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篇

童庆炳

 

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兼职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文学评论》、 《文艺理论研究》 编委。先后讲授文学概论、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心雕龙研究等课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文学院

相关学科

文艺学

相关事件

1978年3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中文系、教育系、政教系、体育系公共体育等单位重建教研室,任命下列同志为教研室主任、副主任:中文系:韩兆琦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张俊任副主任;郭志刚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蔡清富任副主任;谭得伶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陈惇任副主任;刘芳泉任写作指导教研室主任,张美妮任副主任;陆宗达任汉语教研室主任,史锡尧、仲哲明任副主任;梁仲华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童庆炳任副主任;张鸿苓任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李修生任巡回函授教研室主任。教育系:王焕勋任教育学研究室主任,黄济、陈孝彬任副主任;彭飞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朱智贤、彭聃龄任副主任;陈景盘任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尹德新、王天一任副主任;厉以贤任马列、毛主席论著教研室副主任;胡梦玉任小学教材教法教研室主任,高惠莹任副主任;梁志燊、陈俊恬任幼儿教育教研室副主任。政教系:曲家齐任哲学教研室主任,彭万春、王卫国任副主任;朱纯治任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王承璞、吴序光任副主任;李浪先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董衍成、詹君仲任副主任;葛锡有任国际共运史教研室主任,张伟垣、胡青钰任副主任;吴家国任逻辑学教研室主任;贺允清任中学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饶光华任副主任。体育系:吴金山任公共体育教研室主任,徐永昌任副主任。历史系:孔祥民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生物系:吴国利任生物化学教研室副主任。
1978年4月
经市委科教部4月8日批准,我校恢复系行政机构。各系正、副主任名单如下:白寿彝任历史系系主任,王文瑞、何兹全、张宏毅、方攸翰任系副主任。周廷儒任地理系系主任,武吉华、李之保任系副主任。张禾瑞任数学系系主任,王树人、董延闿、孙永生任系副主任。冯克嘉任天文系系主任,李宗伟任系副主任。孙煜任物理系系主任,林振金、张计怀任系副主任。胡志彬任化学系系主任,陈文博、吴永仁、胡树永任系副主任。肖璋任中文系系主任,郭预衡、刘漠、孙敬桐、童庆炳任系副主任。张腾霄任哲学系系主任,马奇任系副主任。宋涛任政治经济系系主任,徐禾、鲁友章任系副主任。胡华任中共党史系系主任。李生林、吴家国、赵贻忠任政教系系副主任。李兆林、杨迈、关山任外语系系副主任。尹德新、关瑞梧任教育系系副主任。李式惠、董愚得、彭奕欣任生物系系副主任。金铭院、贾希效、张延祜、吴金山任体育系系副主任。
1978年5月
中文系举行纪念五四运动59周年学术报告会。蔡清福、张鸿苓、童庆炳、韩兆琦4位同志发言。
1980年10月
第6次党员代表大会举行会议,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由35名同志组成的第6届党的委员会;选举了王正之、严士健、童庆炳3位同志为出席中共北京市第5次代表大会的代表,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北京师范大学第六次代表大会关于党委工作报告的决议》。大会由聂菊荪致闭幕词。
1982年5月
中文系举行座谈会,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0周年。中文系副系主任童庆炳主持会议。出席座谈会的有文艺理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教研室的全体同志及其他教研室的代表共20余人。钟敬文教授和梁仲华副教授谈了他们参加全国文联、文学研究所召开的毛泽东文艺思想讨论会的情况及个人感想。
1982年11月
校党委常委召开会议,听取了出席中共北京市第5次代表大会的代表王正之、严士健、童庆炳关于市党代会情况汇报,并就我校如何传达贯彻市党代会精神做了研究和安排。
1983年3月
学校举行纪念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大会。中文系副教授童庆炳、政经系副教授程树礼、教育系讲师孙喜亭分别作学术报告。
1983年5月
