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篇
人物
机构
学科
阶段
袁敦礼
1946.07—1948.11
袁敦礼,生于1895年,河北徐水人。1917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科。留校任体育科教员兼翻译、体育科主任。
相关人物
黎锦熙
黎锦熙
李建勋
李建勋
李蒸
李蒸
钱玄同
钱玄同
张贻惠
张贻惠
汤璪真
汤璪真
邓萃英
邓萃英
相关事件
1931年7月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正式合组,分设教育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教育学院开设教育系、体育系,文学院开设国文系、外国文学系、历史系、社会科学系,理学院开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教育学院、理学院及办公处设在和平门外的南新华街,即原第一部旧址,文学院设在宣武门内的石驸马大街,即原第二部及研究所旧址。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分别担任三个学院的院长,聘请李建勋、袁敦礼、钱玄同、罗昌、黄文山、赵进义、文元模、刘拓、李顺卿、王谟等教授分别担任教育、体育、国文、英文(外文)、社会学科(社会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系的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暂时空缺)。将原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先设置历史科学门和教育科学门,地址设在师大原址,聘请黎锦熙、钱玄同、李建勋、刘拓、李顺卿、程廼颐、傅铜、朱希祖等教授为研究委员会委员,研究院院长由校长兼任。原有两校的图书馆同时合并组建为一个馆,聘请陆华深为馆长,在教育学院和理学院校区内设总馆,文学院校区内设分馆。原第一院附属中学,改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校,男女生兼招,男女生同校不同班;原第二院附属中学,改称附属中学北校,基于历史传统,仍专招收女生。原第一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一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二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蒙养园改称幼稚园。
1931年7月
学校完成各系主任、教授聘定工作,李建勋兼教育系主任、袁敦礼为体育系主任、钱玄同为国文系主任、罗昌为英文学系主任、黄文山为社会学系主任、王谟为地学系主任、赵进义为数学系主任、文元模为物理学系主任、刘拓兼化学系主任、李顺卿兼生物学系主任,史学系主任未定。
1932年7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李蒸、李顺卿、柯政和、袁敦礼、赵进义、刘拓、黎锦熙、张贻惠、陆懋德、李建勋、罗昌、刘玉峰、易价等作为委员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务整理委员会简章》,草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理计划书》。 《计划书》提出了整理的方针和原则:今后的师大,要“充分表现师大之特性,即师大之组织、课程、训育、教法等,必与其他大学显有不同”,同时要“保持其固有之精神”。师大办学的目的是:“(1)造就中等学校良好师资;(2)造就行政人才;(3)培养教育学术专家。”在训育方面,“力求训练之严格,以养成整肃勤朴之学风,庶能奉公守法,以身作则”。在教法方面,“教学法力求理论与实际之联合”,“学术科教员,应随时指示学生,注意中等学校之教材与教法”。 学校把研究院仍改称研究所,其任务是:“(1)研究教育实际问题;(2)培养教育学术专家;(3)研究高深教育学术及有关教育之专门学术;(4)为其他大学毕业有志教育事业者,施以短期间训练。”研究所章程去掉(3)、(4)两项任务,另以“归集整理并编纂各科教材”作为第三项任务。 全校的整理分教务、训育、事务三个方面进行。
