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篇
1902年1月
慈禧正式下令恢复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被迫停办的京师大学堂,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全面负责大学堂的恢复事宜。谕旨称:“兴学育才,实为当今急务,京师首善之区,尤宜加意作养,以树风声。从前所建大学堂,应即切实举办。著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将学堂一切事宜责成经理,务期端正趋向,造就通才,明体达用,庶收得人之效。应如何核定章程,并著悉心妥议,随时具奏。”
1902年1月
慈禧谕:“所有从前设立之同文馆,毋庸隶外务部,着即归并大学堂,一并责成张百熙管理,务即认真整饬,以副委任。”
1902年2月
管学大臣张百熙在《筹办大学堂大概情形》中提出设师范馆:“惟是国家需材孔亟,士大夫求学甚殷,若欲收急效而少弃材,则又有速成教育一法,应请于预备科之外,再设速成一科,速成科亦分二门,一曰仕学馆,一曰师范馆。”“举贡生监等,皆准考入师范馆。”“师范馆三年卒业,学有成效者,由管学大臣择其优异者带领引见,如原系生员者,准作贡生,原系贡生,准作举人,原系举人,准作进士。准作进士者,给予准为中学堂教习文凭,准作举贡者,给予准为小学堂教习文凭。”“师范馆”的设立,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创始。
1902年8月
张百熙进呈学堂章程,共八章八十四节,即《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内分《京师大学堂章程》、《大学堂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六种章程。在《钦定学堂章程》第二章“功课”的第一节,谓:“欲定功课,先详门目,今定大学堂全学名称,一曰大学院,二曰大学专门分科,三曰大学预备科。其附设名目:曰仕学馆,曰师范馆。”“兹首列大学分科课程,次列预备科课程,其仕学、师范二馆课程,亦以次附焉。”第九节《师范馆课程门目表》中所列门目为:伦理、经学、教育、习字、作文、算学、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博物、物理、化学、外国文、图画、体操等十四门课程。第十节《师范馆课程分年表》和第十一节《师范馆课程一星期时刻表》又做了更具体的规定。第三章《学生入学》规定:“师范馆生徒,与预备科学生入学例同。”“预备科之学生,京师由本学堂招考,各省照原奏由大学堂拟定格式,颁发各省照格考取后,咨送到京复试,方准入学肄业。”在第四章《学生出身》中规定:“现办速成科师范馆学生,今定俟四年卒业,由教习考验后,管学大臣复考如格,择优带领引见。如原系生员者准作贡生,原系贡生者准作举人,原系举人者准作进士,均候旨定夺,分别给予准为各处学堂教习文凭。”
1902年10月
京师大学堂设立藏书楼,由管学大臣咨行各省官书局,将已刻经史子集及时务新书,每种提取10部或数部送京师大学堂。
1902年10月
京师大学堂举行第一次招生考试,招收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学生。仕学馆报名165人,师范馆报名370人。考试结果,仕学馆正取20名,备取6名;师范馆正取33名,备取7名。备取的学生后来也都一并录取入学。
1902年11月
京师大学堂再次招生,仕学馆报考128人,师范馆报考282人。初试仕学馆取32名,师范馆取42名。
1902年12月
《京师大学堂堂舍规条》17条颁行。详细开列了宿舍、饭厅等管理规定。
1902年12月
《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教习注意条规》6条颁行。其中对教习应作之授业预定书、授业报告书、考试题目等作了规定。
1902年12月
《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讲课条规》9条颁行。
1902年12月
《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讲堂事务员职务条例》5条15款颁行。
1902年12月
京师大学堂开学。校址设于景山东马神庙四公主府,有斋舍140余间。师范馆学生住南楼、北楼。后来仕学馆迁李阁老胡同,只有师范馆仍留在马神庙。师范馆录取学生79名,各省选送学生约50人,共130余人。仕学馆录取学生57名,定学制为三年。据记载,当日的典礼仪式是:提调率学生仍依斋舍次序鱼贯而行,诣圣人堂前月台下行礼。祀礼毕,管学大臣更衣,堂提调率两馆学生由院右门出,至前堂阶下分班北面立。总、正、分、助各教习,序立于东阶下西南面。编译局及堂中执事各员,序立于西阶下东南面。堂提调俟学生班定,仍入执事各员班内。管学大臣出临前及阶,两馆学生北面三揖,谒见管学大臣,又东北面三揖,谒见总、正、分、助教习。均答揖。又西北面与编译执事各员行相见礼,彼此一揖。堂提调率两馆学生各归斋舍。
1903年2月
京师大学堂在李阁老胡同添设进士馆,令新进士等入学肄业。后来仕学馆和进士馆合并,改为政法学堂。
1903年2月
清政府增派荣庆为管学大臣,会同张百熙管理大学堂事务。
1903年3月
京师大学堂杨教习因学生不服管教辞职,张百熙决定严肃校纪,新订学堂条规。
1903年4月
因闻俄国强占东北三省,以师范馆学生为首的京师大学堂学生“鸣钟上堂”举行集会,要求政府“力拒俄约,保全大局,展布新政,以图自强”。声讨沙俄侵略,掀起爱国学生运动。并拟办四事:(1)各省在京官绅电告该省督抚电奏力争;(2)全班学生电致各省督抚,请各督抚电奏力争;(3)全班学生电致各省学堂,由各省学堂禀请该省督抚电奏力争;(4 )大学堂全班学生上禀管学代奏力争。会后发表《京师大学堂师范、仕学两馆学生上管学大臣请代奏拒俄书》《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全班学生请政务处代奏拒俄书》和《京师大学堂学生公致鄂垣各学堂书》。这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大学生爱国运动的开始。
1903年4月
在京师大学堂学生召开拒俄大会的当晚,学堂当局就挂出牌示,严禁学生举行爱国集会,晓谕“此事非学生分内之事”。大学堂以扣除学生考试分数来惩办学生。
1903年5月
京师大学堂增设医学实业馆,招生数十人,授中西医学。校址在后门太平桥。
1903年5月
师范馆学生谷钟秀拟就《京师大学堂师范、仕学两馆学生上管学大臣请代奏拒俄书》,文中揭露分析沙皇俄国的帝国主义侵略本性及其对我国的严重威胁。在书上签名的师范馆学生67人、仕学馆学生6人。
1903年5月
师范馆全班学生发表请政务处代奏书,请旨拒俄约。这是请求清政府政务处呈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奏章,即“抗争俄约疏”,仿古太学生“优阙上书”,并把奏章内容公开发表,一面又函电各省要求响应。
1903年5月
月考结束,仕学、师范两馆前十名学生名单公布。
1903年5月
大学堂作息时间改为上午5点至下午5点,每天课时为9节。
1903年5月
大学堂在陶然亭举行祭奠吴汝纶仪式,管学大臣张百熙及教习、职事等前往参加。吴汝纶生前曾任大学堂总教习,后赴日本考察学制,编成《东游丛录》一书。
1903年6月
改同文馆为译学馆,分授英、法、德、俄、日本五国语言文字,兼习各种科学。
1903年6月
清政府准张百熙奏请,命张之洞会商张百熙、荣庆共同管理大学堂事宜。
1903年10月
部分译学馆学生转入仕学、师范两馆就读。至此,京师大学堂有学生273人,其中师范馆195人,仕学馆78人。
1903年12月
《京师大学堂光绪癸卯重定规条》颁行。其中包括《全堂通行条规》5节、《汉洋教习职务条规》37节、《堂提调职务条规》16节、《讲堂事务员职务条规》17节、《斋长职务条规》10节、《班长职务条规》13节、《讲堂条规》14节、《讲堂日记条规》6节、《饭厅条规》8节、《学生记过条规》49节、《学生陈事条规》18节、《听讲员条规》15节。
1903年12月
管学大臣张百熙力排众议,上《奏派学生前往东西洋各国游学折》,称:“自开学以来,将及一载,臣等随时体察,益觉资遣学生出洋之举,万不可缓。诚以教育初基,必从培养教员入手,而大学堂教习,尤当储之于早,以资任用。”奏派学生47人赴东西洋各国留学,学习专门知识,以备将来学成回国充任大学教习。余棨昌等31人派往日本,俞同奎等16人派往西洋各国,学期约以七年为率。其中31人为师范馆学生。奏折中提交了47名拟定派遣留学的学生名单,其中派往日本的有余棨昌、曾仪进、黄德章、史锡绰、屠振鹏、朱献文、范熙壬、张耀曾、杜福垣、唐演、冯祖荀、景定成、陈发檀、吴宗栻、钟赓言、王桐龄、王舜成、朱炳文、刘成志、顾德邻、苏振潼、朱深、成寯、周宣、何培琛、黄艺锡、刘冕执、席聘臣、蒋宗鲁、王曾宪、陈治安共31人,派往西洋各国的有俞同奎、何育杰、周典、潘承福、孙昌烜、薛序镛、林行规、陈祖良、华南圭、邓寿佶、程经邦、左承诒、范绍濂、刘光谦、魏渤、柏山共16人。后来,孙昌烜因抱病未能成行,留学西洋的实际上是15人,其中8名赴英、3名赴法、3名赴俄,1名赴德。这批留学生中,师范生占了大多数。他们是我校历史上首次派遣出国的留学生。张百熙曾亲自到前门车站给学生送行。
1904年1月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复奏重订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内称“办理学堂,首重师范”,并规定:“仕学、师范两馆均应另派监督,自为一学堂,径隶于学务大臣。师范馆可作为优级师范学堂,照《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办理。”《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共6章。
1904年1月
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着京师及各省次第推行。《奏定学堂章程》包括:《学务纲要》、《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附《实业补习普通学校及艺徒学堂各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译学馆章程》、《进士馆章程》、《各学堂管理通则》、《实业学堂通则》、《任用教员章程》、《各学堂考试章程》、《各学堂奖励章程》,等等。《奏定学堂章程》是一个包含着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纵向来看,儿童从7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全部学习时间是25~26年,可以分为三段六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9年,包括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横向来看,除了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外,还有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师范学堂分为初级和优级,实业学堂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此外,还设有艺徒学堂、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和译学馆等。
《各学堂奖励章程》中的《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奖励》规定:“毕业考试凡考列最优等、优等、中等者,一律作为师范科举人,令充中学堂、初级师范学堂及程度相当之各项学堂正教员。最优等者以内阁中书尽先补用,并加五品衔,俟义务年满,以应升之阶,分别京外、分部、分省遇缺即补;优等者以中书科中书郎尽先补用,俟义务年满,以应升之阶,分别京外、分部、分省遇缺即补;中等者以各部司务补用,俟义务年满,以应升之阶,分别京外、分部、分省尽先补用。考列下等者,给及格文凭,令充中学堂及程度相当之各项学堂副教员,或高等小学以下各项学堂正教员。俟义务年满,作为师范科举人奖给中书科中书衔。考列最下等者给修业文凭,暂时准充高等小学以下各项学堂副教员。凡考列下等、最下等者,如在备有年级之学堂,准其留学补习一年再行考试奖励。
1904年1月
清政府改管学大臣为总理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派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学务大臣。另设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
1904年2月
大学堂赴欧美留学生启程。
1904年2月
光绪命大理寺少卿、浙江学政张亨嘉充任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
1904年3月
大学堂决定开办预备科并添招师范生,要求各省督抚考选咨送学生。
1904年5月
大学堂仕学馆学生归并进士馆,搬往李阁老胡同。景山东四公主府只有师范馆学生就读。
1904年8月
清政府停办大学堂编书局。
1904年8月
大学堂分三场进行预备科和师范生考试。“首场试中文一篇,中国历史地理各六问。二场试东西文,翻译二篇,外国历史地理各六问。三场试算术六问,代数及平面几何各三问,物理学及无机化学各三问。”共招360余人。
1904年10月
新生开学,师范科分甲乙丙丁四班。
1904年10月
《京师大学堂详细规则》颁行。其中包括《学堂通行规则》4条、《教务处规则》7条36款、《教习规则》22条、《庶务处规则》5条33款、《支应处规则》7条、《文案处规则》5条、《杂务处规则》12条、《斋务处规则》5条14款、《监学处规则》15条、《检察处规则》13条、《班长值日生规则》2条17款、《勤学立品计分规则》15条、《考试规则》14条、《请假规则》12条、《学生记过规则》5条43款、《讲堂规则》18条、《自习室规则》4条24款、《寝室规则》2条19款、《憩息室规则》5条、《食堂规则》13条、《储藏室规则》5条、《盥洗室规则》4条。
1904年10月
师范馆学生丁作霖为反对清政府于日俄战争时持“局外中立”态度,化名丁开山创立“抗俄铁血会”,并散发“檄文”,集合当时爱国志士及直、奉、吉、黑四省地方人士协力抗俄。以后又在关东组织“铁血会”,在张家口外创“救命军”。丁作霖积极奔走革命,直到辛亥革命。
1904年10月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录取学生200余名。原师范馆的学生为第一期,优级师范科学生为第二期。
1905年4月
学务大臣复大学堂总监督文:“优级师范章程,学生在学费用,均以官费支给,凡洋纸、铅笔、墨水之属,及东西洋教科书,向由学堂颁发,历办无异……预科学生……应照师范生一律发给……”
1905年5月
京师大学堂召开第一次运动会,设有掷槌、八百米突竞走、跳远、跳高、顶囊竞走、掩目拾球竞走、掷球、拉绳、越脊竞走等项目。运动会共进行2天。张亨嘉作《大学堂召开第一次运动会敬告来宾》文,提出:“盖学堂教育之宗旨,必以造就人才为指归,而造就人才之方,必兼德育、体育而后为完备。”“今日特开运动大会,亦不外公表此宗旨以树中国学界风声而化。”
1905年11月
大学堂呈文学务大臣:兹据洋教习函称,代购之数学、物理、动物、教育、历史五科书籍,共185部,223本,已交本学堂藏书楼收存。价银日本金元1678元零8钱,请由贵处函汇驻日公使发给。
1905年12月
京师大学堂爱国师生收集各种报刊资料,编印《广劝抵制美约说》一册,揭露美帝国主义迫害华工的事实,同时开列美国商品数百种,号召全国人民进行抵制美货斗争。
1905年12月
清政府设立学部,派荣庆为学部尚书,专管全国教育,熙瑛为左侍郎,严修为右侍郎。京师大学堂直接归属学部管辖。
1906年1月
清政府奏准张亨嘉开去大学堂总监督差使。
1906年2月
张亨嘉辞大学堂总监督职,将大学堂文卷等移交给代理大学堂事务曹广权。
1906年2月
清政府命李家驹以四品京堂候补,充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
1906年3月
学部奏准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为全国教育宗旨。
1906年4月
京师大学堂举行第二次运动会,共进行2天。颁布《本校学生赴运动会简章》,共9条。
1906年7月
学部订定《优级师范选科简章》,并通行各省。
1906年8月
学部设分科监督,派江瀚为师范科监督。学部分派大学预科、师范两监督片称:“查京师大学堂现分两种办法,一优级师范、一大学预科……奏调本部行走之候选道江翰、江苏试用知县张祖廉学茂才优,堪以分任。江道著署理优级师范学堂监督兼充教务提调。张令著以教务提调兼署大学预科监督……一切文件仍用大学堂总监督关防。其两馆监督关防,俟分科大学开办后再行另铸。”
1906年11月
因大学预科学生太少,学部从师范科中挑选英文、法文、德文较好者33人入预科学习。
1906年12月
师范科分四类:一类洋文;二类地理历史;三类理化算术;四类博物,动植矿俱隶之。
1906年12月
学部通知各学堂改定暑假、年假日期。年假以20日,暑假以50日为限。学期按农历、节气来算,酌定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学,至夏至后六日散学,为第一学期;处暑前五日开学,至十二月二十五日散学,为第二学期。
1906年12月
学部决定给考试及格者颁发修业证书。
1907年2月
学部奏准《师范学堂毕业奖励章程》及《师范毕业义务章程》。《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奖励》规定:考列最优等、优等、中等者,均作为师范科举人,令充中学正教员;考列下等者给及格文凭,令充中学副教员;考列最下等者,暂充高等小学以下学堂的副教员。并按不同等级给予不同的奖励。优级师范选科毕业考列最优等者,比照优级师范中等奖励;考列优等、中等者,比照优级师范下等办理,令充中学副教员;考列下等者准充小学堂副教员;最下等者给修业文凭。《师范毕业义务章程》规定优级师范生、优级选科师范生均须效力全国教育职事5年。
1907年2月
学部准大学堂师范生毕业考试文中称:“……师范馆旧班学生学期已满,应举行毕业考试……由部派员就该学堂考试……自正月十三日至十八日止,分日考试……各科学试卷,亦即发交原授教习详拟,分数呈部核定……
1907年2月
京师大学堂举行首届师范生毕业考试。考试内容包括近5年的全部学习内容。104名学生参加考试,其中最优等18名,优等61名,中等21名,下等4名。第一名是廖道传。另有顾德保、顾德馨、顾大征因丁艰回乡未能参加毕业考试,后来于5月24至29日补行毕业考试通过,三人成绩分列最优等、优等、中等。考试的第一堂课是国文,其中作文题是《淡泊以明志论》。
1907年3月
大学生总监督李家驹为师范科毕业考试、典礼事呈报学部:“本学堂师范科旧班学生毕业考试……除分别列榜晓示外……毕业行礼,现拟于本月十三日在本堂举行……”京师大学堂告示:“师范旧班学生,现届毕业。……孙昌烜、阮志道赴英国,潘敬、高续颐赴法国,朱兆莘、曹冕、程祖彝、何焱森赴美国。兼尽华侨教育义务。”
1907年3月
学部奏准大学堂优级师范毕业生选送欧美各国游学者,回国后皆令充当专门教员5年,以尽义务。其义务年限未满之前,不得调用派充他项差使。
1907年3月
举行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优级师范科)第一届学生毕业典礼。学部大臣、总监督、全体教习和学生都参加典礼。毕业仪式开始后,学部大臣、总监督、教习代表和毕业生代表相继致词,而后由总监督发给学生毕业证书。毕业证书用厚约一毫米的宣纸印制,长70公分,宽60公分,两边印有飞龙两条,四角上印有“毕业文凭”字样。证书上载明毕业生的毕业考试成绩,盖有“京师大学堂关防”的总监督印章。这是京师大学堂举行的第一次毕业典礼。大学堂从此有了第一批师范毕业生。清政府铸造了一只西式的青铜校钟作为京师大学堂首届毕业生纪念。后来,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单独成立,该钟也随之迁移到了和平门外的新校址内。
1907年4月
大学堂第三次运动会告示:“本堂举行春季运动会;仍踵旧规……定期三月二十四、二十五等日,并由督学局传知各学堂,以资联合,而便角竞……”
1907年4月
学部奏准大学堂师范毕业生义务期限5年之内不得营谋教育以外之事业,并准援照教员免扣资俸章程,一律不扣资俸。
1907年5月
大学堂附设博物品实习科于院西南北楼,分完全、简易两科,专门培养中学博物生理教员。
1907年6月
学部奏准在京师大学堂增设满蒙文学一门,列于中国文学之门。
1907年7月
李家驹辞职,学部命朱益藩为大学堂总监督。
1907年9月
清政府任命张之洞管理学部事务。
1907年9月
学部关于招生事知照大学堂:“查大学堂预科毕业,明年开办分科,自应由本部分别电知各省调取高等毕业生来京升学……明年由各省选送二百人,庚戌年选送一百五十人,辛亥年选定一百五十人……”
1908年1月
清政府任命刘廷琛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
1908年4月
学部奏准各项学堂分别停止招考及考选详细章程。优级师范学堂应考选中学堂、初级师范毕业生及程度相等之学堂毕业生,自戊申年(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为始,不准招考未经中学堂毕业之学生。优级师范选科考选曾在中学堂肄业满二年以上,及曾习初级师范简易科之学生;并举贡生员先入预科一年再入本科。此项选科于二三年内分别令其停止。
1908年5月
学部为启用京师大学堂总监督铜质关防知照礼部片称:“光绪三十四年三月二十一日,由部领到礼部颁发新铸光字二千三百二十八号京师大学堂总监督铜质关防一颗。兹于三月二十四日开用,并将旧颁木质关防呈送缴销……”
1908年6月
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脱离京师大学堂而独立,派陈问咸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校址定在厂甸五城中学堂。这是中国高等师范学校独力设校的开始。清政府批准学部所上《奏设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并遴派监督折》,该奏折称:“窃京师大学堂向附设师范一馆,以储养高等师范人才。现在分科大学将次开办,势难兼筹并顾。另行筹办优级师范学堂以储师资。查现在五城中学堂地方,房屋于改设优级师范学堂最为相宜,拟就其基址酌添堂舍,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其五城中学堂,即于附近地方另建。伏查优级师范为教育之本根,非深明教育、才识练达之员,不足以资督率。且现在改建校舍,遴用职员,考录学生,审议教科,事体繁杂。臣等详加选择,查有臣部行走候选知县陈问咸,堪以派充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监督。”
1908年7月
学部奏准设立女子师范学堂,派傅增湘为总理。借八角琉璃井医学馆为校舍,农历十月十日开学。次年(宣统元年,1909)始建校舍于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此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前身。
1908年10月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开学,先招简易科四班。
1908年10月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举行第一次入学考试,直接录取学生80余名,入公共科。
1908年11月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正式开学。
1908年12月
优级师范学堂举行招生补考,补考者为甘肃咨送之学生赵元贞等四名,以及上次临场未到各生。
1909年1月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京师优级师范科学生毕业。其中优级师范科毕业生206人。
1909年1月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考录新生66人。
1909年4月
云贵总督电咨大学堂:“滇教员缺乏,请将京师师范本年毕业滇省学生悉数调回。”
1909年6月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正式迁往五城中学堂。当日,管理学部事宜张之洞及左侍郎严修、右侍郎宝熙均至。学堂监督陈问咸以下职员、学生等皆参加典礼。张之洞发示训词,大意是:师范教育是为一切教育发源处,而京师优级师范,为全国教育之标准,故京师师范,若众星之拱北斗,而北斗光细,则众星亦不辨其为北斗矣。是以京师师范关系重大,惟望诸子善体此义,勉学勿怠,膺此重寄,期为他日之师表云。礼成,来宾及学堂职员学生集院中拍照,以为开学纪念。
1909年8月
学部奏请京师大学堂毕业生给奖折。折中开列“师范科取列最优等之许维翰等二十二名、优等之裴学曾等七十七名、中等之葆谦等一百三十名,自应准其毕业,照章请奖……”
1909年8月
学部通咨各省选送学生赴考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谓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添招新班,各省如有中学毕业生或初级师范完全毕业生,确系国文畅达,英文能通文法作论说,算学能通代数、几何、平面三角,均符中等毕业程度者,可即甄录选送,限11月初旬到京,听候定期考验。
1909年11月
优级师范学堂增修斋舍告成。
1909年11月
学部奏准师范生义务年限改5年为3年。
1910年1月
优级师范学堂举行新生入学考试。首场考中文、英语、算学,二场考历史、地理、格致,第三天体检。经过综合平衡,最终录取45名学员,于2月发榜公布。
1910年2月
优级师范学堂公共科毕业生升入分类科,入第一类者30余名,入第三类者40余名。
1910年3月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举办开学典礼。
1910年4月
优级师范学堂为京外考生补行入学考试,录取各省学生40名入公共科。
1910年4月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创办女子两等小学堂。
1910年5月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新建阴雨操场完工。
1910年5月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傅增湘辞职,学部派江翰代理总理职务。
1910年7月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新建校舍完工。是日考取新生50名,编为初级完全科。
1910年7月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再次补行入学考试,录取各省学生70余名,入公共科。本年总共录取新生150余名。
1910年8月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决定招考第二类(史地类)志愿的公共科新生。招考公示规定:(1)资格:须在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或与中学程度相当之学堂毕业生。(2)志愿:须志愿入本学第二类学习历史地理主课之学生。(3)体格:须身体强壮、素无痼疾者。(4)报名期限:从七月十五日起,至七月二十九日止,须持县毕业文凭、相片赴本堂报名。(5)考验日期:定于八月初四初五两日考验,逾期者不补。(6)考验科目:考验国文、英语、历史、地理、算学、格致6学科,均以中学程度为标准。(7)招收数额:以60名为限。
1910年8月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开学。
1910年9月
学部任喻长霖为女子师范学堂总理。
1910年10月
优级师范学堂新建理化教室及实验室完工。
1910年10月
优级师范学堂举行招生考试。“此次所考最注重者为英文、地理、历史、算学四科。命题甚难,佳卷殊不易得。至国文一艺,缔制尤严。既禁名词,复限篇幅。其题如左:博习亲师说。”结果录取公共科新生54名,但武昌起义爆发造成这批学生并未入学。
1910年12月
学部电催各省保送师范生来京,电文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各班学员现已陆续毕业,应再考新班入堂肄业。前已由学部咨行各省督抚,令将高等师范修业学生保送来京,听候录取。每省以4名为限,统限3日内取齐。刻值期限将满,而赴部报文者仅直隶、山东、河南、奉天四省。饬令即速咨送,展限半月,以四月二十日为限,务须齐集,以便考验入堂。
1910年12月
学部以师范毕业后,例由各属延聘,以期教育日就改良,曾经通饬有案。近闻各省学生报闲置散者仍所不免,日前已拟定办法通行各省。本届毕业各优级师范生,应由提学使妥为委派,以尽其长。并须按名造册,呈送学部备考。
1910年12月
学部咨明大学堂:“……如学生有被人诱惑,敢于干涉政事,或教员等从中鼓动等情,即予分别开除斥退,毋稍宽纵,是为至要。”
1911年10月
辛亥革命爆发,优级师范学堂陷于停顿。自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至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的停顿,历时约9年,在这9年中共有毕业生两期306名,未毕业的学生约230名,其中已入分类科的80余名,大部分仍在公共科。
1912年5月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改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吴鼎昌为校长,并附设蒙养园。
1912年5月
教育部明令改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陈宝泉(字筱庄)任校长,筹备开学事宜。
1912年7月
学校改五城中学堂为本校附属中学校,旋聘韩振华为主任。
1912年7月
学校设立附属小学校。
1912年8月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开始考试新生,首批录取33人,编入本科学习。
1912年8月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教育总长蔡元培莅会。
1912年8月
附属中学校开学。
1912年9月
北京高师首次招生,录取预科学生64名,编为1班。
1912年9月
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规定:中学4年毕业,毕业后得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本科3年毕业,预科1年毕业。此学校系统也称为《壬子学制》。
1912年9月
教育部公布《学校学年学期及修业日期规程》,共5条,规定各学校以8月1日为学年之始,以翌年7月31日为学年之终。
1912年9月
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令》,共13条。规定: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中学及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女子中学及女子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高等师范学校定为国立。由教育总长通计全国规定地点及校数分别设立。学校经费由国库支给。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免纳学费,并由学校酌给校内必要费用,此外,也收自费学生。高等师范学校应设附属小学、中学,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于附属小学外,应设附属女子中学,并设蒙养园。高等师范学校及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得设选科、专修科、研究科。高等师范学校之修业年限、学科目及程度,编制及设备,学生入学资格及毕业后之服务等,别以规程定之。
1912年9月
教育部公布《征收学费规程》,共16条,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免征收学费。
1912年11月
北京高师英文学会成立。该会以“练习英文、增进学识、联络感情”为宗旨,所练习事项为演说和辩论。本会会员以本校英语部暨预科中志愿入英语部之全体组织之。本校教员及他部学生如有与本会宗旨相合、愿入本会者,亦得由本会会员二人介绍入会。
1912年12月
女子师范学校颁布《师范学校规程》,规定:“预科之学科科目为修身、读经、国文、习字、外国语、数学、图画、乐歌、体操。女子师范学校,加课缝纫。”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分为预科、本科和讲习科。按照《师范教育令》,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才可设置专修科。
1912年12月
教育部发布通告,规定:“凡优级师范本科、选科生,在辛亥年下学期以前毕业者,可解除其义务之年限,惟仍留教员资格,听其自由服务。其在民国元年以后毕业者,应照新订学章办理。”
1913年2月
学校遵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文科第二部改称英语部,理科第二部改称物理化学部,理科第三部改称博物部。分预科、本科。本科分为国文部、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物理化学部、博物部。
1913年2月
《高等师范学校规程》颁布后不久,北京高师根据该《规程》制定了《北京高师校规》,共5章312条,后来修订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行简章》。
1913年2月
女子师范学校发生驱逐校长吴鼎昌学潮,“谓女子教育,断不能使男子为监督”。
1913年2月
教育部颁布《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高等师范分预科(1年)、本科(3年)、研究科(1年或2年)、专修科(2年或3年)、选科(2年以上3年以下)。预科科目为伦理学、国文、英语、数学、论理学、图画、乐歌、体操。本科分国文部、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物理化学部、博物部。本科各部通习之科目为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英语、体操。本科各部分习之科目如下:
国文部:国文及国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言语学。
英语部:英语及英文学、国文及国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言语学。
历史地理部:历史、地理、法制经济、国文、考古学、人类学。
数学物理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图画、手工。
物理化学部: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图画、手工。
博物部: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及卫生学、矿物及地质学、农学、化学、图画。
入学资格:预科及专修科均须中学、师范学校毕业,由行政长官保送,由学校试验收录。本科由预科毕业生升入。研究科在本科及专修科毕业生中选取。本科第三年级学生,应令在附属中学校、小学校实地习练,专修科、选科生最后学年亦如之。预科及专修科入学资格,须身体健全、品行端正,在师范学校、中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预科均为公费生,但得酌量情形收录自费生。本科由预科毕业生升入。研究科公费生由校长在本科及专修科毕业生中选取。
1913年3月
教育部任命胡雨人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1913年3月
教育部第27号令颁布《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规定预科、国文部、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物理化学部、博物部等7个课程标准表,详列学科目及每学期每周授课时数。以本科国文部为例,高师成立之初的课程设置与《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基本相同,惟预科“论理学”科目称为“名学”,同时还增设了一些科目,如“社会学”。由于旧的“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被废除,原优级师范学堂开设的“人伦道德”、“经学源流”、“经学大义”等科目被取消,代之以“实践伦理”和“伦理学”,内容包括情意的修养、社会与国家之意义、博爱主义、道德与宗教的关系以及目的论、动机论等资产阶级的伦理学说和道德观念。在本科二、三年级,则分别讲授“西洋伦理学史”和“中国伦理学史”。
1913年4月
教育部发出师范教育注重实习的训令,要求师范教育应理论与实习并重,高等师范学校应更加注重实习。
1913年5月
学校公布《北京高师招生办法》:(1)依《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第十四条,由各省行政长官按照本条所定入学资格,以正式公函保送(无论何省均可保送),并由妥实之保证人具保证书送候试验。(2)试验科目:历史地理、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博物。(3)试验地点:①北京琉璃厂本校;②武昌教育司署;③上海西门外江苏省教育会。(4)应试学生赴试验地点报名候试时,应将省行政长官保送正式公函,并保证书暨四寸半身最近相片一纸,亲身投递,听候验明注册与试(有毕业证书者应并呈验)。
1913年5月
学校举行第一次春季运动会。
1913年6月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举行第一届毕业式,英语部毕业17名,理化部毕业26名,共43名。毕业生的工作安排原则上是“按籍分配”。
1913年8月
学校增设历史地理部。聘博物部主任彭世芳兼历史地理部教务主任。
1913年8月
学校招收预科新生两班121人,实际到校新生109人。
1913年8月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招生,录取73名,41人编入本科,32人编为讲习科,讲习科略相当于原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的简易科。
1913年9月
学校聘许寿裳为兼任教员,担任历史地理部教授;聘胡以鲁为兼任教员,担任英语语言学教授;聘马裕藻为兼任教员,任英语部国文教授;聘学监鲍诚毅充兼任教员,任历史地理部国文教授;聘钱夏为兼任教员,任预科国文教授。
1913年9月
学校接收浙江高等师范学校预科毕业生39人到校肄业。
1913年10月
学校聘美国人亨德为兼任教员,担任各部体操及预科英文、体操教授,聘期2年;聘韩振华为兼任教授,任物理化学部用器画教授,同年12月授毕卸聘。
1914年1月
学校聘王桐龄为兼任教员;胡文梯为专任教员;聘符鼎升为兼任教员,担任物理化学部气象学教授;聘俞同奎为兼任教授,担任物理化学部化学教授。
1914年2月
学校聘博物部兼任教员章鸿钊兼历史地理部地质教授。聘韩述组为兼任教员,任英语部哲学教授,兼史地、理化两部哲学心理教授。
1914年2月
学校编制校歌,由高师国文部主任章嵚作词、乐歌教员冯亚雄编曲。校歌歌词包含了北京高师的办学宗旨和校训。此外,学校还编写了一首英文校歌“Peking HigherNormalCollege Song”。
1914年2月
教育部令姚华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1914年3月
学校聘张邦华为兼任教员,担任物理化学部理论化学教授。
1914年3月
学校开办校役补习夜班,由学生轮流担任讲员,所授课程有修身、习字、珠算、英文字母、书札等。
1914年3月
教育总长呈文大总统,为统一全国高等师范,拟将高等师范改为国立,暂设六校。
1914年4月
学校聘鲁世昌为兼任教员,担任博物部剥制教授。
1914年5月
学校改订招生办法,由教育部电达各省预为选送。
1914年5月
教育总长范源廉拨给学校临时费3万元,修建本校教室2间、宿舍楼房上下共20间,附属小学校楼房上下教室共8间。
1914年6月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第一班讲习科32名学生毕业。
1914年6月
教育部批复女子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未设以前,暂准该校附设专修科。专修科之设置,应附在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此项学校既未设立,自可暂准附设于该校。目前女子中学、师范之教员所最缺乏者,不外家事缝纫,兹由部酌定“家事技艺专修科”课程表,可斟酌施行。所订历史地理及理化博物科可暂不设。
1914年8月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招收新生82名,40人进入预科,42名进入讲习科。
1914年8月
按教育部要求,学校接收四省咨送预科生,分别为直隶5名、江西3名、四川5名、云南3名。
1914年9月
学校录取预科新生56人。
1914年10月
学校将于12月毕业的英语、理化、博物三部学生名册及能任教某科目事,报请教育部预筹分派方法。教育部据此咨请各省查核所辖中学、师范于明年需用某项教员若干,于11月内报部,由教育部分派。
1914年12月
北京高师第二届学生共61人毕业,其中,英语部18名、理化部26名、博物部17名。毕业生的工作安排由各省巡按使根据教育科调查所辖中学、师范学校教员需要上报教育部,再由学校根据毕业生个人志愿择优推荐,以使“学有所用,各适其宜”。
1914年12月
学校在《教育公报》发布《周年概况报告》。
1914年12月
学校每月经常费平均14000余元,薪俸约占经费三分之二。
1915年2月
学校添建教室、自习室、寝室楼房各1座,其中自习室、寝室72间,教室8间。
1915年2月
教育部呈请大总统袁世凯核准《扩充北京高等师范教育办法》。袁世凯批准财政部筹拨6万元开办费,并自捐1万元。我校积极计划扩充,预拟收容学生1000人,实际扩充本、预科至12班,学生共450人;增设国文部、数理部、教育专攻科、国文专修科、手工图画专修科、单级教员讲习班,另设各种讲习科。其后又受东三省之委托,附设东三省教员养成班。至此,《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的六部,率先在我校全部建立。
1915年4月
学校集合国文教员和数学教员专门商议改国文及数学教授方法。
1915年4月
北京高师史地学会成立。这是中国高校中两个最早成立的史地学会之一。学会“以研究历史地理增进学识联络感情为宗旨。本会会员研究所得之结果用演讲、评判方法发表,原稿得行不定期杂志分配各会员,此杂志亦可由会员及名誉职员自由投稿。本会会员以本校历史地理部暨预科中志愿入历史地理部之全体学生组织之。本校教员及他部学生如有与本部宗旨相合愿入本会者,得由本会会员二人介绍入会”。
1915年5月
学校成立校友会,旨在通过“观摩德艺,娱乐身心”,“振发学生自治之精神,并练其任事之能力”,“总期全校学生之品谊学识体力得为均一之发达,庶在社会堪为健全之国民,在学校堪作完善之师资”。校友会由本校教职工和学生组成。
1915年6月
学校增建自习室、寝室楼房72间及教室8座。
1915年6月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学生60人,本科31人,讲习科29人。录取新生94名,40名进入预科,36名进入保姆讲习科,18名进入家事技艺专修科。
1915年6月
校长陈宝泉将全国师范教育研究会简章报经教育部批准备案。陈宝泉兼任研究会主任干事。
1915年6月
教育部批准北京高师所改订的《理科讲习班规程》及《手工图画专修科课程表》。
1915年7月
学校于京沪两地举行专攻专修各科入学试验,录取教育专攻科23名,国文专修科33名,手工图画专修科15名。
1915年8月
学校续招教育专攻科学生38人,国文专修科学生42人,手工图画专修科学生32人,预科学生3班169人,其中甲班57人,乙班52人,丙班60人。
1915年8月
学校接收市政公所拨交前工艺局房屋。
1915年8月
学校接大总统袁世凯令,附设东三省师范教员养成所。《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设师范教员养成所规程》规定:师范教员养成所以注重国民教育,启发应用知识,养成师范教员为宗旨;与高等师范专修科学科程度相当,毕业后得充师范及中学教员;先开文科1班,学生名额定为40人,修业期定为2年;入学资格以东三省之师范学校或中学校毕业生及与有同等学力者为限;毕业后应服务4年;学生由本所供给食宿,惟制服书籍文具等均归自备;所开设课程包括伦理、心理、论理、教育、历史、地理、国文、法制经济、哲学、日文、体操,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实习。
1915年9月
东北省师范教育养成班学生来校入学。
1915年9月
学校举行各省选送预科学生复试,并补行专攻专修各科学生入学试验。预科录取155人;教育专攻科续取18名,备取7名;国文专修科续取18名,备取6名;手工图画专修科续取10名。
1915年10月
学校修订办事大纲,定为教务课、斋务课、庶务课、会计课、图书课、卫生课。
1915年10月
学校招取单级教员讲习科学生45人。
1915年10月
学校举行补行预科及手工图画专修科学生入学试验。预科续取11名,拨归国文专修者2名;手工图画专修科续取9名。
1915年10月
学校补试预科及手工图画专修科学生,预科续取5名,手工图画专修科续取1名。
1915年10月
校长陈宝泉呈报教育部关于学校的扩充办法,主要内容是:学校现设之本科英语、史地、理化、博物四部,共有9班;预备增设国文、数理二部;新招预科3班,分别是国文及英语部预科、史地及博物部预科、数理及理化部预科;并招教育专攻科及图画手工专修科、国文专修科各1班;理科讲习班、单级讲习班各1班;附设师范教员养成所1班;请求补发扩班经费及建筑费,经批交财政部补发。
1915年11月
单级教员讲习科及理科讲习班分别开始上课。学校制定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设单级教员讲习科夜班规程》规定:以养成单级讲习科讲员及单级学校教员为主旨;学生名额以80人为限;修业期定为1年,自四年11月起至五年8月终止,暑假概不休息;入学资格以师范毕业或于教育素有经验曾任小学校教员者为合格;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单级教授法、二部教授法、单级管理法、国文、算术;学生除不纳学费外,其余费用概归自备,毕业后应服务1年。
1915年11月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友会组织大纲》报经教育部批准。
1915年12月
添招预科3班168人、教育专攻科1班37人、国文专修科1班40人、手工图画专修科1班30人、师范教员养成所1班45人、单级教员讲习科夜班1班41人,共8个班,361人。全校共有17个班,592人。
1915年12月
学校增加中文参考图书357种,计图33张,书1348册;日文参考图书247种,计图178张,书671册;英文参考图书159种,计图258张,书332册;德文参考图书4种,计图84张,书27册。
1916年2月
学校接收京师学务局转送学生3人,并入单级教员讲习科。
1916年2月
教育部颁布《关于扩充师范学校令》。
1916年3月
学校增设音乐练习班,分初、高两级。
1916年3月
学校在西城祖家街购置公共操场一处。
1916年4月
为注重实业教育,学校呈准教育部附设了职工科,并制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设职工科简章》。
1916年4月
学校公布《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行简章》。同时公布《教育专攻科规程》、《国文专修科规程》和《手工图画专修科规程》。《现行简章》规定:高师除预科、本科外,还设专攻科、专修科并附设讲习科。专攻、专修各科入学试验科目如下:(1)教育专攻科:国文、外国文、历史、地理、数学;(2)国文专修科:国文、英文、历史、地理、数学;(3)手工图画专修科:国文、英文、手工、图画、数学;(4)单级教员讲习科:国文、算术。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攻科规程》规定:教育专攻科以养成师范学校教育教员为主旨;学生名额以40人为限;修业期4年;毕业后应服务3年。所设课程:伦理、论理、心理及教育、德语及德文学、国文、言语学、哲学、美学、体操。第四学年第三学期实习。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专修科规程》规定:国文专修科以养成师范学校及中小学校国文教员为主旨;学生名额以50人为限;修业期2年;毕业后应服务2年。课程包括:伦理、心理及教育、国文及国文学、英语、论理、哲学、美学、历史、体操。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实习。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规程》规定:手工图画专修科以养成师范学校及中小学校之手工图画教员为主旨;学生名额以40人为限;修业期3年;毕业后应服务2年。所设课程:伦理、教育、手工、手工实习、图画、英语、理化、数学、国文、美学、音乐、体操。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实习。现存南京中山陵前的大铜鼎,就是手工图画专修科首届毕业生钟道锠在建陵时设计监制的。著名画家俞剑华也是这个专修科的首届毕业生。
1916年4月
学校举行第三次运动会。
1916年5月
呈准教育部商准内务部,收用琉璃窑公柜地基,改辟操场。
1916年5月
招取附设职工科学生19人。
1916年5月
落成教室、自习室、寝室楼房各1座,其中自习室、寝室72间,教室8间。
1916年6月
北京高师第三届学生毕业,计英语部19名,史地部24名,理化部24名,共计67人。
1916年6月
教育部咨各省称:北京高等师范招选预科3班,仍照上年办法,在京由学务局考取,在外省由巡按使送,准予8月30日以前送京复试。
1916年7月
学校举行单级教员讲习班学生毕业式。
1916年7月
教育部批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招保姆讲习科。
1916年9月
职工科增设工作部,设木工金工器械室、金工材料室及收发成品室。
1916年10月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实况报告书及校务计划书》刊载于《教育公报》第3年第12期。
1916年10月
学校原拟经常费36.2万余元,实领31.1万余元,临时费7万元,实领1.2万元。
1916年10月
学校占地面积共101.1亩,校舍统计表如下:
校舍统计表
<img class="img" src="images/TH19020100280001.jpg"/>
1916年10月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第二次会议,在呈教育部的议决案中有《请设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案》,主要内容是:“窃查部令,虽有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之规定,然迄今未及建设。一般毕业于中学及师范之女生,有志深造者,苦无升学之地,即中等学校之任教师者,又往往以同等学力,授教同等学生。似此相沿愈下,女学难期扩展。拟请大部从速筹设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先由北京设立,以后各省逐渐推广。俾各省中等女学师资有所出,升学有其地,于女学前途,获益良多。”
1916年10月
校长陈宝泉与附属中学主任韩振华获得教育部批准,约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人员同往菲律宾考察教育。
1916年10月
各省选送之预科学生约200名,程度参差不一,拟另设一补习班,少数复试不及格者但程度较优者拨入补习班,补习国文、英语、数学等必要科目,待来年暑假后再入预科。补习班待遇和正取生一样,食宿由学校供给,不交学杂费。
1916年10月
学校数理学会成立,学会“以研究数学物理增进学识联络感情为宗旨”。其职员全部由学生担任,当时的在校生傅种孙、陈荩民先后担任过正副会长。
1917年1月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姚华辞职,教育部令胡家祺任代理校长。
1917年2月
女子师范学校制定改组计划,将学校分为三科:教育文学科、数学理化科、家事技艺科。修业年限为预科1年,本科3年。未招预科前先设各科专修科,修业年限为2~3年。改组计划获得教育部批准。后于8月添设附属中学2班,停招师范预科。
1917年2月
教育部发布规定:“凡在服务期限以内之师范生,除经教育总长特别指定外,不得任意营谋教育以外之事业,以符定章。”“各地方师范中学及国民高等小学校等,遇有管教缺额,应就高等师范及师范学校毕业者,尽先分别任用。”“各学校人员如有管教不宜、难期得力者,务令酌量撤换,改派师范毕业生接充。”“此外,省、道、县视学及劝学员长、学务委员等职均与地方教育关系綦重,高等师范及师范毕业生之充当此项职务者,亦得认为服务。”
1917年2月
我校获教育部批准招选体育专修科学生,除教以各种体操外,并加习中国武术、外国武术及各项运动,以养成完全体育教员,2年毕业。按照《体育专修科章程》及《招选学生办法》,由各省选送,学校复试。
1917年3月
教育部任命方还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1917年5月
学校创办周报。
1917年5月
学校开办各科教员研究室。
1917年6月
北京高师第四届学生毕业,共计英语部21名、史地部25名、理化部31名、博物部18名、国文专修科34名。
1917年6月
学校修改预科招生办法:“招选预科学生四班(英语、史地、理化、博物);报考时应注明第一、第二志愿;报考学生需有中学或完全师范毕业之资格,其试验科目及程度:国文须文理清顺,能做论说四五百字以上;英文须有四五年以上程度,熟悉文法,能做短论(志愿入英语者,考试时应加试口读一门);历史须熟习本国历史并略知外国历史之大概;地理须曾习本国地理,并略知外国地理之大概;理化须曾习中等物理及化学;数学须曾习算数全部、代数二次方程以上、平面几何及初等三角;博物须曾习中等动植物及生理学。附志:以上所试各科,志愿入英语部者应注重国文英文,志愿入史地部者应注重国文英文历史地理,志愿入理化部者应注重国文理化数学,志愿入博物部者应注重国文博物。报考学生,先由各省区长官公署选送,其执行试验,应查照本校所定科目及程度,分别拟题,并评定分数,以平均五十分以上为及格,唯注重科目不满六十分者不得录取。各省区选送学生,以身体健康者为及格,其有孱弱不振或旧有疾病者,概不得录取。各省区选送学生,均有定额,应按照四部预科酌量匀配选送。本校复试不及格者得择其程度较优者拨入补习班。各省区学生来京应试,无论录取与否,一切费用均归自备。”
1917年6月
学校教务会议议决,规定专任教员的义务为:(1)指导学生;(2)整理书籍图画标本仪器;(3)经理教室及研究室内一切布置;(4)搜集成绩;(5)辅导学生组织学会,修改学生论文及讲演稿;(6)率领学生赴各处参观或旅行,修改报告书鉴定标本;(7)指导教生实习,修改批评案;(8)助理本校公务。决议要求包括“教授方法注重预习及考问(若一班学生在五十人以上者仍用讲演式);指定学生每学期应阅书籍并酌量试验;设教授法研究会”;“各部主任均须担任本部预科功课;教授时间按照预定课程办理不得临时增加;随意科开班应于学年开始时商订,不得临时开班”等。
1917年6月
教育部令准我校增招职工科1班,学生40人,入学资格以高小毕业或中学肄业一二年者为限,以木工、金工、编物三科为专门科目,定为3年毕业;并择成绩优异者,使加习职业及教育等科目1年,以为中小学校专科教员之准备,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济为用。
1917年6月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按照教育部令,对附属小学教员按《检定小学教员规程》进行检定。
1917年7月
我校学生在西山大觉寺附近村落组织夏期教育讲演会。
1917年7月
学校增设数理部。
1917年8月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停止招收预科,增设教育国文专修科,公开招考新生24名。
1917年9月
学校招收金工班18人,木工班22人。
1917年9月
学校制定《学生考勤规则》呈报教育部准予备案。
1917年9月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本科生32名、保姆讲习科14名学生毕业。
1917年10月
学校国文学会成立。
1917年10月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呈报教育部的《教育国文专修科简章》获准照办。简章规定:招收女子中学或师范毕业生,修业3年,以养成女子师范学校、中学校教员及管理员为主旨。学习科目有:教育、国文、修身、地理、历史、图画、体操、乐歌等。
1917年12月
学校举行图书馆开馆仪式。刘宝廉任首任图书馆主任。
1917年12月
女高师校友会成立。
1917年12月
由教育部批准、内务部划拨宣武门内太平湖地方荒地一块,为筹备校园之用。学校新建教室楼房32间,并增设了音乐教室。
1918年1月
校长陈宝泉接教育部训令,根据教育部主事曹冕等视察北京高师附属小学的报告,以该校管理、教授、训练各项成绩卓著,对教员赵镛等8人授奖章或传知褒勉;对房玉辉等3人则指出其有欠检点之处,应勤加注意。
1918年1月
校长陈宝泉接教育部训令,据教育部视学黎惠中、彭世芳报告,北京高师附属中学管理、训练均极注意,主任韩振华整理校务有条不紊,成绩良善应予传知褒奖。
1918年2月
学校召开手工图画学会成立大会,校长陈宝泉、手工图画专修科主任韩诵裳等发表演说。
1918年3月
学校德育部举行演讲会。医专校长汤尔和发表《健康与道德》的演讲,汇文大学教务长陈仕民发表《成功之教育家》的演讲。
1918年3月
教育总长傅增湘来校视察,先后参观学生教室、宿舍、博物标本室、理化实验室以及附小等。
1918年4月
数理学会编辑出版《数理杂志》,它是中国最早的数理杂志。至1925年12月,共出版4卷5期。该杂志刊载实践的数理教授法、数理之根本问题、数理界新闻、初等数理资料、名人讲演、数理研究法、最近数理新学说及其倾向、数理的发达沿革、名人著作、通信讨论等方面的文章,撰稿者多为数理学会会员。傅种孙发表在该杂志上的《几何学之基础》,是中国报道几何基础的第一篇文章。
1918年4月
我校教授钱玄同在《新青年》第四卷第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主张“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废汉文之后”,“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1918年4月
教育部召集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到京举行会议。我校校长陈宝泉、武昌高师校长张渲、沈阳高师代表吴清林、南京高师校长郭秉文、广东高师校长金曾澄5人出席会议。
1918年4月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应邀来校作题为《美与善》的演讲,讲演会由德育部主任邓萃英主持。
1918年5月
校友会发起国货维持会,以提倡国货为宗旨。
1918年5月
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要求本年北京高师毕业生援照历届成案,由各省分派工作。
1918年5月
我校和北京大学等校学生2000余人往总统府请愿,要求废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1918年5月
教育部发布命令,要求北京、武昌等地高等师范学校每届招考学生,应以各校每次学额之四分之三为由各省选送,以四分之一为各校直接招考。
1918年5月
日本爱媛县教育视察团团长渡边信治一行来校参观。
1918年6月
教育部通令各高等师范学校组织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联合会。《国立高等师范学校联合会简章》规定:北京、武昌、南京、沈阳、广东、成都六校及其附属各校职教员皆为会员,六校校长为干事长,每校自推10人担任干事,分任会务。
1918年6月
教育部通令各高等师范学校附设国语讲习科。
1918年6月
北京高师第五届学生毕业,计英语部32名、理化部22名、手工图画专修科19名、师范教员养成班42名,共115人。
迄今为止,北京高师历届毕业生共有300人,计英语部4班、史地部2班、理化部4班、博物部2班、国文专修科1班。毕业生就业去向为:任大学或专门学校职教员者19人,任中学职教员者125人,任师范学校职教员者68人,任小学职教员者18人,任甲乙两种实业学校职教员8人,升学者4人,在教育行政机关及任其他职务者共17人,未详者36人,已故者5人。毕业生仍以任中等学校职教员居大多数。
1918年6月
我校附设的东三省师范教员养成所学生毕业,计奉天20名、吉林13名、黑龙江9名。学生修业3年,与本科毕业者程度相等。
1918年6月
教育部咨各省区,北京高师本年招收预科学生,仍照历届成例,考取送校复试。本年招收国文、英语、数理、理化四部,每班30人,一共120人。附送《北京高师招选预科学生办法》、《北京高师简章摘要》及《入校须知》等件。
1918年6月
日本大阪教育视察团团员到校参观。
1918年7月
教育部通令各高等师范学校分派毕业学生服务办法。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会议议复教育部咨询案第四项《分派毕业学生服务办法》议决:各省教育行政机关每年应调查本省中等学校应需何科教员数目,请教育部就各高等师范毕业生分派。各高等师范应设介绍部,介绍毕业生于各省中等学校。
1918年7月
学校举办暑期国语讲习科,毕业24人。
1918年7月
教育部通令各高等师范学校视察附近省区教育状况办法。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会议议复教育部咨询案第五项《高等师范校长或主任教员视察附近省区教育状况办法》,议决:请部定各高等师范考查区域。考查可分为普通考查、特别考查两种。考查结果除供本校研究资料外,并应报告教育部。
1918年7月
我校教务主任邓萃英发表《动的教授论》,文中介绍了海尔巴脱、纳德尔、毕尔格孟得教育学说,认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如何使现在的人成为理想的人。
1918年8月
教育部决定每年选派各直辖学校教员若干人赴欧美各国留学。今年共有7人入选,为我国教授留学之始。我校邓萃英等5名男教授赴美研究教育学。2名女教师,分别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教员杨荫榆赴美研究教育学、家政学,沈葆德赴美研究音乐。
1918年8月
学校本科、预科共21班,学生约720人。
1918年9月
学校成立学生消防队。
1918年9月
高师周报刊登《课外运动规则》,规定:本校课外运动分为两季,3月11日到10月10日为第一季,10月11日至次年3月10日为第二季。每个学生每一季都应练习一种运动,并且要事先到斋务课报名,由课外运动主任支配。课外运动的种类包括:田径、网球、拳术、弓术、普通体操、器械体操、垒球、长距离竞走、足球、篮球、抵球。课外运动的时间是每周的周一至周五下午4点至5点,由教员指导、学监监督。课外运动的考查和试验成绩与体操分数平均,并参考考勤情况确定,缺席者扣分。各种运动选手可免除课外运动。课外运动时间以外的运动由校友会体育部组织进行。在校期间练习8种以上课外运动,成绩均在优等者,或者是专精一种课外运动,由教员认为确有担当该种课外运动指导及组织能力者,卒业时本校给予褒奖状。在学校担任某项运动选手至2年以上者,卒业时给予奖章。
1918年9月
职工科举行金工学生入学考试。
1918年10月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本科第四届毕业生34名,家事技艺专修科毕业生20名获准毕业。
1918年10月
北京高师修订简章获教育部批准,共两章26节172条。简章规定:以养成师范及中学教员为宗旨。设预科、本科、补习科、专攻科、专修科及附设职工科。修业期限:预科1年、本科3年、补习科1年、教育专攻科4年、体育专修科2年、职工科1年。
1918年10月
学校召开运动会。
1918年10月
学监主任陈恩荣对预科学生发表训话,指出:本校精神不仅科学知识,而以德育、体育尤当注重;本校校风以礼让为本,以勤劳刻苦四字为前提;要造就人格发达,知识、盛年难再,不可自误为勖。
1918年11月
教育部向比利时仪品公司借款4万5千元,用于北京女子高师建筑校舍及添置设备。
1918年11月
学校举行校役夜学开学式。校役夜学分为高等班和普通班,其中,高等班开设修身、国文(读法)、消防大义、笔算、国文(书法)。普通班仅开设前三门功课。
1918年11月
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表》,正式公布39个注音字母,以便学习推广。
1918年11月
我校举行辩论会第一次讲演会。辩论会名誉会长陈筱庄、名誉会员陈哲甫、李培初、池宗墨、韩景陈等莅临会议。
1918年12月
校长陈宝泉主持召开我国第一次国语教科书编辑会议。钱玄同教授担任编辑主任,计划编成后在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开展实验。
1918年12月
学监主任陈恩荣为便于新入校的预科学生熟悉学校作息时间,编写了《高等师范学生住校歌》:
清晨早起六点半,折叠被褥整衣冠。值日扫除室清洁,盥漱既毕看太阳。
七点有半进朝食,静默咀嚼菜根香。入自习室理晨课,几案拂拭待上堂。
八点授课治科学,心境澄澈勿彷徨。不到迟到记荒惰,二十分操集操场。
(上午九点五十分至十点十分)
十二点钟又一刻,午食铃声送悠扬。饭罢纷纷去盥漱,盥漱休把上课忘。
午后过客较少减,二时三时判短长。四点课外有运动,分数计算关毫芒。
五点书楼阅书报,德育部内富收藏。六点一刻又晚饭,饭后随意入浴房。
七点二刻复自习,八点对话细商量。学监点名勿离座,缺席扣分要参详。
九点二刻须臾至,堂钟一击灯无光。夫役扫除扬尘壒,迟退临时太仓皇。
寝室电灯已开放,安排寝事意徜徉。入夜十点铃复作,倏忽电灯灭上方。
就枕酣睡守静寂,且莫燃烛违校章。
1918年12月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编制《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一览》,取消“读经”课程。
1918年12月
学校制定新的课程标准,预科分部设立,教授科目以分为原则,以合为例外。虽然还沿用教育部制定的预科1年,本科3年的规定,实际上相当于本科4年。
1918年12月
校友会德育部组织学生会员开展讲演,包括本校讲演和社会讲演,以期和社会沟通。德育部借杨梅竹斜街东头东鸿泰茶馆开通俗演讲会,“备有留声机以助兴趣。是日天气和暖,听讲者甚众”。杨荃骏讲《做人的道理及谋生的方法》;吴陛讲《人生职业之必要》,阐发教育对于个人之德智体三方面及与国家子孙之关系;张焘讲《世上什么是幸福?哪一种人最贵?》。
1919年1月
学校教务会议公决:每年1月至2月、10月至11月间,集合本校及附属学校职教员各开教育、国文、英文、数学、体育各种研究会一次,讨论各科教授方法并审核教授参考用书,以促实际之进行。
1919年1月
学校公布修正后的学生考勤规则。第一条:学生于一学期中上课无一次缺席,自习无三次以上缺席者,应予记勤;第二条:学生于每日上课或自习时间有因病因事请假者,应向斋务课填具请假条,以备稽查,其未经请假而自由缺席者,应记不勤;第三条:学生座次以教室及自习室中座次表为准,有不得已理由欲移动座次者,须得教务课斋务课之允许,倘自行移易,职教员稽查时,即就其应坐之空位认作自由缺席以不勤论;第四条:凡学生一学年内记勤三次者,给以褒奖状;第五条:凡自由缺席一次以上者其操行成绩不得列甲等,三次以上者不得列乙等,七次以上者不得列丙等(每日自一时至数时,均以一次计算);第六条:凡未记勤亦未记不勤之学生,其缺席办法仍以通例为准;第七条:本规则自公布日施行。
1919年2月
由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联合发起组织的“中国教育扩张研究会”开会。
1919年2月
数理部学生匡互生、刘薰宇,国文部学生周予同等人,成立“同言社”,后该社成员受工学主义思想影响,于5月3日成立工学会。提倡“工学主义”,主张工学结合,并发行《工学》月刊。其宗旨之一是“平时则互相研究各种学术,或建设教育事业;国有困难外交,则竭力以谋补救”,“为国民外交之后援”。
1919年2月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应邀到校作题为《科学之修养》的讲演。
1919年3月
教育部公布《全国教育计划书》,提出:整理添设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筹设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项。统筹全国设立高等师范七所,北京、武昌、沈阳三所由部直接开办,南京、广东、成都三所由省筹办,陕西一所尚未开办。女子高等师范先在北京成立一校,再就各省择要增设。
1919年3月
女子师范学校成立文艺研究会(由文科发起),分讲演、编辑、庶务三部,并于6月出版了《文艺会刊》创刊号。研究会成立之后的一年里,共召开讲演会24次,发表论文30篇,文艺作品80篇。女高师文艺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一个由女性成员组成的文学社团。文艺研究会主办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虽然只出版了6期,但是延续时间长达6年。《文艺会刊》发表名人学者的讲演笔记,如蔡元培、李石曾、黄炎培、陈宝泉、胡适、杜威等的讲演笔记。鲁迅在女高师所作的著名讲演《娜拉走后怎样》,最早就是以讲演笔记的形式发表在《文艺会刊》第6期上。从女高师文艺研究会中,产生了一个对现代女性文学作出重要贡献的女作家群:庐隐、冯沅君、苏雪林、石评梅、陆晶清等,她们是时代号召下最早的女性觉醒者,为后来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9年3月
教育部批准生病的陈宝泉校长休假两周,由博物部教务主任陈映璜代理校长。
1919年3月
教育部颁布《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共6章35条,内容包括学科、学额及修业年限、入学退学及休学、学费、惩戒、服务6项。《规程》规定:设预科、本科,也得设选科、专修科、研究科。本科设文科、理科及家事科,亦得分数部学习。修业年限预科1年,本科3年,专修科2或3年,研究科1或2年。预科及专修科招收女子师范或中学毕业者,本科由预科毕业生升入,研究科由本科毕业生升入或有相当学力经试验考入。各科毕业生都须按规定年限服务。
1919年4月
数理学会出版了《数理杂志》,“五四”运动后又出版了《理化杂志》、《博物杂志》等。
1919年4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名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即日筹备改组,并通行各省区定期招生。
1919年4月
受“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我校校友会德育部成立平民学校,由本科学生分任教授管理之责。学校派职员工友各一人负责日常工作。平民学校的学生可以免费学习,学习用品由学校提供。平民学校的校歌歌词由胡适创作,由高师教师、音乐家萧友梅谱曲。平民学校一直坚持到“七七事变”抗战爆发被迫停办。
1919年4月
教育部委任方还为直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1919年5月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暂行简章》报教育部备案,包括“立学规则”和“管理规则”。“立学规则”包括:(1)宗旨:学校以养成女子师范学校、女子中学教员、管理员及小学教员、管理员、蒙养园保姆为宗旨;(2)编制;(3)学科;(4)学额及修业期限;(5)学年学期及休业日;(6)入学退学及休学;(7)学费;(8)惩戒;(9)试验、升级、留级及毕业;(10)服务;(11)附则。
1919年5月
在第四届远东运动会上,我校体育专修科学生朱恩德以优异成绩夺得田径、十项全能两枚金牌。
1919年5月
北京各高校代表在北京大学集会,抗议巴黎和会勒逼中国承认日本并吞青岛,并侵占我山东省权益。会议决定在5月7日的“国耻纪念日”举行示威游行。
1919年5月
我校无名团体召开全体会员会,修改工学会总纲。工学会正式成立。
1919年5月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等北京13所高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政府投降卖国的行径。之后,游行队伍冲到赵家楼曹汝霖住宅前,我校学生匡互生率先跳入宅内,并点燃了大火。北京政府出动大批军警,对爱国学生进行镇压,当场逮捕学生32人,其中我校学生8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5月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学生会,并加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我校学生会的代表连续三年担任北京学生联合会的总务工作。
1919年5月
由我校校长陈宝泉、北大校长蔡元培作保,反动当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各校复课。
1919年5月
我校获教育部令准,于暑假前派体操教员孔繁俊赴日考察体育。
1919年5月
我校获教育部令准,于暑假后招收英语、史地、理化、博物等四部预科生,并增招教育研究科、职业教员养成科、体育专修科各1班。
教育研究科以教授高深教育学术、养成教育界专门人材为宗旨;设有教育原理、教育史、教育制度、教授法、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学科;招收高师本科毕业生、各专门学校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生及二年级以上肄业生,英文能直接听讲者;2年毕业,毕业及格者给予教育学士学位。职业教员养成科为手工图画专修科之附属班次,此科系就职工科毕业生于艺术科目外,授以教育科目,养成教员资格,修业1年。体育专修科原为2年毕业,因科目繁多,延长为3年毕业,将来升为本科时应再增为4年。
1919年6月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订定《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暂行简章》及《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招生简章》,上报教育部批准。
1919年6月
女高师学生冲出校门,结队游行,到总统府请愿。这是我国历史上女子请愿游行的第一次。
1919年6月
教育部通咨各省区有关北京女子高师招生办法,要求每省选送3人,由学校进行复试。女高师在暑假招数理化部、博物部、家事科的预科生各1班,每班30人,招保姆讲习科1班,计40人。
1919年6月
教育部通咨各省区,6月北京高师毕业生8班,其中国文部23人、英语部23人、历史地理部20人、数理部28人、理化部22人、博物部18人、教育专攻科21人、体育专修科32人,共187人。籍隶该省者应酌委服务,以符定章。
1919年7月
学校兴工增建教室楼房两座,及大门、围墙。
1919年7月
女高师数理部发起成立数理研究会,宗旨在阐明学理,交换知识,分数学、物理、化学三组,分门研究,按期开会报告。
1919年7月
教育部令发布,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方还回教育部任用,委任本部编审员毛邦伟兼任直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1919年7月
教育部派伍崇敏会办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务。
1919年7月
学校接教育部令,为山西省开办师范特班。
1919年9月
学校受山西省委托,设山西学生特班。
1919年9月
博物学会编辑的《博物杂志》出版。
1919年9月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正式改名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正式设立的女子高等教育机构。自此,女高师开始了由中等层次的师范教育机构向高等层次的师范教育机构迈进的改造。该校将原有的国文专修科二年级改为文科国文部一年级,除去原来的24名学生外,加上13名选科生,共计37人;博物专修科学生改入理化博物部预科;又招了家事预科、保姆讲习科。原有女子师范学校本科依照原来办法办理,至毕业为止,不续招生。此时,全校共有学生260人,职员26人,教员45人,其中兼职教员3人。
1919年9月
女高师成立幼稚教育研究会(由保姆讲习科发起),宗旨在研究儿童心理及教授方法,分讲演、编辑二部。
1919年9月
学校呈报教育部的《课外活动规程》获准照行。《规程》规定:每学年开始时,校长指定职教员若干人组织“课外运动委员会”,管理本校课外运动一切事宜;课外运动中有田径、球类、拳术、器械等,每人于每年之内必须经过5种试验,课外运动分数专作一科与各学科平等计算。
1919年9月
教育部令北京高师及北京女高师附属小学,应联合组织教授研究会。
1919年9月
教育部派本部参事邓萃英,视学李步青、钱家治、彭世芳,编审员陈衡恪、舒翰祥、黎锦熙,部中张远荫等随时视察北京高师、北京女子高师各校附属小学,并参加各校教授研究会共同研究。
1919年10月
校长陈宝泉由教育部派赴欧美考察教育,本校博物部教务主任陈映璜受教育部委派任代理校长。在美考察期间,陈宝泉邀请美国著名教育家孟禄访华,并邀请李建勋等留美学子回国任教。
1919年10月
部分学生和教职员联合组织“平民教育社”。该社受杜威学说的影响而成立,以“研究、宣传及实施平民教育”为宗旨,前后延续了5年之久,社员最多时达140人。10月10日,平民教育社创办社刊《平民教育》。社刊一共出版了73期。
1919年11月
工学会出版了《工学》杂志,宣传“工学主义”或“工读主义”,刊载有关“工学主义”的论述、诗歌、译作和通讯,报道工学会会务消息。
1919年11月
女高师成立博物研究会(由博物部发起),宗旨在收集博物材料,并讨论学理,分生物、生理二组。
1919年11月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召开运动会,纪念建校十八周年。
1919年11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所拟《学校职务规程》。学校职务按定章分教务、学监、庶务三项。
1919年11月
教育部批准北京高师校长陈宝泉、北京女高师校长毛邦伟所拟《教授研究会简章》。
1919年11月
学校增设教育研究科1班,拟于民国九年1月间举行入学试验,请各省于民国九年1月8日前,选送学生到京应试。
1919年11月
我校废除学监制,成立学生自治会,这是各校中最早成立的。原由学校管训的许多事项改由学生自治会办理。自治会成立当日,蔡元培、蒋梦麟以及正在中国讲学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发表了演说。
1919年11月
教育部批准北京女子高师酌设选科并收旁听生。
1919年11月
我校教育研究科第一届招考通告在《晨报》刊登。
1919年11月
欧美教育考察团邹楫、任诚(江苏师范校长)、陈宝泉(北京高师校长)、孙其昌(沈阳高师校长)、杨若堃(成都高师校长)、金曾澄(广州高师校长)、谈锡恩(武昌高师校长),以及黄炎培、袁希涛等12人赴美考察。
1919年11月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会同社会各界为广西籍同学李超举行追悼会。该生因封建思想严重的兄长断其学习生活经费,逼迫她退学回家完婚,于当年8月16日忧愤而死。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参加了追悼会。
1919年12月
《教育丛刊》印刷发行。该刊物是学校教职员和学生以及毕业生“共同研究教育,自由发表思想”的杂志。发表文章的主要内容是:(1)批评本国当时教育的劣点及调查各地教育的现状;(2)介绍国外最新的教育学说;(3)建议本国教育今后的各种革新计划。
1919年12月
我国开始用国外的研究方法,应用教育统计和教育测量,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方面的问题。最早致力于此项工作的有:南京高师的俞子夷、廖世承、陈鹤琴和北京高师的张耀翔、刘廷芳等。
1919年12月
学校接收琉璃窑公柜地基,改辟大操场,复添筑教室楼房一座。
1919年12月
陈中凡升任女高师国文专修科级部主任,聘请胡适到国文部教授“中国哲学史”。1920年秋,还聘请李大钊来校讲授“社会学”、“女权运动史”、“伦理学”等课程,聘请了周作人、蔡元培、陈独秀等来国文部任教或讲演,营造起女高师浓重的学术氛围。
1919年12月
女高师成立学生自治会,以本互助之精神,谋个人能力之发展及校务之发达为宗旨。分评议部、干事部、纠察部。自治会成立后,受到校内外守旧势力的反对和攻击,但也得到青年学生的拥护和进步人士的关怀支持,如蔡元培就先后几次来高师发表讲演,对学生自治制度给予肯定和指导。女高师学生自治会很快成为女校界颇具影响力的学生组织。
1919年12月
民国八年年度预算公布,其中:北京高等师范经常费413320元,临时费3万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经常费145622元,临时费5万元。
1920年1月
学校教育研究科举行入学试验。共录取32人。这是我国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开始。
1920年1月
周作人应附中少年学会邀请作题为《新文学的要求》的讲演。
1920年2月
史地学会编辑的《史地丛刊》创刊。该刊主要发表探讨中外历史、地理和人类学等方面的论文和译著,介绍各地社会历史发展状况、一般地理知识和各地文化风俗,发表有关于历史教学改革的文章。《史地丛刊》第1卷第1期刊载史地部学生李荫清写的《唯物的历史观与科学的历史》一文,公开宣传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第1卷第3期和第2卷第1期还刊登了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和苏维埃俄国的文章。该刊从1922年2月第1卷第3期起改由中华书局发行。
1920年2月
女高师家事研究会成立,宗旨在本互助之精神,改良家庭,补助社会。
1920年3月
学校英文学会出版《英文丛刊》。
1920年4月
教育部通知各省区,为北京高师学生本年暑假毕业后亟须服务,请预查所辖中学、师范各校于本年暑假后需用教员若干,报部以凭分配。
1920年5月
校长陈宝泉考察结束。归国返校后,他锐意革新,尽量改聘留美学者执教,并组织校务改进委员会,委员均从校外选聘,且多系留美出身。这引起校内以东京高师为主干的教授群体的反对,形成留日派和留美派的尖锐对立。
1920年5月
学校本科国文、英语、理化、数理及博物五部学生,共340余人赴日参观考察。
1920年5月
北京各校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群众大会在北大三院举行。
1920年5月
学校召开“五七”国耻纪念会。
1920年6月
北京高等师范第七届学生毕业,计国文部23名,英语部27名,史地部34名,数理部26名,博务部17名,职业教员养成科17名。
1920年6月
实际教育研究社成立。
1920年6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所送改正《操行成绩考查方法》及《体育成绩考查方法》。
1920年6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高师考查学生操行办法》,北京高师附属中学《学生操行成绩考查方法》、《学生体育成绩考查方法》,北京高师附属小学《操行成绩考查方法》、《体育成绩考查方法》等各件。
1920年6月
教育部通知各省区,北京高师招考新生,请按该校招选办法简章摘要及各省区选送学生名额分配表选送。招考新生4班,国文部、英语部、数理部、理化部各1班。
1920年7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高师呈送之职工科简章及增设职业教育专修科简章并课程标准。职工科以授予职业教育养成小学专科教员为主旨,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或中等学校肄业生,设木工建筑班及金工机械班二科,3年毕业。职业教育专修科以养成职业学校、师范学校及中学校专科教员为宗旨。入学资格以中等职业学校及甲种工业学校毕业生为合格。本科分木工建筑及金工机械两科,满两年毕业。
1920年7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高等师范制定的《体育成绩考查方法》,规定:(1)身体的健康,每年由体育教员按附表检查一次。(2)身体的效能,共分下列五种,于修业期间,由课外运动委员会及体育教员,于平时上课及课外运动时间,会同考察之。甲:灵敏;乙:坚忍力;丙:体力;丁:心身调和;戊:规律协同。(3)精神:平时观察学生对于体育之兴趣、诚意、勇气等。(4)才干:观察学生对于体育上组织之能力及作领袖之才能。
1920年8月
北京高师图书馆采纳了李大钊的建议,利用暑假举办图书馆讲习会,以“谋图书馆事业之发展”为宗旨。讲习会聘请5位图书馆专家授课,并邀请李大钊、陈宝泉、程时煃、戴超、沈祖荣、邓萃英来校讲演。
1920年9月
教育部令准兼任北京女子高师校长毛邦伟辞职,改由熊崇煦任校长。
1920年9月
教育部派普通教育司司长张继煦随时视察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各校附属小学,并加入各校教授研究会共同研究。
1920年9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高师将各部学科改行单位制。各部各科之学科,大别为必修科、选修科。以主要学科为必修科,余均为选修科。原设预科改为本科1年。更分补习科为文、理二部,以使学生有所专注,并可就能力之所及,增进其程度。
1920年10月
实际教育研究社出版了教育刊物《实际教育》,主要对当时我国各级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包括教育现状、教学方针、授课方法、教材编写等方面。一些文章还介绍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1920年10月
教育部派编审员沈颐加入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的小学教授研究会共同研究。
1920年10月
女高师校长熊崇煦辞职,教育部委任毛邦伟兼代女高师校长。
1920年10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女子高师附设补习科。为推广女子教育,招收在中学卒业或有相当程度者入学。补习学科分国文、英语、数理、化学、博物五科。每一学科每日以3小时为一单位,月收学费2元,每一单位之教授时数暂以20星期计算。学生一概通学。租赁民房作教室。
1920年10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高师附设实验学校暨研究会。研究会以改良中小学之组织及试验各种教授新法为宗旨,由北京高师校长充任会长,由北京高师委任实验学校主任具体组织。研究会分小学教育股、中学教育股、特种教育股等三股研究,每股设股长一人。研究会编辑杂志《试验小学》,每两个月刊行一册。实验学校除设中小学各班外,并得设高能儿班、低能儿班、工作班、聋哑班、盲人班及顽童矫正所。所设各班均属试验性质。
1920年11月
女高师的缪伯英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时参加了由李大钊组织领导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11月
校长陈宝泉因“办事诸多棘手,致学务难期进行”,提出辞职。学校接教育部令: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陈宝泉调部任事,教育总长范源廉调往教育部任普通教育司司长。教育部委派陶孟和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后来,因学生一致挽留陈宝泉,陶孟和自愿辞职。
1920年11月
《晨报》刊登陈宝泉辞职之宣言书。
1920年12月
我校心理学教授张耀翔讲授心理学,创办了“心理实验室”。这是我国较早开办的心理实验室之一。
1920年12月
李大钊在北京女高师、北京师大等校讲授“女权运动史”、“史学思想史”、“社会学”和“图书馆学”等课。
1920年12月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博士于1920年秋至1921年夏,在我校教育研究科讲授《教育哲学》,即用所著《平民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为教科书。
1920年12月
女高师添设音乐体操专修科。
1920年12月
教育部调任陈宝泉为普通司司长,派本部参事邓萃英暂行兼代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职务,为代理校长。教育部发布第140号令:“照准陶孟和不就高师校长。”
1920年12月
学生自治会在风雨操场开会,一是欢送校长陈宝泉,二是欢迎新校长邓萃英,两位校长相继发表演说。
1921年1月
校长邓萃英呈准教育部,于校长室设总干事一人,干事二人,襄理校政。
1921年1月
全校主任会议修正公布《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内部组织暂行简章》。《简章》共8章,分别为:校长及校长室办公处、评议会会议、委员会、教务课、庶务科、会计科及附则等项。简章自公布之日始施行。凡属原有各机关之职掌,均照民国八年9月编印之《本校规程》办理。
1921年1月
鲁迅第一次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小说史,任教直至1926年8月2日。
1921年1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女子高师所拟《附设补习学校学则》,计37条。
1921年3月
北京高师、北京女高师、北京大学等8校代表联席会议,公推北大代表马叙伦为临时主席,定名为“北京国立专门以上各校教职员会代表联席会议”,表决要求教育部“指定确实款项作为教育经费”,“清还积欠”,并发表《停职宣言》、《上政府书》。
1921年4月
北京高师、北京大学等国立八校教职员,为抗议徐世昌北京政府积欠经费,全体辞职。
1921年4月
国立八校校长向教育部辞职。
1921年4月
北京政府被迫接受国立八校条件,各校教职员决定复职。
1921年5月
学校呈教育部批准本科兼收女生,附属中学开办女子部,附属中小学高等科兼收女子,增设数学及化学两研究科,定为两年毕业,授以理科学士学位。
1921年5月
以我校为主力的中国篮球代表队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冠军,夺得金牌。此为中国获得的第一枚国际篮球金牌。
1921年5月
李大钊出席我校学生举行的“五四运动”两周年纪念会并讲话。
1921年6月
北京高师第八届学生毕业,计英语部21名、史地部26名、理化部25名、博物部20名。
1921年7月
我校暨附属中小学获准每月经费为39650元(即民国八年预算之数)。
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女高师的缪伯英转为共产党员。她不仅是中共北方区的第一名女党员,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
1921年8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高师附中设女子部,招收女生1班。民国十年7月教育部曾咨令各省区中等学校男女未便同校,因附属学校具有试验性质与普通中学不同,自应准予试验。此为中学男女同校之始。
1921年8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高师暑假后设数学、物理、化学研究科。三科研究科均以教授高深数理化各学科养成专门人才,供给高等师资为宗旨。以本校数理、理化、两科毕业生、大学理科毕业生及3年以上肄业生经本校认为有相当学力者经试验合格后亦准入学。本校数理、理化科毕业生、大学理科毕业生得酌免入学试验。此外各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应经试验入学。定为2年毕业,每科以10名为足额,毕业及格得称理学士。
1921年8月
教育部批准北京女子高师于暑假后招收国文部预科1班40名,理化部预科1班32名。请各省选送。
1921年8月
学校接教育部令,内容为:“以山西特班限于经费困难,山西省不能拨款协济,可暂行停止招生。”
1921年8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女子高师音乐体操专修科分科,分为音乐专修科及体操专修科,并将修业期限延长一年。这是我国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开设音乐体操科之始,这一学科的设立,使得我国中小学得以开设音乐课和体育教育课,加强了学校的美育和体育。
1921年9月
北京高师附中同学筹组“少年学会”,并发行会员研究学问的出版物,定名《少年》,于10月1日出版,出至15期停刊。
1921年9月
学校开始兴建新图书馆。
1921年9月
应“实际教育调查社”之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院主任孟禄博士抵京。定自9月24日至12月5日赴各处考察教育,由北京高师教育科教授王仲达担任向导。教育界严范孙(严修)、范静生(范源廉)、袁观澜、陈莜庄(陈宝泉)、张伯苓等发起组织的“实际教育调查社”筹备处设于北京高师,并为孟禄通讯之总机关。
1921年9月
校长邓萃英奉派赴美参加华盛顿会议,辞去校长职务。教育部委任李建勋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1921年10月
学校在北京续招考教育研究科1班,计30人;并添数学、物理、化学研究科各班10人。本科六部,每部招收一班。
1921年10月
学校拟定《高师内部改组计划草案》,共七章,内容主要是:校长、教务处、总务处、评议会、行政会议、行政委员会、学制,大旨是将本科之六部总分为文、理两院,修业年限各为4年。研究科则设教育、文、理三部,修业2年,授予学士学位。三部内分九科,即教育、国文、历史、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矿物学。又以教育为本科及研究科之中心。校务行政设教务长、庶务长各一人,废六部主任而设各学科主任及各学科教授会。
1921年10月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年会召开,大会通过了《新学制系统草案》,会后教育界对草案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1921年10月
教育部令派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本部编审员熊崇煦仍回本部供职,委任毛邦伟兼代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校长。
1921年12月
中华心理学会成立,会长为北京高师教授张耀翔,赞助者有东南大学兼南京高师教授陆志韦、陈鹤琴、廖茂如等。
1921年12月
北京高师增设理化、博物、数理三部的研究科。
1921年12月
北京高师学生许兴凯、冯品毅、楚图南等人通过李大钊的介绍先后加入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或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12月
美国孟禄博士与实际教育调查社社员范源濂及各大学专门学校代表朱经农、李建勋等,北京市中小学代表张鸿来等,各省教育界代表马叙伦、方永蒸等,特请员熊希龄、胡适等,教育部代表陈延龄等70余人,在北京开教育讨论会3天。会后,由实际教育调查社出版、中华书局印行《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一册。
1922年2月
“全国教育独立运动会”在我校召开成立大会。会上选定职员,发表宣言,派代表与各报馆、各通讯社联络,函请学界各团体共策进行。后又在我校开第二次会议修正宣言书。宣言书中提出:(1)教育经费应急谋独立;(2)教育基金应急谋指定;(3)教育制度应急谋独立。
1922年2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女子高师呈送改订的本校内部暂行组织大纲及各种会议细则。
1922年3月
我校召开总务会议,报告与各教育团体接洽情形,议决举行联合会议。
1922年3月
学校筹组文科补习学校。补习学校为秉师范生服务社会之精神,以辅助青年补习国文、英语、史地诸学科为宗旨。补校分国文学科、英语学科、史地学科三部分。以北京高师校长为名誉校长,国文、英语、史地三部主任为名誉主任,三部助理员为名誉赞助员。于26日选出第一届正式职员,均由学生担任。
1922年3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废止预科、选科,决定将现有选科生一律改为本科,免收膳费,以后不再添设选科。
1922年4月
教育研究科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授予学生教育学士学位。原入学者32人,毕业者16人。这是中国各大学、专门学校设研究科并授予毕业学生以学位的开始。会上,校长李建勋、教育次长代表陈宝泉、教员代表刘廷芳、毕业生代表陈兆蘅、来宾代表梁启超分别讲话。
1922年5月
工学会召开纪念会,请李大钊、高一涵两先生讲演。《工学杂志》也出版纪念号(该杂志已停刊一年有余)。
1922年5月
学校修改组织大纲、学则概要和课程标准呈报教育部。改订课程编制:本科分四年科和六年科两种。四年科,设教育系、国文系、英文系、史地系、数理系、理化系、生物系、体育系,均为4年毕业;六年科,设教育系、国文系、英文系、史地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均为6年毕业,授学士学位。又改订本校行政组织,由教授选出代表组织评议会,校长室设秘书,全校政务分为总务处和教务处,设总务长与教务长各一人。呈报教育部批准照办。
1922年5月
“平民教育社”与高师“实际教育研究社”合并,仍旧使用“平民教育社”的名称,“实际教育研究社”的刊物《实际教育》并入《平民教育》。
1922年5月
李大钊出席女子高师举行的“五四运动”三周年纪念会并讲话。
1922年5月
教育部咨各省区,内容是:北京高师组织夏令学校,各省区派员参加听讲,费用即由公家措给。
1922年6月
北京高师第十届学生毕业,计教育研究科14名、国文部29名、英语部21名、数理部25名、理化部29名、体育专修科21名、职工教育专修科26名。
1922年6月
教育研究科举行第二班授予教育学士学位及毕业证书典礼。本班共毕业14人。
1922年7月
教育部指令北京高师呈请改组为北京师范大学一事,因国家财政困难,一时不能增加预算,而且学制会议召集在即,高师应否改定名称,尚难决定,故所请改称师范大学一事,暂从缓议。
1922年7月
北京高师夏令学校开学,10日开始授课。其宗旨是:为谋全国普通学校教职员及各省区教育行政人员增进学识起见,利用暑假组织夏令学校。学校分为两星期、四星期和六星期三种时段,设有教育科、文科、理科等各方面约50余种,各种考试合格者,由学校给予颁发该科学分证书。
1922年7月
教育部委任许寿裳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同意兼代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毛邦伟呈请开去兼代校长职务。
1922年7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高等师范关于附属小学拟略变更学制事“姑准试办”。拟自民国十一年8月起,试将高等科修业年限缩短1年,与国民科共6年合为一大单元,为学生毕业后升学计,拟自本校12年度起添设1年补习科。
1922年7月
教育部指令北京高师所呈附中拟订三三新学制一事,以学制会议已定于9月举行,俟该会议议决后,再行核示办法。至于增加年限一节,因附中含有试验教育性质,可准予试办。
1922年7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组织大纲”、“学则概要”及“课程标准”,进行试办。学校以研究专门学术,造就师范与中等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为宗旨。学制则分为四年科、六年科两种,自第三学年起由学生选择学习。
1922年7月
教育部令准予试办《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组织大纲》。
1922年8月
附属中学实行三三新学制。
1922年9月
教育部在北京召集全国学制会议。通过《学校系统改革案》,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应提高程度,改为师范大学,或并设于大学内。在讨论中,通过了北京高师校长李建勋所提《请改全国国立高等师范为师范大学案》。
1922年10月
北京高师以校长李建勋为代表组成“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修正请愿团”,拟具“请愿书”,内有请求宪法中增加有关“教育与学校”的具体条文,要求把教育列入宪法。其后,经议员袁麟阁等将原案于宪法会议提出。
1922年10月
新图书馆馆舍落成。这座由德国、美国、丹麦三国建筑师、电气设计师设计施工的馆舍,是一座面积1157平方米的二层楼房,矗立在高师校门内。高师时期的图书馆,并不仅仅用于藏书阅览,还经常举办读书会,由老师指导学生读书,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在新馆启用开幕式上,邓萃英致开幕纪念辞,图书馆主任冯陈祖怡发表讲话,公布馆藏数字为:中文旧籍848部1200册,中文新籍2527部3682册,日文书籍2360部2917册,英文书籍4395册,德文书籍101册,法文书籍22册。
1922年10月
北京高师附设试验学校研究会国语读本四册送教育部,部批示改后再送审查。
1922年10月
学校接教育部令,主要内容是:“近年以来,国中普通教育程度不无欠缺,自非设法提高,无以应时势之需要,故造就师资,宜有专设之师范大学。查该校开办较早,并有各种研究科之设置,亟应先就该校开始筹备。除由本部敦聘教育界耆宿范源廉、袁希涛、李煜瀛等及指派专员外,并由该校先行推定教授一人;组织筹备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并由教育部制定《筹备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章程》,制定《筹备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细则》。所有就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筹备北京师范大学一切事宜,均由该委员会负责。”
1922年10月
教育部函袁希涛、李煜瀛,敦请担任筹备北京师范大学事宜。
1922年10月
教育部派参事邓萃英、司长陈宝泉为筹备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委员。
1922年11月
筹备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议决:(1)公推李石曾(李煜瀛字石曾)为临时主席;(2)公推范静生(范源廉字静生)为本会委员长;(3)推荐范静生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1922年11月
大总统令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其中规定:师范大学校修业年限4年。为补充初级中学教员之不足,得设2年之师范专修科,附设于大学校教育科或师范大学校。
1922年11月
教育部公布《筹备北京师范大学校委员会章程》,规定委员会职责为:处理北京高师一切结束事宜,审核北京高师的决算,计划北京师大一切开办事宜,议定师大的预算、组织及学制等。委员会设委员9人,除由教育总长延聘及指派外,并由北京高师推举教授2人。由委员会推举委员长及副委员长各1人。筹备委员会聘范源廉、李石曾、袁希涛、邓萃英、陈宝泉等为委员。
1922年11月
学生自治会发表宣言,欢迎师范大学新任校长范源廉。校长李建勋辞职,赴美留学。
1922年12月
北京高师“废部改系”,将数理部改称数学系,理化部改称化学系,增设物理系。
1922年12月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制定“教育实习大纲”。规定学生的教育实习于第四学年行之。以二单元为及格。
1922年12月
女高师订定组织大纲,改革学校全部行政系统,并重新厘定课程,成立评议会,出版周刊,各种行政委员会也次序设立。许寿裳在评议会上提出改建女子大学意见书,会议议决通过,组织大学讨论委员会,商定学则。
1922年12月
北京师大附中和南京东大附中等校组织成立“中华教育协进社”。
1922年12月
《教育杂志》第14卷第2号载《国内教育杂志一览表》。其中由北京高师编刊的有:《教育丛刊》,全年8册,中华书局印行;《平民教育》,全年18册;《实际教育》,全年10册。
1922年12月
许兴凯、冯品毅等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党员,成为北师大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北高师和女高师合建了中共地下党支部,负责人为许兴凯,成员有缪伯英、冯品毅、游宇等。
1922年12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女高师停办补习学校,改设补习科。批准呈送的补习科学则9条。补习科为各省选送投考额满见遗者,为增补其学识准备升学而设,卒业程度以中学毕业程度为标准。
1922年12月
教育部发布训令,内容为:北京高师校长李建勋辞职,已于本日指令照准。除电请校长范源廉即日回国就职外,所有校长职务,应暂由该校评议会代行。
1922年12月
教育部委派李建勋赴欧美考察师范教育。
1922年12月
教育部委派本部司长陈宝泉暂行兼代北京高师校长职务。
1922年12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女高师呈送的《附属中学初级中学简章》,规定该中学修业年限为3年,第一学年所习学科皆为固定科目,从第二学年起,采用选科制,各科均用学分制,以习满165学分为毕业期限。
1923年1月
教育总长彭允彝致电邀请范源廉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1923年2月
教育部指令:北京高师及北京女高师所送遵拟小学教育研究会简章可以实行。小学教育研究会由北京高师及北京女高师两附属小学联合组织,以研究小学教育理法力图实行于实际。
1923年2月
教育部任命范源廉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1923年3月
女高师评议会决定改办女子大学,从本年度开始招收大学预科生:文理科各1班,师范科体育学系1班。
1923年3月
由北京27个单位联名召开的“施洋、林祥谦和二七诸烈士追悼大会”在我校风雨操场举行。各界人士5000多人参加大会。
1923年3月
学生联合会议决,通电全国否认国会及反对北京政府等案。同时,我校、北京大学均举行学生全体大会,发表宣言。
1923年3月
我校开办的补习学校“乐群预备学校”开设第二期,分为高级班71人,初级班32人。
1923年4月
教育部批准我校教授王文培等设立的《国际教育研究会简章》,但批示其第6条内“遇必要时得陈请教育部酌予津贴”等语“可勿列入”。该会以研究世界教育趋势,提倡国际教育事业为宗旨,会址即设在高师校园。
1923年5月
筹备北京师大委员会制定颁布《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暂行组织大纲》,分别为:第一章,名称;第二章,宗旨;第三章,学制;第四章,行政组织;第五章,会议;第六章,附属学校。《组织大纲》规定:
宗旨:以造就师范与中等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并研究专门学术为宗旨。
学制:本科4年,预科2年。学科分必修、选修二种。分初级大学、高级大学二部,各修业2年。课程采用学分制,以每学生每周上课1小时及需要自修时间1小时至2小时历半年者为1学分。预科生共习106学分,初级大学习80学分,高级大学习70学分。
行政组织:设立校长室、总务处、教务处、评议会及各种委员会。校长1人,总辖全校校务。总务处设总务长1人,由校长从校内教授中聘任(或兼任),任期1年,可连任。其职责为商同校长总理各部事务。总务处下设庶务部、会计部、舍务部、介绍部、注册部、仪器部、出版部,分别设主任1人、事务员和书记若干人,教务处设教务长1人,由校长从各系主任及教授中选任,任期2年,可连任。其职责为商同校长计划全校教务。评议会由从教授中选出的代表8人与校长、总务长、教务长一起组成,校长为评议会议长。评议会的职权为:各学系的设立废止及变更;校内各事务机关的设立废止及变更;审议各种规则;教育总长及校长交议事项;本校预算及决算;授予学位;各委员会提议事项;关于斥退学生事项;有关本校其他重要事项。此外,为了“辅助学校各机关筹划进行”而设立了聘任委员会、学生自治及社会服务辅导委员会、体育卫生委员会、预算及审计委员会、考试委员会、教生实习委员会、出版委员会、图书仪器委员会、选科指导委员会。
1923年5月
北京千余名学生在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举行“五四运动”四周年纪念会,李大钊在会上发表演说。
1923年5月
筹备师大委员会及评议会联席会议决定:北京师范大学成立日期定为7月1日。
1923年6月
北京高师第11届学生毕业,共192名,计教育研究科11名、数学研究科5名、化学研究科7名,本科英语系49名、史地系24名、理化系61名、博物系22名,职工教育专修科13名。
1923年6月
学校接到教育部转来的校长范源廉辞职电,议决函回复教育部秘书厅,声明本校同仁仍一致请范校长务必就职,请教育部代电促范先生速归。
1923年7月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成立典礼,宣告正式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也是当时“硕果仅存”的高等师范学校(其余五所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师、沈阳高师、南京高师、广东高师、成都高师都先后改名或并入普通大学)。
1923年8月
北京高师附属中学改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林砺儒任主任。
1923年9月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开学。《北京师大周刊》出版了第203期《师范大学第一次始业纪念增刊》。
1923年10月
鲁迅到北京女高师任教。鲁迅于7月应北京女高师校长许寿裳之聘在北京女高师兼任国文系讲师,开设《小说史》课,任教至1926年8月。
1923年10月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我校合组“中学课程研究班”招生,于本日开课,满1年毕业。
1923年11月
范源廉就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任校长。学生自治会举行了欢迎董事长梁启超、校长范源廉的大会。
1923年11月
原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邓萃英发表文章《北京师范大学开校感言》,谈理想中的师范大学,认为“理想的师大非师范非大学,亦师范亦大学也”。
1923年12月
学生自治会修订“自治大纲”,分设总务委员会、出版委员会、卫生委员会、食事委员会、纠察委员会、议事会。总务委员会办理有关全校学生自治活动中的一切重要事务;学务委员会替代旧有班长的职务;议事会由各班委员选出议事员组成,办理各委员会无法办理的事情,并且由议事会推选代表若干人出席学校召开的评议会。
1923年12月
美国生物学专家柯脱先生,来校讲演《生物学为实用科学》、《进化之意义》、《科学界之理想》、《植物学之机会》。
1923年12月
幼稚教育专家江卢岫霙任女师大蒙养园主任,大事整顿,将旧生分为5组,另招新生2组,儿童总计200名左右。由此继续发展,幼稚生增至11组。
1923年12月
“国语统一筹备会”组织成立“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黎锦熙、钱玄同等11人为委员。同年,黎锦熙首创并领导国语统一筹备会设立国语辞典编纂处。
1923年12月
《国语月刊》第一卷第七期“汉字改革号”特刊出版。钱玄同教授主张汉字改用字母拼音,以作“根本改革”。同时他大力提倡写简体字。
1923年12月
教育部批示北京师大实验国语教科书8册,附册1册。改正送核后,再予审定。
1923年12月
北京师大平民教育社在风雨操场举行公开讲演,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陶行知作了题为《长江流域平民教育之性质组织及方法》的讲演。
1923年12月
鲁迅应女高师国文系学生组织的文艺会的邀请,发表了他在女师大的第一次讲演《娜拉走后怎样》。鲁迅通过对易卜生剧本《玩偶之家》里的女主人公娜拉的分析,指出娜拉的出走不是妇女解放的根本出路,要实现妇女解放,首先必须以“剧烈的战斗”取得平等的经济权,进而以“深沉的韧性的战斗”改革旧有的经济制度。讲演结束后,学生们连续公演《娜拉》三天,场场爆满。
1923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筹备委员会呈报组织董事会,并报送章程11条,教育部准予备案。
1923年12月
教育部令派本部参事邓萃英、司长陈宝泉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董事会董事。
1924年1月
理化系主任陈裕光兼任总务长,教育家查良钊教授兼任教务长。
1924年1月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董事会成立。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育部聘请梁启超、李石曾、熊希龄、袁希涛、张伯苓、王祖训,并派部参事邓萃英、司长陈宝泉为董事,校长范源廉为例任董事,公推梁启超为董事长。在当时的国立大学中,北京师范大学是第一个创立董事会的大学。董事会的职权,按《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董事会简章》的规定,共有8项:(1)推荐校长;(2)议定学校教育方针;(3)制定学校章程及组织大纲;(4)审定本校预算及决算;(5)审定教授之待遇;(6)审定学位之给予;(7)保管校产;(8)议决其他经校长提出之重要事宜。董事会议决的事项,应由校长呈请教育部核准施行。
1924年1月
教育部函聘范源廉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校长。
1924年1月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范源廉就职典礼举行。教育总长黄郛致开会辞,董事长梁启超发表演说,范校长发表就职演说,学生自治会发表祝词。
1924年2月
杨荫榆被教育部委派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成为中国第—位女大学校长。
1924年3月
学校实行周会制度,即每周四上午10时至12时,在风雨操场举行。本次周会由教职员作题目为《团聚教职员学生之精神,与学生高尚德育之修养》的讲演。
1924年3月
北京女高师董事会聘任王章祐、毛邦伟、朱其慧、沈景英、杨荫榆、梁启超、谈荔孙为董事。
1924年3月
教育部派司长陈宝泉、图书审定处常任审定员沈步洲为北京女高师董事会董事。
1924年3月
教育部指令北京女子高师,以北京女子高师拟改办女子大学,未便照准。女高师原为养成女子师资而设,近来女子教育渐见发达,需人正多,不宜改为女子大学。至新招大学预科生,为时尚少,所习课程亦属普通学科,得改编高师第一年级与旧有学生一律待遇,可审度情形斟酌办理。
1924年3月
新近从美国考察归来的教育科教授赵乃传,在风雨操场作题为《美国中小学教育最近之趋势》的讲演。
1924年4月
校长范源廉及梁启超、汤尔和及师大教职员30余人,在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宴请日本友人服部宇之吉博士及来京计划对华文化事业之朝冈小村诸先生。
1924年4月
北京女高师接教育部令,内容是:“该校附属中学拟于本年暑假添办高级中学,自属切要之图,惟现时经费奇绌,应暂由该校撙节办理。”
1924年4月
国立东大、北京师大及中国科学社、全国教育联合会、退还庚子赔款事宜委员会、中华教育改进社、筹画全国教育经费委员会等11团体,联合发表宣言,反对日本对华文化事业,以促日本反省。
1924年5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女高师改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命杨荫榆为校长,原女高师校长许寿裳的辞职获准。
1924年5月
女师大音乐系第一班在东城米市大街召开青年会,举行毕业音乐大会。
1924年6月
学校修订并公布师范大学组织大纲,规定:本科分设教育、国文、英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9系,并设体育、手工图画两专修科。
1924年6月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第12届学生毕业,这是“高师改大”后第一届毕业生,计有教育研究科27名,国文系27名,英文系33名,数理系25名,理化系28名,博物系19名,共159名。校长范源廉主持典礼,教育总长张国淦,学校董事熊希龄、张伯苓、陈宝泉、邓萃英、王祖训、李煜瀛等出席仪式。
1924年6月
博物系植物学教员李顺卿和地质学教员翁文灏,带领学生到泰安、济南、博山、青岛等地考察地质,采集动植物标本。
1924年7月
学校在《晨报》刊登年度招生通告。
1924年7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女师大所拟《女子师范大学组织大纲》试行。大纲规定:本校定名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地质学、教育学、哲学、史学、国文学、英文学、音乐、体育等12系,修业年限4年。大学预科设甲乙二部,修业年限2年。本校本科毕业学生得称学士。办学宗旨:(1)养成中等学校师资;(2)养成教育行政人员;(3)研究高深学术;(4)发展女性特长。
1924年8月
教育部函聘杨荫榆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1924年8月
教育部令准北京师范大学所定之《组织大纲》及《学则概要》。《组织大纲》共7章39条,主要内容如下:定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宗旨:以造就师范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并研究专门学术为宗旨。学制:本科修业年限4年(暂设预科修业年限2年)。并得设研究院、专修科、推广部、暑期讲习科,其修业年限及详细办法另定。本科所设系:教育系、心理系、国文系、英文系、历史系、地理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质系、体育系。本科毕业生得称学士。
1924年9月
校长范源廉辞职离校,董事会议决致函本校评议会,在校长未返校之前,托评议会代行校长职务。
1924年9月
校长范源廉呈报教育部:师大本由高师改组,按照高师旧章,所录学生概系免收学费、舍费,且由校供给膳食并旅行参观等费。现学生人数又复众多,困难情况实异寻常,请会商财政部特拨补助费3万元。教育部答复以财政部库款支绌,此项补助费实属无可设法,即令知照。
1924年10月
女师大附属中学添办高级中学,分为文理两科。
1924年10月
女师大蒙养园改定宗旨为:应用科学方法训练未达学龄之儿童,务本自由主义,以发展其天然活动力,此外并附有规定之目的:即调和或矫正家庭生活,使儿童于入学前有相当之智识及充分之准备以树立国民教育之基础。根据本年的课程标准,本园课程主要有:(1)谈话(道德、卫生、历史、故事、时令、家庭状况、普通常识、天然观察等);(2)智识训练与感觉训练(以上二种均采用蒙台梭利和福禄倍尔的教育器具);(3)口齿训练;(4)手工;(5)图画;(6)中西乐歌(时令歌曲);(7)国音字母;(8)识字;(9)算学初步;(10)游戏(自由的与指导的);(11)简单体操;(12)户外运动;(13)饮食操作。
1924年10月
黎锦熙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新著国语文法》,这是他在借鉴了J.C.纳斯菲尔德的《英语语法》并继承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基础上,为探索白话文规律而撰写的第一部有创造性、有影响的现代汉语(白话文)语法著作,被学者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鸣钟之一”。
1924年10月
附属中学开设高中女子师范科,设置女子师范课程及学科标准,只招收一个班。
1924年10月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1924年10月
教育部致函北京师大董事会,准按董事会所请在校长范源廉返校前,暂由评议会临时主席代行校长职权,维持校务。
1925年1月
华北五大学(师大、燕大、北大、清华、协和)国语辩论会举行,师大正组胜协和反组。
1925年1月
华北五大学第三届英语辩论会举行,师大正组胜北大反组。
1925年1月
女子师大部分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请校长杨荫榆离校,并发表学生宣言。请愿没有结果,学校中的中立派学生开会调解,部分教职员也主张维持现状,不愿轻易更换校长。
1925年3月
孙中山灵柩从协和医院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女师大学生请求校长杨荫榆去天安门参加接灵,遭到拒绝后,仍高举校旗,列队参加护送。
1925年3月
女师大哲教系游艺会在新民剧场演出《爱情与世仇》(即《罗密欧与朱丽叶》)。鲁迅先生前往观看。
1925年4月
女师大附属小学举行成绩展览会。
1925年4月
北京师大英文演说竞赛会在风雨操场举行。英语系四年级学生张国维获第一名。
1925年4月
北京师大国语演说决赛在风雨操场举行。评判员有北大教授袁同礼、师大教授汪典存等,主席为师大教务长查良钊。魏江渔获第一名。
1925年5月
北京各校学生在我校召开“五四”纪念大会,通过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军阀政府等五项决议。
1925年5月
学校举行国耻纪念会,由汪典存教授主持会议。
1925年5月
北京各校学生决定放假1日,在天安门开会追悼孙中山,同时纪念国耻。段祺瑞政府教育部下令不许放假。师大学生冲出校门,去天安门与中国大学、医专等校学生会合,遭到反动军警截击。下午,部分学生在景山开会讲演,并去教育总长住宅质问,被军警打伤数十人,捕去10余人。
1925年5月
女师大召开“五七”国耻纪念会,学生自治会因为不承认杨荫榆为校长,事先请总务长吴戒逸担任大会主席。大会开始,杨荫榆仍旧以校长身份登上主席台,最后在自治会代表的坚持反对下离去。当日下午,杨荫榆召集女师大评议会成员开会,议决开除张平江、郑德音、许广平、蒲振声、刘和珍、姜伯谛等6名自治会代表。
1925年5月
三十几所高校学生到段祺瑞政府请愿。师大与北大等校学生为代表,要求罢免教育总长和警察总监,交法庭惩办。
1925年5月
鲁迅到女师大参加会议,并作《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列述杨荫榆之罪状,要求“迅予撤换,拯本校于阽危,出学生于水火”。
1925年5月
《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宣言》在《京报》发表,该《宣言》由鲁迅拟稿,并邀请马裕藻等六名教师签名。
1925年6月
学校第13届学生毕业,计教育研究科29名、国文研究科7名、英语研究科10名、史地研究科9名、数学研究科7名、化学研究科10名、博物研究科7名,本科国文系22名、英文系35名、史地系21名、数理系18名、理化系20名、博物系10名,职工教育专修科17名,共222名。
1925年8月
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武装到校,宣布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班,高师国文科三年级及大学教育预科一年级各1班。
1925年8月
鲁迅等人组织成立“女师大校务维持会”,起草《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邀请其他教授共同签名发表,表示严正态度。女师大被宣布解散后,鲁迅、许寿裳、马裕藻等教师在报子街的女师大补习学校设立临时办事处,筹备招生和开学。
1925年8月
北京各大学代表在中央公园开会,推举李泰棻、王世杰、李煜瀛、易培基、熊希龄等为代表向政府交涉,援助女师大。
1925年8月
政府内阁决议,决定停办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由教育部派员接收。
1925年8月
教育总长章士钊约学生家长、保证人开茶话会,请家长劝学生迁出,未果。
1925年8月
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改组为女子大学,并设立筹备处,由章士钊亲自兼任处长。
1925年8月
北京大学评议会召集会议,以章士钊解散女师大,实为教育界罪人,议决脱离教育部,宣布独立。
1925年8月
教育总长章士钊到女子师大接收校舍,发生武力拒绝,15人被巡警拘捕。
1925年8月
鲁迅、钱玄同、马衡、沈尹默、顾孟余等41人发表宣言,不承认章士钊为教育总长。
1925年9月
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组织语音学团体“数人会”,我校钱玄同、黎锦熙均为会员,开始研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1925年9月
女师大租定阜成门内南小街宗帽胡同14号为校址,在校务维持会的主持下,举行开学典礼,鲁迅在会上讲话。当天到会的师生、家长和各校代表达200多人。
1925年9月
北京师大举行开学仪式,梁启超、陈宝泉、邓萃英等董事到会。会议由评议会主席查良钊教授主持。
1925年10月
经过校董事会的正式推荐,临时执政府任命我校数理系主任张贻惠为校长。这是我校实施德国式大学“教授治校”原则的第一次尝试。
1925年10月
日本蝴蝶牌口琴团的小幡四郎、新村武等口琴家应我校王桐龄教授的邀请,来校进行表演。
1925年10月
新校长张贻惠举行就职典礼。
1925年10月
日本教育大家泽柳政太郎博士来校作题为《教育之新倾向》的讲演。我校教授、附中主任林砺儒担任口译。
1925年11月
《晨报》报道“乡村教育研究会”成立,文中说:“我国教育大半只注重城市,而对于乡村教育,则颇多忽略。北京师大有鉴于此,特于今春增设乡村教育科目。该科教授傅葆琛及学生等,更创立乡村教育研究会,专门提倡乡村教育。前晚七时该会假欧美同学会大典开成立大会。”
1925年12月
生物系学生以“研究并推广生物科学”为宗旨,成立生物学会,并刊行月刊及半月刊。
1925年12月
钱玄同、黎锦熙等创办《国语周刊》(作为《京报》副刊之一),提倡“丰富的、美丽的、新鲜的、自然的”民间文艺。
1925年12月
五卅惨案发生后,女师大学生在《京报·妇女周刊》上发表文章,号召“把要求妇女解放和反对英日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压迫联系起来”,并组织护士训练班,学习看护,决心以行动支援工人。
1925年12月
临时执政府令,“国立北京女子大学及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均着继续兴办,着财教两部迅筹办法呈报”,并撤销杨荫榆校长职务。
1925年12月
临时执政府任命易培基为教育总长。易培基就任后,自兼女师大校长,欢迎宗帽胡同的护校女生复校。石驸马大街的原女师大校址虽然为女子大学学生所占驻,但大多数学生同情女师大学生复校。两校学生同赴教育部请求拨给校舍。
1926年1月
女师大开会欢迎易培基出任校长,教务长许寿裳主持大会,鲁迅代表校务维持会致欢迎词,许广平代表学生自治会致词。持续一年的女师大风潮宣告结束。
1926年2月
学校举行第一次图书展览大会,为期三天。
1926年3月
男女两师大附属中、小学校按期开课。
1926年3月
教育部核准女师大组织大纲。同日,女师大评议会成立,票选马裕藻、许寿裳、陈启修、林语堂、徐炳昶、戴夏、文元模、郑奠、周树人、张泽、赵廷炳11人为评议员。
1926年3月
女师大依据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教授普选教务长,选举林语堂为教务长,接替许寿裳。
1926年3月
因教育经费没有着落,北京国立九校无法开课。我校学生自治会召开会议,决定发起读书运动,并联络其他八校一同进行。
1926年3月
学校改选出席联会代表,查良钊、马名海、王桐龄、汪懋祖、李顺卿、陈彰棋、赵乃传、张耀翔、康绍言、陈家瓒、傅铜、林砺儒12人为新代表。
1926年3月
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领导的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广州外交代表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法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团体和学校的代表,在北大三院礼堂开会,议决:驳复公使团对中国政府的通牒,不许日舰带奉系军舰进入大沽口,驱逐八国公使出京等。决定于次日在天安门前开国民大会。
1926年3月
师大、北大、女师大等校学生和各界群众5000余人在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在天安门前召开国民大会,要求段祺瑞政府拒绝日、英、美、法、意、荷、比、西八国提出的撤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抗议日舰12日对大沽口的炮击。会后举行游行示威,师大学生队伍由黄道(共产党师大支部书记)、邵式平(师大学生会主席)带领。2000多人往铁狮子胡同向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段命令卫队开枪射杀请愿群众,死者达数十人,伤者200余人,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师大在这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有范士荣,女师大的有刘和珍、杨德群。
1926年3月
学校召开范士荣追悼大会,全校师生以及各界人士共万人参加。会议由校长张贻惠主持。
1926年3月
女师大举行刘和珍、杨德群两烈士追悼大会,由许寿裳主祭。鲁迅出席了追悼会,会后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1926年3月
女师大刘和珍、杨德群两烈士出殡。北京师大举行范士荣纪念碑奠基礼,后出殡。
1926年3月
北师大、女师大、北大等校学生会以及北京各界昭雪会等200余团体,在北大一院举行“三月十八殉难烈士国民追悼大会”。
1926年4月
师大西乐社成立,举行第一次蓄音机演奏会。
1926年4月
上海中华民国拒毒会代表钟可托来校进行拒毒讲演,校长张贻惠主持会议。
1926年4月
女师大总务处召集会议,议决由教职员和学生共同组织妇孺救济会,设立救济妇孺收容所。
1926年5月
师大儿童研究会聘请京师学务局视学艾华来校作题目为《低能儿身心发育的特征》的讲演。
1926年5月
师大儿童研究会聘请女师大附属蒙养园主任江卢岫霙来校讲演,题目为《蒙台索利教育法》。
1926年5月
《新闻报》北京通讯报道,内容为:“师大经费之困难,可为各校冠。”其“收入较其他各校少,而开支又较其他各校为大”,“教职员所领到之薪俸实寥寥无几”,“伙食费积欠不少,大有不能继续之势”。
1926年5月
鲁迅在女师大“五卅惨案”纪念会上发表讲话。
1926年6月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赠本校科学教室四座及设备费,并赠附属中小学理科补助费。
1926年6月
西乐社举行“世界乐圣贝多芬氏百年纪念大会”。
1926年6月
学校举行第14届学生毕业仪式,计有教育、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物理、生理、体育等系本科生28名,教育研究科第六班23名,体育专修科8名,共59名学生毕业。同日,开始放暑假。
1926年7月
由国文、英文、史地三系高年级学生开办的第十期文科补习学校开学。
1926年7月
教育部聘熊希龄、王宠惠为我校继任董事。
1926年7月
《世界日报》刊载我校文科补习学校开办以来成绩甚著,本届暑期班特设儿童文学一科,由文科主任李遇安担任讲授,并以北京儿童报社编辑之《儿童周刊》为教材。
1926年8月
为提倡儿童暑期高尚休闲生活,实现“认识儿童,拯救儿童”的使命,师大儿童研究会聘请对儿童教育素具经验的专家进行五次暑期公开讲演。
1926年8月
鲁迅被迫离开北京南下,结束了在师大6年、在女师大3年的任教生涯。
1926年8月
因校长张贻惠丧父,教育部发表部令:“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张贻惠,现给丧假两月,所有校长职务,应派该校教务长汪懋祖暂行代办,此令。”
1926年8月
由日本东京女大、女高师及女医专等校教授组成的女子教育视察团参观考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对学校评价甚好。
1926年8月
经国务会议议决,教育部发表部令,令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女子大学合并为国立北京女子学院,分设师范与大学两部。教育部长任可澄兼任女子学院院长,林素园任师范大学部学长。
1926年10月
因办学经费难以筹集,北京国立八校校长联名辞职,师大校长张贻惠名列其中。
1926年10月
《世界日报》刊载:国立女子学院师范大学部(即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聘请傅铜为教务长兼哲学教育系主任、艾华为事务长、林元乔为训育处主任、翁礼涵为秘书监文牍主任、黎锦熙为国文系主任、白眉初为史地系主任、林秉乾为数理化系主任、王文培为外国语系主任,并函聘屠孝实、林砺儒、王谟、陈衡哲、谢冰心等为教授。
1926年10月
教育部训令,内容是:女子师范大学所办之国文研究科成绩甚佳,自女子学院成立即拟将该班裁省,以节经费,但为免学生半途而废,将该项学生送入师大研究科肄业。
1926年10月
《世界日报》报道,师大在国立学校中经费最为困难,惟该校各教职员对于学生学业异常重视,虽迩来有断炊之势,然亦愿茹苦维持,因无款购煤,师生盥洗全用冷水,一些女生则集资购煤自备盥漱。
1926年11月
女师大附属小学添设幼稚园两班,采用半日制,分上午、下午授课。
1926年11月
女师大由夏之栩发展并组成了第一个共产党支部,成员有刘亚雄、郑德音、蒲振声、肖萱、李慧、彭琏清、彭援华、赵世兰(赵世炎之妹)等。
1926年11月
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在北京召开,黎锦熙作了题为《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的长篇演讲。这次大会通过了“数人会”拟定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后来由国语统一筹备会两次公布。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人决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这项成果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为推行的《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之一。同年,黎锦熙创编的中英文对照的《国语四千年变化潮流图》作为当年举办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中国教育陈列品之一,获该博览会颁发之奖状与奖章。黎锦熙还撰著了《国语文法例解详解》一书(中华书局出版),以著名女作家冰心的早期散文《笑》为文本,用“图解法”对汉语语法进行了清晰的解释。
1926年11月
《世界日报》报道,师范大学注重体育,除体育系学生外,全校学生均需选习两种以上体育功课。因为师大学生毕业后将为中小学之师表,如无健全之精神,实不能胜任。
1926年11月
学校举行建校18周年纪念会,由校长张贻惠主持,董事长梁启超等发表演讲。
1926年11月
学生会在第五教室改选职员。计全校35个班,每班委员2人。解决以下问题:(1)要求学校改良图书馆;(2)接受全国学生总会议决案;(3)坚决反对英帝国主义,在不平等条约未取消以前,与英人断绝一切球赛。
1927年1月
教育部发布训令:女子学院师范部学长林素园调往教育部秘书处,毛邦伟接任学长职务。
1927年1月
女师大外国文系利用假期开办英语补习班。
1927年1月
师大篮球队夺得北京冬季比赛篮球锦标,后应北洋大学之约,赴津与北洋大学、南开大学进行两场友谊比赛,两战皆胜。
1927年1月
女师大附属蒙养园主任江卢岫云赴美留学,学长毛邦伟派小学部主任孙世庆暂行兼代。
1927年1月
女师大评议会召开成立大会。毛邦伟、艾华、吴筱明、张敬虞、黎锦熙、白眉初、王文培、傅铜、刘吴卓生等9人为评议员。
1927年1月
伍崇敏接替吴鸿基任女师大训育主任。
1927年1月
女师大举行休业式,开始放寒假。
1927年2月
师大儿童研究会在售卖儿童玩具较多的海王村公园等地,对儿童玩具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调查,将优良玩具展览于众,以资提倡。
1927年2月
自女师大改组后,将原来之国文、英文、哲学、教育、史学、数学、物理、化学8系合并为文理两科。经学生多次要求,评议会决定恢复分系制,暂设教育哲学、国文、外国文、史地、数理化5学系。
1927年2月
为提倡艺术平民化,手工图画专修科学生在校举办西洋画展览会。会中展有图画科主任郑锦及学生周治典、贺玉波等人的作品。
1927年2月
师大、女师大及其附属中小学举行开学仪式。
1927年3月
师大毕业生参观女师大。
1927年3月
各系添授重要功课,博物研究科添授本地动植学、经济地质学、动物研究、地质研究等科,生物学系添授标本制造法等科,本科各系添授清朝史、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科。
1927年3月
男女师大举行孙中山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大会,分别由两校校长张贻惠、毛邦伟主持。
1927年3月
《世界日报》刊登女师大音乐社简章。女师大原本有音乐系,女大设立后,并入女大。为弥补无音乐系的缺憾,特组织音乐社。
1927年3月
三一八惨案周年纪念,北京各校放假一天。师大、女师大分别召开纪念大会。
1927年3月
女师大哲学教育系学生14人,在系主任傅铜教授的率领下,到姚家井京师第一监狱参观。
1927年3月
女师大史地系学生参观中央观象台。
1927年4月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物理学家新城、新藏两位博士,来京考察中国科学研究之现状,调查中国古代天文历史资料,并在我校举行了两次公开讲演,题为《现代地球物理学的研究》、《由天文学观察中国之古代文化》。
1927年4月
奉系军阀逮捕李大钊、范鸿劫、邓文辉等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
1927年4月
为营救李大钊及被捕学生,国立九校校务讨论会代表张贻惠(师大)、余文灿(北大)赴文昌胡同8号拜访张学良。
1927年4月
我校开办的平民学校举行成立一周年纪念大会。
1927年4月
奉系军阀将李大钊等20人杀害,其中有我校学生谢伯俞(共产党师大支部书记),吴平地(共产党员)和张挹兰(女师大学生)。
1927年5月
女师大附属小学及蒙养园在女师大后操场举行运动会,参观者约2000人。
1927年5月
女师大平民学校成立,并举行开学典礼。
1927年6月
我校儿童研究会会员利用暑假编审儿童用书,调查北京失学儿童人数。
1927年6月
由我校生物研究科主任李顺卿、教员饶钦止及学生数人组成的采集团,从门头沟徒步前往涿州,沿途采集各种生物标本,历时13天。采得生物标本数千件,数百种;化石标本数百件,数十种。
1927年6月
女师大教员组织暑期讲习会,帮助留京学生练习功课。
1927年6月
日本外务省对支文化事业局允按年赠本校物理仪器共六批。
1927年6月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第15届学生毕业,计研究科共77名,本科各系共104名,手工图画专修科14名,共195名。
1927年6月
附属中学开办的高中女子师范科学生毕业,今后未继续招生。
1927年6月
因办校经费极缺,九校校务讨论会议决,提前放假。
1927年6月
《世界日报》报道,师大部分学生创办升学预备学校,校址设在师大校内。他们利用暑假为中小学校毕业生补习功课,援助其升学。
1927年6月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5次政治会议通过决议,采用法国教育行政制度,在中央成立中华民国大学院,由大学院总理全国教育事宜。在地方教育行政制度试行大学区制,取代省教育厅。
1927年6月
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
1927年6月
师大儿童研究会主任干事苏耀祖(教育系学生)在西斜街宏庙北师附小召集干事会议,讨论决定先设支部于北师附小,并公推刘毅为该支部主任干事。
1927年7月
教育总长刘哲呈请大元帅拟将京师原有国立9所大学即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北京法政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等合并为一所大学,总称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大学校之下,分设文、理、法、医、农、工等六科,师范一部,商业、美术两专门部,女子师范分设第一、第二两部。设置校长1人,总辖全校事务,各科部分别设立学长1人,分掌主管校务,校长、学长均由教育总长聘任。随后,教育部成立国立京师大学校筹备委员会,负责改组筹备中的一切事宜,原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现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陈宝泉被任命为京师大学校师范部筹备员。
1927年8月
北京国立九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教育部长刘哲兼任校长。我校改称京师大学校师范部,仍聘张贻惠为师范部学长;附属中小学也隶于京师大学校,附属中学改为国立京师大学校附属中学校,聘张鸿来为主任;女师大改称京师大学校女子第一部,毛邦伟任学长。
1927年8月
京师大学校女子第一部聘定国文、理化、外国文、史地、预科各系主任,分别为:黎锦熙、杨立奎、王文培、白眉初、艾华。
1927年8月
新生招生结果揭晓,本预科及专修科共录取122人,加上广西教育厅考送之40人,共计162人。
1927年9月
因经费缩减,致使校务难以维持,学长张贻惠裁员减政,各班授课时间由每周20小时以上,减至16小时,又减至12小时。
1927年9月
《世界日报》报道,京大师范部事务教务两方面组织就绪:(1)教务方面,为节俭经费,裁撤教务长。一切教务由学系主任商承学长办理。全校共有8系2专修科:国文系、教育系、史地系、物理系、化学系、英文系、生物系、数学系、体育专修科、手工图画专修科。(2)事务方面,不设事务长。分设文书、注册、图书、仪器、斋务、会计、庶务各课,旧日职员裁去50多人,留20余人。(3)班次,平均本科每系4班,共32班,预科4班,专修科3班,总计39班。学生人数800余人。
1927年9月
东京女子师范大学参观团约30余人参观京师大学校女子第一部。
1927年9月
京师大学校师范部、女子第一部正式上课。
1927年10月
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康乃尔大学生物学教授尼登博士,应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之聘,来我校生物系作了题为《人类生物学》的系列讲演。
1927年10月
教育总长刘哲视察我校,参观了校舍及教员授课情形。
1927年11月
京师大学校女子第一部举行建校19周年纪念会。教育总长刘哲、各科部学长均出席会议。
1927年11月
《世界日报》报道,为节省经费,京师大学校师范部将本一本二合班授课,本三本四合班授课,共计裁去九班。
1927年11月
建校十九周年纪念会在风雨操场举行,教育总长刘哲、普通司长陈宝泉、专门司长刘风竹等,以及京师大学校各科部学长出席纪念会。
1927年11月
《世界日报》报道,京大师范部附设之平民学校,自开办以来已历八载,毕业学生已达700余人,肄业学生有300余人。教育部对于那些名不副实的平民学校严加取缔,而师范部附设之平民学校为仅存的硕果。
1927年12月
史地系教师白眉初出版了《中华民国省区全志》一书,内容包括:京直绥察热五省区志、东北(满洲)三省志、鲁豫晋三省志、秦陇羌蜀四省区志、鄂湘赣三省志等。
1927年12月
我校篮球队李洲、佟复然、赵逢珠被选为国家队队员,在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亚军。
1927年12月
京师大学校女一部公布新定考试规则,共9条:(1)各学科均于规定时间内在指定教室举行考试。(2)试卷由监试教员在教室发给,并在教室收卷。(3)入试场时,除笔墨外,不得携带片纸只字。(4)依限定时间交卷,不得逾限。(5)在试验时间非至交卷或经监试教员特别许可,不得离位。(6)试验时倘有抄写夹带传递、携卷潜入情事,应将试卷扣除,不给学分。(7)在试场内不得左右顾盼,违者即予扣分。(8)交卷后须立即出场,不得逗留。(9)交卷后不得索卷填改。
1927年12月
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范源廉因腹膜炎病逝于天津寓所,享年52岁。
1928年1月
京师大学校女一部举行休业式,学长毛邦伟作训话。
1928年1月
学校召开前校长范源廉追悼会。
1928年2月
京师大学校校务会议议决,各科部晚间实行点名,以考查学生之勤怠。我校为此作出如下规定:从2月28日起,每晚9时左右,按自习室号数一律点名。缺席一晚者,即作为课堂内缺课1小时。到期终时由注册科统计,从一学期成绩中扣除。
1928年3月
《世界日报》报道,京大女一部组织体育会,其组织内容:(1)练习各种运动及有益心身之正当游戏;(2)组织校外各项运动及比赛;(3)举行各种表演;(4)以学长为会长;(5)会员由全体教职员学生任之;(6)会长任期6个月。
1928年3月
京大师范部平民学校召集体育学科会议,讨论卫生体育上之计划及设施,选举远东选手黄金鳌为体育科主任。
1928年6月
我校恢复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名;附属中小学亦改隶本校,附属中学改称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聘林砺儒担任主任。
1928年6月
我校第16届学生毕业,这是改名为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之始,计教育系7名、国文系35名、英文系14名、史地系11名、数学系17名、物理系8名、化学系10名、生物系3名、体育专修科10名,共115名。
1928年6月
负责学生事务的学务委员会改组为自治、学生两会,由各班选出学生代表2人、自治代表3人组成。
1928年6月
学生自治两会组织召开庆祝北伐胜利大会。
1928年6月
我校学生向南京大学院呈文,要求恢复公费制。
1928年7月
我校毕业生致电南京大学院,主张师大独立。师大独立运动委员会向教育界人士发出公函,请求援助,并派黄国梁、戚维翰两代表赴南京请愿。
1928年7月
应学生会的邀请,李宗仁、方振武在我校风雨操场演讲,阐述革命的目的在于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1928年7月
南京国民政府会议议决,北平国立各校合组为“国立中华大学”,以李煜瀛为校长,李书华为副校长。
1928年7月
《世界日报》报道,我校校役百十余人在北平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立案,成立职工会。并发出宣言及通知,拟联合各校提倡组织北平学界联合职工总会。
1928年7月
邵力子在风雨操场演讲,他提出:“学生不求高深之学问,实为中国前途之大患。”
1928年7月
我校学生为谋求本校复大独立,联合学生会、自治会组织独立运动委员会,发动护校运动,反对并入北平大学改称师范学院,并推代表向五次全会请愿。请愿书上提出师范大学应单独设立的8点理由。
1928年8月
附中举行新生考试,报考者900余人。初中录取男生80名,女生40名;高中招两班,每班取男生40名。
1928年9月
女师大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第二部。
1928年9月
北平国立中华大学迄未组织,国立九校开学无期,学生为读书运动,特发沉重宣言。
1928年9月
国民政府议决国立中华大学改称为国立北平大学(包括北京大学等各校),并通过《北平大学区组织大纲》(大学区管辖河北、热河两省及天津、北平两特别市),李煜瀛仍为北平大学校长。
1928年10月
女师大校长毛邦伟逝世。
1928年10月
学校成立校务维持会,推选林砺儒、吴承仕、曾仲鲁三教授为常务委员。
1928年10月
北师大、女师大举行开学典礼。
1928年11月
北平国立九校与俄文法政专校、天津北洋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合并为国立北平大学,改组为11个学院和5个附小。李煜瀛为校长,李书华为副校长。我校改称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聘黎锦熙为院长,旋辞职,并请林砺儒、李顺卿、曾绍舆为临时院务委员会委员,林砺儒为主席。后改聘张贻惠为院长。女师大改称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李书华代理院长。附属中学、小学、蒙养园又改隶北平大学,继续聘任林砺儒为附属中学主任,韩定生为附属小学主任,欧阳晓澜为附属女子中学主任,孙世庆为附属女子小学主任,另聘李光华为附属蒙养园主任。
1928年12月
在北平市冬季球类比赛中,以“五虎将”赵逢珠、李洲、佟复然、金岩、金德耀为主力的师大队一路打败了清华大学、民国大学、铁路大学、燕京大学等队,获得大学组篮球冠军。
1928年12月
学校举行新生初试,为期3天,将录取学生120名。考试期间,旧班学生一律停课。
1928年12月
经院务会议议决,史地系正式分为史学系、地学系。
1929年1月
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院长张贻惠到校就职,全体学生开会欢迎。
1929年1月
第七班教育研究会请查良钊作题为《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教育》的第一次公开讲演。他提出中国教育制度缺点有二:一是教育制度,只知模仿,不求创造;二是办理学校者只重形式,不问实际。“中国现在所需之教育,一能根据社会实情,二能适合建国理想,为研究教育之根本点。”
1929年1月
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即女师大)院长徐炳昶在校举行就职典礼。
1929年1月
陈垣就任史学系主任,系全体学生在乐育堂开欢迎会。
1929年2月
我校学生为要求复校和增加预算恢复公费事,赴北海团城大学委员会北平分会请愿。
1929年2月
徐炳昶到校讲演,介绍赴西北考察的情况。
1929年2月
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到校演讲。
1929年2月
我校学生因请愿增加预算与大学办公处门警冲突,学生5人被捕,随即由校长保释。北平学潮复起。
1929年2月
大学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张继、北平大学副校长李书华,因学潮复起,均请辞职。第一师范学院学生大游行,并通电声诉,当局以武力应付学生。
1929年3月
“三一八”惨案三周年纪念日,北平市政府在圆明园公葬死难各烈士。
1929年4月
由自治会组成的学生军筹备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张荫梧充任军事训练主任。根据北平大学办公处的命令,我院的军事训练在本科二年级以上为必修课,本科一年级为选修课。
1929年4月
附属中学举行春季运动会。
1929年6月
国民党第三届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废除大学区制。
1929年6月
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华北运动会,男女两组均获高级团体总分第二,并获个人总分第一及全能锦标。
1929年6月
鲁迅在第二师范学院演讲,他希望青年将眼光放大,学识、理论不可固持偏见,不可为少数人不值之牺牲,须为大多数利益而牺牲。
1929年6月
第二师范学院举行改大学后第一届毕业典礼。教育、国文、英文三系共计26人毕业。
1929年6月
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第17届毕业生(即“改大”后第二届本科毕业生)在学校礼堂举行毕业式,计教育系5名、国文系19名、英文系7名、史地系14名、数学系7名、物理系5名、化学系4名、生物系3名、体育专修科28名,总共92名。
1929年6月
我校学生增加预算委员会派代表向蒋中正请愿,请增加经费。
1929年7月
北平大学的第一师范学院学生自治会开会讨论第一师范学院独立,改为师范大学的事项,决定组织独立运动委员会,并决议:(1)发表宣言;(2)电教育部准独立,并派张贻惠为校长;(3)增加预算案。
1929年7月
全体教职员致电教育部,请将第一师范学院改称师范大学。
1929年7月
数学系师生开会欢迎冯祖荀到校任系主任。
1929年7月
学生自治会在乐育堂招待新闻记者,说明独立运动的要旨及其经过详情。
1929年8月
聘教育系主任邱椿筹备添设社会学系。
1929年8月
国民政府行政院32次会议议决:国立北平大学之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第一师范学院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改为国立北平研究院,第二师范学院仍令划出独立,并组织筹备委员会。国立北平大学艺术院改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1929年8月
国民政府行政院训令教育部分别转饬照办32次会议决议。后来,教育部派前第一师范学院院长张贻惠暂时维持校务。
1929年8月
院长张贻惠等发起的中国数理学会举行成立大会。
1929年9月
学校教务会议议决,遵照前师范大学组织大纲成立评议会,选举林砺儒、文元模、钱玄同、韩定生、刘拓、曾绍舆、王谟、邱椿等8人为评议员。
1929年9月
张贻惠向教育部电辞维持校务之职,并将校务移交评议会维持。评议会致电教育部,表示不肯接管师大校务。
1929年9月
教育部令北平大学附属中小学仍改隶属北平师范大学,并规定本校暨附属中学小学每月经费为39800元。附属中学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次年聘张鸿来为主任。
1929年9月
第二师范学院举行开学仪式。
1929年11月
全校教授会议以校务无人负责,恳托评议会主持。
1929年11月
因校长问题久未解决,校务无人负责,校学生自治会邀请各系各科主任在乐育堂开会,决定成立校务维持会。
1929年11月
应学校文艺团体人间社之邀,黄庐隐在我校第五教室做了题为《天才与恋爱》的讲演。
1929年11月
为联络教育界人士,以便在教育上做彻底的研究,教育系之教育学会邀请北平公私立中学校长30余人,在我校乐育堂举行第一次联欢大会。
1929年12月
评议会呈报教育部暂维校务,并乞迅派校长。旋接教育部长电嘱,在校长未遴派之前暂行维持。
1929年12月
由师大学生发起,并联络各校进步学生约30人,组织了“我们的读书会”。为了使敌人不易识别,又用英文our的译音称作“鏖尔读书会”。会员以师大学生为最多。“鏖尔读书会”出版刊物《鏖尔》,不久改名《转换》,后又改名《转变》。该会在保定、太原等地成立了分会。
1929年12月
教育部批准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改称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徐炳昶为院长。
1930年1月
我校学生积极参加援助留日被捕学生、反对小幡来华运动,300余人成立援助留日被捕同胞会,发表宣言等。
1930年1月
因女附中附属问题发生风潮,师生分别致电教育部,反对改隶;学生家长致电教育部,认为没有改隶的必要。徐炳昶致函师生及学生家长,说明女附中隶属女师院理由。女附中学生以护校会名义拒绝执行教育部改隶命令。
1930年1月
“北平援助留日被捕同胞筹备会”在我校召开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北平援助留日被捕同胞后援会”,参加团体40余个,群众达一万余人。大会通电全国,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暴行,派代表向日本大使馆提出严重抗议。
1930年1月
教育部指令北平大学,女附中应改隶女子师范学院,北平大学21次校务会议决议遵令执行。
1930年1月
国民政府训令并转发《学生自治会组织大纲》及《学生团体组织原则》,规定: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得在校内组织学生自治会,学生自治会不得干涉学校行政,会费自筹。
1930年1月
《女师大学术季刊》创刊,徐炳昶为刊物撰写卷头语,并说明刊物名称以“约定俗成”而定。
1930年2月
国民政府任命李煜瀛为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在其未到任前,派李蒸代理。
1930年2月
师大学生会开会议决,致电李煜瀛,欢迎其任校长;派程陶勋、李绍膺为学生会代表,持欢迎函赴津,迎接李蒸到校担任代理校长。
1930年2月
赴津学生会代表谒见李蒸,希望他尽早到校主持工作。李蒸表示代理校长责任重大,本人能力薄弱,学校事宜必须与李煜瀛面谈。李蒸致电李煜瀛,要求面谈学校事宜,李煜瀛复电请李蒸不要南下,早日到职。
1930年2月
李蒸致电教育部、李煜瀛,致函教职员,呈报就任代理校长职。
1930年2月
李蒸到校就职,与各科主任谈话,并决定待学校正式上课后,即赴沪会晤李煜瀛,磋商学校发展方针。
1930年2月
李蒸在就职欢迎会上发表关于学校发展计划的演说,称自己回到母校担任代理校长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为学校谋发展;二是为同学谋求学的便利。并提出他今后的三个工作方针:一是事务方面要有效率,要节流,要公开;二是提倡学生学习的自动性;三是整个师大全体同仁分工合作,共同促进校务的发展。王桐龄代表教职员致欢迎词。
1930年3月
李蒸赴南京、上海,与校长李煜瀛商议改进校务办法,并亲自到国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经费。教育部部长蒋梦麟曾表示同意考虑每月向师大增加经费6万余元。
1930年3月
李煜瀛致函教育部长蒋梦麟,因学校已有负责人,请辞校长职。
1930年3月
教育学会举行会议,制定该会宗旨为:促进本系事宜,研究教育及联络师生感情。会议通过积极督促学校实现教育系计划及外出参观经费等决议。
1930年3月
女师院院务会议决议成立研究所,院长徐炳昶兼任所长,组织研究所筹委会,购买校园附近的石驸马大街乙90号,原镶红旗都督署作为研究所办公地点,并于11月迁入办公。
1930年3月
学生自治会分别致电李煜瀛、教育部:请李煜瀛力争经费,以解救学校困难,并请其早日到校主持学校工作;请教育部增加学校经费。
1930年4月
教育学会改选职员,郭鸣鹤等13名为执委,孟宪褆等8名为候补执委。执委会决定出版《教育丛刊》。
1930年5月
河北籍全体学生大会推派代表朱棣等,持函面见河北省教育厅厅长沈尹默,详细陈诉反对河北设立师范学院理由。
1930年5月
女师院院务会议讨论通过研究所章程。章程的主要内容有:(1)研究所设立的目的,是“为提高本院毕业生之程度,及增加对于学术界教育界之贡献”。(2)组织机构:研究所设委员会,“决定本所进行方针”。所长一人由院长兼任,副所长一人由院长聘任。设研究员若干人,由院长聘任,“专任本所研究及指导等事宜”。“依研究上之需要,得由所长随时聘请导师”。(3)“研究之科目及问题,由各研究员共同商定”。研究成果,专著编入女师大丛书,论文随时在《女师大学术季刊》发表。(4)本院毕业生,有研究某种专门学术之志愿及能力者,经所长提出,审查会通过后,得入所研究。本院以外之大学毕业生,或校外学者,曾作某种专门学术之特别研究,已有成绩者,经所长提出,审查会通过后,特许入所研究。本院第四学年学生,于提出某种毕业论文时,得请求各该系主任提交本所审查会通过后,亦得入所研究。(5)研究所设奖学金名额若干。
1930年5月
学生自治会召开执委会,决议请学校修缮房屋,改善学生居住条件;恢复公费等。
1930年5月
女师院聘国文系主任黎锦熙、高步瀛,史地系主任王桐龄,外文系主任王文培,教育系主任杨荫庆为研究所委员会委员,所长为徐炳昶,副所长为黎锦熙。
1930年6月
《数学季刊》创刊。
1930年6月
教育学会举办会议,决定举办夏季教育讲习会。
1930年6月
女师院研究所召开成立大会,研究所宗旨为“提高本院毕业生之程度,及增进对于学术界、教育界之贡献”。徐炳昶、黎锦熙分别介绍研究所筹备经过和组成情况。研究所成立后,召开第一次全体研究会议,通过《研究所分组研究细则》,决定暂依下列八组“进行研究事业”:(1)工具之学;(2)语言文字学;(3)史学;(4)地学;(5)哲学;(6)教育学;(7)文学;(8)民俗学。各组之下又分若干细目,如语言文字学下分形音义、文法、语根、国语、土语、学史、译语、词典、译述等,教育学下分目的及原理、学制、学校、课程、教学法、学生生活、关于儿童的研究、译述等。
1930年6月
女师院学生军举行发奖仪式,徐炳昶发表演说,表彰受训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受奖学生共24人。
1930年6月
学校举行第18届毕业典礼,李蒸、陈宝泉、钱玄同等致辞。
1930年6月
教育学会执委会讨论决议,请学校举办教育研究院及艺术学系,划清教育系和社会系的行政经费、课程等。
1930年7月
女师院院务会议发表宣言,对女附中经费问题明确表示:不属于女师院,就不应领取女师院的经费;如女附中放弃隶属关系,女师院将筹设附中。
1930年7月
女师院举行毕业典礼,毕业生为23人。徐炳昶在致辞中希望毕业生们努力为社会服务。
1930年7月
教育部致电女师院,拨给女附中经费。徐炳昶认为教育部对院校权限划分办法对解决女附中隶属问题无补,是非不分,请教育部批准其辞女师院院长职。女师院教职员致电教育部,对拨给女附中经费问题表示异议。
1930年7月
学校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公布试场规则、监视委员、实验题目等,预计将录取新生200人。
1930年7月
女师院研究所委员会讨论通过研究生规程。
1930年7月
教育学会召开常务会议,为教育系毕业生实习主科教学方便,向学校建议附中高中部添设高级师范班。
1930年8月
李蒸致电教育部、李煜瀛,请求辞代校长职。
1930年8月
李蒸致电教育部,二次辞代校长职。教育部复电挽留。学生自治会派代表持函挽留,请维持校务。
1930年8月
教育系主任邱椿致函李蒸,请求辞职。
1930年9月
学校添设社会学系,聘黄文山任系主任。
1930年9月
因经费问题,各校无法开学,全国学生总会致函北平教育工会,希望从热心教育、爱护青年出发促进并维持各院校早日开学。
1930年9月
教育学会为促进学校早日开学,派代表谒见系主任邱椿,致函各教授,请求排定课表,发表宣言、告同学书等。
1930年9月
体育系续招新生揭榜。
1930年9月
教育系学生发起上课运动,各系学生纷纷响应。
1930年9月
各系学生代表举行联席会议,讨论上课问题,议决多项议案,并致函自治会,请组织联络学生,以学业为重,开展上课运动。学生自治会议决,向学校接洽上课等议案。
1930年9月
教育学会致函国民党及政府要员,说明教育的重要性,请为国家教育着想,速拨经费,援助开学运动。
1930年9月
学校办妥租用训政学院旧址手续,学生开始迁入住宿。
1930年9月
北平院校联合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经费问题,并急电教育部、财政部,催拨积欠的经费。
1930年9月
各系主任署名致电李煜瀛,为维持学业,请尽快筹集经费电汇到校。
1930年10月
学校组织北平市初级中学篮球比赛,定于每周六进行比赛,体育系学生王玉增出任裁判长。学校已分发邀请函,请各校参加比赛。
1930年10月
学校教务会议议决,内容为:在新学则未制订公布前,仍按照1927年学则概要;组织校务会议、课程标准改定委员会、组织出版委员会;学生学分不得超过25学分或少于6学分;本届毕业生从未选修过体育课程的不准毕业。总务长为徐金湶代理,教务长为常道直(未到校前由校长代理)。
1930年11月
女师院研究所迁入石驸马大街乙90号办公。
1930年11月
《教育丛刊》第三期出版,公布本校出版刊物表、毕业同学服务状况表以及本校18年度收支概况表。
1930年11月
本学期第一次校务会议召开,通过决议,内容为:周年纪念活动由徐侍峰等5人进行筹备;各系学生只准成立一个学会,由学校指定会址,受系主任指导管理;本校其他课外活动事业(如平民学校、群化预备学校等)由校务会议处理;组织本校组织大纲和学则修订委员会,由校长聘请5人组织等。
1930年11月
地理系独立设置后,为提高课程标准,聘请教师20人。
1930年11月
建校22周年纪念大会举行,代理校长李蒸报告学校历史及现状,3000余人参加了大会。学校有13个系、2班预科,教授43人、讲师142人、职员89人,在校学生1006人、毕业生1900余人,在教育界服务者超过毕业生半数以上;附中、附小教职员119人,学生1390余人。
1930年12月
校长李煜瀛、代理校长李蒸辞职。教育部令总务长徐金湶偕同校务会议维持校务。
1930年12月
体育专修科改为体育系。
1930年12月
附属中学校聘张鸿来为主任。
1930年12月
女师大附属中学将高级中学文理两科合并为普通科。
1930年12月
《师大国学丛刊》第一卷第一期出版,公布国学学会简章、捐款人姓名。
1930年12月
师大校长李煜瀛辞职,国民政府任命易培基为校长。
1930年12月
学校第二次校务会议研究决定,内容为:(1)保留军训委员会;(2)拟订出版计划大纲草案;(3)与附中、附小联络办法。临时动议,内容为:(1)本校增加经费领到后,修缮二校门,原有纪念碑移置他处;(2)校工奖赏问题,由教职员薪水中扣出百分之二,每年暑假奖赏一次;(3)明年毕业同学录由学校刊印,经费由教职员按比例分摊等。
1930年12月
学校第三次校务会议听取李蒸就政府任命易培基为师大校长后,致电敦促易就职的经过,会议通过与附小联络办法等决议。
1930年12月
易培基呈文教育部,请辞师大校长职。
1930年12月
李蒸致电教育部,遵令解职,申明校务暂由校务会议维持;致电易培基,请派员接洽校务。
1930年12月
学校第四次校务会议讨论校务维持办法,决议电教育部,报告李蒸解职经过,说明校务会议不敢接受委托,请示办法;致电易培基请其速到学校;致函代校长李蒸,请暂行维持校务。
1930年12月
女师院研究所审定并录取合格学生7人。
1930年12月
学生自治会决议,内容为:致电教育部,敦请易培基就职;派代表见李煜瀛,请代为劝驾;在易未到任前,请学校切实维持校务等。
1930年12月
教育部回电,表示将促易早日就职。易培基来电,表示暂不到校。
1931年1月
《女师大旬刊》创刊,院长徐炳昶撰写《本刊的缘起》。
1931年1月
《教育丛刊》第一卷第四期出版,刊登李建勋的《民国宪法内之教育专章》、邱椿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课程标准》。
1931年1月
女师大研究所决定与美国福利尔艺术博物馆、山西省立图书馆合作,发掘山西万泉县石器时代遗址。
1931年1月
我校篮球队到达大连,与大连满铁篮球队等进行比赛,利用假期旅行,观摩球艺,提高技术。
1931年1月
我校篮球队以56∶29大胜美国兵队。
1931年1月
学校第六次校务会议决议:为学生学业计,暂行借款开学;请教育部速拨经费,敦请校长就职。致电教育部,说明借款开学,仅能维持十天,请拨经费,催校长就职,以免校务停顿。
1931年1月
《女师大旬刊》报道,女师大教育系组织建立教育研究会。
1931年2月
国务会议批准易培基辞职,同意徐炳昶为师大校长。
1931年2月
学生自治会开会议决,内容为:致电欢迎校长徐炳昶,请其在京催拨经费;拟订本校教务长标准为有高深教育研究,资望隆重,有做事能力及经验,有实际负责能力者。
1931年2月
教育部订定整理北平大学各学院7项办法,训令遵照执行,其中第一项为女子师范学院及附属学校与北平师范大学合组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31年2月
女师院研究所公布《索引工作酬金条例》。
1931年2月
教育部训令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内容为:暂分一、二部,原有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为第一部,原有女子师范学院为第二部,两部学系避免重复建设,设立学院,并于暑假前拟具详细办法;女师院经费照领;课程设置设备训练等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与研究教育学术为宗旨;原有两校附属学校应逐渐规划,成为学校整体,并与大学有密切联系。
1931年2月
教育部训令学校改进校务:增加设备经费;限制教员兼课;厉行考查制度;严格考试;整顿斋务。
1931年2月
教育部令北平大学,两师大不再隶属该校。
1931年2月
女师院毕业生致函徐炳昶,要求改善对女附中的管理。
1931年2月
教育部令筹备改组,以原有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合组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31年2月
徐炳昶考察校务后,致电教育部,说明因学校积欠教职员薪金已达近40000元,而财政部仅拨3500元,无法进行校务,请求辞职。
1931年2月
教育部任命原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院长徐炳昶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
1931年2月
学生自治会致电蒋中正,请求速拨经费。
1931年2月
徐炳昶再电教育部,请求辞职。
1931年2月
教育部专电徐炳昶,同意每月增拨经费5000元,请速就职。
1931年3月
徐炳昶到校视事,定期就职。
1931年3月
徐炳昶致函各机关,通告就职。
1931年3月
“三一八”惨案五周年纪念日,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在石驸马大街校园内为二烈士修建了纪念碑。碑身正面刻有“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16个大字。碑身背面刻有文天祥的正气歌:“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1931年3月
学校第八次校务会议决议:改名称为部务会议;组织图书、仪器两委员会。
1931年4月
第一部(师大)第二部(女师院)联席会议召开,决议:组织本校20年度预算委员会、组织计划委员会等。
1931年4月
第一部部务会议通过学生参观津贴标准、地理系采集费、毕业同学录制作费用等。
1931年4月
第二部研究所举行会议,研究员和编辑就研究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报。
1931年4月
学校教务委员会成立,李顺卿、康绍言、韩导之为委员,李顺卿为委员长。
1931年5月
学校教务会议决议,内容为:5月14日起开始毕业考试;组织考试委员会,由各系主任组成,审查成绩,考试中协同教员轮流监考;规定本市中小学参观日期,参观不到列为缺席。
1931年5月
第一部、第二部教务联席会议举行,讨论下学期各系科课程标准,公共必修课科目、学时;组织招生委员会,制定本年招生办法、人数、考试时间地点等。
1931年5月
《师大国学丛刊》第一卷第二期出版,公布国学学会职员名单。
1931年5月
学生自治会召开执监委会,决议:协同学校接收商品化验所;请学校公布暑假后两校合并的切实办法;请学校规定各科课程标准,提高教授待遇;请学校明令取消宿费;组织两部学生联合会议。
1931年5月
两部教务联席会议决议:各系课程至多以60小时为限,每系以4班为标准;确定各系图书仪器、实验办公出版费用;提高教授待遇;确定公共必修教育学程、毕业学分等。
1931年5月
教务联席会议决议各系实设科目时数:教育系89小时、体育系60小时、国文系89小时、英文系93小时、史学系(一部)60小时、史地学系(二部)48小时、社会学系45小时、地学系60小时、数学系60小时、物理系60小时、化学系60小时、生物学系60小时。
1931年5月
第二部学生会开会,讨论学校合并等问题,要求学校实行彻底合并,并请校长说明合并真相。
1931年6月
学校第19届学生毕业,计有教育系30名、国文系39名、英文系39名、史学系26名、地理系5名、数学系15名、物理系3名、化学系11名、生物系7名,总共175名。
1931年6月
学生袁有为等200余人、张永年等40余人就学校校务问题提出议案,请自治会讨论。学生自治会将两议案合并讨论并提请学校,得到答复是:两部彻底合并,按照大学组织法规定成立三院;改进校务;预备班不得直接升入本科;明令取消讲义费以及建设大礼堂等。
1931年6月
学生自治会联席会议决,内容是:主张两部彻底合并,并建议史地系分为历史、地理两系,两部合并必须相同系合为一系,年级相同合为一班等。请校长尽快聘定三院院长,请将文学院设于二部校址,理学院设于一部校址,教育学院设在男附中或彰仪门二部校址等。校长徐炳昶答复学生要求:两部彻底合并不成问题;划分三院问题,学校正在积极着手办理;如果经费有着,将豁免讲义费等各项费用;两部预备班无全班入本科学习的规定。
1931年6月
审计委员会聘卓定谋为会计师,审定校账。出版委员会规定下年度出版费用。
1931年6月
南京、上海教育界举行庆祝首次教师节活动。由教育家邰爽秋等提出的定6月6日为“教师节”,目的在于“改良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地位,增进教师修养”。不久,国民党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为教师节,后又将教师节改为8月27日(孔子生日)。1985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1931年6月
教育图书委员会决议,内容是:推陈应咸为负责人;按期公布购置图书账目;星期日照常开馆;追回毕业同学所借图书;尽速发放阅览券等。
1931年6月
学校聘李顺卿为教务长。
1931年6月
教育部指令,批准学校呈请租用商品化验所房屋。
1931年6月
附中设计委员会会议决议,内容为:统一附中收费标准;规定附中送本校免试生标准;统一附中教职员待遇等。
1931年6月
两部教育系联席会议决议,内容为:邰爽秋、李建勋当选系主任;要求学校扩充教育系为教育行政、教育心理两系,归教育学院管理;增加教授人数;反对将教育学院院址设在训政学院;请改一附中为师范学校等。
1931年6月
两部部务联席会议决议:7月1日起,两部合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两部名义同时取消;原有11系分为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文学院设原二部原址,教育学院、理学院及办公处设一部原址;学校改组后,即期成立校务会议,遵照部章组成。
1931年6月
两部学生联席会议讨论两部合并问题,并决议致电教育部,请令校长从速合并系别班次。
1931年7月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正式合组,分设教育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教育学院开设教育系、体育系,文学院开设国文系、外国文学系、历史系、社会科学系,理学院开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教育学院、理学院及办公处设在和平门外的南新华街,即原第一部旧址,文学院设在宣武门内的石驸马大街,即原第二部及研究所旧址。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分别担任三个学院的院长,聘请李建勋、袁敦礼、钱玄同、罗昌、黄文山、赵进义、文元模、刘拓、李顺卿、王谟等教授分别担任教育、体育、国文、英文(外文)、社会学科(社会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系的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暂时空缺)。将原北平女子师范学院研究所改为研究院,先设置历史科学门和教育科学门,地址设在师大原址,聘请黎锦熙、钱玄同、李建勋、刘拓、李顺卿、程廼颐、傅铜、朱希祖等教授为研究委员会委员,研究院院长由校长兼任。原有两校的图书馆同时合并组建为一个馆,聘请陆华深为馆长,在教育学院和理学院校区内设总馆,文学院校区内设分馆。原第一院附属中学,改称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校,男女生兼招,男女生同校不同班;原第二院附属中学,改称附属中学北校,基于历史传统,仍专招收女生。原第一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一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小学,改称第二附属小学。原第二院附属蒙养园改称幼稚园。
1931年7月
校长发布布告,内容是:聘定文学院院长为黎锦熙、理学院院长为刘拓、教育学院院长为李建勋。因教育系主任邱椿辞职,由李建勋兼教育系主任;化学系主任张贻同辞职,由刘拓兼化学系主任。
1931年7月
学校布告:奉教育部249号训令,两师大合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过渡时期名义取消。
1931年7月
部务联席会议决议,内容是:两部事务7月底前结束;三院院址为教育学院、理学院及所有办公处设于一部原址,理学院暂设地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分为教育行政、教育心理两组)、体育学系;文学院设于二部原址,设国文学系、英文学系、史学系(暂附史地系)、社会学系;研究所改为研究院,移至广安门内一部二院原址,设历史科学门与教育科学门。成立校务会议,由校长、各系主任及教授代表7人组成。商讨教授薪水计算方法等。
1931年7月
学校完成各系主任、教授聘定工作,李建勋兼教育系主任、袁敦礼为体育系主任、钱玄同为国文系主任、罗昌为英文学系主任、黄文山为社会学系主任、王谟为地学系主任、赵进义为数学系主任、文元模为物理学系主任、刘拓兼化学系主任、李顺卿兼生物学系主任,史学系主任未定。
1931年7月
学校致函各方,说明学校根据教育部令正式合并,原有名称已取消。
1931年7月
师大第一次校务会议议决,通过《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章程》、《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教育科学门章程》、《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历史科学门章程》。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章程》规定了研究院的任务、组织、研究生招收与培养等内容。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教育科学门章程》确定“以研究高深教育学术,藉资历改进中国教育为宗旨”;在组织上,除依照《研究院章程》设研究主任及导师外,并设助教及助理员等,指导研究工作以及处理本门事务。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历史科学门章程》对宗旨、人员构成、资格、职责、要求等做了非常详细具体的规定。它确定“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并研究一切史料,以阐明过去的真相,破除迷谬的成见,确定施教方针为宗旨”;在组织上,实行分组制,暂时分为中国语言文字组、治学工具及方法组、历史学组、地理学组、中国文学史组、中国学术史组、中国民俗史组等七个组。
1931年7月
两师大合并后举行第一次校务会议,会议决定:通过学校组织系统的规定;规定各系各课教职员名额;规定课长等兼课时数不得超过4小时;各系主任规定各系职员服务规程;修订本校组织大纲及学则;规定研究院总章及学科章程等。
1931年7月
学生自治联席会议决议,内容是:派代表参加北平学界万案(万宝山事件)后援会;请学校保留音乐课程,明令取消讲义、体育、住宿等费用等。
1931年8月
教育部颁发修正学校学年学期及休假日期规程,自即日起施行。
1931年8月
女师大毕业生致函校长,陈诉对两校合并的意见,要求在招生、聘任等人数分配上保证四分之三的比例,秉公办理。
1931年8月
审计委员会讨论会计事务合并等事项。
1931年8月
徐金湶出任合并后的附中主任。
1931年8月
学校第一次事务会议讨论:宿舍分配问题;办公室分配问题;各处修缮事项;函各处节省开支;清查器具;整顿校警;刊发印章等。
1931年8月
校长徐炳昶聘请李顺卿、李建勋、刘拓、黎锦熙、钱玄同、高步瀛、陆懋德、朱希祖、邱椿、傅铜等人为研究院委员会委员,徐炳昶兼任院长,黎锦熙担任副院长,李建勋担任教育科学门主任,钱玄同为历史科学门主任。所有委员皆为名誉职,副院长、门主任均不支薪,只是减免上课工作量2小时。
1931年8月
研究院召开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会章;认定研究员及编辑的资格;将《女师大学术季刊》更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院历史科学季刊》等。
1931年8月
校务会议决议,确定研究院的经费预算为每月5000元。
1931年8月
学校第二次校务会议决议:明令取消宿费、体育费,讲义费照收;确定新生收费标准、各项开支严守预算、本校教授在外校兼课的规定等。
1931年9月
临时校务会议决议:9月14日开学,18日上课;确定新聘教员本月薪水发放标准;因经费不足,军训暂定为选修课程。
1931年9月
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李煜瀛发表关于和平救灾的讲演,徐炳昶在典礼上说明校务进行情况,李建勋讲解教育为必修科目的学分情况及研究院的发展,黎锦熙说明师大与其他大学的区别,刘拓演说理学院的前景。
1931年9月
李建勋召开教育系学生谈话会,讨论教育系改进办法。教育系从本学期起,将三年级分为教育行政和教育心理两组,以培养学生教育能力。
1931年9月
学校事务会议讨论决议,内容是:拟具各课签到表和工作录志;改善文学院男生宿舍;拟具讲义印制办法等。
1931年9月
社会学系开全体大会,决议向学校交涉系主任问题。
1931年9月
教育学院召开谈话会,李建勋报告课程标准、组织、原则,聘任教授,以及必、选修课学分限制及实施方法。
1931年9月
英文系召开全体大会,讨论系主任人选、教授讲师聘任等问题,决议请陈福田任系主任,温源宁、翟孟生、吴宓、徐志摩为讲师等。
1931年9月
徐炳昶公布建设学校的五年计划,内容是:厘定课程标准、充实设备、整理校舍、扩充院系。
1931年9月
社会学系主任由黎锦熙代理,许德珩协助,潘怀素任教授。
1931年9月
我校校长徐炳昶会同北大校长蒋梦麟,邀集北平各大学校长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日办法。徐炳昶在校内召开各院长、系主任、教务长紧急会议,决议通电声讨日本侵略行径等8项。我校成立教职员对日外交交涉后援会。
1931年9月
学校召开全体大会,以全体教职员学生的名义致电国民党政府,指责它“一遇外敌,辄取不抵抗主义,洵属奇耻”。
1931年10月
研究院教育科学门举行开学典礼,录取研究生20人。
1931年10月
改选后的学生自治会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分配职务,通过师大青年义勇军大纲等多项议案,决议参加北平各界反日团体,调查日本侵略事实,发表抗日宣言等。
1931年10月
校事务会议开会讨论并形成决议,确定宿舍分配办法,讲义证交费补发,寝室、自习室安装电灯等问题。
1931年10月
我校学生抗日救国会宣传队赴长辛店机车厂演讲抗日救国,并散发《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三省告工友书》。
1931年10月
教育学会组织编审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决议《教育丛刊》稿件由教授轮流撰写。为抵制日货,刊物用中国纸和廉价的西洋纸代替印刷。
1931年10月
社会学会开新旧执委联席会议,讨论征收会费、制定工作大纲等问题,通过请马哲民暂代理本系系主任等议案。
1931年11月
为冯庸大学迁平后占用研究院院址,并准备将其转借东北大学一事,学生自治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研究院院址借出问题,并致函冯庸大学,请其另觅校舍,一周内搬出。致函校长,反对继续出借。
1931年11月
学生自治会发表宣言,要求冯庸大学体谅学生苦衷,搬出研究院,让出校舍。
1931年11月
学生自治会开会决议,内容是:督促学校尽快租借商品化验所;派代表慰问冯庸大学、东北大学同学,表明不得已而索回校舍;向学校交涉无条件退回保证金等。
1931年11月
冯庸大学致函学生自治会,表示并无长期占用师大校舍之意,一有新校舍,将即搬出。
1931年11月
教育部通令各校,加授日本侵略中国史课程。
1931年11月
学生抗日救国会开会讨论抗日办法。抗日救国会长途宣传队即将出发。
1931年11月
研究院历史科学门录取研究生47人。
1931年11月
平津卫戍区司令于学忠到校检阅义勇军军训。
1931年11月
校长徐炳昶因赴南京要求速拨经费无结果,向教育部提出辞职,并致电教务长李顺卿,维持校务,表示返平后不返校。
1931年11月
因徐炳昶请辞后返平不到校,校务会议召开紧急决议,挽留徐炳昶,决议:派代表李建勋、刘拓、黎锦熙及李顺卿持函到徐宅慰问,恳请即到校;同时致电教育部速谋解决办法。教育部致电徐炳昶,表示即催拨经费,请其“毋得固辞为要。”
1931年11月
因原女师大师生反对将师大纪念日作为学校纪念日,两部合并后,原两部校庆日均不合用,学校调查原教育部及京师大学堂档案后,将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办日定为新的校庆日。
1931年11月
校工抗日救国会成立。
1931年11月
校务会议布告学生,校长辞职期间,校务照常进行。
1931年11月
学生抗日救国会向张学良递交呈文,请求发给枪支。
1931年11月
900余学生参加学生自治会召开的全体学生大会,讨论校长辞职问题。决议致电教育部,请批准徐炳昶辞职,并请派对经费有办法、在教育界和政界有声望、能发展师大、能容纳同学意见者到校任职,并提出易培基、经亨颐、张乃燕3人为候选人。
1931年11月
李顺卿教务长召集各院长、重要职员会议,商议校务维持办法及学生自治会提案。
1931年11月
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正通过《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规定:师范教育为实现三民主义的国民教育之本源,必须以最适宜之科学教育,及最严格之身心训练,养成一般国民道德上学术上最健全之师资为主要之任务。于可能范围内,使其独立设置,并尽量发展乡村师范教育。
1931年11月
义勇军举行成军典礼,于学忠到校带领成军礼并致训词,及颁发纪念章,纪念章镌刻:“精诚团结,遵守纪律,忠勇报国,始终不渝。”各院长致辞,义勇军代表张光祖致答词。
1931年11月
抗日救国会再电国民政府,指出“不战必亡,不亡必战。惟战则领土可存,惟战则不致拱手让敌”,要求“下令全国总动员,即日对日宣战”。
1931年11月
学生自治会开会决议,内容是:请校长本爱护学校目的,坚请辞职;请教育部批准徐炳昶辞职;就近探询教育部意见;调查研究院状况等。
1931年11月
抗日救国会长途宣传队赴石家庄、正定、保定等地,历时15天,所带传单、标语数千份,均发放、张贴完毕。
1931年12月
徐炳昶辞职,校务委托教务长及各院长负责维持。
1931年12月
李蒸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
1931年12月
在中国共产党上级组织和师大党组织的领导下,师大学生参加了北平学生南下示威团,并担任纠察队,迫使南京政府答应学生南下。
1931年12月
学生示威团在国府门前示威。蒋介石被迫接见学生。
1931年12月
李顺卿、李建勋、刘拓、黎锦熙、孙廷莹、王士偘发告学生书、致教职员函、致各课系函,声明解除校务会议维持责任,等候教育部解决,同时以教授身份到校上课。
1931年12月
学生自治会派代表交涉校务,决定校内火炉停火,节约开支,照常上课。
1931年12月
学校外债总计8万余元,教职员生活难以维持,学校停火,学生多穿棉衣上课。学校无现金支付电报费用,只能以快邮代电方式向教育部催款。
1931年12月
示威团学生被押解回北平。
1931年12月
因校长和经费问题无着,学生全体大会议决,将全体赴京请愿,要求按月拨发经费,委任学识经验宏大之校长,否则,誓不返校。
1932年1月
“一·二八”事变爆发,我校抗日救国会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宣言》,号召“全国民众组织起来用自己的力量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境”,“罢工、罢操、罢市、罢课,援助上海抗日民众”,“全国民众起来解决中国内政外交一切根本问题”,“反对在中国境内划中立区”。
1932年2月
北平世界语者同盟会成立。我校等20余所学校开办了世界语讲习班。
1932年2月
学校第十二寝室失火,火势自西向东,烧毁第十寝室9间、物理实验室18间、铁工厂9间、甬道9间,共计45间房屋,直接损失约9450元。
1932年2月
因东北战事紧急,东北大学迁入北平,暂借研究院历史科学门房屋。
1932年3月
徐炳昶、钱玄同等教授致电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二中全会,要求立即抗战,万勿阳战阴和,欺骗国人。
1932年3月
校务会议决定11日开学,并致电慰问19路军抗日将士,同时汇300元表示敬意。
1932年3月
学生抗日救国会发表宣言,谴责国民党的不抵抗,号召国人不要抱幻想,自动武装起来,用自己的力量驱逐日寇。
1932年3月
蒋光鼐、蔡廷锴致电学校,对慰问及捐款表示感谢。
1932年4月
北平教育局局长周学昌呈报教育部关于学校火灾详细调查情况,此次火灾,学校公物损失价值为74594元,私人物品损失为7711元。天津大沽洋行已同意赔偿保险金额为6882元。
1932年4月
学生自治会要求学校取消期考,未获批准。教务处、李顺卿分别致函自治会,为学生负责,不能取消期考。
1932年4月
学生莫国万在《世界日报》上发表文章,题为《师大的真精神》,文章对师大校风、学风做了分析,认为师大学生思想活跃、生活简朴、学习认真,毕业生有坚固的从教意识,学校校风民主、社会声誉良好,使报考人数逐年增加。
1932年4月
学生全体大会讨论考试及经费问题,决议请求学校免除考试,救济火灾受难同学。
1932年4月
学校呈请给予研究生硕士学位,教育部因事关学位授予法未予批准。
1932年4月
《世界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师大校长之所以难产,症结在于经费,而不在谁来长校。
1932年5月
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通过李建勋继任师大校长。
1932年5月
李建勋致函朱家骅,说明学校经费困难,现状难以维持,坚辞校长一职。
1932年6月
李建勋再次复函朱家骅,坚持不就校长职。
1932年6月
学校第20届毕业生毕业,共214名,其中,教育学院教育系21名、体育系18名,文学院国文系46名、外国文学系48名、历史系34名,理学院地理系8名、数学系10名、物理系7名、化学系10名、生物系12名。
1932年6月
经学生护校特种委员会请求,教务长、各院院长等允暂行维持校务,等候校务会议讨论结果。
1932年6月
行政院会议通过教育部长朱家骅请任命李蒸为师大校长的呈文。随后教育部公布对李蒸的任命书:“派李蒸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业经行政会议通过,仰即先行到校视事。”
1932年7月
教育部训令北平师范大学改“研究院”为“教育研究所”,承担两大任务:一是培养有关教育学术之专家;二是为其他大学毕业有志教育事业者设特别班。师大各院系毕业生一律称教育学士,而研究所得按其上课的时间、研究的性质与分量,授予教育硕士与教育博士。
1932年7月
因教育部任命李蒸出任师大校长,学生产生拒、迎两派意见,辩论激烈,并一度封闭自治会办公室。
1932年7月
李蒸到校视事履职。
1932年7月
李蒸到校敦请各院长、主任复职,并决定召开教务会议,讨论招生及教育发展问题。
1932年7月
研究院同学会开会决议,内容为:派代表询问校长对研究院的发展计划;向校长接洽继续研究院研究;加强研究院经费;研究院应添设自然科学门类;收回研究院院址等。
1932年7月
部分同学组织校务促进会,向学校提出:即行招生,扩大招生地点;停办研究院,收回院址;依据同学意见,聘请教授;保障读书、讲学、集会、结社自由;容纳学生意见,学生代表参加校务会议等10项要求。
1932年7月
教务长李顺卿、教育学院院长李建勋、理学院院长刘拓、文学院院长黎锦熙、研究院主任钱玄同到校复职。
1932年7月
学校教务会议决议,内容为:招生办法除各省区选送外,在北平、南京两处招生、考试。
1932年7月
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由教育部拟定的《整顿教育令》,通饬全国遵照执行,要求对现存师范大学加以改革,“使之名实相符”。文模在《世界日报》上发表《我对于师大的意见》的文章,对师大在高等教育中所处地位、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师范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区别在于师大除了研究高深教育学术之外,更肩负传播学术的责任。
1932年7月
行政院讨论教育部提出的北平大学、师大停止招生的议案。
1932年7月
学生自治会成立护校委员会,计划采取一系列护校行动,如:致电行政院及教育部陈明理由,请收回停止本校招生案;联络各地毕业同学,一致声援;督促学校如期招生;派代表分谒教育界领袖,请求援助等。
1932年7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李蒸、李顺卿、柯政和、袁敦礼、赵进义、刘拓、黎锦熙、张贻惠、陆懋德、李建勋、罗昌、刘玉峰、易价等作为委员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务整理委员会简章》,草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理计划书》。
《计划书》提出了整理的方针和原则:今后的师大,要“充分表现师大之特性,即师大之组织、课程、训育、教法等,必与其他大学显有不同”,同时要“保持其固有之精神”。师大办学的目的是:“(1)造就中等学校良好师资;(2)造就行政人才;(3)培养教育学术专家。”在训育方面,“力求训练之严格,以养成整肃勤朴之学风,庶能奉公守法,以身作则”。在教法方面,“教学法力求理论与实际之联合”,“学术科教员,应随时指示学生,注意中等学校之教材与教法”。
学校把研究院仍改称研究所,其任务是:“(1)研究教育实际问题;(2)培养教育学术专家;(3)研究高深教育学术及有关教育之专门学术;(4)为其他大学毕业有志教育事业者,施以短期间训练。”研究所章程去掉(3)、(4)两项任务,另以“归集整理并编纂各科教材”作为第三项任务。
全校的整理分教务、训育、事务三个方面进行。
1932年8月
学校接到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关于停止招生的训令:因师大各项设备不完善,近年学潮迭起,教育内容与普通大学无异,名不副实,特令饬整顿,停止招生。教育部还令饬各省区为师大选送的新生,分送其他大学。
1932年8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开会,决议成立教务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和事务委员会,教务委员会由李顺卿、李建勋、黎锦熙、刘拓、钱玄同、赵进义、刘玉峰组成,训育委员会由李蒸、黎锦熙、李顺卿、李建勋、刘拓、马哲民、罗昌组成,事务委员会由袁敦礼、李顺卿、张贻惠、陆懋德、柯政和、易价组成;制订整理方针及办学目的为培养和造就中等学校的良好教师、教育行政人才、教育学术专家;学校组织原则必须突出师大特性;讨论学校组织、各系课程、学校预算等问题。
1932年8月
聘定各院院长、各系主任、教授。
1932年8月
教授会恢复活动,刘拓、杨立奎、袁敦礼3人当选教授会执委。
1932年8月
由毕业生组成的反对停止招生委员会发表《反对停止招生令宣言》,认为停止招生并不是真心整顿,更违反了社会对师范教育的需求。
1932年8月
李蒸返回北平,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教育部向他再次重申了行政院议决我校停止本年招生的两个理由:一是督促师大彻底整理;二是节省经费,充实设备。教育部也说明不能变通的两个理由:一是教育部有整个计划整顿全国各大学,师大停止招生一年既经行政院决议,并与整顿其他大学连带关系,教育部既下决心整顿,各大学当然不能变更原议;二是停止招生一年,不妨碍师大之发展,且于整理校务有许多便利,至虑本年停止招生后,第四年无毕业学生,教育部允另筹补救办法,于明年添招艺术专修科学生,使本校毕业学生不致中断一年。
1932年8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开会,李蒸报告赴京的情况。
1932年8月
学校师生意见一致,反对停止招生,决定以合理手续进行交涉。
1932年8月
学生反对停止招生委员会成立,指出教育部因师大学潮及师范生供过于求等而令停止招生原因的荒谬。
1932年8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制定简章,宗旨为“改进校务,以发挥本大学之特殊性质”。
1932年8月
我校教授正式发出致教育部电文(快邮代电),包括解释师大不应停止招生的理由,师大毕业生在全国教育界服务的成绩,师范是最高学府的需要,批驳教育部训令停止师大招生的理由等内容,请教育部收回成命。
1932年8月
学生自治会召开护校委员会会议,通过以下决议:(1)派代表接洽教授会,由学校学生、教授共组招生委员会,立即进行自动招生事宜,并请毕业同学会从旁赞助;(2)发表自动招生宣言;(3)发表快邮代电,请求各界援助师大自动招生;(4)组织出版委员会负责出版护校特刊;(5)联络被停止招生各院校取一致行动。
1932年8月
在北平的师大毕业同学在学校文学院礼堂召开大会,1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通过以下决议:(1)发动全国反对“教部取消政策”,争取教育自由。(2)通电和发表宣言反对;联络师大教职员及在校同学,组织自动招生委员会;联络被停止招生各院及被撤销立案之各学院,及横被解散各大学,一致力争;联络投考师大及各大学学生;联络各地学生会一致反对“取消政策”及争取教育自由;联络各地教育机关,一致反对“取消政策”及争取教育自由。(3)组织男女师大留平毕业同学会护校委员会,选举孙祥偈、吴鉴、邓戴一、岳钟秀、谭洪、李铭正、傅继良、刘怀德、徐鸿逵等11人为护校委员会执行委员,负责以下工作:贯彻倒朱主张,发行刊物,组织高中毕业生向教育部要求升学。
1932年8月
学生护校委员会发表《自动招生代电》,指出朱家骅摧残教育,刚愎自是,停止师大招生,属别有用心;并陈述自动招生理由,为挽救学校,使全国唯一的高等师范教育学府,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1932年8月
学校向教育部呈文,陈述修订组织大纲意见。
1932年8月
学校奉教育部停止招生令,向各省教育厅发停止招生函。
1932年8月
根据校务整理委员会提出的各系课程标准,校教务会议研究决定,规定主科和副科的原则和目标等。
1932年8月
毕业同学护校会致函校长,请求会同教授会,自动招生。
1932年8月
学校发布布告,内容是:奉教育部训令,整顿学风。
1932年8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开会决定,内容是:修正组织大纲;成立预算委员会;组织附校设计委员会。
1932年8月
因教务长李顺卿出国考察,学校聘常道直代理教务长职务。
1932年8月
李蒸复函毕业同学,说明不能采纳自动招生的理由,指出教育部已撤销改组学校计划,并同意下年度招收艺术教育等专修科学生。
1932年8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开会讨论,通过修订章程的决议:研究所以研究教育实际问题,培养教育学术专家为宗旨。
1932年9月
学生自治会召开执监委联席会议,决议内容为:请学校改定作息时间;撤除女生指导员及大门倒锁;定期改选;公布账目等。同时致函校长,请延长熄灯时间;撤除女生宿舍校警;免除女生指导委员;废除女生宿舍倒锁等。
1932年9月
校务整委会事务组召开会议,议决以下事项:考察各大学处理事务方法,设签到簿,课长督促课员遵守时间;各课办事采取联络方式;工作半年内进行考核以定去留升降。
1932年9月
校务整委会训育组召开会议,议决以下事项:设立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由院长秘书、主任、教授等组成;改良学生宿舍及制定管理办法。
1932年9月
学校举行第一次校务会议,会议决定事项为:修订通过学校组织大纲;通过学校整理计划书;正式决定研究院改名为研究所,并通过《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章程》;通过教授待遇暂行办法;通过聘请名誉教授案;社会学系改名为社会科学系等共20项。
1932年9月
研究所委员会议决研究所委员会章程、研究生细则、编纂工作细则等。
1932年9月
学校举行新学期始业典礼。李蒸报告就职两月的概况,李建勋就师大制度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发表演讲。
1932年9月
校务会议通过《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委员会章程》、《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研究生细则》、《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纂辑工作细则》等规章。
1932年9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以下事项:规定选课要求及选课表发放填写要求;规定体育学分不足,不能毕业;编定课程标准;修改实习事项和原则;规定纪念周时间为每星期一第二课时下课后在教理学院和文学院轮流举行;每学期缺席学分超过三分之一者,令休学等11项。
1932年9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成立,聘杨立奎、董守义、卢郁文、熊梦飞、张国璘、吕云章为常务委员。会议决议以下事项:起草简章、细则;草拟学生生活指导方案等。
1932年9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常委会开会议决事项为:拟订指导要点;选举杨立奎为主席等。
1932年9月
校长发布布告,内容为:(1)为整肃学风纪律,学校训育组成立,由主任、教授等组成。(2)女生宿舍不准接待男宾,本校教职员和来宾一律在接待室接见。
1932年9月
《世界日报》发表陈何必的文章《师大女生宿舍整理案的面面观及其今后应走之路线》,主张开放女生宿舍,解放女性,担负社会前进的责任。
1932年10月
钱玄同、黎锦熙撰写《师大研究院历史科学门一年之经过及今后“教材篡辑工作”之计划》。
1932年10月
遵照中央行政院、教育部训令,校长李蒸拟定学校整理方案,并修订学校组织大纲,呈报教育部。
1932年10月
根据校务整理委员会决议,校刊编辑委员会成立,拟出版《师大月刊》。会议决定推选邱椿、杨立奎、马哲民为编辑委员,定11月1日出版创刊号及月刊编辑内容等。
1932年10月
学校举行校务会议,通过研究所委员会章程、研究生细则、纂辑工作细则;决议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学日为学校成立纪念日;续聘刘廷芳、凌善安、杨荫庆、傅佩青为名誉教授;筹设本校工厂;撤退女生宿舍校警;创办补习学校等。
1932年10月
学校新车棚落成,使校园格局改变,南为图书馆,北为平民学校,西为校本部活动场所。
1932年10月
学校举行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各系三年级参观附校办法;规定选修课、必修课学分标准及主副科课程比例。
1932年10月
地理学会召开会议,讨论决定事项为:每年出版地学杂志两期;请学校恢复原地学系旅行考察费;充实标本及改选委员。
1932年10月
李建勋发表《师大研究院教育科学门一年之经过及今后之改进》一文,介绍了教育研究院教育专业的发展、学生来源、学习课程、经费等情况,以及研究教育的意义、该门学科的前景等。
1932年10月
校务整理委员会事务组举行会议,分配各课职务为:张国璘任斋务课长、高鸿图任会计课长、孙廷茔任庶务课长、康绍言任注册课长、佟学海任文书课长、韩导之任出版课长、康绍言代理图书课长。
1932年10月
美国西拉科大学哲学教授来校讲演《何谓真理》。
1932年10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制定生活指导方案,内容是:学生指导以“使学生的思想自主,提倡深刻的研究,养成判断能力,力矫浅薄言从之弊”为原则,制定思想指导实施办法、课外作业指导施行办法等。
1932年10月
李蒸再次赴南京、上海、杭州三地,与教育部官员接洽,争取国民党内高层、教育官员(陈布雷、程天放等人)的援助。
1932年11月
李建勋管理教育学院后,提出改教育系四年级学生第二学期外出参观时间为第一学期,以使学生有充分时间将在各地参观所得经验付诸实习,本届教育系四年级学生将于本月中旬外出参观。
1932年11月
《师大月刊》第1期出版,李蒸发表“发刊词”。
1932年11月
李建勋撰写《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之历年状况及将来计划》一文。
1932年11月
李蒸抵沪后会见朱家骅,教育部无实行变更学校组织的计划。现任教育部长为翁文灏。
1932年11月
黎锦熙、常道直、李建勋对教育部意图变更学校组织问题分别发表谈话,阐述师范教育的重要,认为学制关系全国教育命脉,要充分发挥师大的精神和它的特性。
1932年11月
社会科学会召开执委会,请求学校解决增设研究室,增加图书、助教等问题。
1932年11月
教授会召开紧急会议,议决内容是:(1)通过教授会大纲,其宗旨为“敦睦友谊,研究教育”。(2)呈文教育部,反对改变学校组织,说明学校存在的必要:中等师资、中等师范师资特别训练的必要,师大课程与其他大学同等,但性质绝对不同,以及造就教育环境,延长训练时间的重要等(呈文推举刘拓、杨立奎、袁敦礼负责起草)。(3)发起组织师范教育研究会,选举常道直、邱椿、潘企莘、杨立奎、刘雪崖、赵希三、刘拓、黎锦熙、李建勋为委员。(4)指定委员收集国外师资材料,准备文章用。
1932年11月
学生自治会召开第一次执委会,决议内容为:否认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并说明理由;确定工作分配;呈请学校修理盥洗室、自习室、教室等19项。
1932年11月
学校召开第四次校务会议,讨论自治会张贴宣言问题,并发布布告,劝导学生潜心课业,维护学校。
1932年11月
我校教授王桐龄、李建勋、邱椿、马哲民、钱玄同、黎锦熙等38人为中央停办师大一事向教育部长呈文,列举五项理由,说明师大学制不能更改,指出师范大学具有特殊任务,是普通大学所不能代替的。
1932年11月
学生自治会开会,决议事项为:派代表谒见翁文灏,询问师大改组问题;通告学生,坚持反对专设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主张等;并致函各教授,请退出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
1932年11月
学校举行事务会议,通过校工管理规则、斋务课校工赏罚施行细则。
1932年11月
学生自治会代表谒见翁文灏,陈述反对改制意见,翁表示希望师大不仅维持现制,更希望向前发展。
1932年11月
学生自治会致函李蒸,要求取消研究院及收回学生记过成命。
1932年11月
学校发布布告,学校纪念日正式定为12月17日,即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学日。
1932年11月
师大学生自治会也向教育部发表呈文,陈述师范大学与普通大学的不同特点及维护师大现行学制的理由,并要求寒假招生。
1932年11月
毕业生代表见翁文灏,询问对改制意见。翁表示,对此问题深感不安,希望同学与学校共同努力。
1932年11月
李蒸函学校,报告在京接洽经过,已与多方商讨,解释师大与其他大学之不同,当局已经谅解,改制已成过去。
1932年11月
学生自治会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发起一系列护校运动:(1)派代表沿平浦线、平汉线、正太线三大路向各地,特别是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保定、顺德、汉口、太原等城市,师大毕业校友及师范学校接洽,组织全国师大毕业同学护校联合会和全国师范学校联合会,进行护校及维持现行师范学制的工作,每路代表各3人;(2)其余边远省份及地方,由学生自治会去函接洽;(3)在国民党三中全会开幕前二日,全国师范学校及本校毕业同学罢课罢教一天,为拥护现行师范学制及护校运动向政府示威;(4)贴各种护校标语;(5)发表告同学书,说明本校目前之危机及护校工作的重要性;(6)召开新闻记者会,报告学生自治会护校和拥护现行师范学制的态度;(7)筹集经费,加紧出版《护校》特刊。
1932年11月
李蒸回校接受记者访问,对进京结果表示满意,明年起继续招收新生。
1932年11月
李蒸报告南下结果,朱家骅建议取消社会科学系,为解决各大学毕业生出路问题,将在各大学设师范教育班,进行一年训练。双方商定,师大学制不变,仍准各省选送学生。校务整理委员会所拟改革计划,教育部将批准。学生对李蒸报告不满,认为只有口头协议,学校前途仍无保证。
1932年11月
因斋务课分科主任吕云章与某访客发生口角,学生自本日起成立“驱吕大会”,决议封闭吕云章办公室,誓死驱吕。吕云章致函各报社,说明事实真相。学生代表谒见李蒸,要求明令免除吕职务。李蒸表示,职员当尽职责,以行政系统和手续起见,请同学等待。
1932年11月
教务会议议决,内容为:改定上课时间;允许补考;东北大学学生借读、转学;令90名缺课三分之一的学生休学等。
1932年11月
学生自治会正式致函师大各地毕业同学,呼吁组织师大毕业同学会,设总会于北平,各地设立分会,“俾群策群力,一致进行护校工作,不得已时可采取罢教之手段,以相对付”。
1932年11月
英文系学生田培尧因忧国抗日无方,服毒自杀身亡。田培尧为湖南邵阳人,英文系二年级学生,1925年考入预科,曾因贫困休学三年,“九一八”后曾赴沪参加抗日工作,最近才返校学习。27日百余学生参加其追悼会,周怀求(小舟)、李耀祖等湖南学友会会员制定善后办法,为田培尧募捐。
1932年11月
自治会开会决议:进行护校演讲工作,内容为师大特质、历史、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各国师范教育的比较等,演说词收入护校刊物;请学校准寒假招生;驱吕;请鲁迅讲演等多项。
1932年11月
教育部令,批准学校组织大纲,并令根据新颁发高初中课程标准,拟订课程呈报。
1932年11月
第五次校务会议议决:12月17日为本校成立纪念日;布告学生恪守学生自治会组织大纲和实施细则,不得干涉学校行政;布告来宾来校须由传达室通引,不得任意进出办公室。
1932年11月
学生自治会执委会会议决定举行护校讲演周,讲演师大之特质、历史、毕业生社会服务之状况、师范教育之重要、各国师范教育之比较观等内容。
1932年11月
鲁迅应师大文艺研究社邀请,在教理学院操场讲演,题目为《再论第三种人》。讲演地点开始在师大教理学院风雨操场,后因无法容纳而转移到了露天广场,听众2000多人。此次讲演为1932年鲁迅在平五次讲演中规模最大、听众最多的一次。
1932年11月
校务会议对学生驱逐斋务课分科主任吕云章问题做出决定,另行安排吕云章职务。
1932年11月
李蒸答复学生代表,寒假期间不招收新生,扩大周年纪念将从长计议等。
1932年12月
李蒸上报教育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理计划书》。
1932年12月
社会科学系代主任马哲民,教授许德珩、侯外庐于12、13日在寓所被捕,学生王治保、周秉志也被捕,羁押在公安局。学校派庶务课主任孙廷塋前往公安局探询,并设法营救。学生自治会代表急见学校当局,请即设法营救被捕教师学生,并致函公安局,请释放被捕师生;致函校长,请严重交涉,保证学校安宁。各大学院校长联名致电行政院、教育部,请释放被捕师生。社会学系发表宣言,援助被捕师生;致函中央,质问逮捕师生理由等。各系师生积极参加援助被捕师生活动。
1932年12月
教育部公布由钱玄同主持修订和审定,有黎锦熙、白涤洲参加意见的《国音常用字汇》,计9920字,加上异体异音,共12220字,对国语运动已往成就的总结、继承和今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932年12月
刘汝霖编撰的《汉晋学术编年》出版,该书为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丛书之一。
1932年12月
学生自治会召开护校委员会,决议内容为:请学校寒假自动招生;发表宣言,说明招生理由;发代电请求改进教育方案委员会,请维持师范现制,扩充师范教育;联合毕业同学共同进行护校宣传等。
1932年12月
李蒸就学生请学校于寒假自动招生一事发表谈话,认为招生问题由教育部批准、经费预算、学年衔接等诸多因素组成,寒假招生事实上很难做到。
1932年12月
学校成立纪念33周年筹备会,议决内容为:购置游艺用品;演员列出表演用品清单;制定游艺会时间;发入场券规定等。
1932年12月
世界语学会召开会议,议决内容为:请学校将世界语列为公共选修课,购置世界语书籍,扩大世界语宣传;通过排演世界语戏剧,参加33周年纪念活动;职员职务分配等提议。
1932年12月
学校颁布自习室规则及学生接待来宾规则。
1932年12月
学校钢琴室着火,烧毁大钢琴1架,房屋1间,拆毁房屋两间,损失约2000余元。
1932年12月
因号房工友王吉生被辞退一事,学生自治会致函庶务课,挽留辞职号房工友,警告课长不得随意侮辱校工。
1932年12月
李蒸在建校33周年纪念活动上致辞,指出师范教育的意义,以及师范大学在教育上的地位。陈宝泉,毕业生、学生代表致贺词。
1932年12月
学校教授会就11月27日《独立评论》第28期发表任叔永的署名文章《教育改革声中的师范教育问题》中提出的“取消师范大学”主张,发表题为《驳叔永君“教育改革声中的师范教育问题”》的文章,逐条进行辩驳
1932年12月
因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向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高等教育案》中涉及“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应即停办”的内容,李蒸起程赴京,向三中全会陈述意见,请保留现行师范制度。
1932年12月
平津国立院校教职员联合会在我校文学院开会,决议急电四届三中全会,并分电蒋介石、蔡元培等,要求对《改革高等教育案》“万勿轻予通过”。电文中说:“我国人多地广,全国受高等教育者,尚不及万分之一,仅设六校,曷克有济。中等师资,必须专业训练,尤不应停办北平师大。”
1932年12月
学生自治会召开紧急全体学生大会,决议内容为:致电三中全会,反对停办师大;联络教职员共同护校;联络北平各校,反对改革教育提案等。
1932年12月
程天放、朱家骅分别致电李蒸,说明中组委已取消停办师大提案,师大仍独立设置。
1932年12月
李蒸致电学校,说明中组委停办师大提案已由审查会予以取消。
1932年12月
国民党三中全会对教育提案讨论结果,明确师范学校独立设置,师大学生应恢复公费待遇。会议以程天放提出的《确定教育目标与改革教育制度案》为基础讨论通过《教育标准案》,在师资教育部分,规定:“现有之师范大学应力求整理与改善,使其组织、课程、训育各项,切合于训练中等学校师资之目的,以别于普通大学,且与师范学校等力谋联络。”一方面,北平师范大学得以继续独立设置;另一方面,又重复此前教育当局对师大的整理与改善要求,使其在组织、课程、训育等方面体现出有别于普通大学的不同特色。
《确定教育目标与改革教育制度案》主要内容是:“师范学校应脱离中学而单独设立,师范大学应脱离大学而单独设立。”“教育部择全国适宜地点,设师范大学两所或三所,各国立大学之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概行并入师范大学。”“师范教育机关,分简易师范学校、师范学校、师范大学三种,均由政府办理,私人不得设立。已立案之私立师范,不得再招收新生。”“师范学校及师范大学,学生修业完毕后,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指定地点,派往服务,期满始给毕业证书,始得自由应聘或升学。其有规避服务或服务不尽力者,取消资格,并追缴费用。”该提案对为何作这种规定做了说明:“人希望有良好之教育,必先弄成良好之师资,欲弄成良好之师资,则师范生必须受特殊之训练,使之人格高尚,情感热烈,能力坚强,然后出校后,乃能为儿童及青年之模范。此种训练与普通大学自当有别。此师范学校与师范大学之所以脱离中学大学而单独设立也。”同时,仍强调对现有学校“严加整理”:“现有之国立、省立或私立大学,应由教育部严加整理。同一地方,院系重复者,概行归并。成绩太差,学风嚣张者,应即停办。程度较差、设备不完者,改办专门职业学校。”
1932年12月
学校接到教育部密令,开除涂茅若等32名学生学籍,并令“毋稍违延,将办理情形尅日具报”。校务会议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教育部密令,决议照部令执行,并将开除布告连夜贴出。
1932年12月
开除学生消息传出后,学校空气紧张,军警便衣增多,意在逮捕学生。此次被开除学生傅铭第在校园旁文化学社门前被捕。
1932年12月
学校第六次校务会议通过决议,内容为:执行教育部密令;根据有关决议,不准美术社立案。
1932年12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内容为:1月10日起举行学期考试;通过监考、补考规定。
1932年12月
教育系为研究乡村义务教育,调查乡村师范教育,致函各省教育厅,请收集县立师范学校课程标准、授课时间表等。
1932年12月
李蒸返校后召开联席会议,报告三中全会关于停办师大案撤销经过,说明中央对师大共产党组织活动的注意,及密令开除32名学生问题,对开除的学生表示惋惜。
1933年1月
黎锦熙为《师大月刊》第2期(文学院专号)撰写《文学院概况》。
1933年1月
学校聘请何日章为图书馆馆长。
1933年1月
教育系教授兼教务长常道直将在《师大月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师范大学之双重的任务》、在《大公报》上发表的《论教育部最近拟议中之师范学制改革》、《师范学制建设论》等论文结集出版,命名为《师范教育论》。
1933年2月
学校正式开学上课。
1933年2月
教育部以师大环境不适为由,拟将学校迁往西安。李蒸认为校址迁移,影响学生就学,图书仪器迁移难免损坏等诸多不便。同日,校务会议讨论教育部关于为救国飞机捐款问题,决议除捐出经费一月的百分之二十,其余行政费应捐部分从教职员薪水中扣除(月薪百元以下的职员除外)。
1933年2月
学校拟定本年暑假招生办法,呈教育部备案。
1933年2月
学校召开第七次校务会议,决议内容为:捐出本校一月经费,支援前方抗日将士。
1933年2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议决内容为:规定缺席休学标准;规定补考时间;四年级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由各系主任及教育系教授担任;规定参观时间等。
1933年2月
学校聘胡道维、苏益信、符斌超代理社会学系被捕教授马哲民、侯外庐所担任的课程教学工作。
1933年2月
李蒸致函各系主任,要求整顿课堂秩序,无论学生多少,都请正常上课。
1933年2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说明,学校将根据教育部规定,修改课程标准,并准备在普通毕业文凭外,增发主副科文凭各一张,以便学生就业。
1933年2月
教育部令我校社会学系停办,学生可转入中央大学哲学系或社会学系,也可转入本校其他系或转入其他国立大学;三四年级则可毕业。
1933年2月
教育部致电学校,“从速准备迁移,并派员赴陕接洽”。
1933年2月
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致电朱家骅,对师大迁移西安表示欢迎。
1933年2月
社会学系师生反对结束本系,决议成立师生联合会,发表宣言,呈请学校当局,与其他各系平衡发展。
1933年3月
《师大月刊》(理学院专号)第3期出版。
1933年3月
李蒸就学校迁移问题发表谈话,表示不明白教育部用意,认为学校迁移关系重大,政府应有具体办法。
1933年3月
李建勋撰写《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
1933年3月
学校布告社会学系结束。该系共有4班,学生50余人,除四年级毕业外,尚有30余学生可转入他系或他校。同时布告因马哲民被捕,社会学系主任由黎锦熙代理。
1933年3月
学校召开课程标准委员会会议,决议内容为:由黎锦熙、刘拓分别审查中学师范文理科课程标准。该委员会委员由校长聘任,李蒸、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康绍言、徐金湶等7人组成。
1933年3月
朱家骅致电杨虎城,内容为:请速进行师大迁移事宜,并鼎力主持。
1933年3月
就学校迁移问题,学生林斌等130人联名致函自治会,请急起护校。
1933年3月
学校分别召开教务会议、实习指导会议,讨论决议本校毕业生如愿转入其他系肄业,须服务两年,方能转入;决议毕业生在附校实习分配方案等。
1933年3月
学校成立本届毕业同学会,决议内容为:出版毕业同学录,学生毕业照片一律不戴帽,衣着随便;请学校贴补经费;同学费用从保证金中扣除;规定职员分工等。
1933年3月
学校召开第九次校务会议,决议内容为:遵部令恢复社会学系四年级被开除学生莫国万学籍;教职员捐月薪百分之五,援助抗日将士;致函教职员征求捐款意见。
1933年3月
为美化校门外环境,拓宽道路,学校清理东围墙外土堆(系琉璃厂多年废土积累而成,绵延300余米),修建石库围墙。
1933年4月
因取消社会学系,该系学生讨论转系问题,议决内容为:向学校扩大转学范围,除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外,准请转入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平大学法学院等,请免除转系、转学考试;发还入学保证金及补发津贴等。学生代表见李蒸,李蒸回答:扩大转学范围、随意转系及发津贴事,均须请示教育部批准。
1933年4月
因华北局势紧张,教育部密令各校将仪器图书装箱南迁。学校决议:装箱物品以不妨碍学生学业为前提;装箱物品均极为珍贵,为他处不能购得;并选定开封、南京、上海三地,将择一运往。图书馆、研究院、各院系将不常用书籍仪器依次装箱,于次月中开始启运开封,存于河南大学,9月派员运回。
1933年4月
学校召开课程标准委员会会议,修订课程标准。
1933年4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讨论本届毕业生考试,其他年级学生考试,毕业实习期间必修课上课问题等。
1933年4月
学校注册课统计报告,本学期缺课时间超过学时三分之一的学生有67人。
1933年4月
李蒸致函各省教育厅,请对师大毕业生优先酌量任用;又函各地校友优先聘请新毕业同学。
1933年5月
《师大月刊》第4期出版,刊登《教育学院教育系四年级试教批评记录》、《教育系1932班毕业同学之声》等文章。
1933年5月
宪兵三团到校逮捕“师大生活社”正在文学院开会的会员,共14人,搜出中共六大决议等文件、传单、标语。
1933年5月
教育部指令我校,高中师范毕业生未经服务,不能先行投考本校。
1933年5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内容为:课程标准及学分标准,修养课程占比例10%,体育为6分,教材类占66%,专业类占23%,毕业总学分为146分;历届未办理毕业手续的毕业生,三年内补齐,过期不再补办。
1933年5月
学校举行师生联欢会,欢送本届毕业生。校长、院长在致辞中勉励毕业生热心服务,发扬师大精神。
1933年6月
学校召开校务教务联席会议,决议内容为:12日起放暑假;筹备设立特种师范班及实用艺术专修科,下学期先设音乐组;组织修订学则委员会,委员为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张贻惠、袁敦礼、康绍言、易价。
1933年6月
学校第21届学生毕业,计教育系12名、体育系12名、国文系57名、外国文学系48名、历史学系23名、史地系3名、社会科学系4名、数学系12名、物理系7名、化学系12名、生物系10名、地理系3名,共203名。
1933年6月
学校取消史地系,暑假后设立了10个系,分别是国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地理、教育、体育。
1933年6月
学校召开修订学则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内容为:通过入学、注册等规定;增加课程、奖励、费用三章;在成绩章中规定“将成绩通知家长”;研究所另立专章等。
1933年6月
学校召开招生委员会会议,议决通过本科、研究生招生简章,招生规则,出题办法,并规定学生入学健康检查标准。
1933年6月
李蒸赴教育部汇报后返校,反馈内容是:教育部同意我校下学期继续招生,对各院招生比例规定为,文、理学院招生人数不得超过教育学院;社会学系下届停止招生,学生转系;研究院因经费缩减改为研究所;奉部令增设音乐、工艺两系。
1933年6月
学校规定招生简章要点为:学制为4年,主副学科考试科目等。
1933年7月
《师大月刊》第5期(附校专号)出版。
1933年7月
学校本年度原定添设艺术教育和师资训练班,暂缓设置。关于本科招生工作,学校对报名手续、考试均严格审查,并在第二次考试前,对考生进行分组摄影,以防止蒙混代考。
1933年7月
教育部发布训令,批准我校关于被捕释放学生呈请恢复学籍的呈文。
1933年7月
教育研究所制定招生办法,规定招收对象为大学毕业生,考试科目为国文、英文、教育心理、教育统计、教育哲学、教育行政。
1933年7月
教育研究所召开会议,李建勋、黎锦熙分别报告工作情况。
1933年8月
学校租用北平市西温泉辛庄民房建立乡村教育实验区办公处,开始筹备乡村教育实验区。
1933年8月
学校重新修订北平师范大学《组织大纲》和《学则》。大纲规定学校的总任务是:“本校以造就中等学校与师范学校师资为主,并以造就教育行政人员及研究教育学术与适用于教育之专门学术为辅。”学校设立3个学院11个系。文学院设国文系、外文系、历史系,理学院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系,教育学院设教育系、体育系、实用艺术系,取消社会学系。
学校设立研究所,任务是:“(1)研究教育实际问题;(2)培养教育学术专家;(3)收集整理并编纂各科教材。”学校设附属中学校、小学校、幼稚园及乡村教育实验区,作为研究、实验及学生实习的场所。
学校设校长室、秘书处、教务处、学院四种机构,分管全校各项行政和教学工作。“校长综理全校校务”。秘书处设文书、斋务、庶务、会计、卫生五组。处设秘书一人,每组设主任一人。教务处设教务长一人,“商承校长规划及处理全校教务,由校长于系主任或教授中聘任之”。教务处下设注册、图书、出版三组,每组设主任一人。各学院,每院设院长一人,由校长聘任之,“商承校长会同教务长,处理各院院务”。每系设主任一人,处理该系教务,由校长于教授中聘任之。教授、副教授、讲师,由各系主任“商承院长、教务长,提请校长聘任之”。
学校设立校务会议、教务会议、院务会议、系务会议、事务会议五种会议。校务会议,以校长、教务长、各院长、各系主任及教授代表组织之,以校长为主席。该会议“审议”下列各事项:预算及决算,院系设立及废止,各事务机关之设立废止及变更,各种规程,学生奖惩事项,校长交议事项,各委员会提议事项,其他重要事项。系务会议,以系主任及教授、副教授、讲师组织之,以系主任为主席。该会议讨论下列各事项:各学科教授上之联络事项,拟定本系之课程标准,本系设备进行及发展事项,其他。
学校设立研究所、预算、审计、出版、图书、仪器、卫生、学生生活指导、军事训练、附校设计十个委员会。
《学则》对学校课程做了详细规定。学校课程“兼采学分制及学年制”。每门课程,以每周上课1小时,需要自修时间2~3小时,历半学年者为1学分。本校学生,在四学年中须修满146学分,方得毕业。每个学生每学期选修课目学分,至少18学分,至多不超过22学分。学生除选一主科外,应选其他一科为副科。
学校课程按必修、选修、主科、副科分为四种,具体为:(1)公共必修科,占50学分;(2)主科,占50~70学分;(3)副科,占20~30学分;(4)自由选修科,占8~16学分。学校课程按内容分为三类:(1)修养类,包括党义、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卫生、体育,占全部课程的10%,共16学分。(2)教材类(即现在所说的专业课),占66.7%,共96学分。(3)专业类,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学法、中等教育、教育史、教育行政、儿童及青年心理、参观,实习等,占23.3%,共34学分。
1933年8月
学校聘定各系教授,并发布布告,历史系主任陆懋德辞职,由教授李飞生兼任,生物系代理主任为刘崇乐。
1933年8月
学校制定了招生试题办法和考试规则。本年度北平考区新生报名人数已逾600余人。
1933年8月
新生入学考试开始,因英文试题印刷模糊,调换考卷,延长考试时间。有3名考生照片不符被查处。南京考场与北平同时考试、阅卷、发榜。本年将录取学生200名,各省保送平均3名。
1933年8月
学校公布初试新生录取名单,共292人,同时公布复试科目。
1933年8月
学校举行新生复试。
1933年8月
女师大河北同学会致函李蒸,认为此次初试录取女生不足五分之一,如果不做调剂,师大女生将寥若晨星,请求优待女生。
1933年8月
《世界日报》刊登署名为秉英的文章《师大应规定录取女生名额》,认为女生入学比例减少,势必影响女子教育的发展。
1933年8月
学校召开校务教务联席会议,决议内容为:9月1日开学;规定教、体、历三系补考时间。
1933年9月
新生录取名单揭晓,本年度平京两地录取新生为正取160名、备取54名。
