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篇

教育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教育学部

相关事件

1913年2月
教育部颁布《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高等师范分预科(1年)、本科(3年)、研究科(1年或2年)、专修科(2年或3年)、选科(2年以上3年以下)。预科科目为伦理学、国文、英语、数学、论理学、图画、乐歌、体操。本科分国文部、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物理化学部、博物部。本科各部通习之科目为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英语、体操。本科各部分习之科目如下: 国文部:国文及国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言语学。 英语部:英语及英文学、国文及国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言语学。 历史地理部:历史、地理、法制经济、国文、考古学、人类学。 数学物理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图画、手工。 物理化学部: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图画、手工。 博物部: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及卫生学、矿物及地质学、农学、化学、图画。 入学资格:预科及专修科均须中学、师范学校毕业,由行政长官保送,由学校试验收录。本科由预科毕业生升入。研究科在本科及专修科毕业生中选取。本科第三年级学生,应令在附属中学校、小学校实地习练,专修科、选科生最后学年亦如之。预科及专修科入学资格,须身体健全、品行端正,在师范学校、中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预科均为公费生,但得酌量情形收录自费生。本科由预科毕业生升入。研究科公费生由校长在本科及专修科毕业生中选取。
1915年11月
单级教员讲习科及理科讲习班分别开始上课。学校制定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设单级教员讲习科夜班规程》规定:以养成单级讲习科讲员及单级学校教员为主旨;学生名额以80人为限;修业期定为1年,自四年11月起至五年8月终止,暑假概不休息;入学资格以师范毕业或于教育素有经验曾任小学校教员者为合格;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单级教授法、二部教授法、单级管理法、国文、算术;学生除不纳学费外,其余费用概归自备,毕业后应服务1年。
1918年7月
我校教务主任邓萃英发表《动的教授论》,文中介绍了海尔巴脱、纳德尔、毕尔格孟得教育学说,认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使现在的人成为理想的人。
1918年8月
教育部决定每年选派各直辖学校教员若干人赴欧美各国留学。今年共有7人入选,为我国教授留学之始。我校邓萃英等5名男教授赴美研究教育学。2名女教师,分别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教员杨荫榆赴美研究教育学、家政学,沈葆德赴美研究音乐。
1919年5月
我校获教育部令准,于暑假后招收英语、史地、理化、博物等四部预科生,并增招教育研究科、职业教员养成科、体育专修科各1班。 教育研究科以教授高深教育学术、养成教育界专门人材为宗旨;设有教育原理、教育史、教育制度、教授法、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学科;招收高师本科毕业生、各专门学校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生及二年级以上肄业生,英文能直接听讲者;2年毕业,毕业及格者给予教育学士学位。职业教员养成科为手工图画专修科之附属班次,此科系就职工科毕业生于艺术科目外,授以教育科目,养成教员资格,修业1年。体育专修科原为2年毕业,因科目繁多,延长为3年毕业,将来升为本科时应再增为4年。
1919年12月
《教育丛刊》印刷发行。该刊物是学校教职员和学生以及毕业生“共同研究教育,自由发表思想”的杂志。发表文章的主要内容是:(1)批评本国当时教育的劣点及调查各地教育的现状;(2)介绍国外最新的教育学说;(3)建议本国教育今后的各种革新计划。
1922年4月
教育研究科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授予学生教育学士学位。原入学者32人,毕业者16人。这是中国各大学、专门学校设研究科并授予毕业学生以学位的开始。会上,校长李建勋、教育次长代表陈宝泉、教员代表刘廷芳、毕业生代表陈兆蘅、来宾代表梁启超分别讲话。
1922年6月
教育研究科举行第二班授予教育学士学位及毕业证书典礼。本班共毕业14人。
1924年7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女师大所拟《女子师范大学组织大纲》试行。大纲规定:本校定名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地质学、教育学、哲学、史学、国文学、英文学、音乐、体育等12系,修业年限4年。大学预科设甲乙二部,修业年限2年。本校本科毕业学生得称学士。办学宗旨:(1)养成中等学校师资;(2)养成教育行政人员;(3)研究高深学术;(4)发展女性特长。
1929年11月
为联络教育界人士,以便在教育上做彻底的研究,教育系之教育学会邀请北平公私立中学校长30余人,在我校乐育堂举行第一次联欢大会。
1930年3月
教育学会举行会议,制定该会宗旨为:促进本系事宜,研究教育及联络师生感情。会议通过积极督促学校实现教育系计划及外出参观经费等决议。
1930年4月
教育学会改选职员,郭鸣鹤等13名为执委,孟宪褆等8名为候补执委。执委会决定出版《教育丛刊》。
1930年6月
教育学会举办会议,决定举办夏季教育讲习会。
1930年6月
女师院研究所召开成立大会,研究所宗旨为“提高本院毕业生之程度,及增进对于学术界、教育界之贡献”。徐炳昶、黎锦熙分别介绍研究所筹备经过和组成情况。研究所成立后,召开第一次全体研究会议,通过《研究所分组研究细则》,决定暂依下列八组“进行研究事业”:(1)工具之学;(2)语言文字学;(3)史学;(4)地学;(5)哲学;(6)教育学;(7)文学;(8)民俗学。各组之下又分若干细目,如语言文字学下分形音义、文法、语根、国语、土语、学史、译语、词典、译述等,教育学下分目的及原理、学制、学校、课程、教学法、学生生活、关于儿童的研究、译述等。
1930年6月
教育学会执委会讨论决议,请学校举办教育研究院及艺术学系,划清教育系和社会系的行政经费、课程等。
1930年7月
教育学会召开常务会议,为教育系毕业生实习主科教学方便,向学校建议附中高中部添设高级师范班。
1930年9月
教育学会为促进学校早日开学,派代表谒见系主任邱椿,致函各教授,请求排定课表,发表宣言、告同学书等。
1930年9月
教育学会致函国民党及政府要员,说明教育的重要性,请为国家教育着想,速拨经费,援助开学运动。
1931年1月
《教育丛刊》第一卷第四期出版,刊登李建勋的《民国宪法内之教育专章》、邱椿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课程标准》。
1931年2月
教育部训令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内容为:暂分一、二部,原有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为第一部,原有女子师范学院为第二部,两部学系避免重复建设,设立学院,并于暑假前拟具详细办法;女师院经费照领;课程设置设备训练等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与研究教育学术为宗旨;原有两校附属学校应逐渐规划,成为学校整体,并与大学有密切联系。
1931年5月
两部教务联席会议决议:各系课程至多以60小时为限,每系以4班为标准;确定各系图书仪器、实验办公出版费用;提高教授待遇;确定公共必修教育学程、毕业学分等。
1931年6月
学生自治会联席会议决,内容是:主张两部彻底合并,并建议史地系分为历史、地理两系,两部合并必须相同系合为一系,年级相同合为一班等。请校长尽快聘定三院院长,请将文学院设于二部校址,理学院设于一部校址,教育学院设在男附中或彰仪门二部校址等。校长徐炳昶答复学生要求:两部彻底合并不成问题;划分三院问题,学校正在积极着手办理;如果经费有着,将豁免讲义费等各项费用;两部预备班无全班入本科学习的规定。
1931年6月
两部教育系联席会议决议,内容为:邰爽秋、李建勋当选系主任;要求学校扩充教育系为教育行政、教育心理两系,归教育学院管理;增加教授人数;反对将教育学院院址设在训政学院;请改一附中为师范学校等。
1931年6月
两部部务联席会议决议:7月1日起,两部合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两部名义同时取消;原有11系分为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文学院设原二部原址,教育学院、理学院及办公处设一部原址;学校改组后,即期成立校务会议,遵照部章组成。
1931年7月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正式合组,分设教育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教育学院开设教育系、体育系,文学院开设国文系、外国文学系、历史系、社会科学系,理学院开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教育学院、理学院及办公处设在和平门外的南新华街,即原第一部旧址,文学院设在宣武门内的石驸马大街,即原第二部及研究所旧址。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分别担任三个学院的院长,聘请李建勋、袁敦礼、钱玄同、罗昌、黄文山、赵进义、文元模、刘拓、李顺卿、王谟等教授分别担任教育、体育、国文、英文(外文)、社会学科(社会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系的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暂时空缺)。将原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先设置历史科学门和教育科学门,地址设在师大原址,聘请黎锦熙、钱玄同、李建勋、刘拓、李顺卿、程廼颐、傅铜、朱希祖等教授为研究委员会委员,研究院院长由校长兼任。原有两校的图书馆同时合并组建为一个馆,聘请陆华深为馆长,在教育学院和理学院校区内设总馆,文学院校区内设分馆。原第一院附属中学,改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校,男女生兼招,男女生同校不同班;原第二院附属中学,改称附属中学北校,基于历史传统,仍专招收女生。原第一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一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二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蒙养园改称幼稚园。
1931年7月
校长发布布告,内容是:聘定文学院院长为黎锦熙、理学院院长为刘拓、教育学院院长为李建勋。因教育系主任邱椿辞职,由李建勋兼教育系主任;化学系主任张贻同辞职,由刘拓兼化学系主任。
1931年7月
部务联席会议决议,内容是:两部事务7月底前结束;三院院址为教育学院、理学院及所有办公处设于一部原址,理学院暂设地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分为教育行政、教育心理两组)、体育学系;文学院设于二部原址,设国文学系、英文学系、史学系(暂附史地系)、社会学系;研究所改为研究院,移至广安门内一部二院原址,设历史科学门与教育科学门。成立校务会议,由校长、各系主任及教授代表7人组成。商讨教授薪水计算方法等。
1931年7月
师大第一次校务会议议决,通过《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章程》、《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教育科学门章程》、《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历史科学门章程》。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章程》规定了研究院的任务、组织、研究生招收与培养等内容。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教育科学门章程》确定“以研究高深教育学术,藉资历改进中国教育为宗旨”;在组织上,除依照《研究院章程》设研究主任及导师外,并设助教及助理员等,指导研究工作以及处理本门事务。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历史科学门章程》对宗旨、人员构成、资格、职责、要求等做了非常详细具体的规定。它确定“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并研究一切史料,以阐明过去的真相,破除迷谬的成见,确定施教方针为宗旨”;在组织上,实行分组制,暂时分为中国语言文字组、治学工具及方法组、历史学组、地理学组、中国文学史组、中国学术史组、中国民俗史组等七个组。
1931年9月
教育学院召开谈话会,李建勋报告课程标准、组织、原则,聘任教授,以及必、选修课学分限制及实施方法。
1931年10月
教育学会组织编审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决议《教育丛刊》稿件由教授轮流撰写。为抵制日货,刊物用中国纸和廉价的西洋纸代替印刷。
1932年6月
学校第20届毕业生毕业,共214名,其中,教育学院教育系21名、体育系18名,文学院国文系46名、外国文学系48名、历史系34名,理学院地理系8名、数学系10名、物理系7名、化学系10名、生物系12名。
1932年7月
教育部训令北平师范大学改“研究院”为“教育研究所”,承担两大任务:一是培养有关教育学术之专家;二是为其他大学毕业有志教育事业者设特别班。师大各院系毕业生一律称教育学士,而研究所得按其上课的时间、研究的性质与分量,授予教育硕士与教育博士。
1932年7月
教务长李顺卿、教育学院院长李建勋、理学院院长刘拓、文学院院长黎锦熙、研究院主任钱玄同到校复职。
1932年7月
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由教育部拟定的《整顿教育令》,通饬全国遵照执行,要求对现存师范大学加以改革,“使之名实相符”。文模在《世界日报》上发表《我对于师大的意见》的文章,对师大在高等教育中所处地位、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师范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区别在于师大除了研究高深教育学术之外,更肩负传播学术的责任。
1932年7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李蒸、李顺卿、柯政和、袁敦礼、赵进义、刘拓、黎锦熙、张贻惠、陆懋德、李建勋、罗昌、刘玉峰、易价等作为委员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务整理委员会简章》,草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理计划书》。 《计划书》提出了整理的方针和原则:今后的师大,要“充分表现师大之特性,即师大之组织、课程、训育、教法等,必与其他大学显有不同”,同时要“保持其固有之精神”。师大办学的目的是:“(1)造就中等学校良好师资;(2)造就行政人才;(3)培养教育学术专家。”在训育方面,“力求训练之严格,以养成整肃勤朴之学风,庶能奉公守法,以身作则”。在教法方面,“教学法力求理论与实际之联合”,“学术科教员,应随时指示学生,注意中等学校之教材与教法”。 学校把研究院仍改称研究所,其任务是:“(1)研究教育实际问题;(2)培养教育学术专家;(3)研究高深教育学术及有关教育之专门学术;(4)为其他大学毕业有志教育事业者,施以短期间训练。”研究所章程去掉(3)、(4)两项任务,另以“归集整理并编纂各科教材”作为第三项任务。 全校的整理分教务、训育、事务三个方面进行。
1932年8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开会,决议成立教务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和事务委员会,教务委员会由李顺卿、李建勋、黎锦熙、刘拓、钱玄同、赵进义、刘玉峰组成,训育委员会由李蒸、黎锦熙、李顺卿、李建勋、刘拓、马哲民、罗昌组成,事务委员会由袁敦礼、李顺卿、张贻惠、陆懋德、柯政和、易价组成;制订整理方针及办学目的为培养和造就中等学校的良好教师、教育行政人才、教育学术专家;学校组织原则必须突出师大特性;讨论学校组织、各系课程、学校预算等问题。
1932年8月
学生护校委员会发表《自动招生代电》,指出朱家骅摧残教育,刚愎自是,停止师大招生,属别有用心;并陈述自动招生理由,为挽救学校,使全国唯一的高等师范教育学府,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1932年8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开会讨论,通过修订章程的决议:研究所以研究教育实际问题,培养教育学术专家为宗旨。
1932年11月
李建勋管理教育学院后,提出改教育系四年级学生第二学期外出参观时间为第一学期,以使学生有充分时间将在各地参观所得经验付诸实习,本届教育系四年级学生将于本月中旬外出参观。
1932年12月
国民党三中全会对教育提案讨论结果,明确师范学校独立设置,师大学生应恢复公费待遇。会议以程天放提出的《确定教育目标与改革教育制度案》为基础讨论通过《教育标准案》,在师资教育部分,规定:“现有之师范大学应力求整理与改善,使其组织、课程、训育各项,切合于训练中等学校师资之目的,以别于普通大学,且与师范学校等力谋联络。”一方面,北平师范大学得以继续独立设置;另一方面,又重复此前教育当局对师大的整理与改善要求,使其在组织、课程、训育等方面体现出有别于普通大学的不同特色。 《确定教育目标与改革教育制度案》主要内容是:“师范学校应脱离中学而单独设立,师范大学应脱离大学而单独设立。”“教育部择全国适宜地点,设师范大学两所或三所,各国立大学之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概行并入师范大学。”“师范教育机关,分简易师范学校、师范学校、师范大学三种,均由政府办理,私人不得设立。已立案之私立师范,不得再招收新生。”“师范学校及师范大学,学生修业完毕后,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指定地点,派往服务,期满始给毕业证书,始得自由应聘或升学。其有规避服务或服务不尽力者,取消资格,并追缴费用。”该提案对为何作这种规定做了说明:“人希望有良好之教育,必先弄成良好之师资,欲弄成良好之师资,则师范生必须受特殊之训练,使之人格高尚,情感热烈,能力坚强,然后出校后,乃能为儿童及青年之模范。此种训练与普通大学自当有别。此师范学校与师范大学之所以脱离中学大学而单独设立也。”同时,仍强调对现有学校“严加整理”:“现有之国立、省立或私立大学,应由教育部严加整理。同一地方,院系重复者,概行归并。成绩太差,学风嚣张者,应即停办。程度较差、设备不完者,改办专门职业学校。”
1933年3月
李建勋撰写《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
1933年5月
《师大月刊》第4期出版,刊登《教育学院教育系四年级试教批评记录》、《教育系1932班毕业同学之声》等文章。
1933年6月
李蒸赴教育部汇报后返校,反馈内容是:教育部同意我校下学期继续招生,对各院招生比例规定为,文、理学院招生人数不得超过教育学院;社会学系下届停止招生,学生转系;研究院因经费缩减改为研究所;奉部令增设音乐、工艺两系。
1933年8月
学校重新修订北平师范大学《组织大纲》和《学则》。大纲规定学校的总任务是:“本校以造就中等学校与师范学校师资为主,并以造就教育行政人员及研究教育学术与适用于教育之专门学术为辅。”学校设立3个学院11个系。文学院设国文系、外文系、历史系,理学院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系,教育学院设教育系、体育系、实用艺术系,取消社会学系。 学校设立研究所,任务是:“(1)研究教育实际问题;(2)培养教育学术专家;(3)收集整理并编纂各科教材。”学校设附属中学校、小学校、幼稚园及乡村教育实验区,作为研究、实验及学生实习的场所。 学校设校长室、秘书处、教务处、学院四种机构,分管全校各项行政和教学工作。“校长综理全校校务”。秘书处设文书、斋务、庶务、会计、卫生五组。处设秘书一人,每组设主任一人。教务处设教务长一人,“商承校长规划及处理全校教务,由校长于系主任或教授中聘任之”。教务处下设注册、图书、出版三组,每组设主任一人。各学院,每院设院长一人,由校长聘任之,“商承校长会同教务长,处理各院院务”。每系设主任一人,处理该系教务,由校长于教授中聘任之。教授、副教授、讲师,由各系主任“商承院长、教务长,提请校长聘任之”。 学校设立校务会议、教务会议、院务会议、系务会议、事务会议五种会议。校务会议,以校长、教务长、各院长、各系主任及教授代表组织之,以校长为主席。该会议“审议”下列各事项:预算及决算,院系设立及废止,各事务机关之设立废止及变更,各种规程,学生奖惩事项,校长交议事项,各委员会提议事项,其他重要事项。系务会议,以系主任及教授、副教授、讲师组织之,以系主任为主席。该会议讨论下列各事项:各学科教授上之联络事项,拟定本系之课程标准,本系设备进行及发展事项,其他。 学校设立研究所、预算、审计、出版、图书、仪器、卫生、学生生活指导、军事训练、附校设计十个委员会。 《学则》对学校课程做了详细规定。学校课程“兼采学分制及学年制”。每门课程,以每周上课1小时,需要自修时间2~3小时,历半学年者为1学分。本校学生,在四学年中须修满146学分,方得毕业。每个学生每学期选修课目学分,至少18学分,至多不超过22学分。学生除选一主科外,应选其他一科为副科。 学校课程按必修、选修、主科、副科分为四种,具体为:(1)公共必修科,占50学分;(2)主科,占50~70学分;(3)副科,占20~30学分;(4)自由选修科,占8~16学分。学校课程按内容分为三类:(1)修养类,包括党义、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卫生、体育,占全部课程的10%,共16学分。(2)教材类(即现在所说的专业课),占66.7%,共96学分。(3)专业类,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学法、中等教育、教育史、教育行政、儿童及青年心理、参观,实习等,占23.3%,共34学分。
1933年10月
本年度各院系注册人数统计:教育学院188人、文学院417人、理学院279人,合计864人,其中女生为269人。
1933年12月
李蒸在北大教育学会讲演,题目为《教育问题》。
1933年12月
《师大月刊》(教育学院专号)第8期出版,刊登黄淑慎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数学入学试验之研究》、《师范大学乡村教育实验区计划大纲》。
1934年1月
本学期休学人数统计为:教育学院15人、文学院34人、理学院15人。
1934年2月
学校统计上学年毕业生人数为:教育学院23人、文学院134人、理学院51人。
1934年5月
《师大月刊》(教育学院专号)第12期出版,刊登《本校教育问题通讯部几篇重要的通讯》以及李仲先《参观日本教育之片段记录》等。
1934年9月
根据教育部关于整顿研究所令,为节约学校经费,研究所原有教材编纂部及教育问题研究部工作结束,研究生训练部分并归教育学院办理,研究所由彰仪门迁入南新华街,原址暂时停止租用。
1934年10月
教务长常道直在讲话中表示,为节约经费,教育系图书并入学校图书馆,教育研究所已并入教育学院。教育部令与意大利交换教授事,因本校无第二外语,不推派教授赴意。
1934年11月
教育系举行迎新会,并成立教育学会,学会分为总务、研究、出版三部,研究部分为教育行政、教育哲学、教育心理、社会教育四股。
1934年12月
教育研究所迁入教育学院,彰仪门原址退租。
1934年12月
《师大月刊》(教育学院专号)第16期出版:发表戴骅文撰写的文章《英文教学实验第一年报告书》。
1935年7月
《师大月刊》(教育学院专号)第20期出版,刊登许椿生的文章《大学教育系之课程》。
1936年1月
