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篇

陈垣

 

陈垣(1880.11.12—1971.6.21)。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出身药商家庭,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影响下﹐他和几位青年志士在广州创办了《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继之辛亥革命﹐他和康仲荦创办《震旦日报》,积极宣传反清。1912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后因政局混乱,潜心于治学和任教。 陈垣没有受过正规的史学教育,全靠自己的勤奋,著作宏富,成就斐然。在中国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及历史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成为世界闻名的史学大师。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国际地位还很低的时期,他就被中外学者公认为世界级学者之一,与王国维齐名。上世纪30年代以后,又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29年1月
陈垣就任史学系主任,系全体学生在乐育堂开欢迎会。
1933年9月
学校续聘文元模、李顺卿、陈垣、凌善安、杨荫庆等人为教授。
1933年9月
史学系新聘陶希圣讲授社会研究课,张星烺讲授中西交通史,胡道维讲授政治学,张景汉讲授中国史,王揖五讲授法制概要,并特约陈垣担任中国史书批评与讲演。
1937年5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议决事项为:发给傅种孙留学津贴;追认陈垣为名誉教授;校友楼建筑地址定于教理学院东北角;根据部命令由刘拓筹办职业教育补习学校,向教育部申请补助;东北四省考生可直接在平报名。
1952年4月
教育部拟订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成立院系调整小组,委员名单如下:辅仁大学陈垣、张重一、林传鼎、贾世仪、赵锡禹、周骆良;北京师范大学林砺儒、傅种孙、丁浩川、陈兆蘅、苏士文、祁开智,吕乃君;北京大学张景钺、杨晦;燕京大学廖泰初;北京俄文专科学校张锡俦;中央教育部刘皑风、张宗麟、张勃川、柳湜、陈选善、郝人初。
1952年6月
校务委员会根据本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决议了重新拟定的《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章程(草案)》。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及教授的代表也参加了决议。新的《章程(草案)》是在苏联专家波波夫教授的帮助之下制定的,共13章、125条。它全面吸收了苏联的办学经验,较之《暂行规程》,在教学组织、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行政组织等方面的规定,更加详明而严密,可供全国高等师范学校参考。
1952年9月
教育部任命陈垣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何锡麟为第一副校长,傅种孙为第二副校长。
1952年9月
校长陈垣、副校长傅种孙到校履职。
1952年9月
校长陈垣发布北京师范大学师秘布字第一号布告:“奉中央教育部通知‘兹呈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同意以陈垣为你校校长、何锡麟为第一副校长、傅种孙为第二副校长’等因,除何副校长不日到校外,垣等九月十五日到职,即希查照。”
1952年11月
学校第8次行政会议决定设立学习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新的校务委员会由校长、副校长、教务长、副教务长、总务长、图书馆长、各系主任及工会代表、学生会代表组成,共26人,名单如下:主席,陈垣;委员,何锡麟、傅种孙、丁浩川、林传鼎、钟敬文、祁开智、张重一、贾世仪、张云波、彭飞、黄药眠、柴德赓、鲁宝重、汪堃仁、徐英超、卫天霖、老志诚、周廷儒、何万福;工会代表,马特、任理民、沈树桢、李文明;学生代表,刘忠敏(北校)、汤毓强(南校)。
1954年10月
陈垣、黎锦熙向全校教职学工传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报告,全校开始学习人大第一届第一次会议文件。
1955年4月
校团委召开第1次团代会,281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听取并讨论了胡斅贽的工作报告。大会期间,校长陈垣、校党委书记李开鼎以及市团委书记张大中分别到会讲话。
1955年6月
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委员会成立大会,高校中的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共21人,我校陈垣、黎锦熙教授名列其中。会上,中国科学院聘请我校白寿彝教授为历史研究二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朱智贤教授为心理研究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5年7月
校长陈垣向各系、各直属教研室、教务处、人事处发出关于考试与考查工作的补充通知《执行〈高等学校课程考试与考查规程〉的几个问题》。
1955年9月
新校举行本学年开学典礼。校长陈垣作报告,教育部副部长柳湜和库兹涅佐夫专家发表讲话。
1955年10月
新校举行“体育日”,校长陈垣、副校长何锡麟到会讲话,全校3000人参加了活动。中文系女生组织的“古丽雅锻炼队”等8个队获得“优秀锻炼队”队旗,486人获得“劳卫制预备级奖章”。
1955年11月
校长陈垣召集新校各系、组主任举行汇报会,汇报科学研究和培养师资工作。
1956年10月
为加强对学生科学小组的领导,校长陈垣批准了《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科学小组组织暂行办法》。
1956年10月
