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篇

李蒸

 

李蒸(1895—1975)字云亭,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王辇庄人,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早年留美,主修乡村教育,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30年代起先后出任北平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学院院长十余年。1949年后为全国政协委员会兼文教组副组长、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团结委员等职。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30年2月
国民政府任命李煜瀛为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在其未到任前,派李蒸代理。
1930年2月
师大学生会开会议决,致电李煜瀛,欢迎其任校长;派程陶勋、李绍膺为学生会代表,持欢迎函赴津,迎接李蒸到校担任代理校长。
1930年2月
赴津学生会代表谒见李蒸,希望他尽早到校主持工作。李蒸表示代理校长责任重大,本人能力薄弱,学校事宜必须与李煜瀛面谈。李蒸致电李煜瀛,要求面谈学校事宜,李煜瀛复电请李蒸不要南下,早日到职。
1930年2月
李蒸致电教育部、李煜瀛,致函教职员,呈报就任代理校长职。
1930年2月
李蒸到校就职,与各科主任谈话,并决定待学校正式上课后,即赴沪会晤李煜瀛,磋商学校发展方针。
1930年2月
李蒸在就职欢迎会上发表关于学校发展计划的演说,称自己回到母校担任代理校长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为学校谋发展;二是为同学谋求学的便利。并提出他今后的三个工作方针:一是事务方面要有效率,要节流,要公开;二是提倡学生学习的自动性;三是整个师大全体同仁分工合作,共同促进校务的发展。王桐龄代表教职员致欢迎词。
1930年3月
李蒸赴南京、上海,与校长李煜瀛商议改进校务办法,并亲自到国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经费。教育部部长蒋梦麟曾表示同意考虑每月向师大增加经费6万余元。
1930年6月
学校举行第18届毕业典礼,李蒸、陈宝泉、钱玄同等致辞。
1930年8月
李蒸致电教育部、李煜瀛,请求辞代校长职。
1930年8月
李蒸致电教育部,二次辞代校长职。教育部复电挽留。学生自治会派代表持函挽留,请维持校务。
1930年8月
教育系主任邱椿致函李蒸,请求辞职。
1930年11月
建校22周年纪念大会举行,代理校长李蒸报告学校历史及现状,3000余人参加了大会。学校有13个系、2班预科,教授43人、讲师142人、职员89人,在校学生1006人、毕业生1900余人,在教育界服务者超过毕业生半数以上;附中、附小教职员119人,学生1390余人。
1930年12月
校长李煜瀛、代理校长李蒸辞职。教育部令总务长徐金湶偕同校务会议维持校务。
1930年12月
学校第三次校务会议听取李蒸就政府任命易培基为师大校长后,致电敦促易就职的经过,会议通过与附小联络办法等决议。
1930年12月
李蒸致电教育部,遵令解职,申明校务暂由校务会议维持;致电易培基,请派员接洽校务。
1930年12月
学校第四次校务会议讨论校务维持办法,决议电教育部,报告李蒸解职经过,说明校务会议不敢接受委托,请示办法;致电易培基请其速到学校;致函代校长李蒸,请暂行维持校务。
1931年12月
李蒸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
1932年6月
行政院会议通过教育部长朱家骅请任命李蒸为师大校长的呈文。随后教育部公布对李蒸的任命书:“派李蒸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业经行政会议通过,仰即先行到校视事。”
1932年7月
因教育部任命李蒸出任师大校长,学生产生拒、迎两派意见,辩论激烈,并一度封闭自治会办公室。
1932年7月
李蒸到校视事履职。
1932年7月
李蒸到校敦请各院长、主任复职,并决定召开教务会议,讨论招生及教育发展问题。