《师大月刊》(教育学院专号)第24期出版,刊登《师大教育系南下参观报告》。
1936年3月
教育学会请李建勋演讲,题目为《毕业会考问题与研究》。
1936年7月
校务会议讨论教育部开设劳作师资训练科及停办幼稚园、乡村教育实验区的训令,决议事项为:下学期开设中学师范劳作训练科,隶属教育学院;幼稚园并入附小;缩减乡村教育师范班经费;呈请教育部拨发中学师范劳作训练科开办费;通过与北洋工学院合办高级工业职业师资班呈报教育部备案。
1936年7月
《师大月刊》(教育学院专号)第28期出版,刊登李建勋《论各级学校免费及公费学额之设置》及《师大教育系一九三七班参观、见习、实习实况记要》等。
1936年10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一、二年级学生秋季旅行时间、路线及学校津贴;定期举行国语辩论会,题目为“中小学师资应由国家统制训练”和“先秦法家思想较儒家思想为更适合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并指定评定标准;请体育系主持秋季体育比赛;准科学战争研究会选举股长等备案;准教育学会改选执委备案等。
1936年11月
劳作科劳作教育学会召开成立大会,说明劳作教育意义,并选举执委等。
1936年12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准予学生组织化学战争服务团备案,准予劳作教育学会备案等。
1937年3月
劳作师资训练科劳作教育学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因名称太长,呈请教育部将名称改为“劳作教育科”或“劳作系”,并改选职员。
1937年3月
《师大月刊》(教育学院专号)第32期出版,刊登郝士英文章《乡村生活与乡村学校》。
1937年4月
教育学院公布体育系,文、理学院各系实习规则。
1937年9月
教育部发布训令,决定在长沙与西安分别组成临时大学,其中,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在陕西西安合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指定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翛等4人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校务主持“由常务会议商决,系共同负责之合议制度”。设立西安临时大学的目的是为“收容北方学生,并建立西北高教好基础”。全校设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6个学院,分散在西安三处安顿,分别称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
1937年10月
西安临时大学各处院系主任名单公布:文理学院院长刘拓,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历史系主任许寿裳、外语系主任余坤珊、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物理系主任张贻惠、化学系主任刘拓、生物系主任金树章、地理系主任黄国璋;法商学院院长徐颂明,法律系主任黄觉非、政经系主任尹文敬、商学系主任寸树生;教育学院院长李建勋,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壁亭;农学院院长周建侯,农学系主任汪厥明、林学系主任贾成章、农业化学系主任刘伯文;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土木工程系主任周宗莲、矿冶系主任魏寿昆、机械系主任潘承孝、电机系主任刘锡瑛、化工系主任萧连泊、纺织系主任张汉文;医学院院长吴祥凤。第一院设在城隍庙后街4号,包括国文、历史、外语、家政等系;第二院在西北大学所在地,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及工学院;第三院在北大街通济坊,包括法商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教育、生物、地理等系。
1937年10月
教育部发布训令,颁发《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组织规程》,规定筹备委员会的任务。主要内容包括:“(1)校址之勘定;(2)经费之支配;(3)院系之设置;(4)师资之遴选;(5)学生之收纳;(6)建筑设备之筹置等。”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不设校长,以筹备委员会代行校长职权。“本委员会设主席1人,由教育部部长兼任,设委员7至11人,由教育部聘任之。”随即,教育部任命李书华(未到任)、徐诵明(国立北平大学校长)、李蒸(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书田(北洋工学院院长)、童冠贤、陈剑翛(教育部特派员)、周伯敏(当时陕西省教育厅厅长)、臧启芳(当时已在西安的东北大学校长)、辛树帜(当时在武功的西北农学院院长)等人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随后又指定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翛等4人为常务委员,童冠贤为秘书。校务主持“由常务会议商诀,系共同负责之合议制度。”筹备委员会下设秘书、教务、总务三处,各处设主任1人,由教育部就常务委员中指定兼任。全校设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6个学院,23个系。
1938年4月
校常务委员会举行第24次会议,决定事项为:因汉中驻军过多,将学校分别安置于三县,分别为:城固县,校本部及文理学院在考院,教育学院在文庙,法商学院设于小西关外简易师范校址,古路坝天主教堂为工学院;南郑县为医学院;勉县为农学院。遵部令即日起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规定各院师生分赴新校址时间、办法。
1938年7月
根据当时国民政府颁布的《战时教育实施方案》中关于“中等学校师资,设立师范学院,予以给养”,“师范学院应独立设置,或将大学教育学院改称”等规定,西北联大的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西北联大常务委员,原师大校长李蒸兼师范学院院长。学院设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教育、体育、家政8个系及劳作专修科。又设立了师范研究所(后改称教育研究所)。
1938年7月
校常委会议召开,决议事项为:批准教育学院教育系导师制实施办法备案;根据教育部命令编写校歌,由黎锦熙、许寿裳编写歌词,请许寿裳、齐国梁介绍专家谱曲;学生申请转系休学等。
1938年7月
教育部公布《国立中央大学设立师范学院办法》及《师范学院规程》,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国立中央大学设立师范学院办法》规定: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自1938年度起各设置师范学院。《师范学院规程》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条,师范学院以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养成中学校之健全师资为目的。第二条,师范学院单独设立,或于大学中设置之,得分男女两部,并得筹设由国家审视全国各地情形分区设立,藉女子师范学院。第三条,独立或大学师范学院由教育部审查全国各地情形,分区设立之。”西北联合大学遵照教育部训令,把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以西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李蒸兼师范学院院长。师范学院设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教育、体育、家政等8个系及劳作专修科。又令设立师范研究所(后改称教育研究所),所长为李建勋,研究人员有韩温冬、许椿生等。
1938年7月
校常委会议召开,决议事项为:根据教育部命令,“撤销筹备委员会,筹委会委员改任校务委员”及“指定李蒸、徐颂明、胡庶华为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根据教育部命令,根据全国临时代表大会决议,对学校各院进行改组,其中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批准康绍言所拟陕南6县小学教师暑期讲习会简章备案等。
1938年12月
师范研究所成立,李建勋任所长。该所“以研究高深教育学术,训练教育学术专才,及协助师范学院所划区内教育行政机关研究教育问题,并辅导改进其教育设施为目的”。每学年招收研究生10~15人,学期为2年,考试及格授予硕士学位。
1938年12月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遵照教育部关于《各级学校兼办社会教育办法》训令第八条的规定,成立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主持兼办社会教育事宜,本校的社会教育事业由教职员指导学生办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前期称教育学院)以及独立后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结合学校的性质与特点,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
1939年5月
李建勋撰写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育系导师制训导纲要及其实施办法》,发表于《教育杂志》,介绍了教育系导师制,收录了训导纲要、训导方式和调查表;同期,《教育杂志》还发表了《西北联大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近况》一文,介绍了该处历史、工作任务和成绩。另外,《师范学院能否完全代替教育学院系》一文认为各大学仍应设立教育院系。
1939年5月
教育部颁布《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校、民众教育馆辅导中等以下学校兼办社会教育办法》,共9条,规定辅导对象及内容等。
1947年6月
教授会致函朱家骅,陈述复大意见:光荣历史应延续,教育学术应发展,师范教育制度应健全,百年树人重在师资。
1947年9月
袁敦礼布告学校,介绍复大步骤为:将现有13系组成文学、理学、教育学三部,逐步成立各研究所,酌增员工名额等。
1947年12月
由国立北平师范学院教育学会主编的《今日之教育》专刊在北平《益世报》上创刊,院长袁敦礼题写刊名。创刊号刊登教育系教授金澍荣的《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回顾》、许椿生的《师大的传统精神》等文章。
1947年12月
教育学会为了庆祝和纪念学校45周年,特别编辑《今日之教育》周刊,附刊于北平《益世报》,院长袁敦礼题写了刊名。教育学会的理事长为焦桐林同学,理事袁文烜同学分工负责宣教,并担任《今日之教育》主编,理事蔡春等同学协助袁文烜约稿、组稿、校对等工作。
1948年1月
《今日之教育》第5期出版,刊登有李建勋的《各级教育行政机关设参议会以收集思广益之效案——中国教育学会第九届年会北平分会提案之一》等文。
1948年4月
“四九”血案发生。特务五六十人持枪拿棍冲入学生宿舍,姚炯、刘鸿纲、房世泰等八名学生被捕,数人受伤。暴徒捣毁了学生自治会办公室、行知图书馆、历史学会、教育学会和英语学会,抢走炊委会现款三百余万元。七时半,学生自治会召开全校学生紧急大会,当场决定全体到行辕请愿。血案发生后,自治会派人到各校联络,请求一致行动。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的领导下,发动了有五千余人参加的大请愿,师院等学校的教师也加入请愿队伍。师院教授会发表宣言,宣布罢教。反动政府被迫于当日晚23时释放了被捕学生。被捕学生释放以后,北平师院教授会主席傅种孙又起草了一份宣言,在揭露了暴徒的罪行之后,要求惩凶。
1948年10月
黄金鳌对记者表示,复大消息传出后,各地校友电贺学校复大成功,三学部将改称学院,文学院院长黎锦熙、理学院院长黄国璋、教育学院院长艾伟。
1948年11月
学校“复大”后,文学部、理学部、教育学部也恢复为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黎锦熙、黄国璋、袁敦礼继续担任各院院长,黎锦熙兼任国文系主任和国语专修科主任,焦菊隐兼任英语系主任,李飞生兼任历史系主任,黄国璋兼任地理系主任,傅种孙兼任数学系主任,张维正兼任物理系主任,鲁宝玉兼任化学系主任,郭毓彬兼任博物系主任,金澍荣兼任教育系主任,徐英超兼任体育系主任,王绍光代理音乐系主任,骆涵素兼任家政系主任,孙一青兼任工艺系及劳作专修科主任,陈兆蘅兼任特别师范科主任。
1948年11月
理学院教授组织科学教育学会,推定12人为筹委,并决定出版数理学丛刊。
1949年12月
国文系以国语专修科的并入,改称中国语文学系,简称中语系,也称中文系;英文系改为外国语文学系,简称外语系,分设英语、俄语两组;博物系改称生物系;音乐系改为音乐戏剧系,简称乐剧系;美术工艺系简称美工系;体育系改为体育卫生系。此时全校仍为3个学院,13个学系,计有:中文、外语、历史(以上三系属文学院)、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以上五系属理学院)、教育、体育卫生、乐剧、保育、美工(以上五系属教育学院)。
1952年2月
教育部同意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燕京大学教育系并入我校。
1952年2月
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教育专修班全部干部、苏联专家、研究生、学生共计151人,加上人大教育学教研室附设的资料室(包括书籍报刊、讲义),全部并入师范大学。
1952年9月
原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历史系、西语系(二、三年级)、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共计53个班、1123名学生,以及相关系科的教师并入我校。
1955年6月
校部、地理系、政治教育系等从北校,图书馆、体育教研室、直观教育馆、俄语系部分从南校同时迁入新校,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幼儿园则从南校迁入北校。迁校工作于8月底全部完毕。
1957年4月
英国文化代表团团员、国际新教育学院主席约瑟夫 劳利维斯来校参观访问。教育系系主任彭飞、系副主任陈友松、关瑞吾和教育系教授瞿菊农接待了来宾。
1974年12月
《教育革命通讯》第12期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广东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河南南阳地区教育干部学习班编写的《教育史上的儒法斗争概况(初稿)》。
1978年3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中文系、教育系、政教系、体育系公共体育等单位重建教研室,任命下列同志为教研室主任、副主任:中文系:韩兆琦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张俊任副主任;郭志刚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蔡清富任副主任;谭得伶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陈惇任副主任;刘芳泉任写作指导教研室主任,张美妮任副主任;陆宗达任汉语教研室主任,史锡尧、仲哲明任副主任;梁仲华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童庆炳任副主任;张鸿苓任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李修生任巡回函授教研室主任。教育系:王焕勋任教育学研究室主任,黄济、陈孝彬任副主任;彭飞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朱智贤、彭聃龄任副主任;陈景盘任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尹德新、王天一任副主任;厉以贤任马列、毛主席论著教研室副主任;胡梦玉任小学教材教法教研室主任,高惠莹任副主任;梁志燊、陈俊恬任幼儿教育教研室副主任。政教系:曲家齐任哲学教研室主任,彭万春、王卫国任副主任;朱纯治任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王承璞、吴序光任副主任;李浪先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董衍成、詹君仲任副主任;葛锡有任国际共运史教研室主任,张伟垣、胡青钰任副主任;吴家国任逻辑学教研室主任;贺允清任中学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饶光华任副主任。体育系:吴金山任公共体育教研室主任,徐永昌任副主任。历史系:孔祥民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生物系:吴国利任生物化学教研室副主任。
1978年7月
根据教育部1977年北戴河会议的决定,外国教育学术讨论会在我校举行。
1979年10月
第2次全国外国教育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我校外国教育研究所、教育系和教育科学研究所共13位同志参加了会议。
1980年5月
美国蒙大拿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美籍华裔学者余元恺教授来我校座谈参观并作心理学学术报告。
1980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会成立。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出席并讲话。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会章程》,推选了理事会成员和正副理事长。张刚为理事长,王振稼、董延闿、王策三为副理事长。
1980年8月
我校教育系主任兼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顾明远教授任中国教育代表团团长,到日本参加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第4次大会,顾明远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三十年》的报告。
1980年9月
我校社会科学处、自然科学处、高等教育学会和学生会联合举办《教育科学讲座》。
1980年11月
根据校第6次党代会的决议和工作报告提出的任务,党委研究了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决定在本学年内继续边调整、边改革,并着重抓好10件事:改革学校领导体制;调整组织机构、明确职责;调整编制、调整人员;改善教学条件,整顿教学秩序;改革教学计划;确定重点学科,制订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计划;制订科研规划,确定重点科研项目;采取切实措施,加速培养师资;加强教育学科的建设;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把学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学习和执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主要内容,整顿党的思想和作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1981年4月
文科学术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审议并通过了10个学科为我校文科第一批校级重点学科。这10个学科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民间文学、文艺理论、古代汉语、魏晋南北朝史、史学史、《资本论》研究、中国教育史、教育学和比较教育。今年,学校拨出4万元作为资助文科校、系两级重点学科建设的专款。
1981年6月
我校聘请了一批外国学者为客座教授。今天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教育学教授胡昌度、美国东南麻省大学物理系教授梁思佐、美国三军健康科学大学医学院药理系环境药理学教授杨宪桂举行授聘书仪式。党委书记聂菊荪、生物系系主任汪堃仁及有关同志出席了仪式,副校长肖敬若主持了聘请仪式。
1981年7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关于变电室等项工作所需经费的安排问题,原则上通过教育系“关于改进教育学公共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并讨论了人事处关于部分1977届学生工作问题的意见。
1981年9月
以横地清教授为团长的日本山梨大学、大阪教育大学和埼玉大学数学教育学研究会访华代表团一行9人来我校访问。3—4日在我校附属实验中学与我校联合举办中日数学教育学术交流会。我校提出7篇论文,日方提出14篇论文。肖敬若副校长到会并讲了话。
1981年11月
我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世界经济、教育基本理论、中国教育史、发展心理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民间文学、汉语文字学、史学史、中国古代史、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物理、固体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古地理学、细胞生物学17个学科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陶大镛、王焕勋、毛礼锐、陈景磐、朱智贤、李何林(兼职)、钟敬文、陆宗达、白寿彝、何兹全、王世强、刘绍学、孙永生、严士健、黄祖洽、黄敞(兼职)、刘若庄、陈光旭、周廷儒、汪堃仁20位教授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学、自然辩证法、中共党史、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史、中国近现代史、无线电物理、核物理及核技术、光学、放射化学、天体物理、区域地理学、环境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自然科学史(数学)等42个学科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1982年9月
我校举行了开学典礼。今年招收本科生1190名,研究生136名、进修生420名。今年的新生入学教育突出两个方面:(1)通过讲我校80年来的光荣历史和传统,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2)通过学习、座谈、报告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们充分认识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副校长肖敬若在开学典礼的报告中着重讲了我校培养目标问题,鼓励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立下志向,准备做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
1983年3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数学系钟善基教授应日本三所大学数学教育学研究会会长横地清的邀请,于4月28日至5月5日赴日本参加日中数学教育学研究会。
1983年10月