1933年9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通过《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乡村教育实验区计划大纲》。
1933年9月
军事训练由一年级开始,改为必修课。
1933年9月
学校续聘文元模、李顺卿、陈垣、凌善安、杨荫庆等人为教授。
1933年9月
各省保送学生人数为:安徽、湖北、辽宁各3人,蒙藏1人。
1933年9月
学校教室楼房整修完毕。庶务课主任陈湘圃介绍校园规划,首先在东北大楼处修建新式花园,铺草坪,种花木,安置排椅,以改变校园环境。
1933年9月
史学系新聘陶希圣讲授社会研究课,张星烺讲授中西交通史,胡道维讲授政治学,张景汉讲授中国史,王揖五讲授法制概要,并特约陈垣担任中国史书批评与讲演。
1933年9月
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任学校军训主任1年,将所得车马费1650元在校设立奖学金,并捐款550元用于添置图书设备。学校决定将该奖学金定名为“树常奖学金”,由校务会议讨论制定奖学金规则。
1933年9月
研究所委员会开会,决议内容为:本校学生报考研究生,总平均成绩在75分以上,主科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未修教育统计和教育哲学课程,暂准予在研究所学习,补足上述课程学分后方能改为正式生。
1933年9月
学校本年度招收研究生5名,备取1名。
1933年9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内容为:凡离平参加各项比赛的学生,须请假并经体育系主任和该系主任签字,不做缺课论处,未经主任签字认可者,均按学则规定办理;体育课不得借故停课。校长提议拟随时聘校外学者到校做短期有系统的学术讲演,请各系主任制定详细办法;试办通讯研究,内容以教育问题为限。
1933年9月
李建勋准备在教育系实行导师制度,即一位教授担负几个学生的行为、知识培养的责任。
1933年9月
学校召开新生谈话会。李蒸、常道直发表训词,介绍学校的历史,强调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新生于本日开始上课。
1933年9月
学校补备取新生20名。
1933年9月
学校举行研究所开学典礼。李蒸、李建勋在典礼上发表讲演。
1933年9月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6期出版。
1933年10月
化学学会召开迎新会,理学院院长刘拓训词,张贻侗介绍欧洲科学发展概况和游学经过。化学学会进行职员改选。
1933年10月
学校秘书处决定设立毕业生事务股,以办理毕业生服务、介绍、调查、通讯联络以及讨论教育问题等事宜。近期对毕业生调查结果公布,两校共毕业学生为3706人(含未合并前毕业生师大2389人,女师大839人),在教育界服务的学生占总数的67%。,
1933年10月
全国运动会将于10日在南京举行,我校体育系三年级学生随系主任袁敦礼赴京参观后,将到江浙各校参观体育设备、教学状况及健康教育设施;教育系四年级学生定期赴外地参观,调查各地教育状况。
1933年10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内容为:要求各系尽快编制课程标准,以便编印学校一览;制定各系三年级学生参观附校时间办法,规定无参观学分不准毕业以及具体评分办法;今年新生名额已满,不再续招新生等。
1933年10月
学校聘定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军训主任,参谋长王殿禾、副官长王玉瓒等为军训教官。
1933年10月
学校筹备乡村实验区各项工作就绪,主任为傅葆琛,副主任为陈兆蘅,并已制定实验工作纲领、人才训练办法及实验事项范围。
1933年10月
学校举行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常会,决议内容为:制定本学期演讲会、郊外旅行、游艺会、辩论会及各级球类比赛等活动时间。
1933年10月
编辑委员会审定本年度奖学金应发学生名单,共12名。
1933年10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举行,制定思想指导原则及实施办法、课外生活指导原则及实施办法、团体生活指导原则及实施办法等。
1933年10月
本年度各院系注册人数统计:教育学院188人、文学院417人、理学院279人,合计864人,其中女生为269人。
1933年10月
《师大月刊》(理学院专号)第7期出版,刊登刘玉峰撰的《地理学系之过去及未来》,李落英的《烟台海滨实习记》,以及《浙江毕业同学服务状况》、《湖北毕业同学服务状况》。
1933年10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讨论学生转系、升级等事项;对日本学生土屋申一要求到校旁听事,学校因不收旁听生,予以回绝。
1933年11月
军训委员会发布布告,对无故旷课学生按缺课处理,有事可到军训办公室请假。
1933年1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常委会,决议通过一年级郊外旅行、国语演说竞赛事项。
1933年11月
乡村教育师范班新生录取结束,正取30名,备取10名,将于本月17日开始上课。
1933年11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议内容为:遵部令恢复开除学生连凤韶学籍;请教育部给予在校服务24年的病故职员贾林抚恤外,发3月原薪予以抚恤;讨论“树常奖学金”办法等。
1933年11月
学校成立建筑委员会,讨论准备建设大礼堂、扩充办公处、图书馆建设计划,须李蒸赴京返校后,再召开制订计划。
1933年11月
国语演说竞赛举行,萧廷奎以“新疆问题的探讨”获第一名。
1933年11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讨论体育系及文理学院三年级学生教学参观办法;决议女生产假一月,不计入缺课时间;注册课通知缺考学生考试科目等。
1933年1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举行英语竞赛会,定取前四名。
1933年12月
学校成立师范班,添设教育问题通讯研究部。
1933年12月
学校编辑出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一览》,内容包含校史概略、学则、校历、平民学校概况、本校教职员一览、本校附属乡村教育实验区概况等。
1933年12月
李蒸撰文《以乡村小学为乡村建设之中心——师大乡村教育实验区之目标》,介绍乡村教育。
1933年12月
李蒸在北大教育学会讲演,题目为《教育问题》。
1933年12月
学校举行建校31周年纪念大会,数千人参加大会。李蒸报告校务,在校教职员人数为244人、研究生9人、本科生840人、附中965人、附小1474人、平民学校662人、乡村师范教育班30人。邓萃英、李建勋及毕业生、学生代表分别致辞。会后举行大型游艺活动。晚上举行庆祝音乐会。
1933年12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议案通过拟订课程标准格式,有军训成绩者可以免修等。
1933年12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第十四次常会,议决内容为:奖励在校工作20年教职工,赠发纪念品,职工酌增工资;遵部令批准李国耀等4人恢复学籍;组织中等职业师资训练设计委员会;成立暑期教育讲习委员会等。
1933年12月
学校接教育部令,寒假于次年18日开始,时间为2周。学校决定10日起进行学期考试。
1933年12月
《师大月刊》(教育学院专号)第8期出版,刊登黄淑慎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数学入学试验之研究》、《师范大学乡村教育实验区计划大纲》。
1934年1月
《师大晋声》创刊。
1934年1月
建筑设计委员会开会讨论添设房产问题。会议决议为:先行建设宿舍楼房及宿舍楼设备等;宿舍楼聘请原本校职工科主任美国人丁印先生负责设计。
1934年1月
生物学会开会讨论系主任人选等问题,请学校从李顺卿、郭毓彬、陈桢3人中聘任。原生物系主任李顺卿于1932年出国考察,期间由刘崇乐担任主任。现李顺卿回国后并未接任刘崇乐辞去主任职后的工作,所以自上学期起生物系即无系主任,系务无法开展。
1934年1月
暑期教育讲习会筹委会召开会议,常道直、李建勋、黄仲诚、袁敦礼、刘拓、黎锦熙、李飞生、赵希三、易价等参加会议,讨论讲习会筹备等工作。
1934年1月
学校召开事务会议,议定事项为:评定校工工作成绩,并将按工作情况晋升工资;制定管理厨房规则;奖励救火出力校工;为预防火灾添设水龙头等事项。
1934年1月
本学期休学人数统计为:教育学院15人、文学院34人、理学院15人。
1934年1月
建筑设计委员会召开会议,统计出建筑经费约五六万元,为保证建筑计划的顺利进行,从停止招生后节余的经费中支出相关费用。
1934年1月
新学生宿舍楼设计工程师丁印介绍宿舍楼将于今春开工,设计规划为:宿舍楼呈丁字形,分为3层,每层20间。每层另设沐浴室3间,会客室1间,游艺室1间,校役室1间。
1934年1月
《师大月刊》(附校专号)第9期出版,发表张鸿来的文章《附属中学南校新订课程草案》。
1934年2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教职员出国留学津贴办法,专任教职员,服务满3年,出国学习,享受津贴待遇,标准共7条;惩戒生物系投票选举系主任工作,并决定今后惩戒学生,将不再用布告形式,改用公布校务会议议案方式公布;给国文系、外文系学生罢考卫生课为首学生记过,下学年重修该课等。
1934年2月
学校参加平津国立院校教联会代表为李建勋、刘拓、黎锦熙、杨立奎、常道直、易价、汪如川、袁敦礼、钱玄同。
1934年2月
建筑设计委员会会议通过建设图纸,确定于8日起招标,20日开标。
1934年2月
学校发布布告,生物系主任由该系教授郭毓彬代理。
1934年2月
学校发布布告,请丹麦国家高级农业学校校长马烈克到校讲演《国际民众教育》。
1934年2月
学校统计上学年毕业生人数为:教育学院23人、文学院134人、理学院51人。
1934年2月
国文系和外文系军训科目移至文学院进行,“树常奖学金”专奖励军训勤课学生。
1934年2月
教育系三年级学生赴乡村教育区,进行教育实习、行政实习和乡村调查。
1934年2月
注册课对教员上课请假情况进行统计,其中,生物学系、教育系教师请假时间最少,国文系及修养类课程教师请假最多。
1934年2月
文书课统计教职员人数,总数为242人,其中教员为128人,职员为114人。
1934年2月
建筑新宿舍,需拆除第一女生宿舍。该宿舍开会决议:决不搬出教理学院;学校可腾出职员宿舍或占用自习室、教室。
1934年2月
第一女生宿舍代表谒见校长,因迁往文学院住宿有多方不便,请求学校解决。李蒸表示,将负责解决学生的困难。
1934年2月
教育系拟订学生在乡村教育区实习规程,要求学生衣着朴素,态度和蔼,争取农民信任。
1934年3月
研究所专门指定两人负责研究师范学校教育科目教材,研究步骤采取统计、征求意见、测验师范生心理状况及生活需要、教育专家意见、中小学教师主张等,再根据各项结果,按近代教育思潮、国家需要编辑整理。
1934年3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确定新建宿舍最后中标公司为土木工程为公兴顺木厂、电铁工程为海京工厂。决议为:通过研究所学则;追认优待教职员子弟入学凡在校服务满10年教职工,其子女入学免收学费;拍卖拆除的第三自习室及实验室房屋的材料等。
1934年3月
注册课统计各系未缺课学生人数,全校仅为28人。
1934年3月
物理系安装发电机室作为实验室用的设备,马达为5马力,直流发电机最大可有120伏电流。
1934年3月
为解决因新建学生宿舍楼而引起的女生宿舍拆除矛盾,教员让出寝室,使女生宿舍问题解决,新宿舍即将开工。
1934年3月
学校统计民国二十二年教职员、学生人数,其中,教职员为294人,学生为842人。
1934年3月
教育部专员周天放等视察学校三院及研究所教研及生活状况,李建勋赠送给专员们由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师范教育训育问题》、《中学教师服务状况》等书籍。
1934年3月
《世界日报》刊登夏志娴撰写的《师大附中北校的新运动》,介绍学校为锻炼学生生活能力而开展的训练活动。
1934年3月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10期出版。
1934年4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内容为:规定由各系主任、教育系主任及教学法教授担任四年级学生教学实习指导,制定实习参观办法;定6月11日开始毕业考试;招生办法依旧等。
1934年4月
学校致函各省教育厅,本年度保送学生名额为:大省3人,小省1人。
1934年4月
教育部训令颁发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
1934年4月
学校在来今雨轩宴请在校服务满20年的教职员,教员为马裕藻、钱玄同、王桐龄、杨立奎,职员为黄恭宪等3人。
1934年4月
因米面等跌价,斋务课令各食堂调整学生伙食费标准,下调5角至1元。
1934年4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开会,决议内容为:春季运动会由体育系四年级学生筹办,聘体育系教员为审判员;核定文学院学生组织“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学生主办文学院暑期补习学校”等。
1934年4月
教理学院新学生宿舍(丁字楼)举行奠基典礼。建设计划委员将教职员表、建设计划会议记录、毕业同学录、校史等书籍放入铜箱中密封后,放入基位,上树大理石基石,基石刻有“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奠基”字样。
1934年4月
《师大月刊》(理学院专号)第11期出版,介绍了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算学组讨论的问题等。
1934年5月
学校制定《教育问题通讯研究部初步实施办法》,规定为:研究部由研究所与教务处合同办理,并指定研究所导师一人负责和主持;凡是所收到的通讯教育问题首先由负责导师按问题的性质分别请本校导师及教授解答;教育界人士及本校毕业生为研究某项教育问题起见,欲选习本校所设某种教育课目时,经本研究部认可后,得由本校予以研究上所需的各种便利,并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凡是通讯提出的问题如经负责导师认为不能或不便解答时,即将原件退还或留存;凡是向本部提出有系统的教育问题继续在一年以上,充分表现研究的兴趣,提出某种教育问题研究专著,表现相当的学力者,得由本部承认为“通讯研究员”,并由学校发给证明书。
1934年5月
学校确定校内外毕业考试委员名单,分别为:高君珊、顾谷岩、沈兼士、温源宁、刘崇雄、王尚济、于书华、杨光弼、张景钺、杨钟健。
1934年5月
学校图书馆铅印发行何日章、袁涌进研制的《中国图书十进分类法》。此后,图书馆中外文图书按照该分类法进行编目,建立起书名、著者、分类三种目录卡片,置于图书馆内大厅,供师生检索,并且铅印了书本式的馆藏图书书名目录供读者使用。
1934年5月
招生考试委员会制定新生考试科目,报名时间为7月30日起,考试时间为8月9日起,北平考区地点仍在教理学院,南京考区地点为中央政治学校。
1934年5月
学校本届毕业生总计为235人,其中借读生为4人。
1934年5月
讲习委员会通过刘拓拟订的理科暑期讲习班章则,理科讲习班将分为数学、理化、生物三组,上课时间定为1个月,学杂费共14元。
1934年5月
教育讲习班将添设小学算术教材教法和小学自然教材教法两门科目。
1934年5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暑期讲习班规程大纲;通过校歌、校徽改定,校歌中“首都”改为“故都”,校徽为蓝白金三色组成,图案为汉古铜铎形状;教职员捐薪2%,用于印制毕业同学录;恢复被开除学生潘炳皋等3人学籍;决定附中保送本校名额为南校6人,北校3人。
1934年5月
李蒸赴京汇报校务,接洽组织暑期讲习班事宜,报告讲习班计划,下年度训练职业教育师资计划等。并携带师大整理计划呈报教育部,其内容主要有:学生除学习主科外,选修副科一门;研究所添设自然科学教材编纂组,设立教育问题通讯研究部;军训为一二年级必修课;增设毕业生事务股,负责毕业生服务介绍、调查联络等;在温泉辛庄设立乡村教育实验区,占地60平方里,由16个村庄组成,傅葆琛担任主任,并成立乡村教育师范班等。
1934年5月
教育部令中央、武汉师大、北平师大设立教育研究所。师大将研究所扩大,组织调整后由李建勋负责教育问题研究和研究生指导,常道直负责教材编纂,其中文科由黎锦熙任组长,理科由刘拓任组长。
1934年5月
《师大月刊》(教育学院专号)第12期出版,刊登《本校教育问题通讯部几篇重要的通讯》以及李仲先《参观日本教育之片段记录》等。
1934年6月
中学理科暑期讲习班分为数学、理化、生物三组,招生人数为120人。教育系教授黄敬思担任班主任。
1934年6月
学校举行英语辩论会,评委为:杨宗翰、罗昌、赵慧修、李建勋、余坤珊、卢郁文,李建勋任评判长。5月份,辩题最初为“Resolved that excavation ofhistorical tombs should be forbidden”(古墓发掘应该禁止)和“Resolved that Peking should be the Capital ofChina”(北平应为中国首都)。5月20日,新增“全国各大学军训应强迫实行”为辩论题目。
1934年6月
英语辩论会名次揭晓,董作霖获得第一名。
1934年6月
教育部令北平大学、北平师大合组职业教育师资训练班。
1934年6月
暑期讲习会议制定简章、课程计划,聘定康绍言为注册部干事,陈兆蘅为事务部干事。
1934年6月
教育部通令各院校遵照执行“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研究所将改为教育研究所。
1934年6月
李蒸返校谈赴京情况,因国立艺专即将成立及学校经费问题,原增设音乐美术副科,改为只设音乐科,不再设立美术科。
1934年6月
中学理科暑期讲习班简章、课程标准公布,讲习班“以研究改进中等学校理科教学”为宗旨,为初、高中理科教员设立。讲习班教员为:王仁辅、傅种孙、赵进义、文元模、蔡钟瀛、杨立奎、张贻惠、张贻侗、杨埙、刘拓、李顺卿、郭毓彬、包鉴清。另规定学员可以提出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1934年6月
本届招考委员会由各院长、系主任及校长、教务长常道直、秘书易价、注册课长康绍言组成,招考简章及委员名单予以通过。
1934年6月
学校发布布告,通知6月23日至8月31日放暑假。
1934年6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议决事项为:本年度招生地点仍为京平两地,学生缺课三分之一照章令休学。
1934年6月
学校举行欢送毕业生仪式,校长、各院长分别发表演说。本届毕业生为:教育系35名、体育系15名、国文系53名、外国语文系50名、历史系60名、数学系25名、物理系9名、化学系11名、生物系23名、地理系22名。
1934年6月
学校举行学生课外活动给奖仪式,李蒸、杨立奎分别训话。获奖学生为150人,包括运动会成绩优秀者、演讲会成绩优胜者、辩论会优胜者以及全勤学生,本次学年全勤学生仅1人,学期全勤学生为7人。
1934年6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修订各系名称为教育系、体育系、国文系、外国语文系、历史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系;被取消学分的三年级课程,因本年度无三年级,所以要求学生自修考试及格方能取得学分;因本年不招收转学生,拒收热河党部函送学生等。
1934年6月
根据教育部军训办法,学校制定暑假军训时间和科目,每日训练时间为:学科2小时,术科4小时;军训主任为王殿和,教官为王兆珍、王玉瓒;各系一年级学生接受军训,时间为三周。军训伙食费由学生入学保证金中拨5元解决,军服已制作完成。
1934年6月
李顺卿带领生物系学生赴青岛崂山,采集标本及观察生态环境。
1934年7月
教育部指令燕京大学、师大进行改进工作,要求学校在设备、教员方面予以改进,自下年度研究所应停止招生等。学校遵令增加设备,增加专任教员人数;对停止研究所招生问题呈报教育部,说明研究所分为三部,即教材编纂部、教育问题研究部、研究生训练部,教职员为46人、研究生为12人,与学生发生关系的教师仅为6人,与教育部视察专员报告有误会之处,请求教育部收回成命。
1934年7月
暑期讲习委员会开会,决议事项为:暑期教育讲习班和中学理科讲习班均定为15日开学;教育讲习班添设小学教育、历史地理教材教法两组;制定课程表;规定报名和开学时间及开学仪式等。
1934年7月
研究所委员会开会,决议事项为:改进工作,并呈请教育部准予续办;取消研究所编纂部;教育问题研究工作现定期结束;研究所无指定工作者7月底前解聘等。
1934年7月
暑期教育讲习班及中等学校理科教员讲习班正式开班。
1934年7月
本年度新生招生、考试时间和科目已确定,本月30日起平京两地同时开始招生,下月9日开始考试。
1934年7月
教育部指令各院校限期施行统一会计制度。
1934年7月
招生委员会规定口试办法,遵教育部令,对东北学生施行救济及各省保送名额等,并决议增加西康、青海、宁夏、绥远、察哈尔各省保送学生名额1人。7月28日 学校聘定下年度的各系主任、教授名单,决定裁减职员30余人。
1934年7月
胡适应邀在暑期讲习班讲演《习惯在知识生活的地位》。
1934年7月
学校举行招生会议,讨论考试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东北救济学生考送生揭晓,共录取10名,备取9名。
1934年8月
新生入学考试规定重新制定并公布。
1934年8月
暑期教育讲习班、中学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结业,各班结业人数总计355名。
1934年8月
新宿舍楼盖至三层,9月底竣工。
1934年8月
新生入学考试开始,报名人数为1340余人,缺考70余人。
1934年8月
初试完毕,录取标准制定,各系录取名额除教育系为30人外,其余各系为20人。
1934年8月
复试完毕,口试开始,并举行分组合影,以备录取审查。
1934年8月
22省保送新生共计67名。
1934年8月
李蒸到庐山谒见蒋介石,蒋对学校工作表示赞许。教育部批复续办研究所函,复查后对研究所继续招生问题予以考虑。
1934年8月
《师大月刊》(附属机关专号)第13期出版:刊登迟受义的文章《第一附小儿童图书馆计划大纲》。
1934年8月
新生录取名单公布,北平正备取生182人、南京48人。入学规定、办理手续时间已定。
1934年9月
教育问题通讯研究部改为毕业事务部。
1934年9月
保送生61人与体育系续招学生同时进行考试。
1934年9月
本届录取新生统计百分比为4.6%~20%,最低为历史系。
1934年9月
教育部指令我校停办研究所。
1934年9月
根据教育部关于整顿研究所令,为节约学校经费,研究所原有教材编纂部及教育问题研究部工作结束,研究生训练部分并归教育学院办理,研究所由彰仪门迁入南新华街,原址暂时停止租用。
1934年9月
音乐副科扩充,增设中学音乐教材选择法及作曲法、音乐教学法等。音乐副科教师为:柯政和、李抱忱、张维之、朱子裁、高步瀛、吴中正、张鸿均、张秀山、李任公。学生选修音乐副科达30学分,可以获得担任中学音乐教师的证明书。
1934年9月
各省保送生、体育系续招学生录取名单公布,分别为56名和9名。
1934年9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集中选课办公地点;转系学生须经考试合格方能编入;修正学则第53条等。
1934年9月
招生委员会审定录取备取新生13人,学校布告学生选课办法、时间及各系各课办公时间。
1934年9月
学校新聘教授,名单为:教育系邱椿、金澍荣、马师儒,历史系沈錬之,生物系严楚江、武兆发,地理系刘衍淮。杨立奎代理物理系主任。
1934年9月
军训总监部任命新任军训主任程守钧及教员,教员们将寄住学校,随时指导、监督军训。
1934年9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改组军训组织,由教官、教务长、注册课主任组成军训委员会;研究所结束后,由校长等组织教育研究会,继续教育问题研究;备取生如志愿学习生物,可参加第二次科目考试;聘陈宝泉、徐炳昶、刘廷芳、傅铜、温源宁、马裕藻、邓萃英、查良钊、张贻惠、陈裕光等10人为名誉教授。
1934年9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议各省保送生落第者,如果相差不多于5分,投考学系仍有名额,得允试读。
1934年9月
新生体格检验规程草案公布,同时规定各系三年级学生每年均须体检。
1934年9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决议整饬饭堂包伙办法及用膳秩序。
1934年9月
本学年扩充设备,预计仪器购置费为24000元,限定购置清单于10月底前交秘书处办理。
1934年9月
学校召开新生谈话会,李蒸介绍学校状况,希望学生认清师大特性和使命等,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发表演说。
1934年9月
招生委员会开会决议各省保送生第二批录取名单。
1934年10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常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请学校聘请新剧研究社导师;每班推选代表一人,负责课外活动;拟订本学期学生生活指导方案等并定期开全体大会。
1934年10月
在校各系学生统计,入学新生共计224人。
1934年10月
预算委员会将开会讨论本学期预算,委员为: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易价、汪如川、高鸿图。
1934年10月
学生联名向斋务课请求事项为:食堂须注意饭菜质量和做法;请尊重学生人格,勿使厨役报告学生犯规。
1934年10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开会,决议事项为:本学期应举办活动;计划办理消费合作社;令文学院学生日语、世界语补习学校停办。
1934年10月
研究所编纂员国文系教师白涤洲赴内蒙古考察期间,因感染伤寒病逝。
1934年10月
建筑设计委员会接收新建学生宿舍楼(丁字楼),学生等待抽签后即可入住。
1934年10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制定科目过差的新生补习办法;各系三年级学生补考办法;修正学则第47条;逾期不交选课表者,令休学一年。
1934年10月
教育研究会正式成立,其宗旨为“研究教育问题”,由校长聘任研究会干事、助理,校长、教务长、各院长组成指导委员会,并聘任本校教授若干担任指导员,经费为每月五百元,会址设于文学院办公处内。
1934年10月
教务长常道直在讲话中表示,为节约经费,教育系图书并入学校图书馆,教育研究所已并入教育学院。教育部令与意大利交换教授事,因本校无第二外语,不推派教授赴意。
1934年10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常会开会,决议事项为:学生呈报补习学校予以备案;取缔学生熄灯后点油灯蜡烛;定期举行国语辩论会,规定报名时间地点、辩论会评委及给奖办法等。
1934年10月
教育研究会确定本年度研究题目为“国民教育问题”,黎锦熙为导师,王兰荫为干事,黄现璠、周国亭为助理。
1934年10月
学校旅青同学会成立。
1934年10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开会,决议成立消费合作社,推举筹备委员;召开师生茶会,确定时间地点。
1934年10月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14期出版。
1934年11月
为促使学生自觉进行学术研究,教育系全体教师组织研究指导委员会,分为教育心理与统计、社会教育、教育哲学、教育行政四组,负责研究指导。
1934年1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指定国语辩论会题目为:“中华民族复兴应从乡村建设入手”,“国民军训应强迫实行”。
1934年11月
学校聘定国语辩论会评委,名单为:李建勋、黎锦熙、刘拓、李飞生、包明钤、杨立奎。正反方组成。
1934年11月
新宿舍楼共花费约72000元。
1934年11月
英文系四年级学生张振先出版《英诗概论》。
1934年11月
校务会议议案:教育研究会人员及研究问题和进行办法;对教育部令本校设立职业介绍机构办法,将毕业生事务部,分调查和介绍两股;编印《师大月刊》32周年纪念专刊,请教务长和各院长分别撰文;司引昌、陈培元、于大绅、杨希增、洪哲根、史林芳6人军训全勤成绩在90分以上,给予奖学金;发给学生主办《教育短波》津贴80元等。
1934年11月
学校举行国语辩论会,正方获胜,张光涛为个人第一名。
1934年11月
全勤奖学生名单公布,学年全勤2名:尹炎农、史林芳。
1934年1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开会,确定议案为:定期举行师生茶会、英语辩论会。评委由学校聘定,制定评判标准。
1934年11月
生物系决定建筑规模完备的温室,经费为文化基金给教授李顺卿、刘崇乐的讲座津贴,地点定于平民学校北端的空地。
1934年11月
为纪念学校成立日,温泉乡村教育实验区将举办成绩展览会,校长函聘农事研究家刘慎谔等担任展览会评判。
1934年11月
教育研究会研究大纲草案制定,其中有对国民教育对象、目标、实施场所、办法等的规定。
1934年11月
四年级师生举行茶话会,参加者300余人。李建勋、汪如川讲笑话,熊梦飞以湖南话念古文,张国嶙吹笛子,场面热闹,学生尽兴而归。
1934年11月
教育系举行迎新会,并成立教育学会,学会分为总务、研究、出版三部,研究部分为教育行政、教育哲学、教育心理、社会教育四股。
1934年11月
国语促进会为白涤洲举行追悼会,黎锦熙主持并演讲其生平,钱玄同总结白涤洲在文字学、语音学和方言研究的贡献。
1934年11月
因6路电车妨碍附小上课及教理学院学生自习,学校致函电车公司,请求6路电车缩短路线,并陈述理由。电车公司19日答复,因交通规划而不能改线。
1934年1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指定课外活动学生代表,共30人。
1934年11月
乡村实验教育区举行周年纪念活动,李蒸作工作报告。纪念活动举办农产品展览,展出农产品、农制品等约千余种。实验区有2120户、万余口人,涵盖16个村庄,为宛平、昌平及北平市三方管辖。
1934年1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在风雨操场举行音乐演奏会,演员均为我校师生。校内外600余人观看了演出,北平无线电广播台进行录制转播。
1934年11月
学校各委员会组成名单如下:
校务委员会委员:李蒸、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钱玄同、杨宗翰、李飞生、赵进义、杨立奎、刘玉峰、高步瀛、文元模、郭毓彬。
教务会议委员:常道直、李蒸、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钱玄同、杨宗翰、李飞生、赵进义、杨立奎、刘玉峰、郭毓彬。
事务会议委员:汪如川、康绍言、何日章、韩导之、佟学海、张国嶙、陈兆蘅、高鸿图、贾魁。
军训委员会委员:常道直、李蒸、李建勋、黎锦熙、刘拓、康绍言、杨立奎、罗自强、程守钧、文治球。
图书委员会委员:李蒸、汪如川、李建勋、赵进义、袁敦礼、刘拓、刘玉峰、钱玄同、常道直、黎锦熙、何日章。
预算委员会委员: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易价、汪如川、高鸿图。
卫生委员会委员:袁敦礼、方颐积、聂玉蟾、李文铭、方石珊、李建勋、汪如川、卢永春、徐金湶、孙廷莹、孙世庆、焦真。
课程标准委员会委员:李蒸、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徐金湶。
修订学则委员会委员: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杨立奎、康绍言、易价。
建设计划委员会委员: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杨立奎、汪如川。
仪器购置委员会委员:常道直、刘拓、杨立奎、郭毓彬、刘玉峰、汪如川、程克敬。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委员:李蒸、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钱玄同、杨宗翰、李飞生、赵进义、杨立奎、易价、张国嶙、熊梦飞、董守义、程守钧。
1934年11月
校务会议通过学生生活课外活动奖励办法,其宗旨为“提倡学生进行有益之课外活动”。
1934年1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开会,决议事项为:召集各班课外活动代表筹办学校周年纪念会;准学生呈组办国剧研究社备案等。
1934年11月
各班课外活动代表除地理系等未选出外,公布十系30名学生代表名单。
1934年11月
教理学院二门外新建旗杆一座,学校发布布告,每天早晚七时升降国旗,升旗以号为令,暂停工作,起立示敬。
1934年11月
实验区职员文模发表文章《师大乡村教育区及其工作概述》,该文全面介绍实验区的创办、行政管理和师生学习生活等方面。
1934年11月
学校举行32周年纪念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就具体工作进行分配,确定纪念活动的安排,并聘请干事等。筹备活动的工作大多由学生参加,常务委员和各股职员均已聘定。
1934年11月
五大学球类比赛中,师大男女篮球队均获全胜,足球队也战胜了北大。
1934年11月
英文系四年级学生为提高英语读说能力,发起英文读书谈话会,参加学生近20人。发起人张振先担任主席,读书会决议,凡不用英语在会内对话者,皆以字数计算进行惩罚,罚金留做茶话会费用。
1934年11月
英语辩论会评判为杨宗翰、刘拓、罗昌、余坤珊、包明钤、凌善安6人。
1934年11月
国剧研究社成立,聘苏镜清为指导,黄潭等为研究员,剧社首先排练《法门寺》。
1934年11月
《师大月刊》(理学院专号)第15期出版。
1934年12月
英语辩论会举行,台镇华获个人第一名。
1934年12月
教育研究指导委员会开会,讨论研究教育问题,决议事项为:规定工作进行办法;推定李建勋对委员会大纲草案进行修正。
1934年12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学生呈请创办简易食堂准予备案;定期成立新剧研究社等。
1934年12月
因3日下午学生军训时,学生杨希增服装不整遭到教官训诫,学生认为受到侮辱,并群起哄闹。校务会议特此开会讨论解决办法,并决议:军训纠纷犯规学生2人停学一年;语言过重学生7人各记大过一次;各系二年级附和学生由系主任严加训斥。
1934年12月
新剧研究社成立,熊佛西担任指导员。
1934年12月
国剧研究社召开首次会议,讨论会址、练习时间及选举干事。
1934年12月
一年级师生茶话会举行,师生均有精彩表演,生动多趣。
1934年12月
毕业生事务部致函毕业生,在校刊上开办“毕业生通讯栏”,以供毕业同学询问校况,请随时惠稿,并征求地址和职务。
1934年12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请杨据梧为32周年纪念游艺会主席;纪念日开放宿舍;加聘筹委会干事;聘请国乐指导,定期成立国乐研究社;请体育系筹办滑冰场等。
1934年12月
注册课公布各类统计数字,统计出学生籍贯、年龄、家庭职业、婚姻状况以及本届毕业生人数等。本学期在校学生为814人。
1934年12月
一年级学生军接受检阅,军容整齐,参观者踊跃。
1934年12月
胡适来校讲演《印度禅》。
1934年12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遵部令放寒假两周;学期考试时间;退选课时间为开课后四周内;请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规定考核学生操行标准。
1934年12月
校庆活动布置就绪,毕业生送“孕育文化”匾额挂在二门上,学校宣布17日举行纪念活动,18日放假一天。
1934年12月
学校举办校庆纪念活动,纪念活动有纪念会仪式、检阅学生军、游艺会、演出等。李蒸在纪念会上演讲。
1934年12月
《师大月刊》纪念专号出版,李蒸撰写卷头语,编者撰写《三十二周年纪念日以前和以后》。
1934年12月
教育研究所迁入教育学院,彰仪门原址退租。
1934年12月
国剧研究社成立,开会决议选举干事,决定排练时间及购置乐器。
1934年12月
旅信(信阳)毕业同学会成立。
1934年12月
《师大月刊》(教育学院专号)第16期出版:发表戴骅文撰写的文章《英文教学实验第一年报告书》。
1935年1月
留欧毕业同学会成立。
1935年1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由教务处秘书处依据学则拟定四年级实行参观细则;学生旷课40小时,令休学一年等。
1935年1月
附校设计委员会开会,决议事项为:遵部令合并南北附中,由常道直、易价、黄敬思起草组织大纲,成立审查委员会;附中男校本年度停止招收女生;修订附中课程标准,减少课时。
1935年1月
我校改选平津国立院校教职员联合会代表,当选代表为杨立奎、李建勋、刘拓、黎锦熙、易价、汪如川、常道直、钱玄同、杨宗翰。
1935年1月
常道直、易价、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组成附中组织大纲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由黄敬思起草的大纲,大纲规程共17条。附中“除供师大教育研究及实习外,以锻炼强健体格,陶融公民道德,充实生活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培养科学基础,启发艺术兴趣”为宗旨。
1935年1月
榆林校友会致函学校宣布成立。
1935年1月
教育部批复关于南北附中合并问题的呈文,指令扩充经费可由研究所停办节约经费中解决。附校设计委员会致函教育部,对指令要求两校对换地址表示困难,教育部同意逐渐改进。
1935年1月
军训委员会开会,决议事项为:军训管理;升降国旗办法;军训经费;号兵改制;科目训练时间;学生请假办法等。
1935年1月
绥远第二师范学校师大同学会致函学校,宣布成立。
1935年1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修正附中组织大纲,决定升降国旗办法。
1935年1月
附中南校毕业生、教职员分别开会,反对停止招收女生办法,反对裁减女生班;要求增加每级学生名额;减少选科钟点。
1935年1月
注册课统计上学期学生总数为838人。
1935年2月
文书课公布教职员人数统计,总数为226人。
1935年2月
社会局宣布补助私校规程,补助费停止发放,致使以补助费为主要办学经费的平民学校因经费问题,即将停办。平校负责人对记者谈,本校日常费为65元,除学校补助10元外,其余由社会局补助,实行新补助办法后,学校无法继续。
1935年2月
学校拟定在教理学院建筑科学馆,所需经费预算数万元,申报庚款董事会予以补助。
1935年2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制定各系毕业生实习参观时间、单位;报教育部批准各系学生参观改为实习旅行;请教务长等遵部令起草变更学校学年、学期和休假日期;通过休学、续学、旁听学生申请。
1935年2月
校长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介绍本届毕业同学参观规定、体育课程的规定,以及教育部征求“减少假期,缩短学年”议案意见的讨论。
1935年2月
在陕同学会成立,通过简章、会员名单、职员名单。
1935年2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确定本学期应举办事项,通过学生操行成绩考查规定。
1935年2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指定常道直、李建勋、黎锦熙、刘拓、袁敦礼、程克敬、黄敬思组成“缩短假期”研究会,研究讨论行政院该项议案。
1935年2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议决事项为:拟订食堂、研究社、辩论会章则,整饬校风,以及指导团体生活等。常委会决议:本学期举办的活动;学生操行评定办法等。
1935年3月
教育部规定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毕业实习参观时间一律改在假期进行,津贴补助为费用一半。学校为此呈文教育部,说明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请求教育部准予毕业生实习参观权利。
1935年3月
《世界日报》介绍师大学生主办的群化预备学校。群化预备学校建校10年,为补习中学课程而设,受到学生的欢迎,师资及管理人员均为师大学生。
1935年3月
国剧研究社排练《汾河弯》、《法门寺》、《斩龙袍》、《南大门》、《骂店》等剧目,定期公演。
1935年3月
留德毕业同学会致函学校,宣布成立。
1935年3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定期举行国语、英语演说竞赛,以及具体事项。
1935年3月
本年应外出实习参观学生联名呈文学校,请求按学则原标准发给参观津贴。
1935年3月
陈宝泉到校进行学术演讲,题目为《今日中国的职业教育》。
1935年3月
河南安阳同学会成立,通过同学会简章。
1935年3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再呈文教育部,说明师范教育特点及学则有关规定;规定借读学生办法;因公给假未参加临时试验学生准予期末补试;以及休学、复学申请办法。
1935年3月
旅绥毕业同学会成立。
1935年3月
旅邕同学会成立。
1935年3月
李蒸建议中国社会教育社在北平设立暑期社会教育补习学校。
1935年3月
旅蓉毕业同学会成立。
1935年3月
杜润生等三人被捕,在校学生请学校设法保释。
1935年3月
《师大月刊》(附属机关专号)第17期出版。
1935年4月
附中女校因对主任韩秀峰不满,发生风波。学生大会决定呈文学校,请求撤换主任。李蒸令级主任劝导学生遵守纪律,由各级主任上呈学校学生要求。
1935年4月
教育部华北高等教育视察专员孙国封到校视察。
1935年4月
张家口校友分会成立。
1935年4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修正、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奖励办法,决议二年级春假旅行安排等。
1935年4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本年度新生招考仍在南京和北平两地同时进行。
1935年4月
国语演说竞赛结束,题目为“文化与民族复兴”、“中国目前之最需要的文化建设”,第一名为王鸿达。
1935年4月
立法院通过并公布《学位授予法》。
1935年4月
建筑设计、图书、仪器三委员会联席会议召开,决议确定建筑水塔经费及地点、建筑生物系温室经费及地点等事项。
1935年4月
教务会议召开,通过本年度省选保送生名额、考试时间,考试科目由招生委员会审定。
1935年4月
学校举行春季运动会。
1935年4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议事项为:组织视察附校委员会、课程研究委员会;通过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学生操行考察办法;准予发给邱椿、王桐龄留学津贴;照旧例援助毕业同学;同意生物系拍卖旧显微镜等。
1935年4月
体育系四年级学生在协和礼堂表演武术、体操、舞蹈。
1935年4月
常道直教务长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介绍实行学生操行考察办法,体育为本校必修课,以及四年级毕业参观等事项。
1935年4月
国乐研究社在风雨操场演出,听众达700余人,无线电台同时转播。
1935年4月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18期出版。
1935年4月
旅蓉同学会致函学校,宣布成立。
1935年5月
河南洛阳同学会致函学校,宣布成立。
1935年5月
国剧研究社在风雨操场进行首次公演,校内外听众一千余人。
1935年5月
图书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图书管理、选购等问题。
1935年5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具体内容为:本校学生参加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大学生演说决赛获得第二、五、七名;希望同学注意学习外语;有关考试问题;说明校务会议组织附校委员会、课程研究委员会决议;以及普及教育等事项。
1935年5月
学校发布布告,内容为:请冯友兰、杨秀林及英国莱思特女士到校讲演;军训制服费用学校津贴半数,学生交纳2元5角9分。
1935年5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函体育系另定体育表演时间;话剧表演定期举行;下年度执行学生操行考查办法等。
1935年5月
黎锦熙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主要内容是:公布毕业生考试委员会校外委员名单,包括周学章、顾谷若、马裕藻、张煜全、刘崇鋐、熊迪之、张贻惠、李麟玉、张景钺、杨钟健;学生操行考查办法予以实行;以及在上海发起的“识字运动周”情况。
1935年5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事项为:举行西乐音乐会;准大学女生问题讨论会备案;修正学生课外活动奖励办法等。
1935年5月
留日同学会致函学校,宣布成立。
1935年5月
教育部电令我校举办中学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
1935年5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学年考试与毕业考试同时进行;学生申请补足毕业及肄业手续等。
1935年5月
教育部颁布学校不得借故停课或提前放假,应借假期服务劳动、进修实习的训令。
1935年5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修正食堂规则。
1935年5月
教务会议召开会议,决议组织暑期教员讲习班委员会,由黎锦熙、刘拓、杨宗翰、李飞生、赵进义、郭毓彬、杨立奎、刘玉峰、汪如川、康绍言组成,分史地、英文、数学、生物、理化等五组招生,最低限额为20人。
1935年5月
教育部发布训令,规定学位授予时间及证书式样。
1935年5月
学校召开事务会议,决议确定学生宿舍迁移,改建温室,以及刷新学生宿舍等事项。
1935年5月
《师大月刊》(理学院专号)第19期出版。
1935年6月
旅青同学会致函学校,宣布成立。
1935年6月
刘拓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介绍招生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暑假学习研究中等学校课程等事项。
1935年6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准予学生主办文学院暑期补习学校备案,举行学生课外活动给奖大会。
1935年6月
夏志娴撰文介绍《师大乡教区师范班学生生活剪影》。
1935年6月
过卿撰文介绍《师大话剧研究社》。
1935年6月
教育系教授宴请毕业生,希望毕业后为教育事业努力工作和研究。
1935年6月
学校发布布告,公布教理学院男生斋舍调动派补及保留取消办法。
1935年6月
审计委员会召开会议,审核会计制度及收支情况。
1935年6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民国二十三年学生课外活动给奖仪式秩序和奖品分配办法;准学生申请举办师大学生主办教理学院暑期补习学校备案;准群化补习学校改选职员备案。
1935年6月
学校举行欢送毕业生大会,因李蒸在南京,由常道直、李建勋、刘拓、袁敦礼致训词。
1935年6月
暑期讲习班委员会召开会议,确定委员名单,分别为:常道直、刘拓、黎锦熙、赵进义、李飞生、杨宗翰、郭毓彬、杨立奎。
1935年7月
暑期讲习班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讲习班为54课时,学费讲义费为每人10元及自行解决食宿。各省保送人数已逾200人。
1935年7月
暑期讲习班教授聘定,各班课程科目制定完毕,学员人数达440余人。
1935年7月
暑期讲习班正式开班。
1935年7月
学校召开第十一次事务会议,决定文学院增建男生宿舍,取消白庙胡同宿舍。
1935年7月
《师大月刊》(教育学院专号)第20期出版,刊登许椿生的文章《大学教育系之课程》。
1935年8月
学校聘教育系教授马师儒兼任乡村教育实验区主任。
1935年8月
《世界日报》刊登《师大话剧社的回顾与前瞻》,介绍话剧社的成立经过和演员状况。
1935年8月
教育部训令学校改进礼堂、图书馆等建筑,增添图书仪器,专任教员可多聘,减少兼任教员等。
1935年8月
新生初试结束,录取350余人。
1935年8月
《世界日报》开辟《师大新剧社公演》专页,介绍演员和剧目。
1935年8月
新剧社在东单协和礼堂作首次公演。
1935年8月
教育部发布训令,指定经费用于扩充设备,裁减兼任教员和职员等事项。
1935年8月
外语系主任杨宗翰就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罗昌暂代理主任职务。
1935年8月
招生委员会开会讨论录取名额。各省保送学生及附中保送学生报到注册。
1935年8月
录取南京和北平两地新生,正取192名,备取80名。
1935年8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常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因学生傅伯在刊物上发表批评师长文章,予以记过一次的处罚;同意教理学院学生组织卫生食堂。
1935年8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议事项为:遵教育部改进令,根据事实分别实行,不符之处,分别申辩;改选出席校务会议的教授代表;改选审计委员会委员;遵部令历史系移至文学院;由黎锦熙代钱玄同兼代国文系主任,罗昌任外文系代主任,刘拓任地理系代主任;并新聘教员8人,决定聘李顺卿、吴承仕、王文培为本校名誉教授。
1935年8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选课时间、地点;改进公共教育课授课办法;一年级学生增加英文选修课;批准转系学生等。
1935年9月
体育系系务会议召开,讨论课程标准、科目、钟点、运动队等。
1935年9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开会,讨论第二学期学生活动问题。
1935年9月
学校呈文教育部,对经费使用及改进校务问题进行申辩。
1935年9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同意学生宋淑璋等筹设卫生食堂的建议。
1935年9月
学校发布布告,任命黎锦熙代理国文系主任、罗昌代理外文系主任、刘拓代理地理系主任、姬振铎代理附中主任,马师儒任乡村实验教育区主任。
1935年9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制定本年度新生入学手续。
1935年9月
教育部训令在附小进行注音符号教学方法的实验,以半年为期,结束时把实验结果上报教育部,并分发全国各小学作为注音符号教学的参考。
1935年9月
学校对教育、体育、国文、历史系毕业生进行职业调查,结果为:本届毕业生大多数获得职业,仅历史系三四人尚无职业。
1935年9月
学校发布布告,袁敦礼兼任代理教务长。
1935年9月
教理学院学生组织斋务会,呈请学校予以备案,并提出请学校改善住宿条件等5项要求。
1935年9月
体育系系务会议修正通过一二年级体育教材、选手管理规则等。
1935年9月
学校颁布关于国际问题研究会、英文中国季刊联合举行征文的布告。
1935年9月
地理系代理主任刘玉峰辞职,由刘拓兼任。
1935年9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文学院学生开办食堂的问题暂缓;学生组织口琴团归西乐研究社办理。
1935年9月
学校公布文学院女生宿舍调动办法。
1935年9月
学校公布各省选送学生复试录取名单。
1935年9月
北平市国民军训委员会致函学校,要求军训缺课学生补足,军训成绩不及格者,照章办理。
1935年9月
教育部发快邮代电,规定本校毕业生无须检定,可任高级中学教员,但须有1年以上教学经验,才能授予高级中学或师范学校教员资格。
1935年9月
教育部颁布关于使用第一批简体字表及《各省市教育行政机关推行部颁简体字办法》的训令。
1935年9月
新生报到结束,共计236名,注册课统计各系新生名额、籍贯等。
1935年9月
李蒸在新生谈话会上报告校务,发表训词,说明办学宗旨、学校组织、课程,要求学生要有坚定的学习志向,努力学习,遵守纪律等。
1935年9月
燕京大学教授邓之诚应历史系学生要求,本学期每周到校讲授中国中古史课程。
1935年9月
部分学生发起成立宿舍改良委员会,请求学校改善宿舍环境。
1935年9月
旅杭同学会成立。
1935年9月
因山东、河南、河北数省遭遇大水灾,学生武尚仁等40余人发起成立水灾救济会。救济会于今日召开成立大会,70余人参加,推选雷动为主席,曹鹏翔、曹国智、姜化邦、张万璞、杨采、武尚仁为常委。
1935年9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报告学校工作问题,内容为:教务长常道直辞职;大礼堂建筑准备完成,但须经教育部批准;改进课程安排;附中合并等。
1935年9月
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及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王钟麒应聘担任地理系主任,将于月底到校任职。
1935年9月
学校公布文学院男生宿舍调动及派补办法。
1935年9月
教育部训令,要求我校对“小学废止体罚等问题”进行研究。
1935年9月
学校布告常道直请假期间由袁敦礼代理教务长。
1935年9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每班推举一人为课外活动代表;规定本学期应进行的活动;增订学生训练大纲等。
1935年9月
校长在文学院报告校务,主要内容为:宿舍调整;历史系由教理学院搬至文学院;黎锦熙代理国文系主任,罗昌代理外文系主任,袁敦礼代理教务长,王钟麒任地理系主任。
1935年9月
学校公布一年级体育实施办法。
1935年9月
《师大月刊》(附属机关专号)第21期出版,刊登了李旭的《乡村教育实验区农村经济调查的一个报告》。
1935年10月
学校布告王钟麒为地理系主任。
1935年10月
学校致函各教授,曾绍舆、高步瀛、罗昌、文元模、赵学海当选为校务会议代表。
1935年10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规定补考时间;学生申请休学、转学等事项。临时决议:上课两周后,不再接收毕业生转学申请书;发给上学期勤学奖。
1935年10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通过本学期学生课外活动安排,对学生雷动等提请组织水灾救济会,认为学生自由认捐款可交由会计课代汇灾区,没有必要组织水灾救济会。
1935年10月
李建勋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主要内容为:学生组织水灾救济会,募集捐款事,可由生活指导委员会再行讨论,时近初冬,捐款应尽早设法寄出;一年级增加英文必修课,为提高英文水平、阅读西文参考书及将来的出国留学;学生李国耀在平市中学教员检定试验中表现突出,为学校增光。
1935年10月
教育部训令学校,对国语注音符号的教学法进行实验研究,并指定附小为实验学校。学校决定在第二附小进行此项实验。黎锦熙将参加实验研究工作。
1935年10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教理学院学生申请办理经济食堂准予备案;制定三年级学生旅行办法;定期举办国语辩论会及评分标准、给奖办法。
1935年10月
黎锦熙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主要内容为:文学院学生人数骤增,请同学注意火灾;国语辩论会题目为“第一期义务教育,应以16岁之青年为对象,其年限亦应改为二年”。
1935年10月
学校致函各教授,通知审计委员选举结果为:袁敦礼、黎锦熙、李飞生、刘拓、杨立奎。
1935年10月
《世界日报》出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乐研究社第一次国乐演奏会特刊》,柯政和撰文介绍《国乐演奏会的宗旨》,李蒸为特刊题词。
1935年10月
二年级学生赴温泉、大觉寺、乡村教育实验区参观旅行。
1935年10月
赴温泉参观旅行汽车中途失事,在红山口新修公路上车头突然下陷,车轴折断,数人受轻伤,国文系学生李东岳头部受伤,流血较多,已送医院。
1935年10月
袁敦礼教务长在纪念周上报告参加全国运动会及中小学卫生教育设计委员会的情况。
1935年10月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22期出版。
1935年10月
建筑设计委员会开会讨论建筑工程具体方案。
1935年10月
汪如川答记者问,介绍建筑以礼堂、体育馆、书库为本年先后秩序建设;礼堂地点与图书馆、丁字楼对峙,为长方形,下层为会场,上层为教室;体育馆则就风雨操场改进等。
1935年1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举行英文辩论会,准予昆曲研究社备案等。
1935年11月
我校与女一中、贝满女中、清华、燕京等十所大、中学校学生自治会发表《平津十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
1935年11月
李建勋发表谈话,申明学校对教育部改进令中关于经费、图书仪器、建筑问题、教职员问题。根据改进令改进的事项有:增加设备及建设经费的比例;限制专任教师兼课兼职;裁减校工、校警;严格规定教师请假、学生缺席时间;增加专任教师人数,减少讲师人数等。
1935年11月
教育部发布训令,在附小进行《订定短期小学制实验办法》的实验。
1935年1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聘定国语辩论会评委会委员名单,熊梦飞为主席。
1935年11月
李建勋率教育系国内参观团南下参观,途中安排教育专家讲演、调查教育现状等活动。
1935年11月
出版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投稿《师大月刊》的学生、毕业生发给稿费;审定月刊文稿;月刊封面改式等。
1935年11月
图书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各系购书经费1440元;教育研究会购书费720元;图书馆购书费6480元;制定学生借书期限等。
1935年1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同意由学校为昆曲研究社聘请导师,准国文学会备案,准新剧研究社改选干事备案。
1935年11月
水灾赈济会募集捐款及组织义演,共获300余元捐款及500余件衣服。
1935年11月
杜润生、武尚仁代表学校参加北平学生水灾赈济会赴灾区慰问。
1935年11月
李蒸返校召开各院院长、系主任谈话会,报告时局和南下情况。
1935年11月
李蒸在文学院召开学生谈话会,嘱学生沉着冷静,忠于国家。
1935年1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湘籍学生操行评定及格,准地理研究社备案等。
1935年12月
根据行政院关于派代表赴京参加聆讯的训令,各院长、系主任开会决议进京谒蒋学生代表为万福增、张光涛、张周勋、宋庚4人。
1935年12月
乡村教育实验区首批师范班30名学员学习期满,其中20名回原籍从事乡村小学教育工作。师大聘用10人,在实验区附设的实验小学与各种乡村社会教育事业活动中分别担任教学、管理、领导工作。
1935年12月
南北附中实行合并,高中部设厂甸南校,初中部设辟才胡同北校。
1935年12月
李蒸在教理学院报告庶务课长陈兆蘅被解雇校工持刀砍伤经过,告诫学生对北方时局应取的态度,要求学生有问题和学校协商,不要冒昧行动。
1935年12月
各班代表联席会推选筹委起草学生自治会章程,筹备成立学生自治会。
1935年12月
秘书易价对记者称:因今年时局特殊,学校将不举行大规模纪念周年活动。
1935年12月
部分学生发起成立学生会,由班代表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1935年12月
我校学生与北大、清华等15校联合发表通电,主张“誓死反对防共自治”,要求政府“宣布对敌外交政策”,“动员全国对敌抗战”,“切实解放人民言论,结社、集会之自由”。
1935年12月
五大学球类比赛中,男篮、女篮、足球三挫北大,大获全胜。
1935年12月
西乐演奏会在风雨操场举行,百余名合唱团员齐唱世界名曲,听众达700余人。
1935年12月
“一二·九”运动爆发,国文系毕业生周小舟参与领导了这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北京各校学生为反对“冀东自治政府”成立,集合赴新华门请愿,我校学生陈泽云为请愿三代表之一,进入行辕,陈述学生要求。学生请愿不成,遂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军警镇压。示威回来以后,召开学生大会,当即决定成立学生自治会。于刚当选为执委会主席,执委有姜文彬(江明)、阎世臣(杨黎原)、张修义(张越)、杜书田(杜绍西)。学校当局被迫予以承认。
1935年12月
学校布告,学生应遵守学校纪律,不得擅自缺席,不能阻碍教员授课。
1935年12月
学校发布关于六大学校长告学生书的布告。
1935年12月
学生自治会发表罢课宣言,要求政府给人民以爱国运动的自由,对日宣战。
1935年12月
学生500余人冲出军警包围参加集会和游行,学生闫世臣担任前门市民大会主席,并在会上演讲,号召群众抗日救亡。在返回学校途中,惨遭军警镇压,60余人受伤,是当日受伤人数最多的学校。
1935年12月
学校布告,通告教育部关于要求学生停止集会、游行电文。
1935年12月
教授会代表袁敦礼、刘拓、杨立奎、熊梦飞等召开学生谈话会,为受伤学生捐款,希望谨慎使用口号及早日复课。
1935年12月
学校第二次发布关于六大学校长告学生书的布告。
1935年12月
学生代表大会开会讨论复课问题。学生代表认为发扬救国精神,但不可长此牺牲学业,恢复常态后,再谋救国办法。
1935年12月
《师大月刊》(理学院专号)第23期出版。
1936年1月
学校发布布告,通知4日复课,18日放假,2月1日开学。
1936年1月
由党组织领导、北平学联组织的南下宣传团出发,赴河北农村宣传抗日救亡,我校学生为第二团,姜文彬担任南下宣传团副总指挥,敖白枫担任团党组成员。
1936年1月
袁敦礼带领学生聆训代表起程谒蒋介石。
1936年1月
南下宣传团在保定同仁中学召开全体大会,我校学生曹国智等率先提出改南下宣传团为“民族解放先锋队”。该组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充分发挥青年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有力助手。
1936年1月
南下宣传团团员被军警押解返校。
1936年1月
《师大月刊》(教育学院专号)第24期出版,刊登《师大教育系南下参观报告》。
1936年2月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我校(石附马大街师大文学院所在地)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敖白枫(师大)、李昌(雷骏随,清华)担任“民先队”总队长,刘导生(北大)担任秘书,萧敏颂(北大)担任组织部长,王仁忱担任宣传部长。会议制定了工作纲领和有关组织工作的文件。同时,成立了北平师范大学分会,阎世臣(杨黎原)、丁发善(丁秀)、李国耀(李毅)、郭庆云、苏镜、陈泽云(于刚)等先后担任民先队师大分队的正、副队长。
1936年2月
《师大月刊》(附属机关专号)第25期出版,刊登齐永康的文章《师大附属幼稚园教学法实验初步报告》。
1936年2月
我校改选出席平津国立院校教职员联合会代表,李建勋、刘拓、袁敦礼、汪如川、罗昌、黎锦熙、杨立奎、易价、高步瀛9人当选。
1936年2月
学校发布布告,转发教育部关于整顿学风的训令。
1936年2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事项为:准姜文彬等组织膳食委员会,在教理学院、文学院各办食堂一处。
1936年2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议事项为:准平民学校增加津贴;布告申斥登报否认学校指定进京代表的学生,并由生活委员会查明,严重训诫;由袁敦礼等组织教材研究委员会,研究补充教材,交教务会议审查。
1936年2月
学校发布布告,对登报否认进京聆训的学生代表事进行训诫,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如再有发生损害学校秩序,侮辱同学名誉的事件,将立即开除。
1936年2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发表演讲,主要内容是:(1)希望学生谅解学校指派进京学生代表的不得已苦衷;(2)教务仍照常进行,并组成教材研究委员会,大礼堂等建筑问题因环境问题,教育部尚未批复,本学期无实现可能;(3)希望同学健全体魄,发扬民族精神,以正当途径取得全民族团结,在课业外练习救国才能。嘱咐学生三思而后行。
1936年3月
袁敦礼教务长在纪念周上报告参加奥运会问题。
1936年3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学生自治会根据中央颁布学生团体组织原则办理。
1936年3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事项为:江西籍学生操行成绩评定;准群化预备学校改选职员备案;准简易食堂改选职员备案;准卫生食堂改选职员备案。
1936年3月
教育学会请李建勋演讲,题目为《毕业会考问题与研究》。
1936年3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议决早操办法等。
1936年3月
学生自治会刊物《师大学生》创刊,宗旨为“自由谈论世界的动向和中国民族的前途,自由地研究中国民众救亡运动的战术和策略”。
1936年3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全体学生春假旅行安排;一年级学生春季旅行日期路线;昆曲研究社改选职员准予备案;春季运动会安排;国乐演奏会定期演出;准予文学院学生主办暑期补习学校选举职员备案等。
1936年4月
学校放春假1周。
1936年4月
《教育杂志》出版《毕业会考问题研究专号》,李建勋、刘廷芳、金澍荣等发表调查报告、评论等,认为会考制度不能整顿和改善中学教育。
1936年4月
我国出席世运会(奥运会)的篮球运动员遴选结束,我校王玉增、牟作云、刘云章将代表国家出席运动会。
1936年4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事项为:批准卫生食堂职员改选备案;不准学生成立平民夜校;二年级学生春季旅行安排;国语演说竞赛办法;春季运动会安排等。
1936年4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成立招生委员会筹备招生;招生地点仍为北平南京两地;规定报名日期、考试时间;免收报名费;各省保送生最多以三人为限。
1936年4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事项为:三年级春假旅行安排;英语竞赛安排;平民学校周年纪念安排等。
1936年4月
教育系三年级学生开实习讨论会。李建勋报告开会意义,李蒸谈实习的重要性。
1936年4月
注册课公布在校教职员统计,总数为228人,教员为163人,职员为65人。
1936年4月
刘拓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主要内容是:举行国语演说,期望同学踊跃参加;招生办法与往年相同,但不收报名费;学校拟增实用艺术系。
1936年4月
教育部颁布关于征求指定专科以上学校特种教育纲要意见的训令。
1936年4月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26期出版。
1936年4月
教育部专员孙国封、郭有守到我校视察。
1936年5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请体育系三年级学生筹办春季运动会,张连奎、于大绅等组成筹委会;准平校借用场地开春季运动会;充任运动会评判的体育系学生因公缺课不作缺席论。
1936年5月
黎锦熙在纪念周上讲演《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936年5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奖励办法修正案。
1936年5月
教育部训令全国公私立学校设置免费生及奖学金,以奖励品学俱优无力升学之学生;颁发《各级学校设置免费生及公费学额规程》。
1936年5月
附中南校学生成立“复班运动联合会”,向校内外呼吁,维护学校完整,恢复女生班。各班学生代表一百多人赴丽泽楼校长办公室请愿。学校回复,恢复女生班是学校行政问题,学生有所要求,应以合法手段进行。学校决定由附校设计委员会讨论,待校长请示教育部批准等。
1936年5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修正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简章;举办国剧、话剧、昆曲联合演出;准学生试办教理学院女生食堂等。
1936年5月
附中遵李蒸指示,就请愿事布告训诫学生,遵守纪律。
1936年5月
在五大学春季运动会上,师大获团体总分冠军,牟作云获个人第一名。
1936年5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主要内容为:请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瑙·恰蕙到校讲演;请提琴家马思聪到校演奏;下学期遵部令设公费生,每系二人,每人年补助约150元,具体办法待定;举行英语演说竞赛等。
1936年5月
学校公布学生操行成绩考查办法。
1936年5月
地理系致函旅绥毕业同学会,感谢该会在考察中提供的帮助和招待。
1936年5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修正通过学生操行成绩评定办法、考查标准等。
1936年5月
教育部训令本校于下年度起开办中学师范劳作学科师资训练科,停办幼稚园及乡村教育实验区,将此项经费移充办理中学师范劳作学科师资训练科之用。
1936年5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评定鄂籍学生操行,准教理学院学生主办暑期补习学校等事项。
1936年5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主要内容是:公费生经费为3000元,标准为家境清贫,学习成绩优良,品行端正;与北洋工学院合办职业教育训练班;下年度增办中等劳作师资班等。
1936年5月
斋务课布告,因本年度无毕业班,宿舍分配不再进行,二年级学生可迁至三年级宿舍。
1936年5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调整课程计划;定6月15日起进行学期考试;修正学则第38条。
1936年5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给救护校工的学生记功,请柯政和等筹办联合演奏会。
1936年5月
为反对日寇制造海河浮尸,学生自治会决议罢课,组织抗日宣传团,请教授讲演,举办时事座谈等活动。
1936年6月
学校校务会议决议,遵照教育部令成立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
1936年6月
学校增设物理系电瓶室及化学系实验室,并装置无线电放送设备。
1936年6月
乡村教育实验区师范班毕业,毕业生24人。
1936年6月
学校就特殊教育实施步骤呈文教育部。
1936年6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定期举行课外活动学生给奖大会,并商定会议程序;学生杨朴呈请组织澎涛文艺研究会毋庸备案等。
1936年6月
根据教育部电令组织暑期讲习班,校务会议决定由刘拓等组成暑期讲习班筹委会。
1936年6月
对教育部训令停办幼稚园及乡村教育实验区一事,学校向教育部呈文解释。
1936年6月
常道直辞职,学校聘袁敦礼为教务长。
1936年6月
袁敦礼教务长率领全国体育考察团赴欧考察,并参加第11届世界运动会。
1936年6月
化学系同学发起为煤气厂技手赵德顺募捐。
1936年6月
教育部转浙江教育厅新生入学考试加试党义、公民两科的训令。
1936年6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议事项为:遵部令办理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遵部令设立公费生,共20名;遵部令筹办算学等科教员暑期讲习班;遵部令由教育系筹办开放教育实际学程课程,接受小学教员旁听等。
1936年6月
北平50余校学生举行“反对日寇增兵华北,要求政府抗日”示威游行,因师大校门准许出入,所以参加游行的学生最多。
1936年6月
学校发布布告,袁敦礼请假期间,教务长由校长兼任。
1936年6月
曾绍舆代理体育系主任。
1936年6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准予群化预备学校职员改选备案,组织西山消夏团等。
1936年6月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中等学校教员暑期讲习班简章公布。
1936年6月
暑期中学教员讲习班宗旨为“研究改进中等学校教学”,分数理化、史地、英语三组,规定科目、办法及各组教师制定、聘定等。
1936年6月
学校开始放暑假。
1936年6月
学校公布民国二十五年学生劳动服务大纲。
1936年6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准予文学院学生主办文达补习学校备案,准予科学战争研究会备案。
1936年6月
学校呈报教育部特种教育实施计划书。
1936年6月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27期出版。
1936年7月
校务会议讨论教育部开设劳作师资训练科及停办幼稚园、乡村教育实验区的训令,决议事项为:下学期开设中学师范劳作训练科,隶属教育学院;幼稚园并入附小;缩减乡村教育师范班经费;呈请教育部拨发中学师范劳作训练科开办费;通过与北洋工学院合办高级工业职业师资班呈报教育部备案。
1936年7月
学校呈文教育部,遵令停办乡村教育实验区,幼稚园并入附小,开办劳作师资训练科,并申请开办经费两万元。
1936年7月
北平学联和民先队组织夏令营,进行军事训练。我校教授杨秀峰、吴承仕、马叙伦等到营地讲演,学生姜文彬担任夏令营司令官。
1936年7月
暑期中学教员讲习班开始上课,共49人参加学习。各科科目及教师名单公布。
1936年7月
学校公布下年度聘定教授名单,新聘教授为孟宪承、黄敬思、蔡乐生、王徵葵、宋君复、唐悦良、严鹤龄、熊梦飞、刘汝强、黄国璋、谌亚达。
1936年7月
新生报名踊跃,三日共报1381人,化学系报名人数最多,为141人。
1936年7月
《师大月刊》(教育学院专号)第28期出版,刊登李建勋《论各级学校免费及公费学额之设置》及《师大教育系一九三七班参观、见习、实习实况记要》等。
1936年7月
教育部指令劳作师资训练科于本校36年度上学期开学,批准经费一万元。
1936年8月
学校添设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
1936年8月
学校上报教育部免费公费生学额。
1936年8月
学校公布新生考试考场规则、初试科目及座次安排。
1936年8月
学校呈文教育部,因学校物质环境困难,请拨经费,开办劳作训练科。
1936年8月
教育部颁布关于转发行政院施行所得税暂行办法条例的训令。
1936年8月
北平考区参加初试人数为2913人,为历年之最。
1936年8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停止学生自治会活动。
1936年8月
学校初试录取352人,复试日程及科目公布。
1936年8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讨论劳作师资训练科问题,决议事项为:学生名额30人;学生资格为高中、师范及高级职业学校毕业;请教育部令各省保送学生1~3人;修业年限为3年;先筹办工艺组,其他课程另定;经费以教育部拨给的1万元为限。
1936年8月
学校呈送教育部劳作训练科实施计划。
1936年8月
各省保送生共为55人,以化学、物理系报名最多。
1936年8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为国剧、话剧、国乐、昆曲研究社聘请导师。
1936年8月
新生录取名单公布,南京北平两地共取165人。
1936年9月
注册课公布新生初试试题、本届新生入学手续。
1936年9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群化学校改选职员准予备案,新食堂不予准请。
1936年9月
各省保送生复试时间、考试科目排定。
1936年9月
学校布告各省选送学生复试录取名单及入学手续。
1936年9月
注册课公布新生复试试题,内容包括心理学、生物学、国故思想概要、国文法、中国史、西洋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党义。
1936年9月
建筑计划委员会决议建设劳作师资训练科建筑金工、木工及应用化学三工场,场址设于丁字楼南边。
1936年9月
学校添设劳作师资训练科,本年度学生为各省保送生,定额为30名,已由教育部令各省限期到校考试。
1936年9月
地理系主任王钟麒辞职,黄国璋出任系主任。
1936年9月
学校发布布告,公布新聘任教授名单。
1936年9月
教育部发布指令,准予劳作训练招考自费生。
1936年9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议决事项为:学生选修他系课程,可免去实习,但特设实习课程不能免去。
1936年9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召开会议,议决事项为:文达补习学校选举职员准予备案;聘请科学战争研究会导师;通过斋舍位置派补及取消办法。
1936年9月
教育系召开系务会议,讨论实施导师制办法。
1936年9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报告本年度新计划,主要内容为:严格考核缺课学生,每周讲授1小时课程,缺课5小时的学生扣20分,依此类推;四年级增加论文,无论文不能毕业;实行导师制;减少上课时间,以养成学生在课外进行研究的风气;进行小学教育研究工作等。
1936年9月
劳作师资训练科主任将由刘拓兼任。
1936年9月
《师大月刊》(附属机关专号)第29期出版。
1936年10月
劳作师资训练科保送生名额超过定额,不再招考自费生。
1936年10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学生自治会依法改组,规定本学期学生课外活动等。
1936年10月
教育部发布训令,要求增加图书设备经费投入,多聘专任教师等。
1936年10月
学校确定劳作师资训练科课程,分别为普通科、工艺科、图画三部分,即将开始上课。
1936年10月
小学教育通信研究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讨论征集问题,分担指导责任等。
1936年10月
学校布告,劳作科13日起上课。
1936年10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常会会议,确定平民学校改选职员准予备案,四年级、三年级秋季旅行办法等。
1936年10月
《世界日报》刊登杨成芳的文章《师大导师制的实施》。
1936年10月
黎锦熙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主要内容为:组织学生自治会;军训;教育实验区;演讲学校发展及全国语文教育等。
1936年10月
学校颁布由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通过的学生自治会简章。
1936年10月
免费暨公费学额委员会通过《设置免费学额及公费学额办法》。
1936年10月
因学校以记名投票方法选举学生会各班代表,引起学生不满,致使投票作罢,学校表示,学生不遵照学校规定,学生会将不能成立。
1936年10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议决修改学则,通过旁听生规程等。
1936年10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学生自治会选举,二年级学生秋季旅行等。
1936年10月
学校布告公布免费生、公费生名单。
1936年10月
500余名学生联名要求学校修改学生会简章。
1936年10月
学校在丽泽楼旁的空隙处开工建设水塔。
1936年10月
袁敦礼在纪念周上介绍参加奥运会情况。
1936年10月
学校致函各教授,报告选举出席校务会议教授代表结果。
1936年10月
马师儒、曾绍舆、唐悦良、王桐龄、文元模、赵学海、刘玉峰当选出席校务会议教授代表。
1936年10月
体育系系务会议讨论,规定各年级导师;如何指导四年级毕业论文;校内冬季比赛安排等。
1936年10月
注册课公布下学年接收旁听生及规程。
1936年10月
学校发布布告,设置免费学额及公费学额办法。
1936年10月
学校举行民国二十五年校内竞赛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简章、职务分配、运动项目等。
1936年10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事项为:修改学生自治会简章;自治会选举不足认定数额,结果无效;公布本校学生自治会简章。
1936年10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一、二年级学生秋季旅行时间、路线及学校津贴;定期举行国语辩论会,题目为“中小学师资应由国家统制训练”和“先秦法家思想较儒家思想为更适合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并指定评定标准;请体育系主持秋季体育比赛;准科学战争研究会选举股长等备案;准教育学会改选执委备案等。
1936年10月
钱玄同撰文《我对于周豫才的追忆和略评》在《世界日报》上发表。
1936年10月
学校遵教育部令,成立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拟定组织构成、研究员及研究方式等事项。
1936年10月
《师大月刊》(文学院专号)第30期出版,黎锦熙撰写《鲁迅与注音符号》。
1936年10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准予国剧研究社修正简章备案等。
1936年11月
学校拟订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的组织机构、研究人员、研究方式等规章,并正式成立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
1936年11月
师生为绥远抗日将士募捐,购买皮背心1200件、防冻膏2000罐、手套1200副、担架125副及防毒面具等物品,派代表送往前线。
1936年11月
地理系主任黄国璋在纪念周上讲演《地理与国防》。
1936年1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定期举行英语辩论会,准予劳作科学生呈组劳作教育会等。
1936年11月
杨立奎谈学生会问题,表示学校希望同学能共同努力。
1936年11月
蔡乐生教授在校讲演《民族复兴与心理建设》,以使学生对教育问题有研究兴趣。
1936年11月
学校公布民国二十五年校内竞赛委员会简章、总务股办事细则。
1936年11月
校务会议发布通告,发起捐薪慰劳绥远将士。
1936年11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决议事项为:制定公费生、免费生办法;通过旁听生规程;增聘汪懋祖、经亨颐、白眉初、杨宗翰为名誉教授;修订学校组织大纲和学则;请各系主任筹办拨给附中旧仪器标本等。
1936年11月
劳作科劳作教育学会召开成立大会,说明劳作教育意义,并选举执委等。
1936年11月
市基督教青年会主办7大学(清华、师大、中大、燕大、辅仁、东大女院等)的英语比赛,我校获学校冠军,豪振华获个人第二名。
1936年11月
我校公布民国二十五年校内竞赛委员会裁判股办事细则、指导股办事细则。
1936年11月
我校教职员为绥远抗日将士募集捐款500余元,由黎锦熙草拟慰劳将士书,派代表赴前线慰问。
1936年11月
学校发布布告,火炉停止7日,节约款项以全校师生名义捐助绥远抗日将士。
1936年1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准国乐研究社慰劳绥远将士演出;聘请张秀山为学校合唱团导师;设立课外活动团体分设规定;学生慰劳绥远将士募捐指导办法等。
1936年11月
国乐研究社慰劳绥远将士演奏会,所得票款捐助绥远抗日将士。
1936年11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规定学生副科办法,规定参观实习成绩计算方法等。
1936年11月
注册课发布启事,休学满3年过期没有声明续学,即作为退学办理。
1936年11月
毕业生事务部发布重要启事,征集建筑校友楼发起人及开会事宜。
1936年11月
史学会决议出版《历史教学》刊物,布告征稿。
1936年12月
我校学生牟作云、刘云章二人入选国家篮球队,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篮球比赛。
1936年12月
北平文化界救国会成立,我校教授吴承仕、杨秀峰、武兆发等人参加该组织。该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救国运动中,为团结文化教育界力量参与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6年12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准予学生组织化学战争服务团备案,准予劳作教育学会备案等。
1936年12月
学校发布布告,禁止学生阻止授课、擅自罢课。
1936年12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准予文学院国剧分社备案等。
1936年12月
学校发布《大学校长联名发告学生书》。
1936年12月
学校将举办校庆纪念会,学生放假一天。学校印制《师大近五年来之状况》,分发全校师生。
1936年12月
绥远省政府快邮代电感谢师生捐助的皮背心等物资。
1936年12月
全体教授致电张学良,请护送蒋回南京。
1936年12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就西安事变后维持学生纪律事开会,议决事项为:劝告力持镇静态度,集会须事先向学校报告,如有附逆言论行动,一经查出,立即开除。
1936年12月
学校发布《大学校长二次联名发劝告学生书》。
1936年12月
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厘定招收学员标准;特别通讯员准予选修两科;规定工作分配等。
1936年12月
万国篮球赛中,师大以27:19,挫败美兵红队。
1937年1月
袁敦礼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要求严格考试等。
1937年1月
小学教育通讯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事项为:规定报名条件,在校生不能报名;整理所征寻的问题,对重要问题先行研究;学员报名时所提出的问题由鲁世英、赵玉笙研究解答等。
1937年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议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参加民先队学生,一经查出,立即开除;停办师大绥远抗敌将士后援会;批准文学院学生组织合作食堂备案等。
1937年1月
体育系系务会议举行,决议事项为:各系三年级体育为必修课;改定体育系课程;补修体育课等。
1937年1月
教育系召开见习实习指导会议,讨论通过教育系见习实习规要、见习实习大纲等。
1937年1月
《师大月刊》(理学院专号)第31期出版。
1937年2月
教育系见习实习会议举行,讨论决定行政训育见习办法。
1937年2月
校友楼建设筹委会常委会议举行,决议事项为:修正组织大纲;常委会办事细则;推选王桐龄为主席,雷嗣尚、吴鉴(吴葆三,志成中学校长)为副主席;推举各股股长、成员。
1937年2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主要内容为:校友楼正在筹款,准备建造;大礼堂已由教育部批准,图纸已画好,开春即可施工;开除6名学生已经教育部备案,学生无悔改之意,难以变更。
1937年2月
生物系将在图书馆西网球场建设温室,建筑经费为18000余元,决定在下周招标。
1937年2月
李建勋在纪念周上演讲《中国师范学校的使命》。
1937年2月
学校致函各教授,报告选举出席教联会代表结果。
1937年2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批准群化学校改选职员备案;批准文达学校改选职员备案;批准文学院合作食堂改选职员备案等。
1937年2月
学校呈文教育部批准改中学师范工艺劳作师资训练科为劳作科。
1937年3月
学校公布会计课办事细则。
1937年3月
劳作师资训练科劳作教育学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因名称太长,呈请教育部将名称改为“劳作教育科”或“劳作系”,并改选职员。
1937年3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将简易食堂改选职员准予备案,昆曲研究社改选职员准予备案。
1937年3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制定各系四年级学生参观实习办法;根据教育部命令,成立毕业生考试委员会;请各系主任将四年级应结束课程提交注册课等。
1937年3月
袁敦礼在纪念周上演讲,说明参观实习的重要性,以及教务会议对实习计算学分办法。
1937年3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通过寝室规则等。
1937年3月
教育部华北高等教育视察专员谢树英等视察学校。
1937年3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通过本学期课外活动及音乐演奏会、春季旅行的详细办法。
1937年3月
注册课公布实习大纲、参观大纲。
1937年3月
《师大月刊》(教育学院专号)第32期出版,刊登郝士英文章《乡村生活与乡村学校》。
1937年4月
教育部命令在我校附中等9所中学试行初高中课程连续教学实验,并颁布《中学施行实验教育暂行大纲》,指定附中为中学教育实验学校。
1937年4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定事项为:批准予卫生食堂改选委员备案;批准予合作食堂改选委员备案;批准学生承办教理学院、文学院暑期补习学校;规定游春办法和国语竞赛时间办法等。
1937年4月
校长在纪念周报告校务,介绍建筑进行情况,校友楼筹款,中学实验,劳作科因经费问题将停止招生等问题。
1937年4月
教育学院公布体育系,文、理学院各系实习规则。
1937年4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体育系协办春季运动会;一年级春季旅行办法;话剧研究社改选职员准予备案;奖励救火学生等。
1937年4月
校友楼建筑筹建委员会发表“筹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友楼捐启”,发布校友楼捐款收集及交纳办法,公布校友楼捐款人姓名及数额。
1937年4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成立招生委员会;修正省送考生办法;拟订招生简章;定学年考试、毕业考试时间等;决定本年度招生地点为北平、南京、武昌三地。
1937年4月
招生委员会颁布省送生办法、特别旁听生办法。
1937年4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三年级学生旅行时间;请柯政和筹办音乐演奏会;给学生逢庆祥等13名救火学生奖励。
1937年4月
校友楼筹委会已收捐款800余元。
1937年4月
学校召开事务会议,决议事项为:文学院添设女生调养室;清查各研究社器物;规定试卷、讲义保存年限;奖励救火职员、校警、校工;在文学院宿舍安装太平梯。
1937年4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合作食堂改选职员准予备案;学生晨操;二年级学生春季旅行等。
1937年5月
因北平纪念“五四”大会在教理学院召开时发生流血事件,历史系教授杨秀峰等分别发表宣言、声明,揭露和谴责陶希圣等反动教授怂恿童子军打人行凶的真相,师大受伤学生聘请律师向地方法院控告吴葆三、陶希圣等伤人罪行。
1937年5月
学校教务会议根据现有师资和设备情况,决定先成立文理两科研究所,并拟定《文理两科研究所组织规程》和担任研究科目的教授名单,呈报教育部核准。
1937年5月
我校中共党支部林一山去延安参加了中共全国代表会议,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对北方青年发表的谈话。
1937年5月
李建勋在纪念周上说明设教育公共必修科的必要性。
1937年5月
教育部发布关于暑期中等学校各科教员进修问题的命令,公布《讲习班办法大纲》。
1937年5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规定学生晨操办法等。
1937年5月
李建勋发表《北平师范大学全校设教育公共必修科问题》。
1937年5月
教育部准予我校大礼堂建筑蓝图备案。
1937年5月
学校拟在安徽建立乡村教育实验区,已获教育部同意,并和安徽教育厅进行非正式接洽。
1937年5月
根据教育部关于组织师范学校体育教员讲习班委员会的命令,袁敦礼、曾仲鲁、董守义及各课课长组成讲习班委员会,拟订了章则。袁敦礼担任讲习班主任。
1937年5月
学校公布新生招生简章及主副科考试科目。
1937年5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准予文学院合唱分团备案。
1937年5月
学校接到教育部秘书处来函,通令各大学鼓励学生参加农村服务问题。
1937年5月
教育部命令附中下年度实行五年制实验,学校召集有关人员开会讨论办法,因教程缩短,教科书等均不适用,将研究结果上报教育部。附中今年招收四班新生,其中五年制实验班男女各一班。
1937年5月
袁敦礼在纪念周上报告校务,介绍学年考试安排,暑期活动安排,以及体育系蓝涤青先生上课受伤逝世问题的处理。
1937年5月
学校召开校务会议,议决事项为:发给傅种孙留学津贴;追认陈垣为名誉教授;校友楼建筑地址定于教理学院东北角;根据部命令由刘拓筹办职业教育补习学校,向教育部申请补助;东北四省考生可直接在平报名。
1937年5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举行音乐演奏会,组织农村服务研究会,学生自愿参加。
1937年6月
李蒸亲自率团赴兰州,选定十里店为永久性校址。学校实行分批迁移的办法,即从1941年起每年在兰州校区招收一届新生,城固校区不再招收新生,直至在校学生全部毕业为止,同时教职员也分批迁往兰州。1944年学校全部迁移完毕。
1937年6月
本年毕业生各系人数统计,总计为233名。
1937年6月
附中呈报教育部五年制实验方案,本年度开始实行,招收六年制、五年制各两班学生,请补助实验费三千元。
1937年6月
美国教育家孟禄在校演讲《几个目前的世界教育问题》。
1937年6月
注册课紧急启事,公布教务会议修改的学则第76条:因手续不完备未能毕业的学生,须于3年内补足,过期不能再补。
1937年6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以后,议决事项为:毕业未还学校物品者,不予呈报毕业,停止办理资格证明文件;定期成立农村服务研究会。
1937年6月
校友楼捐款共计20752.4元。
1937年6月
体育系召开系务会议,决议事项为:修订普通班体育课程项目表;由董守义等筹备学生赴京参加全运会体育表演;本系一年级学生技术不及格不能升级;选手队每季末补充队员,继续训练等。
1937年7月
教育部为提高全国师范体育教员程度,举办全国师范体育教员暑期训练班。我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主办华北各省师范学校体育教员暑期训练班。
1937年7月
《世界日报》发表《师大学生暑期农村服务团成立之经过》的文章,介绍我校服务团的服务地点、工作等。
1937年7月
根据教育部的命令,我校二年级学生赴西苑29军军营参加军训,姜文彬任学生队长,林于山任党团书记。
1937年7月
地理系拟订中学教材改进原则、课程标准和教材大纲,准备制造分省地理模型。
1937年7月
本年度教授聘书发出,共聘教授37人。新聘教授为:李宝荣、杨人楩、薛大纶、薛鸿志、雍克昌、张印堂、洪绂、冯景兰。
1937年7月
驻守卢沟桥、宛平、长辛店的29军撤退,日军占领北平。我校师生南下、北上,部分学生组成流亡同学会,向政府请愿,要求救济。
1937年7月
招生报名截止,共有736人报考我校。
1937年9月
教育部发布训令,决定在长沙与西安分别组成临时大学,其中,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在陕西西安合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指定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翛等4人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校务主持“由常务会议商决,系共同负责之合议制度”。设立西安临时大学的目的是为“收容北方学生,并建立西北高教好基础”。全校设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6个学院,分散在西安三处安顿,分别称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
1937年9月
筹委会决定在西安城隍庙后门前一中旧址筹设临大校址,各校合并同性质系科组成13个系和医学科。
1937年9月
西安临时大学筹委会发布公告,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三校学生到校注册后,才准迁入西安临时大学。
1937年10月
西安临时大学各处院系主任名单公布:文理学院院长刘拓,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历史系主任许寿裳、外语系主任余坤珊、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物理系主任张贻惠、化学系主任刘拓、生物系主任金树章、地理系主任黄国璋;法商学院院长徐颂明,法律系主任黄觉非、政经系主任尹文敬、商学系主任寸树生;教育学院院长李建勋,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壁亭;农学院院长周建侯,农学系主任汪厥明、林学系主任贾成章、农业化学系主任刘伯文;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土木工程系主任周宗莲、矿冶系主任魏寿昆、机械系主任潘承孝、电机系主任刘锡瑛、化工系主任萧连泊、纺织系主任张汉文;医学院院长吴祥凤。第一院设在城隍庙后街4号,包括国文、历史、外语、家政等系;第二院在西北大学所在地,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及工学院;第三院在北大街通济坊,包括法商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教育、生物、地理等系。
1937年10月
西安临时大学筹委会根据教育部规定,确定接收学生比例,三校学生为840人,借读生和新生为140人,并呈报教育部备案。
1937年10月
教育部发布训令,颁发《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组织规程》,规定筹备委员会的任务。主要内容包括:“(1)校址之勘定;(2)经费之支配;(3)院系之设置;(4)师资之遴选;(5)学生之收纳;(6)建筑设备之筹置等。”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不设校长,以筹备委员会代行校长职权。“本委员会设主席1人,由教育部部长兼任,设委员7至11人,由教育部聘任之。”随即,教育部任命李书华(未到任)、徐诵明(国立北平大学校长)、李蒸(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书田(北洋工学院院长)、童冠贤、陈剑翛(教育部特派员)、周伯敏(当时陕西省教育厅厅长)、臧启芳(当时已在西安的东北大学校长)、辛树帜(当时在武功的西北农学院院长)等人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随后又指定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翛等4人为常务委员,童冠贤为秘书。校务主持“由常务会议商诀,系共同负责之合议制度。”筹备委员会下设秘书、教务、总务三处,各处设主任1人,由教育部就常务委员中指定兼任。全校设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6个学院,23个系。
1937年10月
西安临时大学发布招考新生布告,即日起开始招生,11月1日起进行入学考试。
1937年11月
学校创办了管乐队。乐队是在德国新来的音乐老师盖伐士司铎(Ven.Bro.KephasSpee)的发起下组办的。参加乐队并长期坚持下来的同学是何士缑、毕道仁、李德伦、谢世尧、陈去病等20多人。
1937年11月
学校呈报教育部关于西安临时大学两月来筹备经过的报告。
1937年11月
西安临时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陕西党政要员及筹委会委员等出席,并进行训话和讲演。
1937年11月
西安临时大学正式开学上课。学校决定1938年1月10日为学生到校的最后期限,逾期者令其退学。同时考虑到本学期开学很迟,经临时大学常务委员会议决定,将该学期延至1938年2月底,除元旦停课一天外,春节、寒假不放假也不补假。最早报到的同学临时上课不足一学期,晚报到者仅1月有余。临时大学时期是一个过渡性的收容时期。
1937年12月
西安临大公布《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军事管理办法》。
1937年12月
我校教授吴承仕、杨秀峰、张郁光等发起“新启蒙运动”。
1938年2月
李蒸任命教育系教授方永蒸为高中部主任。高中三个年级,北平转入部分,再加上新招入的学生,每个年级各两班(男女合班),共200余人。
1938年2月
《西北史地季刊》创刊。
1938年3月
根据国民政府命令,总务处派员赴汉中寻觅校舍。
1938年3月
西安临时大学常务委员会召开第23次会议,研究做好千余名师生的南迁工作,会议决定成立由徐诵明、李蒸等17人组成的“准备迁移事务委员会”,下设布置、运输及膳食等3个委员会。此后不久,常务委员会正式公布“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全体学生由西安至汉中行军办法”。
1938年3月
西安临时大学迁移起程,由徐颂明带领师生乘坐火车至宝鸡,然后徒步南行。师生们克服种种困难,历时近半月到达汉中。迁校过程为:乘火军到宝鸡,由宝鸡步行经过隘门镇、大湾铺、观音堂、东河桥、草凉驿、凤县、双石铺、南星、庙台子、留坝、马道、褒城至南郑、城固,行程为255公里,每日行进少则三四十里,多则七八十里。师生步行,行李用骡驮,炊具粮食用胶皮大车运输,图书仪器及公物雇用少数汽车分批转运。迁移费用约61409.31元。
1938年4月
教育部下发《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命令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规定:“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原联合组成西安临时大学,现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校院逐渐向西北陕甘一带迁移,并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院系仍旧,经费自民国二十七年1月份起由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各原校院经费各支四成为国立西北联大经费。”
1938年4月
校常务委员会举行第24次会议,决定事项为:因汉中驻军过多,将学校分别安置于三县,分别为:城固县,校本部及文理学院在考院,教育学院在文庙,法商学院设于小西关外简易师范校址,古路坝天主教堂为工学院;南郑县为医学院;勉县为农学院。遵部令即日起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规定各院师生分赴新校址时间、办法。
1938年4月
学校举行校务会议,决议遵教育部令,把《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分发院长、系主任查阅,签署意见;改组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聘各院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委员;设立学生贷金部,办理战区学生贷金事宜等40项议案。
1938年5月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正式开学,在城固大学本部总办公处补办开学典礼。李书田任主席,演讲师生徒步旅行迁移汉中的意义。校常务委员陈剑翛在讲话中指出更改校名的意义:“本校现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其意义一方面是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表示原由三校合组而成。”汉中区专员致辞,李蒸代表学校致答词。
1938年5月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布告,发布由4月28日第26次常委会议通过的联合大学组织系统表及说明。学校改组后,不设校长,校务由常委会会议议决,下设秘书、教务、总务三处。
1938年5月
校常务会议举行,讨论决议事项为:仪器、书籍购买经费;学生入学安排;学生宿舍管理;呈文教育部请免学生集中军训等事项;追认杨立奎为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主席等任免。
1938年5月
校常委会议召开,讨论决议事项为:编写学校组织大纲;学生实习暂行办法;考试不及格学生补救办法;聘任教授等事项。
1938年5月
校常委会议召开,讨论决议事项为:修改不及格学生补救办法为“三门以上不及格学生按原二校院学则规定办理”;公费生名额分配;规定本学期注册时间为6月10日止;学生报到时间不逾课程三分之一准予注册;学生实习旅费支付办法;借读旁听生学期考试合格准予转为借读生等事项。
1938年6月
校常委会召开会议,讨论决议事项为:组织毕业考试委员会;请军训、庶务两组拟定宿舍卫生考察惩奖办法;通过教务处上学期未考学生补试办法;通过教职员因公出差旅费标准等。
1938年6月
西北联合大学公布各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实施要点。
1938年6月
李建勋致函大学常委会委员,根据教育部令提出《对导师制纲要提请讨论之点》,对导师制度、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
1938年6月
校常委会议召开,讨论决议事项为:许寿裳担任代理常务委员;通过大学导师制施行细则;补贴体育系学生表演费;因经费困难,土木工程一律暂停等。
1938年6月
校常委会议召开,讨论决议事项为:根据教育部令组织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李蒸为委员会召集人;批准医学院临时诊所暂行组织章程备案;批准生物系购买实验材料;学生考试等议案。
1938年6月
西北联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公布学生宿舍内务条规。
1938年7月
军训主任教官李永冰根据学生宿舍内务条规规定,呈请学校进行检阅。
1938年7月
西北联合大学迁移情形调查表公布。
1938年7月
西北联合大学校务简况表公布:校址、经费、沿革、常委名单、建筑、图书设备等。
1938年7月
根据教育部命令,工学院分出独立,与私立焦作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仍设于古路坝。农学院亦分出独立,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设于武功。
1938年7月
根据当时国民政府颁布的《战时教育实施方案》中关于“中等学校师资,设立师范学院,予以给养”,“师范学院应独立设置,或将大学教育学院改称”等规定,西北联大的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西北联大常务委员,原师大校长李蒸兼师范学院院长。学院设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教育、体育、家政8个系及劳作专修科。又设立了师范研究所(后改称教育研究所)。
1938年7月
李蒸在校常委会议报告师大本届毕业生实习安排,常委会开会决议:通过李蒸提案,本学年新生招生师大附中保送名额为6~10人(原为12人),免试入学;通过李建勋提议,拨600元开办简易师范科费用,通过毕业考试及学年考试手续6条等。
1938年7月
李建勋呈西北联大常委会关于设立简易师范科,说明建立的必要性。常委会讨论决议,呈教育部批准后施行。
1938年7月
校常委会议召开,决议事项为:批准教育学院教育系导师制实施办法备案;根据教育部命令编写校歌,由黎锦熙、许寿裳编写歌词,请许寿裳、齐国梁介绍专家谱曲;学生申请转系休学等。
1938年7月
校常委会议召开,讨论决议事项为:批准高中部导师制实施细则备案;聘许寿裳为法商学院院长;聘黎锦熙为秘书主任兼国文系主任等。
1938年7月
教育部公布《国立中央大学设立师范学院办法》及《师范学院规程》,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国立中央大学设立师范学院办法》规定: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自1938年度起各设置师范学院。《师范学院规程》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条,师范学院以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养成中学校之健全师资为目的。第二条,师范学院单独设立,或于大学中设置之,得分男女两部,并得筹设由国家审视全国各地情形分区设立,藉女子师范学院。第三条,独立或大学师范学院由教育部审查全国各地情形,分区设立之。”西北联合大学遵照教育部训令,把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以西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李蒸兼师范学院院长。师范学院设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教育、体育、家政等8个系及劳作专修科。又令设立师范研究所(后改称教育研究所),所长为李建勋,研究人员有韩温冬、许椿生等。
1938年7月
校常委会议召开,决议事项为:根据教育部命令,“撤销筹备委员会,筹委会委员改任校务委员”及“指定李蒸、徐颂明、胡庶华为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根据教育部命令,根据全国临时代表大会决议,对学校各院进行改组,其中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批准康绍言所拟陕南6县小学教师暑期讲习会简章备案等。
1938年8月
教育部转发国民政府命令,要求全国各军政机关向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供给抗战史料。西北联合大学开展了有关抗战史料编纂方面的研究工作,根据研究提纲,该项目分为中国部分、日本部分、国际部分。中国部分包括军事方面、政治方面、党务方面、经济方面、外交方面、社会方面、抗战损失、叛逆活动、日寇兽行等内容;日本部分也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等;国际部分包括英国、俄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际国内政策、国际关系、国联联盟问题、欧洲形势等内容。
1938年8月
《西北联大校刊》第1期出版,刊登:地理系工作报告(4月17日至7月15日);化学系本学期所经办之重要事项;教育系自本校迁移以来所经办之重要事项纪要;教育系导师制实施办法;学生斋舍修建情形;本校常务委员会议报告及决议案摘要;本大学组织系统说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组织系统;本校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简章;本校借读生转学办法;本校战区学生贷金委员会简章;本校学生参加升降旗及健身运动办法;张骞墓间古物探询计划书;发掘张骞墓前石刻报告书;抗战史料纂集大纲。
1938年9月
在西北联合大学全体学生参加陕西省学生为期两个月的集体军训时,许寿裳、李季谷教授分别向军训学生发表了题为《勾践的精神》、《中国历史上所见之民族精神》的演讲,用“卧薪尝胆”、“荆轲刺秦王”、文天祥的《正气歌》等史实教育青年学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938年9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根据教育部命令,为师范学院学生单独建立宿舍;批准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拟社会教育计划大纲备案;划定司令部旧址为师范学院院址等。
1938年9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修正通过职员待遇规则草案;规定院长、系主任任课时数;通过推行节约运动办法;校刊改为半月刊等。
1938年10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修正通过导师会章程草案;规定学生成绩单、证明发放办法等。
1938年10月
联大在公布的《规定讲师授课时数及待遇办法》中规定:“专任讲师每周授课时数定为8小时至12小时。”多数教师都超过规定课时,但没有获得加薪。在超负荷工作,生活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大多数教师身体状况很差。据校医务室1939年3月8日至29日统计,全校教职员百余人20天内生病就诊人数达到326人次。但是,大多数教师都能在艰苦条件下,留在偏僻落后的汉中坚持工作,并踊跃参加各种抗日献金、捐金,捐助前方将士冬衣,认购救国公债。
1938年10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师范学院研究所章程草案,报教育部核定实施;根据部命令改本校高中部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规定专任讲师授课时数及待遇办法;师范学院学生宿舍调整办法等。
1938年10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修正通过教务处组织章程、体育委员会章程草案、注册组办事细则等。
1938年10月
教育部颁布指令,准予西北联合大学举办的陕南六县小学教员讲习会备案。该会由我校于暑假期间开办,经费由各县分别津贴,教师由我校学生担任,各科目由系主任选派指导委员。讲习班分科分县举行,李蒸、李建勋、黎锦熙等均担任了演讲。
1938年10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将校训“公诚勤朴”和国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制成匾额,悬挂在礼堂;修订通过文书组办事细则、学生宿舍规则、出版组办事细则、斋务组办事细则等。
1938年10月
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在重庆召开,教育部及师范学院负责人27人参加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高师教育方针、师范学院行政、训育、课程等问题。决议案有:师范学院与省市教育行政机关合作推进中等师范教育办法;分科教材教法研究等19件。
1938年10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请各院院长对学校组织大纲签署意见;修正通过军训组组织章程和军事管理办法、学生内务条规等。
1938年11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根据教育部命令,扣除月薪所得税额度捐款支援前方将士;拨黄国璋拟地理系整理“抗战地理资料整理计划书”经费及黎锦熙拟国文系搜集“抗战时期学术文艺资料搜集并整理计划”经费,合计600元等。
1938年11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由黎锦熙、许寿裳撰写《西北联大校歌》歌词报部备案。校歌概括了学校的历史和院系,表达了教书育人的责任和忠诚。主要内容包括:“文理导愚蒙,政法倡忠勇,师资树人表,实业拯民穷;健体明医弱者雄,勤朴公诚校训崇。”
1938年11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由杨立奎、蹇先器、刘拓、张北海、袁敦礼、张贻惠、黄国璋组成导师会常务委员会。
1938年11月
联大第49次常委会通过的《本校教员待遇章程》公布,章程规定:教授薪俸分为8级(月薪300元至400元);副教授分为9级(月薪180元至300元);专任讲师分为10级(月薪100元至190元);助教分为11级(月薪60元至110元)。同时按教育部1938年命令“抗战期间薪俸七折”的规定,从本年度8月起,所有教职员工工资按七折发给。绝大多数教职员工都是靠薪俸维持家庭生计。一些从东北、华北一带流亡来的教师,多数是携带家眷,生活负担更重。月薪低于100元的教师,学校可分配校内住房,其他教师大多租住学校附近的农舍或临时住宅,有的在城内租房。教师的工作非常繁重。
1938年11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由许寿裳、张贻惠签署意见的训导纲要及导师制实施细则;修正通过旁听生规则等。
1938年12月
师范研究所成立,李建勋任所长。该所“以研究高深教育学术,训练教育学术专才,及协助师范学院所划区内教育行政机关研究教育问题,并辅导改进其教育设施为目的”。每学年招收研究生10~15人,学期为2年,考试及格授予硕士学位。
1938年12月
学校恢复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该研究处以研究及解答小学教育实际问题,辅导小学教员进修,藉以改进小学教育等为目的。具体活动要点包括:征集研究小学教育实际问题;解答小学教员所提出关于小学教育的疑难问题;通信指导小学的进修;通信指导小学教育的实验;发行通信研究刊物。该处由教育系主任李建勋教授主持,并设立小学教育通信研究委员会,由3人组成,下设指导教授、干事、研究员、书记员等成员。
1938年12月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遵照教育部关于《各级学校兼办社会教育办法》训令第八条的规定,成立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主持兼办社会教育事宜,本校的社会教育事业由教职员指导学生办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前期称教育学院)以及独立后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结合学校的性质与特点,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
1938年12月
学校在校中外教职员183人,在校男生有959人、女生306人,研究生22人,共计达1265人。
1938年12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修正通过学生住校条规;裁撤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学生生活指导由导师会办理;成立学生贷金委员会,由胡庶华、李季谷、齐国梁、杨立奎、李在冰组成;李在冰替代张贻惠担任导师会常委;制定节约开支办法等。
1938年12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改组校建筑委员会,许寿裳、李蒸、徐诵明等当选,许寿裳担任主席,通过组织公费生、免费生审查委员会,各常委、院长、系主任为委员;聘黄敬思代理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通过黄国璋拟订地理系四年级学生对陕南地方改良及紫阳县茶叶状况调查研究专题大纲,拨调查费150元等。
1938年12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师范学院经费计划;军训教官由院主任导师负责指挥;批准导师会办事细则备案;批准历史系建立张博望侯墓石碑及石虎座,拨款300元等。
1938年12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准师范学院英文课分组授课;成立校卫生委员会、图书委员会,袁敦礼为卫生委员会主席,教务主任为图书委员会主席;批准大学部教员在附中兼课及附中教员在大学部兼课办法备案;批准拨附中建筑新校舍费用3500元,先拨半数等。
1938年12月
西北联合大学民国二十七年第一学期学生统计表发布,其中师范学院学生为234名。
1939年1月
学校自本月起举办小学教员研究班,以本师范区范围为主要招收对象,也面向全国的小学教员(以小学教师、校长、主任为主,但也包括其他类学校的教职员等),每期50至80余人,取名“通讯研究生”,分成普通研究生与特别研究生两类。普通研究生仅仅提出问题,由该处给予解答;特别研究生除了提出问题外,还要求以通信方式就本处所设儿童心理、教育心理、普通教学法、小学各科教材及教学法、民众教育5个科目,于每期(1年)任选两种科目进修研习。
1939年1月
淞沪抗战七周年时,徐诵明主持召开了学校扩大宣传纪念大会,学校领导和教授上台发表讲演,家政系同学则将平日烹饪、缝纫实习的成果全部献出义卖,将义卖所得捐赠给前方将士,起到了动员学生用实际行动积极支援前线抗日的作用。
1939年1月
国文系主任钱玄同教授逝世。西北联大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国民政府给他颁发了褒奖令。黎锦熙特意作《钱玄同先生传》以示悼念。
1939年1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聘请李建勋兼任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主任等。
1939年1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师范学院教育系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成立及组织规则、招生简章备案;聘请张贻惠为先修班主任;根据教育部命令,征集全国教育会议提案。请各院长、系主任分别征集等。
1939年1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刘拓代理胡庶华常委职务,杨立奎代理训导主任职务;请建筑设备委员会筹办教育系购买心理仪器等。
1939年1月
因国民政府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和单位成立抗敌后援会支持抗战,西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抗敌后援会”,由校常委徐诵明担任主任委员。学校教务处、训导处、秘书处等三处主任为当然委员,并公举教职员代表3人、学生代表8人为委员,共同组成委员会。“后援会”的主要任务有:义卖献金;慰劳前方将士家属;为前方将士征募鞋袜;扩大兵役宣传;协助地方训练壮丁;并经常举办一些抗日活动纪念会等。
1939年1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成立仪器委员会,刘拓任主席;追认借读生办法;修正通过抗敌后援会简章等。
1939年2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先修班招生正取51名、备取5名,准予备案,规定制服发放办法等。
1939年2月
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主办的防空防毒讲习班和国语注音符号讲习班开学。
1939年2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修正通过先修班自费生收费标准;聘蹇先器为医学院院长;修正通过仪器委员会简章;规定3月13日起进行学期考试,3月27日第二学期开学;通过军训组拟师生斗山远足会行军办法等。
1939年2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同意聘杨人楩任师范学院史地系教授等。
1939年2月
胡庶华、徐诵明、李蒸赴渝参加全国教育会议期间,校常委及训导长、师范学院院长职务分别由刘拓、张贻惠、黎锦熙代理。
1939年3月
学校聘西文系教授王文培充任附属中学主任。
1939年3月
历史系师生对汉张骞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并提出了保护维修方案。
1939年3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规定寒假办公时间;修正通过导师会寒假宣传简则,通过师院假期参观附中办法等。
1939年3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呈请教育部通令各省保送师院劳作专修科新生;规定师范学院战区学生贷金发放数额;4月6日全校师生为博望侯张骞举行扫墓典礼;通过附中建筑费3500元由教育部拨给师范学院建筑费2万元中拨给等。
1939年4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通过校训改为“礼义廉耻”,修正通过教务处《本校学生成绩评定办法草案》等。
1939年4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师院地理系建筑地理绘图室提案,待校款稍裕时开工;通过师院训育处关于按照学生投考志愿分配院系的建议等。
1939年4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规定本学期上课及学年考试日期;导师分数占学生操行成绩比例;通过先修班招收自费生办法;聘请钟道铭先生任师院史地系教授等。
1939年4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因经费紧张,同意地理系《地理教学月刊》出版一期等。
1939年5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修正通过学生操行考查办法;拨给师院生物系刘汝强教授在陕南进行银耳研究经费;聘王德荃为师院地理系教授等。
1939年5月
李建勋撰写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育系导师制训导纲要及其实施办法》,发表于《教育杂志》,介绍了教育系导师制,收录了训导纲要、训导方式和调查表;同期,《教育杂志》还发表了《西北联大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近况》一文,介绍了该处历史、工作任务和成绩。另外,《师范学院能否完全代替教育学院系》一文认为各大学仍应设立教育院系。
1939年5月
教育部颁布《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校、民众教育馆辅导中等以下学校兼办社会教育办法》,共9条,规定辅导对象及内容等。
1939年5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制定国民精神总动员推进办法,停止毕业生应酬;举行夏令卫生运动;劝戒烟酒;取缔浪费及无谓消耗;女生服装禁用华丽质地及鲜明颜色等。
1939年5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根据教育部命令,在莲花池一带设社会教育施教区,开办经费200元;批准师院增设校舍计划,在城外建筑等。
1939年6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暑假从7月24日至9月16日,9月18日注册;准家政系“儿童保育”课程实习简章备案;通过师院经费补助办法等。
1939年6月
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定8月27日为教师节。
1939年6月
校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制定各学院、系本年度招生人数,师院的教育、体育及劳作专修科各30人,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家政各20人等。
1939年6月
教育部命令师院教育系和体育系应以童子军训练为必修科。
1939年7月
师范学院第一班25名学生毕业。
1939年7月
袁敦礼呈请与豫、陕、甘、川教育厅合办中学体育教师进修班。校常务委员会会议决议,宁、青、新三省学员人数可以不限,请袁敦礼修订组织办法后呈教育部核定。
1939年7月
因蔡钟瀛教授在师大物理系授课满22年,根据学校规定,校常务委员会决议予以奖励,赠送银盾一座,增薪一级。
1939年8月
随着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的纷纷独立,西北联合大学解体。李蒸被正式免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的职务,校印上缴教育部。学校正式以西北师范学院的名义招收新生。师范学院学生一律免收学膳费,由政府公费负担。西北师范学院奉部令增设公民训育系、博物系,达到10个系1个专修科。各系学制4年,劳作专修科学制3年。又创设西北师范学院“第二部”,招收大学其他学院性质相同学系毕业生志愿作中学教师者,及现任中等学校教员,予以教育专业训练。西北师范学院设置院长秘书,由易价担任;下设教务处、训导处、事务处,分别由黎锦熙、袁敦礼、汪如川担任各处主任;另设有教育研究委员会、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等11个委员会对相关活动进行决策、指导、管理;教学机构为系,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语系主任张舜琴、史地系主任谌亚达、公民训育系主任王凤岗、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理化系主任刘拓、博物系主任郭毓彬、教育系主任李建勋、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家政系主任齐国樑、劳作专修科主任果沈初。附属中学也由古路坝迁来,称为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由方永蒸担任主任。院本部设在城固文庙旧县学遗址,旧有及增建房屋有办公处43间、教室4座12间、女生宿舍22间、杂项房屋17间。
1939年8月
教育部训令联大政组,西北联合大学改为国立西北大学,设文、理、法商三个学院。医学院独立,称为国立西北医学院,设于汉中。师范学院独立,称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址在城固,继承北平师范大学的传统,李蒸担任院长。此前的西安临时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所组成的各校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都保有原有学校校印,李蒸、徐诵明、李书田等人也保留原有学校“校长”或“院长”名义,学生也都具有原有学校和现在学校的双重学籍和校徽。
1939年9月
西北师范学院拟订关于三校接收西北联大办法,以及给西北大学的复函。
1939年9月
教育部命令颁发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和实施要点(教育、公民训育、国文、英语、数学、理化、史地、博物及体育各系)。
1939年9月
学校召开院务会议,决议事项为:修正通过组织系统;建筑学生宿舍问题;本年度增加卫生概要课程;学生修学学分规定;学生请假时间规定等。
1939年11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发表演说,说明教育部对学校的希望以及学校面临的困难,希望师生共同努力。
1939年11月
学校召开训导会议,决议事项为:推举导师5人组织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除主任导师为当然委员外,李建勋、董守义、杨立奎、袁敦礼当选;拟定训导实施方案,附实施方针、方案要点;通过训导证书格式等。
1939年11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演讲青年训练问题,认为青年训练的成败在于师资训练,尤其是高级师资训练的成败。学校制定了训练方针,规定了训练目的、培养方向。演讲解释了校训“礼义廉耻”的意义。
1939年11月
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修正通过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章程;修正通过本院本学年兼办社会教育计划大纲;拟定社会教育经费预算及分配;各项计划及负责人等。
1939年12月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务汇报》创刊,刊登院务概况:校舍状况、教职员(各系主任、行政负责人名单)、学生人数、任务、师范研究所概况、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概况等。
1939年12月
学校举行国民月会,李蒸讲解《国民精神总动员》第五章,并作时事报告,勉励学生报效国家。
1939年12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规定学生训导实施方案、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等。
1939年12月
图书委员会会议决议:图书费分配方案;仪器费分配方案。
1939年12月
李建勋在第八次纪念周上讲演,说明西北师院与北平师大的承继关系,希望学生学习师大校歌,并讲演《师道论》。
1939年12月
学校召开院务会议,决议事项为:讨论修正通过组织大纲,报教育部备案;规定学校成立纪念日;以私立自强小学为教学实习代用小学,拨款500元予以补助;选举杨立奎、黎锦熙、易价起草呈文,请教育部同意学校改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本院教职员以师大校友名义联名呈报等。
1939年12月
《青年月刊》第8卷第6期刊登薛贻源的文章《西北大学剪影》,介绍了学校的地理环境、改组情况等。
1939年12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汇报》第2期出版,刊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组织系统表和学校布告。主要内容包括:关于教育部10月颁发的举办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抗战建国论文比赛办法的训令等。
1939年12月
贷金公费审查委员会、军事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记录,决议:学生寒衣贷金办理办法;寒衣式样由汪如川、贺范理先生酌定等。
1940年1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3期出版,刊登37周年纪念会盛况等。
1940年1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4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校医工作计划表、校医室门诊时间表;体育系竞赛委员会章程等;各委员会委员名单;各种课外活动指导员名单;本学年上课起讫日期暂行办法等。
1940年1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5期出版,刊登在校学生籍贯统计、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招生简章、关于钱玄同逝世的校友信函等。
1940年1月
李蒸在第十三次纪念周上报告院务,主要内容是:黄国璋担任主任导师,成绩显著;针对训育组织的三个委员会的职责和成绩,新增设了公民训育系、博物系和劳作专修科;报告了经费困难,校舍不敷使用,与西北大学分家问题不清楚,设备仍合用等问题。
1940年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学生活动团体备案办法;纪念周、早操迟到或缺席的学生处理办法;准予英语学会备案等。
1940年2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6期出版,刊登民国二十八年教育、体育系公费生名单及发给办法,在校学生年龄统计表,各系导师名单,教职员“讨汪(汪精卫)”通电等。
1940年2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7期出版,刊登在校学生学历统计表。
1940年3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8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教育部转发行政院8月21日颁发的中央公务员雇员公役遭受空袭损害暂行救济办法的命令;转发教育部2月15日命令,改善专科以上学校三民主义课程办法。王汝弼致函黎锦熙,悼念钱玄同,并附诗六首。
1940年3月
李蒸在本学期第一次纪念周上报告院务,主要内容是:国民月会改在每月第一次纪念周合并举行;教授变更;新宿舍的管理;学生课外活动。李蒸自任伤兵之友社分队长,征求会员,希望踊跃加入。
1940年3月
学校召开院务会议,决议事项为:教职员购置图书仪器补助费分配;新建校舍分配;教育部命令招收第二部学生,由教务处拟订计划呈报教育部拨给经费后办理等。
1940年3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9期出版,刊登内容为:第二学期院内春季球类比赛规程;教育部转发行政院2月27日关于财政部呈送公私机关服务人员家属赡养费国币汇款暂行办法的代电(梗电);教育部1月8日电令学校,整理古代文化学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并与西洋学术进行比较研究;收集通史、断代史、专史等资料,充实教学内容等9项要求;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在学同学会简章等。
1940年3月
院长李蒸在全院大会的讲话中报告学校事务和建筑等方面面临的困难。
1940年3月
贷金公费审查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救济金发放办法;世界学生救济会增加救济名额;棉衣贷金发放办法;以及学生申请救济金、贷金问题。
1940年3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修正通过西北师范学院学则;规定四年级毕业考试日期及组织考试委员会;审查教育部一二年级教授大纲及教授细目;修正通过第二部招生办法及简章;组织战时教育研究讨论会,袁敦礼等5人筹备。
1940年4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10期出版。
1940年4月
教育部颁布命令,规定西北各校永久校址,师院迁设兰州,原甘肃学院的文史教育两个系并入师院,本年暑假办理完毕。
1940年5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11、12合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教育部4月18日命令,学校公布第一届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竞试要点;世界学生救济金发放学生名单及办法;教职员统计表等。
1940年5月
甘肃省教育厅致电教育部,表示“西北师范学院迁兰,省府及地方人士均热诚欢迎,祈电令该院派员来甘筹备”。
1940年6月
院长李蒸亲自率团自城固远赴兰州勘定校址,最后选定了兰州市西郊6公里处,黄河北岸傍近甘新公路的十里店为建校的最佳地点。李蒸就此事商呈教育部长陈立夫报部核准在此购置地皮275亩,由此定下十里店为西北师范学院永久性地址。
1940年6月
教育部长陈立夫到校视察,向学生演讲《礼义廉耻》。
1940年6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13、14合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教育部4月23日命令,公布《专科以上学校清寒学生中正奖金办法》;教育部5月4日命令,规定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要点;教育部5月23日命令,颁布各级学校实施农业生产办法大纲;教职员、学生、工友劳动服务工作时间分配表。
1940年7月
甘肃省以临时参议会名义发电欢迎西北师范学院迁移来甘。主要内容包括:“贵院历史悠久,成绩卓著,海内外蜚声,此闻有奉令迁甘之议,将于西北整个文化推进贡献重大力量,本会代表全甘民众欢迎并愿切实赞助,盼早来临。”西北师范学院经研讨后决定根据教育部命令迁校,并着手迁校准备。
1940年10月
中英庚款董事会决定成立中国地理研究所,聘黄国璋为所长。
1940年10月
《学生杂志》第22卷第8期刊登《兰州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介绍学校发展历史、校舍、设备、各系主任等。
1940年10月
代院长李建勋在本学年第一次纪念周上报告院务,主要内容是:本学年黎锦熙担任教务主任,袁敦礼担任训导主任,史地系主任由谌亚达代理,公民训育系主任为王凤岗;经费问题,已向教育部呈请增加;并演讲《学校的性质》。
1940年10月
王凤岗在本学期第二次纪念周上演讲,题目为《大学生应有的认识和努力》。
1940年10月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注册细则草案颁布。
1940年11月
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家高步瀛逝世。西北师范学院闻讯称赞他“足扶持国家正气,实为青年师表”,并上奏教育部,请求国民政府“明令褒扬,以资激励”。
1940年11月
学校召开院务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组织本院节约建国储蓄分团;新生训练时间;教职员图书购置费分配;学生成立班代表会需用物品向训导处领取不再给予补助;学校周年纪念放假一日,举行纪念仪式、同乐会。
1940年11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15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民国二十九年各系教授名单;新生训练时间;民国二十九年各年级导师名单;民国二十九年各委员会委员名单,参加抗战建国论文比赛及格学生本院共9人,其中丁等3人,戊等1人,己等5人,奖金合计170元;教育部制定教员服务奖励规则。
1940年12月
董守义、金澍荣、鲁世英、殷祖英、谭戒甫、杨立奎、刘亦珩当选出席院务会议的教授代表。
1940年12月
因经费紧张,劳作科无金工设备,学生在果沈初主任的带领下,到双石铺工业合作社进行实习。
1940年12月
经教育部批准,一年制简易师范科改为三年制师范部。9月,三年制师范招收第一届学生,其中正式生40名,旁听生3名。9月20日,师范部开学。师范部正式学生均为公费教育,教育部除专款拨给公费教育的经费外,另拨办公费、薪俸费等每月700元。师范部职员3人,教员10名,多系中学部教员兼任。在课程设置上,以教育部新颁布的《师范学校教学科目》为准,并进行各科教材试验,以便为教育部制定课程标准时提供参考。
1940年12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除教育部保送外,本院不招收第二部学生;通过编制民国二十九年各系科科目实施纲要;通过编制民国二十九年第一学期各系科课程预计进度表;通过编制民国二十九年第一学期各系科课程实际进度表;逾期报到学生通融办法;家政系、先修班续招新生及考试时间等。
1940年12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16期(新生训练专号)出版,校长李蒸撰写序言,刊登内容为:教育部颁发高中以上学校新生入学训练实施纲要暨科目及教材大纲;本院新生入学训练大纲;课程纲要及时间表;训育实施细则;李蒸、黎锦熙在新生训练开学典礼上的训词等。
1940年12月
李蒸在北平师大38周年纪念会上报告师大校史,介绍在校服务期满20年教职员(7人)。介绍学校毕业生人数为5126人,其中3056人在教育界服务,专科以上学校校长为242人,中学校长183人等。
1940年12月
学校召开训导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上学期学生操行成绩;推选5人为研究导师,负责考查学生评语及等级标准(名单);修正通过训导实施纲要;选举本学年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委员,李建勋等6人当选等。
1940年12月
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本年度兼办社教事业及经费的规定;通过乡村社会教育施教区组织纲要,及本年度本区工作方案等。
1940年12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17期出版,为38周年纪念专刊,刊登内容为:38周年纪念记事、贺电(留渝校友会等8份)、祝词、校友贺函;38周年展览会评定结果;校友总会年会记事等。
1941年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批准学生班代表会组织简章备案,修正通过学生斋舍规则,通过学生食堂规则等。
1941年1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18期出版。
1941年1月
学校召开院务会议,决议准予训导实施纲要备案,学校将向在校服务满20年的汪如川赠送纪念品并致函慰勉等。
1941年1月
学校在城固县邯留乡正式成立乡村社会教育施教区,并举行开幕仪式。我院及附中师生、当地官员、当地学校师生以及附近乡村民众等近1000人参加仪式。
1941年1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决议在寒假前成立各种课外活动组织;通过学生记过扣除操行分数办法等。
1941年1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19期出版,刊登内容为:各种课外活动指导员名单;学校教职员养老金及恤金条例;贺范理任军事管理委员会军训组组长;校医室改为卫生组,李元复兼任主任;本院乡村社教施教区开幕典礼等。
1941年2月
设在城固的西北师范学院所拥有的图书,计有西文书籍873部、953册,中文书籍2971部、7423册,另有地图表20余种。其中,总类132部、4299册,哲学类189部、225册,宗教类13部、23册,社会科学类1277部、1424册,语言学类77部、115册,自然科学类297部、470册,应用科学类325部、365册,美术类68部、72册,文学类309部、348册,史地类285部、364册,另有中文杂志229种,西文杂志41种。
1941年2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组织中等学校国文教学实习委员会(委员名单),调查中学国文教材、教法等事项。
1941年2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20期出版,刊登内容为:规定各部分布告牌设置地点;教职员诊病办法;本院劳动生产农场近况;乡村社会教育施教区筹设经过报告书;四川长寿县校友支会名单等。
1941年2月
教务会议召开,决议事项为:规定考试时间;组织考试委员会;修正通过考试规则;组织毕业考试委员会;规定教学实习学分、学时;规定学生从事假期社会教育或劳动服务办法等。
1941年2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21期出版,刊登内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考场规则;休学满一学期学生准予通融复学暂行办法;教育部关于学校教职员养老金及恤金条例实施细则;兰州校友分会理事名单等。
1941年3月
李蒸在本学期第一次纪念周上报告院务,主要内容为学生健康、课程安排、课外活动、学校建筑等。
1941年3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22期出版,刊登内容为:师大38周年纪念刊出版(征文办法、文章目录);小学教育通讯处招生简章等。
1941年3月
袁敦礼在第二次纪念周上报告院务,内容为:班代表会改选及工作;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招生和学生状况;卫生健康情况。
1941年3月
校友总会召开会议,决议分配理事职务,通告各地校友成立分会,调查各地校友等。
1941年3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23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教育部对本院兼办社会教育的两次嘉奖指令(2月21日、3月15日);乡村社会教育施教区开幕典礼纪实;寒假兵役宣传及慰劳抗属报告等。
1941年4月
院长李蒸再次赴兰,聘请兰州各界知名人士29人组成学校建筑筹备委员会。
1941年4月
李蒸在第六次纪念周上演讲,说明本年起院本部将不再招收新生,在兰州设定永久校舍,教育部同意学校关于选择校址的要求,学校选定十里店为校址。
1941年4月
李建勋在纪念周上演讲,题目为《专科以上学校训育问题》。
1941年4月
教育部函令学校修正行政组织。
1941年4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24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教育部2月15日颁布征求抗战文艺作品办法;乡村社会教育施教区协进会委员会委员名单等。
1941年4月
训导会议召开,决议事项为:学生操行成绩准予备案;规定导师评定操行报告表,规定学生操行评定标准;限制学生在校外兼课等。
1941年4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25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教育部关于学校在兰州筹办分院及筹办办法的命令;教育部《修正教育部所属机关学校会计室组织及办事细则》;乡村社会教育施教区近讯等。
1941年5月
在兰州成立分院筹备处,聘定家政系主任、原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院长齐国梁担任分院主任,积极筹备开学事宜。
1941年5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26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教育部5月6日令,批复学校呈请发给已故教授高步瀛褒恤金的报告;兰州分院校舍建筑委员会委员名单等。
1941年5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毕业班停止早操一星期;批准国剧社第一期工作计划备案;各团体活动一律不准预留菜饭等。
1941年5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27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教育部5月10日就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毕业考试改为总考制颁布命令;教育部5月20日关于学校学生营养补救办法的命令;本年度招生简章规定,10系1科招收学生,学制分别为5年和3年。
1941年6月
教育部呈准行政院颁布《部聘教授办法》,共10条,规定在大学任教授10年以上,确有成绩,声誉卓越,具有特殊贡献的教授,经审议会2/3以上委员同意通过,可以聘为部聘教授。翌年公布的第一批部聘教授30人中有我校的黎锦熙等人。
1941年6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28期出版,刊登民国三十年暑假体育讲习班简章、民国三十年劳作专修科招生办法等。
1941年6月
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由训导处分别审阅拟具学生课外活动的改进意见;听取学生课外活动指导员对活动的改进意见;批准口琴会备案等。
1941年6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29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暑假学生活动讨论会决议,包括学生暑假活动内容为学术、娱乐、社会服务,活动时间安排,活动职权划分,活动经费等;教育部颁布民国三十年暑假中等各科教员讲习讨论会办法;院务概况目录等。
1941年8月
西北师范学院在城固本院召开本区中等教育辅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事项为:推举黎锦熙、李建勋、金澍荣拟订本区中等教育辅导计划及实施方案;函请各省教育厅拟送计划和方案;呈请教育部规定教员参加暑期讨论会经费和奖励办法等。
1941年8月
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小学教育研究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报告了研究生结业情况分析和第三期招生情况,决议事项为:出版重要档案;分配问题解答及指导工作;规定问题解答时间;解答问题应注意的要点。
1941年9月
《小学教育实际问题》一书编写完成,李建勋亲自作序,由于学校经费缺乏及印刷困难迟迟未能出版,及至1948年才由正中书局出版发行。
1941年9月
教育部指令学校嘉奖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嘉奖令为:“查该院举办小学教育通讯研究颇著成绩,殊堪嘉许。仍仰继续努力,尽先汇印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研究报告,分发参考。”
1941年9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30期出版,刊登西北师范学院区中等教育辅导委员会委员名单。
1941年9月
邹豹君等师生观测日食,并作关于日食的观测说明。
1941年9月
学校召开院务谈话会,决议事项为:兰州分院10月1日成立;规定学生转系办法;拟订本院民国三十一年概算等。
1941年9月
实习指导委员会召开记录,决议事项为:实习暂行办法;禁止以校外教课钟点代替实习时间;规定指导教员待遇等。
1941年9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31期出版,刊登本年度新聘任教授名单、新生录取名单、先修班学生录取名单(11月1日起在兰州报到)、转系学生名单。
1941年9月
兰州分院筹备谈话会召开,决议事项为:分院可对外签发有时间性的公函;所有报表应严格统一;导师可以通系合请;办公经费、图书、卫生等问题。
1941年10月
乡村社会教育施教区区务会议召开,决议事项为:拟办邯留乡乡村建设干部讲习会,由中心学校教职员、乡公所职员等参加;积极筹办社会教育研究室;成立廉家庄实验村办学处等。
1941年10月
李蒸在本学期第一次纪念周上报告院务,介绍了新生录取情况、师范学院报考情况、教学实习问题、教材教法研究、教学设备、学生暑期活动,以及学校集中力量要办的几件事等。
1941年10月
新生训练谈话会召开,主要内容为:统一组织;修正训练科目;新生生活注意要点等。
1941年10月
兰州分院教职员起程赴兰,分院长齐国梁已提前于9月28日到达。
1941年10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32期出版,刊登内容为:学校报教育部关于蔡钟瀛、齐国梁休假进修的呈文;教育部9月19日要求学校注意学生身体健康的命令。
1941年10月
出版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刊行《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季刊》,每年4期。
1941年10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33期出版,刊登内容为:修正民国二十四年国内出差旅费规则;乡村社会教育施教区总干事改为专任,由王镜铭担任。
1941年11月
兰州分院举行开学典礼。齐国梁任分院主任,胡国钰任教务主任。从这一年起,城固本院的旧生陆续毕业,不再招生,而兰州分院则每年招收新生,首届招生150人。
1941年11月
学校召开训育会议,决议事项为:准学生操行成绩备案;修正通过学生奖惩办法;规定本学年导师工作要点;修正通过导师常务委员会组织简章;选举导师常务委员会委员(名单);撤销军事管理委员会、卫生委员会,改设导师常务委员会等。
1941年11月
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规定本年度兼办社会教育计划、经费;修正通过本年度工作计划纲要和组织大纲;组织社会教育研究会等。
1941年11月
《陇铎月刊》第2卷6、7合期刊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在城固》,介绍学校状况和学生生活。
1941年11月
公民训育系主任王凤岗在纪念周上讲演,题目为《一个教师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1941年11月
导师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修正通过学生课外活动比赛办法,规定学生内务检查日期,外宿学生一律不发给蜡烛等。
1941年11月
学校召开院务会议,决议事项为:通过本院本年度概算;请教务会议拟订请假扣分超过10分学生的处理办法;教职员捐献二日薪,捐献教师号飞机等。
1941年11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34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教务处根据学则规定本学年度各系学生转系办法;本院各委员会委员名单;本学年度出席院务会议教授代表选举结果;修正支出凭证单据证明规则。
1941年11月
李蒸在劳作专修科一年级开学典礼上演讲劳作科历史。
1941年11月
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分院正式办公。
1941年11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35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教育部奉行政院9月13日令颁布非常时期改善教职员生活办法、实施细则;教育系二年级旅行霸王寨记事等。
1941年11月
《甘肃教育半月刊》刊登李瑞徵的文章《介绍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文章简述校史、组织机构、教职员学历、学生人数、毕业生状况等。
1941年12月
学校在理科研究所增设了化学和生物两部,开始招生,并于生物学部附设医预科。
1941年12月
学校进行初高中合并的学制试验,开始招收六年一贯制学生。初中、高中都实行男女学生合班教学。
1941年12月
中外教职员已增加到283人,在校男生增加到1368人,女生增加到899人,共计达到2267人。
1941年12月
乡村社会教育施教区区务会议召开,决议事项为:乡干讲习会期满毕业,印发同学录;由赵传礼担任廉家庄中心实验村办事处主任;劝导失学儿童上学,增加妇女班儿童班人数;筹办生产合作训练班及妇女家事卫生训练班等。
1941年12月
新年金石书画展览筹备会举行,决议事项为:组织工作分配;组织鉴定展品委员会(名单);征集、保养展品方法;聘请名誉指导员等。
1941年12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36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本院及西大、西工教职员欢迎监察院于院长茶会记盛;本院乡村社会教育施教区举办乡村建设干部讲习会经过等。
1941年12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37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教育部转发行政院修正国民体育法命令;教育部命令,征求高初中本国史地课本;赴兰旅途报告;师大39周年纪念日记事等。
1942年1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38期出版,刊登本院新年假期的各种活动,施教区举行元旦庆祝大会等。
1942年1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报告院务,内容涉及课业完成、年级考试、经费以及时局等方面问题。
1942年2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39期出版,刊登内容为:师范学院初级部数学科、理化科必修科目(附选修科目表);教育部颁布《大学各学院独立学院及专科学校附设中小学或职业学校暂行办法大纲》;教育部指定我校主编《中等教育季刊》;根据教育命令,在城固招收大学先修班,3月10日上课;院施教区举行成立一周年纪念;寒假乡村服务大会记略等。
1942年3月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学术季刊》创刊,刊有教育、文学、理科等论文。
1942年3月
唐得源教授讲演《教师的社会责任》。
1942年3月
中等学校国文教学实验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通过在附中进行讲读实验,规定实验班级等方面。
1942年3月
李蒸在纪念周上报告院务,介绍春假旅行,经费困难,兰州分院近况等。
1942年3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40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教育部颁布注音识字运动命令、汉字改称国字命令、修正学校教职员养老金及恤金条例;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第四期招生;本院学术季刊创刊号总目。
1942年4月
全体师生春假赴宝山旅行。
1942年4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41期出版,刊登教育部命令增加教育人员生活补助费、处理敌机掷下物品须知、各级学校及社教机关推进国民精神总动员及新生活运动工作实施纲要,以及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三民主义论文比赛办法。
1942年5月
学校举行春季运动会。
1942年5月
李建勋在纪念周上讲演,题目为《吾国高级师资训练之待决问题》。
1942年5月
袁敦礼在纪念周上报告院务,本院参加学业竞试比赛,获得第六名。
1942年5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42期出版,刊登内容为:教育部对本院精神教育之实施予以嘉奖令,对本院社教活动举办农事工艺家事展览予以嘉许令;教育部颁发大学师范农工学院辅导中等学校办法大纲;举行系际技巧运动比赛及体育系技巧运动表演会;国语注音符号讲习会成立等。
1942年6月
暑假学生服务进修会议记录:规定各年级学生参加服务;服务工作项目;服务工作计划;未经服务的四年级学生不得参加考察参观;活动经费分配规定学生暑期进修办法和成绩评定。
1942年6月
《西北师范学院院务报告》第43期出版,刊登教育部4月23日命令,颁布战时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利用暑假服务进修实施细则。
1942年9月
学校添设国文、史地、理化三专修科。
1942年12月
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研究专刊》陆续出版,其中有《战时和战后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本之分析》、《西北中等学校师资之改进》、《师范学校教育行政教材教法研究》等文章。
1942年12月
李建勋、许椿生合著《战时与战后教育》(研究所专刊第二种,1942年出版);金澍棠、李庭芗合著《初级中学英语课本之分析》(研究所专刊第一种第二册,1942年出版)。这些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942年12月
黎锦熙出版《国语文法》。该书是我国最早系统研究白话文法的专门著作,在我国语言界、教育界产生很大影响,先后印行达24版之多。
1942年12月
西北师院召开“师大及本院40周年纪念日”庆祝大会。李蒸在庆典报告中指出:“今年幸逢本校40周年大庆,忆学校过去,艰难缔造,及推想未来之使命重大,诚不禁百感交集,惟聆今年盟国开始反攻,胜利在望,本校校庆在城固和兰州两地同时举行,象征本校明年校庆将在兰州和北京两地同时举行。”当天,在城固庆祝大会上,教育系主任、校委会教授代表李建勋在讲到西北师院与北平师大之间的关系时说,师大作为一所有历史有成就之高等学府,竟以西北联大改组而取消,是教育史上的不幸事件,是抗战建国期间的一大损失。对教育具有崇高信仰的西北师范学院教职员及同学,应努力使其复活。
1942年12月
《西北日报》开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刊”。谷正伦题写刊名并作《做育人师》,李蒸发表《本校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日感言》,朱绍良题“百年树人”贺词,佟学海作《祝刘立饶先生四十整寿歌》,郑通和作祝词,曾济宽作《表率群伦》,木格、水梓致祝词。
1943年1月
第一届应行毕业出任实习教员之毕业生毕业。
1943年3月
乡村社会教育施教区改称为社会教育实验区。随着西北师范学院迁移到兰州,其社会教育实验区的活动也转往兰州,并与兰州市政府合办国民教育实验区。
1943年5月
《说文月刊》第3卷第10期发表何世骥的《修理张骞墓工作报告》。
1943年10月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既奉教育部命令办理进修班,又根据教育部命令把小学教育通信研究处改名为中心学校及国民学校教员函授学校,并制定《小学教员函授学校简章及招生简章》和《中心学校及国民学校教员函授学校招生简章》。
1943年10月
李蒸在遵令设置函授学校章程计划的报告中称:师大“小学教育通讯研究处……成立迄今5年,共招研究生5期,计共437人”。
1943年11月
历史系教授陆懋德撰写的《汉中的史前文化》一文,在《西北学术》创刊号上发表。
1943年12月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近况》出版,辑录了当时学校的校务、训导、学生、经费、设备、校舍、研究所、函授学校、附属中小学及其他兼办事业的情况。
1943年12月
教育部颁布《师范学校附设中心学校及国民学校教员进修班及函授学校办法》,指令国立师范学院办理进修班,并指令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校举办函授学校。
1944年2月
学校向中央银行商借国币200万元,计划用其中100万元建筑礼堂,另外再建两排教室和两排宿舍。同时,为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支持,学校加强了与宁、青、新三省的联系,积极宣传学校在发展西北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1944年5月
教育部指令西北师院,城固校舍全部拨交西北大学应用。
1944年7月
学校开始修建大礼堂。但因为在招标时工程师预算最低造价需要460万元,学校决定采取“购料雇工自建”的办法以节约经费。学校成立了由汪如川、胡国钰、李建勋、张德馨、赵擎寰组成的建筑委员会,整个工程造价仅340万元。同时,还添建了一些教室、宿舍、实习室,城固方面的设备和物资也陆续运抵兰州,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1944年7月
教育部训令,要求学校增设国语专修科。
1944年9月
学校添设体育专修科。
1944年11月
学校馆藏(除正在运输途中的50大箱图书外)中外文图书6711部、10530册,中文刊521种,外文刊75种,各种地图40余幅。
1944年11月
学校向兰州迁移完毕。这时西北师范学院除设前述10系1科外,还有国文、史地、理化、国语、体育5个专修科(国文、史地、理化三科初设立时名“初级部”),以及劳作师资训练班、优良小学教师训练班和先修班,并有附中、附小、附中师范部等。学校共有学生1010名,教职工225人。
1944年12月
学校在文科研究所增设人类学部,招人类学研究生。
1944年12月
为庆祝建校42周年,学校出版《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近况》一书,李蒸撰写《校史简述——代序》,书中内容包括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组织系统表、教务概况、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及附属机关教职员人数统计表、训导概况、校舍及设备、师范研究所及函授学校、出版刊物、研究所研究专刊一览等。
1944年12月
教育部颁布《师范学院学生教学实习办法》,规定学生的见习、实习时间等共14条。
1945年2月
何乐夫在《西北日报》上发表《陕南考古记》,对城固周围古迹进行介绍和考证。
1945年3月
学校建筑图书馆及书库工字房,可容500人。
1945年3月
《西北日报》设立《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家庭教育实验区迁兰成立纪念特刊》,刊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家庭教育实验区工作介绍》。
1945年6月
《甘肃青年》刊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之简史与校风》,校风为“实事求是,埋头苦干”。
1945年8月
院长李蒸奉调离任,院务由教务主任黎锦熙代理。
1945年9月
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新学年开学,注册学生达2271人。
1945年9月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友会云南分会为国立北平师大复校事致电教育部部长,要求速示北平师大原有教职员赴北平接收原有校产筹备复校。
1945年10月
三青团中央干事会致函教育部,要求将北平师范大学列入复员计划。
1945年10月
查良钊就复员北平师大事致函教育部朱家骅,陈述复校理由。
1945年11月
教育部特派员沈兼士、接收委员陈雪屏接收北京师大(注:日本占领北京时在我校校址上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另设北京女子师范学院于李阁老胡同,后来合并为北京师范大学),因学生对接收后的安排不满,致使接收没有结果。
1945年11月
北京师大被接收后,暂称北平临时大学第七分班,汤茂如出任七分班主任。
1945年11月
接收后,第七分班举行首次纪念周活动,汤茂如主任勉励学生努力向学,以便完成教育建国的重任。
1945年11月
学生代表会拟就《告西北师范学院同学书》,谋求联络。
1945年12月
李宗仁参加师大联欢会,并致训词,希望同学团结一致,克服困难,达成“建国事业,教育第一”的使命。
1945年12月
金澍棠、李庭芗合著《高级中学英语课本之分析》(研究所专刊第一种第三册,1945年出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945年12月
朱家骅对记者谈,西迁陕甘的北京师大将留在兰州,为保北师大历史传统,暂在该校址上另成立北平师范学院,将来如能增设三院,亦可改称大学,永久校址将设于石家庄。
1945年12月
第七分班公布组织系统和人员安排,原13系合并为11系,即历史地理两系合并为史地系,物理化学两系合并为理化系,工艺系改为图画劳作系。
1945年12月
七分班举行师大建校43周年纪念活动,师生七百余人参加,请原校长邓萃英演讲学校历史。
1945年12月
七分班国文系改聘梁启雄为主任,图书馆主任为张鸿来,张国璘为斋务股长。
1945年12月
教育部制定迁返平津专科以上学校的迁回办法六项,规定核准学校应利用假期迁返等。
1945年12月
七分班教务处规定,转入英语系的各系学生须考试合格后转入,原日语学生不在此列。
1946年1月
西北师院师生于上月底因复校无结果而实行罢课,经全体大会决议,要求教育部恢复北平师大校名,在北平师大原址复校,恢复李蒸校长职务,并将全体徒步赴渝请愿。
1946年1月
北平临时大学第七分班聘请邓萃英为教育系名誉教授,王桐龄为历史系名誉教授,李维新为第一附小主任。
1946年1月
七分班进行国语演说辩论会,题目为“青年与建国”、“现代青年之责任”。
1946年1月
西北师院院长李蒸辞职,教育部意请黎锦熙继任。
1946年1月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到校,劝说西北师院师生赴渝请愿先遣队暂缓出发,称朱家骅将向中央当面陈述准许师大复校。请复校运委会负责人商谈延期赴渝请愿,保证如15日前无圆满答复,地方政府将为师生准备舟车,帮助复校运动。复委会大会决议,先遣队延期赴渝。
1946年2月
中共北平师院支部建立,书记刘郁文,何树挺、曹安华、何士通为支委。
1946年2月
教育部令北平师大在原址复校,改名为北平师范学院,院长由袁敦礼担任;西北师院久设兰州,李蒸辞职后由黎锦熙继任。
1946年2月
教育部特派员沈亦珍督学到兰州商讨北平师大复员问题,讨论出以下解决办法:校名维持北平师院,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分设三个学院后,再改师大名;校址设北平厂甸原址;校长由袁敦礼担任;凡愿返平师生应无条件复员;因袁敦礼在美国,复委会推举生物系主任郭毓彬赴平办理接收。
1946年3月
七分班聘请北平市教育名流、大学教育系及教育机关团体代表举行师范教育座谈会,对师范学校的教务、训导、师范生待遇等问题进行讨论。
1946年4月
李化方在《西北时报》上发表《十里店的一隅——西北师院琐谈》,介绍学校产生过程、特殊的位置、师生生活等。
1946年4月
李化方在《西北时报》上发表《西北高级师资机关独立问题之商榷》,就师范学院的独立设置问题,以师大师资训练及对教育的作用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师范学院对高级师资训练的作用是综合性大学代替不了的。
1946年4月
黄金鳌对记者谈学校复校问题,认为师大历史悠久,基业巩固,而我国文化落后,急需师范,以负起教育人才的使命。
1946年5月
为了恢复北平师范大学,复大运动再度展开,重新组织复大委员会,罢课待命。
1946年5月
为派赴台湾推行国语,西北师院举办“暑期国语讲习讨论会”,学习讨论注音符号、国音练习、矫正方言、注音符号教学法、国语语法、国语运动史、国语练习等,后选派10余人赴台推行国语。
1946年6月
黎锦熙正式上任西北师院院长。
1946年7月
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在北平厂甸(北平师范大学原址)正式成立。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黄如今暂时代理北平师范学院院长职务。张德馨任教务主任,黄金鳌暂代理训导主任,关辅德暂代兼总务主任。
1946年7月
兰州的附属中学部分师生随着大学本部回迁北平市,附属中学在北平复校。
1946年7月
代院长黄如今在讲话中说明了新生招考工作及房屋修缮的问题。招生工作将在东北、西北大都市举行,以便偏远地区的考生有机会到北平学习;房屋修缮所需巨资已向教育部申请。
1946年7月
代院长黄如今在讲话中指出:教授聘任,在校教授征求师生意见后再发聘书,远道教授聘书已寄出;因教育部不同意西北师院学生转入本校,今年招生名额将在200~250名之间;师生待遇不变。
1946年7月
学校招生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事项为:北平、上海、沈阳、开封、济南、太原、西安、青岛,以及热、察、绥、青、新等地分区招考;每系招收30~40人;命题、阅卷、监考委员由校长聘任。
1946年7月
研究所恢复后,除维持原有国文历史二部外,呈请教育部批准招收教育专业学生。
1946年7月
北平师范学院聘定教授,分别为:名誉教授为王桐龄、邓萃英、李建勋;教育系主任常道直、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文系主任梁实秋、数学系主任张德馨、体育系主任徐英超、物理系主任方嗣棉、化学系主任张贻侗、地理系主任邹豹君、生物系主任郭毓彬。
1946年7月
石驸马大街原文学院校产收回,92军野战医院将迁移他地。
1946年7月
国、史、教招考研究生人数为20人。
1946年7月
临大补习班主任陈雪屏遵教育部指令到校办理交接手续,遭到学生阻拦。学生要求暂缓进行临大交接,请陈雪屏帮助复校。陈表示对复校运动积极支持,但不能因此延缓交接,如受阻,将电教育部请示办法。学校开支将于8月起不再负担,如进行复校运动,应在交接后做充实表现。学生请黄如今以师长资格接收学校,黄如今认为私人接收为事实不许,如果同学阻止接收,8月将不再负责;对学生的复校运动表示积极支持,并将电教育部请示。
1946年7月
师大复校促进会招待记者,说明复校动机和经过,学校发生阻止接收事件,既无背景,也无人指使。并将吁请蒋介石予以援助,电报已送行辕。
1946年7月
陈雪屏对记者谈师大复校问题,认为恢复师大,须经过立法程序,绝不是短期可以办到的。
1946年7月
北平师范学院大部分学生召开学生大会,改选学生代表,撤销复校促进会;并将谒见陈雪屏,请求黄如今以代理院长身份接收学校。
1946年7月
新学生会召开成立大会,决定谒见黄如今,请求接收,复校问题暂缓进行。
1946年8月
袁敦礼到校视察。现学校招生时间、人数待定,返校教师的住宿问题急待解决。
1946年8月
袁敦礼接收学校,黄金鳌请辞代训导长职,张德馨、关辅德亦辞职。
1946年8月
黄如今、张德馨、关辅德等赴长春筹备长春大学。
1946年8月
北平师范学院确定人事分工,其中,杨武之任教务长,黄金鳌任训导长,殷伯西任总务长,李兰坡任一附中主任,石砳磊任二附中主任,佘增寿任一附小主任,孙钰任二附小主任。
1946年8月
招生委员会议决本年度招生办法,请各省保送优秀毕业生,报名时间为8月27日起,考试时间为9月10日起。
1946年8月
北平师院召开欢迎袁敦礼、李建勋大会。
1946年9月
北平师院开学日期,取决于聘任教授来平日期。课程委员会正在拟订学生章则,金澍荣担任教育系主任。西北师院转学学生已到新乡,不久即可到平。
1946年9月
本学期起设立教育研究所,所长为李建勋,经费预算已呈报教育部。
1946年9月
西北师院学生转学将无条件编级入学。
1946年9月
西北师院学生200余人由徐英超教授率领,经解放区,平安抵达北平,师院全体师生在校门欢迎,高唱校歌,高呼师大万岁。
1946年9月
北平师院召开第一次教务会议,通过本院学生转系暂行办法。
1946年9月
招生委员会发表通告,公布录取学生名单及报到规定,共录取215名。先修班录取学生59名。
1946年10月
《世界日报》发表浮云的文章《从兰州到北平——西北师院的复员》。
1946年10月
石驸马大街校舍整修完毕,教职员入住。各系积极增加设备,准备开学。
1946年10月
复员后的北平师范学院设立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教育、体育、音乐、家政12个系和1个劳作专修科;取消公民训育系,成立保育系。师院各系主任为: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英文系主任方重(因方在英国,由焦菊隐代理)、历史系主任李飞生、数学系主任傅种孙(因傅在英国,由王仁辅代理)、物理系主任张维正、化学系主任鲁宝重、博物系主任郭毓彬、教育系主任常道直(因常在英国,由金澍荣代理)、体育系主任徐英超、家政系主任骆涵素、音乐系主任李抱忱(因李在美国,由王绍先代理)、工艺系和劳作科主任未定。
1946年10月
北平师院学生共912人,其中西北师院转学生284人,临大学生612人,其他16人。
1946年10月
体育系、劳作科二次招考同时举行,过期报到学生一律编入先修班学习。招考对象为已入大学先修班的考生,以及前次报考落第的考生。
1946年10月
北平师院第二次教务会议召开,通过选课暂行办法、缺课暂行办法及缺课扣分表。
1946年10月
师院举行前校长张贻惠追悼会,教育界发起募捐救济遗族。
1946年10月
《世界日报》发表落台的文章《师院国语速记研究会简介》。
1946年10月
袁敦礼在复校开学典礼上讲演,“大家的学校要大家办好”。教务长黎锦熙提出四个口号:课程第一,出版第一,技术至上,创造至上。
1946年11月
学校定20日举行新生开学典礼。
1946年11月
遵教育部指令开始进行新生入学训练。
1946年11月
袁敦礼谈学校发展,请求教育部追加复员经费2亿元。
1946年12月
袁敦礼谈西北师院国语专修科开办后成绩良好,毕业生已有十余人赴台推行国语运动,现北平师院遵教育部指令推行此项教育,增设国语专修科,即将开始报名。
1946年12月
学校遵教育部指令成立训导委员会,并确定委员名单,将召开成立会议,讨论训导章程。
1946年12月
黎锦熙担任国语专修科主任,该科课程、学分标准均已制定,学时为两学年,共16学分。
1946年12月
教育部将师范学院学生待遇改为全额公费,师院学生公费照全额公费发放。
1946年12月
复员后首次院务会议召开,通过起草组织大纲、学则、训导章程等规章,计划成立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实验区,校史展览会由黄金鳌等负责筹建等15项决议,以及联合学术机构,发起公葬钱玄同、高步瀛,出版刊物等6项临时动议。
1946年12月
师大校友会召开校友总会成立大会,总会设在母校,用通讯办法选举执监委员。
1946年12月
北平师院举行校庆纪念活动,袁敦礼致辞,演讲学校历史,说明师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小学教师应当接受大学阶段的教育。
1946年12月
西北师院举行校庆活动,兰州市党部联合会将十里店枣林至师院路段定名为李蒸路,并致电李蒸表示敬意。校庆活动中展出大量文物,举行各种文体活动。
1946年12月
教育部平津高等教育视察专员吴正华视察学校,由院长袁敦礼、教务主任黎锦熙、训导主任黄金鳌、总务主任殷伯西及注册课长康绍言陪同。
1946年12月
国语专修科发榜,共录取29人。
1946年12月
发生美军士兵强奸北京大学女学生事件。师院学生闻讯后,在校内组织了约有900人参加的抗暴大会,会场遭到特务分子的捣乱。
1946年12月
首次训导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事项为:修正通过简章;学生班代表产生办法;修正通过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及指导办法等。
1946年12月
师院200多名学生参加了抗议24日晚美军强奸北大女学生的游行运动,途经辅仁大学时,还发动了1200多名辅仁同学一起参加。
1946年12月
复员青年军各年级学生发起绝食一日,救济本市贫苦百姓活动。并招待记者,说明绝食意义,成立“国立北平师范学院退伍青年军联谊社”。学校负责人及青年军208师政治部主任等出席,全体讨论会的题目为“书本知识重于实际经验”。
1947年1月
师院和北大、清华、燕京等校的抗暴组织在北大开会,讨论决定成立“北平市学生团体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简称“抗暴联”),并出版了机关刊物。
1947年1月
学校召开院务会议,决议事项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实验区设于宛平县楠村,春节假期举行校史展览;因厂甸为春节热闹地带,无法上课,所以提前放寒假等。
1947年1月
教育部令师院培植国语师资,通令执行“促进注音汉字推行办法”。
1947年1月
福利委员会二次会议召开,决议事项为:筹款一千万元作为福利基金用于对肺病患者的治疗;福利委员会由教授3人、学生5人组成,学生委员由班代表中产生;推选焦菊隐、黄海平为常务委员。
1947年2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议决事项为:修正通过学则、学期考试规则及教育部补助美金2500元的分配办法。
1947年2月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实验区计划书分别由教育系主任金澍荣、家政系主任骆涵素草拟完成。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成立,教务主任黎锦熙为主委,殷伯西等教授为委员。
1947年2月
教务会议召开,议决事项为:抗战期间,在外校借读学生,学习期满照例发给本校毕业证书;西北师院申请转入学生,本学期未在西北师院注册者,可先行入学;修正通过学则,交院务会议追认。
1947年2月
学校成立聘任委员会,袁敦礼为主任,教务主任黎锦熙为当然委员,另聘4名教授为委员,将拟订聘任办法草案。
1947年2月
学校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实验区计划呈报教育部,以便实验区早日实现。
1947年2月
卫生课对学生身体检查:因肺病休学学生9人、隔离学生35人、免修体育学生57人,训导处已拨发医药补助费。
1947年2月
学生班代表会成立,公布简章,分设总务、学术、交际、福利、康乐等股。提出“要求改善师范生待遇”的提案,并制定办法和工作程序。
1947年2月
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召开会议,通过社会教育实验区的活动事项、组织、经费来源,通过开办家庭教育实验区的规程。
1947年3月
各系科开始利用电影辅导讲学。
1947年3月
社会教育实验区、家庭教育实验区推行计划呈报教育部批准,并呈请经费补助。
1947年3月
袁敦礼在讲话中谈及学期考试,要求严格审查学习成绩,每学期有二分之一成绩不及格即令退学,新生成绩五分之三不及格即令退学。
1947年3月
经费核查委员会成立。
1947年3月
家政系筹建保育室,详细计划已拟订。
1947年3月
文化教育界联合公葬钱玄同、高步瀛仪式举行。
1947年3月
院务会议通过“聘任教员规则”,规定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聘任资格、任课时间、工薪标准等。
1947年3月
电影教育研究委员会成立,由葛择教授负责工作。
1947年3月
学校与学生自治会开会商讨,筹备3月30日至4月5日为本年师范教育运动推行周,活动项目包括文艺演出、讲演比赛、师范教育座谈会等。
1947年3月
师范教育运动推行周活动由班代表会筹办,训导处协办。安排的讲演有:金澍荣演讲的《欧美师范教育之起源》,黄国璋演讲的《时代赋予吾人之使命》。还安排有文体活动:话剧《雷雨》,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以及教育座谈会。
1947年3月
教员聘任委员会组织规程由院务会议通过,下学年起实行。
1947年4月
英语系主任焦菊隐等教授,为改进全国英语教学方法及教材,发起组织英语教学研究会,邀请本校及附中英语教员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推选焦菊隐为主席,讨论研究会简章,研讨中等及专科以上学校学生英语学习问题和教材教法问题,决议以附中英语测验为研究根据。
1947年4月
师范教育运动推行周举行教育座谈会,邀请20余位教育专家参加,会议主题为《我国师范教育(初高级)应如何改进,始能符合建国需要和世界潮流》。黎锦熙提出“全国师范大学分九区成立独立学制”的提议,请与会者讨论,并将提交政府采纳。
1947年4月
校友总会理事、监事联席会召开,决议事项为:会员交纳会费;职务分配;刊物发行;镌刻纪念碑,记录战时学校史迹及校友功绩,镶嵌于大礼堂等9项。
1947年4月
学校呈报教育部,请将劳作专修科改称技艺系,教育部负责人已做口头同意。全体教授签字,请尽速改系。
1947年4月
英语教学研究会通过研究会简章,讨论教学目标为:简化、具体、切于实际。附中学生测验学习英语目的多为“能读英文书籍杂志,以获得新知识”。
1947年4月
英语系决定采用电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1947年4月
教务会议召开,决议事项为:成立招生委员会;毕业考试时间;调查毕业生志向;成立电影教育委员会;聘请葛择等。
1947年5月
校园民主墙上贴满复大运动的标语、文告,部分学生发起组织复大运动委员会,全体同学踊跃参加。
1947年5月
课外活动组为提倡同学娱乐活动,举行首次游艺晚会,节目有歌曲、地方戏、乐器演奏、舞蹈等。
1947年5月
为要求复大,学生全体会议召开,决议成立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复大委员会,推选委员。委员会开会后决定复大步骤。
1947年5月
学生开始为复大罢课。
1947年5月
复大委员会开展工作,校门两旁树起复大标语,并呈电教育部,表明学生罢课仅为复大,绝无政治目的。电国民参政会,请求予以声援。
1947年5月
袁敦礼在周会上对学生发表讲话,要求学生做任何运动前,都需要进行缜密的思考,不要轻举妄动;宣布因北大清华不进行毕业总考,本校也不能例外。
1947年5月
我校师生参与“反饥饿,反内战”游行活动,刘酚远、王汝弼、张云波、叶鼎彝、许椿生、赵擎寰等教授,贾慎等先生也加入游行行列。
1947年5月
复大委员会对新闻界谈复大工作步骤,具体为:宣布罢课,以示复大决心;派代表赴京请愿;全体赴京请愿;联络各地校友,以罢课力争复大。
1947年5月
师院教授会成立。
1947年5月
我校黎锦熙、黄国璋、鲁宝重、张维正、张云波、叶鼎彝等参与《平津各大学教职员五百余人呼吁和平宣言》。
1947年5月
复大委员会联络部代表赴北平行辕请愿,提出四项要求:请李宗仁电请蒋介石准予复大;转呈上主席书;请李宗仁函教育部准予复大;并请李宗仁在学生全体赴京请愿时予以帮助。
1947年5月
复大委员会就朱家骅回答参议员师院复大问题发表声明,说明学校已经具备大学规模,教育部仍未执行民国三十三年9月三届参政会通过的《请教育部批准恢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案》,并说明恢复师大与先行学校体制并无抵触等。
1947年5月
教授会选举干事,黎锦熙、焦菊隐、黄国璋、金澍荣、王桐龄当选。
1947年6月
学生自治会筹委会召开全体大会,袁敦礼及各系主任参加指导。
1947年6月
教育部督学涂公遂视察学校。
1947年6月
韩兆鄂、范予遂、张志广、陶玄、邹树文等5名在南京的校友、国民参政员谒见朱家骅,争取“复大”,但是,没有获得满意答复。
1947年6月
学生举行反饥饿运动,发起每月罢大餐两次,以捐助贫困。
1947年6月
师院复大委员会开会决定自10日起停课三天,并准备全体学生赴京请愿。
1947年6月
教授会致函教育部,因系科增加,教学设施不敷使用,请增拨经费,扩充改
良设备、图书、校舍等。
1947年6月
教授会致函朱家骅,陈述复大意见:光荣历史应延续,教育学术应发展,师范教育制度应健全,百年树人重在师资。
1947年6月
教授会召开会议,议决劝导学生以学业为重,并发表告同学书,希望学生自动复课。因劝导无效,全体教授辞职。
1947年6月
复大委员会16位委员为挽留院长、教授,尊重晋京代表意见,发紧急通告,晋京请愿暂缓出发。委员会决议即日罢课待命,等候南京代表消息。
1947年6月
复大委员会呈请教授复职。教授表示学生应先复课,才能考虑复职。重庆等地校友致电支持同学复大。
1947年6月
袁敦礼致函全体教授,请本着爱护学生的初衷,即日复职。
1947年6月
教授会致函袁敦礼,表示谅解学生行为,同意复职。
1947年6月
本年招生计划办法制定,11系2科招收新生。
1947年6月
教授会致函教育部,请正言恢复大学校名,推选黎锦熙、焦菊隐作为代表交涉有关问题。
1947年6月
教授会发表《告同学书》,表示希望同校友、同学联合进行复大工作等。
1947年6月
晋京学生代表返京,汇报此次晋京收获:教育部准予恢复教育研究所,按大学标准增加经费;校名问题将与袁敦礼协商,并须通过立法手续办理。取得的成绩:唤起政府对师范教育的注意和重视,深刻体悉北平师大不容摧残;引起全国人士了解北平师大对国家、社会的伟大贡献;促进各地校友的紧密团结,发挥向复大目标进攻的力量;收集对学校今后发展的意见。对复大工作的意见:团结协作,统一认识,把决心和毅力用于理智的工作中。
1947年6月
第七次教务会议通过招生转学生办法。
1947年6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招收新生办法;请黎锦熙、金澍荣、黄国璋起草教育研究所组织大纲;推举黄金鳌等7人为暑期学生活动指导委员会委员。
1947年6月
学生复大委员会召开会议,决议敦请校长和教授代表早日赴京。
1947年6月
学生自治会竞选投票人数达720余人,已超过半数。
1947年6月
复大委员会召集社团负责人会议,交换复大意见。和平社团所属35个团体、大众学社10余个以及天灯壁报社等团体负责人,共百余人参加。复委会向参与者报告学生代表在京交涉情况,会议就复大的技术问题交换意见。
1947年6月
复委会代表分别谒见黎锦熙、焦菊隐,请尽快赴京接洽复大一事。黎表示如有机会即刻起程。
1947年6月
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召开会议,袁敦礼报告教育部已经批准社会教育实验区计划,会议决议事项为:从国文等系三年级学生中选派12人,利用暑假进行各科实验工作;在本区内教育失学的学龄儿童,使其在三周内能够阅读“国语小报”;本区办公地点为冉村;派委员视察区内环境,以期计划实验工作;聘校外委员。
1947年7月
学校选定北平近郊的冉村(距城区20里)等7个村庄为区域,设立社会教育实验区,教育系教授李家骥为实验区主任。
1947年7月
教授会举行常务理事会,就复大问题决议,由康绍言起草致蒋介石主席呈文,并派代表殷祖英等3人谒见行辕主任李宗仁,请代转呈文。
1947年7月
复大委员会通告,学生离校必须向复委会提出有力理由,经批准方可离校,病假须有医生证明,否则以违反公约论处。
1947年7月
教务及招生委员会联合会召开会议,议决事项为:遵照教育部办法,本届先修班学生郭伯英等12人免试入学;遵教育部指令加重宪法要义的教学;遵教育部指令草拟音乐教材及教学法等课程标准、生物学等科课程标准。提案讨论通过:参加全国教育展览会展品由现有师生作品照相送教育部;组织招生办事处;招生报名费改为1万元。
1947年7月
教育部次长田培林到校视察工作。
1947年7月
音乐系与暑期学生生活指导委员会联合举办“现代音乐欣赏会”,介绍美国最新音乐。
1947年7月
冉村社教区积极开展工作,妇女班、导生传习班成立。40人参加学习,其他工作正在筹备中。
1947年8月
100余名学生赶到北京大学理学院请愿,将朱家骅包围,试图迫使其做出让步,当面允诺同意“复大”。
1947年8月
朱家骅出席学校各处、系主任及教授会代表举行的欢迎会。殷祖英发表致辞,对朱家骅表示欢迎,对学生举动表示道歉,并报告复员一年来的情况。朱家骅对复大问题表示同情,但制度及程序不能一蹴而就,并提出建议,增设研究所、经费,分学部等形成大学规模。
1947年8月
袁敦礼返平,总务长殷祖英、训导长黄金鳌、代教务长黄国璋迎接。袁敦礼在京进行复大接洽工作,并将增聘教授。学校教职员聘书已发出。
1947年8月
本年度招生工作在北平、南京、上海、重庆、成都、台湾、长沙等地开始,北平考生为3015人,考试时间、科目已定。
1947年8月
教育部聘任黎锦熙等26人为部聘教授,任期为5年。
1947年8月
学生自治会发表《为挽救教育危机向社会人士呼吁书》,提出:教育经费应占国民总预算的15%;教师待遇应高于同级的公务员;教师执教应有安全保证,学术研究应有自由;明令规定教师的奖励、抚恤、优待退休等办法。
1947年9月
学校召开第九次教务会议,通过关于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本校呈请教育部的指示。
1947年9月
教务会议召开,议决事项为:规定学生注册时间;因宿舍问题,请教育部批准免收青年军就学生、还乡转学生。
1947年9月
训育会议召开,决议本年度仍实行导师制,聘任各系教授担任导师。
1947年9月
袁敦礼布告学校,介绍复大步骤为:将现有13系组成文学、理学、教育学三部,逐步成立各研究所,酌增员工名额等。
1947年9月
学校为救济失学青年,培养师资,决定增设师范科,学历一年,学生为公费待遇。
1947年9月
新生录取名单揭晓,定23日进行口试。
1947年9月
复大委员会发出布告,因复大初步工作完成,即日起停止罢课。
1947年9月
袁敦礼在开学典礼上发布训话,主要内容是:(1)重申复大意义;(2)今后发展趋势:人事变动,黄金鳌任秘书长,温广汉任训导长;增设特别师范班和保育室;保定师专并入本校;(3)因经费问题,本年度水电各系定额分配;(4)学生自治会不应与学校对立,也不能作为立法机构,今后张贴通告布告,均须署名,否则立即撕毁。
1947年10月
学校召开院务会议,议决事项为:成立学部,设立学部主任;通过研究所组织大纲;修正通过特别师范科章程;出版刊物等17项重要议案;准予河北师专8人转入国语专修科和劳作科。
1947年10月
学校公布保送学生名单,定期进行口试。先修班录取学生41人。
1947年10月
袁敦礼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表训话,讲述学风、校史及学校使命。各系主任分别介绍各系科目。学校根据教育部指令制定学生训练办法,建立学生自动、自觉、自省、自治的基础,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及修学。
1947年10月
河北师专秘书主任田文奎就该校并入问题与袁敦礼进行初步协商,答应设法解决学生宿舍问题。
1947年10月
教务会议就河北师专并入问题后的学生待遇、甄别试验办法等问题进行讨论。
1947年10月
前国文系主任钱玄同遗体将安葬于福田公墓,师院全体教职员均致祭。魏建功书写纪念碑碑铭,黎锦熙注音。碑铭记载了钱玄同从事教育、推行国语运动的功绩,赞颂了钱玄同高尚的情操。
1947年10月
教授研究计划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通过研究题目。
1947年10月
训育委员会召开导师座谈会,对推行导师制和导师制在教育上的意义交换意见。
1947年10月
袁敦礼因学校负债数十亿,再无法渡过难关,启程赴南京,申请经费。
1947年11月
教育研究所招考新生,共18人参加考试。
1947年11月
学校对河北师专并入的126名学生进行甄试后,编入各系年级。
1947年11月
河北师专学生自治会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师专全体同学对师院编级试验的意见》。自治会代表还表示此次要求师院考虑延期进行编级试验。
1947年11月
袁敦礼回答记者关于师专并入问题,对学生进行甄试,是奉教育部令办理,并非师院有意为难师专学生。师院已经成立三部,复大已见雏形,今后将逐步进行。
1947年11月
师专学生因停课时间过长,参加试验困难,不应降入先修班等原因,呈文请师院延期考试。
1947年11月
袁敦礼就师专学生拒绝编级考试发表谈话,指出编级考试是奉教育部令进行的,师专与师院科系不同,不进行考试,无法进行分系,程度不合格,只有降级,甚至不录取。学生既不参加考试,就不准入本院,并将此情况报告教育部。
1947年11月
教育研究计划委员会决议研究工作种类。
1947年12月
袁敦礼在月会上报告校务,主要内容是:校庆日献“晓庄匾”;因经费拮据,校庆将节约进行;动员同学参加自治会选举。
1947年12月
河北省教育厅就师院接收河北省立师专,甄试学生问题致函师院,请求顾惜学生学业,定期补行甄试。
1947年12月
教务会议召开,议决事项为:学期放假时间;河北师专学生甄试时间;校庆日将文科大楼、理科大楼分别命名为“晓庄楼”、“贻惠楼”,追认家政系设立儿童福利副系。
1947年12月
沦陷区师大校友赴市参议会请愿,要求:公布甄审结果;准予流亡外埠未参加甄审学生送审。
1947年12月
校庆筹备会议决校庆安排,将于当日举行命名仪式。
1947年12月
二千多师生共庆校庆,袁敦礼讲演学校历史;邓萃英号召同学努力复校;袁敦礼在物理系广播电台播讲《师大的历史与贡献》。因筹备不及,师院校庆日取消两楼命名仪式。
1947年12月
由国立北平师范学院教育学会主编的《今日之教育》专刊在北平《益世报》上创刊,院长袁敦礼题写刊名。创刊号刊登教育系教授金澍荣的《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回顾》、许椿生的《师大的传统精神》等文章。
1947年12月
教育学会为了庆祝和纪念学校45周年,特别编辑《今日之教育》周刊,附刊于北平《益世报》,院长袁敦礼题写了刊名。教育学会的理事长为焦桐林同学,理事袁文烜同学分工负责宣教,并担任《今日之教育》主编,理事蔡春等同学协助袁文烜约稿、组稿、校对等工作。
1947年12月
师院教育广播电台为庆祝学校45周年,举行电台试播开幕式。这是当时唯一的一座教育专业广播电台。北平市长何思源等参加,何思源在开幕式上讲演《现代电化教育之重要》。广播的节目有各种讲座、学习指导、英文短剧、话剧、诗歌朗诵、音乐演唱、儿童剧、儿童故事,等等。教育家孙敬修曾在这个广播电台播讲过儿童故事。
1947年12月
《今日之教育》第2期出版,刊登有陈兆蘅的《十字路口的教育政策》、葛择的《谈谈电化教育》等文章。
1947年12月
音乐系扩充教学设备,播音室今日播出该系主任王绍先教授的琵琶独奏。
1947年12月
东北大楼在学生上课时,天花板电线突然起火,北平市长何思源亲到火场指挥救火。袁敦礼急电教育部,报告火灾情况。估计火灾损失十亿元。
1947年12月
《今日之教育》第3期出版,刊登有艾伟的《考试方法之科学的研究》、尹德新的《扫除文盲与谁是文盲》等。
1948年1月
《今日之教育》第4期出版,刊登有汪奠基的演讲记录《教育理想杂感》等文章。
1948年1月
燕大校长陆志韦在师院讲演《目前教育基本问题》。
1948年1月
《今日之教育》第5期出版,刊登有李建勋的《各级教育行政机关设参议会以收集思广益之效案——中国教育学会第九届年会北平分会提案之一》等文。
1948年1月
音乐系主办边疆舞蹈讲演,请民族音乐家王洛宾演讲《边疆舞及其民谣曲》。
1948年1月
边疆民谣舞会表演节目丰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歌曲由王洛宾译成汉文,老志诚和声伴奏。
1948年1月
《世界日报》发表文章,介绍师院的电化教育。
1948年1月
《今日之教育》第7期刊登陈友松的《我国学制的改造》等文。
1948年2月
学生自治会发表宣言,倡议组织全国师范生联合会,要求保障学生必要的学习条件和享受应有的待遇。
1948年2月
《今日之教育》第8期刊登《国立北平师范学院——楠村社会教育实验简介》。
1948年2月
院长袁敦礼答复关于面粉的问题,内容为:准备参照北大清华办法,结合学校具体情况予以解决。学生表示不满,准备召开学生临时代表大会,讨论解决办法。
1948年2月
《今日之教育》第10期刊登朱芳春教授讲演词《情绪心理——我们忘记了愤怒》等文章。
1948年2月
前女师大校长许寿裳在台湾被害。
1948年2月
关于河北师专甄试问题,河北教育厅再次恳请师院考虑学生学业问题,拟定学生一律参加甄试等3项方案。
1948年2月
师院、北大、清华等六大学联合招待新闻记者,提出提高国立学校经费,增加私立学校补助费,中学设立奖学金等。
1948年2月
六大学学生自治会招待记者,紧急呼吁抢救教育,并发表告社会书。
1948年2月
河北师专学生继续参加甄试,省教育厅长到场监考,我校专为学生准备午餐。
1948年3月
学生自治会代表会召开,决议事项为:请院长回答不能发放面粉的理由;联络全国师范生,争取提高师范生待遇;请理事会成立复大机构;开展抢救教育运动等。
1948年3月
《今日之教育》第12期为响应华北学联的号召,编辑出版《抢救教育危机特刊》。
1948年3月
《今日之教育》第13期出版,刊登金澍荣的《我国今后教育的第一课题》、陈兆蘅《儿童和青年》等文。
1948年3月
师专落第学生超过半数,要求开设补习班,专修国文、英文、数学三科基本课程。学校准备研究具体办法。
1948年3月
学校拟订《五年制师范大学课程计划》为暑假后复大做准备,分发各系专攻科科目表,并令各系拟订设备、课程、研究计划,交教务会议讨论,呈教育部备案。
1948年3月
《今日之教育》第14期刊登《教育问题座谈会纪要——如何抢救教育危机》。
1948年3月
平津六大学(北大、清华、师院、南开、中法、燕京)在北大召开纪念黄花岗烈士、抢救教育危机大会。
1948年3月
师范运动周启动,邱椿演讲《宪法时期教师应有之权利》,座谈会讨论题目为:师范教育之使命,今日师范教育之实况及其得失,今日师范教育之优劣点,提高师资等。运动周还放映了教育影片,组织参观学校等。
1948年3月
平津学生举行“团结就是力量”晚会。
1948年4月
《今日之教育》第16期发表第七届师范运动周特刊,刊登康绍言的《师范教育刍议》、胡成邑的《师范教育之时代使命》、汪洋的《本期师运周的中心任务——抢救师范教育的危机》等文章。
1948年4月
袁敦礼出席国大前,召开茶会,请教授提供意见,并表示开会期间,将督促政府尽快批准复大。
1948年4月
秘书长黄金鳌接待记者,表示学校复大准备工作完成,已成立文、理、教育三部,13系2专修科,教育部已批准备案,五年制课程标准改制后即可实施。
1948年4月
北平师范学院学生自治会联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洋大学、燕京大学、中法大学等7所大学的学生自治会发表《华北七大学学生自治会反饥饿反迫害罢课宣言》。
1948年4月
为抢救教育危机运动,师院工友、校警罢工,讲师、助教罢教。
1948年4月
讲师助教联合会筹备会发表告社会人士书,为要求最低生活标准,罢教三日。学生会表示理解支持,并决定罢课三日。
1948年4月
《今日之教育》第17期刊登陈友松的文章《进化论的唯物论——教育思想述评》等。
1948年4月
“四九”血案发生。特务五六十人持枪拿棍冲入学生宿舍,姚炯、刘鸿纲、房世泰等八名学生被捕,数人受伤。暴徒捣毁了学生自治会办公室、行知图书馆、历史学会、教育学会和英语学会,抢走炊委会现款三百余万元。七时半,学生自治会召开全校学生紧急大会,当场决定全体到行辕请愿。血案发生后,自治会派人到各校联络,请求一致行动。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的领导下,发动了有五千余人参加的大请愿,师院等学校的教师也加入请愿队伍。师院教授会发表宣言,宣布罢教。反动政府被迫于当日晚23时释放了被捕学生。被捕学生释放以后,北平师院教授会主席傅种孙又起草了一份宣言,在揭露了暴徒的罪行之后,要求惩凶。
1948年4月
“反罢课清共委员会”暴徒再次袭击学校。特务们在打毁北京大学红楼东斋教授宿舍的门窗之后,又打毁师院图书馆、丁字楼的门窗及学生自治会和社团的意见箱等。师院教授们发表《为四一一暴行声明》,控诉歹徒的暴行。
1948年4月
教授会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继续罢教至达惩办元凶;电蒋介石报告事件真相,请追究责任;发表二次宣言;更正中央社新闻报道;派代表慰问受伤学生等。
1948年4月
袁敦礼复电学校,表示慰问学生。
1948年4月
被捕学生得到释放,并送医院诊治,四人伤重住院。学生举行慰问被捕同学大会,各校参加人数超过千人。
1948年4月
学生自治会向新闻界报告事件真相。
1948年4月
清华、燕京、师院联合致电教育部,请追究责任,保证安全,维护教育。
1948年4月
教授会发表宣言,要求保护教育,爱护青年,逞凶赔偿。
1948年4月
《今日之教育》第18期刊登陈兆蘅的文章《由学运看教育成败》及本院教授会为抗议“四九”血案罢教宣言、教授会第二次宣言全文。
1948年4月
教授会呈文北平行辕参谋长徐启明,对“中央社”在各报上发表徐的讲话进行辩证。
1948年4月
北平市长何思源、警备总司令陈继承、市党部主委吴铸人分别就“四九”案件,致函学校表示道歉。抗暴会认为一纸空言不能解决问题,要求学校进一步交涉惩办凶手,赔偿损失。
1948年4月
北大校长胡适就北大、师院案件与教育部、青年部会商解决办法。
1948年4月
师生员工召开“师生工警团结大会”,提出要求得个人生存与安全,必须先求得大家的生存与安全。教务长黄国璋在会上报告校务,并要求保持镇定和有所准备。讲助会、教授会、工警会等代表分别致辞。
1948年4月
教育部电北大、师院等,要求即日复课,以求安定。
1948年4月
青年部长陈雪屏到北平后,访问代院长黎锦熙、代教务长黄国璋、训导长温广汉,对“四九”案件表示慰问,对解决办法进行会商。
1948年4月
自治会代表谒见陈雪屏,就“四九”、“四一一”案件提交十项备忘录,陈雪屏表示将在最短期内予以解决。
1948年4月
《今日之教育》第19期出版,刊登教育系关于中国教育的分期研究——兴学以后的教育,并刊登本院教授会为“四九”血案第三次宣言全文、本院教授会致行辕参谋长书等。
1948年4月
学校召开教授紧急会议,决议复教,并发表告学生书。
1948年4月
陈继承、何思源就“四九”案件致函学校,对学校提出的三项要求进行答复。
1948年5月
《今日之教育》第21期刊登鲁岫轩的《师范生应有的基本认识》等文章。
1948年5月
学生自治会会议决议开展“节约运动”,并发表告同学书。
1948年5月
为纪念鲁迅先生,学校在国文系、历史系阅览室展出鲁迅遗迹,有照片、著作、墨迹等。
1948年5月
《今日之教育》第22期出版,刊登景春泉译《心理学之分类》等文章、资料。
1948年5月
《世界日报》刊登介绍性文章《中国新音乐之路——从师院教联音乐会写起》。
1948年5月
焦菊隐在教育电台讲演《英语教学法》。
1948年5月
《今日之教育》第23期出版,刊登《评“教育救国”与“教育第一”说》等文章。
1948年5月
自治会举行座谈会,讨论毕业生出路问题,题目为:(1)毕业后怎么办;(2)客观环境分析与个人愿望;(3)如何解决职业问题。
1948年5月
学校呈文教育部,请改四年制为五年制。
1948年5月
《今日之教育》第24期刊登《如何教英文发音》等。
1948年6月
《今日之教育》第25期刊登陈兆蘅的《转变中的心》等文章。
1948年6月
教务会议议决招生办法,明确在7月19日开始招生,教育研究所8月招收研究生。招生简章正在草拟中。
1948年6月
《今日之教育》第26期刊登《我们为什么要抢救教育危机?——简略的总结》。
1948年6月
教务会议呈文教育部,请自本年暑假起正名为“北平师范大学”。
1948年6月
本年毕业生以实习机会过少,职业出路无保障为由,决定拒绝参加毕业考试,教务会议决定准予顺延一周进行。
1948年6月
毕业生罢考问题仍未解决,学生代表向学校交涉转系、入研究所等要求,学校呈请教育部予以答复。
1948年6月
《今日之教育》第27期刊登艾伟的《教育心理学的新趋势》、赵海天的《教英文文法之必要及其教的方法》等文章。
1948年6月
复大委员会就复大问题进行民意测验,参加同学为1089人。学生自治会代表会决议罢课复大,举行记者招待会,致电中央各有关单位。致教育部快邮代电已发出。
1948年6月
教授会紧急大会决议,致电教育部部长朱家骅,请明示批准复大。
1948年6月
49届学生会和复大委员会联合发表告社会人士书,提出5项要求,包括恢复学校名称,补发制服费等。
1948年6月
教授会为学生罢课等待复大一事,发表劝告同学书,提出四点意见:(1)复大的意义在于提高水平,牺牲学业,与运动原则相悖;(2)应尊重课业,维护校誉;(3)复大应师生合作;(4)教育运动不应以牺牲自己或他人博得社会和政府的注意。希望能够师生合作努力,进行复大运动。
1948年6月
讲助会召开执监委会,决议致电教育部,请对复大问题明确态度,并致函教授会,支持告同学书的主张。
1948年6月
复大委员会致电立法院校友,请求帮助复大立法工作。
1948年6月
院长袁敦礼因教育部不履行诺言,学生罢课请求复大,向教育部提交辞呈。袁敦礼致函学校,说明辞意;致函学生复大委员会,请爱护学校,维持上课,静候教育部解决。教授会决议致电教育部挽留袁敦礼。
1948年6月
教授会全体会议召开,决议事项为:致电朱家骅,挽留袁敦礼;致电袁敦礼,打消辞意;请黎锦熙代理院长职务;联合各地校友加强复大运动;劝告学生参加期考等。
1948年6月
复大委员会致电朱家骅,要求履行诺言;致电袁敦礼,表示全力支持校长进行复大。班代表会决议举行全体同学大会,商讨复大行动办法。
1948年6月
音乐系毕业演奏会在亚斯礼堂举行。
1948年6月
附中、附小教师分别致电教育部和袁敦礼,请教育部明示复大,请袁敦礼勿存辞意,继续主持校务。
1948年6月
全体同学大会召开,1211人参加,会议决议事项为:全体晋京请愿;经费问题由伙食费中解决;通过行动公约;并决议不接受妥协条件。致电蒋介石、教育部和袁敦礼,说明晋京理由。复大委员会积极进行晋京请愿工作。
1948年6月
行政检讨会、教务会议、教授会、讲助会四会联合致函同学:要挽留校长,须立即复课;要复大先复课;学生如有校外活动,同人不负责任等。
1948年6月
复大委员会谒见李宗仁,陈诉复大理由及晋京请愿问题。李劝告学生考虑晋京请愿问题,表示愿意以私人名义写信,请朱家骅批准复大。
1948年6月
复大委员会致函校友,募集晋京旅费;致函市党部、警局等请予以协助晋京。
1948年6月
北平校友会举行执监委员会,决议事项为:电请教育部准予复大;请教育部挽留袁敦礼;电请袁敦礼打消辞意;电请各地校友会一致进行复大运动等。
1948年6月
学生决心晋京请愿,在操场进行检阅,1200余名学生参加。复大委员会派代表赴天津,接洽乘船南下事宜。
1948年6月
学校召开干部会议,秘书、各系处主任、教授、讲助会代表参加,决议事项为:推黎锦熙、王桐龄为代表,谒见李宗仁,报告学生决定晋京,请令保护;致电立法委员,请为学校主持公道,准予复大;致电教育部和袁敦礼,同人仍在劝阻学生晋京请愿。
1948年6月
教授会干事与复委会代表谈话,请考虑晋京经费、同学健康,劝告同学等待副总统回函后,再作决定。
1948年6月
李宗仁急电教育部,从速解决复大问题;复函学校,请学生等候教育部批示。
1948年6月
学生晋京请愿队伍受阻,军警奉令包围学校,学生7人受伤。
1948年7月
学校制定《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在平招生简章》,投考各系科的资格为:曾在公立或已立案之高级中学毕业者;曾在公立或已立案之高级职业学校毕业者,但限于报考与原毕业学校性质相同之系科;曾在公立师范学校或高中师范科毕业,并于毕业后服务三年期满者;失学一年以上,并于失学前修满高中二年级课程,缴验原肄业学校成绩单,经审查合格者,得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但是,曾在职业学校及师范学校肄业或现在中等学校肄业学生,皆不得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同等学力学生录取人数,不得超过录取总额的5%。
1948年7月
教育部长朱家骅致电学校,下学期可以妥当解决复大问题。
1948年7月
学生代表决定再向李宗仁请愿,复大委员会发表《为抗议六二九流血事件告社会人士书》。
1948年7月
教授、讲师、助教联合召开大会,决定致电朱家骅,教育部代表张尧年出席并作报告。会议决议:致电朱家骅,迅速解决复大;请袁敦礼回校主持校务;派代表同校友会晋京,赴教育部交涉复大问题等。
1948年7月
学校主要干部会议全体成员召集学生复大委员会和学生自治会理事谈话,傅种孙代表发言:报告教授、讲助会决议内容;报告谒见李宗仁经过;劝告学生停止晋京,静候教授会代表晋京交涉结果;约请教育部代表张尧年与学生代表谈话。学生代表表示全力支持教授会代表晋京交涉复大问题,希望师生合作,完成复大。
1948年7月
复大委员会代表及训导长温广汉谒见教育部代表张尧年,张表示“师院复大绝无问题”。
1948年7月
为协助中小学教员解决实际问题,师院教育系和一附小合办教育实际问题讲座,每周在教育电台播讲两次,本周播出《小学教师怎样进修》和《怎样训练校工》。
1948年7月
教授讲助会2次致电朱家骅,请迅速解决复大问题,敦促袁敦礼回校主持校务;黎锦熙致电袁敦礼,请回校主持校务。
1948年7月
秘书长黄金鳌接待记者,称朱家骅已致电袁敦礼,请袁返校主持。袁敦礼致函黎锦熙,将赴京接洽复大具体事务后返校。
1948年7月
教育部社教司长英千里到校视察电化教育,葛择作工作报告,提出应在华北设立电教中心,集中人力财力推广电化教育,放松器材进口,以及建立影片图书馆等。英千里表示尽量接受建议,并希望合作推进电化社教活动。
1948年7月
《今日之教育》第31期刊登李虹的文章《从陶行知诗歌看他的战斗性》。
1948年8月
学校制订教育研究所招考研究生简章、1948年度各省保送学生成绩考查办法草案。
1948年8月
学校修订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包括两大部分:全校各系科共同科目、各系科必修科目与选修科目。
1948年8月
北平师院共产党员发展到五六十人。民主青年联盟和民主青年同盟的成员发展到一百多人,其中民联的人数比较多。
1948年8月
音乐系进行术科考试,因此次报名人数过多,王绍先主任表示,录取标准将提高,但对边疆学生,会适当予以机会。
1948年8月
《今日之教育》第32期发表许椿生的《明代学校设立考》及生活教育讨论纪录等。
1948年8月
黄金鳌对记者表示,袁敦礼致函学校,复大问题即可解决,教授会将举行盛大联谊会欢迎袁敦礼返校。
1948年8月
《今日之教育》第34期刊登许椿生的《王筠及其教育思想》等文章。
1948年8月
北平国民党当局非法组织的“特种形势法庭”连续三批公布了平津465名学生的黑名单,其中有师院同学34人。除一部分早已转移到解放区外,当时有14人正在学校。中共党组织通过学生会、和平社团的干部,多方设法迅速将他们转移出去,没有一人被捕。
1948年8月
北平高等特种刑事法庭发出传票74张,20人为师院学生。
1948年8月
本年新生录取发榜,12系2科共录取230名。
1948年9月
学校制定特别师范科招生简章。
1948年9月
复大委员会发表《为恢复北平师范大学告社会人士书》。
1948年9月
院长袁敦礼对教育部8月18日向师范学院的训令“本科修业年限实行4年制,外加1年实习;师范学院附设各专修科及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一律改为2年制,外加1年实习”呈请教育部,以劳作专修科“学生应行学习科目较多,且需长期训练,二年级势难完成教学,拟仍请继续办理三年制专科”。
1948年9月
图书馆参考阅览室本学期起开架阅览。
1948年9月
北平高等特种刑事法庭通缉“匪嫌学生”,10人为师院学生。
1948年9月
教育部批复1948年度劳作专修科新生业已开课,“姑准照旧办理”,继续实行三年制,但下年度起必须实行新制(二年制)。
1948年9月
学校召开教务会议,决议事项为:补考时间;新生报到时间;各地保送生报到时间;教育研究所录取学生5人;开学后两周内未报到者,令休学一年等。
1948年9月
教授会选举新任干事,具体为:傅种孙、金澍荣、黄国璋、黎锦熙、黄金鳌。
1948年9月
在成都、武汉两地录取新生发榜,共10人。代西北师院招考新生,录取5人。
1948年10月
国民政府借口“保存文化,免遭蹂躏”,要把北平的大专院校迁往南方。学生自治会专门讨论了反对南迁问题,并把会议纪要公之于众。自治会代表会见校长,提出:反对学校南迁,不许破坏学校财产。
1948年10月
学校成立迎新委员会,开展迎新生活动,包括出版迎新壁报、迎新手册,举办校史、校景展览,请各系教授讲演等。
1948年10月
黄金鳌谈学校状况,现有学生1171人,本学期新聘教授阵容充实,如数学系汤璪真、教育系董渭川等。复大问题,教育部已呈行政院核办,复大后校长人选仍为袁敦礼,不久即可发表。
1948年10月
因教育部呈改大学组织法,师院复大问题将延期。
1948年10月
国民政府行政院第十一次临时会议批准国立北平师范学院恢复原名,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48年10月
行政院通过师院复大议案,预计新校长任命即将发表。袁敦礼认为学制仍恢复五年制。
1948年10月
黄金鳌对记者表示,复大消息传出后,各地校友电贺学校复大成功,三学部将改称学院,文学院院长黎锦熙、理学院院长黄国璋、教育学院院长艾伟。
1948年10月
迎新晚会在礼堂举行,到会人数超过千人。舞台两侧对联为“喜值迎新日,欣逢复大时”。
1948年10月
特别师范科招生录取名单公布。
1948年10月
教授会发表宣言,请假五天,呼吁改善教员待遇。
1948年10月
五大学学生自治会发表《支持师长停教宣言》,向政府提出严重抗议。
1948年10月
学生班代表会议召开,决议事项为:停课五天;成立争温饱委员会;向蒋介石请愿,改善教师待遇;慰问教职工,调查“八一九”前后生活状况;举办师生生活座谈会等。争温饱委员会已成立,并开始工作。
1948年10月
讲助会开会,议决停教五天。
1948年10月
院长室答复教授会要求,表示国行将垫付经费一月。
1948年10月
争温饱委员会访问我校教授,调查生活状况。
1948年10月
教授会致函袁敦礼,就外汇管制问题,要求转请教育部,每人每月发外币20美元,专用于购买书籍。
1948年10月
师生生活座谈会举行,师生工警一起诉苦。工警呈函袁敦礼,要求借生活费用。
1948年10月
师大、清华、北大等八校学生代表联合谒见蒋介石,因蒋不在,留下《为挽救教育危机安定人民生活,向总统请愿书》。
1948年11月
学校“复大”后,原教务主任、训导主任、总务主任改称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分别由汤璪真、温广汉、焦菊隐等教授兼任。设会计室,办理本院岁计、会计事宜,由主任1人和佐理员、书记各若干人组成,室主任由国民政府主计处直接任命。
1948年11月
学校“复大”后,文学部、理学部、教育学部也恢复为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黎锦熙、黄国璋、袁敦礼继续担任各院院长,黎锦熙兼任国文系主任和国语专修科主任,焦菊隐兼任英语系主任,李飞生兼任历史系主任,黄国璋兼任地理系主任,傅种孙兼任数学系主任,张维正兼任物理系主任,鲁宝玉兼任化学系主任,郭毓彬兼任博物系主任,金澍荣兼任教育系主任,徐英超兼任体育系主任,王绍光代理音乐系主任,骆涵素兼任家政系主任,孙一青兼任工艺系及劳作专修科主任,陈兆蘅兼任特别师范科主任。
1948年11月
六大学训导长赴特刑庭,探望被捕学生,并要求法庭迅速结案,准予保释学生。
1948年11月
理学院教授组织科学教育学会,推定12人为筹委,并决定出版数理学丛刊。
1948年11月
教育部转行政院令,任命袁敦礼为北平师范大学校长。
1948年11月
二附小招待家长、校友,发起募捐建校运动,计划募集款项用于建房一所,费用为9万元。
1948年11月
董渭川在师大电台演讲《教育者的时代任务》。
1948年11月
校庆筹委会成立,焦实斋等9人为委员,温广汉为召集人。
1948年11月
学生会成立“庆祝校庆及复大成功筹备会”,筹备校庆活动。
1948年11月
袁敦礼对记者表示,师大没有考虑迁校问题,本学期也不会提前放假。
1948年12月
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城,为了师院免遭反动派破坏,广大师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护校斗争,学生自治会组织了护校纠察队,日夜在校内各处值班、巡逻。一些要害和重点单位,更特别注意保护。为了人民政府不久后接管师大,学校党组织根据上级党组织发下来的调查提纲,发动同志们对师大的历史沿革、组织机构、人员政治业务情况、重要资产设备、图书仪器、文书档案等秘密地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把调查材料交给了上级党组织。在北平解放时,北平师大得以完好无缺地由人民政府顺利接管。
1948年12月
校庆筹委会会议排定纪念46周年校庆程序。
1948年12月
师大训导委员会成立,15位教授受聘担任委员。
1948年12月
学校正式恢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名。
1948年12月
教授会召开全体大会,决议事项为:成立安全委员会;不予考虑迁校问题。
1948年12月
“46周年校庆暨恢复校名纪念典礼”在礼堂举行,2000余人参加纪念活动。袁敦礼致词,傅种孙代表教授讲演,毕业生献匾、致词等。
1949年1月
学生自治会因时局问题决定暂行停考,并派代表向学校交涉。
1949年1月
安全委员会召开会议,议决事项为:设法筹备存粮;考试期间挖设避弹坑;学生集中居住。
1949年1月
临时教务会议召开会议,决议事项为:接受自治会意见,考试准予延期,俟后补行。
1949年1月
“北平师范大学迎接解放委员会”成立,黎锦熙、焦菊隐、裘克安、许椿生等参加。
1949年1月
《世界日报》刊登北大、师大等32位教授签名发表的宣言,拥护毛泽东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推翻反动统治,解放全国人民。
1949年1月
北平解放,我校师生员工欢迎解放军入城。
1949年2月
教授会70余人在学校乐育堂召开全体大会,商定如何配合军管会的接管工作。会议决议如下:(1)全体参加次日上午由学生自治会召开的时事座谈会;(2)推定董渭川等5人参加师生工警迎接解放联合会;(3)以13系科及8处宿舍为单位,组织21个学习小组,每人任选一至二组参加;(4)成立师大改进研究会,推定黎锦熙等8人为委员,并希望讲助会、职员会、工警会及学生自治会推选委员参加。
1949年2月
教授会、讲助会、职员会、工警会及自治会联合发表宣言:“坚决拥护毛泽东八项和平条件,感谢并欢迎人民解放军,希望彻底消灭反动势力。”
1949年2月
师大师生参加解放军入城式,迎接人民解放军入城。
1949年2月
师大改进研究委员会成立。
1949年2月
接管委员会代表派联络员接收训导处、训导分处、生活管理组、课外活动组各项簿籍、文件。
1949年2月
北平联合会办事处主任叶剑英、副主任郭宗汾发布密字278号命令:派钱俊瑞、陈威明赴师范大学“联络并商讨接交事宜”。
1949年2月
自治会学术部成立了“学习辅导委员会”,分小组学习新政府、新理论。
1949年2月
教职员第四小组在图书馆参考书阅览室举办新知识书刊展览,展示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禁书和新购置的书刊。
1949年2月
代校长汤璪真主持召开第一次校务会议,议决事项为:取消训导处和训育委员会,停止实行导师制;扩大校务会议组织;成立师范教育研究机构;恢复校刊;修正通过实物会计制度及收支办法。
1949年2月
迎接解放委员会准备开展学习热潮,由自治会学术部下成立“学习辅导委员会”,学习内容以新政府的新理论为标准,分小组进行学习。
1949年2月
学校第一次教务会议召开,讨论本学期开学上课日期及各系科课程等案。
1949年2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签署命令,派文化接管委员会(以下称文管会)钱俊瑞、陈微明、张宗麟、郝人初、吴晗、叶丁易、周建人等代表军管会到师大“负责商议并办理接管事宜”。
1949年2月
召开全体教授会,讨论师范大学学制诸问题:修业年限、院系增减、研究所的设置、附校等。
1949年2月
英语系同学举行欢迎焦菊隐归来大会,焦菊隐主任在会上要求加强教职工、学生的团结,走正确的道路,不应关门学习。
1949年2月
“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代表钱俊瑞、张宗麟、郝人初、吴晗、周建人、叶丁易、陈微明等到校正式接管。接管人员召开座谈会,校长、处长、院长、秘书、各系科班主任、会计主任、四附校校长及教授会、讲助会、职员会、学生自治会、工警会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1949年2月
在大操场召集本校及附校教职学工全体大会(附小三年级以上学生参加)。钱俊瑞代表接管会讲话,并宣布:取缔国民党、三青团等反动组织,取消国民党反动训导制度,取消“训育原理及实施”、“三民主义研究报告”、“伦理学”等反动课程;学校机构规章制度暂不变更,经费由军管会拨给,教职员维持原职原薪,学生给予人民助学金。
1949年3月
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代表郝人初、叶丁易到校督导本校一切行政教学工作,并派苏金伞、方程、高阳、赵冀、李一鸣5人为联络员驻校,并立即开展工作。
1949年3月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师大总支部成立,冒海天任总支书记,共有团员187名。
1949年3月
教育部任命郝人初为师大附中第一任校长。他原来领导的老解放区育才中学同时与师大附中合并,后来育才中学之一部分,设为附中二部。师大附中又接办了九三、东方两中学,建立了附中三部。
1949年3月
本校训导处各组除卫生组外,根据接管委员会通知停止办公。各训导人员根据情况,“或洗刷,或遣散,或调职留用”。
1949年3月
接管委员会代表派联络员接收训导处、训导分处、生活管理组、课外活动组各项簿籍、文件。
1949年3月
学校召开附校辅导委员会,讨论文管会通知本校招收插班生问题。
1949年3月
文管会下达通知,内容是:北平市立体育专科学校与师大体育系合并;育才中学与师大(男)附中合并,任命育才中学校长郝人初为师大附中校长。从此以后,附属中学扩大为四部:原附属中学为附中一部(校址和平门外);育才中学的男生部,设为附中二部(校址圆明园)。
1949年3月
学校召开行政会议,讨论育才学校与附中合并问题。两附中校长被邀列席会议。
1949年3月
代校长汤璪真赴市立体专参加文管会接管体专大会,并即席发表讲话,欢迎体专并入本校。从此,市立体专师生120余人并入师大,称为师大体育系专修科和师范班。
1949年4月
文管会主任周扬召集校长、各院长、秘书及教授会干事商谈筹组校务委员会等项事宜。
1949年4月
文管会决定将私立中国大学理学院并入我校理学院,代校长汤璪真代表我校签订草案。
1949年4月
我校正式接收中大理学院,改称师大理学院第二部。其校址(西单新皮库胡同)改称为师大第三院,仍由中大理学院原有学生暂就原课表在原校址上课。到本年10月,因协助国立山西大学创办理学院,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又决定将中大理学院拨迁太谷,人员图书仪器设备一齐并入山西大学。
1949年4月
文管会周扬来校做报告,传达机构改革的精神和措施。
1949年4月
汤璪真教授致函军管会文管会,请准辞去代理校长职务。
1949年5月
军管会任命傅种孙任教务长,陈兆蘅任总务长。
1949年5月
学校举办新民主主义论讲习班,分别邀请曹禺、何干之来校介绍苏联文化印象和社会发展史。