北京市高等教育局同意确定与提升我校98人为副教授。他们是:吴英辅、尹德新、王伯英、刘来福、王家銮、李占柄、刘秀芳、徐承彝、曹才翰、汪家华、漆安慎、卢圣治、秦光戎、梁竹健、孙寅官、徐婉棠、汪洁英、李大珍、陈子康、张文朴、经希立、李兆华、薛绍白、王慧、陈皓兮、刘鸿铭、褚广荣、贾旺尧、刘逸浓、张振春、许嘉琳、吴时敏、童彝、田人和、尹俊华、李大年、田继宗、王满、姜敬三、童庆炳、张俊、辛志贤、朱金顺、蔡清富、黄会林、仲哲明、刘锡庆、浦漫汀、陈继珉、郭澎、顾诚、唐赞功、李秋媛、黎虎、荣国汉、吴豪德、卢文璞、钱瑗、郭美风、卢惟庸、李兆林、陆桂荣、胡斌、张弦、袁行榘、林永福、邵婉芬、孙喜亭、陈孝彬、沈适菡、朱美玉、林嘉绥、陈俊恬、李晋媛、邓锦文、陶秉福、杨国昌、王善迈、吴序光、蔡德金、胡青钰、徐鸿武、梁中义、李祖荫、杨镜江、王卫国、郑修身、林熹、宋文淦、张嘉同、杨惠图、甘葆露、贺允清、李汉松、彭聃龄、冯忠良、钱曼君、迟恩莲。
1984年12月
经教育部研究,同意方福康兼任研究生院院长,童庆炳、王桂筠任副院长。
1985年6月
由校长提名,原教育部批准,我校第2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由以下24人组成:方福康(主席);顾明远、刘若庄、郭预衡(均为副主席);尹承烈、孙儒泳、孙永生、朱智贤、刘家和、齐振海、严士健、何香涛、何兹全、汪堃仁、周廷儒、张至善、武吉华、张静如、俞敏、钱瑗、黄济、黄祖洽、喀兴林、童庆炳。
1987年3月
研究生院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召开全校研究生工作会议。各系(所)负责研究生工作的系主任(所长)都出席了会议,副校长顾明远到会并讲话,会议由研究生院副院长童庆炳主持。
1987年4月
钟敬文、王梓坤、郝允祥、童庆炳4位北京市劳动模范获“五一”劳动奖章,颁发奖章仪式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
1988年6月
校研究生会为1988届研究生举行欢送会。校长王梓坤、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副院长童庆炳及部分系所领导、研究生导师参加了欢送会。
1988年6月
校长办公会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名单:主任王梓坤;副主任方福康、顾明远、许嘉璐、郝允祥;王永潮、王德胜、田继宗、刘宁、刘若庄、孙儒泳、严士健、陈木法、吴永仁、何香涛、沈复兴、纵瑞堂、周之良、张兰生、张至善、杨展如、林崇德、俞敏、胡恒立、陶大镛、袁行榘、袁名敦、韩俊才、黄济、黄祖洽、龚书铎、童庆炳、彭聃龄为委员;王树人、韩绍祥、胡祖莹、马樟根为秘书组成员。
1988年12月
学校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校评选工作组名单,胡祖莹为组长;杨光、张锐为副组长。同时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校评审委员会名单:顾明远、张兰生、李英民、孙永生、王家銮、喀兴林、吴永仁、郑光美、武吉华、贾书圣、白子平、童庆炳、郭志刚、黎虎、王策三、章志光、齐振海、朱元珍、钱瑗。
1990年4月
中华全国总工会庆“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校副校长郝允祥、工会副主席张锐、童庆炳教授、史培军副教授等人应邀出席。我校历史系主任龚书铎教授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1991年2月
任命吴家国为研究生院副院长;王英杰为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守福、曲恒昌为外国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詹君仲、邢文英为经济系副系主任。免去童庆炳的研究生院副院长,毕淑芝的外教所所长,迟恩莲的外教所副所长,王同勋、杨国昌的经济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4年1月
由中文系教授童庆炳、程正民主持的国家社科“七五”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研究课题成果报告与研讨会举行。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在京高校、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出席了会议。我校副校长杨国昌教授与会祝贺。
1994年4月
我校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先秦历史文化研究所及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传统文化与教育座谈会召开。座谈会由钟敬文和赵光贤先生主持,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杨国昌到会并讲话。参加座谈会的校内外知名学者有:季羡林、张岱年、钟敬文、赵光贤、赵沨、刘魁立、龚书铎、王炳照、聂石樵、童庆炳、刘家和、王桧林、王宁、许钰、张俊、李修生、瞿林东、彭林、陈子艾、潘国琪、连铗等。
1995年4月
我校有16项社会科学成果在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奖。其中,成有信主编的《教育学原理》、冯忠良的专著《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获一等奖。获二等奖的有:杨镜江、陈仲华主编的《精神生产概论》、桑新民的专著《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张嘉同等的学术专著《规律新论》、吴序光等的专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张鸿苓等的专著《语文教育学》、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夏志德等的《俄语成语双解词典》、刘宁等的《俄苏文学批评史》、白寿彝主编的《文史英华》、李保初主编的《创作技巧学》、毕淑芝、王义高的《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孙喜亭的《教育原理》、林崇德的《学习与发展》。
