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篇

何香涛

 

何香涛,教授。河北束鹿(今辛集)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曾赴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教授、天文系副主任,中国天文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国际天文学会会员。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天文系

相关学科

天体物理

相关事件

1978年6月
教育革命处、学生会连续举办学术报告会,分别由天文系讲师何香涛讲《天体物理简介》,由中文系讲师谭得伶讲《托尔斯泰的创作》,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1982年12月
我校理科各系、所科研取得可喜成果,在已鉴定的16项应用成果中,有5项填补了国内空白,9项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理科教师出版专著、教材15种,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篇,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8篇,在地方刊物发表论文21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131篇。天文系何香涛、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王忠烈在国外学习期间分别获得突出成果,化学系陈光旭、徐秀娟关于曼尼希反应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1983年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天文系行政领导选举结果,由冯克嘉任天文系系主任,周克平、何香涛任天文系副系主任;批准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无线电系党总支选举结果,由吴碧华任党总支书记,尹俊华、李双利任党总支副书记;由袁名敦任图书馆副馆长。
1983年3月
天文系何香涛教授应美国旧金山天文台邀请,赴旧金山从事有关类星体方面的新课题研究。
1983年9月
自1978年以来,我校陆续选派130余名教师到十几个国家的教学与研究单位学习进修。其中10人获博士学位,5人获硕士学位。还有的同志取得了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天文系何香涛和低能所王忠烈都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分别被有关国际学术组织吸收为会员和理事。化学系余尚先在日本进修两年,合成了五种新的感光树脂,对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五项研究成果都被日本的一些大企业申请了专利。他还在《日本化学会志》和今年召开的日本第32次高分子年会上,发表了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受到了日本学术界的重视。这三位同志的成就和先进事迹已分别在《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刊上作了报道。
1983年9月
我校天文系教授何香涛与日本天文学家合作发现一颗新类星体。报道和研究这颗类星体的文章已在最近出版的《日本天文学杂志》上发表。参加这一工作的还有英国天文学家。这颗类星体是何香涛在英国皇家爱丁堡天文台进修期间首先发现的。这颗新发现的类星体被命名为中国—日本类星体。
1983年10月
我校有9名教授、副教授、助理研究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1986—2000年基础科学研究规划小组。天文系冯克嘉、何香涛参加天文学小组;生物系薛绍白参加生物学小组;地理系张兰生参加地学小组;物理系方福康参加物理学小组;地理系赵济参加遥感小组;低能核物理所周瑞英、丁训良参加核技术小组,并分别为该组组长和秘书;外国教育研究所的顾明远参加了教育科学规划小组。
1983年10月
冯克嘉、何香涛、薛绍白、张兰生、方福康、赵济、周瑞英、丁训良、顾明远9名教授、副教授参加教育部基础研究规划组。
1985年5月
我校王梓坤、阎金铎、何香涛、吴凤岗、卢云亭、陈浩元被中国科普创作协会接纳为会员。
1985年6月
由校长提名,原教育部批准,我校第2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由以下24人组成:方福康(主席);顾明远、刘若庄、郭预衡(均为副主席);尹承烈、孙儒泳、孙永生、朱智贤、刘家和、齐振海、严士健、何香涛、何兹全、汪堃仁、周廷儒、张至善、武吉华、张静如、俞敏、钱瑗、黄济、黄祖洽、喀兴林、童庆炳。
1985年9月
我校棋艺研究会召开成立大会,天文系教授何香涛当选为研究会会长,方福康、金永龄等27位棋艺爱好者担任首届理事会理事。
1986年4月
天文系教授何香涛、副教授童彝在世界天文界的最高组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9届年会上发表两篇论文,何香涛作了关于类星体辐射方面的学术报告,童彝作了关于“三维旋涡星系的泊松方程解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论文、报告均被收入大会会议记录。
1986年5月
由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中,我校有13项科研成果获奖。包括:一等奖1项: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地理系赵济等与北京大学等5所院校合作项目)。二等奖5项:(1)感光性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化学系余尚先等);(2)插接兼容技术与插接兼容汉字处理系统(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3)离子注入形成浅结和离子束感生界面混合机理研究(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王忠烈等);(4)无穷质点马氏过程与q过程研究(数学系严士健等);(5)拓扑代数与模糊数学(数学系汪培庄。该项目由教委协商与川大合项)。优秀科研成果7项:(1)多重傅立叶级数的临界球形Riesz平均(数学系陆善镇);(2)有机反应机理、分子间作用力的量化研究(化学系刘若庄等);(3)纽扣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化学系周菊兴等);(4)类星体的研究(天文系何香涛等);(5)硅光电池作传感器的光照度计系列(天文系郝允祥等);(6)中国新生代自然环境演变(地理系周廷儒等);(7)核辐照技术及其应用(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张荫芬等)。这次奖励是教委系统首次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它主要是对1978年以来科研成果的总结。
1987年9月
中国科技协会、新闻出版署、广播电视部和中国科普创作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发奖大会举行。我校陈浩元编著的《闲话经典物理学》、郑光美教授的《鸟之巢》、何香涛的《宇宙深处的类星——和少年朋友谈谈类星体》和《类星体——天文学中的一难题》获奖。
