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篇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 1980年9月
- 根据教育部的意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校党委决定,将教育部分配给我校的500万美元贷款给环境科学实验室200万美元,理化实验室50万美元、现代教育实验室50万美元。
- 1981年6月
- 受中国环境学会委托,我校环境学研究室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在我校召开“全国环境与癌:多环芳烃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206人。国务院环保小组办公室主任李超伯会见了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全国总工会江涛部长到会讲了话。会上宣读了34篇论文。我校刘培桐教授、鲍子平、王瑞顺讲师、王志远研究生宣读了各自的论文。我校客座教授、美国三军健康科学大学教授杨宪桂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霍尔兹应邀参加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
- 1981年9月
- 随着国家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程度较高的环境科学人才,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委托我校地理系代培环境科学进修生,按研究生水平培养30~40人。
- 1983年6月
- 校党委常委和学校领导研究,并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环境科学研究所。刘培桐任所长,冒海天任第一副所长,林树昌、孙儒泳、刘逸浓任副所长。环科所今日起开始工作,启用公章。
- 1986年10月
- 我校环境科学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赵俊琳作为我国第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离开青岛锚地,开始向南极进发。
- 1987年1月
-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系和环境研究所教授威德宁来我校访问讲学,并同我校环境科学研究所签订长期科研合作和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 1987年4月
- 杨寿堪任哲学系系主任,汪馥郁、袁贵仁任副系主任;丁连发任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王华东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魏金洲任副所长。免去吴猛的副总务长职务;刘培桐的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职务,刘逸浓、冒海天的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职务;曲家齐的哲学系系主任职务,杨镜江、杨宝仁、于凤梧的哲学系副系主任职务。
- 1988年1月
- 学校召开关于在我校成立南极研究室问题的研讨会。环境科学研究所刘培桐教授介绍南极情况及初步考虑的研究方向。副校长郝允祥出席会议并讲话。
- 1988年1月
- 受国家南极委员会的委托,环科所召开了南极环境科学研讨会。国家南极委计划处、国家海洋局环保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天津市环保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天津市环保所和我校环科所、地理系、分析测试中心及低能核物理所等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 1993年2月
- 经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原“地理系”更名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原“图书馆情报学系”更名为“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系”。另外,我校艺术系的称谓在使用中未能统一,现订正为艺术系。
- 1993年2月
- 国家教委科技司副司长陈清龙到我校听取部分系(所)科研工作汇报。汇报会由副校长冯文林主持。会上低能所颜一鸣教授、吴瑜光副教授汇报了承担国家“863”高校科技项目“MEVVA源研制和重金属离子注入材料改性”等情况;生物系王永潮教授汇报了国家教委部门开放实验室“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开放实验室”组织管理情况;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史培军副主任汇报了加强基础研究,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的情况;化学系金林培副主任汇报了科研进展情况;科研处孙兆祥、刘文彦汇报了我校科研管理工作情况。副司长陈清龙在会上就“探索建立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新体制、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稳住和加强基础研究应采取的方法”等问题发表讲话。
- 1993年2月
- 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史培军教授获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科技奖。
- 1993年3月
- 我校11项科研成果获1992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其中,化学系刘伯里教授主持完成的“锝化学的研究及应用”获甲类二等奖,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周廷儒、张兰生、史培军教授等共同主持完成的“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研究”获甲类二等奖,环境科学研究所王华东教授等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福建湄洲湾新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获乙类一等奖。
- 1993年5月
- “全国环境风险评价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近60位从事环境保护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及我校领导出席会议。
- 1993年10月
- 任命钟敬文为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张俊为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兼),赵光贤为先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赵俊琳为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姜象锂、魏金周为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史培军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周尚意、张保民、黄军旗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系主任,连铗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主任;免去王华东的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邬翊光的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史培军、王建序、冯嘉萍的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系主任职务。
- 1993年11月
-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召开全系学生大会,设立“周廷儒奖学金”。
- 1993年12月
- 我校获五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分别是:数学系惠昌常博士的“拟遗传代数理论”、环境科学研究所杨志峰副教授的“潮流中污水排放整区精细模拟方法和水质管理系统研究”和儿心所申继亮副教授的“关于成人期认知能力适应性变化的研究”三项课题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资助金额4.78万美元;儿心所董奇教授和资环系王静爱讲师分别获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类)一等奖和(教学类)三等奖。
- 1993年12月
- 我校两项科研成果获1993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分别是:环境科学研究所李天杰等完成的项目“内蒙古草原牧场防护区遥感综合调查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我校为完成单位之一;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系主任康仲远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应用突变理论研究断裂带失稳运动的机理”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93年12月