1932年7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李蒸、李顺卿、柯政和、袁敦礼、赵进义、刘拓、黎锦熙、张贻惠、陆懋德、李建勋、罗昌、刘玉峰、易价等作为委员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务整理委员会简章》,草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理计划书》。 《计划书》提出了整理的方针和原则:今后的师大,要“充分表现师大之特性,即师大之组织、课程、训育、教法等,必与其他大学显有不同”,同时要“保持其固有之精神”。师大办学的目的是:“(1)造就中等学校良好师资;(2)造就行政人才;(3)培养教育学术专家。”在训育方面,“力求训练之严格,以养成整肃勤朴之学风,庶能奉公守法,以身作则”。在教法方面,“教学法力求理论与实际之联合”,“学术科教员,应随时指示学生,注意中等学校之教材与教法”。 学校把研究院仍改称研究所,其任务是:“(1)研究教育实际问题;(2)培养教育学术专家;(3)研究高深教育学术及有关教育之专门学术;(4)为其他大学毕业有志教育事业者,施以短期间训练。”研究所章程去掉(3)、(4)两项任务,另以“归集整理并编纂各科教材”作为第三项任务。 全校的整理分教务、训育、事务三个方面进行。
1932年8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开会,决议成立教务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和事务委员会,教务委员会由李顺卿、李建勋、黎锦熙、刘拓、钱玄同、赵进义、刘玉峰组成,训育委员会由李蒸、黎锦熙、李顺卿、李建勋、刘拓、马哲民、罗昌组成,事务委员会由袁敦礼、李顺卿、张贻惠、陆懋德、柯政和、易价组成;制订整理方针及办学目的为培养和造就中等学校的良好教师、教育行政人才、教育学术专家;学校组织原则必须突出师大特性;讨论学校组织、各系课程、学校预算等问题。
1932年8月
李蒸返回北平,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教育部向他再次重申了行政院议决我校停止本年招生的两个理由:一是督促师大彻底整理;二是节省经费,充实设备。教育部也说明不能变通的两个理由:一是教育部有整个计划整顿全国各大学,师大停止招生一年既经行政院决议,并与整顿其他大学连带关系,教育部既下决心整顿,各大学当然不能变更原议;二是停止招生一年,不妨碍师大之发展,且于整理校务有许多便利,至虑本年停止招生后,第四年无毕业学生,教育部允另筹补救办法,于明年添招艺术专修科学生,使本校毕业学生不致中断一年。
1932年8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开会,李蒸报告赴京的情况。
1932年8月
李蒸复函毕业同学,说明不能采纳自动招生的理由,指出教育部已撤销改组学校计划,并同意下年度招收艺术教育等专修科学生。
1932年9月
学校举行新学期始业典礼。李蒸报告就职两月的概况,李建勋就师大制度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发表演讲。
1932年10月
遵照中央行政院、教育部训令,校长李蒸拟定学校整理方案,并修订学校组织大纲,呈报教育部。
1932年10月
李蒸再次赴南京、上海、杭州三地,与教育部官员接洽,争取国民党内高层、教育官员(陈布雷、程天放等人)的援助。
1932年11月
《师大月刊》第1期出版,李蒸发表“发刊词”。
1932年11月
李蒸抵沪后会见朱家骅,教育部无实行变更学校组织的计划。现任教育部长为翁文灏。
1932年11月
学生自治会致函李蒸,要求取消研究院及收回学生记过成命。
1932年11月
李蒸函学校,报告在京接洽经过,已与多方商讨,解释师大与其他大学之不同,当局已经谅解,改制已成过去。
1932年11月
李蒸回校接受记者访问,对进京结果表示满意,明年起继续招收新生。
1932年11月
李蒸报告南下结果,朱家骅建议取消社会科学系,为解决各大学毕业生出路问题,将在各大学设师范教育班,进行一年训练。双方商定,师大学制不变,仍准各省选送学生。校务整理委员会所拟改革计划,教育部将批准。学生对李蒸报告不满,认为只有口头协议,学校前途仍无保证。
1932年11月
因斋务课分科主任吕云章与某访客发生口角,学生自本日起成立“驱吕大会”,决议封闭吕云章办公室,誓死驱吕。吕云章致函各报社,说明事实真相。学生代表谒见李蒸,要求明令免除吕职务。李蒸表示,职员当尽职责,以行政系统和手续起见,请同学等待。
1932年11月
李蒸答复学生代表,寒假期间不招收新生,扩大周年纪念将从长计议等。
1932年12月
李蒸上报教育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理计划书》。
1932年12月
李蒸就学生请学校于寒假自动招生一事发表谈话,认为招生问题由教育部批准、经费预算、学年衔接等诸多因素组成,寒假招生事实上很难做到。