1995年10月
我校20项社会科学成果获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钟敬文的论文《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毛礼锐等的专著《中国教育通史》、王焕勋等的专著《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顾明远的《战后苏联教育研究》、林崇德的《学习与发展》获一等奖。孔祥民的《德国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何兹全的《中国古代社会》、周桂钿的《董学探微》、齐振海主编的《管理哲学》、沈小峰与王德胜的《自然辩证法范畴论》、杨百顺的《比较逻辑史》、童庆炳主编的《现代心理美学》、冯忠良的《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郑日昌的论文《对近几年来高考试卷的分析研究》、张必隐与彭聃龄的研究咨询报告《中文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分解贮存》、俞敏的论文《汉藏同源字谱稿》、张日昇的《青年心理学——中日青年心理的比较研究》、成有信的《教育学原理》、符娟明主编的《比较高等教育》获二等奖。
1995年10月
我校中文系、清华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北京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任洪渊诗作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会议由谢冕、童庆炳教授主持。老作家钟敬文,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诗人邵燕祥,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作家陈建功到会致辞。
1999年3月
中文系举办“钟敬文教授九七华诞学术研讨会”,为钟敬文先生祝寿并庆贺他主编的《民俗学概论》出版,该书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部民俗学教科书。钟敬文、郭预衡、郭志刚、刘象愚、童庆炳、赵仁珪、王富仁等教授与近百名中文系师生参加研讨会。
2000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特聘童庆炳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中心,特聘瞿林东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共乐为副主任;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王宁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中心,特聘王善迈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特聘袁贵仁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震为副主任;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特聘黄会林为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周星、郑洞天为副主任。
2000年10月
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第二批入选基地名单,我校文艺学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入选。同时,由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王宁教授主持申报的“宋元明清手写和碑刻汉字及其文本研究”、董晓萍教授主持申报的“近世中原民俗志与下层文化建设”、文艺学研究中心童庆炳教授主持申报的“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形态的生成”、郭英德教授和李春青教授主持申报的“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文化渊源”4项课题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批准立项。
2001年4月
根据学校2001年研究生培养工作优秀奖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奖评选结果,中文系、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研究生培养工作一等奖,发展心理所、历史系、教育系、数学系、物理系和资环系获得二等奖;中文系钟敬文、低能物理所黄祖洽、教育系黄济、哲学系袁贵仁以及发展心理所林崇德获得优秀研究生导师特等奖,中文系童庆炳、心理系张厚粲、法政所张静如、经济学院王善迈、哲学系周桂钿、比较教育所顾明远、艺术系黄会林、历史系黎虎、物理系马本堃、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天文系李宗伟、数学系陆善镇、化学系金林培、信息学院何克抗和资环系朱启疆获得优秀奖。
2001年6月