应我校外国教育研究所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邀请,英国比较教育学家埃德蒙·金教授偕夫人于10月至11月来华讲学和访问。金教授在京期间,在我校进行五次讲学,内容涉及当前世界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金教授和夫人还分别介绍了苏联教育状况和英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埃德蒙·金教授和夫人还同外国教育研究所进行座谈,并参观我校附属幼儿园、实验小学、二附中和电化教学中心。
1984年1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第2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名单。我校比较教育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生态学5个学科增列为博士点,顾明远、黄药眠、启功、俞敏、孙儒泳、黄济、赵光贤、陆善镇8位教授新增为博士生导师,还增加了如下19个硕士学位学科(或专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德育原理、外国教育史、幼儿教育学、教材教法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现代汉语、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世界文学、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应用数学、无线电物理和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电力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与遥感、生态学。
1984年3月
我校心理学系朱智贤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林崇德以优秀论文《小学儿童在运算中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这是我校培养的国内第一位教育学博士。
1985年2月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会在我校举行。
1985年5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怀特及助手来我校进行为期8天的学术访问。
1985年8月
校长王梓坤授予马耳他共和国总统阿加塔·巴巴拉女士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育学博士学位,并颁发证书。这是我国第一次向外国元首授予名誉学位。
1985年12月
我校外国教育研究所召开庆祝会,庆祝建所20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副秘书长郝克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健,中宣部教育局局长陆钦仪以及我校校长王梓坤、副校长顾明远等有关方面领导到会祝贺并就我国教育科学研究问题发表讲话。
1986年3月
国家教委在京召开全国各省市电教馆及部分高校参加的“卫星电视教育、教材工作会议”,副校长郝允祥及有关同志参加,会上确认我校承担的任务是:(1)为卫星电视教育试播阶段择优推荐近年来录制的中小学教师所需的录像节目;(2)为满足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试播阶段重新录制教育学和心理学系列讲座;(3)从实际出发,组织我校各系、所力量,发挥电教优势,切实为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做贡献。
1986年9月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我校增加11位博士生导师和11个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11位博士生导师是:化学系刘伯里、数学系汪培庄、低能所王忠烈、生物系王永潮、外语系郑敏、历史系龚书铎、中文系张紫晨、心理系张厚粲、史学所刘家和、教育系王策三和马列所张静如。11个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为:体育理论、遗传学、经济地理、教育技术学、科学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语言学和儿童文学。
1986年11月
菲律宾大学教育学院代表团应邀来我校访问。
1986年12月
北京地区研究生工作研讨会暨北京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大会召开。我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王桂筠出席会议,并当选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学会第1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87年3月
应我校数学系及中国教育学会的邀请,美国伊利诺伊州数学教师协会代表团来我校参观、座谈。
1987年5月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前任院长阿金斯教授来我校作题为《美国研究生院和教育学院》的报告。
1987年9月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莱瑞·库班来校讲学。
1987年9月
我校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学院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关系协定之原则》(中文本)签字仪式在我校举行。
1987年11月
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与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管理学会第三届年会在我校举行。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司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肖岩主持开幕式,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筹备组组长王梓坤致开幕词,筹备组负责人顾明远作筹备工作报告,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作重要讲话。王梓坤任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袁运开、金长泽、顾明远任副理事长。
1987年11月
教育科学研究所林冰当选为国际师范教育学会理事。
1987年12月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博尼分校教育学院院长考夫教授和该院教育管理学教授福斯特来校作报告。
1988年3月
现代化教育研究所成功地进行了中美之间首次利用“微型计算机语言图形、图像系统在太平洋两岸举行远距离教学和会议示范表演”。校长王梓坤,副校长顾明远、郝允祥应用微型机交互式远距离教学系统,分别与哈佛大学校长布克先生、纽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卜汉姆先生、波士顿医学院院长桑德森先生对话,互相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建立了进一步合作与交流的关系。
1988年4月
由国家教委师范司主持的师专教材建设交流座谈会在我校召开。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教委师范司司长金长泽,我校领导方福康、王振稼、张兰生以及来自全国7个师范院校的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有关负责人及部分参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改革编写工作的成员参加了会议。
1988年4月
北京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在我校成立。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立行、副部长刘述礼,著名音乐家瞿维、时乐蒙到会祝贺并讲话。
1988年5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了校务委员会,副校长郝允祥、教务长张兰生及人事处、社会科学处、自然科学处的负责同志汇报了教学、科研、科技开发和职称评定工作进展情况,审议了我校成立继续教育学院的提案。
1988年5月
经校长办公会议决定,成立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6月
国家教委发文通知,批准我校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态学、细胞生物学、民间文学、教育基本理论、比较教育学7个重点学科。
1988年6月
学校决定拨出9万元专款,资助比较教育学、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生态学、基础数学5个重点学科。
1988年7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学校工作情况通报会。各系、所负责人参加。会上,许嘉璐副校长通报了本学期职称(重点是高级职称)评定工作情况;副校长郝允祥就创新经费的分配原则和奖酬金标准,作了进一步说明;教务长张兰生通报了学校成立继续教育学院的任务和今年部分专业招生调整的有关情况;人事处长王树人传达了国家教委关于学校定编和机构设置的文件及在校人员定编的预测情况;总务长钱桐伯通报了后勤方面的情况;党委书记方福康同志通报了学生思想政治情况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1988年10月
经国家教委组织有关学科专家评议,我校有8项编选教材项目列入“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年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的补充计划。它们分别是:中文系郭预衡的《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哲学系齐振海的《认识论新论》;图书馆系倪晓健的《书目方法概论》;教育系王焕勋的《教育学史》;乔卫平的《中国幼儿教育史》;外教所周蕖的《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苏真的《师范教育比较》;史学所瞿林东与外校合编的《史学概论》。
1988年10月
中国教育学会和我校联合召开庆祝朱智贤教授执教60周年与80寿辰大会。
1988年12月
苏联教育科学院一般教育过程研究室主任戈尔金教授,高尔基市师范学院教育学研究室主任伏洛拉夫教授来我校进行访问。
1988年12月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会年会在我校召开。
1989年5月
世界银行贷款地方大学发展项目外国专家咨询组副组长Keohane先生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Macdonald院长来校访问,方福康、郝允祥、张兰生和有关系所的领导会见来宾。
1989年10月
我校外语系主任王维镛同志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1990年1月
北京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学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我校研究生院副院长范国英出席会议,并当选为常务理事。
1990年3月
教育系教育学社在新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未来教育家》首发式。
1990年3月
民盟北师大支部向民盟市委组织部统计上报了民盟同志1989年度获奖情况:白寿彝教授,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汪培庄教授,获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程树礼教授,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张厚粲教授,获中国教育学会成立10周年优秀论文二等奖,与美国德州大学合作研究项目“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认知和语言基础”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基金;钟善基教授,获日本社团法人三大学数学教育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启元教授,获北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奖,北京联合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李岫副教授,获北师大“优秀教师”称号;祝鼎民副研究员,获北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奖;王雅娟副教授,获北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奖;丁玥(退休民盟成员),获国家教委颁发的“老有所为精英”奖状。
1990年5月
王焕勋主编的《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朱智贤、林崇德合著的《思维发展心理学》和曹才翰、蔡金法合著的《数学教育学》在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竞选中获一等奖,贺永清、张公武撰写的论文《思想政治课改革试验的设计与实践》获二等奖。
1990年8月
我校副校长、中国比较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雷洁琼,中宣部副部长徐惟诚,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韩怀智等领导同志出席。
1991年4月
民盟北师大支部向民盟市委组织部统计上报了民盟同志1990年获奖情况。经济系教授陶大镛获得英国剑桥传记中心颁发的“国际荣誉勋章及证书”、“世界首批五百名人奖状”;心理系教授张厚粲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妇女名人录》。张厚粲教授负责的“七五”课题“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改革”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一等奖;与郑日昌合作完成的《对高考评分客观性的调查分析》一文,获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生物系张启元教授“中医基础理论:脾虚动物模型机制的研究”获教委甲级三等奖。数学系教授张禾瑞、钟善基,化学系教授王传淑、周奎润,无线电系教授郭汾,物理系教授李平、冯钟泰等8人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有40年以上教龄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获得显著成绩的理工科类教授荣誉证书。
1991年8月
应我校外教所的邀请,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迈克尔·埃罗特教授夫妇来我校进行系列讲座和研讨活动。埃罗特教授为外教所全体师生先后作了“英国职业教育的变化”、“英国高等教育的财政状况”、“教育研究法”及“16~19岁英国青年的教育”等学术报告。
1991年10月
教育学社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校团委、校社团协会、教育系的协助下,隆重推出了“纪念陶行知诞辰100周年”的大型系列活动。
1991年11月
我校心理系在英东教育楼的学术会堂隆重举行建系10周年的纪念活动。校长方福康,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杨国昌,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我校教育学科的老教授王焕勋、谢斯骏、黄济等参加活动。
1992年1月
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会长米特教授、秘书长雷蒙德·瑞巴教授应世界比较教育学会副会长、我校顾明远教授之邀,两位教授专门为外教所的师生作关于德国教育和英国教育的报告。
1992年5月
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主持召开的课题鉴定会上,我校教科所承担的“北京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学制问题的比较研究”通过鉴定。
1992年5月
德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前联邦德国数学教育学会副主席、厄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数学教授费歇尔博士应邀来我校访问。
1992年5月
国家教育学科“八五”规划教委重点课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研究”协作会在我校举行。
1992年5月
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张兰生为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于润湖为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沈复兴为教务长;云自厚为教务处长。免去张兰生教务长职务。
1992年8月
学校决定将原“成人教育处”改为“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全校成人(函授、夜大)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
1993年1月
我校同意接受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向我校心理系赠送教学辅助设备。
1993年2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研究生院副院长范国英介绍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自行增列博士生导师试点工作的精神,校学位办负责人彭林介绍我校在数学、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和历史学“五个一级”学科自行增列博导工作的日程安排。委员们还审核通过了各学科学位分会的调整名单,并决定天文系单独成立学位分会,称“物理二分会”;学科教学论分会改称“教育二分会”。
1993年5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参加自批博导试点工作的数学、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历史学5个一级学科的学科评议组组长及学位分会负责人汇报了专家评议及通信评议的情况,委员们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通过成有信等15位申请人自批增列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并上报国务院学位办备案。会议还决定,从1993年起,硕士生导师资格不再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审批权下放给各学科的学位分会,学位分会审议通过后报校学位办审核后生效。
1993年6月
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美中师范教育联合会和我校共同举办的中美师范教育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参加会议的中方代表有来自国家及各省市教委、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各师范大学的代表共计70余人,参加会议的美方代表有来自美中师范教育联合会美国各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和管理机构的代表共计40余人。
1993年6月
校学位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对增点领导小组提出的申报博士点、硕士点的名单及新增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进行审议并无记名投票表决,一致同意增点领导小组的方案。会议还对美学、企业管理、特殊教育学、新闻学、比较文学、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6个自行增列的硕士点进行了审核,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全部通过。会议还通过授予327人硕士学位(其中在职人员14人)、34人博士学位。
1993年9月
我校招生工作圆满结束。学校分别举行1993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开学典礼。今年我校共录取本科生1078人(其中国家任务1006人,委托代培58人,自费生14人),硕士生388人(其中计划内招生351人,委托培养15人,自费生3人,外国留学生18人,香港考生1人),博士生78人(其中计划内招生73人,委托培养1人,外国留学生4人),专科生321人(其中委托代培303人,自费生18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2220人。
1993年12月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我校新增一个博士点,即教育技术学;新增硕士点有:特殊教育学、美学、比较文学、新闻学、企业管理、科技信息、电影艺术及技术和运动生物力学;新增博士生导师有丁鄂江、王宁等27人。
1994年4月
应教育系学生会、教育学社的邀请,全国人大常委、我校副校长许嘉璐为同学们作了有关“两会”的报告。
1994年6月
我校国际合作部部长、科研处处长和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等3个教授级职务岗位招聘答辩会举行。
1994年7月
我校顾明远、吴家国分别当选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和常务理事。
1994年10月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师范类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我校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学会副会长、我校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学会副秘书长、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吴镇柔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3所师范类高校会员单位代表50余人。会议选举了师范类工作委员会领导成员,主任委员顾明远,副主任委员吴家国,委员:郭豫适、王次、田麦久、梁庭望、李丹阳。
1995年2月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我校教育学、历史学、物理学、生物学等5个学科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1995年3月
