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篇
人物
机构
学科
阶段
何兹全
1911年9月7日-2011年2月15日
何兹全(1911年9月7日-2011年2月15日),原名何思九,字子全,后改名兹全,山东菏泽人。著名历史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11年9月,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史。2011年2月15日晚,不幸去世,享年100岁。
相关人物
白寿彝
白寿彝
钟敬文
钟敬文
陶大镛
陶大镛
黄祖洽
黄祖洽
刘家和
刘家和
刘若庄
刘若庄
启功
启功
王梓坤
王梓坤
顾明远
顾明远
瞿林东
瞿林东
孙儒泳
孙儒泳
童庆炳
童庆炳
钟秉林
钟秉林
晁福林
晁福林
相关机构
历史学院
相关学科
中国古代史
相关事件
1956年6月
我校党委会分别邀请无党派和民主党派人士进行了座谈,征求对党委统战部工作的意见。出席座谈会的有:无党派民主人士傅种孙、钟敬文、穆木天、胡明、李长之、朱智贤、郑华炽、刘启戈、陈友松9人,民主党派负责人祁开智、白寿彝、陶大镛、王心正、鲁宝重、胡志彬、陆宗达、胡梦玉、谢斯骏、何兹全、赵擎寰、萧璋12人,党委代表张斧、黄彦平、谭丕模、姚慧敏、周群、金永龄6人。
1956年12月
校工会第3届委员会召开第1次会议。会议根据代表大会的精神确定了工作方针:在党的领导下,加强与会员群众的联系,通过组织活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发挥共产主义学校的作用,教育会员在工作和社会等方面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切实关心会员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困难,以顽强的精神保护群众的利益;工会组织应积极动员会员向一切浪费现象展开斗争,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的群众监督作用;根据各阶层的特点,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会议决定成立教师、职工、妇女、组织、生活、文体、宣教7个委员会,设立两个财务委员,研究了各委员会的任务,推选鲁宝重为校工会主席,副主席为陆宗达、廖泰初、何兹全、孙伟、朱蕙芗、张延祜(兼秘书长)。为了加强校工会的集体领导和对部门工作的领导,确定了会议和工作制度。
1959年3月
新一届校务委员会成立,37名成员如下:陈垣、刘墉如、何锡麟、薛迅、马建民、黄彦平、张斧、祁开智、郑华炽、方铭、鲁宝重、孙伟、张刚、何秀琴、王曦、窦仲菊、徐文、萧璋、黎锦熙、陆宗达、白寿彝、何兹全、于陆琳、郭一岑、刘文翰、叶英、吕和声、张禾瑞、蒋硕民、陈忠文、金永龄、胡志彬、杨葆昌、汪堃仁、董愚得、周廷儒、王心正。
1962年10月
校部召开了系主任会议,研究加强和改进教研室工作。历史系副教授何兹全介绍了古代和中世纪史教研室的情况,数学系教授张禾瑞介绍了概率论教研室的情况。他们都认为教研室是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层组织,搞好教研室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重要保证。
1963年2月
北京市历史学会举行第2届年会,我校何兹全、王绍岳、刘家和、张宏毅、赵光贤、邹贤俊、孙恭恂等8位教师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研究成果,100多位师生参加了专题讨论。年会结束时选举产生下届年会领导机构,历史系教师王绍岳当选为副秘书长,政教系系副主任纵瑞堂,历史系系副主任何兹全、王文瑞,历史系教师刘家和、王绍岳、杨凤阁等当选为理事。
1978年4月
经市委科教部4月8日批准,我校恢复系行政机构。各系正、副主任名单如下:白寿彝任历史系系主任,王文瑞、何兹全、张宏毅、方攸翰任系副主任。周廷儒任地理系系主任,武吉华、李之保任系副主任。张禾瑞任数学系系主任,王树人、董延闿、孙永生任系副主任。冯克嘉任天文系系主任,李宗伟任系副主任。孙煜任物理系系主任,林振金、张计怀任系副主任。胡志彬任化学系系主任,陈文博、吴永仁、胡树永任系副主任。肖璋任中文系系主任,郭预衡、刘漠、孙敬桐、童庆炳任系副主任。张腾霄任哲学系系主任,马奇任系副主任。宋涛任政治经济系系主任,徐禾、鲁友章任系副主任。胡华任中共党史系系主任。李生林、吴家国、赵贻忠任政教系系副主任。李兆林、杨迈、关山任外语系系副主任。尹德新、关瑞梧任教育系系副主任。李式惠、董愚得、彭奕欣任生物系系副主任。金铭院、贾希效、张延祜、吴金山任体育系系副主任。
1978年12月
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导师毛主席85周年诞辰,校党委召开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老、中年教师、工人和学生共14人。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主持会议并发了言。郭长宇、蔡德金、张禾瑞、陈光旭、何兹全、朱敏、杨兰台、刘树林、尹德新、厉以贤等同志发言。
1979年6月
校党委邀集师大民革、民盟、民进、九三等民主党派干部举行座谈会,协商我校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问题。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主持座谈会并讲话。应邀参加会议的有:民盟中委、民盟师大支部主委陆宗达教授,市九三分社副主任胡志彬教授(中共党员),民革师大负责人何兹全副教授,九三师大支社副主任欧阳湘教授,民进市委委员、民进师大负责人胡梦玉副教授等共90人。
1979年9月
我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已经结束,经市委教育工作部批准,确定提升教授14人(郭预衡、启功、俞敏、何兹全、郑汝箴、赵慈庚、董延闿、王世强、孙永生、刘绍学、严士健、喀兴林、刘若庄、刘培桐),副教授82人,讲师517人。
1980年6月
校工会第7次代表大会结束。党委副书记王正之代表校党委在闭幕会上讲了话。大会选举产生了我校第7届工会委员会,主席为王正之,副主席为刘亚堉、安美玉(兼秘书长)、蒋锐光、何兹全、杨葆昌、安东甫、黄家来、刘云英。
1980年9月
校党委统战部举行中秋茶话会。出席茶话会的有师大民盟、民革、九三、民进、农工等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钟敬文、郑华炽、张禾瑞、何兹全、陆宗达、肖璋、俞敏、陈昭熙、杨敏如等教授、副教授,有在校的台籍教师,有亲友在台湾的同志,共30余人。党委副书记谢芳春同志出席了茶话会。党委统战部部长胡斅贽同志首先在会上讲了话。
