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篇

史培军

 

1959年3月出生,男,汉族,陕西靖边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教育部“跨世纪青年人才基金”人选。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资源开发与减灾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重大项目,国家“973”、“863”项目等。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相关学科

灾害地理学

相关事件

1989年12月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来函通知我校史培军、董奇、桑新民三位教师获资助。
1990年4月
中华全国总工会庆“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校副校长郝允祥、工会副主席张锐、童庆炳教授、史培军副教授等人应邀出席。我校历史系主任龚书铎教授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1990年11月
我校袁贵仁、史培军、董奇、桑新民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二次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
1991年1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纪念我国学位制度建立10周年,决定对695名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予以表彰,并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我校有8名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受到表彰,他们是:陈木法(博士)、丁鄂江(博士)、李翀(博士)、林崇德(博士)、史培军(博士)、唐守正(博士)、王一川(博士)、袁贵仁(硕士)。
1991年4月
我校地理系张兰生教授、史培军副教授主持,由民政部农村救灾救济司、内蒙古气象灾害监测中心和北京大学等单位协同完成的科研课题“区域灾情速测速报及监测技术系统试验研究”通过技术鉴定。
1991年11月
由我校地理系自然灾害研究室史培军副教授等参加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科技基金项目《黄河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与土地生产力开发信息系统研究》在我校通过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验收鉴定。
1991年11月
学校任命常汝吉为学生处处长;吴本佳为学生处副处长(兼);常汝吉为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兼);陈建都为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邬翊光为地理系系主任;史培军、冯嘉萍、王建序为地理系副系主任;张亚立为地理系系主任助理;李薇薇为校科技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兼);于晓庆为财务处副处长。免去:赵济的地理系系主任,徐振薄的地理系副系主任,苗中正的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范英的科技开发总公司总经理职务。
1992年3月
我校承担5项“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生物系王永潮、柳惠图教授承担的卫生部项目“癌基因、抗癌基因等在人细胞癌变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化学系顾江南副教授承担的机械电子部项目“连续法环化橡胶抗蚀剂中试”;地理系史培军副教授承担的农业部“全国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数据库、模型库”以及中国科学院主持的“晋陕蒙接壤区环境动态监测与土地复垦”两个项目,地理系邬翊光教授承担的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的项目“晋陕蒙接壤区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经济政策”。
1993年2月
国家教委科技司副司长陈清龙到我校听取部分系(所)科研工作汇报。汇报会由副校长冯文林主持。会上低能所颜一鸣教授、吴瑜光副教授汇报了承担国家“863”高校科技项目“MEVVA源研制和重金属离子注入材料改性”等情况;生物系王永潮教授汇报了国家教委部门开放实验室“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开放实验室”组织管理情况;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史培军副主任汇报了加强基础研究,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的情况;化学系金林培副主任汇报了科研进展情况;科研处孙兆祥、刘文彦汇报了我校科研管理工作情况。副司长陈清龙在会上就“探索建立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新体制、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稳住和加强基础研究应采取的方法”等问题发表讲话。
1993年2月
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史培军教授获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科技奖。
1993年3月
我校11项科研成果获1992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其中,化学系刘伯里教授主持完成的“锝化学的研究及应用”获甲类二等奖,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周廷儒、张兰生、史培军教授等共同主持完成的“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研究”获甲类二等奖,环境科学研究所王华东教授等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福建湄洲湾新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获乙类一等奖。
1993年9月
任命张兰生为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赵俊琳、史培军为副院长;刘伯里为应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孙兆祥、张荟星为副院长;邢文英、姜璐为管理学院副院长;陈黎为天文系副系主任;郑战力为副处级监察员。免去王维镛的外语系系主任职务。
1993年10月
任命钟敬文为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张俊为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兼),赵光贤为先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赵俊琳为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姜象锂、魏金周为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史培军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周尚意、张保民、黄军旗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系主任,连铗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主任;免去王华东的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邬翊光的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史培军、王建序、冯嘉萍的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4年1月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及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孝文、北京市政协副主席陈大白等来我校视察工作,参观了我校图书馆、数学系、模糊信息处理与控制实验室等单位,并与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校长方福康介绍了我校改革发展的情况。陶大镛、启功、刘伯里、彭林、史培军等专家学者,就师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国家教育投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问题发表了意见。李岚清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1997年1月
刘宝元任资环系系主任,赵烨、吴殿延任副系主任,虞立红任系主任助理;史培军任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黄军旗、杨明川任副所长。免去史培军的资环系系主任职务,周尚意、黄军旗的资环系副主任职务,杨明川的资环系主任助理职务。
1997年4月
“河北省滦平县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及实施途径研究”的科技合作项目启动仪式在滦平县举行。我校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史培军和河北省滦平县副县长孔祥臣同志代表双方在合作协议书上签字。
1999年9月
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顾海良一行来校调研,听取我校关于申报第一批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工作的情况汇报。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副校长郑师渠、董奇、史培军出席汇报会,获准正式申报的比较教育研究所和发展心理研究所负责人汇报了各自的基本情况、改革举措、发展规划等。
1999年9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专门听取了史培军副校长对学校科研工作的汇报。会议指出,全校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要确保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地位;要进一步对学校科研发展目标、各项指标以及配套措施进行论证。
1999年9月
学校召开全校中层干部会。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受教育部委托宣读郑君礼、郑师渠、谢维和、董奇、史培军、戴家干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免去王英杰、杨展如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职务的通知;宣读了教育部党组决定增补郑师渠、董奇、刘永平为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免去王英杰、杨展如、王兴业的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常委职务的通知。袁贵仁、史培军、董奇、郑君礼等学校领导在会上发表讲话。全校各总支、直属支部、各院系所中心、机关各部处副处级以上干部,各部门工会、民主党派负责人及全体博士生导师出席了会议。
1999年9月
我校与内蒙古商业粮油集团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举行。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和内蒙古商业粮油集团总经理何永盛在协议书上签字并为技术开发中心揭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乌云其木格、教育部科管中心副主任张秀梅、科技部基础司司长邵立勤、经贸委综合司司长马建堂、经贸委产学研办公室主任高朗、我校副校长史培军、戴家干等有关领导出席签字仪式。
