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篇

地理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相关事件

1931年7月
师大第一次校务会议议决,通过《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章程》、《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教育科学门章程》、《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历史科学门章程》。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章程》规定了研究院的任务、组织、研究生招收与培养等内容。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教育科学门章程》确定“以研究高深教育学术,藉资历改进中国教育为宗旨”;在组织上,除依照《研究院章程》设研究主任及导师外,并设助教及助理员等,指导研究工作以及处理本门事务。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历史科学门章程》对宗旨、人员构成、资格、职责、要求等做了非常详细具体的规定。它确定“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并研究一切史料,以阐明过去的真相,破除迷谬的成见,确定施教方针为宗旨”;在组织上,实行分组制,暂时分为中国语言文字组、治学工具及方法组、历史学组、地理学组、中国文学史组、中国学术史组、中国民俗史组等七个组。
1932年10月
地理学会召开会议,讨论决定事项为:每年出版地学杂志两期;请学校恢复原地学系旅行考察费;充实标本及改选委员。
1933年10月
《师大月刊》(理学院专号)第7期出版,刊登刘玉峰撰的《地理学系之过去及未来》,李落英的《烟台海滨实习记》,以及《浙江毕业同学服务状况》、《湖北毕业同学服务状况》。
1961年5月
化学系举行“门捷列夫周期律”学术报告会;政教系逻辑教研组讨论“形式逻辑的对象与作用问题”;哲学教研组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系心理学教研组举行心理学学科的性质问题讨论会;地理系举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生物系植物教研组举行了遗传与环境问题的座谈会。
1963年3月
在北京市地理学会学术报告会上,地理系副教授刘培桐作了《内蒙古岱海盆地自然地理》的报告。
1980年8月
周廷儒教授出席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24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在会上宣读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重视。
1981年11月
我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世界经济、教育基本理论、中国教育史、发展心理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民间文学、汉语文字学、史学史、中国古代史、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物理、固体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古地理学、细胞生物学17个学科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陶大镛、王焕勋、毛礼锐、陈景磐、朱智贤、李何林(兼职)、钟敬文、陆宗达、白寿彝、何兹全、王世强、刘绍学、孙永生、严士健、黄祖洽、黄敞(兼职)、刘若庄、陈光旭、周廷儒、汪堃仁20位教授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学、自然辩证法、中共党史、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史、中国近现代史、无线电物理、核物理及核技术、光学、放射化学、天体物理、区域地理学、环境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自然科学史(数学)等42个学科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1984年1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第2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名单。我校比较教育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生态学5个学科增列为博士点,顾明远、黄药眠、启功、俞敏、孙儒泳、黄济、赵光贤、陆善镇8位教授新增为博士生导师,还增加了如下19个硕士学位学科(或专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德育原理、外国教育史、幼儿教育学、教材教法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现代汉语、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世界文学、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应用数学、无线电物理和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电力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与遥感、生态学。
1985年6月
美国地理学家波桑教授一行来我校访问。
1986年11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理科重点学科评估会议,为向国家教委申报重点学科做准备。会议评出我校理科12个重点学科:细胞生物学、古地理学、理论物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态学、应用数学、物理化学、放射化学、天体物理学、粒子束固体物理学、有机化学、基础数学。
1988年1月
受国家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地理学科组的委托,我国北方全新世环境演变若干问题研究重点项目协调会在我校召开,地理系周廷儒教授主持会议。中科院、国家计委地理所、北大地理系、新疆大学地理系、国家海洋局、河北地理所等单位代表参会。副校长郝允祥到会表示祝贺,教务长张兰生教授以协调项目代表的身份参加会议。国家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郭廷彬处长到会并讲话。
1989年7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原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研究的开拓者、我校地理系教授周廷儒逝世,享年80岁。
1989年8月
台湾大学理学院和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洪文先生回母校访问。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瞿宁淑、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张丕远,以及王洪文先生的老同学祝平教授、储业平教授、北京市特级教师王树声等参加座谈会。
1989年12月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迁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召开。
1992年5月
由我校地理系主持的中国地理学会第三届环境演变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召开。冯文林副校长到会祝贺,张兰生教务长主持会议。著名气象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叶笃正教授作学术报告。
1992年10月
由我校地理系已故中科院学部委员周廷儒教授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张兰生教授主持的“晚更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研究”通过鉴定。
1994年6月
全国首届优秀地理图书评选结果公布,我校资环系赵济的《中国自然地理(第二版)》获教材类一等奖;彭望碌的《遥感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与地理信息系统》获教材类二等奖;卢云亭的《现代旅游地理学》、李文华等的《流域开发与管理》均获学术著作类三等奖。
1995年3月
国家教委公布1994年度科技进步奖名单。我校5个甲类项目获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由低能所丁鄂江、黄祖洽、宋岩、陈金玉完成的“浸润相变的研究,生物系薛绍白、张鸿卿、李素文完成的“钙离子、钙调节蛋白与细胞增殖”以及生物系徐汝梅完成的“温室生态系统中各成分间相互作用网络的研究”分别获得二等奖;由化学系傅孝愿、方德彩、马思渝、陈光巨完成的“环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和资环系卢云亭、宋剑霞、刘清泗、张亚立、彭庆祥完成的“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分别获得三等奖。
1996年9月
第四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选点论证会在我校召开。国家教委高教司副司长朱传礼同志主持了开幕式,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同志在开幕式上代表国家教委宣布了这次论证会的专家名单,并作重要讲话。我校申报的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地理学5个专业点通过了评审。
1998年5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院教授,著名病理地理学及资源地理学专家谌谟美女士在资环系作题为《病理地理学的新进展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和阿拉斯加健康的生态系统》的学术讲座。
1998年10月
著名的土壤地理学专家、莫斯科大学地理学系G.A.Larionov教授应资环系系主任刘宝元教授的邀请,来我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
2000年2月
我校高琼(自然地理学)、李小文(自然地理学)和戎小春(基础数学)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二批特聘教授。
2000年3月