-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心理系党总支选举结果,由程正方任党总支书记,汤志群任党总支副书记;决定葛岳静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决定张发岭任《师大周报》编辑室主任,免去吴泽林的《师大周报》编辑室主任、邹红的《师大周报》编辑室副主任职务;决定在邝荣雨病休期间,由刘继志代理数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 1994年6月
- 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系首届“周廷儒奖学金”颁奖典礼举行。党委副书记郑君礼、教务长沈复兴等校领导出席典礼。校领导向获得首届“周廷儒奖学金”的同学颁发了奖品及获奖证书。
- 1995年4月
-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原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由周尚意、薛纪渝、邱维理、蒋立宏、王红旗、蒲恩竹、田辉7位同志组成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周尚意任党总支书记,薛纪渝、邱维理任副书记。
- 1996年4月
- 刘增森任保卫处处长;陈绂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王魁京、张和生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副主任;肖杰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史桂英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刘彦森任无线电系系主任助理。免去李连江的保卫处处长职务、刘庆福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职务、魏继东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助理职务、黄海洋的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职务、何陆战的无线电系系主任助理职务。
- 1997年9月
- 赵峥任物理系系主任,杨国健、王永成、李春密任系副主任;薛纪渝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王红旗、邓春朗任副所长,史桂英任所长助理。免去赵峥的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胡岗的物理系系主任职务,史天一、汪凯戈、彭芳麟的物理系系副主任职务,涂青云的物理系系主任助理职务,赵俊琳的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 1999年7月
- 我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成员、我校环境科学研究所赵俊琳教授赴北极探险考察前夕,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到赵俊琳教授家中看望并与他亲切话别。
- 1999年12月
- 我校新增心理学、系统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我校的博士后流动站增加到10个。
- 1999年12月
- 资环学院院长刘昌明院士受聘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环境科学研究所(水科学研究所)承担的“973项目”正式启动。
- 2000年7月
- 我校环境科学研究所被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 2000年12月
-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史培军为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安宝生为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宝元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
- 2001年1月
-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呼中陶任党委组织部部长。张聪任化学系副系主任,王金生任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 2001年3月
-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生物信息数学研究中心,依托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模糊系统与模糊信息研究中心,依托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土地研究中心,依托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依托资源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光学研究中心,依托物理系。聘任刘来福为生物信息数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洪兴为模糊系统与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马克伟为土地研究中心主任;张新时为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刘大禾为光学研究中心主任。
- 2001年5月
- 我校首届中美水资源模型化技术高级研讨班召开。研讨班由我校和美国杨伯翰大学主办,由我校环境科学研究所承办。
- 2001年8月
- 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宝元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称号。
- 2001年9月
- 经“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同行专家评审会决定,我校戴永久教授(自然地理)、齐晔教授(环境科学)、惠昌常教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被批准为第五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我校现有7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然地理、环境科学和理论物理),8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其他5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张大勇教授(生命科学学院)、李小文教授(资环系)、戎小春教授(数学系)、王凤雨教授(数学系)和高琼教授(资源所)。
- 2002年2月
- 教育部公布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名单,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俗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文艺学、中国古代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物理、自然地理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理论、环境科学16个学科入选。
- 2002年5月
- 第三届“5·25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我校开幕。本届健康节的主题是“我爱我——了解我自己”,活动围绕“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三方面展开。包括我校在内的14所高校参与了此次活动。25日晚,我校心理健康者协会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学生联合推出首场“北师大心理情景剧高校行”的合作表演。
- 2002年11月
- 撤销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成立资源科学研究所党总支、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环境科学研究所党总支。原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的党员分别隶属三个新成立的党总支。
- 2002年12月
- 由我校环境科学研究所郝芳华教授和杨志峰教授共同主持完成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小学环境教育多媒体软件的开发与研制”获得2002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2年12月
- 吴殿廷、朱青、刘宝元、阎广建、谢云组成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吴殿廷任党总支书记,朱青任副书记。
- 2002年12月
- 王金生、刘虹、刘静玲、程红光、郝芳华组成环境科学研究所党总支委员会。王金生任党总支书记,刘虹任副书记。
- 2003年6月