1999年9月
副校长史培军走访文科各院系所,对文科单位的科研现状进行调研。
1999年10月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图书馆馆长戈定瑜来访。副校长史培军陪同来宾参观了我校图书馆。
1999年10月
第七届全国代数学术会议在我校召开。我校副校长史培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委员会副主任周清教授出席并讲话。大会邀请了6位世界一流数学家以及11位国内优秀的青年数学家、19位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海外及华裔数学家作报告。
1999年10月
副校长史培军会见英国新堡大学校长莱特先生,就两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和交换师资达成协议。
1999年11月
中法合作的国际项目“华北水资源管理与社会组织”第一阶段工作报告会在我校召开。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1999年11月
副校长史培军代表学校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进行商谈,双方初步达成合作建设“基础教育软件开发实验室”和创办“微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软件基地”等合作意向。
1999年12月
我校文科学报新一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副校长郑师渠、史培军及新一届编委会委员出席会议。
1999年12月
研究生院召开1999级博士生科研工作座谈会。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出席会议并讲话。近200名学校中青年学者、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1999年12月
新千年来临之际,校领导慰问了坚持工作岗位的教职工,并参加了学生的新年联欢晚会。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副书记吴志功、刘木春、郑师渠,副校长谢维和、董奇、史培军分别来到新北和新南饭厅,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新年联欢活动。袁贵仁校长发表新年贺辞。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和副校长戴家干分别慰问了值班门岗和安全保卫人员以及配电室、热力站、自备井、维修站等在岗工作的职工。
2000年1月
1999年我校理科科研项目到位经费总数为2294.67万元。项目经费总数排名前三名的单位是:环科所、资源所和生物系;项目负责人分别是:史培军教授、杨志峰教授和何克抗教授。
2000年1月
副校长史培军、郑师渠主持召开文科院系(所)负责人会议,布置教育部第二批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申报工作。我校第二批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申报工作正式启动。
2000年1月
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模拟实验室发展的有关问题。副校长郑君礼、董奇、史培军,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唐伟以及资环学院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2000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董奇为研究生院院长(兼);谢维和为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兼)、终身教育院院长(兼);郑师渠为本科生院院长(兼);史培军为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兼)。
2000年3月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成立大会举行。雷洁琼同志发来贺电。来自民政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社会学专家到会祝贺。校长袁贵仁出席成立大会。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大会。
2000年4月
我校召开理科基地中期检查总结会。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王梓坤院士到会并讲话。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心理5个理科基地以及教务处有关负责人总结了中期检查工作。副校长史培军、校长助理姜璐、唐伟以及中文、历史两个文科基地和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副校长郑师渠主持总结会。
2000年5月
副校长史培军会见来访的泰国皇家学院考察团Sangob Laksana博士一行。会后,来宾参观了我校环境演变和自然灾害实验室。
2000年5月
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南海举行2000年第二次科技知识讲座,邀请我校副校长史培军作题为《我国风沙灾害加剧的成因分析及防沙治沙的科技对策》的报告。朱镕基总理、李岚清副总理听取了报告。
2000年8月
“北京京师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工程中心”成立。中心属企业法人性质,中心主任由史培军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安宝生同志担任。
2000年11月
我校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分别接受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并被列入教育部第三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副校长史培军、郑师渠等参加了两个基地的申请汇报会。
2000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史培军为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安宝生为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宝元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
2000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科研机构设置委员会”。袁贵仁任主任,郑师渠、史培军、董奇任副主任。委员会分为文科组和理科组,郑师渠和史培军分任组长。
2001年1月
袁贵仁、张静如、郭志刚、程树礼4位教授受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顾问组成员;副校长郑师渠受聘担任“十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郑师渠、史培军、张健、张斌贤、劳凯声、李运富、朱志敏、许燕、韩震、杨耕、唐任伍11位教授受聘担任“十五”规划学科专家组成员。
2001年1月
科技部公布了由中科院院士评选出的2000年我国十大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由我校副校长、资源所史培军教授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重大项目“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由中科院、东北林业大学主持)被评为第9项。在教育部公布的由教育部科技委专家评选出的2000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中,由我校环科所赵俊琳教授参加的“过去3000年企鹅数量变化与环境演变”(由中国科技大学主持)也被评为第9项。
2001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委员会”。聘任袁贵仁为管理委员会主任(兼),史培军、郑君礼、戴家干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潘耀忠任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孟志强任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兼)。
2001年2月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赵沁平一行来我校考察。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副校长郑师渠、董奇、史培军等出席座谈会。
2001年2月
副校长史培军会见来访的英国教育就业部国际司司长Cliver Tucker一行。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重点学科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袁贵仁,副组长为董奇、郑师渠、史培军,办公室主任为陈英和。文科组组长为郑师渠,副组长为谢维和,成员有袁贵仁、陈文博、董奇、郑君礼、戴家干、刘木春、唐伟、白光耀、张斌贤、呼中陶、杨国健、张健。理科组组长为史培军,副组长为姜璐,成员有袁贵仁、陈文博、董奇、吴志功、范国英、苗中正、葛剑平、陈光巨、陈英和、葛岳静。
2001年4月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举行大学科技园建设经验交流会暨北京市大学科技园授牌仪式。我校、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三校接受了“北京市大学科技园”牌匾。副校长史培军代表我校出席授牌仪式。
2001年4月
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与农业部共同组织申请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启动会议在我校召开。张新时院士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副校长史培军为项目首席助理。副校长董奇、张新时院士以及各课题的负责人和项目的主要学术骨干出席会议。
2001年6月
我校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师培训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联合举办的“高光谱遥感及其在地学、生命科学中的应用高级研讨班”开班仪式举行。副校长史培军、人事处处长陈光巨、实验室主任高尚玉等出席开班仪式。
2001年9月
校庆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我校99周年校庆方案以及百年校庆工作的部署与重要活动策划进行了讨论。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副校长史培军,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唐伟参加会议。
2001年9月
我校召开以“学习讲话精神,繁荣人文社会科学”为主题的座谈会。国家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阚延河,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王新华,党委书记陈文博,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副校长史培军以及黄祖洽院士、龚书铎教授、刘家和教授、林崇德教授、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等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2001年12月
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贵林一行来我校考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三校联合科技园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情况。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史培军等出席了工作汇报会并作了讲话。
2001年12月