1949年5月
根据文管会通知,我校校务委员会在乐育堂召开成立大会。校务委员会由黎锦熙(主席)、汤璪真、陈兆蘅、傅种孙、郝人初、张云波、焦菊隐、黄国璋、董渭川、王汝弼、叶丁易、鲁宝重、徐英超、李俊甫、武兆发、赵琏、宋春青(讲助代表)、史天和、李志刚(学生代表)组成。旧有行政机构即告结束。校务委员会是学校最高权力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下设学习委员会、经济委员会、人事委员会。由学习委员会组织师生员工政治学习,并与教职员联合会、学生会共同主编《师大学习报》。这是北平解放后最早的校刊。
1949年5月
校务委员会第1次常委会决议,成立防空委员会。
1949年5月
女附中与育才中学女生部合并,原育才中学副校长彭文任校长。
1949年5月
校务委员会第3次会议决议,成立人事委员会。
1949年5月
校务委员会第4次会议决议,成立学习委员会。
1949年5月
校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决议,成立经济委员会。
1949年5月
吴玉章、黎锦熙、叶圣陶等语言学家在我校召开文字改革座谈会。
1949年6月
中国共产党师大党组织由地下转为公开,公布了党员名单,由于大批党员去支援革命和建设,当时只剩党员20余人。
1949年6月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并入我校。
1949年6月
劳作专修科改为美术工艺系;语文专修科并入国文系;音乐系扩大为音乐戏剧系,内分音乐、戏剧两个专业;体育系改为体育卫生系。
1949年6月
华北高教委员会决定,本年暑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四校共招生1930人,并规定报考资格及家境贫寒学生申请人民资助金的办法。
1949年6月
学生自治会改组为学生会,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是,推动学校行政,团结师生,搞好学习。
1949年6月
毛泽东主席乘车来到位于和平门内东顺城街48号“尚志学会”师大教职工宿舍,会见并宴请了汤璪真、黎锦熙、傅种孙、黄国璋等同乡、故旧。
1949年6月
女附中接办私立文华女中,扩充为两部:原女附中为第一部,育才中学女生部及私立文华女中为第二部。两部学生共33班、1424人。
1949年6月
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决议事项为:北京大学教育系停办,原北大教育系于本年并入师大。
1949年7月
校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讨论调整本校研究所组织,作出4项重要决议:(1)中国语文组及历史组暂并为文史组,由黎锦熙兼任主任;(2)外国语文组主任请杨宗翰担任;(3)生物组主任请胡先驌担任;(4)研究所长请黎锦熙兼任。
1949年7月
校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作出决议,将劳作专修科改为美术工艺科。
1949年7月
北平解放后第一次评定教职工工资。
1949年7月
师大全体党员和部分群众,参加了在先农坛体育场举行的全市性的庆祝党的生日活动。这是北平解放后的第一次盛会。
1949年7月
学校发布布告,宣布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的训令,师大家政系改为保育系,添设婴幼园以为实习之用,自下学期起实行。学校聘李德全为保育系主任。
1949年7月
校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决议,成立校舍分配委员会。
1949年7月
徐英超教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北平解放后各大学教授中最早入党者之一。
1949年7月
我校三院学生会社会服务部利用暑期与第二区政府合办了一个工人夜校,举行了开学典礼。学员有布业的店员80多人,药业的店员40多人,三院的工友10多人。
1949年7月
我校工警暑期政治训练班开课,分甲乙两班。甲班用大众政治课本,每周一、三、五晚上课;乙班用大众识字课本,每周二、四、六晚上课。授课教师由二院同学担任。
1949年8月
男附中接办私立东方、九三两中学,设为附中三部,学生共1400余人,校址定于宝钞胡同。
1949年8月
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发布文件,批准我校附属女子中学接收文华女中。
1949年8月
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发布文件,批准扩大音乐系为音乐戏剧系。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我校代表林砺儒、楚图南、黎锦熙、侯外庐、黄药眠、李德全、洪深、白寿彝、叶丁易等人出席。
1949年9月
校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决议,成立电化教育委员会。
1949年9月
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发布文件,中国大辞典编纂处自9月1日起正式并入我校。
1949年9月
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发布文件,批准美术工艺科改为美术工艺系,并招新生一班,学校聘卫天霖为系主任。
1949年9月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改称北京师范大学。
1949年9月
中共北京师范大学总支部委员会(以下简称党总支)成立,刘明哲任总支书记,臧权任副书记。
1949年10月
全体教授、讲助、职员共同组建了“教职员联合会”(简称“教职联”),并在乐育堂举行第一届代表大会。到会者除教职联代表50余人外,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北京市总工会萧明,北京研究院、交大东院等代表,暨师大党团总支部、工会(工警工会)、学生会等代表也都出席会议。会议选出林砺儒、宋春青等17人为执行委员,确定教职联的任务是:“加强学习,明确阶级立场,为组织包括全校教职员工在内的工会而努力。”
1949年11月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举行成立典礼。从此,我校隶属于教育部管理。
1949年11月
教育部召集我校校务委员会委员举行座谈会,讨论如何改革北京师大。
1949年11月
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来校向全体师生作关于师大改进的报告。报告主要内容为:(1)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坚决和有步骤地实行改革;(2)今后师大改进的方向;(3)几种不妥当的看法;(4)有关课程、学制、教学方法和行政机构的改革。
1949年11月
学校成立包括各方代表在内的师大改进研究委员会。委员会分设三部:一为宣传联络部,负责对内对外宣传政策、报道情况并负责联络;二为资料供给部,负责供给研究各种问题所需的资料;三为研究集中部,负责计划研究步骤,交换研究情报,集中研究结果。
1949年12月
国文系以国语专修科的并入,改称中国语文学系,简称中语系,也称中文系;英文系改为外国语文学系,简称外语系,分设英语、俄语两组;博物系改称生物系;音乐系改为音乐戏剧系,简称乐剧系;美术工艺系简称美工系;体育系改为体育卫生系。此时全校仍为3个学院,13个学系,计有:中文、外语、历史(以上三系属文学院)、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以上五系属理学院)、教育、体育卫生、乐剧、保育、美工(以上五系属教育学院)。
1949年12月
教育部在京召开第一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改革我校并以此为试点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师范学校的问题。会议将以我校为代表的师范教育问题列入了会议的重要议题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1950年1月
教育部第五次部务会议做出了《关于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的决定》,确定了我校的任务“主要是培养新中国中等学校的师资,其次是培养与训练教育行政干部和社会教育干部”;规定“政治课为全校共同必修课”;指出业务课程“也应贯彻革命的思想与政治教育”,“课程繁复,不合实际需要”的情况必须改变,“行政机构应予调整”,实行校长负责制。其中第五条提出:“师大原有院系,不能适应该校今后任务的完成,因此原有院制应予取消,各系应予调整。现决定设教育、政治、中文、外语(主要是俄语)、史地、数学、理化、自然、艺术、体育卫生10系,原有各系的变更,得视实际情况逐步实行。”据此,本校随后撤销了院制,由从前的校、院、系三级管理改为校、系两级管理。
1950年1月
《光明日报》上发表《师大改进研究总结》。《总结》对北师大的办学方针、任务、学制组织、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以及附设事业等都作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探讨。
1950年1月
学校召开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校工会正式成立。原教职联、工警工会组织同时宣告结束。焦菊隐出任第一届工会主席。出席成立会代表102人,校务委员会主席黎锦熙讲话,指出教育工会的五项主要任务。大会通过致校务委员会宣言,全文如下:“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公鉴:本会于1月22日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师大工会正式成立,兹特向校委会保证,本会愿竭尽一切力量,团结全校教职工警,加强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并协助学校行政,团结全校同学,为实现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及建设人民的新师大而努力。现值本校研究改进之际,本会更愿协助校委会,力求改进理想之逐步实现。特此函达,并致敬礼。”
1950年2月
丁浩川到校任副教务长(后为教务长)、党总书记。
1950年2月
党总支委员会改选,成立新的总支委员会,臧权任总支书记。
1950年2月
教育部呈经政务院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林砺儒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师大从此开始实行校长负责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地区高校中第一个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原校务委员会同时结束工作。
1950年3月
林砺儒校长就职典礼在本校大礼堂举行。林校长在典礼会上指出:必须把学术、教育与政治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完成新师大的任务——为人民服务。
1950年3月
学校根据教育部拟定的《北京师范大学规程(草案)》成立校务委员会,召开校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对教育部正在修订的《北京师范大学规程(草案)》做出说明;讨论关于工农速成中学师资训练班事项;确定师训班学习期间及人事分工;传达教育部、公安局召集全北京市专科以上学校负责人谈话内容。
1950年3月
学校举行欢庆晚会,庆祝建团一周年。校长林砺儒、全体团员、工友、同学600 余人出席晚会。会上,团委会书记张世龄同学报告说,一年来发展团员479人,团友23人,现有在校团员占全校同学近40%。
1950年3月
《光明日报》报道我校学生办学情况,主要内容是:“自学不厌,诲人不倦,师大学生办夜校已获良好成绩。该校学生代表曾于京市第二届学生代表大会上报告成立夜校经过,兹摘要如下:师大有250多同学在本市九区、七区办工人、店员、妇女、成人等夜校6所,学生共有984人,分34班;儿童夜校4所,学生850人,分25班。”“从动员儿童参加学习,到选用教材讲授,同学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人夜校里,有些文盲妇女经过三四个月的学习,可以认识三百到五百字,有人已能写文章,在《师大学习报》上投稿。”
1950年4月
我校举办的工农速成中学师资培训班第一期开学。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参加了开学典礼。本期录取学员179名。
1950年4月
第31次校务会议决议,号召各系建立教学研究组,其组别及参加人员由各系根据本系的需要与条件自行规定。
1950年5月
《新师大》创刊。创刊号上登载了校长林砺儒的文章《说“新师大”,讼旧教育》。
1950年5月
重新评议人民助学金开始进行。丁浩川教务长作了关于重新评议助学金的思想动员报告。
1950年5月
遵照教育部指示,我校与团中央洽商开设“青年团讲座”,讲授团的基本知识,由学生选修,不记学分。243名学生参加学习。主讲人有蒋南翔、何礼、杨文、杨述等。
1950年5月
教育部颁布《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规定了师大的任务,主要是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即普通中学、工农速成中学、师范学校的教员和中等技术学校的政治文化教员),其次是培养和训练教育行政干部与社会教育干部;还规定了“理论与实际一致为教学总原则”;对系科设置、政治课及其他公共必修课的科目及其在教学总时数中所占的比重,对教学纪律及学校管理规则以及学校行政组织机构,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本校据此调整了学校的组织结构。
1950年5月
校务委员会会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学则草案》,并呈报教育部核准。
1950年6月
毛泽东主席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指出:“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在这个问题上,拖延时间不愿改革的思想是不对的,过于性急企图用粗暴方法进行改革的思想也是不对的。”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北京师大采取了“坚决改革,稳步前进”的方针,设立和加强政治理论课,开设了《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作为全校公共课,从中学教育实际需要出发,裁汰了一些芜杂重复的课程,添设了一些新课程,如《达尔文主义》等。
1950年6月
教育部初等教育司选定北京师大一附小、二附小作为教改试点单位,进行小学五年一贯制的课程改革试验工作。
1950年7月
校中苏友协、工会、学生会联合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李文保担任主席团主席。
1950年7月
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同意我校附属中学兼管北平私立中华中学,建立附中四部(校址在和平门内)。中华中学成立于民国二十年,是师大进步同学从参加“九一八”南下示威团回来后,为救济东北失学青年而开设的。
1950年7月
工会组织开会,总结一年工作并欢送出席市教工代表大会的15位代表,希望他们将本会的提案提交代表大会讨论。校长林砺儒出席会议。会上,焦菊隐主席作总结工作报告。
1950年7月
中国科学院为提高中学教员业务能力,举办中学教员暑期自然科学学习会,我校傅种孙教授担任数学第一讲,方嗣欔教授担任物理第一讲。
1950年7月
经教育部批准,中华中学并入师大附中。
1950年8月
根据教育部五月颁发的《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和本月编印的《高等学校课程草案》,学校拟定《北京师范大学课程草案》。按照《暂行规程》规定的教学原则,本校课目类别大致分为:(1)政治课目;(2)教育科学课目(包括逻辑学);(3)教育技术课目——以上为公共必修课目;(4)业务基本必修课目;(5)选修及补修课目——以上为业务课目。《课程草案》规定本科四年制各系科目的比重为:政治课目占最低学分总数为11.67%,教育科学课目10.83%,教育技术课目13.33%,业务必修课目46.67%,选修及补修课目(按学分幅度的最低额)17.5%。并规定四年制各系每系学分总数为120~136分。每学期必修科课目不得超过四门。
1950年8月
工农速成中学师资培训班第一学期顺利结业。教育部副部长韦悫、校长林砺儒、副教务长丁浩川出席毕业典礼。全体同学将“为开展工农教育事业而奋斗”的锦旗送给母校。
1950年9月
应校长林砺儒邀请,毛泽东主席为我校题写了校名。
1950年9月
开始聘请苏联专家来校工作,介绍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
1950年10月
工农速成中学师资培训班第二期开学。
1950年10月
学校受北京市文教局委托,开办了中学教师轮训班,负责现行中学教师进修提高。于月初开学,分国文、历史两组,学员共60人,其中国语文组40人,历史组20人。班主任为叶丁易,授课教师有黄药眠、钟敬文、侯外庐、黎锦熙等著名教授。授课地点在石驸马大街师大二院。
1950年10月
中共师大第三届总支委员会成立,丁浩川任书记,李传信任副书记。
1950年10月
我校师生员工都佩戴上了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字的新校徽。
1950年10月
校工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1950年10月
师生员工1000多人在大礼堂举行反对美帝侵略晚会。
1950年11月
教育部同意我校音乐戏剧系自本学年起分设音乐组和戏剧组。
1950年11月
全校学生988人上书毛泽东主席,表示:加紧学习、锻炼身体,以实际行动支援朝鲜人民爱国战争,保卫祖国安全。
1950年11月
全校师生员工1500人举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大会。
1950年11月
全体师生员工举行反美侵略大会,250多名自愿报名参军的同学举行了庄严的宣誓。
1950年11月
同学们组织了14个宣传大队,走上街头,向2万余群众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教师们也全体动员,从事抗美专门问题研究。中文系全体教授为抗美运动编写《抗美援朝诗歌选》,师大抗美援朝支会决定出版纪念性刊物,取名为《为和平而战斗》。
1950年12月
教育部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组织办法》。
1950年12月
学校有重点地建立7个教学研究室,作为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组织。
1950年12月
历史系成立四个教学研究指导小组:中国通史组、中国近代史组、世界通史组、中国史学史组。后来这四个小组合并为中国通史教研室、中国近代史教研室。
1950年12月
我校第一批参加军干校同学35名被录取,命名为“毛泽东战斗队”。
1950年12月
第二批参加军干校同学21名被录取,命名为“朱德战斗队”。
1951年2月
我校在一院大礼堂举行春节联欢会,对30多位会员军属表示热烈慰问,500多会员出席,工会主席祁开智作报告,校长林砺儒到会讲话。
1951年3月
《光明日报》以《半年来的历史教学实习》为题,刊登了我校历史系1950学年度上学期教学实践研究指导组总结。
1951年4月
《光明日报》第三版报道:我校历史系根据《高等学校课程草案》,结合本校的任务、师资等具体情况而制定的课程改革举措。
1951年4月
学校通过《北京师范大学爱国公约》,共8条。
1951年5月
政务院第85次会议批准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会上所作的《关于1950年全国教育工作总结和1951年全国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的报告》。《报告》要求大力加强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工作,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提出为改革全国师范教育,首先开始进行北京师范大学的改造。我校在行政领导、院系调整、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初步改革,并按要求整顿巩固、适当发展师范教育。
1951年5月
教育部厅批文同意我校校长办公室设立秘书科、人事科。
1951年5月
教育部发布指示,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
1951年5月
学校放映了电影《武训传》,供批判讨论。
1951年6月
中文、历史两系全体师生召开座谈会,批判改良主义的“超阶级”的教育观点,澄清教育思想。
1951年7月
李纪生接任第一附属小学校长,曹运昌任副校长。
1951年8月
校务会议通过1951—1952年各系教学计划。
1951年8月
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会议和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在北京同时举行。
1951年9月
学校第四届总支委员会成立,丁浩川任书记。
1951年9月
全体教师聆听了周恩来总理关于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的报告,初步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1951年10月
物理系雷翰教授写信给毛主席,汇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情况。
1951年10月
毛主席回信给雷翰教授,全文如下:“雷先生,看到你十月八日给我的热情的信,深为高兴。我对你的努力和进步表示庆贺!”
1951年10月
学校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学习委员会。
1951年10月
学校举行扩大学习会,80%以上教师出席会议。
1951年10月
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来校作了题为《用毛泽东思想培植人民教师》的报告。
1951年11月
北大、师大土地改革工作团(第十三工作团),共120人,出发赴中南区工作。
1951年11月
本年度入校新生320人,第一学期招收保育系学龄前教育研究室研究生20名。
1951年11月
学校正式成立校长办公室、行政处(原总务处,曾一度改称秘书处)和教务处。
1951年11月
保育系附设幼儿园为本系实习机构。
1951年11月
我校教师傅种孙出任《数学通报》主编,郑华炽为《物理学通报》主编。
1951年11月
我校学生创办了5个成人补习学校,3个儿童半日学校,学员有1645人。373位同学参加了这项工作。
1951年11月
1951年10月至1952年5月,教育系、中文系、历史系、音乐戏剧系等将近200名同学参加了江西省的土地改革运动。
1951年11月
教育部任命傅种孙为我校教务长、丁浩川为副教务长、陈兆蘅为总务长。
1952年2月
教育部同意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燕京大学教育系并入我校。
1952年2月
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教育专修班全部干部、苏联专家、研究生、学生共计151人,加上人大教育学教研室附设的资料室(包括书籍报刊、讲义),全部并入师范大学。
1952年3月
学校报教育部文,拟将保育系并入教育系。合并后,教育系内分设学校教育组、学前教育组、教育专修班及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室和学前教育(教学)研究室。
1952年3月
教育部批复我校呈文,内容为:“你校拟将保育系并入教育系,合并后所设组、室,及其领导关系与主管人员,我部均同意,准予备案。”
1952年4月
教育部拟订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成立院系调整小组,委员名单如下:辅仁大学陈垣、张重一、林传鼎、贾世仪、赵锡禹、周骆良;北京师范大学林砺儒、傅种孙、丁浩川、陈兆蘅、苏士文、祁开智,吕乃君;北京大学张景钺、杨晦;燕京大学廖泰初;北京俄文专科学校张锡俦;中央教育部刘皑风、张宗麟、张勃川、柳湜、陈选善、郝人初。
1952年5月
学校成立治安保卫委员会。
1952年6月
院系调整小组办公室成立,办公地址设在辅仁大学。丁浩川、林传鼎分别任正副主任。
1952年6月
校务委员会根据本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决议了重新拟定的《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章程(草案)》。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及教授的代表也参加了决议。新的《章程(草案)》是在苏联专家波波夫教授的帮助之下制定的,共13章、125条。它全面吸收了苏联的办学经验,较之《暂行规程》,在教学组织、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行政组织等方面的规定,更加详明而严密,可供全国高等师范学校参考。
1952年6月
调整办公室召开会议,通过院系调整工作步骤及工作日程,对教学计划、人事调配、物资清点及房舍家具的分配,均定出详细方案。
1952年6月
教育部通知成立“京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办公室”,其中第二条第三项:“新的北京师范大学筹备工作,仍由原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调整小组负责进行。”
1952年6月
《光明日报》连载了我校教授、苏联专家波波夫的文章《师范大学教学工作的种种形式》。文章对高等师范学校的讲课、课堂讨论、教育实习,学生的独立工作辅导、考试和考查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述。这篇长文,后来由光明日报社结集成书,出版发行。
1952年7月
学校报教育部文,决定将音乐戏剧系之戏剧专业并入人民艺术剧院,音乐专业恢复为音乐系(原音乐戏剧系戏剧组一、二年级21名学生不愿改习音乐者,转送中央戏剧学院肄业);“美术工艺系”改为“图画制图系”,分设图画、制图两专业;外语系改为俄语系(原外语系英语组三年级学生转送北京大学肄业,一、二年级学生改习俄语)。音乐系和图画制图系的任务,分别定位为“培养中等学校音乐兼指导文娱活动教师”和“培养中等学校图画及制图教员”。
1952年9月
学校举办了速成俄语学习班,31人参加学习。
1952年9月
原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历史系、西语系(二、三年级)、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共计53个班、1123名学生,以及相关系科的教师并入我校。
1952年9月
教育部任命陈垣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何锡麟为第一副校长,傅种孙为第二副校长。
1952年9月
校长陈垣、副校长傅种孙到校履职。
1952年9月
校长陈垣发布北京师范大学师秘布字第一号布告:“奉中央教育部通知‘兹呈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同意以陈垣为你校校长、何锡麟为第一副校长、傅种孙为第二副校长’等因,除何副校长不日到校外,垣等九月十五日到职,即希查照。”
1952年9月
教育部任命丁浩川为我校教务长,林传鼎、钟敬文、祁开智为副教务长,张重一为总务长。
1952年10月
学校第3次行政会议决定成立“新校舍筹建委员会”,准备在德胜门外北太平庄修建新校舍。
1952年10月
新校刊《师大教学》创刊。
1952年10月
教育部发文通知,免去陈兆蘅总务长职务。
1952年10月
中共北京师大总支部委员会改选,丁浩川任总支书记,后由李开鼎继任,李传信、李开鼎、徐乃乾、陈璨、吴瑞章先后任总支副书记。
1952年10月
调整后的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教育部马叙伦部长到会讲话。
1952年10月
第4次教务会议作出决议,动员教师讨论教学工作方针。
1952年11月
教育部根据我校草拟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发布了《关于试行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向全国推广实施。《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是在波波夫教授的指导下,本校各系参照苏联师范学院1951年的教学计划,共同制订的本校12个学系的教学计划。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以本校(包括12个系13个专业)为蓝本而拟订的第一个师范学院教学计划。
1952年11月
学校第8次行政会议决定设立学习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新的校务委员会由校长、副校长、教务长、副教务长、总务长、图书馆长、各系主任及工会代表、学生会代表组成,共26人,名单如下:主席,陈垣;委员,何锡麟、傅种孙、丁浩川、林传鼎、钟敬文、祁开智、张重一、贾世仪、张云波、彭飞、黄药眠、柴德赓、鲁宝重、汪堃仁、徐英超、卫天霖、老志诚、周廷儒、何万福;工会代表,马特、任理民、沈树桢、李文明;学生代表,刘忠敏(北校)、汤毓强(南校)。
1952年11月
新师校字156号文件函送各有关机关团体学校,宣告北京师范大学与辅仁大学合并完成。
1952年12月
第5次教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教学组织的决定》。其中规定:(1)把“教学研究室”规定为高校教学的基本组织,是苏联先进教育经验的重要部分。(2)为了讲求实效,少走弯路,在建立集体教学组织的步骤上应采取稳步前进的方针。(3)根据本校具体情况,集体教学组织暂设两种:教学研究室(简称教研室)和教学小组——教学人员较多,领导力量较强的学科,设立教研室;教员人员较少,准备尚感不足的学科,设立教学小组。
1952年12月
我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政治辅导处,实行辅导员制。
1952年12月
“三反”、“五反”运动在学校开展起来以后,在教师中开展了以划清敌我界限、批判资产阶级思想为中心的自我思想改造运动。学生也参加了这项运动。
1952年12月
暑假,附中四部进行调整:一部与四部合并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仍为普通中学性质;二部与(老解放区)华北中学合并称附属第二中学,仍为干部子弟普通中学性质(1955年9月改称101中学);三部改为工农速成中学,交北京市教育局领导,不再招收普通中学学生。
1952年12月
在苏联专家普希金的指导下,开展大规模教育实习工作。
1952年12月
鲁宝重任《化学通报》主编,汪堃仁、董愚德任《生物学通报》主编。
1953年1月
学校举办大学教师生物学进修班,由苏联专家杜柏洛林娜任教,另开办4个师专师资训练班。
1953年3月
四年级同学共120人参加教育实习。
1953年5月
人事部、高教部、教育部为给各高等学校的苏联专家配备翻译人员,指示各地在各校中抽调部分学生,集中在我校、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和东北农学院等校,分别进行培养。
1953年5月
本科三年级、专修班、大学教师进修班共942人参加教育实习。
1953年5月
校务委员会常委会第3次会议决定成立“留苏预备生选拔委员会”。
1953年6月
校务委员会常委会第4次会议决定成立“校舍调配计划委员会”。
1953年7月
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师范学校英语、体育、政治等系科的调整设置的决定》,决定本年只限北京师大等七校教育系招生;只保留华东师大英语系;将北京师大等五校的体育系科移交国家体委,作为成立四所体育学院的基础;扩充、发展各校政治系科。
1953年8月
中文系20多名女同学组成了一支篮球队,取名叫“古丽雅篮球队”,学习苏联女英雄古丽雅的锻炼精神。
1953年9月
因体育卫生系扩建为中央体育学院,我校另组公共体育教研室,刘世亮担任教研室主任。
1953年9月
学校选举产生新一届总支委员会。
1953年9月
学校举行北太平庄新校址奠基仪式,从此开始新校区的建设。新校址占地面积1250亩(82万平方米)。
1953年9月
教育部批复我校于1953年度第一学期起,在原有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政治教育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专门培养中学政治课教师的系科,后为其他师范院校所效仿,成为高等师范教育中所不可缺少的系科。
1953年11月
对学生组织进行整顿,精简了学生干部,把原来的1151个学生干部,精简为409人。同时还减少了非教学活动,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1953年11月
第4届教育实习开始,共有11个系431名四年级学生参加,时间为5周。
1953年11月
校工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到会代表95人。工会主席祁开智作了第一届工会基层委员会的工作总结报告。
1953年11月
副校长何锡麟分别在北校、南校作有关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的报告。
1953年12月
由于专业辅导员过少,为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各系设立了兼职辅导员,由讲师或助教担任。当时全校共有兼职辅导员45人。
1953年12月
教务会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一九五二学年度学期成绩检查办法》,次年春开始试行。新的检查学生学习成绩办法分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采用口试方式,评定成绩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制。考查只分合格、不合格两级尚在试行中,学校要求各科考试尽可能采用口试办法,有困难者,仍可沿用笔试。
1954年2月
《北京师范大学会议试行办法》制定,对校务委员会、行政会议、系务委员会等各种会议的组成和任务、例会的日期、会议必须遵循的原则,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1954年2月
校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通过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报告》、《政治工作总结报告》、《学籍问题处理报告》、《总务工作总结报告》、《全校会议制度试行办法》,讨论了《暂行学则》,听取了《城外基本建设报告》、《一九五四年度预算草案及一九五三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通过了《一九五三学年度教学工作纲要的补充及改进领导的决定》。
1954年2月
学校第三届学生代表大会在南校大礼堂召开。出席学生代表有200人。副校长何锡麟到会讲话,对学生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学生会第二届主席刘忠敏同学向大会作了《学生会第二届执委会工作报告》。团委书记胡教贽应邀发表讲话。大会最后宣布了选举结果,滕庭康、王立言等22位同学当选为学生会第三届执委会执委。
1954年3月
教务处通过与有关教师开座谈会、听课、参加课堂讨论、抽查学习笔记等方式,对研究生工作进行了检查,并由副教务长方铭向校务委员会提出报告。随后,为了加强对研究生、进修生的领导工作,学校成立了研究生科,直接受研究部的领导。
1954年3月
南、北校分别召开《纪念斯大林逝世周年大会》。
1954年3月
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结合市教育局本年春季的视导工作,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进行了两周的教育行政实习。
1954年3月
校务委员会会议第九次会议讨论通过《学校五年发展规模计划》与《本科生暂行学则》。《本科暂行学则》对学生的入学条件、学籍、注册、定课、成绩检查、请假与旷课、转系、转校,休学,复学、退学,奖勉与处分、毕业分配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根据195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对成绩检查办法,做了三项补充决定:第一,所有考试科目亦须举行考查,考查不及格者不得参加考试;第二,考试基本用口试;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打乱学生的学习计划,并避免产生只愿复习考试课程、放弃常规学习的现象,过去小考、月考或期中考试的办法一律废止。教师可通过课堂习作或课外作业去了解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鼓励学生有系统地学习。必要时可举行简单测验,进行检查。但这种测验不要求学生进行特别复习,其分数是独立的,不与学期考试成绩平均,只作为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辅导及学期成绩考查的参考。
1954年4月
教务处召开座谈会,专门讨论了工农干部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求各系采取措施,加强辅导,具体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1954年4月
第5届教育实习开始,全校11个系、635名同学参加实习。实习的场所包括中、小学及幼儿园共18处(附属工农速成中学也在其中)。
1954年4月
学校布告成立基本建设科,隶属于总务处。
1954年4月
学校行政会议决议,撤销“新校舍筹建委员会”、“校舍调配委员会”、“课外活动委员会”及“奖励工作人员学习俄文审核委员会”,改组“教师学习委员会”,成立“图书委员会”。
1954年4月
拉脱维亚师范学院给本校同学的来信说,非常高兴日内瓦会议上有伟大的中国人民代表参加,共同解决实现和平的重大问题。
1954年4月
校务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苏联专家工作检查汇报》、《研究生工作检查总结报告》和《学生成绩检查暂行办法》。《办法》规定:成绩检查的方式分考查与考试两种。所有科目均举行考查,考试科目每学期以不超过四门为原则,考查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考试。考试的方式,一般科目采用口试,个别科目经系主任提出、教务长批准后得用笔试。
1954年5月
北京市中等以上学校新生运动会在先农坛公共体育场举行。我校运动员共43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15人),参加32个项目比赛,获得奖章26枚。8项冠军中有4项打破华北和本市纪录。
1954年6月
第10次行政会议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1954年迁校委员会”。
1954年6月
学校发表布告,内容为:为适应目前形势与工作需要,自即日起撤销我校校卫队组织。
1954年6月
学校举行前五届教育实习总结大会。
1954年6月
学校举行关于科学研究工作报告会,专家谢孔和副校长傅种孙先后作了报告。
1954年7月
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员大会,副校长何锡麟作关于行政改革问题的报告。
1954年7月
教育部委托我校和华东师范大学分别在北京、上海主持召开高等师范院校理科20种教学大纲讨论会。我校负责主持数学、物理两系有关科目。
1954年9月
校务委员会通过关于改革行政机构明确执掌分工试行方案。根据这个方案,由校长直接领导各系工作。校部机构进行了调整,除原有的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之外,增设了研究部和人事处,协助校长进行工作。方案对校长、教务长、校部各单位的职责,对系的工作和系主任的职责,教研室的工作和教研室主任的职责,都作了具体规定。
1954年9月
校委会会议通过《1953—1954学年教学工作总结》和《1954—1955学年工作决定》。
1954年10月
为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团委组织了团的基本知识教育。
1954年10月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批准师大建立党委,党委会由原来的总支委员会成员组成,书记为李开鼎。
1954年10月
古丽雅锻炼队在《新体育》上发表了一篇介绍她们锻炼情况的通讯,收到了十几封各地读者的来信。古丽雅锻炼队获得了“国家优秀锻炼队”称号。电影新闻片还曾经介绍过古丽雅锻炼队。
1954年10月
全校3000多师生职工参观了苏联经济、文化成就展览。
1954年10月
学校布告成立教育实习委员会,原有教育实习会议及该会议办公室撤销。
1954年10月
苏联文化代表团团员、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育科学研究院院士米·阿·梅里尼柯夫来校参观,举行了座谈会。
1954年10月
波兰文化代表团团员女歌唱家斯泰法·沃埃波维奇、女钢琴家赖吉娜·安卡和华沙高等音乐学校教员卢德维克·库尔凯维奇来校参观音乐系。
1954年10月
学校布告,撤销政治辅导处、人事科、文书科等行政机构。
1954年10月
教育部顾问贾拉托夫教授来校参观。
1954年10月
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一、二年级50位同学参加修建西山亚洲学生疗养院的义务劳动。
1954年10月
陈垣、黎锦熙向全校教职学工传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报告,全校开始学习人大第一届第一次会议文件。
1954年10月
新校学生会举办鲁迅逝世18周年纪念会。周建人应邀参加大会,作了题为《祖国的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报告。
1954年11月
日本青年代表、音乐家芥川也寸志夫妇和日本学生代表河沐日一成来我校音乐系参观。
1954年11月
学校图书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张云波馆长提出的工作报告及1954—1955学年度图书馆业务计划。
1954年11月
学校致电列宁格勒国立师范学院等院校,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37周年。
1954年11月
全校举行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节大会。
1954年11月
进行第6届教育实习。11个系、421位四年级同学分别到20个单位进行实习。
1954年11月
越南教育干部考察团来校参观访问,学习教学工作经验。
1954年11月
副校长何锡麟主持召开了校务委员会第14次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除校务委员会原有成员外,还有29个教研室及21个教学小组的负责人。教育部副部长柳湜、专家费拉托夫等也亲临指导并发言。
1954年11月
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培养研究生办法(草案)》,我校制定了《关于培养研究生工作的若干决定》、《关于采取个别进修形式的进修员工作的若干规定》。《决定》指出: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于使研究生经过一至三年的学习后,具有一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从事教学与独立研究的能力,能在高等师范学校独立担任所学科目的教学工作。《若干规定》指出:研究部于制订学年计划之前,应分别征求各系关于接受进修人员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作出计划,经校长批准后,呈报教育部。各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对进修员工作所负职责为:提出接受进修员的意见,检查关于进修员的工作,批准关于进修员的评定。根据工作的需要,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可以指定主讲进修员所进修科目的教师一人为进修员的辅导教师;进修员来校后,应根据进修目标和教研室或辅导教师的指导拟订进修计划。进修计划应根据以下原则执行:进修科目一般以一门为限;进修年限一般以一年为限;进修员可旁听一门或两门与进修科目密切相关的课程;进修员可以旁听研究班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课程;辅导教师得分配进修员以一定的教学辅助工作;进修科目的成绩审查,可斟酌情况采用考试、交报告、试讲等方式进行。
1954年11月
崔可夫专家向全校师生员工作关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报告。
1954年11月
学校发布布告,将政治教育系领导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教研室”改为校属“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
1954年12月
学校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由副校长傅种孙任主任委员。
1954年12月
学校接受教育部的委托,起草了理科5个系的12种教学大纲。各系发动了教师集体讨论,分头编写,于6月中旬全部完成。
1954年12月
由于党员人数的增加,各系建立了党总支委员会。
1954年12月
《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专刊创刊,我校教师王焕勋任主编。
1954年12月
学校从国外订购了372件仪器,11月份到货102件(套),价值(当时货币)7亿7百多万元。
1954年12月
学校开办了马列主义基础、高等代数、普通物理、化学、教育(分2组)、中文(分5组)6个研究班以及心理、学前教育2个进修班。学员达290人,分布在13个专业。
1954年12月
中国人民第3届赴朝慰问团带回朝鲜人民及朝鲜人民军写给我校的信件共42封。
1954年12月
苏联化学专家瓦里可夫到校工作。
1954年12月
学校举办教育实习成绩展览。
1954年12月
教务处召开“考试与考查”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系主任、教研室主任、
教学小组长及系秘书等人。着重讨论的问题包括:(1)关于辅导学生温课问题;(2)关于评分标准问题;(3)关于考查问题;(4)关于学生工作。
1954年12月
化学系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欢迎专家瓦里可夫。
1954年12月
全校师生员工5000余人集会,拥护周恩来总理的声明,反对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党委负责同志作了目前国际形势的传达报告。
1954年12月
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代表冈查罗夫等来校参观。
1955年1月
教务处召开有各系代表参加的“交流考试经验座谈会”,交流了执行新考试办法的体会。
1955年1月
德国数学家格富尔教授来校讲演“数学的学习和近代数学的方法”。
1955年1月
校务委员会举行第15次扩大会议,交流系主任领导教学工作的经验。地理系、生物系、教育系系主任作了重点发言。苏联专家谢孔和瓦里可夫应邀出席会议。
1955年1月
校务委员会通过《关于贯彻我校苏联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的决议》。
1955年2月
体育运动委员会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关于表扬优秀体育锻炼队组的决定》:表扬学习努力,锻炼目的明确,能经常自觉坚持锻炼,全面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在日常锻炼中表现勇敢坚强、活泼乐观和集体主义品质作风,健康状况和体育成绩都有一定进步者。
1955年2月
工会进行推销1955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宣传和认购工作。
1955年2月
全校举行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运动大会。大会主席宣读了世界和平理事会告世界人民书,党委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关于开展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运动的传达报告。5000多名师生员工踊跃签名。
1955年2月
马克思列宁主义业余大学开学。业余大学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现代革命史》4门课程,各科学习时间每周4小时(包括讲课、自学、讨论),学习期限均为一年半。自愿报名参加学习的教师、行政干部800余人。
1955年2月
校务委员会会议讨论上届实习总结和下届实习计划,通过《关于废止课代表制度的决定》、《第六届教育实习总结》。
1955年3月
检查工作组举行第1次会议,对当前工作做了重要决议。
1955年3月
校部召开关于在我校进一步开展宣传唯物主义与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问题的教师座谈会。教师和各部门负责人70余人参加座谈会。会议由副校长何锡麟主持。
1955年3月
学校布告马克思列宁主义业余大学已经成立,撤销原有的教师学习委员会。
1955年3月
新校学生会群众文化部展开了全校性的讨论,使同学们统一认识“指导群众丰富生活,开创生活阵地,从群众的实际生活要求出发”的工作方针。
1955年3月
中文系语言教研室召开了汉字简化问题讨论会。葛信益首先传达了吴玉章、胡乔木于3月15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办的关于汉字简化问题的报告会上的讲话。教研室各位教师针对中国文字改革的方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所提出的汉字简化的方针和办法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由教研室整理后寄给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作参考。
1955年3月
召开指导实习经验交流会。
1955年3月
校务委员会召开第17次扩大会议,交流教研室主任领导教学工作的经验。副校长何锡麟在会上作了“关于改进我校教研室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总结发言。
1955年4月
校团委召开第1次团代会,281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听取并讨论了胡斅贽的工作报告。大会期间,校长陈垣、校党委书记李开鼎以及市团委书记张大中分别到会讲话。
1955年4月
我校和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三校负责人签订了三校《互助合作合同》,商定:在发挥教学人员潜力方面,三校在可能条件下可互相吸收进修生、研究生,代为培养一定课程的师资,教师可互相兼课,在一定条件下可允许他校教师或学生听课,教师可允许借聘一个时期,三校所聘专家可互相帮助解答教学和科学中与专家特长有关的问题;在工作经验交流方面,三校负责人可定期举行座谈会,校代会(或校务委员会)及有关的系代会可交换计划,三校各有关教研室可交换工作计划和互相派人参加重要的会议及教学和科学活动,三校各有关工作部门可交换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互相参加一定的会议,三校的社团组织除交流经验外,还可利用假期或纪念节日,组织群众性活动;在图书资料利用方面,三校图书馆可互相交换已编印的全部图书目录,可根据需要与可能在现有的合作基础上以教研室为单位进一步扩大现行馆际借书办法的范围,三校间性质相同或相近的教研室可交换教材、论著及资料目录。
1955年4月
举办“原子能晚会”,介绍原子核模型和原子能发电站的知识,帮助大家了解原子能对和平建设的巨大用途、原子弹的基本原理和可能带给人类的灾难。
1955年4月
学校组织第7届教育实习,6位苏联专家、200多位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42%以上)参与了实习指导。
1955年5月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办法》制定,规定培养研究生的目标要达到高师师资水平,要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系统的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独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对研究生的来源和条件,也作了具体规定。
1955年5月
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来信介绍了学校概况(拥有来自70个民族的学生)、学生生活(学生学习优秀,积极从事社会工作),表示希望通过刊物与我校建立通信联系,加强友谊。
1955年5月
教育部通知我校举办高等师范函授部。
1955年5月
学校举行检查工作总结报告会。教育部副部长柳湜和费拉托夫顾问出席并讲话。
1955年5月
我校和协和医学院、北京农业大学、河北师专、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北京电影学校、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中央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8所院校,联合举办田径运动会。3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各项比赛。我校获男、女两组总分第1名。
1955年5月
校务委员会会议通过了20名助教提升讲师的名单,讨论并原则通过《对当前研究生工作的决定》和《当前培养助教工作中几个问题和解决的意见》。
1955年6月
校部、地理系、政治教育系等从北校,图书馆、体育教研室、直观教育馆、俄语系部分从南校同时迁入新校,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幼儿园则从南校迁入北校。迁校工作于8月底全部完毕。
1955年6月
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委员会成立大会,高校中的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共21人,我校陈垣、黎锦熙教授名列其中。会上,中国科学院聘请我校白寿彝教授为历史研究二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朱智贤教授为心理研究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5年6月
全校教职学员集会,声讨“胡风反革命集团”罪行。副校长何锡麟在会上作第1次报告。
1955年6月
根据政务院、教育部的批示,《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移交至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1955年6月
副校长何锡麟向全校作了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问题的第2次报告。
1955年6月
我校召开师生员工大会,副校长傅种孙报告粮食问题和全面节约的问题。
1955年6月
在南校大礼堂举行欢送崔可夫和彼得鲁舍夫斯基回国的大会。
1955年6月
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访问第二附属小学。
1955年7月
学校以化学系为试点,开办函授班。首期招收75名学员。
1955年7月
我校成立科学讨论会筹委会。
1955年7月
校长陈垣向各系、各直属教研室、教务处、人事处发出关于考试与考查工作的补充通知《执行〈高等学校课程考试与考查规程〉的几个问题》。
1955年7月
校委会会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1955—1956学年工作纲要》。
1955年8月
关于政治教育系与历史系的合并问题,初步定名为“历史政治系”,于7月14日报请教育部核示。在8月15日校务委员会上提出关于合并后的名称问题。在未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前,暂保留原名称不变。
1955年8月
校务委员会研究了科学论文的审查办法与奖勉办法。
1955年8月
学校颁布《当前培养助教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意见》,要求加强领导,建立各种检查制度,严格地举行成绩考查,做好助教提升讲师的工作,并提出助教升讲师、讲师升副教授的标准。
1955年8月
教育部批准我校呈报的《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办法》。
1955年8月
阿尔巴尼亚文化代表团团员、阿尔巴尼亚师范学院院长哈桑·杜玛来校参观访问。
1955年8月
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师范附属学校的设置及领导关系的规定》,我校原有的附属中、小学、幼儿园除保留附属中小学及附属幼儿园各一所外,女附中和二附小归教育部直接领导。各校党、团的领导和一般属地方性的活动,由北京市统一领导。第二附属中学及第一附属小学由北京市教育局领导。10月份,女附中改称“北京实验中学”,二附中改称“北京市第一○一中学”。一附小改称“北京市第—实验小学”,二附小改称“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1955年8月
副校长何锡麟向教职工及学生作关于“肃反”问题的报告。
1955年9月
我校西安分校建校委员会在西安成立,副校长傅种孙为建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5年9月
全校开始学习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5年9月
教育系、生物系、图书馆、警务处、物理系、化学系、中文系、数学系先后成立8个部门工会委员会。
1955年9月
新校举行本学年开学典礼。校长陈垣作报告,教育部副部长柳湜和库兹涅佐夫专家发表讲话。
1955年10月
法国当代作家让 保尔 萨特和西蒙娜 特波娃到校参观访问。
1955年10月
学校举行劳卫制测试。测试结果:参加一级锻炼者1379人,合格者618人;参加预备级锻炼者819人,合格及优秀者723人;总计各级达标者1467人,占参加锻炼者总数的66.7%。
1955年10月
新校学生会群众文化部为了进一步开展学生的文化活动,整顿了旧有的文艺组织,在此基础上成立了7个文艺社团:合唱团、舞蹈团、剧团(内分话剧组、越剧组)、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队、美工组、文艺社(内分阅读组、创作组)。
1955年10月
苏联文化代表团来校参观访问。
1955年10月
苏联英雄卓娅和舒拉的母亲——柯斯莫捷绵斯卡娅来校参观访问。
1955年10月
新校举行“体育日”,校长陈垣、副校长何锡麟到会讲话,全校3000人参加了活动。中文系女生组织的“古丽雅锻炼队”等8个队获得“优秀锻炼队”队旗,486人获得“劳卫制预备级奖章”。
1955年10月
美国黑人男中音歌唱家奥布列·潘基到音乐系参观。
1955年10月
以越南作家、越南文科师范大学校长祁泰梅团长为首的越南作家记者代表团一行4人来校参观访问。
1955年10月
北京市26所高等院校田径运动大会在北京钢铁学院举行。我校44名田径运动员参加比赛,男、女组共得奖章23枚。其中刘哲静同学以13秒9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第1名。
1955年10月
我校第4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453人。大会讨论并通过上届执委会工作报告,学校行政表扬先进班,表扬优秀创作,选举新的执委会,通过新的学生会章程。上届学生会主席滕庭康代表第3届执委会在会上作了关于《学生会第三届执委会工作总结报告》的说明。副校长何锡麟和党委书记李开鼎出席了大会,并分别作了《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争取成为“三好”积极分子和先进班而努力》和《提高政治觉悟,为争取做一个新型的人民教师而奋斗》的报告。何锡麟在会上宣布了校委会根据团委会建议而规定的《关于表扬学生先进班的暂行条例和办法》,并据此授予8个班以“先进班集体”的称号。大会还表扬了一些班级和个人的优秀创作,并给予了物质奖励。
1955年10月
第8届教育实习开始。教育实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董渭川报告了本届实习的特点和面临的新情况:实习地区分散,各系各专业要求不同。
1955年11月
历史系开放了文物室,近千名师生和行政工作人员前往参观。文物室收藏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各代的许多宝贵的文物。其中有石器和彩陶,殷墟出土的甲骨(200多片),商周的铜器、玉器、兵器,从商周的贝钱到清代的各种货币,历代的陶瓷器和汉瓦、砖等,共约千余件。还有自汉到唐宋各种画像造像拓片1000多张。
1955年11月
莫斯科市立波将金师范学院赠与我校图书制图教学资料。
1955年11月
全校师生员工举行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38周年大会。
1955年11月
美国黑人男中音歌唱家奥布利·潘基和捷克女钢琴家玛利·克诺克娃来我校音乐系参观。
1955年11月
校长陈垣召集新校各系、组主任举行汇报会,汇报科学研究和培养师资工作。
1955年11月
校委会会议讨论通过《系、组暂行工作条例》,从组织上保证了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工作的进行。
1955年11月
农业部部长廖鲁言来校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全校师生员工开始学习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和党的七届六中全会(扩大)《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1955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
1955年12月
我校本科161种课程,半数已有了教学大纲,尚未制定教学大纲的课程,也都有了讲授计划和内容提要。
1955年12月
俄语教学法专家兼校长顾问维查尔尼可夫到校。
1955年12月
行政会议通过《关于健全学生班组织的决定》,明确了班和小组的组织以及班长、副班长的职责和产生办法。规定学生班每班学生人数应为30人,设正、副班长各一人,在系主任领导下共同负责有关本班学习与生活的工作。
1955年12月
团委会、学生会、中国现代革命史教研组为纪念“一二·九”运动20周年和“一二·一”运动10周年,联合举办中国学生运动图片展览会。
1955年12月
数学系与北京市第九女子中学,生物系与北京市第四十中学签订了教育实习互助合同。
1955年12月
新校学生会请作家老舍作关于汉语规范化问题的报告。
1955年12月
北校3支优秀锻炼队——青年近卫军锻炼队、刘胡兰锻炼队和校三锻炼队开始开展“北京—莫斯科国际友谊长跑”活动。
1955年12月
中国共产党北京师范大学第1次党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0名,列席代表44名,代表全校3个总支、59个支部的698名党员。大会开了两天后因故暂停,中间休会5个月,并于1956年5月13日继续进行。
1956年1月
在校委会第22次会议上,我校28位助教提升为讲师,另外2位教师确定讲师身份,3位讲师提升为副教授。
1956年1月
越南文科师大同学给本校同学来信。信中介绍了越南文科师大的基本情况、3位中国留学生在越南的学习情况、越南的概况等,希望与我校同学们建立联系,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1956年1月
中文系贯彻《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的计划获得校部批准。计划中提出了一些宣传、推广普通话的具体办法。
1956年1月
校工会体育部开会,研究了在教职工中开展体育锻炼的问题。会上决定:根据市教育工作的指示,1956年开始在教职工中推行劳卫制体育锻炼。会议确定以部门为单位、以锻炼队(组)为基础推行劳卫制。经过一年的劳卫制锻炼,凡经测验达到标准者,由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发给证书和证章。
1956年1月
校委会讨论通过1956年科学研究总计划。
1956年1月
科学讨论会筹委会举行第2次会议,科学讨论会将延至4月下旬举行。
1956年1月
为庆贺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团委会组织了160名学生代表,分别到新四区圣济堂国药店和永丰化工厂去问青年职工祝贺。
1956年1月
为庆贺手工业全部实现合作化,全校师生员工4000多人组织“贺喜队”参加全市手工业者的庆贺游行队伍。
1956年1月
师生代表480多人到天安门同全市各界人民和毛主席以及中央负责同志们共同庆祝首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
1956年2月
师大教师举行座谈会,对周恩来总理于1月作的关于知识分子新的分析和估计的报告,表示热烈拥护。
1956年2月
我校举行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大会,教育部副部长柳湜作关于高师教育任务的报告。副校长何锡麟报告我校12年初步规划问题。
1956年2月
学校在新校举行了劳卫制发奖大会。全校获得一级、二级劳卫制证章者共有797人。体委会主任傅种孙在大会上讲话。
1956年3月
青年团第2次团员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3月
新校由物理、数学、历史、俄语、地理、中文6个系的744名同学,组成了一支扫盲大军,承包了北太平庄、大钟寺、马甸三乡的全部扫盲工作。
1956年3月
在校委会第24次会议上,决定从本学期起实行教学工作量和工作日制度;3位讲师提升为副教授,60位助教提升为讲师。
1956年3月
学校召开表扬优秀生大会,350名优秀生获奖,153名学生受到表扬。同时还选出61同学,出席北京市团委召开的“三好”学生大会。
1956年3月
根据高教部、市体委、团市委召开的高校体育工作会议的指示,我校学生体育协会正式成立。
1956年3月
九三学社北京师范大学支社召开全体社员大会,传达九三学社第1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与决议,并选举第4届支社委员会。出席者除了社员20余人外,还有各系教师7人。师大党委会张斧、金永龄、李开鼎等人、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薛愚等到会指导。大会由董渭川主任委员主持,祁开智代表作了传达报告。
1956年3月
南校教职员、学生219人在广安门外参加了永定河引水工程的义务劳动。图画制图系系主任卫天霖教授也参加了劳动。
1956年4月
图画制图系的制图专业并入数学系。图画专业和音乐系都从师大分出,在这两个系的基础上另建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后改为北京艺术学院)。
1956年4月
数学系举办中国算学史料展览。展出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算学史专家李俨的藏书670部、共1500多册。
1956年4月
我校举办直观教具和教育实习展览会,展出2000多种各系师生设计、创制的直观教具。
1956年4月
在教育部领导和主持下,以我校为主的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经验交流会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共有70人。我校提出了11个经验介绍报告。
1956年4月
学校开展第9届教育实习。参加本届实习的全校各系三年级学生共1280人,分配到41所实习学校。
1956年4月
根据教育部关于委托筹办“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的指示,学校行政会议决议,抽调老志诚、卫天霖、孙伟等9人组成“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筹委会”。
1956年4月
教育部撤销我校1956年在西安设立分校的计划。
1956年4月
历史专业二年级学生共70余人拜访历史学家吴晗教授。吴晗教授就我国历史科学目前的发展水平以及青年应该如何向历史科学进军的问题给同学们作了详细的讲述。
1956年5月
本校有61名学生经学校批准,出席了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召开的“北京市高等学校‘三好’学生大会”。
1956年5月
中国教育工会北京市第2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我校工会选出祁开智、张云波、金永龄、奚炳海等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
1956年5月
越南教育工作者代表团来校参观访问,了解文、史、地各系讲授方法和教学组织等情况。这是越南派来我国的第一个高等师范教育代表团,代表团由团长陈文富(越南文科师范大学教授)等7人组成。
1956年5月
我校运动员张振春和谢凤雏在北京市大学生运动会上分别打破了市男子800米和女子800米的纪录。
1956年5月
我校第1次党员代表大会闭幕。全校党员人数已达673人,大会总结了自1954年以来的工作成绩,提出要反复深入地贯彻执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慎重做好发展党和巩固党的工作。大会选出了新的党委会和党的监察委员会等领导机构,张斧任党委书记、陈璨任副书记。李开鼎代表校党委作了自1954年9月以来的工作总结报告。
1956年5月
教育部通知同意我校艺术系于今年暑假后独立成立北京艺术师范学院。
1956年5月
苏联青年代表团亚罗斯拉夫州州委书记巴拉金、塔什干师范学院团委书记阿赫麦多娃来校举行座谈。我校2000多名学生参加了欢迎会,并向代表团和苏联青年赠送了纪念品。
1956年5月
我校学生张振春和谢凤雏在全市工人、学生“优秀运动员”运动会上再次打破北京市纪录。
1956年6月
我校党委会分别邀请无党派和民主党派人士进行了座谈,征求对党委统战部工作的意见。出席座谈会的有:无党派民主人士傅种孙、钟敬文、穆木天、胡明、李长之、朱智贤、郑华炽、刘启戈、陈友松9人,民主党派负责人祁开智、白寿彝、陶大镛、王心正、鲁宝重、胡志彬、陆宗达、胡梦玉、谢斯骏、何兹全、赵擎寰、萧璋12人,党委代表张斧、黄彦平、谭丕模、姚慧敏、周群、金永龄6人。
1956年6月
学校举行第1次科学讨论会,为期10天,期间共举行了3次报告会,29次分组会,提出科学论文和报告共51篇。
1956年6月
新校、北校分别举行了学生文艺创作优秀节目颁奖会。新校得奖节目22个,其中9个节目获得“荣誉奖”,7个节目获得“创作奖”,6个节目获得“演出奖”。北校得奖节目22个,其中9个节目获得“创作奖”,2个节目获得“表演奖”。与文艺创作会演同时,新校学生还举办了“美术作品展览”。其中有19件美术创作获奖:一等奖5件、二等奖9件、三等奖4件,中文系一年级(4)班学生创作的剪纸“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获得了集体创作奖。
1956年6月
学校在北校大礼堂举行欢送会,欢送库兹涅佐夫、瓦里可夫、玛努依连柯、谢孔4位苏联专家回国。
1956年7月
我校9位同学参加了北京市第1次国家等级运动员测验。数学系谢文泉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以105.5公斤的挺举成绩打破北京市轻量级挺举105公斤单项纪录,他参加的推举和抓举两项也分别打破了北京市高等学校运动会的纪录。黄唯志、罗焕馨、和铁民、王兴华、谢远应、张仁生、夏泽苗7位同学达到了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
1956年7月
校部负责同志召开集体办公会,会议决定组织基建委员会。
1956年7月
学校开办了五年制正规函授班。函授教育扩大到7个系(化学、中文、历史、地理、教育、物理、生物),函授生达1007人。这些学员分别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40个城市的333所中学。
1956年7月
中央宣传部批准北京师范大学筹办《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分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两种。
1956年8月
青年团北京市第4次代表大会召开。我校共有14位同志代表全校3400多名团员参加了团代会。
1956年8月
我校举行函授班开学典礼。
1956年8月
在北京主持召开了高等师范学校文、史教学大纲讨论会,讨论修订了20种科目的教学大纲。中文系黎锦熙教授、历史系白寿彝教授等30余人参加了文、史科目讨论。物理系张宗燧教授、化学系鲁宝重教授等10余人赴上海参加理科教学大纲讨论工作。
1956年9月
校党委会举办了党课学习,对要求入党的同志(以学生为主)进行党员标准八项问题的教育。参加这次学习的有3000多人。
1956年9月
校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1956—1957年工作纲要》,提出在“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学校以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是全校人员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1956年9月
九三学社师大区支社隆重举行欢迎新社员大会。这次被批准入社的和正在审批中的社员有郑华炽、李长之、刘若庄、陈信泰等16位教授、讲师。副主任委员萧璋致欢迎辞,并说明九三学社的任务在于团结高级知识分子,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共同奋斗。
1956年9月
10名越南留学生和1名印度尼西亚留学生到中文系学习。
1956年10月
学校秋季运动会首次结合了国家等级运动员测试,有5人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52人达到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
1956年10月
教育系成立教育科学研究室。
1956年10月
第10届教育实习开始,历史、教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6个系(生物、俄语、中文3个系暂停一次实习)的675名四年级学生被分配到34所中等学校实习,其中教育系的实习生到3所中等师范学校实习。
1956年10月
为加强对学生科学小组的领导,校长陈垣批准了《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科学小组组织暂行办法》。
1956年10月
朝鲜教育考察团一行30余人在团长郑镇石的率领下来校参观。
1956年10月
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学校举行了鲁迅纪念晚会。1000多名师生和14个兄弟学校的代表参加。鲁迅夫人许广平应邀作报告《鲁迅的生活及鲁迅对青年的培养》。
1956年10月
师大青年团第2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听取、讨论和通过上届团委会的工作报告,并选举新一届团委会。张鸿斌代表上届团委会对《团委会工作报告》作了补充发言,着重分析了当前青年的思想情况。13位代表在会上发言。28日上午,校长陈垣到会讲话。大会最后宣布了选举结果,25人当选为新一届团委会委员。
1956年11月
我校师生员工4000多人集会,抗议英法武装侵略埃及。
1956年11月
我校师生员工5000多人参加游行,支援埃及人民的反帝斗争,抗议英法武装侵略埃及,向英国驻我国代办宣读并递交了抗议书,向埃及驻我国大使馆递交了声援书。
1956年11月
我校师生员工举行大会,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39周年。
1956年11月
学校第5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何培修同学代表上届学生会执委会在会上发言。黄儒兰等5位代表就群众文化活动、爱护公物、反对浪费、自由支配时间、新校对北校同学的关心等问题作了发言。副校长傅种孙在会上讲话,鼓励代表们把学生工作做好,把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好,号召同学们继承师大学生光荣传统,树立良好学风和校风,自己怎样要求老师,就怎样要求自己,把学校办成真正的师范大学,把自己培养成名副其实的师大学生。会议选举了何培修等11人为新一届学生会执委。
1956年11月
校工会、民主党派、青年团、学生会联合举行大会,纪念孙中山先生90周年诞辰。
1956年11月
学校行政会议通过我校关于保证教师业务工作时间的规定、关于会议汇报制度的规定,以及我校函授班暂行规程等重要章则制度。明确规定:每天上午与晚上为教师业务工作时间,教师要尽可能减少兼职;精简会议,提高会议质量;减少各系、组及教师等书面材料的负担;校部各部、处、室应加强联系,向各系布置任务应做到统一计划、合理安排。校行政决议:确定每年12月17日(本校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开学日)为校庆日。
1956年11月
法国青年代表团一行18人来校访问。
1956年12月
何锡麟任校党委书记。
1956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
1956年12月
政教系与历史系合并改称为历史系,分设政教和历史两个专业。
1956年12月
为支援我国新建的一批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全校抽调了76位教师(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8人,助教54人),分赴北京、天津、陕西等15个省市的师范院校工作。
1956年12月
历史系、俄语系部分由北校迁到新校文史楼。
1956年12月
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师范大学支部举行全体盟员大会,一部分申请入盟的同志及所联系的群众也应邀出席。大会主席陆宗达主任委员致词,全体盟员必须努力做好党的助手,积极参加“八大”文件的学习,保证“学校工作纲要”任务的完成。
1956年12月
埃及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来访。
1956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周扬来校作有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有10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周扬在报告中详细分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的历史条件和巨大意义,谈到了应如何学习苏联的问题,并着重谈了关于如何继承我国民族的优秀传统以及年青一代如何虚心地向老前辈学习的问题。会后,历史、生物等几个系的教师,结合周扬的报告讨论了“八大”文件学习讨论提纲中的一些问题。
1956年12月
第65次行政会议召开,决定在全校进行全面深入的节约与浪费检查。
1956年12月
新校举行校庆晚会。
1956年12月
召开校工会第3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110人,列席会议的有各部门委员会干部、党总支书记、教员支部和直属支部书记或委员20余人。大会总结了工会3年来的工作,也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大会选出了鲁宝重等27人为新一届校工会基层委员会的委员,并通过了大会决议。
1956年12月
英国教育工作者吉尔斯来校参观访问。
1956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副校长何锡麟代表校党委结合本校情况对全校人员传达了中共中央二中全会主要的精神与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形势、第一个五年计划问题及1956年计划执行情况与1957年预算等问题。指出,我校要本着勤俭办学的精神积极贯彻二中全会的精神。各系各单位也根据行政会议决议检查物力与财力的节约与浪费的情况。
1956年12月
校工会第3届委员会召开第1次会议。会议根据代表大会的精神确定了工作方针:在党的领导下,加强与会员群众的联系,通过组织活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发挥共产主义学校的作用,教育会员在工作和社会等方面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切实关心会员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困难,以顽强的精神保护群众的利益;工会组织应积极动员会员向一切浪费现象展开斗争,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的群众监督作用;根据各阶层的特点,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会议决定成立教师、职工、妇女、组织、生活、文体、宣教7个委员会,设立两个财务委员,研究了各委员会的任务,推选鲁宝重为校工会主席,副主席为陆宗达、廖泰初、何兹全、孙伟、朱蕙芗、张延祜(兼秘书长)。为了加强校工会的集体领导和对部门工作的领导,确定了会议和工作制度。
1957年1月
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代表团团长凯洛夫院士、团员作家尤达耶夫、画家威列依斯基和奥斯特洛夫斯卡娅与我校同学欢庆元旦。
1957年1月
日本教职员工会教育考察团一行43人来校参观访问了幼儿园和物理系。
1957年2月
根据教育部的决定,我校决定成立制图工艺系(名称尚未最后确定)。
1957年2月
全校停课一周,学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与《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1957年2月
新校工会家属工作委员会筹委会正式成立。筹委会讨论并通过每幢或每区推选家属代表一人进行日常工作,再由代表中选举出工作委员会委员。家属工作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是:组织文化时事政策学习、宣传“五好”、宣传“勤俭建国,勤俭治家,努力增产节约”,组织副业生产。
1957年3月
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王古鲁教授带领研究生和助教,在徐士年先生的帮助下,举行了一次小型照片展览。展品都是国内少见的珍本、照片等研究古典小说的重要资料,内容主要是《水浒传》讲史和“三言二拍”。
1957年3月
校委会第30次会议讨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等问题,总结以往教学工作的成绩。采取的具体措施有:(1)对教学计划作适当调整:减轻公共课、减少辅助课,加强专业课、增开选修课;(2)印发讲义和参考资料;(3)教师认真备课,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治学方法的指导;(4)试行学年作业;(5)举行科学报告会,报告科研动态,激发学生科研兴趣;(6)重视加强教学组织工作,检查听课,组织观摩课;(7)改进教育实习;(8)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
1957年3月
图书馆教育科学分馆正式开放。分馆设在教育楼一层东部。阅览室内设有学生阅览座位80个,并在书库内设有教员阅览座位18个。教育科学图书分馆的设立,使本校图书馆更具特色。
1957年3月
校委会会议讨论并通过1956年科研总结和1957年科研计划。
1957年4月
英国文化代表团团员、国际新教育学院主席约瑟夫 劳利维斯来校参观访问。教育系系主任彭飞、系副主任陈友松、关瑞吾和教育系教授瞿菊农接待了来宾。
1957年4月
校团委会从本月起开展“怎样做一个共青团员”的教育活动。团委会组织各支部举行了座谈,明确团改名称(指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意义,交流迎接团代会的打算。各支部在这次座谈前先学习了4月1日《中国青年报》的社论,以及毛泽东的著作《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和《给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等。全国团代会期间,本校团委会组织收听广播,并学习大会决议和新团章。
1957年4月
第11届教育实习开始。按照教育部的新决定,这次实习将三年级学生的教育实习由6周改为4周,四年级学生的教育实习由6周改为8周。
1957年4月
以匈牙利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纳吉 山道尔为首的匈牙利教育代表团一行5人来校参观访问。副校长傅仲孙、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刚等接待了来宾。代表团分别到教育系和地理系参观、座谈,并介绍了匈牙利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情况。
1957年5月
校党委统战部召开民主党派联席会,研究学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同时,布置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整风做准备。
1957年5月
教育部在我校召开学校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中文系、地理系和中文科、地理科的教学计划讨论会。
1957年5月
校党委连续邀请全校教授、副教授座谈,要大家帮助党整风。会上,党委书记何锡麟指出,此次整风的目的是揭露矛盾、分析矛盾,通过边学习、边检查、边改进,有步骤地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整风主要是整共产党的风,而不是整党外人士。整风的方法不是关着门整,而是公开征求大家的意见。他要求大家打破顾虑,畅所欲言。接着,各系、各单位以及工会和各民主党派也都分别举行各种会议,帮助党整风。
1957年5月
校党委召开全体教职员学生大会。党委书记何锡麟传达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彭真在北京市委宣传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动员开展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报告之后,何锡麟向大家介绍了本校学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情况以及此次整风学习的对象、目的和方法,请大家对学校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提出意见。
1957年5月
第1次领导干部座谈会,副校长傅种孙发言。谈了9个问题:(1)党群关系;(2)北师大没有了基本队伍;(3)发展党的问题;(4)职权问题;(5)部、党对附校的领导;(6)北师大教授的痛心事;(7)学生的失望;(8)随风而靡;(9)整风究竟是整谁。
1957年5月
学校举行春季运动大会,8人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
1957年5月
师大民盟支部召开教授座谈会,一致主张“民主办校”。
1957年5月
校党委邀请教务处、研究部、直观教育馆、人事处、校办部分行政干部座谈,帮助党除“三害”。
1957年5月
校党委书记何锡麟代表党委就进一步开展整风运动问题向全体同学作报告。他肯定了广大同学群众性的批评运动,并要求大家毫无顾虑地提出各种意见,揭露党委的“三大主义”。党委同时要求同学做到整风、学习两不误。一方面积极对三大主义提出批评;另一方面保证学习的正常进行。
1957年5月
校党委常委会研究边整边改的问题。会议决定由何锡鳞、王曦、孙伟三人组成“边改小组”,负责此项工作,并责成各总支也立即抽出人力,研究和着手解决一切可能解决的问题。
1957年5月
校党委邀请校部负责人、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系系主任和工会负责人举行座谈,请他们对如何进一步开展整风运动提出意见。武兆发、胡明、朱蕙芗、祁开智、张天麟、董渭川、张禾瑞、王心正、傅种孙、陈友松、赵擎寰、胡梦玉12人在会上发言。
1957年5月
校党委邀请校部党外人士举行了第3次座谈。
1957年6月
全校师生员工举行大会,校党委书记何锡麟代表党委就当前整风运动问题作报告。对前一段整风运动做了简要的估计,提出当前任务是继续贯彻大鸣大放,要求鸣得深、放得透,党委要与群众一起共同研究解决,边整边改。
1957年6月
校党委就整风问题邀请校部负责人和部分教授、副教授举行了座谈。
1957年6月
学校举行师生员工大会,党委书记何锡麟作了《接受善意的批评,切实纠正错误》的报告,对整风运动开展一个多月以来的情况做了初步小结。
1957年6月
校党委书记何锡麟作关于“反右”斗争问题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1)国内的形势,“反右”斗争性质和斗争情况;(2)我校的情况;(3)掌握武器、站稳立场,坚决与“右派分子”进行斗争。
1957年6月
校党委邀请教师座谈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反对“右派”的斗争。
1957年7月
全校师生员工在大操场集会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36周年。党委书记何锡麟在会上作报告,号召大家在“反右”斗争中经得起考验,把自己锻炼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957年7月
第75次校行政会议决定,成立附校筹备委员会,负责附属委员会成立前的组织筹备工作。
1957年7月
校党委书记何锡麟代表党委向全校师生员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反右派”斗争的报告。何锡麟对本校当前“反右”斗争的情况进行了评估,认为当前的任务是克服“右倾”情绪和温情主义,坚持说理斗争。
1957年7月
校党委副书记张斧代表党委在全校人员大会上作关于“肃反”问题的报告。
1957年7月
校党委邀请部分教师座谈当前“反右派”斗争。
1957年7月
全校集会纪念“八一”建军节30周年,杨成武上将在大会上作报告,勉励同学们继承革命传统,永远听党的话。
1957年8月
为了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刘墉如任党委第一书记、第一副校长,王正之任党委副书记。
1957年8月
校党委书记何锡麟代表党委在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上报告关于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初步总结。主要内容是:(1)整风运动;(2)“反右派”斗争;(3)从“反右派”斗争中学到了什么:必须树立党对高等学校的坚强领导,知识分子必须继续深入地进行思想改造,校内要造成良好风气,在新的基础上加强团结。
1957年8月
各系教师座谈“反右”斗争的收获和体会。
1957年8月
校党委副书记、教务长黄彦平向本届全体毕业生作了关于服从国家统一分配的动员报告。
1957年8月
校党委会召集各民主党派整风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畅谈“反右”斗争的经验与收获。
1957年9月
学校恢复设置体育系。
1957年9月
校长陈垣、副校长何锡麟邀请部分老教师就如何在我校进一步深入开展“反右派”斗争和安排新学年的计划进行座谈。会上一致认为迫切需要进行思想改造,思想教育必须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1957年9月
1957—1958年度开学典礼举行。副校长何锡麟作了本学年方针任务的报告,指出新学年的中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1957年9月
学校成立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办公室,党委副书记王正之担任主任,政治教育系系主任王文枢任副主任。
1957年10月
校务委员会举行第32次会议,讨论工作纲要,通过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计划。
1957年10月
副校长何锡麟代表党委向全校人员作了《大力整顿作风,改进工作,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报告。
1957年10月
校党委召开党员干部会,号召全党动员,下定决心集中力量进行整改(即整顿党的作风,改进党领导下的各项工作)。
1957年10月
校党委成立整风办公室,由党委副书记王正之、张斧分别担任正副主任。
1957年10月
校党委邀请各方面人士与各级领导干部举行座谈,号召广大群众继续深入大鸣大放,要求各级领导要坚决大胆地及时整改。
1957年10月
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号召全校大力进行整改。全校共贴出大字报1841份,共提意见30471条。各单位就广大群众所提出的意见,逐条地进行了分析、归纳、研究和检查,并将这些意见答复和改进了1175件。
1957年11月
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除全体党委委员出席外,各系党总支书记和系主任都参加会议。会议认为,在全校范围内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1)加强领导,整顿作风;(2)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3)贯彻“勤俭办校”的方针,反对铺张浪费;(4)精简机构,整顿组织;(5)端正劳动态度,加强劳动纪律;(6)加强劳动教育,开展义务劳动;(7)对“右派分子”的处理。
1957年11月
全校6000多名师生集会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节。
1957年11月
副校长何锡麟代表党委向全校人员作整改工作报告,要求校内各单位集中力量在本周内把群众所提一般性问题处理完毕。
1957年11月
校务委员会举行第33次扩大会议,通过党委提出的关于精简机构、紧缩编制、减少人员、下放干部、支援农业生产等问题的意见。
1957年11月
副校长何锡麟在全校人员大会作《用革命精神紧缩机构、减少人员、大力支援农业生产战线》的报告。
1957年11月
校党委统战部召开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会,征求关于精简机构、下放干部的工作的意见。
1957年11月
校党委召开党内外干部会议,党委第一书记刘墉如就精简机构、下放干部的重要意义和具体问题作了报告。
1957年12月
校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会上传达和讨论了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指示,通过了我校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的冬季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计划。
1957年12月
校党委连续召开会议,对下放干部名单进行审批。经自愿报名,领导批准,本校共有295名干部下放劳动,下放人数占全校干部总数(1617人)的18.2%。其中,有177人下放到农村(永丰、宏丰、曙光三个农业合作社),51人下厂,67人支援外校。
1957年12月
全校师生员工集会,热烈欢送下放干部。在会上校长陈垣、党委第一书记兼副校长刘墉如发表讲话。
1957年12月
校党委邀请校部和各系负责人、民主党派整风小组长、教授代表、校工会主席团、部门委员会主席等40余人座谈关于处理我校“右派分子”的问题。与会同志一致拥护党委关于处理“右派分子”的决定,大家还积极地提出了许多关于处理“右派分子”的办法和建议。
1958年1月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系,学制从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实行半工半读。并且要求本科生在五年毕业时,达到研究生的水平。对其他各系,也要求逐步过渡到半工半读。
1958年1月
开始进行“教育大革命”,将政治理论课改为共产主义教育课。不再系统讲授马列主义理论,而是进行专题性的学习和讨论。
1958年1月
校党委提出处理“右派分子”的初步意见。
1958年1月
校委会会议讨论并通过了1957—1958学年工作纲要。
1958年2月
校党委第一书记、副校长刘墉如主持召开了校务委员会第37次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国家薪给人员和高等学校学生中“右派分子”处理原则的规定,并对处理“右派分子”的工作做了安排。
1958年2月
校委会举行第38次扩大会议,校党委第一书记、副校长刘墉如主持会议。会议审批了基层单位提出的教职员及学生中“右派分子”的处理意见。
1958年2月
170多名教职员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1958年3月
校党委统战部邀请民主党派及工会负责人举行座谈会,就如何在我校贯彻执行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问题交换意见。
1958年3月
校党委第一书记、副校长刘墉如主持召开第43次校务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关于开展反浪费、反保守运动的问题,并对组织机构进行调整:教务处、研究部、函授处及人事处的学生科合并为教务处、函授教育处,原教务处所属教学设备科主管的教学设备工作并入总务处财务科,教材印刷、发行交流工作划归印刷厂,由总务处领导。
1958年3月
校党委召开全校教职学工大会。党委副书记王正之向全校教职学工作《鼓足干劲,进一步全面展开本校反浪费、反保守的革命运动》报告,号召全校人员进一步开展反浪费、反保守的革命运动。党委第一书记、副校长刘墉如作了重要讲话,指出这次运动发展的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经济问题出发,再引深到政治、思想问题,通过政治、思想问题的解决,然后彻底解决经济问题。他还指出,“双反”运动的目的是要在短期内培养出“又红又专”的干部。
1958年3月
新校选区投票选举周群、高羽、张禾瑞当选海淀区人民大会代表。5000多名选民参加选举,投票选民占在京选民的99.88%。
1958年3月
副校长何锡麟代表党委作了关于当前“双反”运动的报告,动员全校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向红透专深大跃进。
1958年4月
召开修建十三陵水库工程义务劳动动员大会。会上,党委第三副书记、支援修建十三陵水库义务劳动总指挥张斧代表党委及指挥部作报告。
1958年5月
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的3000多名指战员举行誓师大会。
1958年5月
我校3300人的劳动大军奔赴昌平县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的义务劳动。
1958年5月
校党委召开各行政单位直属支部书记会议,认为目前各单位的“双反”运动已进入向党交心和写思想总结的阶段,必须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性,自觉革命,互相帮助,做好总结,把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1958年5月
全校师生员工举行前后方会师大会。
1958年5月
校党委分别召开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座谈会,座谈“双反”运动中思想改造的收获和体会。副校长何锡麟代表党委讲话,宣布了“双反”运动思想改造阶段在教师中已告一段落,布置了下一阶段的任务:学好总路线、总任务,迎接大辩论。
1958年5月
校党委第一副书记王正之根据党的八届二次会议的精神向全校师生员工作报告,号召大家深入学习总路线。
1958年6月
全校教职学工“建设共产主义新师大跃进大会”召开。党委第一副书记王正之代表党委致开幕词,校长陈垣讲话。27位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的代表相继发言。党委第一书记、副校长刘墉如作了重要讲话。
1958年6月
校党委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如何在本校贯彻总路线的问题。会议认为,要实现总路线,必须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打掉自卑感,树立起敢说敢想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坚决地拔掉白旗,在全校到处插遍红旗。
1958年6月
校党委第二副书记、副校长何锡麟在全校教职学工大会上作关于《全党动员,全校动员,为彻底实行教育大改革,办好共产主义的新师大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1)本校今后五年的任务;(2)教育大改革;(3)加强党的领导。
1958年6月
新校图书馆开始动工兴建,广大教职学工都参加了修建图书馆义务劳动。教育系1957级同学苦干3个月,帮助修建了师大实验小学教学楼。
1958年6月
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教育大革命如何开展的问题。会议要求全校人员自20—27日,苦战7天,订出各系、各教研组、各单位以至个人的改革方案和跃进规划、具体措施。要求全校每个人都马上行动起来,为建设共产主义新师大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以实际行动的成果,作为迎接“七一”的献礼。
1958年7月
历史系87位同学组成了北京师大门头沟劳动锻炼队,到门头沟煤矿参加义务劳动。同学们在劳动的同时,访问了许多工人、劳动模范,收集整理了煤矿的档案,回校后编写成《门头沟煤矿简史》。
1958年7月
全校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37周年大会,党委第一书记、副校长刘墉如在会上作《依靠党的领导,政治挂帅,走群众路线,是建设共产主义新师大的根本保证》的报告。
1958年7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首次来校作报告,主要内容为: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党委领导下的文教统一战线。
1958年7月
教育系师生连日召开大会批判心理学教学中的资产阶级方向。
1958年8月
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办学方针、目的并总结经验。会议指出,大办学校的目的,是要培养本校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多面手”,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专家,使我们的学校既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是教育研究所。
1958年8月
国务院第二办公室代理主任张际春来校视察建厂情况。
1958年8月
校党委扩大会议决定,自8月25日—9月25日为科学研究跃进月,要求全校师生苦战30天,以丰硕的成果向“十一”献礼。
1958年8月
校党委召开党员领导干部会议,开始党员领导干部的第四阶段整风。校党委第一书记刘墉如就党员干部第四阶段整风的意义和目的作了阐述。指出:整风运动在本校已取得伟大胜利,但还未完全结束,必须把整风运动进行到底。他还谈到党员干部第四阶段的整风要解决的问题,对整风组织、时间进行了安排。他要求党员干部一方面搞好整风;另一方面搞好工作,教学改革、大办工厂农场、大办学校、科学研究“四盘棋”都不可偏废。
1958年8月
校党委邀集各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有关教师和学生代表讨论。
1958年9月
全校举行科学研究跃进大会,党委第二副书记、副校长何锡麟作《不断革命,继续前进,保证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全面跃进获得全胜!》的报告。
1958年9月
我校“红旗”民兵师成立。全校人员决心以实际行动打击美帝国主义,坚决拥护周总理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
1958年9月
“红旗”民兵师举行建军大会。
1958年9月
教育部部长杨秀峰来校视察工作,指出应立即着手研究共产主义教育问题。
1958年10月
政教系230名师生响应校党委提出的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相结合的号召,来到周口店区长沟人民公社,半耕半读。他们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学习共产主义教育课;一边参加农村基层工作锻炼,和农民一道大闹“文化革命”,一边开展农村的社会调查,大搞科学研究。他们还大力协助各村分别建立了业余学校、业余中学、红专学校、哲学组、幼儿园等文教组织。政教系下放到长沟人民公社的哲学教研室教员和同学,办了1个哲学系和9个哲学班,编写出了结合农村实际的《农民哲学读本》,约8万字。
1958年10月
校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何锡麟在1958—1959学年开学典礼上讲话,总结一年工作,安排新学年任务。会议宣布:讲师、助教的学衔一律取消,并取消全校党员副教授、教授的学衔;党外副教授、教授的学衔是否取消,看本人意愿而定。学衔取消后,统称教员,薪金不变。
1958年10月
校党委召开干部会,传达中共北京市委、海淀区委关于全民大炼钢铁的具体要求,我校投入大炼钢铁的战斗。
1958年10月
我校1000多人到周口店区参加秋收和深翻地。
1958年11月
全校开展学习毛泽东主席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文的学习。
1958年11月
副校长马健民到校工作。
1958年12月
校党委贯彻中央的指示,提出劳逸结合,要爱护群众的积极性,要关心群众的生活。
1958年12月
首都各高等学校学生和青年教师集体编写大批各学科的书籍。我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校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在两三个月中编写出书稿300多本。
1959年1月
物理系师生装成质子静电加速器。
1959年1月
校党委第一书记、副校长刘墉如向全校师生员工作了学习六中全会文件的报告,要求全校人员以学习《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为主,参考《红旗》杂志社论《有历史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人民日报》社论《迎接新的更伟大的胜利》以及其他有关的文章。
1959年1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向教育部党组传达中央书记处会议有关教育工作的几项决定,其中一项是:高等学校教师的学衔,一律不取消,已取消的要恢复,但不再授学衔。
1959年1月
我校人事处、校长办公室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吸收陈垣校长入党。陈垣校长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在80岁高龄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9年2月
校部召开系主任会议,研究新学期工作,继续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掀起新的学习高潮;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1959年3月
地理系37名同学在“向大自然进军”的号召下,到新疆、宁夏参加光荣的治沙工作。
1959年3月
薛迅任副校长。
1959年3月
校党委就积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召开座谈会。大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各系党总支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教研室的组织形式重新得到了肯定。这是对大革命中总结的“必须调整师生关系,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验的具体落实。
1959年3月
新一届校务委员会成立,37名成员如下:陈垣、刘墉如、何锡麟、薛迅、马建民、黄彦平、张斧、祁开智、郑华炽、方铭、鲁宝重、孙伟、张刚、何秀琴、王曦、窦仲菊、徐文、萧璋、黎锦熙、陆宗达、白寿彝、何兹全、于陆琳、郭一岑、刘文翰、叶英、吕和声、张禾瑞、蒋硕民、陈忠文、金永龄、胡志彬、杨葆昌、汪堃仁、董愚得、周廷儒、王心正。
1959年3月
校务委员会举行第1次会议。委员们一致认为,实行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和系党总支领导下的系务委员会负责制是极为必要的。会议原则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的组织及职责暂行规定(草案)》和《北京师范大学系务委员会的组织及职责暂行规定(草案)》,并通过了各系系务委员会委员名单。
1959年4月
教育部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北京教学仪器厂两单位划归我校领导。
1959年4月
我校第2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参加大会的正式代表141人,代表师大1288名党员。党委第一书记刘墉如作了工作报告。报告总结了自第1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并提出今后的任务是加强党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逐步把学校办成共产主义的新师大。为此要求:(1)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明确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要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全面恰当地安排教学、劳动、科研等方面的工作。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中要树立学习光荣、劳动光荣的风气。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学生要尊敬教师。(2)结合教学和国家建设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学术讨论、学术批评的活动。科学研究要尖端和一般并举,基本理论的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这次党代会共选出新的党委委员29人。刘墉如任第一书记,何锡麟任第二书记,薛迅、王正之、马建民、黄彦平、浦安修任副书记。党委常委由15人组成。监察委员会由5人组成,王正之任监委书记。
1959年5月
我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分别与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有关专门学会合作,召开多种学术讨论会纪念五四运动。
1959年5月
首都心理学界在我校举行科学讨论会。会议由我校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等6个单位联合举办。
1959年6月
我校召开第6次学生代表大会,进一步贯彻党代会决议,争取做“又红又专”的出色人民教师。
1959年6月
教育部部长杨秀峰在我校进行调研,听取校系领导及团组织的工作汇报,并与部分同学进行座谈。
1959年8月
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发出《关于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的工作意见》,指出:现有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系、科应予保留办好,不再调整出去。凡已经调整出去的今后可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地适当恢复。
1959年9月
本科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
1959年10月
受学校政策“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大搞教学改革,大闹教育革命”的影响,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口号下,强调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时间大量增加。组织师生1300余人支援密云水库的基建工程。政教、中文、历史等系700余名师生去昌平永丰屯、房山长沟等地参加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劳动,同时参加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北京郊区顺义县牛栏山建立起一座农场,占地400亩。
1959年11月
校工会分别召开教师和职工大会。全国群英会特邀代表物理系教师冯钟泰、冯克嘉在会上作了全国群英会的传达报告。
1959年11月
开始使用新建图书馆,有馆舍8640平方米,藏书120万册。8个阅览室有1300个座位,书库可容160万册。
1959年11月
在校学生为5527人,研究生为87人,教师总数为809人。新中国成立至1959年为国家输送了各类学生6187人。
1959年11月
历史系、教育系、地理系部分师生共228人先后到房山人民公社进行劳动锻炼。
1959年11月
学校布告撤销原教务处、科学工作处,设立教务行政处、社会科学处、自然科学处与普通教育改革办公室,原生产劳动办公室改名为生产劳动处。
1960年1月
元旦科研献礼大会上,校党委第一书记、副校长刘墉如向全校发出号召:“为把我校建成为一个生产劳动、学习、科研三结合的先进基地而奋斗。”
1960年2月
学校组织一支有3600名师生参加的中小学教育改革队伍,对中小学教育进行全面改革。
1960年2月
全校表扬先进大会召开,受表扬的先进集体316个,学生中各方面的积极分子579人。
1960年3月
我校提出全日制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的教学改革方案,同时制定了各种新的教学大纲。随后突击赶写出全套试用教材15种,计21门课程共104册,725万字。
1960年4月
学校举行纪念列宁诞生90周年全校大会,要求全体开始学习《列宁主义万岁》等3篇文章。
1960年4月
全校举行“五一”庆祝大会,校党委第一书记刘墉如、党委第二书记何锡麟分别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1960年5月
我校隆重举行五四运动41周年纪念大会。
1960年5月
我校举行1960年函授班新生入学典礼。
1960年5月
在北京市举行的高校、中专先进代表会议上,我校被选为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先进单位。
1960年6月
全国文教群英会开幕。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健民代表我校出席大会。我校获评先进单位。
1960年6月
我校参加教育部在京举办的普通教育教学改革展览会。
1960年6月
校工会举行第4次会员代表大会,强调发挥工会的共产主义学校的作用。
1960年6月
教育部在京召开新教材研究会议。会议复审了我校新编的九年一贯制教材。
1960年7月
学校分别召开文理科老教师座谈会,讨论本科的教学改革问题。校党委决定自下学年开始全面恢复系统的政治理论课,全校各系各年级同学除学习“形势与任务”课外,还要开设“马列主义基础”、“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4门政治理论课。
1960年7月
校党委召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动员全校人员投入支援农业运动。我校共有2800人分两批赴延庆、顺义县参加劳动。
1960年10月
天文系建立。
1960年10月
全校3542名师生先后分8批,到顺义、密云两县支援三秋。
1960年10月
中共中央决定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由20所增加到64所。其中高等师范院校仍旧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两所。
1960年10月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学校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高潮。
1960年11月
我校15名干部首批奔赴农业战线。
1960年11月
我校共产主义青年团举行第3次代表大会。大会听取和讨论了窦仲菊代表第2届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全体代表一致同意并批准了这个报告。最终选举出了共青团北师大第3届委员会,共29人。
1960年12月
物理系新增设原子能、无线电两个专业,化学系新增设放射化学专业,生物系新增设生物物理专业,教育系新增设心理学专业。
1961年2月
京津地区逻辑讨论会连续三次在我校召开。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潘梓年、逻辑学界知名人士金岳霖、汪奠基等出席,我校逻辑教研组教师在会上作了中心发言。
1961年3月
周义中任副校长。
1961年3月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黄秉维到我校地理系作学术报告;中文系刘盼遂教授先后给古典文学教研组的青年教师、研究生、进修生作关于《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学术讲座;历史系先后请吕振羽、白寿彝、周一良、郑天挺等教授作学术报告;政教系开设“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批判专题讲座”,邀请贺麟、齐良骥、朱德生、杨一之等来校主讲。
1961年3月
为贯彻“双百”方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我校生物系开设了“摩尔根遗传学”课程,聘请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竞雄系统讲授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的基本原则。
1961年3月
学校举行纪念巴黎公社90周年大会。
1961年3月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建民主持召开第20次校务委员会会议。委员们就我校如何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我校出席北京市群英会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的名单;通过新的作息时间。
1961年4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曹日昌来校作《关于心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生物系生化教研室邀请中国医学研究院实验研究所生化系系主任梁植权先生来校作关于蛋白质理化性质测定的报告。
1961年5月
化学系举行“门捷列夫周期律”学术报告会;政教系逻辑教研组讨论“形式逻辑的对象与作用问题”;哲学教研组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系心理学教研组举行心理学学科的性质问题讨论会;地理系举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生物系植物教研组举行了遗传与环境问题的座谈会。
1961年5月
学校举行第7届学生代表大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健民作了重要指示:要求同学们响应毛主席关于“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1961年5月
校长陈垣与历史系应届毕业生座谈,勉励他们在“又红又专”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1961年6月
《中国史学史参考资料》创刊,即现在《史学史研究》的前身。
1961年6月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建民主持召开第22次校务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我校1960年度财务决算和1961年财务预算,并就教育部委托我校起草的《关于四年制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计划原则》的草案初稿进行了讨论。
1961年6月
校长陈垣邀请范文澜、翦伯赞、林砺儒等著名专家就新编《古代教育史大纲(初稿)》举行座谈。
1961年7月
中文系举行学术报告会,武汉大学刘绶松教授应邀作关于左联时期的文学的报告。
1961年9月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我校开始实行在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1961年9月
为具体落实《高教六十条》教学为主和劳逸结合的原则,学校宣布:在全年52周时间中,寒暑假要占9周,学习时间共43周,劳动时间平均每年4至6周。
1961年9月
校务委员会举行第26次会议,讨论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校党委副书记浦安修就“北京师范大学关于教学质量中几个问题的调查研究情况”作了说明,并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考勤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
1961年9月
学校举行1961—1962年度开学典礼。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健民代表校党委和学校行政,作《全校人员团结起来,继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学为主的思想,为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而奋斗》的重要报告。报告中指出“我们学校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中学师资和师专师资”,“红与专是辩证的统一。红不但应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而且应该表现在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的实际行动中。红应当表现在专,落实在专上,目的应明确,学好专业是一个学生的政治任务。培养出合格的大量的专家,是学校的政治任务。”
1961年10月
中华全国体协主席马约翰教授应体育系邀请来校作关于体育和健康的报告。
1961年10月
教务处召开了系主任会议,研究教学秩序以及学生学业负担问题。
1961年10月
校党委和校务委员会联合举行茶话会,欢送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何锡麟调任离校。
1961年10月
一附中举行60周年校庆庆祝大会,教育部部长杨秀峰、副部长林砺儒等应邀参加庆祝活动。
1961年11月
中文系邀请《美术杂志》主编、雕塑家王朝闻和中山大学教授王季思先生来校,分别作《艺术欣赏与教育》和关于苏轼研究的报告。
1961年11月
副校长周义中主持召开校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各系新的系务委员会组成名单;讨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通过了1962年庆祝师大建校60周年的决定。
1961年12月
社会科学处举行治学经验交流会,白寿彝、刘盼遂等5位老教授在会议上发言,畅谈治学经验。
1961年12月
经北京市教育局审查批准,我校李文保、郭预衡、纵瑞堂、喀兴林、赵亮坚、冯克嘉、林振金、孙永生、刘绍学、严士健、乔曾鉴、王传淑、周奎润13名教师被提升为副教授。同时,171名助教提升为讲师。
1961年12月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建民与副校长周义中共同主持召开校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会议决定摘掉黄药眠、傅种孙等25人“右派分子”的“帽子”。会议讨论并一致同意在本校成立综合性商店。会议还听取了张刚副教务长《关于本科各专业教学计划和过渡教学计划的一些共同性问题原则(草案)》和在温课考试期间对学生加强辅导和注意贯彻劳逸结合的问题。会议根据当时行政需要,讨论并通过了校部部分机构的组织调整方案和人事任免名单。
1961年12月
普通教育研究室邀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静来校作《关于儿童年龄特征问题》的报告。
1962年1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张斧任教务长。
1962年2月
校务委员会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贯彻执行六十条关于领导体制和行政组织条例的规划》(1962年1月一1963年8月)和《北京师范大学关于贯彻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的具体规划》(1962年1月—1963年8月)。
1962年3月
历史系系主任白寿彝教授作为我国史学界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了巴基斯坦历史学会年会。回国后,白寿彝在北京史学会和我校作关于访问巴基斯坦见闻和巴基斯坦史学情况的报告。
1962年3月
学校布告增设人民武装部;生产劳动处合并到总务处;撤销生活办公室;卫生科改为校医院;教务行政处增设师资培训科、实习科、学生科;电化教育科与业余教育科合并为电化业余教育科;人事处增设校卫队;总务处增设生产科;房产科与基建科合并为修建科;物理系增设实验物理教研室。
1962年4月
生物系请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报告《遗传学在现代生物学中的成就和作用》;政教系哲学教研室邀请人民日报社理论宣传部王若水来校作哲学报告;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邀请美术学院程永江来校作《西方资产阶级艺术诸流派》的报告;中文系邀请北京大学教授季镇淮教授来校作关于《史记》的报告。
1962年4月
经校委会第34次会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调整扩大成员名单:社会科学版主编:陈垣,副主编:方铭、白寿彝。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马特、方铭、王焕勋、白寿彝、朱智贤、刘宁、刘家和、陈垣、萧璋、李文保、李庭芗、李生林、胡教贽、胡恒立、郑儒箴、浦安修、郭一岑、郭预衡、郭笙、纵瑞堂、龚书铎、张斧、彭飞、杨迈、黎锦熙、瞿菊农。自然科学版主编:鲁宝重,副主编:郑华炽、汪堃仁。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万方祥、孙永生、孙儒泳、刘培桐、刘世楷、严梅和、汪堃仁、祁开智、陈光旭、郑华炽、周廷儒、胡志彬、范会国、喀兴林、张禾瑞、鲁宝重、蒋硕民。
1962年5月
我校11个系应届毕业生和部分三、四年级同学陆续开始2—6周的实习和见习。
1962年5月
我校举行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我校高师时期毕业的老校友、教育部部长杨秀峰参加了大会。校庆前后,全校陆续开展广泛的学术活动,有11个学术报告会、讨论会。学校还举办了科学论文展览,展出重要论文400余篇,专著70余种。
1962年5月
徐特立到校与教育系全体毕业生及其他各系毕业生代表座谈。
1962年6月
修建科在综合机械厂打地基时发现清代古墓3座,发掘出玉器29件,瓷器15件,金银首饰多件,其中最珍贵的两个明代成化年款的斗彩小盌,在研究瓷器发展史上有很高价值。
1962年9月
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共有702名新生参加。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建民作了报告,主要讲了6个问题:(1)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作了进一步的说明;(2)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整顿教学秩序要抓的几项工作;(3)抓紧师资培养工作,大力提高教师水平;(4)活跃学术空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努力培养研究生;(5)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6)做好附校工作。
1962年9月
学校从上一年12月份就开始了给部分“右派分子”摘掉“右派帽子”的工作。这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第37次校务委员会作出决议,摘掉钟敬文、穆木天、彭慧、赵光贤、陈秋帆5人的“右派”帽子。
1962年9月
学校举行毕业典礼,本届共有毕业生1220名。
1962年10月
校部召开了系主任会议,研究加强和改进教研室工作。历史系副教授何兹全介绍了古代和中世纪史教研室的情况,数学系教授张禾瑞介绍了概率论教研室的情况。他们都认为教研室是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层组织,搞好教研室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重要保证。
1962年10月
校务委员会举行第39次扩大会议,通过1962—1963年教学工作计划要点和1963—1964学年度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计划。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建民主持会议,并就加强形势教育、进一步学习与贯彻党的文教方针、加强“三个基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科学研究、师资培养等问题讲话。会议还任命马余三为北师大二附中校长。
1962年10月
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7次会议通过程今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1962年10月
教务处分别召开了文、理科部分中年教师座谈会,到会中年讲师、副教授共25人。座谈会着重交流了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从科研入手,以及教学与科研如何结合等方面的经验。刘家和、姚森、杨敏如、郝鈵新、吴品三等教师谈了自己的体会。
10—11月,数学、物理、化学、政教等系1000多名四、五年级学生,分两批举行为期2—4周的教育实习。
1962年11月
我校师生员工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声援古巴,校党委副书记王正之代表师生向古巴大使馆代办佩德罗苏递交声援信。
1962年11月
我校7000多名师生员工举行集会,庆祝阿尔巴尼亚独立节和解放日。
1962年12月
本年度,全校113位教师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60余篇。主要有:数学系副教授孙永生的《周旋函数的最佳一致近迫及最佳线性近迫》,生物系教授汪堃仁和讲师张启元的《切除迷走神经和注射普鲁苯辛对于结扎幽门的大白鼠胃溃疡形成的影响》,地理系教授周廷儒的《中国自然区域分并规律和区划原则》,天文系教授刘世楷的《从天象与降水相关概推未来二十五年间中国水旱的趋势》,政教系讲师李思温等的《论考茨基》,历史系教授白寿彝的《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中文系副教授郭预衡的《从魏晋南北朝一代谈文学史编写问题》,中文系副教授启功的《关于古代字体的一些问题》等。
近年来,本校教师编纂出版的著作有:历史系陈垣教授的《中西回史日历》、《清初僧诤记》;白寿彝教授的《学步集》、《史学新论》、《古代史学史教本》;中文系黎锦熙教授和刘世儒合作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教材》三大册,共约200多万字;葛信益副教授的《学点语法修辞》;教育系朱智贤教授的《儿童心理学》;化学系鲁宝重教授的《酶学概论》;物理系祁开智教授的《理论力学》。在撰写专著的同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一些教师接受国家的委托编写各种教科书、参考书和工具书。例如,生物系师生编写出版了《北京植物志》,全书120万字,1200多幅插图;白寿彝教授主编了《中国史学史》(古代部分);教育系教师编写了《儿童心理学》、《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近代教育文选》等教材;彭飞和章志光教授参加了心理研究所编写《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工作;中文系教师编写了《中国历代散文选》;外语系教师编写了《俄语教学法》等著作。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全国某些大学的历史系或著名专家整理校勘《二十四史》,历史系陈垣教授接受了校勘其中《新、旧五代史》的任务。
1962年12月
中共北京师范大学第3次代表大会召开,正式代表146人,列席代表80人,各支部的书记和有关干部143人参加大会。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建民代表第2届党委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副校长程今吾在闭幕式上就学校任务和党的建设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会议认真总结了学校3年来办学的经验教训,提出“为培养‘又红又专’的高质量人民教师而奋斗”的口号。会议还讨论了知识分子政策问题,检查了过去一段时间内对老知识分子政治上的进步估计不足,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够,以及使用安排不够妥当的缺点。大会选举出新一届党委会,选出新的党委委员32人,党委常委11人。经选举,刘墉如任第一书记,程今吾任第二书记,薛迅、王正之、马建民、周义中任副书记,王正之兼任监察委员会书记。
1962年12月
历史系函授班开学,招生100人。
1962年12月
校务委员会第41次扩大会议讨论有关师资培养提高的工作,以及《关于教师制订个人计划的注意事项(草案)》”、“《关于当前教师进修工作部署的初步意见(草案)》”、“《关于教师个人年度进修计划的审批、检查和考核的暂行办法(草案)》”等。
1963年1月
校党委和校务委员会联合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程今吾就教师进修问题作了报告。
1963年2月
为保证学生能很好完成学习任务,学校发布《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关婚姻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倡在学习期间不要结婚。
1963年2月
校务委员会作出关于收集、展览、选编科学论文的决定,检阅科学研究成果,促进学术水平提高。
1963年2月
共青团北京师大第4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正式代表434人,列席代表147人。校团委书记窦仲菊代表第3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建民到会对今后团的工作做了指示。大会通过了“关于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宣传教育活动”的号召,号召全校青年,要像雷锋那样具有:(1)忠于党、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忠于工人阶级的立场;(2)自觉服从祖国需要,以人民利益为重,“作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3)关心同志、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风格;(4)坚忍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克勤克俭艰苦朴素的作风;(5)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下苦工夫,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刻苦钻研业务技术,模范地完成工作任务。本次大会还选举了共青团北京师大第4届委员会,窦仲菊任团委书记,郭子玉、高士冰任团委副书记。
1963年2月
生物系400余名师生赴大兴县采育、凤河营公社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3年2月
北京市历史学会举行第2届年会,我校何兹全、王绍岳、刘家和、张宏毅、赵光贤、邹贤俊、孙恭恂等8位教师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研究成果,100多位师生参加了专题讨论。年会结束时选举产生下届年会领导机构,历史系教师王绍岳当选为副秘书长,政教系系副主任纵瑞堂,历史系系副主任何兹全、王文瑞,历史系教师刘家和、王绍岳、杨凤阁等当选为理事。
1963年3月
校工会第5次代表大会召开,132名代表出席会议。第4届工会副主席孙伟代表工会基层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建民出席大会,并对今后校工会工作做了指示。大会选举产生第5届基层工会委员会。
1963年3月
我校选举周群、冯钟泰、马特、刘俊贤为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3年3月
在北京市地理学会学术报告会上,地理系副教授刘培桐作了《内蒙古岱海盆地自然地理》的报告。
1963年4月
团委会和《师大教学》编辑室联合召开部分应届毕业生座谈会。会上,同学们畅谈了在雷锋精神鼓舞下思想上的进步。政教系应届毕业生到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了雷锋事迹展览。图书馆组织了“学习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雷锋同志的高贵品质”的图片展览。
1963年5月
为纪念61周年校庆,学校举办了科学论文、专著展览,共展出专著100余种,论文400余篇。从4月下旬到5月中旬,全校共举行了40余次不同类型的科学报告会或讨论会。
1963年5月
女附中为10位教职工献身教育事业30年举行庆祝会。教育部部长杨秀峰,副部长刘皑风、林砺儒、邓颖超、刘宁一等以及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建民,女附中前任校长,老校友,学生家长等数百人出席了庆祝会。林砺儒副部长在会上讲了话,勉励大家互相学习,安于其业,久于其职,再接再厉,继续前进。会前,郭沫若、林枫、刘宁一、邓拓、杨述、魏传统等负责同志都给老教职工题词或绘画祝贺。
1963年5月
校务委员会第45次扩大会议召开,通过了我校《1963—1972年自然科学研究事业发展规划(草案)及1963年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计划》,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开列文科学生阅读书目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意见(草案)》,决定由文科各系试行,讨论通过了《关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几项措施(草案)》。
1963年5月
我校在北京市第7届高等学校学生田径运动上获男女团体总分第4名,罗平汉以1980分打破了1918分的女子三项全能高校纪录。
1963年5月
教育部批准我校关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几项措施,其中指出:“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影响深远的大事,希望你们加强对此工作的领导,注意总结经验。”
1963年6月
教育部副部长、原我校校长林砺儒来校为应届毕业生作报告,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普通教育事业的现状及发展远景,并强调指出,普通教育事业关系到祖国科学文化的前途和第二代的成长,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等条件;勉励同学们热爱教育事业,服从祖国分配,投身到祖国教育事业中。
1963年6月
校领导号召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以外,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地开展读书活动。为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文科各系都拟定了阅读书月。
1963年6月
召开第8次学生代表大会,正式代表372名。校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程今吾代表党委向大会作了报告,对今后工作做了指示。大选出了21位新的学生委员会委员。
1963年6月
历史系四年级同学赴郊区房山县石楼人民公社南庄、北庄两个大队,进行为期6周的生产劳动和社会调查。
1963年6月
校团委召开全校性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会,团分支委以上干部、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长、学生会干部等700多人参加交流会。
1963年9月
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全校师生员工参加了大会,其中有900多名新教师和新同学。校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程今吾在会上作报告,要求全校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集中精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民教师。
1963年9月
教务处分别召开文、理科一年级主讲教师座谈会,进一步加强一年级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963年9月
教务处召开理科部分习题课教师座谈会。
1963年10月
教务处先后召开文、理科教学会议,研究如何贯彻校党委和校务委员会关于“改造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改造和提高学生政治理论教学的几点意见”的精神。校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程今吾和副教务长方铭、郑华炽、张刚出席会议,程今吾就大家讨论的问题作了发言,并对今后加强政治理论教学课教学工作和科学实验工作提出意见。
1963年10月
学校举办第1次征文活动,应征者289人,投稿380篇。其中文科233人、316篇,理科56人、64篇。最终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12名、一般奖60名。
1963年10月
化学、生物、地理系五年级和政教、历史、体育系四年级共548名同学分别在29所中学进行教育实习。
1963年11月
校务委员会举行第52次扩大会议,传达科学院、教育部两会议主要精神,讨论通过了成立学术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校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共有委员43人。校长陈垣任主任,程今吾、马建民、鲁宝重、白寿彝、马特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直属校务委员会领导。
1963年12月
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思想指导下,全校大批师生分期分批停课参加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本月中旬,文科5个系1400名师生奔赴大兴县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4年1月
1000多名师生员工参加“支持巴拿马人民斗争,声讨美帝血腥罪行”示威游行。
1964年1月
全校师生员工5000多人集会,坚决支持巴拿马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斗争,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建民讲话。84岁高龄的校长陈垣因病在家,特为大会写了书面发言。
1964年1月
数学、物理、地理、体育系的819名师生奔赴昌平县7个公社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4年1月
校务委员会举行第54次扩大会议,研究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问题。
1964年2月
师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总结大会召开,校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程今吾代表党委作总结报告。大会评出了“五好”队员和积极分子367人。
1964年2月
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我校适当充实教育系外国教育研究室人力,搜集编译外国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动向,供研究参考。
1964年2月
在21城市女子少年乒乓球赛中,代表北京市的我校女附中代表队荣获团体亚军。
1964年2月
生物系400余名师生赴大兴县2个公社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4年4月
学校召开全校教师大会,校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程今吾就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改进教学工作的问题作了报告。他在报告中肯定了我校从1958年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有关高校工作的方针政策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课程门类多、教材分量重、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随后,教务处邀请部分教师和干部座谈改进教学工作问题。讨论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
1964年4月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义中同志因病逝世,28日举行公祭,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同志主祭,校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程今吾同志致悼词。
1964年5月
校部召开全校学生大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建民就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改进教学工作问题作了报告。马建民对全校学生提出3点要求:(1)认真学习毛主席教育思想,努力培养理论和实践统一的、生动活泼的、勤奋好学的革命学风;(2)关心教学改革,积极反映情况,提出建议;(3)认真总结和交流学习经验,改进学习方法。
1964年5月
北京市第8届高校学生运动会在我校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建民致开幕词,教育部副部长蒋南翔讲话。我校代表队获男女团体总分第3名。
1964年6月
我校举办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思想收获展览会,展出100余幅照片、200余幅图片和近50件实物。
1964年6月
我校获北京高校体操团体赛男子一级、女子二级团体冠军。
1964年6月
校部召开各系教学法教师会议,座谈教学法教研组如何积极参加大学和中学的教学改革问题。校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程今吾就教学法教研组的任务作指示。
1964年6月
我校4250多名师生员工分两批到通县参加夏收、夏种的生产劳动。据不完全统计,共拔麦1037亩,拾麦5494亩,除虫撒药1351亩,拉犁151亩,还有2260多人次参加了麦场的收打工作。
1964年7月
九三学社师大支社举行全体社员大会,支社主任委员祁开智作了工作报告,校党委副书记王正之到会讲话。大会选举祁开智等7人为第8届支社委员。
1964年7月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路金栋应邀来校与教育系应届毕业生座谈。
1964年9月
我校在北京市高等院校游泳比赛中获男女总分第三名。
1964年9月
校党委举办学习毛主席著作展览,介绍我校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部分先进集体和积极分子的事迹。
1964年9月
我校举行第1次学生征文授奖大会。在380篇应征文稿中,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12名,一般奖60名。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建民出席大会,并发奖、讲话。
1964年9月
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校长陈垣、党委、校委和各系领导出席了会议,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程今吾就新学年的工作作了报告,指出新学年的四件大事是:(1)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2)坚持教育革命,深入进行教育改革;(3)积极准备实行两种教育制度的大革命;(4)坚持科学实验。
1964年9月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建民向全校师生员工作国际国内形势报告,号召全校人员以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成立15周年,积极参加各项庆祝活动。
1964年10月
学校成立了由干部、教师和学生结合的学生课外阅读与写作指导小组。
1964年10月
第2次行政会议决定提请校党委批准将《师大教学》更名为《北京师大》。
1964年10月
在窦仲菊、张刚同志的带领下,文科政教、历史、中文、教育4个系高年级学生和部分教师、干部,以及其他系和行政单位的教师和干部1200多人,分两批赴西北和华北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4年11月
我校三四千人参加了首都集会游行,声讨美国、比利时帝国主义武装侵略刚果(利)的罪行,坚决支持刚果(利)人民的爱国主义斗争。
1964年12月
全校师生员工及职工家属6000多人集会,声讨美国、比利时帝国主义武装侵略刚果(利)的罪行,坚决支持刚果(利)人民的爱国主义斗争。
1964年12月
政教系大部分教师和二、三、四年级学生参加了陕西延安地区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5年1月
“四清”工作队黄志刚在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上作《关于学习二十三条》的动员报告。
1965年7月
“四清”工作队党委书记吴子牧在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上作动员报告。
1965年7月
“四清”工作队党委书记吴子牧在全校党员大会上报告党支部建设问题。
1965年7月
在学校“四清”运动试点的后期,中共北师大第4次代表大会召开,程今吾同志代表第3届党委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总结了第3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肯定了执行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成绩,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进一步办好北京师范大学,培养“又红又专”的教育工作队伍的任务。但是,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在报告中提出了“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课”以及“批判‘业务至上’、‘书本第一’”等错误口号。大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支部建设的意见》的决议,选举了31名同志组成的第4届党委会,程今吾任党委书记,马建民、谢芳春、浦安修任副书记。
1965年9月
程今吾等校领导接见来我校学习的99名越南留学生。
1965年10月
学校举行1965—1966学年开学典礼,党委书记、副校长程今吾作报告。
1965年10月
经上级党委批准,中共北京师大政治部正式成立。政治部属学校党委的工作机构,负责管理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组织工作,暂时设立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干部部、青年部、统战部、武装部、保卫部等部门。校党委副书记石森兼政治部主任。
1965年11月
我校举行第6次工会代表大会,大会代表共199人。校党委副书记、政治部主任石森代表党委讲话。大会选举了任奇智等33人组成的第7届工会基层委员会。
1965年11月
学校党委政治部决定12月为全校“向王杰同志学习月”,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一意为革命的精神。
1965年12月
学校共青团第5次代表大会召开,正式代表340人,列席代表151人。校党委副书记谢芳春代表党委讲话,大会通过了关于开展向王杰同志学习活动的决议,号召团员和广大青年学习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一意为革命的精神。表扬了33位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选出了邸鸿勋等39位同志组成的共青团北京师大第5届委员会。
1965年12月
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外国教育研究所”,由校党委副书记谢芳春兼任所长。
1965年12月
学校举行庆祝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5周年和越南南方军民抗美救国斗争的伟大胜利的集会,校党委书记程今吾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常驻中国代表团团员黎松山在会上讲话。
1965年12月
学校第9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校党委副书记、政治部主任石森代表党委讲话,要求全体同学学习毛主席著作,把自己培养成“又红又专”、身体健康、能文能武的革命战士,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而奋斗。大会选出了新一届学生委员会。
1966年2月
校党委副书记谢芳春向全校师生员工作关于实行半工(农)半读,进行教育大革命的报告。谢春芳宣布了学校党委的决定,政教、教育、中文、历史4个系一年级师生,从本学期开始,试行新的教育制度,赴山西临汾半农半读。
1966年2月
我校举行教职工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交流收获,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校党委书记程今吾出席会议并讲话。
1966年2月
校党委会决定,号召全体党员和全体干部认真学习焦裕禄同志的共产主义品质,努力促进思想革命化和工作革命化,做毛主席的好学生。
1966年2月
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学习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讨论党委领导革命化的问题。
1966年2月
校党委连续举行扩大会议,传达和贯彻北京市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会的精神,做出“关于突出政治,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促进领导思想革命化和领导作风革命化”的决定。
1966年3月
我校副教务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鲁宝重逝世,享年63岁。
1966年3月
师生代表600余人举行公祭,缅怀鲁宝重教授。校党委书记程今吾主祭,教务长张刚致悼词。参加公祭的还有许德珩、周培源、严济慈等同志。
1966年3月
中共北京市委大学部同意我校在临汾分部成立分党委,由谢芳春兼任分党委书记,窦仲菊、刘文翰、汪毓复等任党委副书记。
1966年3月
校党委举行扩大会议,讨论了我校如何进一步突出政治,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问题,决定在5月份召开全校性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大会。
1966年4月
我校选出刘友渔、周群、马特为海淀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6年4月
我校近900名师生参加京密引水工程劳动。
1966年5月
我校举行春季体育运动大会。392名教职工、939名学生以及22名越南留学生参加了运动会。结合备战,运动会还举行了刺杀、负重行军和手榴弹投准等军事项目的比赛。
1966年8月
山西临汾分校师生返回学校。
1966年8月
师大“红卫兵师”成立,刘继顺为代师长。
1966年8月
师大“毛泽东思想红卫兵井冈山战斗团”(简称“井冈山战斗团”)成立,团长为郑云云,团员有120余人。
1966年12月
以“井冈山战斗团”为核心的“井冈山公社”成立,成员1200余人,谭厚兰为总负责人。“公社”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了联络站,成为学校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造反派组织。
1966年12月
师生与外地来京串联同学举行联欢会,请“3211钻井队”的英雄们作报告。
1967年1月
“井冈山公社”在新二教室召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宣布:解散原党委会和政治部,一切党、政、经济大权归“井冈山公社”。“公社”还发布了夺权宣言和第一、二、三、四号夺权通告。从此,各级党的领导、团的组织被取消,档案资料被查封,校务、系务委员会被解散,武装保卫部门在“井冈山公社”的领导监督下工作。
1967年2月
全校师生员工热烈欢迎来我校指导军政训练的4672部队近200名解放军同志。学校除了“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之外,主要进行“军政训练”。军政训练内容是:学习“四个第一”、“三八作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采取“早请示、晚汇报”、“天天读”、“讲用会”等一整套形式主义做法,力图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集中统一到学校的“文化革命”中来。军训团到校后,试图调解造反派之间的矛盾。
1967年2月
《井冈山》报刊登“井冈山公社”《关于掀起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新高潮的决定》。
1967年3月
“井冈山公社”串联首都30多个群众组织、3万多人,在师大东操场召开“彻底粉碎余秋里资本主义复辟逆流誓师大会”。
1967年4月
由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部“红卫兵联队”、教育部“延安公社”、中共中央党校“红旗战斗队”、我校“井冈山公社”等十几个“革命组织”发起,“彻底批判党内最大的走资派刘少奇誓师大会”在学校东操场召开,文教宣传战线的40多个群众组织、2万多人参加了大会。
1967年5月
“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组员戚本禹到我校与部分师生座谈教育改革问题。陈伯达要求我校在教改中编写《世界教育发展史》和《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两本书。后来,教育系师生写成《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稿本。
1967年5月
“校革委会”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和贯彻《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关于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推向新阶段的决定》”的通知。
1967年5月
中侨委“红旗兵团”等首都20个群众组织在师大举行报告会,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临时代办姚登山和驻雅加达总领事徐仁报告了印尼爱国华侨和印尼人民反迫害的斗争情况。
1967年5月
《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在北师大搞军训的部队是如何支持左派的?》的文章,报道了我校军训团支持“井冈山公社”、“反击资本主义复辟逆流”的斗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还以此为例发表了《军政训练好》的社论。
1967年6月
“校革委会”政治部连续召开会议,做出“关于在革命大批判中进一步加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决定”。
1967年6月
“校革委会”召开全校深入开展大批判、斗批改运动动员大会。
1967年6月
我校1000名师生到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游行示威,强烈抗议印尼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
1967年7月
全校师生员工隆重集会,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46周年和毛主席巨型塑像在我校落成。
1967年7月
化学系开办“五七”化工厂。
1967年7月
历史系师生提出了《关于文科教改的初步意见》,包括:(1)学制要缩短,文科大学改为两年;(2)文理分校;(3)取消现行的专业设置,搞大文科;(4)招生要面向工农兵;(5)课程要砍掉一半;(6)废止注入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7)学工、学农、学军;(8)阶级斗争是一门主课。地理系师生根据毛主席“五七指示”,主张:“把学校办成农村人民公社、工厂、解放军等单位的附属机关。”数学系师生整理了“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育革命”资料。
1967年7月
“校革委会”发布《关于复课闹革命的意见》,主要内容有:从7月10日开始全校性复课“闹革命”,暂定三课:毛泽东思想课,斗批改课,学工、学农、学军课。当前以大批判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学为主”,为9月1日以后全面复课做好准备。
1967年8月
“校革委会”做出关于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决定。
1967年8月
“校革委会”按照毛主席“精兵简政”的指示做出机构调整的决定,内容是:(1)将政治部办公室和“革委会”办公室合并,在政治部的领导下,负责处理校内外一切行政事务;(2)将作战部和接待站合并为对外联络组,直属“革委会”办公室领导,负责接待来访和处理对外事宜。对外联络组包括全国组、北京组、接待组。原作战部的办公室、校内动态组、通讯组、打字组取消;(3)将政治部毛著学习指导小组改名为毛著学习秘书组,并入宣传部,由宣传部领导,其组长参加宣传部领导工作;(4)将《教育革命》编辑部和《井冈山》编辑部合并;(5)将斗批改委员会并入核心组,下设办公室,分文、理科两个批改小组,原来的第一、第二、第三批判组取消;(6)将斗批改通讯、大字报组和“革委会”资料室合并,受斗批改办公室领导。同时还规定凡不属于中央和“市革委会”特许的在外联络站工作人员,一律撤回;精简人员一律回班“闹革命”,各部各办公室不得私自多留和随意增加人员。调整后的“校革委会”工作人员总计有88人。
1967年8月
“校革委会”宣布成立“军事委员会”和“井冈山民兵师”。
1967年8月
由我校、北京外国语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组成的“首都无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修联络站”,牵头在英国驻华代办处门前召开了“首都无产阶级革命派愤怒声讨英帝反华罪行大会”。
1967年8月
“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在我校召开首都大专院校“革命大批判”现场会议,“校革委会”以及政教系、中文系和外语系代表在会上分别发言。“市革委会”主任出席大会并讲话。
1967年8月
为了响应毛主席拥军爱民的号召,全校举行“更大规模地开展热烈的拥军爱民运动”大会,军训团负责人和“校革委会”负责人分别宣读了爱民公约和拥军公约。
1967年10月
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谢胡为首的党政代表团来校访问。
1967年10月
我校4000多名师生员工奔赴“三秋”第一线劳动,“校革委会”还发布了“关于下乡劳动政治工作的意见”。
1967年10月
全校师生员工举行全面复课闹革命誓师大会。
1967年10月
学校连续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动员复课“闹革命”。《井冈山》报也配合发表社论《立即掀起复课闹革命的高潮》。
1967年11月
《人民日报》在《关于教育革命的几个初步方案》通栏大标题下,同时发表了同济大学、北京林学院和我校关于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其中,我校教育系教改组提出了对改革考试、升留级和招生等方面的设想。
1967年11月
澳大利亚共产党主席爱·弗·希尔和诺·加拉格尔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宁一的陪同下来我校参观访问。
1967年11月
从1967年10月19日开始集中进行的1966届毕业生分配工作基本结束。
1967年12月
学校召开“掀起认真学习、坚决执行《毛主席论教育革命》群众运动高潮誓师大会”。
1968年2月
“校革委会斗批改委员会”做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复课闹革命的决定”。
1968年3月
我校化学系开办的“五七”化工厂首批产品出厂。此事在当时曾作为“教育革命”范例和样板。
1968年3月
“校革委会”召开全校学习、落实毛泽东主席“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实质就是国共两党斗争的继续”最新指示的动员大会,会后对近百名干部、教师进行了游斗。
1968年4月
“校革委会”召开“热烈欢呼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大会,会后对百余名校系干部、教师进行了游斗。
1968年6月
《井冈山》发表报道,内容是:以毛主席教育革命思想为指针,本校陆续编写出新学制中小学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大纲。新教材包括了四年制中学全套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教材和五年制小学全套语文、数学教材。
1968年6月
“校革委会”召开“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掀起革命大批判新高潮”动员大会,号召大力开展以“清理阶级队伍”为中心内容的大批判。
1968年7月
学校召开1967届800多名毕业生誓师大会,坚决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工矿去,到基层去。
1968年7月
“校革委会”提出“关于处理‘造反兵团’的几点意见”。
1968年7月
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
1968年7月
《井冈山》报刊载了《北京师范大学全体革命师生员工给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决心书》。
1968年8月
军训团撤离学校。
1968年8月
全校师生员工隆重集会,欢迎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我校。
1968年8月
“校革委会”政治部做出“关于认真学习和坚决贯彻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开展向工农兵学习的群众运动”的决定。
1968年8月
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我校。驻我校工宣队来自北京电力建设公司、北京耐火材料厂、北京电镀厂、北京木材厂、北京丝绸厂、手扶拖拉机厂、北京绒毯厂、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8个派出单位。
1968年8月
“井冈山公社”发布解散公告。
1968年9月
“校革委会”在工宣队的指导下召开“活学活用毛主席最新指示,向工人阶级学习”讲用会。
1968年10月
《井冈山》报在发行第141期后停刊。
1968年11月
学校进行1968届毕业生分配工作。
1969年2月
宣传队在天文系、教育系、地理系开始搞“开门整党”试点。
1969年2月
全校学生连续三天去苏联大使馆游行示威。
1969年3月
根据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是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的指示,全校第一批教职工去山西临汾分校劳动锻炼。
1969年3月
学校连续两天召开“落实政策经验交流大会”。
1969年6月
学校400名师生前往东方红炼油厂参加石油会战。
1969年11月
校、系两级设立了教育革命机构,负责组成教改小分队,下厂下乡,进行“教育革命实践”和“教育革命探索”。到年底统计,校教育革命处派出教育革命小分队3个,共49人;派出教材编写组3个,共18人;各系派出教育革命小分队14个,共216人。
1970年7月
上级决定我校1969、1970届毕业生暂缓分配,留校参加“批清”运动。
1971年4月
学校试办的《教育革命通讯》第1期发刊。
1971年6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我校校长陈垣因病逝世,终年91岁。
1971年6月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陈垣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主持告别仪式,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致悼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罗庚、吴有训、竺可桢、谢扶民,全国政协常委张奚若及中共中央机关、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革命委员会负责人,我校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负责人和群众代表,以及陈垣生前好友和家属参加了告别仪式。
1971年11月
我校历史系白寿彝教授和中文系启功教授参与点校整理《二十四史》的工作。启功先生主持《清史稿》的点校。
1971年11月
学校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通知:师大一附中划归宣武区领导,改名为南新华街中学;师大女附中划归西城区领导,改名为150中学;师大二附中仍由师大领导。
1972年1月
学校各系建立教改小组。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9个系的部分教师在校内外开展调查研究,学习教改经验。
1972年2—3月
我校进行1969、1970两届毕业生毕业教育及分配毕业生工作。
1972年5—8月
我校进行招生准备工作: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材,清理校园,修筑校园围墙。
1972年9月
中文、数学、物理、化学4个专业的师资训练班举行开学动员大会,市教育局李方和校宣传队指挥部刘丰作学习动员报告。
1972年9月
《教改工作简报》第1期发刊。
1972年10月
中文系选举产生党总支委员会,这是我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建立的第一个党总支委员会。
1973年1月
我校举办的为期半年的师资训练班结业。中文、数学、物理、化学4个专业的300余名学员参加了训练。
1973年3月
教育部委派高沂同志到校工作。
1973年5月
北京市委科教组通知,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监委书记凌静来师大工作,参加师大党的领导小组,成为领导小组成员。
1973年5月
北京市委科教组通知,市委批准我校建立党的领导小组。丁元祯任组长,高沂任第一副组长,谢芳春、赵德芳任副组长,王强、白玉洁、郭敬、任奇智为小组成员。
1973年5月
校党的领导小组召开第1次会议,确定以下事项:(1)党的领导小组在未建党委前是学校最高权力机关,对外还是用革命委员会;(2)宣传队临时党委结束,宣传队在党的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3)机关各组为领导小组的机关办事机构,这些机构有:政工组、人事组、学生组、青年组、宣传组、教改组、武装部、保卫部等部门。
1973年5月
校党的领导小组第2次会议决定:本月底前召开全校大会,动员批林整风和教育革命;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1973年6月
北京市委同意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胡林畇同志参加师大党的领导小组工作。
1973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停办期间,人大的政治经济学、哲学和中共党史三系,以及清史研究组、地理系外国经济地理教研室的大部分教师,还有一些后勤职工,共700多人,并入我校。另外,人大计划经济系、工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系、财政贸易系、历史档案系等也暂由我校代管。
1973年7月
学校党的领导小组会议决定成立学校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任奇智同志任主任。
1973年9月
我校在停止招生7年之后,首次开始招收三年制本科生。
1973年9月
学校举行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开学典礼,850名工农兵学员入校学习。
1973年10月
哲学进修班正式开学。全班共76人,其中来自北京各大专院校39人,工交、财贸战线37人。学员中半数以上从事过马列主义理论教学和党的理论宣传工作。
1973年10月
政治经济学学习班开学。全班共59人,半数以上是工厂、企业的党委副书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其余是企业生产、计划部门的负责人和宣传干部。
1973年11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复刊。
1973年11月
学校举办党员干部学习班,为期一个月,430人参加学习。学习班的主要内容是:精读“十大”文件,联系实际,摆、揭、分析学校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问题,为开展群众性的基本路线教育做准备。
1973年12月
学校召开全校党员批判大会。
1973年12月
党的领导小组会议决定各系抽一半学生下乡参加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1974年1月
北京市委科教组通知,同意张懋泽、邬文发为北京师范大学党的领导小组成员。
1974年2月
学校从文科6个系和清史组抽调58名师生组成“批林批孔”宣讲团,到69个单位进行宣讲,听讲人数约6万人。宣讲单位以工厂为多,也有中学、机关、生产大队等。
1974年4月
学校先后召开党总支书记会和党支部委员以上干部会,组织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再批“克己复礼”》和《北京日报》评论员文章《批林批孔必须联系实际》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批林批孔”运动的经验,结合本校运动的情况,着重对本校前段运动的估计和下段运动的部署进行了讨论,高沂代表党的领导小组作了小结。
1974年4月
北京市委科教组通知,同意李增玉、刘振祥为北京师范大学党的领导小组成员。
1974年4月
中共北京市委通知,任命王强同志为北京师范大学党的领导小组副组长。
1974年4月
学校召开全校“批林批孔”大会,13位同志在会上发言。
1974年7月
《北京师大》(学校党的领导小组的机关报)第1期出版。
1974年7月
《教育革命通讯》编辑部在我校召开“法家教育思想的座谈会”。会议提出:要抓住儒、法两种教育思想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对立,批判儒家的反动教育思想,研究法家的进步教育主张,总结历史经验,为当前斗争服务。
1974年7月
全校师生员工举行纪念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领域斗、批、改政治舞台6周年大会。
1974年8月
学校召开全校经验交流大会,交流了以“批林批孔”推动教育革命和各项工作的经验。
1974年10月
二年级(1973级)工农兵学员和部分教职工957人分别到邯郸1587部队和北京4799部队学军。
1974年10月
900多名工农兵学员入校。
1974年11月
学校党的领导小组召开支部书记以上干部会,要求认真贯彻市委扩大会议精神,继续搞好“批林批孔”,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增强革命团结,促进教育革命和其他工作大步前进。
1974年11月
学校党的领导小组开会研究机构设置,决定:“批林批孔”办公室名誉保留,其工作分散到宣传组和教改组;武装部与保卫部合并,暂归政工组;设立群众工作组,负责工会工作、妇女工作及业余教育;撤销学生组,其工作划归人事组;青年组归政工组;成立巡视组。
1974年12月
《教育革命通讯》第12期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广东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河南南阳地区教育干部学习班编写的《教育史上的儒法斗争概况(初稿)》。
1974年12月
我校开门办学情况如下:建立开门办学点203个;学生参加开门办学活动1978人次,教师738人次;举办各种短训班、业余学习班134个,培训24512人;举办各种技术讲座17次,培训3290人;举办“批林批孔”学习班11个,培训8060人;开门办学结合项目45项;新编教材50本/种;聘请专职工人教师2人到校,聘请兼职工人教师62人到开门办学点;校办工厂接待学生学工518人次;在报刊上发表大批判文章118篇,已出版或将出版“批林批孔”专著、文章、资料78篇/本;外出宣讲241班/次,听讲者188430人。
1974年12月
全校举行新党员宣誓大会。
1974年12月
共青团北京师大第6次代表大会和第11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团代会代表171人,学代会代表183人。大会分别通过了工作报告和大会决议,选出了第6届团委会委员(29人)和第11届学生委员会委员(23人)。贾立民任团委书记,冯同庆任学生会主席。
1975年1月
学校党的领导小组召开系总支书记和直属支部书记会议,号召全校师生员工认真学习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新年献词》,掀起认真看书学习、深入“批林批孔”和“教育革命”的新高潮。
1975年2月
驻校军宣队逐步撤离学校。
1975年3月
本校文科大部分师生、理科部分师生共2000余人,开始陆续到北京9个区、县、局所属的100多个生产大队和厂矿开门办学。
1975年4月
“校教育革命组”在顺义县杨各庄公社红寺大队召开文科开门办学经验交流会。
1975年4月
工农兵学员和部分教职工分别到中国人民解放军1583和1587部队学军,为期1个月。
1975年6月
学校相继召开党的领导小组扩大会和全校群众大会,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推动教育革命和其他各项工作。
1975年6月
“校教育革命组”在平谷县华山公社(数学、物理两系开门办学点)召开理科开门办学经验交流会。
1975年7月
校团委召开表彰先进团支部、优秀团员大会,校党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出席大会并讲话,要求广大团员和青年在教育革命和其他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工农兵学员的生力军作用、共青团的突击队作用,努力当好党的助手。
1975年7月
校印刷厂召开学理论、抓路线、促大干现场会,校党的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参加了会议,主要负责同志讲话。
1975年7月
学校成立武装保卫部,直属校党的领导小组领导。下设民兵科、治安科、保卫科。
1975年8月
学校召开全校“教育革命”经验交流大会,同时举行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学员毕业典礼,这是我校“文革”以来的首届毕业生(二年制),共29名。
1975年8月
中共北京师范大学第5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是“文革”以来召开的第1次党代会。大会主席团39人,正式代表274名,列席代表近50名,代表全校13个总支、7个直属支部、84个支部、1808名党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审查校党的领导小组自1973年5月成立两年多来的工作,明确今后的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委员会。工宣队负责人王强致开幕词,市委科教组负责人出席大会并作了讲话,高沂代表学校党的领导小组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大会通过了党的领导小组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学校党的第5届委员会。委员会由36名委员组成。在第5届党委第一次会议上,选出了12名常委,经北京市委批准,高沂、王强、谢芳春、赵德芳等为副书记,高沂代理书记。
1975年9月
原校党委书记、副校长程今吾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教育部、校党委负责同志及各单位代表400多人参加了安放仪式。校党委代理书记高沂主持仪式,副书记谢芳春致悼词。
1975年9月
师大教务部门召开理科“教育革命情况交流、分析会”。校系两级主管教学工作的干部出席会议。会议分析了本校“教育革命”的情况,并提出:在新的学年里,要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1975年9月
1975级工农兵学员陆续入校。
1975年9月
校党委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本学期工作,要求贯彻中央和市委有关指示精神,落实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
1975年10月
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1208名(其中普通班15个专业974名,“社来社去”理论班50名,进修班3个专业180名)。学员入学文化程度:初中毕业者1009人,高中毕业者199人。此外,学校在上半年办短训班110多期,8400多人接受培训,讲座375次,95000多人次听讲,还协助其他单位开办“七二一”大学、“五七”大学10所。下半年,学校办了10个培训班,举办16次讲座,听讲学员17884人次,还函授指导了2000名知识青年。
1975年10月
师大教务部门召开文科“教育革命情况交流、分析会”。
1975年10月
由昌平县和我校共同筹办的第一期“社来社去”理论班正式开学。
1976年1月
学校开办大兴分校。
1976年1月
周恩来总理逝世。全校广大师生员工以各种方式举行悼念周总理的活动。校内图书馆前设置了灵堂,全校师生员工列队参加了悼念活动。
1976年1月
学校召开全校批判大会,集中批判“文化大革命”前17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击“右倾翻案风”。
1976年2月
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批判“右倾翻案风”。
1976年2月
校党委召开全校批判“右倾翻案风”大会。
1976年2月
校党委连续召开党支部书记以上干部会和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以批判“三项指示”为纲。
1976年3月
市委科教组批准我校机构设置为:党委会“革委会”办公室;政治部;武装保卫部;“教育革命”处。政治部下设组织处、宣传处、人事处、统战处;武装保卫部下设民兵科、保卫科、治安科;“教育革命”处下设教学行政科、文科教育科、理科教育科、科研生产科、普通教育科;校务处下设总务科、财务科、物资科、伙食科、基建科、修建科、办公室。
1976年4月
中文函授教育开班,3400名学员参加,占北京地区9区县现有语文教师人数的60%。
1976年7月
校党委办公室发出“关于重新建立教研室”的通知。
1976年7月
我校340名游泳健儿同首都工农兵一起,参加横渡昆明湖游泳活动,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10周年。
1976年7月
首届毕业的工农兵学员赴藏大会召开。大会宣读了15名被批准赴藏和1名被批准重返内蒙古的学员的名单。
1976年7月
我校举行首届工农兵学员毕业典礼,816名工农兵学员和200名进修教师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毕业生代表冯同庆宣读了全体应届毕业生给毛主席的致敬信。校党委负责人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这届毕业生在教育革命和“上、管、改”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和取得的成绩,并对他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1976年7月
我校召开工农兵兼职教师工作经验交流会。
1976年7月
我校连续举行庆祝大会和座谈会,纪念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领域8周年。
1976年8月
全校师生投入唐山地震抗震工作。学校召开总结抗震斗争和表彰先进大会,党委负责同志作抗震斗争总结报告,政治部负责同志代表党委宣布了18个先进集体和173名先进个人的名单。
1976年9月
毛泽东主席逝世,全校师生员工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以各种方式悼念。
1976年9月
我校4000多名师生员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其他师生员工和家属在校内收听收看了追悼大会实况转播。
1976年10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我校也由此获得拨乱反正的契机。
1976年10月
校党委做出《关于掀起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新高潮的决定》。
1976年10月
学校召开“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1976年10月
学校先后召开全校党员大会和师生员工大会,传达华国锋主席重要讲话,声讨“四人帮”反党罪行。
1976年10月
学校在北饭厅召开全校支部委员以上的干部大会,会议传达了有关文件。“四人帮”被逮捕、华国锋就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消息在校园内传播开来。
1976年10月
学校第一批表明态度、批判“四人帮”的大字报贴出。
1976年10月
校党委发出“关于大唱大学大讲《东方红》、《国际歌》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首革命歌曲”的通知。下午,学校召开了由各系的总支书记、直属支部书记及机关各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对学校揭批“四人帮”的工作做了部署。
1976年10月
学校在大操场召开了有全校师生员工、家属及附中和附小师生数万人参加的全校大会,校党委代理书记高沂宣读文件,传达党中央对“四人帮”采取的果断措施。会后,与会人员在校园内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游行。
1976年10月
学校再次召开包括附中在内的各单位、各系所的领导参加的党委扩大会,会议传达并讨论了中央16号文件。
1976年10月
6000多名师生员工分别由党委负责人带队,走出校门,分批上街,同首都军民一道,涌向天安门,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在各个高校的游行队伍中,我校的队伍走在最前面。
1976年10月
召开全校大会,愤怒谴责“四人帮”的反党罪行。
1976年10月
举办党支部书记以上干部学习班,学习毛主席关于揭批“四人帮”的指示和“三要三不要”的基本原则,提高对揭批“四人帮”斗争的性质和意义的认识,对“四人帮”进行了揭发批判。
1976年10月
召开全校批判“四人帮”大会,各级领导带头批判。校党委负责同志就如何发动群众,进一步开展大学习、大揭发、大批判进行了具体部署。
1976年11月
全校揭发批判“四人帮”篡党夺权罪行大会召开,政教系、政治经济系、图书馆、校理论组、外语系的5位同志发言。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讲话,要求全校师生员工贯彻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打一场深揭猛批“四人帮”的人民战争。
1976年12月
全校广大师生员工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学习毛主席的伟大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隆重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83周年诞辰。
1976年12月
我校师生以各种方式实行开门办学。中文、政教、生物、化学等系一些师生,到顺义、昌平等地开门办学;化学、天文、数学、物理4个系及无线电专业的学生,到校办工厂实行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本学期还举办了6期短训班和一些专题讲座。参加学习的主要是同师大挂钩的区、县、局工农理论骨干,约有100多个单位、4000余人次参加。
1976年12月
学校全年开办师资培训班16个,讲座7次,参加人数17591人。
1976年12月
学校全年招收工农兵学员1090人,其中普通班845人、师资班和“七二一”大学200人、进修班45人。
1976年12月
天文系师生与崇文区光电器件厂挂钩,结合光仪测量课,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硅光电池照度计。这种测量光度的仪器,广泛应用于科学种田、医疗、建筑、电影等部门的科研和实践中。在同年8月30日的鉴定会上,专家认为,ST型照度计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一个空白,特别是ST-Ⅲ型在高精度方面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天文系光电探测研究组在成功研制ST型照度计之后,又于1976年11月份研制成功L-77型亮度计。这种亮度计广泛用于国防工程、科研和生产检验之中。此外,天文系还研制成功硅光电池,在国内属先进水平,曾应用于毛主席纪念堂的照明。
1976年12月
化学系刘若庄教授写出了国内第一篇运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实际体系的论文:《氧离子注入砷化镓的理论问题——载流子补偿机理探讨》,这篇论文较好地解释了砷化镓在氧离子注入后的半导体特性,发表在国际量子化学杂志上。
1976年12月
全校45项课题立项,其中12项列入北京市计划,14项取得成果。
1976年12月
共青团第7次代表大会和第12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团代会正式代表318人,列席代表28人。学代会正式代表302人,列席代表28人。大会分别听取了第6届共青团委员会和第11届学生会的工作报告,交流了共青团、学生会的工作经验。共青团北京市委有关部门和学校党委的负责同志参加大会并讲话。大会选举产生了第7届团委会(29人)和第12届学生会(25人)。贾立民任团委书记,刘振东任学生会主席。
1977年1月
学校师生员工收听并讨论了中央两报一刊元旦社论《乘胜前进》。
1977年1月
校团委青工部举办了青工团支委以上干部学习班。参加学习的同学认真学习了马列、毛主席关于青年工作的部分论述,学习了团的基础知识,交流了团支部工作经验。
1977年1月
我校成立编辑出版纪念周总理文集小组,高沂任组长,组员有侯刚、王酉梅、李群。
1977年1月
学校召开“敬爱的周总理生平事迹报告会”,党史系教师胡华作报告。
1977年1月
学校隆重召开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1周年大会。校党委代理书记高沂、驻校工宣队负责人李增玉、教职工代表李军、团委会、学生会及学员代表金秀荣等先后讲话。
1977年1月
我校师生员工代表350人前往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工地参加劳动。
1977年1月
学校师生员工举行各种纪念活动隆重纪念周总理逝世1周年。
1977年1月
经北京市委科教组研究同意,马奇同志任我校哲学系党总支书记。
1977年1月
学校经济系、哲学系教师为18个区、县、局的理论骨干700余人,从经济和哲学两个方面举办了两期《论十大关系》专题学习讲座。
1977年1月
经校党委研究,同意贾立民(女)等29名同志组成校团委会。经中共北京市科教组批准,贾立民等13名同志为校团委会常务委员。贾立民任校团委书记。王钧广、王万成、冯同庆(兼学生会秘书长)任校团委副书记。王瑞祥任校团委会组织部部长,冯同庆(兼)任宣传部部长,马彪任青工部部长。
1977年1月
经校党委研究,同意由马奇、张凤雪(工宣队)、张腾霄、胡仁芝、马崑(工宣队)、刘炎(女)、王聘兴、李明、葛荣晋9名同志组成哲学系系总支部委员会。经中共北京市委科教组批复,马奇同志任哲学系系总支部委员会书记。张凤雪(工宣队)、张腾霄、胡仁芝3名同志任副书记。
1977年1月
经校党委研究,同意生物系补选高瑞和(工宣队)为系党总支委员会副书记,齐景贤(工宣队)同志为系总支委员。
1977年1月
校党委常委会研究揭批“四人帮”运动部署,并决定编印纪念周总理的文集。
1977年1月
学校举办党政干部学习班,学习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和华国锋主席的重要讲话,深揭狠批“四人帮”破坏教育的罪行。
1977年1月
教育部原副部长、我校原校长林砺儒教授逝世,终年88岁。
1977年1月
学校将教育革命处草拟的《关于开展教育革命工作的几点意见》转发给各单位,要求各单位组织师生认真研究和讨论。
1977年1月
学校继续举行怀念周总理报告会。校党委邀请北京前门饭店党委书记刘九州和首都机场飞行总队长徐柏令、乘务中队长梁秀荣来校作报告。
1977年1月
校党委统战部召开老教师学习座谈会,学习《论十大关系》,增强革命积极性。
1977年2月
学校再次召开批判“四人帮”大会。
1977年2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刘华同志(工宣队)任政治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彭继贤同志(工宣队)任政治经济系总支委员。
1977年2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任命大兴分校各组正、副组长如下:杨玉槐(工宣队)任政工组组长,张勉、王惠兰(女)任政工组副组长;安东普任教育生产组组长,参加分校领导小组,免去其体育系总支副书记职务;白绍勤、李满灜任教育生产组副组长;仇录山任总务组组长。
1977年2月
校党委召开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市委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毛泽东主席的《论十大关系》和华国锋主席的重要讲话,深揭狠批“四人帮”,一分为二地总结工作,分析矛盾,制定措施,决心为实现华国锋主席提出的1977年的思想战斗任务而奋斗。
1977年2月
学校再次召开批判“四人帮”大会。批判会上,历史系、外研所、教育系和二附中等党委的5位教师和学员发了言。
1977年2月
校团委举办青工团干部学习班。
1977年2月
校体委举办全校教职工男女乒乓球团体赛。
1977年2月
经研究决定,孟宪富(工宣队)任天文系支部委员会委员。
1977年2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同意由胡恒立、张淑莲(工宣队)、姚森、陈书兰(工宣队)、王传宇、李洪波、李兆谊7名同志组成公共政治课教研室支部委员会。胡恒立任支部书记,张淑莲、姚森任支部副书记。
1977年3月
在全校大会上,校党委代理书记高沂同志作了《教育革命迈大步,深揭狠批“四人帮”》的动员报告。
1977年3月
校团委和大兴分校团总支分别召开共青团员和青年大会,纪念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14周年。党委政治部负责同志出席大会并讲话。
1977年3月
我校受中国科学院委托举办的核磁共振短训班正式开学。短训班由550个项目的5个主要承担单位的领队袁传照、汪景华、张友吉、佟大铁、方光钱5位同志组成党的领导小组,袁传照任组长。短训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从事核磁技术研制和应用方面必须具备的知识,加强波谱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短训班的学员来自全国20个省市40个兄弟单位,共计117人,京区旁听学员16人。
1977年3月
根据教育部通知,校党委作出《关于深入开展学习雷锋运动的决定》。
1977年3月
我校男女教职工共500人参与了建设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劳动。
1977年3月
经教育部和北京市委批准,学校开始对外开放。
1977年3月
日本书法家友好访华团和日本四县青年实业家“友好之翼”访华团等日本朋友来我校参观访问,并做了精彩的书法表演。
1977年3月
来自日本、美国、西班牙、南斯拉夫、加拿大、澳大利亚6个国家的13批共289名外宾来校参观。
1977年3月
校团委和大兴分校团总支分别召开全体共青团员、革命青年大会,纪念毛泽东主席光辉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14周年。
1977年3月
经校党委研究,同意金名院任体育系党总支副书记。
1977年3月
学校召开大会,校党委代理书记高沂传达中央10号文件和王、张、江、姚反党集团罪证材料之二。会后各单位组织讨论核对了王、张、江、姚集团的罪行。
1977年3月
物理系受中国科学院550个项目总体设计组的委托,举办了核磁共振短训班。
1977年3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任命安东晋任中共大兴分校领导小组副组长;金雪南任学报自然科学版副总编辑。
1977年3月
学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校党委委员、总支(直属支部)书记、工宣队副书记、机关各部处负责人等100余人参加,党委负责同志传达了华国锋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77年4月
教育革命处、校务处召开了“工业学大庆”誓师大会。各个校办工厂及有关单位的全体职工参加了大会。
1977年4月
校团委举行新团员宣誓大会,106名新团员宣誓。
1977年4月
校党委召开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会议。各系主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和学生政治辅导员,以及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政治思想工作的同志。校党委政治部郭敬代表党委作了“关于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报告。
1977年4月
学校召开揭批“四人帮”反党集团罪恶历史和反革命罪行大会。会上,政教、中文、物理、历史、党史等系师生代表发言。
1977年4月
校党委召开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与会同志认真听取了党委“关于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报告,讨论了关于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几项规定。决心彻底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为实现华国锋主席提出的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做出贡献。
1977年4月
学校召开大会,庆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出版发行,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决定。
1977年4月
我校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短训班开学,全校党政干部参加。短训班共分14个专题,由党史、历史、政教、中文、哲学、经济系和公共政治课教研室、校理论组共8个单位的有关教师分别宣讲。
1977年4月
我校举行1977年春季运动会,2000多名师生员工参加。
1977年4月
为纪念五四运动58周年,校团委召开了“继承五四革命传统,做雷锋式的革命青年”大会。会上表扬了一批学雷锋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1977年5月
我校1100多名学生分别到51026、51029、51048部队,开始为期1个月的学军生活。 5月6日 经校党委研究,同意历史系补选董会珍为总支委员。
1977年5月
我校1500人去毛主席纪念堂工地参加劳动。
1977年5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张华秀任教育革命处副处长,免去其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张树田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李淑芳任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1977年5月
为了坚决贯彻落实华国锋主席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指示,为下半年整党整风做好思想准备,校党委对全校党员进行了一次关于《党的性质和任务》的党课教育。
1977年6月
校领导到实验小学为孩子们祝贺节日。
1977年6月
在华国锋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大兴分校三夏任务于“七一”前夕胜利完成。近260亩夏粮作物全部收完打完进仓,220亩水稻全部插完秧,长势良好。
1977年6月
校团委召开全校青年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经验交流会。各系各单位的团支委以上的共青团干部、党委及政治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大会。
1977年7月
经教育部和北京市委批准,一附中和实验中学仍归北师大领导,恢复原校名。实验中学于“文革”初期划归西城区领导,改名为150中学,师大附中也于1972年划归宣武区领导,改名为南新华街中学。
1977年7月
校党委召开1976—1977学年度评定和评选“三好”学生、先进集体工作的动员大会。政治部负责同志代表党委向参加大会的一、二年级工农兵学员作了动员报告。
1977年7月
学校举行全校毕业教育动员大会。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国家计委的有关文件。党委负责同志作了动员报告。
1977年7月
我校党委常委召集部分系总支书记和教师座谈,讨论教育部《教育革命汇报提纲》。
1977年7月
我校师生收听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的广播后,立即上街举行庆祝游行。
1977年7月
学校召开大会,热烈庆祝党的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1977年7月
学校举行1977届工农兵学员毕业典礼,本届毕业生有978人。
1977年7月
经市委科教组同意,我校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3个系1976年招收的29名进修班统招学员延长学习年限1年。
1977年7月
我校67名校系领导干部参加了市委召开的党员干部大会,听取吴德、倪志福、丁国钰传达华国锋主席、叶剑英副主席、邓小平副主席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1977年7月
我校决定建立北京师范大学民族班,为学校直属教学单位。
1977年8月
我校召开首次科技大会。理科各系的全体教职员工,校(系)工厂的全体职工和后勤部门的代表,以及机关各部门和文科各系的领导同志共800余人参加会议。同志们认真学习了华国锋主席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总结交流了我校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13个先进集体,89名先进个人在会上受到表彰。
1977年8月
我校师生员工举行集会游行,热烈庆祝党的第11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一届一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1977年8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周兰英任地理系党总支委员。
1977年8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蔡景山增补为数学系党总支委员,免去其历史系党总支委员职务。
1977年9月
校党委召开1976—1977学年度学生先进集体、三好学生表彰大会。党委负责同志和各系党总支负责同志出席了大会。会上表彰了20个先进集体和177名“三好”学生。
1977年9月
校党委召开扩大会,全体党委委员、总支、直属支部正副书记、机关各部处负责人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传达了吴德、丁国钰在市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我校十一大代表郭预衡介绍了大会的概况。
1977年9月
校党委召开全校大会,隆重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1周年。大会由党委副书记赵德芳主持。
1977年9月
物理系举办的“第二期离子注入学习班”开学。共有36个单位,78名正式学员。
1977年10月
我校举办秋季运动会。
1977年10月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及《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改革招生制度,不再采取推荐办法,我校招生工作按文件规定在第四季度进行,新生将于1978年春季入学。
1977年10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数学、化学、地理、生物、天文、历史、外语等系重建教研室。
1977年10月
经校党委研究,同意由张文照、孙仁增(工宣队员)、刘援朝、段金梅、格桑多吉5名同志组成民族班直属党支部委员会。张文照任支部书记,孙仁增任支部副书记。
1977年10月
中共北京市委通知,任命贾震为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书记、北京师范大学革委会主任。高沂同志调教育部任副部长。
1977年10月
学校召开大会。新任校党委书记贾震与全校师生员工见面。
1977年11月
我校举办第2期“离子注入学习班”。
1977年11月
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召开有关鼓励校内青年积极报考大学的会议。
1977年11月
根据北京市8个单位联合通知精神,学校召开了“向科学技术进军”誓师大会。
1977年11月
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学习教育部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教育战线的一场大论战——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
1977年11月
根据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工宣队向题的请示报告》精神,学校师生代表近千人欢送全体工宣队队员离校,学校送给工宣队队员每人一本印有毛主席亲笔题写校名“北京师范大学”的纪念册。
1977年11月
根据教育部召开重点高等学校应用科学和新技术科学规划会议的精神,校党委召开科研规划工作会议。党委领导同志,理科各系主管科研工作的总支副书记和重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机关各部处和科室的负责人参加会议。
1977年11月
全校召开大会,批判“四人帮”抛出“两个估计”的罪行。党委书记贾震同志主持大会,并讲话指出:要以揭批“两个估计”为中心,彻底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总结新中国成立28年来的经验教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分清是非,统一认识,团结战斗,边批边改,为办好师范大学,夺取教育革命的新胜利而奋斗。
1977年12月
实验小学请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同志作报告。
1977年12月
分校教职工、下放干部认真学习了最近公开发表的毛主席1971年的重要指示,学习了华国锋主席、党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和教育部大批判组的文章,狠批“四人帮”的“两个估计”。坚持“五七”道路,坚持“又红又专”。
1977年12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钱兴昆任组织处副处长;徐洪武任宣传处副处长;叶苍棣任保卫处副处长;王宗清任保卫处副处长。
1977年12月
校党委举办党的负责干部学习班,党委委员、总支书记以及直属支部书记、机关各部处负责人参加。学习毛泽东主席和华国锋主席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狠批“四人帮”的反动政治纲领和“两个估计”,实事求是地总结新中国成立28年来教育战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1977年12月
我校举行文艺晚会,纪念毛主席84周年诞辰。
1977年12月
校党委召开揭发批判“四人帮”反革命罪行大会,继续向“四人帮”发动猛烈进攻,决心打好第三战役,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
1977年12月
校党委召开了有老、中、青干部和老、中、青教师60余人参加的送旧迎新座谈会,回顾胜利,展望未来,喜迎新年。
1978年1月
校党委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赵德芳同志作了关于调整工资群众评议的动员报告。
1978年1月
校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教育科学研究室,由浦安修、汪兆娣同志负责。成立附校办公室筹备小组,由王振稼同志负责。
1978年1月
经教育部、市委同意,调原副校长马建民到社会科学院工作。
1978年1月
校党委举办的有党委委员、总支书记以及直属支部书记、机关各部处负责人参加的学习班结束。该学习班始于1977年12月16日,主要学习毛泽东主席和华国锋主席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狠批“四人帮”的反动政治纲领和“两个估计”,实事求是地总结新中国成立28年来教育战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分清是非,澄清思想,统一认识。会议采取大会小会相结合、会内会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党委书记贾震在学习班结束时讲了话。
1978年1月
校党委统战处召开党外老教师批判“两个估计”座谈会,狠批“四人帮”破坏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破坏党的统战政策,打击迫害广大教师的反革命罪行。党委书记贾震、党委常委孟波出席了会议。教育系教授朱智贤、化学系教授严梅和、中文系讲师杨敏如和中文系教授肖璋先后发言。座谈会结束前,党委书记贾震发表了讲话。
1978年1月
校团委隆重召开青年职工1977年度优秀团支部、优秀团员授奖大会。党委负责同志出席了大会,校团委青工部负责同志总结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党委负责同志向这次评选出的5个优秀团支部和33名优秀团员颁发了奖状、奖品和团徽。
1978年1月
校党委政治部通知,经研究,同意中文系增补刘漠为系党总支部委员会委员。
1978年1月
中共北京市委科学教育部批复,同意李家齐任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免去其历史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1978年1月
中共北京市委通知,王于畊任校党委常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肖敬若调我校任副校长。
1978年2月
物理系核物理专业研制重离子注入机获得成功。北京市科技局在我校召开了40万电子伏特重离子注入机研制成果汇报会。
1978年2月
1977级新生录取工作全部结束。这次从北京、西藏、宁夏、云南共录取本科生751人。其中,党团员占85%以上,工农及其子女占50%,华侨、台籍青年、少数民族和回乡知识青年也都有一定名额。这是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后的第1届新生。
1978年2月
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第一批确定全国重点高校88所,其中恢复“文化大革命”前原有的60所,我校为其中之一。
1978年2月
经学校研究决定,王适安和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张荟星为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代表。地理系周廷儒教授、数学系王世强教授、化学系刘若庄教授是大会的特邀代表。
1978年2月
校党委政治部通知,经研究,同意许根琬志任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
1978年2月
教育部、国家计委联合发出电报,高校在完成1977年招生计划后,可根据本校条件增招走读生,增招的走读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的待遇与住读生相同。我校决定挖掘潜力增招走读生。
1978年3月
“文化大革命”后按照新的考试办法招收的第1届新生入学。共招收住宿生751人,走读生324人。从这届学生开始,实施新的四年制教学计划。
1978年3月
全校师生员工学习华国锋主席和邓小平副主席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1978年3月
我校到大兴分校进行劳动锻炼的下放干部、教师返校。
1978年3月
L77型亮度计已由我校天文系研制成功并投入试用。这填补了我国在用硅光电器体作探测研制高灵敏度多波段亮度计方面的空白。
1978年3月
我校化工厂、印刷厂与一二○一工厂共同组成的科技人员、工人和干部三结合小组,初步试制成功了固体不饱和聚酯感光树脂版。
1978年3月
在市液体感光树脂版研究小组研究的基础上,由我校化工厂和北京商标印刷一厂等单位共同试制成功了液体固化型光敏树脂版。
1978年3月
我校化学系、北郊木材厂研制成功快速固化感光涂料。
1978年3月
我校化学系放化研究室在中国医科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协作下研制成功人血清狄戈辛(地高辛)放射免疫测定,成果已用于临床,效果良好。放化研究室在医科院西南分院工作的基础上合成了碘<sup>131</sup>-6位碘代胆固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78年3月
无线电专业一年多来,在各单位协作下,完成了包括CMOS数控车床、KSZ-1型顺序控制器、核磁共振测场仪、水坝测压管水位遥测装置等科研项目。
1978年3月
校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小组。成员为浦安修、顾明远、汪兆娣。
1978年3月
为了纪念周总理80周年诞辰,校党委召开有干部、教师、学生和工人共50余人参加的大型座谈会。教育系朱智贤教授、政教系陶大镛教授、地理系周廷儒教授等发言。党委书记贾震和副书记王于畊、谢芳春等同志出席座谈并发言。
1978年3月
召开庆祝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胜利闭幕的群众大会。校党委书记贾震首先致辞。教职工和学生代表分别发言。庆祝会结束后,贾震、赵德芳等党委领导带领3000多名师生员工到天安门广场游行。
1978年3月
校党委有关部门接连三次召开教师干部学生代表座谈会,讨论、学习五届人大发表的系列报告。
1978年3月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恢复和提升职务问题的请示报告》,在国务院没有做出新规定之前,仍执行1960年国务院颁发的暂行规定。原来确定的职称一律有效,恢复职称。
1978年3月
举行新生开学典礼。校党委书记贾震和政治部负责同志先后讲了话。他们简要介绍了师大的历史情况,并对新生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1978年3月
教育系邀请出席全国五届人大会议的上海代表刘佛年、左淑东、倪谷音、高润华,南京代表斯霞,五届政协上海特约代表袁瑢6位同志,来校座谈教育改革的经验。党委书记贾震等同志出席座谈会。
1978年3月
召开全校纪念周总理80周年诞辰报告会,由胡华介绍总理青少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1978年3月
召开新生党团员大会。校党委副书记谢芳春同志讲话。
1978年3月
教育系主办学术报告会。请赴瑞典进行教育考察归来的清华大学陆大铨作国外教育动态报告。我校教育改革处、外研所、图书馆、二附中、实验小学等单位及数学、物理、天文、地理、外语、历史、生物、体育等系近200人参加了报告会。
1978年3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中文系、教育系、政教系、体育系公共体育等单位重建教研室,任命下列同志为教研室主任、副主任:中文系:韩兆琦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张俊任副主任;郭志刚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蔡清富任副主任;谭得伶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陈惇任副主任;刘芳泉任写作指导教研室主任,张美妮任副主任;陆宗达任汉语教研室主任,史锡尧、仲哲明任副主任;梁仲华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童庆炳任副主任;张鸿苓任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李修生任巡回函授教研室主任。教育系:王焕勋任教育学研究室主任,黄济、陈孝彬任副主任;彭飞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朱智贤、彭聃龄任副主任;陈景盘任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尹德新、王天一任副主任;厉以贤任马列、毛主席论著教研室副主任;胡梦玉任小学教材教法教研室主任,高惠莹任副主任;梁志燊、陈俊恬任幼儿教育教研室副主任。政教系:曲家齐任哲学教研室主任,彭万春、王卫国任副主任;朱纯治任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王承璞、吴序光任副主任;李浪先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董衍成、詹君仲任副主任;葛锡有任国际共运史教研室主任,张伟垣、胡青钰任副主任;吴家国任逻辑学教研室主任;贺允清任中学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饶光华任副主任。体育系:吴金山任公共体育教研室主任,徐永昌任副主任。历史系:孔祥民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生物系:吴国利任生物化学教研室副主任。
1978年3月
召开全校教师职工大会,传达吴德同志传达的二中全会、五届人大、五届政协会议的精神。我校出席五届人大的白寿彝、出席五届政协的关瑞梧两位同志汇报了参加会议的感受。
1978年3月
