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篇

李建勋

 

李建勋 (1884-1976),1908年毕业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师范班;1921.10 — 1922.11任北京高师(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校长;中国教育行政研究的拓荒者。教育界有“南陶北李”之称。(陶行知和李建勋是大江南北两位齐名的大教育家。)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19年10月
校长陈宝泉由教育部派赴欧美考察教育,本校博物部教务主任陈映璜受教育部委派任代理校长。在美考察期间,陈宝泉邀请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访华,并邀请李建勋等留美学子回国任教。
1921年9月
校长邓萃英奉派赴美参加华盛顿会议,辞去校长职务。教育部委任李建勋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1921年12月
美国孟禄博士与实际教育调查社社员范源濂及各大学专门学校代表朱经农、李建勋等,北京市中小学代表张鸿来等,各省教育界代表马叙伦、方永蒸等,特请员熊希龄、胡适等,教育部代表陈延龄等70余人,在北京开教育讨论会3天。会后,由实际教育调查社出版、中华书局印行《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一册。
1922年4月
教育研究科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授予学生教育学士学位。原入学者32人,毕业者16人。这是中国各大学、专门学校设研究科并授予毕业学生以学位的开始。会上,校长李建勋、教育次长代表陈宝泉、教员代表刘廷芳、毕业生代表陈兆蘅、来宾代表梁启超分别讲话。
1922年9月
教育部在北京召集全国学制会议。通过《学校系统改革案》,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应提高程度,改为师范大学,或并设于大学内。在讨论中,通过了北京高师校长李建勋所提《请改全国国立高等师范为师范大学案》。
1922年10月
北京高师以校长李建勋为代表组成“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修正请愿团”,拟具“请愿书”,内有请求宪法中增加有关“教育与学校”的具体条文,要求把教育列入宪法。其后,经议员袁麟阁等将原案于宪法会议提出。
1922年11月
学生自治会发表宣言,欢迎师范大学新任校长范源廉。校长李建勋辞职,赴美留学。
1922年12月
教育部发布训令,内容为:北京高师校长李建勋辞职,已于本日指令照准。除电请校长范源廉即日回国就职外,所有校长职务,应暂由该校评议会代行。
1922年12月
教育部委派李建勋赴欧美考察师范教育。
1931年1月
《教育丛刊》第一卷第四期出版,刊登李建勋的《民国宪法内之教育专章》、邱椿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课程标准》。
1931年6月
两部教育系联席会议决议,内容为:邰爽秋、李建勋当选系主任;要求学校扩充教育系为教育行政、教育心理两系,归教育学院管理;增加教授人数;反对将教育学院院址设在训政学院;请改一附中为师范学校等。
1931年7月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正式合组,分设教育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教育学院开设教育系、体育系,文学院开设国文系、外国文学系、历史系、社会科学系,理学院开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教育学院、理学院及办公处设在和平门外的南新华街,即原第一部旧址,文学院设在宣武门内的石驸马大街,即原第二部及研究所旧址。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分别担任三个学院的院长,聘请李建勋、袁敦礼、钱玄同、罗昌、黄文山、赵进义、文元模、刘拓、李顺卿、王谟等教授分别担任教育、体育、国文、英文(外文)、社会学科(社会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系的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暂时空缺)。将原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先设置历史科学门和教育科学门,地址设在师大原址,聘请黎锦熙、钱玄同、李建勋、刘拓、李顺卿、程廼颐、傅铜、朱希祖等教授为研究委员会委员,研究院院长由校长兼任。原有两校的图书馆同时合并组建为一个馆,聘请陆华深为馆长,在教育学院和理学院校区内设总馆,文学院校区内设分馆。原第一院附属中学,改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校,男女生兼招,男女生同校不同班;原第二院附属中学,改称附属中学北校,基于历史传统,仍专招收女生。原第一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一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二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蒙养园改称幼稚园。
