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篇

薛绍白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生命科学学院

相关学科

细胞生物学

相关事件

1983年5月
北京市高等教育局同意确定与提升我校98人为副教授。他们是:吴英辅、尹德新、王伯英、刘来福、王家銮、李占柄、刘秀芳、徐承彝、曹才翰、汪家华、漆安慎、卢圣治、秦光戎、梁竹健、孙寅官、徐婉棠、汪洁英、李大珍、陈子康、张文朴、经希立、李兆华、薛绍白、王慧、陈皓兮、刘鸿铭、褚广荣、贾旺尧、刘逸浓、张振春、许嘉琳、吴时敏、童彝、田人和、尹俊华、李大年、田继宗、王满、姜敬三、童庆炳、张俊、辛志贤、朱金顺、蔡清富、黄会林、仲哲明、刘锡庆、浦漫汀、陈继珉、郭澎、顾诚、唐赞功、李秋媛、黎虎、荣国汉、吴豪德、卢文璞、钱瑗、郭美风、卢惟庸、李兆林、陆桂荣、胡斌、张弦、袁行榘、林永福、邵婉芬、孙喜亭、陈孝彬、沈适菡、朱美玉、林嘉绥、陈俊恬、李晋媛、邓锦文、陶秉福、杨国昌、王善迈、吴序光、蔡德金、胡青钰、徐鸿武、梁中义、李祖荫、杨镜江、王卫国、郑修身、林熹、宋文淦、张嘉同、杨惠图、甘葆露、贺允清、李汉松、彭聃龄、冯忠良、钱曼君、迟恩莲。
1983年10月
我校有9名教授、副教授、助理研究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1986—2000年基础科学研究规划小组。天文系冯克嘉、何香涛参加天文学小组;生物系薛绍白参加生物学小组;地理系张兰生参加地学小组;物理系方福康参加物理学小组;地理系赵济参加遥感小组;低能核物理所周瑞英、丁训良参加核技术小组,并分别为该组组长和秘书;外国教育研究所的顾明远参加了教育科学规划小组。
1983年10月
冯克嘉、何香涛、薛绍白、张兰生、方福康、赵济、周瑞英、丁训良、顾明远9名教授、副教授参加教育部基础研究规划组。
1987年2月
生物系细胞生物学研究室薛绍白、柳惠图、张鸿卿、王永潮、刘忠敏等进行的几种国产抗癌药物的代谢及细胞动力学研究获国家教委1986年度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1988年9月
自然科学处组织召开了部分科技人员座谈会,并举行了颁奖仪式。郝允祥副校长到会,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奖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是周廷儒的《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获三等奖的是何大澄的《核内DNA病毒在细胞质内的发生》,获四等奖的是汪培庄、罗承忠的《模糊集与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的是张静江、王书颖的《位相型图像假彩色货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是赵济的《农业遥感应用研究——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农业自然资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获三等奖的是低能所集体的《医疗用品辐射灭菌消毒》。此外,数学系王伯英、刘绍学,化学系付孝愿、冯文林、金俗谦、于建国、丁燕波、汤定华、刘若庄,天文系童彝、毛信杰,生物系薛绍白、宋平根、郑光美共14人的6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12月
我校有六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荣获198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是数学系王伯英同志的“多重线性代数及其他”;数学系刘绍学等同志的“环的结构与表示理论”;化学系傅孝愿等同志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氢键本质研究”;天文系童彝等同志的“活动天体中的等离子体过程”;生物系郑光美同志的“黄腹角雉生态生物学及饲养繁殖研究”;生物系薛绍白、宋平根等同志的“细胞流术的建立及应用”。
1991年1月
刘若庄、何香涛、陆善镇、薛绍白等教授荣获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校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3年3月
国家教委批复,同意我校由方福康等25人组成第三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方福康任主席,顾明远、刘若庄任副主席,马本堃、王梓坤、王策三、冯文林、刘伯里、刘家和、孙儒泳、严士健、张兰生、何香涛、陆善镇、张厚粲、张静如、周之良、杨国昌、林崇德、郭志刚、袁贵仁、钱瑗、龚书铎、黄祖洽、薛绍白任委员。
1994年5月
由我校生物系教授、全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薛绍白主持的全国“程序性细胞死亡”专题讨论会召开。
1995年3月
国家教委公布1994年度科技进步奖名单。我校5个甲类项目获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由低能所丁鄂江、黄祖洽、宋岩、陈金玉完成的“浸润相变的研究,生物系薛绍白、张鸿卿、李素文完成的“钙离子、钙调节蛋白与细胞增殖”以及生物系徐汝梅完成的“温室生态系统中各成分间相互作用网络的研究”分别获得二等奖;由化学系傅孝愿、方德彩、马思渝、陈光巨完成的“环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和资环系卢云亭、宋剑霞、刘清泗、张亚立、彭庆祥完成的“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分别获得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