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篇

刘家和

 

刘家和,男,1928年生,汉族,江苏省六合县人,无党派人士,北京师范大学荣誉教授。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1955年10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由苏联专家主讲的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1957年7月通过论文答辩毕业。自1952年起,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83年任教授。曾多次出国讲学、研究、参加学术会议,主要有:1986年3月至5月,作为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高级访问学者访问了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历史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历史学院

相关学科

世界史、中国古代史

相关事件

1962年4月
经校委会第34次会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调整扩大成员名单:社会科学版主编:陈垣,副主编:方铭、白寿彝。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马特、方铭、王焕勋、白寿彝、朱智贤、刘宁、刘家和、陈垣、萧璋、李文保、李庭芗、李生林、胡教贽、胡恒立、郑儒箴、浦安修、郭一岑、郭预衡、郭笙、纵瑞堂、龚书铎、张斧、彭飞、杨迈、黎锦熙、瞿菊农。自然科学版主编:鲁宝重,副主编:郑华炽、汪堃仁。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万方祥、孙永生、孙儒泳、刘培桐、刘世楷、严梅和、汪堃仁、祁开智、陈光旭、郑华炽、周廷儒、胡志彬、范会国、喀兴林、张禾瑞、鲁宝重、蒋硕民。
1962年10月
教务处分别召开了文、理科部分中年教师座谈会,到会中年讲师、副教授共25人。座谈会着重交流了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从科研入手,以及教学与科研如何结合等方面的经验。刘家和、姚森、杨敏如、郝鈵新、吴品三等教师谈了自己的体会。 10—11月,数学、物理、化学、政教等系1000多名四、五年级学生,分两批举行为期2—4周的教育实习。
1963年2月
北京市历史学会举行第2届年会,我校何兹全、王绍岳、刘家和、张宏毅、赵光贤、邹贤俊、孙恭恂等8位教师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研究成果,100多位师生参加了专题讨论。年会结束时选举产生下届年会领导机构,历史系教师王绍岳当选为副秘书长,政教系系副主任纵瑞堂,历史系系副主任何兹全、王文瑞,历史系教师刘家和、王绍岳、杨凤阁等当选为理事。
1982年1月
白寿彝教授函邀历史系、史学所24位教师,召开了新年读书会。白寿彝、赵光贤教授,刘家和、龚书铎、张守常等几位副教授在读书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1985年6月
由校长提名,原教育部批准,我校第2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由以下24人组成:方福康(主席);顾明远、刘若庄、郭预衡(均为副主席);尹承烈、孙儒泳、孙永生、朱智贤、刘家和、齐振海、严士健、何香涛、何兹全、汪堃仁、周廷儒、张至善、武吉华、张静如、俞敏、钱瑗、黄济、黄祖洽、喀兴林、童庆炳。
1986年3月
在国家教委文科科研课题招标中,我校选报的5个项目全部中标。它们是:哲学系齐振海教授的“认识发生学研究”、甘葆露副教授的“体制改革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中文系黄药眠教授的“中外文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比较研究”、苏文所刘宁教授的“苏联当代文学理论述评”;史学所刘家和教授的“论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1986年9月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我校增加11位博士生导师和11个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11位博士生导师是:化学系刘伯里、数学系汪培庄、低能所王忠烈、生物系王永潮、外语系郑敏、历史系龚书铎、中文系张紫晨、心理系张厚粲、史学所刘家和、教育系王策三和马列所张静如。11个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为:体育理论、遗传学、经济地理、教育技术学、科学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语言学和儿童文学。
1991年9月
历史系召开学术座谈会,祝贺我校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何兹全先生80华诞,从事学术研究50周年和高校执教40周年,暨总结先生的治学和教学经验。参加座谈会者近90人,副校长杨国昌同志出席会议。与会的著名学者有白寿彝、赵光贤、刘乃和、郭预衡、刘家和、黎虎、瞿林东、王宁等教授。
1991年10月
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评选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奖大会。我校6部著作榜上有名,历史系白寿彝教授的《史学概论》、何兹全教授的《中国古代社会》和儿童心理所已故朱智贤教授的《朱智贤心理学文选》获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荣誉奖。我校史学所刘家和教授的《世界上古史》和瞿林东教授的《唐代史学论稿》获二等奖。心理系张厚粲教授主编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获三等奖。
1993年3月
国家教委批复,同意我校由方福康等25人组成第三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方福康任主席,顾明远、刘若庄任副主席,马本堃、王梓坤、王策三、冯文林、刘伯里、刘家和、孙儒泳、严士健、张兰生、何香涛、陆善镇、张厚粲、张静如、周之良、杨国昌、林崇德、郭志刚、袁贵仁、钱瑗、龚书铎、黄祖洽、薛绍白任委员。
1994年4月
