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篇
人物
机构
学科
阶段
白寿彝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史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光明日报》创办人之一。1909年生于河南开封,1929年入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中国哲学史。曾受教于冯友兰,师从顾颉刚,与郭沫若、臧克家、季羡林等为好友。在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方面卓有建树。其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于1980年出版,被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朝鲜文、罗马尼亚文在海外发行。
相关人物
钟敬文
钟敬文
陶大镛
陶大镛
何兹全
何兹全
启功
启功
顾明远
顾明远
黄祖洽
黄祖洽
陈垣
陈垣
黎锦熙
黎锦熙
王梓坤
王梓坤
瞿林东
瞿林东
刘家和
刘家和
刘若庄
刘若庄
方福康
方福康
袁贵仁
袁贵仁
相关事件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我校代表林砺儒、楚图南、黎锦熙、侯外庐、黄药眠、李德全、洪深、白寿彝、叶丁易等人出席。
1955年6月
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委员会成立大会,高校中的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共21人,我校陈垣、黎锦熙教授名列其中。会上,中国科学院聘请我校白寿彝教授为历史研究二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朱智贤教授为心理研究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6年6月
我校党委会分别邀请无党派和民主党派人士进行了座谈,征求对党委统战部工作的意见。出席座谈会的有:无党派民主人士傅种孙、钟敬文、穆木天、胡明、李长之、朱智贤、郑华炽、刘启戈、陈友松9人,民主党派负责人祁开智、白寿彝、陶大镛、王心正、鲁宝重、胡志彬、陆宗达、胡梦玉、谢斯骏、何兹全、赵擎寰、萧璋12人,党委代表张斧、黄彦平、谭丕模、姚慧敏、周群、金永龄6人。
1956年8月
在北京主持召开了高等师范学校文、史教学大纲讨论会,讨论修订了20种科目的教学大纲。中文系黎锦熙教授、历史系白寿彝教授等30余人参加了文、史科目讨论。物理系张宗燧教授、化学系鲁宝重教授等10余人赴上海参加理科教学大纲讨论工作。
1959年3月
新一届校务委员会成立,37名成员如下:陈垣、刘墉如、何锡麟、薛迅、马建民、黄彦平、张斧、祁开智、郑华炽、方铭、鲁宝重、孙伟、张刚、何秀琴、王曦、窦仲菊、徐文、萧璋、黎锦熙、陆宗达、白寿彝、何兹全、于陆琳、郭一岑、刘文翰、叶英、吕和声、张禾瑞、蒋硕民、陈忠文、金永龄、胡志彬、杨葆昌、汪堃仁、董愚得、周廷儒、王心正。
1961年3月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黄秉维到我校地理系作学术报告;中文系刘盼遂教授先后给古典文学教研组的青年教师、研究生、进修生作关于《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学术讲座;历史系先后请吕振羽、白寿彝、周一良、郑天挺等教授作学术报告;政教系开设“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批判专题讲座”,邀请贺麟、齐良骥、朱德生、杨一之等来校主讲。
1961年12月
社会科学处举行治学经验交流会,白寿彝、刘盼遂等5位老教授在会议上发言,畅谈治学经验。
1962年3月
历史系系主任白寿彝教授作为我国史学界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了巴基斯坦历史学会年会。回国后,白寿彝在北京史学会和我校作关于访问巴基斯坦见闻和巴基斯坦史学情况的报告。
1962年4月
经校委会第34次会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调整扩大成员名单:社会科学版主编:陈垣,副主编:方铭、白寿彝。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马特、方铭、王焕勋、白寿彝、朱智贤、刘宁、刘家和、陈垣、萧璋、李文保、李庭芗、李生林、胡教贽、胡恒立、郑儒箴、浦安修、郭一岑、郭预衡、郭笙、纵瑞堂、龚书铎、张斧、彭飞、杨迈、黎锦熙、瞿菊农。自然科学版主编:鲁宝重,副主编:郑华炽、汪堃仁。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万方祥、孙永生、孙儒泳、刘培桐、刘世楷、严梅和、汪堃仁、祁开智、陈光旭、郑华炽、周廷儒、胡志彬、范会国、喀兴林、张禾瑞、鲁宝重、蒋硕民。
1962年12月
本年度,全校113位教师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60余篇。主要有:数学系副教授孙永生的《周旋函数的最佳一致近迫及最佳线性近迫》,生物系教授汪堃仁和讲师张启元的《切除迷走神经和注射普鲁苯辛对于结扎幽门的大白鼠胃溃疡形成的影响》,地理系教授周廷儒的《中国自然区域分并规律和区划原则》,天文系教授刘世楷的《从天象与降水相关概推未来二十五年间中国水旱的趋势》,政教系讲师李思温等的《论考茨基》,历史系教授白寿彝的《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中文系副教授郭预衡的《从魏晋南北朝一代谈文学史编写问题》,中文系副教授启功的《关于古代字体的一些问题》等。 近年来,本校教师编纂出版的著作有:历史系陈垣教授的《中西回史日历》、《清初僧诤记》;白寿彝教授的《学步集》、《史学新论》、《古代史学史教本》;中文系黎锦熙教授和刘世儒合作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教材》三大册,共约200多万字;葛信益副教授的《学点语法修辞》;教育系朱智贤教授的《儿童心理学》;化学系鲁宝重教授的《酶学概论》;物理系祁开智教授的《理论力学》。