我校召开庆祝研究生院建院10周年大会。校长方福康、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及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代表共300余人出席了会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何东昌、国务院学位办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忠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吴镇柔、北京市高教局副局长林文漪等有关单位领导到会祝贺。王忠烈充分肯定了我校在改革和发展研究生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副校长杨国昌在发言中指出学校已经决定将工作重点调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并重的格局。
1995年4月
我校有16项社会科学成果在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奖。其中,成有信主编的《教育学原理》、冯忠良的专著《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获一等奖。获二等奖的有:杨镜江、陈仲华主编的《精神生产概论》、桑新民的专著《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张嘉同等的学术专著《规律新论》、吴序光等的专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张鸿苓等的专著《语文教育学》、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夏志德等的《俄语成语双解词典》、刘宁等的《俄苏文学批评史》、白寿彝主编的《文史英华》、李保初主编的《创作技巧学》、毕淑芝、王义高的《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孙喜亭的《教育原理》、林崇德的《学习与发展》。
1995年6月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师范类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我校研究生院吴家国、李庆康参加会议,并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1995年6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了我校计划新增的博士点学科的申报材料。经投票表决,同意教育管理学、电影历史及理论、比较文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学科教学论、幼儿教育学、原子核物理、世界近现代史9个学科专业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申请博士学位授权。
1995年7月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杜祖贻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1995年8月
我校研究生院与北京教育学院合作举办的首期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北京教育学院举行开学典礼。招生专业有:学科教学论(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和教育管理。
1995年8月
校务会议研究决定:通过《北京师范大学校务会议制度》;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干部处;继续教育学院下设函授部、夜大部、培训部、院办公室4个副处级机构,撤销成人教育处。邸明杰任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夏春婷、何绍仁为人事处副处长;刘永平为干部处副处长。
1995年9月
由我校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艺术系、无线电电子学系和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召开的“高科技时代的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995年10月
我校20项社会科学成果获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钟敬文的论文《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毛礼锐等的专著《中国教育通史》、王焕勋等的专著《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顾明远的《战后苏联教育研究》、林崇德的《学习与发展》获一等奖。孔祥民的《德国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何兹全的《中国古代社会》、周桂钿的《董学探微》、齐振海主编的《管理哲学》、沈小峰与王德胜的《自然辩证法范畴论》、杨百顺的《比较逻辑史》、童庆炳主编的《现代心理美学》、冯忠良的《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郑日昌的论文《对近几年来高考试卷的分析研究》、张必隐与彭聃龄的研究咨询报告《中文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分解贮存》、俞敏的论文《汉藏同源字谱稿》、张日昇的《青年心理学——中日青年心理的比较研究》、成有信的《教育学原理》、符娟明主编的《比较高等教育》获二等奖。
1995年10月
我校顾明远、吴家国参加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1995年学术年会,顾明远作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向》的专题报告。
1995年10月
由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测量研究会及我校心理系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995年11月
研究生院决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教育学原理》、《鲁迅小说研究》、《微分几何与广义相对论》、《计算机网络》等15门研究生主干课程进行资助,资助总金额为19.2万元。
1996年1月
我校教育学、化学、体育教育三个师范专业获1995年国家教委委属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建设基金。
1996年4月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Oswego教育学院心理系主任、特级心理咨询教授W.Gerber女士和图书馆专门负责教育、心理的管理员Osborne女士来校讲授有关心理咨询业的由来、发展现状和前程展望。
1996年6月
校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原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及相关干部职务随之取消,王英杰任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兼),陈绂任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院长,张和生任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学部主任,王魁京任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化研究部主任,白起兴任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
1996年12月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主办北京地区首届“对日汉语教学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等院校的90余位代表对教学、教材、教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1997年4月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梁贯成博士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副校长王英杰出席受聘仪式并向梁贯成博士颁发聘书。
1997年5月
我校与北京教育学院合办的第一期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举行结业典礼。
1997年7月
学校召开党政联席会会议,讨论继续教育学院的领导班子和宝钢奖特等奖的推荐人选。
1997年8月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受国家教委委托举办了第二届外国汉语教师培训班。19名学员分别来自美国、俄罗斯、比利时、瑞士、日本等11个国家。
1997年8月
由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和日本教师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亚太地区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997年8月
我校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和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在我校召开华人地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
1997年9月
陈木法任研究生院院长;王伯英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亚明、李和任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周作宇、褚宏启任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免去顾明远的研究生院院长、陈木法的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职务、周作宇的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助理职务。
1997年9月
于天池任图书馆馆长;周桂钿任哲学系系主任,樊美筠、王成兵、强昱任系副主任;汪华英任物理系系副主任;周宏宇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安东、邓志威、赫业军、王树德任副所长;劳凯声任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免去张奇伟、董志铁、李兆谊的哲学系系副主任职务,张和生的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学部主任职务,张荟星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职务吴瑜光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纪会议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职务。
1997年11月
郑师渠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兼);王存喜任研究生院管理处副处长;翟东升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免去张兰生的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职务。
1998年2月
校党委举办处级以上干部党性党风教育学习班。
1998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王亚明任继续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
1998年4月
继续教育学院召开成人教育工作会议。
1998年5月
我校心理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香港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测量分会共同举办了有关“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及其在心理与教育测量中的作用。
1998年6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6次全体会议通过我校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和生物学学科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这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体会议还批准我校新增列或调整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它们是金融学、音乐学、微生物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核技术及应用、行政管理。我校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9个学科门类,29个一级学科。除5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外,我校还有17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权,53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权。1998年,我校开始较大规模地招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998年7月
继续教育学院代表我校开展了对口支援重庆市巫山县英语教育工作。
1998年10月
亚洲比较教育学会第二届年会在我校召开,主题是“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1998年11月
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组织承办的教育部直属44所高校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协作会1998年年会在我校召开。教育部高教司司长钟秉林,学生司司长瞿振元,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郑富芝和我校副校长郑师渠等参加了会议。
1999年1月
“朱智贤学术思想研讨暨朱智贤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基金成立大会”召开。党委副书记刘木春,副校长郑师渠、谢维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张侃教授、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郭永福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长陈永明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吕达教授及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我校心理系和发展心理研究所的专家,朱智贤教授的家属近200人出席大会。
1999年3月
我校和无锡市政府签订共建无锡教育学院的意向书。校长陆善镇、副校长郑君礼、校长助理姜璐等出席签约仪式。
1999年4月
陆善镇校长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传达了市委和市教工委关于稳定工作的会议精神;讨论了同北京市教委合作举办初等教育学院事宜;讨论了顾明远先生就加强学科教学法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汇报了部分教师座谈会的情况和《1999年度教师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讨论通过了出版社社长等干部任命工作。
2000年2月
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主管中国事务的盖伊·希斯考特教授来访。副校长谢维和会见来宾。双方就两校之间的合作进行了协商,并就联合在我校建立中英高级教育学院和在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建立英中东方文化研究学院达成合作意向。
2000年3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学校创收和申报举办网络教育学院等工作。
2000年4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李德芳为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亚明、李和、孙川为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2000年4月
我校和中国教育学会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教育、心理咨询活动。
2000年5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通报了5月12日李岚清副总理与14所高校校长座谈的情况并传达了李岚清副总理在会上的讲话,研究讨论了筹建网络教育学院和创建“健康促进大学”等工作。
2000年9月
教育部公布“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第4批入选者名单。我校张斌贤(教育学)、申继亮(心理学)入选。
2000年9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听取了今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的汇报;讨论通过了本学期新一轮学科调整《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研究决定撤销“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成立“汉语文化学院”,聘任许嘉璐副委员长担任院长;会议讨论、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实行货币化分房的意见》;同意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建立“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
2000年11月
由继续教育学院组织的“教育部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教学管理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教育部的有关领导和来自全国31所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的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校校长袁贵仁、副校长谢维和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讲话。
2000年12月
我校召开离退休处级以上干部“三讲”教育学习动员会。我校“三讲”领导小组组长、党委书记陈文博作了动员报告。
2000年12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听取了有关《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汉语文化学院建设的意见》的说明,同意根据会议讨论精神进一步修改后,由学校公布实施;听取了有关学院筹建情况的汇报,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同意学院作为学校直属的独立办学实体,下设教务部、技术部、研究部和办公室等,编制6人,谢维和任院长;听取了关于两委员会拟设岗位的说明,同意成立珠海校园管理委员会;通报了教育部直属高校财务工作会议精神及我校2001年国拨经费情况;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机关工作人员无线通信工具管理办法》。
2000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管理委员会。
2001年1月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28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评审工作结束,我校教育系孙邦华(教育学)、资环系阎广建(地理学)、中文系萧放(历史学)、教育系王建民(公共管理学)4名博士后获得二等资助金。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撤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张斌贤任教育学院院长。
2001年3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了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与香港教育学院的合作办学问题;听取了党委统战部关于《北京师范大学统战工作报告》的说明,讨论并通过了该报告;讨论决定了人事处和教务总支等单位的干部任免工作。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陈光巨任人事处处长;李德芳任网络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梓华任教务党总支书记;李勇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艾林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1年3月
网络教育学院举行开学典礼。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张保洲任天文系党总支书记;赵军平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梁宏任低能所党总支副书记;刘象愚任中文系系主任;刘勇任中文系副系主任;王泉根任中文系副系主任;万建中任中文系副系主任;尚学锋任中文系副系主任;武向平任天文系系主任;陈黎任天文系常务副系主任;杨志良任天文系副系主任;杨静任天文系副系主任;檀传宝任教育学院副院长;周作宇任教育学院副院长。
2001年4月
由我校、美国民间大使代表团、教育部课程研究所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01中美教育论坛”在我校举行。美方代表160余名、中方代表80余名出席大会,我校副校长戴家干出席开幕式并致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督学谈松华主持大会。本次论坛以“21世纪教育标准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围绕教育政策对教育标准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副校长谢维和出席大会闭幕式并致词。