1932年12月
李蒸在建校33周年纪念活动上致辞,指出师范教育的意义,以及师范大学在教育上的地位。陈宝泉,毕业生、学生代表致贺词。
1932年12月
因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向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高等教育案》中涉及“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应即停办”的内容,李蒸起程赴京,向三中全会陈述意见,请保留现行师范制度。
1932年12月
程天放、朱家骅分别致电李蒸,说明中组委已取消停办师大提案,师大仍独立设置。
1932年12月
李蒸致电学校,说明中组委停办师大提案已由审查会予以取消。
1932年12月
李蒸返校后召开联席会议,报告三中全会关于停办师大案撤销经过,说明中央对师大共产党组织活动的注意,及密令开除32名学生问题,对开除的学生表示惋惜。
1933年2月
教育部以师大环境不适为由,拟将学校迁往西安。李蒸认为校址迁移,影响学生就学,图书仪器迁移难免损坏等诸多不便。同日,校务会议讨论教育部关于为救国飞机捐款问题,决议除捐出经费一月的百分之二十,其余行政费应捐部分从教职员薪水中扣除(月薪百元以下的职员除外)。
1933年2月
李蒸致函各系主任,要求整顿课堂秩序,无论学生多少,都请正常上课。
1933年2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说明,学校将根据教育部规定,修改课程标准,并准备在普通毕业文凭外,增发主副科文凭各一张,以便学生就业。
1933年3月
李蒸就学校迁移问题发表谈话,表示不明白教育部用意,认为学校迁移关系重大,政府应有具体办法。
1933年3月
学校召开课程标准委员会会议,决议内容为:由黎锦熙、刘拓分别审查中学师范文理科课程标准。该委员会委员由校长聘任,李蒸、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康绍言、徐金湶等7人组成。
1933年4月
因取消社会学系,该系学生讨论转系问题,议决内容为:向学校扩大转学范围,除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外,准请转入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平大学法学院等,请免除转系、转学考试;发还入学保证金及补发津贴等。学生代表见李蒸,李蒸回答:扩大转学范围、随意转系及发津贴事,均须请示教育部批准。
1933年4月
李蒸致函各省教育厅,请对师大毕业生优先酌量任用;又函各地校友优先聘请新毕业同学。
1933年6月
李蒸赴教育部汇报后返校,反馈内容是:教育部同意我校下学期继续招生,对各院招生比例规定为,文、理学院招生人数不得超过教育学院;社会学系下届停止招生,学生转系;研究院因经费缩减改为研究所;奉部令增设音乐、工艺两系。
1933年8月
女师大河北同学会致函李蒸,认为此次初试录取女生不足五分之一,如果不做调剂,师大女生将寥若晨星,请求优待女生。
1933年9月
学校召开新生谈话会。李蒸、常道直发表训词,介绍学校的历史,强调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新生于本日开始上课。
1933年9月
学校举行研究所开学典礼。李蒸、李建勋在典礼上发表讲演。
1933年11月
学校成立建筑委员会,讨论准备建设大礼堂、扩充办公处、图书馆建设计划,须李蒸赴京返校后,再召开制订计划。
1933年12月
李蒸撰文《以乡村小学为乡村建设之中心——师大乡村教育实验区之目标》,介绍乡村教育。
1933年12月
李蒸在北大教育学会讲演,题目为《教育问题》。
1933年12月
学校举行建校31周年纪念大会,数千人参加大会。李蒸报告校务,在校教职员人数为244人、研究生9人、本科生840人、附中965人、附小1474人、平民学校662人、乡村师范教育班30人。邓萃英、李建勋及毕业生、学生代表分别致辞。会后举行大型游艺活动。晚上举行庆祝音乐会。
1934年2月
第一女生宿舍代表谒见校长,因迁往文学院住宿有多方不便,请求学校解决。李蒸表示,将负责解决学生的困难。
1934年5月
李蒸赴京汇报校务,接洽组织暑期讲习班事宜,报告讲习班计划,下年度训练职业教育师资计划等。并携带师大整理计划呈报教育部,其内容主要有:学生除学习主科外,选修副科一门;研究所添设自然科学教材编纂组,设立教育问题通讯研究部;军训为一二年级必修课;增设毕业生事务股,负责毕业生服务介绍、调查联络等;在温泉辛庄设立乡村教育实验区,占地60平方里,由16个村庄组成,傅葆琛担任主任,并成立乡村教育师范班等。
1934年6月