校团委召开全校学生、青年职工参加的“学雷锋、创三好、争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动员大会。团委负责同志宣读了《校团委关于颁发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的决定》,并由党委负责同志向全校职工团员和学生团员、党员团干部2400余人,颁发了共青团团徽。
1978年3月
经中组部批准,调广东中山大学党委书记聂菊荪到我校任党委第二书记。
1978年3月
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我校中文系教授黎锦熙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终年89岁。
1978年3月
增加招收的324名走读生入学。党委副书记谢芳春和政治部负责同志在迎新会上讲话。
1978年4月
校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党政中层干部参加。会上宣布:(1)教育部通知,邓小平副主席指示,委托蒋南翔同志帮助教育部,在重点大学中抓好6所大学,我校为其中之一;(2)着手人民大学的恢复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并入我校的人大有关系所,将全部返回人民大学。
1978年4月
北京市心理学会在我校举行学术报告会。参加会议的有心理研究所、北大、北京师大、北京师院、《人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市的师范学校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200多人。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我校教育系彭飞教授主持了会议。
1978年4月
我校被评为1977年北京市体育活动先进单位,由市革命委员会颁发了奖项。
1978年4月
为澄清“四人帮”在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里的流毒,北京大学、北京师院和北京师大三校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联合举办了讨论会,着重就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问题、如何认识和评价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问题、30年代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1978年4月
学校召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党委第一书记贾震代表党委就当前和全年工作作了部署:(1)学好五届人大和全国科学大会的文件;(2)进一步揭批“四人帮”,搞好清查工作;(3)搞好学校整顿工作,努力办好师大。
1978年4月
学校召开教职工大会,由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我校代表王适安、张荟星,特邀代表周廷儒3位同志传达大会精神。党委第一书记贾震代表科学大会,向我校受奖单位授奖。我校受表扬的先进集体: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离子注入研究组。我校受奖的单位及授奖成果:数学系:大气污染监测车、BC-203数控线切割编程机。物理系:20万电子伏特和40万电子伏特离子注入机的研制(核物理专业加速器组)、离子注入化合物半导体机制的研究(离子注入组、量子力学小组)。化学系:碘<sup>131</sup>-6位碘代胆固醇,钴<sup>57</sup>-争光霉素等亲肿瘤阳性扫描剂研究(放射化学研究室)、配位势场理论(刘若庄)。天文系:硅光电池照度计研制(光电探测技术研究组)。地理系:北京西郊地区环境污染调查、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官厅水系水源保护的研究(王华东)。生物系:碘<sup>131</sup>-6位碘代胆固醇,钴<sup>57</sup>-争光霉素等亲肿瘤阳性扫描剂研究(肿瘤组)、蟾力苏注射液。
1978年4月
本日和11日,生物系连续举办了学术和科研报告会。14名教学、科研人员作了报告,还放映了两部自拍的有关癌细胞的电影。
1978年4月
校党委召开了系主任和系党总支书记会议,宣布恢复系行政机构,讨论如何办好师大的问题。党委第一书记贾震讲话,白寿彝、肖璋、周廷儒、胡志彬等与会同志积极发言,表示拥护校党委的决定。
1978年4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张殿选任人事处副处长;关汝键任校务处副处长;郭静媛任教育革命处文科教育科科长。
1978年4月
学校召开全校学生大会,传达全国科学大会精神。
1978年4月
经市委科教部4月8日批准,我校恢复系行政机构。各系正、副主任名单如下:白寿彝任历史系系主任,王文瑞、何兹全、张宏毅、方攸翰任系副主任。周廷儒任地理系系主任,武吉华、李之保任系副主任。张禾瑞任数学系系主任,王树人、董延闿、孙永生任系副主任。冯克嘉任天文系系主任,李宗伟任系副主任。孙煜任物理系系主任,林振金、张计怀任系副主任。胡志彬任化学系系主任,陈文博、吴永仁、胡树永任系副主任。肖璋任中文系系主任,郭预衡、刘漠、孙敬桐、童庆炳任系副主任。张腾霄任哲学系系主任,马奇任系副主任。宋涛任政治经济系系主任,徐禾、鲁友章任系副主任。胡华任中共党史系系主任。李生林、吴家国、赵贻忠任政教系系副主任。李兆林、杨迈、关山任外语系系副主任。尹德新、关瑞梧任教育系系副主任。李式惠、董愚得、彭奕欣任生物系系副主任。金铭院、贾希效、张延祜、吴金山任体育系系副主任。
1978年4月
宣传处为学校学生举办专题报告会,由宣传处汪馥郁作《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而奋斗》的学习辅导报告。
1978年4月
王于畊、周渠出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作重要讲话强调:(1)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3)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4)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的质量。
1978年4月
校党委组织了有各系总支书记、校容整顿领导小组和校爱委会成员参加的大型卫生检查组,对我校的环境、室内、饮食卫生进行了全面大检查。党委第一书记贾震和党委其他负责同志参加了检查。这次环境卫生取得了显著成绩,使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
1978年4月
春季运动会举行。参加这届运动会的新老同学和教职员工共计975人。
1978年4月
校党委召开总支书记、系主任会,布置关于提升教师职务的工作,并通过校评议委员会名单:主任:贾震,副主任由副书记二人担任。成员:王适安、孟波、郭敬、张殿选、何秀琴、白寿彝、肖璋、李生林、李兆林、姚森、毕淑芝、窦仲菊、胡志彬、林振金、王树人、周廷儒、冯克嘉、邸明杰、许珍亭。
1978年5月
党委召开科研规划会,校各部门、各系总支、行政及教研室负责人出席了会议。教育革命处负责同志传达了倪志福在北京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胡乔木在社会科学院科研规划会上的讲话精神。校党委副书记赵德芳代表党委提出要求,希望全校教师、干部为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充分利用我校现有条件和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1978年5月
日本语言专家四宫惠子来校担任外语系日语专业教学工作,并已开始授课。校党委第一书记贾震设宴招待了四宫惠子先生及其家属。
1978年5月
中文系举行纪念五四运动59周年学术报告会。蔡清福、张鸿苓、童庆炳、韩兆琦4位同志发言。
1978年5月
全校3000多名共青团员和青年隆重集会,纪念五四运动59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负责人李新作了题为《发扬“五四”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报告。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在会上讲话。
1978年5月
教育革命处和学生会联合举办学术报告会,请何克抗为学生介绍现代化教育技术概况。
1978年5月
经校党委批准,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它是以物理系无线电电子专业、无线电教学组和数学系计算机软件组及其附属车间为主建立起来的研究单位。
1978年5月
经校党委研究,同意李庭芗任外语系教学法教研室主任;潘欢怀任外语系英语教研室副主任。
1978年5月
经校党委研究,同意许建辉参加体育系党总支工作,任党总支副书记。
1978年5月
教育革命处、图书馆、学生会联合举办学术报告会。中文系讲师匡兴作了题为《十九世纪欧洲小说简评》的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1978年5月
我校召开青年大会,请中央团校吴木同志就青年如何树立革命理想,为新长征贡献力量的问题作了报告。
1978年5月
校党委召开科研规划会,校各部门、各系总支、行政及教研室负责人出席了会议。教育革命处负责同志传达了倪志福在北京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胡乔木今年1月在社会科学院科研规划会上的讲话精神。
1978年5月
北京市第17届高等院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我校57名代表队员及体育系65名同学参加了运动会,获得女子团体总分第7名和男女团体总分第7名。体育系王雅丽同学在女子100米比赛中,以12秒7的优异成绩打破高校纪录;梁宁同学在女子三项全能跳高比赛中,以1.56米的成绩打破女子跳高纪录。
1978年5月
教育革命处、学生会联合举办学术报告会,分别由生物系副主任、讲师彭奕欣讲《遗传工程》,由中文系教师蔡清富讲《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几个争论问题》,受到与会同志的热烈欢迎。
1978年5月
受全国肿瘤基础研究协作组会议的委托,由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我校生物系肿瘤组和医学科学院分院血研所筹备的全国细胞动力学座谈会在我校举行。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有关单位代表共89人参加座谈。我校生物系肿瘤组的4位同志作了报告。
1978年5月
校党委召开教研室主任和党支部书记以上干部会。出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党委副书记王于畊传达会议精神。党委第一书记贾震主持会议并讲话,要求全校干部和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和贯彻全教会精神,为办好师大,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而努力工作。
1978年5月
校团委举办一年级团干部学习班,90余名团干部参加了学习。校团委负责同志作了动员报告,校党委常委、政治部负责同志出席了总结会。
1978年6月
校党委召开常委会和文科各系干部教师会,由9位与会代表传达贯彻高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精神。
1978年6月
石家庄河北师大举行华北区师范院校体育系第2届田径运动会,我校体育系等7个单位的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我校体育系取得女子团体总分第1名,男子团体总分第3名。王雅丽和梁宁分别取得女子个人总分第1名和第3名,王刚和王金成分别取得男子个人总分第2名和第4名。还打破了8个单项的系纪录。
1978年6月
教育革命处、学生会联合举办学术报告会,分别由地理系讲师赵济讲遥感技术,由中文系教师张之强讲怎样阅读文言文。
1978年6月
校党委召开常委会和文科各系干部、教师大会,传达贯彻高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精神。
1978年6月
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一大”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整顿学校秩序。校党委还决定成立信访接待室,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全体党委委员、党总支正副书记、正副系主任和机关各部负责人130余人出席了会议。党委第一书记贾震在会上部署揭批“四人帮”第三战役。
1978年6月
教育革命处、学生会连续举办学术报告会,分别由天文系讲师何香涛讲《天体物理简介》,由中文系讲师谭得伶讲《托尔斯泰的创作》,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1978年6月
校党委召开全体教职员大会,党委第一书记贾震就如何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打好第三战役问题进行动员。
1978年6月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57周年,我校召开全校大会。老革命家、军事学院副院长何长工应邀到校作了报告。
1978年7月
校党委宣传处召开理论讨论会,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参加讨论会的,有政教系、公共政治课教研室教师和外研所研究人员40余人。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出席会议并讲话。
1978年7月
为了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交流研究成果,活跃学术空气,政教系召开了学术讨论会,全系师生参加会议。会上,张静如、王卫国、陈仲华、詹君仲、滕显间、李涛、于凤梧、杨寿堪、杨百顺等发言。
1978年7月
中共北京市委科学教育部批复,同意张刚任教务长;李正冠任总务长;王曦任图书馆馆长;金永龄任新建立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1978年7月
根据教育部1977年北戴河会议的决定,外国教育学术讨论会在我校举行。
1978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同意黎铮任实验小学革委会副主任。
1978年7月
从本月初至今日,我校3所附中遵照党中央关于复查工作的指示,认真进行复查和清理积案的工作,对于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打击迫害致死的干部、教师,分别召开昭雪会或追悼会。已昭雪平反的干部和教师有: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原师大女附中)原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卞仲耘,师大二附中原党支部书记姜培良,师大一附中一级教师申介人。实验中学还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胡秀正、赵炳炎、周学敏、王荫桐、梁希孔、宗传训6位教师召开了追悼会。
1978年7月
举行全校毕业教育动员大会,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作了动员报告,对我校940余名毕业生即将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踏上新长征的征途,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就毕业生应如何正确对待毕业分配问题讲了今年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方针、原则。
1978年7月
经我校党委讨论,成立落实政策领导小组,由聂菊荪、何秀琴、浦安修、孟波4位同志组成。聂菊荪任组长,何秀琴、浦安修、孟波任副组长。下设落实政策办公室,由何秀琴兼任办公室主任,崔恒顾、孙振东任副主任。
1978年7月
1978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举行。
1978年7月
我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党委委员、校系两级主要负责干部和部分老中青干部、教师代表,共156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一大路线,联系师大的实际,深入揭批“两个估计”,分清路线是非,统一思想,团结同志,为在群众中开展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战役做好准备。会议采取整风的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师大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校系两级干部中基本上统一了思想认识。
1978年8月
校党委召开党支部书记、教研室正副主任以上干部会,由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传达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发展规划座谈会精神。并根据会议精神草拟了我校发展规模初稿,第一步,到1980年使学校恢复到1965年的规模;第二步,到1985年使学校学生数翻一番。
1978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研究同意:孙煜、沈芳参加物理系党总支工作,孙煜为总支委员,沈芳、吴碧华任系党总支副书记。
1978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研究,同意李英民任数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副书记。
1978年9月
为破除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理论禁区,活跃我校学术空气,校党委宣传部最近召开了真理有没有阶级性问题的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政教系、公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外研所等单位的哲学教师。校党委副书记谢芳春同志出席会议并讲了话。
1978年9月
我校出席北京市先进治保会(义务消防队)大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单:先进治保会:图书馆;先进义务消防队:校务处修建科;先进治保积极分子:修建科:李修杰、沈久安;化学系:白金波。
1978年9月
教育系心理学专业恢复招收本科生,并招收了研究生。朱智贤教授、彭飞教授及其他同志,在承担本科生教材编写任务的同时,还负责培养研究生的工作。
1978年9月
以尼日利亚伊费大学图书馆馆长迪佩奥卢为团长的尼日利亚伊费大学代表团一行5人今日到京开始访问我校。校党委第一书记贾震设宴欢迎代表团全体成员。
1978年9月
加拿大英语专家爱德华应邀来校访问。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接见并宴请来宾。
1978年9月
校党委有关部门于今日召开会议,部署整顿交通秩序工作,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增强法制观念,树立革命新风,自觉维护首都交通秩序。
1978年9月
我校首次举行科研情况介绍会。会上,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教师荣树熙、化学系副教授刘若庄、物理系系主任孙煜和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教师李国辉分别介绍相关学科的发展与研制情况。
1978年9月
地理系举行学术报告会,由不久前参加黄河源考察工作的地理系讲师赵济,介绍考察概况和成果。经过这次实地勘察核实、考证等工作,否定了黄河水来自雅合拉达合泽的结论,认为卡日曲应作为黄河正源。
1978年9月
校党委召开学生代表大会,表彰“三好”学生、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出席会议的有校学生党、团支委,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代表,共400多人。党委有关负责同志宣布了“三好”学生、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名单,并代表党委向他们颁发了奖品、奖状。政一(3)班党支部书记王克刚同学,“三好”学生、物三(2)班李有琴同学讲话。校团委负责同志作了总结发言。
1978年9月
地理系同学邀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著名科学家、五届政协委员陶诗言教授来校作报告。陶诗言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科技战线的大好形势,讲授了有关专业知识和学术动态。
1978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研究,同意浦安修、汪兆娣、方道霖、季国荣组成教育科学研究所临时直属党支部。浦安修任直属党支部书记,汪兆娣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78年9月
中文系召开全系教职工会议,为7名教师、学生进行平反昭雪或作出结论。会上宣读了“关于为刘盼遂教授平反昭雪的决定”,“关于卢志恒同志不幸逝世的结论”;还分别宣读了3位教师和2名学生平反的决定。
1978年9月
政教系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会上,系党总支宣布为1名讲师平反的决定,宣布了朱启贤先生的复查结论。系党总支负责同志在会上讲了话。
1978年9月
校图书馆召开了落实政策会,为19位干部、职工平反,为不幸逝世的一位职工家属昭雪。馆党支部负责同志在会上讲话。
1978年9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何钊任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刘致平任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第一副校长;梅树民、陈万仓任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
1978年9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同意下列同志任职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刘致平为教务处主任,张宝清、王本中为副主任;梅树民为政教处主任,田志风、张锦斋为副主任;陈万仓为总务处主任,郭建华、李勇为副主任。
1978年9月
召开全校平反昭雪大会,为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的原校党委书记、副校长程今吾,原校副教务长、物理系教授祁开智,中文系教授刘盼遂,政教系教授马特,原总务科长聂秉章等57位干部、教师、学生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教育部顾问董纯才和市委教育工作部副部长戈泊出席了大会。全校师生员工和部分受迫害的干部、教师的家属参加了大会。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主持大会并讲了话。党委第一书记贾震代表党委,郑重宣布了中共北京师大委员会关于为程今吾同志、刘盼遂教授和聂秉章同志平反昭雪的决定。
1978年9月
著名量子化学家唐敖庆建议,由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大、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共同举办量子化学研究生、进修生班,教育部批准这一建议。
1978年9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同意陈文琇任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主任,刘伯里、金昱泰任副主任。
1978年9月
物理、天文两系,为我校原副教务长、物理系二级教授祁开智,天文系教授刘世楷,物理系副教授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赵亮坚,物理系实验员杨庆丰,物理系教务行政秘书王蓉,召开了追悼会。
1978年9月
我校召开师生员工大会,党委第一书记贾震代表党委作了题为《团结起来,打好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战役》的动员报告。报告结束后,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又对第三战役的具体安排作了说明。
1978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研究,同意金永龄、罗鸿楷、尹俊华、冒海天、王金山、李春业、赵满河7人组成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临时直属党支部。金永龄任直属党支部书记,罗鸿楷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78年9月
根据北京市委和“全总”关于恢复和筹建教育卫生系统工会的通知精神,党委决定:暂指定6人组成工会筹备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谢芳春兼任组长,柳玲梅、安美玉任副组长,李庭芗、李修杰、刘亚堉为工会筹备小组成员。负责领导恢复和整建工会工作。
1978年10月
我校编印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第五集开始发行。
1978年10月
经校党委审查研究,同意钟敬文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子艾任副主任;祝鼎民任资料室副主任。
1978年10月
在涿县召开的科研成果鉴定会上,我校天文系光电探测研究组研制的L-77型亮度计通过鉴定,填补了国内用兰硅光电管作探测器的高灵敏度多波段亮度计的空白。
1978年10月
我校为1978级1009名本科生、123名“文化大革命”后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举行了新生开学典礼。校领导出席大会,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讲了话。
1978年10月
学校召开研究生会,教务部门的负责同志讲了话,党委第一书记贾震到会并讲话。
1978年10月
在全国工会第9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期间,校党委决定恢复重建校工会,并成立了校工会恢复重建筹备小组。筹备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谢芳春任组长,柳令梅、安美玉任副组长,成员有李庭芗、刘亚堉、李修杰等。
1978年10月
校党委机关总支召开全体党员会,动员打好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战役。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副书记谢芳春参加会议并讲了话。
1978年10月
总务后勤召开扩大会议,校党委第一书记贾震出席并就后勤部门如何打好第三战役问题做了动员。
1978年10月
为在我校后勤部门打好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战役,经校党委常委讨论决定,由李正冠、张延祜、安东晋组成总务后勤领导小组。
1978年10月
历史系邀请美国海洋代表团的美籍台湾省华裔杜维明教授作了题为《郑和航海探险的历史性意义》的学术报告。
1978年10月
经研究,同意任王桂筠为物理系党总支书记;任张鸿宾为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免去刘再祥物理系党总支书记职务;免去柳玲梅外语系党总支职务。
1978年10月
校工会筹备小组成立,党委副书记谢芳春任组长,柳令梅、安美玉任副组长。并举行了第一次会议,由旁听全国工会第9次代表大会的柳令梅传达大会精神,研究了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贯彻大会精神的措施,决定本着“边筹备边工作”的精神,加速我校各级工会的恢复重建工作。
1978年10月
举行了1978年秋季田径运动会。学生男女团体总分第1名是数学系,教工男女团体总分第1名是化学系。
1978年11月
北师大附中师生隆重集会,庆祝附属中学校庆77周年。校领导在会上讲话,市、区教育局和师大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及来宾参加了庆祝大会。
1978年11月
我校召开整顿学校治安秩序的动员大会,传达了中共中央有关文件和市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代表校党委讲了话,简要说明了我校的治安情况。并提出和制定以下措施:(1)党委负责,亲自动手,全体动员,共同努力,造成一个人人谈治安,人人管治安,人人搞治安的新局面;(2)调整、充实、整顿门卫力量,加强校门、楼门、房门的管理工作,恢复佩戴校徽制度;(3)成立专职校卫队;(4)加强自行车管理,在学生宿舍区成立存车棚;(5)整顿、健全治保会,加强群众性的治安管理工作;(6)加强对反坏分子的监督、改造和对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在各单位的机要、重点部位,划分安全责任区,建立值班制度。在一些公共场所,如浴室、冰场、游泳池、食堂、电影场等,都要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动员大会后,宣读了我校《关于维护校内秩序的规定》、《关于恢复佩戴校徽制度的通知》、《关于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和《门卫制度》。
1978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研究,同意段裔恢复幼儿园副主任职务。
1978年11月
全校师生员工隆重集会,庆祝“四五”运动的伟大胜利。
1978年12月
我校马列主义教研室编辑出版了《人民的光荣——朱德委员长光辉战斗的一生》一书。
1978年12月
全国心理学年会在保定召开,我校彭飞教授出席。学校致函大会表示祝贺。信中表示,我校1958年对心理学专业的批判是完全错误的,对全国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应予以平反。
1978年12月
校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认真听取了中年教师和研究生座谈会的情况汇报,对中年教师和研究生反映的问题、意见和要求,逐条地进行分析研究,对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为了改进领导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切实解决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一些问题,校党委之前分别召开了中年教师和研究生座谈会。文理各科的20余位教师和十几位研究生参加了座谈。党委第一书记贾震亲自主持了这两次座谈会。副书记谢芳春出席了中年教师座谈会。
1978年12月
校党委召开第4次落实政策大会,分别为45位同志的假案予以平反,错案予以纠正,冤案予以昭雪。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主持大会并讲了话。全校师生员工参加了大会。
1978年12月
我校召开第13次学生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49人。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出席大会并代表校党委作了重要讲话。各系各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也应邀出席了大会。学代会筹备小组成员王克刚致开幕词,张立慧作了工作报告。会议期间,党委领导听取了代表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大会选举产生了我校第13届学生委员会。通过了工作报告《关于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争当三好学生活动的倡议》。还讨论了《学生守则》和关于学生管理的几项规定。本届学生会主席林健,副主席张立慧、王克刚、巩如晖。
1978年12月
全校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表示坚决拥护和执行全会的各项决定,迅速转移工作的着重点,全力搞好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实现“四化”早出人才、多出人才。24日上午,校党委召开有领导干部、老教师、中年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25日下午,召开了校党委扩大会,研究和布置如何学习、贯彻全会精神。
1978年12月
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导师毛主席85周年诞辰,校党委召开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老、中年教师、工人和学生共14人。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主持会议并发了言。郭长宇、蔡德金、张禾瑞、陈光旭、何兹全、朱敏、杨兰台、刘树林、尹德新、厉以贤等同志发言。
1978年12月
北京市召开揭批反革命分子聂元梓、蒯大富、韩爱晶、谭厚兰、王大宾大会。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员工收听广播。
1978年12月
我校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薛迅同志逝世,终年68岁。
1978年12月
为认真贯彻中央55号文件精神,校党委常委决定由聂菊荪和孟波、郭敬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我校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由王寿图任办公室主任。29日上午和30日下午,孟波主持召开各系各单位负责人会议,进一步学习中央55号文件,传达了市委“摘掉右派帽子”会议精神。
1979年1月
我校改正错划“右派”的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党委已审批了地理、物理、政教、体育、生物等系和图书馆等单位上报的对有关同志的改正报告,决定对错划为“右派”的张天麟、刘逸浓、张志贤、张鸿玺、彭庆祥、周继明、周之良、赵进修、秦丕珍等35名师生予以改正,恢复原级别。刘逸浓、周之良、秦丕珍恢复党籍。
1979年1月
学校开设文化班,组织青年职工学习。文化班有学员184名。
1979年1月
北京市委召开党员干部会,传达中共中央文件精神,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陈锡联等几位领导的讲话,我校校系领导99人参加了会议。
1979年1月
教育部、国家科委、农业部联合召开高校科研工作会,研究如何把高校建设成为教学、科研两个中心。我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出席了会议。
1979年1月
校党委常委会讨论1979年基本建设计划和调整工资问题。
1979年1月
我校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薛迅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薛迅同志于1978年9月28日逝世,终年68岁。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邓颖超、吴德、余秋里、陈锡联、康世恩、宋任穷、康克清、蔡畅等送了花圈。吴德、余秋里、宋任穷、康克清等同志,以及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谢芳春和各系各单位干部师生代表,共计500余人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由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刘祖春主持,教育部副部长高沂致悼词。
1979年1月
我校中文系教授刘盼遂的追悼会和骨灰安放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刘盼遂先生因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迫害,于1966年8月逝世,终年70岁。蒋南翔、杨秀峰、马建民,我校党委及有关部门送了花圈。蒋南翔、马建民、聂菊荪等同志,我校师生员工代表和刘先生生前好友及其子女,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由校党委副书记谢芳春主持,张刚致悼词。
1979年1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北京市辐射中心)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其科研方向是低能核物理的应用基础研究,着重于核物理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的边缘科学的研究。
1979年1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讨论通过教职工中工作突出者按2%提级的名单及教师中提升讲师职务的名单。
1979年2月
我校按照中共北京市委的统一部署,协助开办两所分校。第一分校设中文、历史、政教3个系,共招收学生608人。第二分校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5个系,共招收学生532人。两个分校分别于1日、2日举行开学典礼。两所分校归北京市高教局领导。
1979年2月
校党委分别召开老教师和中年教师座谈会,研究如何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建设上来。座谈会由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主持。
1979年2月
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我校第一条教学闭路电视基本完成,为加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1979年2月
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由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传达教育部、国家科委、农业部召开的高校科研工作会议精神及会议纪要;由校党委副书记浦安修传达陈云、黄志诚、胡耀邦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上的讲话及“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十二条”。
1979年2月
我校职工业校组织的电视大学教学班开课,31名学员参加学习。
1979年2月
经群众评议、校系评委会评审,并经校党委常委讨论通过,确定提升教授16人,其中由副教授提升14人,占原副教授30人的46.6%,由讲师越级提升2人,占原讲师226人的0.9%。
1979年2月
外语系英语专业举行茶话会,欢迎美籍英语教师卡洛琳·贝克来校任教。
1979年2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1979年工作纲要》。
1979年2月
校党委召开总支书记会,传达中央《关于对越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战斗的通知》。
1979年2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讨论关于附校工作问题,以及1979年我校招生方案。
1979年2月
日本共同社社长渡边孟次一行3人,由新华社秘书长杨嘉祥陪同来我校参观访问,受到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的热情接待。
1979年3月
美籍生物学教授戈定邦先生两次来我校座谈,介绍美国科学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并对我国目前大中小学的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外研所、教科所、理科各系以及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的同志们参加了座谈。
1979年3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听取校学生会干部关于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汇报。
1979年3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听取人事处关于教职工队伍情况及调进调出问题的汇报。
1979年3月
北京市妇联召开表彰先进大会,我校幼儿园获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周南代表幼儿园出席表彰大会,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奖章。
1979年3月
学校为原党委书记、副校长程今吾召开平反昭雪大会。
1979年3月
我校召开共青团北师大第8次团员代表大会。187名团员代表出席大会。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副书记浦安修出席大会并讲话;共青团北京市委的同志,兄弟院校团委的代表,我校各系各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大会。大会讨论并通过了第8届团委会的工作报告;讨论和修改了《团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草案)》;采用差额选举的办法选出了我校第8届团委会,由贾立民任书记,王钧广、倪花任副书记。
1979年3月
中文系举行函授生毕业典礼。中文系函授班开办3年以来,共为郊区密云、平谷等9个区县培训了数批教师,毕业学员569人,编印《语文函授》30期约300万字。教师面授辅导约3500课时。
1979年3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附属中学领导干部任命如下:刘超任校长,郑炎任第一副校长,陈婉芙、陶卫、李毅、秘际韩任副校长;陶卫兼任教务处主任,刘硕、李广钧、纪强任教务处副主任,李毅兼任政治教育处主任,秘际韩兼任总务处主任,张金生、谢永生任总务处副主任,赵忠心任学校办公室主任,芦鲜明任学校办公室副主任。
1979年3月
法国艾克斯马赛第一大学等7所大学校长,来我校介绍法国教育情况。教育系、教育科学研究所、外国教育研究所、教务处等单位的干部、师生共150人出席报告会。
1979年3月
我校举办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介绍我国现代史初期有过突出贡献或显著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瞿秋白、陈独秀、胡适等。今天举行第一次报告会,由政教系副教授张静如介绍李大钊先生。
1979年3月
校党委召开总支书记会,传达邓小平副主席在中央理论务虚会上的报告,以及《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通告》。
1979年3月
校武装部召开授奖大会,为1978年民兵工作“三落实”先进集体、先进个人颁发奖状和纪念品。
1979年4月
外语系日语教研室举行欢迎会,欢迎日本籍教师根津义先生来校任教。
1979年4月
我校改正错划“右派”的工作已接近完成。354位被错划为“右派”的同志得到改正,占1957年全校划“右派”总数的90%以上。张天麟、傅种孙、钟敬文、陈友松、董渭川、穆木天、李长之、启功、陈秋帆、谢斯骏、俞敏、罗志甫12位被错划为“右派”的正副教授,已经市委批准予以改正,恢复其原级别及职称。
1979年4月
化学系感光树脂研究室成立,工作重点是研究感光性的各种不饱和聚酯树脂和新型光敏涂料等课题。
1979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研究,同意张文照任北师大民族班直属党支部书记。
1979年4月
全校大会召开。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传达邓小平同志在理论务虚会上的讲话,校团委书记贾立民传达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在团市委工作会上的讲话。
1979年4月
校党委召开总支书记会,研究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问题。
1979年4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讨论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开展学术活动的问题。
1979年4月
外语系英语教研室举行欢迎会,欢迎美籍教师格雷厄姆·伦纳德博士来校任教。
1979年4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听取关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情况的汇报。
1979年4月
我校举行1979年春季田径运动会,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致开幕词。校领导接见了代表高校参加全市新长征火炬接力赛并取得成年组第1名的我校体育系运动员和教练员,并为1978年群众性体育工作的20个先进集体和32名先进个人颁发了奖状和纪念品。这次运动会共有近900名师生员工参加比赛,其中有23名学生破16项高校纪录,1名学生破1项学校纪录。
1979年4月
校团委召开1978级团干部工作会议,贯彻落实校第8届团代会精神,研究基层团支部怎样围绕以“三好”为目标、学习为中心开展活动。
1979年5月
我校成立学术委员会,贾震任主任委员;王于畊、白寿彝、汪堃仁任副主任委员。它是校党委领导下的学术机构,主要任务是:在校长(或副校长)的领导与支持下指导全校的学术活动;审议重大学术成果;并对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有关工作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我校学术委员会由90名委员组成,设社会科学分会和自然科学分会,分别主管本学科的科研与学术活动。
1979年5月
我校学生会主席、教育系学生林建,数学系台籍青年教师吴英辅,分别出席了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19次代表大会和全国青联第5届委员会。会议期间,他们和全体代表一起,受到了华国锋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的接见。吴英辅当选为全国青联常务委员。
1979年5月
全校师生员工隆重集会,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副部长高沂出席了大会。蒋南翔勉励我校师生员工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团结、群策群力,为把师大建成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而努力奋斗。出席大会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和兄弟院校、科研机关的代表,以及在我校任教的外国专家。在五四运动中我校被捕的八勇士之一、85岁高龄的陈荩民先生及其夫人阎振玉校友也参加了大会。经教育部批准,陈荩民先生被聘为我校名誉教授,蒋南翔同志为他颁发了聘书。
1979年5月
校党委召开总支书记会,布置学校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工作计划,传达华国锋主席在中央工作会上的讲话。
1979年5月
我校召开全体学生大会,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作动员报告,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还介绍了整顿学校秩序和评选“三好”学生的问题。校团委负责同志宣读了学校有关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的几项规定。
1979年5月
中联部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廖盖隆,应邀来我校作关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报告。
1979年5月
陈慕华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了应我校和吉林大学邀请前来讲学的美国麻省州立大学数学系教授程毓淮和夫人。教育部副部长浦通修,我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数学系系主任张禾瑞,参加了会见和宴会。程毓淮教授于5月4—22日在我校数学系讲学。
1979年5月
北京市第18届高等院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在北京工业学院举行。我校体育系田径队75名运动员参加39个项目的比赛,获29项第1名,23项第1名,并有17人打破15项高校纪录。
1979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讨论,刘致平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免去何钊的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和刘致平的第一副校长职务;高云任第二附属中学校长。
1979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讨论,同意厉益森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直属党支部书记,高云、佘仁光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79年5月
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教育局联合召开北京市优秀辅导员表彰大会,我校实验小学中队辅导员王家英被评为市优秀辅导员。
1979年5月
经中共北京市宣武区委员会教育组研究,同意陈婉芙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总支副书记。
1979年5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讨论分校招生问题。
1979年5月
教育部同意我校撤销政治教育系,设立哲学系和政治经济学系;新设专业自1979年开始招生。1977年、1978年入学学生也分别改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专业。
1979年6月
我校实验小学和幼儿园分别举行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活动。校党委领导聂菊荪、谢芳春、任炎等,同小学学生、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欢度节日。
1979年6月
校党委连续召开常委及常委扩大会议,学习和讨论中央工作会、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学校情况总结工作,研究如何贯彻“八字方针”,为召开我校第6次党代会做准备。
1979年6月
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无线电物理研究室研制的核磁共振测场仪通过了由教育部科技局和科学院二局主持的技术鉴定。
1979年6月
教育系召开学制问题座谈会,教科所、外教所、附中、附小及数学系、化学系、中文系、外语系等系的同志参加。会上,就我国中小学学制、中等教育结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979年6月
经校领导决定,北京师范大学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调整成员名单,校党委副书记谢芳春任主任,郭敬任第一副主任,王寿图、王适安、陈忠文、韩国斌、安美玉、冯同庆、郭万升任副主任。
1979年6月
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立功的英模报告团来我校作报告。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发表讲话。
1979年6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讨论我校1980年基建任务计划和确立助教职称工作。
1979年6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温济泽来我校作题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报告。
1979年6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建立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
1979年6月
校党委邀集师大民革、民盟、民进、九三等民主党派干部举行座谈会,协商我校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问题。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主持座谈会并讲话。应邀参加会议的有:民盟中委、民盟师大支部主委陆宗达教授,市九三分社副主任胡志彬教授(中共党员),民革师大负责人何兹全副教授,九三师大支社副主任欧阳湘教授,民进市委委员、民进师大负责人胡梦玉副教授等共90人。
1979年6月
我校召开1979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校党委副书记谢芳春出席并讲话。
1979年6月
校党委常委召开扩大会议,讨论草拟的我校第6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1979年7月
7月下旬至8月底,类星体专题研究会在我校举办。这次研究会是由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决定、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召开的。它是我国天文学界首次举行的短期专题研究性的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院、北京天文台和我校天文系等10个单位的16位同志。
1979年7月
校党委召开1978—1979学年度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和模范学生干部表彰大会。校系有关领导及800余名学生代表出席了大会。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主持大会并宣读校党委《关于表彰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和模范学生干部的决定》;校团委负责同志宣布了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和模范学生干部名单;先进班集体代表和“三好”学生代表分别在会上发言。最后,校党委常委郭敬讲话,他总结了一年来“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开展的情况,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这一活动提出要求。这次表彰先进班集体14个,“三好”学生146名,模范学生干部148名,优秀“三好”学生18名。
1979年7月
经教育部批准,苏联文学研究室编辑的《苏联文学资料》改为《苏联文学研究》;外国教育研究室编辑的《外国教育动态》改为《外国教育研究》,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发行。
1979年7月
在高校排球联赛甲、乙两级比赛中,我校男女排球队分别获女子甲级比赛第3名、男子乙级比赛冠军。
1979年7月
在高校游泳运动会中,我校取得女子4×100米蛙泳接力第2名,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第4名及个别单项比赛前6名的好成绩,获男子团体总分第7名,女子团体总分第8名。
1979年7月
学校发布通知,经校党委讨论决定、教育部同意,撤销政治教育系和公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在对上述两单位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建立哲学系、政治经济学系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调整外国问题研究所,即将外国教育研究室、苏联文学研究室扩展并独立成立外国教育研究所和苏联文学研究所,将美国经济研究室、苏联哲学研究室分别划属到政治经济学系和哲学系开展研究工作。
1979年7月
为筹备建校80周年校庆活动,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师大校史编写组,校党委副书记谢芳春任组长,胡云富、金雪南任副组长,侯刚、胡云富负责编写办公室工作,聘请沈树桢先生任顾问。校史编写组举行第1次会议,拟订校史编写计划。
1979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钱桐伯任化学系副系主任,刘忠敏任生物系副系主任,邓蓉初任外语系副系主任,杨圭南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1979年7月
我校民革、民盟、民进、农工、九三5个民主党派组织联合召开了恢复活动大会。全校有66名民主党派成员参加大会。民革、民盟等5个民主党派组织的中央、市级领导,市委统战部的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学校党委、各系党总支的负责同志也参加了大会。大会主席、民盟师大支部主委白寿彝教授、校党委领导聂菊荪分别作了讲话。
1979年7月
学校举行1979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校党委副书记谢芳春在会上讲了话。
1979年7月
原校党委副书记王正之由浙江大学调回我校任党委副书记。
1979年7月
为适应全国高校文科恢复民间文学课和民间文学教师进修的需要,我校在钟敬文教授的主持下举办民间文学讲习班。参加讲习班的有来自全国38所兄弟院校从事民间文学教学工作的中青年教师,部分省市文学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人员和出版社编辑,共60人。经过反复讨论和协商,成立了由我校和北京大学等9校民间文学教研室代表组成的高校民间文学教学研究会筹备小组,负责筹备研究会成立和有关事项。
1979年7月
经校党委讨论决定,杨迈任外语系副系主任代系主任,张延祜任体育系副系主任代系主任,罗承忠任数学系副系主任,梁绍荣任物理系副系主任,邬翊光任地理系副系主任,尹俊华、罗鸿楷、冒海天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冒海天兼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周瑞英、颜一鸣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武静寰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兼),李之保、韦云法任自然科学处副处长,陈尔玉任研究生办公室副主任,徐鸿武任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主任(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已免),李容任实验学校部副主任,陈宪章、丁克任图书馆副馆长,安东普、关汝键、杨兆英、陈凤歧、薛志祥任总务处副处长,蔡孝浚任基建处副处长;免去李之保的地理系副系主任职务,免去丁尔升、顾明远、孟月乔的原教育革命处副处长职务。
1979年8月
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研究,同意马燮如任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王树人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崔恒顾任生物系党总支书记,韩绍祥任地理系党总支书记,游颖任教育系党总支书记,何家斗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王桂筠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张鸿宾任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刘漠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王寿图任总务处党总支书记,金雪南任教务处机关党总支书记;同意免去刘友渔的数学系党总支书记、邸明杰的生物系党总支书记、韩国斌的校务处党总支书记、韩绍祥的政治部副主任兼党委宣传部部长、汪毓馥的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孟月乔的教育革命处机关党总支书记职务。
1979年8月
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研究,同意聂菊荪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兼),任炎任哲学系系主任(兼);陶大镛任经济系系主任,顾明远任教育系系主任兼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马燮如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王振稼任社会科学处处长,金永龄任自然科学处处长兼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王适安任教务处处长,刘超任实验学校部主任(兼一附中校长、总支书记);王寿图任总务处处长,韩国斌任基建处处长;同意免去王适安的原教育革命处处长、金永龄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韩国斌的原校务处处长职务。
1979年8月
西德法兰克福大学动物生态学教授哈尔巴赫来我校讲学。参加听讲的有来自全国26所高等院校及12个科研单位的100多名教学和科研人员。
1979年8月
经校党委常委研究,同意李英民、刘美、丁尔升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沈芳、吴碧华、刘再祥任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郭子玉、杨迈、田瑞厚任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邬翊光、周凤花任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刘玉珍、王丕绩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祖二春、林志渥任教育系党总支副书记,尹俊华、罗鸿楷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邸明杰、李式惠、刘忠敏任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龙德寿、郭玉秀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幸霓峯任教务处党总支副书记,胡斅贽任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赵树荇任图书馆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79年8月
受中国物理学会委托,由西北大学和我校组织的全国非平衡统计物理(耗散结构专题)学术讨论会在西安举行。
1979年8月
经校党委常委研究,同意安东普、赵利、陈凤歧任总务处党总支副书记。
1979年8月
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动员并布置学习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讨论学校拟在第6次党代会上作的工作报告。会议由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主持。
1979年8月
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研究,同意胡恒立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曲家齐任哲学系党总支书记,姚森任经济系党总支书记。
1979年8月
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为我校“九七”事件中受审查的同志平反、恢复名誉。
1979年9月
经校党委讨论通过并报市委批准,我校又有一些同志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的问题得到了改正。他们是:黄药眠、陶大镛、罗志甫、朱启贤、石磐、殷祖英、胡明、彭慧。这些同志受到的各种处分已经撤销,他们的原级别及职称也已恢复。我校被划为“右派”的教职员和学生,已有369人得到改正。同时,校党委对1957年整风鸣放期间,以所谓“严重右倾”、“丧失立场”等错误,给予一些同志党团纪律处分的问题进行了复查,并已决定对322位同志撤销各种错误处分。其中,有43位同志恢复党籍。
1979年9月
我校自1978年开始聘请外籍教师,截止到本月,已有来自4个国家8名专家到校工作。他们是美国专家卡洛琳·贝克、格雷厄姆·伦纳德、白珂文、威廉·布鲁斯·克劳福德、克里斯蒂娜·露姆斯、加拿大专家爱德华、澳大利亚专家珍妮佛·卡特、日本专家根津义。
1979年9月
校党委召开总支、直属支部书记会议,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了具体布置。从本学期开始,党委将坚决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建设上来。
1979年9月
北师大业校举行开学典礼。校党委副书记、校工会筹备组组长谢芳春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
1979年9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药物化学系化学和药物化学教授彭勤菑先生,应邀来我校讲学。
1979年9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应校党委邀请来我校作报告,帮助我校干部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
1979年9月
我校全体“三好”学生和部分先进集体代表,出席了团市委、市高教局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北京市高等学校“三好”学生、先进集体表彰大会,15名“三好”学生和3个先进集体受到大会表彰。
1979年9月
团市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北京市青年“学雷锋、树新风、做新长征突击手”活动表彰大会。我校获“新长征突击手”称号的8名团干部、辅导员和学生出席大会,并受到表彰和奖励。
1979年9月
联合国开发总署无偿援助UNDP项目100万美元,用于筹建我校无线电系的计算机、电教设备、语言设备及人员培训与交流,并为实验中学装备一套语言设备。
1979年9月
学校举行新生开学典礼。1471名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新生参加了典礼。校党委领导聂菊荪、王正之、谢芳春、任炎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大会。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在大会上讲了话。
1979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讨论,同意张伟垣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孟月乔任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岳谦任外国教育研究所直属党支部书记,毕淑芝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金永龄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直属党支部书记,杨玉敏、吴猛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79年9月
我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已经结束,经市委教育工作部批准,确定提升教授14人(郭预衡、启功、俞敏、何兹全、郑汝箴、赵慈庚、董延闿、王世强、孙永生、刘绍学、严士健、喀兴林、刘若庄、刘培桐),副教授82人,讲师517人。
1979年9月
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1980年起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1979年9月
校党委举办党政干部学习班,学习有关真理标准问题。校系主要领导干部40人参加。
1979年9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讨论关于推迟召开我校第6次党代会、关于增补常委及人选、关于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组等问题。会议由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主持。
1979年9月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我校举行自然科学报告会。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致开幕词。校学术委员会理科分会主任、生物系系主任汪堃仁教授、天文系系主任冯克嘉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肿瘤生物学的发展》和《今日天文学的辉煌成就》的报告。
1979年10月
校党委召开干部会,就如何组织全校干部和师生员工学习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了布置。
1979年10月
校团委宣传部举办“三好”学生座谈会,主题是“坚持又红又专,从德、智、体三方面发展”。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李进(哲学系1978级党支部书记)、北京市“三好”学生张明、王路、初福明等同学参加了座谈会。
1979年10月
校党委召开总支书记会,布置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叶剑英同志在国庆30周年庆祝会上的重要报告,关于贯彻中央49号文件复查1959年反“右倾”中的问题。
1979年10月
中联部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廖盖隆,应校党委邀请来我校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新长征道路问题》的报告,帮助大家深入理解叶剑英同志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报告。
1979年10月
我校新装的400门纵横制交换机今日起正式开通使用。
1979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同意魏德俊任哲学系党总支副书记。
1979年10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董辅礽,应邀来校作题为《政治经济学的三十年》的学术报告。
1979年10月
我校举行茶话会,邀请老校友、农工民主党中央负责人、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九三学社成员、心理学家高觉敷先生和生物学家张作人先生来校座谈。他们都是20年代北京高师的毕业生。
1979年10月
研究生学生会筹备委员会下发通知,决定研究生学生会由七人组成,郭振远任主席。
1979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刘伯奇任体育系副系主任。
1979年10月
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大学校长教育考察团,去西德考察,即日起集中学习,由校党委副书记王正之主持学校日常工作。
1979年10月
校工会筹备组召开工会干部会,请吉林师大工会副主席吕万海介绍该校工会工作的经验。长春市工会和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等院校的4位教师,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们受到校党委副书记、恢复重建工会筹备组组长谢芳春和我校工会干部的热烈欢迎。
1979年10月
我校举行新生运动会。参加这次运动会的有14个系的585名运动员,占新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1979年10月
第2次全国外国教育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我校外国教育研究所、教育系和教育科学研究所共13位同志参加了会议。
1979年11月
学生食堂由包伙制改为饭票制。
1979年11月
到本月底,化学系感光树脂研究室提前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其中异戊醇的生产,早在9月份就已超额完成。到年底,他们的总产值达到100万元,超额产值11.2万元,为学校提供资金1.5万元。
1979年11月
松香封端不饱和聚酯树脂研制成功,煤炭部和我校化学系感光树脂研究室联合召开技术鉴定会。会上,参加松香封端不饱和聚酯树脂试制工作的我校化学系感光树脂研究室、煤炭科学研究院建井研究所和淮南矿务局玻璃钢厂,分别作了研制报告。解放军某部和辽宁台吉煤矿的同志介绍了这种树脂的使用情况。它具有造价低、抗压、抗弯强度高、锚力高等特点。在抗水、抗碱、抗酸、抗腐蚀等方面也比通用型的树脂好。
1979年11月
我校举行第13届学生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65人,列席代表4人。校党委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了大会。大会选出了第13届学生会委员,由林建任主席,张立惠、王克刚、丛玲、李绪湘、陈美林、耿培新、潘力文、籍之伟任副主席。
1979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对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领导干部任命如下:龚乃传任校长,黎铮、田桂芝、尤素湘任副校长,田桂芝兼教务处主任,尤素湘兼教育处主任。
1979年11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革命博物馆顾问罗章龙教授,来我校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中共党史教学研究室的同志进行亲切的会见和会谈。
1979年11月
北京市技术交流站和化学系感光树脂研究室联合召开的2*聚酯腻子技术鉴定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北京、天津、辽宁、陕西、山东等地24个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1979年11月
中文系举行全系大会,请参加全国第4次文代会归来的钟敬文教授、黄药眠教授和陈子艾讲师汇报文代会盛况。
1979年11月
我校天文系光电仪器厂,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产品的品种、产量、产值和利润计划,超产产值13万元。
1979年12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讨论复查落实政策问题,及复查1959年反“右倾”斗争中的问题。
1979年12月
我校地理、天文、物理3系遥感技术协作组研制成功的滤光片式地物光谱仪,在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的“地物波谱辐射测量仪测试会议”上获好评。
1979年12月
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科技研究所所长西尔沃曼教授,应我校低能核物理所(北京市辐射中心)邀请,来校作题为《美国及世界各国辐射加工的现状》的学术报告。
1979年12月
来北京参加第4届全国文代会的我国著名戏剧评论家、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瘦竹先生,应我校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和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联合邀请,来校作题为《老舍剧作的艺术风格》的报告。
1979年12月
本年购进的10万元以上的大型教学、科研设备有:离子注入机(60万元)、直线加速器(51万元)、光栅双单色仪。
1979年12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汇报教辅人员评职称的问题,讨论进行调资工作的问题。
1979年12月
教育部同意我校编辑的《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改为英语版公开发行。
1979年12月
校党委召开座谈会,纪念“一二·九”运动44周年。有亲身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14位老校友林一山、于刚、陈希愈、王振华、浦安修、张兰馨、朱安恕、王榕等应邀来校与学生代表座谈。
1979年12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讨论1980年基建任务,传达中央市委召开的统战、民族工作会议精神。
1979年12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讨论教师提升职称的问题,招收外国留学生办中文班的问题以及与国外大学建立校际联系的问题。
1979年12月
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学术代表团一行7人应我校邀请来华访问,同我校外国教育研究所教师进行座谈。
1979年12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任命曾繁茂为宣传部部长。
1979年12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讨论调资工作的部署安排,以及建立“学校基金”的意见。
1979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讨论,胡恒立、李生林、朱纯治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副所长,曲家齐、彭万春、吴家国、贺允清任哲学系副系主任,姚森、程树礼、石长庚任政治经济系副系主任。
1979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讨论,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副书记谢芳春任组长,安美玉、郭万生任副组长。
1979年12月
校党委就教职工考核和调资升级问题,邀请民革、民进、民盟、农工、九三5个民主党派师大负责人进行座谈协商。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考核、调资的文件和通知。
1979年12月
校党委常委开会,总结1979年工作,研究1980年工作部署,传达教育部召开的艺术教育座谈会情况以及理科教材编委会筹备会情况。
1980年1月
学校向教育部申报,从1980年暑假招生开始,我校恢复“文革”前每年由附中直接向师大保送少量学生的做法。
1980年1月
经校党委研究决定,正式建立“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室”。
1980年1月
校党委研究同意生物系建立“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和“动物生态学研究室”。
1980年1月
聂菊荪、王于畊、白寿彝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教育部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
1980年1月
校领导同意聘请二机部九院九所黄祖洽教授为我校低能核物理所兼职教授和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0年1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系教授韦恩·奥尼尔博士应邀来我校讲学4周。
1980年1月
著名美籍中国文字学家、美国的中国语言文字学会会长袁晓园教授,应邀来我校作关于汉字现代化学术问题的报告。
1980年1月
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翁士达同志应邀来我校作关于《飞碟之谜》的学术报告。
1980年1月
九三师大支社召开社员会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了郑华炽、周廷儒、尹德新、朱婴训四位同志为出席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代表大会的代表。
1980年1月
为纪念陈垣100周年诞辰,学校成立筹备委员会,拟举行下列活动:重版陈垣专著《励耘书屋丛刻》。编辑出版《陈垣校长诞生100周年纪念文集》和《陈垣校长诞生100周年学术论文集》。暂定将于11月12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400人纪念会。
1980年1月
根据联合国开发技术署与中国合作项目——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中国委员会,决定由我校4人、上海师大1人组成电教考察团,赴美对计算机辅助教育、教育闭路电视和语言实验室等进行考察。
1980年1月
学校召开体育工作总结发奖大会,校体委负责同志作了总结发言,教务长张刚代表学校对我校先进体育代表队和各项比赛优胜者,进行了表扬和奖励。
1980年1月
校党委决定成立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研制领导小组,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为组长,金永龄为副组长。
1980年1月
校党委连续召开常委(扩大)会和教研室正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及正副科长以上干部会,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传达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1980年1月
从去年12月23日至本月底,我校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了考核工作。这次考核采取年终总结鉴定方式;全部工作分4个阶段:思想动员、个人准备、群众评议、填写评语。
1980年1月
政教系教授石磐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石磐教授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迫害下于1966年8月17日含冤逝世。副校长任炎主持追悼会,教务长张刚致悼词。周扬、于桑、于光远、胡绳、叶蠖生、廖盖隆等同志参加了追悼会。
1980年1月
政教系教授马特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马特教授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迫害下于1968年5月20日含冤逝世。胡绳、马建民、梅克、聂菊荪、王正之等同志出席了追悼会。曲家齐主持追悼会,副校长任炎致悼词。
1980年2月
苏联文学研究所自今年2月起创办《苏联文学》季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公开发行。
1980年2月
校党委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保密委员会,李家齐任主任,王宗清任副主任。
1980年2月
校党委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防火安全委员会,郭敬任主任,王宗清、李家齐任副主任。
1980年2月
我校张刚、唐其慈2人受教育部派遣,应邀参加“美国师范学院协会”第32次年会,并代表我校参加“国际师范教育协会”。
1980年2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成立《中学政治课教学》杂志编辑部。
1980年3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增设图书馆专业,学制4年,1980年暑假开始招生。同意将心理学和无线电电子学两个专业改为系的建制。
1980年3月
校职工业校举行开学典礼。
1980年3月
校党委召开各系党团总支书记、副书记、政治辅导员及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传达市委教育工作部召开的高等学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布置我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1980年3月
校党委组织全校干部、师生员工学习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公报。党委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青年部、团委分别召开了党员、老教师、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座谈会。
1980年3月
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人事处负责同志代表校调资领导小组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上级有关调资工作的方针政策,并提出了我校调资方案和工作安排。党委副书记王正之作了动员报告。
1980年3月
校工会筹备组召开部分女教职工座谈会,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70周年。校党委副书记浦安修等领导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1980年3月
天文系派出的赴云南日食综合观测队返校。在对原始资料进行处理后,写出论文,并参加下半年召开的日全食综合考察科研成果交流会。这次观测,我校承担或参加的4个项目中有3个是我国进行的第一次观测,均获宝贵的一手资料,日冕多波段光电测光一项,取得了日冕在不同有效波长的辐射信息;2厘米射电观测,取得了初食甚到带食而没的食变曲线。
1980年3月
为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70周年,我校邀请全国妇联副主席罗琼同志来校作报告。
1980年3月
为解决我校外语系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从外语系1977、1978级学生中选拔政治思想好、学习成绩优秀,有志于外语教育事业的学生,提前毕业留校任教。从在校生中选拔少数优秀生派往日本、美国留学,回国后留校任教。
1980年3月
我校举行1978级研究生首次毕业论文答辩,对数学系概率论专业陈木法的论文进行了提前答辩,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了他的论文。
1980年3月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访问团一行9人,在院长叶尔维赛柯博士率领下,由中山大学教务长夏书幸陪同来我校参观访问。
1980年3月
在北京市科技成果发奖大会上,我校有11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2项(低能核物理所),三等奖3项(化学系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等),四等奖6项(生物系和天文系等)。
1980年4月
根据中国科协与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1979年交流计划,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历史系教授杜维明来我校研究中国思想史3个月,重点是研究明、清时期的儒家学说和明、清时期朝廷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政策性措施。
1980年4月
美国洛杉矶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员刘世隧先生应邀来我校天文系讲学。
1980年4月
教育系教育史教研室集体编写的《外国教育史》(初稿)印出。
1980年4月
教育系资料室和校图书馆的同志编辑的《教育论文索引》,1957—1965年的已经按年分册编印。预计到今年暑假,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化大革命”前的“教育论文索引”即可编完。这套资料,受到兄弟院校和有关科研单位的欢迎。
1980年4月
为交流学习心得,介绍科学知识,开展学术讨论,校学生会创办理科学生刊物《青年科学家》。
1980年4月
为执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我国合作的项目——教育方法现代化中有关考察条款。教育部组织我校与上海师大一行3人,于本日至5月1日赴日本作为期1个月的考察。
1980年4月
以副校长林顿博士为首的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代表团一行6人来我校访问。我校副校长肖敬若宴请了全体成员并与林顿博士商谈了两校交流和合作问题。双方一致同意:“从今年开始互派留学生和进修教师”。教育部副部长浦通修会见了他们。
1980年4月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从今年暑假开始举办高师院校《中共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两个教师进修班,学期1年,每班招收30人。
1980年4月
校党委常委会通过我校今年工作要点:组织全校师生员工认真学习五中全会公报和文件,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修订和落实教学计划,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大力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速师资队伍的建设。后勤工作要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整顿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
1980年4月
学校举行春季田径运动会。学生运动员627人,教职工运动员468人。有14人打破高校和我校纪录13项。
1980年4月
我校化学系放化研究室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单位协作,研制成了环磷酸鸟苷(cGMP)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箱。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召开这项成果的鉴定会。
1980年5月
教育系教授、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所著《儿童心理学》,经过修订,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再版。该书于1962年第一次出版,反映了当时我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这次再版,著者增加了“儿童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章,并对其他地方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
1980年5月
中文系刘盼遂教授(已故)和郭预衡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高校中文系规定教材,1966年前已完稿,因“文化大革命”,未能付印。1978年,教育部在有关会议上决定出版此书。郭预衡教授按照会议要求,听取了有关意见,增选了篇目,修改了注释。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自先秦至南北朝,下册自唐朝至清末。
1980年5月
教育系陈景磐教授所著《中国近代教育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0年5月
教育系教授毛礼锐、瞿菊农(已故)、邵鹤亭(已故)所著《中国古代教育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十章,叙述了从原始社会到鸦片战争以前我国的教育史,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经验。
1980年5月
校党委召开全校大会,党委副书记王正之就“红专”教育问题向学生、青年职工作了动员报告。
1980年5月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代表团来我校教育系作学术报告。
1980年5月
美国蒙大拿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美籍华裔学者余元恺教授来我校座谈参观并作心理学学术报告。
1980年5月
在北京市高校第19届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获男女团体总分第6名。
1980年5月
校党委决定恢复校长办公室,自本日起党委办公室与校长办公室分开办公。
1980年5月
校团委召开表彰先进大会,表彰了133名优秀团员,17个先进团支部和2个学雷锋、树新风集体,7个先进个人。
1980年5月
以江尻健二先生为团长的日本日中学院中文教师访华进修团一行5人,到我校进行为期3周的访问和进修学习。
1980年5月
历史系学生会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美籍华人杜维明先生作《美国大学教育的“认同”问题》的报告。
1980年5月
体育系田径队参加了北京地区田径比赛,1978级学生张承进在男子跳高比赛、陈美林在男子100米比赛中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
1980年5月
以南斯拉夫妇女社会地位问题代表会议主席韦拉·科凡切维奇为团长的南斯拉夫妇女社会地位代表团一行,在全国妇联副主席罗琼陪同下,来我校参观访问。聂菊荪、毕淑芝、胡梦玉、刘乃和等同志热情接待了南斯拉夫贵宾。宾主双方就两国的教育情况和妇女问题进行了同志式的交谈。客人们还参观了我校电视教育播映室和图书馆。
1980年5月
校党委常委会通过《党委常委会关于坚持集体领导改进工作方法的暂行规定》。主要包括: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充实和发挥职能机构的作用,明确任务,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岗位负责制和考勤制度,提高办事效能和质量;密切同群众的联系等内容。
1980年5月
在团市委和市篮排球协会联合举办的“五四”青年杯篮排球比赛中,我校体育系男子排球队获第2名,男子篮球队获第3名。
1980年5月
为了有步骤地进行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党员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给全校教职工党员讲了第一讲党课: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1980年5月
我校工会第7次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60人,列席代表64人。市总工会的两位同志,贾震、聂菊荪、王正之、谢芳春、任炎等党委和行政领导出席了大会闭幕式。安美玉代表校工会筹备委员会,在会上作了题为《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为四化建设多作贡献》的工作报告。
1980年6月
在团市委和市篮排球协会联合举办的“五四”青年杯篮排球比赛中,我校体育系男子排球队获第2名,男子篮球队获第3名。
1980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会成立。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出席并讲话。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会章程》,推选了理事会成员和正副理事长。张刚为理事长,王振稼、董延闿、王策三为副理事长。
1980年6月
校工会第7次代表大会结束。党委副书记王正之代表校党委在闭幕会上讲了话。大会选举产生了我校第7届工会委员会,主席为王正之,副主席为刘亚堉、安美玉(兼秘书长)、蒋锐光、何兹全、杨葆昌、安东甫、黄家来、刘云英。
1980年6月
著名散文家、老校友吴伯箫同志应邀回校,同中文系学生讨论当前的文艺动态及文艺方向问题。
1980年6月
校党委统战部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老红军战士杨东生来校,为即将毕业的藏族同学作报告。
1980年6月
高校游泳运动会在北大举行,我校游泳代表队获团体第2名,并有5人、3个接力队打破并创造12项高校游泳纪录。
1980年6月
全国《化学工程基础实验》教材审稿会议在我校化学系召开,17所理科及师范院校的代表和3所工科院校的特邀代表24人参加。
1980年6月
出席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的代表200余人来我校参观。贾震、聂菊荪、王正之、肖敬若、任炎等党政领导向代表们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赠送了我校社会科学处编印的《学术论丛》和自然科学处编的《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技术成果汇编》。代表们参观了低能核物理所、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物理系和图书馆等单位。
1980年6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开办业余大学历史专业。
1980年6月
中国民主同盟师大支部召开全体盟员大会,选举了新的支委会。白寿彝、杨敏如、张厚粲、马俊明、郭汾、沈树桢、牛平青7位同志当选为支委,卢乐山、程树礼同志当选为候补支委。会后,支委们进行了分工,推选白寿彝、杨敏如同志为正、副主任委员。
1980年6月
北京市高校艺术体操比赛在北大举行,我校艺术体操队获第2名。
1980年6月
教育部召开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座谈会,王正之、刘友渔两同志出席。
1980年6月
以孟加拉国教育部部长阿布杜尔·巴顿先生为首的孟加拉国教师代表团一行8人访问我校。
1980年7月
校工会生活部同伙食科成立了员工食堂伙食管理委员会。王舜华为伙委会主任,郭启林、杜长林、朱雨村、朱怀斌、李连奇为副主任。
1980年7月
校党委召开总支、直属支部书记和机关部处负责人会议,传达中央书记处关于师范教育的指示和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1980年7月
45名西藏学生(其中44名藏族,1名珞巴族)毕业,今日离京返藏参加社会主义建设。7月7日学校为他们举行了毕业典礼。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代表校党委讲了话。
1980年7月
我校举办《近代物理化学实验》暑假讲学班,将邀请美国东田纳西大学化学系主任黄道行教授讲近代动力学实验、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质谱等内容。
1980年7月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教授尼柯里斯应邀来我校讲学。
1980年7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授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丁肇中教授名誉教授的称号。
1980年8月
我校教育系主任兼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顾明远教授任中国教育代表团团长,到日本参加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第4次大会,顾明远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三十年》的报告。
1980年8月
我校数学系丁尔陞同志赴美国参加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召开的第4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会议期间,他还参加了数学教育刊物主编会,交流了我校主编的《数学通报》。
1980年8月
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批复,同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核物理专家黄祖洽教授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免去金永龄兼任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
1980年8月
北京市总工会召开了业余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我校被评为先进集体,牛平青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
1980年8月
丁尔陞同志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参加了美国数学会和数学协会联合举办的数学年会。
1980年8月
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批复,同意钟敬文教授任中文系主任,免去肖璋的中文系主任职务。
1980年8月
世界银行贷款办公室决定给我校第一个大学发展项目贷款580万美元。学校决定成立贷款领导小组,肖敬若副校长任组长,贷款办公室设在自然科学处。
1980年8月
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制的KSZ顺序控制器的鉴定会在我校举行,全国20个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自动控制方面的专家郑维敏教授和杨振业副总工程师参加了鉴定会。
1980年8月
周廷儒教授出席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24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在会上宣读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重视。
1980年8月
生物系系主任汪堃仁教授,作为教育部派出的代表团副团长,赴西德参加第2届国际细胞生物学会议。汪堃仁教授宣读了学术论文:复方中药和3′,5′-环状核苷酸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与细胞内cAMP含量和磷酸二酯酶活性变化的关系。
1980年9月
为推动历史学尤其是世界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向史学工作者提供国外有关历史研究的资料,我校历史系编辑了《史学选择》。该刊是资料性的综合刊物,以选择重要历史文献为主,也选择一些史料和史著,以及译介部分书刊等。
1980年9月
我校公共外语教研室、校团委、校学生会召开了全校外语竞赛发奖大会。今年参加外语竞赛的有692名同学,其中6人获一等奖,15人获二等奖,49人获三等奖,60人获纪念奖。历史系、教育系、政教系分别获一、二、三等集体奖。
1980年9月
自今年7月以来,我校已经或准备接受瑞士、美国、日本等5个国家的百余名留学生。大部分进修中文,少部分准备旁听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
1980年9月
今年5月地理系环境学研究室参加了全国《地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原则》及原则说明的编写工作。9月底在哈尔滨召开的鉴定会上,《松花江水系环境标准》通过鉴定。会上建议此环境标准以重要科研成果对待,由吉林、黑龙江两省科委授奖。
1980年9月
校党委上报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批复同意,钟敬文任中文系系主任,免去肖璋中文系系主任职务。黄祖洽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免去金永龄兼任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
1980年9月
根据教育部的意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校党委决定,将教育部分配给我校的500万美元贷款给环境科学实验室200万美元,理化实验室50万美元、现代教育实验室50万美元。
1980年9月
我校1393名新生举行开学典礼。校党委和行政负责人聂菊荪、王正之、谢芳春、肖敬若、浦安修、任炎以及各系负责同志参加了大会。校党委第二书记聂菊荪代表校党委在会上讲了话。
1980年9月
副校长肖敬若向新同学传达了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教育工作和师范教育工作的两次指示,以及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1980年9月
中共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班开学典礼。教育部政教司司长李正文,我校党委副书记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聂菊荪,出席了开学典礼。该研究班是受教育部委托我校举办的,学员是来自全国60多所高等院校的77名教师。
1980年9月
我校和内蒙古师范学院签订协议,为该院代培5名学生。协议书规定,我校只提供代培生的学习成绩,由内蒙古师范学院发毕业证书。
1980年9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恢复艺术教育系,设音乐、美术两个专业,争取1983年开始招生。
1980年9月
校学生会召开工作会议,总结上学年的工作,布置新学年的工作。会上,哲学系、中文系和生物系学生会分别介绍了工作经验。历史系、政教系、哲学系3系学生会获流动红旗和奖品。党委副书记王正之到会并讲了话。
1980年9月
我校先后在党内干部、教师中,传达了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1980年9月
校党委统战部举行中秋茶话会。出席茶话会的有师大民盟、民革、九三、民进、农工等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钟敬文、郑华炽、张禾瑞、何兹全、陆宗达、肖璋、俞敏、陈昭熙、杨敏如等教授、副教授,有在校的台籍教师,有亲友在台湾的同志,共30余人。党委副书记谢芳春同志出席了茶话会。党委统战部部长胡斅贽同志首先在会上讲了话。
1980年9月
地理系陈益秋前往曼谷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亚太地区环境教育座谈会。
1980年9月
我校遥感技术应用研究室研制的DW型地物光谱仪通过鉴定。国家科委、科学院空间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等28个单位35人参加了会议。DW型地物光谱仪是多科学联合攻关产物。
1980年9月
校团委召开了共青团代表会议,会议选举贾立民、何光忠、洪立平为我校参加共青团北京市第7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1980年9月
校党委召开了优秀辅导员、团干部表彰大会。党委副书记王正之参加了大会并讲了话。优秀辅导员王榕群、张美妮、李一建、程正方4位同志分别介绍了他们做学生工作的经验,党委青年部负责同志对上学年全校学生工作做了总结。会上宣读了《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表彰优秀辅导员、优秀团干部的决定》。王正之代表党委给27位优秀辅导员、团干部颁发了奖品。
1980年9月
我校社会科学处、自然科学处、高等教育学会和学生会联合举办《教育科学讲座》。
1980年9月
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批准,教育部正式批复我校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0年9月
经教育部批准,我校于今年暑假招收自费走读大专班,学员161名。
1980年10月
我校体育系队参加全国部分高校体育系教学邀请赛,获团体总分第1名、男子团体总分第1名、女子团体总分第2名。
1980年10月
由教育部、全国美学学会高校分会和我校哲学系联合举办的全国高校美学教师进修班在我校开学。30名正式学员来自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还有100多名走读学员和旁听学员。
1980年10月
中国共产党北京师范大学第6次代表大会开幕,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北京市委第三书记贾庭三等出席开幕式。大会审查党委会的工作报告;校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组的工作汇报;选举第6届党的委员会;选举出席中共北京市第5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共209名。列席代表75名。会议由谢芳春、王正之致开幕词,聂菊荪作了工作报告。
1980年10月
校图书馆副馆长胡斅贽作为教育部派出的高校图书馆代表团副团长,赴西德参观访问。
1980年10月
我校举行1980年新生田径运动会。532名新生参加,其中有2名同学破3项校纪录。
1980年10月
第6次党员代表大会举行会议,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由35名同志组成的第6届党的委员会;选举了王正之、严士健、童庆炳3位同志为出席中共北京市第5次代表大会的代表,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北京师范大学第六次代表大会关于党委工作报告的决议》。大会由聂菊荪致闭幕词。
1980年10月
我校设兼职财政监察员,成员为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组成员冯效南、人事处副处长黄家来。
1980年10月
校党委召开1979年至1980年度学生先进集体、“三好”学生、优秀“三好”学生表彰大会。
1980年10月
第6届党委会开会,选举党委常委13人:聂菊荪、王正之、浦安修、胡斅贽、李家齐、肖敬若、郭敬、纵瑞堂、何秀琴、胡恒立、刘友渔、王树人、金永龄。聂菊荪为书记,王正之、浦安修、胡斅贽、李家齐为副书记。
1980年10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1980)6号文件关于《节约非生产性开支、反对浪费的通知》,我校行政会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关于用电管理的暂行办法》,此办法于1980年11月8日起实行。
1980年11月
校党政领导听取学生会主席团对学生总务、后勤、教学和领导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参加会议的政党领导有聂菊荪、王正之、肖敬若、浦安修、郭敬等。
1980年11月
根据校第6次党代会的决议和工作报告提出的任务,党委研究了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决定在本学年内继续边调整、边改革,并着重抓好10件事:改革学校领导体制;调整组织机构、明确职责;调整编制、调整人员;改善教学条件,整顿教学秩序;改革教学计划;确定重点学科,制订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计划;制订科研规划,确定重点科研项目;采取切实措施,加速培养师资;加强教育学科的建设;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把学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学习和执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主要内容,整顿党的思想和作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1980年11月
我校学生学术论文习作竞赛评审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投入工作。
1980年11月
北京市召开优秀学生政治工作干部表彰大会,我校张美妮、申振信、何正善、李允贵、李一建等辅导员和王新华、李连江等专职团干部受到表彰,获得北京市优秀学生政治干部证书和纪念品。何正善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1980年11月
日本大阪大学产业科学研究所高分子辐射化学部教授林晃一郎夫妇来华讲学,并参观我校。
1980年11月
我校在政协礼堂举行纪念前校长、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陈垣同志100周年诞辰大会。方毅、杨秀峰、楚图南、白介夫、臧伯平、谭元堃、刘大年、郭明秋、尹达等领导同志和教育界、学术界一些知名人士,以及我校师生代表和兄弟院校的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了纪念大会。纪念会由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白寿彝教授代表学校讲话,高度评价了陈垣先生的学术成就、治学精神和爱国思想。我校老校友、对外友协副会长楚图南也在会上讲了话。
1980年11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俄语教学》(季刊)、《史学史研究》(季刊)从1981年起公开发行。
1980年11月
地理系新领导班子经民主选举产生,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廷儒教授任系主任。
1980年11月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批复:同意我校第6次党代会选举结果。党委委员35名:聂菊荪、王正之、李家齐、肖敬若、何秀琴、浦安修、王树人、何家斗、胡斅贽、郭敬、严士健、胡恒立、纵瑞堂、贾立民、汪堃仁、刘友渔、郭子玉、韩绍祥、王寿图、王桂筠、任炎、王适安、李秀杰、李之保、崔恒顾、魏德俊、李修生、金永龄、顾明远、刘亚堉、戴洵、刘漠、许建辉、李峰、李容。党委常委13名:聂菊荪、王正之、浦安修、胡斅贽、李家齐、肖敬若、郭敬、纵瑞堂、何秀琴、胡恒立、刘友渔、王树人、金永龄。校党委纪律委员会书记为浦安修,副书记为晨虹。
1980年11月
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和北京市图书馆委托我校举办的全国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研究班开学。学员为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馆长28人。
1980年11月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斯达特教授和讲师爱尔素伯女士来我校同教育系顾明远、尹德新及部分教师、研究生举行座谈,我校教科所陈友松也参加了座谈。斯达特教授介绍了自己新的研究成果——关于世界教育的现状和趋势。
1980年11月
受教育部委托,我校主办期刊《中学政治课教学》编辑委员会正式成立,聂菊荪为主任委员,胡恒立为副主任委员。下设编辑部,由胡恒立任主编,张洪宾、贺允清任副主编,主持编辑部工作。
1980年11月
在北京市高校乒乓球赛中,我校学生乒乓球代表队获男子团体第4名,谢适汀获男子单打冠军。
1980年11月
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与日本索尼公司签订合作制作电化教育软件临时协议书。合作研制《书法研究》和《力学演示实验——气垫》两个录像软件。
1980年11月
我校于今年6月开始进行粉碎“四人帮”后的第2次提升教授、副教授的工作,至本月底基本结束。这次提职工作采取系主任或系行政提名推荐,系学术委员会或系常务会议评议,然后提交学术委员会评定,校党委审核通过的办法。评定结果,全校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的8人,占原有副教授总数的8%;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的共102人,占原有讲师总数的14%;实验技术人员中晋升高级工程师1人;图书资料人员中确定副研究员5人。
1980年11月
北京市游泳比赛在北京工人游泳馆举行。我校游泳队9名队员代表高校参加比赛,其中6名队员取得了9个项目的名次。
1980年12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学位授予工作。学位委员会委员共41人。我校历史系白寿彝先生荣任首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0年12月
我校自然科学在基础理论和新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取得可喜成果,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2篇,国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有5项科技成果获北京市奖励。
1980年12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改为英文版公开发行。俄语版改为定期和不定期俄语专刊。
1980年12月
我校举行座谈会,纪念“一二·九”运动45周年和“一二·一”运动35周年。我校老校友、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王文克,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浦安修,参加过“一二·一”运动的胡斅贽、汪兆娣同志出席了座谈会。
1980年12月
经校学术委员会评议,校党委常委审查批准,我校从教师中晋升确定讲师154人,助研8人,资料员中晋升为助理研究员54人,实验技术人员中晋升确定工程师22人。
1980年12月
我校选举区人民代表的工作圆满结束。李世取、何兹全、刘亚堉当选海淀区第7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1980年12月
日本口承文艺(即民间文学)学会访华团来我校访问,与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全体成员举行了座谈。
1980年12月
北京市辐射中心和我校放辐化研究室联合召开会议。放辐化研究室的陈文琇同志介绍第3届国际辐射工艺会议情况。
1980年12月
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教育部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
1980年12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廖盖隆同志,应邀来我校作了题为《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历史经验和民主化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的报告。
1981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议讨论批准,任命:郭敬为基金委员会主任(兼),王适安、许珍亭、关汝健、韦云法为副主任。陈文博为人事处副处长,胡祖莹为自然科学处副处长,马樟根、郭静媛为社会科学处副处长,王淑兰为北师大实验学校部副主任,武擎寰、胡云富、王寿彭为北师大出版社副社长,王朝美、周之良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副所长。
1981年1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过党政分工的决定,通过干部管理制度,以及1981年招生任务。
1981年1月
校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发出通知:规定春节期间各单位不准以任何名目和借口用公款举办“聚餐”、“联欢”活动;不得用公款宴请、送礼,招待烟、酒、糖、水果、点心,以及看电影、看戏;各单位自筹基金留成部分,不得变相分发奖金和实物;有关外事、统战等必须进行招待的活动,也要按市政府的规定办。
1981年1月
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成立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市试点。我校承担中文专业考试,副校长肖敬若为北京市高教自学考试委员会副主任。
1981年1月
校长办公会决定: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由副校长肖敬若担任;公共体育课教研室仍由学校和体育系实行双重领导,体育系副主任可兼教研室主任。
1981年1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就党政分工和建立校务会议和校长办公室会议提出意见。
1981年1月
地理系教授、九三学社成员谌亚达先生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谌亚达先生于1981年1月7日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0岁。追悼会由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地理系主任周廷儒教授致悼词。
1981年1月
根据(81)校内发002号文件的精神,为了教育系教学科研工作进一步开展,加强对早期教育的研究,幼儿园、托儿所统称“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内部可分幼儿、托儿两部分。园长由周南担任。
1981年1月
我校何兹全、李世取、刘亚堉,出席了海淀区第7届人民代表大会。会上,他们听取了区政府、区检察院和区法院的工作报告,参加了小组讨论和选举,并向大会提出了他们征集和整理的我校提案27条,其中包括我校选民所关心的物价问题、职工子女教育问题和待业青年安置问题、增加副食网点和改善副食供应问题、煤气供暖及修浴池等问题。区人大常委会将认真研究大会提案,并逐项做出答复。
1981年1月
政经系系主任陶大镛教授为本系学生作了《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展望》的专题报告。陶教授列举大量数字与事实,分析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概况及其特点,对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981年1月
美国康内提克特大学马斯梓教授到马列所为教师和研究班学员作学术讲座。
1981年1月
教育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联合摄制的介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霍懋征教学经验的教学片《月光曲》,在国内发行,全国18个省市订购160多部。
1981年1月
由教育部、高校美学分会和我校哲学系联合举办的全国高校美学教师进修班结业。
1981年1月
校党委统战部按上级规定,向全校民主党派负责人及党外市级以上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传达了中共中央(1981)1号、2号文件精神,并组织讨论关于经济调整、制止浮夸风、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局面等问题。
1981年1月
校党委副书记王正之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老干部的安排和管理,以及上报1981年编制问题。我校(含附中)1949年9月30日以前参加革命的干部、教职员共318人,其中男222人,女96人,干部148人,教师170人。
1981年1月
经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研究,同意:严希陵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周廷儒任地理系系主任。免去李家齐兼任党委办公室主任职务。
1981年2月
党委召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校、系专职政工干部,各系党员正副系主任,各教研室和行政各科党支部书记,学生政治辅导员和公共政治课老师,共200余人。与会同志学习了中央、教育部和市委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示。校党委提出了《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关于加强学生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系按照这两个文件的规定,落实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1981年2月
校党委召开总支和直属支部书记会议,安排本学期的主要工作。校党委书记聂菊荪在会上强调抓好中央工作会议文件的传达和学习讨论,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共产党员必须在政治上无条件地同中央保持一致;二是在大转变中如何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党委安排本学期着重抓好三件事:(1)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2)抓调整,改革校、系两级领导体制,调整机构、编制、人员,健全规章制度;(3)抓提高教育质量工作。
1981年2月
副校长肖敬若受学校委托,专程前往我校名誉教授陈荩民先生家里,看望陈先生及夫人阎振玉,并将特制的名誉教授聘书送给陈先生。
1981年2月
九三学社师大支社举行春节茶话会。九三学社北京分社薛敏、刘润生,我校胡斅贽等同志和社员共度新春佳节。会后,支社委员讨论确定由陈光旭任主任委员,周廷儒、尹德新任副主任委员,李大魁任秘书,欧阳湘、葛信益、郭晋华分别任组织和学习委员。
1981年2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青年数学家胡静婉女士到达北京,在我校主讲“决定性公理”和“公理集合论”两个讨论班的课程。
1981年2月
经校长办公会决定,校园内禁止张贴大字报。
1981年2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中汇报了图书馆专业有关情况,讨论调整解决留学生用房问题和选派长期出国进修人员以及公共外语教研室内部调整外籍教师的事情。
1981年2月
受教育部委托,由我校哲学系举办的首届马列主义哲学原著进修班举行开学典礼。
1981年2月
北京市召开高等院校总务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我校学生第二食堂、招待所、化学系总务组事务组被评为北京市先进集体,荣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奖状;修建科王进才、幼儿园宣清亚、伙食科王舜华被评为先进个人,荣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证书和证章。此外,还评选出7个校总务系统先进集体和31名先进个人。
1981年2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向教育部汇报提纲。
1981年2月
校团委书记贾立民主持召开团总支书记会,会议传达了团市委会议精神,并汇报了1980—1981年团的工作计划。
1981年2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就重点学科建设、我校图书馆库内的图书消毒和阅览室空气调节改进措施和组织校内人员参加劳动、植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汇报。
1981年2月
校党委常委学习教育部党组、北京市委传达的中央书记处1月15日的指示,并向党委委员和各部处以上干部进行了传达,结合学习中央1号、2号文件进行了讨论。主要讨论:(1)加深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2)充分估计和认识青年学生中存在的问题;(3)分析造成思想混乱的原因;(4)研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1981年3月
我校组建《中学政治课教学》编委会,试刊公开发行。
1981年3月
学校成立以王正之为组长,李家齐、郭敬、王树人、王寿图、韩国斌、刘亚堉为副组长的教职工生活检查领导小组,就教职工生活设施、住房分配、福利费使用和伙食等6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改进办法。
1981年3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如何传达市委工作会议及市委学生政工会议精神,并讨论老干部离退休问题。
1981年3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汇报了化学系行政工作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经研究,提出了三项解决问题的原则。
1981年3月
校团委向全校共青团员和青年发出“学雷锋、树新风、深入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号召,规定从3月5日至4月5日为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月。
1981年3月
校工会召开了纪念“三八”妇女节座谈会。我校各单位各方面的妇女代表40余人出席了会议。校党委书记聂菊荪在讲话中,代表党委向全校女教职工表示祝贺。幼儿园宣清亚、化学系徐伟英、图书馆杨维卿、职工业校牛平青、计划生育办公室马美莉等先后在会上发言。大家在座谈中,还就加强青年思想教育和有关妇女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向学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981年3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举行了纪念“三八”茶话会。到会的同志在座谈中表示:要坚信党的领导,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个人安逸,做社会主义劳动者。
1981年3月
我校名誉教授,当年五四运动的英勇战士之一,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北京工业学院教授、教育部数学教材编审委员陈荩民同志逝世。
1981年3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教师楼设计方案以及开展学雷锋活动。
1981年3月
校学生会召开1980年学生论文习作竞赛发奖大会。在329篇论文中评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9篇,三等奖127篇。评委会主任委员、副校长任炎到会并讲了话。
1981年3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主要讨论各系的编制问题。
1981年3月
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批复,同意:黄祖洽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免去金永龄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钟敬文任中文系系主任,免去肖璋的中文系系主任职务;周廷儒继续任地理系系主任;严希陵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免去李家齐的党委办公室主任职务。
1981年3月
北京市举行青少年“新长征”火炬接力赛高校组比赛,我校获第2名。接力跑队由高波、朱彦杰、张晓丽、丁萍组成。
1981年3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主要是汇报和学习中纪委会议精神。
1981年3月
自然科学处召开理科基础课教学经验交流会。数学系王家銮、化学系李大珍和物理系孟韵池3位同志在会上介绍了他们的经验体会。副校长肖敬若参加会议并讲了话。
1981年3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汇报了招生工作会议,讨论了经费分配及人事任命问题。
1981年3月
数学系1976年在顺义县办的函授班举行毕业典礼,105名函授生领到了毕业证书。
1981年3月
我校被市总工会评为1980年度“职工体育先进单位”。许碚生被评为市“职工体育先进工作者”;陶秉福、何曼被评为“职工体育积极分子”。市总工会分别给我校和上述先进个人颁发了奖状。
1981年3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主要讨论了师大学生守则,并形成草案。
1981年3月
以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李石涵和我校教育系特殊教育研究室负责人朴永馨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了世界聋人联合会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的国际会议,并参观访问了罗马市的聋哑学校和盲童学校。
1981年3月
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并决定了基建问题,原则上通过1980年统建小型基建项目6个,1981年小型基建项目2个。
1981年3月
国家农委副主任、我校老校友杜润生,应邀来校为全校教职工作了关于当前我国农村形势和农业经济政策的报告。今年1月和3月上旬,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建章两次应邀来校,为干部和师生员工作了关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报告。
1981年3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常委扩大会,会议传达了中央纪委第3次会议精神。
1981年3月
化学系傅孝愿副教授赴美国参加国际量子化学讨论会。她在会上宣读的《组胺及其衍生物的质子化能及异构化能的计算》论文,受到好评,并在优秀“Poster”发奖大会上获得优等奖。
1981年3月
日中教育交流恳谈会友好访华团一行11人来我校参观访问。访华团团长吉谷源太郎先生应邀作了题为《日本高中职业教育现状与未来》的报告。4月2日晚,吉谷团长又介绍了日本的学制、教育现状、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981年3月
我校文工团各队经过紧张的准备,在清华大学礼堂参加了首都大学生文艺会演的第一轮演出。
1981年3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常委扩大会,会议主要讨论人事调整问题。
1981年3月
教育部委托我校负责所在华北地区各高等学校处系级中层干部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干部,总结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经验,逐步建立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学校管理科学。
1981年4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上讨论了图书馆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和设想的三个方案,并汇报了总务处的工作。
1981年4月
我校学生第二食堂,被评为1980年度高校总务系统先进集体。
1981年4月
为配合研究生专业课学习,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最近分别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戈宝权同志和北京大学东语系主任季羡林教授讲课。戈宝权讲课的题目是“漫谈阿凡提”。季羡林教授讲授的中心内容是关于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中文系系主任钟敬文教授在课后的讲话中,要求大家学习两位专家严谨谦恭的治学态度。
1981年4月
为纪念五四青年节,我校部分团干部和团员,参加了团中央、团市委组织的五四纪念活动,校文工团合唱队还参加了演出。
1981年4月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经校党委及校长办公会研究确定:将原总务处所属财务科改设为财务处,统一管理全校的财务会计工作,并由教育部任命关汝健为财务处处长。
1981年4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研究生、进修生管理机构设置和干部配备问题。
1981年4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原则上同意工会和家属委员会负责组织、管理我校劳动服务社及有关规定,并汇报了我校青年工作情况。
1981年4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听取了教育部党组召开的座谈会汇报。
1981年4月
校团委书记贾立民主持召开团总支书记会议,会议汇报了3月5日—4月5日学雷锋活动月的情况。
1981年4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确定我校5月1日—5月4日的活动安排,讨论了五一后改变作息时间问题、第14次学生代表大会内容和校体育委员会的组成问题。
1981年4月
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教授、国际知名辐射化学专家查理斯贝来我校化学系放辐化学研究室讲学。
1981年4月
教育部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采购供应站经销门市部并举办第一次展销会。我校光电仪器厂和化工厂生产的10余种产品在展销会上展出,受到顾客欢迎。
1981年4月
学校召开第14次学生代表大会。到会的正式代表155名,列席代表43名。大会选举产生了第14届学生委员会。校党委书记聂菊荪、副书记王正之、副书记李家齐、副校长肖敬若等党委和校行政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肖敬若代表行政讲话,着重对学生代表提案作了答复性说明;李家齐代表党委讲话。
1981年4月
我校在化学系召开棉褐带卷叶蛾性外激素(俗名苹小卷叶蛾性外诱剂)的合成和应用研究成果鉴定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我校化学系有机教研室1977年合成的棉褐带卷叶蛾性外激素在纯度、理化性质、诱蛾活性等方面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1981年4月
文科学术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审议并通过了10个学科为我校文科第一批校级重点学科。这10个学科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民间文学、文艺理论、古代汉语、魏晋南北朝史、史学史、《资本论》研究、中国教育史、教育学和比较教育。今年,学校拨出4万元作为资助文科校、系两级重点学科建设的专款。
1981年4月
北京市高等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政协礼堂举行。研究会理事长、我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了会议。教育部副部长高沂,市委常委、副市长白介夫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全市51所高等院校、36所大学分校和其他有关单位共千余人参加了大会。在这次成立大会上,我校提供了9份交流材料,外国教育研究所周蕖同志作了题为《苏联高等教育的演变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981年4月
市高教研究会组织第1次专题讨论会。讨论分高教30年的回顾、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挥首都高等教育优势4个专题,分别在北大、清华、我校和北航进行。
1981年4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汇报了全国高等院校校办工厂管理和管理办法等会议精神。
1981年4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听取了选取优秀党员问题的汇报,并讨论了干部安排问题。
1981年4月
学校举行春季田径运动会。参加运动会的有21个单位的教职工、15个系的学生,共1026人。在62个比赛项目中,有15人和1个队,打破了17项全校纪录。
1981年4月
1981年北京市成年组棋类比赛于今天结束,我校数学系1980级学生杨靖获围棋个人第1名。由杨靖和兄弟院校3人组成的高校围棋队,获围棋男子团体冠军。
1981年4月
校团委、学生会和哲学系团总支联合举办了音乐欣赏会,全校千余名师生观看了北京歌舞团交响乐队的演出。
1981年4月
我校团员、青年以多种形式纪念五四青年节。校团委召开团干部座谈会,北医马模贞副教授和我校张静如副教授介绍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精神。
1981年4月
生物系主任汪堃仁教授、地理系主任周廷儒教授、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黄祖洽教授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次增补是采用不等额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的。全国共增补283名学部委员。
1981年4月
地理系主任、72岁高龄的老教授周廷儒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1年4月
地理系《地学》编写组编写的高中《地学》课本(上册)交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有10万字,130幅插图,是去年中国科协第2次代表大会上由11个学会联合建议并由教育部做出决定编写的。
1981年4月
生物系教师集体编纂的《英汉生物学词汇》,经过3年的努力,全部完稿。全书收词75000余条,约150万字。参加该书编纂和审稿修改工作的,有27位教师。担任主编的是姜在阶、陈贤钦、李祖萌3位老师。
1981年4月
为纪念五四运动62周年,我校团委开展以“动员全国各族青年发扬五四爱国主义传统,豪情满怀地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当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做四化建设的英勇突击队”为主题的纪念活动。
1981年4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通过我校进修人员培训费的分配使用管理办法,对我校认购国库券的工作做出具体安排。
1981年4月
校工会召开庆祝五一座谈会,学校党政领导聂菊荪、李家齐和总务部门先进职工出席了座谈会。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代表党委讲了话。章子贵、王树兴、吴家国、李文明、刘兆周、顾敏中、王舜华等在会上发了言。他们表示要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
1981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我校在教育系心理学专业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心理学系,心理学系1981年5月1日正式成立,系主任由彭飞担任。
1981年5月
物理系在普通物理实验课中试行了考试制度。考试分笔试(闭卷)和操作试两种。通过试行实验课考试制度,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钻研业务的积极性都有了提高。
1981年5月
为响应党中央书记处的号召和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和团中央等单位关于《全社会都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做好事》的联合倡议,学校有关部门征求了实验小学和幼儿园的意见,并在第12次校长办公会上研究决定,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几件好事:由自然科学处负责,组织理科各系的青年教辅人员,担任小学科技活动小组的辅导员。
1981年5月
香港中山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叶维廉先生,应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我校文科系的邀请,来校作关于比较文学的报告。
1981年5月
我校理科各系(所)较好地完成了去年的科研年度计划。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97篇科学论文发表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其中数学系教师陆善镇的论文《球形积分与黎斯球形平均的收敛》,经国内专家评审,认为作者改进了美国著名数学家斯泰恩和苏联科学家格鲁鲍夫等人关于多元傅立叶级数理论方面的结果,在多重共轭傅立叶级数方面建立了新的概念,是一个有价值的理论成果,达到了国际水平。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化学系傅孝愿教授的论文《组胺及其衍生物的质子化能及异构化能的计算》,在国际量子化学讨论会上被评为优秀奖。在应用研究方面,有4项成果通过了技术鉴定,并且多数得到了推广应用。有5项成果获北京市奖励。我校与天津电子计算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计算机汉字信息输入笔形编码法》,笔形少,简单明确,容易掌握,较好地解决了二义性问题。国家科委、专利局同意向外国申请专利。我校环境研究室为主要负责单位之一完成的《北京东南郊污染调查及防治途径的研究》,获北京市一等奖。物理、天文、地理3系协作研制的“DW型地物光谱仪”,结构简单轻便,灵敏度高,整机线性好,适应性强,为从事遥感工作提供了一种测试手段,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北京市二等奖。
1981年5月
经4月28日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任命北京师大第二附属中学:林福智为教导处主任;吴梅札为教导处副主任;薛玉珍为教导处副主任,王国仁为总务处主任。
1981年5月
数学系举行纪念我校原校长、数学系主任、一级教授傅种孙先生的座谈会。傅先生的生前好友、亲属、学生,以及老数学家、北大数学系教授江泽涵、段学复等同志、肖敬若副校长和党委统战部的同志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数学系系主任张禾瑞教授主持。
1981年5月
校长办公会根据4月20日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和《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工作量超额酬金暂行规定》的精神,决定成立教师工作量三人工作小组,由人事处主抓,自然科学处、社会科学处各抽一名同志参加。工作组对实行教师工作量制度进行测算,制定试行办法。
1981年5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并批准试行人事处拟定的《关于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暂行办法》。
1981年5月
校党委副书记李家齐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我校纪念建党60周年的纪念活动安排,传达了教育部党组纪委的文件。
1981年5月
经党委研究决定:任命刘进明为保卫部副部长。
1981年5月
在首都大学生文艺汇演中,我校有6个节目分别获得创作奖和表演奖。获得创作二等奖的是:女声小合唱《校园的朝霞》、女生独唱《图书馆的灯光》。获创作三等奖的是:管弦乐合奏《课间》。获表演二等奖的是:大合唱、女声小合唱、话剧《乍暖还寒》。获表演三等奖的是:管弦乐合奏、女声独唱、独舞《敦煌彩塑》。此外,话剧《在灿烂的星空下》获演出纪念奖。
1981年5月
心理学系1978级、1979级同学邀请我国著名儿童戏剧艺术家、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方掬芬作了《儿童心理学在儿童戏剧领域里的作用》的报告。
1981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并经教育部干部局同意:任命关汝健为北京师范大学财务处处长。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董锡圭、许珍亭同志为财务处副处长。
1981年5月
全校师生员工欢迎为国争光的乒乓健儿来校作报告。他们是:中国乒乓球队教练庄家富,乒乓球队名将谢塞克、卜启娟、黄统生、刘扬。党委书记聂菊荪同志接见了他们。校学生会主席陈勇代表全校同学讲了话。
1981年5月
我校邀请21所中学、师范学校的27位负责同志就如何办好师大、为四化建设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问题进行座谈。副校长肖敬若简要地介绍了我校的情况。各校负责同志在发言中对我校过去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如何进一步办好师大,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会后,参观了我校物理系、低能所和图书馆。
1981年5月
经研究,并征求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意见,同意关汝健同志任北京师范大学财务处处长。
1981年5月
教育部召开《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分编委会筹备组扩大会,正式成立了教育卷分编辑委员会,由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任主任,我校毛礼锐、陈景磐、王焕勋任分编委委员,顾明远任分编委委员兼外国教育史编写组副主编,黄济任教育科学总论编写组副主编,章志光任教育心理学编写组副主编。
1981年5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汇报了教育部召开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会议情况,并提出具体要求,会议同意陶大镛等6位同志为科学评议组成员,并讨论了生产设备处的机构设置问题。
1981年5月
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同意:唐林同志任核物理研究室主任,王大春、兰李桥任副主任;来永春任离子注入研究室主任,胡仁元任副主任;沈山福任电子学研究室主任,官秉舜任副主任;田人和任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王炳林任辐射研究室主任;周祥任资料室主任;韩主恩任加速器研究室主任,马明修任副主任。
1981年5月
校党委副书记李家齐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应届毕业生分配工作和组织部干部安排问题。
1981年5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汇报了我校汽车管理情况,讨论并修改《节约用油后的汽车管理办法》,会议谈论研究了“关于教职工租用学校家具作价处理”草案。
1981年5月
在团市委等单位举办的“五四青年杯”篮排球邀请赛中,我校学生男子排球队和体育系女子篮球队分别获得第1名,夺得两个“五四青年杯”。
1981年5月
北京市第20届高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我校获得男女团体总分第5名。杨明同学以4.43米的成绩打破北京市高校男子撑竿跳高纪录;陈丽华同学以1.60米的成绩打破北京市高校女子跳高纪录;高波、张鸣、杨明、陈丽华分别获得4个项目的第1名。
1981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研究并与北京市科委商议决定:金永龄同志兼任辐射中心主任;周瑞英(兼)、韩主恩(兼)、王炳林同志为辐射中心副主任。
1981年5月
校理科学术委员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审议通过了11个重点学科,分别是:代数与逻辑、概率统计、有机合成、量子化学、细胞生物学、古地理、非平衡系统学、理论物理、离子束理论、计算机教育技术和环境学。
1981年5月
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建立大学语文教研室,为理科本科生开设大学语文课。任课教师从中文系抽调,1977届毕业生中选留和附中调配解决。中文系提出主任、副主任名单。今年寒假后这个教研室划归中文系领导。
1981年5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汇报了我校“六五”规划初步设想,原则上同意建立中国语文教研室,专门研究了第14次学代会化学系学生代表提案。
1981年5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汇报了召开团代会问题以及参加教育部29日党组汇报工作情况。
1981年5月
地理系召开学生大会,系主任周廷儒结合自己一生特别是20多年来争取入党的经历,给同学们作了报告。他勉励同学们要把远大革命理想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奋力攻关,努力使自己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1981年5月
我校教职工子女知青劳动服务社召开成立大会。会上,校工会副主席蒋锐光宣读了《北京师范大学知青劳动服务社暂行条例》,郭敬代表学校讲话。
1981年5月
美国Rensselaer多科性工业大学瑞斯尼克和曼奈尔斯教授来我校讲学,共安排7次讲课,1次座谈。
1981年5月
经我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并经教育部批准:(1)在原总务处财务科的基础上,设立财务处,统管全校的财务会计工作;(2)原研究生办公室改为研究生管理处,统管研究生和进修生的工作;(3)在原物资科的基础上设立生产设备处,负责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供应、调配、管理和维修,组织校办工厂的生产。并自7月1日起启用公章。
1981年6月
从1977年以来,我校共发展党员238名,其中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26名,青年教师、干部21名,工人15名,学生176名。我校现有党员1647名,占全校总人数的22.2%。
1981年6月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举办的中共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班结业。
1981年6月
我校实验小学和幼儿园分别举行了庆祝会和游艺活动,纪念儿童节。校党委负责同志聂菊荪、浦安修,以及校工会和教育系党总支负责同志,先后到这两个单位,同孩子们一起欢庆节日。
1981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1)任冒海天为生产设备处处长;韦云法、郝锡为生产设备处副处长;(2)任韩主恩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81年6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汇报了到教育部向党组汇报的情况,讨论师大“六五规划”和十年设想。
1981年6月
副校长纵瑞堂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决定心理学系应以教育心理和儿童心理为主,讨论由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担任小学课外辅导员的工作量计算问题。
1981年6月
应我校邀请,美国三军健康科学大学医学院药理系环境药理学教授杨宪桂到京讲学。
1981年6月
陶大镛、王焕勋、钟敬文、黄祖洽、汪堃仁、周廷儒6位同志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审核高等学校学位授予单位学科评议组会议。
1981年6月
经研究,同意增补林文廉、张孝吉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委员。
1981年6月
北京市高校武术比赛结束。我校武术队在24所学校的200余名运动员的角逐中,夺得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8枚;有4个项目获得了名次,其中获第4名的1个,第5名的1个,第6名的2个;并获团体总分第2名。
1981年6月
应我校邀请,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医学院解剖系教授赫泽尔偕夫人来京讲学。
1981年6月
北京市科委委托市建材局和我校联合召开了木纹印刷光敏涂料技术鉴定会。来自全国24个有关单位的37名代表,对我校化工厂研制的木纹印刷光敏涂料进行了认真的审查。
1981年6月
校长办公会同意数学系成立4个研究室:(1)代数与数理逻辑研究室,主任为刘绍学;(2)概率与数理统计研究室,主任为严士健;(3)应用数学研究室,主任为汪培庄;(4)中学数学研究室,主任为钟善基。
1981年6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核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我校陶大镛、王焕勋、顾明远、钟敬文、白寿彝、严士健、黄祖洽、汪堃仁8位同志被确定为首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1年6月
我校聘请了一批外国学者为客座教授。今天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教育学教授胡昌度、美国东南麻省大学物理系教授梁思佐、美国三军健康科学大学医学院药理系环境药理学教授杨宪桂举行授聘书仪式。党委书记聂菊荪、生物系系主任汪堃仁及有关同志出席了仪式,副校长肖敬若主持了聘请仪式。
1981年6月
经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批准,党委决定,为原我校党委第一书记、校长刘墉如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72年3月,曾对刘墉如同志做出过有“严重政治历史问题”的结论。现经复查,证明刘墉如同志的历史是清楚的,原定的结论是错误的。
1981年6月
北京市高校游泳比赛在北京师院举行。我校游泳队20名同学参加比赛,破4项高校纪录,夺7块金牌、3块银牌、5块铜牌。获男女团体总分第2名,女子团体总分第2名,男女团体总分第3名。
1981年6月
著名书法家李铎应邀来校为学生会美工队讲授书法知识。李铎介绍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及初学书法的基本要领,并当场为大家挥毫表演,同学们获益匪浅。
1981年6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如何贯彻人大常委3个法律规定。
1981年6月
校党委召开新党员入党宣誓大会。有近两年来入党的183名新党员参加宣誓。会上,哲学系副教授于凤梧、地理系副教授李文华、生物系1977级学生籍之伟,代表新党员发言。大会最后,党委副书记浦安修讲话,她代表校党委向新党员和广大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志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1981年6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教育系、心理学系1978届学生要求报考国内攻读学位研究生和出国预备研究生的问题,会议汇报了全国职工教育工作情况和中央8号文件精神,并提出我校职工教育问题的5点建议。
1981年6月
我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召开了科研成果汇报会,提交论文27篇。这次汇报会也是全所科学研究工作的一次总结会。会上表扬了一批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做出比较突出成绩的同志。
1981年6月
校党委宣传部和校工会联合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文艺演出。王正之、浦安修、李家齐等党委领导同志和周廷儒、潘欢怀等教授参加了百人大合唱。汪堃仁教授、钟敬文教授表演了诗朗诵等。
1981年6月
受中国环境学会委托,我校环境学研究室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在我校召开“全国环境与癌:多环芳烃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206人。国务院环保小组办公室主任李超伯会见了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全国总工会江涛部长到会讲了话。会上宣读了34篇论文。我校刘培桐教授、鲍子平、王瑞顺讲师、王志远研究生宣读了各自的论文。我校客座教授、美国三军健康科学大学教授杨宪桂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霍尔兹应邀参加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
1981年6月
校党委青年部、人事处、学生科、校团委和学生会联合发出通知,对学生的暑假生活提出了要求,对学生暑期活动作了安排。通知要求每个学生要从德、智、体几个方面作出上学年的小结,为9月份进行学年评定及评选“三好”工作做好准备。暑假期间,校团委组织部分“三好”学生及学生干部分别到大连、北戴河旅游;部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1981年6月
我校三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这三项科研成果是:生物系和数学系的数量遗传组、电子计算机组共同编制的“作物数量遗传电算程序”;由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数学系和中文系部分同志组成的中文信息组研制的“DJS-130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天文系等单位研制的“1—3微米红外天文光度计”。
1981年6月
美国波士顿大学物理系教授坦莱偕夫人和小孩应邀来我校物理系讲学两周。
1981年6月
外语系学生集邮小组举办邮票展览。这次展出106个国家的1700多枚邮票。展品中,有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全部纪念邮票,还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发行的邮票等。展出的外国邮票中,大部分是日本和美国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通过这些邮票,人们可以学历史、长知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这个展览是集邮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筹备的,吸引了各方面的参观者。
1981年6月
我校申请使用世界银行贷款第一个大学发展项目,经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办公室批准自今日起执行,至1986年6月30日止。贷款总额580万美元,主要用于:设备480万美元、人员培训75万美元、图书资料15万美元。教育部贷款办公室留10万美元机动费。
1981年7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汇报海淀区卫生局6月26日会议精神和我校采取的措施。
1981年7月
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任命苏联文学所刘宁为《苏联文学》杂志主编;任命苏联文学所程正民、钱育才为《苏联文学》杂志副主编;任命印刷厂谢健为该厂副厂长。
1981年7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中央市委对学习的安排。
1981年7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关于变电室等项工作所需经费的安排问题,原则上通过教育系“关于改进教育学公共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并讨论了人事处关于部分1977届学生工作问题的意见。
1981年7月
经教育部批准,以我校名义邀请法国马赛医学院教授桑切子偕夫人来华讲学访问,在数学系讲授模糊数学、生物数学。
1981年7月
钟敬文、白寿彝、陶大镛、张禾瑞、王世强、喀兴林、陈光旭、刘若庄、周廷儒、刘培桐、汪堃仁、何兹全、陆宗达13位同志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教育部授予学位单位评议会议。
1981年7月
教育部委托我校和华东师大等6所重点师大举办高校干部进修班,培训高校系处级中层领导干部。培训班由李之保负责筹备。
1981年7月
经教育部决定,由我校支援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教育事业,1982年为内蒙古师范学院代培15名学生,毕业证书由内蒙古师范学院颁发。
1981年7月
应我校邀请,墨西哥全国自治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诺瓦若博士来我校讲授量子化学。
1981年7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对我校开设“大一语文”的准备情况进行了讨论研究,汇报了科技专家、学者管理工作会议情况和我校青年教师评定职称工作。
1981年7月
日本大阪大学田村坦之副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
1981年7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汇报了我校夏季供水、用水情况,原则上通过艺术系工作安排意见。
1981年7月
我校陶大镛等5位同志应邀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的学科评议组会议。会议主要是审定我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高等学院和科研机构及其学科、专业名单。
1981年7月
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向校党委几位主要负责同志传达了7月17日邓小平同志针对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1981年8月
我校第23次校长办公会议通过《关于一年级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几项规定》。该规定是为了培养本科学生的专业思想,使他们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1981年8月
日本数学工作者自费访华团一行11人来校访问。
1981年8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汇报了教育部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情况,以及下学期的工作准备情况。
1981年8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听取了总务处、教务处、图书馆、爱委会的汇报,对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了检查和布置。
1981年8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教育部召开的政治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我校学习落实的办法安排,讨论了新生入学的准备工作。
1981年8月
校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邓小平副主席7月17日的重要谈话和胡耀邦主席在全国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教育部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会议提出的初步措施是:(1)认真传达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提高思想,统一认识;(2)组织全校干部、党员和师生员工,认真学好《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决议》的基本结论上来;(3)发动全校教师、干部都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教书又要教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又红又专”方向,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4)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5)党委要摆脱日常的行政事务,集中力量抓好思想政治工作;(6)充实和加强专职政治工作队伍。
1981年8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宣读和讨论了中共北师大委员会1981—1982学年度工作要点。
1981年8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助我校的一套语言实验室安装完毕。这套设备是挪威“天宝公司”生产的,由我校电化教育室的同志安装的。
1981年8月
学校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文件和教育部、校党委扩大会议精神,检查校党委工作状态,提出了改进措施。
1981年8月
学校召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和中央首长的重要讲话,中文系马新国、外语系娄海珠、哲学系杨寿堪、地理系金雅玲、生物系籍之伟等分别介绍了他们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体会。会议表彰了27名优秀班、级主任和团干部。
1981年8月
校党委召开会议,研究确定1981—1982年的工作要点。党委确定本学年的工作重点是:(1)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2)继续抓好调整和整顿工作;(3)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了会议。
1981年8月
师大职工业校举行开学典礼。大会表彰了44名政治思想好、岗位工作完成好、学习成绩优良的优秀学员和积极分子。副校长肖敬若在会上讲了话。
1981年9月
经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颁布《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守则》,自即日起正式执行。我校学生守则的正式颁布,是贯彻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措施。
1981年9月
以横地清教授为团长的日本山梨大学、大阪教育大学和埼玉大学数学教育学研究会访华代表团一行9人来我校访问。3—4日在我校附属实验中学与我校联合举办中日数学教育学术交流会。我校提出7篇论文,日方提出14篇论文。肖敬若副校长到会并讲了话。
1981年9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在教师中学习中央30号文件的学习安排问题。
1981年9月
从本学期开始,文理科各系在一年级开设《中国语文》课,并规定该课为文理科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为确保教学质量,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将重建中文系写作教研室。
1981年9月
新生开学典礼举行,1025名本科生入学。校党委领导聂菊荪、王正之、胡斅贽、李家齐,校行政领导肖敬若、任炎、郭敬、纵瑞堂,以及各系负责同志参加了大会。党委书记聂菊荪代表校党委在会上讲话。
1981年9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各处汇报就如何做好和配合做好教学科研工作进行的计划和准备,原则上通过“关于学生仪表、衣着的几项规定”。
1981年9月
全校教师、干部大会召开,传达中央有关文件和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党委副书记王正之同志作了“教师要教书育人”的动员报告。
1981年9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教育部党组听取京、津9大高校汇报学习中央30号文件的情况。
1981年9月
学校召开全体学生党员大会,传达中央首长的讲话和有关文件,党委书记聂菊荪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克服自由化倾向的报告。
1981年9月
由我校低能所主办的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全国离子源学术交流会在香山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全国20多个单位的60多名代表。在会上交流文章近40篇,其中有我校低能所3篇。
1981年9月
我校白寿彝在人大常委会上就高校学位问题和思想工作有关问题进行发言。
1981年9月
校长办公会同意建立通史研究室和史学史研究室,杨钊任通史研究室主任,白寿彝兼史学史研究室主任。
1981年9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听取了筹备北京市第21届学生田径运动会的汇报,讨论师大附中关于制作校服、实验中学筹备65周年校庆和史学所建立研究室的报告。
1981年9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汇报了学生党员学习中央30号文件的情况,决定成立纪念鲁迅先生10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
1981年9月
我校教务部门规定,从1981级新生开始,文科各系实行学分制。各专业4年制总学分的低线为135学分,5年制总学分的低线为150学分。对于提前修满总学分,成绩优良并达到教育计划规定的学生,允许提前毕业或报考研究生。
1981年9月
纪念鲁迅先生100周年诞辰大会举行。参加大会的有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副部长张承先、周林,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导生等领导同志。鲁迅的弟弟周建人为大会题词。蒋南翔部长在会上讲话。鲁迅博物馆馆长、我校中文系兼职教授李何林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学术报告。大会由纪念鲁迅委员会主任委员王于畊主持。同时举办“鲁迅先生在师大”展览。展览共分4部分:(1)师大的良师;(2)在女师大风潮中;(3)“三·一八”惨案中的鲁迅;(4)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此外,即将出版纪念鲁迅100周年诞辰《文学论文集及鲁迅珍藏有关北师大史料》、《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苏联文学》等刊物发表了纪念专刊。
1981年9月
第3次校务会议通过:任命:杨迈为外语系系主任;张延祜为体育系系主任;尹德新为教育系系主任,林嘉绥、祖二春为副系主任;朱智贤为心理系副系主任;王桂筠为研究生管理处处长,王文瑞、陈尔玉为副处长。免去:顾明远教育系系主任职务;王文瑞历史系副系主任职务;陈尔玉研究生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1981年9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教育部副部长周林来校邀请专家白寿彝、启功座谈。
1981年9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听取了教育部清产核资总结会的情况和我校清产核资方面的工作,听取了市政府节水会议情况和我校初步拟定的具体措施,会议决定我校恢复干部每周参加半日劳动的制度。
1981年9月
美国森林湖大学物理系主任张宗汉教授来我校讲学两周。
1981年9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有关明年高校运动会在我校召开情况,以及人事工作的安排。
1981年9月
经党委常委讨论决定:邬翊光、武告华、张兰生、张文照(兼)任地理系副系主任;戴洵任社会科学处处长;辛霓峰任教务行政处副处长。
1981年9月
教育系、心理学系、外教所联合召开报告会。陈景磐、毛礼锐、顾明远3位教授、副教授分别作《向伟大的教育家鲁迅先生学习》等学术报告;中文系举行报告会,由钟敬文教授作《作为民间文艺学者的鲁迅》的学术报告,以纪念鲁迅100周年诞辰。
1981年9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讨论后勤工作、高校干部进修班的教学计划和关于开展辅助活动和开展课外活动的几项规定。
1981年9月
为了切实做好今年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分配工作,学校召开了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会议。各系负责毕业生工作的同志和毕业班的班、级主任参加了会议。会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传达了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应届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精神,讲了我校进行这一工作的具体意见。学校要求毕业生开展“为母校做好事”、“为在校生树榜样”的活动,防止和反对毕业分配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1981年9月
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校党委决定成立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委员会。王于畊任主任委员,中文系主任、教授钟敬文和中文系兼职教授、鲁迅博物馆馆长李何林任副主任委员。
1981年9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主要审定教学计划。
1981年9月
随着国家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程度较高的环境科学人才,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委托我校地理系代培环境科学进修生,按研究生水平培养30~40人。
1981年9月
工会、团委会和人事处联合召开表彰先进青年教职工大会。受到表彰的有先进青年15名,青年积极分子91名。聂菊荪、王正之、胡斅贽、李家齐、郭敬等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党委副书记李家齐代表校党委讲了话。
1981年9月
校长办公会同意聘请张宗汉、梁容若为客座教授。
1981年9月
校党委统战部组织有关人士和部分台胞亲属收听与座谈叶剑英委员长关于进一步阐明台湾回归祖国9项方针政策的谈话。全国政协委员、政经系主任陶大镛教授,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常委肖璋教授,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成员郑华炽教授等在座谈会上发了言。
1981年9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对研究生管理处提出“关于我校实施学位条例准备工作的几点建议”进行复议,讨论了“关于举办1981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有关事项的请示报告”。
1981年10月
北京市科委委托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和北京师大对我校低能所研究的高频重离子源进行鉴定。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源在离子种类、源内温度等方面达到了国际上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而且首次在源内使用化学合成技术,使高频源的工作方式又有了新的发展。参加鉴定会的有中国加速器学会理事长力一同志及市科委的领导同志。
1981年10月
校党委纪委召开纪律检查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中纪委召开的华北地区纪律检查工作座谈会文件和市委纪委筹备组关于今后4个月的工作意见,总结上半年我校纪检工作,研究安排本学期工作。
1981年10月
为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90周年诞辰,学校在图书馆大厅举办《陶行知先生生平事迹图片展览》。
1981年10月
我校陈宪章、肖毓珣两位同志分别代表校图书馆和图书馆专业参加了教育部在京召开的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座谈会。我校图书馆被聘为教育部成立的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委员。
1981年10月
美国波士顿大学天文系物理学相对论研究所教授布瑞切博士来我校参观讲学。
1981年10月
1981—1982学年我校招生1022名,本科990名,专科32名,总在校学生5112名。学校教职工总计2945名,其中校本部教职工数2357名。
1981年10月
我校中文、历史、哲学、政经、教育、心理学、外语以及体育等系485名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陆续奔赴东城、西城、宣武、海淀、丰台、通县、顺义、大兴等区县的26所中小学、师范学校及聋哑学校,进行为期4—6周的教育实习。物理、数学、地理等系的279名学生也在教师带领下,陆续到中学进行为期两周的教育见习。
1981年10月
我校文科一年级350名同学参加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聆听了胡耀邦、屈武、胡厥文、李默庵、缪之台等人的讲话。
1981年10月
日本国语教育研究学会理事森本正一教授应邀来我校访问,今天作了《日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专题报告。
1981年10月
学校举行1981年秋季新生田径运动会。参加这次运动会的,有全校16个系和专业的512名运动员,共设有26个项目。有6人次打破了铁饼、百米低栏、跳远和铅球4项女子校纪录。生物系获男女团体总分第1名,地理系、教育系分别获第2、3名。副校长肖敬若致开幕词。
1981年10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1977级毕业生分配问题,并讨论党委会进一步学习中央30号文件问题。
1981年10月
为贯彻团市委共青团基层工作会议精神,在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中,促进我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健全各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增强共青团员的组织观念,我校全团开展了“最佳组织生活活动月”的工作。
1981年10月
我校举行了198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教育部高教司司长肖岩,校领导聂菊荪、王于畊、肖敬若、汪堃仁、任炎等参加了典礼。这届毕业的194名研究生,绝大多数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这届研究生是在1978年、1979年两年进入我校16个系(所)32个专业学习的。他们共有30余篇论文已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
1981年10月
校党委统战部召开统战工作情况交流会,市委统战部知识分子工作处的领导和全校各单位统战委员出席了会议。
1981年10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召开的高校学习30号文件汇报会上的讲话,传达了整治工作会议精神。
1981年10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我校兼职教授廖盖隆同志应邀来校为干部作学习六中全会《决议》的辅导报告,题目是《沿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1981年10月
教育部委托我校举办的华北地区高等学校干部进修班第1期开学。这期学员来自北京市23所高等学校,他们绝大多数是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的系处级领导干部。
1981年10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讨论了研究生处的职责和任务,拟定我校明年3月和6月分别举行高校运动会和全国大学生(师范院校)运动会,研究了关于食堂管理办法的报告。
1981年10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汇报了研究生招生工作和教学定量检查问题。
1981年10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听取并讨论了外教所两年来的工作,研究了自然科学处申请建立科技情报研究室的问题。
1981年10月
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在我校召开了“贯彻《首都大学公约》,开展‘文明宿舍’、‘文明教室’活动经验交流会”。
1981年10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学习中央关于领导班子建设的精神,并讨论《关于我校教职工队伍调整工作的补充规定》。
1981年11月
我校有12名学生荣获北京市高等院校“三好”学生,我校第一分校1978级中文(2)班和第二分校数学系(5)班荣获北京市高等院校先进集体。
1981年11月
党委青年部、团委召开大会,表彰1980—1981学年度的22个先进班集体、43个文明宿舍、586名“三好”生、37名优秀“三好”生、138名优秀团干部。党委副书记胡教贽、李家齐在会上讲了话。先进班集体:中文系1978(1)班,生物系1978级团支部,教育系1980级团支部代表及优秀“三好”学生:化学系1979级的张力学同学,优秀团干部:化学系1979级的杨迪同学分别发言,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和体会。大会向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颁发了奖状和奖品。
1981年11月
北京师大附中的在校生和4000余名校友在市工人俱乐部隆重集会,庆祝建校80周年。教育部副部长张承先(校友)、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导生(校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校友)和师大党委书记聂菊荪等同志在大会上讲了话。
1981年11月
我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世界经济、教育基本理论、中国教育史、发展心理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民间文学、汉语文字学、史学史、中国古代史、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物理、固体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古地理学、细胞生物学17个学科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陶大镛、王焕勋、毛礼锐、陈景磐、朱智贤、李何林(兼职)、钟敬文、陆宗达、白寿彝、何兹全、王世强、刘绍学、孙永生、严士健、黄祖洽、黄敞(兼职)、刘若庄、陈光旭、周廷儒、汪堃仁20位教授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学、自然辩证法、中共党史、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史、中国近现代史、无线电物理、核物理及核技术、光学、放射化学、天体物理、区域地理学、环境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自然科学史(数学)等42个学科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1981年11月
经校党委研究:同意增补张厥元为纪委副书记。
1981年11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总结了党委会工作,传达教育部科研处长座谈会精神,决定成立马列主义研究室和学位评定委员会。
1981年11月
美国教育心理学教授瑞尼斯克先生来我校讲学。
1981年11月
北师大一附中举行“80周年校庆”座谈会。特级教师尚兴久在会上发言,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导生在庆祝会上讲话。最后一附中校长刘超代表党支部作总结发言:我们要在庆祝建校80周年的基础上,学先辈,讲传统,树新风,见行动。座谈会始终贯穿着团结向上的精神。
1981年11月
校长办公会决定:聘请张友渔、王振铎、苏秉琪3位专家学者为我校历史系、史学所兼职教授。
1981年11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听取了我校清产核资总结大会的筹备情况,原则上同意聘请体育学院副院长徐英超为我校体育系名誉系主任。
1981年11月
中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在我校召开成立大会。杜平、傅克、季羡林、肖敬若、纵瑞堂等同志出席会议并讲了话。教育部副部长浦通修作了重要报告。北京外语学院邓炎昌教授介绍了美国外语教学动态。大家一致推选我校教务长张刚同志为理事长,王宪章、刘葆宏、许志安、吴再兴、张永彪、陈风肖6位同志为副理事长。大会共收到43篇学术论文。
1981年11月
我校中文系教授穆木天、彭慧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穆木天、彭慧教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不幸先后逝世。
1981年11月
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召开中日研究生交流学术论文写作经验座谈会。座谈会由钟敬文教授主持。日本留学生樱井龙彦、谷野典治、我国研究生刘铁梁、李德芳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写作经验。
1981年11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研究了如何掌握申请自费出国留学审批标准的问题和生产设备处的干部配备问题,听取了留学生办公室1982年留学生工作计划的汇报。
1981年11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听取了我校今年招生工作的总结汇报。今年我校从全国28个省市共录取本科生996名,专科生32名,共1028名,其中男生564名,占总数的55%,女生464名,占45%,少数民族79名,占7%。
1981年11月
我校召开清产核资总结表彰会。会上传达了教育部清产核资总结表彰大会精神,总结了我校清产核资工作。校党委常委郭敬代表党委和学校给先进集体和个人发了奖,并讲了话。受教育部表彰的先进集体有:化学系器材室、生物系仪器药品室、现代化教育技术所电子电路实验室;先进个人有:魏光真、刘军、陆斌、张学俐。受学校表彰的先进集体有物理系演示实验室等7个单位;先进个人有金彻、朱雨村等37名同志。
1981年11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即将举行四届二次全委会,增补我校启功教授为全委会委员。
1981年12月
教育部同意我校成立古籍研究所,该编制为50人,同意从1981年攻读硕士学位的应考研究生中增招10人。
1981年12月
学校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部(81)京教字142号批复,同意增补张厥元同志为师大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1981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决定:(1)何家斗任后勤党总支书记,免去其化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王寿图不再兼任后勤党总支书记职务;(2)刘玉珍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孙兆祥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3)周广元任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
1981年12月
我校现有教授、副教授242名,其中教授49名,党员17名,占34.6%;副教授193名,党员95名,占49.2%。
1981年12月
我校现有团员4310名,其中女团员1926名,少数民族团员131名。
1981年12月
1981年我校应授予硕士学位生155人,取得学位的有114人;未取得学位29人,通过学位数占本校应授权人数的80%。
1981年12月
本年引进10万元以上大型教学科研设备有:荧光激活细胞分类器、二频道黑白电视机中心设备。
1981年12月
我校聘请台湾《国语报》创办人梁容若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1981年12月
我校由王于畊等同志及教务、总务、生产设备等各部门负责同志组成了教师工作办事处,同心协力,为搞好我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服务。
1981年12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我校进行《回族人物志》编写工作,在我校史学研究所内设立回族史研究室,由白寿彝教授主持。
1981年12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硼砷离子注入硅材料电参数手册、快中子辐射抗菌素菌种诱变辐射工艺通过鉴定。
1981年12月
我校原生物系主任、著名生物学家郭毓彬教授于11月21日因病逝世,终年89岁,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1981年12月
学校举行学生冬季越野赛跑,272名男女学生参加比赛。政经系高波获男子第1名,中文系美籍留学生史培兰获女子第1名。
1981年12月
校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两级领导干部学习问题,以及招收研究生的问题。
1981年12月
我校请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和昌平县模范教师、昌平县高崖口中学教导主任林瑞荣同志为全体1977级毕业生作报告。
1981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决定:汪兆悌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季国荣任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1年12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了明年公民义务献血的有关问题和今年第四季度基金管理的问题。
1981年12月
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主要讨论《北京师范大学“五定”方案》。
1981年12月
我校1700余名师生员工在新影礼堂集会,庆祝建校79周年。学校负责同志介绍了师大校史,同时动员师生员工,继承和发扬我校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校风。进一步增强团结,从各方面做好工作,以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的新成绩,迎接建校80周年。
1981年12月
由我校主办的北京市高校乒乓球赛,自11月2日拉开帷幕,今日结束。我校获男子团体第4名,女子团体第2名。谢适汀、曹俭分别获男、女单打比赛第2名。
1981年12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关于接受内蒙古师范学院15名代培插班生问题,对我校校园绿化和环境整顿工作和改进公共外语课的教学管理进行了研究。
1981年12月
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成立,白寿彝教授任理事长。
1981年12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具体说明了本届留校的研究生、本科生住宿标准,听取了我校定制的理科教师工作量实行办法的执行情况汇报,并讨论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理科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各系应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首先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全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一般应占全系教师工作量的70%左右。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培养和提高师资等项工作。各研究所、研究室应保证完成科研任务;同时要积极承担指导研究生工作和为本科高年级开设选修课。
1982年1月
校工会举行了中国象棋表演赛。国家象棋总裁判长、我校聘请的业余象棋队顾问、教练董齐亮应邀参加了表演。表演结束后,董齐亮和我校象棋爱好者进行了座谈。
1982年1月
我校全体毕业生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了首都高校应届毕业生报告会,听取了薄一波副总理作的报告。报告提出了五点要求:(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3)虚心向工农群众学习;(4)保持青年人革命朝气和实事求是精神;(5)安排好生活锻炼好身体。
1982年1月
白寿彝教授函邀历史系、史学所24位教师,召开了新年读书会。白寿彝、赵光贤教授,刘家和、龚书铎、张守常等几位副教授在读书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1982年1月
新年开始以来,校党委在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工作中,重点抓了校系两级领导干部的学习。参加学习的校系两级领导干部共有170余人。在学习《决议》的基础上,校党委常委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进行认真研究,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7个问题:(1)关于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2)关于办学指导思想问题;(3)关于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问题;(4)关于重点学科的建设问题;(5)关于调整机构、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问题;(6)关于进一步改善党政分工问题;(7)关于进一步加强团结问题。
1982年1月
副校长肖敬若收到我校已故美国留学生约翰·蔡德曼之父菲利普·蔡德曼的来信。信中提到为纪念其子的去世,决定在美国建立一个“约翰·蔡德曼纪念基金”,称为“中国研究中心”。
1982年1月
教育部委托我校举办的为期3个月的第1期高校干部进修班结束。学习期间,学员们较系统地学习了高等教育理论,总结和研究了32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探讨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
1982年1月
教育部外事局来函,同意我校为庆祝建校80周年向台湾校友发出邀请。
1982年1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由白寿彝、汪堃仁、王于畊、王焕勋、冯克嘉、齐振海、朱智贤、严士健、陈光旭、陈景磐、纵瑞堂、陆宗达、何兹全、杨圭南、金永龄、周廷儒、张禾瑞、张静如、钟敬文、陶大镛、顾明远、聂菊荪、黄祖洽、喀兴林24位同志组成学位评定委员会。
1982年1月
我国著名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专家、我校中文系教授钟敬文,参加延庆县举行的元宵花会,向县文化部门的同志了解该县民间文学资料的搜集和研究情况。延庆县政府的领导同志陪同钟先生观看了花会。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部分教师、研究生也参加了花会。
1982年2月
学校最近组织召开了新参加工作的同志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刚毕业的研究生83人,(1977级)本科毕业生108人。副校长肖敬若和郭敬同志向他们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发展规划和当前的任务,并对他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1982年2月
我校聘请社会科学院张友渔、中国历史博物馆王振铎为历史系兼职教授。
1982年2月
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召开校务委员会会议。会上确定了本学期各项工作重点:(1)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2)加快重点学科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3)本着隆重、热烈、俭朴的要求筹备校庆;(4)调整机构,明确职责,建立章法;(5)加快校系两级领导班子建设;(6)抓好党风,开展财经纪律大检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工会、共青团的作用;(7)改进工作方法,抓重点、抓深度、抓成效。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师资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
1982年2月
无机离子交换剂验收鉴定会在我校召开。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作6篇科研报告。与会者一致通过了这一科研项目,认为它与国外同类项目相比,有所创新和发展,是一项有价值的成果。它对于设计原子反应堆后处理厂提取<sup>137</sup>Cs和<sup>90</sup>Sr提供了依据,也为同位素的应用和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提供了新的途径。该科研项目是二机部第二研究设计院提出、由国防科委下达给我校化学系的。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的同志们经过两年半的辛勤劳动,于去年研制成功。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德熙,二机部五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吴征铠,二机部第二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柯友之,二机部顾问、高级工程师李维时等放射化学老专家,以及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清华大学核能研究所等单位的代表70人,参加了鉴定会。我校肖敬若也参加了会议。
1982年2月
校长办公会原则通过教务口科学研究处、研究生管理处、教务处3个处的机构设置。
1982年2月
学校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宣布试行《师资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副校长肖敬若代表校党委和行政,讲了本学期要抓的重点工作,特别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要继续贯彻胡耀邦代表中央书记处对人民教师提出的3条要求;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全体教师都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在品德修养上能够不断提高,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定管理制度,使全体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到有章可循。副校长纵瑞堂对《关于师资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做了说明。
1982年2月
党委召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上传达了北京市委召开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工作会议和市委大学部召开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并部署了本学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1982年2月
党委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宣布:正式成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要求广大政工干部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而努力。研究室主任刘友渔、副主任贾立民、王钧广。
1982年2月
校党委根据中央的“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使这两方面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新成绩”的要求,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思想建设和基础工作的建设。本学期各项重点工作:(1)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狠抓精神文明建设;(2)加快重点学科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3)调整机构,明确职责,建立章法;(4)加强校、系两级领导班子的建设;(5)抓党风,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工会、共青团组织的作用;(6)改进工作方法,抓重点、抓深度、抓成效;(7)抓好校庆筹备工作。
1982年2月
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关于对新留校年轻教师工作要求与培养的意见”。
1982年2月
中文系系主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钟敬文教授被评为北京市1981年度劳动模范。
1982年2月
教育部委托我校中文系举办的全国高校儿童文学教师进修班正式开学。这届进修班学员来自全国28个文教单位,共31人。副校长纵瑞堂参加了开学典礼。中文系系主任钟敬文讲话,并建议高等院校中文系应把儿童文学作为一门必修课。中文系儿童文学教研室浦漫汀老师介绍了当前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情况,宣布了进修班的教学计划。
1982年2月
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学生守则》。
1982年2月
我校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参加“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全校有3700人参加全市统一活动。其中,有学生2200人,教职工和家属1000人,各级党政干部500人。聂菊荪、王正之、李家齐、郭敬、纵瑞堂等领导同志,和大家一起打扫环境卫生。近百名学生到北太平庄汽车总站和永定门火车站打扫卫生,维护公共秩序。
1982年3月
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推荐的美国教师德雷克先生和魏娜女士来我校外语系英语专业任教。两位老师分别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美国文学作品选读课,指导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及定期作有关美国历史、文化方面的讲座。
1982年3月
日本教师根津义先生在我校外语系任教期满后回国,校外事处及外语系师生代表到机场送行。根津义先生是由日本静冈县官方派遣,于1979年来我校任教的,3年来为培养我国的日语人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82年3月
遵照市委精神,学校党委召开了全校党支委干部会,布置基层党支部总结和改选工作。教育系教育史教研室党支部和化学系物化教研室党支部,介绍了他们进行总结改选工作的情况。党委副书记李家齐强调了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及做好总结改选工作的意义,并提出了做好这项工作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1982年3月
我校心理系1981年9月至1982年2月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美籍华人李莉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三方协作,共同研究“0—6岁儿童建设性行为发展”课题。我校为此研究提供了实验场所和被试,李莉向心理系赠送一套录像设备。
1982年3月
我校举行了第14次学生代表大会第2次全体会议,155名学生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增补学代会代表、校学生会委员、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会议还听取了学生会主席陈勇关于学生会工作情况的几点说明。青年部部长刘友渔受党委委托在会上讲了话。晚上,出席会议的代表响应大会关于积极参加“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的倡议,来到各自所在的食堂打扫卫生。
1982年3月
启功教授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赴香港进行为期1个月的讲学。
1982年3月
校图书馆及图书馆专业的全体女教职工召开座谈会,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浦安修应邀出席了座谈会。中文系女教师陈子艾、黄会林作为读者代表应邀出席座谈会并发了言。
1982年3月
教育部委托我校举办的第2期高等学校干部进修班举行了开学典礼。进修班班主任聂菊荪主持典礼。教育部副部长曾德林、北京市高教局副局长陆钦仪讲话。教育部、海司军校部、北京市高教局、五机部教育局的负责同志,以及我校有关系、处的负责同志和主讲教师出席了典礼。这期进修班学员共170人。他们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的部分高等院校和铁道部、煤炭部等部属高等院校,绝大多数是从事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的系、处级领导干部。
1982年3月
为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校工会召开了女教职工座谈会。来自学校各单位的20多名妇女代表,畅谈了女教职工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做出的成绩。校工会负责同志在发言中向全校女教职工提出希望:要积极参加市妇联和市工会倡导的争当“三八红旗手”、“好家长”、“五好家庭”活动,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做出自己的努力。校党委副书记王正之到会,向大家祝贺节日。
1982年3月
校团委召开了女学生座谈会。副校长王于畊和校纪委副书记晨虹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大家互致节日的祝贺。
1982年3月
教育部部属高等院校的校办工厂和研究所产品展览会在北京农展馆开幕。我校天文系光仪厂的L77型亮度计和ST80型照度计、化学系化工厂的79-1不厌氧光固化涂料、机电厂的双手协调器、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的高频型重离子源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的KSZ-1顺序控制器,以及物理系的气垫导轨和心理学系的音笼等15项产品参展。
1982年3月
在校团委和校学生会联合举办的以“文明礼貌”为主题的板报比赛中,有13个系的50块板报参加了比赛。其中,11个系的23块板报获奖。
1982年3月
校党委召开全体学生大会,贯彻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守则》。党委书记聂菊荪主持大会。副校长肖敬若宣读了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守则》,表彰了我校被评出的全国和北京市“三好”学生、先进班集体和文明宿舍,宣布了对9名学生的处理决定。党委副书记胡斅贽作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革命的人生观》的动员报告。
1982年3月
我校与意大利米兰工学院签订科学技术合作正式协议。
1982年3月
在北京市团委和市学联召开的命名文明宿舍大会上,我校哲学系1979级女生宿舍被授予“文明宿舍”荣誉称号,并发给“文明宿舍”的匾额。
1982年3月
我校陆宗达、俞敏两教授和客座教授梁容若先生被中国文字改委员会聘为审音委员会委员。
1982年3月
中央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在中南海召开关于教育工作座谈会。我校聂菊荪、王于畊应邀出席了会议。
1982年3月
校长办公室、校交通安全委员会、校保卫处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校师生员工,认真执行北京市的新交通法规和校内的有关规定。《通知》指出,自3月22日起,我校开始整顿校内交通秩序,并对非机动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凡无闸、无铃、无牌照的自行车和其他非机动车,禁止上街。
1982年3月
根据胡耀邦3月6日在新华社452期“国内动态清样”对笔形编码法专利有得而复失的危险的批示精神,经国家科委批准,中国科协于21日委派安其春、李金铠等3人组团赴香港续办专利手续(李金铠等一行3人于4月18日赴港、28日回京)。另外还由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尹俊华同香港星光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金富草签了研制中文电脑样机的协议书。
1982年3月
我校评选出的6名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个人出席市表彰先进大会。他们是:市劳动模范钟敬文教授;市先进集体、生物系植物生理教学小组代表李杰芬;市优秀团干部王钧广;市“三好”学生代表张力学;市先进团支部代表、哲学系1979级史强军;市先进班集体代表、中文系1978级(1)班彭宗平。
1982年3月
经国务院批准,我校陶大镛、王焕勋、毛礼锐、陈景磐、朱智贤、李何林(兼职)、钟敬文、陆宗达、白寿彝、何兹全、王世强、刘绍学、孙永生、严士健、黄祖洽、黄敞(兼职)、刘若庄、陈光旭、周廷儒、汪堃仁这20位教授,有权授予博士学位。
1982年3月
青年诗人徐刚应邀来校作了《诗歌的美学和形象》的报告。
1982年4月
在今年高校篮球联赛中,我校女子篮球队获得第1名,男子篮球队获得第4名。另外,我校足球队获得了第8名;女排获得第5名;男排经过选拔赛,取得了代表高校参加北京市第6届全运会比赛的资格。
1982年4月
我校后勤系统召开了表彰先进大会。表彰了后勤系统1981年度评选出的14个先进集体和28名先进个人。总务、基建、财务3处的负责同志,分别向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奖状和奖品。后勤党总支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副校长郭敬到会并讲了话。校工会负责同志也出席了大会。
1982年4月
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第9次代表大会召开。团委书记贾立民代表第8届团委作了《发挥党的助手作用,做建设“两个文明”的先锋》工作报告。党委副书记胡斅贽代表党委讲了话。全国“三好”学生郑林、市先进团支部——哲学系1979级团支部的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团市委大学部的同志、学校党政负责同志及各部处和各系党总支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大会。大会通过了向全校团员和青年的倡议书。大会选出了第9届委员会委员33人。贾立民任书记、戴家干任副书记、苗中正任副书记兼学生会秘书长。
1982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刘友渔兼任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金永龄任无线电系主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免去其自然科学处处长职务;吴碧华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无线电系党总支书记,免去其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李之保任科研处处长,免去其自然科学处副处长职务;王均广任天文系直属党支部书记,免去其党委青年部副部长、机关党总支副书记职务;马燮如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免去其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党总支书记职务;免去王桂筠物理系党总支书记职务;白寿彝兼任史学研究所所长;刘宁任苏联文学研究所所长。
1982年4月
美国天文学会动力学会主席、得克萨斯大学天文系杰韦里斯教授抵京,来我校进行为期2个月的讲学活动。
1982年4月
教育部成立中国专家评议委员会,负责审议世界银行贷款和进口物资。我校物理系尚世铉、化学系陈维杰被聘为评议委员会委员。
1982年4月
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我校共青团9届委员会组成名单和组织分工。
1982年4月
我校集邮协会举办邮票展览。这次展览展出了清代、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的邮票,以及多种外国邮票,共2500余枚,还展出10余张首日实寄封及纪念封。
1982年4月
校长办公会原则通过《教师管理暂行规定》。
1982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聘请军事科学院刘海潮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兼职教授。
1982年4月
日本国立东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际统计物理学知名学者铃木增雄来我校讲学,为期10天。
1982年4月
我校广大干部和教职工踊跃认购国库券97150元,超额54.7%完成了国库券的认购任务。
1982年4月
校团委召开学生“文明礼貌月”活动总结表彰会。71个学生宿舍被评为校级文明宿舍并颁发了奖状和奖品。
1982年4月