我校举行李小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庆祝大会。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以及刘昌明、王梓坤、黄祖洽院士等出席庆祝大会。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庆祝大会。
2002年1月
资源科学研究所建所五周年工作汇报会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史培军出席会议。
2002年2月
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以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财务司领导等来校听取我校校园规划建设情况汇报。副校长郑君礼就学校发展规模和校园建设概况、百年校庆期间建设情况以及资助百年校庆建设项目、支持“十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等请求解决的问题作了汇报。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史培军、唐伟等参加座谈。张保庆副部长对我校的校园规划建设提出了建议,表示将全力支持学校建设。
2002年3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新学期科研工作会,科技处、社科处、文理科学报和大学科技园的负责人分别交流了2001年的工作情况及2002年的工作要点。
2002年3月
英国利兹城市大学商学院院长Stephen Parkinson教授来访。副校长戴家干、史培军会见来宾。双方就我校珠海校区引进该校商学院专业联合办学达成了合作意向。
2002年4月
我校与香港即时科研集团、宏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京师即时科研股份有限公司协议签约仪式举行。香港即时科研集团董事局主席利仕腾先生、宏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凯煌先生以及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等出席签字仪式。
2002年4月
心理学院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史培军以及心理学家张厚粲、车宏生、王甦、车文博,以及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内各高校心理系主任、心理研究所所长出席了大会。
2002年4月
学校成立教师聘任委员会,负责本校教师职务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和岗位管理工作;撤销原学校专业技术聘任委员会,其职能由教师聘任委员会行使。钟秉林任聘任委员会主任,郑师渠任副主任,成员包括:史培军、张健、张奇伟、陈木法、陈文博、陈光巨、陈英和、劳凯声、胡岗、高尚玉、董奇、葛岳静、赖德胜。
2002年5月
中国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成立一周年新闻发布会暨第二届蛋白质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强伯勤院士、薛社普院士和刘德培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所程书钧院士,北京大学翟中和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等多位专家、教授参加研讨会。大会由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院长、我校副校长史培军主持。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0余位与会者聆听了由2000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保罗·格林伽德博士,清华大学饶子和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贺福初院士,中国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何大澄教授等所作的报告。我校聘请保罗·格林伽德博士为名誉教授,校长钟秉林为保罗·格林伽德博士颁发了聘书。教育部科技司、科技部生物技术中心负责同志,高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的成员单位的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等临床单位的代表,美国Ciphergen公司总裁及内蒙古伊利集团技术总监参加了会议。
2002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首次咨询会议召开。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美国西南国际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我校校务、学术、教学、学位和教师聘任委员会的成员,以及校内有关专家学者约40余人参加了会议。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出席了会议。校长助理、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健主持了会议。会议重点对法律、哲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的院(系)建设事宜进行了专家咨询,并通报了体育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的筹建情况。
2002年7月
艺术与传媒学院建院仪式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史培军、张健等出席建院仪式。
2002年7月
我校召开第四次科研工作会议。校长钟秉林宣布《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奖励2002年度优秀科研成果的决定》,副校长史培军作大会主题报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科委等单位领导,校领导陈文博、郑师渠、董奇和两院院士、著名学者、教师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会议。
2002年9月
由我校发起的“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论坛”举行。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词。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史培军以及来自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大学的校长和代表100余人出席论坛开幕式。
2002年9月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组一行到我校对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实验室进行评估。副校长史培军、校长助理张健出席评估会议。12日,我校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通过评估。
2002年9月
我校召开“211工程”二期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申报工作会议。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校长助理兼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健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2年9月
学校召开“211工程”二期学科建设重点项目通报会议,传达了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部署会议的精神,并对重点项目申报工作进行了部署。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出席会议,校长助理兼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健主持了会议。
2002年9月
由资源所完成的“内蒙古药用资源开发与中蒙药产业发展规划”项目通过评审委员会专家鉴定。课题负责人史培军教授介绍了课题研究内容,内蒙古科学技术厅厅长徐凤君参加会议并代表内蒙古政府发言。
2002年10月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唐骏先生来我校作题为《微软的经营模式与文化》的讲座。副校长史培军会见了唐骏。
2002年10月
教育部在我校组织成果鉴定会,对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可行性研究”进行了鉴定。课题总负责人为我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
2002年10月
学校召开“学习江泽民总书记9·8讲话,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交流”大会。校领导陈文博、吴志功、史培军及各单位党政正副职领导、教代会执委、全体教授、机关干部等200余人出席会议。
2002年10月
学校召开“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会。专家组对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及审核。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董奇、史培军、戴家干、姜璐、张健以及各项目负责人、学科带头人、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论证会。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袁成琛介绍了出席论证会的专家并讲话。会上,专家组听取了钟秉林校长关于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汇报。专家组经过认真研究和论证,一致同意我校在充分总结“九五”“211工程”建设的成就、经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十五”建设目标。专家组组长母国光院士主持论证会。
2002年11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院士咨询考察团考察总结汇报会在我校召开。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参加会议。全国人大资源、环境与人口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孙鸿烈院士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对我校13位专家撰写的咨询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02年11月
由我校主办、主题为《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的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召开。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来自全国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育管理机构的6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年会主席、副校长史培军教授作关于地理教育的主题报告。
2002年11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佳洱院士、计划局专项处处长刘容光、计划处处长朱蔚彤来我校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与部分教授座谈。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出席会议、副校长史培军汇报了我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
2003年2月
学校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钟秉林任组长,史培军任副组长,郑师渠、董奇、张健、陈光巨、陈英和、高尚玉、赖德胜、葛岳静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处,办公室主任为高尚玉。