2001年4月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我校教育管理学院和香港教育署、香港教育学院等联合举办的第一期香港小学校长研修班在我校举行开学典礼。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香港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椒芬以及我校、香港教育署、香港教育学院的有关领导、参加研修班的31名香港小学校长出席开学典礼。
2001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崔新建为哲学系副系主任;白暴力为经济学院副院长;孙川为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吴圣谷为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兼);黄荣怀为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兼);忻汝平为理科学报副主任。
2001年5月
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会见来访的美国新泽西州立Rutgers大学教育学院院长Wilkinson教授、外事处长Gopin教授来访一行。
2001年7月
2000—2001年度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审定工作结束,我校教育学院裴娣娜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和历史系龚书铎教授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两本教材入选。
2001年7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郑学安为数学系系主任,高红铸、李乃凤为数学系副主任;刘永平为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李仲来、黄海洋为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章维为法政所(马列所)所长、“两课”教育教学部主任,王瑞华、尚九玉、张胜军为法政所(马列所)副所长、“两课”教育教学部副主任;赵建忠为校医院院长,孙南屏为校医院副院长;李晓西为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曾文艺为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2001年8月
教育学院成立大会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以及高教司、社政司、师范司、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等党政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
2001年9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通知》,研究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建立党总支书记工作会议制度的决定》,讨论通过了《关于党委常委联系基层党支部及党外骨干教师的意见》,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院系所机构调整后原处级干部相关待遇的通知》;研究了干部工作,决定了教育学院、教育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的干部任免事项;听取了关于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三个代表”研究中心的情况介绍,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三个代表’研究中心”;研究讨论了珠海教育园区和昌平校区建设工作;通报了北京师范大学第四届教代会暨第十二次工代会选举结果。
2001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李家永为教育学院副院长;衷克定为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2001年9月
我校田家炳艺术教育书院落成典礼举行。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基金会主席、我校田家炳艺术教育书院荣誉院长田家炳,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北京市市委副书记龙新民,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庆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梁贯成,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韩进,我校艺术系教授黄会林,著名艺术家戴爱莲等领导、嘉宾及著名艺术家出席了落成典礼。郑君礼副校长主持落成典礼。
2001年11月
在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的师范教育科研课题优秀成果评审中,我校教育学院王炳照教授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规格研究》、劳凯声教授的《市场经济与我国师资培养体制的改革》、顾定倩副教授的《我国特殊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研究》被评为师范教育科研课题优秀成果。《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师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面向21世纪的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的发展与师范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研究》、《中外师范教育比较研究》4项师范教育科研课题成果通过专家鉴定,获准结项。
2001年1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教育学院分党委,撤销教育系党总支、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直属党支部、教育科学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原教育系、原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原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党员隶属教育学院分党委。暂由刘淑兰、陈强、齐建国、袁丽、高益民、刘惠珍、郭法琦、蔡永红、黄佩玉等同志组成教育学院分党委临时委员会。由刘淑兰同志任教育学院分党委书记,由陈强同志任副书记。
2001年12月
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第一批项目评审结果,我校共有58个项目获准立项,资助经费为260.8万元。其中,校长钟秉林教授和张健教授主持的重大项目《中国高校弹性学制改革与实践研究》获得10万元经费资助,规划项目32项,博士点基金项目14项,青年项目9项,专项任务项目2项。获准立项的项目中,属于教育学研究范围的25项,心理学8项,历史学7项,哲学5项,文学和经济学各4项,语言学、法学、管理学、统计学、艺术学各1项。教育学院有21个项目被批准立项,心理学院8项,经济学院和历史系各6项,中文系5项,哲学系4项,古籍所、网络教育学院、法政所、艺术系、资源所、物理系、校办、社科处各1项。
2001年12月
第二期香港小学校长研修班开学典礼在我校举行。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谢维和出席并致辞。教育部港澳办副主任丁雨秋以及香港教育署、香港教育学院的有关负责人等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
2001年12月
校歌歌词征集获奖作品颁奖大会举行。最终确定经济学院张瓅同学的作品《校歌》获得一等奖;中文系翁先海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艺术系杨斌的《乘风破浪》、教育学院李雪的《师大百年》分别获得二等奖;经济学院李阳丹等5位同学的作品获三等奖。教育学院、中文系、哲学系获得组织奖。
2002年2月
教育部公布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名单,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俗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文艺学、中国古代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物理、自然地理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理论、环境科学16个学科入选。
2002年3月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Mary Kalantzis教授、交流文化中心主任Bill Cope教授来访。副校长谢维和会见来宾。双方就今年两校联合举办2002年国际学习大会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交换了意见。
2002年3月
我校5部文科著作荣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优秀图书奖”。《应用心理学书系》(林崇德主编)获国家图书奖;《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学》(王炳林著)、《教育经济研究丛书》(王善迈主编)、《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项贤明著)、《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王泉根著)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2002年3月
由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暨我校教育管理学院举办的第三期香港小学校长研修班开学典礼举行。校长钟秉林、香港教育署和香港教育学院的负责人等参加开学典礼。
2002年4月
以埃塞俄比亚教育部师范司高级专家Alebachew Mekonnen Zenebe先生为团长的埃塞俄比亚师范教育考察团一行来访。副校长谢维和会见来宾,教师培训学院院长俞启定、教育学院副院长周作宇就我校教师培训情况与来宾进行了交流。
2002年4月
顾定倩任教育学院分党委副书记。
2002年5月
根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评审结果,我校共有35个项目获准立项。其中教育学院裴娣娜教授主持的“首都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高洪源教授主持的“北京中小学建设标准现代化与建设条件均衡发展研究”、劳凯声教授主持的“社会变迁中的学生亚文化及学校社会问题研究”、经济学院王善迈教授主持的“深化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优化北京教育财政配置”4个项目被批准为重大项目,另有重点项目25项,青年专项项目6项,规划项目1项。
2002年5月
黄祖洽(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李国芳(艺术系)、过常宝(中文系)、车宏生(心理学院)、李翀(经济学院)、管靖(物理系)、王雁(教育学院)、房艮孙(数学系)、陈黎(天文系)、晏辉(哲学系)10位老师被评为第二届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2002年6月
中文系杨润陆当选为民革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陶大镛被推举为民盟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生命科学学院葛剑平当选为民盟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信息科学学院黄荣怀当选为民盟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教育学院庞丽娟当选为民进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资环学院王民当选为民进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委;管理学院王建民当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常委。
2002年7月
由我校和中国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在我校开幕。来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近400名知名中小学校长参加论坛。大会的主题为《学校管理创新与质量保障》。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戴家干,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等出席论坛开幕式。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出席闭幕式并致辞。
2002年7月
由我校和香港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等联合举办的“中国语文教育百年暨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2年8月
由教育学院承办,我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全球学习大会开幕。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我校校长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国的440多位外宾和国内学习问题专家200余人参加大会。
2002年8月
我校举办特级教师校友论坛。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国家总督学柳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等作主题报告。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董奇出席开、闭幕式并讲话。
2002年9月
教育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来京参加首届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论坛。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大学的教育学院院长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副校长董奇出席论坛开幕式。
2002年9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邀请教育学科部分老教授座谈,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在我校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探讨教育学科的发展问题。
2002年10月
由教育部和英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交流处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承办的中英高教网络教育合作项目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会议由我校校长钟秉林教授主持。教育部高教司刘英处长、国际司姜锋处长以及国内相关院校代表,英方项目指导委员会主席Brian Fender爵士等参加会议。
2002年11月
校党委积极组织学习“十六大精神”。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选调马列所、经济学院、哲学系、教育学院、历史系的16位教师组成“十六大精神”宣讲团。
2002年11月
化学系1999级魏锐、数学系1999级李莹莹、信息科学学院1999级付妍、中文系2000级章颖、教育学院1999级蒋华、经济学院2000级陈曦、中文系1999级刘妍、生命科学学院1999级刘阳、外语系2000级梁淑雯、体育与运动学院2000级李金军当选我校第三届十佳大学生。
2002年12月
2002年下半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工作基本结束。我校5部著作获得出版资助,分别是中文系莎日娜的《明清之际章回小说研究》、中文系于雪棠的《〈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经济学院李由的《公司制度论》、教育学院曾晓东的《中小学教师管理的制度研究》、管理学院彭新武的《造物的谱系——进化的衍生、流变及其问题》。
2002年12月
根据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在本届评奖中,我校共申报65项,获奖29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23项,获奖总数居第二位。我校获得一等奖的6项成果分别是:经济学院陶大镛教授的《世界经济新格局研究》、心理学院冯忠良教授的《教育心理学》、心理学院彭聃龄教授的《认知心理学》、中文系李岫副教授的《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上、下卷)、教育学院项贤明副教授的《泛教育论》和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的《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2002年12月
海峡两岸特殊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专家学者约100人参加会议。
2003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党校办主任樊秀萍等一行到我校辅仁校区视察,并看望了战斗在防控“非典”工作岗位上的继续教育学院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广大师生。
2003年6月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的通知》,我校13名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其中文科6人,理科5人,工科2人。钟秉林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我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所在学科评议组如下:袁贵仁(哲学),劳凯声(教育学),王英杰(教育学),林崇德(心理学),周星(艺术学),晁福林(历史学),陆善镇(数学),陈木法(数学),李小文(地理学),何大澄(生物学(Ⅰ)),方福康(系统科学),钟秉林(机械工程),齐晔(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3年6月
我校与英国全球高校联合体(WUN)网络教育合作项目视频会议举行。我校网络教育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院的代表和英格兰高教拨款委员会、曼彻斯特大学的代表通过视频会议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磋商。
2003年7月
学校成立了由法政所、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经济学院、教育学院、历史系等院系所16名专家组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
2003年10月
由中国体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会和教育部体卫艺司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在我校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340余人,列席代表200余人。
2003年10月
王章维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瑞华、尚九玉、张胜军任副院长;李小文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刘宝元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周作宇任社会科学处处长;石中英任教育学院副院长。
2003年11月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专家Ronald Barnett教授来校进行学术报告和参观访问,并获聘为我校高等教育学科客座教授。
2004年1月
许燕任党委组织部部长;屈文燕任党委统战部部长;王一川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学位办主任;张志斌任研究生院管理处处长;张聪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郑萼任财经处处长;洪成文任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凯任资产管理处处长;贾绍勤任基建处处长;李梓华任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小虎任法律系直属党支部书记;丛玲任机关党总支书记;夏春婷任终身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
2004年3月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学术领导理事、世界著名高等教育专家Forrest Parkay教授来访。
2004年4月
学校成立中美教育研究中心,挂靠教育学院。聘任张斌贤为主任、高洪源为副主任。成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王泉根任主任。
2004年4月
学校成立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整合原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网络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部在以上原单位设立的中心和基地维持不变。
2004年4月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工作研究分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共同主办的“第三期高校校友工作干部培训班”举行。
2004年6月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任Max VanManen应邀来校作“教育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的学术报告。
2004年6月
原教师培训学院承办的《教师教育研究》和《中国教师》移交教育学院承办;免去俞启定《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职务,聘任石中英为《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