2001年上半年度北京市社科理论著作出版资助工作结束。韩震的《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姜英敏的《日韩道德课理念比较——文化冲突视角》、吴忠魁的《当代教育新思潮研究》、童庆炳的《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周一民的《现代北京话研究》、张建华的《对苏联民族主义的历史考察》、刘林海的《加尔文思想研究》、晁福林的《先秦社会形态研究》等著作获得出版资助。
2003年10月
学校调整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人员组成。 校务委员会成员为:主任陈文博,副主任钟秉林、王梓坤、方福康、陆善镇、顾明远,启功、陶大镛、何兹全为顾问,樊秀萍为秘书长,委员为毛振明、王宁、王彬、王乃炎、王永炎、王英杰、刘伯里、刘昌明、刘若庄、刘鸿亮、孙儒泳、安宝生、齐晔、何香涛、劳凯声、吴志功、张秀兰、张厚灿、张新时、张静如、杨耕、杨展如、沈越、陈绂、陈新、陈木法、周流溪、呼中陶、林崇德、郑君礼、姚力、姜璐、徐汝梅、晁福林、梁振华、黄祖洽、龚书铎、童庆炳、戴家干、魏国。 学术委员会成员为:主任陈木法,副主任郑师渠、史培军,林学钰、刘家和、王炳照为顾问,高尚玉为秘书长,委员为方维海、车宏生、邓志威、申继亮、刘永平、刘宝元、刘象愚、朱霖、朱志敏、何大澄、张健、张聪、张大勇、张小虎、张斌贤、李翀、李小文、李国英、李洪兴、杨共乐、杨志峰、杨国健、沈复兴、陈黎、陈英和、周星、周作宇、周宏余、胡岗、赵世瑜、唐任伍、殷恒婵、黄荣怀、韩震、赖德胜、廖申白、魏群、瞿林东。
2004年3月
我校举行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座谈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副主任佘志远、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陈之昌,以及教育部社政司领导应邀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作题为《在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实现大学转型》的发言。著名学者杨静如、顾明远、刘家和、童庆炳、林崇德、杨耕对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建议。座谈会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
2004年6月
我校顾明远、林崇德、瞿林东、李晓西、王宁、童庆炳、韩震7名教授当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2005年1月
学校成立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组长为陈文博,副组长为郑师渠、史培军,成员有王宁、王一川、王炳林、李晓西、陈光巨、周作宇、林崇德、郑萼、洪成文、顾明远、童庆炳、韩震、潘耀忠、瞿林东。
2005年4月
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袁振国、社政司科研处处长张东刚一行来校进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调研。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和文学院童庆炳教授等参加调研。
2005年4月
学校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座谈会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郑师渠、呼中陶、樊秀萍,校工会主席王彬等与先进工作者共议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林崇德教授、王梓坤院士、张厚粲教授、龚书铎教授、童庆炳教授、严士健教授、张荟星教授、郝允祥教授、王凤雨教授参加了座谈会。
2006年4月
韩震、顾明远、童庆炳当选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委员。
2008年12月
我校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举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教授,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管理学院顾明远教授,文学院童庆炳教授,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李晓西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唐伟主持。
2009年2月
学校聘任顾明远、刘家和、林崇德、童庆炳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原我校资深教授何兹全、陶大镛被聘为荣誉教授。
2009年4月
学校王宁、李晓西、杨耕、林崇德、顾明远、韩震、童庆炳、瞿林东8位教授当选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其中,顾明远当选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晓西、林崇德、瞿林东分别当选为经济学学部、教育学和心理学学部、历史学学部召集人。
2009年12月
学校隆重举行资深教授聘任仪式,顾明远、刘家和、林崇德、童庆炳、王宁、黄会林、瞿林东和王炳照受聘为我校资深教授。校长钟秉林向资深教授颁发了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