2003年3月
学校对校长、副校长工作分工进行局部调整。校长钟秉林全面负责学校行政工作;兼管外事工作,统筹教师教育方面的工作。副校长郑君礼负责财经、筹资、产业、附校方面的工作;分管财经处、发展委员会。副校长郑师渠负责人事、成人教育方面的工作;分管人事处、终身教育处。副校长董奇负责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方面的工作;分管教务处、研究生院。副校长史培军负责科学研究、大学科技园、技术保障方面的工作;分管科技处、社科处、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中心。副校长戴家干负责基建、后勤、昌平新校区建设方面的工作;分管基建处、后勤管理处、新校区建设办公室。
2003年5月
学校召开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副校长史培军出席。低能所、化学系、物理系、应化所、化工实验厂、沙漠所、资源药物工程中心和测试中心等在南院科技园区办公的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等参加座谈。
2003年7月
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呼中陶等同志任职的通知》(教党任〔2003〕58号),呼中陶同志为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史培军、戴家干同志为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樊秀萍同志为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常委。
2003年7月
杨共乐任历史系主任,王东平、李帆、张皓任副系主任;郭小凌任史学研究所所长;杨国健任物理系主任,涂清云、周静、王亚非任副系主任;史培军任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杨明川、顾卫任副所长;杨志峰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郝芳华、沈珍瑶任副所长;李崧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李建会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
2003年9月
杨志峰任环境学院院长,郝芳华、沈珍瑶任副院长;史培军任资源学院院长,杨明川、顾卫任副院长。
2003年9月
由我校和中国气象局联合组建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举行。我校校长钟秉林、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为研究院揭牌。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科技部体改司副司长朱传柏以及研究院聘任的学术委员、我校副校长史培军以及中国气象局和有关部门的专家领导出席签字仪式。
2003年10月
学校调整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人员组成。 校务委员会成员为:主任陈文博,副主任钟秉林、王梓坤、方福康、陆善镇、顾明远,启功、陶大镛、何兹全为顾问,樊秀萍为秘书长,委员为毛振明、王宁、王彬、王乃炎、王永炎、王英杰、刘伯里、刘昌明、刘若庄、刘鸿亮、孙儒泳、安宝生、齐晔、何香涛、劳凯声、吴志功、张秀兰、张厚灿、张新时、张静如、杨耕、杨展如、沈越、陈绂、陈新、陈木法、周流溪、呼中陶、林崇德、郑君礼、姚力、姜璐、徐汝梅、晁福林、梁振华、黄祖洽、龚书铎、童庆炳、戴家干、魏国。 学术委员会成员为:主任陈木法,副主任郑师渠、史培军,林学钰、刘家和、王炳照为顾问,高尚玉为秘书长,委员为方维海、车宏生、邓志威、申继亮、刘永平、刘宝元、刘象愚、朱霖、朱志敏、何大澄、张健、张聪、张大勇、张小虎、张斌贤、李翀、李小文、李国英、李洪兴、杨共乐、杨志峰、杨国健、沈复兴、陈黎、陈英和、周星、周作宇、周宏余、胡岗、赵世瑜、唐任伍、殷恒婵、黄荣怀、韩震、赖德胜、廖申白、魏群、瞿林东。
2003年12月
学校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专家组人员组成进行调整。钟秉林为组长,史培军、董奇、呼中陶为副组长,成员有姜璐、高尚玉、周作宇、葛岳静、陈光巨、郑萼、刘增森、陈英和。刘伯里为专家组组长,姜璐、范英为副组长。
2004年3月
学校召开科技园建设管理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学校贷款建设大学科技园一期工程的有关问题。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君礼、史培军等参加会议。
2004年3月
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李兵一行来我校就引进国外智力工作进行调研。副校长史培军参加调研。
2004年3月
由我校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中心、英国驻华使馆国际发展部和英国拉夫堡水利、工程和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建筑业国际劳工标准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副校长史培军、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司副司长董平、国际劳工局北京代表处王林、英国Cardiff大学社科学院Theo Nichols教授等中外专家出席会议。
2004年4月
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信息化建设扩大会议。校领导钟秉林、郑师渠、董奇、史培军、姜璐、樊秀萍参加。
2004年4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听取了副校长史培军关于学校信息和网络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信息与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以及与外单位共建法学学科的情况汇报及设想;讨论了学科规划与建设处对教育信息和教育技术学科进行调整的建议。会议还就教育管理学院的发展定位及学科调整工作安排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2004年5月
我校召开学术委员会理科组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木法教授主持会议,副校长史培军、各位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秘书长高尚玉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通报学校落实《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985”二期工程进展情况。
2004年5月
数学科学学院成立暨干部任命大会召开。副校长史培军及数学科学学院全体教职工参加大会。保继光任院长,王凤雨任副院长兼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黄海洋任副院长兼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丁勇、张余辉任副院长。
2004年6月
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参加教育部、财政部召开的“985工程”二期建设工作会议。
2004年6月
学校召开文科教师大会。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董奇、史培军出席会议。
2004年6月
学校成立“98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钟秉林;副组长为史培军;成员为王一川、陈光巨、郑萼、郑师渠、周作宇、洪成文、高尚玉、董奇、葛岳静。
2004年6月
日本国立山口大学副校长丸本卓哉教授一行来访,副校长史培军会见来宾。
2004年9月
学校召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会。会议研究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家考察组对我校基地提出的评估意见,针对评估意见中涉及学校保障支持条件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方案。副校长史培军主持会议。
2004年10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985工程”二期建设工作部署会。
2004年11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关于解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筹)、教育技术学院(筹)人员管理及学校公共计算机教学管理问题的现场办公会议。
2004年12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工作部署会。
2004年12月
学校调整基建规划委员会人员组成。主任为钟秉林,副主任为戴家干、郑君礼、史培军、陈光巨;成员为王彬、成国志、何代晟、吴殿廷、张凯、李梓华、李连江、周秋萍、金雅玲、贾绍勤、潘耀忠;秘书长为何代晟。
2005年1月
学校成立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组长为陈文博,副组长为郑师渠、史培军,成员有王宁、王一川、王炳林、李晓西、陈光巨、周作宇、林崇德、郑萼、洪成文、顾明远、童庆炳、韩震、潘耀忠、瞿林东。
2005年2月
第20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科学委员会会议分会在我校召开。委员会主席Guy Brasseur教授、副主席Karin Lochte教授、安芷生院士、国际气候研究计划主席Peter Lemke教授、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中科院资源环境局局长傅伯杰、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教授以及60余名IGBP委员出席会议。
2005年3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来校以“音乐与人生”为题为师生做报告。校领导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郑君礼、董奇、史培军、戴家干、樊秀萍及黄会林、李晓西教授等参加报告会。
2005年3月
学校调整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组长钟秉林,副组长史培军,成员:郑师渠、董奇、樊秀萍、陈光巨、潘耀忠、王一川、葛岳静、高尚玉、周作宇、郑萼、洪成文、张凯。
2005年3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启动工作部署会。
2005年3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会议。
2005年4月
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袁振国、社政司科研处处长张东刚一行来校进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调研。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和文学院童庆炳教授等参加调研。
2005年4月
全球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国际培训与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邵立勤,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张国成、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景贵飞,国土资源部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谢俊奇、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Noureddin Mona、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项目执行主任John Lantham等参加了会议。
2005年5月
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史培军、陈光巨,各基地/平台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参与建设的各单位行政负责人,以及相关部处负责人参加会议。