2004年6月
校长钟秉林率我校代表团访问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访问团在香港期间,先后访问并参观了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应香港浸会大学的邀请,钟校长作题为《中国内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的演讲,在澳门,代表团访问了澳门大学并看望了在澳门大学工作的我校教师,并与澳门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澳门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出席签字仪式。
2004年8月
我校第一届2136名本、专科网络教育学生毕业。
2004年8月
由中国教育学会和我校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北京市教委主任耿学超、我校副校长郑君礼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4年9月
我校教育学院刘传德教授、刘爱华副研究员获中国老教授协会授予的“老教授事业贡献奖”。
2004年10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第二届理事会暨换届理事会议在京召开。我校校长钟秉林当选为新一届理事长。
2004年10月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所属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公布了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我校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三个一级学科均名列第一,中国语言文学位居第二,艺术学、历史学名列第四。
2004年10月
由中国教育学会和我校联合举办、教育管理学院和教育部华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承办的“首届全国教育厅局长论坛”在我校举行。
2004年11月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育学院院长Vi Mclean教授来访,副校长戴家干会见来宾。
2004年11月
文学院陈思、生命科学学院刘佳凝、数学科学学院康健、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高耀华、化学系周清、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竹维、教育学院漆颖、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师曼、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陈波、心理学院陈浪当选学校第五届“十佳大学生”。
2004年11月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West教授访问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2004年12月
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创新群体和《中国教育报》共同举办2004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高级论坛。
2005年1月
教育学院苏立增代表学校向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基金会申请的“面向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环境保护师资培训项目”,获75000美元资助。
2005年1月
教育学院卢乐山荣获第四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
2005年3月
田家炳基金会教育研讨会“二十一世纪学校德育发展路向”在我校开幕。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教育部港澳台办副主任宋波,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朱善璐,校长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以及来自内地和港、澳地区的德育专家、学者和高校、中学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260余人出席。86岁高龄的田家炳先生以及其长子、本次大会主席田庆先参加研讨会。
2005年5月
学校聘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主席、世界银行教育专家Mark Bray博士为我校客座教授。
2005年6月
教育部人事司在我校召开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座谈调研会。教育部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李卫红,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人事司综合处处长王光彦,我校党委副书记呼中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顾明远教授及部分北京市知名小学校长参加了会议。
2005年7月
哥伦比亚教育学院林晓东博士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师发展模式》的讲座。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陈光巨等出席讲座。
2005年8月
由我校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和香港大学比较教育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举行。大会的主题是“教育全球化:政府、市场与社会”。我校副校长董奇、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袁振国以及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主席马克·贝磊分别致辞。共有约1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位专家学者与学生参加论坛。
2005年9月
2005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校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科学学院王梓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系黄祖洽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学院顾明远教授等出席典礼。
2005年9月
“促进教师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庆祝第21个教师节暨教师教育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先生主持,副校长董奇、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出席会议并致辞。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做“教师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的主题报告。
2005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就校级领导干部先进性教育学习活动动员阶段安排、全校党员动员大会方案、教师节活动以及干部任免等工作进行讨论。
2005年10月
校长钟秉林会见来访的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Geoff Whitty教授一行。
2005年10月
我校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5年12月
我校获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立项15项,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国家重点课题2项,国家一般课题3项,国家青年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重点课题5项,青年专项课题3项。其中,教育学院获得9项,心理学院、教育技术学院各2项,认知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管理学院各1项。
2005年12月
我校获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立项20项,批准经费82万元。其中,规划基金15项,青年基金4项,专项任务项目1项。按学科来分:教育学4项,心理学3项,经济学、艺术学各2项,法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社会学、外国文学、语言学、哲学、中国文学各1项。按院系来分:心理学院获准3项,教育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技术学院各2项,法律系、管理学院、历史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史学所、外文学院、资源学院各1项。
2006年3月
我校17人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卢广存(数学科学学院)、洪文明(数学科学学院)、姜碧沩(天文系)、张俊杰(生命科学学院)、闫广健(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潘耀忠(资源学院)、严平(资源学院)、王成兵(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曹卫东(文学院)、王向远(文学院)、彭宣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钟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顾昕(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李兴(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项贤明(教育学院)、陈英和(心理学院)、毛亚庆(教育管理学院)。
2006年3月
我校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2项,青年教师奖1项。其中,生命科学学院邓文洪副教授主持的“森林破碎化对黄腹角雉种群动态的影响及保护对策”、哲学社会科学学院沈湘平副教授主持的“现代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与民族精神之关系研究”两个项目分别获得1.98万美元、1.88万美元的资助;教育学院曾琦副教授获得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
2006年3月
日本教师教育学会会长、筑波学院大学校长门胁厚似先生及日本教师教育学会国际交流委员长岩田康之先生一行访问我校,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6年4月
美国佛蒙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Fayneese Miller博士和该校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王觉非博士一行来访,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呼中陶会见来宾。
2006年4月
张曙光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赵孟营、沈湘平、程光泉任副院长;刘复兴任教育学院副院长。
2006年5月
由我校与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主办、我校教育学院承办的“适应不断变化环境中的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伦敦召开。这是我校首次与国外著名高校联合在国外举办学术研讨会。来自欧洲、亚洲、非洲与南北美洲的2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我校副校长韩震教授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Whitty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并做主题发言。
2006年12月
教育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心理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7个学院成为首批“研究生生活指导室”试点单位。
2006年12月
教育学院马健生的《转型期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紧迫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化学学院秦卫东的《基于离子液体的双水相萃取一毛细管电泳联用技术检测中草药中黄酮类成分》、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尹恒的《财政分权与收入不平等:经验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历史学院王东平的《清代回疆经济制度与维吾尔社会变迁研究》、天文系赵娟的《天文因素与北京地区异常降水等自然灾害的关系研究》、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符素华的《北京山区坡面径流估算方法及其应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阴建峰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获2006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个人项目培养资助,资助金额总计19万元。
2006年12月
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宛金章教授当选海淀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孙津、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张秀兰、心理学院车宏生、教育学院韦小满、化学学院王明召、实验幼儿园园长张澜等6位党外教师当选海淀区第八届政协委员。
2006年12月
文学院苏媛、教育学院盛绮婷、历史学院余春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唐巧、心理学院孙嘉卿、生命科学学院黄烯、数学科学学院艾博、管理学院王博雅、艺术与传媒学院郝曼宁和刘添娇10位同学获2006年度“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06年12月
韩震当选全国青联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副会长,教育学院檀传宝当选副秘书长。
2007年1月
我校“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附属学校工作会”召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教育部国家督学高玉琛等出席会议。副校长樊秀萍作了题为《开拓创新,规范发展,服务地方,推进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良性快速发展》的工作报告,宣布了“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名单。会议就《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基本标准(讨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规范要求(讨论稿)》进行了讨论。
2007年1月
我校24项成果获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获奖数位居第三。教育学院王策三主编的《教学认识论(修订本)》、历史学院刘家和的论文集《史学、经学与思想》、文学院李春青的著作《诗与意识形态》、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尚晓援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国孤儿系统排查情况的报告》获得一等奖。
2007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了领导班子务虚会。会议研究了教育学部、新校区建设、《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工作要点》、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珠海分校等有关工作,通报了2006年干部考核的有关情况。
2007年3月
第三期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级研究班在我校开班。
2007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讨论迎评促建工作,讨论通过2007年机构调整和岗位设置领导小组名单以及教育学部筹备工作小组名单,讨论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就财经预算工作进行部署。
2007年3月
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主持召开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研讨会。会议对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对我校的战略目标实现、教育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研究生招生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2007年5月
学校战略发展与政策研究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会议就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专家委员会主任郑师渠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教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单位的领导与专家参加研讨会。
2007年6月
副校长葛剑平教授当选为民盟北京市委主委,教育技术学院黄荣怀教授当选为民盟北京市委委员;文学院万建中教授当选为民革北京市委委员;教育学院庞丽娟教授当选为民进北京市委副主委;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教授当选为民进北京市委常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孙津教授当选为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宛金章教授当选为致公党北京市委常委;管理学院王建民教授当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常委。
2007年6月
哈萨克斯坦国立技术大学校长苏列夫和俄罗斯友谊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克拉斯诺娃、俄罗斯信息技术和电子通讯研究所副所长斯酷拉托夫、奥伦堡国立管理学院院长斯维里多夫一行来校访问。
2007年6月
王一川任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永瑞、耿骞任管理学院副院长;曾晓东任教育学院副院长;刘沪任附属中学校长,王莉萍、李敏、梁原草任副校长。撤销张澜实验幼儿园园长职务。
2007年7月
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领导班子务虚会。会议研究讨论学科建设、“十一五”规划行动计划任务分解、岗位设置、珠海分校、校园规划等工作,通报教育学部、筹资、产业、本科迎评等工作的进展情况,讨论通过暑期党建研讨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方案。
2007年7月
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联合组织,我校教育学院承办的首期宗教院校教师进修班开班。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二局局长周宁,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吴建伟、国家宗教局副局长王作安、我校党委副书记唐伟等等出席开班仪式。
2007年8月
我校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5个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俗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国古代史、理论物理、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理论、环境科学、教育经济与管理11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北京市维护高校稳定会议精神,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研究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的若干规定(讨论稿)》,讨论并原则同意成立教育学部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学部筹备工作专门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等机构,通报了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挂牌、团代会筹备等工作进展情况,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7年10月
学校成立教育学部筹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学科规划与建设处。
2007年11月
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北京教育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我校承办的教育部2007年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培训班开班暨万名中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我校副校长董奇等出席。