我校18个单位的700多名教职工,举行了第6套广播体操团体比赛。获前8名的依次是:财务处、低能所、实验小学、物理系、政经系、数学系、生物系、党委机关。
1982年4月
党委决定在招收研究生的系(所)设置政治辅导员,并试行《研究生政治辅导员的设置及职责》。
1982年4月
市高教局组织各协作组,对文明礼貌月活动中的卫生工作进行了检查评比。我校在邮电协作组(六院校)的评比中名列第一。
1982年4月
根据上级要求,校长办公会决定推荐校长办公室主任李峰任北太平庄地区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
1982年4月
我校召开应届毕业生大会。会议要求广大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充分做好思想准备,到中学去,到基层去,到边疆去,为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赴内蒙古、宁夏调查小组代表介绍了战斗在边疆的师大老校友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动人事迹。
1982年4月
我校举行了1982年春季田径运动会。参加这次运动会的男女运动员共1191人,其中学生630人,教职工561人。学生中有13人次打破了12项校纪录,教工中有8人次破8项校纪录。学校领导向运动会优胜者、体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几个体育代表队及其他比赛优胜者颁发了奖品和奖状。
1982年4月
党委书记聂菊荪、副校长纵瑞堂等领导接待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巴岱、教育厅副厅长努尔梯也夫和新疆师大等4所师范院校的领导同志,就我校调派教师赴新疆讲学、接受新疆院校教师进修、提供教学科技资料、图书、举办民族班等问题进行了交谈。我校同意与新疆师大建立校际联系。两校还根据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签署了相互支援的协议纪要。
1982年4月
应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和肯特州立大学等校邀请,由副校长肖敬若率领的我校3人代表团,访问了美国9所大学。同时还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瑞特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代表团在美访问期间还看望了我校目前在美学习的部分教师。
1982年4月
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校工会举行劳模和部分先进工作者座谈会。中文系钟敬文教授介绍了出席市劳模大会的盛况。市先进集体、植物生理教学小组的代表李杰芬和校后勤先进工作者发了言。党委副书记、校工会主席王正之代表党委和学校,向到会同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慰问。
1982年4月
校长办公会原则通过《关于本科生成绩考核及管理》、《实行学分制本科生选修课程办法》、《关于本科生考勤办法》、《教室纪律》、《关于编排课表和教室使用管理》、《补发学生成绩表办法》、《接收旁听生办法》。
1982年5月
成立人口普查领导小组。胡斅贽任组长,李峰、王宗清任副组长。同时,成立了人口普查办公室。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今年7月1日零时。
1982年5月
校团委和校学生会联合举办了一次以“爱祖国、爱科学、爱生活”为主题的百科知识竞赛。有7个班获得集体奖,66名同学获个人奖。
1982年5月
校工会举办全校青年教职工联欢会。
1982年5月
为纪念“五四”青年节,并配合正在同学中进行的人生观教育,校党委青年部、团委会、学生会举办了“青春”诗歌朗诵会。
1982年5月
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5个系1978级的360多名同学,分别到本市18所中学进行教育实习。实习期间数学系同学还自己编辑了4期《实习通讯》。
1982年5月
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从学校公务费中支出1.5万元,用于修缮密云植树点的住房。
1982年5月
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了由邓魁英、孙敬同、匡兴、龙德寿、俞敏、李修生、杨占升、杨庆惠、钟敬文、钟子敖、郭志刚、张之强、浦漫汀、张鸿苓、刘锡庆15位同志组成中文系学术委员会。
1982年5月
党委组织200多名干部,听取了张友渔《关于修改宪法的几个问题》的报告。
1982年5月
联合国开发计划总署援助我校项目(CPR/79/003项目)日本索尼公司出产的闭路电视设备于5月初到京。为保证设备安装质量,索尼公司派技术人员森正夫于今天到京,来我校参加验收、调试和安装工作。
1982年5月
北京市高等院校第21届学生田径运动会在我校举行。我校获得男女团体总分第3名和7个项目的第1名,男子团体总分第3名、女子团体总分第2名。
1982年5月
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成立临时抗震加固办公室,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郭敬任组长,负责领导全面工作;总务处负责领导具体工作。
1982年5月
校团委召开了1981—1982学年度先进团支部、优秀团员表彰大会。全校1980级和1981级共青团员参加了大会。校团委的同志宣读了“关于表彰先进团支部、优秀团员的决定”,29个先进团支部和256名优秀团员受到了表彰。
1982年5月
国务院侨务委员会来人来函,希望我校协助编录有关海外华人学中文教材。我校决定承担幼儿看图识字教材的编录任务。
1982年5月
我校工会第8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52人。聂菊荪、王正之、胡斅贽、李家齐等党委领导以及机关各部、处和各系、所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大会。市总工会文教科卫委员会负责人徐乃乾等到会祝贺。刘亚堉代表上届校工会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上届工会财务委员会主任石长庚作了关于工会财务工作的报告。大会表彰了各部门工会推荐的25位“四好家长”,并由党委副书记王正之向他们发了纪念品。党委副书记胡斅贽到会讲了话。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第8届校工会委员39人。刘亚堉任主席,刘方英、安东普、安美玉、何兹全、黄家来、蒋锐光任副主席。
1982年5月
《程今吾教育文集》由我校出版。
1982年5月
中文系举行座谈会,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0周年。中文系副系主任童庆炳主持会议。出席座谈会的有文艺理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教研室的全体同志及其他教研室的代表共20余人。钟敬文教授和梁仲华副教授谈了他们参加全国文联、文学研究所召开的毛泽东文艺思想讨论会的情况及个人感想。
1982年5月
我校由80余名学生和教工组成的合唱团,在二七剧场参加了第1届北京合唱节的演出。
1982年6月
校工会召开“好家长”座谈会。根据市总工会和市妇联“推荐千名好家长”的部署,经党委同意,我校各单位推荐出25名好家长。
1982年6月
由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召开的“全国高校训诂学课讨论会”在我校举行。近50所院校的训诂学教师和专家50余人应邀参加。教育部高教一司司长黄天祥、我校党委书记聂菊荪参加了第一天的会议并讲了话。训诂学家杨潜斋、周大璞、周秉钧、余心乐等相继为代表们作了专题报告,研究会顾问王力先生作了介绍治学经验的报告。
1982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李英民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刘美、丁尔升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2年6月
受教育部委托,我校接待了由20名美国中学历史教师组成的“中国历史和文化考察团”在京4周的学习。
1982年6月
应中文系邀请,我国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和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叶君健来我校,为儿童文学进修班作关于儿童文学的报告。
1982年6月
校党委宣传部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讨论宪法修改草案。认为其中的第21条确认了知识分子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国家对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
1982年6月
我校贾立民、何光忠、洪立平、郝文莉出席了北京市第7次团代会。
1982年6月
我校举行体育工作表彰大会,对一年来在各项体育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校体育代表队和体育系代表队及个人进行表扬和奖励。
1982年6月
校长办公室通过《文科教学工作量实行办法》公布试行。
1982年6月
我校召开毕业生工作会议,传达中央和北京市有关今年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方针、原则、政策,研究我校的毕业分配工作。根据国家分配原则和派遣办法,师范院校毕业生由教育行政部门分配,从事教育工作,面向农村,面向边疆和艰苦地方。为保证边远地区的急需,除来源于边远地区的毕业生一般应回到原地区外,要积极教育和鼓励家在内地的毕业生到边疆去工作,为繁荣边疆教育事业,为实现“四化”做贡献。
1982年6月
学校公布《教师工作的暂行规定》。
1982年6月
根据市总工会和市妇联的部署,经校工会委员会审定,推荐外语系李涛为北京市“四好家长”。
1982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崔恒顾任生物系党总支书记,刘忠敏、周广元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2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岳谦任外国教育问题研究所直属党支部书记。
1982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厉益森任二附中直属党支部书记。
1982年6月
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了总务处制定的《北京师范大学关于节约用水试行办法》,并决定从7月1日起试行。
1982年6月
由于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急需教师,教育部要求部属院校每年抽调3%的师资力量给予支援。我校是在京地区高等院校中被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请求支援较多的院校之一,要求支援的课目有31个,涉及我校文科7个专业,理科6个专业。根据教育部的安排,学校向各系进行了布置,迄今已落实10个课目。
1982年6月
我校校庆委员会正式成立,主任:聂菊荪;副主任(以姓氏笔画为序):王于畊、王正之、白寿彝、肖敬若、汪堃仁、郭敬、浦安修、谢芳春。委员:64人。秘书长:胡恒立;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侯刚。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研究和布置校庆筹备工作。
1982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邸明杰任出版社党总支书记,王述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2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李正冠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武静寰、胡云富兼任副总编辑。
1982年6月
日本索尼公司企画推进部派3名技术员来我校制作“中国字帖分析”录像教材。
1982年6月
根据教育部(1982)教普字006号文精神,我校决定在实验中学试开计算机选修课。1982年在高二年级开设一个班,由数学系负责解决实习场地。
1982年6月
学校召开了毕业生教育动员大会。副校长肖敬若作了动员报告,传达了国务院、北京市政府有关今年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方针、原则。请我校1958年物理系毕业生、现西宁市二中教导主任、特级教师程庆麟给全体毕业生作了报告,并组织毕业生们学习了周恩来1963年给高等院校毕业生作的报告,参观了中南海毛泽东故居。数学系1978级毕业生王聪决心去西藏工作,已被批准。
1982年6月
校长办公会批准出版社的组织机构为:两部一室一附属厂。具体分工如下:编辑部设一编室、二编室、三编室、总编室。出版部设出版科、发行科、校对科。办公室分组管理行政、财务、情报资料等工作。印刷厂根据生产需要设若干车间(组)。
1982年7月
学校党政领导与校部机关党总支50多名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参加了绿化校园的劳动。
1982年7月
校党委召开支部委员以上干部会。党委副书记李家齐对这次基层党支部的总结改选工作进行了总结,并表扬了改选前后工作较好的党支部。
1982年7月
业校1979级工科电子专业19名学员,完成了3年的学习并举行了毕业典礼。
1982年7月
全体毕业生到首都体育馆,听取姚依林副总理代表国务院作的报告。
1982年7月
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古籍所成立。白寿彝任所长,启功、刘淑娟任副所长。
1982年7月
根据优秀毕业生的条件,经过评选和市高教局批准,我校中文系宿长胜、杨学义,历史系朱惠敏,哲学系李进,外语系翟东娜,心理系肖蓓苓,生物系高艳青,无线电系吴淑贤,数学系蒋忠宏、刘沪,体育系陈美林,地理系侯文通这12位学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1982年7月
我校给市教育局呈送关于五四三学制实验的报告。
1982年7月
根据教育部部属高等院校科技档案工作会议精神,我校开始筹建科技档案。
1982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王承璞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彭洪贞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2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幸霓峰任教务部门党总支书记,范小韻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2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郭子玉任外语系党总支书记,田瑞厚、忻顺康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2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刘玉珍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孙兆祥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2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王德枢任中共苏联文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
1982年8月
我校游泳队暑假赴武汉参加全国部分《长江杯》游泳邀请赛,获得女子团体第3名。陈丽辰获得女子100米自由泳冠军和200米自由泳亚军,阎红获100米蝶泳冠军和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
1982年8月
我校在全国第3次人口普查中,被评为海淀区北太平庄优秀普查区。
1982年8月
全国首届大学生运动会分别在我校、钢院、清华和体育师院分赛场举行。我校体育系艺术体操队代表北京市参加比赛,荣获该项目的乙组团体冠军。
1982年8月
我校开始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1982年9月
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和校团委等部门,以及各系各单位,分别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全国人大常委、历史系主任白寿彝教授,市政协委员、物理系郑华炽教授,市人民代表、归侨讲师林冰,全国政协委员、数学系台籍教师吴英辅,市政协委员、数学系王世强教授,哲学系汪馥郁、教育系黄菊美、天文系马文章,市政协常委、中文系肖璋教授,图书馆学专业负责人郁光影等发表了感言。
1982年9月
教务处决定,从该学期开始,有计划地为文理科各系高年级学生开设一些音乐、美术及文学方面的公共选修课。本年开设的有《美术常识和欣赏》、《音乐常识和欣赏》、《外国文学名著选讲》3门课程,由艺术教育系和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教师担任主讲。
1982年9月
我校举行授予美籍著名高能物理学家邓昌黎先生名誉教授聘书仪式。教育部高教一司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我校师生共300余人参加。
1982年9月
教育部委托我校举办的中学政治课骨干教师进修班开学。这届学员共51人,均由28个省市自治区推荐,大都是有2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其中还有特级教师、模范教师和一些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党委书记聂菊荪、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恒立、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局、教育部政教司、北京市教育局的干部和哲学系、政经系、马列所的负责同志及部分任课教师参加了开学典礼。
1982年9月
我校举行了开学典礼。今年招收本科生1190名,研究生136名、进修生420名。今年的新生入学教育突出两个方面:(1)通过讲我校80年来的光荣历史和传统,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2)通过学习、座谈、报告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们充分认识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副校长肖敬若在开学典礼的报告中着重讲了我校培养目标问题,鼓励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立下志向,准备做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
1982年9月
教育部委托我校举办的第3期高等学校干部进修班(华北地区高校)举行开学典礼。这期进修班学员共102名,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和铁道部、兵器部、邮电部、地质部、水电部系统的高等院校。他们多数是教学和科研管理干部。开学典礼由进修班班主任聂菊荪主持。教育部负责同志毕风讲话。北京市高教局负责同志陆钦仪、进修班顾问张刚出席了典礼。
1982年9月
根据北京市委的指示精神,我校党委在党员、干部中抓紧进行反对资本主义思想腐蚀、坚持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党委书记聂菊荪亲自给全校党员上了一堂党课,号召全校广大党员积极行动起来,充分认识资本主义思想腐蚀的严重性、危害性和危险性,充分认识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是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重要表现,从根本上提高共产主义觉悟,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1982年9月
教务处和高教研究会联合创办了《教学研究》。该刊是内部的学术性刊物,以研究教学和教学管理为主,其中包括对教学原则、方法,实验室、资料室和教材建设以及对现代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研究。
1982年9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所的中年教师王忠烈作为荷兰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所进修教师,完成了《离子束与激光束和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研究》的博士论文并通过了答辩,获得了荷兰尤泰利赫大学授予的数学和物理学博士。他是第一个在荷兰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1982年9月
我校老校友、原教育部部长杨秀峰专程来校,祝贺建校80周年,并到图书馆参观。聂菊荪、王正之、肖敬若向他汇报了学校近况。
1982年9月
我校知青眷印社成立。该社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首先保证师大教学工作的需要。由人事处调配一名干部负责该社政治思想工作;该社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由印刷厂负责。知青社要着重在内部培养骨干力量,逐步具备管理自己的能力。由印刷厂借给该社打字油印机,待有积累后逐年分期偿还。经费由学校从基金中贷款1万元。
1982年10月
外语系日语专业教研室开办了日语进修班。进修班除我校这几届本科毕业生外,还吸收了其他单位具有同等学力的人。该班开设课程有:精读《日本语》、日语文学选读、听说、语法和翻译等。学制一年,由日本专家和本系部分老教师任教。
1982年10月
我校举行建校80周年庆祝活动。大会由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党委书记聂菊荪作了“继往开来,建设师大”的报告。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北京市市委书记刘导生到会并讲了话。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施平,老校友初大告、王光美,青年校友张步宁在会上发言。大会表彰了在我校工作30年以上的400余位教职工。我校校友及在校师生员工10000多人参加了大会。
校庆期间,学校举办了校史、教学科研成果及校友书画礼品展览,组织了各种体育表演,放映了我校自己拍摄的电影《人民教师的摇篮——北京师范大学》。连续几个晚上举办了校庆文艺晚会,除音乐、舞蹈、京剧和话剧《刘和珍》以外,我国音乐界的老校友还专门为学校举办了一场音乐会。著名音乐家老志成、蒋风之、仲韦、张树楠、杨彼德、卢德武等都演出了独唱独奏节目。
1982年10月
各系、各单位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学术报告会。曾与毛泽东共事过、已经88岁高龄的1915级校友张石樵,我党早期著名领导人方志敏、邵式平的老师、已经90岁高龄的1919级校友俞君适两位江西老先生结伴前来参加校庆活动。
1982年10月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正式出版发行,各系所还出版了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集等。
1982年10月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建人为我校题词:“人民教师无限光荣”。
1982年10月
《外国教育动态》杂志从1983年起,由原天津人民出版社发行改为北师大出版社公开发行,并更名为《外国教育研究》。
1982年10月
1982级新生田径运动会举行,参加这届运动会的有15个系所570余名运动员。
1982年10月
在1982级年高校体操比赛中,我校获女子三级团体总分第2名。
1982年10月
我校地理系环保研究室的“永平铜矿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通过鉴定。这项成果是在兄弟单位协作下取得的。该项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供国内同类研究借鉴。鉴定会由江西省环保办公室在景德镇召开。
1982年10月
我校体育系的100名师生参加了日本青少年交友协会和中华全国青联联合举办的第2次北京21千米长走大赛。1981级学生孙伟获得第3名。
1982年10月
白寿彝教授主持召开了参加《史学概论》执笔同志的座谈会。科研处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1982年10月
为改善实习生的生活,学校决定将学生实习期间每人每天0.20元的伙食补助调整为0.35元,在实习经费中开支。
1982年10月
我校兼职教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廖盖隆,来校为全校教职工和干部作了题为《十二大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地位》的报告。
1982年10月
我校党委召开干部会,贯彻市委和市政府有关决定,要求全校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十二大文件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部分,积极参加五讲四美活动,在全市“建设精神文明,开展五讲四美活动月”中,要全校齐动员,治理脏乱差。
1982年10月
据《人民日报》载:我校教师杨之岭、林冰于1980年3月去美国学习、考察和研究美国教育,成绩出色,被美国两个国际性教育组织吸收为荣誉会员,并获得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们在美国期间,利用假期参加了一些教育界的学术和访问活动,先后在18个州、53个城市向美国人民作了89场报告,生动、真实地介绍了中国的情况。
1982年10月
学校召开校庆工作总结会。聂菊荪代表党委对在校庆期间努力工作的行政、后勤各单位及各系、所参加校庆办公室工作的同志表示慰问,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宣布校庆办公室工作结束,各单位借调的同志仍回原单位工作。办公室负责校友会的筹备;成立校史征集研究室,负责编辑校史丛书。
1982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将教育部委托我校主办的刊物《中国政治课教学》双月刊,自1983年起改为月刊。
1982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马燮如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沈芳、焦梦同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2年10月
我校举行已故教授、革命家、教育家、著名经学大师吴承仕100周年诞辰纪念会。纪念会由中联部副部长张致祥主持。我校教授陆宗达、福建师大副校长黄寿祺、东北师大教授王志文、国务院财办副主任史立德、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先后发言,分别介绍了吴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以及他在“一二·九”前后对青年的影响。应邀参加纪念会的还有吴承仕先生的亲属和他的家乡安徽歙县政协的代表,以及中华书局的同志。
1982年11月
我校理科各系、所又获一批新的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应用科研成果已经通过技术鉴定,并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研究室,在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中,完成了3项成果,即高级语言带汉字支援的CROMEMCO汉字处理系统、带汉字支援的COBOL数据管理系统和用汉字BASIC实现的高校学生学籍与成绩档案管理系统。其中在微型COBOL语言中加入汉字功能,是国内首先实现的。天文系光电探测技术研究组完成的FL-I型蓝光辐照计和ST80型数字照度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和化学系等单位,用国产加速器在国内首次完成了聚乙烯发泡片材的辐射交联工艺研究,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鉴定的成果还有化学系完成的自熄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地理系完成的洋河流域污染排放标准的研究及生物系完成的密云水库渔业资源调查等。
1982年11月
校党委青年部、校团委最近发出通知,号召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向张华烈士学习的活动。要求以张华为榜样,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做张华式的优秀大学生。
1982年11月
校党委常委学习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座谈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议精神。认为我校认真传达贯彻这些精神,加强科学研究,搞好“两个中心”的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贯彻十二大精神的一个实际步骤。还决定,在本学期末召开一次全校科学研究工作会议。
1982年11月
校党委召开干部会,传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座谈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精神,并就我校如何贯彻这两个会议的精神作了安排。参加会议的有各系、所党总支(直属支部)书记,主管科研工作的系主任、所长,校部各部、处负责人。党委要求全校同志认真学习赵紫阳、胡乔木等在上述会议上的讲话,领会精神,提高思想认识;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加强我校科学研究、加快“两个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方向和任务。
1982年11月
由中文、外语两系及苏联文学研究所协作筹建的比较文学研究组成立,附设在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中文系副教授陈惇任组长,著名文艺理论家、中文系教授黄药眠任导师。北大李赋宁教授和张隆溪同志参加成立会并发言。学校科研处及有关系所的领导同志也参加了会议。
1982年11月
校党委常委召开会议,听取了出席中共北京市第5次代表大会的代表王正之、严士健、童庆炳关于市党代会情况汇报,并就我校如何传达贯彻市党代会精神做了研究和安排。
1982年11月
校党委召开党员干部会。由党委副书记王正之传达了市党代会的精神,并讲了常委会的安排意见,要求各总支、直属支部组织全校党员认真学习市党代会文件,贯彻党代会精神。要在继续学好十二大文件的同时,结合学习段君毅在市第5次党代会上的报告,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努力工作,为开创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做出贡献。
1982年11月
我校邀请出席高等学校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经验座谈会的代表、四川大学历史系隗瀛涛副教授来校,为文科全体教师作了题为《从史入手,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报告。
1982年11月
我校和中国作家协会在化学系礼堂举行大会,共同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逝世1220周年。臧克家、冯至、艾青、葛洛、魏巍、玛拉沁夫、林林、王亚平、聂菊荪、钟敬文、启功、郭预衡等出席了纪念会。纪念会由著名诗人、《诗刊》编辑部顾问臧克家主持,我校中文系副教授邓魁英在会上作了题为《纪念伟大的诗人李白》的专题报告。参加纪念会的还有一些院校和文化单位的代表及我校文科师生代表共700多人。
1982年12月
经各系学位分会审议通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核准,决定向1981届65名研究生授予硕士学位。这是我校恢复研究生教育后首次授予硕士学位。
1982年12月
我校新增4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这4项成果是:镭—铍中子源辅照家蚕蚕卵的研究,电子辅照电力半导体工艺,YD-1型纤维异形度测试仪,BSD-2型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
1982年12月
我校理科各系、所科研取得可喜成果,在已鉴定的16项应用成果中,有5项填补了国内空白,9项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理科教师出版专著、教材15种,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篇,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8篇,在地方刊物发表论文21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131篇。天文系何香涛、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王忠烈在国外学习期间分别获得突出成果,化学系陈光旭、徐秀娟关于曼尼希反应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1982年12月
学校召开教师教书育人经验座谈会。地理系、历史系、天文系、政经系、无线电系副教授、讲师等10人在会上发了言。聂菊荪、王正之、胡斅贽等党委领导同志出席了座谈会。聂菊荪代表党委,对参加座谈会的教师及所有努力教书育人的教师们表示感谢和慰问。
1982年12月
教育部正式批准我校艺术系1983年音乐专业招收学生10名。校长办公室对艺术系招生的准备工作进行了审议,决定同全国其他艺术院校一样提前招生。招生地区确定为北京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1982年12月
话剧《金子》的作者——女作家田芬应中文系1980级同学的邀请,来我校作了“生活与创作”的专题讲演。
1982年12月
为纪念“一二·九”运动47周年,校党委、青年部和校团委分别举行了文、理科“社会、理想、人生”演讲会。演讲比赛评选结果是:文科一等奖王竞,二等奖3人,三等奖6人。理科一等奖翁自力,二等奖3人,三等奖4人。
1982年12月
我校召开1981—1982学年优秀“三好”生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党委书记聂菊荪、副书记胡斅贽,各系党总支负责干部以及各班团支部书记、班长出席了大会。会上有31名优秀“三好”生、26个先进集体和12个五讲四美活动月成绩显著的单位受到表彰。会上还对“社会·理想·个人”演讲比赛和1982级学生歌咏比赛的优胜者颁发了奖状、奖品和奖金。
1982年12月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主任何建章应邀来校,为全校教职工和干部作关于学习十二大报告第二部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的辅导报告。
1982年12月
我校编辑部和校团委举办通讯员讲座,请中国青年报记者部副主任郭梅尼谈了《关于先进人物的采访和写作》。
1982年12月
生物系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包桂浚病逝,终年73岁。包先生从事高教工作40余年,在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方面造诣较深,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动物骨骼鉴定中做出了贡献。
1982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龙德寿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郭玉秀、李大遂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2年12月
经团市委研究,批准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第9届委员会名单和常委会名单;同意贾立民任团委书记,戴家干、苗中正任团委副书记。
1982年12月
教育部邀请部分院校的校长和部分三级以上教授参加《教育年鉴》审稿会。我校王焕勋、陈景磐、毛礼锐、王于畊参加了会议。
1982年12月
校长办公会通过《北京师范大学防火暂行规定(草案)》、《关于贵重仪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草案)》、《现金管理制度》。
1982年12月
聘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董金桂教授为天文系天体力学、天体测量教研室兼职教授。
1982年12月
我校召开体育代表队总结表彰大会,有54名优秀代表队员、5个体育代表队和校级十佳运动员受到表彰和奖励。5个体育代表队是田径队、男子排球队、女子排球队、乒乓球队、女子体操队和武术队。十佳运动员分别是杨明、孙春凤、宋萍、高波、阎虹、杨志华、谢适汀、梁军、阎光亮、曹俭。
1983年1月
本月起,1981年创刊的《中学政治课教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该刊是教育部委托我校主办的全国性刊物,是中等学校马克思主义政治课教学与研究的刊物,登载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形势以及有关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方针、政策的文章。
1983年1月
无线电电子楼及电视演播楼竣工。
1983年1月
中共教育部党组通知,中央同意王于畊、肖敬若、郭敬、纵瑞堂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贾震任北京师范大学顾问。
1983年1月
校工会召开工会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对7个先进部门工会和191名工会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并颁发奖品。校工会主席刘亚堉传达了北京市工会第7次代表大会的精神。校党委副书记胡斅贽讲了话。
1983年1月
校党委常委决定成立筹建艺术系领导小组,由张啸虎、李含中、冯家训组成。艺术系系主任张啸虎任组长。
1983年1月
中文系民间文学研究室召开成立会。副校长纵瑞堂出席成立会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有关系(所)、北大中文系等单位的同志参加会议。
1983年2月
学校举行“庆新春、话统一”联欢会。我校5个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知名人士,归国华侨及其亲属,台、港、澳同胞及其亲属,共百余人出席。校党委副书记胡斅贽、民盟北师大支部副主委杨敏如副教授、我校客座教授梁容若、华侨代表林冰、台胞亲属陈庆华,先后在会上讲话。
1983年2月
学校举行春节团拜会。校领导向党委副书记王正之,原校党委副书记、顾问谢芳春等29位最近离休的老干部颁发离休荣誉证书。
1983年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天文系行政领导选举结果,由冯克嘉任天文系系主任,周克平、何香涛任天文系副系主任;批准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无线电系党总支选举结果,由吴碧华任党总支书记,尹俊华、李双利任党总支副书记;由袁名敦任图书馆副馆长。
1983年2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1984年3月举行吴承仕100周年诞辰学术活动。
1983年2月
北京市委和市政府召开1982年“五讲四美”先进集体表彰大会,我校1979级女生宿舍获“文明集体标兵”称号,低能核物理研究所获“先进集体”称号。
1983年3月
日本专家西原勋先生来我校外语系日语教研室任教。
1983年3月
我校严士健、顾明远被增补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郭预衡、张志贤、冯克嘉为评议组特约成员。此前,汪堃仁、黄祖洽、白寿彝、钟敬文、王焕勋、陶大镛6位教授已是有关评议组成员。
1983年3月
我校钟敬文、陆宗达、肖璋、胡志彬、张禾瑞、王阿雄、周廷儒、郑华炽、方缃、胡梦玉、刘世亮、袁行榘12人当选为市政协委员,其中陆宗达当选为市政协副主席,钟敬文、胡志彬、肖璋当选为常务委员。
1983年3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关于接受外单位应届毕业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的办法》,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81)学位字023号文件精神,确定:华北地区教育部系统的高等院校无权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可向我校对口专业申请授予硕士学位,个别专业在本地区、本系统无权授予学位的,也可跨地区、跨系统向我校提出申请。
1983年3月
校团委应中国青年报的要求,召开“大学生谈改革”座谈会。各系同学就大学招生、分配制度,以及我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考试制度、教学和行政管理制度等发表了建设性意见。
1983年3月
校党委召开校系两级党政负责干部会议。党委常委、副校长纵瑞堂对学校改革工作做了初步安排。会议指出要明确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贯彻教育方针,调动师生员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更多更快地出人才、出成果;强调学校改革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系统地改,坚决而有秩序地改,要按照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精神,有方案、有试点、有步骤地进行;强调学校改革应该是全面的,包括党政机构的改革和校系两级领导班子的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解决学校人员超编、人浮于事、忙闲不均问题,改革政治思想工作、人事制度、财务制度、行政和后勤管理制度等;指出改革的步骤要把党政机构的改革和校系两级领导班子的调整作为第一步,同时在一些系和单位进行改革的试点。
1983年3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化学系刘伯里副教授应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邀请,于今年6月访美从事研究工作2个月。
1983年3月
我校图书馆学专业进修班举行开学典礼。进修班为期半年,是为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1977级、1978级非图书馆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举办的,共有来自全国39所高等院校的41名学员。我校副校长肖敬若、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庄守经出席典礼并讲话。图书馆学专业副主任肖毓珣在会上布置了进修班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
1983年3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数学系钟善基教授应日本三所大学数学教育学研究会会长横地清的邀请,于4月28日至5月5日赴日本参加日中数学教育学研究会。
1983年3月
我校女教职工在新影礼堂集会,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校工会主席刘亚堉在会上宣布:刘秀芳、杨之岭被推选为北京市和全国“三八”红旗手;李睿洁被推选为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安美玉、康保娥、臧北燕(学生)被推选为北京市妇代会的代表。3个校级“三八”红旗集体和101名校级“三八”红旗手受到表彰。
1983年3月
校工会召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讨论会。会议由校工会副主席何兹全主持。与会教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校党委副书记胡斅贽出席。
1983年3月
史学研究所两次举行学术座谈会,探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历史系王真教授作了题为《论历史研究怎样为现实服务》的学术报告。史学研究所所长白寿彝教授指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至少有三方面值得深入探讨:(1)历史理论和历史现实;(2)历史发展与历史传习;(3)史料工作在史学中的地位。
1983年3月
生物系周德超副教授关于碳酸氢铵特性与肥效的研究,得到北京市科委、化工部等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1983年3月
学校举行纪念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大会。中文系副教授童庆炳、政经系副教授程树礼、教育系讲师孙喜亭分别作学术报告。
1983年3月
全国科学逻辑讨论会在我校召开。
1983年3月
学校举行仪式,聘请世界著名的美籍实验高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先生任我校名誉教授。党委书记聂菊荪讲话,并向丁教授颁发名誉教授聘书。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出席仪式并讲话。
1983年3月
天文系何香涛教授应美国旧金山天文台邀请,赴旧金山从事有关类星体方面的新课题研究。
1983年3月
历史系1979级12名同学到北太平庄华泰商场门前,设立历史知识宣传咨询站,这是我校学生第一次开展上街为民送知识活动。
1983年3月
在第二个“文明礼貌月”活动热潮中,我校出动近200人在北太平庄地区设立了各种知识咨询处和便民利民服务站。
1983年3月
校长办公会同意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委员会,由肖敬若任主任,丁克任副主任。
1983年3月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邀请陶大镛教授,于7月26日至28日赴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参加世界经济讨论会。
1983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选举结果,由吴猛任党总支书记,杨玉敏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3年3月
党委青年部、校团委联合举办的学生骨干科学共产主义学习班开学,有85名同学参加本次学习。这是继去年举办学生学习十二大文件骨干短训班以来,对学生骨干有计划地进行培训的第2期学习班。
1983年4月
校党委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向梁伯琦校友学习,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活动。梁伯琦1957年毕业于我校物理系,自觉献身边疆教育事业,26年来经受了艰难困苦和疾病伤残的考验,忘我无私,奋斗不已。草原人民赞誉他是“向死神挑战”、“勇于献身教育事业的人”。
1983年4月
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恢复艺术教育系,音乐专业今年开始在北京、哈尔滨两市招生。该专业学制四年,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的中学音乐教师。
1983年4月
锡山牌S-906自熄性不饱和聚酯树脂通过技术鉴定,并投入生产。该项技术是在化学系周菊兴等初试的基础上,又经化学系感光树脂研究室与无锡前洲玻璃钢化工厂共同实验成功的。
1983年4月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一书由我校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组织编辑,由中央党校、解放军政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个单位的百余名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同志参加选编。全书分八章,约160万字,是一部带工具书性质的大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读物。
1983年4月
生物系郑光美副教授等编著的《爱鸟知识手册》由我校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和鸟类爱好者增长鸟类知识的参考书,也是各级林业部门、科教单位在组织“爱鸟周”活动中使用方便的宣传手册。
1983年4月
出席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代表会议的4位校友两次回母校作报告。这4位校友是: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模范共产党员、物理系1957届毕业生梁伯琦;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第二中学女教师、历史系1959届毕业生林丽;陕西西安市第四中学67岁的老教师、地理系1941届毕业生王秉成;辽宁省劳动模范、特级教师、大连实验中学副校长、数学系1969届毕业生张步宁。在4月4日下午的报告会上,校党委副书记胡斅贽宣读了“关于开展向梁伯琦校友学习活动的决定”。
1983年4月
校后勤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总结会。校领导聂菊荪、胡斅贽、郭敬等出席。校党委副书记胡斅贽指出,我校为建设“两个中心”从事服务工作的职工与教学科研人员及其他部门的职工一样,都是学校的主人翁;职工与教师一样,有着共同的工作目标,就是发展祖国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民教师;在后勤工作的职工同样起着工作育人、为人师表的作用。希望后勤广大职工发扬主人翁责任感,更加积极主动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开创后勤工作的新局面。
1983年4月
学校召开“实验课教学和实验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理科各系主管教学和实验管理工作的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或副主任,以及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代表共50余人参加会议。15日,会上交流了实验课教学和实验管理工作的经验体会。16日和18日,与会同志讨论了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草拟的《关于实验技术人员评定和晋升职称的细则》、《实验教师职责》、《实验室主任职责》、《工程师职责》、《关于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劳保福利的某些规定》、《关于教学经费的分配及管理办法》等13个文件。19日,教务处负责人王适安作了总结发言。他介绍了我校目前实验课教学的状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着重阐述了实验课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副校长纵瑞堂强调,要重视实验课教学,宣传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
1983年4月
物理系光学光谱教研室的“光栅编码位相假彩色化技术”通过鉴定。这项技术是黑白图像假彩色化的新技术,其彩色化的效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83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天文系直属党支部选举结果,由王钧广任直属党支部书记,朱光华任副书记。
1983年4月
学校举办少儿图书馆人员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50名学员,其中不少是优秀少儿图书馆工作者。副校长肖敬若出席培训班开学典礼。市委宣传部长徐惟诚在培训班结业前来校作了“关于少年儿童品德教育”的报告。
1983年4月
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雷洁琼教授来我校作题为《社会学、社会问题和社会调查》的报告。
1983年4月
在北京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举办的第2届北京地区科技成果交易会上,我校有24项科技成果展出,其中新产品8项、推广成果10项,拟转让的成果6项,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10项。
1983年4月
学校举行春季田径运动会,1500余名师生员工参加比赛,刷新3项校纪录。
1983年4月
学校举行庆祝会,祝贺中文系一级教授黄药眠、钟敬文执教60周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学研究会、全国政协、民盟中央、对外友协、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市政协、民盟北京市委、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同志或代表,以及知名学者、教授胡愈之、楚图南、费孝通、臧克家、廖沫沙等到会向两位老教授表示祝贺和慰问。庆祝会由副校长肖敬若主持,党委书记聂菊荪代表党委和全体师生员工向两位教授执教60年和80寿辰表示祝贺。
1983年4月
经学校研究,同意北京市负氧离子应用研究所建在我校科研区院内。
1983年5月
我校白寿彝、王忠烈当选为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3年5月
我校9人被选为第6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我校黄药眠、启功、陶大镛、关瑞梧、严梅和、吴英辅6人又被推举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我校贾震、王于畊、梁容若3人被新增补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5月
我校新提升副研究员8名、副研究馆员6名。
1983年5月
我校夜大学历史专业今年将在京招收新学员300名。经上级批准,这次招生,除招收年龄在35岁以下的在职青年外,还将招收部分待业青年。
1983年5月
校团委举行的全校“文明礼貌月”最佳好人好事评选活动揭晓,9个单位和6名个人受到表彰。
1983年5月
校团委就我校开展“学习张海迪”活动作出部署,要求广大团员、青年学习张海迪做到四个结合:(1)学习张海迪和在学生中开设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相结合;(2)学习张海迪和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3)学习张海迪和学习新团章相结合;(4)学习张海迪和创先进活动相结合。
1983年5月
我校中文系儿童文学教研室浦漫汀、张美妮、梅莎、汪毓馥参加编写的《儿童文学概论》,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983年5月
校图书馆编印的《北京师范大学1949—1980年中文期刊目录》一书发行。该书共收录我校图书馆1949—1980年间国内外出版的中文期刊4300余种。全书共80余万字,是供读者查阅中文期刊和图书资料的检索工具书。
1983年5月
校长办公会批准出版《校史资料丛书》。学校每年拨适当经费,由校史资料征集研究室负责搜集整理,由本校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3年5月
校团委和学生会的代表参加首都青年自学咨询站成立签字仪式。我校将同其他7所院校轮流主持集中性专题咨询活动,解答社会青年自学方面的有关问题。
1983年5月
经校领导研究决定,调赵树荇到艺术教育系工作,为该系领导小组成员。
1983年5月
在北京市“五四青年杯”排球赛中,我校学生男子排球队第三次蝉联冠军。
1983年5月
以君岛久子为团长的日本民间文艺代表团来校访问。
1983年5月
校团委举办我校学生“第一届文艺周”活动,丰富和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1983年5月
北京市高等教育局同意确定与提升我校98人为副教授。他们是:吴英辅、尹德新、王伯英、刘来福、王家銮、李占柄、刘秀芳、徐承彝、曹才翰、汪家华、漆安慎、卢圣治、秦光戎、梁竹健、孙寅官、徐婉棠、汪洁英、李大珍、陈子康、张文朴、经希立、李兆华、薛绍白、王慧、陈皓兮、刘鸿铭、褚广荣、贾旺尧、刘逸浓、张振春、许嘉琳、吴时敏、童彝、田人和、尹俊华、李大年、田继宗、王满、姜敬三、童庆炳、张俊、辛志贤、朱金顺、蔡清富、黄会林、仲哲明、刘锡庆、浦漫汀、陈继珉、郭澎、顾诚、唐赞功、李秋媛、黎虎、荣国汉、吴豪德、卢文璞、钱瑗、郭美风、卢惟庸、李兆林、陆桂荣、胡斌、张弦、袁行榘、林永福、邵婉芬、孙喜亭、陈孝彬、沈适菡、朱美玉、林嘉绥、陈俊恬、李晋媛、邓锦文、陶秉福、杨国昌、王善迈、吴序光、蔡德金、胡青钰、徐鸿武、梁中义、李祖荫、杨镜江、王卫国、郑修身、林熹、宋文淦、张嘉同、杨惠图、甘葆露、贺允清、李汉松、彭聃龄、冯忠良、钱曼君、迟恩莲。
1983年5月
经学校研究,同意北京市综合中间试验辐照基地建在我校科研区院内。
1983年5月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故事专家孙敬修来我校作题为《关于人民教师的职责和修养》的报告。
1983年5月
全国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和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召开,我校附属实验中学和我校幼儿园园长周南分别作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表彰和奖励。校幼儿园、实验小学和几所附属中学共有近300名直接连续从事儿童教育工作满25年的教职工获“园丁荣誉纪念章”。
1983年5月
学校举行第十五次学代会。校领导胡斅贽、王梓坤、陈静波、顾明远等出席并讲话。陈勇代表第14届学生会作工作报告。大会通过了修改后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章程》,并对“北师大学生会会徽”和“北师大学生会红旗竞赛标准和办法”做了说明;大会选举产生了第15届学生委员会,米勇任主席。
1983年5月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会址设在我校中文系,钟敬文任理事长,白寿彝等任副理事长。
1983年5月
我校获北京市第22届高校学生田径运动会男女团体总分第4名、女子团体总分第3名、男子团体总分第6名。
1983年5月
教育部同意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尹俊华、何克抗、李金铠赴日本日立制作所共同确认和验收汉字处理系统样机,为期两周。
1983年5月
外语系举办“日语演讲比赛会”,庆祝外语系建立日语专业10周年。
1983年5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黄药眠等9位导师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权,匡兴等60位导师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权,上报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待批。补充张之强等54人为有权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导师。
1983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物理系行政领导选举结果,由方福康任物理系系主任,马本堃、梁竹健、汪端伟、霍立林任副系主任;批准化学系行政领导选举结果,由吴永仁任化学系系主任,刘伯里、王德昭、钱桐伯任副系主任。
1983年5月
学校举行庆祝会,祝贺物理系教授郑华炽执教50周年。全国政协、九三学社中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局、教育部高教一司、中国科学院、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市高教局、九三学社北京分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负责人许德珩、张文裕、罗青、沈克琦、马大猷等到会祝贺。
1983年6月
校教务处召开文科教学工作研究会。文科各系(专业)主管教学的系主任、教研室正副主任和部分教师参加。各系推荐出的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同志作了发言。副校长纵瑞堂作了总结发言。此次会议的目的,是通过交流经验体会,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会议还要求,文科各系在会后结合下学期的教学安排,向教师传达会议精神,并结合各学科情况进行认真讨论,尽快提出改革措施。
1983年6月
自1982年下半年开始,我校试行用民主选举的方法产生系(所)行政领导干部。到本月止,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外语、地理8个系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已先后选出正、副系主任共33位。
1983年6月
北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物理天文系教授朱维干应我校邀请来华访问讲学3周。
1983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历史系党总支选举结果,景存玉任党总支书记,金春芳、白光耀任党总支副书记;批准历史系和生物系行政领导选举结果,龚书铎任历史系系主任,马家骏、鲁振祥、刘彦江任历史系副系主任,吴国利任生物系系主任,张启元、李兆华、项伯衡任生物系副系主任。
1983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刘培桐任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冒海天、孙儒泳、林树昌、刘逸浓任环境保护研究所副所长。
1983年6月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校长Joseph Duffey一行3人来校访问。
1983年6月
我校数学系教授、九三学社成员范会国逝世,终年85岁。
1983年6月
北京市1983年高校游泳运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我校获男女团体总分第4名、女子团体总分第2名、男子团体总分第4名。
1983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外语系行政领导选举结果,杨迈任外语系系主任,钱瑷、李兆林、邓蓉初任外语系副系主任。
1983年6月
校党委常委和学校领导研究,并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环境科学研究所。刘培桐任所长,冒海天任第一副所长,林树昌、孙儒泳、刘逸浓任副所长。环科所今日起开始工作,启用公章。
1983年6月
我校与四川省宜宾市人民政府签订长期进行科技协作的合同。我校副校长肖敬若、宜宾市副市长刘文在协议书上签字。该合同自协议草签之日起,到1990年有效。
1983年6月
我校校友、特级小学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霍懋征来我校作题为《怎样做一名人民教师》的报告。
1983年6月
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正式成立分析测试中心,并成立计算机中心筹备小组。
1983年6月
北京市1983年高等院校艺术体操比赛在我校体育馆举行,我校获甲组第3名。
1983年6月
校长办公会决定成立教育经济学研究室,该研究室设在政治经济系。
1983年6月
美国的中国历史文化考察团来我校参加中国历史文化短训班,为期四周。
1983年6月
美国劳伦斯·利物莫尔国家实验室细胞物理室主任格瑞博士偕夫人及子应我校邀请来华讲学三周。
1983年6月
中纪委书记李昌应邀为我校全体党员作题为《尽快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的报告。这次报告会,是对党的生日的纪念,也是校党委党员教育计划中的一讲党课。
1983年6月
校党委召开座谈会,由我校出席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六届政协一次会议的代表和委员谈体会。校党委副书记胡斅贽、浦安修,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1983年7月
学校举行新党员宣誓大会,有137名新党员(其中教职工55名、学生82名)在党旗下庄严宣誓,40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宣誓会。这是粉碎“四人帮”后我校举行的第二次全校性新党员宣誓会。财务处董锡圭、物理系霍立林、天文系学生李晓渝分别作为新党员代表发言。党委副书记李家齐讲了话。《人民日报》报道我校重视发展中年知识分子入党,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校发展中年知识分子党员77名,其中教授9名。
1983年7月
我校1983届毕业生的派遣工作结束。今年的分配重点仍是教育部门,1189名应届毕业生大部分被分配到各级各类学校工作,还选派一定数量的毕业生支援边远地区建设。
1983年7月
党委青年部、校团委组织部分学生分赴延安、太行、沂蒙老革命根据地进行20余天的学习考察。
1983年7月
大学生“兴华杯”排球赛在北京举行,男子组的比赛在我校举行,女子组的比赛在北京航空学院举行。我校男排获亚军。
1983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地理系行政领导选举结果,张兰生任地理系系主任,张文照、张振春、冒海天、郭瑞涛任地理系副系主任。
1983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行政领导的选举结果,李生林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王朝美、熊源发、孟全生任副所长;批准中文系对已满届行政领导的选举结果,李修生任中文系系主任,孙敬桐任副系主任;批准庄梅初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
1983年7月
我校向陕西省米脂县斌丞图书馆捐赠图书。
1983年7月
在全国首届通俗政治理论读物评选中,我校白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获一等奖,陶大镛教授主编的《社会发展史》获二等奖。今日举行授奖大会。全国首次评选获奖的读物共49本,是从1979—1983年内所出版的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中评选出来的。《社会发展史》一书现已被北京、上海等地推荐为职工“振兴中华”必读书目。
1983年8月
我校7个系举办暑期讲习班,它们是生物系、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无线电电子系、体育系和环境保护研究所。听讲人数400多人。
1983年8月
应日本东京八王子市莱恩斯俱乐部邀请,我校郑林、杨茂、严峻、张存洁、甄逸秋5位同学参加中国青年学生代表团,赴日本友好访问。
1983年8月
教育部发文给驻荷兰代办处,同意王忠烈应聘为“原子碰撞会议国际委员会”理事。
1983年8月
全国政协举行主席会议,决定成立3个委员会15个工作组,陶大镛任教育工作组副组长。
1983年8月
学校召开新教师欢迎会。校领导王于畊、纵瑞堂等向今年新留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的60名青年教师表示欢迎。
1983年8月
无线电电子学系研制的第二代室温核磁共振磁强计、流水式核磁共振磁强计和低温核磁共振磁强计通过鉴定。
1983年9月
校党委作出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安排:(1)加强党委常委本身的学习;(2)轮训党员干部;(3)组织教师通过学习,认清思想文化战线的形势,明确教师的责任;(4)举办专题讲座,以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分析西方资产阶级思潮,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1983年9月
我校从1978年开始恢复进修教师的培训工作。到目前为止,已为兄弟院校培训教师1500多名。本学期,在校进修教师453名。他们来自全国200余所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和几十所重点中学,其中大部分是青年骨干教师。
1983年9月
自1978年以来,我校陆续选派130余名教师到十几个国家的教学与研究单位学习进修。其中10人获博士学位,5人获硕士学位。还有的同志取得了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天文系何香涛和低能所王忠烈都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分别被有关国际学术组织吸收为会员和理事。化学系余尚先在日本进修两年,合成了五种新的感光树脂,对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五项研究成果都被日本的一些大企业申请了专利。他还在《日本化学会志》和今年召开的日本第32次高分子年会上,发表了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受到了日本学术界的重视。这三位同志的成就和先进事迹已分别在《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刊上作了报道。
1983年9月
我校天文系教授何香涛与日本天文学家合作发现一颗新类星体。报道和研究这颗类星体的文章已在最近出版的《日本天文学杂志》上发表。参加这一工作的还有英国天文学家。这颗类星体是何香涛在英国皇家爱丁堡天文台进修期间首先发现的。这颗新发现的类星体被命名为中国—日本类星体。
1983年9月
我校1983年招收的129名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2名代招出国预备研究生,已经入校学习。我校明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工作现已开始准备。根据教育部下达的计划,明年我校将有18个系(所)、56个专业,招收219名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还代招11名出国预备研究生。有的专业还准备在计划外接受委托培养研究生。
1983年9月
学校召开系主任会。副校长王于畊布置本学期主要工作。她强调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师范大学。这就要认真贯彻教育部今年先后召开的全国高教工作会议和普教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研究师大的特点,落实发展规划,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坚决地有秩序地进行改革。本学期,要继续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学校领导体制的改革,先试行校长领导下的系主任负责制。副校长肖敬若、纵瑞堂谈到,本学期还要搞好定编、引进设备的安装和管理等工作。
1983年9月
我校夜大历史专业举行开学典礼。316名新学员参加典礼,副校长纵瑞堂出席并讲话。
1983年9月
经学校批准,我校成立分析测试中心。自9月10日起,启用“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财务专用章”两枚公章。
1983年9月
校党委召开党总支(直属支部)书记会。党委副书记胡斅贽布置了本学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认真组织全校干部和师生员工学好《邓小平文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为整党做好思想准备;加强对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经常性的思想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党委副书记李家齐讲了关于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问题。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恒立谈了校党委关于组织干部和师生员工学习《邓小平文选》的具体计划。
1983年9月
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调整后的“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员名单。肖敬若、郭敬分别任主任。
1983年9月
学校举行新生开学典礼。1090名新生(本科生)参加大会,校领导王于畊、肖敬若、胡斅贽、李家齐、纵瑞堂及各系(所)党政负责人出席大会。副校长纵瑞堂讲了话。
1983年9月
校后勤系统为青年职工举办的脱产文化补习班开课。这期补习班计划在半年时间内补习完初中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地理等课程,期末将对语文、数学、政治等科进行考核,合格者发给初中毕业证书。
1983年9月
马列研究所举办的“台籍青年哲学专修科和宣传干部政治理论专修科”举行开学典礼。中华全国台联会长林丽韫、副会长郑坚,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长徐惟诚,我校领导胡斅贽、肖敬若,我校数学系副教授、北京市台联副会长吴英辅等出席典礼。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71名台湾省籍学员和44名北京市宣传部门学员,参加了开学典礼。这两个班是我校受全国台联会和北京市委宣传部委托开办的两个大专班。其中台籍青年哲学专修班是目前高校中专为台湾省籍青年开办的第一个大专班。两个班的学制均为两年,经过考试,合格者发给大专文凭。毕业后回原工作单位。
1983年9月
哲学系逻辑学进修班开课,学习期限一年。进修班有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38名学员,他们多是大专院校的逻辑学教师。
1983年9月
校党委连续举办三期《邓小平文选》短期读书班,参加学习的都是党支部书记和教研室主任以上的党员干部。包括暑假期间举办的一期校系两级干部读书班在内,这四期共有520名党员干部参加学习。10月10日下午,在干部短期读书班总结会上,宣传部长胡恒立作了总结讲话。
1983年9月
校纪委召开总支(直属支部)纪检委员会,传达北京市纪检工作会精神,布置下半年工作,主要是加强党性、党风和党纪的教育;严肃处理违纪案件;通过办案抓党风,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1983年9月
经北京市工会代表会议选举,我校李生林当选为中国工会第10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
1983年9月
我校中学政治课骨干教师进修班举行开学典礼。教育部副部长彭珮云出席并讲话。出席开学典礼的还有中宣部理论局鲁孝文、我校副校长肖敬若等。这期进修班共招收学员56名,他们来自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
1983年9月
校党委青年部主办的第三期学生干部科学共产主义训练班开学。
1983年9月
学校举行留学生开学典礼。副校长肖敬若出席并讲话。来自日本、美国、法国、瑞士等国的40余名留学生参加了典礼。今年是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校招收留学生最多的一年。
1983年9月
我校中外学生举行中秋联欢,副校长纵瑞堂出席。
1983年9月
教育部电复:初步审定北京师范大学日校部分最大发展规模为1万人。其中,本专科学生6900人,研究生1200人,留学生200人,进修生1200人,干训生500人。
1983年9月
学校举行学生黑板报比赛。
1983年9月
学校召开1980级本科生教育实习动员大会。副校长肖敬若在会上做了动员。我校1983—1984学年本科学生的教育实习分别于9月1日、10月4日开始。参加这次实习的有文理科12个系的1147名1980级学生及指导教师。
1983年9月
经校长办公室研究,批准建立以下理科科研机构: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数学系),非平衡系统研究室(物理系),有机合成研究室(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化学系),古地理研究室(地理系),光电探测技术研究室(天文系)。
1983年10月
我校有9名教授、副教授、助理研究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1986—2000年基础科学研究规划小组。天文系冯克嘉、何香涛参加天文学小组;生物系薛绍白参加生物学小组;地理系张兰生参加地学小组;物理系方福康参加物理学小组;地理系赵济参加遥感小组;低能核物理所周瑞英、丁训良参加核技术小组,并分别为该组组长和秘书;外国教育研究所的顾明远参加了教育科学规划小组。
1983年10月
历史系白寿彝教授被聘为全国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研处马章根被聘为该组织的秘书。
1983年10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人工晶体研究所完成的“离子注入改善人造金刚石耐磨性”研究通过鉴定。
1983年10月
应我校外国教育研究所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邀请,英国比较教育学家埃德蒙·金教授偕夫人于10月至11月来华讲学和访问。金教授在京期间,在我校进行五次讲学,内容涉及当前世界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金教授和夫人还分别介绍了苏联教育状况和英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埃德蒙·金教授和夫人还同外国教育研究所进行座谈,并参观我校附属幼儿园、实验小学、二附中和电化教学中心。
1983年10月
我校成立儿童心理学研究室,朱智贤任主任。副校长肖敬若出席成立会并讲话。
1983年10月
校后勤系统召开1982—1983学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9个单位和30名个人在会上分别受奖。党委常委、副校长郭敬出席并讲话。
1983年10月
学校举行1983年新生田径运动会。参加比赛的有全校18个系和专业的580余名运动员,占新生总数52%。副校长肖敬若在开幕式上致词。
1983年10月
在北京市第一届“蜻蜓杯”乒乓球邀请赛中,我校获男子团体第5名;女子团体第6名;女子单打第3名和第9名,这是我校男女乒乓球代表队首次双双进入市级大型比赛前6名行列。我校女队还被评为精神文明代表队。
1983年10月
地理系协助宁夏大学开办地理专业,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宁夏大学新建的地理专业今日开学。
1983年10月
校党委有关部门邀集部分党员和党外同志座谈《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
1983年10月
冯克嘉、何香涛、薛绍白、张兰生、方福康、赵济、周瑞英、丁训良、顾明远9名教授、副教授参加教育部基础研究规划组。
1983年10月
校党委发出关于召开我校第七次党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关于立即组织全校党员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的通知。
1983年10月
教育部发出编写《当代中国》丛书教育卷和《中国人名词典》(教育界部分)的通知,学校决定《当代中国》教育卷由顾明远负责,教育口三单位指定人员编写;《中国人名词典》(教育界部分)由校长办公室邀相关单位负责人共同提出名单,报党委审定后,再报教育部平衡。名单确立后,由校长办公室负责组织编写组编写,副校长肖敬若主持这项工作。
1983年10月
校党委接中共教育部党组通知,中央同意陈静波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聂菊荪任北京师范大学顾问,免去其党委书记职务。
1983年10月
校党委召开全校支部书记以上干部会议。校党委副书记胡斅贽宣读了教育部党组转发的关于“中央同意陈静波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的通知,同时宣读了校党委“关于召开我校第7次党代表大会的决定”及“关于立即组织全校党员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的通知”。校党委书记陈静波讲了话,特别提出要把“发扬光荣传统,振奋革命精神,开创北师大工作的新局面”作为全校师生员工在今后若干年内的行动口号。
1983年10月
邓小平在国庆节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深入学习“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我校召开学习报告会,邀请景山学校党支部书记贺鸿琛和老教育家董纯才讲他们的学习体会。校党委部分常委及其他负责同志,教育系、教育科学研究所、外国教育研究所、10个系的教材教法教研室、我校附属中小学及幼儿园的部分同志参加了报告会。会议由副校长肖敬若主持。
1983年10月
教育部规划研究室发出通知,对我校培养规划进行调研,人事处、教务口三处及基建处参加协助调查。
1983年11月
图书馆西侧的新教室楼落成,包括22个一般教室和7个电化教室。
1983年11月
校党委青年部举办全校学生政工干部学习班。通过学习讨论邓小平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提高大家对清除精神污染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心。
1983年11月
我校化学系与北京塑料纽扣厂协作,研制成功第四代切削成型珠光不饱和聚酯树脂纽扣,这项新技术通过了技术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
1983年11月
我校在北京高校第2届“田径杯”赛中获女子团体第3名、男子团体第7名。无线电系的吕仁舟同学以1.96米的成绩破高校男子跳高纪录。
1983年11月
校团委组织“我爱社会主义祖国”主题团日活动巡礼。80多个学生团支部用板报形式介绍本次活动的情况和经验。
1983年11月
北京高校体育卫生工作验收组对我校的体育、卫生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批准给我校颁发体育、卫生工作合格证书。
1983年11月
民盟北师大支部召开支部改选和欢迎新盟员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民盟北师大支部委员会,杨敏如任主任委员,牛平青任副主任委员。
1983年11月
党委统战部召集由我校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五个民主党派负责人,就清除精神污染问题进行座谈。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委员白寿彝教授,市政协常委钟敬文教授,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民盟北师大支部主委杨敏如副教授分别作了发言。
1983年11月
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教育部长、我校原教授、老校友杨秀峰逝世,终年86岁。
1983年11月
学校开展“尊敬师傅、爱护学生”活动。18日下午,学校组织工人师傅、学生联欢会。副校长郭敬及团委、后勤各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上,工人师傅代表和学生代表互赠锦旗。校团委书记贾立民、校学生会主席米勇生、后勤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工人师傅代表分别作了发言。
1983年11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化学系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进行放射性药物合作研究。
1983年11月
教育部成立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白寿彝教授任副主任。
1983年11月
学校召开理科评委会,讨论通过刘乃和等7位导师的招生权,批审通过数学系严士健教授指导的博士生陈木法获理学博士学位,成为我校培养的第一个博士。
1983年11月
学校召开教师教书育人经验座谈会。由各系主管教学的同志和部分教师参加。党委书记陈静波、党委副书记胡斅贽及教务处、科研处和校工会等部门负责同志出席座谈会。数学系1980级2班班主任谢宇、哲学系公共课教师桑新民、中文系副教授韩兆琦、生物系副主任张启元等在座谈会上发言。陈静波在会上讲了话。
1983年11月
校党委常委和学校领导研究,决定建立中学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下设《中学政治课教学》编辑部、中学政治课骨干教师进修班、《中学政治课研究》教研室、中学政治教育研究室等机构。暂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党政全面工作,贺允清任组长。
1983年12月
我校在北京市1983年高校乒乓球比赛中获女子团体冠军、男子团体第四名。
1983年12月
美国俄亥俄大学教授蒂莫西·莱特来我校作关于“语言教学理论和课堂教法”的报告。
1983年12月
购置10万元以上的教学、科研设备有:多功能极谱仪、电子显微镜、自动X射线衍射仪(37.9万元)、X射线荧光仪(30万元)、PDP11/44系统计算机(78万元)、扫描电镜(54万元)。
1983年12月
学校召开1982—1983学年度学生先进集体、三好学生表彰大会。校领导陈静波、肖敬若、胡斅贽等出席大会,并为24个先进集体、657名三好学生和28名优秀三好学生颁发奖状和纪念品。会上,校团委负责同志宣读了学校《关于表彰先进集体、三好学生、优秀三好学生的决定》。陈静波发表讲话。政经系1980级刘乃发、校学生会主席米勇生,分别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和优秀三好生代表在会上发言。卫生优秀和卫生先进宿舍的代表、哲学系1981级白桦同学在会上宣读了给全校同学的倡议书。
1983年12月
学校举办以“祖国、责任、青春”为主题的学生演讲会,纪念“一二·九”运动48周年。
1983年12月
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与美国纽卡索大学建立联系,于1984年9月接受该校6—15名汉语进修生学习一年汉语。
1983年12月
校党委书记陈静波给全校教师和干部党员讲党课,要求认真学好文件,保证整党不走过场。为配合这次党课,校党委组织部特地给党员印发了《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共产党人决不能当“老好人”》。
1983年12月
我校学生首届足球杯赛结束。此次比赛历时一个月,有14个单位的252名运动员参加。
1983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张至善任无线电系系主任、现代化所所长,免去金永龄的无线电系系主任、现代化所所长职务;尹俊华、杨圭南继任无线电系副系主任、现代化所副所长;谢咏圭任无线电系副系主任。
1983年12月
学校举行庆祝建校81周年座谈会。各系师生代表和应邀返校的历届校友出席。校党委书记陈静波在座谈会上讲话。
1983年12月
我校刘亚堉、高纯贞、刘知新、沈京华四位代表出席北京市教育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刘亚堉当选为市教育工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1983年12月
我校1200多名师生员工举行集会,隆重纪念毛泽东诞辰90周年。
1983年12月
学生会召开表彰优秀学生干部和年终总结大会。大会表彰了1982—1983学年度的50名优秀学生干部。校学生会主席米勇生代表学生会做了工作报告。党委青年部、校团委的负责同志到会并讲话。
1983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魏德俊任总务处处长;张厚杰任基建处副处长;免去魏德俊的哲学系总支副书记职务;黄家来任出版社总支书记;邸明杰、蒋亨俊任出版社副社长;王文湧任出版社副总编辑;邸明杰不再兼任出版社总支书记职务。
1983年12月
学校召开体育工作表彰会。副校长肖敬若和有关部门及各系负责同志出席。我校14个系和图书馆专业,均被评为体育工作等级系,其中教育系、政经系、地理系、中文系和图书馆专业被评为甲等系。副校长肖敬若在会上讲话,并向受表彰的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颁奖。
1983年12月
校党委常委会决定,吴观玉任北师大二附中直属党支部副书记,刘秀珍任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
1984年1月
我校外国教育研究所教授、九三学社社员张天麟,因病医治无效在沪逝世,终年77岁。
1984年1月
据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将十所高等学校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补充请示报告》,我校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10所大学之一。
1984年1月
我校计划生育工作在1983年又取得新成绩,晚婚率和独生子女率都达到百分之百,被评为北太平庄街道和海淀区的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1984年1月
经校长办公室同意,历史系建立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室。龚书铎兼任研究室主任。
1984年1月
经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研究决定,孙煜任北京师范大学分校副校长。
1984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由王树人、袁宗晏、苗中正、付淑琴、刘木春、刘进明、安美玉组成机关党总支委员会。王树人任党总支书记,袁宗晏、苗中正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4年1月
党委书记陈静波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讨论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师范大学第7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第二稿)。
1984年1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第2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名单。我校比较教育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生态学5个学科增列为博士点,顾明远、黄药眠、启功、俞敏、孙儒泳、黄济、赵光贤、陆善镇8位教授新增为博士生导师,还增加了如下19个硕士学位学科(或专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德育原理、外国教育史、幼儿教育学、教材教法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现代汉语、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世界文学、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应用数学、无线电物理和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电力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与遥感、生态学。
1984年1月
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召开《当代中国》教育卷编辑工作会议,人大、北大、清华、师大四校校史编委及武汉、上海、北京教育厅局负责同志参加。何东昌到会讲话,提出编辑指导思想,季啸峰传达邓力群重要讲话,张健布置编辑任务,我校负责担任“高校教育”部分。胡恒立、侯刚出席了会议。
1984年1月
校工会召开了工会小组长以上干部会。我校出席中国教育工会北京市第4次代表会的代表刘知新传达了这次会议的精神。校工会主席刘亚堉总结了一年的工会工作,并就我校工会评选先进集体、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的情况作了发言。市教育工会主席孙军到会并讲了话。校工会副主席刘云英宣读了受表彰的先进集体10个、优秀工会积极分子164人和体育积极分子90人的名单。
1984年1月
学校决定推荐顾明远副校长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会”理事。
1984年1月
我校中文系教授钟敬文,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部分编委会副主任。
1984年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袁名敦兼任图书馆专业主任,肖玉珣、赵燕群任副主任。
1984年2月
校党委召开各系、所、各部处党政负责干部会,党委书记陈静波代表党委对我校本学期的几项主要工作做了安排:(1)召开第7次校党代会,改选领导班子;(2)认真做好整党准备,并开始整党;(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抵制和消除精神污染;(4)制定和调整学校各项发展规划;(5)认真总结经验,做好参加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的准备工作,以促进教学、科研和后勤工作。
1984年2月
我校举行报告会,邀请第四军医大学学员代表向全校师生员工介绍华山抢险战斗集体的事迹。党委书记陈静波在会上讲了话。他号召全体师生员工学习华山抢险英雄的献身精神,自觉担当起为党为人民做贡献的社会责任。
1984年2月
我校民革、民盟、民进、农工、九三5个民主党派联合举办迎春茶话会。周廷儒教授在会上致贺词,杨敏如副教授讲了话。
1984年3月
校长办公会批准在主楼北广场,毛主席塑像前东、西两侧建立两座纪念亭,命名为“五四纪念亭”、“一二九纪念亭”。由校长办公室、基建处负责筹建事宜。
1984年3月
会址设在我校中文系的中国民俗学会召开在京理事扩大会,总结建会一年来的工作,制订今年的工作计划,并通过新会员名单。会议听取了学会副秘书长、我校中文系副教授张紫晨所作的会务报告。学会理事长、我校中文系教授钟敬文先生主持了会议。该学会副理事长及在京理事、会员等40余人出席了会议。于光远、林耀华、常任侠、侯宝林等也参加了会议。
1984年3月
党委书记陈静波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讨论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师范大学第7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第三稿)。
1984年3月
学校党、政、工会联合召开了“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座谈会。
1984年3月
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召开的首都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和积极分子表彰大会上,我校作为全市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在会上受到表彰,副校长郭敬、总务处副处长薛志祥、校园管理科科长王树兴被授予市级绿化美化积极分子称号。被授予区、县级绿化美化积极分子称号的有校环境管理科工程师何祖生和低能所职工周兆岚等。我校至今已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绿化美化先进单位。
1984年3月
共青团北京市委、市高教局、市学联在我校联合召开了“首都大学生文明宿舍现场会”。出席现场的有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市“五讲四美三热爱”委员会副书记白介夫、市委常委、市委教育部部长王家镠、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李克强,市委有关部门、市高教局、团市委、全国学联、北京市学联的负责同志,以及首都72所高等院校的行政领导和各系学生干部代表、文明宿舍代表300人参加了现场会。
1984年3月
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主持的技术鉴定会上,通过了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插接兼容式汉字终端”与“采用插接兼容技术的汉字处理系统”的研究成果鉴定。鉴定会认为,该系统对3102计算机终端实现插接兼容的做法在国内是首创的。
1984年3月
我校隆重举行重建“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奠基仪式。碑址选在西南楼和西北楼之间的花坛中央。当年刘和珍烈士的同班同学、老校友刘亚雄、李沐英、李若兰、范士融烈士的同班同学、民革中央委员、老校友李世军应邀参加了仪式,并为奠基石培土。校党委副书记胡恒立在仪式上向同学们介绍了“三·一八”惨案的经过,刘亚雄介绍了刘和珍等烈士的生平事迹;党委书记陈静波讲了话。
1984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批准陶大镛教授辞去政治经济系系主任职务。
1984年3月
我校邀请教育界、社会科学界人士在政协礼堂集会,隆重纪念我国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吴承仕100周年诞辰。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力群、许德珩、杨易辰,有关方面负责人蒋南翔、张致祥、彭珮云、张友渔、林一山、林林、陆平、史立德、梅益、冯慧德,教育界和社会科学界知名人士王力、梁漱溟、张先畴、荣孟源、张楠、臧恺之、钟敬文、陆宗达、启功、汪堃仁,我校领导陈静波、聂菊荪,吴承仕的儿子吴鸿迈、吴鸿狄和女儿吴特珍等出席了纪念会。专程从外地赶来纪念会的有余修、黄寿祺、章念驰、王志之、潘雨廷和吴承仕家乡安徽歙县政协主席洪曙光等。参加纪念会的还有我校200多名师生代表。邓力群在会上讲了话。
1984年3月
根据教育部部署,我校开始制定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决定由肖敬若副校长主持,成立规划小组,教务、教学、科研、基建、财务等各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参加。今日召开规划工作组会议,安排了具体工作。
1984年3月
经校党委讨论决定,由张殿选、谢芳春、李峰、郭蕙光、李亮珠组成离休老干部直属党支部委员会,张殿选任党支部书记。
1984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张厚粲任心理学系系主任,彭聃龄、吴凤岗任副系主任。
1984年3月
我校政经系1980级同学主办了学生田径邀请赛,400多名男女运动员报名参加比赛。中国奥委会主席钟师统、国家体委副主席徐才、教育部顾问高沂及学校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幕式。
1984年3月
《林砺儒教育文集》由我校出版社出版。
1984年3月
经校党委讨论决定,免去陶大镛的政治经济系系主任职务。
1984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陶秉福任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1984年3月
我校心理学系朱智贤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林崇德以优秀论文《小学儿童在运算中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这是我校培养的国内第一位教育学博士。
1984年4月
我校天文系光电探测研究室的3项科研新成果:瞬变光源颜色测定仪、L83型多波段光度计/辐射计、F-DM数字式辐照计/万用表在京通过技术鉴定。
1984年4月
我校召开1983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全校各系(所)、各单位的负责同志、先进集体代表、先进工作者及教职工共900人参加了大会。会议由党委副书记胡教贽主持。校工会主席、评选工作办公室主任刘亚堉报告了这次评选工作的经过与评选结果:校级先进集体22个,校级先进工作者30名,系级先进工作者168名。在此基础上评出3个先进集体和14名先进工作者,作为出席市教育系统“双先会”的代表。校党委书记陈静波在会上讲了话。
1984年4月
我校召开颁发博士学位证书大会,向林崇德、陈木法颁发博士学位证书。肖敬若、纵瑞堂、汪堃仁等校行政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负责同志,林崇德的指导老师朱智贤和陈木法的指导老师严士健出席了大会。
1984年4月
国际手联亚洲地区A级裁判员训练班、全国手球邀请赛在我校举行。
1984年4月
市委、市政府召开的首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先进单位表彰大会上,我校教育系被命名为1983年度文明单位标兵,学三食堂被命名为文明单位标兵。
1984年4月
我校举行1984年春季田径运动会。副校长肖敬若致开幕词。地理系分别获得学生男、女团体总分第1名和教工男女团体总分第1名。
1984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汪兆悌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之嶺、李意如任副所长;免去季国荣的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1984年4月
我校举行李大钊纪念殉难57周年大会,党委书记张静如介绍李大钊事迹,党委副书记胡斅贽介绍图书馆发现李大钊藏书《九通》经过,李葆华出席大会。钱玄同先生长子钱秉雄先生送回钱玄同在师大工作时借图书馆的明万历年刻本《草韵变体》一部,此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康生窃为己有,现送还师大图书馆归入善本书库。
1984年4月
中文系民间文学研究室为配合国家“六五”计划中的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的研究工作,召开了人类学派神话学讨论会,就产生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人类学派神学的基本观点,对中国现代神话研究的影响以及评价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1984年4月
我校为陈景磐、毛礼锐、陆宗达、李何林4位教授举行执教55周年暨80周年诞辰庆祝会。首都教育界人士刘导生、廖沫沙、高戈、王力、王瑶、王梓坤、沈一帆、牟小东、罗青及我校党政领导陈静波、聂菊荪、肖敬若和教育系、中文系师生代表200余人出席庆祝会。
1984年4月
北京台联青年组和北京市台联会,在我校举办了首都台籍学生五四联欢会。我校台籍全体学员和来自北京各条战线、大专院校的台籍青年150多人参联欢会。台联总部、市台联负责人徐萌山、吴英辅等出席了联欢会,并向青年祝贺节日。
1984年5月
在北京市高校第23届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代表队获得一组男、女团体总分第6名和女子团体总分第3名。
1984年5月
为纪念具有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我校举行“五四纪念亭”奠基仪式。当年曾亲身参加五四运动的老校友楚图南、初大告出席仪式并讲了话。
1984年5月
学校举行纪念“五四”运动65周年革命历史歌联唱大会,30多名同学演唱了史诗《东方红》中的26首革命历史歌曲。联唱后举行了火炬接力赛。
1984年5月
校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举行成立大会。应聘为我校文工团单人艺术顾问和艺术指导的仲伟、时乐蒙、鲁威、胡德风、傅庚辰、刘玉宝、冯光涛、赵光昌、韦彰、杨秋玲、吴珏璋等出席了大会,并接受我校颁发的聘书、校徽和赠送的纪念品。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陈静波、副主任胡恒立在会上讲了话。
1984年5月
我校教工书法协会成立,名誉会长为启功、会长为谢芳春。
1984年5月
经中共教育部党组研究,同意钱桐伯任北京师范大学总务长。
1984年5月
中共教育部党组通知,中央同意王梓坤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1984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陈忠文任校长办公室主任,免去其外事处处长职务;林碧君任外事处处长,免去其人事处副处长职务;秦景任人事处副处长;王英杰任外国教育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1984年5月
我校召开了班级以上体育卫生工作干部会议,传达了最近召开的北京市高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布置了我校今后的体育卫生工作。
1984年5月
国家计委、教育部纪检局派工作小组来校听学校领导汇报总体规划制定情况。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聂菊荪、肖敬若等参加汇报。
1984年5月
校党委举行扩大会,由规划工作组各专业小组分头汇报事业发展、人事编制、基建、仪器设备、图书等方面规划方案,分小组讨论。党委委员、校系主要领导参加了讨论。
1984年6月
我校制定出《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应届毕业博士研究生进行论文答辩的暂行办法》和《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暂行办法》,分别对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工作、学位论文答辩以及经费等作出明确规定,提出具体要求。
1984年6月
召开党政干部会,教育部副部长彭珮云来校宣布,国务院于5月29日任命王梓坤为我校校长。
1984年6月
国际比较协会理事、美国《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年鉴》主编、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和德国文学教授乌尔里希·威斯坦因应邀来校为中文、外语两系师生作题为《文学与艺术的关系》的学术报告。
1984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邬翊光、张文照、金雅玲、高如珊、刘改有、金玉华、任森厚组成中共地理系总支委员会,邬翊光任党总支书记,张文照、金雅玲任党总支副书记。韩绍祥调离地理系,由党委另行安排工作。
1984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陈永彬任教育系系主任;龚乃传、梁志燊、朴永馨任教育系副系主任;免去尹德新的教育系系主任职务,免去关端梧、林嘉绥的教育系副系主任职务。
1984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黄祖洽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免去其所长职务;王忠烈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吴猛任副所长。
1984年6月
我校召开教职工大会,人大常委白寿彝、人大代表王忠烈、政协委员陶大镛、王于畊在会上传达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精神。
1984年6月
我校有8项科研成功分别获北京市1984年度科技成果奖和市农业区划奖。获市科技成果奖的项目及其研制单位和个人是:(1)光栅编码位相型图像假形色方法(三等奖,物理系张静江、王书颖、刘禾、彭芳麟);(2)芳香胺参加的曼尼希反应(三等奖,化学系陈光旭、徐秀娟);(3)镭—铍中子源辐照家蚕卵增产实验研究(三等奖,低能所张萌芬、周瑞英);(4)电子辐照在电力半导体器件制造中的应用(三等奖,低能所钱思敏、刘安东、王炳林、王培德)。获市农业区划奖的项目及其研制单位和个人是:(1)北京市土地类型图(一等奖,地理系赵济、孙秀萍、象伟宁);(2)北京市地貌图(二等奖,地理系径李荣全、徐振浦、周国荣);(3)北京市土地资源评价(二等奖,地理系赵济、孙秀萍、周启鸣);(4)密云水库水资源调查(二等奖,生物系经希立、周云龙)。
1984年6月
化学系举办科学活动日,举行专题学术报告会和全系学术报告会。校长王梓坤参加活动。
1984年6月
我校举行板书和消灭错别字比赛,共有175名同学获奖。
1984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周之良任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彭万春、程树礼、石长庚任副主任;曲家齐任哲学系系主任,杨镜江、于凤梧、杨宝仁任副系主任。
1984年6月
为加强对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和领导,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建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属系一级单位)。
1984年6月
美国华盛顿希德威尔友谊学校中文班访华团师生应邀来我校和二附中参观访问。希德威尔友谊学校和师大二附中结成友好学校。
1984年6月
我校隆重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大会,124名党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发展党员464名,其中教师97名,包括教授5名、副教授13名、讲师54名、助教25名、学生351名、干部职工16名。参加今天宣誓大会的还有中文系75岁高龄的肖璋教授。化学系教授刘若庄在会上作了发言。
1984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并征得宣武区委教育部同意决定,陶卫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卢鲜明、李广钧、秘际韩任副校长。
1984年7月
我校举行1980级毕业典礼,共有1023名本科毕业生。校长王梓坤在讲话中希望他们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继承和发扬母校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为人师表,为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王校长在会上表扬了16名赴西藏、青海工作的同学和18名优秀毕业生。
1984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由林志渥、戴惠媛、向玉琴、李淑英、龚乃传、刘德华、陈强、陈孝彬、刘秀英组成教育系党总支委员会。林志渥任党总支书记,戴惠媛、向玉琴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4年7月
经中共北京市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建立中共马列主义教研室总支委员会。党委指定彭万春、李雪英、李超立、刘建和、靳淑先、石长庚和刘伟组成总支委员会,彭万春任党总支书记。
1984年7月
根据教育部(84)教计字139号文件规定,我校决定增加招收英语专业学生10人。
1984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胡斅贽不再兼任党委统战部部长职务;彭勃任党委统战部部长,周凤花任副部长;韩绍祥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兴业任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韩俊才任财务处副处长;王舜华任总务处副处长。
1984年7月
党委宣传部、组织部、青年部和团委联合举办第4期科学共产主义干训班,492名同学参加了学习。校长王梓坤作了题为《成才之路》的报告。
1984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张文启、郑修身、王新华、汪馥郁、宣兆凯、任家麟、杨宝仁、臧北燕组成哲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张文启任党总支书记,郑修身、王新华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4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同意肖毓洵、池无量、仇玉英组成图书馆学系直属党支部委员会,肖毓洵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1984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陶秉福任图书馆馆长,袁名敦、阎维卿、王孝元任副馆长。
1984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姚森任政治经济学系系主任,王同勋、许统乔任副系主任。
1984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许金更任苏联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4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建立老干部处。张延祜任老干部处处长,李亮珠任副处长。
1984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刘伯里任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免去林树昌的环境保护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1984年7月
校党委书记陈静波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讨论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师范大学第7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第四稿)。
1984年8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严希陵同志为基建处处长,免去其党委办公室主任职务;任命韩国斌为武装部部长,免去其基建处处长职务;任命李双利同志为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免去其无线电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84年8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何一平任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
1984年8月
我校男子排球队代表北京高校,在第2届全国11省市大学生“兴华杯”邀请赛中,力挫上届冠军复旦大学代表队,夺得冠军。
1984年8月
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北京大学等二十二所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的通知》,我校是国务院批准第一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
1984年8月
校友会筹委会成立,浦安修任主任。确定今后每年国庆节后第一个星期日为校友返校日,届时召开校友会理事会,讨论校友会工作,交流工作经验,开展学术活动。今年10月7日为校友返校日,正式成立校友会。
1984年8月
辅仁大学校友会筹委会成立,孟英任主任,马英林、胡恒立任副主任,并决定今后每年国庆节后第二个星期日为辅大校友返校日。·今年暂延一周,10月21日校友返校,成立辅仁校友会。
1984年8月
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研究决定,李式蕙任师大分校党委副书记。
1984年8月
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图书馆学系正式建立,自9月1日起启用“图书馆系”公章。
1984年8月
经中共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方福康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顾明远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胡恒立、李英民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于畊任北京师范大学顾问,免去其副校长职务;免去浦安修、胡斅贽的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职务;免去肖敬若、郭敬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职务;免去贾震的北京师范大学顾问职务。
1984年8月
党委举办中层干部暑期整党学习班,党代会代表参加,开始整党学习。中心议题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25日学习班结束。
1984年8月
经教育部党组批准,我校新的党政领导班子已组成,成员是:党委书记:陈静波;副书记:李家齐、胡恒立、李英民;校长:王梓坤;副校长:方福康、纵瑞堂、顾明远、金永龄(随后任命)。
1984年8月
经反复讨论修改,学校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经党政领导审查后正式报教育部。
1984年8月
山西省大同市王市长率代表团来我校访问,商谈请我校支援大同办学问题。校党委书记陈静波接待并签订了支援大同办云中大学的协议。王市长代表大同市政府赠送:“十年合作相得益彰”的条幅。
1984年9月
1984级新生今日入学,其中本科生1217名、专科生249名、研究生240名、中学政治课进修教师37名、干部专科学院175名。
1984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同意由程正方、赵中天、孟庆茂、陈琦、吴凤岗组成心理学系直属党支部委员会,程正方任直属党支部书记,赵中天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84年9月
受教育部委托,中文系举办“训诂学”进修班,该班21名学员来自全国19个省市高校,全部是讲师。该班课程将由陆宗达、俞敏、肖璋等教授担任。
1984年9月
学校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学校新领导班子与全校师生见面,校长王梓坤发表讲话,提出:要把我校建成为全国第一流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多贡献的重点师范大学。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等和中等学校的师资,以及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使我校成为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师范大学,为国家输送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建设人才,创出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校党委书记陈静波在开学典礼上讲话,宣布整党工作部署。1984级新生中本科生1217名、专科生249名、研究生240名、中学政治课进修教师37名、干部专科学员175名。
1984年9月
全体党员听取整党动员报告。党委副书记胡恒立讲党课。
1984年9月
学校任命连铗为苏联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4年9月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武装部委员会任命韩国斌为北京师范大学武装部部长;免去任奇智的北京师范大学武装部部长职务。
1984年9月
学校任命马本堃为物理系系主任;方福康不再兼任物理系系主任;王朝美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
1984年9月
我校参加国庆游行队伍去天安门总演习,我校设计制作的国庆游行彩车“优秀教师”,突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尊重与爱戴这一主题。
1984年9月
我校校友会筹备委员会和辅仁大学校友会筹备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在北京诸新闻单位工作的历届校友座谈会。我校校友会筹备委员会、辅仁大学校友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胡恒立出席了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工作的校友。
1984年9月
我校近万名师生员工和家属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中央戏剧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600多名师生参加了我校的集会。我校领导陈静波、王梓坤、方福康、李家齐、胡恒立、纵瑞堂、顾明远及中央戏剧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领导出席了集会。大会由校党委常委、青年部部长刘友渔主持,副校长方福康讲了话。我校文艺团体和中央戏剧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参加了联欢演出。
1984年9月
我校举行“欢度国庆,振兴师大”座谈会。校长王梓坤主持会议并讲话。参加会议的有1981年以来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同志;1983年教育系统市、校两级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代表;1983年工会系统评选的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以及中青年教师代表共200余人。
1984年9月
我校有关部门召开了有关“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学习讨论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历史系教授白寿彝,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著名书法家启功,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陶大镛,市人民代表、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堃仁,原校党委书记贾震,中文系教授钟敬文,天主教北京市爱国委员会副主席谢斯骏,民进中央常委胡梦玉,市人民代表林冰等各方面人士参加了座谈会。
1984年9月
经海淀区劳动服务公司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劳动服务公司已正式成立,开始对外营业。原知青社所属的部分业务工作并入劳动服务公司。魏德俊任公司经理,安东普、蒋锐光任副经理。
1984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同意由郁光影、刘有容、吕宪芝、陶秉福、蒋进组成图书馆直属党支部委员会,郁光影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1984年10月
学校任命肖兴华为科研处副处长。
1984年10月
APPLE微机(简称苹果机)协会北京分会在我校成立。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室主任荣树熙在成立大会上当选为会长。该会名誉会长、清华大学教授孟昭英,该会顾问、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专家吴几康,中国APPLE微机协会副会长、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尹俊华出席了成立大会。
1984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池无量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李英民不再兼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李景斋任图书馆学系党支部副书记。
1984年10月
近2000名北师大历届校友今日返校,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成立大会。校友会名誉会长周谷城、初大告、林一山、刘达、孟英、张珍,会长浦安修,副会长陈静波、王梓坤、何锡麟、高沂、聂菊荪、白寿彝、汪堃仁、苏庄、张斧、杜润生、于刚、冒海天、胡恒立,理事王于畊、方福康、谢芳春、马建民等出席了成立大会。校友会会长浦安修在大会上讲话。副会长、党委副书记胡恒立宣读校友会章程和理事名单,大会一致通过。校友会名誉会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副会长、北师大校长王梓坤,副会长、原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兼校长苏庄,名誉会长、五四运动我校被捕八名同学之一的初大告等,先后在会上讲了话。原教育部一司副司长郑启明、北大校友会及西南联大校友会代表参加了大会,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李传信参加大会并带来清华大学的贺信。
1984年10月
历史系20多名学生,参加了共青团北京市委组织的部分高等院校学生进行的青运史调查,今日举行总结会。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访问了我校老校友于刚、刘亚雄、林一山、高锦明、朱穆之、刘导生、雷任民等,写出了10余篇论文,受到了团市委的表扬。
1984年10月
校长王梓坤邀请我校近几年获得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举行座谈会,希望大家积极发挥作用,共同把学校办好。
1984年10月
我校学生社团协会成立。学生社团协会,是校团委、学生会领导下的学生社团管理机构。全校所有学生社团,需在协会统一领导下开展活动。
1984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由范小韵、汪宝熙、赵忠心组成教育科学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委员会,范小韵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1984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周之华任后勤部门党总支副书记。
1984年10月
学校任命毕淑芝为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迟恩莲为副所长;顾明远不再兼任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职务。
1984年10月
印度女历史学家、孟买大学历史系系主任教授赛义德博士来我校进行学术访问,会见了史学所所长白寿彝教授。两位教授就封建社会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
1984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周之良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刘木春任副部长;戴家干任团委书记;高新任校报编辑部副主任;免去胡恒立兼任的党委宣传部部长职务;免去韩绍祥的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职务;免去贾立民的团委书记职务(仍保留党委青年部副部长职务)。
1984年10月
学校任命张兰生为教务长,免去其地理系系主任职务;任命陈忠文为秘书长,免去其校长办公室主任职务;任命侯刚为校长办公室主任;任命韩绍祥为人事处副处长。
1984年10月
1000多名来自9省市、中国香港和美国的辅仁大学校友本日隆重集会,成立辅仁校友会。北京师范大学校领导王梓坤、方福康、李家齐、聂菊荪、浦安修等到会祝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友会代表也到会祝贺。
1984年10月
校党委宣传部、统战部召开师生座谈会,畅谈了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体会。
1984年10月
我校老校友、名誉教授邓昌黎返校,并向师生作学术报告,介绍近几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情况。
1984年10月
首都的研究生们在中山公园举办了“首都研究生‘为城市改革、为青年成才’科技文化咨询日”活动。这一活动是由我校和人大、北大、清华等15所院校的研究生会联合发起的。我校的12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这一活动。
1984年10月
我校举行学术讨论会,纪念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95周年诞辰。
1984年10月
校党委青年部、团委邀请了全国青年改革积极分子,湖北黄冈地区经委副主任程抱全、上海铁路局计算机中心主任陆丹和上海工艺编织厂厂长霍坚萍来我校作报告,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1984年11月
邓昌黎教授应邀来我校作题为《质子和反质子对撞机的物理》的学术报告。他还介绍了198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评授情况。学校有关领导、老校友老志诚、邓先生的老师褚圣麟及同学也参加了报告会。
1984年11月
我校自本学年起,对1983年以后入学的本科生实施人民助学金和人民奖学金相结合的办法,试行并逐步完善人民奖学金制度。
1984年11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有两项应用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其中,利用离子注入方法提高金刚石拉丝模使用寿命的新技术,是该所同航天工业部540厂共同试验成功的;采取电子辐照工艺控制半导体器件基区少子寿命的研究,是该所和北京变压器厂共同进行的。
1984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由孟月乔、严驳非、白爱珠、刘志典、刘乃发、王同勋、杜友为组成政治经济学系党总支,孟月乔任党总支书记,严驳非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4年11月
学校任命徐振溥为地理系副主任;免去张振春的地理系副主任职务。
1984年11月
经海淀区工商管理局批准,北京师范大学科技教育开发服务公司正式成立。开始对外营业,公司负责人:金永龄、陈忠文、王炳林。
1984年11月
学校召开校、系两级干部会,教育部副部长彭珮云代表教育部党组宣布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1984年11月
博士生王富仁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文学博士学位。这是我校培养的国内第一个文学博士。
1984年11月
我校女子体操队获得了北京高校体操比赛的乙组团体亚军。
1984年11月
历史系学生会、团总支发起和组织的春秋学社成立。这个群众性学术团体共有社员208名,聘请了白寿彝、何兹全等20余名学者、专家担任顾问,历史系系主任龚书铎先生担任名誉社长。
1984年11月
经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金永龄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1984年11月
我校举行了第3届研究生会成立大会。本届研究生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规模,调整了班子。现有委员30人,设学习、生活、宣传、体育、文娱、外联、勤工俭学7个部。会上确定了本届研究生会的工作重点:(1)加强研究生会的宣传和外联工作,把我校研究生在学术、生活各方面情况及时向外报道,建立起全国各大专院校研究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2)筹备成立“智力开发、技术咨询中心”,活跃我校研究生的学习气氛,为同学谋福利;(3)积极开展文体活动,活跃研究生的业余生活,为全体研究生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创造条件;(4)健全研究生的各项制度,筹备成立研究生代表大会,制定研究生会章程。
1984年11月
纵瑞堂任师资培训中心主任(兼),王德昭任副主任,刘友渔任副秘书长;胡祖英任自然科学处处长,肖兴华任副处长;郭静媛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周克平任生产设备处处长,郝锡、刘永昌任副处长;陈文新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魏清仙任师资培训中心培训部主任,徐金明任师资培训中心交流部副主任。免去王德昭的化学系副系主任职务,胡祖英、肖兴华、郭静媛的教务处副处长职务,周克平的天文系副系主任职务,郝锡、刘永昌的科研处副处长职务的。
1984年11月
华南师大副校长黎克明来我校就高校改革问题作报告。
1984年11月
学校任命王山为总务处房产科科长。
1984年12月
北京四中校友会北师大分会成立。北京四中校长刘铁岭和校友会筹委会秘书长禹启中出席了大会。大会推选四中1922年毕业生陆宗达任会长,沈树桢、赵继周、朱鼎勋、邢其华、朴永馨任副会长,王彬任干事长,刘沪、周明为干事。
1984年12月
我校受教育部委托,申请使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全国性的师资培训交流中心。
1984年12月
完成工22、23教工住宅、副食店、大锅炉房等工程,总基建面积26597平方米。
1984年12月
引进10万元以上大型教学、科研设备有:气相色谱仪、超速冷冻机、连续单频扫描染料激光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68万元)、双单色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65万元)。
1984年12月
我校共招收研究生259人,其中,博士生24人,硕士生235人。至此,我校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923人。
1984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胡景浩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刘沪任数学系党总支委员。
1984年12月
校刊《北京师大》自今日起由半月刊改为周刊,更名为《师大周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同志为《师大周报》题写了刊名。
1984年12月
我校召开各党委常委和各总支(直属支部)书记整党学习会,校党委书记陈静波就我校前一段的整党工作情况和如何进一步开展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讨论等问题作了发言。
1984年12月
500名师生集会,纪念“一二·九”运动49周年,校友会名誉会长,“一二·九”时期师大地下党支部书记林一山,民先队首任队长高锦明等在会上介绍了“一二·九”运动时的情况。会后举行“一二·九”纪念亭奠基仪式。
1984年12月
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研究,决定北京师范大学分校建立党委。李式蕙任党委书记,尹金翔任党委副书记;孙煜任分校校长,金国华、李继续任副校长。
1984年12月
我校根据校长王梓坤的建议,举行座谈会和记者招待会,倡议由国家确定每年9月在全国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并将该月的一天定为教师节。陶大镛、启功、朱智贤、钟敬文、赵擎寰、黄济等出席座谈会。
1984年12月
学校任命贺允清为中学政治课研究中心主任;梁仲华为社会科学处处长,马樟根为副处长;管甲仁为数学系副系主任。
1984年12月
校长王梓坤签发了1984年度受奖人员名单,一等奖获得者21名;二等奖获得者155名。
1984年12月
我校党委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校党委书记陈静波在会上分析了师大整党应该抓的主要问题,布置了今后的整党工作。
1984年12月
我校为鼓励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今年开始招收保送生。第一批保送生共44名。
1984年12月
学校任命吴国庆、程泉寿、容军为化学系副系主任。
1984年12月
王梓坤校长赴加拿大讲学,方福康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
1984年12月
九三学社北师大支社召开了新年茶话会。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和我校党委统战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1984年12月
经教育部研究,同意方福康兼任研究生院院长,童庆炳、王桂筠任副院长。
1985年1月
自1月起,我校在财务管理制度上开始实行校系“两级管理,一级核算”的制度。
1985年1月
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与我校化学系协作研制成功的防治番茄病毒的Ns-83耐病毒诱导剂,于1月由农牧渔业部主持通过鉴定,并开始批量生产。
1985年1月
外国教育研究所毕淑芝、迟恩莲撰写的论文《苏联教育制度的几次改革》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优秀理论文章”三等奖。
1985年1月
校附属实验中学邀集教育界名人及历届校友聚会,祝贺张玉寿先生执教50周年。
1985年1月
副校长方福康主持校长办公会,讨论关于在学生中进行教学改革的建议,决定采取6项措施:(1)提高招生质量,扩大保送生的点与面,并着手筹办少年班;(2)扩大选修课比例,强调文理科相互渗透,尤其要注意理科向文科渗透;(3)允许优秀学生跳级、免修、提前毕业,要注意选拔和培养尖子学生;(4)在不改变教学课程总课时的前提下,减少课堂授课时数,增加学生自学时间;(5)采取积极措施,尽快解决公共外语教学问题;(6)注意加强计算机知识的教育。
1985年1月
我校基建任务较往年有较大增加,即将开工的项目有:化学楼(2—9层,17800平方米,1987年交工)、五层家属宿舍楼(两栋,房间全部为3间一套,约100套。总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年内计划开工的有:进修教师宿舍(高层塔楼,7800平方米),家属宿舍塔楼(8000平方米)、北区锅炉房(1100平方米)。年内预备项目有:图书馆新馆(12000平方米)、师资培训中心大楼(5层,500平方米)。今年年内可以交工的项目有:工23楼(3812平方米)、生地楼附属建筑、研究生宿舍楼、学生食堂、浴室等。
1985年1月
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应邀来校举行音乐讲座。
1985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岳谦任人事处副处长;朱正威任北师大附属中学校长;韩俊才任财务处处长;陶卫任普通教育处处长。
1985年1月
国家计划委员会发文同意我校使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1985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周蕖任外国教育研究所直属党支部书记;免去岳谦的外国教育研究所直属党支部书记职务。
1985年1月
在中央绿化委员会和团中央在甘肃省兰州市联合召开的青少年绿化祖国表彰大会上,我校被授予“突击队先进单位”称号。
1985年1月
经教育部批准,我校研究生院正式成立,副校长方福康兼任院长。校党政领导方福康、陈静波、顾明远、纵瑞堂等出席了成立大会。
1985年1月
生物系举行集会,祝贺汪堃仁先生执教50周年。
1985年1月
新建教七楼及500座阶梯教室竣工。
1985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中共艺术教育系直属支部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杨立梅、张小梅、杨精练组成艺术教育系直属支部委员会;杨立梅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1985年1月
据统计,我校理科各系(所)1984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311篇(其中国外66篇),撰写并出版科学研究专著18本,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成绩。我校在1984年取得的理科科研成果有许多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数学系汪培庄副教授的《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一书获得全国优秀科学技术书目纪念奖;化学系刘若庄教授的《化学反应机理及反应途径的量子化学研究》一文,在他1984年年底赴美国夏威夷举行的“太平洋盆地化学联合会”上报告后,得到了国际量子化学研究专家们的很高评价,认为该项研究工作达到了国际水平。我校1984年在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25项成果中,有15项属于国内首创,其中有4项已申报创造发明奖,有14项已推广应用。天文系郝允祥等人研制的L83型多波段光度计/辐照计、F-DM型辐射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研制的“插接兼容式汉字终端与插接兼容式汉字处理系统”,化学系余尚先、周菊兴等研制的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BD-3单液型PVA系丝印感光胶,低能所张国良等研制的“氮离子注入提高天然金刚石拉丝模使用寿命技术”等,都已通过了有关部委鉴定,并已投入批量生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5年1月
我校接受联合国儿童基金的资助,由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合作研究学前教育问题。第一期到1989年年底,资助项目包括设备、人员培训和研究费用。
1985年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建立中共中学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总支委员会,由张鸿宾、唐淑芬、谭玉轩、饶光华、梁梅芳组成总支委员会,张鸿宾任党总支书记,唐淑芬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2月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会在我校举行。
1985年2月
郝允祥任天文系主任,赵树荇、于祥符任艺术系副主任,幸霓峰任成人教育处处长兼教务办公室主任,袁行榘任外语系主任,尚世铉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刘忠敏任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
1985年2月
北师大校友会和辅仁校友会理事会联合举行春节茶话会。
1985年2月
教育部党组任命王振稼为北京师范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免去浦安修的北京师范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职务。
1985年2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学科评议组第2届成员名单,我校9位同志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第2届成员。他们是:陶大镛、张静如、顾明远、黄济、田继宗、俞敏、严士健、黄祖洽、孙儒泳。
1985年2月
我校召开校系两级干部会,传达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讨论和布置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副校长方福康就所要进行的诸项改革工作谈了校长办公会的意见。
1985年3月
教育部批准我校举办少年班,将从华北、东北、四川、江西、湖南等省区招收20名少年大学生。
1985年3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北京市出版局评为1984年“优质书”。
1985年3月
我校沈小峰和汪培庄合写的论文《模糊数学中的哲学问题初探》获得《哲学研究》(1980—1984年)中青年作者优秀论文三等奖。
1985年3月
世界银行代表团与我校实验中学、第二附属中学和实验小学的教师座谈,了解我校普通教育方面的情况。
1985年3月
我校协助燕山石油化学工业公司建立的北师大燕化附属中学正式成立。
1985年3月
为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校工会组织部分女教职工召开座谈会。校长王梓坤,党委书记陈静波,副书记李家齐、李英民,工会主席刘亚堉出席了会议。
1985年3月
化学系尹承烈副教授与有关同志合作研制的腈纶荧光增白剂通过了技术鉴定。
1985年3月
校友会主持开办的北京老年人大学开学。
1985年3月
日本桐荫学园工业高等学校研修团一行123人来我校参观考察。
1985年3月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我校建立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是学校工作的咨询机构。王梓坤任主任委员,陈静波、汪堃仁、浦安修、方福康任副主任委员。
1985年3月
英国外交部官员马丁·戴维信、费姆·义·赫尔来我校座谈中国高等教育问题。
1985年3月
李宗伟任天文系副系主任,王均广兼任天文系副系主任,冷鸿恩任中学政治课教育研究中心杂志社副社长,钱瑗、葛澹云、邓容初、濮阳翔任外语系副系主任。
1985年3月
经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北师大专利事务所正式成立。该机构归属自然科学处,任务是:(1)受学校法人代表和发明人的委托,承接各发明创造者在申请专利前的咨询和代理申请业务;承办专利许可证贸易;代理涉及专利的一切法律事务。(2)开展专利知识的宣传普及。(3)开展有关专利法以及实施的科学探讨研究。
1985年3月
我校举行集会,欢迎以萨姆·努乔马为首的西南非洲人民组织代表团来校访问,支持纳米比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1985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刘玉华任机关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靳淑先任马列主义教研室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3月
我校举行“三·一八”殉难烈士纪念碑落成典礼。当年刘和珍、杨德群、范士融的同学和北师大的老校友参加了落成典礼。
1985年3月
校党委召开全校党员大会。党委书记陈静波就形势和整党工作作了报告。
1985年3月
学校召开毕业生工作会议。校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顾明远和教育部学生司调配处处长胡守律参加了会议,并就如何正确理解、贯彻文件精神和搞好毕业分配工作发表讲话。
1985年3月
我校召开表彰从教30年教职工大会。这次表彰的703人都是1954年以前即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校领导向他们颁发了光荣证书和证章。
1985年3月
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办公室召开利用第二个大学发展项目贷款校长会议,正式分配师资培训交流中心200万特别提取款(用于购置设备、培训教师)。我校副校长纵瑞堂出席。
1985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建立中共天文系总支委员会,由王钧广、朱光华、范英、刘景春组成天文系党总支委员会,王钧广任党总支书记,朱光华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建立中共北师大二附中总支委员会,由厉益森、高云、吴观玉、刘爱英、常学谦、李文英、林福智、王国仁组成中共二附中总支委员会,厉益森任党总支书记,高云、吴观玉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3月
副校长方福康会见了英国高等教育代表团。代表团与我校师资培训中心负责人座谈了师资培训问题。
1985年3月
严士健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赵桢任数学系系主任,陆善镇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邝荣雨、沈复兴任数学系副系主任;贺允清兼任《中学政治课教学》杂志社社长。
1985年3月
瑞士大使馆参赞周铎勉先生来校了解瑞士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外事处处长林璧君与周先生就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1985年3月
教育部批准我校建立中学教学法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宗旨是统一协调各系中学教学研究室的工作,开展对中学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和试验,培养教学法研究生,并为教育系开选修课。
1985年3月
文科学报优秀论文授奖会下午举行,校长王梓坤向18篇获奖论文的20名作者颁发奖金和证书,并发表讲话说:“北京师大要想与国内外第一流的学校竞赛,就必须多出、快出名人、名作、名专业。‘名人’包括有卓越贡献的专家、教授、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青年的业务骨干;‘名作’包括论文、著作和科学研究成果”。
1985年3月
我校1955年即办有函授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为办好成人教育,学校决定成立成人教育处,筹备恢复函授教育,自暑假起招收函授生。
1985年4月
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教授何克抗等研制成功的“插接兼容式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在西安全国微型机展交会上荣获二等奖,并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
1985年4月
生物系生态教研室王汶成成功研制数字显示温度计,设计质量已达到国际上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生物系已与我校科技开发公司合作,将数字显示温度计投入生产。
1985年4月
管甲仁任数学系副系主任。
1985年4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了学生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会议,党委书记陈静波以及各部、处、系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教务长张兰生、总务长钱桐伯分别向同学们介绍了我校教学和后勤工作的计划及改革措施。
1985年4月
江西省副省长、我校校友柳斌返校访问,与部分江西同学座谈。
1985年4月
荷兰教育科学大臣底特曼先生率荷兰教育科学代表团一行6人来我校访问。副校长方福康接待了荷兰贵宾。
1985年4月
我校召开了“四·九血案”37周年纪念会。在京的一些老校友和我校部分学生参加了这次会议。党委副书记胡恒立主持了会议。
1985年4月
美国玛哈礼特国际大学校长彼凡·默利先生及随员8日来我校,与副校长方福康、生物系系主任、物理系系主任、教育系系主任和部分教授座谈。10日、12日,彼凡·默利校长、约翰·哈哥林先生和斯特莱克先生为生物系、物理系、教育系师生作了关于统一场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讲演。
1985年4月
谢纪峰任中文系副系主任;胡岗任物理系副系主任;顾明远兼任高校干部进修班主任,马鸿儒任高校干部进修班副主任;苗中正任总务处副处长。
1985年4月
校长办公会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干部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暂行办法》,对申请对象、申请手续、资格考试、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安排等作出明确规定。
1985年4月
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金宏达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中国现代文学博士之一。
1985年4月
天文系邀请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张和祺、理论研究室李晓卿、太阳研究室叶式辉给系里师生作专题报告。
1985年4月
世界知名数学家、华盛顿大学教授、美国数学会科学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家研究中心委员会委员桂多·韦斯教授被聘请为我校数学系客座教授。张禾瑞、蒋硕民、严士健、孙永生、赵桢、陆善镇等老师以及数学系部分学生参加了受聘仪式,并听取了韦斯教授的学术报告。
1985年4月
学校秘书长陈忠文会见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校长拉考斯特和外事处处长瓦利,双方商讨了两校可能合作的领域。
1985年4月
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同意物理系在原研究室基础上成立系统理论教研室、固体物理教研室及光学与原子物理教研室。
1985年4月
为加强史学研究的建设,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古籍研究所成立陈垣研究室。
1985年4月
经教育部批准,我校6个新建专业今年开始招生。这6个专业是:政教系经济管理专业、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物理系固体及离子束物理专业、系统理论专业、无线电电子学系教育技术专业和计算机教育专业。
1985年4月
日本老舍研究学者柴垣芳太郎拜会我校中文系钟敬文教授。
1985年4月
历史系系主任龚书铎会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
1985年4月
世界银行教学局代表二神童成来我校访问,与我校现代化教育研究所座谈社会教育中的电视教育问题。
1985年4月
我校招收的少年班,将实行后分专业的特殊培养措施:这批同学进校后暂不分专业,先在数学系集中学习两年,到第三学年根据本人特长、志趣和学习情况,分别插入数学、物理、固体及离子束物理、系统理论、无线电电子学、教育技术、计算机教育、天文等专业学习,学制仍是4年,主要培养目标为高等学校师资和科技工作者。
1985年4月
我校召开1985年春季运动会,约1900名学生、教职工参加。
1985年4月
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省“招贤引才,开发西北”赴京宣讲团驻我校工作,并举行报告会,我校已有一批本科生、研究生表示愿意去边疆工作。
1985年4月
北京高校京剧、昆曲艺术学会在我校成立。
1985年4月
我校召开第16次学生代表大会。
1985年4月
金铭院、滕子敬、谢三祥、崔大国任体育系副系主任。
1985年4月
北京市决定将各高校分校联合起来组成联合大学,我校的文理分校均划归联合大学。
1985年5月
我校中文系教授、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在全国书法家协会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1985年5月
我校王梓坤、阎金铎、何香涛、吴凤岗、卢云亭、陈浩元被中国科普创作协会接纳为会员。
1985年5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怀特及助手来我校进行为期8天的学术访问。
1985年5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治应邀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1985年5月
全校446名优秀团员、219名优秀团干部、38个先进团支部受到校团委的表彰和奖励。
1985年5月
我校召开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全校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和部分文科系所的干部参加了会议,传达贯彻4月16日至24日中宣部、教育部召开的马列主义理论课改革座谈会精神。
1985年5月
世界知名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理论物理和数学系教授、黑洞理论的创始人霍金先生来我校讲学。
1985年5月
我校经教育部、劳动人事部批准,成立附属技工学校,将在初中毕业生中招
收烹调专业学员40名,学制为3年。
1985年5月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运动心理学专家奥里克来我校实验幼儿园进行学术考察。
1985年5月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东方部主任王省吾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为我校图书馆学系举办的高校图书馆馆长进修班、西文图书编目短训班讲授图书分类与主题法,同时开展图书馆学学术交流活动。
1985年5月
任命田继宗为体育系系主任;免去刘伯奇、贾希孝、吴金山体育系副系主任职务。
1985年5月
教育部体育司批准我校筹建体育科学研究所。
1985年5月
我校召开全校党员大会。党委书记陈静波代表校党委做集体对照检查,并向全校党员做了个人对照检查。校长王梓坤、党委副书记李家齐均作了讲话。
1985年5月
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在我校建立儿童心理研究所。
1985年5月
由意大利锡耶纳大学教授兰左尼、罗马大学教授斯卡拉和洛瓦利3人组成的环境生物学代表团来校访问。
1985年5月
校长王梓坤在全校大会上发表讲话,提出办好北师大的远景规划和近期要抓好的8件大事:(1)继续深入进行教学改革;(2)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管理;(3)鼓励师生员工的拔尖人才;(4)加强管理;(5)做好评定职称工作和工资调整工作;(6)大力开展学术活动;(7)有步骤地开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教育;(8)继续努力做好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工作。
1985年5月
阎金铎任中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卫兼任中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平任校医院副院长。
1985年5月
副校长顾明远会见日本神户女保大学校长鰺坂二夫、学生部长榎茂鰺行、教务部长松平进一行。
1985年5月
美国教师代表团一行13人来我校与教育系教师座谈。
1985年5月
我校召开共青团第10次代表大会,大会号召全校团员、青年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为祖国富强人民富裕做贡献。
1985年5月
我校化学系无机教研室稀土卤化物科研小组与低能所联合研制成功的“RA-1型稀土卤化物灯”通过技术鉴定。
1985年5月
我校召开校系两级党政干部会,校长王梓坤传达全国教育会议精神。
1985年5月
我校举行美国、英国留学生学习结业仪式。副校长顾明远出席并讲话。
1985年5月
我校数学系1982年招收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唐守正、郑小谷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1985年5月
我校师生500多人举行集会,热烈欢迎委内瑞拉民主行动党领导人、委内瑞拉前总统、社会党国际副主席卡洛斯·安德烈斯·佩雷斯等委内瑞拉贵宾。校党委书记陈静波、副校长方福康出席集会。
1985年5月
根据北京市红十字会的要求,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建立我校群众性卫生救护团体“北京师范大学红十字会”。由校医院院长郭万升兼任会长。校工会、总务处和校学生会各出一名副会长。常务工作由校医院负责。关于组建红十字会的各项具体工作,由校医院组织安排。
1985年6月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提高教育质量,校长办公会决定制定《本科教学的十二项规定》,及贯彻十二项规定的8个附件。
1985年6月
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我校1985届共有141名研究生获硕士学位,7名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85年6月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S.科恩应聘担任我校哲学系客座教授。
1985年6月
我校在全国科技成果交易会上的成交额超过了1100万元,在参展的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一。胡启立、何东昌到我校展室参观。
1985年6月
校书法协会发起“书法献英雄”活动,启功先生挥毫作书“保卫边疆”。
1985年6月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的奥斯丁·斯万森先生来我校与教务处副处长郭静媛就教育行政管理问题进行交流。
1985年6月
7日下午,首届全国技术成果交易会结束,我校参展的技术成果交易额达到1133万元,约占教育部系统的十分之一。8日下午,教育部科技司宣布,授予我校教育部科研成果一等奖,并向学校和有关个人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1985年6月
我校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成立,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系系主任张厚粲任服务中心主任。
1985年6月
教育部正式批准,在我校校内建立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设培训、信息资料、交流咨询3个业务部和1个办公室。副校长纵瑞堂兼中心主任,王德昭任副主任。该中心既是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的服务机构,又是我国培训高校师资的基地。
1985年6月
由校长提名,原教育部批准,我校第2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由以下24人组成:方福康(主席);顾明远、刘若庄、郭预衡(均为副主席);尹承烈、孙儒泳、孙永生、朱智贤、刘家和、齐振海、严士健、何香涛、何兹全、汪堃仁、周廷儒、张至善、武吉华、张静如、俞敏、钱瑗、黄济、黄祖洽、喀兴林、童庆炳。
1985年6月
国际著名数学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托马斯·耶赫,应我校数学系的邀请来我校进行为期两周的讲学活动,并受聘为我校数学系客座教授。上午举行受聘仪式。
1985年6月
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公布试行《关于本科教学改革的十二项规定》。
1985年6月
北师大中学政治课骨干教师进修班(第三期)举行结业典礼。教育部中教司副司长卓晴君、我校副校长顾明远、党委副书记胡恒立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了典礼。
1985年6月
我校书法协会为庆祝协会成立1周年举办书法展览,展出启功、郭预衡、刘乃和以及学生作品近60幅。
1985年6月
副校长顾明远会见南斯拉夫教育考察团全体成员,并介绍我国的教育政策和体制。
1985年6月
校分房委员会主任、副校长金永龄主持召开房委会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北师大教职工住房分配和管理条例》的各项原则。
1985年6月
化学系无机教研室研制的BSD-包核蓝色颜料通过技术鉴定,填补了我国化工颜料的又一项空白。
1985年6月
副校长方福康会见美国肯特大学副校长若克·泰瑞,双方就两校进一步交流等事项交换了意见。
1985年6月
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我校原心理学系的儿童心理研究室扩建为儿童心理研究所。朱智贤任所长,吴凤岗(兼任)、林崇德任副所长。
1985年6月
数学系举行仪式,聘请美国数学家丹尼尔·斯乔克为该系客座教授。
1985年6月
美中教育基金会儿童早期教育专家帕克斯来我校幼儿园进行学术交流。
1985年6月
经校长碰头会研究,同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建立李大钊研究室。
1985年6月
刘友渔任学生工作处处长(兼),赵鹏、周伦启、蔡维任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赖春明任成人教育处副处长。
1985年6月
美国地理学家波桑教授一行来我校访问。
1985年6月
美国水处理专家雅宁翰博士来我校访问。
1985年6月
我校低能所与电子工业部十二所合作研制的“I型液态金属离子源聚焦离子枪”通过技术鉴定。
1985年6月
以社会科学教育教授格兰·金为团长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师代表团来我校访问。
1985年7月
我校举行党员宣誓大会。1040名老党员和270多名新党员参加大会。党委书记陈静波在会上讲话。
1985年7月
我校政治经济学系更名为经济系,新增设经济管理专业,并于暑期开始招生。
1985年7月
校长办公室主持召开了我校第一次档案工作会议,各系、所、部、处有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强调各单位必须重视档案工作,把它纳入有关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中去。
1985年7月
研究生院召开了建院以来第一次研究生工作会议,研究生院院长方福康主持了会议。各系所负责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
1985年7月
学校举行1985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共有826名本科毕业生。王梓坤、陈静波、纵瑞堂、顾明远、李家齐、胡恒立、张兰生、刘友渔等出席。校长王梓坤出席典礼并讲话。
1985年7月
任命杨钊为史学研究所副所长,免去刘淑娟的史学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1985年7月
由全国政协委员萨空了、廖沫沙、项子明、贾震等组成的调查工作组来我校召开座谈会,了解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情况。王梓坤、陈静波、顾明远等校领导出席了座谈会。
1985年7月
美国政府方面组织的中国历史文化考察团一行21人,在我校进行为期两周的学习,今日离京。
1985年7月
美国科学院院士、当代著名数学家、南开大学数学所所长陈省身教授,应校长王梓坤之邀来我校作“微分几何50年(1990—1950)”的学术报告。王梓坤、方福康、赵桢、陆善镇、蒋硕民以及数学系师生500余人参加。
1985年7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并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此“细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制定的。
1985年7月
化学系和阜外医院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联合主持了“新的心肌灌注显像剂99mTc-特丁基异腈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成果鉴定会。此项研究填补了我国国内空白。
1985年7月
马列所为台籍班和宣传干部班举行毕业典礼。全国台联副会长郭平坦、国内部部长徐兆麟、市台联会长吴英辅、副会长蔡耕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筠、校长王梓坤出席了毕业典礼。
1985年7月
数学系副系主任沈复兴通过了以《格值模型论及其力迫法与一些具有哥德巴赫性质的可换环和不具有哥德巴赫性质的可换环》为题的博士论文答辩。
1985年7月
历史系为我校业余大学历史专业首届毕业生举行毕业典礼,何兹全教授为174名同学颁发本科毕业证书。校长王梓坤出席典礼并讲话。
1985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体育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同意由许建辉、谢三祥、吴增乐、金铭院、谷文英、徐永昌、邢志和组成体育系党总支委员会;许建辉任党总支书记,谢三祥、吴增乐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7月
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制的“计算机中文信息库”通过部级技术鉴定,这是我校在汉语语词处理手段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1985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总支委员会的选举,同意由王玉坤、惠连江、张兰英、王章维、刘小林、胡青钰、熊源发组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党总支委员会;王玉坤任党总支书记,惠连江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7月
经国家教委批准,我校成立教育管理学院,同时撤销高校干部培训班。顾明远任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兼),李之保、冒海天任副院长。
1985年7月
我校化学系将钼红颜料、钼黄颜料、包核蓝颜料这3种新开发的颜料品种无偿地转让给延安地区,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援老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受延安地区行政公署的邀请,自然科学处和化学系组成的考察学习小组,赴延安学习和实地考察,并具体落实上述成果无偿转让的签字事宜。
1985年8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王忠烈在国际玻姆物理学会1985年度年会上,被授予该学会“科学委员”称号。
1985年8月
教师节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为我校题词:普及教育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实现社会主义四化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同志们的光荣历史使命。
1985年8月
我校学生向前线将士捐赠书画的交接仪式在杭州举行。校团委及校学生会社团协会的代表将我校捐赠的书刊3000余册、字画60余幅移交给“将门虎子”杨少华所在师部。
1985年8月
学校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研讨会,原全国教育工会主席、现中国教育工会分党组书记方明,北京市教育工会主席孙军,我校党委副书记李家齐,副校长顾明远,校工会主席刘亚堉及全校29个单位的部分党、政、工会干部以及教师、职工代表参加了会议。
1985年8月
在北京参加“首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的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代表应邀来我校参观访问。
1985年8月
校长王梓坤授予马耳他共和国总统阿加塔·巴巴拉女士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育学博士学位,并颁发证书。这是我国第一次向外国元首授予名誉学位。
1985年8月
我校教师学衔委员会成立,48位同志被聘请为该委员会的委员,其中有教授24人,副教授20人。
1985年8月
校团委召开由各系团总支书记参加的共青团工作研讨会。会议着重就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领域以及基层团组织的建设等问题进行讨论。
1985年8月
学校召开各系、所、部、处党政干部会。会上宣布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学衔委员会,公布《北京师范大学关于教师学衔的评定、授予及教师职务的聘任办法》及《北京师范大学关于评定教师学衔的外语要求》两个文件。
1985年9月
学校决定设立陈垣奖学金,以纪念陈垣校长。
1985年9月
我校决定正式成立留学生部暨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仲哲明任留学生部主任兼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
1985年9月
1985年我校共录取硕士生360名,博士生23名,研究生班研究生97名。
1985年9月
化学系量子化学研究室主任刘若庄教授应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邀请讲学,并被该校授予Moshinsky讲座访问教授。这一称号该大学每年仅授予国际上有突出成果的教授。
1985年9月
我校外语系教授郑敏应美国科学院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邀请,赴美进行为期1年的讲学。
1985年9月
我校为庆祝教师节举行专题报告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胡乔木来校慰问师生,并作报告。
1985年9月
全校师生员工及二附中、实验小学全体师生,一附中、实验中学、燕化附中、实验幼儿园、师大幼儿园的师生代表14000多人隆重集会,热烈庆祝我国第一个教师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等来校慰问广大教职工和同学。校党委副书记胡恒立主持大会,校长王梓坤首先讲话。赵紫阳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我校师生员工,向全国的教师们和一切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并发表重要讲话。
1985年9月
图书馆学系举办学术报告会和教学经验交流会。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馆长马丁博士和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馆长郑纲之先生讲授大学图书馆的建筑与服务,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大学图书馆的行政和业务,美国图书馆系教育等。系主任袁名敦在会上报告全国图书馆情报专业教育会议精神。
1985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北师大出版社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黄家来、王述、陈永康、胡云富、魏孟富、李春梅、刘秀兰组成出版社党总支委员会;黄家来任党总支书记,王述任副书记。
1985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生物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周广元、周静茹、史桂英、付奎、康保娥、李兆华、柳惠图组成生物系党总支委员会;周广元任党总支书记,周静茹任副书记。
1985年9月
在第一个教师节之际,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美籍华人学者丁乃通教授到我校拜访了著名民间文艺学者钟敬文教授,向他表示节日的祝贺。
1985年9月
吴猛任副总务长;仲哲民任留学生部主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林璧君任留学生部副主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副主任;张鸿宾、谭玉轩、金春芳任中学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润湖任自然科学处副处长;章志光任心理学系副系主任;匡锦瑜任无线电系副系主任;石恕文任普教处副处长;陈惇任中文系副系主任;管甲仁任审计处副处长;刘美任数学系副系主任;马鸿儒、庄梅初任教育管理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免去仲哲明的中文系副系主任职务,杨圭南的无线电系副系主任职务,吴凤岗的心理学系副系主任职务,管甲仁的数学系副系主任职务,马鸿儒的原高校干部进修班副主任职务。
1985年9月
我校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建民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马建民于8月30日在京逝世,终年74岁。
1985年9月
学校举行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成立大会。我校校长王梓坤、党委书记陈静波、副校长方福康、顾明远、纵瑞堂等参加成立大会,国家教委有关方面负责人也参加大会。
1985年9月
我校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亨稷师范大学签订关于教育及科学合作协议书。
1985年9月
我校学生心理学会邀请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方掬芬来我校作题为《儿童文学艺术与儿童心理学》的报告。
1985年9月
我校召开“高等物理教育研究座谈会”。会议决定成立全国“高等物理教育研究协作组”,其常务机构设在我校,物理系李平副教授担任组长。教委高教一司副司长郑启明、我校副校长顾明远出席会议并讲话。
1985年9月
学校举行茶话会,表彰并慰问在暑期及教师节期间辛勤工作的党政及后勤部门同志。王梓坤、陈静波、方福康、纵瑞堂、李家齐、胡恒立等学校领导到会,总务长钱桐伯在会上汇报工作。
1985年9月
我校棋艺研究会召开成立大会,天文系教授何香涛当选为研究会会长,方福康、金永龄等27位棋艺爱好者担任首届理事会理事。
1985年9月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开始执行。
1985年9月
由文化部委托我校图书馆系举办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干部专修科举行开学典礼。文化部副部长丁峤、国家民委文化司副司长殷海山、我校副校长顾明远等到会并讲话。
1985年9月
供研究生专用的宿舍学13楼竣工。
1985年10月
为规范全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生院将有关文件汇编成《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手册》,并印发各系(所)贯彻执行。主要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北京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条例》、《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等。
1985年10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历史系第一副主任、美国史专家理查德·M.艾布拉姆斯教授应邀来我校进行为期4周的讲学活动。
1985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建立北师大心理学系党总支;由程正方、赵中天、孟庆茂、陈琦、吴凤岗组成心理学系党总支委员会,程正方任党总支书记,赵中天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小组,陈静波任组长,方福康、胡恒立、刘友渔任副组长。
1985年10月
学校召开由各系、所主任,学衔评定委员会主任,各部、处长,各总支书记参加的干部会议。校长王梓坤在会上布置学期工作要点,副校长纵瑞堂在会上报告我校施行教师职务聘任制试点的进展情况,党委书记陈静波在会上谈了加强学生思想工作的问题。
1985年10月
千余名校友返回母校,共庆建校83周年。校领导、校友会理事会的成员及500多名校友出席大会。校长王梓坤在大会上发表讲话。
1985年10月
在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倡议下,由国家计委、中央教科所、北京大学经济系和我校经济系联合发起的北京教育经济学研究会正式成立。
1985年10月
数学系举行仪式,聘请比利时数学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比利时科学院院士奥斯泰根为我校客座教授。
1985年10月
数学系举行庆祝会,祝贺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蒋硕民、赵慈庚2位教授执教50周年。
1985年10月
我校召开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讨论会,副校长顾明远主持了研讨会。全国教育科学会会长张承先到会并讲话。
1985年10月
美国副总统布什先生的夫人巴巴拉·布什到我校参观实验幼儿园。
1985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马列主义教研室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彭万春、靳淑先、李超立、李雪英、刘建和组成马列主义教研室党总支委员会;彭万春任党总支书记,靳淑先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天文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王钧广、朱光华、范英、马文章、张保洲组成中共天文系总支委员会;王钧广任党总支书记,朱光华、范英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化学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孙兆祥、郝淑荣、李连江、何少华、何绍仁、刘云起、吴永仁组成中共化学系总支委员会;孙兆祥任党总支书记,郝淑荣、李连江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外国教育研究所直属支部的选举结果,同意由周蕖、毕淑芝、周卓滌、曲恒昌、宋文宝组成中共外国教育研究所直属支部委员会;周蕖任直属党支部书记,毕淑芝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85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数学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池无量、胡景浩、史志刚、刘沪、王敬庚、丁尔升、周美珂、郑小谷、刘美组成数学系党总支委员会;池无量任党总支书记,胡景浩、史志刚、刘沪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物理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马燮如、沈芳、焦梦周、朱尔恭、孙岳、王迪瑚、黄宁宁、夏萍、田强组成物理系党总支委员会;马燮如任党总支书记,沈芳、焦梦周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外语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郭子玉、田瑞厚、张立成、谢秀忱、林洪、袁行榘、邓蓉初组成外语系党总支委员会;郭子玉任党总支书记,田瑞厚、张立成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10月
经校党委同意,原校学生会民族事务办公室改名为民族工作办公室,直属党委统战部领导。
1985年10月
刘秀芳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杨立梅任艺术教育系副系主任;高奉仁任艺术教育系副系主任(兼职);王文瑞、张晞奕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郭玉秀任研究生院管理处副处长;凌惠娟、朱莱英任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副主任;白绍勤任科技教育开发服务公司副经理;张锦斋任实验中学副校长。
1985年10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刘再复应邀来我校作了题为《近年来我国文学发展新趋势》的学术讲座。
1985年10月
经校长办公会讨论,任命唐玲为计算中心副主任。
1985年10月
我校举行著名教育家、体育家,我校原校长袁敦礼先生诞生90周年纪念大会。
1985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免去周之良的党委宣传部部长职务(专做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张文启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免去其哲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魏德俊任哲学系党总支书记。
1985年10月
国家教委《中国人名辞典》办公室召开工作会议,传达天津会议精神,研究释文编写。我校经党委审定上报入选名单93人,经平衡后初定我校50人。我校人名词典释文编写组侯刚、章文苓、张美妮、刘美出席。
1985年10月
生地楼建成,生物系、地理系迁入教学。
1985年11月
第二次中国感光研究会代表大会和学术报告会在成都召开。我校化学系感光树脂研究室余尚先被选为该研究会的理事。
1985年11月
我校化学系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卫生部药检所在我校举办新的心肌灌注显像剂99mTc-TBI学习交流班。来自16家医院和科研单位的同志参加这次学术活动。
1985年11月
学校召开全校党员大会,党委书记陈静波代表校党委在会上作整党总结。
1985年11月
澳大利亚教育科学研究委员会主席、著名的心理测验专家巴瑞·麦果教授应邀来我校作了有关心理测验理论的最新成果的学术报告。
1985年11月
我校业余党校正式成立。成立大会由党委副书记李家齐主持,党委书记陈静波、副书记李英民及各系、所、部、处的党总支负责人出席大会。陈静波为学员上了第一次党课。
1985年11月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段君毅来我校,就如何贯彻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精神,在大学生中发扬“一二·九”运动光荣传统与部分师生进行了座谈。校党委书记陈静波、副书记胡恒立等出席了座谈会。北京市委教育部长汪家镠到会并讲话。
1985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无线电电子学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吴碧华、何一平、吕瑞民、尹俊华、张开敬组成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吴碧华任党总支书记,何一平、吕瑞民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11月
北京市高校乒乓球比赛结束,我校女队获团体和单打冠军。
1985年11月
孙岳任外事处副处长,沈绮云任师资培训中心信息资料部副主任。
1985年12月
本年引进10万元以上大型教学、科研设备有:穆斯堡尔谱仪、示波器、微机开发系统、脉冲YAG泵浦染料激光器、NCK86-100M计算机、超速离心机、光学多道分析器、电子能谱仪(93.7万元)、图像处理系统(192万元)。
1985年12月
本年除完成生地楼、研究生宿舍外,还新建学生宿舍、浴室、变电室等附属建筑,总基建面积14150平方米。
1985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张小梅任艺术教育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85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建立中共教育管理学院总支委员会;由许根琬、徐群、杨淑贞、张勉、朱兆民组成教育管理学院党总支委员会,许根琬任党总支书记,徐群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12月
罗马尼亚中央委员、罗马尼亚国务委员、罗马尼亚社会主义民主团结阵线全国委员会执行主席、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塔玛拉·玛丽亚·多布林来我校参观访问。
1985年12月
北京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我校举行。
1985年12月
学校举行“一二·九”纪念亭落成典礼。典礼由校党委副书记胡恒立主持,学校党政领导陈静波、方福康、李家齐以及聂菊荪、浦安修等出席。
1985年12月
我校天文系成功观测到哈雷彗星。
1985年12月
成人教育处主持召开我校函授大学各分部(站)工作会议。
1985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中文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龙德寿、白起兴、李绪湘、李德芳、林银生、杨聚臣、邹红、李修生、孙敬同组成中文系党总支委员会;龙德寿任党总支书记,白起兴、李绪湘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12月
接中共中央中委〔1985〕260号通知,同意方福康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免去陈静波的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职务。
1985年12月
学校召开庆祝“一二·九”运动50周年纪念大会。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我校党政领导陈静波、方福康、浦安修以及部分“一二·九”时期的老校友出席了庆祝大会。
1985年12月
校团委文体部和校学生会文艺部联合主办纪念“一二·九”歌咏比赛。
1985年12月
首届全国原子分子碰撞及应用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召开。开幕式上,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胡济民教授和我校党委书记、副校长方福康教授分别作了讲话。
1985年12月
我校化学系高分子材料研究室研制的桐油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
1985年12月
国家劳动人事部部长赵东宛来我校,与部分教师座谈高校学衔评定的落实工作,纵瑞堂、王树人等出席会议。
1985年12月
我校外国教育研究所召开庆祝会,庆祝建所20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副秘书长郝克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健,中宣部教育局局长陆钦仪以及我校校长王梓坤、副校长顾明远等有关方面领导到会祝贺并就我国教育科学研究问题发表讲话。
1985年12月
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马樟根任社会科学处处长,余俊任数学系副系主任,向玉琴任教育系副系主任,李修杰、薛志祥任修建处副处长,吴猛兼任房产处处长,吴永仁兼任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容军兼任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苗中正、王舜华任伙食处副处长;免去梁仲华的社会科学处处长职务,魏得俊的总务处处长及劳动服务公司经理职务,薛志祥、苗中正、王舜华的总务处副处长职务。
1985年12月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应邀来我校作了题为《我的教育思想》的专题报告。
1985年12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启立来我校,就高校的学衔评定工作进行情况及存在问题,听取了我校领导汇报。听取汇报并参加座谈的还有国家劳动人事部部长赵东宛,国家科委副主任滕藤及国家教委有关负责同志。
1985年12月
由我校党委副书记李家齐、党委青年部部长刘友渔及校团委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慰问小组赴石家庄陆军学校,慰问荣立战功或受到嘉奖的我校1984届毕业生张元生、陈寅、刘尧,并应邀参加了石家庄陆军学校召开的庆功大会。
1985年12月
国家教委总结评价小组一行7人来我校,对我校由世界银行贷款的第一个大学发展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世界银行为我国提供的第一个大学发展项目是一个开发项目,全国有28所大学受益。我校接受贷款金额是580万美元。
1985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朱光华、张孝吉、来永春、王维国、王皖虹、何陆战组成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总支委员会;朱光华任党总支书记,张孝吉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教务部门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幸霓峰、刘永昌、潘国琪、朱菜英、张淑玲组成教务部门党总支委员会,幸霓峰任党总支书记。
1985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批准中共历史系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由景存玉、白光耀、郭大钧、刘彦江、张宏毅、史革新、耿向东组成历史系党总支委员会,景存玉任党总支书记,白光耀、郭大钧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5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李淑英任教育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向玉琴的教育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85年12月
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应邀来我校,向全体师生员工祝贺新年。同我校师生一起欢度新年的还有:国家教委副主任杨海波、彭珮云和北京市委常委、教育部部长汪家镠等。
1985年12月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我校方福康教授和马本堃教授新增为博士生指导教师。
1985年12月
我校印刷厂举行庆祝会,庆祝建厂30周年。副校长纵瑞堂及出版社等有关单位领导到会向该厂全体职工表示祝贺。
1986年1月
我校1985年度“三好”学生名单公布,共有557名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
1986年1月
学校召开由各系、所、部、处党政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传达广东教改会精神,布置放假前校内主要工作安排。校领导王梓坤、方福康、顾明远、纵瑞堂、李家齐、胡恒立、李英民等参加会议。根据国家教委的部署,我校负责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目录修订工作。
1986年1月
学校举行参战校友事迹报告会,邀请张元生、陈寅、刘尧3位参战校友及石家庄陆军学校三大队副政委王东、十五中队教导员孙大槐为千余名师生代表作参战事迹报告。校长王梓坤、校党委书记方福康、校党委副书记李家齐、副校长顾明远及党委青年部、体育系、化学系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报告会,李家齐在会上讲话。
1986年1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主持研制的国家“六五”攻关科研项目“医疗用品辐射灭菌消毒”技术通过国家级鉴定。
1986年1月
研究生院召开理科研究生导师经验交流会。数学系陆善镇、物理系马本堃、化学系尹承烈等导师在会上发言。
1986年1月
北师大业余文艺团体“北国剧社”正式成立,举行庆祝会。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特意为北国剧社发来贺词:“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北国剧社聘请了部分老戏剧家、戏剧专家和领导担任顾问和艺术指导。校长王梓坤应聘担任剧社的名誉社长。
1986年1月
国家“六五”重点科研项目《教育投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例和教育投资经济效益分析》评审鉴定会在桂林召开,我校经济系王善迈负责的《我国和苏联、东欧国家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比较》和教育系林志渥、靳希斌负责的《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等3个项目均通过了鉴定。
1986年1月
我校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参加大会代表共计281人,市教育工会主席孙军、市高教局局长庞文第以及兄弟院校的有关同志应邀出席。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29人组成的执委会,表决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房屋分配和管理试行条例》,选出12名代表参加房屋分配委员会。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决议》。
1986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后勤部门党总支的选举结果,同意由何家斗、周之华、王惠兰、安东甫、陈建都、苗中正、郭万升、陈凤岐、李修杰、于成林、陈磊组成后勤部门党总支委员会;何家斗任党总支书记,周之华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6年1月
我校第9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由执行主席王维国主持。大会听取了第8届校工会主席刘亚堉的工作报告、石长庚的《工会财务工作报告》和刘云英的《工会经费审查报告》,以上3个报告均获得通过。执行主席贾晨宣读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教书育人、优质服务、为人师表活动的倡议书》。校党委书记方福康、副书记李家齐和执行主席向9个荣获1985年先进部门工会的单位颁发了奖状。
1986年1月
北京市高教电教协会第4届年会在我校召开。我校生物教学录像片《褐藻》、中学教学录像片《李白及其庐山诗》及幻灯片《种子植物的外部形态》获优秀奖。
1986年2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到我校参加中青年教师座谈会。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彭珮云,国家教委办公厅主任李健、《中国教育报》总编潘铭等陪同来校。校长王梓坤在座谈会上向李鹏等领导同志汇报了我校的工作情况,方福康、顾明远、金永龄、陶卫、吴猛、马樟根、张启元、袁行榘先后发言。李鹏在座谈会上说,教育工作很重要,要搞好教育工作必须搞好师范教育,国家教育应该在师范教育方面多下力量。教师是教育行业的“工作母机”,而师范大学正是生产这种“工作母机”的。北师大在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中肩负着比其他学校更为重要的任务,希望北师大的教职工能增强信心,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多做贡献。座谈会后,李鹏、何东昌、彭珮云等专程去教工宿舍看望了白寿彝、启功、汪堃仁等几位70多岁高龄的老教授,赞扬了他们的工作,并虚心向他们请教。李鹏告诉校党政负责人说,要尽量为这些老先生创造好的条件,使他们在晚年工作、学习、生活得更好。
1986年2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党组发布“关于王振稼等同志的职务任免通知”,同意我校党政领导班子的调整:王振稼任副校长,免去其纪委书记职务;郝允祥任副校长,任期4年;李家齐兼任纪委书记。
1986年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中学政治教育中心党总支的选举结果,同意由梁梅芳、许惠英、唐淑芬、李洪波、饶光华组成中学政治教育中心党总支委员会;由梁梅芳任党总支书记,许惠英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6年2月
校党委召开校系党政负责人会议,党委书记方福康在布置本学期工作时强调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形式、政策、理论、法制的学习教育;二是政治思想工作队伍的建设及工作研讨;三是继续抓好党建工作。
1986年2月
校行政召开校系(部、处、所)党政负责人会议,宣布学校干部任免事项,布置本学期学校工作。王梓坤、纵瑞堂、王振稼、郝允祥出席了会议。
1986年3月
国家教委在京召开全国各省市电教馆及部分高校参加的“卫星电视教育、教材工作会议”,副校长郝允祥及有关同志参加,会上确认我校承担的任务是:(1)为卫星电视教育试播阶段择优推荐近年来录制的中小学教师所需的录像节目;(2)为满足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试播阶段重新录制教育学和心理学系列讲座;(3)从实际出发,组织我校各系、所力量,发挥电教优势,切实为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做贡献。
1986年3月
在国家教委文科科研课题招标中,我校选报的5个项目全部中标。它们是:哲学系齐振海教授的“认识发生学研究”、甘葆露副教授的“体制改革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中文系黄药眠教授的“中外文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比较研究”、苏文所刘宁教授的“苏联当代文学理论述评”;史学所刘家和教授的“论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1986年3月
日本桐荫学园学生访华学习交流团一行102人来我校参观、访问。
1986年3月
世界银行为我校教发展提供的第一个贷款项目“中国大学发展项目”在我校完成。我校接受贷款的总金额为580万美元。
1986年3月
曾三次蝉联中国象棋全国女子冠军并第一个赢得女子“特级大师”称号的中国象棋青年运动员谢思明,被批准进入我校中文系学习。
1986年3月
校工会为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召开部分女教职工座谈会。校长王梓坤代表学校向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约一半的女教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
1986年3月
校系领导会议召开。校长王梓坤、秘书长陈忠文分别传达何东昌在国家教委1986年工作会议上就当前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提出的六点意见,李鹏、胡启立在会议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1986年国家教委工作计划要点。
1986年3月
儿童心理所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将主持编写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心理学工具书《心理学大词典》,在该词典编委会召开的第二次主编会上,基本确定了该词典有10余个分卷,300余万字,涉及1万多个编目。
1986年3月
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在我校隆重集会,纪念“三·一八”惨案60周年,祭扫刘和珍等3位烈士的纪念碑。
1986年3月
“北京师范大学与石家庄陆军学院共建精神文明大会”在化学系礼堂举行,校长王梓坤、军校宋双来政委及北京军区政治部、市委教育部、团中央大学部、团市委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和我校胡恒立、王振稼、刘友渔等参加。会上双方领导谈了两校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意义和作用。
1986年3月
地理系邬翊光副教授荣获第2届“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
1986年3月
国家教委在我校召开有全国6所重点师范大学参加的高等师范院校“七五”师资规划调研会,强调发展基础教育的关键是师资问题。
1986年3月
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著名幼儿教育家关瑞梧教授逝世,终年79岁。
1986年3月
在北京市委和市政府召开的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我校有1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级、6项科研成果荣获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这7项获奖项目分别是:环科所王华东等从事的“北京东南郊环境污染及其防治途径的研究”项目(国家级三等奖)、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研制的“计算机中文信息库软件系统”项目、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不饱和聚酯树脂纽扣中试”项目(以上为市级二等奖)、低能所研究的“医用辐射塑料器皿”项目、化学系研制的“新的心肌灌注显像剂”和“99mTC-特丁基异腈的研究”项目、化学系从事的“左旋18甲基炔诺酮的体内过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项目、环科所从事的“北京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预测研究”项目(以上为市级三等奖)。
1986年3月
在北京市社会治安社会秩序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我校被评为市级“社会治安社会秩序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王梓坤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
1986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批准离休老干部直属党支部的选举结果,同意由张殿选、李峰、胡斅贽、杨兆英、叶辉组成离休老干部直属党支部委员会;由张殿选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1986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马燮如任教育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免去其物理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1986年3月
美国莱特大学副校长柯爱连夫妇到校访问,商谈进一步扩大两校校际学术交流等问题。
1986年4月
日本九州大学校长田中健藏一行到校参观访问,校长王梓坤、教务长张兰生等与客人进行了座谈,并初步拟定合作协议。
1986年4月
校研究生会举办我校首届研究生学术节,邀请校内外8名著名专家学者为研究生作学术报告,14家出版社和新华书店来校举办大型书市,同时举办了反映我校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的展览,有20余名研究生获优秀论文奖。
1986年4月
天文系教授何香涛、副教授童彝在世界天文界的最高组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9届年会上发表两篇论文,何香涛作了关于类星体辐射方面的学术报告,童彝作了关于“三维旋涡星系的泊松方程解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论文、报告均被收入大会会议记录。
1986年4月
副校长顾明远与美国康尼狄格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布克先生会谈,双方就互派留学生、扩大校际交流等问题达成了协议。
1986年4月
北国剧社排演的莎士比亚戏剧《第十二夜》、《泰门》在首都剧场参加莎士比亚戏剧节演出。
1986年4月
1986年春季田径运动会举行。20个系所665名学生和51个单位1275名教职工报名参加比赛。
1986年4月
校行政召开全体教师和机关、后勤等各单位代表大会,副校长纵瑞堂报告了我校教师职务聘任制试点工作情况并布置今后工作。经国家教委审核批准,我校有权审定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副校长郝允祥报告本学年度经费情况,校长王梓坤报告学校近期工作要点。
1986年4月
校党委召开全校教师、干部大会,白寿彝、严梅和、王于畊、陶大镛传达了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精神。大会由校党委书记方福康主持。
1986年4月
由副校长顾明远教授任主编的、有600多万字、22个分卷、约2万条词目的巨型工具书《教育大词典》开始编纂。
1986年4月
我校数学系教师谢宇被授予北京市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表彰她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1986年5月
由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中,我校有13项科研成果获奖。包括:一等奖1项: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地理系赵济等与北京大学等5所院校合作项目)。二等奖5项:(1)感光性高分子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化学系余尚先等);(2)插接兼容技术与插接兼容汉字处理系统(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等);(3)离子注入形成浅结和离子束感生界面混合机理研究(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王忠烈等);(4)无穷质点马氏过程与q过程研究(数学系严士健等);(5)拓扑代数与模糊数学(数学系汪培庄。该项目由教委协商与川大合项)。优秀科研成果7项:(1)多重傅立叶级数的临界球形Riesz平均(数学系陆善镇);(2)有机反应机理、分子间作用力的量化研究(化学系刘若庄等);(3)纽扣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化学系周菊兴等);(4)类星体的研究(天文系何香涛等);(5)硅光电池作传感器的光照度计系列(天文系郝允祥等);(6)中国新生代自然环境演变(地理系周廷儒等);(7)核辐照技术及其应用(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张荫芬等)。这次奖励是教委系统首次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它主要是对1978年以来科研成果的总结。
1986年5月
经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批准,我校环科所赵俊琳作为第3次南极考察队正式队员,实施我校申报的南极环境地球化学分析的考察计划。该项目是国家教委系统唯一获准参加南极科学考察的项目。
1986年5月
学校召开系处级干部会。校长王梓坤强调,要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和学风,树立正气,要与校内不正之风作斗争。并根据校内情况,提出7条治理措施。
1986年5月
我校与中国政法大学律师事务所签订聘请法律顾问合同,冯钧、王德生两位律师被聘为我校法律顾问,这是我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聘请常年法律顾问。
1986年5月
北京市委决定,我校启功先生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市分会副会长。
1986年5月
“模糊数学原理探索讨论班”第一次讨论在我校举行。国防科委副主任、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我校校长王梓坤教授,党委书记方福康教授及部分校内外专家、教师、研究生参加了讨论会。钱学森在讨论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探索模糊数学原理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我校汪培庄教授在讨论会上作了题为《模糊数学原理探索》的学术报告。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我校启功教授在会上提出了语言、书法和绘画中的模糊性问题,方福康教授就科学发展中的精确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意见。
1986年5月
我校第6期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正式开学。学员来自1984、1985两个年级,共145人。
1986年5月
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与华北终端设备公司联合研制的DHP-300型汉字打印终端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年5月
国家教委、北京市委在我校联合举办“年轻知识分子成长道路”汇报会。教委副主任杨海波、中宣部副部长腾藤、市委教育部部长汪家镠、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袁纯清及我校校长王梓坤、党委书记方福康和北京市70多所大专院校的师生代表共计1300多人参加大会。
1986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吴碧华任党委组织部部长,免去其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免去何秀琴的党委组织部部长职务。
1986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贾书圣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书记。
1986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对党委部门总支的选举结果,同意由钱兴崑、刘玉华、李双利、赵鹏、刘木春、纪会议、张予矛组成党委部门总支委员会。钱兴崑任党总支书记,刘玉华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6年5月
国家教委批准我校成立实验仪器厂。
1986年6月
《光明日报》社史学版主编李桂海来我校作题为《在我国学术研究中的百家争鸣》的报告。
1986年6月
低能核物理所王忠烈、刘伊犁、胡仁元等人的主要科研成果“离子束感生原子混合反应机制及硅化合物形成规律研究”和来永春、李国辉、张通和、周瑞英、罗宴等人的主要科研成果“离子注入浅结工艺和电参数控制”合项,获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年6月
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全国总工会授予中文系张之强副教授“全国职工教育先进教师”奖章。
1986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行政部门党总支的选举结果,同意由岳谦、安美玉、王魁京、韩玉珍、许珍亭组成行政部门党总支委员会。岳谦任党总支书记,安美玉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6年6月
个旨在探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继承与交流问题的学术座谈会在我校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教授主持这次会议,首都一些高校及科研单位的部分知名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与会者围绕如何看待当前中国文化传统面临的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及如何继承我国文化传统等问题进行讨论。
1986年6月
化学系量子化学教研室刘若庄教授、傅孝愿教授的科研项目被评为国家教委优秀科研成果。
1986年6月
著名抗日歌曲《到敌人后方去》的词作者、我校老校友赵启海夫妇,应学校邀请返回母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访问。
1986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苏联文学研究所直属党支部的选举结果,同意由王德枢、许金更、郑海凌组成苏联文学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委员会,王德枢任直属党支部书记,许金更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86年6月
由民主德国国民教育部部长玛戈特·昂纳克夫人为首的民主德国教育代表团来我校参观访问。
1986年6月
为期12天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国际讨论会结束。此次会议由国家教委委托我校主持召开,全国4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生院(处)负责人,部分省市招办负责人,以及日本、美国的专家、教授70多人参加。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到会讲话。
1986年7月
校党委召开表彰优秀党员、先进党支部大会。李英民代表党委宣布109名优秀党员和14个先进党支部名单,并宣布化学系系主任吴永仁被授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校领导向优秀党员和先进党支部代表颁发奖状和证书。
1986年7月
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首次利用双线电视和电话线路慢扫描传输静止画面等技术,成功地接传了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建筑工程国家学术会的实况,并把该会北京分会场的情况传到温哥华。加拿大驻华公使佩德森,城建部副部长周干峙、杨慎,总工程师许溶烈,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校长王梓坤及国内有关单位50多人,与加方与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
1986年7月
我校研究生院、校社会科学处和中文系共同召开了全国民间文学研究生首届学术讨论会。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近30名民间文学研究生参加。会议邀请法国巴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马蒂厄博士和联邦德国华裔学者梁雅贞博士作相关学术报告。钟敬文教授作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论的报告。