师大青年团第2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听取、讨论和通过上届团委会的工作报告,并选举新一届团委会。张鸿斌代表上届团委会对《团委会工作报告》作了补充发言,着重分析了当前青年的思想情况。13位代表在会上发言。28日上午,校长陈垣到会讲话。大会最后宣布了选举结果,25人当选为新一届团委会委员。
1957年9月
校长陈垣、副校长何锡麟邀请部分老教师就如何在我校进一步深入开展“反右派”斗争和安排新学年的计划进行座谈。会上一致认为迫切需要进行思想改造,思想教育必须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1957年12月
全校师生员工集会,热烈欢送下放干部。在会上校长陈垣、党委第一书记兼副校长刘墉如发表讲话。
1958年6月
全校教职学工“建设共产主义新师大跃进大会”召开。党委第一副书记王正之代表党委致开幕词,校长陈垣讲话。27位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的代表相继发言。党委第一书记、副校长刘墉如作了重要讲话。
1959年1月
我校人事处、校长办公室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吸收陈垣校长入党。陈垣校长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在80岁高龄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9年3月
新一届校务委员会成立,37名成员如下:陈垣、刘墉如、何锡麟、薛迅、马建民、黄彦平、张斧、祁开智、郑华炽、方铭、鲁宝重、孙伟、张刚、何秀琴、王曦、窦仲菊、徐文、萧璋、黎锦熙、陆宗达、白寿彝、何兹全、于陆琳、郭一岑、刘文翰、叶英、吕和声、张禾瑞、蒋硕民、陈忠文、金永龄、胡志彬、杨葆昌、汪堃仁、董愚得、周廷儒、王心正。
1961年5月
校长陈垣与历史系应届毕业生座谈,勉励他们在“又红又专”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1961年6月
校长陈垣邀请范文澜、翦伯赞、林砺儒等著名专家就新编《古代教育史大纲(初稿)》举行座谈。
1962年4月
经校委会第34次会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调整扩大成员名单:社会科学版主编:陈垣,副主编:方铭、白寿彝。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马特、方铭、王焕勋、白寿彝、朱智贤、刘宁、刘家和、陈垣、萧璋、李文保、李庭芗、李生林、胡教贽、胡恒立、郑儒箴、浦安修、郭一岑、郭预衡、郭笙、纵瑞堂、龚书铎、张斧、彭飞、杨迈、黎锦熙、瞿菊农。自然科学版主编:鲁宝重,副主编:郑华炽、汪堃仁。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万方祥、孙永生、孙儒泳、刘培桐、刘世楷、严梅和、汪堃仁、祁开智、陈光旭、郑华炽、周廷儒、胡志彬、范会国、喀兴林、张禾瑞、鲁宝重、蒋硕民。
1962年12月
本年度,全校113位教师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60余篇。主要有:数学系副教授孙永生的《周旋函数的最佳一致近迫及最佳线性近迫》,生物系教授汪堃仁和讲师张启元的《切除迷走神经和注射普鲁苯辛对于结扎幽门的大白鼠胃溃疡形成的影响》,地理系教授周廷儒的《中国自然区域分并规律和区划原则》,天文系教授刘世楷的《从天象与降水相关概推未来二十五年间中国水旱的趋势》,政教系讲师李思温等的《论考茨基》,历史系教授白寿彝的《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中文系副教授郭预衡的《从魏晋南北朝一代谈文学史编写问题》,中文系副教授启功的《关于古代字体的一些问题》等。 近年来,本校教师编纂出版的著作有:历史系陈垣教授的《中西回史日历》、《清初僧诤记》;白寿彝教授的《学步集》、《史学新论》、《古代史学史教本》;中文系黎锦熙教授和刘世儒合作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教材》三大册,共约200多万字;葛信益副教授的《学点语法修辞》;教育系朱智贤教授的《儿童心理学》;化学系鲁宝重教授的《酶学概论》;物理系祁开智教授的《理论力学》。在撰写专著的同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一些教师接受国家的委托编写各种教科书、参考书和工具书。例如,生物系师生编写出版了《北京植物志》,全书120万字,1200多幅插图;白寿彝教授主编了《中国史学史》(古代部分);教育系教师编写了《儿童心理学》、《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近代教育文选》等教材;彭飞和章志光教授参加了心理研究所编写《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工作;中文系教师编写了《中国历代散文选》;外语系教师编写了《俄语教学法》等著作。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全国某些大学的历史系或著名专家整理校勘《二十四史》,历史系陈垣教授接受了校勘其中《新、旧五代史》的任务。
1963年11月
校务委员会举行第52次扩大会议,传达科学院、教育部两会议主要精神,讨论通过了成立学术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校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共有委员43人。校长陈垣任主任,程今吾、马建民、鲁宝重、白寿彝、马特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直属校务委员会领导。
1964年1月
全校师生员工5000多人集会,坚决支持巴拿马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斗争,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建民讲话。84岁高龄的校长陈垣因病在家,特为大会写了书面发言。
1964年9月
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校长陈垣、党委、校委和各系领导出席了会议,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程今吾就新学年的工作作了报告,指出新学年的四件大事是:(1)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2)坚持教育革命,深入进行教育改革;(3)积极准备实行两种教育制度的大革命;(4)坚持科学实验。