1931年7月
校长发布布告,内容是:聘定文学院院长为黎锦熙、理学院院长为刘拓、教育学院院长为李建勋。因教育系主任邱椿辞职,由李建勋兼教育系主任;化学系主任张贻同辞职,由刘拓兼化学系主任。
1931年7月
学校完成各系主任、教授聘定工作,李建勋兼教育系主任、袁敦礼为体育系主任、钱玄同为国文系主任、罗昌为英文学系主任、黄文山为社会学系主任、王谟为地学系主任、赵进义为数学系主任、文元模为物理学系主任、刘拓兼化学系主任、李顺卿兼生物学系主任,史学系主任未定。
1931年8月
校长徐炳昶聘请李顺卿、李建勋、刘拓、黎锦熙、钱玄同、高步瀛、陆懋德、朱希祖、邱椿、傅铜等人为研究院委员会委员,徐炳昶兼任院长,黎锦熙担任副院长,李建勋担任教育科学门主任,钱玄同为历史科学门主任。所有委员皆为名誉职,副院长、门主任均不支薪,只是减免上课工作量2小时。
1931年9月
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李煜瀛发表关于和平救灾的讲演,徐炳昶在典礼上说明校务进行情况,李建勋讲解教育为必修科目的学分情况及研究院的发展,黎锦熙说明师大与其他大学的区别,刘拓演说理学院的前景。
1931年9月
李建勋召开教育系学生谈话会,讨论教育系改进办法。教育系从本学期起,将三年级分为教育行政和教育心理两组,以培养学生教育能力。
1931年9月
教育学院召开谈话会,李建勋报告课程标准、组织、原则,聘任教授,以及必、选修课学分限制及实施方法。
1931年11月
因徐炳昶请辞后返平不到校,校务会议召开紧急决议,挽留徐炳昶,决议:派代表李建勋、刘拓、黎锦熙及李顺卿持函到徐宅慰问,恳请即到校;同时致电教育部速谋解决办法。教育部致电徐炳昶,表示即催拨经费,请其“毋得固辞为要。”
1931年12月
李顺卿、李建勋、刘拓、黎锦熙、孙廷莹、王士偘发告学生书、致教职员函、致各课系函,声明解除校务会议维持责任,等候教育部解决,同时以教授身份到校上课。
1932年5月
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通过李建勋继任师大校长。
1932年5月
李建勋致函朱家骅,说明学校经费困难,现状难以维持,坚辞校长一职。
1932年6月
李建勋再次复函朱家骅,坚持不就校长职。
1932年7月
教务长李顺卿、教育学院院长李建勋、理学院院长刘拓、文学院院长黎锦熙、研究院主任钱玄同到校复职。
1932年7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李蒸、李顺卿、柯政和、袁敦礼、赵进义、刘拓、黎锦熙、张贻惠、陆懋德、李建勋、罗昌、刘玉峰、易价等作为委员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务整理委员会简章》,草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理计划书》。 《计划书》提出了整理的方针和原则:今后的师大,要“充分表现师大之特性,即师大之组织、课程、训育、教法等,必与其他大学显有不同”,同时要“保持其固有之精神”。师大办学的目的是:“(1)造就中等学校良好师资;(2)造就行政人才;(3)培养教育学术专家。”在训育方面,“力求训练之严格,以养成整肃勤朴之学风,庶能奉公守法,以身作则”。在教法方面,“教学法力求理论与实际之联合”,“学术科教员,应随时指示学生,注意中等学校之教材与教法”。 学校把研究院仍改称研究所,其任务是:“(1)研究教育实际问题;(2)培养教育学术专家;(3)研究高深教育学术及有关教育之专门学术;(4)为其他大学毕业有志教育事业者,施以短期间训练。”研究所章程去掉(3)、(4)两项任务,另以“归集整理并编纂各科教材”作为第三项任务。 全校的整理分教务、训育、事务三个方面进行。
1932年8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开会,决议成立教务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和事务委员会,教务委员会由李顺卿、李建勋、黎锦熙、刘拓、钱玄同、赵进义、刘玉峰组成,训育委员会由李蒸、黎锦熙、李顺卿、李建勋、刘拓、马哲民、罗昌组成,事务委员会由袁敦礼、李顺卿、张贻惠、陆懋德、柯政和、易价组成;制订整理方针及办学目的为培养和造就中等学校的良好教师、教育行政人才、教育学术专家;学校组织原则必须突出师大特性;讨论学校组织、各系课程、学校预算等问题。
1932年9月
学校举行新学期始业典礼。李蒸报告就职两月的概况,李建勋就师大制度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发表演讲。
1932年10月
李建勋发表《师大研究院教育科学门一年之经过及今后之改进》一文,介绍了教育研究院教育专业的发展、学生来源、学习课程、经费等情况,以及研究教育的意义、该门学科的前景等。