1988年3月
我校许嘉璐、陶大镛、罗里波、何香涛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8年6月
校长办公会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名单:主任王梓坤;副主任方福康、顾明远、许嘉璐、郝允祥;王永潮、王德胜、田继宗、刘宁、刘若庄、孙儒泳、严士健、陈木法、吴永仁、何香涛、沈复兴、纵瑞堂、周之良、张兰生、张至善、杨展如、林崇德、俞敏、胡恒立、陶大镛、袁行榘、袁名敦、韩俊才、黄济、黄祖洽、龚书铎、童庆炳、彭聃龄为委员;王树人、韩绍祥、胡祖莹、马樟根为秘书组成员。
1989年1月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太阳活动和宇宙天体研究学术领导小组的委托,我校天文系举办年度评审会,何香涛教授出席。
1990年3月
第四次国家自然科学奖的60项获奖项目名单中,我校有3项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获此最高荣誉。分别是天文系何香涛教授的《类星体的搜索》;化学系刘若庄教授、傅孝愿教授及其研究集体的《中间体、过滤态和反应途径势能面理论研究》;数学系孙永生教授、陆善镇教授及其研究集体的《逼近论中的极值问题及调和分析中的若干逼近问题》。
1990年11月
由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举办的首届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成果展在北京农展馆隆重开幕,我校校长方福康、党委书记周之良、党委副书记李英民及我校留学回国人员代表何香涛教授应邀出席了开幕式。
1990年12月
我校的《类星体的证认和研究》(何香涛教授)、《中间体、过滤态和范英途径势能面理论研究》(刘若庄教授等5人)、《逼近论中的极值问题及调和分析中的若干逼近问题》(孙永生、陆善镇等4人)获1990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奖。
1991年1月
刘若庄、何香涛、陆善镇、薛绍白等教授荣获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校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年9月
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发出通知,决定聘请我校陈木法、何香涛、张兰生、王永潮等同志为国家教委第二届科技委学科组成员。
1993年3月
我校共有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人,分别是陶大镛、许嘉璐、何香涛、郑光美、谢军;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7人,分别是启功、王于畊、吴英辅、方福康、张厚粲、汪培庄、陆善镇。
1993年3月
国家教委批复,同意我校由方福康等25人组成第三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方福康任主席,顾明远、刘若庄任副主席,马本堃、王梓坤、王策三、冯文林、刘伯里、刘家和、孙儒泳、严士健、张兰生、何香涛、陆善镇、张厚粲、张静如、周之良、杨国昌、林崇德、郭志刚、袁贵仁、钱瑗、龚书铎、黄祖洽、薛绍白任委员。
1993年5月
首届中国“金棋王”立体象棋赛在我校举行。来自首都17所院校的百余名棋手参加比赛。我校李金凯获教授组冠军,何香涛、田继宗、杨国昌分别获第三、第四、第五名。
1994年4月
我校开设棋类课暨“劲龙围棋教室”命名大会召开。中国围棋协会顾问唐克、主任宋汝棼、主席陈祖德九段、董事长华以刚八段、香港实业家张劲龙先生、中日围棋擂台赛发起人之一、《围棋》杂志主编郝克强及棋界名人谢思明、吕厚民等应邀出席了会议。大会由何香涛主持。校长方福康致辞,对到会的各位来宾表示欢迎。陈祖德、聂卫平九段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
1994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郭志刚任文学院院长;何香涛任理学院院长;马金双任科研处处长;彭望禄任教务处副处长;方瑾任生物系副系主任;王瑞华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副主任。免去金秀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助理职务。
1997年3月
国家教委批准我校第4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名单,陆善镇任主席,顾明远、杨展如任副主席,王英杰、王梓坤、方福康、冯世平、刘伯里、孙儒泳、陈木法、吴仲达、杨国昌、何香涛、劳凯声、张静如、林崇德、罗钢、郑师渠、赵俊琳、郭志刚、袁贵仁、黄祖洽、彭聃龄、谢绍白、瞿林东为委员。
1998年3月
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第九届会议在北京召开。我校参加全国人大的代表为许嘉璐(副委员长)、陆善镇、何香涛;全国政协委员为启功(常委)、袁贵仁、方福康、张厚粲、吴英辅、庞丽娟。
2003年3月
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会见了我校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我校全国人大常委庞丽娟、全国人大代表陆善镇、何香涛,全国政协常委张新时院士、全国政协委员魏群、黄元河等参加座谈会。
2003年10月
学校调整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人员组成。 校务委员会成员为:主任陈文博,副主任钟秉林、王梓坤、方福康、陆善镇、顾明远,启功、陶大镛、何兹全为顾问,樊秀萍为秘书长,委员为毛振明、王宁、王彬、王乃炎、王永炎、王英杰、刘伯里、刘昌明、刘若庄、刘鸿亮、孙儒泳、安宝生、齐晔、何香涛、劳凯声、吴志功、张秀兰、张厚灿、张新时、张静如、杨耕、杨展如、沈越、陈绂、陈新、陈木法、周流溪、呼中陶、林崇德、郑君礼、姚力、姜璐、徐汝梅、晁福林、梁振华、黄祖洽、龚书铎、童庆炳、戴家干、魏国。 学术委员会成员为:主任陈木法,副主任郑师渠、史培军,林学钰、刘家和、王炳照为顾问,高尚玉为秘书长,委员为方维海、车宏生、邓志威、申继亮、刘永平、刘宝元、刘象愚、朱霖、朱志敏、何大澄、张健、张聪、张大勇、张小虎、张斌贤、李翀、李小文、李国英、李洪兴、杨共乐、杨志峰、杨国健、沈复兴、陈黎、陈英和、周星、周作宇、周宏余、胡岗、赵世瑜、唐任伍、殷恒婵、黄荣怀、韩震、赖德胜、廖申白、魏群、瞿林东。
2004年2月
学校举行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专家座谈会。王梓坤院士、黄祖洽院士及刘家和、赵峥、何大澄、何香涛、王德胜、韩震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2006年1月
我校三部著作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2005年度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入选书目”,分别是:天文系何香涛的《观测宇宙学》(科学出版社),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的《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物理系刘辽和赵铮的《广义相对论》(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