我校微分几何与数学分析(刘继志、王昆扬)、量子力学(史天一)、生态学(孙儒泳)、环境地理学(赵烨)、实验心理学(舒华)获得教育部第二批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项目资助。
2000年3月
“理科基地建设汇报会”举行。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等学校领导以及部分院系的负责人出席会议,副校长郑师渠主持会议。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地理学五个基地的负责人分别就各自基地的建设情况作汇报。
2000年8月
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29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刘昌明院士当选为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任期4年。
2000年9月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布了第27期博士后科学资助金一等奖(3名)和二等奖(269名)的资助名单,我校博士后张永江(历史学)、哈斯额尔敦(地理学)、严平(地理学)、张光辉(农业资源利用)、袁建平(农业资源利用)荣获二等资助金,我校获奖人数在全国各博士后设站高校中名列第六(并列)。
2001年1月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28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评审工作结束,我校教育系孙邦华(教育学)、资环系阎广建(地理学)、中文系萧放(历史学)、教育系王建民(公共管理学)4名博士后获得二等资助金。
2002年2月
教育部公布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名单,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俗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文艺学、中国古代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物理、自然地理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理论、环境科学16个学科入选。
2002年11月
由我校主办、主题为《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的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召开。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来自全国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育管理机构的6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年会主席、副校长史培军教授作关于地理教育的主题报告。
2003年6月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的通知》,我校13名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其中文科6人,理科5人,工科2人。钟秉林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我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所在学科评议组如下:袁贵仁(哲学),劳凯声(教育学),王英杰(教育学),林崇德(心理学),周星(艺术学),晁福林(历史学),陆善镇(数学),陈木法(数学),李小文(地理学),何大澄(生物学(Ⅰ)),方福康(系统科学),钟秉林(机械工程),齐晔(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3年9月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学位〔2003〕57号),我校哲学、理论经济学、化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体育人文社会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核技术及应用3个博士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取得了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及授予博士学位的资格。至此,我校学位授权点为一级学科14个,博士点62个,硕士点126个。
2003年10月
在2003年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上,我校资源学院陈云浩副教授和资源与环境学系邱杨副教授荣获“第七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2003年10月
成立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党委,撤销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原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的党员隶属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党委。吴殿廷、朱青、刘宝元、阎广健、谢云组成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党委委员会。吴殿廷任分党委书记,朱青任副书记。
2003年10月
王章维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瑞华、尚九玉、张胜军任副院长;李小文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刘宝元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周作宇任社会科学处处长;石中英任教育学院副院长。
2003年11月
张科利、王民、刘慧平、张立新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副院长。
2003年11月
成立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撤销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下设: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研究所、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
2004年6月
学校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向校内外公开招聘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古籍研究所所长。
2004年9月
信息学院沈绮云、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孙津、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被中共北京市委评为“为首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统一战线先进个人”。
2004年12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静爱教授获2004年度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沈复兴、法律系张小虎、文学院康震获优秀教师奖,11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获优秀学生奖。
2005年3月
以校长钟秉林为团长,文学院院长张健、数学科学学院院长保继光、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戴永久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洪成文为成员的我校人才招聘团赴美进行了人才招聘。招聘团分别在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和波士顿地区举行了招聘会,来自美国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机构的百余位人士应聘。
2005年4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教授被续聘为第二批国家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
2005年12月
我校7名博士后获得第38批博士后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分别是,王军(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范圣宇(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边玉芳(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3人获得二等资助金;耿修瑞(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姚华荣(环境学院)、周婵(资源学院)、张占军(资源学院)4人获得三等资助金。
2006年3月
我校17人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卢广存(数学科学学院)、洪文明(数学科学学院)、姜碧沩(天文系)、张俊杰(生命科学学院)、闫广健(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潘耀忠(资源学院)、严平(资源学院)、王成兵(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曹卫东(文学院)、王向远(文学院)、彭宣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钟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顾昕(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李兴(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项贤明(教育学院)、陈英和(心理学院)、毛亚庆(教育管理学院)。
2006年6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戴永久被授予全国气象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6年6月
