高师教育科教授王仲达担任向导。教育界严范孙(严修)、范静生(范源廉)、袁观澜、陈莜庄(陈宝泉)、张伯苓等发起组织的“实际教育调查社”筹备处设于北京高师,并为孟禄通讯之总机关。
1922年4月
教育研究科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授予学生教育学士学位。原入学者32人,毕业者16人。这是中国各大学、专门学校设研究科并授予毕业学生以学位的开始。会上,校长李建勋、教育次长代表陈宝泉、教员代表刘廷芳、毕业生代表陈兆蘅、来宾代表梁启超分别讲话。
1922年10月
教育部派参事邓萃英、司长陈宝泉为筹备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委员。
1922年11月
教育部公布《筹备北京师范大学校委员会章程》,规定委员会职责为:处理北京高师一切结束事宜,审核北京高师的决算,计划北京师大一切开办事宜,议定师大的预算、组织及学制等。委员会设委员9人,除由教育总长延聘及指派外,并由北京高师推举教授2人。由委员会推举委员长及副委员长各1人。筹备委员会聘范源廉、李石曾、袁希涛、邓萃英、陈宝泉等为委员。
1922年12月
教育部委派本部司长陈宝泉暂行兼代北京高师校长职务。
1923年12月
教育部令派本部参事邓萃英、司长陈宝泉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董事会董事。
1924年1月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董事会成立。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育部聘请梁启超、李石曾、熊希龄、袁希涛、张伯苓、王祖训,并派部参事邓萃英、司长陈宝泉为董事,校长范源廉为例任董事,公推梁启超为董事长。在当时的国立大学中,北京师范大学是第一个创立董事会的大学。董事会的职权,按《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董事会简章》的规定,共有8项:(1)推荐校长;(2)议定学校教育方针;(3)制定学校章程及组织大纲;(4)审定本校预算及决算;(5)审定教授之待遇;(6)审定学位之给予;(7)保管校产;(8)议决其他经校长提出之重要事宜。董事会议决的事项,应由校长呈请教育部核准施行。
1924年3月
教育部派司长陈宝泉、图书审定处常任审定员沈步洲为北京女高师董事会董事。
1924年6月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第12届学生毕业,这是“高师改大”后第一届毕业生,计有教育研究科27名,国文系27名,英文系33名,数理系25名,理化系28名,博物系19名,共159名。校长范源廉主持典礼,教育总长张国淦,学校董事熊希龄、张伯苓、陈宝泉、邓萃英、王祖训、李煜瀛等出席仪式。
1925年9月
北京师大举行开学仪式,梁启超、陈宝泉、邓萃英等董事到会。会议由评议会主席查良钊教授主持。
1927年7月
教育总长刘哲呈请大元帅拟将京师原有国立9所大学即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北京法政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等合并为一所大学,总称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大学校之下,分设文、理、法、医、农、工等六科,师范一部,商业、美术两专门部,女子师范分设第一、第二两部。设置校长1人,总辖全校事务,各科部分别设立学长1人,分掌主管校务,校长、学长均由教育总长聘任。随后,教育部成立国立京师大学校筹备委员会,负责改组筹备中的一切事宜,原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现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陈宝泉被任命为京师大学校师范部筹备员。
1927年11月
建校十九周年纪念会在风雨操场举行,教育总长刘哲、普通司长陈宝泉、专门司长刘风竹等,以及京师大学校各科部学长出席纪念会。
1930年6月
学校举行第18届毕业典礼,李蒸、陈宝泉、钱玄同等致辞。
1932年12月
李蒸在建校33周年纪念活动上致辞,指出师范教育的意义,以及师范大学在教育上的地位。陈宝泉,毕业生、学生代表致贺词。
1934年9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改组军训组织,由教官、教务长、注册课主任组成军训委员会;研究所结束后,由校长等组织教育研究会,继续教育问题研究;备取生如志愿学习生物,可参加第二次科目考试;聘陈宝泉、徐炳昶、刘廷芳、傅铜、温源宁、马裕藻、邓萃英、查良钊、张贻惠、陈裕光等10人为名誉教授。
1935年3月
陈宝泉到校进行学术演讲,题目为《今日中国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