李蒸返校谈赴京情况,因国立艺专即将成立及学校经费问题,原增设音乐美术副科,改为只设音乐科,不再设立美术科。
1934年6月
学校举行学生课外活动给奖仪式,李蒸、杨立奎分别训话。获奖学生为150人,包括运动会成绩优秀者、演讲会成绩优胜者、辩论会优胜者以及全勤学生,本次学年全勤学生仅1人,学期全勤学生为7人。
1934年8月
李蒸到庐山谒见蒋介石,蒋对学校工作表示赞许。教育部批复续办研究所函,复查后对研究所继续招生问题予以考虑。
1934年9月
学校召开新生谈话会,李蒸介绍学校状况,希望学生认清师大特性和使命等,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发表演说。
1934年11月
乡村实验教育区举行周年纪念活动,李蒸作工作报告。纪念活动举办农产品展览,展出农产品、农制品等约千余种。实验区有2120户、万余口人,涵盖16个村庄,为宛平、昌平及北平市三方管辖。
1934年11月
学校各委员会组成名单如下: 校务委员会委员:李蒸、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钱玄同、杨宗翰、李飞生、赵进义、杨立奎、刘玉峰、高步瀛、文元模、郭毓彬。 教务会议委员:常道直、李蒸、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钱玄同、杨宗翰、李飞生、赵进义、杨立奎、刘玉峰、郭毓彬。 事务会议委员:汪如川、康绍言、何日章、韩导之、佟学海、张国嶙、陈兆蘅、高鸿图、贾魁。 军训委员会委员:常道直、李蒸、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康绍言、杨立奎、罗自强、程守钧、文治球。 图书委员会委员:李蒸、汪如川、李建勋、赵进义、袁敦礼、刘拓、刘玉峰、钱玄同、常道直、黎锦熙、何日章。 预算委员会委员: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易价、汪如川、高鸿图。 卫生委员会委员:袁敦礼、方颐积、聂玉蟾、李文铭、方石珊、李建勋、汪如川、卢永春、徐金湶、孙廷莹、孙世庆、焦真。 课程标准委员会委员:李蒸、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徐金湶。 修订学则委员会委员: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杨立奎、康绍言、易价。 建设计划委员会委员: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杨立奎、汪如川。 仪器购置委员会委员:常道直、刘拓、杨立奎、郭毓彬、刘玉峰、汪如川、程克敬。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委员:李蒸、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钱玄同、杨宗翰、李飞生、赵进义、杨立奎、易价、张国嶙、熊梦飞、董守义、程守钧。
1934年12月
学校举办校庆纪念活动,纪念活动有纪念会仪式、检阅学生军、游艺会、演出等。李蒸在纪念会上演讲。
1934年12月
《师大月刊》纪念专号出版,李蒸撰写卷头语,编者撰写《三十二周年纪念日以前和以后》。
1935年3月
李蒸建议中国社会教育社在北平设立暑期社会教育补习学校。
1935年4月
附中女校因对主任韩秀峰不满,发生风波。学生大会决定呈文学校,请求撤换主任。李蒸令级主任劝导学生遵守纪律,由各级主任上呈学校学生要求。
1935年5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具体内容为:本校学生参加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大学生演说决赛获得第二、五、七名;希望同学注意学习外语;有关考试问题;说明校务会议组织附校委员会、课程研究委员会决议;以及普及教育等事项。
1935年6月
学校举行欢送毕业生大会,因李蒸在南京,由常道直、李建勋、刘拓、袁敦礼致训词。
1935年9月
李蒸在新生谈话会上报告校务,发表训词,说明办学宗旨、学校组织、课程,要求学生要有坚定的学习志向,努力学习,遵守纪律等。
1935年9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报告学校工作问题,内容为:教务长常道直辞职;大礼堂建筑准备完成,但须经教育部批准;改进课程安排;附中合并等。
1935年10月
《世界日报》出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乐研究社第一次国乐演奏会特刊》,柯政和撰文介绍《国乐演奏会的宗旨》,李蒸为特刊题词。