在撰写专著的同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一些教师接受国家的委托编写各种教科书、参考书和工具书。例如,生物系师生编写出版了《北京植物志》,全书120万字,1200多幅插图;白寿彝教授主编了《中国史学史》(古代部分);教育系教师编写了《儿童心理学》、《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近代教育文选》等教材;彭飞和章志光教授参加了心理研究所编写《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工作;中文系教师编写了《中国历代散文选》;外语系教师编写了《俄语教学法》等著作。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全国某些大学的历史系或著名专家整理校勘《二十四史》,历史系陈垣教授接受了校勘其中《新、旧五代史》的任务。
1963年11月
校务委员会举行第52次扩大会议,传达科学院、教育部两会议主要精神,讨论通过了成立学术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校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共有委员43人。校长陈垣任主任,程今吾、马建民、鲁宝重、白寿彝、马特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直属校务委员会领导。
1971年11月
我校历史系白寿彝教授和中文系启功教授参与点校整理《二十四史》的工作。启功先生主持《清史稿》的点校。
1978年3月
召开全校教师职工大会,传达吴德同志传达的二中全会、五届人大、五届政协会议的精神。我校出席五届人大的白寿彝、出席五届政协的关瑞梧两位同志汇报了参加会议的感受。
1978年4月
校党委召开了系主任和系党总支书记会议,宣布恢复系行政机构,讨论如何办好师大的问题。党委第一书记贾震讲话,白寿彝、肖璋、周廷儒、胡志彬等与会同志积极发言,表示拥护校党委的决定。
1978年4月
经市委科教部4月8日批准,我校恢复系行政机构。各系正、副主任名单如下:白寿彝任历史系系主任,王文瑞、何兹全、张宏毅、方攸翰任系副主任。周廷儒任地理系系主任,武吉华、李之保任系副主任。张禾瑞任数学系系主任,王树人、董延闿、孙永生任系副主任。冯克嘉任天文系系主任,李宗伟任系副主任。孙煜任物理系系主任,林振金、张计怀任系副主任。胡志彬任化学系系主任,陈文博、吴永仁、胡树永任系副主任。肖璋任中文系系主任,郭预衡、刘漠、孙敬桐、童庆炳任系副主任。张腾霄任哲学系系主任,马奇任系副主任。宋涛任政治经济系系主任,徐禾、鲁友章任系副主任。胡华任中共党史系系主任。李生林、吴家国、赵贻忠任政教系系副主任。李兆林、杨迈、关山任外语系系副主任。尹德新、关瑞梧任教育系系副主任。李式惠、董愚得、彭奕欣任生物系系副主任。金铭院、贾希效、张延祜、吴金山任体育系系副主任。
1978年4月
校党委召开总支书记、系主任会,布置关于提升教师职务的工作,并通过校评议委员会名单:主任:贾震,副主任由副书记二人担任。成员:王适安、孟波、郭敬、张殿选、何秀琴、白寿彝、肖璋、李生林、李兆林、姚森、毕淑芝、窦仲菊、胡志彬、林振金、王树人、周廷儒、冯克嘉、邸明杰、许珍亭。
1979年5月
我校成立学术委员会,贾震任主任委员;王于畊、白寿彝、汪堃仁任副主任委员。它是校党委领导下的学术机构,主要任务是:在校长(或副校长)的领导与支持下指导全校的学术活动;审议重大学术成果;并对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有关工作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我校学术委员会由90名委员组成,设社会科学分会和自然科学分会,分别主管本学科的科研与学术活动。
1979年7月
我校民革、民盟、民进、农工、九三5个民主党派组织联合召开了恢复活动大会。全校有66名民主党派成员参加大会。民革、民盟等5个民主党派组织的中央、市级领导,市委统战部的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学校党委、各系党总支的负责同志也参加了大会。大会主席、民盟师大支部主委白寿彝教授、校党委领导聂菊荪分别作了讲话。
1980年1月
聂菊荪、王于畊、白寿彝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教育部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
1980年6月
中国民主同盟师大支部召开全体盟员大会,选举了新的支委会。白寿彝、杨敏如、张厚粲、马俊明、郭汾、沈树桢、牛平青7位同志当选为支委,卢乐山、程树礼同志当选为候补支委。会后,支委们进行了分工,推选白寿彝、杨敏如同志为正、副主任委员。
1980年11月
我校在政协礼堂举行纪念前校长、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陈垣同志100周年诞辰大会。方毅、杨秀峰、楚图南、白介夫、臧伯平、谭元堃、刘大年、郭明秋、尹达等领导同志和教育界、学术界一些知名人士,以及我校师生代表和兄弟院校的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了纪念大会。纪念会由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白寿彝教授代表学校讲话,高度评价了陈垣先生的学术成就、治学精神和爱国思想。我校老校友、对外友协副会长楚图南也在会上讲了话。
1980年12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学位授予工作。学位委员会委员共41人。我校历史系白寿彝先生荣任首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1年6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核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我校陶大镛、王焕勋、顾明远、钟敬文、白寿彝、严士健、黄祖洽、汪堃仁8位同志被确定为首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1年7月
