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篇

何克抗

 

何克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37年8月生,广东省大埔县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已培养博士20多名,指导在读博士生12名;先后出版专著6部,主编教材12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自1978年以来,先后七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特别奖一次,二等奖五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拥有发明专利一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相关学科

教育技术学

相关事件

1978年5月
教育革命处和学生会联合举办学术报告会,请何克抗为学生介绍现代化教育技术概况。
1983年5月
教育部同意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尹俊华、何克抗、李金铠赴日本日立制作所共同确认和验收汉字处理系统样机,为期两周。
1985年1月
据统计,我校理科各系(所)1984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11篇(其中国外66篇),撰写并出版科学研究专著18本,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成绩。我校在1984年取得的理科科研成果有许多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数学系汪培庄副教授的《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一书获得全国优秀科学技术书目纪念奖;化学系刘若庄教授的《化学反应机理及反应途径的量子化学研究》一文,在他1984年年底赴美国夏威夷举行的“太平洋盆地化学联合会”上报告后,得到了国际量子化学研究专家们的很高评价,认为该项研究工作达到了国际水平。我校1984年在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25项成果中,有15项属于国内首创,其中有4项已申报创造发明奖,有14项已推广应用。天文系郝允祥等人研制的L83型多波段光度计/辐照计、F-DM型辐射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研制的“插接兼容式汉字终端与插接兼容式汉字处理系统”,化学系余尚先、周菊兴等研制的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BD-3单液型PVA系丝印感光胶,低能所张国良等研制的“氮离子注入提高天然金刚石拉丝模使用寿命技术”等,都已通过了有关部委鉴定,并已投入批量生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5年4月
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教授何克抗等研制成功的“插接兼容式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在西安全国微型机展交会上荣获二等奖,并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
1986年3月
在北京市委和市政府召开的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我校有1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级、6项科研成果荣获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这7项获奖项目分别是:环科所王华东等从事的“北京东南郊环境污染及其防治途径的研究”项目(国家级三等奖)、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研制的“计算机中文信息库软件系统”项目、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不饱和聚酯树脂纽扣中试”项目(以上为市级二等奖)、低能所研究的“医用辐射塑料器皿”项目、化学系研制的“新的心肌灌注显像剂”和“99mTC-特丁基异腈的研究”项目、化学系从事的“左旋18甲基炔诺酮的体内过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项目、环科所从事的“北京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预测研究”项目(以上为市级三等奖)。
1986年5月
由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中,我校有13项科研成果获奖。包括:一等奖1项: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地理系赵济等与北京大学等5所院校合作项目)。二等奖5项:(1)感光性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化学系余尚先等);(2)插接兼容技术与插接兼容汉字处理系统(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3)离子注入形成浅结和离子束感生界面混合机理研究(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王忠烈等);(4)无穷质点马氏过程与q过程研究(数学系严士健等);(5)拓扑代数与模糊数学(数学系汪培庄。该项目由教委协商与川大合项)。优秀科研成果7项:(1)多重傅立叶级数的临界球形Riesz平均(数学系陆善镇);(2)有机反应机理、分子间作用力的量化研究(化学系刘若庄等);(3)纽扣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化学系周菊兴等);(4)类星体的研究(天文系何香涛等);(5)硅光电池作传感器的光照度计系列(天文系郝允祥等);(6)中国新生代自然环境演变(地理系周廷儒等);(7)核辐照技术及其应用(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张荫芬等)。这次奖励是教委系统首次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它主要是对1978年以来科研成果的总结。
1987年3月