2007年12月
我校新增4门国家精品课程。教育技术学院黄荣怀教授主持的“教育技术学导论”、体育与运动学院毛振明教授主持的“体育与健康”、生命科学学院周云龙教授主持的“植物生物学”被评为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本科),教育技术学院陈丽教授主持的“远程教育学基础(开放和远程教育)”被评为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
2007年12月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了2008—2009年CSSCI来源期刊目录,我校主办的《俄罗斯文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学报》和《史学史研究》7份期刊入选。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还首次公布了152种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及86种来源集刊。我校主办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办)、《文化与诗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办),以及《刑法论丛》(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主办)和《中国教育法制评论》(教育学院主办)被收录。我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3份集刊全部入选。
2007年12月
学校召开“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副校长董奇出席研讨会。
2008年1月
学校主办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俄罗斯文艺》、《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学报》和《史学史研究》7份期刊入选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的2008—2009年CSSCI来源期刊目录。
2008年1月
学校召开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决定授予博士学位42人、硕士学位219人;批准步平、贾立、倪晓建3名兼职教授担任我校博士生指导教师;批准增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统分析与集成”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并列入2009年招生计划;批准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自主设置的“教师教育”、“农村教育”、“教育政策学与教育法学”以及公共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自主设置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共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009年备案后,列入2010年招生计划;批准心理学分会、艺术学分会、管理学分会、专业学位分会调整组成人员的申请;审议并原则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2008年1月
魏书亮任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刘俊任组织部副部长;徐艳华任宣传部副部长;林香顺任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邵红英任统战部副部长;刘淼任纪监委办公室副主任;徐蕾任本科生工作处(部)副处(部)长;张玉新任本科生工作处(部)副处(部)长兼武装部副部长;姬刚任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董京刚、高虹、朱生营任财经处副处长;易慧霞任审计处副处长;张晓辉任教务处副处长;胡克文任研究生院行政处副处长;孙富强任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处副处长;郭海燕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马晴任学科规划与建设处副处长;石兴娣任教育学部筹备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娄安如、陈实任科学技术处副处长,韦蔚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艾忻、陈娟任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李凤堂任保卫处(部)副处(部)长兼610办公室副主任;杨晓峰任基建处副处长;史志刚任后勤管理处副处长;李允贵任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屈浩、相青任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赵欣如任教学服务中心主任;刘淑玲任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聂振伟任心理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
2008年3月
马健生任教育学院副院长;林洪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廖红波任物理系副系主任;王晨任教育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刘敏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分党委副书记;成国志任校工会副主席。
2008年4月
第二届教师资格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等出席开幕式。校长钟秉林致辞。
2008年6月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张静如教授主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李晓西教授主持的《2008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和《中国经济改革30年——市场化进程卷》以及教育学院庞丽娟教授的《中国儿童教育三十年》入选“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百种重点图书”。
2008年6月
“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理论研讨会”在我校开幕。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人民出版社、《哲学研究》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主办。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及法学界、教育学界、哲学界和社会学界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出席。
2008年6月
我校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2008年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钟秉林主持。经审议,批准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32人、硕士生指导教师80人;批准授予硕士学位2342人、学士学位6418人;批准政治学、教育学、专业学位三个学位分委员会调整成员的申请。经表决,决定授予博士学位490人;决定新增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2人;批准自主设置“数字艺术学”、“书法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以及“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2008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讨论了学科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教育学部组建方案、《“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修改要点、“211工程”三期经费分配方案、珠海分校工作及新校区功能定位等相关工作。
2008年8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教育学部筹建方案,讨论了《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北京师范大学学院行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实施办法》、《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通报了珠海分校第十次董事会会议情况,讨论了暑期党建暨干部会等相关工作。
2008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满意度测评结果,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讨论教育学部筹备方案。
2008年9月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我校教授张厚粲从教60周年庆典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发来贺电,校长钟秉林发表讲话。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国际心理科学联盟副主席、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臧铁军,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垒等嘉宾到场致贺词。
2008年10月
顾明远教授从教60周年庆典暨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助理蔡国英、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克莱茵·索迪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所长马克·贝磊、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张中原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育学科学术组织领导人以及教育部有关司局、有关省市教育厅局领导出席庆典。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等发来贺信。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代表学校致辞,高度评价了顾明远先生为我校的发展以及我国教育现代化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2008年10月
日 第三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在我校举行。副校长葛剑平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克莱茵·索迪安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教育学家围绕“教育全球化:和谐、差异、共生”的主题展开交流。
2008年10月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教育学)在我校开幕,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出席并致辞。
2008年11月
教育学院与日本鸣门教育大学联合举办“第三届中日教师教育研讨会”。
2008年12月
我校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举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教授,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管理学院顾明远教授,文学院童庆炳教授,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李晓西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唐伟主持。
2009年1月
学校召开教育学部启动大会,正式启动教育学部组建工作。
2009年1月
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在“新浪2008中国教育盛典颁奖典礼”上被评为年度“十大品牌网络教育学院”。
2009年2月
我校16位教授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他们是:袁贵仁(哲学)、赵秉志(法学)、董晓萍(社会学)、杨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石中英(教育学)、王英杰(教育学)、董奇(心理学)、周星(艺术学)、晁福林(历史学)、唐梓洲(数学)、冯世平(物理学、天文学)、李小文(地理学)、任海云(生物学)、狄增如(系统科学)、钟秉林(机械工程)、杨志峰(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9年2月
教育学院05级本科生李菊人选2008年度“首都十大年度教育新闻人物”。
2009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年度预算、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制定、教师教育学院成立的相关工作,讨论了后勤资产清查的有关工作,以及大学科技园、学联社、地下停车场、小学和幼儿园、旧体育馆等方面有关事宜,通报了研究生扩招的有关情况。
2009年3月
周作宇任教育学部部长。
2009年3月
成立教育学部分党委,褚宏启任分党委书记。
2009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了教育学部行政机构设置和教师教育学院构架,讨论了学校购车的有关工作,通报了对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建设项目实行细化预算与评估的财经措施以及购买华严北里地块的有关工作。
2009年3月
顾定倩任教育学部副部长;张兰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胡江任发展委员会秘书长。
2009年4月
学校王宁、李晓西、杨耕、林崇德、顾明远、韩震、童庆炳、瞿林东8位教授当选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其中,顾明远当选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晓西、林崇德、瞿林东分别当选为经济学学部、教育学和心理学学部、历史学学部召集人。
2009年4月
学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挂靠教务处。
2009年4月
韩震任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郑国民任常务副院长兼教育学部副部长,张弛、梁家峰任副院长;熊跃敏、黄振中任法学院副院长;程晓、文体健任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丁爱中任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雪莲、毛亚庆任教育学部分党委副书记。
2009年4月
我校教育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菊同学获北京市“五四奖章”。
2009年5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部署了学期期末有关工作,研究了基建有关问题,通报了安全稳定有关情况和教育学部近期工作。
2009年5月
教育学部干部大会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就确保教育学部平稳过渡,顺利完成组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校长钟秉林强调了组建教育学部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学部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任务要求。
2009年6月
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批复了物理系党总支的换届选举结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听取了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汇报,通报了教育部“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会议精神及“七一”表彰会相关工作、教育学部近期工作、学校近期安全稳定情况等相关工作。
2009年6月
成立教育学部,撤销原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学院、教育技术学院建制。
2009年6月
李艳玲任教务处副处长兼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陈锁明任教育学部培训学院院长;张京彬任教育学部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陈强、石兴娣、武海涛任教育学部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曾晓东任教育学部科研办公室主任;楚江亭任教育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戚家勇任教育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琳任天文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9年6月
学校举行教育学部成立大会暨首届教育创新论坛。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共同为教育学部揭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资深教授顾明远,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刘新成,教育部相关部门、在京国际组织、国外著名大学、国内兄弟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和规划部门、北京著名中小学的领导与代表出席成立大会。大会由常务副校长董奇主持。
2009年7月
我校教育学部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首届研究生论坛。校长钟秉林会见了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前来参加论坛的师生代表。
2009年7月
撤销原教育学院分党委、原教育管理学院党总支、原教育技术学院党总支。
2009年7月
我校承办的全国宗教院校骨干教师第一期培训班开班。国家宗教事务局四司司长吕晋光、中央统战部二局副局长袁莎、校党委副书记田辉、教育学部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典礼。
2009年7月
方维海任化学学院院长,成莹、范楼珍、张俊波任副院长;周明全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姚力、孙波、朱小明任副院长;黄欣任教育学部教学办公室主任;袁爱俊任实验中学名誉校长,蔡晓东任校长;张朱博任校团委书记;张红任资源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张琦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
2009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了亚太实验学校、珠海分校体制,以及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文学院、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育学部等有关事宜。
2009年9月
我校召开“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与理论创新”理论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赵人伟,云南省委原副书记、《求是》杂志原总编辑王天玺、我校张曙光、辛涛教授分别从经济学、国际形势、哲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系统深入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党委书记刘川生为研讨会发来致辞,党委副书记王炳林主持会议。
2009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教育学院院长AndrásSz#ll#si-Nagy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2009年11月
教育学部2008届博士生郄海霞的学位论文《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机制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2008届博士生罗倩的学位论文《不同情绪义的词的“阈下启动”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获选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王英杰教授和彭聃龄教授分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2009年11月
我校教师主编或参编的八种教材入选“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分别是:《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赵峥主编)、《微生物学(第三版)》(黄秀梨、辛明秀主编)、《教学论》(裴娣娜主编)、《教育学基础(第二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石中英等)、《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精练修订版)》(李宝元主编)、《国际贸易(第二版)》(赵春明主编)、《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林崇德主编)、《心理学基础(第二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刘儒德等)。
2009年12月