钟敬文、白寿彝、陶大镛、张禾瑞、王世强、喀兴林、陈光旭、刘若庄、周廷儒、刘培桐、汪堃仁、何兹全、陆宗达13位同志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教育部授予学位单位评议会议。
1981年9月
我校白寿彝在人大常委会上就高校学位问题和思想工作有关问题进行发言。
1981年9月
校长办公会同意建立通史研究室和史学史研究室,杨钊任通史研究室主任,白寿彝兼史学史研究室主任。
1981年9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教育部副部长周林来校邀请专家白寿彝、启功座谈。
1981年11月
我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世界经济、教育基本理论、中国教育史、发展心理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民间文学、汉语文字学、史学史、中国古代史、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物理、固体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古地理学、细胞生物学17个学科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陶大镛、王焕勋、毛礼锐、陈景磐、朱智贤、李何林(兼职)、钟敬文、陆宗达、白寿彝、何兹全、王世强、刘绍学、孙永生、严士健、黄祖洽、黄敞(兼职)、刘若庄、陈光旭、周廷儒、汪堃仁20位教授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学、自然辩证法、中共党史、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史、中国近现代史、无线电物理、核物理及核技术、光学、放射化学、天体物理、区域地理学、环境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自然科学史(数学)等42个学科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1981年12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我校进行《回族人物志》编写工作,在我校史学研究所内设立回族史研究室,由白寿彝教授主持。
1981年12月
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成立,白寿彝教授任理事长。
1982年1月
白寿彝教授函邀历史系、史学所24位教师,召开了新年读书会。白寿彝、赵光贤教授,刘家和、龚书铎、张守常等几位副教授在读书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1982年1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由白寿彝、汪堃仁、王于畊、王焕勋、冯克嘉、齐振海、朱智贤、严士健、陈光旭、陈景磐、纵瑞堂、陆宗达、何兹全、杨圭南、金永龄、周廷儒、张禾瑞、张静如、钟敬文、陶大镛、顾明远、聂菊荪、黄祖洽、喀兴林24位同志组成学位评定委员会。
1982年3月
经国务院批准,我校陶大镛、王焕勋、毛礼锐、陈景磐、朱智贤、李何林(兼职)、钟敬文、陆宗达、白寿彝、何兹全、王世强、刘绍学、孙永生、严士健、黄祖洽、黄敞(兼职)、刘若庄、陈光旭、周廷儒、汪堃仁这20位教授,有权授予博士学位。
1982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刘友渔兼任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金永龄任无线电系主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免去其自然科学处处长职务;吴碧华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无线电系党总支书记,免去其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李之保任科研处处长,免去其自然科学处副处长职务;王均广任天文系直属党支部书记,免去其党委青年部副部长、机关党总支副书记职务;马燮如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免去其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党总支书记职务;免去王桂筠物理系党总支书记职务;白寿彝兼任史学研究所所长;刘宁任苏联文学研究所所长。
1982年6月
我校校庆委员会正式成立,主任:聂菊荪;副主任(以姓氏笔画为序):王于畊、王正之、白寿彝、肖敬若、汪堃仁、郭敬、浦安修、谢芳春。委员:64人。秘书长:胡恒立;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侯刚。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研究和布置校庆筹备工作。
1982年7月
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古籍所成立。白寿彝任所长,启功、刘淑娟任副所长。
1982年9月
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和校团委等部门,以及各系各单位,分别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全国人大常委、历史系主任白寿彝教授,市政协委员、物理系郑华炽教授,市人民代表、归侨讲师林冰,全国政协委员、数学系台籍教师吴英辅,市政协委员、数学系王世强教授,哲学系汪馥郁、教育系黄菊美、天文系马文章,市政协常委、中文系肖璋教授,图书馆学专业负责人郁光影等发表了感言。
1982年10月
白寿彝教授主持召开了参加《史学概论》执笔同志的座谈会。科研处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1983年3月