1932年8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开会,决议成立教务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和事务委员会,教务委员会由李顺卿、李建勋、黎锦熙、刘拓、钱玄同、赵进义、刘玉峰组成,训育委员会由李蒸、黎锦熙、李顺卿、李建勋、刘拓、马哲民、罗昌组成,事务委员会由袁敦礼、李顺卿、张贻惠、陆懋德、柯政和、易价组成;制订整理方针及办学目的为培养和造就中等学校的良好教师、教育行政人才、教育学术专家;学校组织原则必须突出师大特性;讨论学校组织、各系课程、学校预算等问题。
1932年8月
教授会恢复活动,刘拓、杨立奎、袁敦礼3人当选教授会执委。
1932年11月
教授会召开紧急会议,议决内容是:(1)通过教授会大纲,其宗旨为“敦睦友谊,研究教育”。(2)呈文教育部,反对改变学校组织,说明学校存在的必要:中等师资、中等师范师资特别训练的必要,师大课程与其他大学同等,但性质绝对不同,以及造就教育环境,延长训练时间的重要等(呈文推举刘拓、杨立奎、袁敦礼负责起草)。(3)发起组织师范教育研究会,选举常道直、邱椿、潘企莘、杨立奎、刘雪崖、赵希三、刘拓、黎锦熙、李建勋为委员。(4)指定委员收集国外师资材料,准备文章用。
1933年3月
学校召开课程标准委员会会议,决议内容为:由黎锦熙、刘拓分别审查中学师范文理科课程标准。该委员会委员由校长聘任,李蒸、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康绍言、徐金湶等7人组成。
1933年6月
学校召开校务教务联席会议,决议内容为:12日起放暑假;筹备设立特种师范班及实用艺术专修科,下学期先设音乐组;组织修订学则委员会,委员为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张贻惠、袁敦礼、康绍言、易价。
1933年10月
全国运动会将于10日在南京举行,我校体育系三年级学生随系主任袁敦礼赴京参观后,将到江浙各校参观体育设备、教学状况及健康教育设施;教育系四年级学生定期赴外地参观,调查各地教育状况。
1934年1月
暑期教育讲习会筹委会召开会议,常道直、李建勋、黄仲诚、袁敦礼、刘拓、黎锦熙、李飞生、赵希三、易价等参加会议,讨论讲习会筹备等工作。
1934年2月
学校参加平津国立院校教联会代表为李建勋、刘拓、黎锦熙、杨立奎、常道直、易价、汪如川、袁敦礼、钱玄同。
1934年11月
学校各委员会组成名单如下: 校务委员会委员:李蒸、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钱玄同、杨宗翰、李飞生、赵进义、杨立奎、刘玉峰、高步瀛、文元模、郭毓彬。 教务会议委员:常道直、李蒸、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钱玄同、杨宗翰、李飞生、赵进义、杨立奎、刘玉峰、郭毓彬。 事务会议委员:汪如川、康绍言、何日章、韩导之、佟学海、张国嶙、陈兆蘅、高鸿图、贾魁。 军训委员会委员:常道直、李蒸、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康绍言、杨立奎、罗自强、程守钧、文治球。 图书委员会委员:李蒸、汪如川、李建勋、赵进义、袁敦礼、刘拓、刘玉峰、钱玄同、常道直、黎锦熙、何日章。 预算委员会委员: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易价、汪如川、高鸿图。 卫生委员会委员:袁敦礼、方颐积、聂玉蟾、李文铭、方石珊、李建勋、汪如川、卢永春、徐金湶、孙廷莹、孙世庆、焦真。 课程标准委员会委员:李蒸、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徐金湶。 修订学则委员会委员: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杨立奎、康绍言、易价。 建设计划委员会委员: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杨立奎、汪如川。 仪器购置委员会委员:常道直、刘拓、杨立奎、郭毓彬、刘玉峰、汪如川、程克敬。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委员:李蒸、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钱玄同、杨宗翰、李飞生、赵进义、杨立奎、易价、张国嶙、熊梦飞、董守义、程守钧。
1935年1月
常道直、易价、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组成附中组织大纲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由黄敬思起草的大纲,大纲规程共17条。附中“除供师大教育研究及实习外,以锻炼强健体格,陶融公民道德,充实生活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培养科学基础,启发艺术兴趣”为宗旨。