2005年5月
我校与浙江省湖州市全面合作交流会议召开。湖州市委书记徐福宁、副市长蒲淳、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等参加会议。
2005年5月
我校与教育部、惠普公司签署大学数字博物馆系统联合建设合作协议。教育部科技司谢焕忠司长,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惠普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惠普公司执行副总裁余振忠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
2005年6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2005年度自查工作部署会。
2005年9月
北京师范大学庆祝第21个教师节暨建校103周年表彰大会召开。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董奇、史培军、唐伟,校工会主席王彬等出席会议。
2005年10月
学校召开庆祝第21个教师节暨建校103周年表彰大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董奇、史培军、唐伟,校工会主席王彬等出席会议。
2005年10月
IBM中国区政府与教育事业部总经理刘焕时一行来访,副校长史培军会见来宾。双方就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联合研发、教师奖励以及信息化建设项目资助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2005年11月
学校领导班子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郑君礼、董奇、史培军、唐伟、樊秀萍,校工会主席王彬,校长助理陈光巨等参加了会议。中组部干部三局五处处长魏国、北京市教育工委委员、干部处处长刘宇辉等参加。
2005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建北师大留学人员创业园签字暨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我校校长钟秉林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共同为“北师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揭牌,副校长史培军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代表双方在共建协议上签字。夏颖奇代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将留学人员创业园公共创业环境支持经费200万元人民币赠与我校。
2005年12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985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副校长董奇,校长助理陈光巨,10个科技创新平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2个条件支撑平台的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平台/基地主任,平台/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参加会议。
2005年12月
我校科技园一期工程孵化大厦开工典礼举行。校领导钟秉林、郑君礼、史培军、樊秀萍,北京盛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庆山等参加仪式。
2006年1月
学校举行中层干部新年团拜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郑君礼、史培军、唐伟、樊秀萍、陈光巨及校工会主席王彬等出席。
2006年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暨2006年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学习与工作研讨会。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张兰春同志到会代表教育部宣布学校行政班子换届结果:中央批准钟秉林同志继任校长。教育部研究决定:董奇、史培军、陈光巨、葛剑平、韩震、樊秀萍同志为副校长。校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集体学习,听取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同志做的题为《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和“十一五”展望》的报告;会议就学校2006年重点工作及开学初有关工作进行了布置。
2006年3月
学校召开全校中层干部大会,宣布校级行政领导班子换届结果,布置2006年工作。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会议,宣读了《国务院关于钟秉林任职的通知》、《教育部关于钟秉林等职务任免的通知》和《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陈光巨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根据国务院决定,钟秉林同志继任校长职务。根据教育部决定,董奇、史培军、陈光巨、葛剑平、韩震、樊秀萍任副校长,郑师渠、郑君礼、苗中正不再担任副校长职务。陈光巨、韩震同志为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常委,吴志功同志不再担任我校党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郑君礼同志不再担任我校党委常委、委员职务。
2006年3月
学校召开2006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动员会。副校长史培军、陈光巨,各单位党政负责同志、学术委员会主任及人事干部参加会议。
2006年3月
史培军兼任研究生院院长。
2006年3月
学校召开研究生工作会议。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出席会议。
2006年4月
学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师渠、呼中陶、史培军、韩震、樊秀萍到现场指导工作。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原增锁、北京市教育工会副主席刘欢应邀到场观摩。
2006年4月
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提供资助的“求是研究生奖学金”颁奖,我校20名优秀博士研究生获奖。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出席颁奖典礼并致辞。
2006年4月
新增博士生导师培训会举行,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出席培训会并讲话。2003年以来获得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教师参加了培训会。
2006年6月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成立五周年庆典活动举行。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卢中原,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著名经济学家李泊溪,中石油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严续朝,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顾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等领导和专家到会祝贺。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韩震等出席庆典。
2006年6月
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主持召开研究生工作会议。
2006年6月
北京市副市长赵凤桐、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一行来校调研。校领导刘川生、郑师渠、呼中陶、史培军、葛剑平、韩震、樊秀萍、唐伟出席调研座谈会。
2006年6月
资源学院史培军教授、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邬翊光教授、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刘锐教授被国土资源部聘任为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工作组顾问。
2006年6月
我校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合作开展的“教育管理专业学位项目”协议签字仪式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郑树山与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仪式并讲话。我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文长代表双方在合作协议上签字。
2006年6月
“世界资源科学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世界资源研究所成立大会”举行,副校长史培军到会致辞。
2006年6月
学校干部人事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川生;副组长:钟秉林;成员:呼中陶、史培军、葛剑平、韩震、许燕、张奇伟。
2006年6月
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大会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葛剑平、樊秀萍、唐伟出席会议。
2006年6月
2006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钟秉林教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副校长董奇教授,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教授,副校长韩震教授出席典礼并为420余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颁发了学位证书。
2006年6月
2006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举行。校领导钟秉林、郑师渠、董奇、史培军、陈光巨、葛剑平、韩震、樊秀萍、唐伟出席典礼。
2006年6月
庆祝建党85周年暨表彰大会召开。校领导刘川生,董奇、史培军、陈光巨、韩震、樊秀萍、唐伟出席大会。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教代会执委,各单位党政正职领导,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支部党员代表,离退休党员代表,民主党派代表及各单位入党积极分子代表等近400人参加会议。
2006年7月
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研究和审议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续聘事宜。会议由校教师聘任委员会主任、校长钟秉林主持,副校长史培军、人事处负责人就今年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及续聘工作作了简要说明。
2006年7月
学校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培军;成员:石中英、李季、张志斌、祝文燕。
2006年9月
学校召开“教书育人,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庆祝第22个教师节暨建校104周年表彰大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师渠、呼中陶、董奇、史培军、韩震、樊秀萍、唐伟出席大会。学校机关各职能部处、各院系所教师和学生代表近300人参加会议。