1935年11月
李蒸返校召开各院院长、系主任谈话会,报告时局和南下情况。
1935年11月
李蒸在文学院召开学生谈话会,嘱学生沉着冷静,忠于国家。
1935年12月
李蒸在教理学院报告庶务课长陈兆蘅被解雇校工持刀砍伤经过,告诫学生对北方时局应取的态度,要求学生有问题和学校协商,不要冒昧行动。
1936年2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发表演讲,主要内容是:(1)希望学生谅解学校指派进京学生代表的不得已苦衷;(2)教务仍照常进行,并组成教材研究委员会,大礼堂等建筑问题因环境问题,教育部尚未批复,本学期无实现可能;(3)希望同学健全体魄,发扬民族精神,以正当途径取得全民族团结,在课业外练习救国才能。嘱咐学生三思而后行。
1936年4月
教育系三年级学生开实习讨论会。李建勋报告开会意义,李蒸谈实习的重要性。
1936年5月
附中遵李蒸指示,就请愿事布告训诫学生,遵守纪律。
1936年5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主要内容为:请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瑙·恰蕙到校讲演;请提琴家马思聪到校演奏;下学期遵部令设公费生,每系二人,每人年补助约150元,具体办法待定;举行英语演说竞赛等。
1936年5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主要内容是:公费生经费为3000元,标准为家境清贫,学习成绩优良,品行端正;与北洋工学院合办职业教育训练班;下年度增办中等劳作师资班等。
1936年9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报告本年度新计划,主要内容为:严格考核缺课学生,每周讲授1小时课程,缺课5小时的学生扣20分,依此类推;四年级增加论文,无论文不能毕业;实行导师制;减少上课时间,以养成学生在课外进行研究的风气;进行小学教育研究工作等。
1937年2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主要内容为:校友楼正在筹款,准备建造;大礼堂已由教育部批准,图纸已画好,开春即可施工;开除6名学生已经教育部备案,学生无悔改之意,难以变更。
1937年6月
李蒸亲自率团赴兰州,选定十里店为永久性校址。学校实行分批迁移的办法,即从1941年起每年在兰州校区招收一届新生,城固校区不再招收新生,直至在校学生全部毕业为止,同时教职员也分批迁往兰州。1944年学校全部迁移完毕。
1937年9月
教育部发布训令,决定在长沙与西安分别组成临时大学,其中,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在陕西西安合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指定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翛等4人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校务主持“由常务会议商决,系共同负责之合议制度”。设立西安临时大学的目的是为“收容北方学生,并建立西北高教好基础”。全校设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6个学院,分散在西安三处安顿,分别称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
1937年10月
教育部发布训令,颁发《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组织规程》,规定筹备委员会的任务。主要内容包括:“(1)校址之勘定;(2)经费之支配;(3)院系之设置;(4)师资之遴选;(5)学生之收纳;(6)建筑设备之筹置等。”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不设校长,以筹备委员会代行校长职权。“本委员会设主席1人,由教育部部长兼任,设委员7至11人,由教育部聘任之。”随即,教育部任命李书华(未到任)、徐诵明(国立北平大学校长)、李蒸(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书田(北洋工学院院长)、童冠贤、陈剑翛(教育部特派员)、周伯敏(当时陕西省教育厅厅长)、臧启芳(当时已在西安的东北大学校长)、辛树帜(当时在武功的西北农学院院长)等人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随后又指定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翛等4人为常务委员,童冠贤为秘书。校务主持“由常务会议商诀,系共同负责之合议制度。”筹备委员会下设秘书、教务、总务三处,各处设主任1人,由教育部就常务委员中指定兼任。全校设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6个学院,23个系。