我校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先秦历史文化研究所及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传统文化与教育座谈会召开。座谈会由钟敬文和赵光贤先生主持,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杨国昌到会并讲话。参加座谈会的校内外知名学者有:季羡林、张岱年、钟敬文、赵光贤、赵沨、刘魁立、龚书铎、王炳照、聂石樵、童庆炳、刘家和、王桧林、王宁、许钰、张俊、李修生、瞿林东、彭林、陈子艾、潘国琪、连铗等。
1994年10月
“白寿彝教授史学思想讨论会”在我校召开。史学所所长龚书铎教授和瞿林东教授共同主持了会议。副校长杨国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社、《历史研究》杂志社、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以及我校何兹全、郭预衡、刘家和、王桧林教授等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1996年10月
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在苏州召开文、理科基础学科博士生培养工作专家研讨会,我校严士健、刘家和、王宁3位教授参加了会议,介绍培养博士生经验。
1996年12月
我校史学所刘家和教授荣获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荣誉奖。
1997年9月
王雁、史燕涛获评“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吴家国为“优秀教育工作者”;启功为市总工会“职业道德明星”;启功、蒋人璧为市教育工会“师德先进个人”;钟敬文、启功、刘家和、蒋人璧、孟韵池、蒋盛邦、王炎华、孟茂为北京师范大学“师德标兵”。
1997年9月
我校历史系和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召开“团结协作、共育人才”大会。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副局长蔡文兰、世界史所所长廖学盛,我校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副校长郑师渠、历史系系主任晁福林及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等参加大会。
2001年9月
我校召开以“学习讲话精神,繁荣人文社会科学”为主题的座谈会。国家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阚延河,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王新华,党委书记陈文博,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副校长史培军以及黄祖洽院士、龚书铎教授、刘家和教授、林崇德教授、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等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2003年10月
学校调整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人员组成。 校务委员会成员为:主任陈文博,副主任钟秉林、王梓坤、方福康、陆善镇、顾明远,启功、陶大镛、何兹全为顾问,樊秀萍为秘书长,委员为毛振明、王宁、王彬、王乃炎、王永炎、王英杰、刘伯里、刘昌明、刘若庄、刘鸿亮、孙儒泳、安宝生、齐晔、何香涛、劳凯声、吴志功、张秀兰、张厚灿、张新时、张静如、杨耕、杨展如、沈越、陈绂、陈新、陈木法、周流溪、呼中陶、林崇德、郑君礼、姚力、姜璐、徐汝梅、晁福林、梁振华、黄祖洽、龚书铎、童庆炳、戴家干、魏国。 学术委员会成员为:主任陈木法,副主任郑师渠、史培军,林学钰、刘家和、王炳照为顾问,高尚玉为秘书长,委员为方维海、车宏生、邓志威、申继亮、刘永平、刘宝元、刘象愚、朱霖、朱志敏、何大澄、张健、张聪、张大勇、张小虎、张斌贤、李翀、李小文、李国英、李洪兴、杨共乐、杨志峰、杨国健、沈复兴、陈黎、陈英和、周星、周作宇、周宏余、胡岗、赵世瑜、唐任伍、殷恒婵、黄荣怀、韩震、赖德胜、廖申白、魏群、瞿林东。
2004年2月
学校举行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专家座谈会。王梓坤院士、黄祖洽院士及刘家和、赵峥、何大澄、何香涛、王德胜、韩震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2004年3月
我校举行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座谈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副主任佘志远、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陈之昌,以及教育部社政司领导应邀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作题为《在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实现大学转型》的发言。著名学者杨静如、顾明远、刘家和、童庆炳、林崇德、杨耕对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建议。座谈会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
2004年4月
历史学系和山东省菏泽市教育局共建会议召开。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菏泽市副市长邵好学及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刘家和、菏泽市教育局局长张修田参加会议。
2007年1月
我校24项成果获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获奖数位居第三。教育学院王策三主编的《教学认识论(修订本)》、历史学院刘家和的论文集《史学、经学与思想》、文学院李春青的著作《诗与意识形态》、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尚晓援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国孤儿系统排查情况的报告》获得一等奖。
2009年2月
学校聘任顾明远、刘家和、林崇德、童庆炳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原我校资深教授何兹全、陶大镛被聘为荣誉教授。
2009年12月
学校隆重举行资深教授聘任仪式,顾明远、刘家和、林崇德、童庆炳、王宁、黄会林、瞿林东和王炳照受聘为我校资深教授。校长钟秉林向资深教授颁发了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