2006年9月
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师渠、呼中陶、董奇、史培军、陈光巨、葛剑平、韩震、樊秀萍、唐伟在教师节前夕看望和慰问了我校资深教授、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
2006年9月
由我校资源学院承担的北京市科委“地表起沙(尘)模拟、观测与综合防治技术”项目暨“北京师范大学风沙环境工程实验室”验收会举行。我校史培军副校长等专家组成员,以及北京市科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及我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2006年9月
学校举行2006级新生开学典礼。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等全体校领导,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各院系所负责人和新生代表400余人在现场就座,全校5300多名新生分别在53个视频会场参加了典礼。典礼由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教授主持。
2006年9月
学校举行2006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视频会。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出席会议。2250位硕士生新生和728位博士生新生参加了会议。
2006年9月
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日本地理学家联合会、韩国地理学会和我校协办的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20周年学术会议在我校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近60名代表与会。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日本茨城大学Yuji MURAYAMA教授、韩国国立公州大学地理系郑环泳教授分别代表三国地理学会致词。副校长史培军以大会主席身份、副校长韩震代表会议承办方出席并分别致词。
2006年9月
我校举行2006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书颁发仪式。韩震副校长宣读了新聘正副高级职务人员名单。钟秉林校长、史培军副校长为新聘任的正高级职务人员颁发了聘书。新聘任的正副高级职务人员、2004年聘任的正副高级职务人员及院系所主要负责同志等360余人参加了仪式。
2006年9月
芝加哥大学格兰姆学院院长Daniel Shannon博士一行来访,副校长史培军会见来宾。
2006年10月
由民政部、教育部共建的“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常务副部长李立国,国务院应急办主任陆俊华,国务院参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中科院资深院士陈述彭,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协调员,“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理事等近50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了揭牌仪式。我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樊秀萍出席了揭牌仪式。
2006年10月
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基础研究司司长张先恩一行,在校领导刘川生、史培军、陈光巨的陪同下,视察了我校房山综合实验基地。
2006年10月
由我校与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地球系统信息伙伴联盟联合主办的“推进中国环境信息数据利用方法”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担任研讨会名誉主席,我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系主任JohnTownshend教授共同担任研讨会主席。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减灾中心、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数据专业委员会、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相关单位的约30名专家出席研讨会。
2006年11月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史培军和李小文院士的陪同下视察了我校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6年11月
我校与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培养博士后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史培军,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人事教育司司长沈晓农,北京市气象局局长谢璞等出席签约仪式。双方签署了联合培养“城市气象与城市灾害”博士后合作协议。
2006年11月
学校召开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和申报工作部署会。校领导钟秉林、史培军、葛剑平、韩震出席会议。
2006年11月
学校举行国家“十一五”期间科技需求和科研平台建设系列讲座第三讲。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总工程师陈立工作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科技发展八大主题计划实施情况》的讲座,北京市科委发展计划处高柏杨处长作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和重点资助领域》的讲座。副校长史培军出席讲座,学校理科院系所领导和科研负责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及教师代表参加讲座。
2006年12月
全国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组对我校申报MBA培养单位进行了考察。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了专家组成员。副校长史培军就我校办学条件、学科基础、师资队伍以及开展MBA教育对学校发展的重要影响等方面作了说明。
2006年12月
学校召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大会。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教育部学位发展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立生应邀出席会议。学校各院系所负责人、职能部处负责人、教授代表及部分学生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会议。校党委书记刘川生致会议开幕辞。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做了关于“全面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大力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会主报告。校长钟秉林作总结讲话,会议由副校长韩震主持。
2007年3月
针对学校提出的增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申请,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来校考察,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副校长韩震出席申报工作汇报会。
2007年3月
学校召开2007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动员会,副校长史培军出席会议。
2007年4月
学校教代会五届二次会议召开。党委书记刘川生通报了学校重点开展的工作。校长钟秉林作了关于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工作的报告。副校长韩震作了题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迎评促建工作》的报告。副校长史培军和陈光巨分别就教师考核和培养问题、住房和房屋补贴问题作了说明。本次教代会有44件提案得到答复和处理。会议由党委副书记、教代会执委会主任王炳林主持。
2007年4月
我校2007年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校管理学院院长蒋正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管理学院教授李京文,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玲,我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出席开学典礼。
2007年5月
教育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评估专家组来校考察。副校长史培军作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评估报告”。
2007年6月
学校2007年中青年专家考察座谈活动举行。会议通报了资深教授评定、岗位设置、考核政策调整、人才工作会议筹备等近期学校重要的人事工作情况。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史培军出席专家座谈会。
2007年6月
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风险防范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开幕。研讨会从全球环境变化的角度综合评估中国的减灾战略、应急和风险防范对策,拟定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风险防范(IHDP-IRG)核心科学计划。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全球环境变化人类行为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刘燕华,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以及来自美国、日本、德国及中国科学院、民政部门、保险业等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副校长史培军出席会议。
2007年6月
学校召开国家重点学科增补工作部署会,副校长史培军、葛剑平出席会议。
2007年9月
“国际IHDP综合风险防范核心科学计划第一次国际科学委员会会议”在我校召开。科技部副部长、全球环境变化人类行为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主席刘燕华教授出席会议。我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和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Carlo Jaeger教授担任该科学计划合作主席。
2007年9月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建设计划”通过科技部基础研究司专家组的论证。副校长、实验室主任史培军向专家组做了实验室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报告。
2007年12月
学校召开机构调整和干部聘任工作动员大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动员报告,对机构调整和处级干部聘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副校长史培军主持会议。
2007年12月