我校严士健、顾明远被增补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郭预衡、张志贤、冯克嘉为评议组特约成员。此前,汪堃仁、黄祖洽、白寿彝、钟敬文、王焕勋、陶大镛6位教授已是有关评议组成员。
1983年3月
史学研究所两次举行学术座谈会,探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历史系王真教授作了题为《论历史研究怎样为现实服务》的学术报告。史学研究所所长白寿彝教授指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至少有三方面值得深入探讨:(1)历史理论和历史现实;(2)历史发展与历史传习;(3)史料工作在史学中的地位。
1983年5月
我校白寿彝、王忠烈当选为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3年5月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会址设在我校中文系,钟敬文任理事长,白寿彝等任副理事长。
1983年7月
在全国首届通俗政治理论读物评选中,我校白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获一等奖,陶大镛教授主编的《社会发展史》获二等奖。今日举行授奖大会。全国首次评选获奖的读物共49本,是从1979—1983年内所出版的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中评选出来的。《社会发展史》一书现已被北京、上海等地推荐为职工“振兴中华”必读书目。
1983年10月
历史系白寿彝教授被聘为全国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研处马章根被聘为该组织的秘书。
1983年11月
党委统战部召集由我校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五个民主党派负责人,就清除精神污染问题进行座谈。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委员白寿彝教授,市政协常委钟敬文教授,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民盟北师大支部主委杨敏如副教授分别作了发言。
1983年11月
教育部成立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白寿彝教授任副主任。
1984年6月
我校召开教职工大会,人大常委白寿彝、人大代表王忠烈、政协委员陶大镛、王于畊在会上传达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精神。
1984年9月
我校有关部门召开了有关“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学习讨论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历史系教授白寿彝,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著名书法家启功,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陶大镛,市人民代表、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堃仁,原校党委书记贾震,中文系教授钟敬文,天主教北京市爱国委员会副主席谢斯骏,民进中央常委胡梦玉,市人民代表林冰等各方面人士参加了座谈会。
1984年10月
近2000名北师大历届校友今日返校,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成立大会。校友会名誉会长周谷城、初大告、林一山、刘达、孟英、张珍,会长浦安修,副会长陈静波、王梓坤、何锡麟、高沂、聂菊荪、白寿彝、汪堃仁、苏庄、张斧、杜润生、于刚、冒海天、胡恒立,理事王于畊、方福康、谢芳春、马建民等出席了成立大会。校友会会长浦安修在大会上讲话。副会长、党委副书记胡恒立宣读校友会章程和理事名单,大会一致通过。校友会名誉会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副会长、北师大校长王梓坤,副会长、原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兼校长苏庄,名誉会长、五四运动我校被捕八名同学之一的初大告等,先后在会上讲了话。原教育部一司副司长郑启明、北大校友会及西南联大校友会代表参加了大会,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李传信参加大会并带来清华大学的贺信。
1984年10月
印度女历史学家、孟买大学历史系系主任教授赛义德博士来我校进行学术访问,会见了史学所所长白寿彝教授。两位教授就封建社会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
1984年11月
历史系学生会、团总支发起和组织的春秋学社成立。这个群众性学术团体共有社员208名,聘请了白寿彝、何兹全等20余名学者、专家担任顾问,历史系系主任龚书铎先生担任名誉社长。
1986年2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到我校参加中青年教师座谈会。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彭珮云,国家教委办公厅主任李健、《中国教育报》总编潘铭等陪同来校。校长王梓坤在座谈会上向李鹏等领导同志汇报了我校的工作情况,方福康、顾明远、金永龄、陶卫、吴猛、马樟根、张启元、袁行榘先后发言。李鹏在座谈会上说,教育工作很重要,要搞好教育工作必须搞好师范教育,国家教育应该在师范教育方面多下力量。教师是教育行业的“工作母机”,而师范大学正是生产这种“工作母机”的。北师大在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中肩负着比其他学校更为重要的任务,希望北师大的教职工能增强信心,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多做贡献。座谈会后,李鹏、何东昌、彭珮云等专程去教工宿舍看望了白寿彝、启功、汪堃仁等几位70多岁高龄的老教授,赞扬了他们的工作,并虚心向他们请教。李鹏告诉校党政负责人说,要尽量为这些老先生创造好的条件,使他们在晚年工作、学习、生活得更好。
