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篇
人物
机构
学科
阶段
方维海
物理学家、化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5年12月22日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籍贯安徽定远。1982年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化学系,199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亚太地区理论化学家联合会会士。2013年12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关人物
高琼
高琼
刘宝元
刘宝元
刘伯里
刘伯里
刘若庄
刘若庄
陆善镇
陆善镇
杨志峰
杨志峰
方福康
方福康
董奇
董奇
戴永久
戴永久
成莹
成莹
陈木法
陈木法
晁福林
晁福林
李翀
李翀
赖德胜
赖德胜
相关机构
化学学院
相关学科
物理化学
相关事件
2000年11月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专家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室迎评工作小组”成立。袁贵仁、刘伯里、方维海分别担任组长。
2002年12月
根据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我校共获得79项资助,总经费为2315万元。其中,戴永久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高琼教授主持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1项,刘宝元教授、杨志峰教授、王金生教授、方维海教授共主持重点项目4项,庄国顺教授、陈光巨教授、包景东教授、刘定震副教授共参加重点项目4项,魏群教授、桑建利教授共获准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2项,周宏余教授主持基金委主任基金1项。另外,获准自由申请项目48项、青年基金14项、科学部主任基金3项、委托项目1项。
2003年2月
根据2002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我校有4项成果获奖。其中,数学系李洪兴教授完成的成果“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及其在四级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资源所高琼教授完成的成果“多尺度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以及化学系方维海教授、刘若庄院士完成的成果“势能面交叉与光化学反应的基础理论研究”获自然科学一等奖。数学系陆善镇教授、杨大春教授、丁勇教授完成的成果“赫兹型空间与粗糙算子”获自然科学二等奖。我校获自然科学一等奖数量在各高校中排名第二位。其中,数学系李洪兴教授与资源所高琼教授完成的两项成果,被教育部推荐申报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3年10月
学校调整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人员组成。 校务委员会成员为:主任陈文博,副主任钟秉林、王梓坤、方福康、陆善镇、顾明远,启功、陶大镛、何兹全为顾问,樊秀萍为秘书长,委员为毛振明、王宁、王彬、王乃炎、王永炎、王英杰、刘伯里、刘昌明、刘若庄、刘鸿亮、孙儒泳、安宝生、齐晔、何香涛、劳凯声、吴志功、张秀兰、张厚灿、张新时、张静如、杨耕、杨展如、沈越、陈绂、陈新、陈木法、周流溪、呼中陶、林崇德、郑君礼、姚力、姜璐、徐汝梅、晁福林、梁振华、黄祖洽、龚书铎、童庆炳、戴家干、魏国。 学术委员会成员为:主任陈木法,副主任郑师渠、史培军,林学钰、刘家和、王炳照为顾问,高尚玉为秘书长,委员为方维海、车宏生、邓志威、申继亮、刘永平、刘宝元、刘象愚、朱霖、朱志敏、何大澄、张健、张聪、张大勇、张小虎、张斌贤、李翀、李小文、李国英、李洪兴、杨共乐、杨志峰、杨国健、沈复兴、陈黎、陈英和、周星、周作宇、周宏余、胡岗、赵世瑜、唐任伍、殷恒婵、黄荣怀、韩震、赖德胜、廖申白、魏群、瞿林东。
2005年7月
毛振明任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殷恒蝉、高嵘为任副院长;方维海任化学学院院长;陈黎任天文系主任,姜碧沩、张燕平任副系主任。
2005年9月
李晓西、何大澄、郑万耕、杨国健、陈英和、方维海获2004年度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10月
我校两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07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薛贵博士的《字词识别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及经验的作用机制——来自人工语言训练的研究的证据》,导师为董奇教授;化学学院陈雪波博士的《肽键光解离的理论研究》,导师为方维海教授。
2009年7月
方维海任化学学院院长,成莹、范楼珍、张俊波任副院长;周明全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姚力、孙波、朱小明任副院长;黄欣任教育学部教学办公室主任;袁爱俊任实验中学名誉校长,蔡晓东任校长;张朱博任校团委书记;张红任资源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张琦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
2010年10月
刘正平、隋璐璐、门毅、王磊、方维海、刑国文、张俊波、欧阳津、范楼珍组成化学学院分党委。刘正平任分党委书记,隋璐璐任分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