1986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籍之伟任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
1986年7月
学校任命郭玉秀为研究生院管理处处长。
1986年7月
我校与石家庄陆军学院首届军事夏令营圆满结束。
1986年7月
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利用双向卫星电视,在北京和加拿大的温哥华之间,举行国际远距离学术会议。
1986年8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第3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名单。我校普通心理学等7个学科增列为博士点,张厚粲等11位教授新增为博士生导师,12个学科增列为硕士点。
1986年8月
经国家教委党组批准,我校副校长顾明远教授成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小组成员。
1986年8月
我校第7次党代表大会召开。校党委书记方福康代表第6届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李家齐代表第1届纪委作工作报告。27日下午,大会正式选举产生由31名同志组成的第7届党委和由11名同志组成的第2届纪委,并通过两个报告。何东昌代表国家教委党组到会表示祝贺。
1986年9月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我校增加11位博士生导师和11个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11位博士生导师是:化学系刘伯里、数学系汪培庄、低能所王忠烈、生物系王永潮、外语系郑敏、历史系龚书铎、中文系张紫晨、心理系张厚粲、史学所刘家和、教育系王策三和马列所张静如。11个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专业为:体育理论、遗传学、经济地理、教育技术学、科学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语言学和儿童文学。
1986年9月
学校召开“30年教龄教职工表彰会”,王梓坤、方福康、胡恒立、李家齐为100多名执教30年的教工颁发荣誉证书。工会主席刘亚堉致贺词。
1986年9月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副总理鲁·罗赫利切的夫人玛尔·罗赫利切科娃来我校参观实验幼儿园。
1986年9月
学校举行全校大会庆祝教师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等领导出席。校长王梓坤发表讲话,教师代表许嘉璐、学生代表韩蔚先后发言。校领导和来宾向我校的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集体代表和校先进工作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品。82岁高龄的邓颖超以老校友的身份向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祝贺。北京市副市长陈昊苏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讲话。出席大会的还有国家教委副主任杨海波,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市委教育部部长汪家镠,中宣部教育局局长陆钦仪及部分高校校领导和王光美、刘皓风、陈叔亮、孟英等部分老校友。
1986年9月
我校在教师节表彰先进工作,共评定校先进181人。其中授予“先进工作者”27人。
1986年9月
学校召开校、系党政负责人会议,布置本学期工作。
1986年9月
国家教委党组批复,同意我校第7次党代会选举结果。方福康、王梓坤、王振稼、王树人、李家齐、李英民、吴碧华、张文启、严驳非、胡恒立、顾明远为党委常委。方福康任党委书记,李英民、胡恒立任党委副书记;李家齐任纪委书记。
1986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严驳非任党委青年部部长;刘木春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
1986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李德芳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
1986年9月
校党委书记方福康在全校党总支书记及党委各部门负责大会上,传达“全国高校、科研院所领导班子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
1986年9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北京中心,成立华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负责华北地区高等师范学校培训工作。
1986年9月
校低能所与北大技术物理系联合研制的“核参数测量和测量装置以及高亚倍加器氘束脉冲化装置”,在我校通过技术鉴定。
1986年9月
以日本京都女子大学校长羽溪四明先生为首的私立大学校长恳谈会中日友好访华团来我校访问。
1986年9月
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我校1986届共有133名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名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11人(理科52人,文科59人)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
1986年9月
中国致公党北京师范大学支部举行成立大会。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伍禅、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任宁芬、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席蔡其侃及我校部分党政领导参加。致公党北师大主委吴豪德在会上发言。
1986年10月
我校共青团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蒋建宁代表本届团委作阶段工作报告。会议增补15位同志为团委委员,增补8位同志为团委常委。
1986年10月
我校交叉学科研究会成立。该研究会是以校内青年教师为主组成的学术团体,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我校的科学研究为宗旨。姜璐担任会长。王梓坤任研究会名誉会长。
1986年10月
建校84周年联欢会暨从教50年以上高龄教师表彰大会举行。校友会副会长、党委副书记胡恒立主持,副会长副校长方福康代表学校致辞。
1986年10月
以印度人类资源开发部部长助理安·鲍狄亚为团长的印度政府教育代表团来我校参观访问。
1986年10月
校长王梓坤签署任免通知,任命陈忠文、马燮如为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友渔为秘书长;免去陈忠文的秘书长职务,刘友渔的学生工作处处长职务。
1986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心理系党总支的选举结果,同意由程正方、舒华、彭龄、吴凤岗、张玉尘、陈琦、林奇芸组成心理系党总支委员会;程正方任党总支书记,舒华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6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许统乔任经济系党总支书记;免去严驳非的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86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免去刘友渔的党委青年部部长职务。
1986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并经共青团北京市委同意决定,蒋建宁任团委书记,王竞任团委副书记;免去戴家干的团委书记职务,洪立平的团委副书记职务。
1986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纪会议任党委保卫部副部长。
1986年10月
国家教委直属6所师范大学校长座谈会在我校举行。会议就高师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高师间协作和开展国际间交流等问题进行讨论。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何东昌,副主任刘忠德到会并讲话。教委师范司、督导司、师资办的负责同志也到会听取讨论并就各自主管工作发表意见。
1986年10月
千余名辅仁校友参加校友返校日活动。大会增聘启功等6位名誉会长,增选王振稼等4位副会长。名誉会长王光英捐赠给师大5万元人民币作为奖学金。校友会副会长胡恒立主持大会,王光美会长、日本拓殖大学教授欧阳可亮校友、侨居美国的大学教授王方宇校友、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彭勤菑校友、侨居加拿大的著名古诗词专家叶嘉莹校友、德国汉学刊物《华裔学志》主编弥维礼校友、香港陈振基校友等相继在会上讲话。
1986年10月
参加中央教育行政学院普通中学思想教育研讨班的京津沪等9省市的100余名中学校长来我校参观。
1986年10月
埃塞俄比亚国家教育部成员来我校参观访问。
1986年10月
天文系研究的2厘米波段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观测技术通过技术鉴定。该项技术已居世界前列,填补了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一项空白。
1986年10月
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在艺术系建立音乐教育公共教研室。
1986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副校长方福康教授率领我校教育代表团,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行为期13天的参观访问和学术交流。
1986年10月
全国高校劳动服务公司研究会第3届年会在我校召开。国家教委副主任刘忠德、劳动人事部党组成员张志坚、培训就业局局长华荫昌、部分高校的校领导及来自275所高校劳动服务公司的35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
1986年10月
经国务院批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进行调整和增补,我校何兹全教授担任该委员会委员。
1986年10月
校党委原副书记石森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石森于今年10月10日逝世,终年70岁。
1986年10月
捷克斯洛伐克教育部第一副部长契萨士率领的捷克教育代表团来我校访问。
1986年10月
我校环境科学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赵俊琳作为我国第3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离开青岛锚地,开始向南极进发。
1986年11月
菲律宾大学教育学院代表团应邀来我校访问。
1986年11月
由我校化学系研制成功并由江苏省无锡县前洲纽扣树脂厂投入试生产的“锡山牌”B-701纽扣专用不饱和聚酯树脂通过产品鉴定。
1986年11月
我校生物系实验仪器厂王汶成研制的硅PN结温度传感器数字温度计、热电偶自动冷端补偿数字温度计、数字式控温仪三项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
1986年11月
低能核物理所李国辉、罗晏、阎凤章研究的白光瞬态退火技术通过鉴定,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国际水平。
1986年11月
我校向国家教委申报破格提拔的6位中青年教授全部得到批准。6位教授是:林崇德、罗里波、陈木法、胡岗、杨展如、梁灿彬。
1986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建立中共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中心直属支部;由向隆本、徐秀珍、林钧礼组成计算中心直属支部委员会;向隆本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1986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建立中共图书馆学系总支委员会;同意由李景斋、洪立平、袁名敦、王酉梅、倪晓健组成图书馆学系党总支委员会;李景斋任图书馆学系党总支书记,洪立平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6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魏秀英任教育科学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86年11月
以苏联作协理事会书记、俄罗斯联邦作协理事会书记、苏联最高文学奖——列宁奖金获得者、著名苏联诗人伊尔戈·伊萨耶夫为团长的苏联作家代表团来我校访问。
1986年11月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名誉教授、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和夫人东亚科技医学历史图书馆副馆长鲁桂珍博士,应邀来校访问。
1986年11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理科重点学科评估会议,为向国家教委申报重点学科做准备。会议评出我校理科12个重点学科:细胞生物学、古地理学、理论物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态学、应用数学、物理化学、放射化学、天体物理学、粒子束固体物理学、有机化学、基础数学。
1986年11月
应朝鲜金亨稷师范大学邀请,校党委书记、副校长方福康教授率领我校教育代表团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参观访问。
1986年11月
我校第17届学生代表大会、首届学生常设代表会议开幕。校长王梓坤等领导、市学联及兄弟院校学生代表出席。我校是第一次设立学生常代会。
1986年11月
我校与国家教委办公厅签订“关于设立国家教委科学技术管理中心问题协议书”。
1986年12月
专家楼、留学生楼、管理学院教学楼及24、25住宅楼、新粮店竣工。全年竣工基建面积21910平方米。
1986年12月
历时5年,经过多次上下协商、校级平衡,我校73位专家、教授入选《中国名人大辞典》,我校《名人大辞典》释文编写组完成全部释文稿,并经专家本人审定后报国家教委《中国名人大辞典》办公室。
1986年12月
本年引进的1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有:气相色谱仪、扩展电阻仪(32万元)、液相色谱仪、人工气候仪、多功能极谱仪、元素分析仪、旋光仪、多道(800室)分析仪、电子顺磁共振仪、红外分光光度计、离子束分析装置(136.9万元)。
1986年12月
我校同意恢复学前教育研究室。该研究室在1965年建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研究室活动停止。
1986年12月
文科各系所共出版专著(含教材、教学参考、普及读物)116部,译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915篇、译文8篇。朱智贤、林崇德合著的《思维发展心理学》、黄济的《教育哲学》、朴永馨的《试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受到社会学术界、理论界好评。
1986年12月
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同意设立国际技术协作开发部,陈忠文兼任部长。
1986年12月
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平壤建材大学校长林根福为团长的朝鲜高校校长代表团一行10人来我校参观访问。
1986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周美柯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
1986年12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文科重点学科评估会议,为向国家教委申报重点学科准备。会议评出我校文科13个重点学科:发展心理学、民间文学、汉语言文学及汉语史、教育基本文献学、世界经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教育史、文艺学、中国近现代史。
1986年12月
校应用化学研究所与原兵器部协作研制的“导静电不饱和聚酯树脂地面”技术,在山西省阳泉市通过部级鉴定。
1986年12月
社会科学处、自然科学处负责同志在校长办公会上汇报我校重点学科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措施。
1986年12月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伊里亚·普利高津教授到我校讲学,并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
1986年12月
我校首届戏剧节开幕。北京市副市长陈昊苏、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克强等领导同志及吴雪、吴祖光、毛金钢、兰光、夏淳等老戏剧家专程来校祝贺。陈昊苏、王梓坤等先后讲话。
1986年12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于振华等22人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
1986年12月
我校聘请日本东京春秋学院院长欧阳可亮先生为客座教授。
1986年12月
低能所承担的“辐射食品保险研究”项目通过专家鉴定。
1986年12月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和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共同发起的项目“中加语言培训中心”签字仪式在我校举行。加拿大使馆官员、中加语言培训中心甲方主任海伦、国家教委外事局负责人和我校王梓坤、顾明远等领导同志出席。
1986年12月
北京地区研究生工作研讨会暨北京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学会成立大会召开。我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王桂筠出席会议,并当选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学会第1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87年1月
徐玉琴任我校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李文英、董振民任副校长。
1987年1月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校友会正式成立。校党委副书记、北师大校友会副会长胡恒立应邀参加了活动。会上讨论通过校友会章程,选举产生校友会首届理事会,青年企业家、外语系毕业生张仁强任会长。
1987年1月
校长王梓坤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座谈会上为获优秀奖和纪念奖的20篇科研论文作者颁奖。
1987年1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系和环境研究所教授威德宁来我校访问讲学,并同我校环境科学研究所签订长期科研合作和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1987年1月
辅仁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著名教育家张怀先生逝世,享年91岁。
1987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许建辉任教务部门党总支书记,免去其体育系党总支书记职务;免去幸霓峰的教务部门党总支书记职务。
1987年1月
我校与湖南省教委签订协议,采取省、校横向联合办学的形式,举办普通函授班,副校长王振稼和湖南省教委副主任冯象钦在举办函授班的协议书上签字。
1987年1月
经校长办公室讨论通过,批准启功先生辞去古籍所副所长职务的请求。
1987年1月
校友会创办的老年人大学,举行首届学员毕业典礼,140名学员毕业。
1987年1月
国家教委组织华南工学院与我校合作研制成功的HNG学生用计算机,通过专家评审。
1987年1月
教育系为王焕勋教授举办执教50周年暨80寿辰庆祝会。
1987年1月
我校和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等8校组成的“教育科研院校协作组”在我校召开高校横向联合学术讨论会。协作组于1986年12月6日成立。
1987年2月
数学系王世强、罗里波、沈复兴、卢景波等人的科研项目“模型论与判定问题”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1987年2月
生物系细胞生物学研究室薛绍白、柳惠图、张鸿卿、王永潮、刘忠敏等进行的几种国产抗癌药物的代谢及细胞动力学研究获国家教委1986年度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1987年2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魏德宁应邀来我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讲学活动,并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1987年2月
生物系刘凌云副教授的科研项目“使鱼类染色体伸长高分辨G—显带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1987年2月
物理系刘辽、梁灿彬、王永成、赵峥、喻乃昌等承担的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黑洞、奇点及早期宇宙理论”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1987年2月
学校为原工艺系教授老炎若举行纪念会,纪念其诞辰104周年、逝世21周年。他曾发明了折叠伞、三用抽水机、蜂窝煤,还为人民剧场设计了我国第一台自动转台。
1987年2月
袁名敦任图书馆馆长(兼),韩俊任副馆长。免去陶秉福的图书馆馆长职务。
1987年2月
我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工作结束。共有本市和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600名考生报考我校文理各系(专业)所的67个招生专业,今年我校将招收研究生457名,其中包括学位研究生364人,研究生班53人,委托代培生40人。
1987年2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教育系党总支的选举结果,同意由戴惠媛、刘德华、李淑英、高洪源、陈强、陈俊恬、陈孝彬、向玉琴、王琳明组成教育系党总支委员会。戴惠媛任党总支书记,刘德华、李淑英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2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蔡维任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2月
加拿大籍华裔学者、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我校校友叶嘉莹先生应聘任我校客座教授。
1987年2月
我校举行校办工厂产品介绍会,会上介绍了我校校办工厂研制生产的SD系列空气负离子发生器、CATV系统电视全频道转换器等产品及光电仪器厂研制生产的UV-A紫外辐照计、ST-85型自动量程照度计等一系列光辐射测器仪器。副校长金永龄和生产设备处处长郝锡等参加介绍会。
1987年2月
由我校学报自然科学版与几家高校共同发起组织的“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工作会议”召开,全国100多家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代表参加,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建立全国范围的审稿协作网和交流学报的编辑经验。副校长郝允祥参加了开幕式,我校理科学报副主编陈浩元致开幕词。
1987年2月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会召开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王振稼当选为理事长,张兰生、冒海天为副理事长。
1987年2月
校行政和校党委召开校系(部、处、所)党政负责人会议。校长王梓坤传达了何东昌、李鹏在教委工作会上的讲话,并布置本学期党政工作要点。
1987年3月
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专题学术研讨会结束。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部代表参加会议。我校副校长郝允祥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决定成立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审稿协作网,编印《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审稿人名录》,经讨论协商成立了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学会筹委员。我校理科学报陈浩元被推选为筹委会主任。
1987年3月
应我校数学系及中国教育学会的邀请,美国伊利诺伊州数学教师协会代表团来我校参观、座谈。
1987年3月
高福文任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兼现代化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兼现代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匡锦瑜、师书恩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何一平任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助理。免去张至善的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及现代化技术研究所所长职务,杨圭南、尹俊华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及现代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职务,谢永圭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职务;田继宗的体育系系主任职务;蔡维的学生处副处长职务。
1987年3月
国家语委副主任、语用所研究员陈章太来校作“语言文字工作趋向”的学术报告。
1987年3月
香港大学文学博士水原渭江带领他的15名研究生来我校访问。
1987年3月
经与北京市委商得一致,决定对我校领导班子作如下调整:任命许统乔为党委副书记;任命许嘉璐、吴猛为副校长(任期均为四年);免去金永龄、纵瑞堂的副校长职务。
1987年3月
加拿大对外关系部长莫尼克·郎德里及其丈夫来我校访问。陪同来校的还有加拿大驻我国大使及其他官员。国家教委负责人黄辛白,我校校长王梓坤,副校长顾明远、王振稼,中加语言中心主任陈忠文及胡敏、袁行榘、钱瑗等出席了欢迎仪式。校长王梓坤在仪式上讲话。
1987年3月
国家教委委托我校教育管理学院举办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班”、“高校图书馆馆长研讨班”和“华北五省(市、自治区)高校教学管理进修班”举行开学典礼。国家教委副主任刘忠德到会祝贺并讲话。
1987年3月
中文系汉语文字博士生石定果通过以《〈说文解字〉会意字的结构——功能分析》为题的学位论文答辩,成为我国语言学科第一位女博士。
1987年3月
研究生院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召开全校研究生工作会议。各系(所)负责研究生工作的系主任(所长)都出席了会议,副校长顾明远到会并讲话,会议由研究生院副院长童庆炳主持。
1987年3月
团委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学马列读书”系列活动。启功教授应团委要求为这次读书活动题词:“知所以学,学方有用,读有用书,人始足重。
1987年3月
以苏联教育部学校管理司司长、教育部部务委员罗佐夫·瓦·康为团长的苏联教育代表团一行3人来我校访问。
1987年3月
经济系近百名同学在东单组织《选举法》的宣传、咨询活动。市委书记徐惟诚、东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亚儒等同志亲临现场表示问候并进行指导。
1987年3月
中国—加拿大语言中心在我校建成。该中心是为了执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和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共同发起的合作项目之一,为解决我国大批赴加拿大学习的专业人员的英语、法语培训问题,由两国政府分别委托我校和加拿大圣玛丽大学合作主持建立的。
1987年3月
国际原子能机构委派匈牙利籍辐射化学专家茨维科夫斯基来我校,为化学系放射化研究室进行技术咨询和专家服务。
1987年3月
我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天文台台长王绶琯先生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
1987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刘贵芹任校团委副书记。
1987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彭评选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何一平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87年3月
我校教育实习办公室组织全校各系部分领导、教师,就如何改进我校教育实习工作进行了座谈。教务长张兰生、社科处处长马樟根、自然科学处处长胡祖莹参加了座谈会。
1987年3月
启功教授与日本著名书法家宇野雪村的书法展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楚图南、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日本驻华大使江中要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章文晋、日本每日新闻社主笔杜边襄、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符浩、我校副校长王振稼以及书画界名流董寿平、黄苗子等400余人参加开幕式。
1987年4月
党委宣传部、校工会联合召开“青年教师住房问题专题研讨会”。副校长吴猛、房产处处长孙敬桐以及部分青年教师参加了这一会议。
1987年4月
在国家教委主持的1986年全国高教物理教学仪器优秀研究成果评比中,我校物理系温孝东、王亚非、龚德纯研制的“方波的付里叶分解与合成实验仪”获四等奖。
1987年4月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校长王梓坤任主任委员。该委员会是校长领导下的有关全校教材建设的领导决策机构,由校长、系主任、业务部门领导人、出版社领导和教材建设有经验的专家组成。许嘉璐、张兰生分别担任文理科分会主任。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由王梓坤主持。与会者就委员会工作条例以及如何贯彻国家教委有关教材工作的文件精神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987年4月
以泰国孔敬大学校长宋蓬·荟提南为团长的泰国大学校长会议访华团一行7人来我校参观交流。
1987年4月
我校召开普教工作研讨会,研究如何发挥我校优势,更好地为普教事业多做贡献。校长王梓坤主持会议,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柳斌听取了大会发言,并先后作了重要讲话。
1987年4月
北京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首届优秀学报评选委员会召开发奖会,我校学报获一等奖。
1987年4月
李连江任学生工作处副处长。
1987年4月
由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和我校教育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普通教育计划财务讲习班”开学。来自24个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的专业人员参加学习。
1987年4月
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师资办公室。
1987年4月
英国威尔斯大学物理系主任摩尔根教授来我校,参观物理实验室并与部分教师进行学术座谈。
1987年4月
英国布鲁纳尔大学数理教育研究室主任瑞斯博士来我校,就“数学教育评估的现状和新的改革方案”等课题,与我校搞普教工作的教师进行了座谈。
1987年4月
管甲仁任审计处处长,程树礼任经济系系主任,郝锡任生产设备处处长兼世界银行贷款办公室副主任,杨运维任北师大师资办公室副主任,杨光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免去姚森的经济系系主任职务,许统乔的经济系副系主任职务,周克平的生产设备处处长职务,谢纪峰的社会科学处副处长职务。
1987年4月
化学系、生物系成功研制去铅灵洗涤剂并通过技术鉴定,填补了国内劳保用品的一项技术空白。
1987年4月
我校就大学生参加劳动作出决定,未完成规定时间公益劳动的学生,毕业时不授予学位。
1987年4月
我校物理系和北京化工学院合作研制高转变温度的超导体,获得了超导转变温度为96K、零电阻温度为88K的参数,已达到国际水平。
1987年4月
比利时教师代表团来我校访问,了解我校的师资培训情况。
1987年4月
校党委召开总支(直属支部)书记及部处负责人会议,布置安排下阶段学习计划及工作重点。党委书记方福康主持了会议,副书记许统乔总结了上一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就继续深入进行关于“坚持党的领导”专题学习的有关问题做了安排。
1987年4月
研究生院发布《关于制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几项规定》,全校各系(所)、各专业对1983年开始试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制定出新的《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从1987年9月开始实施。
1987年4月
历史系在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学生中试行导师制,聘任有一定教学经验、作风正派、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有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导师。
1987年4月
杨寿堪任哲学系系主任,汪馥郁、袁贵仁任副系主任;丁连发任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王华东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魏金洲任副所长。免去吴猛的副总务长职务;刘培桐的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职务,刘逸浓、冒海天的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职务;曲家齐的哲学系系主任职务,杨镜江、杨宝仁、于凤梧的哲学系副系主任职务。
1987年4月
全校春季运动会开幕。18个系科、51个部门工会共2100多名教职学工参加了数十个项目的比赛。副校长顾明远致开幕词。
1987年4月
我校与澳大利亚麦克里大学签订学术交流协议书。
1987年4月
中加语言中心第一批学员入学,举行开学典礼。校长王梓坤、圣玛丽大学副校长麦克米伦博士及夫人、对外经济贸易部国际局局长王天策、国家教委外事局局长于福增,双方主任、首席教师及第一批学员百余人参加了开学典礼。
1987年4月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及我校的四支女子足球队在我校举行首届北京高校“利生杯”女子足球邀请赛开幕式。
1987年4月
我校有22名教授获准担任1987—1988年度高等学校接受国内访问学者指导教师,他们是:张静如、李何林、许嘉璐、钟敬文、张紫晨、何兹全、郑敏、朱智贤、黄济、王策三、张厚粲、周廷儒、王永潮、孙儒泳、马本堃、刘绍学、汪培庄、陆善镇、严士健、孙永生、赵祯、刘若庄。
1987年4月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著名超导物理学家赵忠贤来校作题为《液氮温区的超导电性》的学术报告。
1987年4月
李修生任古籍研究所所长;杨国昌任经济系副系主任;章景琪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
1987年4月
由我校经济系同学发起并组织的“首都高校经济问题研讨会”在我校正式举行。会议设两个会场,分别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和“搞活企业的改革思路”两个问题进行了研讨。
1987年4月
校长王梓坤率我校教育代表团访问苏联。
1987年4月
钟敬文、王梓坤、郝允祥、童庆炳4位北京市劳动模范获“五一”劳动奖章,颁发奖章仪式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
1987年4月
我校举办首届“五四”青年艺术节。
1987年4月
我校老校友、“五四”火烧赵家楼勇士之一、教育家匡互生逝世54周年纪念大会在湖南省邵东县举行。我校代表侯刚、胡云富、麻星甫等代表学校将楚图南书写的“发扬五四革命精神”条幅赠予邵东县人民政府。纪念会后,邵东各界500人举行匡互生先生新墓落成及骨灰安放仪式。匡先生墓碑由叶圣陶先生撰文、启功先生书写。
1987年4月
马列所发起组织的中共党史文献学研讨会在我校举行。10余所高等院校及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湘潭大学等校研究现代史料学和党史文献学的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
1987年5月
我校校友、与李大钊同时遇难的谢伯俞烈士殉难60周年纪念大会在邵东举行。我校代表侯刚、胡云富、麻星甫等敬献挽联并向烈士家属致以问候。
1987年5月
洪钢任留学生部副主任。
1987年5月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前任院长阿金斯教授来我校作题为《美国研究生院和教育学院》的报告。
1987年5月
校行政、校党委联合召开系、部、处干部会议。副校长郝允祥传达了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的通知》的精神,并就我校本年度的经费预算、创收情况以及水电使用等情况做了说明。
1987年5月
艺术系为首届毕业生举行了专场音乐会。艺术系系主任张啸虎教授及顾明远、郝允祥、许统乔、李家齐、聂菊荪、肖敬若、王正之、胡教贽等出席。
1987年5月
在北京市科技工作会上,我校5项科技成果获奖:《腈纶荧光增白剂》、《铝和铝合金的阳极氧化点解着色新工艺》、《医疗用铝辐射灭菌消毒》、《ZJQ-100型减压蒸发器》和《瞬态白光快速退火技术》。
1987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王同勋任经济系党总支书记,白爱珠任副书记;免去许统乔的经济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1987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胡景浩任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免去其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免去郁光影的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职务。
1987年5月
首都历史、科学史、经济、哲学、教育等领域的30多位知名学者、教授在我校集会,座谈环太平洋区域文化问题。周谷城教授主持座谈会,他提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正在由西欧逐渐向太平洋地区转移”。陶大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元辉、席泽宗等出席了座谈会。
1987年5月
西德彼勒菲尔德大学数学系教授、世界著名“代数表示论”专家林格尔应邀来我校讲学并受聘为客座教授。
1987年5月
校长王梓坤访苏归来,在校长办公会汇报访苏概况。
1987年5月
清华大学李润海副教授来我校作报告。
1987年5月
副校长郝允祥主持召开了我校理科科研工作研讨会,理科各系所主任和主管科研工作的副主任和学校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1987年5月
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RCD-1型工业用喷雾泡沫清洗剂,通过技术鉴定。
1987年5月
我校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编的中学政治课改革实践教材共11册,现已出齐。
1987年5月
胡恒立任政教系系主任(兼);孟浩德任体育系系主任;郁光影任图书馆学系副系主任。
1987年5月
副校长王振稼率我校代表团去美国、加拿大进行友好访问。
1987年5月
我校学生声乐合唱选修课教学实践合唱团成立。
1987年5月
校长王梓坤召开系、所、部、处负责人会,提出学校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拨款资助一些重点学科。
1987年5月
日本友人深井大率井深幼儿园访华团来校参观,并与教育系、幼儿园部分教师就学前教育问题进行交流。
1987年5月
我校大学生合唱团成立。
1987年5月
我校发起召开的“秦九韶《数书九章》成书740周年暨学术研讨国际会议”开幕。王梓坤教授在会上讲话。中、美、日、比利时4国50余名科学史专家出席会议。
1987年5月
德国班贝格大学民俗学专家伊丽莎白·罗特教授来校作题为《民俗学理论和实际》的报告。
1987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由厉益森、徐玉琴、刘秀珍、李文英、刘爱英、常学谦、范任组成我校二附中党总支委员会;厉益森任党总支书记。
1987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丛玲任艺术教育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87年5月
北京高校艺术体操比赛在我校体育馆举行,我校获团体第三名。
1987年5月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后勤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的要求,我校成立后勤工作检查评估领导小组,副校长吴猛任组长。
1987年5月
贺允清、谭玉轩、熊元发、李敬德任政教系副系主任。
1987年5月
《北京师范大学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合作协议书》正式签订。
1987年5月
海淀区选举委员会公布我校选举第九届区人民代表结果,许嘉璐、袁晓波、刘亚堉当选为代表。
1987年5月
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BNP-1型与BVP-2型阳图PS版感光剂通过技术鉴定。
1987年5月
中国民主促进会北师大支部召开迎新大会,欢迎许嘉璐、马香雪、冯忠良等三位新会员。
1987年6月
在北京市第二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木球比赛中,我校10名女教工组成的木球队代表海淀区获冠军。
1987年6月
“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我校被捕的八勇士之一、我校老校友初大告教授在京逝世,终年89岁。
1987年6月
学校召开校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校长王梓坤在会上通报了学校总体规划执行情况、近期工作情况;党委书记方福康传达了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有关文件精神,布置了我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计划和措施。
1987年6月
首都大学生“理想之歌”歌咏比赛结束,我校合唱团表演的《燃烧自己、照亮时代》获一等奖和自创歌曲奖。
1987年6月
北京市高校国际政治与国际共运教学研究会在我校举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的教学纲要讨论会。我校党委副书记胡恒立到会讲话。市委教育部、市高教局负责同志以及20多所高校的10多位教师参加了会议。
1987年6月
数学系部分教师与国际数学联盟数学教育委员会副主席,新加坡大学李炳彝教授就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座谈。
1987年6月
我校获首都大学生理想之歌合唱比赛一等奖。
1987年6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会议批准了校长办公室成立秘书科、行政科。
1987年6月
孟浩德任体育系系主任,滕子敬任副系主任,回寅任系主任助理。免去金铭院、崔大国的体育系副系主任职务。
1987年6月
许嘉璐教授当选为民进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7年6月
胡梦玉教授当选为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7年6月
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石油化学研究室教授键谷勤应化学系聘请担任我校客座教授,颁发聘书仪式在我校举行。
1987年6月
由化学系邓希贤、侯恩鉴研制的CFF-751型连流法毫秒级快速动力学装置通过技术鉴定。该装置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适合高等院校教学之用。
1987年6月
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哈丁应历史系和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邀请来我校讲学。
1987年6月
国家教委通知,顾明远副校长兼任我校研究生院院长,党委书记方福康不再兼任这一职务。
1987年6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会议审定本科教学的十二项规定;根据高教局的要求,我校将成立北师大讲师团;决定将油印教材改为胶印或铅印;讨论通过了理工副处级调研员人员名单;原则同意成立中学计算研究中心;讨论关于设立“程令吾奖学金”的问题。
1987年6月
教育系1987级研究生肖非以《美国智力落后儿童的学校教育》为题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成为我校为我国培养出的第一位研究特殊教育的硕士研究生。
1987年6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与燕山石化公司向阳化工厂共同研制开发耐辐射的专用丙烯树脂,这一产品是为我国引进年产5000万支一次性使用的辐射消毒全塑料注射器提供国产化学原料。
1987年6月
古籍所和中文系主持召开元杂剧研讨会。东北师大、山西师大、天津师大等12个单位的16位专家参加。
1987年6月
王本中任中学计算机研究中心主任(兼),何克抗任副主任(兼),陈琦任副主任。
1987年6月
党委召开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研讨会,总结交流开展正面教育的经验体会。校长王梓坤、党委书记方福康、副书记许统乔参加了会议并讲话。组织部长吴碧华就思想工作队伍建设问题作了专题发言。
1987年6月
我校举行1987届本科生、专科生毕业典礼。1300名毕业生将奔赴工作岗位。校长王梓坤、党委书记方福康以及吴猛、许嘉璐、胡恒立、刘友渔等和各系党政负责人出席了毕业典礼。
1987年6月
全息科学研究会在我校成立。
1987年6月
历史系地方志专修科学员毕业。这批学员来自21个省市,共80名,是我国地方志史上首批系统培养的修史编志人才。
1987年6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会议讨论了《本科教学十项规定》修订稿;决定苗中正等的职务任免。
1987年6月
经党委常委讨论,同意由郑万耕、刘淑玲、宣兆凯、董志铁、杨镜江、任家麟、杜中臣、王新华、宋怀时组成哲学系党总支委员会;郑万耕任党总支书记,刘淑玲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6月
苗中正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刘浩任出版社副社长。
1987年6月
校党委邀集我校部分离、退休老党员及中青年教师、学生骨干党员座谈,共庆“七一”党的生日。
1987年7月
校党委举行评优创先表彰大会,108名党员和16个党支部受到了表彰,同时举行了新党员宣誓。
1987年7月
学校部分领导与20多位校学生会干部座谈,相互通报情况,共商学校改革大计。
1987年7月
我校辐射安全防护小组成立。副校长郝允祥兼任组长,纪会议、郝锡任副组长。
1987年7月
美国哈斯金斯实验室研究员兼康涅狄格州大学教授艾布拉姆森应邀来我校作“关于实验与语音学的发展概况”的学术报告。
1987年7月
我校经济系经管专业首届台籍青年专修班举行毕业典礼。全国台联副会长彭腾云、国内部长徐兆麟,市台联办公室主任蔡耕华,我校副校长王振稼,校统战部长蓬勃,经济系前主任姚森、现主任程树礼、副主任王同勋、党总支副书记白爱珠,校党委青年部部长严驳非等出席典礼仪式。
1987年7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我校1987届共有217名研究生获硕士学位,4名研究生获博士学位。会议还讨论通过了杨之岑等37位导师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权;通过刘伯里等37位导师的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权(上报国务院学委会,通过11人);通过系统科学等21个学科点(上报国务院学委会,通过11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外国哲学史及历史文献学3个学科专业进行了自行审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工作,并一致通过了以上三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7年7月
阎金铎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陶卫任副所长(兼)。免去汪兆娣的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职务;苗中正的伙食处副处长职务;张俊的中文系副系主任职务。
1987年7月
调整学校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和防火委员会组织成员,吴猛任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长,李英民、刘友渔、王宗清任副组长;吴猛任防火委员会主任,钱桐伯、刘友渔、纪会议任副主任。
1987年7月
1986级近千名学生赴石家庄陆军学院,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军事训练。
1987年7月
我校派代表团赴湖南省与省教委、湘潭师范学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1987年7月
为了配合启功教授主编的大学书法教材《书法概论》的教学,国家教委委托我校主办第一期书法教师讲习班。各省市教委及部分高校共选派80多名学员参加学习。
1987年8月
国家教委干部司、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和教育管理学院联合举办全国教育厅局长教育思想研讨班,各省市厅局长或教委主任60人参加。
1987年8月
学校召开校系两级党政干部会议,方福康、王梓坤分别在会上代表党委和校行政布置、安排新学期的各项工作要点。
1987年8月
香港爱国人士霍英东捐款500万美元,为我校新建教育大楼,捐款仪式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李鹏接受捐款证书,出席仪式的有何东昌、许家屯、王梓坤、方福康、吴猛和我校教授启功、黄济等30余人。
1987年8月
刘忠敏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徐濮任副主任;周之良任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周鸿任副主任;刘庆福任中文系系主任,韩兆琦、王宪达、陈绂任副系主任;韩主恩任低能所所长,张荟星任副所长;宋鉴任基建处处长。免去尚世铉的分析测试中心主任职务;彭万春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职务;许嘉璐的中文系系主任职务;王忠烈的低能所所长职务;严希陵的基建处处长职务。
1987年8月
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在体育系公共体育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校公共体育教研室。
1987年8月
我国知名的教育家、我校教育系教授胡梦玉逝世。胡梦玉留下遗嘱,将国外资助给她的科研基金7000美元和所收藏的业务书籍捐献给学校教育系,用于小学教育的研究事业和奖励从事小学数学研究的师生,并将遗体献给祖国的医学科学研究事业。
1987年9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重点学科研究会,副校长、研究生院、社会科学处、自然科学处等有关同志商定申报重点学科问题。
1987年9月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莱瑞·库班来校讲学。
1987年9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所与北京市医药总公司联合组织实施“七五”重点项目,筹建北京辐射灭菌消毒医疗用品实施开发基地。
1987年9月
应中国民俗学会和中文系邀请,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民俗研究专家坪井和福田先生与民间文学教研室全体教授、副教授、讲师及研究生举行了座谈会。
1987年9月
由我校地理系和环科所为主要参加单位的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遥感在内蒙古地区草场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在呼和浩特通过了国家级的评审和验收。
1987年9月
我校物理系中年教授胡岗被聘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理论物理分中心一般研究员。
1987年9月
1987级新生入学报到。今年共录取本科生1125名,专科生50名,硕士学位研究生365名,博士学位研究生32名,另有研究生班17人。
1987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著名作家、我校中文系教授黄药眠逝世,终年84岁。
1987年9月
日本著名出版家、儿童文学家、福音馆出版社董事长松居直先生应邀来我校作学术报告,讲授了关于幼儿教育、幼儿语言体验、幼儿读物的欣赏与普及等问题。
1987年9月
校团委召开暑期“走向社会”学习考察实践活动交流会,80余名师生代表交流了暑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并对如何巩固和扩大实践成果进行了讨论。校长王梓坤、副校长许嘉璐、党委副书记许统乔、纪委书记李家齐、教务长张兰生及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1987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郑君礼任党委青年部副部长。
1987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高洪源任教育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李淑英的教育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87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出版社党总支选举结果,同意由黄家来、彭洪贞、陈永康、李春梅、胡云富、魏孟富、刘秀兰组成出版社党总支委员会。黄家来任党总支书记,彭洪贞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9月
历史系谢重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我校历史系培养出的第一位史学博士。
1987年9月
陈孝彬任教育系系主任,梁志燊、向玉琴、俞启定任副系主任;石长庚任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免去龚乃传、朴永馨的教育系副系主任职务;谭得伶的苏联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1987年9月
中国科技协会、新闻出版署、广播电视部和中国科普创作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发奖大会举行。我校陈浩元编著的《闲话经典物理学》、郑光美教授的《鸟之巢》、何香涛的《宇宙深处的类星——和少年朋友谈谈类星体》和《类星体——天文学中的一难题》获奖。
1987年9月
我校举行庆祝第三届教师节大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王震到会发表讲话祝贺节日。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市委书记李锡铭、市委教育部长汪家镠、中央统战部秘书长胡德平出席。校长王梓坤宣读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及满30年教龄教职工的表彰决定。学校还决定每年校庆表彰一批在教育战线做出突出成绩的校友,并向他们颁发荣誉证书和证章。
1987年9月
我校教育系与美国环球交流公司在京举办特殊教育讲习班。这是我校首次与国外合作培训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活动。150余位特殊教育工作者参加了讲习班的学习。
1987年9月
我校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学院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关系协定之原则》(中文本)签字仪式在我校举行。
1987年9月
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符浩来校作国际形势报告,着重阐述了近几年国际形势发展的几个特点和我国对外政策、对外关系中的几个问题。
1987年9月
党委青年部、党委组织部组织全校学生党员召开大会,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精神。
1987年9月
经学校研究决定,调整北京师范大学绿化委员会、爱国卫生委员会组织机构,钱桐伯任主任,苗中正、冯宝华、张厚杰、蒋建宁任副主任。
1987年9月
研究生院举行1987年研究生开学典礼暨迎新大会,有千余名在校研究生及部分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参加。校长王梓坤、党委书记方福康及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出席大会。1987年我校共录取硕士生365名,博士生32名,研究生班研究生15名。今年入学的博士生、硕士生共494人。
1987年9月
留学生部举行开学典礼,共有来自世界4大洲17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名留学生入学,是历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
1987年9月
苏联驻华大使欧·罗扬诺夫斯基来我校访问,向我校赠图书600余册。
1987年9月
天文系参加射电观测日环食获得成功。观测中首次使用毫秒级高时间分辨率系统和秒级数字记录。
1987年9月
国家教委《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大纲(初稿)》修订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我校承担实验教材主编任务。
1987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时龙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1987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李兆林任外语系党总支书记。
1987年9月
我校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许统乔任组长,许嘉璐任副组长。
1987年9月
我校主持召开中日第三次星系领域天文学双边讨论会。双方就星系的结构、类星体等问题的研究进行合作和交流。
1987年9月
亚西亚大学杨天诺教授访问我校,副校长郝允祥、程树礼接待了日本学者。
1987年10月
为庆祝建校85周年,学校举行校友返校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老校友周谷城以及近千名校友返校。
1987年10月
学校决定颁发《北京师范大学荣誉证书(证章)》,表彰从事文教工作成绩卓越的校友。周谷城、王梓坤、许嘉璐向第一批58名老校友颁发《北京师范大学荣誉证书》,其中,有特级教师24人,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奖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34人。
1987年10月
教育、中文、历史、化学、生物、地理及艺术7个系的524名本科生分赴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北京6个省、市、自治区的50所中学或中等师范学校进行教育实习。
1987年10月
日本数学教育专家杉山来数学系访问,介绍了日本数学教育改革情况并就中学数学课程等方面的问题同我方进行交流。
1987年10月
学校调整绿化委员会和爱国卫生委员会,两个委员会的主任由总务长钱桐伯担任。
1987年10月
中日邦交恢复后的第一任日本驻华大使小川平四郎携夫人小川嘉子以辅仁大学校友身份来校访问。
1987年10月
邢钟琪任生产设备处副处长;倪晓健任图书馆学系副系主任;张其友任财务处副处长;胡恒立任马列所所长(兼),李敬德任副所长(兼)。免去肖玉珣的图书馆学系副系主任职务。
1987年10月
国家教委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科研、研究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校举行。校长王梓坤应邀到会讲话。
1987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同意马列主义教研室党总支的选举结果,同意由李雪英、靳淑先、孙清波、王瑞华、屈文燕组成马列主义教研室党总支委员会。李雪英任党总支书记,靳淑先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10月
经党委常委讨论通过,同意数学系党总支的选举结果,同意由周美柯、刘美、史志刚、王敬庚、郑萼、黄登航、李旺来组成数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周美柯任党总支书记,刘美、史志刚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同意由沈芳、焦梦周、蔡维、曾贻伟、段金梅、黄宁宁、柯伟华、田强、王艳华组成物理系党总支委员会。沈芳任党总支书记,焦梦周、蔡维、曾贻伟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同意由刘改有、金雅玲、王建序、刘秋芳、金玉华、任森厚、蒋立宏组成地理系党总支委员会。刘改有任党总支书记,金雅玲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10月
环境影响评价国际学术会议在我校召开。来自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及亚、美、欧、大洋洲等地区十几个国家的专家百余人参加。
1987年10月
化学系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共同协作完成的“(99m)Tc——甲酯异丙异腈心肌灌注显象剂的研制与应用”通过鉴定。
1987年10月
蒋建宁任副总务长;罗里波任计算机中心主任;程正民任苏联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7年10月
我校胡志彬教授等出席全国第四届电化学会。
1987年10月
日本大阪教育大学代表团一行3人来我校座谈。
1987年10月
国际原子能机构派匈牙利微生物学家伽索来我校低能核物理所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家咨询服务。
1987年10月
美国教育与心理学家、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教授格里姆来我校儿童心理研究所讲学并就校际合作进行交谈。
1987年11月
我校获北京高校学生乒乓球比赛女子团体冠军、男子团体亚军。
1987年11月
国家教委决定,从1988年起,在内地的19所高等院校为香港人士设立博士生奖学金和硕士生奖学金,欢迎香港人士来内地读研究生。我校是这19所对香港招生的高校之一,有21个系(所)、56个专业计划招收香港学生。
1987年11月
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教授、我校校友木村静雄来校访问,并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1987年11月
学校举行1986级、1987级学生军训汇报会。2400名学生的分列式表演接受检阅。在校师生近万人参加了汇报会。
1987年11月
国家教委总务司和北京市高教局联合对我校后勤改革进行评估考核结束。对我校伙食工作、后勤领导班子建设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987年11月
副校长郝允祥与世界银行的德国专家恩格、美国专家毕默3人就我校师资培训中心接受世界银行贷款一事进行会谈。
1987年11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历时11年的“板栗辐射育种”科研项目通过鉴定。
1987年11月
赵济任地理系系主任;邢志和任公共体育教研室主任,孟庆生任副主任。
1987年11月
由国家教委投资、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先生捐款兴建的新图书馆举行奠基典礼,国家教委副主任刘忠德和校长王梓坤讲话并为奠基石挥锹铲土。图书馆学系师生500多人参加了典礼。
1987年11月
外国教育研究所符娟明主编的《比较高等教育》由我校出版社出版。此书获全国高教学会优秀专著奖。
1987年11月
徐振溥任地理系副系主任,王建序任副系主任;张启俊任天文系副系主任;邢志和任体育系副系主任(兼)。
1987年11月
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与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管理学会第三届年会在我校举行。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司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肖岩主持开幕式,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筹备组组长王梓坤致开幕词,筹备组负责人顾明远作筹备工作报告,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作重要讲话。王梓坤任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袁运开、金长泽、顾明远任副理事长。
1987年11月
教育科学研究所林冰当选为国际师范教育学会理事。
1987年11月
北师大附中举行赵世炎烈士像揭幕式,邓小平为遗像题词,李鹏、杨尚昆、李锡铭出席,校长王梓坤和师大附中校长朱正威为烈士像揭幕。
1987年11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王竞任团委书记;免去蒋建宁的团委书记职务。
1987年11月
日本九州大学高桥郎平校长、放射性药物化分子教授小岛正治来我校洽谈两校合作问题,校长王梓坤、教务长张兰生和化学系、生物系、数学系、哲学系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谈。
1987年11月
地理系青年教师范卫红、生物系青年教师秦士良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经费13.5万元。
1987年11月
中文系民俗学专业和中国民俗学会联合举办第二届全国民俗学讲习班,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26个单位8个民族的学员参加。
1987年11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复旦大学名誉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被聘任为我校名誉教授。
1987年11月
全国社会科学方法讨论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20余所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我校方福康、许嘉璐、汪馥郁、王富仁等出席。
1987年12月
我校在数学系概率统计专业85级25名研究生中试行筛选制,中期筛选结果为:1人提前攻读博士学位,10人确定为硕士生,13人作为研究生班研究生,1人被淘汰,按本科生分配工作。
1987年12月
完成北区锅炉房扩建、出版社印刷厂及化学楼部分工程,竣工总基建面积21573平方米。
1987年12月
学校文科各系所共出版专著50部、译著22部、教材91部、工具书11部、普及读物25部。提供咨询报告3份,发表学术论文868篇,发表译文24篇。
1987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由陶卫、丛立新、李赤一组成教科所直属党支部委员会;陶卫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1987年12月
龙德寿任古籍所副所长;沈复兴任人事处副处长。
1987年12月
王彬任伙食处处长。免去刘美的数学系副系主任职务。
1987年12月
校团委、学生会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歌咏比赛”,12个系近千名学生参加比赛。
1987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4校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会在北京举行。著名量子化学教授唐傲庚主持答辩会。我校刘若庄教授指导的研究生于新中国成立通过论文答辩并获优秀博士论文奖。
1987年12月
研究生院召开全校各系主管研究生工作的系主任、系秘书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1)关于全面地、严格地执行研究生培养方案问题;(2)关于开放课程、规范课程、提高课程质量问题;(3)关于严格考试制度问题;(4)关于筛选工作;(5)关于建立档案制度。
1987年12月
华北地区高等学校教材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
1987年12月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博尼分校教育学院院长考夫教授和该院教育管理学教授福斯特来校作报告。
1987年12月
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经终审会审定,预计1988年由我校出版社出版。
1987年12月
受国家教委的委托,我校承担五四学制成套系列教材编写工作,国家教委教材办公室主任游名钧及我校副校长顾明远出席动员大会。
1987年12月
我校29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北京市获奖,其中获一等奖的有白寿彝的《回族人物志》、钟敬文的《民间文学概论》、赵光贤的《周代社会辨析》、何兹全的《佛教经律关于寺院财产和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黄济的《教育哲学》、成有信的《现代教育的特点及其本质》。
1987年12月
学校召开教育实习工作研讨会,总结交流教育实习工作。
1987年12月
荷兰教育家汉斯·弗鲁登托尔来校讲学。
1987年12月
全国高校《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要点编写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为贯彻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硕士生都要开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精神,这次研讨会由国家教委政教司主持,我校哲学系协助组织。何东昌到会强调在理科硕士研究生中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的重要意义》。
1987年12月
我校高等教育研究会召开年会。与会者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的特点、规律及如何加快、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等议题进行讨论。研究会理事长王振稼、副理事长张兰生等30余人参加了讨论。
1987年12月
校工会召开委员扩大会,进行了1987年市教育工会先进工会集体、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和校工会先进部门工会的评选工作,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了选举。
1987年12月
著名国际辐射加工专家阮宏骞教授应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1987年12月
外国教育研究所在国家教委召开的研究所所长会议上,被批准为国家教委12个重点资助单位之一,是全国100多个委属研究所单位之一。
1987年12月
在海淀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我校经济系教授陶大镛、教科所副研究员林冰、外语系副教授金慕箴和教育系教授夏之莲当选为北京市第九届人大代表。
1987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程元善任心理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舒华的心理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87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化学系党总支选举结果,同意由孙兆祥、郝淑荣、吴本佳、金林培、何少华、刘云超、杨平、吴永仁、王亚明组成化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孙兆祥任党总支书记,郝淑荣、吴本佳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体育系党总支选举结果,同意由李双利、谷文英、杨国庆、邢志和、王建华、金名院、关杰组成体育系党总支委员会。李双利任党总支书记,谷文英、杨国庆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生物系党总支选举结果,同意由周广元、籍之伟、史桂英、刘恩山、康保娥、凌世瑜、李向阳组成生物系党总支委员会。周广元任党总支书记,籍之伟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7年12月
苏联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巴拉希科夫、科理估娃来我校访问交流。两位心理学家向我国心理学界老前辈朱智贤教授赠送了苏联心理学会会徽和“别赫捷列夫奖章”,高度评价了朱老的心理学思想。
1987年12月
物理系张静江、王书颖等合作研制的位相型图像彩色化新技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87年12月
应用化学研究所感光树脂研究室苏翠华等的科研项目“由一羧二乙二醇合成1.4二氧六环的研究”在辽宁省本溪市通过省级投产技术鉴定。
1987年12月
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在教育研究所设立农村教育研究室。龚乃传任研究室主任。
1988年1月
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学生联合会评为1987年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
1988年1月
苏联著名汉学家李福清博士来校访问,与中文系民间文学研究室师生进行座谈。
1988年1月
外语系张学曾副教授应邀赴莫斯科参加由国际俄语教师协主办的第一届语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1988年1月
学校召开关于在我校成立南极研究室问题的研讨会。环境科学研究所刘培桐教授介绍南极情况及初步考虑的研究方向。副校长郝允祥出席会议并讲话。
1988年1月
李修生任古籍所所长,龙德寿任古籍所副所长。
1988年1月
校团委、校学生社团协会召开表彰会,表彰社团协会成立3年来为社团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社团指导教师(顾问)和1987学年度优秀社团干部、社团活动积极分子。
1988年1月
校党委青年部召开全校研究生党员座谈会,交流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感想和体会。校党委副书记许统乔、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文启、副部长时龙参加。
1988年1月
校长办公会决定,成立校财经工作组,负责财务监督、管理和计划外创收。副校长郝允祥任组长。
1988年1月
教务长张兰生主持召开课程教育质量评估专家组会议,胡祖莹同志作了我校理科专业基础课教育质量现状分析的报告,提交专家组讨论。
1988年1月
低能所周瑞英、王维国、李凤梅出席核工业部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委托在北京举办的“食品辐射在中国的发展学术讨论会”。
1988年1月
我校保卫处获北京市文保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冯安民被授予先进保卫干部称号。
1988年1月
学校伙食处与校团委、校学生会举行了关于如何进一步搞好学生伙食的专题对话会。校学生会生活部负责人及本科生、研究生代表在会上就食堂卫生问题、管理问题、如何加强同学与炊事员师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问题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伙食处的同志在会上介绍了伙食处总体情况、改革设想、工作计划等,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副校长吴猛、副总务长蒋建宁及相关同志参加了对话会。
1988年1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训诂会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汉语文字学家、我校中文系教授陆宗达先生逝世,享年83岁。
1988年1月
北京市统战理论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分会成立。
1988年1月
校团委与东港公司签署《社会实践活动协议书》。根据协议,东港公司将聘用我校本科生、研究生为北京地区特邀调研员,并提供“北京师范大学1988年度东港社会实践奖学金”。
1988年1月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委托,“模糊信息处理、思维决策与机器智能”学术交流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我校副校长郝允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副主任毛士艺教授、徐孝涵处长参加了会议并讲话。
1988年1月
学校召开校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和教代会执委会全体会。校领导王梓坤、方福康、郝允祥、吴猛、张兰生同志分别向两会的同志汇报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情况。
1988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李德芳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白起兴、常汝吉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
1988年1月
我校23部教材获得全国优秀教材评选奖。其中5部教材获国家级优秀奖,8部获教委一等奖,10部获二等奖。
1988年1月
受国家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地理学科组的委托,我国北方全新世环境演变若干问题研究重点项目协调会在我校召开,地理系周廷儒教授主持会议。中科院、国家计委地理所、北大地理系、新疆大学地理系、国家海洋局、河北地理所等单位代表参会。副校长郝允祥到会表示祝贺,教务长张兰生教授以协调项目代表的身份参加会议。国家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郭廷彬处长到会并讲话。
1988年1月
成人教育处主持召开了我校1987级函授工作会议,来自全国的11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出席会议。
1988年1月
我校1988—1989级学年度接收进修教师计划,经国家教委批准,将接收国内访问学者53名。
1988年1月
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党组研究决定,顾明远兼任国家教委华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主任。
1988年1月
受国家南极委员会的委托,环科所召开了南极环境科学研讨会。国家南极委计划处、国家海洋局环保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天津市环保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天津市环保所和我校环科所、地理系、分析测试中心及低能核物理所等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1988年1月
国家教委召开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我校校长王梓坤、党委书记方福康出席。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作1988年工作报告,代总理李鹏到会讲话。
1988年1月
副校长郝允祥召开创收工作会议,各系、所、处及有关单位主管财务工作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1988年1月
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后勤科级干部实行聘任制,聘任权下放给后勤干部工作小组。任期一年,不受工人、干部编制的限制,受聘者与工资挂钩。
1988年1月
中文系总支、行政、工会联合召开了各党派、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恳谈会。民盟、九三、民进、致公党、农工民主党以及港澳同胞、亲属联谊会的成员、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系党政工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1988年1月
儿童心理研究所与朝阳教育局联合承担国家教委重点科研项目《小学生能力发展与培养》实验教师培训班开班。
1988年1月
经济系陶大镛教授当选为第九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教育系夏之莲教授当选为第九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8年1月
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工“钟声棋艺协会”在我校成立。
1988年2月
儿童心理研究所召开“中学生能力发展与培养”课题研讨会。课题组负责人、儿童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林崇德教授在会上分别作了题为《有关思维的几个问题》、《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学术报告,向参加实验的中学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介绍和讲解了当前国际、国内有关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
1988年2月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校长S.戴维一行来校访问,探讨了两校开展多学科合作的可行性。
1988年2月
我校1987年度财务决算说明的撰写工作结束。经过有关领导和财务处评审小组的认真评选,修建处、外语系、地理系、测试中心等10个单位获奖。
1988年2月
校统战理论研究会召开第二次理事会,落实统战理论研究课题。会长彭勃、金永龄,北京市统战理论研究会张永林出席。
1988年2月
民盟北京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陶大镛教授当选为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8年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贾书圣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书记,彭评选、吕瑞民任副书记;许建辉任教务部门党总支书记,幸霓峰任副书记;朱光华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书记,范国英任副书记;周蕖任外国教育研究所直属支部书记,王义高任副书记。免去刘木春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双利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1988年2月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政教系、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中心、《中学政治课教学》编辑部四个单位组成政教系党总支。沈培芹任政教系党总支书记,梁梅芳、惠连江任副书记。
1988年2月
学校党政领导根据全国高教会议精神,就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思想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的生活条件,以及引进竞争机制、加强学校管理等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并确定了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1988年2月
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国家教委师资办公室副主任陶遵谦在我校校长王梓坤、党委书记方福康的陪同下,看望老教授启功先生和已故教授黄药眠先生的子女。
1988年3月
我校许嘉璐、陶大镛、罗里波、何香涛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8年3月
我校文科各系所开始本学期课程、教育质量评估试点工作。
1988年3月
我校公布北京师范大学理科青年科学基金实行条例,35项研究获资助。
1988年3月
学校决定设立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基金,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基金委员会。
1988年3月
生物系成立中心实验室,负责统一管理全系的大型仪器设备。
1988年3月
校党委青年部、组织部举办全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学员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组织党员、学生深入领会党的“十三大”文件的精神等问题进行了学习、讨论。
1988年3月
科学史研究中心举行学术研讨会,校长王梓坤到会并讲话。杜云升副教授在会上作了“与瑞士代表团探讨考古天文学”的学术报告,彭蛮欣副教授作了“近来生物学史的研究概况”的学术报告。
1988年3月
由史学研究所所长白寿彝教授主编的国家教委“七五”教材规划项目《中国史学史纲要》编写工作展开。
1988年3月
物理系承担了国家电视教育节目中的《普通物理学》教材编写和授课任务。
1988年3月
国际著名数学代数表示论专家、加拿大卡林顿大学教授迪拉伯先生应数学系邀请前来讲学,并被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1988年3月
日本国际教育交流基金代表团来我校访问。
1988年3月
北京市科委召开了北京市大型仪器协作共用表彰大会,我校分析测试中心在会上受到表彰,并被评为1987年度先进集体。
1988年3月
我校获钟声棋协首届比赛围棋团体冠军。
1988年3月
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学校成立招聘考核小组,办事机构设在人事处人事科。
1988年3月
学校召开全校党政干部会议,传达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布置学校各项工作。校长王梓坤、党委书记方福康传达了李鹏、何东昌、朱开轩等领导同志在全国高等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并就如何贯彻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竞争机制合理引入学校等问题及我校近期内着重要抓的几项工作作了讲话。副校长顾明远、郝允祥、吴猛分别就提高教学质量、后勤改革等问题讲话。
1988年3月
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科协的委托,附属实验中学举办高中理科实验班。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在开学典礼上讲话。化学家唐敖庆、唐有祺,数学家王元出席开学典礼并对同学们提出希望。
1988年3月
校长王梓坤到我校天文台用新安装的40公分望远镜观测了“金星和木星相距最近”天象和猎户座星云,并询问了天文系的教学科研和用房情况。
1988年3月
高校总务处长、教学管理研修班在我校教育管理学院开班。国家教委行政管理局李辉同志出席仪式并讲话。
1988年3月
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参赞魏德先生、一等秘书吴德豪先生应我校邀请到我校访问,并巡视中加语言培训中心工作。
1988年3月
国家教委师资办公室在我校召开了高校师资培训(北京、武汉)中心工作会议,国家教委师资办公室主任宋慎元及高教一司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1988年3月
日本国桐荫学园访华研修团百余人来我校考察。
1988年3月
校工会举行“庆三八、生活美”服装、编织、手工艺品展览。
1988年3月
学校任命:杨展如任物理系系主任,赵铮任物理系副系主任;张彼得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郭小凌任历史系副系主任。免去:马本堃的物理系系主任;霍立林的物理系副系主任;吴豪德的历史系副系主任。
1988年3月
数学系组织召开了国内访问学者导师座谈会。赵桢、汪培庄、严士健、孙永生等教授先后就国内访问学者培养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工作成效、存在问题等作了介绍和分析。国家教委教师管理办公室主任宗慎元、高教一处处长舒子佳及在我校师资培训中心培训的同志与导师们座谈。
1988年3月
我校历史系1986级博士生彭林等4位同学参加了国家教委负责人同首都大学生代表对话会。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刘忠德,学生司司长王炽昌等在会上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1988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丛玲任艺术教育系直属党总支书记,张树田、沈久安任艺术教育系直属党总支委员。
1988年3月
物理系超导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合作,研制出首批铊钡钙铜氧化物超导体。
1988年3月
1988年北京高校学生棋类比赛在我校举行。我校棋手获中国象棋男子团体第一名,围棋男子团体第三名。
1988年3月
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在我校成立。中国政治学会会长张友渔、副会长李正文,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述礼,我校党委副书记、马列所所长胡恒立等同志到会祝贺。会议通过了学会章程,选举了领导机构。
1988年3月
学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布置本学期重点工作。党委书记方福康同志在布置工作时强调,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党委副书记许统乔同志在会上就本学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话。
1988年3月
学校委托教育管理学院举办的后勤教育培训班举行开学典礼。
1988年3月
现代化教育研究所成功地进行了中美之间首次利用“微型计算机语言图形、图像系统在太平洋两岸举行远距离教学和会议示范表演”。校长王梓坤,副校长顾明远、郝允祥应用微型机交互式远距离教学系统,分别与哈佛大学校长布克先生、纽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卜汉姆先生、波士顿医学院院长桑德森先生对话,互相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建立了进一步合作与交流的关系。
1988年3月
学校任命:袁行榘任外语系系主任;王隽骧任数学系副系主任;陈公宁、王伯英任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免去沈复兴数学系副系主任职务;陆善镇数学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1988年3月
学校召开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教代会主席团成员王梓坤、方福康、许嘉璐、刘亚堉、朱雨村、李家齐、李涛、吴猛、张锐、张厚粲、范英出席。刘亚堉同志主持开幕式。参加这次大会的教代会代表共215人。校长王梓坤代表学校做了学校工作报告;校房产处处长孙敬桐做了《北京师范大学住房分配和管理试行条例》执行情况及我校试行房租改革的报告;教代会主任李家齐做了教代会执委会工作报告;教代会提案工作委员会主任李涛做了提案工作报告。
1988年3月
副校长许嘉璐主持召开全校文科系所科研负责人会议,研究文科重点学科建设问题,决定设立我校青年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继续举办我校文科青年教师论文竞赛,对我校文科系所承担的计划内科研课题进行核查,并提出社会科学研究要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校长王梓坤、副校长顾明远到会听取了系所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
1988年3月
学校举行青年教职员党员业余党校培训班开学典礼。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文启为培训班学员做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讲座。
1988年3月
中国函授音乐学院北京分院首届开学典礼在我校举行,我校艺术系主任张啸虎教授兼任分院院长、艺术系副主任杨立梅兼任分院副院长。
1988年3月
陶大镛教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许嘉璐教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1988年3月
房产处对学生宿舍实行“三长制”管理,聘用学生担任宿舍楼长、层长、室长。
1988年3月
日本书人会会长、日本水墨画会会长高桥广峰先生来我校参观访问。
1988年3月
校长王梓坤、党委书记方福康到数学系听取汪培庄教授关于“模糊信息与人工智能”研究课题的汇报,并观看新近研制成功的“模糊控制器”控制倒摆试验的录像。副校长郝允祥就该课题的下一步工作做了具体指示。
1988年3月
应艺术系邀请,美国百老汇歌剧院的编导斯文森夫人来我校讲学,介绍了美国歌剧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988年3月
学校任命:王惟庸、陈达星、杨藻镜任外语系副系主任。免去钱媛、葛澹云、濮阳翔的外语系副系主任职务。
1988年4月
数学系张洪敏等几位博士生在导师汪培庄教授的指导下,在西安空军工程学院等单位的配合下,首次研制成功模糊推理机分立元件样机。
1988年4月
由我校无线电系电子线路教研室研制的“微机控制的操作式条件反射实验系统”通过技术鉴定。
1988年4月
校学生合唱团正式成立。校党委副书记胡恒立、许统乔到会祝贺。前来祝贺的还有我国著名音乐家、我校艺术系主任张啸虎、著名音乐指挥家胡德风、聂中明、高伟等音乐界名人。
1988年4月
在北京市总工会体育部召开的表彰大会上,我校数学系曹锡皋同志被评为市体育先进工作者,马列所刘小林同志被评为市体育活动积极分子;我校教职工足球队被评为市职工业余优秀运动队。
1988年4月
美国表面科学及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安得桑应邀来测试中心进行参观访问。
1988年4月
由北京科技协作交流中心和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联合主办、我校自然科研处协办的第四届北京地区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千余名科技人员参加大会。我校副校长王振稼出席大会。
1988年4月
中文系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李修生先生会见日本戏剧史专家、学习院大学(日本皇家学院)文学部教授访春雄先生,双方就中国戏剧史、中国与日本戏剧的比较等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
1988年4月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亚历山大特来夫纳克博士和马里恩瑟诺尔博士来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参观和讲学。
1988年4月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教授和张永言教授来我校为研究生作学术报告。
1988年4月
校长王梓坤参加在南开大学召开的中国—加拿大学校校长会议,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校长Gilles G.Cloutier正式签订两校校际交流协议书,并会见了加拿大圣玛丽大学校长欧茨曼。中加校长会议全体代表应邀到我校参观访问。加方10位校长和中方9位校长参观了“中加语言培训中心”、现代化所的演播室和生物系。
1988年4月
由国家教委师范司主持的师专教材建设交流座谈会在我校召开。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教委师范司司长金长泽,我校领导方福康、王振稼、张兰生以及来自全国7个师范院校的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有关负责人及部分参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改革编写工作的成员参加了会议。
1988年4月
人事处师资办公室召开出国留学工作会议,副校长王振稼和出国留学工作负责人向各系(所)领导介绍了我校出国留学派出工作的情况,传达了国家关于出国问题的文件及精神,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解释。
1988年4月
国务院特区经济办公室柳孝华同志为我校学生党员培训班授课,向培训班的同学们介绍了9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开发情况及发展战略。
1988年4月
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我校中文系教授启功和我校顾问浦安修当选为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8年4月
北京市教育工会召开了表彰先进大会,我校校工会被市教育工会评为先进“教职工之家”,并获得铜牌。
1988年4月
学校召开国家级高校优秀教材获奖者颁奖大会。校长王梓坤、教务长张兰生以及张禾瑞、朱智贤、张守常、刘培桐、宋春青、武吉华、夏之莲、吴国利等获奖者出席了大会。
1988年4月
“师范院校专业奖学金问题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委属及地方师范院校的代表共32人出席了会议。国家教委计财司及财政部有关部门的同志到会听取了与会代表的发言。副校长许嘉璐向与会者介绍了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教育问题提案的情况。
1988年4月
北京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在我校成立。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立行、副部长刘述礼,著名音乐家瞿维、时乐蒙到会祝贺并讲话。
1988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胡景浩任图书馆直属支部书记。
1988年4月
我校校友、西藏大学校长次旺俊美率西藏大学代表团一行7人来我校参观学习。
1988年4月
台湾师范大学校友学周龙雄一行来我校访问,我校副校长方福康、许嘉璐会见了他们,并就两校的友好往来及加强学术交流等问题进行了座谈。
1988年4月
美国丹佛大学教授、丹佛儿童智力量表制订者Joe Dodds夫妇,应邀来我校讲学。
1988年4月
全国人大代表、我校副校长许嘉璐和罗里波教授向学校部分干部教师通报了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情况。
1988年4月
以“读书、求知、成才”为主题的大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幕式举行。副校长许嘉璐、党委副书记许统乔、《读书》杂志编辑部副主编杨进参加了开幕式。
1988年4月
国家教委科技司司长秦关林、副司长张酉水、科技管理中心和科技司计划处负责人等来我校听取了汪培庄教授关于模糊推理机和专家系统开发工具研究工作的汇报,并对研究方向作了重要的指示。
1988年4月
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同意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以及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联合创办《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双月刊,公开发行。
1988年4月
研究生院举办首届学术节。
1988年4月
教育管理学院举办的第二期全国高校总务长进修班结业,国家教委副主任刘忠德、我校副校长兼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出席结业仪式并讲话。
1988年4月
学校授予在我校外语系讲授教学法课程的西德学者孙志文、弥维礼为我校客座教授。
1988年4月
马列所1986级台籍班、台情研讨小组组织了题为《二代台胞与故乡》的研讨会。全国台联会长林丽韫、副会长徐兆麟,全国台联研究室吴嘉桐副主任,北京市台联会长叶继东,台湾《人间》杂志社记者王墨林、马列所负责同志参会。
1988年4月
我校召开首届离退休人员运动会。
1988年4月
喜剧表演艺术家陈佩斯来到我校与民俗学会商谈中国民俗博物馆筹建的有关事宜。
1988年5月
我校部分民主党派支部(社)进行改选,新选出的支部(社)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是:民盟北师大支部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厚粲;民进北师大支部委员会主任委员许嘉璐;九三学社北师大支部委员会主任委员宋春青。
1988年5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辐射化学研究室与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辐射化学专业组共同完成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耐辐射一次性注射器材料国产化研究”通过技术鉴定。
1988年5月
应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赵令扬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陈方正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我校中文系教授启功先生随“中国文化讲习团”赴香港讲学。
1988年5月
我校《苏联文学》杂志副主编章廷桦同志应波兰科学院及波兰俄语工作者协会的邀请,参加了在波兰召开的“俄罗斯文学及其国际联系”的学术讨论会,并作了题为《近十年来苏联文学在中国》的报告。
1988年5月
我校史学所以白寿彝教授的名义邀集在京中学部分历史课骨干教师来校,召开中学历史课教学座谈会。
1988年5月
应我校教育研究所的邀请,来自美国和英国的3位师范教育专家在我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讲学活动,并与我校同行就师范教育和中等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1988年5月
美国佐治亚大学教学系主任、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威尔逊教授,对我校进行了访问。
1988年5月
日本知名数学教育专家、山梨大学教授兼我校客座教授横地清先生来校讲学。
1988年5月
我校数学系与山西师大数学系、苏州大学数学系联合培养的首批、3名数学教育硕士生在我校毕业。
1988年5月
在首都高校学生诗会上,我校中文系1984级学生马朝阳创作的诗歌《翻过哈什图岭》荣获唯一的创作一等奖;中文系85级蓝轲创作的《合葬》获二等奖;冰马创作的《冰河》获三等奖。
1988年5月
校团委和学生会联合举办了纪念“五·四”大型露天舞会,全校2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了这一活动。
1988年5月
校春季田径运动会举行。教育系获学生组团体冠军;物理系获教工甲组冠军;实验小学获教工乙组冠军,共有两人打破校运动会纪录。
1988年5月
应澳大利亚麦克里大学的邀请,我校校长、数学系王梓坤教授参加该大学举行的荣誉科学博士学位颁授仪式。
1988年5月
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举行的“北京团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我校外语系团总支被授予北京市红旗团委(总支)称号。
1988年5月
副校长许嘉璐主持召开了全校讲师以上职务的教师会议。介绍了目前教师队伍状况和即将进行的职务聘任工作情况。
1988年5月
我国驻肯尼亚大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代表、国际政治学中国理事、社科院研究生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薛谋洪应邀来我校作“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几个特点”的形势报告。
1988年5月
由校团委及8个理科系的团总支、学生会举办的我校首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正式开幕。副校长郝允祥、党委副书记许统乔、北京科协、北京科影及我校部分理科系的系主任、教授出席了开幕式。
1988年5月
副校长顾明远参加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召开的座谈会,讨论我国到2000年以前教育发展的战略问题。
1988年5月
以石家庄陆军学院副院长向旭为领队的一行13人来我校进行交流访问。
1988年5月
我校学生武术、气功协会成立。
1988年5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了校务委员会,副校长郝允祥、教务长张兰生及人事处、社会科学处、自然科学处的负责同志汇报了教学、科研、科技开发和职称评定工作进展情况,审议了我校成立继续教育学院的提案。
1988年5月
校团委、校学生会文艺部共同组织编排了“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
1988年5月
马列所1987级共运史专业研究生白太明在北京市青年共运演讲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1988年5月
经校长办公会议决定,成立继续教育学院。
1988年5月
我校应用化学研究所和解放军52833部队共同研制生产的BNF-Ⅰ型防冻液在承德通过了技术鉴定。我校将此成果无偿地转让给了部队。
1988年5月
我校财会电视中专班举行了毕业典礼。
1988年5月
为纪念我校著名教授马特同志逝世20周年,哲学系召开马特学术思想座谈会。
1988年5月
学校任命:钱兴崑任老干部处处长;戴家干任人事处副处长;潘懋德任中学计算机研究中心副主任。
1988年5月
甘肃省兰州市9所重点院校的工会负责人来我校参观访问。
1988年5月
我校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研究室研制成功的不饱和聚酯树脂水溶性清洗剂顺利通过学校鉴定。
1988年5月
校长办公室召开档案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我校档案工作情况,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1988年5月
学校召开各系(所)职务聘任委员、校学科评审组委员会议。副校长许嘉璐介绍职称工作情况,并进一步强调评审委员的职责。
1988年5月
中文系教授李金铠、无线电系教授何克抗、工程师徐力与中国软件技术公司高级工程师李毅民等合作研究的全能中文电脑技术在京顺利通过国家级鉴定。
1988年5月
第二届首都大学生“理想之歌”合唱比赛在北京音乐厅举行决赛。我校学生合唱团获一等奖。
1988年5月
北京第二届发明展览会闭幕,我校参展的“全能中文电脑”和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孙万华等研制的“细胞电融合仪”两项成果荣获展览会颁发的金牌奖。
1988年5月
我校原党委副书记、原中共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王正之逝世,终年76岁。
1988年5月
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织的“教育系改革座谈会”在我校举行。教育界老前辈顾明远、刘佛年、滕大春、邹友华、李秉德、王承绪等教授以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的代表、国家教委有关同志和部分新闻单位记者参加了座谈会。会议就教育系应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以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招生、分配和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进行讨论,对师范司提出的“关于教育系改革的意见”等文件提出了意见。
1988年6月
校团委召开大会,表彰了1987—1988学年度校级优秀团员标兵、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和先进团支部。校领导王梓坤、方福康、许统乔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大会。
1988年6月
我校老校友、世界著名音乐家、台湾交响乐团总监及指挥邓昌国教授一行回到母校访问,党委副书记、校友会副会长胡恒立同志主持了欢迎仪式。4日,艺术系师生举行了欢迎会,向邓先生作汇报演出。
1988年6月
我校胡恒立、张锐、齐大卫、刘增森4人当选市教育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6月
学校召开1988届毕业生毕业动员大会,今年我校实际参加分配的同学约有970名。
1988年6月
校研究生会为1988届研究生举行欢送会。校长王梓坤、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副院长童庆炳及部分系所领导、研究生导师参加了欢送会。
1988年6月
我校对1986级硕士生进行了中期筛选,319名硕士生中,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有5人,提前毕业1人(因该专业无博士学位授权),307人进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阶段,6人按研究生班研究生毕业分配。文科硕士生中期筛选以“小论文”答辩方式考核科研能力。
1988年6月
我校测试中心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张嘉红首先研制并发展了一种高能量分子率的热微卡计探测器,由于她在这项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和杰出的成绩,赢得了美国路易斯·迈耳奖。
1988年6月
日本史学家、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渡边昭夫先生应我校历史系邀请来我校讲学。
1988年6月
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哥德堡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
1988年6月
以北元喜雄理事长为团长的日本北陆大学代表团一行4人来我校访问。
1988年6月
学校成立读书指导中心。校领导王梓坤、方福康、许嘉璐、许统乔、顾明远及三联出版社总编辑、《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博览群书》主编韩嗣仪等参加了成立大会。
1988年6月
我校召开文科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总结会议。校长王梓坤、副校长许嘉璐、顾明远、教务长张兰生、文科各系主管教学工作的副系主任和参评课教研室主任及有关同志出席了会议。
1988年6月
校长办公会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名单:主任王梓坤;副主任方福康、顾明远、许嘉璐、郝允祥;王永潮、王德胜、田继宗、刘宁、刘若庄、孙儒泳、严士健、陈木法、吴永仁、何香涛、沈复兴、纵瑞堂、周之良、张兰生、张至善、杨展如、林崇德、俞敏、胡恒立、陶大镛、袁行榘、袁名敦、韩俊才、黄济、黄祖洽、龚书铎、童庆炳、彭聃龄为委员;王树人、韩绍祥、胡祖莹、马樟根为秘书组成员。
1988年6月
校党委举行了王正之同志纪念会,中宣部教育局局长陆钦仪,我校党委书记方福康、校长王梓坤、党委副书记李英民、纪委书记李家齐、原党委书记陈静波、原党委副书记胡斅贽及师生代表参加了纪念会。
1988年6月
校党委召开党总支、直属支部书记研讨会,与会者就我校党的各级组织“在党政分开、系主任负责制情况下如何起好保证监督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党的建设、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988年6月
我校全国中学生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召开“中学教师计算机培训研讨会”。
1988年6月
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副主任朱丽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唐敖庆、副主任胡兆森、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等领导来我校听取“模糊推理机”研制工作汇报。
1988年6月
北京市8所院校的高教研究协作组在我校召开了关于“高校有偿服务”座谈会。
1988年6月
田瑞厚任外语系副系主任;支永德任基建处副处长。
1988年6月
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谢永珪副教授等研制的J-1型汉语语音合成系统通过了技术鉴定。
1988年6月
北京市语言学会第三届年会在我校召开。
1988年6月
我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举行会议,校内有219人取得高级职务任职资格。
1988年6月
国家教委发文通知,批准我校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态学、细胞生物学、民间文学、教育基本理论、比较教育学7个重点学科。
1988年6月
古籍所召开了以“文献学在新时期的任务”为题的学术讨论会。
1988年6月
校党委宣传部邀请中共北京市常委、市委宣传部长王立行,来我校与各系所党总支书记对话。
1988年6月
由我校历史系、校研究生会主办的全国青年日本史学术讨论会在我校举行。与会者来自北大、复旦、南开、中南民族学院等20多所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
1988年6月
学校举行毕业典礼,校长王梓坤代表全校师生员工祝贺1100多名同学完成学业。
1988年6月
我校代表队在1988年度北京市高等院校游泳运动会上夺得乙组男女团体冠军。
1988年6月
由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美国环球交流公司发起,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美国特殊教育全国理事会协助召开的“北京国际特殊教育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1988年6月
学校决定拨出9万元专款,资助比较教育学、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生态学、基础数学5个重点学科。
1988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胡斅贽任老干部处直属党支部书记,杨兆英、李峰任副书记;白爱珠任经济系党总支书记;王德枢任苏文所直属党支部书记;李兆林任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张立成任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
1988年6月
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研制的“有色聚乙烯薄膜剂量计”通过技术鉴定。
1988年7月
学校任命:金宏达为图书馆馆长。免去袁名敦的图书馆馆长(兼)职务。
1988年7月
学校任命:潘国琪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郑君礼为研究生院管理处副处长(兼)。
1988年7月
我校向国家教委师范司提交关于成立家政学研究室的请示。
1988年7月
国家计委最近向国家教委批复了我校基建总体设计任务书。根据这一批复,我校到1995年的发展规模是:在校学生为1万人(不包括相同数量的非住校生),其中本科生6800人,研究生1500人,留学生200人,进修生1000人,干训生500人;将根据师范教育的需要逐步考虑设置部分新增专业;校本部教职工总数按3472人进行规划设计,并按教职工与学生比例1比3.6、教师与学生比例1比8逐步安排;扩建校舍建筑面积为25.8390万平方米(含1987年起在建工程面积和拆迁面积)。扩建工程总投资1.3611亿元,由国家教委在经管的“七五”和“八五”国家预算内拨款投资中安排解决。
1988年7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学校工作情况通报会。各系、所负责人参加。会上,许嘉璐副校长通报了本学期职称(重点是高级职称)评定工作情况;副校长郝允祥就创新经费的分配原则和奖酬金标准,作了进一步说明;教务长张兰生通报了学校成立继续教育学院的任务和今年部分专业招生调整的有关情况;人事处长王树人传达了国家教委关于学校定编和机构设置的文件及在校人员定编的预测情况;总务长钱桐伯通报了后勤方面的情况;党委书记方福康同志通报了学生思想政治情况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1988年8月
我校后勤召开处级以上干部研讨会,坚持“两个服务”的指导方针,搞好调整、理顺关系、打好基础、深化改革。
1988年8月
我校党委副书记、政治教育系系主任、校友会副会长、辅仁大学校友会副会长胡恒立副教授逝世,终年58岁。
1988年8月
校女足队获全国大学生锦标赛冠军杯,学校举行庆功会进行嘉奖。
1988年8月
学校决定:选派我校环科所赵俊琳副研究员为南极建站考察队员。
1988年9月
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由我校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合作,面向全国青年作家招生的文艺学专业(文学创作方向)研究生班开班。莫言、刘震云、余华、毕淑敏等40人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1988年9月
经王安中国学术研究中心评选,我校哲学系郑万耕副教授和中文系陈绂副教授获得1988—1989学年度“王安汉学研究奖助金”。郑万耕、陈绂的研究课题分别是《扬雄思想研究》和《古书注释及其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
1988年9月
北京师大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著的《中国现代史》获1987年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1988年9月
受国家教委的委托,我校自然科学处、科技开发公司和人事处共同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技术合同法》培训班。
1988年9月
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社长石井和夫及日本大学出版协会干事长曾田涉来我校访问。
1988年9月
汇集近10年来我校学生优秀诗作的新诗集《走出荒原》编印发行。
1988年9月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首次颁奖。我校陈木法教授获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金两项证书。
1988年9月
学校举行本科、专科新生开学典礼。校长王梓坤、党委书记方福康分别在典礼上讲话。今年我校从30个省市共招收本、专科生1443人。其中国家任务招生922人,委托培养招生408人,自费生113人。还招收了保送生、定向生、民族班以及部分在职干部和有教学经验的中小学教师。
1988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白光耀任历史系党总支书记,郭大钧任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马文章任天文系党总支书记,张燕平任天文系党总支副书记;何家斗任后勤党总支书记,周之华任后勤党总支副书记。
1988年9月
我校研究生院举行1988级新生开学典礼。校长王梓坤,党委书记方福康,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部分系主任、研究生导师及新入学的近450名研究生参加了开学典礼。
1988年9月
学校任命:陈银科为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梁竹健为物理系副系主任;张树田为艺术教育系副系主任。免去:胡岗的物理系副系主任职务;徐玉琴的第二附属中学校长职务。
1988年9月
我校千余名师生员工和历届校友隆重举行庆祝教师节暨建校86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等参加了庆祝大会,并向我校获北京市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和荣获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荣誉称号的校友等颁发了荣誉证书。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全国政协委员、我校校友会名誉会长王光美,全国教育工会主席李星万,市教育工会主席李元和等也参加了庆祝大会。
1988年9月
我校实验小学举行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中顾委常委肖克、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岳琦、中顾委委员浦安修、我校副校长顾明远、中央教科所周兴林、市教育局的有关同志、实验小学的在校生及历届校友参加了庆祝会。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康克清同志亲笔致信小学尤素湘校长,祝贺实验小学30年校庆,并向全校师生致以敬意。
1988年9月
为庆祝教师节,北京高校京昆艺术学会在我校举办京剧晚会。著名京剧艺术家马长礼同志代表全体演员向教师表示节日的慰问。
1988年9月
“纪念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各省、市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代表50余人参加了学术讨论会。
1988年9月
应我校图书馆学系的邀请,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华伟教授来我校讲学。
1988年9月
学校任命:秦景为出版社副社长。免去秦景人事处副处长的职务。
1988年9月
副校长方福康率我校代表团赴日本,访问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教育大学,参加了桐荫横滨大学的建校大典。副校长方福康在日本作了关于耗散结构的学术报告。
1988年9月
世界银行贷款短期职业大学电视大学项目外国专家咨询组组长,英国开放大学技术学院院长郝克里奇先生向我校教育管理学院赠书。
1988年9月
副校长郝允祥主持召开理科科研机构评估、调整、改革工作动员会。具体落实国家教委《关于调整改革高等学校理工类学科科研机构》的通知。
1988年9月
我校留学生部举行1988—1989学年开学典礼。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百余名留学生及留学生部的教师、工作人员参加了开学典礼。
1988年9月
我校心理测量中心为该中心成立三周年举行庆祝会。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徐联仓教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匡培梓教授,北京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大学陈舒永教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裴娣德教授等到会。参加庆祝会的还有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文艺人才研究会、中医研究院、安定医院、邦迪制管厂等单位的有关同志。
1988年9月
自然科学处组织召开了部分科技人员座谈会,并举行了颁奖仪式。郝允祥副校长到会,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奖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是周廷儒的《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获三等奖的是何大澄的《核内DNA病毒在细胞质内的发生》,获四等奖的是汪培庄、罗承忠的《模糊集与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的是张静江、王书颖的《位相型图像假彩色货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是赵济的《农业遥感应用研究——卫星遥感信息在山西农业自然资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获三等奖的是低能所集体的《医疗用品辐射灭菌消毒》。此外,数学系王伯英、刘绍学,化学系付孝愿、冯文林、金俗谦、于建国、丁燕波、汤定华、刘若庄,天文系童彝、毛信杰,生物系薛绍白、宋平根、郑光美共14人的6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9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博士一行,在国家教委副主任腾藤、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杨海波等的陪同下,到我校参观访问。
1988年9月
校行政召集各系、所,机关部、处负责人会议,布置本学期工作计划,并强调指出各单位要认真贯彻北戴河高校会议的有关精神,做好校内各项工作。
1988年10月
经国家教委组织有关学科专家评议,我校有8项编选教材项目列入“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年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的补充计划。它们分别是:中文系郭预衡的《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哲学系齐振海的《认识论新论》;图书馆系倪晓健的《书目方法概论》;教育系王焕勋的《教育学史》;乔卫平的《中国幼儿教育史》;外教所周蕖的《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苏真的《师范教育比较》;史学所瞿林东与外校合编的《史学概论》。
1988年10月
我校哲学系有4个科研项目在全国哲学学科“七五”规划小组会上,被通过为国家资助项目。分别是沈小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规律问题研究、甘葆露的企业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袁贵仁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问题研究、汪馥郁的辩证规律论。
1988年10月
我校两项成果在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金牌奖。这两项成果分别是中文系教授李金铠、无线电系教授何克抗、工程师徐力等研制的“全能中文电脑”和低能所胡华旦、孙万华、富景全、王树德合作研制的“细胞电融合及基因电转仪”。
1988年10月
孙文先先生在我校数学系设立“九章数学奖学金”。孙文先先生是台湾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在台湾开办教学仪器厂,并主编出版数学教育杂志《九章数学》。
1988年10月
日本东京大学、日本神田外国语大学教授田中正俊来我校历史系进行为期两周的讲学。
1988年10月
我校化学系应化所与北京五金工具十厂的“不锈钢尺生产第二期技术改造工程”(晒版光源部分),通过验收鉴定。
1988年10月
1988年度我校新生田径运动会举行,553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经济系、教育系、生物系分获男女团体总分冠、亚、季军。
1988年10月
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名单,共计46人。我校方福康教授任委员。
1988年10月
我校召开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该中心由国家教委和北师大双重领导,其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教育方针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探索各类特殊教育的规律,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服务。
1988年10月
校长王梓坤向德国锡根大学数学教授瓦尔特·申普颁发了我校客座教授的聘书。
1988年10月
学校召开了1987—1988学年“文科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发奖会”。8门课程和23名教师获1987—1988年度进步奖。副校长许嘉璐、教务长张兰生出席了会议并向荣获“教学进步奖”的集体和个人颁奖。
1988年10月
我校历史系、史学研究所和辅仁校友会联合举办张星烺教授百岁纪念学术座谈会。张星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是我国中西交通史学科的创建人之一。
1988年10月
学校任命:范国英为研究生院副院长。免去戴家干的学生处处长职务。
1988年10月
我校主持召开10所师范院校校(院)长办公室主任首次联席会。国家教委的有关同志到会并传达了李铁映同志对教委办公厅工作的指示。
1988年10月
我校外国教育研究所教授、九三学社社员欧阳湘逝世,享年93岁。
1988年10月
党委书记方福康、校长王梓坤和学校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来到我校新落成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向我校的180多名离休老干部表示重阳节慰问。
1988年10月
中国教育学会和我校联合召开庆祝朱智贤教授执教60周年与80寿辰大会。
1988年10月
第七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暨中国核物理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黄祖洽教授被选为理事,颜一鸣被选为常务理事。
1988年10月
教务处与外语系公共外语教研室组织召开了1987级迎接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动员暨86级获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优秀证书者颁奖大会。校长王梓坤、教务长张兰生出席动员会。
1988年10月
全国师范院校电教类专业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1988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陈定一增补为无线电系党总支副书记。
1988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魏秀英增补为教育科学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88年10月
校长办公室、自然科学处、环科所联合召开赵俊琳同志赴南极考察欢送会。
1988年10月
我校外教所、师资培训中心聘请正在我校讲学的原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教授布斯博士为我校客座教授。
1988年10月
致力于音乐教育研究的学术团体“柯达伊学会”在我校艺术系成立。
1988年10月
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审会议”,我校顾明远教授、许嘉璐教授和物理系梁绍荣教授以评委资格参加了会议。
1988年10月
以我校副校长顾明远为团长的中国幼儿师范教育代表团一行8人赴日本访问。
1988年10月
全国政协调查组的成员来我校,召开了部分老教师、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座谈会,听取了他们对教育经费和教师待遇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1988年11月
我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项,批准18项,批准金额54.4万元。数学系汪培庄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模糊信息处理、思维决策与机器智能”得到批准,两项课题共获资助金额67万元。
1988年11月
我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建设校园文化,优化学生成才环境”先进单位。
1988年11月
中国民俗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在我校召开,钟敬文当选学会主席,白寿彝、张紫晨当选学会副主席。
1988年11月
第三届全国高校总务处长进修班结业仪式举行。国家教委行政管理局副局长李辉东、高校处处长范宝明、我校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冒海天等出席。
1988年11月
国际自由教师工会联合会总干事一行4人,在全国教育工会主席李星万的陪同下来我校参观访问。
1988年11月
日本文部省组织的高级教育考察团一行6人来我校访问。
1988年1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国际教育与发展研究所艾蒙博士,应教科所之邀来我校讲学。
1988年11月
日本亚细亚大学学术代表团来我校访问。
1988年11月
香港理工学院张思仲博士和林伟业先生受国家港澳办的委托来我校作报告。
1988年11月
我校学生暑期“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及其出路”大型征文评选结果揭晓。教育系钱志亮的《流失生——普及义务教育面临的新危机》,中文系刘晓峰、赵彤的《沿海中学教育面临的危机》、童梅的《大波——新的“读书无用论”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冲击》,教育系李辉的《农村教育的危机和对策》和政教系甄占民的《危机,还在于教育本身》五篇文章获一等奖。
1988年11月
我校与英国联合王国东北威尔士大学校际合作交流协议书签字仪式在我校举行。
1988年11月
民盟师大支部召开全体盟员会议,出席民盟第六次代表大会的杨敏如先生传达了六代会精神。
1988年11月
为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社团协会成立四周年,“新纪元”系列纪念活动开幕。
1988年11月
学校任命:彭聃龄为心理系系主任;陈琦、郑日昌为心理系副系主任;裴纯礼为计算中心副主任;王本中为师大实验中学校长;张锦斋、陈万仓为师大实验中学副校长。免去章志光、孟庆茂的心理系副系主任职务。
1988年11月
学校统战部、教科所等单位联合为我校教科所老教授陈友松举行90寿辰庆祝活动。
1988年11月
我校举行1987—1988学年度三好学生、先进集体、文明宿舍表彰大会。表彰三好学生430名、先进班集体22个。
1988年11月
副校长顾明远主持召开全校各系、所主任和主管教学、研究生工作的副系、所主任会议,公布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学优秀成果评选工作暂行办法》,布置了1988—1989年度教学优秀成果评选工作。
1988年11月
经校长办公会议审议,将“图书馆学系”改名为“图书馆情报学系”。
1988年11月
我国首届新型促渗剂氮酮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1988年11月
学校任命:朴永馨为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田继宗为学校体育研究所所长兼体育系副系主任。
1988年11月
学校任命:王隽骧为数学系系主任;陈方权、王申怀为数学系副系主任;刘绍学为数学研究所所长;朱汝金为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免去:赵桢的数学系主任职务;邝荣雨、余俊的数学系副系主任职务;严士健的数学研究所所长职务;王伯英的数学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1988年11月
学校任命:董奇为儿童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1988年11月
学校任命:宋智娥为校医院院长;刘沪、潘丽为校医院副院长。免去:郭万升的校医院院长职务。
1988年11月
免去:阎维卿的图书馆副馆长职务;匡锦瑜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职务。
1988年11月
研究生院正式发布《关于在硕士研究生中实行中期筛选制度的实施办法》。
1988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刘沪任后勤党总支副书记。
1988年11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来我校听取学校工作汇报。王梓坤、方福康、王振稼、郝允祥、吴猛、李英民、许统乔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汇报会。李铁映同志就如何加强学校管理、深化教育改革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1988年12月
学校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校评选工作组名单,胡祖莹为组长;杨光、张锐为副组长。同时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校评审委员会名单:顾明远、张兰生、李英民、孙永生、王家銮、喀兴林、吴永仁、郑光美、武吉华、贾书圣、白子平、童庆炳、郭志刚、黎虎、王策三、章志光、齐振海、朱元珍、钱瑗。
1988年12月
198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评审工作结束,我校9项研究课题获得批准,分别是中文系韩兆琦教授的《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实践与文学风貌》;中文系李清安副教授的《现实主义在二十世纪的法国》;哲学系甘葆露副教授的《企业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哲学系沈小峰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关于规律问题研究》;哲学系袁贵仁副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问题研究》;哲学系汪馥郁副教授的《辩证思维论》;马列所张伟垣教授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与理论问题新探》;马列所李敬德副教授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僚主义研究》;马列所孟全生的《共产党与社会主义民主党关系的历史考察》。
1988年12月
我校生物系郑光美教授承担的林业部重点课题“黄腹角雉繁殖生态生物学研究”通过部级鉴定。
1988年12月
英国伦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郭南斯女士访问我校,与中文系师生进行了座谈。
1988年12月
列宁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维大厉·特卡捷夫博士来我校历史系访问,为师生作了题为《苏联历史教学的改革及现状》的报告。
1988年12月
苏联教育科学院一般教育过程研究室主任戈尔金教授,高尔基市师范学院教育学研究室主任伏洛拉夫教授来我校进行访问。
1988年12月
党委宣传部、组织部联合邀请北京市房山县窦店大队党支部书记仉振亮来校为全校党员上党课。
1988年12月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会年会在我校召开。
1988年12月
我校有六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荣获198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是数学系王伯英同志的“多重线性代数及其他”;数学系刘绍学等同志的“环的结构与表示理论”;化学系傅孝愿等同志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氢键本质研究”;天文系童彝等同志的“活动天体中的等离子体过程”;生物系郑光美同志的“黄腹角雉生态生物学及饲养繁殖研究”;生物系薛绍白、宋平根等同志的“细胞流术的建立及应用”。
1988年12月
生物系汪堃仁教授主持的“双信使和CAMD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细胞增殖和细胞恶性转化影响的研究”项目通过国家基金重点项目评审。这是我校主持的科研项目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这项研究共包括8个子课题,我校生物系承担了其中4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1988年12月
校数学系严士健教授、汪培庄教授、孙永生教授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主编的《世界名人录》第八版。
1988年12月
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电视教育教研室摄制的电视片《绮丽的内陆半岛——勐腊》在日本1987年SONYICD电视大奖赛中荣获银奖。
1988年12月
我校召开了1989届本科生毕业分配动员大会。副校长许嘉璐到会并讲话。学生处副处长李连江传达国家教委毕业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精神。
1988年12月
国家教委在我校召开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审查委员会议,分别对京、津、沪、吉、黔、粤6省、直辖市和我校所编的七套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实验进行了评审。
1988年12月
北京地区的8所重点院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和北京航空学院)宣告“北京部分高等院校教育、科研协作组”成立。
1988年12月
著名哑剧艺术家王顺德为我校师生举办专场造型哑剧晚会。
1988年12月
我校举行“一二·九”火炬长跑接力赛。
1988年12月
我校举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纪念会。
1988年12月
校工会和校书法协会举办首届青年教师板书比赛。
1988年12月
生物系召开“细胞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的规划论证会。
1988年12月
根据国家教委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关于加强中国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和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研究项目的初步协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派咨询专家贝磊博士来我校教育管理学院对上述项目进行考察论证并协助编写项目文本。
1988年12月
地理系举行建系60周年纪念会。
1988年12月
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大型节目“飞向未来1988文艺晚会”成功演出。
1988年12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遴选硕士生导师的规定》,内容包括硕士生指导教师的条件、遴选硕士生指导教师的办法等。
1988年12月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市委副书记汪家镠同志陪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乔石到我校看望师生。
1988年12月
由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霍英东先生捐资500万美元兴建的我校“英东教育大楼”举行奠基开工典礼。
1988年12月
化学楼、水模拟楼竣工,两楼总面积共7350平方米。
1989年1月
在公布的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获奖名单中,我校有5项科研成果分获一等奖、二等奖。
1989年1月
应化所BNP-Ⅲ型感光剂通过技术鉴定,这是一种能与国际上先进产品相提并论的高粘度阳图PS版感光剂。
1989年1月
在北京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奖评奖中,我校理科学报荣登榜首,理科学报副主任陈浩元同志被授予“优秀编辑”称号。
1989年1月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太阳活动和宇宙天体研究学术领导小组的委托,我校天文系举办年度评审会,何香涛教授出席。
1989年1月
房产处和修建处合并,成立房产修缮处。
1989年1月
迟锡增任化学系主任;冯文林任化学系副系主任;曹敬东任化学系系主任助理;孙兆祥任化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孙敬同任房产修缮处处长;周之华任房产修缮处副处长;贾辰任基建处副处长。
1989年1月
物理系学术委员会邀请黄祖洽教授作题为《实验物理工作者的理性思维》的学术报告。
1989年1月
管理学院举行第三期全国督导人员培训班结业式。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柳斌出席并发表讲话。
1989年1月
中文系邀请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汉学家李福清博士来系访问座谈。
1989年1月
北京6所委属院校审计处长会在我校召开,审计署驻国家教委审计局副局长高环同志出席会议。
1989年1月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委托我校教育管理学院举办的“考试管理干部岗位培训班”举行开学式。
1989年1月
朱正威任北师大第一附属中学校长;秘际卦、李广钧、李常作、卢显明任北师大第一附属中学副校长。
1989年1月
校长办公会讨论批准,实验小学学制自下学期起改为6年,师大二附中初中学制改为4年。
1989年1月
加拿大CIDA官员伊莲晶、驻华使馆参赞吴德豪,来校就“中加语言培训中心”1989—1993年执行计划草案进行商讨。王振稼、顾明远副校长以及培训中心中加双方主任、外事处长接待并参加讨论。
1989年1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重点学科规划问题、函授夜大学生学位条例问题和关于研究生要求开设政治理论课问题等。
1989年1月
中国农工民主党北师大支部召开成立大会。农工党市委秘书长严晓燕,农工党市委常委、教育总支主委陈克聪,农工党市委组织处长张云新,我校党委副书记李英民,党委统战部部长彭勃,各民主党派的代表及我校侨联会、台谊会的有关同志出席会议。俞敏担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北师大支部主委。
1989年2月
《师大周报》4周年座谈会召开。
1989年2月
我校教育管理学院举办的首期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正式开学,共有151名高校处级教育管理干部入学深造。
1989年2月
国家教委与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在我校举办为期10天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国际研讨会开幕。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世界银行专家组索利先生及所有成员、我校管理学院领导等出席。
1989年2月
党委常委会讨论并同意机关党总支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同意刘木春、苗中正、安美玉、张玉清、李连江、张其友、王树琪、张予矛、纪会议9位同志组成机关党总支委员会。刘木春任党总支书记,苗中正任党总支副书记。
1989年2月
我校和美国亚特山大卡特总统中心通过远距离通信图像系统联合举行了中美特殊教育远距离教学活动。美国前总统卡特先生、中国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主席观看并互相致辞。
1989年2月
学校和历史系、古籍所联合召开白寿彝教授从事学术活动60周年暨高校执教50周年座谈会。
1989年2月
档案馆统计,1988年我校保存档案总数为16630卷。
1989年2月
国家教委、国家计委组织的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评估专家组来我校,对我校“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模糊信息处理与模糊计算机”国家专业实验室进行评估答辩。
1989年2月
我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召开第二次评审会,14项成果奖推荐为北京市一等奖项目。
1989年3月
张厚粲教授代表中国心理学会(唯一的中国代表)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苏联心理学会第七次全国大会。
1989年3月
我校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结束,共评出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优秀奖77个,其中14个被推荐上报市级优秀成果一等奖。
1989年3月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会学术主任柯木林先生应我中国民俗学会、我校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的邀请,来校与师生就两国民俗学的现状及如何加强两国间民俗学、民间文化的交流等问题进行座谈。中国民俗学会主席、我校中文系教授钟敬文出席座谈会。
1989年3月
由我校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中青年教师发起的“全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中青年教师课程改革研讨会”举行。
1989年3月
我校一附中校长朱正威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1989年3月
日本静冈大学人文学部今井骏教授访问我校马列所。
1989年3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决定筹建学校技术研究院,同意学校“关于开展有偿服务活动的暂行规定修订稿”,部署学生献血工作。
1989年3月
华明达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曾贻伟任物理系党总支书记。
1989年3月
物理系邀请学部委员、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祚庥教授作题为《量子力学测量问题的新进展》的学术报告。
1989年3月
天文系研制的微弱光广度计通过技术鉴定。
1989年3月
校团委召开颁发团员证工作动员大会,具体动员并布置全面实施团员证制度的工作。
1989年3月
研究生院发布《北京师范大学关于聘用研究生担任助教工作的暂行实施办法》,此项办法从1989年9月始执行。
1989年3月
研究生院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关于选派博士生与国外合作培养的暂行规定》。
1989年3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研究生院的两项内容:原则批准试行聘用研究生担任助教实施办法;同意申报第四批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点的计划。会上,还研究了今年招生指标和北校的安排问题等。
1989年3月
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举行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我校冯世平在会上报告了“三角品格上蒙特卡模拟的结果”。
1989年3月
我校陶大镛、许嘉璐、何香凝、王于畊、浦安修、启功、吴英辅、陆善镇、卢乐山9名教师参加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协七届二次会议。
1989年3月
校长王梓坤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以下内容:顾明远副校长通报了关于申请博士点导师及硕士点会议精神;王树人汇报了定编工作进展及工作方案;研究了成立北校管理委员会的决定;决定发给自费走读生每人每月8元的物价补贴;关于筹备新中国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有关事宜。
1989年3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北京市辐射中心)举行建所10周年纪念会。
1989年4月
历史系设立王桐龄、张星烺奖学金。
1989年4月
全国李大钊研究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成立大会,我校张静如教授授任第一副会长。
1989年4月
郑君礼任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1989年4月
教育管理学院与《光明日报》、教育部联合举行“我国教育现状及对策”专题座谈会。
1989年4月
化学系受四川万县地区委托研制的“菜籽油制备芥酸工业品”通过技术鉴定。
1989年4月
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成立。我校低能核物理所周瑞英教授任副理事长。
1989年4月
我校低能所张萌芬副教授出席第四次“中日双边辐射化学学术”讨论会。
1989年4月
“871工程”控制仪表设计审查会在我校低能所召开。
1989年4月
心理系邀请苏联著名学者心理学家、苏联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苏联心理学会主席、功勋科学家肖洛霍娃来我校心理系讲学,题目是“苏联心理学的发展与当代倾向”、“社会心理学的任务与方法学问题”、“苏联心理学中的个性研究”。
1989年4月
后勤党总支和后勤行政召开后勤系统“优质服务、服务育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共表彰8个先进集体和58位先进个人。
1989年4月
党委书记方福康主持召开紧急会议,通告近两日天安门广场及附近学生、工人及群众游行、静坐情况。各党总支、直属支部书记,系主任、各所、部、处长出席会议。
1989年4月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代表团一行13人,于6月27日至7月25日在我校参加中国历史文化系列讲座。
1989年4月
历史系聘请万心蕙为客座教授。
1989年5月
北师大一附中18名学生获“叔苹奖学金”。
1989年5月
世界银行贷款地方大学发展项目外国专家咨询组副组长Keohane先生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Macdonald院长来校访问,方福康、郝允祥、张兰生和有关系所的领导会见来宾。
1989年5月
我校举行《五四与现代中国丛书》首发仪式,丛书由马列所张静如教授主编,彭明、丁守和、姜义华、龚书铎任顾问。
1989年5月
我校教育管理学院举行第4期督导人员培训班结业式。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督导司司长郑启明及我校王梓坤校长出席结业式。
1989年5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滕藤、教委人事司副司长宋成栋,在我校中层干部会上宣布了国务院和国家教委党组关于我校领导班子换届的任免决定。国务院于3月1日给国家教委的任免通知:“国务院于1989年2月28日任命方福康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免去王梓坤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职务。”国家教委党组[89]教党字013号关于方福康、王梓坤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1.国务院任字[1989]15号任命通知,任命方福康同志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任期5年,王梓坤同志因任期届满,不再担任校长职务。2.经与北京市委商得一致,免去方福康同志的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职务,党委工作由副书记李英民同志主持。任命吴碧华同志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振稼同志因年龄问题,不再担任副校长职务”。
1989年5月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教授、世界著名数学家樊畿先生,应邀来我校访问并作学术报告。
1989年6月
成立技术研究院、北校工作部。孙兆祥任技术研究院院长(兼)、范英为副院长(兼);苗中正任北校工作部主任(兼)。
1989年6月
党委办公室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护校队。
1989年6月
党委副书记李英民主持召开中层干部会议。各系、所、部、处长,总支书记、副书记出席会议。会议传达文件(邓小平讲话)并传达何东昌讲话精神。
1989年6月
召开中层干部学习讨论会,分十个组学习讨论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
1989年7月
日本数学教育家、幼儿教育家,我校客座教授横地清先生,向我校赠书20000余册。顾明远副校长出席赠书仪式并讲话,出席赠书仪式的还有图书馆馆长金宏达、数学系主任王寯骧、教授钟善基等。
1989年7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原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研究的开拓者、我校地理系教授周廷儒逝世,享年80岁。
1989年7月
我校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周廷儒教授遗体告别仪式。中科院副院长孙鸿烈、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黄波清,我校方福康校长、副校长许嘉璐、副书记李英民和原校领导聂菊荪、陈静波、浦安修等参加。
1989年8月
台湾大学理学院和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洪文先生回母校访问。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瞿宁淑、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张丕远,以及王洪文先生的老同学祝平教授、储业平教授、北京市特级教师王树声等参加座谈会。
1989年8月
龚书铎任史学研究所所长,蒋建宁任副秘书长;洪钢任留学生部主任、对外汉语教育中心主任;金雅玲任审计处副处长。
1989年8月
孟月乔任经济系党总支书记。
1989年8月
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撤销政教系党总支建制,政教专业的教师和各学生党支部归属哲学系党总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和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中心联合建立临时党工作小组;由外事处和留学生部(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联合建立党总支。
1989年8月
校团委召开1989年共青团工作研讨会。
1989年8月
校党委召开全校教职工党员大会。党委副书记李英民主持会议并讲话,党委副书记许统乔结合我校实际作了关于《学潮动乱、暴乱的性质、根源和危害性》的报告。
1989年8月
研究生院根据国家教委规定,组织1989年拟录取的80余名应届本科毕业生中的文科研究生,赴昌平县所属的中学任教一年。
1989年8月
台湾国立音专教授计大伟先生到母校访问。许嘉璐副校长及校友会的负责人接待来宾。
1989年8月
高等学校东方文学研讨会在我校举行,这是北京发生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后在我校举行的第一个全国性学术会议。全国20多所大学和科研单位的数十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1989年9月
北京市举行庆祝教师节暨表彰优秀教师大会。我校王世强、胡华旦、朱智贤、姚乃红、彭奕欣、赵俊琳、贺允清、朱元珍、袁贵仁、刘友渔、冯宝华、王本中、陈如邻等获得“优秀教师”称号,朱正威、何运刚获得“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989年9月
郝允祥副校长会见国际著名稀土专家Bünzli教授。
1989年9月
举行庆祝第五届教师节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李铁映,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副秘书长李世忠,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朱开轩等同志出席会议。会议由校长方福康主持,我校党政领导李英民、许统乔、顾明远、许嘉璐、郝允祥、吴猛、吴碧华等也出席座谈会。李鹏同志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后,李铁映同志在校长方福康的陪同下到宿舍看望同学。
1989年9月
日本教育文化协会会长、桐荫横滨大学校长鹈川昇在访华期间,专程到我校讲学,并受聘为客座教授。
1989年9月
应化所承担的国家“七五”重点技术改造项目“BFR-1型液体感光树脂”通过了由化工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技术鉴定。
1989年9月
国际著名教育家、我校客座教授菲力浦·库姆斯先生来校访问。
1989年9月
刘沪、王彬任副总务长;王文涌任出版社副社长,林水平任出版社副总编辑;吴瑜光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89年9月
刘木春任纪委副书记;王竟任党委青年部副部长;孙川任团委书记;柯春晖任团委副书记;刘勇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邝荣雨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
1989年9月
留学生部举行开学典礼。
1989年9月
学校批复,同意出版社音像出版部开业登记。
1989年9月
举行本科生开学典礼,刘友渔秘书长主持大会,方福康校长向新生致辞。
1989年9月
举行研究生开学典礼,研究生院副院长范国英主持大会,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致辞。
1989年9月
学校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招待会。
1989年9月
地理系计算机应用项目《微机土地统计数据库》通过技术鉴定。
1989年9月
苏联科学院约飞物理技术研究员、教学物理博士波斯基纳克在我校低能核物理所参加中子物理方面的合作研究。
1989年10月
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物理教授约逊姆应物理系邀请来我校进行工作讲学,并授予客座教授。
1989年10月
由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组织的“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质量优秀奖”评奖在我校举行。评奖委员会由国内科技期刊界的14位专家组成,我校理科学报陈浩元编审担任主任委员。
1989年10月
应化学系放辐化研究室陈文琇教授邀请,英国东北威尔士大学专家纳娃博士来校访问,先后就辐射化学及光学内容作三次学术报告,副校长顾明远会见来宾。
1989年10月
我校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联合成立“农村灾害保险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经理秦道夫、我校校长方福康、国家教委科技司的有关同志及该研究中心的领导、专家参加成立会。
1989年10月
日本亚细亚大学学术代表团一行4人来我校访问,副校长许嘉璐及外事处林璧君、李双利等会见来宾。
1989年10月
林福智任我校第二附属中学校长(任期3年);陈俊辉为我校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任期3年)。
1989年10月
党委副书记李英民主持召开部分系总支书记会议,通报回民食堂发生的事情及处理过程。
1989年10月
史学研究所召开“史学研究四十年”学术座谈会。
1989年10月
国家教委直属高等学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师范大学分组委员会首次会议在我校召开。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滕藤、朱开轩、柳斌出席会议。方福康校长担任分组委员会召集人并主持会议。
1989年10月
副校长吴碧华主持召开各系、所、部、处主管财务工作人员会议。吴碧华传达了国务院《关于召开一九八九年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的通知》,并对我校开展财务大检查工作作了部署。
1989年10月
我校哲学系桑新民副教授的专著《当代教育哲学》获全国优秀图书奖。
1989年10月
日本著名学者田中誉士夫先生担任我校“中日教育交流顾问”;门胁稔先生任我校客座教授。
1989年10月
校党委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989年10月
数学系举行首届孙文先九章数学奖学金颁奖仪式。
1989年10月
我校外语系主任王维镛同志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1989年10月
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广州举行。副校长王振稼等出席。
1989年10月
苏联文学研究所举行《苏联文学》创刊10周年座谈会。
1989年10月
国家教委师范司委托我校教育系主持召开全国高等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讨会。我校顾明远副校长到会讲话。
1989年10月
应我校哲学系邀请,苏联科学院哲学所有关专家来我校座谈。苏联《人学》杂志主编、《哲学问题》杂志编委尤金,《哲学问题》杂志编委施维列夫以及布洛夫、舍里根洛夫与哲学系部分教师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研讨。
1989年10月
全国政协、北京市政协思想政治工作调研座谈会议在我校召开。
1989年10月
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分别在人民大会堂和北京大学举行,我校入选论文6篇。张静如、王桧林、王淑芬三位同志参加了讨论会,并出席在中南海举行的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1989年10月
我校校长办公室公布1989—1990学年初综合统计报表、经济效益报表。据统计,我校各类学生总数为15302人,其中在校本专科学生4976人(女,2483人,本科4825人,专科151人);在校研究生共1205人(女,390人),其中博士生100人(女,10人),硕士生1020人(女,349人),研究生班85人(女,31人);夜大、函大学生共7351人(本科5234人,专科2117人);其他学生1770人,其中,在校生920人。
1989年10月
环科所主持的“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谈论研究——区域农业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论研究”项目通过部级鉴定。
1989年11月
我校共获准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各学部资助项目23项,资助金合计65.4万元。从1982年国家实施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基础研究以来,我校共获国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147项,资助金合计572.35万元。
1989年11月
低能所硕士生李素杰荣获叶企孙实验物理一等奖。
1989年11月
低能所循环水再次利用系统研制成功,每天可节约水10吨以上。
1989年11月
在1989年评选优秀教学成果奖中,我校梁灿彬的电磁学教学获国家特等奖,严士健、龚书铎等获国家优秀奖。
1989年11月
我校聘任日本大阪教育大学中西重美先生为客座教授。
1989年11月
我校在北京市高等院校第五届菊花(市花)展览上参展的菊花被评为第二名。
1989年11月
著名中国教育史学家、我校校务委员会委员、教育系教授陈景磐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1989年11月
在我校举行的第二届首都高校女足邀请赛闭幕。我校女子足球队卫冕成功。
1989年11月
我校被评为北京市高校甲等体育院校。
1989年11月
华北地区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会议在我校召开。
1989年11月
由化学系有机教研室陈庆华、李佩文、李和、舒瑞琪、黄彬、耿哲6人研制的“由菜籽油油脚制取十三碳破二酸”的技术鉴定会召开。
1989年11月
校党委举行常委扩大会,讨论如何结合我校工作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校长方福康、党委副书记许统乔、副校长吴猛、副校长郝允祥、副校长吴碧华、副校长许嘉璐等领导参加学习,并讨论发言。
1989年11月
党委常委会讨论并决定建立离休干部党总支。
1989年11月
我校同意继续推荐张锐同志为北京市教育工会委员候选人。
1989年11月
国家教委全国1990—1991年度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协调会及全国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培训6大区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
1989年11月
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评比在南京揭晓,我校理科学报荣获一等奖。
1989年11月
由我校承担的“中国科协下属机构工作成果评估系统”科研项目在北京通过国家科委鉴定。
1989年12月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来函通知我校史培军、董奇、桑新民三位教师获资助。
1989年12月
学校召开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讨会。副校长吴碧华等同志作专题报告,校长方福康、党委副书记李英民分别作重要讲话。
1989年12月
我校6项教学成果获得市级奖:《文学概论教学质量》、《脊椎动物学实验及野外实习的教学改革》、《古典文学教学质量》、《开展社会实践,推动教学改革》、《代数基础课教学质量》、《化学系教学改革——分层次教学计划与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1989年12月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迁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召开。
1989年12月
我校在北京高校游泳比赛中蝉联乙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
1989年12月
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我校89届共有367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8名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
1989年12月
党委副书记李英民主持召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研究除“六害”问题,成立除“六害”领导小组。
1989年12月
我校举行聘请著名国际活动家、作家陈香梅女士为中文系客座教授的仪式。副校长顾明远和许嘉璐出席授聘仪式,顾明远代表学校致辞。
1989年12月
副校长顾明远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集中讨论关于1990年招生计划相关工作。
1989年12月
大型系列活动“拥抱九十年代”开幕式暨迎接第十一届亚运火炬接力赛举行。党委副书记许统乔、副校长许嘉璐、郝允祥等出席,团委副书记柯春辉主持开幕式,副校长许嘉璐致辞。
1989年12月
我校代表队荣获首都高校首届大学生文化节书法大赛团体冠军。
1989年12月
袁贵仁任校社会科学处处长。
1989年12月
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表彰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我校共有13项成果获得奖励,顾明远副校长代表获奖高校发言。
1989年12月
我校邀请天津自然博物馆来校举办预防艾滋病展览。
1989年12月
由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负责,我校分析测试中心刘忠敏、姜国华参加的重点科研项目“对苯二甲酸厌氧生物降解机理及途径研究”在南京通过技术鉴定。
1989年12月
我校党委召开正处级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十三届五中全会文件。
1989年12月
学校批复生产设备处,同意其下属的应化所化工实验厂更换营业执照,并更改法人代表。
1989年12月
台湾幼教工作者来我校实验幼儿园参观访问。
1989年12月
我校水平衡测试验收达到合格标准。
1990年1月
我校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人才交流中心”,以开发人才资源,掌握人才信息。
1990年1月
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学研究所负责,我校分析测试中心刘忠敏、姜国华同志参加的重点科研项目“对苯二甲酸厌氧生物降解机理及途径研究”通过技术认定。
1990年1月
由美籍华人、我校老校友万心惠女士和她的丈夫王霈先生出资设立的“王桐龄、张星烺奖学金”举行首次颁奖仪式。
1990年1月
北京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学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我校研究生院副院长范国英出席会议,并当选为常务理事。
1990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林崇德任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孟志强任房修处副处长。
1990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冯文林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免去孙兆祥的化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1990年1月
英文版《中国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分别刊登了对著名西周史专家、我校历史系教授赵光贤先生的专访。
1990年2月
我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广东召开第三届全国教育软件评审会,并举行了中华学习机软件银奖评选活动。
1990年2月
我校校史研究室被评为“北京市党史征集研究工作先进集体”。
1990年2月
国家教育科学“七五”重点项目,我校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心理学大辞典》,由我校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350多万字,8000多个条目。
1990年2月
我校物理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反射式全息窄带滤光片”通过技术鉴定。签订会由清华大学金国藩教授主持。
1990年2月
我校心理系张厚粲教授与美国德州大学博士合作研究的课题“数学发展的认知和语言基础”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
1990年2月
我校外事处李双利、郑民、顾明远、吴猛四人应日本TSD株式会社松崎务的邀请,赴日本商谈接受援助项目有关事宜。
1990年2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所助理研究员赴美国研修。
1990年2月
我校举行图书馆新馆落成典礼。图书馆新馆工程荣获邵逸夫先生第一批工程项目一等奖。方福康校长、滕藤副主任、马临博士分别讲话。落成典礼后,中央歌剧院的艺术家进行了义演。
1990年2月
经九三学社中央办公厅讨论,决定将我校李金铠同志聘为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
1990年2月
历史系召开赵光贤教授执教50年暨80寿辰座谈会,副校长顾明远,白寿彝、王梓坤等人以及赵先生多年的挚友、弟子和历史系教师共7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
1990年2月
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国际合作司审查,同意我校接受美驻华使馆赠送的书籍。
1990年3月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10周年和我校研究生院成立5周年,根据研究生院的要求,我校各系(所)分片举行了研究生教育成果汇报会。
1990年3月
许嘉璐副校长主持召开我校文科教育教学工作座谈会。教务长张兰生同志、文科各系系主任和主管教学工作的副系主任以及社会科学处的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
1990年3月
第四次国家自然科学奖的60项获奖项目名单中,我校有3项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获此最高荣誉。分别是天文系何香涛教授的《类星体的搜索》;化学系刘若庄教授、傅孝愿教授及其研究集体的《中间体、过滤态和反应途径势能面理论研究》;数学系孙永生教授、陆善镇教授及其研究集体的《逼近论中的极值问题及调和分析中的若干逼近问题》。
1990年3月
教育系教育学社在新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未来教育家》首发式。
1990年3月
校长方福康出席1990年国家教委工作会议。
1990年3月
数学系举行庆祝赵慈庚先生80寿辰活动。
1990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王艳华任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刘贵芹任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蔡维的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0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周之华任体育系党总支副书记。
1990年3月
根据国家教委的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决定成立监察委员会。
1990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吴碧华为监察委员会主任(兼),刘木春、蒋建宁为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兼),蔡维为监察委员会副主任,王宗清、沈复兴、张锐、金雅玲、王彬为监察委员会委员;郭建权、金林培为化学系副系主任;刘淑玲为史学所所长助理。
1990年3月
我校团委与国家田径队达成开展迎亚运联谊活动的协议。副校长郝允祥、公体教研室主任邢志和等参加了签字仪式。
1990年3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同意我校于1991年7月5日举办刘徽国际学术会议,会期6天。
1990年3月
我校在图书馆举行“门脇教授向北师大赠送医疗设备仪式”,接受日本神奈川齿科大学教授、我校客座教授门脇赠送的两台牙科综合治疗台,并对门脇先生的代表、我校中日教育交流顾问田中先生表示欢迎。副校长吴猛主持仪式,副校长顾明远发表讲话。
1990年3月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北师大支部恢复活动40周年暨首次换届座谈会在我校举行。会议由民革北师大支部副主委陈庆华同志主持。何兹全主委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
1990年3月
我校同意顾明远、严士健两位教授受聘为出国留学专家评议组成员。
1990年3月
民盟北师大支部向民盟市委组织部统计上报了民盟同志1989年度获奖情况:白寿彝教授,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汪培庄教授,获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程树礼教授,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张厚粲教授,获中国教育学会成立10周年优秀论文二等奖,与美国德州大学合作研究项目“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认知和语言基础”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基金;钟善基教授,获日本社团法人三大学数学教育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启元教授,获北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奖,北京联合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李岫副教授,获北师大“优秀教师”称号;祝鼎民副研究员,获北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奖;王雅娟副教授,获北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奖;丁玥(退休民盟成员),获国家教委颁发的“老有所为精英”奖状。
1990年3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我校副校长许嘉璐应香港浸会学院邀请于1990年4月赴香港参加“中国声韵学国际研讨会筹备会议”,为期七7天。
1990年3月
北师大亚运义务服务人员支队成立大会在科学文化厅举行。
1990年3月
历史系、史学所、古籍所、图书馆学系4单位召开毕业生研究成果汇报会。会上,我校毕业研究生代表李占领、赵世瑜、陈其泰等先后发言。
1990年3月
我校统战部召开了部分统战委员参加的座谈会,深入研究了落实14号文件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参考兄弟院校的做法,起草了“我校学习贯彻中发[89]14号文件的几点意见”,上报校党委以作参考之用。
1990年3月
校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传达和学习六中全会的有关精神,校行政主要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由党委副书记李英民主持,党委副书记许统乔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1990年3月
经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与北师大党委协商,拟吸收董奇同志为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第六届委员。
1990年3月
我国第一个比较教育专业女博士生、我校外国教育研究所研究生邹进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1990年4月
由我校出版社主办的京津地区大学出版社第三次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990年4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派遣我校校长方福康作为中国大学师范教育代表团团长于1990年6月11日—6月25日赴苏访问。
1990年4月
校工会组织了“为亚运会献上一片赤心”自愿捐款活动。共收到各系所、党政机关的捐款5000余元,其中师大师慧科技开发公司捐款2000元。在本次捐款之前,我校广大师生员工还购买了2万余元的亚运会奖券,用以支持亚运会。
1990年4月
1990年北京市高校招生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市政府第一会议室召开,副市长、市高校招生委员会主任陆宇澄同志主持会议。会上我校幸霓峰委员就在招生中对政治思想品德表现突出的考生照顾的政策发表了意见。
1990年4月
我校召开文科科研工作会议,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副校长许嘉璐主持会议。社科处就“七五”科研工作总结和“八五”科研规划问题提出了具体方案和工作意见。
1990年4月
根据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精神,我校撤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师大服务公司和北师大图书馆文献科技咨询开发中心。
1990年4月
天津市教育工会副主席张平均率领的天津高校工会代表团一行40余人在北京市教育工会大学部负责人杜自中的陪同下到我校参观访问。
1990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沈复兴任人事处处长;张祚荣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
1990年4月
我校象棋代表队荣获北京市高校棋类比赛亚军。
1990年4月
党委举行报告会,邀请全国人大常委、我校著名教授陶大镛先生介绍全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的盛况。党委副书记许统乔主持会议。
1990年4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国际合作司同意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提出的开展环太平洋地区国家高等教育评估研究的合作计划(草稿)。
1990年4月
北京八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北京工业学院)教育、科研协作组联络员、协作小组长会议在北京邮电学院第一会议室召开。
1990年4月
由北京市京昆振兴协会和高校京昆艺术协会主办的纪念四大徽班进京200周年座谈会在我校举行。
1990年4月
北京高校教工第三届“钟声杯”棋类比赛举行了闭幕式。出席闭幕式的有市教育工会主席李元和同志及组委会名誉主任我校校长方福康同志,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国际裁判董齐亮同志及北京市棋协副主席、棋院副院长、国际裁判王品璋同志等。我校围棋代表队获团体第五名,丁一明获个人亚军,象棋代表队获团体第三名。
1990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张玉玲同志任教务处教务科副科长。
1990年4月
我校举行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节。评委会经过对300多篇参展论文的严格评比,最后评选出优秀奖15篇,鼓励奖33篇。
1990年4月
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同意原统战部长彭勃同志离休。
1990年4月
校长办公会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助教博士生制度试点办法》,决定从1990年9月起在我校部分系(所)试点推行助教博士生制度,其中包括助教、助研和助管。
1990年4月
中华全国总工会庆“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校副校长郝允祥、工会副主席张锐、童庆炳教授、史培军副教授等人应邀出席。我校历史系主任龚书铎教授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1990年4月
我校和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语言学会等单位联合举行纪念著名教育家、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师、政治活动家黎锦熙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报告会。校长方福康主持报告会,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语委主任柳斌,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孙乘佩,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袁翰青,国家语委副主任仲哲明,《语言建设》主编王均,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坚,副所长贺巍,语言学会秘书长侯精一等出席。
1990年4月
我校举行迎亚运自行车及定向越野赛,16个系的16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比赛。党委副书记许统乔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并在闭幕式上为获奖个人和团体颁发奖品和奖状。
1990年5月
我校哲学系和社会科学处召开“哲学与当代教育的发展”学术讨论会,我校及北京和上海等14个城市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了讨论会,副校长顾明远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讲话。
1990年5月
来自东北、西北、华北及有关部委的106名督导培训班学员,在我校教育管理学院经过两个半月的进修学习,圆满完成学业并全部顺利结业。国家教委督导司司长郑君明,我校副校长、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等出席。
1990年5月
由我校生物系和青海省轻工业研究所共同研制开发的大黄饮料酒(唐古特酒)在西宁通过社科委主持的技术鉴定。
1990年5月
王焕勋主编的《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朱智贤、林崇德合著的《思维发展心理学》和曹才翰、蔡金法合著的《数学教育学》在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竞选中获一等奖,贺永清、张公武撰写的论文《思想政治课改革试验的设计与实践》获二等奖。
1990年5月
由北京市科委主持,燕山石化公司和我校低能核物理所(北京市辐射中心)共同研制的耐辐射注射器专用聚丙烯中试产品鉴定会在我校举行。鉴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人元主持了鉴定会。我校教授陈文绣作了关于研制、试验报告和生物制品检定所奚廷斐的鉴定报告。
1990年5月
据统计,截至1990年5月,我校共有党员2334人,占师生员工总数(10228)的22.84%,其中:干部党员274人,占干部总数(464)的59.05%;教师党员967人,占教师总数(2000)的48.35%;研究生党员276人,占研究生总数(1205)的22.9%;本科生党员151人,占本科生总数(4946)的3.1%;工人党员43人,占工人总数(684)的6.29%。教师党员中,教授117人,占教授总数(176)的66.48%;副教授395人,占副教授总数(602)的65.61%;讲师党员333人,占讲师总数(640)人的52.03%。教师党员中,45岁以下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青年党员780人,其中“文化大革命”以前毕业的531人,“文化大革命”以后毕业的249人。从学科上来看,理科共有党员814人,占理科师生总数的17.41%;文科共有党员844人,占文科师生总数的19.11%,其中马列口(哲学、经济、马列)党员301人,占其总数的30.5%。
1990年5月
1990年春季学生运动会和教工运动会举行。校长方福康,副校长郝允祥、吴猛、党委副书记许统乔、秘书长刘友渔、教务长张兰生、总务长钱桐伯及各系所负责同志参加了开幕式。国家田径队部分教练员、运动员也应邀出席了这一仪式。校体委主任、副校长郝允祥在开幕式上致辞。
1990年5月
根据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精神,我校成立档案馆。档案馆依据国家档案法和教委有关法规开展工作。
1990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袁宗晏为档案馆馆长;安美玉、刘美为档案馆副馆长;尹祖棠、卫群为生物系副系主任;唐伟为哲学系副系主任;彭林为研究生院管理处副处长;陈银科为教务长助理。
1990年5月
学校召开各系所直属单位党政负责人会议。副校长吴碧华传达了何东昌同志关于当前高等学校形势的讲话、国家教委关于委属高校“四定”工作的意见、教委直属司负责同志关于三年内委属高校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工作的报告,并对贯彻落实教委人事工作会议等作了具体部署。方福康校长也发表了重要讲话。
1990年5月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化部、化学科学部和国家科委基础研究高技术司委托中国核物理学会和北师大低能核物理所组织和筹备的“冷核聚变交流与对策”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著名科学家王洤昌、彭桓武、陈能宽等和30个单位140人出席了会议。我校黄祖洽教授、中国原子能院丁大钊研究员作了特邀报告。
1990年5月
校长方福康主持受聘仪式,授予澳大利亚麦克里大学校长戴安娜·游伯瑞教授客座教授的名誉称号。
1990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吴本佳任党委青年部副部长,免去其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0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同意增补邹应泉同志为中共化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委员。
1990年5月
我校心理系陈英和等人赴美国研修。
1990年5月
我校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所、无线电系研制的CVS-4电脑视频创作系统通过鉴定。
1990年5月
首届全国跨学科的学术会议——“教育、科技与人”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15个省、市、自治区的35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提交了60篇论文。我校校长方福康教授到会并讲话,副校长郝允祥、顾明远教授分别参加了该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并发表了讲话。
1990年5月
数学系第二届“九章数学奖学金”和一年一度的数学竞赛优胜奖授奖大会在数学楼举行。中国第三十一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裘宗沪,中国数学学会理事、我校数学所所长严士健教授,本届“九章数学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赵祯教授、数学系孙永生、刘绍学、王申怀、朱汝金、王家銮教授,数学系主任王隽骧,总支书记邝荣雨等为获奖同学办法了奖金和证书。
1990年5月
全国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开幕式由我校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所长董奇博士主持。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林传鼎、张厚粲等教授,我校校长方福康教授、副校长许嘉璐教授、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林崇德教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全国及我校有关学科、系所的专家、学者、领导、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80余名代表和我校有关师生2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许嘉璐副校长、朱智贤、陈元晖等几位教授和大会委员会代表李其维博士在开幕式上分别讲话。
1990年5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同意核拨我校1990年教学设备补助费25万元。
1990年5月
我校召开民族工作办公室全体同志会议,增加5位少数民族学生,充实了办公室的力量,并分工了解各系少数民族学生的名单,收集他们的意见、要求等。
1990年5月
《思想政治课教学》编委会举行扩大会议,庆祝该刊出版100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中宣部副部长徐惟诚为该刊题词祝贺。
1990年6月
我校王梓坤教授、阎金铎教授、陈浩元编审荣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颁发的“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
1990年6月
我校陈木法、丁鄂江、胡岗、赵俊琳、魏群和杨以鸿(已故)6人入选国家教委科技司主编的《中国高等学校很优秀青年学者录》(第一辑)。
1990年6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聘请我校顾明远教授为中英友好奖学金第二届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
1990年6月
北京师大·海口高丰女子足球队共建仪式在我校举行,我校副校长郝允祥、海口高丰综合炼油厂董事长何万伍、公体教研室主任邢志和我校女子足球队领队、教练、运动员等出席了仪式。
1990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李双利为外事处处长;李环为外事处副处长(兼);孙岳为外国专家办公室主任(兼);鲍世杰为伙食处副处长;沈新尹为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李守福为外国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1990年6月
我校女子足球队在第三届首都高校“朝阳锅炉杯”女足邀请赛中再次夺冠,实现三连冠。
1990年6月
我校在北京礼堂举行老志诚先生执教60年暨80寿辰庆祝活动。中国音协、民盟中央、北京市政协、北京市文委的负责人和一些知名人士出席,副校长许嘉璐代表学校祝贺并讲话。
1990年6月
我校召开1990年档案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国务院国办发[89]57号文件和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吴碧华副校长就加强我校档案工作进行了讲话;袁宗晏同志作我校1989年档案工作小结,并布置学校机关文书档案的归档范围和立卷归档要求。
1990年6月
中文系举行穆木天诞辰90周年座谈会。校内外专家学者、穆先生生前好友及中文系师生近百人出席了座谈会。
1990年6月
马列所的高力克、王跃相继通过论文答辩,成为我校自己培养的第一届法学博士。
1990年6月
经党委组织部研究,同意增补孙亚威同志为中共教育管理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委员;同意增补彭玲同志为中共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委员。
1990年6月
我校统战部召开了党派负责人会议,对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行了讨论。
1990年6月
我校统战部召开了我校无党派人士座谈会,学习讨论江泽民同志的讲话。
1990年6月
我校为应届毕业生中的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召开“志愿返回新疆,为发展边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主题会。
1990年6月
北京市教育工会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我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张锐当选为市教育工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并担任市教育工会兼职副主席。
1990年6月
我校有三项课题通过198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研究课题的评审,获得资助。其中,中文系刘象愚副教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和哲学系张嘉同副教授的“二十世纪分子科学与认识论”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哲学系韩震讲师的“人与社会”获青年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
1990年7月
经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我校被评为198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先进单位。我校共评出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5项,其中研究生优秀教学成果奖14项;本科生优秀教学成果奖58项;教育管理优秀成果奖2项;奥林匹克数学教学班特别奖一项。经省(市)和国家评审后,有6项获省(市)级奖,4项获省(市)局级奖,1项获国家级特等奖,2项获国家级优秀成果奖。
1990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郑萼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刘美的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0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王承璞、李雪英、靳淑先等7位同志组成马列主义教研室(马列主义研究所)党总支委员会。由王承璞任党总支书记,李雪英、靳淑先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0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李芒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陈定一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0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森厚、蒋立宏任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1990年7月
我校与日本明海大学签订学术交流协议。
1990年7月
校工会组织部分青年教师赴唐山地区参观、学习,唐山市政府领导专程到我校教师下榻的旅馆看望,唐山市总工会副主席韩青尧陪同我校青年教师一同活动。校纪委书记李家齐、党委组织部长郑君礼参加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
1990年7月
第一次中日双边理论化学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和西北大学分别举行。参加者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日本的福井谦一教授,中科院学部委员,以及中日双方理论化学界的专家、学者30余人。
1990年7月
学校决定调整合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和马列主义教研室。调整合并后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和马列主义教研室名称确定为马列主义教研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这是一个室所合一的教学科研单位,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统一安排,试行两年”的办法。
1990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周鸿为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孟全生、马捷莎为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李直为北校工作部副部长。
1990年8月
第二次中美教育评估会议在我校举行。来自美、英等国及全国近70所院校的百余人参加会议。
1990年8月
我校天文系1989级学生胡俊辉在第八届大学生围棋赛中荣获个人冠军。
1990年8月
实验幼儿园举行聘任仪式,副校长吴猛向日本门胁磨须代博士颁发我校实验幼儿园名誉顾问的聘书。
1990年8月
在第二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会期5天)闭幕会上,我校王梓坤教授当选为科学方法论委员会委员,刘树滋副教授为常务副主任委员。
1990年8月
我校副校长、中国比较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雷洁琼,中宣部副部长徐惟诚,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韩怀智等领导同志出席。
1990年8月
受国家教委人事司、国家教委督导司委托,教育管理学院举办的第三期教育外事干部培训班,第九、第十期教育督导人员培训班开班。国家教委人事司司长谢锡迎、国际合作司司长于富增、副校长顾明远参加了外事班开班式。
1990年8月
台湾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张振东先生率领的代表团一行30余人来我校参观。
1990年8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同意增补秦勇同志为中共物理系党总支部委员会委员。
1990年8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并征得中央组织部和北京市委同意,任命周之良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1990年8月
北京高教学会后勤研究室第四届年会在我校召开。北京市政协副主席、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孙孚凌,教委条件装备司副司长李辉东,北京市高校工委副主任廖叔俊,市高教局长陈忠,我校校长方福康以及来自80多所大专院校分管后勤工作的领导参加了大会。我校校长方福康致欢迎词。
1990年9月
我校出版社举行成立10周年庆祝会,国家教委主任助理朱育理同志在会上高度评价了我校出版社。
1990年9月
北京市委、市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大会”。我校生物系籍之伟、哲学系陈仲华、外语系张立成、二附中蔡秀兰、实验小学孙玉环5名同志被授予“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0年9月
我校决定聘请德国Erlangen-Nürnberg大学的Erich Novak教授于1991年1月—1992年12月任我校客座教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及培养研究生。
1990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王德枢为苏联文学研究所正处级调研员;凌慧娟为研究生院正处级调研员;魏清仙为师资培训中心正处级调研员;秦景为出版社正处级调研员;刘彦江为历史系正处级调研员;王宪达为中文系正处级调研员;郝维仁为史学所正处级调研员;张玉尘为心理系副处级调研员;刘国才为研究生院副处级调研员;张建中为学生处副处级调研员;陈慧琳为生物系副处级调研员;刘中吉为党委办公室副处级调研员;解梦贤为人事处副处级调研员;江国宁为数学系副处级调研员;于成林为基建处副处级调研员;欧阳辉为房修处副处级调研员。
1990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建立中共中学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总支部委员会;由梁梅芳、贺允清、饶光华、郎好成、李霄霞五位同志组成中共中学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总支部委员会;梁梅芳任党总支书记。
1990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熊元发任教育科学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90年9月
我校附属中学与日本国文化女子大学附属高等学院签订友好协议书和建设两校中日友好会馆合同书。
1990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熊源发为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郭德俊、林奇芸为心理系副系主任。
1990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秘书长与总务长岗位互换,即钱桐伯同志改任校秘书长;刘友渔同志改任校总务长。
1990年10月
在首届全国优秀电教教材评比活动中,我校现代化所电视教育研究室摄制的化学系列录像教材《氧化演示六则、碳族演示七则、卤类演示五则》和幼儿教育系列片《幼儿认读》分别获得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三等奖。
1990年10月
生物系承担的3项“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氧化糖微生物净化效应参数研究方法的开发”、“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山楂叶螨主要天敌的保护应用研究”通过鉴定验收。
1990年10月
由我校环科所承担的《开县可更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移民安置的生态环境研究》通过鉴定验收。
1990年10月
学校出版社推出由著名历史学家龚书铎教授主编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丛书,以纪念鸦片战争爆发200周年。
1990年10月
国家教委组织的我校地理系承担的《陕西经济发展系统研究》通过专家鉴定。
1990年10月
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何丙郁教授,应我校邀请来校作“李约瑟研究工作介绍”的报告。
1990年10月
我校生物系张启元教授、魏开元教授和上海市香山医院等单位承担的1986年卫生部医药科技发展基金课题“单味大黄醇提片治疗病毒性肝炎”在上海通过卫生部鉴定。
1990年10月
高校教师培训中心组织召开了我校进修教师工作会议。副校长顾明远、培训中心负责同志以及校内部分系、所主管教师进修工作的同志出席了会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第四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科专业及博士生导师名单。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等8个专业增列为博士点,齐振海等22位教授新增为博士生导师。
1990年10月
校长方福康主持召开总支书记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公安部通知和中南海召开的部分单位领导会议精神。
1990年10月
我校第十八次学生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学校党政部门主要领导方福康、周之良、吴猛等,北京市学联秘书长鲁勇,中华全国学联执行主席杨岳以及北大、清华、北方交大、师院等7所兄弟院校的学生会代表出席了大会。
1990年10月
普通语言学家、我校中文系语言理论教研室伍铁平教授参加了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召开的第二十三届国际藏语和语言学会议,并被邀请任分会主席。
1990年10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派出国家教委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师范大学分组考察团一行8人赴苏进行了为期15天的考察。
1990年10月
我校亚运服务支队负责的“亚运交通岗”被亚组委群工部评为“标准亚运交通岗”。授旗仪式在王府井南口举行。
1990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港澳台办公室”。该室与外事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1990年10月
我校应用化学研究所成功研制的从菜籽油制备芥酸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商业部和北京市部分高校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技术鉴定。
1990年10月
我校研究生院副院长范国英率团赴苏联访问。
1990年10月
北京市高等教育局对承担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任务的北京师范大学等6所学校进行表扬。
1990年10月
北京市海淀区选举委员会北太平庄街道分会北京师范大学选区进行了投票选举。曹才翰、钱桐伯、冯梅当选为海淀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0年10月
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党校,其前身是1985年10月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业余党校”。
1990年10月
我校举行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原校长陈垣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会议。
1990年10月