1935年2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指定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程克敬、黄敬思组成“缩短假期”研究会,研究讨论行政院该项议案。
1935年6月
学校举行欢送毕业生大会,因李蒸在南京,由常道直、李建勋、刘拓、袁敦礼致训词。
1935年9月
学校发布布告,袁敦礼兼任代理教务长。
1935年9月
学校布告常道直请假期间由袁敦礼代理教务长。
1935年9月
校长在文学院报告校务,主要内容为:宿舍调整;历史系由教理学院搬至文学院;黎锦熙代理国文系主任,罗昌代理外文系主任,袁敦礼代理教务长,王钟麒任地理系主任。
1935年10月
学校致函各教授,通知审计委员选举结果为:袁敦礼、黎锦熙、李飞生、刘拓、杨立奎。
1935年10月
袁敦礼教务长在纪念周上报告参加全国运动会及中小学卫生教育设计委员会的情况。
1935年12月
教授会代表袁敦礼、刘拓、杨立奎、熊梦飞等召开学生谈话会,为受伤学生捐款,希望谨慎使用口号及早日复课。
1936年1月
袁敦礼带领学生聆训代表起程谒蒋介石。
1936年2月
我校改选出席平津国立院校教职员联合会代表,李建勋、刘拓、袁敦礼、汪如川、罗昌、黎锦熙、杨立奎、易价、高步瀛9人当选。
1936年2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议事项为:准平民学校增加津贴;布告申斥登报否认学校指定进京代表的学生,并由生活委员会查明,严重训诫;由袁敦礼等组织教材研究委员会,研究补充教材,交教务会议审查。
1936年3月
袁敦礼教务长在纪念周上报告参加奥运会问题。
1936年6月
常道直辞职,学校聘袁敦礼为教务长。
1936年6月
袁敦礼教务长率领全国体育考察团赴欧考察,并参加第11届世界运动会。
1936年6月
学校发布布告,袁敦礼请假期间,教务长由校长兼任。
1936年10月
袁敦礼在纪念周上介绍参加奥运会情况。
1937年1月
袁敦礼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要求严格考试等。
1937年3月
袁敦礼在纪念周上演讲,说明参观实习的重要性,以及教务会议对实习计算学分办法。
1937年5月
根据教育部关于组织师范学校体育教员讲习班委员会的命令,袁敦礼、曾仲鲁、董守义及各课课长组成讲习班委员会,拟订了章则。袁敦礼担任讲习班主任。
1937年5月
袁敦礼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介绍学年考试安排,暑期活动安排,以及体育系蓝涤青先生上课受伤逝世问题的处理。
1937年10月
西安临时大学各处院系主任名单公布:文理学院院长刘拓,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历史系主任许寿裳、外语系主任余坤珊、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物理系主任张贻惠、化学系主任刘拓、生物系主任金树章、地理系主任黄国璋;法商学院院长徐颂明,法律系主任黄觉非、政经系主任尹文敬、商学系主任寸树生;教育学院院长李建勋,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壁亭;农学院院长周建侯,农学系主任汪厥明、林学系主任贾成章、农业化学系主任刘伯文;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土木工程系主任周宗莲、矿冶系主任魏寿昆、机械系主任潘承孝、电机系主任刘锡瑛、化工系主任萧连泊、纺织系主任张汉文;医学院院长吴祥凤。第一院设在城隍庙后街4号,包括国文、历史、外语、家政等系;第二院在西北大学所在地,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及工学院;第三院在北大街通济坊,包括法商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教育、生物、地理等系。
1938年11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由杨立奎、蹇先器、刘拓、张北海、袁敦礼、张贻惠、黄国璋组成导师会常务委员会。