1980年12月
我校选举区人民代表的工作圆满结束。李世取、何兹全、刘亚堉当选海淀区第7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1981年1月
我校何兹全、李世取、刘亚堉,出席了海淀区第7届人民代表大会。会上,他们听取了区政府、区检察院和区法院的工作报告,参加了小组讨论和选举,并向大会提出了他们征集和整理的我校提案27条,其中包括我校选民所关心的物价问题、职工子女教育问题和待业青年安置问题、增加副食网点和改善副食供应问题、煤气供暖及修浴池等问题。区人大常委会将认真研究大会提案,并逐项做出答复。
1981年7月
钟敬文、白寿彝、陶大镛、张禾瑞、王世强、喀兴林、陈光旭、刘若庄、周廷儒、刘培桐、汪堃仁、何兹全、陆宗达13位同志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教育部授予学位单位评议会议。
1981年11月
我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世界经济、教育基本理论、中国教育史、发展心理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民间文学、汉语文字学、史学史、中国古代史、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物理、固体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古地理学、细胞生物学17个学科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陶大镛、王焕勋、毛礼锐、陈景磐、朱智贤、李何林(兼职)、钟敬文、陆宗达、白寿彝、何兹全、王世强、刘绍学、孙永生、严士健、黄祖洽、黄敞(兼职)、刘若庄、陈光旭、周廷儒、汪堃仁20位教授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学、自然辩证法、中共党史、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史、中国近现代史、无线电物理、核物理及核技术、光学、放射化学、天体物理、区域地理学、环境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自然科学史(数学)等42个学科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1982年1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由白寿彝、汪堃仁、王于畊、王焕勋、冯克嘉、齐振海、朱智贤、严士健、陈光旭、陈景磐、纵瑞堂、陆宗达、何兹全、杨圭南、金永龄、周廷儒、张禾瑞、张静如、钟敬文、陶大镛、顾明远、聂菊荪、黄祖洽、喀兴林24位同志组成学位评定委员会。
1982年3月
经国务院批准,我校陶大镛、王焕勋、毛礼锐、陈景磐、朱智贤、李何林(兼职)、钟敬文、陆宗达、白寿彝、何兹全、王世强、刘绍学、孙永生、严士健、黄祖洽、黄敞(兼职)、刘若庄、陈光旭、周廷儒、汪堃仁这20位教授,有权授予博士学位。
1982年5月
我校工会第8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52人。聂菊荪、王正之、胡斅贽、李家齐等党委领导以及机关各部、处和各系、所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大会。市总工会文教科卫委员会负责人徐乃乾等到会祝贺。刘亚堉代表上届校工会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上届工会财务委员会主任石长庚作了关于工会财务工作的报告。大会表彰了各部门工会推荐的25位“四好家长”,并由党委副书记王正之向他们发了纪念品。党委副书记胡斅贽到会讲了话。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第8届校工会委员39人。刘亚堉任主席,刘方英、安东普、安美玉、何兹全、黄家来、蒋锐光任副主席。
1983年3月
校工会召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讨论会。会议由校工会副主席何兹全主持。与会教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校党委副书记胡斅贽出席。
1984年11月
历史系学生会、团总支发起和组织的春秋学社成立。这个群众性学术团体共有社员208名,聘请了白寿彝、何兹全等20余名学者、专家担任顾问,历史系系主任龚书铎先生担任名誉社长。
1985年6月
由校长提名,原教育部批准,我校第2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由以下24人组成:方福康(主席);顾明远、刘若庄、郭预衡(均为副主席);尹承烈、孙儒泳、孙永生、朱智贤、刘家和、齐振海、严士健、何香涛、何兹全、汪堃仁、周廷儒、张至善、武吉华、张静如、俞敏、钱瑗、黄济、黄祖洽、喀兴林、童庆炳。
1985年7月
历史系为我校业余大学历史专业首届毕业生举行毕业典礼,何兹全教授为174名同学颁发本科毕业证书。校长王梓坤出席典礼并讲话。
1986年10月
经国务院批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进行调整和增补,我校何兹全教授担任该委员会委员。
1987年4月
我校有22名教授获准担任1987—1988年度高等学校接受国内访问学者指导教师,他们是:张静如、李何林、许嘉璐、钟敬文、张紫晨、何兹全、郑敏、朱智贤、黄济、王策三、张厚粲、周廷儒、王永潮、孙儒泳、马本堃、刘绍学、汪培庄、陆善镇、严士健、孙永生、赵祯、刘若庄。
1987年12月
我校29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北京市获奖,其中获一等奖的有白寿彝的《回族人物志》、钟敬文的《民间文学概论》、赵光贤的《周代社会辨析》、何兹全的《佛教经律关于寺院财产和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黄济的《教育哲学》、成有信的《现代教育的特点及其本质》。
1990年3月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北师大支部恢复活动40周年暨首次换届座谈会在我校举行。会议由民革北师大支部副主委陈庆华同志主持。何兹全主委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