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党委职能部门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组织理论队伍、反对自由化问题以及庆祝建党70周年。
1990年10月
我校出版社出版的《红宝石丛书》(6本)、《幼儿智力画库》(3套)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优秀图书奖。
1990年11月
留学生部在体育馆举办了第一届师大留学生运动会。
1990年11月
本年度自然科学基金审批工作结束。经各学部初审、同行专家评议,最后经评审组评审,在我校申请的76个项目中,有31项获得资助,资助金额总数96.6万,是历年来自由申请项目中获得资助金额最高的一年。
1990年11月
环科所承担的国家“七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典型地区土壤盐渍化检测预报”通过专家鉴定。
1990年11月
由我校数学系赵祯教授和北京大学数学系闻国椿教授主持的1990年北京积分方程与边值问题国际学术会议在北大召开。我校教师郭玉柱、邱峰在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入选即将出版的论文集。
1990年11月
环科所承担的国家“七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灰钙土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的分专题《环境背景值与容量研究》通过专家鉴定。
1990年11月
法国埃松省师范学校校长、省督学皮埃尔·高蒂埃先生应我校外国教育研究所的邀请,来我校进行为期20天的学术访问交流活动。
1990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呼中陶为人事处副处长兼师资办公室主任;刘庆福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兼);高维铉、赵春田为保卫处副处长;李广健为图书馆学系系主任助理。
1990年11月
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总支书记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中央关于钓鱼岛事件的通知,交流总支党员评议工作以及关于社会主义纲要的学习问题。
1990年11月
我校党委宣传部邀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等6所院校兼职教授薛谋洪同志为我校教授作《从波斯湾危机看世界形势》的国际形势报告。
1990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金秀荣为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助理。
1990年11月
清华大学计算中心一行人在主任黎达的带领下来我校,与我校计算中心副主任裴纯礼、向隆本,教育系安宝生和其他有关同志就计算机文化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1990年11月
由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举办的首届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成果展在北京农展馆隆重开幕,我校校长方福康、党委书记周之良、党委副书记李英民及我校留学回国人员代表何香涛教授应邀出席了开幕式。
1990年11月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教授、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坂元昂教授应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邀请,来我校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讲学活动。
1990年11月
党委青年部、学生处、团委联合召开由各系总支副书记参加的学生工作研讨会。
1990年11月
校选举工作组召开了第一次民主协商会议。选举工作组组长,党委副书记许统乔主持会议。以民主协商会议名义向全体选民推举了6位候选人。
1990年11月
我校袁贵仁、史培军、董奇、桑新民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二次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
1990年11月
生物系研究生会举行了首届“研究生学术周”系列活动。
1990年11月
由国管局、国家教委、经贸部、交通部、邮电部、国家民委、国家海洋局、海关总署8个部委组成的计划生育工作检查小组来我校检查工作。
1990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杨国昌、冯文林为副教务长,杨光为副秘书长。
1990年11月
天文系隆重庆祝建系30周年。
1990年12月
为纪念我校已故校长、著名历史学家陈垣教授诞辰11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江门市五邑大学举行。中顾委委员刘田夫,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梁灵光,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以及来自日本等国和来自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校原党委书记聂菊荪代表学校在开幕式上讲话,并赠送了我校出版的纪念陈垣校长的学术论文集和纪念册各100本及《励耘书屋丛刻》5部,启功先生和刘乃和先生专门为这次会议题写了对联和条幅。研讨会期间还同时举办了陈垣教授生平事迹展览。
1990年12月
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委托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制的“FY1发声智能计算器”通过了民政部主持的技术鉴定。该项目是在我国现有条件下,把语音合成处理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领域的一次成功尝试。
1990年12月
国家教委文科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第三批资助课题和文科青年专项科研基金第二批自主课题评审工作中,我校共有26项课题通过专家评审,获得资助。其中文科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17项,文科青年专项科研基金课题9项,资助金额总数达23.9万元,这是历次申请此类科研基金获得资助金额最多的一次。
1990年12月
我校图书情报系与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研究部承担的《CBCS中文图书编目应用系统》通过鉴定。
1990年12月
在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于1990年出版的《世界知识界名人录》(第八版)中,我校数学系数理逻辑专家王世强、代数专家刘绍学、概率论专家严世健、函数逼近论专家孙永生、偏微分方程与积分方程专家赵镇、模糊数学专家汪培庄七位教授名列其中。
1990年12月
我校古籍所刘乃和教授出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
1990年12月
我校统战部被评为1990年度北京市统战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1990年12月
美国特拉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该校应用分析首席教授、复分析杂志主编、偏微分方程专家吉伯特先生应我校赵桢教授和数学所的邀请来校讲学。
1990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徐秀珍任计算中心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1990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云、顾云发任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书记。
1990年12月
以我校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紫晨为团长的中国民俗学者考察团一行10人到日本进行农耕文化调查和学术交流。
1990年12月
全国高校师资管理研究会1990年年会在广东汕头大学召开。全国近50所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69位代表出席了年会。我校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王德昭和师资办主任呼中陶参加了会议。在本届年会进行的理事会理事改选工作中,我校副校长吴碧华、外教所迟恩莲教授及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王德昭当选为理事。
1990年12月
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我校1990届共有370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26名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
1990年12月
第四批博士点、硕士点授权工作结束。我校新增8个博士点、22名博士生导师。
1990年12月
化学系工化教研室研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项目通过技术鉴定。
1990年12月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我校中文系教授启功先生的书画义卖展览在香港展览中心开幕。
1990年12月
北京天文学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在我校开幕。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王兆熊,北京科协学会部部长于欣荣,我校副校长郝允祥,北京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我校教授冯克嘉等参加了开幕式。
1990年12月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工作研究会年会,在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召开。我校党委副书记许统乔和学生处负责人李连江参加了会议。
1990年12月
我校的《类星体的证认和研究》(何香涛教授)、《中间体、过滤态和范英途径势能面理论研究》(刘若庄教授等5人)、《逼近论中的极值问题及调和分析中的若干逼近问题》(孙永生、陆善镇等4人)获1990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奖。
1990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并获得海淀区人民武装部同意,任命白玉明为武装部副部长。
1990年12月
我校应用化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连续法合成环化聚异戊二烯抗蚀剂》通过专家鉴定。
1990年12月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受聘为留学生部客座教授,副校长顾明远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刘庆福主任向梅葆玖先生颁发了聘书。
1990年12月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编辑部在我校召开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前瞻”理论研讨会。我校副校长、《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主编、教育理论家顾明远教授出席研讨会并作了发言。
1990年12月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查理斯大学偏微分方程和大学数学教育专家柯帕契克来我校数学所就大学数学教育等专题作了报告,并同数学所长刘绍学教授及高等数学、数学教育等教研室的师生就捷克斯洛伐克的教育体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1990年12月
北京市历史学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在我校召开。
1990年12月
我校图书馆情报学系隆重举行10周年系庆暨学术讨论会。
1990年12月
心理系首届本科生学术报告周论文答辩会举行,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沈德灿教授、朱滢教授和我校张厚粲、彭聃龄等10余名专家、学者担任评委,我校心理系1988级本科生辛涛和北京大学1988级学生陈强荣获一等奖。
1990年12月
国家教委博士生培养典型抽样调查北京专家调查组来我校,对数学系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博士点和儿童心理研究所的发展心理学专业博士点进行了两天抽样调查。我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教授向调查组介绍了有关情况,调查组的专家阅读了这两个博士点已毕业博士生的论文并参观了博士生导师、博士生的优秀科研成果展览,与博士生和导师代表举行了座谈。
1990年12月
学校召开1991届毕业生分配工作动员大会,党委副书记许统乔在会上作动员讲话,学生处副处长李连江介绍了1991年直属院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座谈会情况,并就1991年的分配形势和我校在分配工作中的设想作了说明。
1990年12月
由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书面汉语自动分词专家系统”通过教委主持的鉴定。该项目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自动分词过程。
1991年1月
校党委副书记李英民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了市委关于解除戒严令的会议精神。
1991年1月
北京市高教局召开高校电教10年表彰大会。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电视教育研究室被评为先进单位,该所的乌美娜、杨圭南、潘枫,教务处电教室的周介一,生物系教师周云龙等被评为先进个人。
1991年1月
张文啟同志调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
1991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由范国英兼任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陈仲华、彭林(兼)任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
1991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籍之伟任党委青年部副部长。
1991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化学系党总支选举的结果:由郭建权、郝淑荣、王亚明、金林培、吴永仁、邹应泉、金昱泰、李睿洁、迟锡增9位同志组成化学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郭建权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郝淑荣、王亚明任副书记。
1991年1月
为纪念建党70周年,首都大学生“党的光辉历程”学习考察团出发仪式在我校举行。北京市委副书记、本次学习考察团名誉团长汪家镠,团中央、团市委主要负责人及我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书记许统乔等出席出发仪式,并向各分团授旗。
1991年1月
刘若庄、何香涛、陆善镇、薛绍白等教授荣获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校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年1月
1990年第二批国家公费与国外合作培养博士生的录取工作完成,我校数学系李落清经审核赴德国访问1年半。
1991年1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纪念我国学位制度建立10周年,决定对695名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予以表彰,并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我校有8名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受到表彰,他们是:陈木法(博士)、丁鄂江(博士)、李翀(博士)、林崇德(博士)、史培军(博士)、唐守正(博士)、王一川(博士)、袁贵仁(硕士)。
1991年2月
台湾省台中市精致幼稚园园长骆美良一行6人到我校进行访问。
1991年2月
副校长许嘉璐在全国师资培训工作汇报会上就全国高师师资培训“七五”期间的工作作汇报。
1991年2月
国家教委任命冯文林、杨国昌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免去郝允祥、顾明远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职务。
1991年2月
任命吴家国为研究生院副院长;王英杰为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守福、曲恒昌为外国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詹君仲、邢文英为经济系副系主任。免去童庆炳的研究生院副院长,毕淑芝的外教所所长,迟恩莲的外教所副所长,王同勋、杨国昌的经济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1年2月
副校长冯文林、杨国昌召集学校教务部门负责人会议,决定成立“教育实习工作督导组”。
1991年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宋治国任党委统战部部长;苗中正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张梅英任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免去其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1991年2月
学校召开实习指导教师会,这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实习工作以来第一次指导教师会。
1991年3月
学校任命严驳非为副秘书长;梁竹健为物理系系主任;孟韵池、赵峥、杨锡震、唐伟国为物理系副系主任。免去杨国昌、冯文林的副教务长,杨展如的物理系主任,黄宁宁的物理系主任助理职务。
1991年3月
国内外著名心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教62年的杰出教育家、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朱智贤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1991年3月
研究生院召开第四批新增博士生导师座谈会,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教授主持会议。
1991年3月
师资培训中心信息交流部的声像部分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有关部分合并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任命贾书圣为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1991年3月
任命陈银科为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唐玲为中学计算机研究中心副主任。免去陈银科的教务长助理,唐玲的计算机中心副主任职务。
1991年3月
学校召开1991年度财务工作会议,副校长吴碧华、副秘书长严驳非、总务长刘友渔以及各系、所、部、处的财务负责同志及财务人员参加会议。
1991年3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同意成立“延安鲁艺校友会”,并挂靠我校。
1991年3月
我校党委在京郊南口召开了北京师范大学首届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1991年3月
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林崇德教授主持制订“八五”规划社会科学基金心理学“课题指南”会议在我校召开。
1991年3月
校团委召开全校团干部大会,布置团员教育评议工作。党委副书记许统乔作动员报告。
1991年3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等人来我校检查工作。
1991年3月
我校副校长吴碧华应澳门东亚大学校长薛寿生邀请赴澳门参加该校10周年校庆,并出席“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国际会议”。
1991年3月
香港树仁学校聘请我校许嘉璐副校长任该校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1年3月
团市委、市学联联合举行“党的光辉历程”学习考察团汇报会。我校林涛同学代表我校分团发言。
1991年3月
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党委各部部长会议,会议讨论李铁映同志来校视察时提出的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思想、马克思教育理论来搞好我们的教育等问题。
1991年3月
经校团委讨论研究,任命王学勤同志为团委研究生青工部副部长。
1991年3月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我校彭飞教授逝世,终年77岁。
1991年3月
由我校体育系郑宝兴副教授协同机器智能公所高级工程师宋学思等人研制的“微机控制拳击靶人”,通过国家体委科教司主持的部级鉴定。
1991年4月
根据校长办公会议决定,我校成立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该中心和外事处留学生部分开,成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单位。
1991年4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模糊信息处理、思维决策与机器智能”(简称FTM)汇报研讨会在我校结束。项目主持人是我校数学系汪培庄教授,联合参加单位有几十个,参加总人数近200。
1991年4月
由我校化学系周菊兴教授主持研制的“导静电不饱和聚酯树脂”,通过技术鉴定。
1991年4月
我校地理系张兰生教授、史培军副教授主持,由民政部农村救灾救济司、内蒙古气象灾害监测中心和北京大学等单位协同完成的科研课题“区域灾情速测速报及监测技术系统试验研究”通过技术鉴定。
1991年4月
由我校严士健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粒子系统与随机分析”举行汇报研讨会。
1991年4月
我校《生物学通报》决定设立奖励基金,以奖励成绩显著的中学生物教师。
1991年4月
我校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心创办的《学科教育》杂志改由我校与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成为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会刊,并由原来的季刊改为双月刊。新的《学科教育》由我校教科所所长阎金铎教授和教委南国芬巡视员主编,编辑部设在教科所。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和柳斌同志分别为《学科教育》题词祝贺。
1991年4月
我校召开传统文化理论研讨会。北京大学文献所、清华思想文化研究所、北师大古籍所、人大古籍所、语言学院中外文化研究所、北京师范学院东方文化和古籍研究所等单位的2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1991年4月
应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苏联教育科学院第一副院长兼心理研究所所长达维多夫教授的邀请,我校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林崇德教授、副所长董奇副教授赴苏联进行为期两周的访问和讲学。
1991年4月
应香港知名人士、利源丰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霍宗杰先生邀请,我校启功教授和张景怀同志赴港访问。
1991年4月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全苏汉学家协会总学术秘书长妮·鲍列夫斯卡娅副博士应邀来校为教育研究所师生作关于当前苏联教育改革情况的报告。
1991年4月
应我校心理系主任彭聃龄教授的邀请,美国著名儿童语电视研究专家、马萨诸塞大学心理系发展心理研究室主任丹纽尔·安德森教授来我校心理系进行学术访问。
1991年4月
国际著名神经网络及神经计算机专家,日本东京大学教学工程与信息物理系教授甘利俊一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
1991年4月
“五·四”学制教材(北师大版)试验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18个市县的20多名教材负责人出席。
1991年4月
北京师范大学党校第一期党员教授理论研讨班结业。梁中义、程树礼教授作中心发言,刘宁、马本堃、严士健、王承璞、刘炳照等教授作发言,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吴碧华同志与参加研讨班的党员教授们进行座谈。
1991年4月
在我校学习、工作的近200名穆斯林师生在清真食堂里欢度他们的传统节日——开斋节。在学校统战部和民族工作办公室联合举办的这次联欢会上,党委书记周之良教授代表学校向大家致以节日祝贺。
1991年4月
任命焦梦周为研究生院管理处处长;贾立民为科技开发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刘永昌为科技开发研究院生产部部长。免去刘永昌的生产设备处副处长职务。
1991年4月
民盟北师大支部向民盟市委组织部统计上报了民盟同志1990年获奖情况。经济系教授陶大镛获得英国剑桥传记中心颁发的“国际荣誉勋章及证书”、“世界首批五百名人奖状”;心理系教授张厚粲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妇女名人录》。张厚粲教授负责的“七五”课题“普通高校入学考试改革”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一等奖;与郑日昌合作完成的《对高考评分客观性的调查分析》一文,获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生物系张启元教授“中医基础理论:脾虚动物模型机制的研究”获教委甲级三等奖。数学系教授张禾瑞、钟善基,化学系教授王传淑、周奎润,无线电系教授郭汾,物理系教授李平、冯钟泰等8人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有40年以上教龄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获得显著成绩的理工科类教授荣誉证书。
1991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王义高、曲恒昌、刘启娴3位同志组成外国教育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委员会。由王义高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1991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邝荣雨、余玄冰、郑萼、卢景波、李天林、周美珂、史志刚、李乃凤、保继光9位同志组成数学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邝荣雨任党总支书记,余玄冰、郑萼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华明达、何陆战、来永春、汪新福、吕燕南5位同志组成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部委员会。由华明达任党总支书记。
1991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由马文章、张燕平、高正民、杨静、赵曼娅、刘景春6位同志组成天文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马文章任党总支书记,张燕平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邸明杰、王大伟、孙亚威、庄梅初、马鸿儒5位同志组成教育管理学院党总支部委员会;由邸明杰任党总支书记。
1991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厉益森、陈如邻、刘爱英、常学谦、李文英、胡金凤、林福智7位同志组成二附中党总支部委员会;由厉益森任党总支书记,陈如邻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徐秀珍、林钧礼、韩战钢3位同志组成计算机中心直属党支部委员会;由徐秀珍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1991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许建辉、幸霓峰、刘永昌、潘国琪、张淑玲、章景琪、张勉7位同志组成教务部门党总支部委员会;由许建辉任党总支书记。幸霓峰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曾贻伟、王艳华、杨敬明、花斌、沈芳、杨展如、刘大禾、秦勇、田强9位同志组成物理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曾贻伟任党总支书记,杨敬明、王艳华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周之华、谷文英、杨国庆、王晓娟、王建华、吴金山、马一枫7位同志组成体育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周之华任党总支书记。古文英、杨国庆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4月
由我校中文系韩兆琦、历史系杨燕起、北京祥云教育培训学校李卫东联合主办的“《史记》与《史记》教学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991年4月
学校邀请攀枝花钢铁公司的总经理赵忠玉来我校为毕业生作报告。党委副书记许统乔参加报告会。
1991年4月
经国家科委、科协和中国核学会、化学会的批准,由我校化学系刘伯里教授任会议主席、金昱泰教授任秘书长的“第二届中日放射性药物化学会议”在我校举行。来自日本和我国核放射性药物届的近50位代表出席会议,并就核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
1991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熊源发、魏秀英、赵忠心3位同志组成教育科学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委员会;由熊源发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1991年5月
我校正式启用“北京师范大学”新校印,同时启用“北京师范大学介绍信专用章”。
1991年5月
正式启用“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公章。
1991年5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所博士研究生张伯旭,硕士研究生陈俊、魏东平分别获1990年度叶企孙实验物理奖三等奖。
1991年5月
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第三届理事换届改选暨学术报告会在我校召开,150余名会员参加会议。我校心理系章志光教授担任本届学会理事长。
1991年5月
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特邀理事,我校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友会会长、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浦安修同志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
1991年5月
我校实验幼儿园新楼落成典礼举行,幼儿园占地3256平方米。副校长吴碧华、总务长刘友渔,我校的日本朋友门胁先生和我校幼儿园名誉顾问门胁夫人磨须代女士,田中先生及幼儿园的历任园长,上百名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参加了这一落成仪式。吴碧华副校长、原幼儿园园长周南分别讲话。
1991年5月
我校举办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奖赛。
1991年5月
团市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纪念“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我校团委书记孙川同志获得了第五届“五四奖章”,生物系团总支被授予“红旗团总支”的光荣称号。
1991年5月
任命:孙寅官为测试中心主任;吴圣谷为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杨寿堪为哲学系系主任;韩震、徐荣庆为哲学系副系主任;杜忠臣为哲学系系主任助理;吴国庆为化学系副系主任。免去:郭建权的化学系副系主任;汪馥郁、唐伟的哲学系副系主任;宋治国的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职务。
1991年5月
我校电子系学生在“北京高校电子线路实验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1991年5月
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专家组来我校听取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两个硕士学科点的检查汇报,并进行评议。
1991年5月
学校任命曹才翰为图书馆馆长;张俊为中文系系主任;王宪达、杨润陆、刘象愚、马新国为中文系副系主任。免去:刘庆福的中文系系主任;陈绂、韩兆琦、李复威的中文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1年5月
国家教委选定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西北大学为我校公派出国留学对口院校。
1991年6月
国家教委、财政部于今年六月联合下发“教财〔1991〕44号”文件,决定自6月1日起调整专业奖学金标准。
1991年6月
我校聘请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人类发展研究所所长约瑟夫·丁·坎帕斯博士为我校客座教授。
1991年6月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北京市党史工作系统召开优秀成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我校校史研究室麻星甫同志再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麻星甫与孙敦恒(清华大学)、张京民(市党史研究室)合作编辑的《一二·九运动》被列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之一,并被评为三等奖。由麻星甫与王淑芳合作撰写的《李大钊与北京两师大》一文被评为三等奖。由麻星甫担任主编,王晓明和市委党史研究室三位同志参加编辑的《北京地区抗日运动史料汇编》第一、第二辑,获二等奖。
1991年6月
委属六院校住宅问题研讨会召开。副校长吴猛、总务长刘友渔、副总务长王彬、刘沪及基建处、房修处的负责人参加。房修处副处长孟志强向与会者介绍了师大正在积极考虑的房改思路。
1991年6月
应我校化学系的邀请,英国专家莱瓦威特兰姆来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并商讨英国东北威尔士大学与我校科研协作的事宜。
1991年6月
历史系研究生学刊性质的刊物——《〈春秋〉研究生专号》正式创刊并出版。该刊物是在原历史系春秋学社刊物《春秋》的基础上增办起来的。
1991年6月
教育系邀请美国匹兹堡大学美籍华裔教授许择基来校为教育系师生举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系列讲座。
1991年6月
由古籍所筹办的元代文学学术讨论会在我校举行。来自中科院、部分高校和出版社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讨论会。
1991年6月
《瞭望》周刊副总编任正德应邀来校,为近千名教职工和学生党员作“变化中的国际格局及中国当前地位”的形势报告。
1991年6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胡斅贽、郭敬、李峰、杨兆英、李容、胡青钰、郭万升、张延祜、宋德存9位同志组成离休干部党总支部委员会;由胡斅贽任党总支书记,郭敬、李峰、杨兆英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程正方、刘翔平、张玉尘、郑日昌、董奇、许燕、刘力7位同志组成心理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程正方任党总支书记,刘翔平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王德枢、吴泽林、郑海凌3位同志组成苏联文学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委员会;由王德枢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1991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黄家来、彭洪贞、陈永康、李春梅、王文涌、胡云富、刘秀兰7位同志组成出版社党总支部委员会;由黄家来任党总支书记,彭洪贞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白光耀、刘贵芹、李志英、王新、刘彦江、刘淑玲6位同志组成历史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白光耀任党总支书记,刘贵芹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郎好成、郑兆奇、李霄霞、饶光华、李兆谊5位同志组成中学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党总支部委员会;由郎好成任党总支书记。
1991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唐伟、刘淑玲、王庆英、马润青、杜中臣、杨镜江、韩震7位同志组成哲学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唐伟任党总支书记,刘淑玲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刘德华、高洪源、刘秀英、陈强、刘桂珍、郭庆、李淑英7位同志组成教育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刘德华任党总支书记,高洪源、刘秀英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丛玲、沈久安、张树田3位同志组成艺术教育系直属党支部委员会;由丛玲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1991年6月
民盟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杨明轩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会”。
1991年6月
学校任命唐赞功为历史系系主任;刘彦江、郭小凌、房德邻为历史系副系主任。免去:龚书铎历史系系主任职务;张宏毅、唐赞功历史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1年6月
学校任命范英同志为“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1991年6月
经国家教委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由我校等6个单位联合主办的“《九章算术》暨刘徽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隆重开幕。
1991年6月
为庆祝建党70周年,院党总支、工会组织教职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瞻仰毛主席遗容,并请董必武同志年谱编著者马鸿儒同志讲述董老革命的一生。
1991年6月
校长办公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助教博士生制度的试行办法》,决定从1991年9月开始在全校各系(所)扩大助教博士生的试点工作。
1991年6月
我校举行1991届毕业典礼,1382名毕业生与校领导和他们的教师代表参加。副校长许嘉璐代表学校致辞。
1991年6月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举行。
1991年6月
我校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在数学系建立,其研究范围涵盖一级学科数学中的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年内已有惠昌常等3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工作。
1991年6月
教工庆七一“党在我心中”歌咏比赛开幕。
1991年7月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全校召开表彰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大会。
1991年7月
学校任命刘欣尚为社会科学处副处长;于天池为图书馆副馆长;李薇薇、韩主恩为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宗伟为天文系系主任;孙锦为天文系副系主任;杨静为天文系系主任助理。免去:杨光的社会科学处副处长,马文章、张启俊的天文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1年7月
为了加强对职工在职学习管理,有计划地提高教职工队伍的素质,人事处发布《北京师范大学教职工在职学习管理办法》,自8月31日起执行。
1991年7月
我校统战部邀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学习座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991年7月
经学校研究,成立房改领导小组,负责我校的房改工作。组长:吴猛,副组长:徐统乔,成员:朱雨村、刘沪、严驳非、张锐、孟志强、钱兴昆、戴家干。
1991年7月
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党委常委会。会议通过中文系等5个总支的选举结果。
1991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建立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总支部委员会,撤销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直属支部委员会建制。并同意由胡景浩、吕宪芝、何宗慧、李中伟、韩俊5位同志组成图书馆党总支部委员会;由胡景浩任党总支书记。
1991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高天慧、史桂英、张崇浩、张启元、刘恩山、刘建武6位同志组成生物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高天慧任党总支书记。
1991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李兆林、张立成、易代钊、徐玉琴、巴美兰、程应钢、邓理明7位同志组成外语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李兆林任党总支书记,张立成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李德芳、刘勇、张俊、李彦春、邹红、张燕玲、李保初、王宪达、周星9位同志组成中文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李德芳任党总支书记,刘勇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刘沪、王惠兰、王彬、孟志强、安东普、鲍世杰、支永德、冯宝华、娜仁9位同志组成后勤部门党总支部委员会;由刘沪任党总支书记,王惠兰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7月
正式启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公章。
1991年7月
同意中国民俗学会挂靠在我校。
1991年7月
在我校学习的日本朋友发起了救济中国洪灾难民的募捐活动。此次募捐的发起者是:日本北陆大学教授大芝孝;日本明治大学副教授池田梦(现在我校中文系学习);日本日中留学协会汉语班领队、大同高校知多分校校长门前哲男教授;日本每日交流公司邑田透先生;日本白中交流服务中心柳内淳先生;日本日中协会汉语班领队矶田光海先生以及正在我校学习的神冈茂先生等。
1991年7月
瑞典国家大学教育委员会检查与评估司副司长鲍威尔女士访问我校,并进行座谈。
1991年8月
我校校长方福康教授等应邀赴泰国曼谷市出席1991年国际系统动力会议。
1991年8月
启功先生为救灾义卖捐资7万余元。
1991年8月
学校召开1991年下半年度全校财务工作会议。全校各部、处、系、所及二级财务核算单位主管财务工作的负责人和财会人员参加了会议,4个直属附中、附小的有关领导和同志列席会议。
1991年8月
我校高丰女子足球队在大连举行的“宝力杀杯”第二届全国高校女子足球赛上,再次夺魁。
1991年8月
由我校具体承办的“国际数学教育北京会议”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来自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数学教育家和国内的180余位数学教育家参加了这一会议。
1991年8月
我校副校长吴猛等人应苏联列宁格勒科学院约飞物理技术研究所的邀请赴苏联进行访问考察。
1991年8月
我校举办由王宽城教育基金会提供资助的“国际数学教育北京会议”。
1991年8月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委发出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提出的各项要求,学校在京郊南口召开了北京师范大学首届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1991年8月
全校29个单位、750名个人捐款110356.05元,捐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1991年8月
由我校儿童心理研究所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共同完成的国家教委“七五”重点教育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的鉴定会在我校举行。
1991年8月
应我校外教所的邀请,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迈克尔·埃罗特教授夫妇来我校进行系列讲座和研讨活动。埃罗特教授为外教所全体师生先后作了“英国职业教育的变化”、“英国高等教育的财政状况”、“教育研究法”及“16~19岁英国青年的教育”等学术报告。
1991年9月
我校共有本科毕业生1388名,评选出“优秀毕业生”82名,占总数6%。毕业班推荐保送和考取研究生、攻读第二学位的有160名,占毕业生总数11.5%,参加毕业分配的毕业生共有1228名,除有3名毕业生因各种原因尚未落实具体分配单位等待调整外,1225名毕业生,均于7月3日前离校前往工作单位报到。
1991年9月
1991年度国家教委资助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评审工作结束。我校儿童心理研究所董奇的“中小学生元认知发展与学习能力培养”和张日昇的“中日青少年发展特点比较研究”两项课题通过专家评审,获得资助,资助金额分别为5万元和4万元人民币。这是我校文科教师几年来第一次获得此项影响较大的科研基金资助。
1991年9月
在国家教委科技司、条件装备司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等部门的领导下,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对各分会推荐的优秀编辑学论著和优秀编辑工作者进行“双优”评比。我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部郑进保等撰写的论文获优秀论著一等奖,忻汝平被评为“优秀编辑工作者”。
1991年9月
我校7项科研成果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颁发了奖状和证书。低能所黄祖洽、丁鄂江的项目“中子和稀薄气体的非平衡输运和驰豫过程”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物理系胡岗、杨国健的项目“非平衡系统的不稳定性,不稳定态的演化和势函数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的项目是:化学系陈庆华、金俗谦完成的“热光化学环加成新反应的研究”,化学系王世华、蒋盛邦、何关有、赵新华完成的“低值稀土碘化物研究”;生物系姜在阶完成的“蜱类的生物学和幼期分类学研究”,生物系张启元、魏开元完成的“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数学系张英伯、肖杰完成的“代数表示论中的不可分解模及其AR一分支研究”。
1991年9月
天文系光电探测研究室郝允祥教授主持研制的ST-92型照度计,通过技术鉴定。
1991年9月
外事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举行留学生开学典礼,副校长吴碧华、教务长张兰生、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刘庆福及有关系、所的负责人出席了开学典礼。
1991年9月
我校副校长杨国昌代表学校专程前往我校老校友、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楚图南老先生的寓所,为他92岁生日祝寿。
1991年9月
我校分别在科学文化厅和五百座教室隆重举行研究生和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1337名本科生和405名研究生(硕士生356名,博士生49名)参加典礼。校长方福康、党委书记周之良等校领导和各系系主任参加典礼。
1991年9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文件批准我校为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免检单位。
1991年9月
校长办公会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委员会暂行工作条例》,共10条。新一届校务委员会成员名单:主任:方福康;副主任:周之良、王梓坤、龚书铎、刘若庄。
1991年9月
我校书法协会和江西怡弘湖笔庄“庆祝教师节联谊笔会”在图书馆五楼大厅举行,我校部分书法家郭预衡、刘乃和、谢春芳、胡斅贽、贾书圣、张守常、秦永龙等参加笔会。笔会由书协秘书长马世华主持,北京市书协主席张旭也到会祝贺。
1991年9月
学校召开教学财务评估工作会议,严驳非副秘书长以及各系、所、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财务负责同志和财会人员参加会议,严驳非副秘书长发言,张其友副处长在会上讲话。学校还成立了财务评估领导小组:组长:杨国昌;副组长:张兰生、严驳非。
1991年9月
校长方福康、党委书记周之良等校领导与200余名从教30年的老教师以及获国家、北京市、校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共庆教师节,并对一年来在教学、科研、管理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同志进行表彰。副校长吴碧华首先宣布荣膺国家级、北京市和校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共52人,副校长冯文林宣布1991年我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被52人夺得。党委副书记许统乔向95名满30年教龄的老教师表示祝贺。
1991年9月
我校“优秀教学成果”评审工作组进行1990—1991年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总结。此次共评出校级优秀成果奖36项,其中文科22项,理科14项。
1991年9月
北京市高等学校学生部、处长会议在我校举行。我校和清华、北大、人大等38所高校的学生部(处)长出席会议。
1991年9月
中国医学基金会组织了一批著名的医学专家来我校进行义诊服务。中宣部副部长刘忠德、卫生部副部长何界生专程来我校向专家和我校教师问候。
1991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李连江任保卫部部长。
1991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孟月乔、刘晓辉、李萍、白爱珠、伍岚、杨春明、刘鼎全7位同志组成经济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由孟月乔任党总支书记,刘晓辉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9月
社会科学处组织召开全校文科科研工作会议。杨国昌副校长、文科系所中心科研负责人参加会议。
1991年9月
由中宣部组织的抗洪救灾报告会在我校举行。来自抗洪第一线的英雄们给大家作了报告。我校有近千名学生和教师聆听报告会。校党委书记周之良等陪同出席。
1991年9月
香港大学心理系系主任高尚仁先生应邀到我校,为心理系师生及书法爱好者系统讲述书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最新研究成果。
1991年9月
我校举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暨教育问题研讨会。国家教委直属司、基础教育司、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的同志参加研讨会。校长方福康致辞,林崇德、姜璐、阎金铎、朴永馨等近20人在会上就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发言。
1991年9月
历史系召开学术座谈会,祝贺我校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何兹全先生80华诞,从事学术研究50周年和高校执教40周年,暨总结先生的治学和教学经验。参加座谈会者近90人,副校长杨国昌同志出席会议。与会的著名学者有白寿彝、赵光贤、刘乃和、郭预衡、刘家和、黎虎、瞿林东、王宁等教授。
1991年9月
我校师生员工为洪水灾区人民募集各类衣物10166件,由我校司机专程送往安徽枞阳。
1991年9月
著名的核生物学和放射性药学专家、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欧捷姆(Noujaim)教授和夫人应邀来我校讲学。
1991年9月
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发出通知,决定聘请我校陈木法、何香涛、张兰生、王永潮等同志为国家教委第二届科技委学科组成员。
1991年9月
学校任命金雅玲为审计处处长;范英为物资设备处处长;柳惠图为生物系系主任,尹祖堂、颜卉君为生物系副系主任;武爱、史桂英为生物系系主任助理;纪会议为低能核物理所所长助理。免去:王永潮的生物系系主任;魏群的生物系副系主任;宋杰的生物系系主任助理;范英的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纪会议的保卫处副处长职务。
1991年9月
我校启功教授应日本和田美术馆和田至弘先生的邀请,赴日出席该馆为启功先生新建展馆——启功教授书法艺术馆的开幕式。为庆祝启功书法艺术馆落成,促成此事的杨振亚大使和章金树参赞以及日本著名书法家上条信山等中日朋友百余人参加典礼。
1991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柯春晖同志任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9月
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职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
1991年9月
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研究,提名徐天民同志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长(兼);免去周之良同志的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长职务。
1991年9月
经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商妥,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汪馥郁同志到北京联合大学文法学院工作。
1991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王章维、王瑞华、靳淑先、屈文燕、赵树海、郭军丽、金秀荣7位同志组成马列主义教研室(所)党总支部委员会;由王章维任党总支书记,王瑞华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李景斋、李雪莲、仇玉英、王酋梅、袁名敦5位同志组成图书馆学系党总支委员会;由李景斋任党总支书记,李雪莲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同意由贾书圣、吕瑞民、李芒、彭玲、尹增林5位同志组成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委员会;由贾书圣任党总支书记,吕瑞民、李芒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1年10月
为支援京郊灾区教育事业,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了交纳一次“特殊团费”活动,赈灾募捐。向“为了灾区的孩子们”大型赈灾义演文艺晚会捐款人民币8800元。
1991年10月
今年召开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表彰会上,我校的“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开发总体方案,遥感制图及信息系统”、“三峡区移民环境容量与规划原则”、“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光刻胶”三项受到表彰。
1991年10月
由中宣部教育局、中央教科所联合主持的“七五”国家教育科学重点项目“国外社会文化思想对我国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在我校通过评审鉴定。我校党委书记周之良教授担任该课题评审组组长。
1991年10月
我校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大会在科学文化厅举行。党委副书记许统乔、副校长吴碧华及党委青年部、校团委、学生处的负责同志等参加大会,并向获奖的56个集体和900多位个人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1991年10月
北师大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表彰1990—1991学年度获奖学金学生的决定: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专业奖学金试行条例》,经本人申请,校、系两级审批,石甫明、陈回、武玲玲、卢琳、林涛、刘慧卿等678名同学,分获各类奖学金。
1991年10月
世界银行贷款地方大学项目教学和行政管理研讨会在英东教育楼会议中心结束。校长方福康、世界银行亚洲地区中国局利昂·米勒先生及70余名中外专家出席闭幕式。
1991年10月
在大连结束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邀请赛的冠亚军决赛中,我校高丰女子足球队以8∶0的悬殊比分击败对手,夺得冠军。副校长杨国昌代表学校体委宣布:授予该队“体育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1991年10月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资本论》的著名经济学家伊藤诚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绍文陪同下,来校与经济系部分师生举行座谈会。著名经济学家陶大镛教授、副校长杨国昌教授、经济系主任程树礼教授、经济系教师彭延光副教授以及研究生20余人参加了座谈。
1991年10月
日本东北大学函数论专家猪狩惺教授来我校就“混合范数空间上的算子插值定理及其应用”及“Journe覆盖定理在双重数Hardy空间原子分解上的应用”等专题进行讲学。
1991年10月
加拿大数学会主席、Alberta大学教授、黎门施莱德(S.D.Riemenschneider)先生,来校作题为《低维数的小波》的讲学。
1991年10月
我校教务长张兰生教授应邀赴日本静岗市,出席第五届国际太平洋晚生代地层大会。
1991年10月
世界银行贷款地方大学发展项目教学和行政管理研讨会在我校英东教育楼会议中心开幕。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60所贷款项目院校的校长及世界银行专家组专家共74人出席开幕式。
1991年10月
世行贷款地方大学发展项目在我校召开“教学及行政管理研讨会”。
1991年10月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暨“汉唐典籍与传统文化”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我校古籍所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刘乃和出席并主持会议。
1991年10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我校可受理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但须经国务院学位办验收。随后,我校研究生院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文件的精神,制定了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实施细则。
1991年10月
北师大党校第二期“学生骨干马列原著读书班”开学典礼在五百座教室举行。
1991年10月
校纪委组织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各总支(直属支部)书记、纪检委员,学校各系所部处的主要党员负责人,共106人参加党纪条规考试,占应考人数的79%。王梓坤、顾明远等一批教授也以党委委员等党内身份积极参加了考试。
1991年10月
我校围棋队力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围棋队,夺得冠军,获得1992年初赴日参加中、日、韩大学生围棋赛资格。
1991年10月
我校700名同学在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世纪剧院,参加日本青少年交友协会访中团民族音乐交流晚会。
1991年10月
我校百名同学参加了中日青年第十一届21千米长足大会活动。这项活动是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日本青少年交友协会共同组织的,从沙河走到定陵。全长21千米,象征着中日青年共同走向21世纪。
1991年10月
校长方福康主持了新改组的校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校务委员会暂行工作条例》和我校在“八五”期间如何按照国家教委要求,进一步寻求发展的问题。
1991年10月
学校任命王维镛为外语系系主任;陈达星、田瑞厚、杨藻镜为外语系副系主任;连铗为苏联文学研究所所长。免去:袁行榘的外语系系主任,王维镛的外语系副系主任,刘宁的苏文所所长,连铗、程正民的苏文所副所长职务。
1991年10月
民俗学社举行第七届理事会成立大会。钟敬文教授、张紫晨教授和170多名会员出席成立大会。
1991年10月
教育学社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校团委、校社团协会、教育系的协助下,隆重推出了“纪念陶行知诞辰100周年”的大型系列活动。
1991年10月
我校接待老挝教育体育部长沙曼为团长的老挝教育代表团。
1991年10月
苏联莫斯科列宁师范大学根据该校与我校交流协议,邀请我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同志偕刘木春、叶小玫一行3人,赴苏联访问10天。
1991年10月
经党委推荐,校工会委员会投票表决,北京市教育工会同意补选刘增森同志为校工会副主席。
1991年10月
心理系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语言中心联合培养的在职博士生舒华同志的博士论文答辩会在图书馆一楼会议室举行。
1991年10月
按照国家教委“关于做好1991年发放政府特殊津贴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校顾明远等31位同志为1991年政府特殊津贴首批被批准人选。
1991年10月
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评选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奖大会。我校6部著作榜上有名,历史系白寿彝教授的《史学概论》、何兹全教授的《中国古代社会》和儿童心理所已故朱智贤教授的《朱智贤心理学文选》获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荣誉奖。我校史学所刘家和教授的《世界上古史》和瞿林东教授的《唐代史学论稿》获二等奖。心理系张厚粲教授主编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获三等奖。
1991年10月
我校中文系儿童文学教研室张美妮副教授主编的《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大典》上下两卷荣获全国第二届“冰心儿童图书奖”。这是我校图书首次获得此项殊荣。
1991年10月
校长方福康教授将北师大客座教授的聘书颁发给来我校访问的加拿大王硕辅教授。王硕辅教授作了题为《非晶态金属的计算机研究》的学术报告。
1991年11月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和《师大周报》编辑部联合召开各系所信息员(通讯员)工作会议。
1991年11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成立大会在图书馆四楼特藏厅举行。心理系副主任、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郑日昌同志、党委青年部副部长兼该中心副主任籍之伟同志作了发言。
1991年11月
外国教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外研究生教育研究》通过专家鉴定。该项课题由外教所符娟明教授、迟恩莲教授主持。
1991年11月
由我校地理系自然灾害研究室史培军副教授等参加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科技基金项目《黄河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与土地生产力开发信息系统研究》在我校通过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的验收鉴定。
1991年11月
在“首届中国图书馆设备用品及现代化技术展评会”上,我校《中文图书编目系统(CBCS)》荣获优秀成果奖。作为国家教委下达项目《高校中文合作回溯建库研究》的应用编目软件,于1990年12月通过由国家教委组织的技术鉴定。
1991年11月
经市人民政府1991年11月1日第二十三次常务会议决定,任命:徐天民兼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长。免去周之良的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院长职务。
1991年11月
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1989—1990年优秀论文的评选活动中,我校教师刘逸农荣获三等奖。
1991年11月
我国首次伊朗文学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这次会议由我校中文系和全国高等学校东方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参加会议的有京、津、沪和其他18个省市80余位伊朗文学和东方文学研究者。
1991年11月
我校古籍整理研究所召开“《全元文》编纂工作动员会”。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主任周林、秘书长安平秋,校长方福康、副校长许嘉璐、杨国昌,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孙钦善、副所长倪其心,我校刘乃和、郭预衡、龚书铎、曹才翰、张俊等教授及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1991年11月
我校陈木法教授应邀赴意大利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考察,其目的是考察意大利在粒子系统方面的研究情况。
1991年11月
英国东北威尔士大学Phillips教授按双方交流协议应我方邀请来我校进行短期访问。校长方福康和Phillips教授分别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及东北威尔士大学新技术开发中心在“科技开发合作交流协议”上签字。
1991年11月
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党委部长工作会,各部长汇报了工作及互相探讨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991年11月
学校任命常汝吉为学生处处长;吴本佳为学生处副处长(兼);常汝吉为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兼);陈建都为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邬翊光为地理系系主任;史培军、冯嘉萍、王建序为地理系副系主任;张亚立为地理系系主任助理;李薇薇为校科技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兼);于晓庆为财务处副处长。免去:赵济的地理系系主任,徐振薄的地理系副系主任,苗中正的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范英的科技开发总公司总经理职务。
1991年11月
澳大利亚史学会会长、La Trob大学Colin.M.White教授和夫人应邀来我校经济系讲学。
1991年11月
我校在首都剧场演出《咖啡馆之夜》、《苏州夜话》和《三块钱国币》三部独幕话剧。北国剧社是这次中国剧协为“纪念田汉诞辰94周年暨左联剧协成立60周年”活动中唯一的话剧演出团体。
1991年11月
以“走向新世纪——传统、现实、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京师杯文科学术节举行。
1991年11月
我国有机化学界著名学者、教育家、我校化学系教授严梅和逝世,享年82岁。
1991年11月
我校举办英东教育楼竣工剪彩仪式活动,国家领导同志和霍英东先生等香港同胞、知名人士前来参加,600名师生参加仪式。
1991年11月
共青团全国文化工作会议在山东省淄博市举行,北师大团委作为全国17个共青团文化工作先进单位之一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1991年11月
学校任命董奇为社会科学处副处长;申继亮为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助理。
1991年11月
在(全国)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物理系硕士生戴宪新的作品《球对称带电蒸发黑洞的视界与温度》荣获二等奖。藤永华、邓军的作品《千里洲河蜿蜒去——四川达县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张佳琦的作品《试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形成机理》和宋专茂的作品《中学生思想品德测评的新方法》荣获三等奖。
1991年11月
我校心理系在英东教育楼的学术会堂隆重举行建系10周年的纪念活动。校长方福康,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杨国昌,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我校教育学科的老教授王焕勋、谢斯骏、黄济等参加活动。
1991年11月
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党委各部部长、总支(直属支部)书记会议。会议布置筹备召开第八次党代会选举党代表的工作。
1991年11月
应我校哲学系之邀,与哲学系军民共建的国防大学研究生院86名研究生在副院长郭其侨少将的率领下来到我校进行军民共建活动,并与哲学系的研究生、本科生进行座谈。
1991年11月
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会成立大会暨接受启功教授捐赠款仪式在英东教育楼学术会堂演讲厅举行。
1991年11月
为贯彻北京市《关于贯彻执行防火安全责任制暂行规定》和国家教委《关于加强高校防火工作的通知》,落实我校各项防火工作,校长办公室、校防火委员会联合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冬季安全防火工作要点》。
1991年11月
按照国家教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91科协发青字560号“关于表彰参加1991年国际数、理、化、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主要教练人员和组织工作者的决定”的指示,我校周春荔同志荣获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集训队主要教练和组织工作者表彰;吴国庆同志荣获中国化学奥林匹克集训队主要教练和组织工作者表彰;谢文杰同志荣获中国信息学奥林匹克集训队主要教练和组织工作者表彰。
1991年12月
我校中文系影视戏剧教研室邀请加拿大约克大学戏剧系主任、《世界戏剧百科全书》的主编当·鲁宾教授及夫人帕特·基妮教授来我校访问讲学。
1991年12月
北京市教育工会等上级单位批示的北京市优秀教师名单: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教授,郑光美教授,副系主任郑日昌副教授,低能核物理所副所长颜一鸣教授,胡岗教授,安宝生讲师,校党总支副书记贾书圣副教授,社科处处长袁贵仁副教授,实验中学一级教师李瑞敏(女),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胡永生。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名单: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副园长何炳珍(女),人事处副处长呼中陶,北京师范大学工人董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董振民。
1991年12月
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我校1991届共有355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34名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
1991年12月
根据档案馆上报国家教委《1991年度档案馆基本情况年报》显示,我校档案馆1991年度馆藏档案为16206卷,其中新中国成立前档案2126卷。
1991年12月
统计显示,1991年我校共有党员2243名,其中正式党员2106名,预备党员137名,男党员1369名,女党员874名,汉族党员2140名,少数民族党员103名,学生党员289名,教职工及其他人员中党员为1954名。发展新党员131名,男党员91名,女党员40名,汉族党员124名,少数民族党员7名,学生党员122名。
1991年12月
我校地理系88级荣获首都高校“优良学风班”标兵称号,生物系生化专业87级荣获首都高校“优良学风班”优秀奖,经济系90级、哲学系89级、历史系89级和教育系90级教育管理班荣获首都高校“优良学风班”鼓励奖。
1991年12月
在“863”计划工作会议上,我校低能所张荟星教授领导的MEVA源课题组被评为“先进集体”,张荟星教授被评为“先进个人”。
1991年12月
1991年经过个人申报,系(所)学术委员会评议推荐,学校批准,我校青年教师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共有15项。
1991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八届学生会新一届常任代表会正式成立。
1991年12月
我校团委和学生会主办的“2000年奥运在北京”系列活动开幕式在东操场举行,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吴重远、都浩然,奥申办负责人、副校长许嘉璐,党委副书记许统乔出席。
1991年12月
档案馆召开全校档案工作会议。档案馆馆长袁宗晏首先对我校档案工作作了全面的总结和回顾,并介绍了明年的档案工作。在此次档案工作会议上,关于文书和档案工作的四项规定正式下发执行。
1991年12月
我校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教授应邀赴日考察,以了解日本高等教育情况,并就与日本福岛大学交流问题进行商讨。
1991年12月
副校长吴碧华批示老干部处《关于健全北京师范大学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的意见》,老干部领导小组成员如下:组长:副校长吴碧华;副组长:党委副书记李英民;成员:秘书长钱桐伯、副总务长刘沪、人事处沈复兴、财务处张其友、组织部王兴业、老干部处钱兴昆、校医院宋智娥。
1991年12月
学校任命裴娣娜为教育系系主任;劳凯声、史敬寰、冯小霞为教育系副系主任;李淑英为教育系系主任助理;乌美娜、沈绮云、李芒为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谭玉轩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主编;曹敬东为伙食处副处长。免去:陈孝彬的教育系系主任,余启定、梁志馨、向玉琴的教育系副系主任,王彬的伙食处处长,刘沪的校医院副院长的职务。
1991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籍之伟任党委青年部部长;顾云发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吴泽林任校报编辑室主任;邹红任校报编辑室副主任。免去:严驳非的党委青年部部长职务;常汝吉的校报编辑室主任职务。
1991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党总支(直属支部)书记会议。会议布置新一届“中国共产党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党委纪委候选人”的选举筹备工作。
1991年12月
我校何克抗教授应邀赴新加坡考察,并与新加坡日升工商企业有限公司商讨合作开发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事宜。
1991年12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核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我校10位教授被确定为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他们是:张静如、顾明远、王炳照、张厚粲、田继宗、郭志刚、龚书铎、严士健、方福康、孙儒泳。
1991年12月
学校任命贾书圣为无线电系系主任;何克抗、师书恩为无线电系副系主任;姚力、何陆战为无线电系系主任助理;贾书圣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兼);何克抗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兼)。免去:高福文的无线电系系主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彼得的无线电系副主任,何一平的无线电系系主任助理的职务。
1991年12月
数学系为我国著名数学家、原数学系系主任张禾瑞教授举行80华诞暨执教50周年庆祝活动。
1991年12月
由数学系汪培庄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模糊信息处理与机器智能”研究项目汇报会在我校召开,项目所含8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参加会议。
1991年12月
校出国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出境逾期未归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该办法的制定,对这部分人员在学校的人事、房产、医疗及档案等关系有了明确的说明,也为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1991年12月
老干部处在专家楼举行了离休干部新年联欢会。党委书记周之良等校领导和100多名老干部参加了联欢会。
1991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上报市委的我校第八次党代会党委委员、常委、纪委委员等名单。
1991年12月
学校任命朱正威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魏义钧、张云、卢鲜明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免去:李广钧、李长祚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的职务。
1991年12月
在中央歌剧院庆祝建院40周年之际,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应校团委、学生会的邀请来我校为师生演出了约翰·施特劳斯、罗西尼等著名音乐家的作品。
1992年1月
社科处邀请文科部分学科评审组成员围绕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科研项目的工作进行座谈。
1992年1月
校团委、学生会主办“2000年奥运会在北京”系列活动。中国奥委会副主席都浩然、我校党委副书记许统乔、副校长杨国昌出席活动闭幕式。
1992年1月
九三学社北师大支社举行庆祝支社成立40周年暨改选换届活动。校党委副书记李英民、九三学社北京市委负责同志以及我校其他民主党派的代表应邀参加活动。投票选举出九三学社北师大支社第八届委员会。
1992年1月
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会长米特教授、秘书长雷蒙德·瑞巴教授应世界比较教育学会副会长、我校顾明远教授之邀,两位教授专门为外教所的师生作关于德国教育和英国教育的报告。
1992年1月
我校陈木法教授应罗马第一大学数学系E.Scaccia Telli教授邀请,赴该校考察一个月。
1992年1月
北国剧社庆祝建社6周年,副校长杨国昌、秘书长钱桐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滕岩出席庆祝会。
1992年1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议。党委书记周之良和校长方福康对我校本学期工作作简要总结,并布置下学期的工作要点:进一步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内部活动。
1992年1月
学校任命王寯骧任数学系系主任;黄维明、王申怀、朱汝金任数学系副系主任;郭德俊任心理系系主任;郑日昌、刘力任心理系副系主任;李瑶章任体育系系主任;王世伟任体育系副系主任。免去:陈方权的数学系副系主任,彭聃龄的心理系系主任,郭德俊、林奇云的心理系副系主任,孟浩德的体育系系主任,藤子敬的体育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2年1月
受国家教委北京师资培训中心的委托,由我校生物系细胞生物研究室筹备组织的细胞生物学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综合、师范、医学和农林业等42所院校的70名代表出席会议。
1992年1月
管理学院举行第一期高等学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进修生班结业式。
1992年1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我校在内的15所高校建立文科文献情报中心。
1992年2月
受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托,我校党委主持编写的《中国国情教程》出版。
1992年2月
我校蔡清富副教授参与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和第五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
1992年2月
我校招生办公室被评为全国招生工作先进单位。
1992年2月
新春前夕,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代表国家教委看望了启功先生,启先生向柳斌等教委领导赠送了《论书绝句百首》等书籍。
1992年2月
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刘改有任地理系党总支书记,蒋立宏任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1992年2月
中共北京师范大学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212人。大会选举产生中共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委员会和中共北京师范大学第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中国共产党北京师范大学第八次代表大会决议。北京市委批准我校党代会选举结果。中共北京师范大学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方福康、冯文林、刘木春、许统乔、李英明、吴碧华、周之良、郑君礼、范国英9位为党委常委。选举周之良同志为校党委书记,李英明、许统乔、冯文林同志为党委副书记。第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李英明同志为书记,刘木春同志为副书记。
1992年2月
研究生院院务会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励条例(试行)》。
1992年3月
由邬翊光、武吉华、赵济等10余位教授、副教授承担的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中获重大成果荣誉证书。
1992年3月
经专家评审,我校有33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奖,获奖数排在高校系统第三位。
1992年3月
我校承担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26项,承担项目的数量在全国高校系统名列第一。其中国家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5项,青年专项课题5项,国家教委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16项,共获科研经费57.9万元。
1992年3月
1992年年度分析测试基金审批结果为:我校获资助课题20个,金额共20900元,获准率为100%。
1992年3月
我校承担5项“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生物系王永潮、柳惠图教授承担的卫生部项目“癌基因、抗癌基因等在人细胞癌变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化学系顾江南副教授承担的机械电子部项目“连续法环化橡胶抗蚀剂中试”;地理系史培军副教授承担的农业部“全国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数据库、模型库”以及中国科学院主持的“晋陕蒙接壤区环境动态监测与土地复垦”两个项目,地理系邬翊光教授承担的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的项目“晋陕蒙接壤区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经济政策”。
1992年3月
“系统与控制论世界组织”主席罗伯特·瓦里先生任命教育管理学院安文铸教授为“系统与控制论世界组织”所属的“世界教育系统学会”副主席。
1992年3月
学校召开干部会议,部署90周年校庆工作。学校设校庆组织委员会和校庆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全校的校庆工作,工作委员会下设学术部、集资部等9个工作部。90周年校庆日定于10月11日。
1992年3月
北京市教育工会成立女教职工委员会,我校心理系教师郭德俊当选为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
1992年3月
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并迎接我校90周年校庆,苏联文学研究所、《苏联文学(联刊)》编辑部邀请叶水夫、吴元迈、张捷和孙绳武等在京的苏联文学界部分专家举行学术座谈会。
1992年3月
我校女工委荣获北京市先进女职工委员会,万蔚兰、仇春兰等获“先进女职工工作者”。
1992年3月
根据国家教委及北京市高教局要求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研究生院组织1989级研究生,进行为期4天的研究生毕业教育报告会。北京市高教局学生处处长韩学平同志,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我校校友程庆麟同志,西北师大附中校长、我校校友尚崇古同志以及国防科工委工程设计所高级工程师魏继友同志为研究生毕业生作报告。
1992年3月
化学系张改莲发明的《湿式气柜装置》获国家专利权,专利号为91209461。
1992年3月
党委青年部召集16个系的同学进行国情时事座谈会,就世界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独联体政局的演变、两种社会制度的前景、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和抗洪救灾等问题进行讨论。
1992年3月
总参管理局便民服务队的150余人在局长刘世伦将军、政委王冠三将军、副局长石守敏将军和政治部主任邓勋将军的带领下来校进行便民服务。
1992年3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校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堃仁先生80寿辰庆祝活动举行。校长方福康、副校长冯文林及生物系的历届主任、总支书记参加。
1992年3月
校党委召开全校党员会议,全面展开我校党员评议工作。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作了动员报告并对评议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
1992年3月
由国家教委审计局局长高环等4位同志组成的邵逸夫先生捐资项目检查团来我校检查工作。
1992年3月
北京市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第三次理事会在我校召开,郑日昌教授任研究会理事长,籍之伟任秘书长。
1992年3月
“钟敬文从事民间文艺事业70年学术座谈会”在中国文联会堂举行。容肇祖、孟伟哉、林林、尹瘦石、王蒙、梁光弟、刘玉山等各界名流参加。
1992年3月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七五”成果表彰会暨“八五”工作座谈会在我校举行。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我校外教所承担的项目“国外研究生教育研究”获二等奖。
1992年3月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系主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出版委员会主任塞格斯教授来我校作题为《读者反应批评对文学研究的挑战》的学术报告。
1992年3月
经国家教委装备司同意,李薇薇同志任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兼师慧公司经理。
1992年3月
著名教育家、翻译家、中国民盟会员、我校教授、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陈友松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1992年3月
中日两国政府代表在国际俱乐部仙鹤厅举行无偿援助协议换文签字仪式。日本政府将向我国政府提供4900万日元限额以内的无偿援助,用于向我校日语专业提供语言教学试听器材。日本国驻华大使桥本恕先生和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分别代表日本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协议书上签字。出席签字仪式的还有教委国际司副司长赵永魁,我校副校长吴碧华和外事处处长李双利。
1992年4月
由《中国青年报》组织的《我心目中的教师》征文颁奖仪式在我校举行,启功教授作为19名获奖教师的代表获得特别荣誉证书,唐敖庆教授被评委会授予最高荣誉奖。
1992年4月
化学系于振华副教授研制的“FZ—型混凝土成型脱模剂”通过技术鉴定。
1992年4月
地理系程连生主持的重庆市土地分等定级科研通过鉴定并获国家土地局三等奖;胡江参加的宜昌市城市土地分等定级获国家土地局三等奖;程连生领导的中国城市土地分等定级研究通过鉴定。
1992年4月
北京市高校师资管理研究会1992年年会在我校召开,58所院校的94位代表出席了本届年会,我校副校长冯文林出席并讲话。
1992年4月
由设在我校的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承担的“全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师数据库系统”研制开发工作基本完成并投入运行。
1992年4月
经全国公开受理申请、同行评议及学科评审组评审,由我校低能所、化学系和地理系承担4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分别为:地理系张兰生教授主持的“中国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低能所颜一鸣教授主持的“软x光学系统物理特性研究”;化学系陈庆华副教授主持的“光热化学有机反应合成天然产物的研究”;低能所陆挺副教授主持的“离子注入生物诱变机理及生物效应研究”。
1992年4月
第三届大学生“理想杯”电视剧、小品、专题片评奖展播颁奖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全国18省22市39所高校47部作品参赛。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我校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黄会林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和颁奖仪式,副校长杨国昌代表我校到会表示祝贺。
1992年4月
我校地理系青年教师耿侃圆满完成南极科学考察,凯旋回校。
1992年4月
应中文系学生会和“五四”文学社的邀请,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冯小刚来到我校举办讲座。
1992年4月
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胡超群应邀来我校就“汉语阅读的生理机制问题”为心理系研究生作报告。
1992年4月
应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育技术中心的邀请,美国马里兰大学珍尼·琼森博士访问我校并进行学术交流。
1992年4月
启功先生应美国尼尔森·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何惠鉴先生的邀请,赴美参加该馆举办的董其昌书画展。
1992年4月
北京交响乐团来我校举行交响音乐会。
1992年4月
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我校增设影视教育专业,经济系新增国际经济专业。
1992年4月
北京电视台影视部主任、国家一级播音员吉天旭来我校举办题为《电视文化、主持人及其他》的讲座。
1992年4月
我校经纬女足队在高校女足赛中荣获五连冠。
1992年4月
我校化学系程泉寿副教授、秦俊河同志主持研究的“节水型减压泵”技术通过鉴定。
1992年4月
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我校副校长吴猛、教务长张兰生为大会指导委员会委员。本次会议交叉学科分会场设在我校英东学术会堂。参与此次交叉学科分会的代表共计91人,我校儿心所的董奇、非平衡所的韩战纲、计算中心的杨澄宇作为大会代表出席会议。
1992年4月
我校教科所“河北阳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兼我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战略探索”课题通过以顾明远教授为组长、由职教司和阳原县同志组成的鉴定组的鉴定。
1992年4月
校党委青年部和学生会联合举办“热点透视”系列讲座,邀请首钢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白明本研究员作题为《首钢改革之路》的报告。
1992年4月
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在我校召开高师学前专业江门会议约稿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华东师大、华中师大、东北师大等11个设有学前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的代表。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孟吉平、我校副校长杨国昌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同志到会并讲话。
1992年5月
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主持召开的课题鉴定会上,我校教科所承担的“北京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学制问题的比较研究”通过鉴定。
1992年5月
我校与沈阳市和大兴县进行市校、县校教育合作,沈阳市与我校将在沈阳市进行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研究、师资培训、干部培训以及电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合作。大兴黄村二中将成为北师大一附中分校。
1992年5月
美国俄亥俄州怀特大学的著名教授柯莱茵夫妇来我校心理系访问,柯莱茵教授作题为《行为主义学派的衰落与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学术报告。
1992年5月
我校地理系与内蒙古土地管理局共同主持完成的国家土地局下达的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呼和浩特通过国家土地管理局的验收和内蒙古自治区科委组织的鉴定。
1992年5月
由我校地理系主持的中国地理学会第三届环境演变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召开。冯文林副校长到会祝贺,张兰生教务长主持会议。著名气象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叶笃正教授作学术报告。
1992年5月
德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前联邦德国数学教育学会副主席、厄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数学教授费歇尔博士应邀来我校访问。
1992年5月
由亚洲开发银行和国家环保局联合举行、我校环科所承办的第四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高级技术培训班在我校举行。
1992年5月
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党委书记周之良任委员会主任,钱桐伯、胡斅贽、肖敬若为副主任;钱兴昆任秘书长,籍之伟任副秘书长。
1992年5月
国家教育学科“八五”规划教委重点课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研究”协作会在我校举行。
1992年5月
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多元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罗宾·伊利代尔博士应邀对经济系进行了访问。
1992年5月
我校师生在人民大会堂“书画长卷”厅参加建团70周年暨“五四”运动73周年青年联欢会的义务服务工作。
1992年5月
我校举行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奖赛。18个院系(所)150名青年教师参加选拔赛。
1992年5月
应数学系的邀请,波兰科学院教学所所长保亚斯基教授来我校作题为《奇异积分算子与黎茨位势共形不变性》的讲座。
1992年5月
在我校数学系建立的模糊信息处理和模糊计算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工,校长方福康、副校长吴猛和有关方面的专家、负责人听取汪培庄教授和博士生白明、张民的工作汇报,并参观部分试验成果的演示。
1992年5月
师资培训中心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我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敬文先生作“谈谈科学研究”的学术报告。
1992年5月
应日本学术振兴会尾形勇先生的邀请,我校历史系何兹全教授偕夫人郭良玉赴日本东京大学东洋史研究所讲学。
1992年5月
杰出的数学教育家、我校数学系教授蒋硕民先生逝世,终年79岁。
1992年5月
学校召开校办产业工作会议,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各系、所机关部处的负责人共300多人参加这次会议。吴猛同志作题为《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加速发展校办产业》的报告。
1992年5月
以“国力依靠科技,教育开创未来”为主题的“京师杯”学术节开幕。
1992年5月
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暨教育技术中心接待美国维伯州州立大学媒体和远距离传播专家库马教授。
1992年5月
在北京高校第30届学生田径运动会中,我校田径代表队获得了学生乙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二名的优良成绩。
1992年5月
加拿大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莱文教授和该院教育管理系系主任莫塞勒教授到我校教育管理学院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讲学。
1992年5月
我校出版社“四宝斋”隆重开业。全国政协常委、我校教授启功先生,著名书画家白雪石、周怀民、韩林等为开业典礼剪彩,校长方福康,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许嘉璐、吴猛,党委副书记许统乔等参加仪式。
1992年5月
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中国京剧院在我校专场演出了《三打祝家庄》全剧。
1992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林水平、王述任出版社党总支副书记。
1992年5月
我校生物系动物教研室受中国鸟类学会委托,主持举办中美鸟类学术交流活动。
1992年5月
白寿彝同志任北京市民族教育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1992年5月
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张兰生为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于润湖为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沈复兴为教务长;云自厚为教务处长。免去张兰生教务长职务。
1992年5月
我校名誉教授、老校友,美籍高能物理学家、著名加速器专家邓昌黎教授回到母校参观,校长方福康、副校长吴碧华接待邓先生。
1992年6月
受国家教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委托,由我校教育系、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研究刊物《特殊教育研究》季刊正式创刊。
1992年6月
由无线电电子系副教授张彼得、生物系副教授张之同共同研制的“师慧”SD系列电生理实验仪通过以中国生理学会理事曾兆麟为主任,孙久荣、王永潮、彭聃龄等为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可。
1992年6月
“中国高科集团公司”在上海成立,我校认股150万元,为理事单位之一。
1992年6月
1992年研究生毕业人数301人(其中硕士生269人、博士生17人、研究生班14人、肄业研究生1人)。本科毕业生人数1321人(其中考取研究生140人,出国留学的4人)。夜大、函授毕业生2772人(其中夜大859人、函授生1913人;本科1993人、专科779人)。
1992年6月
王宁同志在民革北京市第八次大会上被选为出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陈庆华同志在民革北京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民革北京市委员会委员。
1992年6月
经校党委会研究,决定:撤销外事部门党总支,建立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直属党支部,外事处党支部划归机关党总支。
1992年6月
经校党委会研究,决定:家属委员会党支部在党委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
1992年6月
经校党委会研究,决定:苗中正任机关党总支书记,夏春婷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2年6月
中文系、苏联文学研究所联合举行“彭慧先生85诞辰纪念会”。
1992年6月
学校举行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十届工会代表大会,207名代表、142名特邀代表参加了会议。北京市教育工会副主席赵维香出席双代会开幕式,李家齐同志代表上届教代会执委会作了工作报告,张锐同志作了第九届工会委员会工作报告。大会通过《关于教代会执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工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关于工会财务报告的决议》,大会选举冯文林同志为新一届教代会主任兼工会主席,张锐同志为教代会副主任兼工会常任副主席。还选举产了首届女教职工委员会,王宁教授为主任。
1992年7月
学校任命詹君仲为经济系系主任;邢文英、沈越、冯文荣为经济系副系主任;王德胜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兼总编辑)。免去程树礼经济系系主任的职务,免去詹君仲经济系副系主任的职务。
1992年7月
应海南省政府教育厅的邀请,我校副校长吴猛等考察访问海南,并与海南省副省长辛业江就双方在教育、文化、科技、生产等领域的合作进行讨论。校长方福康与副省长辛业江达成省校全面合作的协议。
1992年7月
研究生院及哲学系、经济系、马列所与北京联合大学文法学院协商,签订了《关于举办研究生课程辅导班的协议》。
1992年7月
经校党委会研究,决定:时龙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吴泽林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木春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书记(兼)。免去贾书圣的无线电电子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1992年7月
我校第二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戴河召开。各系(所)研究生工作指导小组负责人、研究生辅导员、部分马列理论课教师及熟悉国外研究生教育的教授共52人参加会议。
1992年7月
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史学家、校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毛礼锐先生逝世,享年88岁。
1992年7月
为庆祝启功先生执教60周年和80寿诞,全国政协、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家文物局、荣宝斋和我校共同发起举办的启功书画展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特地为书画展写了展标。李瑞环、赵朴初、钱正英等领导同志为开幕式剪彩。出席开幕式的还有著名书画家吴冠中、董寿平、叶浅予、白雪石、周怀民、韩美林、刘炳森、黄胄、李铎。中央统战部、文化部、国家教委、九三学社中央的领导,有关兄弟院校的领导以及我校师生7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李铁映、赵朴初、霍英东,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国家教委、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中国书协等60多个单位送了花篮。
1992年8月
学校决定将原“成人教育处”改为“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全校成人(函授、夜大)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
1992年8月
低能所的韩德俊、李国辉、朱恩钧和王琦发明的“用高能离子注入实现SI/n<sup>t</sup>埋层结构及元件内部互联”获国家专利权。专利号为921091389。
1992年8月
学校任命黄会林为艺术系系主任;高奉仁、周星为艺术系副系主任。免去张啸虎艺术系系主任和杨立梅、张树田艺术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2年8月
启功先生和副校长吴猛应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邀请,出席我校与该馆联合举办的《启功书画展》,天津市委书记谭绍文为开幕式剪彩。
1992年8月
经校党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直属支部委员会。白起兴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1992年9月
我校实验小学举行开学典礼暨星河电子公司“星河小博士”赠机仪式。
1992年9月
新修订的《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正式出台,从1992级开始实施。
1992年9月
委属师范院校首次档案协作会议在我校召开,交流探讨加强部门立卷工作。
1992年9月
档案馆与研究生院合编了1981—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汇编》,供广大教师和学生参考使用。
1992年9月
我校分别在科学文化厅和五百座教室隆重举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新生开学典礼。共有1358名(其中国家任务1069人、委托培养263人、自费生26人)本专科新生入学。共有403名(其中博士研究生57人、硕士研究生336人、研究生班研究生10人)研究生入学。
1992年9月
学校召开文科教学工作会议,讨论研究生专业及学科调整改革、本科生招生等问题。
1992年9月
李鹏总理为学校90周年校庆题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办好北京师范大学,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1992年9月
校长方福康、副校长吴碧华接见日本亚细亚大学校长卫藤沈吉教授一行,探讨进一步加强两校友好合作的可行性。
1992年9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到我校视察工作,向全国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问候,希望教育战线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陪同江总书记前来视察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同志,国务委员、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同志,国家教委副主任朱开轩同志,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汪家镠同志,北京市副市长陆宇澄同志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徐瑞新同志等。江泽民同志同钟敬文教授、启功教授、白寿彝教授、陶大镛教授、刘乃和教授、肖璋教授、何兹全教授、郭预衡教授、汪堃仁教授、王梓坤教授、黄祖洽教授、刘若庄教授等亲切握手。江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同我校师生进行座谈。会后,江泽民同志为我校题词:“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
1992年9月
我校近300名教职工欢聚在专家楼庆祝第八个教师节。方福康、周之良等校领导向荣获北京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的许统乔、刘淑玲、刘贵芹、任云、罗琪、徐向东和获“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的二附中颁发了荣誉证书,向荣获我校实验室管理、物资管理的6个先进集体和朱雨村等26名先进个人颁发了获奖证书。
1992年9月
首届全国教学图书展销会在我校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北师大校长方福康教授、著名教授启功和东北师大出版社社长于超为书展剪彩。
1992年9月
由启功教授捐资设立的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会首次举行颁奖仪式。董奇、刘永平等17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获“优秀青年教师奖”,袁贵仁等4位获“优秀著作奖”,白明、沈雪松等32名品学兼优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获“优秀学生奖”。奖金总额近3万元。
1992年9月
我校和中国民俗学会主办的庆祝钟敬文学术活动70周年座谈会举行。方福康、周之良、钟敬文、许嘉璐、甘英、周巍峙以及美国、日本、韩国民俗家和中科院、社科院、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代表近300人出席盛会。
1992年9月
学校任命韩主恩为产业办公室主任;金昱泰为化学系系主任;金林培、吴国庆为化学系副系主任;孙兆祥为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张荟星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易代钊为外语系副系主任;王本中为实验中学校长;林福智为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免去迟锡增化学系系主任职务;免去韩主恩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
1992年10月
由我校地理系已故中科院学部委员周廷儒教授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张兰生教授主持的“晚更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研究”通过鉴定。
1992年10月
研究生院为庆祝建校90周年编辑的《繁荣学术,培养人才》一书出版。
1992年10月
化学系的黄佩丽、田荷珍、臧威成研制的计算机辅助软件——CAI“基础元素化学”课题通过专家评审,填补了国内空白。
1992年10月
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聘请来校讲学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先生的高徒、衣阿华大学历史学教授欧达伟为客座教授。
1992年10月
学校15项文科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位列全国高校系统第六。具体项目为:哲学系齐振海的《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历史系刘宗绪的《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研究》、中文系伍铁平的《中西语言学说史的比较研究》、经济系陶大镛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马列室张静如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中文系聂石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象的历史文化研究》、中文系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中文系蔡清富的《新文学史上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历史系王新的《独联体民族问题的历史渊源》、哲学系杨寿堪的《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特点及其演变趋势》、艺术系黄会林的《中国大众文化现状研究》、古籍所刘乃和的《陈垣评传》、史学所吴怀祺的《史学的变通思想和历史变革进程》、中文系张海明的《五四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历史系赵世瑜的《关于胥吏的社会政治史研究》。
1992年10月
北京社会科学“八五”规划课程和青年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评审工作结束,我校有9项课题通过专家评审,获基金资助,在北京高校系统中位列第一。其中,“八五”规划项目7项,青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资助金额总计6.1万元。
1992年10月
我校体育系8名同学加入北京高校运动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共夺得三金、四银、二铜,曲红还打破了女子百米及跳远大运会纪录并夺得冠军。
1992年10月
由我校主办、出版社投资的北京文苑公司正式成立。
1992年10月
出版社召开名家名著座谈会,邀请中宣部、国家教委等方面负责人和我校知名教授、学者座谈学术著作的出版。
1992年10月
为庆祝建校90周年,社会科学处编辑出版了《学府新貌》。该书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科的发展进程。据不完全统计,1978—1992年3月,承担科研项目390余项,出版著作1800余种,发表论文8800余篇。其中有些科研成果水平很高,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1992年10月
本市首家为高等学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牵牵热线”在我校正式开通。
1992年10月
学校申报北京市“文明大院”通过验收。
1992年10月
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林水平任出版社党总支书记;陈如邻任第二附属中学党总支书记;连铗任苏联文学研究所直属党支部书记;吕宪芝任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王学勤任校团委副书记。
1992年10月
北京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庆典在亚运村综合馆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欧阳文安,老学长王光美,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声学家汪德昭和夫人李惠年以及6000余名师生参加庆典。
1992年10月
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校庆文艺晚会“木铎金声九十年”。
1992年10月
学校《研究生学刊》创刊。校长方福康题词:“发挥研究生优势,促进我校学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党委书记周之良撰文《再谈商品经济与文化》表示贺意;王梓坤教授以短文《珍惜您的第一篇》勉励学子。启功先生亲自为本刊题写刊名。
1992年10月
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校友代表大会开幕,百余名校友代表参加大会。
1992年10月
北京市历史学会和我校历史系联合举行纪念哥伦布首航美洲五百周年学术报告会。我校张至善教授作题为《哥伦布首航美洲和两个大陆相逢的情况简介及五百周年纪念》的报告。
1992年10月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万绍芬、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根深及来自陕西省委、内蒙古自治区、兰州军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熊猫电子集团等参加中共“十四大”的代表,在校党委书记周之良的陪同下参观我校化学系、低能所和模糊控制实验室。
1992年10月
庆祝陶大镛教授执教50周年学术座谈会举行。启功先生专门为陶先生执教50周年作画“教则流芳”。陶先生早年弟子、校党委副书记许统乔向导师献上条幅“松竹梅菊”。
1992年10月
地理系在职博士生赵烨赴南极考察。副校长冯文林,自然科学处、地理系及环科所的领导和教师为他举行欢送会。
1992年10月
校党委召开党代表会议,选举周之良、舒华为我校出席北京市第七次党代会的代表。
1992年11月
国家教委直属师范院校第五届人事处长会议在我校召开。
1992年11月
国家教委直属师范院校教务处长联席会议在我校召开。
1992年11月
在北京教育工委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高教局联合召开的“北京市高等学校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我校化学系、哲学系、校工会社会实践部,暑假赴上海、苏南经济考察小组,赴山西沁源教育扶贫社会实践小分队,教育系学前专业86级赴海南教育实习小分队荣获先进集体(队组)的光荣称号。有6人被评为“先进个人”,6人被评为“优秀研究生”。
1992年11月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秘书长、比利时心理学家G.Drdewall教授,国际测验委员会副主席、澳大利亚心理学家J.Keats教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心理学主任D.Fss教授应邀来我校访问。国际测验委员会副主席J.Keats和台湾师范大学心理与辅导系教授张春兴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1992年11月
著名音乐家、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刘炽来校举办题为《我与民歌》的学术讲座。中文系教授钟敬文、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部分成员和民俗学社成员参加了这次活动。
1992年11月
我校与江苏省武进县签订开展全面合作的初步意向书,在教育、科技和外事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1992年11月
天文系IRAS数据中心在我校通过国家教委的鉴定。
1992年11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应邀来校作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报告。
1992年11月
学校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委员会。该出版委员会将组织我校专家教授学术著作的出版;组织审定《师大文库》的出版(“文库”包括《博士导师丛书》);组织审定我校各系所基础课、骨干课的系列教材;发挥我校重点学科、重点项目的优势,组织相关著作的对外出版;组织校图书馆馆藏古籍的出版;组织管理软件、音像出版发行;筹措出版基金;组织重大选题的论证。
1992年11月
史学家集会纪念郭沫若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我校举行。来自社科院、北大、人大、北师大、北京市历史学会等20个单位的4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座谈会。
1992年11月
应日本宗教名僧、八王寺主持大野亮雄的邀请,我校中文系启功教授及侯刚、胡云富、章景怀4人赴日本参加纪念中国首赠牛头明王东渡开光大典暨纪念碑揭幕仪式。
1992年11月
中文系的李金铠教授经32年潜心研究,发明的“笔画编码查字法”,通过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鉴定。
1992年11月
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美国国际人民交流协会人民使者部共同主办的中美教育问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共有400多位代表参加大会。
1992年11月
学校成立图书情报委员会。许嘉璐任主任委员,冯文林、杨国昌任副主任委员。
1992年11月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在我校建立国内第一个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年底,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吴光兴被录取为我校文科第一个博士后研究人员。
1992年11月
由公共艺术教研室主办的郭兴华西藏写生画稿展览在新图书馆大厅隆重开幕,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杨国昌及中央美协、北京美协、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画院、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人民日报等单位的100余人出席开幕式。
1992年11月
党校举办党政机关中层干部学习党的“十四大”理论研讨班,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深化学校改革,推动学校工作上新台阶等问题进行学习研讨。
1992年11月
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组织的首届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联赛在全国8个赛区分别举行。由我校数学系和物理系同时组队参加北京赛区的比赛,获一个特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
1992年11月
学校无线英语台开播。
1992年12月
在全国高校第二届优秀教材评奖中,我校有11种教材获奖。朱智贤、林崇德的《儿童心理学史》获国家特等奖。
1992年12月
挪威奥斯陆大学特殊教育专家Hans Tangurad和Einar Sletmo来我校讲学。
1992年12月
我校接收沈阳教学仪器厂为教育科研基地。
1992年12月
在原有校办产业领导小组和科技、文化、服务等3个产业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校办产业董事会(筹备会),受学校委托经营管理学校各项产业,按经济规律运行。
1992年12月
1992年度获部、委级科技奖励的项目如下:化学系的《锝化学的研究及应用》、资环系的《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研究》、天文系的《短厘米波段太阳射电爆发中的精细结构新现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物理系的《分形上相变及动力学》、物理系的《相位共轭光学中简并及非简并四波混频及多波混频的研究》、信息系的《应用突变理论研究断层失稳运动的机制》、生物系的《DNA甲基化作用的研究》、化学系的《单克隆抗体、抗体、蛋白质和多肽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研究及其应用》、生物系的《国产抗癌药物活性的增强、机理和应用前景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我校作为完成单位之一的项目有:环科所的《福建省湄洲湾新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资环系的《黄土高原三川河流域区域治理与开发信息系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低能所的《辐射消毒试验开发基地》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物理系的《吸收膜的相位色散感应传输现象及其利用的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12月
1992年在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评审中,我校获准资助项目12项,总经费32.8万元。具体的项目是:生物系王永潮的《栝楼CDC2和CYCLIN基因克隆及其在增殖分化中的表达调控》、生物系张鸿卿的《肿瘤细胞抗药性及其克服的研究》、生物系徐汝梅的《温室生态系统中种群相互作用,调节机理及控制的研究》、数学系孙永生的《Banach空间内点集逼近度的平均误差》、物理系杨展如的《自旋模型系统的时间行为》、化学系刘伯里的《脑放射性药物的研究》、低能所吕燕南的《非平衡物理化学统中几种非线性过程的研究》、数学系刘来福的《多值玻耳兹曼机,模糊玻耳兹曼机及应用》、数学系严士健的《渗流、随机分形及其应用》、环科所的王华东的《现阶段我国区域水环境容量再分配的动态调控技术研究》、地理系张兰生的《中国北方过渡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序列地区差异对比研究》、非平衡所方福康的《经济发展的非平衡系统理论研究》。
1992年12月
1992年我校提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67项,获资助27项、金额为115.5万元,获准率为40%。获资助的27个项目的学科分布如下:数理科学部10项,化学与化工学部1项,生命科学部12项,地球科学部2项,信息科学部2项。
1992年12月
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我校92届共有286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27名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
1992年12月
成人教育招收录取2170人(其中夜大生459人、函授生1711人;专科726人、专科升本科1444人)。
1992年12月
招收外国留学生464人(其中长期生190人、短期生274人)。
1992年12月
学校第十九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副校长冯文林、党委副书记许统乔等学校领导和全国学联、北京市学联及部分兄弟院校的代表到会祝贺。经过选举产生的394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听取并表决学生会副主席宋希娟作的工作报告,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章程》并选举了第十九届学生会委员会。外语系路春艳同学当选为学生会主席。
1992年12月
为纪念“一二·九”运动,校学生会文艺部组织了合唱比赛。
1992年12月
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康仲远任图书馆情报学系系主任;倪小健任图书馆情报学系副系主任;金雅玲任财务处处长。免去袁名敦图书馆情报学系系主任的职务。
1992年12月
我校举行91—92年度先进集体表彰大会。
1992年12月
学校出版委员会召开会议,审定并选出1993年资助出版的教材和理论著作,共计20部。
1992年12月
应广东省政协和广州市政协的邀请,我校启功教授的书画在广州展出。
1993年1月
副校长许嘉璐主持召开学校教材自评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在肯定我校教材工作的同时,研究了我校教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会上落实两项改进方案,一是要求各系停止采用油印手段印制讲义,以小胶印替代油印;二是由教务长办公室和出版社两方筹措资金,用作我校第一届优秀教材奖的奖金。会议还部署了我校本次教材评估工作组织实施办法。
1993年1月
我校同意接受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向我校心理系赠送教学辅助设备。
1993年1月
日 低能所颜一鸣教授发明的“使用X光透镜的x射线荧光分析仪”获专利权。
1993年1月
日 化学系与测试中心合作完成的项目“某些光学活性化合物的合成及反应的研究”通过鉴定。
1993年1月
中共国家教委党组通知:同意范国英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1993年2月
全国高校第二届优秀教材评审结果揭晓。我校儿童心理研究所朱智贤教授、林崇德教授合著的《儿童心理学史》获优秀教材特等奖;中文系陈惇教授、刘象愚副教授合著的《比较文学概论》和生物系孙儒泳教授的《动物生态学原理》获优秀教材奖。
1993年2月
学部委员生物系汪堃仁教授主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双信使和CAMP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细胞增殖和细胞恶性转化影响的研究”,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鉴定。
1993年2月
我校决定从1990年9月起试点推行助教博士生制度,经过两年多实践表明:实行助教博士生制度可以作为探索助教制度改革的一条途径。参加试点工作的博士生共有54人。助教博士生设有教学助教、科研助教和管理助教等不同的岗位。本次试点保证基础课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也为科研工作、学生政治辅导员、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部设了一部分岗位。聘任的37位教学助教博士生分别担任了计算机文字处理、高级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33门课的教学、辅导和实验的教学工作。
1993年2月
本学期开始,我校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新招60多名长期留学生,其中有20多名韩国学生,这是第一批韩国学生来我校学习汉语。
1993年2月
以越南教育培训部部长陈红军为团长的越南教育代表团一行5人来校访问。
1993年2月
博士生招生报名工作开始,我校今年博士生招生计划为75名。
1993年2月
《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中英文版)首次发行仪式在人民大会堂海南厅举行。本书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我校共同主编,全国22个单位、120多名专家参加,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图集首发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民政部副部长陈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胡兆森以及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务院经贸办、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林业部、国家气象局、中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委员会、北京大学和我校的有关领导、专家共70多人出席。陈慕华副委员长,本图集编委会名誉主任、中科院学部委员陈述彭教授在首发式上对图集作了高度评价,共同指出图集是我国减灾发展的科学依据,也是中国人民对国际减灾10年活动作出的重要贡献,图集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1993年2月
学校任命袁贵仁为副教务长;常汝吉为校长办公室主任;籍之伟为学生处处长(兼);刘美为档案馆馆长;刘显忠、叶东海为财务处副处长;贾绍勤为审计处副处长;马金双为生物系副系主任。免去金雅玲的审计处处长、常汝吉的学生处处长、侯刚的校长办公室主任、李连江的学生处副处长职务。
1993年2月
在北京数学会年会暨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我校数学系教师王家銮、孙瑞清受到表彰,赵慈庚教授获北京市科技协会荣誉证书。我校数学系一队获今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二队获二等奖。
1993年2月
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苏联文学研究所更名为俄罗斯文学研究室,归并于外国语言文学系俄语专业;俄语语言文学博士点放在外语系。
1993年2月
国务院学位办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文科自批博士生导师工作座谈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3所高校的主管副校长及研究生院的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何东昌到会并讲话。我校冯文林、顾明远、范国英、吴家国等出席会议。
1993年2月
经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原“地理系”更名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原“图书馆情报学系”更名为“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系”。另外,我校艺术系的称谓在使用中未能统一,现订正为艺术系。
1993年2月
国家基金委举行首次“数理科学项目成果报告会”,国家有关部委、中科院及北京地区2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数百人参加了会议,我校30余人参加。会上,数学系陆善镇教授在数学力学组作了“哈代空间中的逼近理论”的报告,物理系杨展如教授作了“FRACTAL统计模型及动力系”的报告,低能所卢武星副教授作了“MER高能注入SI中二次缺陷控制”的报告。
1993年2月
我校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成立。
1993年2月
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会议,我校低能核物理所(北京市辐射中心)承担的“863”新材料领域的项目“MEVVA”源研制和重金属离子注入材料改性获三等奖,该所被评为先进集体。
1993年2月
研究生院召开毕业研究生分配工作干部会,重点宣讲我校分配工作的精神,重点解释了1993年的分配制度、办法与以往相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解释了各种收费问题;解释了指导性计划问题,并具体布置了如何完成指导性计划;强调了对毕业研究生加强“双选”管理;解释了定向生调整改派原则。副院长吴家国就毕业教育工作及毕业研究生分配工作体制等问题作了总结性发言;处长焦梦周就报考博士、签分配协议书等问题作了补充发言。
1993年2月
学校批复基建处,同意成立北京广源公司,经济性质为全民所有制。任命支永德为北京广源公司总经理。
1993年2月
学校召开教材工作评估动员会,布置本学期各单位教材自评工作。会议由副校长许嘉璐主持。
1993年2月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学者代表团应我校中文系、苏文所及中国民俗学会的邀请来校进行学术访问。
1993年2月
国家教委科技司副司长陈清龙到我校听取部分系(所)科研工作汇报。汇报会由副校长冯文林主持。会上低能所颜一鸣教授、吴瑜光副教授汇报了承担国家“863”高校科技项目“MEVVA源研制和重金属离子注入材料改性”等情况;生物系王永潮教授汇报了国家教委部门开放实验室“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开放实验室”组织管理情况;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史培军副主任汇报了加强基础研究,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的情况;化学系金林培副主任汇报了科研进展情况;科研处孙兆祥、刘文彦汇报了我校科研管理工作情况。副司长陈清龙在会上就“探索建立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新体制、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稳住和加强基础研究应采取的方法”等问题发表讲话。
1993年2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研究生院副院长范国英介绍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自行增列博士生导师试点工作的精神,校学位办负责人彭林介绍我校在数学、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和历史学“五个一级”学科自行增列博导工作的日程安排。委员们还审核通过了各学科学位分会的调整名单,并决定天文系单独成立学位分会,称“物理二分会”;学科教学论分会改称“教育二分会”。
1993年2月
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史培军教授获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科技奖。
1993年2月
国务院学位办在上海召开首批自行增列博士生导师试点单位负责人会议,我校冯文林、范国英出席。
1993年3月
研究生院培养处在中文系、生物系开展学位课程评估试点工作。中文系全面评估了现当代文学专业主要学位课程;生物系评估了不同专业的5门基础课。
1993年3月
我校11项科研成果获1992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其中,化学系刘伯里教授主持完成的“锝化学的研究及应用”获甲类二等奖,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周廷儒、张兰生、史培军教授等共同主持完成的“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及其影响评价研究”获甲类二等奖,环境科学研究所王华东教授等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福建湄洲湾新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获乙类一等奖。
1993年3月
我校共有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人,分别是陶大镛、许嘉璐、何香涛、郑光美、谢军;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7人,分别是启功、王于畊、吴英辅、方福康、张厚粲、汪培庄、陆善镇。
1993年3月
我校应用化学研究所余尚先教授等与陕西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研制的“铝膜非银明室片”通过了由国家新闻署组织的技术鉴定。
1993年3月
我校理科学报获由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此项奖励是全国科技期刊最高奖。
1993年3月
根据学校机构改革方案,党委青年部与学生处合并,仍保留两个名称。由籍之伟任青年部部长兼学生处处长,吴本佳任副部长兼副处长。
1993年3月
研究生院吴家国、焦梦周与中文系徐振宗赴深圳、海口,与深圳市高等教育培训中心、海南师范学院共商联合招收在职委培硕士研究生和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事宜,并分别签订了协议。
1993年3月
为加强对我校申请增列博士点、硕士点工作的领导,学校决定成立“增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冯文林任组长,杨国昌、顾明远、范国英、沈复兴、彭林为组员。在第一次会议上,冯文林、范国英分别介绍了上海会议精神,以及我校增列博士点、硕士点和自批博士生导师工作的方案。
1993年3月
校工会和校女教职工委员会举办“巾帼风采”展,展出我校女教职工获得的奖状、奖章、证书、高水平的学术专著、教材和论文等。
1993年3月
我校图书馆与国内最大的检索系统——北京文献服务处(国防科工委情报所)的BDSIRS系统联机检索正式开通,并开始向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
1993年3月
我校有13人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2人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6个班被评为市级“先进集体”。
1993年3月
我校教育系学前教研室获得由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等13家单位联合评选的“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全国教育战线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单位。校工会、校女教职工委员会在英东楼演讲厅举行表彰大会,祝士媛代表学前教研室介绍了她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感人事迹。
1993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化学系党总支选举结果,由郭建权任党总支书记,郝淑荣、王亚明任党总支副书记;决定袁贵仁任教务部门党总支书记;李连江任武装部部长;王炳林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学勤任团委书记。免去孙川的团委书记职务。
1993年3月
国家教委批复,同意我校由方福康等25人组成第三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方福康任主席,顾明远、刘若庄任副主席,马本堃、王梓坤、王策三、冯文林、刘伯里、刘家和、孙儒泳、严士健、张兰生、何香涛、陆善镇、张厚粲、张静如、周之良、杨国昌、林崇德、郭志刚、袁贵仁、钱瑗、龚书铎、黄祖洽、薛绍白任委员。
1993年3月
我校有两项合作项目获1992年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分别是物理系郭平副教授与北京市光电技术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吸收膜的相位色散感应传输现象及其利用的研究”,低能所(辐射中心)周瑞英教授与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辐射消毒试验开发基地”。
1993年3月
经后勤领导小组研究,报学校批准,后勤部分机构做如下变动:转变原伙食处为餐饮服务中心,转变原房修处为工程部和房地产管理部两个独立部门。工程部主要负责全校水、电、暖的运行管理和房屋修缮,房地产管理部主要负责全校房地产管理。聘任杨春明为餐饮服务中心总经理,鲍世杰为餐饮服务中心副总经理,陈凤岐为工程部主任,孟志强为房地产管理部主任,杨伟为房地产管理部副主任,王惠兰为房地产管理部副主任(兼)。
1993年3月
北京市女教职工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市高校和区县教育工会的女教职工委员会主任、工会主席等11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市女教职工委员会副主任赵秀华主持。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海淀区、密云县等区县的女教职工委员会主任汇报了开展女教职工活动的经验。我校女教职工委员会主任王宁教授介绍了巾帼风采展和维护女教职工特殊利益系列活动的情况。市女教职工委员会副主任、我校心理系郭德俊主任就“妇女心理学与知识层妇女的特殊心理问题”作了专题发言。我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张锐介绍了支持女教职工委员会开展工作的做法和体会。市女教职工委员会主任赵为香在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就今年的工作计划作了讲话。
1993年3月
由低能所李国辉副研究员主持,刘伊犁教授、姬成周副研究员和GaAs新器件课题组参加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aAsIC中的离子注入和白光快速退火技术”通过鉴定。
1993年4月
根据国务院和国家教委文件的精神,我校决定自今日起提高固定资产起点:凡教学、科研、生产使用的专用设备列入固定资产的单价由原来的200元提高到500元;凡行政后勤使用的一般设备列入固定资产的单价由原来的50元提高到200元。
1993年4月
我校成人教育处召开关于做好1994年招生计划会议,各系(所)负责成人招生工作的同志参加会议。会上介绍了我国关于成人教育招生、改革、发展的新政策及动向,并对1994年招生计划的落实提出了具体要求与意见。
1993年4月
经后勤领导小组研究,同意杨年高任总务处处长,冯宝华任总务处副处长。
1993年4月
学校举行纪念会,纪念著名社会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诗人黄药眠教授诞辰90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民盟中央副主席陶大镛、马大猷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副校长许嘉璐主持,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到会,校长方福康代表学校作了讲话。
1993年4月
学校召开文科学术刊物负责人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关于检查发表和出版有关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工作和生活情况作品的紧急通知》、《关于发表和出版有关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工作和生活情况作品的补充规定》等文件,以及国家教委紧急工作会议的精神,并就如何贯彻文件精神进行了座谈。副校长杨国昌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1993年4月
国家教委高校“八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我校文科47项科研课题获国家教委资助。其中,社科规划项目17项,博士点社科基金项目29项,国际问题项目1项(补拨)。资助总金额52.6万元。
1993年4月
学校举行授予塔维亚尼博士为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仪式,校长方福康向塔维亚尼博士颁发了证书。塔维亚尼博士是意大利终生参议员、世界研究哥伦布及其业绩的知名学者。
1993年4月
心理系青年教师舒华的博士论文《阅读中从语境中伴随学习生词——中美儿童跨文化研究》获国际阅读协会(IRA)设立的优秀博士论文年度奖(1991—1992)。
1993年4月
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开放实验室正式启动。
1993年4月
邵逸夫先生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我校校领导及学生代表。
1993年4月
经研究,同意张崇浩任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
1993年4月
《香港经济导报》总编辑、全国港澳经济研究室理事、香港学的首创者陈可焜教授来我校作关于香港问题的学术报告。
1993年4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王学勤任党委青年部副部长(兼),免去任云的团委副书记职务。
1993年4月
香港津贴学校教师访问团一行25人来校访问。
1993年4月
任命张奇伟为哲学系副系主任。
1993年4月
由无线电系李大年副教授主持并承担的项目“气象卫星遥感信息的接收与处理”,通过了由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主持的验收鉴定。该项目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全国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预报”中的第一专题。
1993年4月
法国汉语教师协会主席白乐桑先生来校访问。
1993年4月
第三届高校校史研讨会由我校主持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8所高等院校和北京、天津两市高教局的40位同志。国家教委办公厅档案处和直属高校工作司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出席了研讨会。原国家教委高教一司副司长兼文科教材办公室主任季啸风到会,并就编写校史谈了自己的看法。会议交流了各校编写校史的进展情况和经验,深入地讨论了编写我国高等学校校史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和研究校史的方法。大家一致认为,编写高等学校校史的基本任务是“存史”、“教化”和“资治”。
1993年4月
经国家教委、广电部有关部门批准,我校艺术系、大学生杂志社、中国电影周报社、北京市学联在北京举办首届“大学生电影节”。电影节由大学生代表等组成的评委会和大学生观众投票评奖。
1993年4月
学校召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学校党政领导、各系所及有关单位负责人200余人出席会议。国家教委有关司局及北京市高教局有关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会议由副校长杨国昌主持。教务长沈复兴作了《积极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讲话。教务处长云自厚就修订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十二条规定》的指导思想和修改内容作了具体说明。各系代表在大会发言中交流了近年来在专业动态、教学计划修订、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方面的新思路和新做法。
1993年4月
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市学区副学监阿伦·柯恩一行3人来我校二附中参观访问,双方就如何进一步开展校际交流的问题进行会谈。
1993年4月
后勤举行基层干部会议。会议讨论了后勤如何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问题,副总务长王彬主持会议,校长方福康、总务长刘友渔、副总务长刘沪作了讲话。
1993年4月
由校工会和女教职工委员会主办的我校首届教工服装表演赛举办。本次活动邀请了北京服装学院、北京职业技术师院服装设计研究室的专家担任评委。
1993年5月
学校召开教育实习总结表彰大会,副校长杨国昌向31名优秀实习生颁发“优秀实习生”荣誉证书。
1993年5月
“全国环境风险评价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近60位从事环境保护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及我校领导出席会议。
1993年5月
心理系丁志强副教授被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聘任为特约监察员。
1993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二附中党总支选举结果,由陈如邻任党总支书记。
1993年5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参加自批博导试点工作的数学、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历史学5个一级学科的学科评议组组长及学位分会负责人汇报了专家评议及通信评议的情况,委员们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通过成有信等15位申请人自批增列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并上报国务院学位办备案。会议还决定,从1993年起,硕士生导师资格不再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审批权下放给各学科的学位分会,学位分会审议通过后报校学位办审核后生效。
1993年5月
学校举办“京师杯”学术节。本次学术节包括计算机技能大赛、“世纪潮”诗会、吉他大赛、书画展、摄影展、论文评展和系列讲座。
1993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体育系党总支选举结果,由周之华任党总支书记,杨国庆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3年5月
我校教务长沈复兴、中石化副教授宋崇武等一行八人赴美国参加“高校与企业伙伴关系”会议。
1993年5月
学校任命王德胜为产业办公室副主任。
1993年5月
国家教委同意我校1994年招收博士生90人,硕士生360人。
1993年5月
北京市高等学校第31届学生田径运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分别获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一名、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
1993年5月
研究生院通知各系(所),重申招收研究生的导师应有课题和科研经费,副教授年龄不超过57岁,教授年龄不超过62岁。
1993年5月
我校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建家单位”,校党委书记周之良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教职工之友”,张锐、程铭、张志霖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工会干部”,杨福田、张显传、马象惠、杜宝山、刘恒韵、孟志强、张晓东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工会积极分子”,数学系工会、历史系工会、生物系工会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工会集体”。
1993年5月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顾问、离休老干部贾震逝世,享年84岁。
1993年5月
首届中国“金棋王”立体象棋赛在我校举行。来自首都17所院校的百余名棋手参加比赛。我校李金凯获教授组冠军,何香涛、田继宗、杨国昌分别获第三、第四、第五名。
1993年5月
印度基础教育代表团一行五人来我校及北师大二附中访问。
1993年5月
我校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一行3人赴美国参加“环太平洋地区高等教育评估”研讨会,并顺访日本广岛大学。
1993年6月
“七一”前夕,校党委召开全校新党员宣誓大会,230多名新党员在会上作了入党宣誓,1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报名参加大会。
1993年6月
我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奖赛举行颁奖仪式。8人获一等奖,19人获二等奖,19人获三等奖,另有7人获参赛奖。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杨国昌和评委们向进入校级决赛的53名青年教师颁发获奖证书和纪念品,校出版社还向他们赠送了教育书籍。
1993年6月
外教所召开农村基础教育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世界儿童基金会驻京办事处的阮昌君先生、英国文化委员会的约翰逊先生、苏塞克斯大学的刘文博士及国家教委、人大教科文卫组织、中央教科所、北师大外教所的代表共30余人。
1993年6月
我校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四”学制起始年级和二年级的系列教材有16个学科,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向全国推荐,自今年秋扩大使用。
1993年6月
数学系白明的空调模糊控制器和光仪厂刘宝田的照度仪等项技术,在首届北京青年科技博览会上获三等奖,校团委获组织奖。
1993年6月
世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来我校作题为《李氏球几何》的学术报告。校长方福康、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严世健、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陆启铿等200余人出席报告会。
1993年6月
古籍所主办的“元代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召开。社科院文学所、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元代文化的有关问题,与会者高度评价了古籍所《全元文》的编纂工作和为建设“元代文化研究中心”做出的努力。
1993年6月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刘激扬来我校作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报告。
1993年6月
经学校研究决定,任命韩主恩为北京康良科文总公司总经理、总公司法定代表人。
1993年6月
学校召开军训工作会议。教务处、学生处、武装部和各系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教务长沈复兴强调了集中军训工作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意义和作用。武装部长李连江介绍了集中军训的安排和日程。
1993年6月
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美中师范教育联合会和我校共同举办的中美师范教育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参加会议的中方代表有来自国家及各省市教委、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各师范大学的代表共计70余人,参加会议的美方代表有来自美中师范教育联合会美国各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和管理机构的代表共计40余人。
1993年6月
国务院学位办委托我校举办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座谈会,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奚广庆及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4校学位办负责人出席会议。
1993年6月
校学位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对增点领导小组提出的申报博士点、硕士点的名单及新增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进行审议并无记名投票表决,一致同意增点领导小组的方案。会议还对美学、企业管理、特殊教育学、新闻学、比较文学、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6个自行增列的硕士点进行了审核,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全部通过。会议还通过授予327人硕士学位(其中在职人员14人)、34人博士学位。
1993年6月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知名教育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顾问、原副校长王于畊逝世,终年72岁。
1993年6月
校学位办向国务院学位办上报自行增列的博士生导师名单,以及自行增列博士生导师工作的总结,同时上报了非自批的博士生导师以及新增博士点、硕士点的申请材料。
1993年6月
美国康州教育代表团一行18人来校访问。
1993年7月
1993届毕业研究生离校。我校暑期就业的研究生共359人,其中博士毕业生37人、硕士毕业生308人、研究生班毕业生12人、肄业2人。
1993年7月
我校图书馆馆长曹才翰、副馆长胡景浩等4人到日本国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国家档案馆、皇宫图书馆和东京大学图书馆参观访问。
1993年7月
我校今年应毕业的本科生971人,大专生236人,共计1207人。其中符合条件准予毕业的本科生963人,准予毕业的大专生236人。本科生按大专处理的1人,按本科结业处理的7人。本科毕业授予学位的人数为931人,不授予学位的50人。另外,今年我校外国留学生本科应毕业9人,其中符合条件准予毕业的8人。
1993年7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部署本学期工作。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和校长方福康分别代表校党委和行政总结学期工作,并提出1993—1994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要点。关于党委工作,党委书记周之良提出三点意见:第一,继续认真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第三,加强党的建设。校长方福康在谈到本学期行政工作时提出,要继续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步伐。
1993年7月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与外语系合作完成的项目“BSD有声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通过了鉴定。
1993年7月
国家科委同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出增刊一期。
1993年7月
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代表团来校访问。
1993年7月
校长方福康赴日本参加“世界大学校长协会第十次大会”,作题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近期改革》的报告,并顺访神奈川大学、桐荫学园和横滨大学,讨论今后的学术交流合作等问题。
1993年7月
由我校心理学系、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等联合主办的“中国语文信息加工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行首次会议。来自中国(含港、台地区)、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40余人出席了会议。
1993年7月
中共国家教委党组通知,经研究,并与中共北京市委商得一致,同意郑君礼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免去许统乔的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职务。
1993年7月
由《北京日报》、北京高校足协和我校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金宝杯”全国大学生女子足球赛在我校举行。我校女足蝉联冠军。
1993年8月
由我校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林崇德主持的、跨国家教委“七五”、“八五”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教师素质提高及其与学生能力发展关系”课题的总结表彰大会举行。
1993年8月
学校召开第二次产业工作会议。校产业办、校产业总公司董事会成员及各直属公司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校长方福康、党委书记周之良到会讲了话,纪委书记李英民,副校长吴碧华、吴猛、冯文林,总务长刘友渔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宣布,我校校办产业总公司“北京康良实业总公司”经上级领导机关和工商管理部门批准正式成立。
1993年8月
美国马歇尔大学校长应我校邀请来华访问。
1993年8月
研究生院在昌平召开全校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45名教授(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名、博士生导师15名),32名副教授。会议的主题是研讨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我校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校长方福康就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学校的管理改革等发表了意见。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就研究生质量标准、如何培养、改进培养方式等问题作主题报告。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张序辉作《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专题报告。最后,副校长冯文林作了总结,就师资队伍问题、学科发展问题、研究生经费问题、管理问题发表了意见。
1993年8月
我校出版社向云南省赠书仪式在云南省政府举行。出版社负责同志到昆明向云南省党、政、军赠送我校出版的《楚图南著译选集》和近年来出版的教育方面的4000余册图书和音像制品。
1993年8月
以澳门大学校长李天庆为团长的澳门大学教师访问团一行10人来校访问。
1993年8月
我校当选为中国高校校报协会首届常务理事单位。
1993年8月
我校田径队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甲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
1993年8月
日本桐荫学园横滨大学师生一行37人应我校邀请来华研修中国历史文化。
1993年8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图书馆党总支选举结果,由胡景浩任党总支书记,吕宪芝任党总支副书记;同意教育科学研究所直属党支部选举结果,由熊源发任直属党支部书记;同意数学系党总支选举结果,由邝荣雨任党总支书记,刘继志、郑萼任党总支副书记;决定吴志功任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樊秀萍任团委副书记。
1993年8月
教科办召开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教务长沈复兴在会上布置有关制订各系“八五”教材计划的工作,教务处长云自厚布置了本学期教学工作。副校长杨国昌、冯文林到会并讲话。
1993年8月
日本久留岛幹夫一行12人应我校邀请来华研修中国太极拳。
1993年8月
台湾师范大学张春兴教授应我校邀请来大陆访问,与各地高等学校及心理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1993年8月
日本私立大学协会副会长、京都外国语大学理事长森田嘉一一行3人来校访问。
1993年9月
我校有7项科研课题获199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其中,中华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4项,中华青年社科基金研究项目3项,资助金额合计6.31万元。
1993年9月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全国高校纪念毛泽东同志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征集论文。经专家评审、推荐,我校有5篇论文入选:厉以贤教授撰写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教育思想》、刘庆福教授撰写的《学习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朱志敏讲师撰写的《五四思潮与毛泽东》、王炳林副教授撰写的《毛泽东与五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朱汉国讲师撰写的《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与马列的不断革命论》。
1993年9月
由我校古籍所和江苏古籍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全元文编纂工作座谈会”在我校举行。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副组长周林,我校校长方福康,副校长许嘉璐、杨国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等二十几个有关单位的元代文史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大会听取了各位专家学者对如何编纂《全元文》的建议和意见。
1993年9月
我校招生工作圆满结束。学校分别举行1993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开学典礼。今年我校共录取本科生1078人(其中国家任务1006人,委托代培58人,自费生14人),硕士生388人(其中计划内招生351人,委托培养15人,自费生3人,外国留学生18人,香港考生1人),博士生78人(其中计划内招生73人,委托培养1人,外国留学生4人),专科生321人(其中委托代培303人,自费生18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2220人。
1993年9月
国务院学位办委托我校学位办举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行方案”研讨会。上海、南京、吉林、厦门、北京的有关专家及国务院学位办负责人等14人出席会议。
1993年9月
学校举行199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
1993年9月
科研处召开我校文科科研工作会议,介绍了近几年我校争取科研项目的情况,并就拨发今年文科日常科研经费、文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评审、文科青年教师论文竞赛等项工作作了说明和布置。副教务长袁贵仁以及文科系所科研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1993年9月
日本东京学芸大学原聡介一行4人应我校邀请来华访问,讨论两校学术交流问题。
1993年9月
学校举行教师节表彰会,校领导方福康、周之良、杨国昌、吴猛、冯文林、范国英、郑君礼及师生员工代表近300人出席了大会。会议由副校长冯文林主持,校长方福康发表了讲话,副校长杨国昌宣布了获市级和校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的教师名单,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宣布了获优秀教学成果奖和满30年教龄的教职工名单。优秀教师宛金章、王定锦在会上介绍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和经验。1993年教师节我校获国家级、市级、校级表彰的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王世强,数学系),北京市优秀教师14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我校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9人。我校获1993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的有:国家级二等奖1项(儿心所,林崇德、朱智贤、董奇,培养高质量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北京市一等奖6项,北京市二等奖7项,校级奖24项。我校1993年满30年教龄的教职工有66人。
1993年9月
澳大利亚麦考里大学代表团一行7人来校访问。我校与麦考里大学签订校际交流协议。
1993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教育系党总支选举结果,由刘德华任党总支书记,申振信、陈强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3年9月
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管理学院、应用科学与技术学院。
1993年9月
以缅甸教育部基貌副部长为团长的缅甸教育代表团一行5人来我校和北师大二附中访问。
1993年9月
我校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决定在全国招收在职委培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生。
1993年9月
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哲学系与中学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在合并调整的过渡期,中学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与哲学系联合办公,到下届新的领导班子产生为止。
1993年9月
任命张兰生为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赵俊琳、史培军为副院长;刘伯里为应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孙兆祥、张荟星为副院长;邢文英、姜璐为管理学院副院长;陈黎为天文系副系主任;郑战力为副处级监察员。免去王维镛的外语系系主任职务。
1993年9月
学校举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讨班。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作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路线的辅导报告。参加研讨班的有各总支、直属支部的宣传委员,支部书记共150余人。
1993年9月
在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震惊世界田坛的“马家军”来我校与同学座谈。
1993年9月
校党委青年部与经济学社联合推出的“93北师大读书节”开幕。钟敬文先生、逄先知先生在开幕式上谈了他们的读书之道。汪曾祺、沈昌文、樊纲等知名学者在读书节期间也先后与广大学生座谈。
1993年9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对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近期反腐败斗争工作部署进行了动员和安排。纪委书记李英民传达了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党委书记周之良提出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领导干部要带头廉洁自律和年底前解决几个突出问题等三条意见。
1993年9月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校教授汪堃仁逝世,享年81岁。
1993年9月
我校启功教授书法展在日本横滨市桐荫学园开幕。中国驻日使馆文化参赞赵宝智、日本原法务大臣秦野章、日本东方医学研究会会长熊田正春、桐荫学园理事长兼该大学校长剃川升和我校副校长吴碧华以及神奈川县的文化教育界人士约200人出席开幕式。
1993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冯文荣任经济系党总支书记。
1993年9月
学校举行秋季田径运动会和举行教工运动会。
1993年9月
经研究,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产业办公室临时党支部。白光耀兼任临时党支部书记,贾立民任支部副书记。
1993年9月
暑期社会实践汇报会召开。校领导周之良、郑君礼等出席。
1993年10月
我校学生举行国庆升旗仪式,庆祝祖国生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993年10月
学校第十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第九届研究生会主席孙建敏所作的《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开创研究生会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校领导杨国昌、范国英、郑君礼等出席大会并讲话。经过投票选举,王书源等23人当选为第十届研究生委员会委员。
1993年10月
由史学所主办的国内史学史专业的唯一专门刊物《史学史研究》,在我国首次进行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测定中,被评为历史类(K0/7)的核心期刊。
1993年10月
外语系团总支被评为1992年度北京市红旗团总支,生物系1991级团支部被评为北京市红旗团支部,我校7个团支部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先锋杯”优秀团支部;姜泽洵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团员”。
1993年10月
津巴布韦大学副注册官瓜塔女士来校访问。
1993年10月
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先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
1993年10月
任命钟敬文为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张俊为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兼),赵光贤为先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赵俊琳为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姜象锂、魏金周为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史培军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周尚意、张保民、黄军旗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系主任,连铗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主任;免去王华东的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邬翊光的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史培军、王建序、冯嘉萍的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3年10月
研究生院召开有外国留学研究生的系(所)系主任(所长)会议,商讨改进留学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生院培养处在会上提出了改进留学生培养工作的规范性要求。
1993年10月
研究生院邀请我校出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会议的专家座谈,总结我校本次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生导师申报工作的情况,并对下次申报工作提出意见。冯文林、杨国昌、范国英、顾明远、吴家国等到会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
1993年10月
校工会、教科办和党委宣传部联合召开“教研室教书育人工作”研讨会。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书记范国英出席会议。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张锐介绍了我校重视教书育人的传统以及教书育人工作由“个体”育人向“群体”育人发展所取得的经验。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我校化学工程教研室王定锦介绍了他们全息育人,对学生进行“全息”教育的做法以及推行现场教学、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思想道德教育和生活管理“五位一体”的生产实习模式。朱文祥、周云龙、郑新生、彭聃龄、刘汉朋、刘志强等分别代表所在教研室介绍了他们的全室育人经验。
1993年10月
学校召开1992—1993学年学生表彰大会。校领导郑君礼等及部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会上宣读了《关于表彰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的决定》、《关于表彰先进集体和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的决定》和《校团委关于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获奖学生代表陈颖、优秀班集体代表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工作情况。大会共表彰1992—1993学年校级红旗团总支4个,红旗团支部6个,优秀团支部13个;优秀班集体3个,优良学风班12个,文明班集体15个;一等专业奖学金81人,二等专业奖学金384人,非师范专业一等奖学金4人,二等奖学金29人,三等奖学金43人,社会实践、实验实习单项奖学金61人,学术奖学金22人,社会工作奖学金161人;三好学生121人,优秀学生干部48人,优秀团干部32人。
1993年10月
在我校大学生热线开通1周年之际,心理系组织了与社会各界人士的研讨会,北京音乐台主持人阿达、张树荣以及张吉连、郑日昌教授应邀参加。他们对我校的热线咨询活动作出了肯定性的评价,希望大学热线成为更多高校学生的知心朋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出贡献。
1993年10月
由我校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9家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教育图书展销会在京举行。展销期间,我校出版社的《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兰窗诗论集》获教育图书优秀奖,《我们爱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教育现行法规汇编》获畅销教育图书奖。
1993年10月
根据中央纪委驻国家教委纪检组与监察部驻国家教委监察局合署办公的精神,我校纪委与监委今日起合署办公。
1993年10月
历史系“书魂系中华”系列活动开幕。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在开幕式上为全校同学作了题为《创造性的培养》的报告。
1993年10月
学校召开各系、所、部、处及机关选举小组负责人会议,研究部署做好海淀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有关事宜。
1993年10月
日本文部省教育行政官员代表团一行9人来校访问。
1993年10月
全国校园标兵代表来我校座谈。党委副书记郑君礼出席座谈会,并勉励我校同学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把学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开创“争三好”活动的新局面。
1993年10月
北京市招办组织召开北京地区研究生招生工作总结表彰会,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被评为“先进集体”,宫虹被评为“先进个人”,展广获研究生招生统计优秀奖。
1993年10月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暨陈寿《三国志》与三国文化国际研究在陈寿的家乡四川省南充市召开。会议由研究会会长、我校古籍所教授刘乃和主持。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台湾的代表共120人出席。
1993年10月
学校召开1992—1993学年优秀研究生及优秀研究生干部表彰会。副校长杨国昌,党委副书记李英民、范国英,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等出席大会。大会共表彰1992—1993学年优秀研究生73人,优秀研究生干部11人,优秀毕业研究生38人。
1993年11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党委书记周之良对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各院、部、处、系、所的党和行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本学期主要围绕两方面内容集中学习。第一阶段是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和江泽民总书记1993年11月2日《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第二阶段是学习《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讲话要点》。下学期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全书进行系统学习。
1993年11月
北京市高教局在我校召开1994年毕业研究生分配工作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市高教局、国家教委的有关领导及清华、北大、师大、人大等15所在京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主管分配干部。会议主要讨论了《一九九四年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就业分配派遣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与会代表一致认为,1994年分配就业派遣工作仍实行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毕业研究生就业分配计划的形成,仍主要采取在国家分配方针原则指导下,主管部门与培养单位上下结合,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办法。
1993年11月
经系推荐评选小组和校推荐领导小组层层选拔和全面考核,又经初审、复议,我校决定向北京市高校招生办推荐67名本科生为1994年免试硕士生。
1993年11月
中美幼儿教育问题研讨会在京召开。这次大会由我校、中国科协、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美国国际人民交流协会共同举办。我校教育系承担了主要的学术筹备工作。我校副校长杨国昌和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开幕式并宣读了致辞。
1993年11月
北京市数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我校举行,上届和新选出的本届理事共50多位出席。我校数学系主任王隽骧和严士健教授参加了大会。
1993年11月
我校校友总会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召集华中、华东地区部分校友会代表,就“如何发挥校友会作用及如何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问题”进行了研讨。我校党委副书记李英民、校友总会常务副会长王树人等出席了研讨会。
1993年11月
我校张静如教授主编的《毛泽东思想纲要》,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1993年11月
我校公共体育教研室教师蔡长有的发明专利“扣握式乒乓球拍”在第一届全国专利科技成果精品展中获金奖。
1993年11月
加拿大约克大学高级代表团一行3人来校访问。我校与约克大学签订校际交流协议。
1993年11月
资环系与数学系合作完成的项目“历史地震资料中模糊信息处理的研究”,通过了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持的鉴定。
1993年11月
校长方福康赴加拿大出席中加大学校长会议。
1993年11月
学校保卫处召开加强学校治安工作的会议。
1993年11月
英国大学教授访华团一行6人来校访问。
1993年11月
学校召开系(所)毕业研究生分配工作会议,布置1994届毕业研究生分配派遣工作,并对分配工作中成绩突出的老师予以奖励。
1993年11月
学校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二届二次会议。会议由教代会执委会主任冯文林、副主任曹才翰等主持。教代会执委会副主任张锐报告了一年来执委会的工作情况。校长方福康作了《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为办好第一流重点大学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副总务长刘沪作了修订房屋分配与管理条例的报告。20日下午,通过投票表决,教代会通过了我校《分房办法》。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和副校长吴猛在大会闭幕前作了讲话。
1993年11月
由校党委青年部主办、历史系团总支承办的“国情与改革”大型知识竞赛举行决赛,哲学系获第一名。
1993年11月
我校第四期马列读书班举行开班典礼,118名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读书班。
1993年11月
我校路春艳同学获“1993年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光荣称号。
1993年11月
我校外语系学生谢军在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争夺战中再度夺冠。
1993年11月
北京地区研究生工作研讨会议暨学会会员单位代表大会在昌平召开,我校研究生院当选为常务理事单位,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家国当选为常务理事。
1993年11月
以“面向21世纪的比较教育”为主题的第七届比较教育年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各大学和研究所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代表共计80余人参加了会议。
1993年11月
学校召开档案工作会暨表彰会。秘书长钱桐伯等出席大会,档案馆馆长刘美主持会议并总结了我校近两年的档案工作,并提出1994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沈复兴、熊元发交流了工作经验。会上表彰了1992年度档案工作先进集体6个和17名先进个人。
1993年11月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召开全系学生大会,设立“周廷儒奖学金”。
1993年11月
北京市高校教材工作评估专家来我校进行实测。
1993年12月
改革后的员工食堂举行开业典礼。员工食堂实行承包制,试行社会化、企业化经营管理,扩大经营服务范围,延长营业时间。
1993年12月
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必坚应党委宣传部邀请为我校中层干部作学习《邓小平文选》第3卷的辅导报告。
1993年12月
北京市伦理学会在我校召开会议,庆祝《邓小平文选》第3卷出版发行,并以“《邓小平文选》第3卷的伦理道德价值”为题进行学习和研讨。
1993年12月
学校召开我校参加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获奖者表彰大会。会上党委副书记郑君礼、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家国、教务处副处长刘欣尚向5名获奖者颁发了纪念证书和荣誉证书。我校在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鼓励奖两项,居团体总分第17位。
1993年12月
图书馆举办“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毛泽东著作版本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我校图书馆共收藏毛泽东的著作855种,其中单行本著作180种,选集18种,选读55种,专题汇编96种,语录24种,外文译本457种。
1993年12月
由我校著名教授白寿彝、启功、郭预衡、李修生先生主编的大型文史丛书《文史英华》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全国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资助项目。
1993年12月
我校获五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分别是:数学系惠昌常博士的“拟遗传代数理论”、环境科学研究所杨志峰副教授的“潮流中污水排放整区精细模拟方法和水质管理系统研究”和儿心所申继亮副教授的“关于成人期认知能力适应性变化的研究”三项课题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资助金额4.78万美元;儿心所董奇教授和资环系王静爱讲师分别获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类)一等奖和(教学类)三等奖。
1993年12月
我校两项科研成果获1993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分别是:环境科学研究所李天杰等完成的项目“内蒙古草原牧场防护区遥感综合调查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我校为完成单位之一;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系主任康仲远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应用突变理论研究断裂带失稳运动的机理”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12月
经报请国家教委批准,自本年开始,我校招收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3年12月
在机构改革调整中,校史研究室划入档案馆;研究生工作部与研究生院管理处合并(两块牌子),使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相结合。
1993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心理系党总支选举结果,由程正方任党总支书记,汤志群任党总支副书记;决定葛岳静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决定张发岭任《师大周报》编辑室主任,免去吴泽林的《师大周报》编辑室主任、邹红的《师大周报》编辑室副主任职务;决定在邝荣雨病休期间,由刘继志代理数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1993年12月
任命王章维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兼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刘建和为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陈如邻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兼);免去周鸿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和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孟全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副所长和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马捷莎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职务。
1993年12月
我校代表队获北京高校学生1993年艺术体操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1993年12月
我校资环系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合作完成的项目“农村灾害保险技术试验研究”,通过了由国家教委主持的技术鉴定。
1993年12月
校工会、党委宣传部、教育系联合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座谈会,部分专家、教授,以及人事处、教务处的负责同志应邀到会。全国教育工会主席蒋文良、副主席龚东进和北京市教育工会主席刘祚屏到会并作讲话。副校长杨国昌就《教师法》颁布的重大意义与如何在我校贯彻实施发表了意见。
1993年12月
学校召开实习基地工作会议,密切师大与中等学校的联系,加强实习基地工作。
1993年12月
教务处组织召开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各系主管教学的主任、计算机课及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的老师50余人,副校长杨国昌和教务长沈复兴出席了会议。
1993年12月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我校新增一个博士点,即教育技术学;新增硕士点有:特殊教育学、美学、比较文学、新闻学、企业管理、科技信息、电影艺术及技术和运动生物力学;新增博士生导师有丁鄂江、王宁等27人。
1993年12月
北京市高校教职工第五届乒乓球比赛在我校体育馆举行,代表我校参赛的“师大后勤队”获男子团体亚军。
1993年12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所和北京玻璃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x光透镜用空网光纤及组成系统的物理特性和应用研究”通过鉴定。
1993年12月
校党委宣传部和校工会联合举办的我校教职工党员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知识竞赛圆满结束。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杨国昌、党委副书记李英民、范国英、郑君礼等观看竞赛并为获奖选手颁奖。
1993年12月
由北京市学生联合会主办、我校学生会与北京敦煌艺术公司承办的“首都高校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书画联展”在我校英东楼举行首展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何东昌等应邀出席。在联展作品评选中,我校虞晓勇等同学获奖。
1993年12月
学校召开党委各部部长会议,讨论申报北京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事宜。
1993年12月
研究生院召开来我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对培养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副院长吴家国出席会议,就留学生培养工作作了说明,并回答了留学生提出的问题。
1993年12月
学校下发《关于进一步开展研究生兼任助教工作的通知》,决定进一步扩大聘用博士生兼任助教的范围,适当增加助教酬金。
1993年12月
在海淀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我校选区的康富安(化学系博士研究生)、漆安慎(物理系教授)、刘友渔(总务长、校党委委员)3人当选为代表。
1993年12月
曾宪梓教育基金会1993年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荣毅仁、李岚清等出席仪式。校长方福康、副校长杨国昌、教务长沈复兴及获奖教师参加了大会。这是基金会在全国128所高等师范院校及师范性较强的综合性大学范围内第一次评奖。我校共有35人获奖,其中一等奖2人(梁灿彬、严士健),二等奖5人(林崇德、张厚粲、王梓坤、陈帼眉、王定锦),三等奖28人,获奖人员数量及等级水平在全部获奖学校中名列第一。
1993年12月
学校举行迎新年茶话会。校党委书记周之良、校长方福康发表讲话祝贺新年,副校长杨国昌介绍了我校教师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奖的情况。郑君礼、张锐主持了“校史、校情”知识抢答和“新春寄语”活动。校领导吴碧华、冯文林、吴猛、范国英等也出席了茶话会。
1994年1月
春节前夕,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副主任柳斌等领导同志来我校看望启功先生。
1994年1月
由中文系教授童庆炳、程正民主持的国家社科“七五”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研究课题成果报告与研讨会举行。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在京高校、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出席了会议。我校副校长杨国昌教授与会祝贺。
1994年1月
我校对外汉语教学中心隆重举行了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颁发仪式。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夏自强及审办负责人李德义出席了颁发仪式,并亲自为我校首批获得资格证书的杨庆蕙等16位教师颁发了证书。副校长杨国昌代表学校向首批获得证书的16位教师表示热烈祝贺。
1994年1月
海淀区人民武装部任命李连江为我校武装部部长。
1994年1月
我校召开中层干部会,总结上学期工作,部署新学期工作,深入讨论了我校进入“211工程”规划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改革总体思路,研究了各项落实措施。
1994年1月
校出版委员会举行会议,对申请1994年资助出版的著作进行了评审与投票。荣获今年资助出版的著作是《中国现代喜剧观念研究》、《理性的彼岸——人的非理性因素研究》、《比较成人教育》、《康德美学研究》、《中国个人收入分配论纲》、《古代罗马史》、《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多元化研究》、《埃及古代史》、《当代社会心理学精要》、《道德、社会学理论与实践》、《射影几何》、《基础元素化学》、《测度与概率》、《IBM微机应用基础——mathCAD数理分析图形软件》和《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复杂实验设计》。
1994年1月
校工会、党委宣传部、教育系共同举办学习《教师法》座谈会,邀请部分专家教授及教务处、人事处负责同志畅谈《教师法》。全国教育工会主席蒋文良、副主席龚乐进,北京市教育工会主席刘祚屏出席会议,会议由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张锐主持。副校长杨国昌以及梁灿彬、成有信、孙喜亭教授,人事处长戴家干、教务处张沈复兴教授等在会上发了言。
1994年1月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及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孝文、北京市政协副主席陈大白等来我校视察工作,参观了我校图书馆、数学系、模糊信息处理与控制实验室等单位,并与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校长方福康介绍了我校改革发展的情况。陶大镛、启功、刘伯里、彭林、史培军等专家学者,就师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国家教育投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问题发表了意见。李岚清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1994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舒华为认知科学实验室主任;朱汝金为研究生院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处长;任希琴为研究生院办公室副主任;吴志功为研究生院管理处副处长(兼);王镜纯为无线电系系主任助理;魏群为测试中心副主任。
1994年1月
我校与日本横滨国际第2590地区建立了中日友好交流关系,该地区负责人石泽芳郎先生向我校赠送日本语图书2004册,价值696950.00日元。
1994年2月
《启功絮语》和《郑板桥集》善本影印本首发式在我校举行,著名作家张中行,我校著名教授、92岁高龄的钟敬文先生,陶大镛教授,赵光贤教授,刘乃和教授,故宫博物院顾问王世襄先生,傅璇琮先生,郭预衡教授出席了首发式,启功先生也带病亲临现场。出版社的同志向老学者、老专家赠送了《启功絮语》和《郑板桥集》。
1994年2月
我校第二次(1994年度)教学工作会议召开。方福康、周之良、冯文林、杨国昌、范国英等校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落实“211工程”建设规划。会议由教务长沈复兴主持。
1994年2月
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国务院扩大会议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讲话精神。党委各部门汇报了工作计划。
1994年2月
白寿彝先生85寿诞暨《白寿彝史学论集》出版庆祝会举行。参加这次盛会的,有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民盟中央、国家教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北京市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学会等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以及白先生的同事好友、学界名流周林、季羡林、刘大年、苏秉琦、齐世荣、周一良、林业泉、田宗庆、钟敬文、陶大镛、启功、王梓坤、顾明远、赵光贤、何兹全、刘乃和等近200人。副校长许嘉璐致祝词。
1994年3月
由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英中文化协会共同发起主办的中英环境教育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张兰生院长主持了大会。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北京市环保局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副校长冯文林到会祝贺。
1994年3月
国家教委委托我校举办的中学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第14期进修班举行开学典礼。我校哲学系主任杨寿堪教授出席典礼。
1994年3月
研究生院召开第五批新增博士生导师座谈会。院长顾明远介绍了我校博士生培养的现状和远景规划,副院长吴家国就博士生培养工作发表了具体意见,校党委副书记范国英介绍了学校为进入“211工程”所做的具体部署,副校长杨国昌对新增导师提出了几点希望。
1994年3月
“北京师范大学妇女成就展”开幕,周之良、李英民、范国英、冯文林、吴碧华等参加了开幕式。
1994年3月
北京市召开女教授联谊会成立大会。我校中文系王宁当选为联谊会理事会副会长。
1994年3月
第七次日中妇女友好交流访华团70余人,来校访问,并同我校教工及体育系的师生开展篮球、排球比赛。
1994年3月
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部署中层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的工作,校先进总支评选和市级先进支部推荐的工作,讨论数学系、信息系的班子调整工作。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刘继志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史志刚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贾卫民任信息技术与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1994年3月
校党委宣传部组织教育系、历史系、物理系、数学系等系的部分教师进行座谈,内容包括关于经济形势和反腐败斗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以及教师待遇和对一些改革措施的反映等方面。
1994年3月
沈阳教学仪器厂向我校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处发来文件《关于沈阳教学仪器厂离休人员情况的反映》。由于隶属关系的变化,沈阳教学仪器厂划归北师大管理,工厂离休干部的管理已列入议程。
1994年3月
校工会举行专场报告会,组织全校各部门工会主席、副主席和校工会委员一起学习《教师法》。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张锐主持了报告会。
1994年3月
国家教委组织以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王兴国教授为首,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北京市技术监督局、国家教委实验室管理处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的专家、教授参加的8人计量认证评审组,对我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各项工作按照计量认证的有关程序和规范化管理的具体要求进行了审查,对仪器的运行状态和专业人员的分析测试水平进行了考核。
1994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张树田为艺术系副系主任;郇中丹为数学所副所长;李乃凤为数学系系主任助理。
1994年3月
计量认证评审组举行评审结果发布会。我校校长方福康、副校长冯文林、科研处处长孙兆祥、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孙寅官等出席了发布会。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教委实验管理处等负责同志到会祝贺。国家教委计量认证评审组组长王兴国教授宣布我校分析测试中心通过国家教委计量认证评审组的评审,现场考核成绩优良,成为全国高等师范学校第一个通过国家教委计量认证的单位。
1994年3月
校党委举办了中层干部理论研讨班,主题是正确认识形势,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一思想,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周之良、赵海宽、厉以宁等作了报告。
1994年3月
大学CAI协作组领导小组和教务处发布《北京师范大学CAI协作组报名通知》,公布了领导小组成员,沈复兴任组长,师书恩、彭望碌任副组长,黄荣怀任秘书长,陈琦任顾问。
1994年3月
北京市教育工会在我校举行“三育人”标兵发奖大会。我校历史系的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工会小组获“三育人”标兵教研室奖牌。田荷珍、史锡尧、梁仲义、贾卫民荣获“三育人”标兵的光荣称号。
1994年4月
我校第二十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校领导、市学联、师生代表等400余人参加了大会。校长方福康、校党委副书记郑君礼作了重要讲话。大会选举产生了我校第二十届学生会成员,通过了第十九届学生会的工作报告《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做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和《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章程》修改意见的决议。
1994年4月
应教育系学生会、教育学社的邀请,全国人大常委、我校副校长许嘉璐为同学们作了有关“两会”的报告。
1994年4月
我校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先秦历史文化研究所及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传统文化与教育座谈会召开。座谈会由钟敬文和赵光贤先生主持,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杨国昌到会并讲话。参加座谈会的校内外知名学者有:季羡林、张岱年、钟敬文、赵光贤、赵沨、刘魁立、龚书铎、王炳照、聂石樵、童庆炳、刘家和、王桧林、王宁、许钰、张俊、李修生、瞿林东、彭林、陈子艾、潘国琪、连铗等。