1938年2月
李蒸任命教育系教授方永蒸为高中部主任。高中三个年级,北平转入部分,再加上新招入的学生,每个年级各两班(男女合班),共200余人。
1938年3月
西安临时大学常务委员会召开第23次会议,研究做好千余名师生的南迁工作,会议决定成立由徐诵明、李蒸等17人组成的“准备迁移事务委员会”,下设布置、运输及膳食等3个委员会。此后不久,常务委员会正式公布“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全体学生由西安至汉中行军办法”。
1938年5月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正式开学,在城固大学本部总办公处补办开学典礼。李书田任主席,演讲师生徒步旅行迁移汉中的意义。校常务委员陈剑翛在讲话中指出更改校名的意义:“本校现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其意义一方面是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表示原由三校合组而成。”汉中区专员致辞,李蒸代表学校致答词。
1938年6月
校常委会议召开,讨论决议事项为:根据教育部令组织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李蒸为委员会召集人;批准医学院临时诊所暂行组织章程备案;批准生物系购买实验材料;学生考试等议案。
1938年7月
根据当时国民政府颁布的《战时教育实施方案》中关于“中等学校师资,设立师范学院,予以给养”,“师范学院应独立设置,或将大学教育学院改称”等规定,西北联大的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西北联大常务委员,原师大校长李蒸兼师范学院院长。学院设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教育、体育、家政8个系及劳作专修科。又设立了师范研究所(后改称教育研究所)。
1938年7月
李蒸在校常委会议报告师大本届毕业生实习安排,常委会开会决议:通过李蒸提案,本学年新生招生师大附中保送名额为6~10人(原为12人),免试入学;通过李建勋提议,拨600元开办简易师范科费用,通过毕业考试及学年考试手续6条等。
1938年7月
教育部公布《国立中央大学设立师范学院办法》及《师范学院规程》,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国立中央大学设立师范学院办法》规定: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自1938年度起各设置师范学院。《师范学院规程》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条,师范学院以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养成中学校之健全师资为目的。第二条,师范学院单独设立,或于大学中设置之,得分男女两部,并得筹设由国家审视全国各地情形分区设立,藉女子师范学院。第三条,独立或大学师范学院由教育部审查全国各地情形,分区设立之。”西北联合大学遵照教育部训令,把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以西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李蒸兼师范学院院长。师范学院设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教育、体育、家政等8个系及劳作专修科。又令设立师范研究所(后改称教育研究所),所长为李建勋,研究人员有韩温冬、许椿生等。
1938年7月
校常委会议召开,决议事项为:根据教育部命令,“撤销筹备委员会,筹委会委员改任校务委员”及“指定李蒸、徐颂明、胡庶华为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根据教育部命令,根据全国临时代表大会决议,对学校各院进行改组,其中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批准康绍言所拟陕南6县小学教师暑期讲习会简章备案等。