学校召开2006—2007学年度表彰大会。会上,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分别宣读了获得全国和北京市奖项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副校长韩震宣读了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名单;党委副书记郑萼宣读了我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获奖名单。党委书记刘川生做总结讲话。
2007年12月
“地理学与环境演变、环境教育——庆贺张兰生先生80寿诞学术研讨会”举行。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出席会议,代表学校致贺词。
2008年1月
学校开展院系本科教学评建工作综合检查,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唐伟、郑萼、董奇、史培军、陈光巨、葛剑平、韩震分别作为专家组组长参加了检查。
2008年1月
学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全体校领导出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院系所党政负责人及人事干部、教师代表、机关部处长、馆社中心、后勤及直属单位负责人等160余人参加了会议。副校长史培军作了题为《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提升学校创新能力》的报告。
2008年3月
教育部任命董奇、史培军为我校常务副校长。
2008年5月
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任科技部“川西地震灾害综合研究与评估”工作组组长,王金生、方伟华、武建军、刘吉夫、徐国栋等为工作组成员,参与科技救灾工作。
2008年10月
由史培军教授提出的开展“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的巨灾风险防范研究”(IRG)得到了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科学委员会的重视。史培军教授与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Carlo Jaeger教授被推选为该科学计划的首席合作主席。
2008年10月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刘京辉一行来我校调研。校领导董奇、史培军、韩震出席调研座谈会。
2008年10月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教育学)在我校开幕,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出席并致辞。
2008年11月
我校和香港大学在成都市举办首届“汶川地震应对全球对话:挑战与治理”国际论坛。大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专程前往四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主任萨尔瓦诺发来贺信,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解洪出席开幕式并发言。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和香港大学副校长周肇平代表主办双方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作了大会主题发言。
2008年12月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举行。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马里兰大学JohnTownshend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等20余位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科学家,以及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出席大会。校领导记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等出席揭牌仪式。
2009年3月
史培军等完成的“近地表风沙活动规律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沈珍瑶等完成的“流域水、沙、污染物相互作用研究”获200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崔保山等完成的“重大水电与公路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及评价技术”获200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3月
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09年4月
学校召开教代会五届四次会议。校长钟秉林作了题为《强化办学特色,推进教育创新为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而努力》的工作报告、常务副校长董奇作学校财务预决算报告,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作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报告、副校长韩震作关于本科生教学计划调整工作的报告,教代会提案工作委员会作提案工作报告,副校长樊秀萍作书面报告“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学校产业规范化工作”,校工会作2008年度工会、教代会工作报告。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总结讲话。
2009年5月
“汶川·WET同行一周年:回顾和展望”系列纪念活动在我校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WET)首席专家、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应急专家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校常务副校长史培军等领导出席活动。
2009年5月
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调研大科园建设进展情况。
2009年6月
我校与河北怀来县就建设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实验基地达成初步合作协议。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怀来县县委书记出席基地建设工作会。
2009年7月
学校与怀来县签订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应用合作协议。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出席签字仪式。
2009年9月
德国特里尔市市长Klaus Jensen率团来访。校领导刘川生、史培军、葛剑平、孙玲会见来宾。双方共同探讨了中欧中心的各项工作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并召开了中欧中心工作会议。
2009年10月
史培军教授等参加了由日本京都大学(KU)和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研究院(IIASA)共同主办,多家组织协办的第九届IIASA-DPRI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论坛。
2009年10月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暨人文经济地理学大会在我校开幕。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陆大道,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Ronald F.Abler,以及来自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我校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主持论坛开幕式。
2009年10月
纪念周廷儒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蔡运龙、秘书长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副校长韩震出席会议。会上宣布成立“周廷儒院士奖学金”。
2009年10月
学校水科学研究院主办水文模型国际研讨会。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出席。
2009年11月
我校管理学院院长蒋正华再次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中心主席团主席,史培军教授被授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称号,并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中心主席团成员。
2009年12月
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应邀参加民建北师大支部2009年年会及参政议政工作研讨会。
2010年1月
学校召开筹资工作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唐伟、王炳林、韩震、田辉出席。
2010年1月
学校召开机关部门正职述职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王炳林、陈光巨、韩震、田辉等出席会议。
2010年1月
史培军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及减灾范式研究》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验收评审,获评优秀。
2010年1月
学校举行院士、资深教授、校务委员会委员新春座谈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韩震参加座谈。
2010年2月
我校与深圳市政府签署教育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长王荣,副市长闫小培,市政府秘书长李平及我校领导钟秉林、董奇、史培军、陈光巨出席签约仪式。
2010年3月
由史培军、李晓兵教授等为主要完成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响应机制”项目,获得教育部200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0年3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部署2010年度工作。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王炳林、葛剑平、韩震出席会议。
2010年3月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校长Carolyn A.Martin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了在师生交流、合作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协议。
2010年4月
科技部国际司司长靳晓明、副司长续超前一行来我校调研。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副校长郝芳华出席调研座谈会。
2010年5月
常务副校长史培军赴美国参加美国地理学家协会2010年会,并作题为《中美巨灾案例对比研究》的报告。史培军常务副校长一行访问了马里兰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美国知名大学,并与美方签署了“北京师范大学与马里兰大学共建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合作协议”及“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备忘录”。
2010年5月