1932年11月
李建勋管理教育学院后,提出改教育系四年级学生第二学期外出参观时间为第一学期,以使学生有充分时间将在各地参观所得经验付诸实习,本届教育系四年级学生将于本月中旬外出参观。
1932年11月
李建勋撰写《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之历年状况及将来计划》一文。
1932年11月
黎锦熙、常道直、李建勋对教育部意图变更学校组织问题分别发表谈话,阐述师范教育的重要,认为学制关系全国教育命脉,要充分发挥师大的精神和它的特性。
1932年11月
教授会召开紧急会议,议决内容是:(1)通过教授会大纲,其宗旨为“敦睦友谊,研究教育”。(2)呈文教育部,反对改变学校组织,说明学校存在的必要:中等师资、中等师范师资特别训练的必要,师大课程与其他大学同等,但性质绝对不同,以及造就教育环境,延长训练时间的重要等(呈文推举刘拓、杨立奎、袁敦礼负责起草)。(3)发起组织师范教育研究会,选举常道直、邱椿、潘企莘、杨立奎、刘雪崖、赵希三、刘拓、黎锦熙、李建勋为委员。(4)指定委员收集国外师资材料,准备文章用。
1932年11月
我校教授王桐龄、李建勋、邱椿、马哲民、钱玄同、黎锦熙等38人为中央停办师大一事向教育部长呈文,列举五项理由,说明师大学制不能更改,指出师范大学具有特殊任务,是普通大学所不能代替的。
1933年3月
李建勋撰写《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
1933年3月
学校召开课程标准委员会会议,决议内容为:由黎锦熙、刘拓分别审查中学师范文理科课程标准。该委员会委员由校长聘任,李蒸、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康绍言、徐金湶等7人组成。
1933年6月
学校召开校务教务联席会议,决议内容为:12日起放暑假;筹备设立特种师范班及实用艺术专修科,下学期先设音乐组;组织修订学则委员会,委员为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张贻惠、袁敦礼、康绍言、易价。
1933年7月
教育研究所召开会议,李建勋、黎锦熙分别报告工作情况。
1933年9月
李建勋准备在教育系实行导师制度,即一位教授担负几个学生的行为、知识培养的责任。
1933年9月
学校举行研究所开学典礼。李蒸、李建勋在典礼上发表讲演。
1933年12月
学校举行建校31周年纪念大会,数千人参加大会。李蒸报告校务,在校教职员人数为244人、研究生9人、本科生840人、附中965人、附小1474人、平民学校662人、乡村师范教育班30人。邓萃英、李建勋及毕业生、学生代表分别致辞。会后举行大型游艺活动。晚上举行庆祝音乐会。
1934年1月
暑期教育讲习会筹委会召开会议,常道直、李建勋、黄仲诚、袁敦礼、刘拓、黎锦熙、李飞生、赵希三、易价等参加会议,讨论讲习会筹备等工作。
1934年2月
学校参加平津国立院校教联会代表为李建勋、刘拓、黎锦熙、杨立奎、常道直、易价、汪如川、袁敦礼、钱玄同。
1934年3月
教育部专员周天放等视察学校三院及研究所教研及生活状况,李建勋赠送给专员们由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师范教育训育问题》、《中学教师服务状况》等书籍。
1934年5月
教育部令中央、武汉师大、北平师大设立教育研究所。师大将研究所扩大,组织调整后由李建勋负责教育问题研究和研究生指导,常道直负责教材编纂,其中文科由黎锦熙任组长,理科由刘拓任组长。
1934年6月
学校举行英语辩论会,评委为:杨宗翰、罗昌、赵慧修、李建勋、余坤珊、卢郁文,李建勋任评判长。5月份,辩题最初为“Resolved that excavation ofhistorical tombs should be forbidden”(古墓发掘应该禁止)和“Resolved that Peking should be the Capital ofChina”(北平应为中国首都)。5月20日,新增“全国各大学军训应强迫实行”为辩论题目。
1934年9月
学校召开新生谈话会,李蒸介绍学校状况,希望学生认清师大特性和使命等,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发表演说。
1934年10月
预算委员会将开会讨论本学期预算,委员为: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易价、汪如川、高鸿图。
1934年11月
学校聘定国语辩论会评委,名单为:李建勋、黎锦熙、刘拓、李飞生、包明钤、杨立奎。正反方组成。
1934年11月
四年级师生举行茶话会,参加者300余人。李建勋、汪如川讲笑话,熊梦飞以湖南话念古文,张国嶙吹笛子,场面热闹,学生尽兴而归。
1934年11月