高福文任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兼现代化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兼现代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匡锦瑜、师书恩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何一平任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助理。免去张至善的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及现代化技术研究所所长职务,杨圭南、尹俊华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及现代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职务,谢永圭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职务;田继宗的体育系系主任职务;蔡维的学生处副处长职务。
1987年6月
王本中任中学计算机研究中心主任(兼),何克抗任副主任(兼),陈琦任副主任。
1988年5月
中文系教授李金铠、无线电系教授何克抗、工程师徐力与中国软件技术公司高级工程师李毅民等合作研究的全能中文电脑技术在京顺利通过国家级鉴定。
1988年10月
我校两项成果在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金牌奖。这两项成果分别是中文系教授李金铠、无线电系教授何克抗、工程师徐力等研制的“全能中文电脑”和低能所胡华旦、孙万华、富景全、王树德合作研制的“细胞电融合及基因电转仪”。
1990年12月
由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书面汉语自动分词专家系统”通过教委主持的鉴定。该项目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自动分词过程。
1991年12月
我校何克抗教授应邀赴新加坡考察,并与新加坡日升工商企业有限公司商讨合作开发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事宜。
1991年12月
学校任命贾书圣为无线电系系主任;何克抗、师书恩为无线电系副系主任;姚力、何陆战为无线电系系主任助理;贾书圣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兼);何克抗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兼)。免去:高福文的无线电系系主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彼得的无线电系副主任,何一平的无线电系系主任助理的职务。
1995年3月
校资助出版工作委员会召开了1995年度资助出版学术著作的审定会,哲学系杨寿堪教授的《冲突与选择》等9部文科著作和电子系何克抗教授的《汉字认知心理与汉字编码》等2部理科著作享受今年的资助出版。
1995年4月
北京师范大学向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发函:同意并支持将“教育技术学研究会”挂靠在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担任理事长。
1996年11月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博士文库》聘请我校王炳照、王策三、何克抗、顾明远、裴娣娜、周桂钿、李毓章、林崇德、杨国昌为1996年度申报论文通讯评审专家。
1998年6月
教育部决定成立教育部远程教育规划专家组,我校何克抗教授任专家组成员。
2000年1月
1999年我校理科科研项目到位经费总数为2294.67万元。项目经费总数排名前三名的单位是:环科所、资源所和生物系;项目负责人分别是:史培军教授、杨志峰教授和何克抗教授。
2000年9月
由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主持的“网络教育应用‘全面解决技术方案’的研究与开发——佛山教育信息网络样例工程”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技术鉴定。
2001年4月
根据学校2001年研究生培养工作优秀奖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奖评选结果,中文系、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研究生培养工作一等奖,发展心理所、历史系、教育系、数学系、物理系和资环系获得二等奖;中文系钟敬文、低能物理所黄祖洽、教育系黄济、哲学系袁贵仁以及发展心理所林崇德获得优秀研究生导师特等奖,中文系童庆炳、心理系张厚粲、法政所张静如、经济学院王善迈、哲学系周桂钿、比较教育所顾明远、艺术系黄会林、历史系黎虎、物理系马本堃、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天文系李宗伟、数学系陆善镇、化学系金林培、信息学院何克抗和资环系朱启疆获得优秀奖。
2001年6月
教育部重组成立了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包括了钟秉林、郑师渠、王宁、刘象愚、韩震、马新国、王焱华、李广建、王昆扬、李勇、冯世平、陈黎、左明雪、肖尊安、舒华、刘宝元、康幕谊、沈复兴、何克抗、黄荣怀20位我校的教授。其中,何克抗教授为主任委员,钟秉林、郑师渠、陈黎、舒华、刘宝元5位教授为副主任委员。
2002年2月
由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和深圳市教育局共同开发的“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导师系统”和“信息技术技能测评系统”两个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软件通过了教育部主持的技术鉴定。
2007年7月
郑光美、王宁、毛振明、何克抗、李奇、于丹获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8年9月
学校举行庆祝第24个教师节暨建校106周年表彰大会。大会表彰了2007—2008年度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康震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毛振明、王昆扬获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何克抗、廖申白、王炳照、申继亮获宝钢优秀教师奖,魏群、彭芳麟、黄荣怀、赵秉志获第四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王啸等8位教师获北京市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李国芳等8位教师获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向获体操男子团体冠军、体操男子吊环冠军两块金牌的陈一冰同学颁发京师学生特别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