1986年4月
校党委召开全校教师、干部大会,白寿彝、严梅和、王于畊、陶大镛传达了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精神。大会由校党委书记方福康主持。
1987年12月
我校29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北京市获奖,其中获一等奖的有白寿彝的《回族人物志》、钟敬文的《民间文学概论》、赵光贤的《周代社会辨析》、何兹全的《佛教经律关于寺院财产和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黄济的《教育哲学》、成有信的《现代教育的特点及其本质》。
1988年3月
由史学研究所所长白寿彝教授主编的国家教委“七五”教材规划项目《中国史学史纲要》编写工作展开。
1988年5月
我校史学所以白寿彝教授的名义邀集在京中学部分历史课骨干教师来校,召开中学历史课教学座谈会。
1988年11月
中国民俗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在我校召开,钟敬文当选学会主席,白寿彝、张紫晨当选学会副主席。
1989年2月
学校和历史系、古籍所联合召开白寿彝教授从事学术活动60周年暨高校执教50周年座谈会。
1990年2月
历史系召开赵光贤教授执教50年暨80寿辰座谈会,副校长顾明远,白寿彝、王梓坤等人以及赵先生多年的挚友、弟子和历史系教师共7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
1990年3月
民盟北师大支部向民盟市委组织部统计上报了民盟同志1989年度获奖情况:白寿彝教授,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汪培庄教授,获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程树礼教授,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张厚粲教授,获中国教育学会成立10周年优秀论文二等奖,与美国德州大学合作研究项目“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认知和语言基础”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基金;钟善基教授,获日本社团法人三大学数学教育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启元教授,获北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奖,北京联合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李岫副教授,获北师大“优秀教师”称号;祝鼎民副研究员,获北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奖;王雅娟副教授,获北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奖;丁玥(退休民盟成员),获国家教委颁发的“老有所为精英”奖状。
1991年9月
历史系召开学术座谈会,祝贺我校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何兹全先生80华诞,从事学术研究50周年和高校执教40周年,暨总结先生的治学和教学经验。参加座谈会者近90人,副校长杨国昌同志出席会议。与会的著名学者有白寿彝、赵光贤、刘乃和、郭预衡、刘家和、黎虎、瞿林东、王宁等教授。
1991年10月
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评选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奖大会。我校6部著作榜上有名,历史系白寿彝教授的《史学概论》、何兹全教授的《中国古代社会》和儿童心理所已故朱智贤教授的《朱智贤心理学文选》获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荣誉奖。我校史学所刘家和教授的《世界上古史》和瞿林东教授的《唐代史学论稿》获二等奖。心理系张厚粲教授主编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获三等奖。
1992年5月
白寿彝同志任北京市民族教育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1992年9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到我校视察工作,向全国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问候,希望教育战线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陪同江总书记前来视察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同志,国务委员、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同志,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同志,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汪家镠同志,北京市副市长陆宇澄同志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徐瑞新同志等。江泽民同志同钟敬文教授、启功教授、白寿彝教授、陶大镛教授、刘乃和教授、肖璋教授、何兹全教授、郭预衡教授、汪堃仁教授、王梓坤教授、黄祖洽教授、刘若庄教授等亲切握手。江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同我校师生进行座谈。会后,江泽民同志为我校题词:“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
1993年12月