学校各委员会组成名单如下: 校务委员会委员:李蒸、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钱玄同、杨宗翰、李飞生、赵进义、杨立奎、刘玉峰、高步瀛、文元模、郭毓彬。 教务会议委员:常道直、李蒸、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钱玄同、杨宗翰、李飞生、赵进义、杨立奎、刘玉峰、郭毓彬。 事务会议委员:汪如川、康绍言、何日章、韩导之、佟学海、张国嶙、陈兆蘅、高鸿图、贾魁。 军训委员会委员:常道直、李蒸、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康绍言、杨立奎、罗自强、程守钧、文治球。 图书委员会委员:李蒸、汪如川、李建勋、赵进义、袁敦礼、刘拓、刘玉峰、钱玄同、常道直、黎锦熙、何日章。 预算委员会委员: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易价、汪如川、高鸿图。 卫生委员会委员:袁敦礼、方颐积、聂玉蟾、李文铭、方石珊、李建勋、汪如川、卢永春、徐金湶、孙廷莹、孙世庆、焦真。 课程标准委员会委员:李蒸、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徐金湶。 修订学则委员会委员: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杨立奎、康绍言、易价。 建设计划委员会委员: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杨立奎、汪如川。 仪器购置委员会委员:常道直、刘拓、杨立奎、郭毓彬、刘玉峰、汪如川、程克敬。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委员:李蒸、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钱玄同、杨宗翰、李飞生、赵进义、杨立奎、易价、张国嶙、熊梦飞、董守义、程守钧。
1934年12月
教育研究指导委员会开会,讨论研究教育问题,决议事项为:规定工作进行办法;推定李建勋对委员会大纲草案进行修正。
1935年1月
我校改选平津国立院校教职员联合会代表,当选代表为杨立奎、李建勋、刘拓、黎锦熙、易价、汪如川、常道直、钱玄同、杨宗翰。
1935年1月
常道直、易价、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组成附中组织大纲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由黄敬思起草的大纲,大纲规程共17条。附中“除供师大教育研究及实习外,以锻炼强健体格,陶融公民道德,充实生活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培养科学基础,启发艺术兴趣”为宗旨。
1935年2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指定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程克敬、黄敬思组成“缩短假期”研究会,研究讨论行政院该项议案。
1935年6月
学校举行欢送毕业生大会,因李蒸在南京,由常道直、李建勋、刘拓、袁敦礼致训词。
1935年10月
李建勋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主要内容为:学生组织水灾救济会,募集捐款事,可由生活指导委员会再行讨论,时近初冬,捐款应尽早设法寄出;一年级增加英文必修课,为提高英文水平、阅读西文参考书及将来的出国留学;学生李国耀在平市中学教员检定试验中表现突出,为学校增光。
1935年11月
李建勋发表谈话,申明学校对教育部改进令中关于经费、图书仪器、建筑问题、教职员问题。根据改进令改进的事项有:增加设备及建设经费的比例;限制专任教师兼课兼职;裁减校工、校警;严格规定教师请假、学生缺席时间;增加专任教师人数,减少讲师人数等。
1935年11月
李建勋率教育系国内参观团南下参观,途中安排教育专家讲演、调查教育现状等活动。
1936年2月
我校改选出席平津国立院校教职员联合会代表,李建勋、刘拓、袁敦礼、汪如川、罗昌、黎锦熙、杨立奎、易价、高步瀛9人当选。
1936年3月
教育学会请李建勋演讲,题目为《毕业会考问题与研究》。
1936年4月
《教育杂志》出版《毕业会考问题研究专号》,李建勋、刘廷芳、金澍荣等发表调查报告、评论等,认为会考制度不能整顿和改善中学教育。
1936年4月
教育系三年级学生开实习讨论会。李建勋报告开会意义,李蒸谈实习的重要性。
1936年7月
《师大月刊》(教育学院专号)第28期出版,刊登李建勋《论各级学校免费及公费学额之设置》及《师大教育系一九三七班参观、见习、实习实况记要》等。
1937年2月
李建勋在纪念周上演讲《中国师范学校的使命》。
1937年5月
李建勋在纪念周上说明设教育公共必修科的必要性。
1937年5月
李建勋发表《北平师范大学全校设教育公共必修科问题》。
1937年10月