1938年12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准师范学院英文课分组授课;成立校卫生委员会、图书委员会,袁敦礼为卫生委员会主席,教务主任为图书委员会主席;批准大学部教员在附中兼课及附中教员在大学部兼课办法备案;批准拨附中建筑新校舍费用3500元,先拨半数等。
1939年7月
袁敦礼呈请与豫、陕、甘、川教育厅合办中学体育教师进修班。校常务委员会会议决议,宁、青、新三省学员人数可以不限,请袁敦礼修订组织办法后呈教育部核定。
1939年8月
随着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的纷纷独立,西北联合大学解体。李蒸被正式免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的职务,校印上缴教育部。学校正式以西北师范学院的名义招收新生。师范学院学生一律免收学膳费,由政府公费负担。西北师范学院奉部令增设公民训育系、博物系,达到10个系1个专修科。各系学制4年,劳作专修科学制3年。又创设西北师范学院“第二部”,招收大学其他学院性质相同学系毕业生志愿作中学教师者,及现任中等学校教员,予以教育专业训练。西北师范学院设置院长秘书,由易价担任;下设教务处、训导处、事务处,分别由黎锦熙、袁敦礼、汪如川担任各处主任;另设有教育研究委员会、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等11个委员会对相关活动进行决策、指导、管理;教学机构为系,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语系主任张舜琴、史地系主任谌亚达、公民训育系主任王凤岗、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理化系主任刘拓、博物系主任郭毓彬、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国樑、劳作专修科主任果沈初。附属中学也由古路坝迁来,称为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由方永蒸担任主任。院本部设在城固文庙旧县学遗址,旧有及增建房屋有办公处43间、教室4座12间、女生宿舍22间、杂项房屋17间。
1939年11月
学校召开训导会议,决议事项为:推举导师5人组织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除主任导师为当然委员外,李建勋、董守义、杨立奎、袁敦礼当选;拟定训导实施方案,附实施方针、方案要点;通过训导证书格式等。
1940年3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修正通过西北师范学院学则;规定四年级毕业考试日期及组织考试委员会;审查教育部一二年级教授大纲及教授细目;修正通过第二部招生办法及简章;组织战时教育研究讨论会,袁敦礼等5人筹备。
1940年10月
代院长李建勋在本学年第一次纪念周上报告院务,主要内容是:本学年黎锦熙担任教务主任,袁敦礼担任训导主任,史地系主任由谌亚达代理,公民训育系主任为王凤岗;经费问题,已向教育部呈请增加;并演讲《学校的性质》。
1941年3月
袁敦礼在第二次纪念周上报告院务,内容为:班代表会改选及工作;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招生和学生状况;卫生健康情况。
1942年5月
袁敦礼在纪念周上报告院务,本院参加学业竞试比赛,获得第六名。
1946年2月
教育部令北平师大在原址复校,改名为北平师范学院,院长由袁敦礼担任;西北师院久设兰州,李蒸辞职后由黎锦熙继任。
1946年2月
教育部特派员沈亦珍督学到兰州商讨北平师大复员问题,讨论出以下解决办法:校名维持北平师院,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分设三个学院后,再改师大名;校址设北平厂甸原址;校长由袁敦礼担任;凡愿返平师生应无条件复员;因袁敦礼在美国,复委会推举生物系主任郭毓彬赴平办理接收。
1946年8月
袁敦礼到校视察。现学校招生时间、人数待定,返校教师的住宿问题急待解决。
1946年8月
袁敦礼接收学校,黄金鳌请辞代训导长职,张德馨、关辅德亦辞职。
1946年8月
北平师院召开欢迎袁敦礼、李建勋大会。
1946年10月
袁敦礼在复校开学典礼上讲演,“大家的学校要大家办好”。教务长黎锦熙提出四个口号:课程第一,出版第一,技术至上,创造至上。
1946年11月
袁敦礼谈学校发展,请求教育部追加复员经费2亿元。
1946年12月
袁敦礼谈西北师院国语专修科开办后成绩良好,毕业生已有十余人赴台推行国语运动,现北平师院遵教育部指令推行此项教育,增设国语专修科,即将开始报名。
1946年12月