1991年9月
历史系召开学术座谈会,祝贺我校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何兹全先生80华诞,从事学术研究50周年和高校执教40周年,暨总结先生的治学和教学经验。参加座谈会者近90人,副校长杨国昌同志出席会议。与会的著名学者有白寿彝、赵光贤、刘乃和、郭预衡、刘家和、黎虎、瞿林东、王宁等教授。
1991年10月
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评选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奖大会。我校6部著作榜上有名,历史系白寿彝教授的《史学概论》、何兹全教授的《中国古代社会》和儿童心理所已故朱智贤教授的《朱智贤心理学文选》获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荣誉奖。我校史学所刘家和教授的《世界上古史》和瞿林东教授的《唐代史学论稿》获二等奖。心理系张厚粲教授主编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获三等奖。
1992年5月
应日本学术振兴会尾形勇先生的邀请,我校历史系何兹全教授偕夫人郭良玉赴日本东京大学东洋史研究所讲学。
1992年9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到我校视察工作,向全国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问候,希望教育战线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陪同江总书记前来视察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同志,国务委员、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同志,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同志,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汪家镠同志,北京市副市长陆宇澄同志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徐瑞新同志等。江泽民同志同钟敬文教授、启功教授、白寿彝教授、陶大镛教授、刘乃和教授、肖璋教授、何兹全教授、郭预衡教授、汪堃仁教授、王梓坤教授、黄祖洽教授、刘若庄教授等亲切握手。江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同我校师生进行座谈。会后,江泽民同志为我校题词:“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
1994年2月
白寿彝先生85寿诞暨《白寿彝史学论集》出版庆祝会举行。参加这次盛会的,有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民盟中央、国家教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北京市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学会等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以及白先生的同事好友、学界名流周林、季羡林、刘大年、苏秉琦、齐世荣、周一良、林业泉、田宗庆、钟敬文、陶大镛、启功、王梓坤、顾明远、赵光贤、何兹全、刘乃和等近200人。副校长许嘉璐致祝词。
1994年10月
“白寿彝教授史学思想讨论会”在我校召开。史学所所长龚书铎教授和瞿林东教授共同主持了会议。副校长杨国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社、《历史研究》杂志社、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以及我校何兹全、郭预衡、刘家和、王桧林教授等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1995年9月
我校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研讨会。党委书记周之良,知名专家学者何兹全、张静如、瞿林东、唐赞功、张宏毅、郑师渠、王章维、晁福林等60多人出席会议。历史系郭大钧教授、金相春教授、马列所蔡德金教授、王炳林副教授分别以《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朝鲜半岛的分裂》、《抗战爱国主义精神大发扬的光辉篇章》、《关于邓小平对抗战的贡献》为题发言。
1995年10月
我校20项社会科学成果获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钟敬文的论文《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毛礼锐等的专著《中国教育通史》、王焕勋等的专著《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顾明远的《战后苏联教育研究》、林崇德的《学习与发展》获一等奖。孔祥民的《德国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何兹全的《中国古代社会》、周桂钿的《董学探微》、齐振海主编的《管理哲学》、沈小峰与王德胜的《自然辩证法范畴论》、杨百顺的《比较逻辑史》、童庆炳主编的《现代心理美学》、冯忠良的《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郑日昌的论文《对近几年来高考试卷的分析研究》、张必隐与彭聃龄的研究咨询报告《中文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分解贮存》、俞敏的论文《汉藏同源字谱稿》、张日昇的《青年心理学——中日青年心理的比较研究》、成有信的《教育学原理》、符娟明主编的《比较高等教育》获二等奖。