1938年10月
教育部颁布指令,准予西北联合大学举办的陕南六县小学教员讲习会备案。该会由我校于暑假期间开办,经费由各县分别津贴,教师由我校学生担任,各科目由系主任选派指导委员。讲习班分科分县举行,李蒸、李建勋、黎锦熙等均担任了演讲。
1938年12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改组校建筑委员会,许寿裳、李蒸、徐诵明等当选,许寿裳担任主席,通过组织公费生、免费生审查委员会,各常委、院长、系主任为委员;聘黄敬思代理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通过黄国璋拟订地理系四年级学生对陕南地方改良及紫阳县茶叶状况调查研究专题大纲,拨调查费150元等。
1939年2月
胡庶华、徐诵明、李蒸赴渝参加全国教育会议期间,校常委及训导长、师范学院院长职务分别由刘拓、张贻惠、黎锦熙代理。
1939年8月
随着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的纷纷独立,西北联合大学解体。李蒸被正式免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的职务,校印上缴教育部。学校正式以西北师范学院的名义招收新生。师范学院学生一律免收学膳费,由政府公费负担。西北师范学院奉部令增设公民训育系、博物系,达到10个系1个专修科。各系学制4年,劳作专修科学制3年。又创设西北师范学院“第二部”,招收大学其他学院性质相同学系毕业生志愿作中学教师者,及现任中等学校教员,予以教育专业训练。西北师范学院设置院长秘书,由易价担任;下设教务处、训导处、事务处,分别由黎锦熙、袁敦礼、汪如川担任各处主任;另设有教育研究委员会、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等11个委员会对相关活动进行决策、指导、管理;教学机构为系,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语系主任张舜琴、史地系主任谌亚达、公民训育系主任王凤岗、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理化系主任刘拓、博物系主任郭毓彬、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国樑、劳作专修科主任果沈初。附属中学也由古路坝迁来,称为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由方永蒸担任主任。院本部设在城固文庙旧县学遗址,旧有及增建房屋有办公处43间、教室4座12间、女生宿舍22间、杂项房屋17间。
1939年8月
教育部训令联大政组,西北联合大学改为国立西北大学,设文、理、法商三个学院。医学院独立,称为国立西北医学院,设于汉中。师范学院独立,称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址在城固,继承北平师范大学的传统,李蒸担任院长。此前的西安临时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所组成的各校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都保有原有学校校印,李蒸、徐诵明、李书田等人也保留原有学校“校长”或“院长”名义,学生也都具有原有学校和现在学校的双重学籍和校徽。
1939年11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发表演说,说明教育部对学校的希望以及学校面临的困难,希望师生共同努力。
1939年11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演讲青年训练问题,认为青年训练的成败在于师资训练,尤其是高级师资训练的成败。学校制定了训练方针,规定了训练目的、培养方向。演讲解释了校训“礼义廉耻”的意义。
1939年12月
学校举行国民月会,李蒸讲解《国民精神总动员》第五章,并作时事报告,勉励学生报效国家。
1940年1月
李蒸在第十三次纪念周上报告院务,主要内容是:黄国璋担任主任导师,成绩显著;针对训育组织的三个委员会的职责和成绩,新增设了公民训育系、博物系和劳作专修科;报告了经费困难,校舍不敷使用,与西北大学分家问题不清楚,设备仍合用等问题。
1940年3月
李蒸在本学期第一次纪念周上报告院务,主要内容是:国民月会改在每月第一次纪念周合并举行;教授变更;新宿舍的管理;学生课外活动。李蒸自任伤兵之友社分队长,征求会员,希望踊跃加入。
1940年3月