北平师院举行校庆纪念活动,袁敦礼致辞,演讲学校历史,说明师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小学教师应当接受大学阶段的教育。
1946年12月
教育部平津高等教育视察专员吴正华视察学校,由院长袁敦礼、教务主任黎锦熙、训导主任黄金鳌、总务主任殷伯西及注册课长康绍言陪同。
1947年2月
学校成立聘任委员会,袁敦礼为主任,教务主任黎锦熙为当然委员,另聘4名教授为委员,将拟订聘任办法草案。
1947年3月
袁敦礼在讲话中谈及学期考试,要求严格审查学习成绩,每学期有二分之一成绩不及格即令退学,新生成绩五分之三不及格即令退学。
1947年5月
袁敦礼在周会上对学生发表讲话,要求学生做任何运动前,都需要进行缜密的思考,不要轻举妄动;宣布因北大清华不进行毕业总考,本校也不能例外。
1947年6月
学生自治会筹委会召开全体大会,袁敦礼及各系主任参加指导。
1947年6月
袁敦礼致函全体教授,请本着爱护学生的初衷,即日复职。
1947年6月
教授会致函袁敦礼,表示谅解学生行为,同意复职。
1947年6月
晋京学生代表返京,汇报此次晋京收获:教育部准予恢复教育研究所,按大学标准增加经费;校名问题将与袁敦礼协商,并须通过立法手续办理。取得的成绩:唤起政府对师范教育的注意和重视,深刻体悉北平师大不容摧残;引起全国人士了解北平师大对国家、社会的伟大贡献;促进各地校友的紧密团结,发挥向复大目标进攻的力量;收集对学校今后发展的意见。对复大工作的意见:团结协作,统一认识,把决心和毅力用于理智的工作中。
1947年6月
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召开会议,袁敦礼报告教育部已经批准社会教育实验区计划,会议决议事项为:从国文等系三年级学生中选派12人,利用暑假进行各科实验工作;在本区内教育失学的学龄儿童,使其在三周内能够阅读“国语小报”;本区办公地点为冉村;派委员视察区内环境,以期计划实验工作;聘校外委员。
1947年8月
袁敦礼返平,总务长殷祖英、训导长黄金鳌、代教务长黄国璋迎接。袁敦礼在京进行复大接洽工作,并将增聘教授。学校教职员聘书已发出。
1947年9月
袁敦礼布告学校,介绍复大步骤为:将现有13系组成文学、理学、教育学三部,逐步成立各研究所,酌增员工名额等。
1947年9月
袁敦礼在开学典礼上发布训话,主要内容是:(1)重申复大意义;(2)今后发展趋势:人事变动,黄金鳌任秘书长,温广汉任训导长;增设特别师范班和保育室;保定师专并入本校;(3)因经费问题,本年度水电各系定额分配;(4)学生自治会不应与学校对立,也不能作为立法机构,今后张贴通告布告,均须署名,否则立即撕毁。
1947年10月
袁敦礼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表训话,讲述学风、校史及学校使命。各系主任分别介绍各系科目。学校根据教育部指令制定学生训练办法,建立学生自动、自觉、自省、自治的基础,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及修学。
1947年10月
河北师专秘书主任田文奎就该校并入问题与袁敦礼进行初步协商,答应设法解决学生宿舍问题。
1947年10月
袁敦礼因学校负债数十亿,再无法渡过难关,启程赴南京,申请经费。
1947年11月
袁敦礼回答记者关于师专并入问题,对学生进行甄试,是奉教育部令办理,并非师院有意为难师专学生。师院已经成立三部,复大已见雏形,今后将逐步进行。
1947年11月
袁敦礼就师专学生拒绝编级考试发表谈话,指出编级考试是奉教育部令进行的,师专与师院科系不同,不进行考试,无法进行分系,程度不合格,只有降级,甚至不录取。学生既不参加考试,就不准入本院,并将此情况报告教育部。
1947年12月
袁敦礼在月会上报告校务,主要内容是:校庆日献“晓庄匾”;因经费拮据,校庆将节约进行;动员同学参加自治会选举。
1947年12月
二千多师生共庆校庆,袁敦礼讲演学校历史;邓萃英号召同学努力复校;袁敦礼在物理系广播电台播讲《师大的历史与贡献》。因筹备不及,师院校庆日取消两楼命名仪式。
1947年12月
由国立北平师范学院教育学会主编的《今日之教育》专刊在北平《益世报》上创刊,院长袁敦礼题写刊名。创刊号刊登教育系教授金澍荣的《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回顾》、许椿生的《师大的传统精神》等文章。
1947年12月
教育学会为了庆祝和纪念学校45周年,特别编辑《今日之教育》周刊,附刊于北平《益世报》,院长袁敦礼题写了刊名。教育学会的理事长为焦桐林同学,理事袁文烜同学分工负责宣教,并担任《今日之教育》主编,理事蔡春等同学协助袁文烜约稿、组稿、校对等工作。
1947年12月