1971年6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我校校长陈垣因病逝世,终年91岁。
1971年6月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陈垣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主持告别仪式,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致悼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罗庚、吴有训、竺可桢、谢扶民,全国政协常委张奚若及中共中央机关、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革命委员会负责人,我校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负责人和群众代表,以及陈垣生前好友和家属参加了告别仪式。
1980年1月
为纪念陈垣100周年诞辰,学校成立筹备委员会,拟举行下列活动:重版陈垣专著《励耘书屋丛刻》。编辑出版《陈垣校长诞生100周年纪念文集》和《陈垣校长诞生100周年学术论文集》。暂定将于11月12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400人纪念会。
1980年11月
我校在政协礼堂举行纪念前校长、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陈垣同志100周年诞辰大会。方毅、杨秀峰、楚图南、白介夫、臧伯平、谭元堃、刘大年、郭明秋、尹达等领导同志和教育界、学术界一些知名人士,以及我校师生代表和兄弟院校的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了纪念大会。纪念会由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白寿彝教授代表学校讲话,高度评价了陈垣先生的学术成就、治学精神和爱国思想。我校老校友、对外友协副会长楚图南也在会上讲了话。
1985年4月
为加强史学研究的建设,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古籍研究所成立陈垣研究室。
1985年9月
学校决定设立陈垣奖学金,以纪念陈垣校长。
1990年10月
我校举行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原校长陈垣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会议。
1990年12月
为纪念我校已故校长、著名历史学家陈垣教授诞辰11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江门市五邑大学举行。中顾委委员刘田夫,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梁灵光,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以及来自日本等国和来自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校原党委书记聂菊荪代表学校在开幕式上讲话,并赠送了我校出版的纪念陈垣校长的学术论文集和纪念册各100本及《励耘书屋丛刻》5部,启功先生和刘乃和先生专门为这次会议题写了对联和条幅。研讨会期间还同时举办了陈垣教授生平事迹展览。
1992年10月
学校15项文科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位列全国高校系统第六。具体项目为:哲学系齐振海的《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历史系刘宗绪的《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研究》、中文系伍铁平的《中西语言学说史的比较研究》、经济系陶大镛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马列室张静如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中文系聂石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象的历史文化研究》、中文系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中文系蔡清富的《新文学史上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历史系王新的《独联体民族问题的历史渊源》、哲学系杨寿堪的《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特点及其演变趋势》、艺术系黄会林的《中国大众文化现状研究》、古籍所刘乃和的《陈垣评传》、史学所吴怀祺的《史学的变通思想和历史变革进程》、中文系张海明的《五四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历史系赵世瑜的《关于胥吏的社会政治史研究》。
1996年3月
校党委青年部主办“北师大优良传统系列讲座”开讲,刘乃和教授主讲“陈垣校长与‘励耘精神’”。
2000年11月
由我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王光美、何秉孟、启功、何兹全等来自国内教育界、学术界的代表以及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郑师渠出席了研讨会。
2002年9月
陈垣校长铜像揭幕仪式举行。
2004年9月
“陈垣先生史学思想”论坛在我校召开。60余名在当今中国史学界久负盛名的资深学者参加论坛。台湾辅仁大学校长黎建球和我校副校长郑师渠分别在会上致辞。
2010年11月
“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我校副校长韩震、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卜宪群等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国家图书馆“陈垣先生著述与事迹展览”同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