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篇

张贻惠

 

张贻惠,物理学家、教育家,字少涵,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生于安徽省全椒县。他出身在书香门第,父亲为进士,曾做过内阁中书。有兄弟5人,他和其弟张贻侗、张贻志均专攻数学、物理学、化学。张贻惠在戊戌年(1898)中秀才。15岁到南京应乡试,正逢江南高等学堂招生,遂考取进入该校学习。此校为预备进入京师大学堂的前期学校,相当于现在的高级中学。学习2年后,又考取安徽留日公费生。这是一些在南京从政的安徽人募集公费承办的,专门选送安徽籍的优秀学生赴日留学,共选送了10人,张贻惠是其中之一。这是我国安徽省第一批公费留日学生。张贻惠首先在国内高等院校开设原子构造论课程(即原子物理学)。率先编译出版科学丛书,将科学思想推广于社会。为创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和对该校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还对1933—1934年的全国度量衡统一工作起了积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25年10月
经过校董事会的正式推荐,临时执政府任命我校数理系主任张贻惠为校长。这是我校实施德国式大学“教授治校”原则的第一次尝试。
1925年10月
新校长张贻惠举行就职典礼。
1926年3月
学校召开范士荣追悼大会,全校师生以及各界人士共万人参加。会议由校长张贻惠主持。
1926年4月
上海中华民国拒毒会代表钟可托来校进行拒毒讲演,校长张贻惠主持会议。
1926年8月
因校长张贻惠丧父,教育部发表部令:“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张贻惠,现给丧假两月,所有校长职务,应派该校教务长汪懋祖暂行代办,此令。”
1926年10月
因办学经费难以筹集,北京国立八校校长联名辞职,师大校长张贻惠名列其中。
1926年11月
学校举行建校18周年纪念会,由校长张贻惠主持,董事长梁启超等发表演讲。
1927年3月
男女师大举行孙中山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大会,分别由两校校长张贻惠、毛邦伟主持。
1927年4月
为营救李大钊及被捕学生,国立九校校务讨论会代表张贻惠(师大)、余文灿(北大)赴文昌胡同8号拜访张学良。
1927年8月
北京国立九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教育部长刘哲兼任校长。我校改称京师大学校师范部,仍聘张贻惠为师范部学长;附属中小学也隶于京师大学校,附属中学改为国立京师大学校附属中学校,聘张鸿来为主任;女师大改称京师大学校女子第一部,毛邦伟任学长。
1927年9月
因经费缩减,致使校务难以维持,学长张贻惠裁员减政,各班授课时间由每周20小时以上,减至16小时,又减至12小时。
1928年11月
北平国立九校与俄文法政专校、天津北洋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合并为国立北平大学,改组为11个学院和5个附小。李煜瀛为校长,李书华为副校长。我校改称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聘黎锦熙为院长,旋辞职,并请林砺儒、李顺卿、曾绍舆为临时院务委员会委员,林砺儒为主席。后改聘张贻惠为院长。女师大改称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李书华代理院长。附属中学、小学、蒙养园又改隶北平大学,继续聘任林砺儒为附属中学主任,韩定生为附属小学主任,欧阳晓澜为附属女子中学主任,孙世庆为附属女子小学主任,另聘李光华为附属蒙养园主任。
1929年1月
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院长张贻惠到校就职,全体学生开会欢迎。
1929年7月
北平大学的第一师范学院学生自治会开会讨论第一师范学院独立,改为师范大学的事项,决定组织独立运动委员会,并决议:(1)发表宣言;(2)电教育部准独立,并派张贻惠为校长;(3)增加预算案。
1929年8月
国民政府行政院训令教育部分别转饬照办32次会议决议。后来,教育部派前第一师范学院院长张贻惠暂时维持校务。
1929年8月
院长张贻惠等发起的中国数理学会举行成立大会。
1929年9月
张贻惠向教育部电辞维持校务之职,并将校务移交评议会维持。评议会致电教育部,表示不肯接管师大校务。
1932年7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李蒸、李顺卿、柯政和、袁敦礼、赵进义、刘拓、黎锦熙、张贻惠、陆懋德、李建勋、罗昌、刘玉峰、易价等作为委员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务整理委员会简章》,草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理计划书》。 《计划书》提出了整理的方针和原则:今后的师大,要“充分表现师大之特性,即师大之组织、课程、训育、教法等,必与其他大学显有不同”,同时要“保持其固有之精神”。师大办学的目的是:“(1)造就中等学校良好师资;(2)造就行政人才;(3)培养教育学术专家。”在训育方面,“力求训练之严格,以养成整肃勤朴之学风,庶能奉公守法,以身作则”。在教法方面,“教学法力求理论与实际之联合”,“学术科教员,应随时指示学生,注意中等学校之教材与教法”。 学校把研究院仍改称研究所,其任务是:“(1)研究教育实际问题;(2)培养教育学术专家;(3)研究高深教育学术及有关教育之专门学术;(4)为其他大学毕业有志教育事业者,施以短期间训练。”研究所章程去掉(3)、(4)两项任务,另以“归集整理并编纂各科教材”作为第三项任务。 全校的整理分教务、训育、事务三个方面进行。