于式力任资产管理处副处长;李晓西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林允清、王焱华、王志松、胡俊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葛岳静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副院长。
2006年6月
资源学院史培军教授、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邬翊光教授、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刘锐教授被国土资源部聘任为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工作组顾问。
2006年9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静爱教授获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奖。
2006年9月
“周廷儒院士纪念铜像揭幕仪式”举行。校长钟秉林、中国地理学会前会长吴传均院士、陈述彭院士等为周廷儒铜像揭幕并致辞。
2006年9月
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日本地理学家联合会、韩国地理学会和我校协办的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20周年学术会议在我校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近60名代表与会。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日本茨城大学Yuji MURAYAMA教授、韩国国立公州大学地理系郑环泳教授分别代表三国地理学会致词。副校长史培军以大会主席身份、副校长韩震代表会议承办方出席并分别致词。
2006年12月
教育学院马健生的《转型期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紧迫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化学学院秦卫东的《基于离子液体的双水相萃取一毛细管电泳联用技术检测中草药中黄酮类成分》、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尹恒的《财政分权与收入不平等:经验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历史学院王东平的《清代回疆经济制度与维吾尔社会变迁研究》、天文系赵娟的《天文因素与北京地区异常降水等自然灾害的关系研究》、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符素华的《北京山区坡面径流估算方法及其应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阴建峰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获2006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个人项目培养资助,资助金额总计19万元。
2007年6月
副校长葛剑平教授当选为民盟北京市委主委,教育技术学院黄荣怀教授当选为民盟北京市委委员;文学院万建中教授当选为民革北京市委委员;教育学院庞丽娟教授当选为民进北京市委副主委;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教授当选为民进北京市委常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孙津教授当选为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宛金章教授当选为致公党北京市委常委;管理学院王建民教授当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常委。
2007年8月
我校与联合国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和昌平区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国际论坛成功举办。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大学校长汉斯·金克尔教授,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主席莱克斯·查莫斯教授,我校副校长韩震教授等出席论坛。
2007年8月
我校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5个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俗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国古代史、理论物理、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理论、环境科学、教育经济与管理11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12月
“地理学与环境演变、环境教育——庆贺张兰生先生80寿诞学术研讨会”举行。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出席会议,代表学校致贺词。
2008年10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在突尼斯举行的第31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再次当选为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
2009年2月
我校16位教授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他们是:袁贵仁(哲学)、赵秉志(法学)、董晓萍(社会学)、杨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石中英(教育学)、王英杰(教育学)、董奇(心理学)、周星(艺术学)、晁福林(历史学)、唐梓洲(数学)、冯世平(物理学、天文学)、李小文(地理学)、任海云(生物学)、狄增如(系统科学)、钟秉林(机械工程)、杨志峰(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9年5月
由北京市发改委立项,我校资源学院潘耀忠和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刘慧平联合主持的“北京市统计生态资源遥感测量运行系统”项目正式通过验收。
2009年8月
首届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五校跨区域联合实习圆满结束,活动由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主办,我校和兰州大学承办。
2009年10月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暨人文经济地理学大会在我校开幕。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陆大道,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Ronald F.Abler,以及来自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我校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主持论坛开幕式。
2009年10月
纪念周廷儒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蔡运龙、秘书长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副校长韩震出席会议。会上宣布成立“周廷儒院士奖学金”。
2009年10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本科生代表队在2009年ESRI杯全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总决赛中,获应用开发组总决赛冠军,并获最佳现场表现奖。
2009年10月
我校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美国马里兰大学行为与社会科学学院就联合办学进行洽谈,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2010年5月
常务副校长史培军赴美国参加美国地理学家协会2010年会,并作题为《中美巨灾案例对比研究》的报告。史培军常务副校长一行访问了马里兰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美国知名大学,并与美方签署了“北京师范大学与马里兰大学共建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合作协议”及“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备忘录”。
2010年9月
我校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刘慧平教授荣获“2010年ESRI最佳教学贡献奖”。
2010年12月
由校长钟秉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地图集》和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担任主编之一的《地理图册》(全套10册)荣获国家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银奖。
2010年12月
葛岳静、黄宇、苏筠、杨胜天、林小娟、周红敏、阎广建组成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党委。葛岳静任分党委书记,黄宇任副书记。
2011年12月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AICCC)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GS)谅解备忘录签约仪式举行。我校党委书记、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理事长刘川生,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副总裁特里·亚当森(Terry Adamson),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傅红星,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IDG全球常务副总裁、亚洲总裁熊晓鸽等出席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