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篇
人物
机构
学科
阶段
董晓萍
董晓萍,女,1950年12月生。国内学者,辽宁省大连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钟敬文教授的学术助手;现担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教育部国家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女教职工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女教授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北师大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主任等职。
相关人物
赖德胜
赖德胜
董奇
董奇
狄增如
狄增如
石中英
石中英
王宁
王宁
杨耕
杨耕
王英杰
王英杰
童庆炳
童庆炳
唐梓洲
唐梓洲
冯世平
冯世平
任海云
任海云
庞丽娟
庞丽娟
李小文
李小文
李实
李实
相关机构
文学院
相关学科
社会学
相关事件
1996年3月
女教工委员会举办“春满桃李园——向21世纪迈进的北师大妇女”主题茶话会。女教工委员会主任、中文系教授王宁致辞,向全校女教工表示节日的祝贺。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和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工会主席冯文林到场讲话,向占我校教工半数的女教工表示慰问。柳慧图、傅孝愿、刘乃和等老教授和包华影、庞丽娟、董晓萍等中青年女教授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2000年9月
2000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录取工作结束。我校有7位教师入选,分别是:洪成文、丛立新、董晓萍、王成兵、张书东、赵丽琴、章燕。
2000年10月
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第二批入选基地名单,我校文艺学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入选。同时,由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王宁教授主持申报的“宋元明清手写和碑刻汉字及其文本研究”、董晓萍教授主持申报的“近世中原民俗志与下层文化建设”、文艺学研究中心童庆炳教授主持申报的“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形态的生成”、郭英德教授和李春青教授主持申报的“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文化渊源”4项课题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批准立项。
2002年12月
由我校、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共同策划并举办的“社会科学大讲坛”在我校开幕。我校中文系董晓萍教授以“民俗通讯”、万建中教授以“饮食文化”、萧放副教授以“春节与传统”为题分别作报告。
2003年9月
学校决定:成立领导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周作宇任中心主任;成立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檀传宝任中心主任;成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郑新蓉任中心主任;成立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董晓萍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语文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王富仁任中心主任;成立媒体策划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蒋原伦任中心主任;成立泛媒介文化研究中心,王一川、李春青任中心主任;成立当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心,白暴力任中心主任;成立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赖德胜任中心主任;成立乡土中国研究中心,赵世瑜任中心主任;成立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刘晓力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王泉根任中心主任;成立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刘学敏任中心主任;成立民意调查事务中心,韩震任中心主任;成立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英语学习研究中心,董奇任中心主任;成立数据统计与分析中心,崔恒建任中心主任;成立复杂性研究中心,狄增如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雉类研究中心,郑光美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城镇发展研究中心,金逸民任中心主任。
2004年12月
我校白寿彝的《中国史学史教本》、李晓西的《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董晓萍的《田野民俗志》、劳凯生的《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石中英的《教育哲学导论》、王立军的《宋代雕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7部成果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李建会的《与真理为友:现代科学的哲学追思》等22部成果获得二等奖。
2008年1月
根据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结果,韩震、董晓萍和王一川、赖德胜申报的3个项目中标,批准经费150万元,获准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
2008年10月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王菊英的论文《曾子述论》(指导教师:周桂钿教授)、文学院鞠熙的论文《碑刻民俗志——北京旧城寺庙碑刻民俗分析及其数据处理》(指导教师:董晓萍教授)入选首届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9年2月
我校16位教授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他们是:袁贵仁(哲学)、赵秉志(法学)、董晓萍(社会学)、杨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石中英(教育学)、王英杰(教育学)、董奇(心理学)、周星(艺术学)、晁福林(历史学)、唐梓洲(数学)、冯世平(物理学、天文学)、李小文(地理学)、任海云(生物学)、狄增如(系统科学)、钟秉林(机械工程)、杨志峰(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9年7月
我校韩震、宋英辉、赖德胜、张秀兰、毛振明、李实、李运富、杨耕、郑师渠、王一川、董晓萍11位教授新增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