由我校著名教授白寿彝、启功、郭预衡、李修生先生主编的大型文史丛书《文史英华》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全国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资助项目。
1994年2月
白寿彝先生85寿诞暨《白寿彝史学论集》出版庆祝会举行。参加这次盛会的,有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民盟中央、国家教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北京市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学会等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以及白先生的同事好友、学界名流周林、季羡林、刘大年、苏秉琦、齐世荣、周一良、林业泉、田宗庆、钟敬文、陶大镛、启功、王梓坤、顾明远、赵光贤、何兹全、刘乃和等近200人。副校长许嘉璐致祝词。
1994年10月
“白寿彝教授史学思想讨论会”在我校召开。史学所所长龚书铎教授和瞿林东教授共同主持了会议。副校长杨国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社、《历史研究》杂志社、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以及我校何兹全、郭预衡、刘家和、王桧林教授等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1995年4月
我校有16项社会科学成果在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奖。其中,成有信主编的《教育学原理》、冯忠良的专著《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获一等奖。获二等奖的有:杨镜江、陈仲华主编的《精神生产概论》、桑新民的专著《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张嘉同等的学术专著《规律新论》、吴序光等的专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张鸿苓等的专著《语文教育学》、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夏志德等的《俄语成语双解词典》、刘宁等的《俄苏文学批评史》、白寿彝主编的《文史英华》、李保初主编的《创作技巧学》、毕淑芝、王义高的《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孙喜亭的《教育原理》、林崇德的《学习与发展》。
1995年9月
学校调整校务委员会名单:主任:陆善镇;副主任:周之良、王梓坤、方福康、顾明远;顾问:白寿彝、启功、钟敬文、陶大镛。
1995年12月
历史系举行首届“白寿彝史学论著奖”颁奖仪式。历史系副教授杨共乐的专著《罗马史纲要》荣获一等奖,青年教师王培华的专著《大江东去》荣获二等奖。副校长袁贵仁教授,史学所所长龚书铎教授,瞿林东教授,历史系主任郑师渠教授,系党总支书记张宏毅教授及评委会其他成员出席了颁奖仪式。
1996年5月
历史系设立白寿彝史学论著奖。
1997年6月
校党委举行庆祝建党76周年纪念大会。全校新党员、各总支、直属支部、党员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会议。校党委宣布授予白寿彝、黄祖洽、顾明远、严士健、王永潮、张静如、颜一鸣、曲恒昌、蒋人璧、胡景浩、王艳华、陈玉岭、林福智、钱兴昆、龚乃传15名同志“共产党员标兵”称号。
1997年9月
我校白寿彝、启功、陶大镛教授应邀列席中共“十五大”。
1999年2月
春节前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至立,副部长周远清一行来到钟敬文、启功、陶大镛、白寿彝等著名教授家中,给老教授们拜年。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延东等也在春节前先后看望了钟敬文教授。
1999年4月
学校举行“祝贺白寿彝教授90华诞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来自中央统战部、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宗教局、民盟中央、国家民委、全国人大民委、全国政协民委、中国史学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回族协会、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以及著名学者季羡林、钟敬文、刘大年、王钟翰、何兹全、戴逸、田余庆、齐世荣、金冲及、蔡美彪等出席了大会。党委书记袁贵仁和校长陆善镇在庆祝会上致辞,对白寿彝先生的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全书出版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分别致信、致电或以其他方式向白寿彝教授表示祝贺。
1999年4月
我校召开会议,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为白寿彝教授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发来的贺信精神。
1999年6月
第三届白寿彝史学论著奖本科生奖颁奖暨学习白寿彝先生道德文章大会召开。40余名学生受到表彰。
1999年9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的陪同下看望了正在住院治疗的我校历史系教授、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
2000年2月
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副部长刘延东代表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探望因病住院的白寿彝先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于22日前去看望白先生。