-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的通知》,我校13名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其中文科6人,理科5人,工科2人。钟秉林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我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所在学科评议组如下:袁贵仁(哲学),劳凯声(教育学),王英杰(教育学),林崇德(心理学),周星(艺术学),晁福林(历史学),陆善镇(数学),陈木法(数学),李小文(地理学),何大澄(生物学(Ⅰ)),方福康(系统科学),钟秉林(机械工程),齐晔(环境科学与工程)。
- 2003年7月
- 学校决定成立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虚体);撤销资源与环境学院建制。聘请刘昌明院士为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主任;学部成员为李小文、林学钰、张新时、王永炎院士和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环境科学研究所、资源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
- 2003年7月
- 杨共乐任历史系主任,王东平、李帆、张皓任副系主任;郭小凌任史学研究所所长;杨国健任物理系主任,涂清云、周静、王亚非任副系主任;史培军任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杨明川、顾卫任副所长;杨志峰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郝芳华、沈珍瑶任副所长;李崧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李建会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
- 2003年9月
-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学位〔2003〕57号),我校哲学、理论经济学、化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体育人文社会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核技术及应用3个博士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取得了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及授予博士学位的资格。至此,我校学位授权点为一级学科14个,博士点62个,硕士点126个。
- 2003年9月
- 撤销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水科学研究所);资源科学研究所,成立环境学院、资源学院。环境学院下设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系、环境系统工程系、环境科学研究所、水科学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地下水环境安全研究所。资源学院下设资源学系、资源科学研究所、资源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资源管理研究所、沙漠与沙区资源研究所、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
- 2003年9月
- 成立环境学院党总支,撤销原环境科学研究所党总支。原环境科学研究所党总支的党员隶属环境学院党总支。王金生、刘虹、刘静玲、程红光、郝芳华组成环境学院党总支委员会。王金生任党总支书记,刘虹任副书记。
- 2003年10月
- 成立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党委,撤销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原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的党员隶属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党委。吴殿廷、朱青、刘宝元、阎广健、谢云组成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党委委员会。吴殿廷任分党委书记,朱青任副书记。
- 2003年11月
- 成立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撤销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下设: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研究所、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
- 2005年2月
-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副校长Katherine Heinrich博士一行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了“1+1”联合培养环境科学硕士实施协议。
- 2007年8月
- 我校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5个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俗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国古代史、理论物理、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理论、环境科学、教育经济与管理11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
- 2009年2月
- 我校16位教授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他们是:袁贵仁(哲学)、赵秉志(法学)、董晓萍(社会学)、杨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石中英(教育学)、王英杰(教育学)、董奇(心理学)、周星(艺术学)、晁福林(历史学)、唐梓洲(数学)、冯世平(物理学、天文学)、李小文(地理学)、任海云(生物学)、狄增如(系统科学)、钟秉林(机械工程)、杨志峰(环境科学与工程)。
- 2009年6月
- 学校召开学位评定委员会2009年第二次会议。经表决,会议决定授予562人博士学位,2349人硕士学位,7171人学士学位;批准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67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15人、兼职硕士生导师12人;批准政治学、物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2)、生物学及专业学位等5个学位分委员会调整成员的申请。会议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钟秉林主持。
- 2009年9月
- 学校新增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8门北京市精品课程。王昆扬教授牵头的“分析类课程教学团队”,毛振明教授牵头的“学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团队”和赵秉志教授牵头“刑法学教学团队”获评2009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李景林教授主持的“中国哲学”、宋英辉教授主持的“刑事诉讼法学”、马健生教授主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刘勇教授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王科志教授主持的“化学综合设计实验”、张俊杰教授主持的“分予生物学”、刘静玲教授主持的“环境科学概论”,金盛华教授主持的“社会心理学”8门本科生课程获评2009年度北京市精品课程。
- 2009年9月
- 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化学、环境科学被批准为教育部、财政部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 2009年11月
- 国家科学技术部公布2008年中国科技产出统计结果。我校2008年度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根据SCI数据库统计)全国高等院校排名第20位,3个学科进入十大学科全国SCI收录论文较多机构前20名,其中,数学第7位、天文第7位、环境科学第8位。
- 2011年12月
- 我校7种教材入选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分别是《学校心理咨询(第2版)》、《有机化学(第2版)》(上下册)、《普通动物学(第4版)》、《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教育心理学(第2版)》、《社会心理学(第2版)》、《基础日语综合教程(1、2)》。
- 2011年12月
- 我校在教育学部、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环境学院,分别开办了教育管理与领导、当代中国发展研究、世界经济与中国、环境科学与技术4个英文国际硕士项目。项目面向外籍人士招生,采用全英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