1932年8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开会,决议成立教务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和事务委员会,教务委员会由李顺卿、李建勋、黎锦熙、刘拓、钱玄同、赵进义、刘玉峰组成,训育委员会由李蒸、黎锦熙、李顺卿、李建勋、刘拓、马哲民、罗昌组成,事务委员会由袁敦礼、李顺卿、张贻惠、陆懋德、柯政和、易价组成;制订整理方针及办学目的为培养和造就中等学校的良好教师、教育行政人才、教育学术专家;学校组织原则必须突出师大特性;讨论学校组织、各系课程、学校预算等问题。
1933年6月
学校召开校务教务联席会议,决议内容为:12日起放暑假;筹备设立特种师范班及实用艺术专修科,下学期先设音乐组;组织修订学则委员会,委员为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张贻惠、袁敦礼、康绍言、易价。
1934年6月
中学理科暑期讲习班简章、课程标准公布,讲习班“以研究改进中等学校理科教学”为宗旨,为初、高中理科教员设立。讲习班教员为:王仁辅、傅种孙、赵进义、文元模、蔡钟瀛、杨立奎、张贻惠、张贻侗、杨埙、刘拓、李顺卿、郭毓彬、包鉴清。另规定学员可以提出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1934年9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改组军训组织,由教官、教务长、注册课主任组成军训委员会;研究所结束后,由校长等组织教育研究会,继续教育问题研究;备取生如志愿学习生物,可参加第二次科目考试;聘陈宝泉、徐炳昶、刘廷芳、傅铜、温源宁、马裕藻、邓萃英、查良钊、张贻惠、陈裕光等10人为名誉教授。
1935年5月
黎锦熙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主要内容是:公布毕业生考试委员会校外委员名单,包括周学章、顾谷若、马裕藻、张煜全、刘崇鋐、熊迪之、张贻惠、李麟玉、张景钺、杨钟健;学生操行考查办法予以实行;以及在上海发起的“识字运动周”情况。
1937年10月
西安临时大学各处院系主任名单公布:文理学院院长刘拓,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历史系主任许寿裳、外语系主任余坤珊、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物理系主任张贻惠、化学系主任刘拓、生物系主任金树章、地理系主任黄国璋;法商学院院长徐颂明,法律系主任黄觉非、政经系主任尹文敬、商学系主任寸树生;教育学院院长李建勋,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壁亭;农学院院长周建侯,农学系主任汪厥明、林学系主任贾成章、农业化学系主任刘伯文;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土木工程系主任周宗莲、矿冶系主任魏寿昆、机械系主任潘承孝、电机系主任刘锡瑛、化工系主任萧连泊、纺织系主任张汉文;医学院院长吴祥凤。第一院设在城隍庙后街4号,包括国文、历史、外语、家政等系;第二院在西北大学所在地,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及工学院;第三院在北大街通济坊,包括法商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教育、生物、地理等系。
1938年11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由杨立奎、蹇先器、刘拓、张北海、袁敦礼、张贻惠、黄国璋组成导师会常务委员会。
1938年11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由许寿裳、张贻惠签署意见的训导纲要及导师制实施细则;修正通过旁听生规则等。
1938年12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修正通过学生住校条规;裁撤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学生生活指导由导师会办理;成立学生贷金委员会,由胡庶华、李季谷、齐国梁、杨立奎、李在冰组成;李在冰替代张贻惠担任导师会常委;制定节约开支办法等。
1939年1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师范学院教育系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成立及组织规则、招生简章备案;聘请张贻惠为先修班主任;根据教育部命令,征集全国教育会议提案。请各院长、系主任分别征集等。
1939年2月
胡庶华、徐诵明、李蒸赴渝参加全国教育会议期间,校常委及训导长、师范学院院长职务分别由刘拓、张贻惠、黎锦熙代理。
1946年10月
师院举行前校长张贻惠追悼会,教育界发起募捐救济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