2000年3月
我校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逝世,享年91岁。
2000年3月
白寿彝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白寿彝先生逝世后,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丁关根、李铁映、丁石孙、许嘉璐、王兆国、阿沛·阿旺晋美、钱伟长、白立忱、何椿霖、王朝文、陈至立、马启智、毛如柏以及费孝通、雷洁琼、杨静仁、胡绳分别以不同方式向白寿彝和他的家属表示慰问与悼念;许嘉璐、白立忱、李德洙、陈至立、李志坚、徐锡安、叶小文、吴修平、李文海等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白寿彝先生。
2001年6月
在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校共有27项成果获奖。其中,白寿彝教授的《中国通史》荣获特等奖,袁贵仁教授的《邓小平价值观研究》、顾明远教授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刘宁教授的《俄国文学批评史》、聂石樵教授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学》和王向远教授的《“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获得一等奖;韩震教授的《重建理性主义信念》、董志铁教授的《名辩艺术与思维逻辑》、钟敬文教授的《建立中国民俗学派》、杨利慧教授的《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白暴力教授的《价值与价格理论》、沈越教授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探源》、唐任伍教授的《管理审视——中外经济管理比较研究》、杨冠琼副教授的《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沿革研究》、姚梅林副教授的《学习规律》、孙喜亭教授的《再论科学技术·生产力·教育》、毛亚庆副教授的《从两极到中介——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论研究》、张斌贤教授的《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研究》、檀传宝教授的《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靳希斌教授的《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教育改革》、申继亮教授的《教师素质论纲》、杨共乐教授的《罗马社会经济研究》、瞿林东教授的《中国史学史纲》、刘勇教授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郭英德教授的《明清传奇史》、邹红教授的《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获得二等奖。
2002年10月
根据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评选结果,我校白寿彝教授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多卷本)获特等奖;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下),黄楠森、龚书铎、陈先达主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李国钧、王炳照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8卷本)获一等奖;黄济、王策三主编的《现代教育论》,杜育红著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获优秀奖。
2002年12月
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正式颁布。我校共有26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3项。我校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获唯一一个特等奖。
2004年12月
我校白寿彝的《中国史学史教本》、李晓西的《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董晓萍的《田野民俗志》、劳凯生的《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石中英的《教育哲学导论》、王立军的《宋代雕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7部成果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李建会的《与真理为友:现代科学的哲学追思》等22部成果获得二等奖。
2009年5月
白寿彝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我校召开。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韩震以及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北京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华书局等单位的领导以及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教育部、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开封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发来贺信。会上宣布设立“白寿彝学术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