1995年10月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礼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我校举行,著名学者张岱年、杨向奎、任继愈、方克立及我校何兹全、晁福林、杨燕起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历史文献会秘书长、我校古籍所副教授周少川主持,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我校古籍所教授刘乃和宣布中心成立并作了重要讲话。会上,专家学者围绕礼学研究和编纂《中华礼学大辞典》进行热烈探讨。刘乃和任礼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其泰、郭伟川任副主任,张岱年、季羡林、杨向奎、赵光贤等著名学者被聘为顾问。
1996年10月
历史系举行何兹全教授85岁华诞学术座谈会。何兹全教授拿出2000元资助10名特困生。
1996年10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举行创刊40周年暨颁奖座谈会。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及钟敬文、陶大镛等老教授到会并讲话,为何兹全教授等31位学报论文获奖者颁奖。
1997年4月
学校举行钟敬文教授95岁寿辰暨学术思想座谈会。季羡林、张岱年、启功、王梓坤、尹瘦石、林林、陈原、贾芝、林默涵、林耀华、马学良、黄苗子、王蒙、萧璋、何兹全、刘乃和、郭预衡、〔美〕欧达伟等著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研究室、全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有关单位代表,我校校长陆善镇、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副校长郑师渠参加了座谈会。
1997年9月
我校历史系和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召开“团结协作、共育人才”大会。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副局长蔡文兰、世界史所所长廖学盛,我校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副校长郑师渠、历史系系主任晁福林及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等参加大会。
1999年4月
学校举行“祝贺白寿彝教授90华诞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来自中央统战部、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宗教局、民盟中央、国家民委、全国人大民委、全国政协民委、中国史学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回族协会、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以及著名学者季羡林、钟敬文、刘大年、王钟翰、何兹全、戴逸、田余庆、齐世荣、金冲及、蔡美彪等出席了大会。党委书记袁贵仁和校长陆善镇在庆祝会上致辞,对白寿彝先生的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全书出版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分别致信、致电或以其他方式向白寿彝教授表示祝贺。
1999年9月
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学校领导分别看望了启功、钟敬文、陶大镛、黄祖洽、王梓坤、何兹全、赵光贤、孙儒泳、刘伯里、萧璋等著名教授,向他们祝贺节日,并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000年11月
由我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王光美、何秉孟、启功、何兹全等来自国内教育界、学术界的代表以及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郑师渠出席了研讨会。
2001年9月
2001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等党政领导,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馆长、中文系教授启功先生,历史系教授何兹全,中科院院士黄祖洽、王梓坤、孙儒泳,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伯里,各院系所负责人等出席了开学典礼。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唐伟主持了典礼。黄祖洽先生、启功先生、钟秉林校长先后讲话。新生代表金竹维同学和在校生代表周志强同学发言。
2001年9月
我校召开庆祝何兹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七十周年暨九十华诞学术研讨会。何兹全教授及夫人郭良玉女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中央文史馆馆长启功先生、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田余庆,以及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12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研讨会。研讨会上,陈文博书记以及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和我校中文系、历史系的专家、学者分别发言,对何兹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七十周年暨九十华诞表示祝贺。
2003年10月
学校调整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人员组成。 校务委员会成员为:主任陈文博,副主任钟秉林、王梓坤、方福康、陆善镇、顾明远,启功、陶大镛、何兹全为顾问,樊秀萍为秘书长,委员为毛振明、王宁、王彬、王乃炎、王永炎、王英杰、刘伯里、刘昌明、刘若庄、刘鸿亮、孙儒泳、安宝生、齐晔、何香涛、劳凯声、吴志功、张秀兰、张厚灿、张新时、张静如、杨耕、杨展如、沈越、陈绂、陈新、陈木法、周流溪、呼中陶、林崇德、郑君礼、姚力、姜璐、徐汝梅、晁福林、梁振华、黄祖洽、龚书铎、童庆炳、戴家干、魏国。 学术委员会成员为:主任陈木法,副主任郑师渠、史培军,林学钰、刘家和、王炳照为顾问,高尚玉为秘书长,委员为方维海、车宏生、邓志威、申继亮、刘永平、刘宝元、刘象愚、朱霖、朱志敏、何大澄、张健、张聪、张大勇、张小虎、张斌贤、李翀、李小文、李国英、李洪兴、杨共乐、杨志峰、杨国健、沈复兴、陈黎、陈英和、周星、周作宇、周宏余、胡岗、赵世瑜、唐任伍、殷恒婵、黄荣怀、韩震、赖德胜、廖申白、魏群、瞿林东。