东北大楼在学生上课时,天花板电线突然起火,北平市长何思源亲到火场指挥救火。袁敦礼急电教育部,报告火灾情况。估计火灾损失十亿元。
1948年2月
院长袁敦礼答复关于面粉的问题,内容为:准备参照北大清华办法,结合学校具体情况予以解决。学生表示不满,准备召开学生临时代表大会,讨论解决办法。
1948年4月
袁敦礼出席国大前,召开茶会,请教授提供意见,并表示开会期间,将督促政府尽快批准复大。
1948年4月
袁敦礼复电学校,表示慰问学生。
1948年6月
院长袁敦礼因教育部不履行诺言,学生罢课请求复大,向教育部提交辞呈。袁敦礼致函学校,说明辞意;致函学生复大委员会,请爱护学校,维持上课,静候教育部解决。教授会决议致电教育部挽留袁敦礼。
1948年6月
教授会全体会议召开,决议事项为:致电朱家骅,挽留袁敦礼;致电袁敦礼,打消辞意;请黎锦熙代理院长职务;联合各地校友加强复大运动;劝告学生参加期考等。
1948年6月
复大委员会致电朱家骅,要求履行诺言;致电袁敦礼,表示全力支持校长进行复大。班代表会决议举行全体同学大会,商讨复大行动办法。
1948年6月
附中、附小教师分别致电教育部和袁敦礼,请教育部明示复大,请袁敦礼勿存辞意,继续主持校务。
1948年6月
全体同学大会召开,1211人参加,会议决议事项为:全体晋京请愿;经费问题由伙食费中解决;通过行动公约;并决议不接受妥协条件。致电蒋介石、教育部和袁敦礼,说明晋京理由。复大委员会积极进行晋京请愿工作。
1948年6月
北平校友会举行执监委员会,决议事项为:电请教育部准予复大;请教育部挽留袁敦礼;电请袁敦礼打消辞意;电请各地校友会一致进行复大运动等。
1948年6月
学校召开干部会议,秘书、各系处主任、教授、讲助会代表参加,决议事项为:推黎锦熙、王桐龄为代表,谒见李宗仁,报告学生决定晋京,请令保护;致电立法委员,请为学校主持公道,准予复大;致电教育部和袁敦礼,同人仍在劝阻学生晋京请愿。
1948年7月
教授、讲师、助教联合召开大会,决定致电朱家骅,教育部代表张尧年出席并作报告。会议决议:致电朱家骅,迅速解决复大;请袁敦礼回校主持校务;派代表同校友会晋京,赴教育部交涉复大问题等。
1948年7月
教授讲助会2次致电朱家骅,请迅速解决复大问题,敦促袁敦礼回校主持校务;黎锦熙致电袁敦礼,请回校主持校务。
1948年7月
秘书长黄金鳌接待记者,称朱家骅已致电袁敦礼,请袁返校主持。袁敦礼致函黎锦熙,将赴京接洽复大具体事务后返校。
1948年8月
黄金鳌对记者表示,袁敦礼致函学校,复大问题即可解决,教授会将举行盛大联谊会欢迎袁敦礼返校。
1948年9月
院长袁敦礼对教育部8月18日向师范学院的训令“本科修业年限实行4年制,外加1年实习;师范学院附设各专修科及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一律改为2年制,外加1年实习”呈请教育部,以劳作专修科“学生应行学习科目较多,且需长期训练,二年级势难完成教学,拟仍请继续办理三年制专科”。
1948年10月
黄金鳌谈学校状况,现有学生1171人,本学期新聘教授阵容充实,如数学系汤璪真、教育系董渭川等。复大问题,教育部已呈行政院核办,复大后校长人选仍为袁敦礼,不久即可发表。
1948年10月
行政院通过师院复大议案,预计新校长任命即将发表。袁敦礼认为学制仍恢复五年制。
1948年10月
教授会致函袁敦礼,就外汇管制问题,要求转请教育部,每人每月发外币20美元,专用于购买书籍。
1948年10月
师生生活座谈会举行,师生工警一起诉苦。工警呈函袁敦礼,要求借生活费用。
1948年11月
学校“复大”后,文学部、理学部、教育学部也恢复为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黎锦熙、黄国璋、袁敦礼继续担任各院院长,黎锦熙兼任国文系主任和国语专修科主任,焦菊隐兼任英语系主任,李飞生兼任历史系主任,黄国璋兼任地理系主任,傅种孙兼任数学系主任,张维正兼任物理系主任,鲁宝玉兼任化学系主任,郭毓彬兼任博物系主任,金澍荣兼任教育系主任,徐英超兼任体育系主任,王绍光代理音乐系主任,骆涵素兼任家政系主任,孙一青兼任工艺系及劳作专修科主任,陈兆蘅兼任特别师范科主任。
1948年11月
教育部转行政院令,任命袁敦礼为北平师范大学校长。
1948年11月
袁敦礼对记者表示,师大没有考虑迁校问题,本学期也不会提前放假。
1948年12月
“46周年校庆暨恢复校名纪念典礼”在礼堂举行,2000余人参加纪念活动。袁敦礼致词,傅种孙代表教授讲演,毕业生献匾、致词等。
1985年10月
我校举行著名教育家、体育家,我校原校长袁敦礼先生诞生90周年纪念大会。
2008年1月
我校原校长袁敦礼先生的子女捐资80万元设立袁敦礼体育与教育奖励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