西安临时大学各处院系主任名单公布:文理学院院长刘拓,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历史系主任许寿裳、外语系主任余坤珊、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物理系主任张贻惠、化学系主任刘拓、生物系主任金树章、地理系主任黄国璋;法商学院院长徐颂明,法律系主任黄觉非、政经系主任尹文敬、商学系主任寸树生;教育学院院长李建勋,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壁亭;农学院院长周建侯,农学系主任汪厥明、林学系主任贾成章、农业化学系主任刘伯文;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土木工程系主任周宗莲、矿冶系主任魏寿昆、机械系主任潘承孝、电机系主任刘锡瑛、化工系主任萧连泊、纺织系主任张汉文;医学院院长吴祥凤。第一院设在城隍庙后街4号,包括国文、历史、外语、家政等系;第二院在西北大学所在地,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及工学院;第三院在北大街通济坊,包括法商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教育、生物、地理等系。
1938年6月
李建勋致函大学常委会委员,根据教育部令提出《对导师制纲要提请讨论之点》,对导师制度、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
1938年7月
李蒸在校常委会议报告师大本届毕业生实习安排,常委会开会决议:通过李蒸提案,本学年新生招生师大附中保送名额为6~10人(原为12人),免试入学;通过李建勋提议,拨600元开办简易师范科费用,通过毕业考试及学年考试手续6条等。
1938年7月
李建勋呈西北联大常委会关于设立简易师范科,说明建立的必要性。常委会讨论决议,呈教育部批准后施行。
1938年7月
教育部公布《国立中央大学设立师范学院办法》及《师范学院规程》,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国立中央大学设立师范学院办法》规定: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自1938年度起各设置师范学院。《师范学院规程》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条,师范学院以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养成中学校之健全师资为目的。第二条,师范学院单独设立,或于大学中设置之,得分男女两部,并得筹设由国家审视全国各地情形分区设立,藉女子师范学院。第三条,独立或大学师范学院由教育部审查全国各地情形,分区设立之。”西北联合大学遵照教育部训令,把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以西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李蒸兼师范学院院长。师范学院设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教育、体育、家政等8个系及劳作专修科。又令设立师范研究所(后改称教育研究所),所长为李建勋,研究人员有韩温冬、许椿生等。
1938年10月
教育部颁布指令,准予西北联合大学举办的陕南六县小学教员讲习会备案。该会由我校于暑假期间开办,经费由各县分别津贴,教师由我校学生担任,各科目由系主任选派指导委员。讲习班分科分县举行,李蒸、李建勋、黎锦熙等均担任了演讲。
1938年12月
师范研究所成立,李建勋任所长。该所“以研究高深教育学术,训练教育学术专才,及协助师范学院所划区内教育行政机关研究教育问题,并辅导改进其教育设施为目的”。每学年招收研究生10~15人,学期为2年,考试及格授予硕士学位。
1938年12月
学校恢复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该研究处以研究及解答小学教育实际问题,辅导小学教员进修,藉以改进小学教育等为目的。具体活动要点包括:征集研究小学教育实际问题;解答小学教员所提出关于小学教育的疑难问题;通信指导小学的进修;通信指导小学教育的实验;发行通信研究刊物。该处由教育系主任李建勋教授主持,并设立小学教育通信研究委员会,由3人组成,下设指导教授、干事、研究员、书记员等成员。
1939年1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聘请李建勋兼任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主任等。
1939年5月
李建勋撰写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育系导师制训导纲要及其实施办法》,发表于《教育杂志》,介绍了教育系导师制,收录了训导纲要、训导方式和调查表;同期,《教育杂志》还发表了《西北联大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近况》一文,介绍了该处历史、工作任务和成绩。另外,《师范学院能否完全代替教育学院系》一文认为各大学仍应设立教育院系。
1939年8月