2004年4月
历史学系和山东省菏泽市教育局共建会议召开。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菏泽市副市长邵好学及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刘家和、菏泽市教育局局长张修田参加会议。
2004年8月
2004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及黄祖洽院士、王梓坤院士、刘若庄院士、刘伯里院士、郑光美院士、何兹全教授、顾明远教授等出席。本年度共录取本科生2121人,研究生3572人。
2004年11月
由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历史文献学教研室、考古与博物馆学教研室共同主办、我校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主持的“中华文明探源高级研讨班”闭幕。
2006年1月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看望我校资深教授、著名历史学家、96岁高龄的何兹全先生。
2006年10月
《何兹全文集》首发式暨何兹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我校资深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到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袁振国,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周惠琳等出席会议。
2006年12月
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申报中,我校获准立项14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3项。在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申报中,我校以王英杰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大学创新力评价研究》课题组和以赵秉志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课题组分别中标,获批经费100万元。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申报中,以刘川生为首席专家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和以林崇德教授为首席专家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研究”课题组分别获准立项重大课题;在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申报中,何兹全先生的“中国中古政治与社会”被批准为重大项目,获批经费20万元。在教育部一般项目课题申报中,我校获准立项30项,获批经费132万元。在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课题申报中,我校获准立项15项。
2008年9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看望和慰问我校师生,并转达温家宝总理对全校师生员工的问候。教育部部长周济、国务院副秘书长项兆伦等陪同来访。刘延东同志参观了学校校史展,看望了历史学资深教授何兹全先生,考察了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师生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
2009年2月
学校聘任顾明远、刘家和、林崇德、童庆炳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原我校资深教授何兹全、陶大镛被聘为荣誉教授。
2009年3月
我校26项成果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9项。《何兹全文集》获特等奖。
2009年12月
我校19项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0项。《何兹全文集》获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0年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看望何兹全、陶大镛两位荣誉教授。
2010年9月
“何兹全教授百岁华诞庆典暨《中国中古社会和政治》首发仪式”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葛剑平出席庆典。
2011年2月
资深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顾问,中国先秦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等学会顾问,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学术顾问何兹全先生逝世,享年101岁。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刘延东、李源潮、朱镕基、吴官正、周铁农、李建国、杜青林、厉无畏、何鲁丽、许嘉璐等以各种方式表示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慰问。魏礼群、袁贵仁、何毅亭、张茅以及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对何兹全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并慰问其家属。民革中央、教育部、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史学会等单位发来唁电或赠送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