学校召开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常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0年5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2010年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校领导史培军、葛剑平、韩震出席会议。会议通报了学校非实体研究中心设置情况,决定成立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商周文明研究中心、中国彩票事业研究中心、环境应急管理技术研究中心、油气资源研究中心等非实体研究机构。
2010年6月
周廷儒奖学金捐赠仪式举行。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我校原教务长张兰生、澳门摩卡公司总裁徐静慧等出席捐赠仪式。
2010年6月
第一届“周廷儒奖学金”颁奖典礼举行。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党委副书记田辉出席典礼。
2010年9月
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一行访问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堪萨斯绿堡市、阿姆斯风险管理公司,洽谈合作事宜。
2010年10月
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德国特里尔市共同举办的中欧区域发展规划教育与研究中心“可持续城市与区域发展论坛”暨中欧中心第2次Think Tank会议在上海举行。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陆靖、德国特里尔市城市发展与统计局局长兼中欧中心欧洲总执行官Johannes Weinand出席论坛并致辞。
2010年10月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副校长James A.Cooney、Alan Lamborn、Amy Parsons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副校长韩震、陈光巨等会见来宾。
2010年10月
以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唐立军等为组长的第6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评选评估专家组来我校检查工作。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题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工作报告。校长钟秉林做了题为《坚持党委领导,党政密切配合,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补充报告。校领导董奇、史培军、唐伟、王炳林、田辉、曹卫东出席会议。
2010年12月
美国马里兰大学校长特使JohnTownshend教授一行来访。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会见来宾。
2010年12月
2011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工作会议暨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2010年年会召开。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理事长、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我校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主持。
2010年12月
我校附属学校蔡晓东、林祖荣、张建国、李敏、顾咏梅、苏永乔、曹保义、李永康、彭梦华、吴建民10位教师受聘我校首批基础教育类研究员。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仪式并为10位受聘研究员颁发聘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曹卫东出席聘书颁发仪式。
2010年12月
科技部组织专家对依托我校建设的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验收会并致辞。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副校长葛剑平等参加了验收会。专家组听取了实验室建设情况和依托单位支持情况的报告,现场考察了实验室,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2010年12月
学校召开2010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等出席会议。
2010年12月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度学科与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召开。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出席研讨会并做主题报告。
2010年12月
学校举行2011年机关新年联欢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王炳林、田辉、陈光巨、韩震、郝芳华与机关干部职工共迎新年。
2011年1月
国民核算研究院成立仪式举行。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吴国生,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许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郭新立,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史培军等出席。
2011年1月
学校举办院士、资深教授春节团拜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等与在京院士、资深教授共庆新春佳节。
2011年3月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杜占元来我校调研。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尧学,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等陪同调研。杜占元一行视察了我校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了生命科学学院动植物标本馆和校史馆,并听取了我校有关情况的汇报。校领导刘川生、史培军、韩震、田辉、郝芳华、曹卫东等参加了座谈会。
2011年3月
中国纪录片发展战略论坛暨《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会举行。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出席发布会。
2011年4月
俄罗斯国立社会大学校长瓦·茹科夫院士一行来访,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中俄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恕会见来宾。
2011年4月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第3次科学指导委员会会议暨全球变化研究国际研讨会召开。研究院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徐冠华院士,副主任、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教授,符淙斌院士,清华大学宫鹏教授以及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安芷生院士、李小文院士、苏纪兰院士、许健民院士、曾庆存院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Richard Norgaard教授、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彭长辉教授、日本东京大学Masahide Kimoto教授、日本文部科学省海洋研究开发机构首席科学家Taroh Matsuno教授等出席。我校党委书记、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刘川生出席并致辞。常务副校长、研究院理事会执行理事史培军主持开幕式。
2011年4月
美国马里兰大学校长特使JohnTownshend教授一行来访。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副校长郝芳华会见来宾。
2011年5月
由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和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Carlo Jaeger教授共同发起并担任项目主席,于2010年9月正式通过的IHDP的核心科学项目——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综合风险防范核心计划(IHDP-IRG)举行了项目启动仪式和项目工作会议。
2011年6月
马里兰大学校长Wallace Loh一行来访。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会见来宾。两校续签了宏观合作协议。
2011年6月
学校直属附校首届文艺汇演举行。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李天顺,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人民网副总编辑徐辉,西城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杜灵欣,海淀区区委常委、副区长高祥阳,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副校长陈光巨、郝芳华,校长助理曹卫东、张凯,以及西城区教委、海淀区教委、朝阳区教委、石景山区教委、昌平区教委、大兴区教委、北太平庄街道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六所直属附校、合作附校及部分兄弟学校师生代表共同观看演出。
2011年7月
第二届“周廷儒奖学金”颁奖典礼举行。常务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参加典礼并为获奖同学颁奖。
2011年7月
201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王炳林、田辉、郝芳华、曹卫东,资深教授林崇德、黄会林,部分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等出席典礼。
2011年9月
第二届国际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学术会议在美国举行。我校常务副校长、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史培军出席会议,并作题为《政府在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中的作用》的大会报告。
2011年9月
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田辉等视察迎新现场。
2011年9月
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王炳林、葛剑平、韩震、田辉、郝芳华、曹卫东、张凯及资深教授王宁出席。
2011年9月
2011级研究生新生集中入学教育活动举行。常务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作了“挑战、机遇和发展”的主题报告。
2011年9月
庆祝第27个教师节暨建校109周年表彰大会召开。大会的主题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王炳林、田辉、曹卫东、张凯等出席大会。会上,校领导宣读了获奖教师名单并颁奖,刘川生书记作了重要讲话。
2011年9月
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与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座谈。
2011年12月
2010—2011学年度表彰大会召开。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王炳林、韩震、田辉、郝芳华、曹卫东、张凯出席表彰大会。校领导宣读了获奖名单并颁奖,刘川生书记作了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