院长李蒸在全院大会的讲话中报告学校事务和建筑等方面面临的困难。
1940年6月
院长李蒸亲自率团自城固远赴兰州勘定校址,最后选定了兰州市西郊6公里处,黄河北岸傍近甘新公路的十里店为建校的最佳地点。李蒸就此事商呈教育部长陈立夫报部核准在此购置地皮275亩,由此定下十里店为西北师范学院永久性地址。
1940年12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16期(新生训练专号)出版,校长李蒸撰写序言,刊登内容为:教育部颁发高中以上学校新生入学训练实施纲要暨科目及教材大纲;本院新生入学训练大纲;课程纲要及时间表;训育实施细则;李蒸、黎锦熙在新生训练开学典礼上的训词等。
1940年12月
李蒸在北平师大38周年纪念会上报告师大校史,介绍在校服务期满20年教职员(7人)。介绍学校毕业生人数为5126人,其中3056人在教育界服务,专科以上学校校长为242人,中学校长183人等。
1941年3月
李蒸在本学期第一次纪念周上报告院务,主要内容为学生健康、课程安排、课外活动、学校建筑等。
1941年4月
院长李蒸再次赴兰,聘请兰州各界知名人士29人组成学校建筑筹备委员会。
1941年4月
李蒸在第六次纪念周上演讲,说明本年起院本部将不再招收新生,在兰州设定永久校舍,教育部同意学校关于选择校址的要求,学校选定十里店为校址。
1941年10月
李蒸在本学期第一次纪念周上报告院务,介绍了新生录取情况、师范学院报考情况、教学实习问题、教材教法研究、教学设备、学生暑期活动,以及学校集中力量要办的几件事等。
1941年11月
李蒸在劳作专修科一年级开学典礼上演讲劳作科历史。
1942年1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报告院务,内容涉及课业完成、年级考试、经费以及时局等方面问题。
1942年3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报告院务,介绍春假旅行,经费困难,兰州分院近况等。
1942年12月
西北师院召开“师大及本院40周年纪念日”庆祝大会。李蒸在庆典报告中指出:“今年幸逢本校40周年大庆,忆学校过去,艰难缔造,及推想未来之使命重大,诚不禁百感交集,惟聆今年盟国开始反攻,胜利在望,本校校庆在城固和兰州两地同时举行,象征本校明年校庆将在兰州和北京两地同时举行。”当天,在城固庆祝大会上,教育系主任、校委会教授代表李建勋在讲到西北师院与北平师大之间的关系时说,师大作为一所有历史有成就之高等学府,竟以西北联大改组而取消,是教育史上的不幸事件,是抗战建国期间的一大损失。对教育具有崇高信仰的西北师范学院教职员及同学,应努力使其复活。
1942年12月
《西北日报》开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刊”。谷正伦题写刊名并作《做育人师》,李蒸发表《本校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日感言》,朱绍良题“百年树人”贺词,佟学海作《祝刘立饶先生四十整寿歌》,郑通和作祝词,曾济宽作《表率群伦》,木格、水梓致祝词。
1943年10月
李蒸在遵令设置函授学校章程计划的报告中称:师大“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成立迄今5年,共招研究生5期,计共437人”。
1944年12月
为庆祝建校42周年,学校出版《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近况》一书,李蒸撰写《校史简述——代序》,书中内容包括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组织系统表、教务概况、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及附属机关教职员人数统计表、训导概况、校舍及设备、师范研究所及函授学校、出版刊物、研究所研究专刊一览等。
1945年8月
院长李蒸奉调离任,院务由教务主任黎锦熙代理。
1946年1月
西北师院师生于上月底因复校无结果而实行罢课,经全体大会决议,要求教育部恢复北平师大校名,在北平师大原址复校,恢复李蒸校长职务,并将全体徒步赴渝请愿。
1946年1月
西北师院院长李蒸辞职,教育部意请黎锦熙继任。
1946年2月
教育部令北平师大在原址复校,改名为北平师范学院,院长由袁敦礼担任;西北师院久设兰州,李蒸辞职后由黎锦熙继任。
1946年12月
西北师院举行校庆活动,兰州市党部联合会将十里店枣林至师院路段定名为李蒸路,并致电李蒸表示敬意。校庆活动中展出大量文物,举行各种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