随着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的纷纷独立,西北联合大学解体。李蒸被正式免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的职务,校印上缴教育部。学校正式以西北师范学院的名义招收新生。师范学院学生一律免收学膳费,由政府公费负担。西北师范学院奉部令增设公民训育系、博物系,达到10个系1个专修科。各系学制4年,劳作专修科学制3年。又创设西北师范学院“第二部”,招收大学其他学院性质相同学系毕业生志愿作中学教师者,及现任中等学校教员,予以教育专业训练。西北师范学院设置院长秘书,由易价担任;下设教务处、训导处、事务处,分别由黎锦熙、袁敦礼、汪如川担任各处主任;另设有教育研究委员会、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等11个委员会对相关活动进行决策、指导、管理;教学机构为系,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语系主任张舜琴、史地系主任谌亚达、公民训育系主任王凤岗、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理化系主任刘拓、博物系主任郭毓彬、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国樑、劳作专修科主任果沈初。附属中学也由古路坝迁来,称为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由方永蒸担任主任。院本部设在城固文庙旧县学遗址,旧有及增建房屋有办公处43间、教室4座12间、女生宿舍22间、杂项房屋17间。
1939年11月
学校召开训导会议,决议事项为:推举导师5人组织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除主任导师为当然委员外,李建勋、董守义、杨立奎、袁敦礼当选;拟定训导实施方案,附实施方针、方案要点;通过训导证书格式等。
1939年12月
李建勋在第八次纪念周上讲演,说明西北师院与北平师大的承继关系,希望学生学习师大校歌,并讲演《师道论》。
1940年10月
代院长李建勋在本学年第一次纪念周上报告院务,主要内容是:本学年黎锦熙担任教务主任,袁敦礼担任训导主任,史地系主任由谌亚达代理,公民训育系主任为王凤岗;经费问题,已向教育部呈请增加;并演讲《学校的性质》。
1940年12月
学校召开训导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上学期学生操行成绩;推选5人为研究导师,负责考查学生评语及等级标准(名单);修正通过训导实施纲要;选举本学年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委员,李建勋等6人当选等。
1941年4月
李建勋在纪念周上演讲,题目为《专科以上学校训育问题》。
1941年8月
西北师范学院在城固本院召开本区中等教育辅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事项为:推举黎锦熙、李建勋、金澍荣拟订本区中等教育辅导计划及实施方案;函请各省教育厅拟送计划和方案;呈请教育部规定教员参加暑期讨论会经费和奖励办法等。
1941年9月
《小学教育实际问题》一书编写完成,李建勋亲自作序,由于学校经费缺乏及印刷困难迟迟未能出版,及至1948年才由正中书局出版发行。
1942年5月
李建勋在纪念周上讲演,题目为《吾国高级师资训练之待决问题》。
1942年12月
李建勋、许椿生合著《战时与战后教育》(研究所专刊第二种,1942年出版);金澍棠、李庭芗合著《初级中学英语课本之分析》(研究所专刊第一种第二册,1942年出版)。这些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942年12月
西北师院召开“师大及本院40周年纪念日”庆祝大会。李蒸在庆典报告中指出:“今年幸逢本校40周年大庆,忆学校过去,艰难缔造,及推想未来之使命重大,诚不禁百感交集,惟聆今年盟国开始反攻,胜利在望,本校校庆在城固和兰州两地同时举行,象征本校明年校庆将在兰州和北京两地同时举行。”当天,在城固庆祝大会上,教育系主任、校委会教授代表李建勋在讲到西北师院与北平师大之间的关系时说,师大作为一所有历史有成就之高等学府,竟以西北联大改组而取消,是教育史上的不幸事件,是抗战建国期间的一大损失。对教育具有崇高信仰的西北师范学院教职员及同学,应努力使其复活。
1944年7月
学校开始修建大礼堂。但因为在招标时工程师预算最低造价需要460万元,学校决定采取“购料雇工自建”的办法以节约经费。学校成立了由汪如川、胡国钰、李建勋、张德馨、赵擎寰组成的建筑委员会,整个工程造价仅340万元。同时,还添建了一些教室、宿舍、实习室,城固方面的设备和物资也陆续运抵兰州,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1946年7月
北平师范学院聘定教授,分别为:名誉教授为王桐龄、邓萃英、李建勋;教育系主任常道直、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文系主任梁实秋、数学系主任张德馨、体育系主任徐英超、物理系主任方嗣棉、化学系主任张贻侗、地理系主任邹豹君、生物系主任郭毓彬。
1946年8月
北平师院召开欢迎袁敦礼、李建勋大会。
1946年9月
本学期起设立教育研究所,所长为李建勋,经费预算已呈报教育部。
1948年1月
《今日之教育》第5期出版,刊登有李建勋的《各级教育行政机关设参议会以收集思广益之效案——中国教育学会第九届年会北平分会提案之一》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