教育学部张斌贤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程晓堂、化学学院欧阳津、数学科学学院李仲来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教育学部叶飞荣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王虎学等8位同学荣获宝钢优秀学生奖。
2009年12月
由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师生组成的香港准教师访京团访问我校。
2010年1月
数学科学学院魏炜、教育学部傅纳、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谭江华、管理学院郭智芳、心理学院王瑞敏、生命科学学院孙一娜、生命科学学院梁前进、体育与运动学院林小群、化学学院胡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胡晓雁等获得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十佳辅导员”称号。
2010年1月
教育学部和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合作共建“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校长钟秉林、常务副校长董奇以及北京市教委有关领导出席实验区启动仪式。
2010年3月
我校13名教师入选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分别是教育学部蔡永红、于述胜和曾晓东,环境学院陈彬和夏星辉,资源学院崔雪峰,管理学院樊瑛,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罗菊花,水科学研究院滕彦国,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王秀梅,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吴向东,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薛贵以及文学院郑国民。
2010年3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对1978—2007年间我国SSCI论文进行了科学计量学分析。我校共发表SSCI“Article”类文章218篇,位居“985工程”高校第二位,两个学科进入学科SSCI论文大陆高校前两名,其中教育学排名第一,心理学排名第二。
2010年3月
校长钟秉林应邀出席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会议。期间,钟秉林校长分别会见了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唐伟章、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香港中文大学候任校长沈祖尧、香港浸会大学候任校长陈新滋、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黄玉山、香港教育学院候任副校长李子建以及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等,为进一步加强我校与香港高校以及商界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2010年4月
我校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婵教授负责的“体育运动心理学”,文学院康震教授负责的“中国古代文学原著精读”和化学学院刘正平教授负责的“高分子化学”获得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称号。教育学部张斌贤教授带头的“外国教育史教学团队”,黄荣怀教授带头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导向型课程教学团队”和化学学院欧阳津教授带头的“化学实验教学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010年4月
我校教育家书院揭牌仪式暨“教育家的社会责任”高级研讨会召开。常务副校长董奇为教育家书院揭牌并致辞。教育家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为入驻教育家书院的首批兼职研究员颁发聘书。
2010年4月
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炳林带领调研组到管理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部、艺术与传媒学院调研基层党建工作。
2010年5月
香港教育学院校长张炳良教授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孙玲会见来宾。
2010年5月
“第二届京师教育论坛——区域教育现代化暨全国教育局长峰会”在我校召开。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和我校的相关领导及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参加论坛。校领导刘川生、董奇、郝芳华出席论坛。
2010年5月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我校校长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资深教授顾明远,副校长韩震出席庆典。
2010年6月
教育学部马健生、化学学院欧阳津、历史学院杨共乐和数学科学学院李仲来四名教师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2010年6月
教育学部刘春荣、数学科学学院崔世莹、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林春梅、文学院胡志峰、心理学院王瑞敏、化学学院隋璐璐、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孙舒平、教育学部傅纳、管理学院郭智芳、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谭江华10位辅导员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辅导员。其中,刘春荣被评为北京市十佳辅导员。
2010年6月
师范生免费教育与教师教育创新座谈会在我校召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光明日报》社总编胡占凡、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座谈会由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主持。我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副校长韩震、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资深教授顾明远,以及我校免费师范生代表参加会议。
2010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命,听取了教育学部的工作汇报。
2010年7月
黄济先生九十华诞庆典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我校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等出席庆典。
2010年7月
由我校与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部承办的“西部基础教育论坛”在鄂尔多斯市举行。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包崇明等领导和专家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22日,作为论坛重要组成部分的“北师大合作附校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召开。
2010年9月
我校2篇博士论文入选2010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是:教育学部2009届博士生乐先莲的《当代西方教育与国家关系思想研究——基于国家利益观的视角》(指导教师朱旭东教授),生命科学学院2009届博士生吴晓梅的《酵母基因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动态分解》(指导教师林魁教授)。
2010年9月
“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培训者培训子项目”开班典礼举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资深教授顾明远,校党委副书记唐伟,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等出席开学典礼。
2010年10月
成国志同志任校工会常务副主席;李家永任教育学部副部长;郑伟任校报主编。
2010年11月
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校长特使、教育学院院长Carmel Diezmann教授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10年11月
教育学部与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在伦敦大学合作举办第三届国际教育研讨会。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全球化世界中的公民教育》。
2010年11月
我校教育学、心理学两个流动站获评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0年12月
“2010·中国基础教育高峰对话”在京召开。我校荣誉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常务副校长董奇作为邀请嘉宾出席会议并发言。
2010年12月
学校举行成人高等教育55周年庆典大会。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等题词祝贺。校长钟秉林,我校荣誉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朱新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郑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晋峰,我校资深教授黄会林等出席大会。副校长陈光巨主持大会。
2010年12月
数学科学学院苟晓龙,教育学部吕国栋、周铃钞,心理学院彭宇,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苏楠,物理学系张腾,历史学院刘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车丽美,化学学院宋安琪、文学院胡韧奋10位同学获我校第十一届“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10年12月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系列数据库首发。由我校主办、教育学部编辑出版的《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学报》三份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在全国近300家教育类学术期刊中名列前茅。
2011年1月
校长钟秉林分批主持召开教育学部、各院系所负责人联席会,沟通发展情况,听取意见建议,部署学校近期重点工作。
2011年2月
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成立暨揭牌仪式举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发来贺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国务院参事黄尧、我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荣誉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等出席会议。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王湛,以及中组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务院研究室相关领导,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清华大学等兄弟院校领导,中华职业教育社、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央教科所等科研机构代表,60余所中高职学校代表300余人参加大会。
2011年3月
我校19名教师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分别是文学院陈太胜、康震,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程晓堂,教育学部朱旭东、张东娇、刘美凤,历史学院张昭军,法学院熊跃敏,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刘成纪,管理学院王有贵,艺术与传媒学院王宜文,化学学院自国甫,数学科学学院胡永建,心理学院伍新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德鹏,环境学院白军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张占军,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程宏、周涛。
2011年4月
学校中层干部赴英国培训团总结汇报会召开,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出席汇报会。本期培训以“高等教育机制创新”为主题,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卡迪夫大学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主要观察点,同时访问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雷丁大学、考文垂大学、格拉摩根大学,以及中国驻英大使馆教育处、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教育处和英国文化委员会等机构。
2011年4月
学校举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经验交流会。生命科学学院、心理学院、教育学部、历史学院、研工部等5个单位汇报了本单位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情况和下一步的活动计划。会议部署了学校庆祝建党90周年的有关工作,并就2011年重点工作的落实与开展提出明确要求。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田辉等参会。
2011年5月
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我校举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荣誉教授顾明远,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等出席。
2011年5月
由我校主办的全国高师后勤工作研究会第八次理事长单位会议召开。研究会理事长、我校副校长郝芳华,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和来自全国18所高等师范院校主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后勤负责人出席会议。
2011年6月
由我校承办的全国高校节能联盟第一届二次理事会召开。副校长郝芳华出席并致开幕词,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后勤改革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全国高校节能联盟等单位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88所高校理事会单位的主管副校长和后勤负责人130余人出席会议。
2011年6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2011年第三次会议召开。决定授予622名研究生博士学位、2037名研究生学术型硕士学位、855名研究生专业型硕士学位、6484名本科生学士学位。批准新增和认定博士生指导教师61人、学术型硕士生指导教师87人、专业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60人;经表决,批准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原则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点实施办法》;同意增设统计学、法律史、民商法学和经济法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意增设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计算数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会议还批准了化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和教育学一分会等3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调整的申请。
2011年6月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前院长、知名教育学家Geoff Whitty教授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11年6月
张玉新任后勤分党委书记;戚家勇任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副主任;韩小雨任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实任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曹保义任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李永康、阮国杰、申敬红(兼)、王华、朱建军任副校长;吴建民任实验小学校长。
2011年7月
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研讨会暨首届全国高校教育学院院长论坛举行。教育部师范司司长许涛、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常务副主任曾天山,我校校长钟秉林、常务副校长董奇,以及近百家高校教育学院院长出席。
2011年9月
我校历史学院晁福林的《天命与彝伦——先秦社会思想探研》、张建华的《苏联知识分子的群体转型研究(1917—1936)》、张升的《四库全书馆研究》及教育学部王雁的《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研究》等四项成果入选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1年9月
石中英任教育学部部长;王树荫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学玉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2011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教育学部教师节庆祝大会暨学部工作座谈会。
2011年9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看望慰问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我校荣誉教授顾明远先生。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陪同看望。
2011年10月
许新宜任水科学研究院院长;任萍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玉军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刘立任教育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2011年10月
“国培计划(2011)——北京师范大学培训班”开班典礼举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荣誉教授顾明远,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主任包华影等出席开班典礼并致辞。
2011年10月
教育学部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举行。
2011年11月
招生办公室获评北京高等教育学会招生考试研究会2010—2011年度先进集体。
2011年11月
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与Springer出版社北京办公室Niels Peter Thomas博士共同签署了合作出版著作意向书及系列丛书共同出版协议书。
2011年11月
教育学部邵婷、管理学院刘希雅和王晨、文学院廖文俊、天文系刘德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朱涵青、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元欢、法学院曾佳、心理学院梁媛以及数学科学学院张湘君等10位同学获第十二届十佳大学生称号。
2011年12月
我校4名师生当选为海淀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曹卫东、教育学部教师冯婉桢、管理学院2008级本科生王晨在海淀区选举委员会北师大选区当选;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宛金章在海淀区选举委员会北太平庄街道分会红联村选区当选。我校文学院万建中教授、历史学院刘林海教授、心理学院刘儒德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同道教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胡晓江教授等5位党外教师当选为政协海淀区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2011年12月
我校在教育学部、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环境学院,分别开办了教育管理与领导、当代中国发展研究、世界经济与中国、环境科学与技术4个英文国际硕士项目。项目面向外籍人士招生,采用全英文教学。
2011年12月
教育部民办教育政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民办教育政策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荣誉会长陶西平,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荣誉教授顾明远,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出席成立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