1994年4月
我校第十四期“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举行了开班典礼。来自16个系3个年级共135名同学参加典礼。党委书记周之良以“《国际歌》——工人阶级的战歌”为题授第一课。
1994年4月
由我校低能所李国辉副研究员主持、朱恩均教授指导、中科院物理所协作的国家科委863高新技术项目通过鉴定。
1994年4月
我校生物系张正旺和环科所的曹俊忠结束了为期4个月的南极考察返回学校。
1994年4月
由我校中文系和大型文学期刊《新生界》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作家进修班开学。
1994年4月
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主要内容有:下一阶段的思想教育,文明校园工作,青年教师、学生以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推荐北京市先进党支部,讨论通过三个总支选举结果。
1994年4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王义高、曲恒昌、李明秀组成外国教育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委员会,王义高任直属党支部书记;由邸明杰、庄梅初、周作宇、程书肖、刘岩组成教育管理学院党总支委员会,邸明杰任党总支书记;由朱光华、来永春、汪新福、张永安、谷洪春组成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委员会,朱光华任党总支书记。
1994年4月
原北京市第五、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教科文卫体工作委员会特邀委员,原中国田径协会、北京市田径协会副主席,我校体育系教授刘世亮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3岁。
1994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胡孝峰任历史系代理团总支书记。
1994年4月
我校老干部、产业处发布《关于对沈阳教学仪器厂离休干部管理和待遇问题的答复》,对离休干部管理、待遇、享受改革成果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1994年4月
由国家教委人事司主办、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承办的国家教委首期贯彻实施《教师法》讲研班在我校举行。
1994年4月
我校学生军训领导机构经过调整后重新成立,并定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冯文林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郑君礼任副组长。
1994年4月
我校教务处被评为国家教委表彰的先进教务处。
1994年4月
我校举行资源与环境学院、管理学院、应用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仪式。学校领导杨国昌、李英民、范国英、郑君礼以及各有关部门领导和3个学院师生近300人出席会议。校长方福康、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兼建设部副部长邹玉川、国家教委科技司副司长张酉水、北京市高教局副局长林浦生发表讲话。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兰生、管理学院副院长邢文英、应用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孙兆祥分别介绍了学院概况、建院目标、学院任务、改革措施等方面的情况。副校长冯文林主持了成立仪式。
1994年4月
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党委各部部长碰头会议,交流工作情况。
1994年4月
我校举办“北师大研究生第四期共产主义培训班”,108名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梅英作了《全面了解党的基本知识》的专题报告。
1994年4月
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原“马列主义教研室”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同时在该部和“马列所”设立“法律与政治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法律与政治研究所实行三块牌子、一个机构,原定编制与经费保持不变。
1994年4月
我校开设棋类课暨“劲龙围棋教室”命名大会召开。中国围棋协会顾问唐克、主任宋汝棼、主席陈祖德九段、董事长华以刚八段、香港实业家张劲龙先生、中日围棋擂台赛发起人之一、《围棋》杂志主编郝克强及棋界名人谢思明、吕厚民等应邀出席了会议。大会由何香涛主持。校长方福康致辞,对到会的各位来宾表示欢迎。陈祖德、聂卫平九段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
1994年4月
北京高校学生工作学会与香港学生事务协会北京访问交流团就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我校进行了座谈、交流。该访问团一行20人、北京地区70余所高校的学生部(处)级干部、我校党委书记、北京市高校学生工作学会顾问周之良以及我校各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同志出席了交流会。
1994年4月
研究生院召开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工作汇报会,发布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关于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若干规定》。
1994年4月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学前教育系进行学术合作的签字仪式在我校举行。我校副校长杨国昌教授和澳方阿瑟比教授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
1994年4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李家齐、张延祜、郭静媛、胡青钰、彭奕欣、郭万升、谢秀忱组成离休干部党总支委员会,李家齐任党总支书记,张延祜、郭静媛任党总支副书记;李志英同志任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1994年4月
第七届首都高校“金宝杯”女子足球锦标赛在我校落下帷幕,我校女足第七次蝉联冠军。
1994年4月
为庆祝“五四”运动七十五周年,由校团委主办、校学生会承办的“五月歌”大型文艺汇演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郑君礼出席并讲话。
1994年5月
历史系举行第五届王桐龄、张星烺教授奖学金颁奖仪式。原系主任唐赞功、现任系主任郑师渠及王、张奖学金委托人张至善先生、系党总支副书记刘贵芹老师和历史系部分教师、同学出席了这次仪式。
1994年5月
外语系刘宁主编《俄国文学批评史》及夏志德主编《俄语双解成语辞典》获北京市社科成果二等奖。
1994年5月
由我校中文系发起的首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文学教学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全国35所高等师范院校的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或代表。我校教务长沈复兴出席了会议的开幕式,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助理王彦代表高教司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1994年5月
我校春季田径运动会召开。校领导方福康、周之良、吴猛、杨国昌、冯文林、郑君礼及各系负责同志出席了开幕式。16个系和30多个部门,1000多名运动员参加运动会。
1994年5月
我校老干部处发布《认真贯彻党的政策,努力做好老干部工作——我校离休干部情况及我们所做的工作》。
1994年5月
加拿大大专院校联合会中加大学机构合作项目加方协调员拉森先生一行来访,校长方福康接见。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学院、应用科学与技术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见。
1994年5月
我校举行第四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奖赛总结大会。
1994年5月
校工会举办工会干部培训班。
1994年5月
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讨论学校稳定工作,讨论相关总支改选和总支评议工作。
1994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张宏毅、刘贵芹、郑师渠、耿向东、宁欣、郭小凌、史革新组成历史系党总支委员会,张宏毅任党总支书记,刘贵芹任党总支副书记;赵春明任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增补王力军同志为经济系党总支委员。
1994年5月
经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决定,任命朱惠雯同志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
1994年5月
校长方福康会见以理事长盛本敏夫、校长白井澄子为首的日本国盛本学园代表团,并签订了两校学术合作协议书。
1994年5月
我校出版社向希望工程及优秀少年儿童赠书仪式暨《走向英语世界》系列丛书首发式隆重举行。希望工程负责人和我校领导许嘉璐、吴猛、杨国昌及著名专家学者启功、陶大镛等出席了赠书仪式。
1994年5月
由我校生物系教授、全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薛绍白主持的全国“程序性细胞死亡”专题讨论会召开。
1994年5月
由市委教育工委、市高教局和团市委主办的“1994年北京市大学生短剧小品汇演决赛”在我校举行。市教工委副书记徐天民、夏强,团市委副书记刘伟,团市委大学部副部长赵文,我校副校长许嘉璐、党委副书记郑君礼等观看了演出。
1994年5月
校工会举办了第三届教工交谊舞比赛。
1994年5月
我校田径代表队在第三十二届北京市高等学校田径运动会中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和男女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总揽本届运动会3个团体冠军奖杯。
1994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周桂钿为哲学系系主任,董志铁、张奇伟、李兆谊为副系主任。
1994年5月
第二届大学生电影节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在北京保利大厦国际剧场举行,电影节组委会名誉主席、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孝文及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田聪明,组委会主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滕进贤及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杨瑞敏,重大题材影视领导小组组长丁乔,著名导演谢铁骊、谢添、郑洞天等著名的电影艺术家、演员参加了闭幕式。我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也应邀出席。
1994年5月
市人大副主任陶西平等来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慰问并赠送礼品。
1994年5月
纪念谭丕模先生诞辰95周年暨遗著《中国文学思想史合璧》首发式在我校举行。副校长许嘉璐主持了仪式,党委书记周之良,我校著名教授启功、钟敬文、郭预衡、刘乃和及中文系、出版社等单位负责人、部分师生代表出席了仪式。应邀出席的还有谭先生的家属谭得伶教授、王梓坤教授及曾志、舒芜等生前好友。会上,舒芜、郭预衡、何锡麟、李筠、郭锡良、陶斯亮等分别发表了回忆讲话。
1994年5月
我校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举办了新加坡幼儿教师讲习班和马来西亚讲习班。70多位幼儿园教师参加了这两个讲习班的学习。
1994年5月
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领导班子会议,传达国务院会议精神,部署学校工作。
1994年6月
第四届大学生“理想杯”电视剧颁奖仪式举行。副校长杨国昌、党委副书记郑君礼及艺术系的黄会林教授出席了颁奖仪式。我校的《星星·烛光·梦》荣获“理想杯”大奖。
1994年6月
我校新增3个专业:编辑学、应用化学、应用心理。
1994年6月
全校教职工党员民主评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党委书记周之良作动员报告。
1994年6月
我校国际合作部部长、科研处处长和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等3个教授级职务岗位招聘答辩会举行。
1994年6月
我校赴山西武乡“大学生支教扫盲服务队”结束近一个月的志愿者活动,光荣返校。这支队伍,受到了武乡县、长治市和山西省委的高度赞扬。
1994年6月
我校举行破格晋升教授答辩评审会。校长方福康、副校长杨国昌、教务长沈复兴及部分教师分别听取了不同学科组的答辩。
1994年6月
应历史系党总支、学生会的邀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人生热线”节目主持人在我校与同学们进行现场对话。对话由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副台长苏京平共同主持。
1994年6月
我校“第十四期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结业典礼举行。党委书记周之良、副书记郑君礼参加了结业典礼,并为133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1994年6月
我校欢送90级毕业生的“毕业声”文艺晚会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郑君礼观看了演出。
1994年6月
北京市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暨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在我校成立。北京市高教学会、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以及北京大中小学校的数十名代表出席了成立会。党委副书记郑君礼到会祝贺。我校心理系郑日昌教授当选为北京市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理事长和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为“两会”成立题写贺词:“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994年6月
中央歌剧院中央芭蕾舞团来校,举行“艺海明珠”的慰问演出。周之良、杨国昌、许嘉璐等校领导出席了晚会。
1994年6月
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远南”运动会组委会共同组建的报告演出团在我校举行巡回报告演出。
1994年6月
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系首届“周廷儒奖学金”颁奖典礼举行。党委副书记郑君礼、教务长沈复兴等校领导出席典礼。校领导向获得首届“周廷儒奖学金”的同学颁发了奖品及获奖证书。
1994年6月
全国首届优秀地理图书评选结果公布,我校资环系赵济的《中国自然地理(第二版)》获教材类一等奖;彭望碌的《遥感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与地理信息系统》获教材类二等奖;卢云亭的《现代旅游地理学》、李文华等的《流域开发与管理》均获学术著作类三等奖。
1994年6月
聘任陈逎骥先生为我校客座教授的仪式举行,副校长杨国昌向陈逎骥颁发聘书。
1994年6月
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讨论先进总支、先进支部、优秀党员的名单及表彰工作。
1994年6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曾贻伟、王艳华、秦勇、花斌、杨展如、田强、乔志宏组成物理系党总支委员会,曾贻伟任党总支书记,王艳华、秦勇任党总支副书记;刘淑玲任党委青年部副部长。
1994年6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刘淑玲任学生处副处长。
1994年6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会议。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方福康,中科院院士黄祖洽,孙儒泳等23位委员出席了会议。同意授予46人博士学位,353人硕士学位,1人由于论文没有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决定缓授博士学位。
1994年7月
校党委召开了庆“七一”表彰先进大会,表彰先进党总支、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党委书记周之良作重要讲话。
1994年7月
外语系《俄罗斯文艺》杂志社召开了《俄罗斯文艺》创刊15周年,出刊200期庆典暨俄罗斯文学艺术信息交流会。
1994年7月
校党委召开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党总支、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20多名同志。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书记李英民、范国英出席了会议。
1994年7月
我校召开机关工作研讨会,近40位机关部处长参加了会议。校长方福康,副校长冯文林、吴碧华,党委副书记李英民、范国英等校领导参加了研讨会。方福康作了重要发言。
1994年7月
国家教委发来贺信,对我校研究生院建院10周年表示祝贺。
1994年7月
国家教委给我校下达1995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博士生105人,硕士生380人。
1994年7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唐伟、李季、王庆英、杨镜江、张奇伟、崔新建、李兆谊组成哲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唐伟任党总支书记,李季任副书记;由林水平、李桂福、陈永康、王德胜、王文涌、贾宝新、刘秀兰组成出版社党总支委员会,林水平任党总支书记,李桂福任副书记;由周星、李国芳、张树田组成艺术系直属党支部委员会,周星任直属党支部书记;由张崇浩、梁前进、王秀云、宋杰、彭卫民组成生物系党总支委员会,张崇浩任党总支书记,梁前进任副书记。
1994年7月
我校顾明远、吴家国分别当选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和常务理事。
1994年8月
我校召开博士生培养工作研讨会。应邀到会的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奚广庆教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赵光武教授、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过增元教授等。校长方福康就我校稳定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导师教书育人、加强管理以及改善办学经费等问题发表了讲话。我校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作了总结发言。
1994年8月
我校1994年本科招生录取工作顺利结束,共录取本科生1027名。
1994年8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胡岗任物理系系主任,史天一、彭芳麟、汪凯戈任副系主任。
1994年8月
学校召开中层党政干部会,总结上学期工作,部署新学期工作。校长方福康作讲话,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就本学期党委工作做了安排。
1994年9月
北京市十一学校与我校教育系合办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举行开学典礼。
1994年9月
“华茂教育基金捐赠仪式”举行。浙江宁波华茂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徐万茂先生,代表公司全体人员,向国家教委直属六所师范院校捐资120万元,作为教育基金。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孝文同志、我校副校长吴碧华同志和其他五所院校代表出席。
1994年9月
首都女教授联谊会在我校举办了题为《女教授与女大学生》的报告会。首都女教授联谊会副会长、我校中文系王宁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国家教委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韦钰,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王淑贤,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陈大白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讲话。首都女教授联谊会会长常沙娜教授作了工作报告。我校党委副书记范国英、李英民出席了报告会。
1994年9月
经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因工作变动,免去许嘉璐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职务。
1994年9月
我校召开了题为《跨向新世纪的教育和人才工程》的学术讨论会。方福康、周之良、冯文林等校领导和70余名专家学者到会。党委书记周之良同志主持会议并发言,校长方福康作了总结发言。
1994年9月
我校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吴碧华向68名从教满30周年的老教师们表示了节日的祝贺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1994年9月
我校受国家教委委托,举办了首届“海内外先秦历史与文化研究最新进展高级研讨班”。副校长杨国昌、国家教委人事司教师工作处副处长彭新实、高教司文科处处长刘凤泰及我校师资培训中心负责同志出席了开班典礼。
1994年9月
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决定:聂振伟任党委青年部副部长,王力军任团委副书记。
1994年9月
我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副校长冯文林、教务长沈复兴等各系主管教学的负责人以及教务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1994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理学院。
1994年9月
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书记、部长会议,讨论国庆节有关工作、形势教育以及申报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等事宜。
1994年9月
我校召开以“天上月儿圆,人间人团圆”为主题的茶话会,与我校部分台属一起欢度中秋。茶话会由我校统战部部长宋治国主持,港澳台办主任李双利介绍了我校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活动逐年增加的情况,党委副书记李英民出席了茶话会。
1994年9月
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在我校举行中国大中学生志愿服务总队成立大会。
1994年9月
首都女教授联谊会北师大分会成立。
1994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郭志刚任文学院院长;何香涛任理学院院长;马金双任科研处处长;彭望禄任教务处副处长;方瑾任生物系副系主任;王瑞华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副主任。免去金秀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助理职务。
1994年9月
由原子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应用物理及计算数学研究所联合我校主办的“核物理及统计物理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彭桓武院士、黄祖洽院士、何祚庥院士、于敬院士、周毓麟院士等1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1994年10月
新生田径运动会举行。副校长杨国昌、冯文林,党委副书记郑君礼出席开幕式,杨国昌副校长致开幕词。获得男女团体总分一至六名的分别是:哲学系、历史系、物理系、教育系、资环系、中文系。
1994年10月
为落实国家教委下达的支援河北省阳原县脱贫的任务,做好“希望工程”的发动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重点支援贫困县的一所中学和小学;培训一批乡镇教师;住在老乡家,体察民情,增进感情,结一户“忘年交”,捐助一批物品,自愿捐款献出一份爱心。我校共送去了五万元的捐款和价值近20万元的急需教学仪器、文化用品和图书,受到当地广大师生和乡亲们的热烈欢迎。
1994年10月
我校召开94学生工作研讨会,学生处、校团委及各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参加会议。
1994年10月
国家教委直属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王忠烈、我校校长方福康以及各校负责研究生工作的同志近30人出席会议。
1994年10月
“白寿彝教授史学思想讨论会”在我校召开。史学所所长龚书铎教授和瞿林东教授共同主持了会议。副校长杨国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社、《历史研究》杂志社、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以及我校何兹全、郭预衡、刘家和、王桧林教授等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1994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讨论党委会召开、学生工作、出版社问题。决定樊秀萍任校团委书记。
1994年10月
我校部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座谈四中全会《决定》,刘时衡、黄会林等同志作了讲话。
1994年10月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师范类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我校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学会副会长、我校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学会副秘书长、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吴镇柔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3所师范类高校会员单位代表50余人。会议选举了师范类工作委员会领导成员,主任委员顾明远,副主任委员吴家国,委员:郭豫适、王次、田麦久、梁庭望、李丹阳。
1994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港澳台办公室”,该室与外事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1994年10月
校党委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
1994年10月
应我校法政所王章维所长的邀请,北京大学法律系博士生导师,香港、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肖蔚云教授在我校作了“关于香港问题”的学术讲演。
1994年10月
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我校成立资源开发与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地理与环境教育研究中心、亚太经济研究中心、理论物理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与开发中心和未来教育研究中心。
1994年10月
由我校非平衡系统研究所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索尔维国际物理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复杂性与自组织国际会议”在我校举行。来自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等11国的专家以及国务院发展中心、国家体改委、中国科学院、北大、南大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共交流论文33篇。会后成立了由我校方福康教授和国外几名专家组成的社会经济中的复杂性研究协调领导小组。
1994年10月
我校庆祝校友会恢复活动10周年暨老年大学创办10周年大会举行。
1994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马国清同志为老干部处主任科员。
1994年11月
北师大党校举办了青年教工党员理论研讨班,全校40岁以下副高级职称以上党员30多人参加了学习研讨。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作了报告。
1994年11月
庆祝黄祖洽教授执教44周年暨《黄祖洽文集》首发式在我校举行,方福康、周之良、吴猛等校领导、校内外专家学者及出版社负责人200余人出席了首发式。
1994年11月
1993—1994学年度学生表彰大会召开,对获得专业奖学金、宝钢奖、北京市理工科优秀大学生奖等各项个人奖的近1400多名同学进行了表彰,其中三好学生117名,优秀学生干部57名,优秀团干部40名,社会工作奖182名。另对获得“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文明班集体”、“红旗团总支”、“优秀团支部”称号的优秀集体进行了表彰。
1994年11月
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主持召开党委各部部长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推举校长工作,申报先进单位。
1994年11月
北京高教学会保卫学研究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暨“双优”表彰会在我校召开。全市近70所高校的保卫处长作为学会理事出席了会议,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尹栋年,市高教局、公安局、安全局的有关领导到会并讲话。我校党委副书记郑君礼出席会议。
1994年11月
我校教代会二届三次会议召开。
1994年11月
研究生院召开全校系主任(所长)会议,正式宣布从1994年9月份开始实行新的研究生奖学金发放办法。
1994年12月
我校召开党委扩大会。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传达了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的讲话精神,并部署了我校具体工作计划。
1994年12月
我校学生记者团正式成立。
1994年12月
研究生院自我评估报告,总结1991年以来的主要成绩和经验。迄今为止,我校有博士点38个,硕士点89个,其中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现有博士生导师84名,硕士生导师500余名。我校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扩大,研究生已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1.8%。1991年以来我校共招收研究生1808名,其中硕士生1492名,博士生298名,研究生班18名。现在在校研究生共1391名,其中硕士生1124名,博士生267名。四年来共毕业生1399名,其中取得硕士学位1247名,博士学位142名。
1994年12月
我校哲学系韩震的《论维柯的历史哲学》(论文)和历史系赵世瑜的《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论文)分获“闽泉杯”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三等奖。
1994年12月
校党委副书记李英民主持召开我校7个党派支部、3个人民团体负责人会议。传达了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在市统战理论方针政策宣传教育动员大会上报告的精神。
1994年12月
北京市总工会授予我校工会“北京市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1994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贾立民、袁贵仁、焦梦周、刘永昌、王德瑛、姜慧梅、张淑玲组成教务部门党总支委员会,贾立民任党总支书记;由易代钊、邓理明、娄海珠、徐玉琴、吴泽林、苗润萍、王蔷组成外语系党总支委员会,易代钊任党总支书记,邓理明任副书记。
1994年12月
王蔷任外语系系主任,杨藻镜、武尊民、宛金章任系副系主任,胡俊任主任助理;杨明川任资环系系主任助理;魏义钧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全力、刘德齐任副校长。
1994年12月
全国教育工会授予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张锐“三育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市总工会授予党委副书记郑君礼“北京市优秀职工之友”荣誉称号,市教育工会授予我校女教职工委员会“先进女教职工委员会”光荣称号,授予工会干部莫佳“女教职工委员会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校工会财务获市教育工会财务评比一等奖,市总工会授予生物系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工会干部张志霖“体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4年12月
第五期马列原著读书班举行结业式。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杨国昌出席了结业式并为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本期读书班共有212人参加。
1994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张梅英、仇玉英、符绍宏、贾卫民、倪晓健组成信息系党总支委员会,张梅英任党总支书记;由冯文荣、赵春明、伍岚、白爱珠、狄承峰、刘鼎铨、王立军组成经济系党总支委员会,冯文荣任党总支书记,赵春明任副书记。
1994年12月
程正民任中文系系主任,杨润陆、刘谦、王向远、李国英任副系主任。免去张俊的中文系系主任,刘象愚、王宪达、马新国的中文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4年12月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看望启功教授。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国务院副秘书长徐志坚、北京市教育工委书记陈大白、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和我校校长方福康陪同看望。
1995年1月
二附中团委获“北京市希望工程组织奖”。
1995年1月
历史系举行王桧林教授执教50周年学术座谈会。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生、硕士生4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副校长杨国昌专门发来了贺信。郑师渠、张宏毅、郭大钧、鲁振祥、李起民等系领导和专家学者在会上发了言。同日也是王桧林教授70岁的生日。
1995年2月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我校教育学、历史学、物理学、生物学等5个学科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1995年2月
我校召开中层干部会,布置本学期工作。
1995年2月
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设立“教育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同意原先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更名为“国学研究所”。
1995年2月
我校历史系被国家教委确立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1995年2月
经济系和非平衡系统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宏观经济理论研讨班开班。杨国昌教授作题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宏观经济思想》的主题报告。
1995年3月
我校召开庆祝研究生院建院10周年大会。校长方福康、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及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代表共300余人出席了会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何东昌、国务院学位办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忠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吴镇柔、北京市高教局副局长林文漪等有关单位领导到会祝贺。王忠烈充分肯定了我校在改革和发展研究生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副校长杨国昌在发言中指出学校已经决定将工作重点调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并重的格局。
1995年3月
副校长杨国昌主持召开文科科研工作会议。科研处副处长张勉在发言中指出,我校文科科研工作“八五”期间取得了较大成绩,争取科研项目222项,获取科研经费近500万元;出版专著、教材、工具书、译著670部;发表学术论文3983篇,共获各类奖项50项。
1995年3月
科研处召开理科各系所主管科研主任和秘书座谈会,对95年工作进行了部署,冯文林副校长到会并作了讲话。
1995年3月
国家教委公布1994年度科技进步奖名单。我校5个甲类项目获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由低能所丁鄂江、黄祖洽、宋岩、陈金玉完成的“浸润相变的研究,生物系薛绍白、张鸿卿、李素文完成的“钙离子、钙调节蛋白与细胞增殖”以及生物系徐汝梅完成的“温室生态系统中各成分间相互作用网络的研究”分别获得二等奖;由化学系傅孝愿、方德彩、马思渝、陈光巨完成的“环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和资环系卢云亭、宋剑霞、刘清泗、张亚立、彭庆祥完成的“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分别获得三等奖。
1995年3月
我校分析测试中心研制的SPC-1000视频光学投影比长计通过国家教委专家组鉴定。
1995年3月
校资助出版工作委员会召开了1995年度资助出版学术著作的审定会,哲学系杨寿堪教授的《冲突与选择》等9部文科著作和电子系何克抗教授的《汉字认知心理与汉字编码》等2部理科著作享受今年的资助出版。
1995年3月
中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文物鉴定专家李先登来我校进行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系列讲座。
1995年3月
我校成人招生工作全面展开。1995年在北京地区计划招收夜大、函授学生近千人,开设专业31个,所设专业突出了对应用型、复合型、交叉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1995年3月
外语系《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举行创刊18周年暨出版200期纪念学术研讨会。
1995年3月
为庆“三八”妇女节,迎“95世妇会”,我校举办“妇女问题理论研讨会”、“半边天”师生文艺联欢会及女学生与女教职工大型拔河比赛。
1995年3月
经校团委研究决定,学校建立共青团对外汉语中心。
1995年3月
我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成立,党委书记周之良担任会长。
1995年3月
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北大方正集团创始人王选院士应邀来校作题为《创新与产业化体会》的讲座。
1995年3月
著名数学史家、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我校数学系白尚恕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1995年3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各专家评审组的评审结果审议并确定我校自行增列博士生导师名单。
1995年3月
研究生院召开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办班系(所)负责人会议,下发《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关于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若干规定(修改稿)》。
1995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白光耀任党委统战部部长。
1995年3月
党委宣传部、校工会和教育系联合召开了学习贯彻《教育法》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杨国昌以及孙喜亭、成有信、刘德华、裴娣娜、劳凯声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1995年3月
应历史系之邀,我国著名世界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长廖学盛来校作题为《关于奴隶制若干问题的讨论》的讲座。
1995年4月
生物学社“爱鸟周”宣传活动在西长安街电报大楼前开展,进行了“人、鸟、自然”、“绿化与美化”、“鸟与花”等多项专题的宣传。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一行来到现场,对活动表示高度赞扬。
1995年4月
我校召开文科科研工作会议。副教务长袁贵仁汇报了“八五”期间科研工作,提出“九五”规划的设想。顾明远、龚书铎、郭志刚教授就如何组织申报科研项目、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结合等问题发了言。国家教委社科司副司长马樟根同志出席了会议,并就制订“九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目的和科研课题的类型作了报告。
1995年4月
我校有16项社会科学成果在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奖。其中,成有信主编的《教育学原理》、冯忠良的专著《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获一等奖。获二等奖的有:杨镜江、陈仲华主编的《精神生产概论》、桑新民的专著《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张嘉同等的学术专著《规律新论》、吴序光等的专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张鸿苓等的专著《语文教育学》、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夏志德等的《俄语成语双解词典》、刘宁等的《俄苏文学批评史》、白寿彝主编的《文史英华》、李保初主编的《创作技巧学》、毕淑芝、王义高的《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孙喜亭的《教育原理》、林崇德的《学习与发展》。
1995年4月
北京市召开党史征研工作表彰大会,我校校史研究室受到以下表彰:党史征研工作先进集体;王淑芳、麻星甫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该室所编《毛泽东与北京师大》和《师范群英光耀中华》第2卷获党史征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5年4月
我校学生文化活动中心成立。
1995年4月
徐悲鸿纪念馆馆长、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女士来校演讲。
1995年4月
我校男、女游泳队获北京市第9届运动会高校组男女团体总分冠军。
1995年4月
校报编辑部、校学生记者团召开了“刊人之心——北师大学生刊物及校园宣传”研讨交流会。
1995年4月
杨国昌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1995年4月
后勤总务处幼儿园聘请张澜为实验幼儿园副园长。
1995年4月
党委组织部举办本科生毕业班学生党员培训班。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作了题为《环境·利益·学习》的报告。历史系党总支书记张宏毅教授上了题为《为什么在新时期要加强党的领导和提高共产党员的素质》的党课。
1995年4月
我校理论物理研究所、物理系和低能核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统计物理与非线性科学若干前沿问题”高级研讨班开班。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我校教授黄祖洽院士,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郝柏林院士等著名学者参加研讨。
1995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原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由周尚意、薛纪渝、邱维理、蒋立宏、王红旗、蒲恩竹、田辉7位同志组成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周尚意任党总支书记,薛纪渝、邱维理任副书记。
1995年4月
学校召开纪检工作会议,传达了国家教委柳斌同志和市纪工委张恒生同志在教委纪检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95年4月
北京师范大学向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发函:同意并支持将“教育技术学研究会”挂靠在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担任理事长。
1995年4月
我校艺术系、中国电影周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3届大学生电影节举行隆重的开幕式。
1995年4月
我校历史系与《光明日报》理论部共同主办的“历史学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座谈会举行。
1995年4月
教育管理学院举行了首届中学校长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开学典礼。62名学员来自本市西城区、宣武区的42所中学、1所小学及教育局机关。国家教委人事司、北京市教育局及西城区、宣武区教育局的领导出席了开学典礼。副校长杨国昌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
1995年4月
北京市教育工会召开94年工会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我校化学系和历史系部门工会获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工会集体”称号,丛玲、曹锡皋、潘军、唐淑君、张勉同志获北京市教育工会“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
1995年4月
我校与北京市电话局共同在英东楼举行了合作共建电话支局的签字仪式。该协议的主要内容为:由我校出资645万元并提供140平方米的机房,北京市电话局负责电话支局的全部设计、施工和安装。
1995年4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下达关于委属10所大学校长组团访台及参加“两岸大学校长座谈会”的通知,我校副校长杨国昌担任副团长。
1995年4月
我校第11次团代会在英东楼隆重召开。来自全校各系、所、院、机关单位等的团员代表共187人,列席代表47人出席了大会。大会最后选举产生了樊秀萍等31位同志组成的新一届团委委员会。
1995年4月
我校人事处和老干部处联合举办离退休教职工第八届运动会。
1995年4月
接国务院国人字〔1995〕52号通知,陆善镇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任期4年),免去方福康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职务。
1995年4月
我校召开“庆五一表彰大会”,表彰奖励我校1995年荣获北京市“模范集体”光荣称号的教育系学前专业教研室和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的心理系张厚粲教授、低能所张荟星教授。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书记李英民、郑君礼向获奖的集体和个人颁发了奖章和奖品。
1995年5月
《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今日起执行。
1995年5月
校团委组织全校部分优秀团员在主楼前举行了“青年节”升旗仪式。
1995年5月
第3届大学生电影节在国安剧场落下帷幕。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孙家正、副部长田聪明、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电影局局长滕进贤、北京高校有关方面负责人等出席了闭幕式。本届电影节历时25天,22部优秀国产影片参加了角逐。
1995年5月
校田径运动会举行。参加这次运动会的有17个系和40个部门工会的近千名学生和教职工运动员。
1995年5月
学校召开全校中层干部、教授会议,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孝文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和国家教委关于我校校长的任免通知。由于上届校行政领导班子任期已满,根据国家教委1994年12月颁发的《国家教委直属院校推举校长的试行规定》精神,经各级组织考察,4月24日和26日,国务院和国家教委做出了我校校长人选的任命。张孝文副主任、前任校长方福康、新任校长陆善镇教授分别作了讲话。
1995年5月
“京师杯”学术节举办,活动主题为“创学术新风,迎世纪挑战”,29个系院所的师生参加了活动。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书记郑君礼及各单位负责人参加。
1995年5月
美籍华人、美国明道大学校长张绪通应邀来校作关于民族意识的报告。
1995年5月
我校“十佳女大学生”评选落下帷幕。
1995年5月
我校专业组代表队获95首都大学生计算机技能大赛三等奖。
1995年5月
我校女足获第八届首都高校“金宝杯”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
1995年5月
由物理系组织的肖码汉字输入法讲座举行,这次讲座推动了学习计算机热潮。
1995年5月
我校印刷厂建厂40周年庆祝会召开。我校副校长杨国昌出席会议并讲话。贾宝新厂长在会上作了“励精图治、再创辉煌”的发言。
1995年5月
由我校和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全国部分高校校友会经验交流会在我校举行。
1995年5月
我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圆满结束。
1995年5月
我校田径代表队在北京市第九届运动会上取得高校乙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二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
1995年5月
我校实验小学举行庆“六一”联欢晚会。校长陆善镇、副校长杨国昌出席晚会。
1995年6月
陆善镇校长邀请我校7个民主党派的主委、副主委共9位专家学者就学校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座谈。
1995年6月
由我校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和香港中文大学杜祖贻商议设立的“教育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首届评奖结果揭晓。我校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共13人获奖。
1995年6月
由著名教育理论家、我校顾明远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大系》出版。
1995年6月
我校中文系第一个外籍博士研究生林启兴成功地进行了论文答辩。
1995年6月
我校学生科技活动中心正式成立。
1995年6月
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系93级三位研究生在第十八届太平洋科学大会减灾专题会议上介绍了本系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外大城市灾害系统管理模式、法规和科技发展对比研究》,受到了外国专家关注。
1995年6月
我校第一位香港籍博士研究生施仲谋通过论文答辩。
1995年6月
由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和国家教委条装司联合召开、我校教科所承办的首次全国部分教学辅导类期刊评审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副校长杨国昌到会并讲话。
1995年6月
陆善镇校长出席了我校国内访问学者座谈交流会,认真听取了与会人员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宝贵意见。
1995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王章维、屈文燕、赵树海、朱燕丽、王瑞华组成马列主义研究所党总支委员会,王章维任党总支书记,屈文燕任副书记;孙锦、王术军、高正民、张燕平、杨静组成天文系党总支委员会,孙锦任党总支书记,王术军任副书记;程正民、罗钢、尚学锋、李彦春、邹红、闫苹、林银生、李保初、朱小健组成中文系党总支委员会,程正民任党总支书记(兼),罗钢、尚学锋、李彦春任副书记。
1995年6月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师范类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我校研究生院吴家国、李庆康参加会议,并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1995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附中数学基础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校长陆善镇出席了会议并讲话。国家教委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严士健、《数学通报》负责人刘庆生、程艺华参加了会议。
1995年6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了我校计划新增的博士点学科的申报材料。经投票表决,同意教育管理学、电影历史及理论、比较文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学科教学论、幼儿教育学、原子核物理、世界近现代史9个学科专业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申请博士学位授权。
1995年6月
我校95届本专科生毕业典礼在科文厅举行。校长陆善镇、党委书记周之良等校领导与千余名毕业生以及他们的师长参加了活动。
1995年6月
附属中学召开设立王明远艺术教育基金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到会祝贺,校长陆善镇、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出席会议。
1995年6月
校学生处举办95届毕业生重教兴教座谈会。北京市副市长胡昭广,北京市高教局局长林浦生、副局长张建东,市教育局副局长蓝宏生,市教育工委副书记夏强,团市委常务副书记吉林及我校校长陆善镇、党委书记周之良等出席座谈会。
1995年7月
我校生物系副教授张正旺荣获“郑作新鸟类科学青年奖”。
1995年7月
我校第一个教育系布依族博士生吴霓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1995年7月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中文系教授俞敏先生逝世,终年79岁。
1995年7月
我校9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校长陆善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方福康、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等及400多名师生出席了仪式。
1995年7月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杜祖贻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1995年7月
接国家教育委员会教人字〔1995〕70号通知,任命袁贵仁、冯文林、王英杰、郑君礼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免去吴猛、吴碧华、杨国昌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职务,吴猛、吴碧华改任副校级调研员。
1995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刘木春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吴志功任党委青年部部长;免去苗中正的党委办公室主任职务,籍之伟的党委青年部部长职务。同意校工会委员会补选王彬为校工会常务副主席。
1995年7月
苗中正、谢维和任校长助理,籍之伟任北校工作部主任,戴家干任人事处处长,吴志功任学生处处长;免去苗中正的北校工作部主任职务,籍之伟的学生处处长职务,沈复兴的人事处处长职务,吴志功的研究生院管理处副处长职务。
1995年7月
由于许嘉璐调任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主任,刘友渔调离学校,二人原在校内担任的一切行政职务随之免除。
1995年7月
根据国家教委的指示,我校将不再设立“三长”建制,原担任正副“三长”工作的同志其职务随之免除。
1995年7月
国家教委下达给我校1996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博士生110人,硕士生390人。
1995年7月
国家教委组织高校后勤工作考察团赴德考察学习德国大学生事务中心的经验,并参加9月在慕尼黑举行的欧洲大学生后勤及管理事务研讨会。吴猛参加考察。
1995年7月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应氏杯”围棋赛在我校举行。
1995年8月
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基础教育代表团赴英国考察的通知,我校附属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张锦斋参加考察。
1995年8月
国家教委港澳台办批准录取罗婉明等8名香港、澳门考生为我校研究生。
1995年8月
我校研究生院与北京教育学院合作举办的首期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北京教育学院举行开学典礼。招生专业有:学科教学论(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和教育管理。
1995年8月
校务会议研究决定:通过《北京师范大学校务会议制度》;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干部处;继续教育学院下设函授部、夜大部、培训部、院办公室4个副处级机构,撤销成人教育处。邸明杰任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夏春婷、何绍仁为人事处副处长;刘永平为干部处副处长。
1995年8月
我校学生工作研讨会召开。副校长郑君礼、研究生工作部、校党委青年部、学生处、校团委等领导参加了这次会议。
1995年8月
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樊秀萍任党委青年部副部长(兼),周捷任团委副书记;免去王力军的团委副书记职务。
1995年8月
校党委召开加强党的建设研讨会,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校党委副书记范国英传达了第五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精神。党委书记周之良布置了本学期的工作。
1995年8月
我校召开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会议。校长陆善镇、副校长冯文林、各系所主管研究生工作的系主任所长等共60余人出席会议。
1995年8月
我校召开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校长陆善镇、党委书记周之良出席会议并讲话。郑君礼副校长作暑假期间校园文明建设进展及下一段工作安排的报告。
1995年8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扩大会,布置本学期的工作。
1995年8月
常汝吉任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刘木春任校长办公室主任,支永德任基建处处长;免去常汝吉的校长办公室主任职务,王德胜的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和总编辑职务。
1995年9月
日本中央大学斋藤道彦先生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袁贵仁副校长出席聘任仪式并代表校方赠授聘书。
1995年9月
我校中文系及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召开陆宗达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会。北京市政协主席高戈、副主席甘英,我校校长陆善镇教授,陆宗达先生生前好友、学术界老前辈周有光、张志公、启功、刘乃和等先生,台湾学者竺家宁教授,唐作藩、裘锡圭、江蓝生、赵诚、赵克勤、李格非、张之强等语言文学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校内外陆先生的受业弟子共百余人参加纪念会。
1995年9月
资环系张兰生教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党委书记周之良教授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物理系黄灿、数学系李仲来、化学系戚慧心、天文系杜升云、图书情报系倪晓建、心理系彭聃龄、中文系聂石樵、历史系王桧林、艺术系周星、图书馆石树文、法政所王章维、实验小学徐向东、幼儿园吴岩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外语系程晓堂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1995年9月
我校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研讨会。党委书记周之良,知名专家学者何兹全、张静如、瞿林东、唐赞功、张宏毅、郑师渠、王章维、晁福林等60多人出席会议。历史系郭大钧教授、金相春教授、马列所蔡德金教授、王炳林副教授分别以《抗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朝鲜半岛的分裂》、《抗战爱国主义精神大发扬的光辉篇章》、《关于邓小平对抗战的贡献》为题发言。
1995年9月
由我校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艺术系、无线电电子学系和美国纽约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召开的“高科技时代的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995年9月
国家教委批复,同意我校与香港浸会大学合作,在香港举办香港在职教师普通话教学法短期培训班。
1995年9月
我校庆祝教师节表彰会举行。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书记范国英、李英民,副校长袁贵仁、郑君礼,以及各部门党政工领导及受表彰的同志200多人参加了表彰会。
1995年9月
我校举行95级新生开学典礼。校长陆善镇、党委书记周之良等校领导、各系领导及1200余名新同学出席了典礼。
1995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程正方任后勤部门党总支书记;免去刘沪的后勤部门党总支书记职务,程正方的心理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1995年9月
校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
1995年9月
校领导班子召开有离退休老同志,我校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青年教师等参加的座谈会。陆善镇校长介绍了学校申报“211工程”的进展情况以及围绕“211工程”提出的办学规划和总体目标。
1995年9月
我校顾明远、成有信、劳凯声、桑新民4位教授参加由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召开的《教育法》的起草工作座谈会。
1995年9月
民进高校、科技界部分会员在我校举行庆祝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50周年、民进北京市委建立45周年和教师节11周年的联谊会,来自基层支部的200余名会员出席了活动。我校党委统战部部长白光耀发表讲话。
1995年9月
我校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签订了协作办学的协议。
1995年9月
澳大利亚麦克里大学张典娣女士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中文系主任程正民向她颁发聘书。
1995年9月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95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扫盲与科技服务行动表彰暨汇报会”上,我校赴怀柔汤河口镇志愿者服务队被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授予“全国优秀服务队”光荣称号。
1995年9月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在我校召开成立10周年座谈会。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天保、教委人事司司长陈文博、师范司司长马立、高教司副司长朱传礼,我校校长陆善镇,副校长袁贵仁、冯之林,副书记范国英,及各省区市的师资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了开幕式。
1995年9月
党委青年部举行了暑期社会实践汇报会,副部长聂振伟汇报了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小分队的考察情况。
1995年9月
学校调整校务委员会名单:主任:陆善镇;副主任:周之良、王梓坤、方福康、顾明远;顾问:白寿彝、启功、钟敬文、陶大镛。
1995年9月
学校调整学术委员会名单:主任:陆善镇;副主任:杨展如。
1995年10月
我校20项社会科学成果获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钟敬文的论文《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毛礼锐等的专著《中国教育通史》、王焕勋等的专著《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顾明远的《战后苏联教育研究》、林崇德的《学习与发展》获一等奖。孔祥民的《德国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何兹全的《中国古代社会》、周桂钿的《董学探微》、齐振海主编的《管理哲学》、沈小峰与王德胜的《自然辩证法范畴论》、杨百顺的《比较逻辑史》、童庆炳主编的《现代心理美学》、冯忠良的《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郑日昌的论文《对近几年来高考试卷的分析研究》、张必隐与彭聃龄的研究咨询报告《中文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分解贮存》、俞敏的论文《汉藏同源字谱稿》、张日昇的《青年心理学——中日青年心理的比较研究》、成有信的《教育学原理》、符娟明主编的《比较高等教育》获二等奖。
1995年10月
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许燕任心理学系党总支书记,于凤政任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
1995年10月
邓志威、刘安东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95年10月
我校顾明远、吴家国参加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1995年学术年会,顾明远作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向》的专题报告。
1995年10月
我校“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通过验收。
1995年10月
校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陆善镇就我校《“211工程”建设整体规划》(送审稿)的起草情况进行了说明,与会委员进行了讨论。
1995年10月
我校冯文林、吴家国参加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座谈会,吴家国就研究生德育工作作专题发言。
1995年10月
我校中文系、清华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中心、北京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任洪渊诗作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会议由谢冕、童庆炳教授主持。老作家钟敬文,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诗人邵燕祥,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作家陈建功到会致辞。
1995年10月
我校教代会二届四次会议召开。与会代表听取了陆善镇校长所作《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建设整体规划》报告。
1995年10月
由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测量研究会及我校心理系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995年10月
我校外国教育研究所建所3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1995年10月
校长陆善镇到师大二附中视察92级学生实习工作,看望实习师生并座谈。
1995年10月
我校教育管理学院为北京市成人教育局机关干部举办了教育管理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1995年10月
教委纪监组为了贯彻“关于高校加强党政监督工作暂行规定”(试行),到我校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参加人员有教委纪监组周东成等3人、纪监干部5人,以及我校部分机关、院系的相关领导和教师。
1995年10月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礼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我校举行,著名学者张岱年、杨向奎、任继愈、方克立及我校何兹全、晁福林、杨燕起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历史文献会秘书长、我校古籍所副教授周少川主持,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我校古籍所教授刘乃和宣布中心成立并作了重要讲话。会上,专家学者围绕礼学研究和编纂《中华礼学大辞典》进行热烈探讨。刘乃和任礼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其泰、郭伟川任副主任,张岱年、季羡林、杨向奎、赵光贤等著名学者被聘为顾问。
1995年10月
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师书恩、孟丽艳、吕瑞民、潘枫、刘彦森组成无线电系党总支委员会;师书恩任党总支书记,吕瑞民任党总支副书记。贾卫民任信息系党总支副书记。
1995年10月
宋界清任校医院院长,孙南屏任校医院副院长,林福智任北师大二附中校长,陈俊辉、陈如邻、曹保义任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免去陈小强的北师大二附中副校长职务。
1995年11月
我校获199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23项,资助总额184.1万元。其中,生物系6项、数学系5项、化学系3项、资环系3项、物理系2项、天文系1项、低能所1项和儿心所1项。
1995年11月
研究生院决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教育学原理》、《鲁迅小说研究》、《微分几何与广义相对论》、《计算机网络》等15门研究生主干课程进行资助,资助总金额为19.2万元。
1995年11月
由美、英、德、丹麦、日本及澳大利亚的钢琴教师、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出版商组成的6国钢琴教师访华团来校与艺术系师生进行学术交流。
1995年11月
德国巴伐利亚州教师进修学院教授艾明格博士来校与教育管理学院的教师进行了学术交流。
1995年11月
我校刘乃和教授当选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
1995年11月
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对我校师生参加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女论坛的服务工作进行表彰。
1995年11月
由我校参与发起并组织的海峡两岸与港澳地区研究生教育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工作办公室主任赵沁平、副主任谢桂华到会。我校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任组织委员会委员,副院长吴家国参加会议并在大会上作“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全面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讲演。
1995年11月
王德胜任产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杨廷久任教务处副处长;免去丁鄂江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1995年11月
首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在我校举行。我校中文系王向远获文科比赛总分第一,获得一等奖;资环系葛岳静、生物系夏英均获得二等奖。
1995年11月
我校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大会举行。校党委书记、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周之良致辞。研究会秘书长李鉴同志作了《继承和发扬延安革命传统》的报告。
1995年11月
我校法政所张静如教授的新著《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出版座谈会举行。
1995年11月
我校“八五”期间植树任务为10.2万株,五年实际栽植142000株,成活保存117900株,抚育幼树9万株,折合4500株,五年完成植树总株数为122400株,完成五年任务的120%。完成人均活树24株,扩大绿化面积500亩。自1985年至今,我校连续11年被评为北京市“义务植树红旗单位”。
1995年11月
校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结算中心;“外国教育研究所”更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1995年11月
“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丛》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副校长王英杰教授到会并发表了讲话。
1995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刘木春、何绍怀、张玉清、王炳林、程玉玲、朱慧文、李连江、王焱华、刘增森组成机关党总支委员会;刘木春任党总支书记,何绍仁、张玉清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5年11月
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郑萼为体育系党总支书记;免去程正民的中文系党总支书记职务,周之华的体育系党总支书记职务,郑萼的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5年11月
校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学校教学委员会,陆善镇任主任,王英杰、冯文林任副主任。
1995年11月
王炳照任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院长,裴娣娜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曲恒昌任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劳凯声、舒华、董奇兼任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其友任出版社副社长;王亚明任北校工作部副主任。免去阎金铎的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1995年11月
我校生产设备处发布《北京师范大学关于黄金、白银及超纯贵重材料的管理办法》,对我校教学、科研相关的贵重金属的购买、使用和回收等进行了规定。
1995年11月
我校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成立大会举行。王英杰副校长主持会议。校长陆善镇、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袁贵仁等学校领导出席成立大会。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由教育系、心理系、儿童心理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原外教所)组成。
1995年11月
我校94—95学年度学生表彰大会召开,共有10名学生获“北京市三好学生”称号,10名学生获得宝钢奖学金,287名学生获单项奖学金,105名学生获我校“三好学生”称号,116名学生获“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1995年11月
我校与国家教委就原共建冷库的相关事宜进行协调并达成新的协议。
1995年12月
由我校低能核物理所承担的“863计划”项目“MEVVA源离子注入工业样机”以及由我校低能核物理和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合作承担的“863计划”子课题的重要内容“钢制模具和零件的MEVVA源离子注入表面优化技术”通过了技术鉴定。
1995年12月
我校增加日语语言文学、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并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硕士学位授权专业调整为国际关系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报国务院学位办备案。
1995年12月
为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60周年,数学系邀请了我国著名声乐指挥家严良堃先生来我校为广大同学作了关于《黄河大合唱》的讲座。
1995年12月
我校第十一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第十届研究生会工作报告,完成了校研会的换届选举。
1995年12月
经各系(所)提名推荐,研究生院院会议审核,评出95届优秀毕业研究生39人,其中博士生9人;宝钢奖3人;94—95学年优秀研究生90人,优秀研究生干部16人,共106人,其中博士生19人。
1995年12月
王永潮、郭德俊等5位教师获得1995年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张书东、李滢等13名同学获得1995年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
1995年12月
张正旺、赵烨等20位教师获得第三届“励耘奖”优秀青年教师奖,杨共乐的《罗马史纲要》、张海明的《经与纬的交结》等论著获得优秀学术著作奖。
1995年12月
我校共录取博士生130人,其中外国留学博士生13人,澳门博士生1人;共录取硕士生428人,其中,外国留学硕士生28人,港澳台硕士生7人。
1995年12月
首届北京高校京昆大赛在我校举行。
1995年12月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结果揭晓,我校总成绩名列第五,并获得“当代杯”优胜奖。
1995年12月
历史系举行首届“白寿彝史学论著奖”颁奖仪式。历史系副教授杨共乐的专著《罗马史纲要》荣获一等奖,青年教师王培华的专著《大江东去》荣获二等奖。副校长袁贵仁教授,史学所所长龚书铎教授,瞿林东教授,历史系主任郑师渠教授,系党总支书记张宏毅教授及评委会其他成员出席了颁奖仪式。
1995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郭建权、张改莲、解玉莉、吴仲达、李宗和、王凤英、魏国组成化学系党总支委员会;郭建权任党总支书记,张改莲、解玉莉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5年12月
由我校党委青年部和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北师大分会联合举办的纪念“一二·九”运动60周年报告会在我校举行。原轻工业部副部长张文松等当年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同志、老校友作了报告。校党委书记周之良,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原中央直属机关党组书记李鉴,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北师大分会顾问、原我校常务副校长肖敬若等出席了报告会。
1995年12月
我校召开研究生工作会议。校长陆善镇,副校长袁贵仁、冯文林,党委副书记范国英,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副院长吴家国等领导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会议。副校长冯文林主持会议。顾明远院长向与会同志汇报了我校研究生教育近几年发展的概况。吴家国副院长传达了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座谈会的主要精神。
1995年12月
孙魁明任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李仲来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免去马金双的科研处处长职务,惠昌常的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1995年12月
经校产业总公司董事会(筹)提名,校产业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并投票表决,任命王德胜为校产业总公司总经理,在董事会领导下主持总公司日常工作。根据校产业总公司总经理的提名,产业总公司董事会(筹)研究决定聘任孟志强、吴本佳为校产业总公司副总经理。
1995年12月
我校与中国科协、美国人民使节组织、美国特殊儿童协会共同举办的中美特殊教育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995年12月
学校召开职称评审工作会议。副校长袁贵仁就我校职称现状,“九五”职称工作目标和任务等问题介绍了情况并作了安排。
1995年12月
庆祝《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创刊15周年座谈会在我校举行。
1995年12月
校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青年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1995年12月
我校与海淀区政府签订教育改革和发展合作协议。
1996年1月
北京市市长李其炎来我校调研,就共建问题和学校领导进行了座谈。北京市副市长胡昭广,市政协副主席、市教工委书记陈大白,市政府委办局相关领导以及我校校长陆善镇,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袁贵仁、郑君礼参加调研和座谈。
1996年1月
“北京师范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加强合作办学协议”签字仪式在我校举行。我校校长陆善镇,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袁贵仁;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林培黎,党委书记于洸,副校长张泽膏、杨学礼等领导出席签字仪式。陆善镇校长和林培黎校长签署合作协议。
1996年1月
我校召开一类课程建设会议。会议根据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公布了学校教学委员会评定通过由学校资助建设的“固体物理”等10门课程。
1996年1月
我校“211工程”部门预审开幕式在我校举行。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周远清、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副市长胡昭广、市政协副书记陈大白、市计委主任袁振宇、市教委主任徐锡安、市教工委副书记尹栋年、市教委副主任林浦生等领导及预审专家组成员出席开幕式。
1996年1月
部门工会建家验收评比活动圆满结束。验收评比结果如下:优秀部门工会30个、先进部门工会7个、十佳工会主席10人、优秀工会积极分子213人、优秀教职工之友53人。
1996年1月
我校“211工程”部门预审闭幕式举行。专家组成员一致建议通过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6年1月
经校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信息网络中心”。
1996年1月
我校生物系郑光美教授荣获首届“孺子牛金球”荣誉奖。该奖项由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设立,每年评选一次,在国家教委所属高校分设荣誉奖和杰出奖。
1996年1月
我校教育学、化学、体育教育三个师范专业获1995年国家教委委属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建设基金。
1996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刘继志、史志刚、邓邦明、刘庆生、于福生、马京然、岳昌庆组成数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刘继志任党总支书记,史志刚、邓邦明任副书记;由俞启定、刘淑兰、陈强、顾定倩、刘馨、劳凯声、李淑英等组成教育系党总支委员会,俞启定任党总支书记,刘淑兰、陈强任副书记。
1996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时龙兼任校电视站站长,张研任副站长;伍新春任心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汤志群心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6年1月
赵峥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杨志峰、张健任科研处副处长;王红旗任环科所副所长;毛大威任外语系副系主任(主管公共外语教学)。免去范国英的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姜象鲤的环科所副所长职务。
1996年2月
我校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举行。校长陆善镇、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校长袁贵仁、郑君礼及第二届理事会和基金管理委员会成员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自今年开始,正式发放励耘助学金,同时提高奖学金额度。
1996年2月
李双利任校基金委员会(筹)秘书长;包华影任外事处副处长,呼中陶任外事处副处长兼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任;曾文艺任数学系副系主任;桑新民任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坚任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免去李双利的外事处处长职务、呼中陶的人事处副处长兼师资办主任职务、孙魁明的数学系副系主任职务、熊源发的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1996年2月
校党委举办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员干部培训班,全校党支部书记以上的党员干部和党委各部正副部长共200余人参加了学习。
1996年3月
校工会举行庆“三八”女教工拔河赛。
1996年3月
校党委举办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员干部培训班,培训班采用形势教育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国内外大形势与校内小形势相结合、大会报告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996年3月
国家教委经研究并与中共北京市委商得一致,同意吴志功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1996年3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议,部署新学期工作。本学期工作重点为组织“211工程”建设规划项目的论证和具体实施,加强教学、科研的管理,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996年3月
女教工委员会举办“春满桃李园——向21世纪迈进的北师大妇女”主题茶话会。女教工委员会主任、中文系教授王宁致辞,向全校女教工表示节日的祝贺。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和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工会主席冯文林到场讲话,向占我校教工半数的女教工表示慰问。柳慧图、傅孝愿、刘乃和等老教授和包华影、庞丽娟、董晓萍等中青年女教授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1996年3月
校团委主办的第四届外语学术节开幕。
1996年3月
校党委青年部主办“北师大优良传统系列讲座”开讲,刘乃和教授主讲“陈垣校长与‘励耘精神’”。
1996年3月
学生处举办我校首届毕业生生供需见面会,来自全国40多个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参加了活动。
1996年3月
民盟北京师大支部召开了全体盟员大会,举行了换届改选。
1996年3月
我校本科三年级、专科二年级学术和教职工近750人进行义务献血。
1996年3月
我校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冯宝华、陈玉岭两位同志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积极分子”。
1996年3月
邹红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
1996年3月
国家教委发文批准我校研究生院由试办转为正式建院。
1996年4月
我校与意大利TRAINET通讯公司《远距离教育技术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举行。校长陆善镇和TRAINET公司总裁米兰大学戴雁东教授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副校长冯文林、郑君礼,意大利通讯公司总经理蒲琪及驻华代表参加了签字仪式。
1996年4月
台南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国民小学来我校实验小学访问。双方签订了教育交流意向书,今后双方将定期交流校刊,定期举办教育研讨和人员互访,定期进行学术交流。
1996年4月
经校务会议研究决定,公共体育教学研究室更名为公共体育教学研究部。
1996年4月
陈凤歧任正处级调研员;余俊、程铭、朱天娥、王桂珍、王淑芳任副处级调研员。
1996年4月
王建军任公共体育教学研究部主任,张德福任公共体育教学研究部副主任,孟繁斌任公共体育教学研究部主任助理;尹鸿任艺术系副系主任;马瑞杰任心理系系主任助理;石树文任图书馆馆长助理;陈锁明任教育管理学院教育处处长。免去张振祥的公共体育教学研究室主任、孟庆生的公共体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职务、刘力的心理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6年4月
国际政治问题专家、《瞭望》周刊副总编许博渊来我校作了《中美关系问题》专题讲座。
1996年4月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Oswego教育学院心理系主任、特级心理咨询教授W.Gerber女士和图书馆专门负责教育、心理的管理员Osborne女士来校讲授有关心理咨询业的由来、发展现状和前程展望。
1996年4月
我校第二十一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校党委书记周之良、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王英杰及全国学联、北京市学联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大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余所兄弟院校的学生会主席,我校学生会主席、研究生会主席以及学生代表300余人参加了大会。
1996年4月
民盟北师大基层委员会成立大会举行。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主委陶大镛,副主委黄世华,秘书长张汝范,组织部长金敏之,宣传部长汪东林及我校党委副书记李英民、副校长袁贵仁出席了大会。金敏之同志代表盟市委宣布了民盟北师大基础委员会组成名单:主委张厚粲,副主委郭汾(常务)、沈绮云、李岫,委员陈秋凡、张经之、王雅娟、陈其泰、周石玲、马玉生、邓春郎。
1996年4月
我校第三届红十字理事会成立。程正方任会长。
1996年4月
我校化学系王凤英,后勤殷文汉、李鹏,党办李秀芝,教务部门姜慧梅荣获1995年北京市总工会“爱国立功标兵”称号。
1996年4月
在保送生招生干部会上,教科办副主任马新国对我校今年招生新举措作了说明。本年度招生将采取指令性计划、调节性计划招生的双轨制合并,使公费生和自费生在一个标准线上择优录取,对保送生进行文化课测试,把好招生质量关。
1996年4月
北京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下发《关于印发北京市高校第四批(96—97学年度)硕士研究生水平培训招生目录的通知》,同意我校招生的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世界近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细胞生物学。
1996年4月
北京市教育工会“绅士杯”首都教工交谊舞大赛在我校体育馆举行。来自北京33所高校和海淀、东城、崇文、丰台4个区的普教系统代表队共322名选手参加。在此次大赛中,我校获青年组奖1项,中年组奖2项,老年组奖2项,常青组奖3项和优秀组织奖。
1996年4月
第四届大学生电影节开幕。
1996年4月
我校团校1996年班团干部培训班开班。
1996年4月
物理系93级团支部获得“首都高校先锋杯标兵团支部”称号,经济系94级支部、数学系93(3)支部、化学系94(3)支部、电子系93(3)支部获得“首都高校先锋杯优秀团支部”称号。
1996年4月
刘增森任保卫处处长;陈绂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王魁京、张和生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副主任;肖杰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史桂英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刘彦森任无线电系系主任助理。免去李连江的保卫处处长职务、刘庆福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职务、魏继东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助理职务、黄海洋的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职务、何陆战的无线电系系主任助理职务。
1996年4月
校党委统战部开展系列涉台教育活动。
1996年4月
我校召开中国履行《儿童权利公约》研讨会。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出席了研讨会并作讲话。
1996年4月
校长陆善镇召集学位分会主席及专家评审组组长会议,就加大力度使遴选博导工作向年轻教授倾斜,提出四点意见。
1996年5月
我校近百名师生在人民剧场观看了京剧晚会。
1996年5月
由我校学生创作表演的小品《家人有约》获第五届“理想杯”全国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希望杯”奖。
1996年5月
第16期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开班。
1996年5月
党委研工部举办了第六期共产主义培训班,120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
1996年5月
第四届大学生电影节落下帷幕。活动期间,举办了座谈会、专家讲座、电影征文等,观众达12万人次,朱旭和宁静分获最佳男女演员奖。
1996年5月
我校95级本科生在昌平军训基地参加军训。
1996年5月
我校开始执行由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颁布的招生并轨相关计划。
1996年5月
“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证”国际会议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亚、美、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1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黄辛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忠烈,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纪宝成,我校校长陆善镇、副校长王英杰等出席了会议。
1996年5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学位[1996]12号文件,批准我校第六批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教育管理学与电影历史及理论,新增硕士点为电影历史及理论。
1996年5月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布第十九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获得者名单,我校邹国华(数学)、孙云峰(物理学)、李存玺(生物学)获得资助。
1996年5月
我校女足荣获1996年首都高校“金宝杯”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到本届为止,我校女子足球队已经连续九届蝉联冠军。
1996年5月
历史系设立白寿彝史学论著奖。
1996年5月
校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杨国昌任经济学院院长,刘松柏任经济学院院长助理。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谢维和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兼),薛理银任副所长。筹建校办产业党总支,李双利任党总支(筹)书记。
1996年5月
华北区体育院系武术比赛结束,我校体育系包揽三大项团体总分第一。
1996年5月
受国家教委及我校外事处资助,我校数学系函数论专业与俄罗斯专家在我校举办函数逼近论研讨会。研讨会由我校数学系孙永生教授主持。
1996年5月
国务院学位办通知,同意我校第六批自行审批的国际关系、日语语言文学、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备案,自即日起可行使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撤销我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6年5月
经校团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建立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北校工作委员会,由张玉新同志任团工委书记。
1996年6月
经中共北师大委员会研究决定,李萍任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赵春明的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6年6月
我校第16期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结业仪式举行。
1996年6月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55位教授为博士生指导教师。
1996年6月
我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颁奖大会举行。吴健民、赵静等22人获奖。
1996年6月
经中共北师大委员会研究,程正方、王惠兰、苗中正、刘沪、支永德、宋界清、鲍世杰、娜仁、冯宝华组成后勤党总支委员会,程正方任党总支书记,王惠兰任党总支副书记;白起兴、陈绂、王学松、李凤林等组成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直属支部委员会,白起兴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1996年6月
第三届励耘奖学助学基金获奖者名单公布,有20人获优秀青年教师奖,6人获青年教师优秀学术著作奖,31人获优秀本科生奖,20人获优秀研究生奖,50人获励耘助学金。
1996年6月
经济学院成立大会召开。校长陆善镇、副校长王英杰到会并讲话。全国著名经济学家、我校陶大镛教授任经济学院名誉院长,杨国昌教授任院长。
1996年6月
我校结算中心管理委员会成立。郑君礼任主任,金雅玲任副主任;孙川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唐任伍任经济系副系主任;免去沈越的经济系副系主任职务;张淑玲任副处级调研员,宫虹任副处级调研员,赵凤荣任副处级调研员。
1996年6月
在北太平庄地区举办的国防知识竞赛中,我校代表队荣获二等奖。
1996年6月
校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原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及相关干部职务随之取消,王英杰任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兼),陈绂任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院长,张和生任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学部主任,王魁京任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化研究部主任,白起兴任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
1996年6月
本科毕业生与校领导座谈会举行。副校长王英杰、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参加了座谈会。
1996年6月
根据[1995]6号文件精神,我校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了《关于“九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总结了我校“八五”期间教材建设工作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校的“九五”教材建设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我校“九五”期间教材建设工作的指导方针、目标和任务。
1996年7月
我校举行96届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典礼及学位授予仪式。一千多名本科生和四百多名研究生分别参加了典礼活动。典礼仪式对张静、蒲剑松等6位支边毕业生进行了表彰。
1996年7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向357人授予硕士学位、77人授予博士学位,其中包括15位留学生。
1996年7月
我校开展庆祝建党75周年系列活动。
1996年7月
经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研究,陈如邻、林福智、常学谦、胡金凤、曹宝义、何光中、卢乃佛组成二附中党总支委员会,由陈如邻任党总支书记;张锦斋任实验中学校长;姜凯捷、袁爱俊任副校长,免去王本中的实验中学校长职务;毛大威任公共外语教学研究部主任,常新华、马磊任公共外语教学研究部副主任,免去毛大威的外语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6年7月
校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公共外语教学研究部、亚洲教育文化研究中心。
1996年7月
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宣告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我校陈木法、陈帼眉两位教授出任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
1996年7月
包华影任外事处处长;杨志峰任科研处处长;蒋立宏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吴本佳、刘浩任音像出版社副社长;沈绮云任音像出版社副总编辑;陈浩元任理科学报编辑部主任;郑进保任理科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1996年7月
第17期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开班,95级50名同学参加。
1996年8月
我校心理系教授张厚粲在第26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心理学联合会执行委员。
1996年8月
研究生院召开全校博士生培养工作研讨会,会议根据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座谈会的精神,进一步研究了改进博士生培养工作,提高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问题。
1996年8月
国家教委发文通知,我校1997年研究生招生计划为:硕士生410人,博士生120人(招生规模不超过155人)。
1996年8月
唐伟任党委办公室主任,杨光任副主任;丛玲任校工会专职副主席。免去刘木春的党委办公室主任职务。
1996年9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颜一鸣教授荣获95年度光华基金三等奖。
1996年9月
我校话剧《周君恩来》获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围作品奖。
1996年9月
宝钢教育基金会决定设立高校文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博士文库》,我校王英杰、陶大镛教授担任编委会人员。
1996年9月
我校法政所学生丁俊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三人合著)、《毛泽东国家学说》(合著)获得湖北省社科联佳作奖和武汉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1996年9月
数学系陈木法教授获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青年学者奖”。
1996年9月
国家教委通知我校,“根据《中国共产党高校基层组织管理条例》精神,与中共北京市委商得一致,决定北京师范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96年9月
我校教工合唱团在北京高校“教师风采”合唱比赛中获二等奖。
1996年9月
孟丽艳任无线电系党总支副书记;陈海平任心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伍新春心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6年9月
王宁任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免去张俊的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职务。
1996年9月
我校举行研究生院正式成立揭牌仪式及9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党委书记周之良、校长陆善镇、副校长袁贵仁教授、党委副书记范国英教授、副校长王英杰教授出席了仪式和典礼。国家教委学位办公室副主任谢桂华宣读了国家教委关于批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转正的通知。
1996年9月
日本中央大学斋藤道彦先生在法政所设立“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基金会奖学金”。
1996年9月
受国家教委委托,我校开设中国民间文化高级研讨班,中文系教授钟敬文担任首席演讲。
1996年9月
学校召开座谈会,庆祝第12个教师节及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党委书记周之良,校长陆善镇,副校长袁贵仁、王英杰,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吴志功及王梓坤、黄祖洽、孙儒泳等专家学者8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
1996年9月
教育系举办首次海峡两岸小学语文学术研讨会,来自台湾的14位学者和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30多位小学语文专家赴会,对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展开讨论。
1996年9月
海峡两岸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台湾台东师范学院院长方荣爵、何三本教授等一行14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山东、香港等地的小学语文专家30多人参会。
1996年9月
研究生院院务会议决定:今后凡与研究生宿舍管理直接有关的一切奖励与处分,委托学生处全权决定,由研究生院办理具体手续。研究生违反宿舍管理规定,学生处决定给予处分时,除勒令退学、开除学籍以外,研究生院对其他等级的处分概不复议。
1996年9月
我校第九次党代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01人,其中包括211名正式代表,59名列席代表,21名特邀代表。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国家教委人事司司长陈文博、北京市委教工委常务副书记尹栋年等领导参加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第八届党委工作报告和第三届纪委工作报告。会议拥护国家教委关于我校由校长负责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决定。大会选举出了中共北京师范大学第九届委员会和第四届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北京师范大学第九届委员会名单:马新国、王彬、王英杰、王兴业、王炳照、邓邦明、白光耀、刘木春、李德芳、吴志功、邹红、杨展如、郑君礼、范国英、周尚意、林福智、袁贵仁、唐伟、舒华、樊秀萍、戴家干。袁贵仁当选党委书记,范国英、吴志功、刘木春当选副书记。中共北京师范大学第四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王蔷、刘木春、刘增森、张梅英、张崇浩、李季、郑师渠、贾绍勤、程正方。刘木春当选纪委书记,张梅英当选副书记。
1996年9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司共同主持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第一次试点工作会议在长春举行,我校顾明远院长等3位教授参加了会议。顾明远教授担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小组组长,会议决定在我校设立专家指导小组秘书处,负责具体的协调工作。
1996年9月
我校开展了“募集衣被,支援灾贫地区”活动。募集善款12815元,衣服596件(套),布匹266米,另外还有学生文具、儿童玩具、生活用品、妇女用品等。以上物资主要送往河北省太行山革命老区涉县灾区人民的手中。
1996年9月
第四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选点论证会在我校召开。国家教委高教司副司长朱传礼同志主持了开幕式,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同志在开幕式上代表国家教委宣布了这次论证会的专家名单,并作重要讲话。我校申报的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地理学5个专业点通过了评审。
1996年9月
国家教委研究生分配处来我校召开部分院校参加的就业分配工作研讨会。
1996年9月
海淀区委书记李荻生、区长张茅及区商委、区规划办、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等有关局、委、办负责人19人来我校现场办公。解决学校小北门外摊贩扰民、西墙外违章建筑等周遍综合治理问题。
1996年9月
国家教委研究生招生处来我校召开部分院校招生工作研讨会。
1996年9月
国家教委专家和北京市教委专家组对我校函授、夜大学教育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国家教委函授、夜大学评估领导小组副组长、成人教育司司长董明传,市教委函授、夜大学评估领导小组组长、市教委副主任季叔平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1996年10月
历史系举行何兹全教授85岁华诞学术座谈会。何兹全教授拿出2000元资助10名特困生。
1996年10月
我校96级新生与北京武警总队六中队十六支队联合举行升旗仪式。
1996年10月
市教育工会女教师委员会和中侨广告公司联合举办“首届女教师形象设计大赛”。我校选派了6名教工参加。我校工会副主席丛玲获得中年组第一名;退休教师肖孝兰获得老年组第二名。
1996年10月
应心理系的邀请,英国Newcastle大学言语系Barbara Dodd教授和李嵬博士来心理系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双方就儿童言语发展等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与研讨。
1996年10月
石中英、佘贤君、辛涛、李林荣、刘硕、林精华、杨洪流、赵敏、张正旺、潘耀忠获得96年度华藏奖学金。
1996年10月
统战部召开由各民主党派成员、归侨代表以及部分无党派人士参加的会议,传达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党委书记袁贵仁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1996年10月
国际高等教育管理与改革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996年10月
李季任哲学系党总支书记;朱红文任哲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胡俊任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唐伟的哲学系党总支书记职务;免去邓理明的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免去李彦春的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6年10月
华藏奖学金的首发仪式在英东楼隆重举行。全年共有6位博士生、4位硕士生荣获此项奖学金。爱国人士、台湾华藏精舍主持净空法师为弘扬中华文化,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在我校建立华藏研究生奖学金。
1996年10月
校工会举办了部门工会主席培训暨工会工作研讨会。市教育工会主席刘祚屏到会报告,阐述了现阶段工会工作的总体思路、地位作用和工作重点。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期间,还召开了第十届工会全委会。
1996年10月
北京南山国际大厦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奠基仪式在我校隆重举行。
1996年10月
我校举行新生田径运动会。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王英杰等校系各级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1996年10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举行创刊40周年暨颁奖座谈会。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及钟敬文、陶大镛等老教授到会并讲话,为何兹全教授等31位学报论文获奖者颁奖。
1996年10月
国家教委直属6所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我校研究生院吴家国、焦梦周、李庆康参加会议。
1996年10月
全国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党建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中师大等全国15所师范院校的党委书记、副书记、组织部长、党办主任等27人参加了会议。
1996年10月
我校研究生院召开北京市重点中学校长会,研究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事宜。
1996年10月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老将军与大学生恳谈会”在我校举行。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卫戍区司令员潘炎和原兰州军区副参谋长罗洪标两位老将军及我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和1000多名同学参加座谈会。
1996年10月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及国内关心和研究苏联教育思想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1996年10月
中国建设银行爱心基金资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贫困大学生的捐款仪式在建行大厦举行。副校长王英杰代表我校在协议书上签字。按照协议规定,中国建设银行每年按人均1500元资助我校特困生40名,有效期为10年,受资助学生须由双方共同审核确定。
1996年10月
由校团委主办以“再塑当代大学生形象”为主题的我校首届大学生服饰展示大赛在我校举行。
1996年10月
校工会和我校民盟组织近200余名中老年教工参加了主题为“让我们拥有健康”咨询活动。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到场参观了图片宣传展板,与514医院的有关领导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1996年10月
北京市高校“两课”教改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来我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进行检查。
1996年10月
校博士后工作管理小组在研究生院召开了我校博士后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郑君礼副校长、博士后工作管理小组成员以及各博士后流动站的负责人。会议学习了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博士后工作的有关文件,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工作管理条例》,交流了各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情况,布置了今后的工作。
1996年10月
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到我校听取了校党委书记袁贵仁、校长陆善镇的工作汇报。陆善镇就“211”拨款、师范生助学金及学校与北京市共建的问题作了汇报。袁贵仁就理科基地评审、文科“九五”项目、毕业生分配、招生以及今后学校的工作思路等方面的情况也作了汇报。出席座谈会的还有国家教委师范司司长马力、直属办主任陈小娅、“211”办公室主任赵沁平、计财司副司长杨周复。
1996年10月
“奕周奖助学金”颁奖仪式举行。“奕周奖助学金”是香港爱国人士方奕周先生设立的,方先生捐款20万港币,资助我校品学兼优的困难生,每位学生将得到1000元港币。
1996年10月
中科院院士、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黄祖洽教授荣获1996年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6年10月
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在苏州召开文、理科基础学科博士生培养工作专家研讨会,我校严士健、刘家和、王宁3位教授参加了会议,介绍培养博士生经验。
1996年11月
校园网主干一期工程签订合同。各节点将辐射到各系和职能部门等教学、科研和管理机构,各系和职能部门建立自己的局域网系统,从而构成全校校园网系统,并成为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的一部分。
1996年11月
校务会议决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我校校训。
1996年11月
经校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发展与研究中心。王英杰任中心主任,王本中任常务副主任,魏义均、林福智、张锦斋、孙汉银任副主任。
1996年11月
国家教委和北京市教委校园文明建设检查组授予我校“文明校园”光荣称号。
1996年11月
国家教委决定,杨展如、谢维和、郑师渠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免去冯文林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职务。
1996年11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所“整体X光透镜的研制及其应用”通过国家教委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技术鉴定。
1996年11月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布第二十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获得者名单,我校朱国仁、杨跃进获得资助,资助金额每人5000元。
1996年11月
经研究,同意女足运动员刘英免试进入我校学习。
1996年11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1997年年度举办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学位教师进修班的专业范围和招生人数如下:教育技术学(15人)、发展心理学(15人)、马克思主义哲学(10人)、文艺学(15人)、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10人)、基础数学与数学学科教学论(15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原理)(10人)。
1996年11月
研究生院召开院务会议,根据《关于提高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奖学金标准的通知》(教财[1996]85号),结合我校“研究生奖学金发放办法”及具体情况,建议我校博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标准自1997年1月1日起由原来的每生每月160元、180元、200元三档分别提高到210元、230元、250元。硕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标准自1997年1月1日起由原来的每生每月147元、167元、187元三档分别提高到200元、220元、240元。12月23日,经校务会议通过。
1996年11月
耿向东任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朱慧雯任副处级纪律检察员。免去刘贵芹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6年11月
呼中陶任正处级调研员,梁毅超、梁淑华任副处级调研员。
1996年11月
冯宝华任总务处处长;濮阳弘任无线电电子系副系主任;申继亮任儿童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免去赵为华的无线电电子系副系主任职务。
1996年11月
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赴河南洛阳支教扫盲服务队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优秀支队”。
1996年11月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博士文库》聘请我校王炳照、王策三、何克抗、顾明远、裴娣娜、周桂钿、李毓章、林崇德、杨国昌为1996年度申报论文通讯评审专家。
1996年11月
经过系(所)申报、专家评审,研究生院决定对《教育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字学》、《凝聚态理论》、《高级脊椎动物学》等12门研究生主干课程进行资助,资助总金额为17.4万元。
1996年12月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主办北京地区首届“对日汉语教学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等院校的90余位代表对教学、教材、教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1996年12月
我校学生在“96纪念”一二·九“首都大学生计算机技能比赛”上获专业组二等奖和非专业组二等奖。
1996年12月
由我校学生创作的电视剧《话痞》获大学生电视剧“理想杯”三等奖。
1996年12月
我校教育系93级学生王经涛和哲学系94级学生吴敏洁被北京团市委评为“北京市志愿者标兵”。
1996年12月
我校共录取硕士生432人,其中外国留学生27人,港澳台生4人;共录取博士生153人,其中外国留学生15人,香港博士生2人。
1996年12月
我校制定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工作管理条例》,成立了校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袁贵仁任组长,赵峥任副组长。本年度出站博士后共四人,全部留校工作。
1996年12月
我校研究生中共评出第三届励耘奖获得者20人,宝钢奖获得者3人,优秀毕业研究生46人,优秀研究生107人,优秀研究生干部18人。
1996年12月
校党委统战部获得“北京市统战系统1996年度信息工作优秀单位二等奖”的称号,周凤花获得“北京市统战系统1996年度信息工作员”的称号。
1996年12月
我校今年有38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招生,共招收新生1495人,其中本科生1286人(其中保送生127人),专科生200人,港澳地区本科生9人。新生本科生中男生占42%,女生占58%;城镇学生占70.7%,农村生占29.3%;应届生占83.3%,往届生占16.7%;有共产党员13人,共青团员1245人。
1996年12月
白光耀任机关党总支书记(兼);屈文燕任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免去刘木春兼任的机关党总支书记职务;免去张梅英兼任的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职务。
1996年12月
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组织部批复,同意魏国、田辉任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书记。
1996年12月
“白鸽科技志愿者推进大会”召开。
1996年12月
我校举办我国著名古文献学家、中文系刘盼遂教授100周年诞辰纪念会。
1996年12月
曼彻斯特大学法律系教授、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校长和英国教育部高级官员一行3人来校访问。
1996年12月
校工会邀请了教学、管理部门的10位工会主席与校领导座谈。党委书记袁贵仁、副校长王英杰到会听取意见。
1996年12月
《北师大研究生》报创刊,启功教授题写刊名。
1996年12月
我校召开在京新闻单位校友联谊会。在京25家主要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等75名校友出席了这次联谊会。
1996年12月
国家教委华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暨我校教育管理学院成立15周年庆祝会召开。校党委书记袁贵仁、校长陆善镇、副校长王英杰、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及有关方面代表80余人出席。
1996年12月
经校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系统科学系。
1996年12月
文晓灵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免去屈文燕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6年12月
彭望琭任计算中心主任;赵春田任总务处副处长;王晓蕾任基建处副处长;杨伟任国有资产办公室副主任;魏天经任国有资产办公室副主任;桑昕任后勤办公室主任助理;赵欣如任实习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免去赵春田的保卫处副处长职务。
1996年12月
我校史学所刘家和教授荣获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荣誉奖。
1996年12月
我校模糊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列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大学支持计划”。
1996年12月
我校科研处被评为国家及北京市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先进单位”。
1996年12月
经中央组织部审定批准,我校老干部处处长钱兴昆同志被评为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工作者。
1997年1月
我校10项成果获199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1997年1月
我校杨大春教授、杨志峰教授、薛理银教授获得1996年度国家教委“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资助金额15万元。
1997年1月
校团委被评为团市委调研先进单位,《营造一流校园文化,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被评为团市委调研论文三等奖。
1997年1月
经校务会议研究,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筹备委员会。
1997年1月
我校艺术系94级学生王可然、毓枫在“鲁迅杯”中华青少年文学艺术作品大赛的颁奖大会上获得创作一等奖,艺术系95级齐凡获得音乐创作三等奖,由王可然执导潘粤明、张二丹表演的作品获得演员表演一等奖。我校艺术系或组织奖。
1997年1月
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并通过《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校园文明建设成果的决定》。
1997年1月
北京东方奥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与我校共建北师大女子足球队,国家体委常务副主任袁伟民同志出席签字仪式。东方奥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将在今后的三年中向我校女子足球队提供60万人民币的赞助。
1997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李萍任经济系党总支书记。免去冯文荣的经济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1997年1月
李克强任系统科学系系主任,苏渭昌任出版社副社长。免去王文涌、胡云富、刘浩的出版社副社长职务。
1997年1月
我校校医院被认定为一级甲等医院。
1997年1月
我校召开学位评定委员会,传达博士生培养工作专家研讨会的精神,通过了《关于博士生学习第二外国语的规定》和《硕士、博士研究生连续培养试行方案(草案)》。
1997年1月
经校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资源科学研究所。
1997年1月
成立艺术系党总支委员会,周星、李国芳、张树田、于丹、尹鸿组成艺术系党总支委员会,周星任党总支书记;成立图书馆党总支委员会,胡景浩任党总支书记,吕宪芝任副书记。
1997年1月
刘宝元任资环系系主任,赵烨、吴殿延任副系主任,虞立红任系主任助理;史培军任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黄军旗、杨明川任副所长。免去史培军的资环系系主任职务,周尚意、黄军旗的资环系副主任职务,杨明川的资环系主任助理职务。
1997年1月
学校召开校园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党委书记袁贵仁等学校领导出席。授予刘增森等18位同志校园文明建设优秀工作者称号、冯宝华等126名同志校园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1997年1月
学校召开校教代会执委会议,讨论我校公费医疗改革新方案。学校颁布《北京师范大学公费医疗管理改革方案(试行)》。
1997年1月
学校召开“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国家教委高教司副司长陈祖福及有关负责同志近百人出席会议,副校长谢维和主持会议。
1997年2月
为深切悼念邓小平同志,学校在主楼前下半旗以寄哀思。
1997年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免去顾云发的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1997年2月
谢维和任出版社社长、音像出版社社长(兼);郑师渠任师资培训中心主任(兼)。免去杨国昌的出版社社长职务和冯文林的师资培训中心主任职务。
1997年2月
我校200多名学生和教师代表来到五棵松路口,为邓小平同志送行。
1997年2月
我校4名师生代表参加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
1997年2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议,部署新学期工作。校党委书记袁贵仁、校长陆善镇在会上讲话。
1997年2月
研究生院召开全校学位评估工作会议,开展前四批博士点、硕士点基本条件合格评估。
1997年2月
学校举行纪念杨秀峰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1997年3月
由吴家国、孙川主持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九五”规划A类课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理论及其培养模式研究”立项,获经费2万元。
1997年3月
我校19项科研成果在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价中获奖。
1997年3月
我校函授、夜大学教育评估在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函授、夜大学教育评估工作中双双达到优良等级。
1997年3月
裴娣娜、冯世平被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评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1997年3月
全国妇联“三八巾帼系列活动”报告团在我校举行专场报告。
1997年3月
我校外语系钱瑗教授逝世,享年59岁。
1997年3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讨论了关于党委的工作和议事条例。
1997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白光耀任党委宣传部部长。
1997年3月
中英多媒体理科教学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副校长王英杰、谢维和参加研讨会。
1997年3月
《马季书法艺术展》在我校图书馆大厅开幕。
1997年3月
国家教委批准我校第4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名单,陆善镇任主席,顾明远、杨展如任副主席,王英杰、王梓坤、方福康、冯世平、刘伯里、孙儒泳、陈木法、吴仲达、杨国昌、何香涛、劳凯声、张静如、林崇德、罗钢、郑师渠、赵俊琳、郭志刚、袁贵仁、黄祖洽、彭聃龄、谢绍白、瞿林东为委员。
1997年3月
我校“双学”党员教育活动进入党员民主评议阶段。党委书记袁贵仁作动员报告。同日,党委副书记吴志功为学生党员作动员报告。
1997年3月
学校召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
1997年3月
我校召开1997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1997年3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讨论历史系、出版社的干部问题和稳定问题。
1997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周凤花任党委统战部部长;免去白光耀党委统战部部长职务。
1997年3月
校长陆善镇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学科调整事宜和《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通过《领导听课制度》。
1997年3月
晁福林任历史系系主任,杨共乐、孙燕京、李少兵任副系主任;李广健任信息系系主任,耿骞任副系主任;吴圣谷任产业办公室主任。免去郑师渠的历史系系主任职务,朱汉国、梅雪芹的副系主任职务,康仲远的信息系系主任职务,倪晓健的信息系副系主任职务,韩主恩的产业办公室主任职务,王德胜的产业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1997年3月
我校在被评为“首都全民义务植树红旗单位”。陈玉岭、冯宝华、杨朝功、宋杰四位同志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积极分子”。
1997年3月
学校召开学科调研工作会议。
1997年3月
学校召开党政联席会会议,讨论关于工作制度、博士生导师退休制度的问题,通过《北师大关于校内机动车管理办法》。
1997年3月
我校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黄策教授向中文系贫困生捐款仪式,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副书记吴志功出席捐款仪式。
1997年3月
学校召开机关部处长会议,会议布置“党建先进校”检查的准备工作。
1997年3月
我校附属实验中学与加拿大纽宾士域省政府教育部、加拿大加皇国际投资集团共同创办的北京中加学校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1997年3月
我校原副校长、离休干部肖敬若逝世,享年77岁。
1997年3月
学校招生委员会召开会议,校招生委员会主任谢维和出席会议并讲话。
1997年3月
香港艺术合唱团在我校进行了专场表演。
1997年4月
我校自然科学版学报荣获第2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1997年4月
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成志伟来我校作报告。
1997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何一平任老干部处处长。
1997年4月
我校工程部和教学设备厂向延庆县大柏老中心古城小学捐赠60套崭新的桌椅。
1997年4月
教科所为黔东南自治州举办基础教育专题培训班。来自16个县的教研室主任、中小学校长、教育股长45人参加培训班。
1997年4月
我校计生委成员调整如下:郑君礼任主任,宋界清、蒋立红任副主任,王惠兰、丛玲、刘淑玲、任希琴、苑青云、夏春婷为委员。
1997年4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部主任张小济应邀来校作题为《中国利用外资的现状与问题》的专题报告。
1997年4月
香港喜荣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我校校友邱季端先生捐资300万元兴学助教仪式举行。北京市副市长林文漪,泉州市委书记邱广钟、副市长黄少萍、国家教委有关部门领导,我校党委书记袁贵仁、校长陆善镇等学校领导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启功、钟敬文、郭预衡等师生代表300余人出席捐资仪式。
1997年4月
党委青年部举办第18期共训班,参加本期培训的学员共205人。
1997年4月
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北京市市长贾庆林来我校进行工作调研。
1997年4月
“无线电电子学系”更名为“电子学系”。
1997年4月
“河北省滦平县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及实施途径研究”的科技合作项目启动仪式在滦平县举行。我校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史培军和河北省滦平县副县长孔祥臣同志代表双方在合作协议书上签字。
1997年4月
心理系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共同举办第三届国际“汉语认知研讨会”。副校长王英杰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1997年4月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审查研讨会议在我校召开。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副主任顾海良在会上就大纲编写原则作了指示。
1997年4月
校团委书记樊秀萍、副书记田辉、校学生会主席蔡晓东当选为北京市第十次团代会代表。
1997年4月
校学生会举办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民族服装展示会。
1997年4月
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张侃应邀作当代心理学发展及中国心理学的报告。
1997年4月
我校工会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系统“体育先进单位”。
1997年4月
我校心理系举办心理咨询高级研讨班,特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系主任Louise女士、精神病学家Higgins先生、咨询专家Lewis主讲,来自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参加了研讨班。
1997年4月
学校召开德育软件演示座谈会。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龙新民,我校党委书记袁贵仁,著名专家钟敬文、张岱年,以及部分大、中、学校负责德育工作的领导同志出席座谈。
1997年4月
我校出版社和美国新闻署联合举办中美出版工作研讨会。我校副校长、出版社社长谢维和,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毕斯礼先生,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副文化参赞查尔斯·西尔弗先生出席了研讨会的开幕式和结业式。
1997年4月
学校举行春季田径运动会和教工运动会。
1997年4月
我校举行已故日本友人前原昭二先生图书寄赠仪式。前原夫人前原志津子女士专程将2300余册图书捐献给我校图书馆。
1997年4月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梁贯成博士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副校长王英杰出席受聘仪式并向梁贯成博士颁发聘书。
1997年4月
学校举行钟敬文教授95岁寿辰暨学术思想座谈会。季羡林、张岱年、启功、王梓坤、尹瘦石、林林、陈原、贾芝、林默涵、林耀华、马学良、黄苗子、王蒙、萧璋、何兹全、刘乃和、郭预衡、〔美〕欧达伟等著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研究室、全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有关单位代表,我校校长陆善镇、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副校长郑师渠参加了座谈会。
1997年4月
台湾师大教授黄馨慧、蔡锡涛,台湾文化大学教授何澍馨一行来我校访问,就两岸的师范教育进行交流与研讨。
1997年4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朱小健任党委统战部副部长;白光耀为电视站站长(兼)。
1997年4月
校学生会举行“世纪之光”大学生文艺汇演。
1997年4月
日本独协大学法律系教授星野昭吉应邀来校作题为《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美关系格局中的中日关系发展》的讲座。
1997年5月
我校20项课题通过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科研专家评审,获科研课题启动费2万元。
1997年5月
我校教育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与师慧科技开发公司联合开发的库尔勒—鄯善输油管线图像监控与传输系统日前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1997年5月
我校被确定为日语能力测试考试点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一级(B)类考试点。
1997年5月
校党委宣传部会同中文系、图书馆、化学系党总支及汉语教学学院直属支部联合举行报告会,由中央纪委监察部发言人、宣传教育室主任、我校校友曾繁茂作关于反腐倡廉的专题报告。
1997年5月
学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1997年财务预算和北校的发展规划。
1997年5月
撤销教学科研办公室、科研处,设立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
1997年5月
罗钢任研究生院副院长;马新国任出版社总编辑;杨志峰任科学技术处处长;张健任社会科学处处长;贾绍勤任审计处处长;顾定倩任监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涂清云任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免去裴纯礼的计算中心副主任职务。
1997年5月
外交部发言人、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大使吴建民来我校作关于人权斗争的国际形势报告。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市委教工委副书记夏强、国家教委思政司副司长靳诺和我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副书记吴志功及千余名师生一起参加报告会。
1997年5月
1996年度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获奖项目颁奖大会在我校举行,我校有6项成果获奖。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朱光亚、万国权出席颁奖大会,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会上讲话。
1997年5月
研究生院邀请我校理科部分博士生指导教师,座谈讨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开展理科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建议(讨论稿)》。
1997年5月
学校成立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工作小组,范国英任组长。
1997年5月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特色理论研究会章程》和《爱国主义教育细则》。
1997年5月
加拿大Rejiana大学心理学家周兆鎏教授应邀来作“统计的显著性”报告。
1997年5月
我校附属实验中学举办80周年校庆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学校题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形成办学特色。”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题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素质教育,为办好我国的基础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1997年5月
中国现代史学会和我校联合召开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
1997年5月
塞浦路斯大学数学系教授S.Koumandos来校进行学术访问。
1997年5月
我校出版社与国家教委基教司、人教社、教科社共同发起组织的中国基础教育图书研究会第一次年会举行。我校副校长、出版社社长杨国昌参加会议,副校长谢维和和顾明远教授作专题报告。
1997年5月
香港迪福有限公司董事吴廷式先生与我校副校长兼师资培训中心主任郑师渠,就双方合作事项进行了座谈,并签订合作意向书。
1997年5月
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考察组来校进行考察。
1997年5月
由我校中文系、校友会、河北大学中文系和辅仁大学校友会共同筹备的“顾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召开。我校副校长到会并讲话。“纪念顾随先生百年诞辰展览”同时举行。
1997年5月
我校苗中正、陈凤歧、冯宝华、田汉中四位同志被评为北京高教学会后勤管理研究会优秀工作者。陈凤歧的《加强节能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苗中正被推选为第七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程正方为常务理事;冯宝华为绿化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凤歧为节能专业组组长。
1997年5月
学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同意成立“心理健康与咨询研究所”。
1997年5月
净空法师向我校赠书仪式举行。净空法师的胞弟徐业华教授及净空法师的弟子应邀出席。副校长郑君礼代表学校接受赠书。在仪式上,净空法师还向我校图书馆捐赠1000美元。
1997年5月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我校张静如、顾明远、王炳照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4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7年5月
学校召开筹建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研讨会。副校长王英杰,世界自然基金亚太地区教育协调员Dr.Mathan Lal和基金会中国项目办公室首席代表Daniel A.Viederman出席了研讨会。
1997年5月
俄罗斯科学院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教授S.A.Telyakovskii和俄罗斯科学院数学与力学研究所教授Yu.N.Subbotin对数学系进行学术访问。
1997年5月
我校向中国高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出变更股东代表函,由郑君礼同志担任北师大法人股股东代表。
1997年5月
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国家教委高教司副司长陈祖福到会并讲话。大会由副校长谢维和主持,校长陆善镇和顾明远教授在会上作了报告。
1997年5月
我校与北京教育学院合办的第一期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举行结业典礼。
1997年6月
我校召开1997年外事工作会议。国家教委港澳台办主任李海绩,我校校长陆善镇、副校长王英杰等参加了会议。
1997年6月
由我校现代化所聂兵、杨培桐编导,聂兵、胡白宏摄像,魏章纪等编辑的电视片《伍家沟故事村》获日本国际’96ICD特别奖。该片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送交世界各著名图书馆收藏。
1997年6月
我校数学、物理、生物、资环、中文、历史、教育7个博士后流动站有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新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6人,其中包含一名韩国成均馆大学的自费博士后。
1997年6月
学校举行康毅先生奖学基金捐赠仪式。
1997年6月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决定在我校设立“华为”奖学金、奖教金,每年9月向我校提供31000元人民币,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
1997年6月
学校召开师德建设问题专家座谈会。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到会并发言。
1997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焦梦周任教务部门党总支书记,王德瑛任副书记;王义高、李家永、李明秀、曲恒昌组成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委员会,王义高任直属党支部书记;徐秀珍、彭望录、谷洪春组成计算中心直属党支部委员会,徐秀珍任直属党支部书记;建立中共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系直属支部委员会,杨澄宇、李克强、李红刚组成系统科学系直属党支部委员会,杨澄宇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1997年6月
学校成立新一届校监察委员会。主任:郑师渠(兼);副主任:张梅英(兼)、唐伟(兼);委员:顾定倩、郑战力、戴家干、刘增森、贾绍勤、程正方、王彬、李双利。
1997年6月
校党委宣传部召开学习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座谈会。
1997年6月
校党委宣传部会同校延安精神研究会联合举办专题报告会,新华社《半月谈》国际部主编秦殿杰高级编辑作题为《喜迎香港回归》的专题报告。
1997年6月
我校连续十年被授予“节约用电先进单位”称号,节能办公室主任马秀荣同志被授予“节约用电先进工作者”。
1997年6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同意我校聘请曾宪梓先生为名誉教授。
1997年6月
学校召开档案工作会议,副校长郑君礼参加会议并作发言。
1997年6月
全国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我校副校长王英杰、谢维和等到会并参加研讨。
1997年6月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第二次试点工作会议决定:1998年在全国开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入学考试实行16所试点院校统一(联合)考试,在我校研究生院建立考务中心负责此项联考工作。
1997年6月
学校举行“放心去飞——欢送九七届毕业生晚会”。
1997年6月
学校召开我校文科科研工作座谈会,就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思路进行讨论,副校长郑师渠出席并讲话。
1997年6月
学校举行庆祝香港回归京剧演唱会,京剧艺术家李鸣盛、张曼玲、沙淑英、李崇善等著名京剧演员及伴奏人员近30人来校演出。
1997年6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熊源发、裴娣娜、齐建国组成教科所直属党支部委员会;熊源发任直属党支部书记;史革新、耿向东、宁欣、郭小凌、马卫东、晁福林、刘淑玲组成历史系党总支委员会,史革新任党总支书记,耿向东任副书记;李家齐、郭静媛、彭奕欣、胡青钰、谢秀忱、戴俊、张延祜组成离休干部党总支委员会,李家齐任党总支书记,郭静媛任副书记;张立成任青年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德育教学部)主任。免去刘淑玲的党委青年部副部长职务。
1997年6月
成立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
1997年6月
董奇任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淑玲任学生处处长,李雪莲任副处长;葛岳静任教务处副处长。免去董奇的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吴志功的学生处处长、张立成的学生处副处长职务。
1997年6月
校团委书记樊秀萍当选为共青团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1997年6月
我校经济学院、研究生院与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工商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工程”合作项目在我校签字。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卢春恒、企业调查总队长黄朗辉、我校副校长杨展如、研究生院院长顾明远、经济学院院长杨国昌出席签字仪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卢春恒和企业调查总队长黄朗辉受聘为经济学院兼职教授。
1997年6月
美国俄亥俄州莱特大学学生代表一行5人到我校进行学习访问。
1997年6月
学校召开科技工作大会。国家教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陈清龙、秘书长袁成琛出席大会并讲话。黄祖洽、孙儒泳院士等出席大会。杨展如副校长主持大会,校长陆善镇做了“面向二十一世纪,团结奋进,共同开创我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的报告。
1997年6月
我校原副校长、离休干部、中国共产党党员郭敬同志逝世,享年72岁。
1997年6月
北京高校先进党总支、党支部表彰大会在我校举行。我校哲学系本科生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支部书记梁家峰作为先进支部的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1997年6月
校党委举行庆祝建党76周年纪念大会。全校新党员、各总支、直属支部、党员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会议。校党委宣布授予白寿彝、黄祖洽、顾明远、严士健、王永潮、张静如、颜一鸣、曲恒昌、蒋人璧、胡景浩、王艳华、陈玉岭、林福智、钱兴昆、龚乃传15名同志“共产党员标兵”称号。
1997年6月
学校召开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工会代表大会。中国教育工会主席蒋文良、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郑守廷、市教育工会主席刘祚屏、副主席杜自中和学校党政领导袁贵仁、陆善镇、范国英、刘木春、吴志功、杨展如、郑师渠、谢维和、王英杰、郑君礼等出席大会。选举杨展如等15人、王彬等21人为新一届教代会执委会和工会委员会委员。
1997年6月
北京市人民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联欢晚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我校250名师生参加这一世纪庆典。
1997年6月
学校举行199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及学位授予仪式,本届共有博士生94人,硕士生412人。
1997年7月
受国家教委委托,我校暑期分别接待由美国富氏基金会资助来我校学习访问的乔治亚州哥伦布斯大学以及美国国家直接选派的“中国文化历史考察研讨班”。
1997年7月
学校举行毕业典礼。校党委书记袁贵仁,校长陆善镇,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吴志功、刘木春,副校长郑君礼、谢维和、郑师渠等出席。
1997年7月
北京市教育工会召开第二次女教职工代表大会,我校王宁教授担任委员会顾问、工会副主席丛玲当选为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1997年7月
学校党政领导与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民主党派、无党派知名人士举行座谈会,副校长郑君礼,党委常委、宣传部长白光耀,我校各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校港澳台联谊会、校侨联负责人和启功、陶大镛教授等20余人参加。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副书记范国英讲话,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经济系教授陶大镛介绍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审议“高等教育法”情况。
1997年7月
越南师范院校领导代表团一行7人访问我校。
1997年7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召开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师德标兵”名单、成人教育研究所的班子和北京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名单。
1997年7月
受国家教委委托,我校组织接待在北京为期四周的“暑期大学生互访交流团”,近60名香港及我校师生参加活动。香港大学校长郑耀宗参加开学仪式。
1997年7月
我校接待香港五校大专校友会“京津交流团”一行30人。
1997年7月
学校召开党政联席会会议,讨论继续教育学院的领导班子和宝钢奖特等奖的推荐人选。
1997年7月
我校召开教代会、工会工作研讨会。副校长郑君礼通报学校发展的有关情况。校工会主席王彬在会上作主题报告,教代会副主任裴娣娜主持会议并讲话。
1997年7月
受国家教委委托,我校举办“首届京澳夏令营”,我校副校长王英杰担任夏令营营长。
1997年8月
受国家教委委托,我校教科所举办《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高级研讨班。
1997年8月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受国家教委委托举办了第二届外国汉语教师培训班。19名学员分别来自美国、俄罗斯、比利时、瑞士、日本等11个国家。
1997年8月
研究生院召开研究生工作研讨会,会议传达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新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及有关文件精神,并组织到会人员进行讨论。对我校研究生授权点进行调整。
1997年8月
我校作为全国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之一的教育管理学院,应山东滨州地区教委邀请,组织“教授下乡队”,于暑假期间赴鲁义务送教。260名地区、县、乡教委正、副主任和部分中小学校长参加这次培训班学习。
1997年8月
韩国汉城教员大学校长一行11人来我校访问,副校长郑师渠接见该代表团。
1997年8月
我校新办的8个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举行开学典礼。
1997年8月
我校8名专家参加国家教委、英国石油公司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环境教育研讨会”。
1997年8月
美国印第安那州立博尔大学郑竹园教授访问我校,与外事处处长包华影和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王树人洽谈了捐款事宜。
1997年8月
美国新闻署及教育部代表团一行3人来我校访问,校长陆善镇、副校长王英杰接见代表团成员。
1997年8月
日本京都外语大学校长一行7人访问我校。
1997年8月
由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和日本教师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亚太地区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1997年8月
我校作为协办院校参加“97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研讨会”。副校长王英杰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际化”为题作大会发言;外事处包华影处长对中国目前对外接待的质与量的关系进行专题讲座。
1997年8月
我校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和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在我校召开华人地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
1997年8月
香港大学副校长程介明来我校访问,与副校长王英杰就两校今后进一步合作事宜进行探讨。
1997年9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讨论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人选。
1997年9月
1997—1998年度“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获奖者共10人,青年教师:寇或(导师:林崇德)、朱红文(导师:齐振海);博士研究生:陈如平(导师:吴式颖)、陶沙(导师:董奇)、王冰(导师:顾明远);硕士研究生:王绽蕊(导师:曲恒昌)、申素平(导师:劳凯声)、王永利(导师:王义高)、许丹(导师:吴忠魁)、詹鑫(导师:邢克超)。
1997年9月
我校电子系李大年主持的“气象卫星遥感信息接收与处理系统”通过技术鉴定。
1997年9月
由国家教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出版界部分专家组成的检查组对我校出版社进行了评估验收。校党委书记袁贵仁、校长陆善镇、副校长谢维和、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司长王富等出席验收会。
1997年9月
我校获“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称号。
1997年9月
我校经济学院王善迈的《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1997年9月
物理系冯世平教授获求是科技基金会1997年“杰出青年学者奖”。
1997年9月
我校58个项目获评为“九五”全国教育科研课题。
1997年9月
我校获1997年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个。获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4个,二等奖16个。
1997年9月
王雁、史燕涛获评“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吴家国为“优秀教育工作者”;启功为市总工会“职业道德明星”;启功、蒋人璧为市教育工会“师德先进个人”;钟敬文、启功、刘家和、蒋人璧、孟韵池、蒋盛邦、王炎华、孟茂为北京师范大学“师德标兵”。
1997年9月
校长陆善镇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博士生导师、教授的退休问题及非学历教育的统一管理规定。
1997年9月
赵峥任物理系系主任,杨国健、王永成、李春密任系副主任;薛纪渝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王红旗、邓春朗任副所长,史桂英任所长助理。免去赵峥的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胡岗的物理系系主任职务,史天一、汪凯戈、彭芳麟的物理系系副主任职务,涂青云的物理系系主任助理职务,赵俊琳的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1997年9月
学校举行新生开学典礼。校党委书记袁贵仁,校长陆善镇,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吴志功、刘木春,副校长王英杰、郑君礼、谢维和及启功教授出席大会。
1997年9月
《文科博士文库》编委会办公室聘请我校韩兆琦、王富仁、王宁、顾诚、周桂钿为1997年度《高校文科优秀博士文库》申报论文通讯评审专家。
1997年9月
陈木法任研究生院院长;王伯英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亚明、李和任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周作宇、褚宏启任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免去顾明远的研究生院院长、陈木法的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职务、周作宇的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助理职务。
1997年9月
我校历史系和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召开“团结协作、共育人才”大会。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副局长蔡文兰、世界史所所长廖学盛,我校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副校长郑师渠、历史系系主任晁福林及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等参加大会。
1997年9月
学校举行海淀区领导调研会议,海淀区领导张茅、李进山、朱善璐和我校领导袁贵仁、吴志功、谢维和参加会议,讨论我校用地、北门道路、学联社开发等问题。
1997年9月
学校举行教师节表彰大会。学校党政领导袁贵仁、范国英、郑君礼、刘木春、谢维和、郑师渠、校工会主席王彬等为获奖的单位和个人颁发了奖状和证书。
1997年9月
戴家干、姜璐任校长助理;何绍仁任人事处处长;沈越任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唐任伍、刘松柏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免去戴家干的人事处处长职务,詹尹仲的经济系系主任职务,邢文英、冯文荣、唐任伍的经济系副系主任职务,刘松柏的经济学院院长助理职务。
1997年9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议,部署新学期工作。
1997年9月
我校白寿彝、启功、陶大镛教授应邀列席中共“十五大”。
1997年9月
辅仁大学校友会举行辅仁大学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辅仁大学校友会会长王光美、名誉会长王光英、第一副会长孟英、总干事王振稼及郝德圆、马少波参加大会。台湾辅仁大学校长杨敦和、我校副校长王英杰到会祝贺。
1997年9月
我校香港校友会举行大会,庆祝母校95周年诞辰,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成员。我校副校长郑君礼、校友总会代表杨国昌、马新国等应邀出席。我校香港校友会会长邱季端在会上致辞。
1997年9月
我校召开节水管理工作现场会,市教委王学昆处长、高校节水监测站站长吴国璜和我校校长助理苗中正等参会。
1997年9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部署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会议传达了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期间的重要讲话,以及市委书记贾庆林等同志的重要指示。
1997年9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召开常委会会议。会议讨论了研究生工作处、哲学系、党办、图书馆的领导班子问题。
1997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王艳华、狄增如、曹惠贤、李蓉、胡静、田强、徐莉梅组成物理系党总支部委员会,王艳华任党总支书记,狄增如任副书记;于凤政任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祝文燕、陈建文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崔恒建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免去范国英兼任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职务、邓邦明的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
1997年9月
国家教委党组书记陈至立、教委副主任张保庆莅临我校,代表国家教委祝贺我校建校95周年,并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表示慰问。
1997年9月
学校召开党政联席会会议,研究布置了校庆工作。
1997年9月
于天池任图书馆馆长;周桂钿任哲学系系主任,樊美筠、王成兵、强昱任系副主任;汪华英任物理系系副主任;周宏宇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安东、邓志威、赫业军、王树德任副所长;劳凯声任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免去张奇伟、董志铁、李兆谊的哲学系系副主任职务,张和生的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学部主任职务,张荟星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职务吴瑜光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纪会议的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职务。
1997年9月
教代会执委会召开全体委员会议,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教代会、工代会代表及其工作机构组成人员替补颁发》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规则》。
1997年9月
我校社会科学处和图书馆举办“北京师范大学95周年校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报告会”。副校长郑师渠教授主持学术报告会。
1997年10月
我校理科49个校级课题获得教委资助。共获经费55.5万元。其中校级课题经费近40万元。
1997年10月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我校艺术系与日中邦交正常化纪念事业执委会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音乐会。
1997年10月
民盟北师大基层委员会举行“三胞”亲属盟员“学习‘十五大’报告,喜迎国庆、校庆”座谈会。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北京市委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王晓秋应邀出席。
1997年10月
我校教科所龚乃传同志荣获四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和“扶贫贡献奖”。
1997年10月
我校邀请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延东同志、六局局长林志敏同志、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沈仁道同志、市教育工委统战处处长徐连春同志来校指导工作。
1997年10月
我校图书馆与台湾傅斯年图书馆建立交换关系和友好往来。以《史学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物与傅斯年图书馆馆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北平俗曲略》等60册书籍进行交换。
1997年10月
我校青年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研究所共同举办学校心理辅导培训班。
1997年10月
我校举行北京师范大学95周年校庆庆祝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及全国政协、国家教委、国家体改委、中央统战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团中央、北京市委市政府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来自日本、瑞士等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区高等学校的20余位代表和全国各兄弟院校的领导同志等出席庆祝大会。我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庆祝大会。校长陆善镇、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在会上作了讲话。在庆祝会上,日本樱美林大学佐藤校长代表海外来宾,香港实业家邱季端代表香港校友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代表校友,物理系教师冯世平代表师生员工,郑漠代表在校同学发言。
1997年10月
我校出版社召开出版发展座谈会,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邬苏林、国家版权局副局长沈仁干、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张文启、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金学芳,我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和学校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座谈会。
1997年10月
我校客座教授、著名书法家、东方书画院院长王明远先生捐资100万元人民币,设立“明远教育基金”
1997年10月
北成电子出版集团董事局主席、我校心理系1990届硕士毕业生孙庆军博士向母校赠送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电子出版物,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出席捐赠仪式,并代表学校向孙博士颁发捐赠证书,副校长杨展如在仪式上发表讲话。
1997年10月
学校举行裴斯塔洛齐研究中心成立大会。顾明远、王炳照、谢维和、史静寰、杜文唐以及瑞士苏黎世裴斯塔洛齐研究中心主任莱希尔、前主任盖里格先生出席。
1997年10月
我校实验基地揭牌仪式在无锡市举行。我校副校长郑师渠、教科所所长裴娣娜、无锡市教工委书记等有关部门领导,育红校董会成员出席揭牌仪式。
1997年10月
国家科委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司基础处处长叶玉江、“863”联办处长秦勇应邀来校作学术报告。
1997年10月
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英国石油公司在中国合作开发环境教育项目的协议,学校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
1997年10月
学校举行新生运动会。
1997年10月
我校顾明远、吴家国、孙川参加97研究生教育国际研讨会,顾明远在大会上作题为《试论21世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发言。
1997年10月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著名明清史、档案史和古建筑专家单士元先生的学术论文集《我在故宫七十年》由我校出版社出版。
1997年10月
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成立裴斯泰洛齐研究中心;成立教育经济研究中心;“中学教育研究中心”更名为“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
1997年10月
我校纪监委召开党风监督员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木春到会讲话。
1997年10月
校党委宣传部邀请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组副组长李红锋研究员来校做学习“十五大”文件辅导报告。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副书记范国英同志出席报告会,副书记刘木春主持会议。
1997年10月
党委统战部邀请市委统战部党派处处长李卫东作《新时期党派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及党派的自身建设》的报告。
1997年10月
我校举行第十二次研究生代表大会。校党委书记袁贵仁、校长陆善镇、副校长杨展如、党委副书记吴志功、研究生院院长陈木法出席了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十二届研究生委员会。
1997年10月
国家教委委属师资培训中心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国家教委人事司副司长管培俊、我校副校长郑师渠、武汉大学副校长胡德坤出席了会议。
1997年10月
我校乒乓球代表队在北京市教育工会系统举办的乒乓球比赛中取得男子团体第五名(并列);我校教工张明杰获得男子单打个人第五名(并列)。
1997年10月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批复了我校报送的《北京师范大学CS-22回旋加速器及配套设施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提出专家评审会审查意见。
1997年10月
校党委统战部和学校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共同举行学习“十五大”精神报告会,学校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三等民主党派成员近百人出席报告会。党委书记袁贵仁到会作报告。
1997年10月
校党委邀请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十五大”新闻发言人徐光春来我校作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的辅导报告。
1997年10月
全国“中共党史党建中国革命史研究生学术讨论会”在我校召开。
1997年10月
成立北京南山国际大厦联合基建办公室。
1997年10月
教务处、物理系举办清华大学校长教学顾问、物理学教授张玫“中国—美国教育思想比较”报告会。
1997年10月
我校16名教师获公派留学资格,其中高级访问学者3人,访问学者13人。
1997年11月
由中宣部、武警总部和我校联合举办的“武警北京—总队国旗护卫队升旗表演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我校举行。
1997年11月
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织的199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科技教材评审会在我校召开。国家教委将科技教材正式纳入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序列。我校此次申报10部教材,其中4部获国家教委级奖,获奖数名列第二。
1997年11月
学校拨款30万元,建立北京师范大学文科科研基金。
1997年11月
由北京市哲学学会和我校哲学系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座谈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等10多家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到会并进行了发言。我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到会致辞。
1997年11月
我校艺术系教授绍武、黄会林夫妇的长篇小说《骄子传》荣获北京市1996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和北京市优秀图书奖。
1997年11月
电子阅览室成立。
1997年11月
由我校青年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学校心理辅导培训班”开班。
1997年11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郑萼任党委青年部部长;杨国庆、张吾龙、唐东辉、郎健、王振军、王建华、李卫东组成体育系党总支部委员会,杨国庆任党总支书记,张吾龙任副书记;朱光华、罗晏、汪新福、张书东、周宏余组成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委员会,朱光华任党总支书记,罗晏任副书记。免去吴志功兼任的党委青年部部长职务、郑萼的体育系党总支书记职务。
1997年11月
任命周作宇、褚宏启为国家教委华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
1997年11月
我校被正式命名为“节水型学校”。
1997年11月
学校颁布《北京师范大学关于非学历社会办学归口管理的规定》、《北京师范大学关于非学历社会办学教室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1997年11月
呼中陶任师资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免去呼中陶的外事处副处长职务、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任职务。
1997年11月
学校撤销北校工作部。
1997年11月
教代会执委会召开三届三次会议,会上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教代会、工代会代表及其工作机构组成人员替补办法》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规则》。同时通过了第三届教代会提案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1997年11月
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研究生党支部骨干培训班,来自全校26个系、所的43名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参加培训并结业。
1997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张崇浩、郑光宇、王秀云、刘彦、谭永平组成生物系党总支委员会,张崇浩任党总支书记,郑光宇任副书记。
1997年11月
党委宣传部召开离休干部座谈会。
1997年11月
我校1996—1997学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举行。校长陆善镇、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谢维和以及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和各系领导出席了大会。
1997年11月
北京地区1997年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签约会议在我校举行。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周子寿及我校副校长郑师渠、人事处处长何绍仁等出席了会议。
1997年11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就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等“十五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突破为全校教职工党员作了报告。
1997年11月
郑师渠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兼);王存喜任研究生院管理处副处长;翟东升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免去张兰生的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职务。
1997年11月
经研究生院决定拨款17.3万元对研究生基础课程进行资助。
1997年11月
法国远东学院的两位汉学家劳格文和蓝克利应邀到我校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作讲演“中国民间宗教的实地调查”。
1997年12月
我校袁贵仁、周之良教授分别被聘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7年12月
我校获国家教委重点科学技术项目共5项,总经费42万元,在委属高校中项目数和经费数均排在第一位。
1997年12月
我校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山本登志哉通过答辩,为日本培养了第一位心理学博士留学生。
1997年12月
校园计算机网络正式开通运行。
1997年12月
我校刘宝元、董奇各获得199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60万元人民币的基金资助。
1997年12月
我校制定了《关于专科生转本科培养规定》,编印了《本科课程名称中英文对照手册》,研制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管理系统》和《北京师范大学教务管理系统》两套软件。
1997年12月
我校物理系漆安慎教授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王昆扬、高洪源、程连生、苗润萍4人荣获优秀教师奖。
1997年12月
我校理科青年科学基金批准14项,总经费8万元。
1997年12月
我校共获得资助项目38项(其中面上项目29项,重点项目7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经费为662.2万元(其中面上项目256.4万元,重点项目285.8万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20万元)。
1997年12月
我校数学系王凤雨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环科所杨志峰、教育系庞丽娟、生物系牛翠娟、中文系王向远分别获得青年教师(研究类)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1997年12月
我校环科所杨志峰与陈国谦合作撰写的论文“对流扩散方程的摄动型四阶段迎风差分格式”获1997年度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一等奖。
1997年12月
我校新获教委师范司师范教育项目13项,国家古籍整理“九五”规划项目2项,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2项,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项目4项,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4项,共23项。董奇等3人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文社会科学)”,朱红文等9人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培养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1997年12月
我校3支队伍队获北京市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支队伍获二等奖。
1997年12月
低能所来永春副教授主持的“九五”863计划项目“铝合金微弧氧化技术”通过鉴定。
1997年12月
研究生院召开1997级博士生科研工作研讨会,副校长杨展如、研究生院院长陈木法出席。
1997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成立暨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项目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副校长王英杰到会并讲话。
1997年12月
我校召开文科科研大会。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司司长奚广庆、高校社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心铭、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述礼、北京市教委副主任范伯元等出席会议。
1997年12月
学校举行1997年度特困生资助奖学金发放大会。共有8项来自国内外企业和个人资助,用以奖励和赞助特困学生的专项捐款,分别是:启功先生捐助的“励耘资助金”、师范大学教师捐助的“教师资助金”、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职工捐助的“建行爱心资助金”、香港爱国人士方奕周先生(已故)捐助的“奕周资助金”、湖北华茂集团捐助的“华茂资助金”、中日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承办的松下电器出资赞助的“友协资助金”、北京市教委承办的德国汉高公司出资赞助的“市教委资助金”、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出资赞助的“华为资助金”等。共捐资赞助25.35万元,接受资助的学生322人。
1997年12月
经国家教委人事司研究审核,同意我校于1998年举办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元代文化2个高级研讨班。
1997年12月
国家教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座谈会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市长贾庆林,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西平,副市长胡昭广和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陈至立,副主任周远清以及北京市、国家教委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同志宣读了共建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高校协议书。协议确定,国家教委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建设我校和北大、清华、人大四所高校。“九五”期间,北京市对我校投入共建经费2000万元用于支持我校的建设和发展。
1997年12月
马文章任天文系系主任,王建民、张保洲、杨静为任系副主任;陈银科任图书馆副馆长;朱光华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俞启定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免去陈银科的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职务。
1997年12月
我校第八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
1997年12月
我校化学系刘伯里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12月
校党委宣传部邀请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刘江同志来校作题为《江泽民访美和中美关系》的国际形势报告。
1997年12月
我校校办、工会、后勤以及教科所有关同志组成扶贫慰问组到河北省阳原,向阳原县教育局捐赠图书和教学设备。
1997年12月
我校举行授予王树忠同志“北京师范大学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暨颁奖仪式。北京市教委副主任范伯元应邀出席仪式。
1997年12月
我校召开1997年度党建研讨会。研讨党支部建设、非党员青年教工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党员发展问题。
1997年12月
学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通过了1998年的招生体制及《关于办公用房使用和装修标准的暂行规定》、《北京师范大学关于购买和使用通讯工具的规定》、《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公务接待的规定》。
1997年12月
学校召开党委扩大会,我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员校长、校长助理,各总支、直属支部书记,党委各部部长参加会议。由新当选的中共北京市委委员、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传达了北京市第八次党代会的情况,以及市委和市纪委的报告的主要内容。
1997年12月
我校第九次函授站工作会议召开。
1997年12月
经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开发部,暂挂牌在科技处。
1997年12月
我校研究生院宫虹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先进个人。
1997年12月
学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讨论了《校内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实施细则》。
1997年12月
陈银科同志任图书馆副馆长。
1997年12月
在北京党史研究第三届评选会议上,校史研究室王淑芳、麻星甫主编的《师范群英光耀中华》第15卷获专项成果二等奖。
1998年1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颜一鸣教授主持完成的“整体X光透镜研制及其应用”荣获199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此项目还获得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化学系王学斌教授主持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合作完成的“锝—99m甲氧异腈的研制与推广应用”获得199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1月
国家教委对全国高校招生和研究生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表彰。我校本科生招生办公室荣获“全国先进集体”称号,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宫虹荣获“全国先进个人”称号。
1998年1月
著名量子化学家H.F.Schaefer教授应邀到我校化学系量子化学教研室访问。
1998年1月
学校召开校务委员会会议。校务委员会主任、校长陆善镇通报了1997年学校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绩。
1998年1月
香港大学副校长程介明教授应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邀请来校作了题为《教育研究中的质性研究》和《教育文化》的专题讲座。
1998年1月
教代会三届二次会议召开。校长陆善镇汇报1997年学校工作。校党委书记袁贵仁指出教代会在学校工作中占重要地位,要依法建立和健全教代会制度。
1998年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王庆英任哲学系党总支书记,朱红文任副书记;贾卫民任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系党总支书记,仇玉英任党总支副书记;许燕任心理学系党总支书记;张其友任出版社党总支书记。
1998年1月
我校管理工作历史上第一次以经济工作为主题的大会召开。会议由陆善镇校长主持。学校党政领导和各系、所、部、处以及校办产业、独立核算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副校长郑君礼作题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我校经济工作的新局面》的主题报告,总结了过去5年经济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教训,提出了今后5年我校的经济工作目标规划。
1998年1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和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中南海听取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1997年度工作汇报。我校国学所教授彭林参加汇报。
1998年1月
英国外交大臣罗宾·库克先生来校参观教育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的远距离教育实验室以及我校中英合作项目——利用PC交互式远距离教育技术在我国中小学开发环境保护教育的能力。
1998年2月
校党委举办处级以上干部党性党风教育学习班。
1998年2月
我校获准国家教委“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39项,其中委托项目2项,重点项目16项,一般项目21项。项目总数及重点项目数均在全国高师院校中居首位。
1998年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刘淑兰任教育系党总支书记。
1998年2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党委书记袁贵仁、校长陆善镇及各分管副校长、副书记分别部署了新学期的工作。
1998年2月
由学生处主办的1998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举行。我校共1254名毕业生面临就业,其中包括230多名大专生、300多名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党委书记袁贵仁、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谢维和到现场指导工作。
1998年2月
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等单位联合发出《整顿交通秩序建设文明校园——致我校教职工和司机的一封信》,对校园交通管理提出明确的规定。
1998年2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软件中心成立。
1998年2月
北京师大辅仁应用心理发展中心成立。
1998年2月
中国生物多样性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的领导以及国务院三峡办公室的有关同志出席会议。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十几所院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1998年2月
美国西密西根州立大学健康与人类服务学院副院长James Leja(李亚俊)博士应邀来我校教育系和特殊教育研究中心讲学。
1998年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林洪任外语系党总支书记,胡俊任党总支副书记;刘利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刘昌明任资环学院院长;郑学安任数学系系主任,曾文艺、罗运伦、李乃凤任数学系系副主任;郇中丹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刘象愚任中文系系主任,郭英德、李正荣、闫苹、刘勇任中文系系副主任;张奇伟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林凡任外事处副处长。
1998年2月
党委组织部举办教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1998年3月
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第九届会议在北京召开。我校参加全国人大的代表为许嘉璐(副委员长)、陆善镇、何香涛;全国政协委员为启功(常委)、袁贵仁、方福康、张厚粲、吴英辅、庞丽娟。
1998年3月
我校物理系胡岗教授被评为1996年度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98年3月
学前教育研究中心成立。
1998年3月
章太炎黄侃研究中心成立。
1998年3月
社会科学处荣获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优秀资助著作组织奖。
1998年3月
女教职工委员会和女教授联谊会举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妇女问题研讨会。
1998年3月
女教职工委员会和女教授联谊会举行“当代知识女性的奋斗与追求——走出《繁花絮语》”对话交流会。
1998年3月
校团委和学生会举办“盛中国小提琴演奏会”。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先生携其夫人赖田裕子等一行7人应邀为师生们演出。
1998年3月
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
1998年3月
学校产业办、产业总支、产业总公司联合召开校办工厂表彰会。表彰产业系统印刷厂、机电厂、光电仪器厂、化工厂、司南仪器厂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和上交利税。
1998年3月
我校1995级大专二年级共800余名同学到红十字血液中心参加无偿献血,成为我国第一批全民无偿献血者。
1998年3月
九三学社北师大基层委员会成立大会举行。
1998年3月
“校史党史资料征集室”更名为“校史研究室”。
1998年3月
为落实李岚清同志关于“加强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的指示精神,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召开有关专家会议,决定由部分高校承担该研究课题。我校历史系教授龚书铎被聘为课题组顾问。我校承担该课题中“汉代文学与文化”、“元代文学与文化”、“明清小说与文化”3个子课题,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中文系、历史系、古籍所及社科处的学者专家组成。
1998年3月
市教育纪工委来我校检查1997年查办案件的工作。
1998年3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全国政协贵宾厅举行“钟敬文先生九旬晋六大寿暨《人世文丛》出版”座谈会。
1998年3月
英国英语教材专家、我国高中英语新教材的英方主编C.杰克斯来到我校外语系和英语专业教师进行合作研究。
1998年3月
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理学博士刘宇文先生应我校生物系的邀请来校讲学。
1998年3月
校团委主办“名师讲坛”系列活动。中文系教授启功先生担任首讲,题目为《古典文学》。
1998年3月
校党委宣传部、《生物学通报》编委会和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在我校举办了“毒品预防教育讲座”。
1998年3月
16所高校统战部部长和侨联主席参加的首次片会在我校召开。
1998年3月
教育系和台湾人格建构工程学研究基金会在我校举行了“海峡两岸儿童人格建构研讨会”。国家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李海绩、我校校长陆善镇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1998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刘沪任第一附属中学校长;朱文祥任化学系副系主任。
1998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杨世文任马列所党总支书记,文晓灵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8年4月
校纪监委办公室对各院系所副处以上现职干部进行《干部廉洁从政应知试题》开卷考试。
1998年4月
奥地利外交部副部长、文化政策司司长莫尼卡·卡丽斯塔博士来访,校长陆善镇、副校长王英杰会见了来宾。双方就我校与奥地利高等院校在经济学、艺术教育和信息交流领域进行合作作了交流。
1998年4月
我校举行邱季端先生捐资助教仪式。
1998年4月
教务处、法政所邀请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证券报》顾问任正德为学生举办“亚洲金融危机”专题报告。
1998年4月
为实施北京市教育工会开展的“烛光工程”,校工会组织教职工向房山区南窖乡中心小学捐赠图书3000余册。
1998年4月
学校召开校园文明建设工作大会表彰奖励1997年度校园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党委书记袁贵仁,副书记吴志功、刘木春,副校长谢维和等出席会议。
1998年4月
受教育部城市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委托,我校系统科学系承办的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干部研修班在我校举办。
1998年4月
澳大利亚汉学家、阿德雷德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部副主任华安德教授访问我校。
1998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王亚明任继续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
1998年4月
亚洲教育文化研究中心和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蒙台梭利教师培训计划”启动仪式及“蒙台梭利在中国”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副校长王英杰等到会祝贺。
1998年4月
校工会举办教职工第八套广播操比赛。外事处、幼儿园、二附中等10个部门获得优胜奖。
1998年4月
由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华语教学出版社主办的外国学生汉语作文比赛颁奖会在我校举行。
1998年4月
第19期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开班。党校校长周之良、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刘木春等参加开班仪式。
1998年4月
学校第二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审议了十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章程》,选举了新一届学生委员会,数学系学生张绍武当选为学生会主席。
1998年4月
继续教育学院召开成人教育工作会议。
1998年4月
校党委组织总支书记、直属支部书记、党委各部部长赴西柏坡参观学习。
1998年4月
我校举行第十一届退休教职工春季运动会。
1998年4月
第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以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主会场。
1998年4月
学校举行教职工田径运动会。来自45个部门工会的1150名教职工参加了本届运动会。
1998年4月
“数学教育·数学史·数学文化史·信息科学”国际会议在我校召开。来自日本、加拿大以及全国各地代表9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史和数学教育手段,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1998年4月
根据学校党政联席会议的决定,本科生教学巡视组成立。首批聘任的巡视组专家成员是:韩兆琦、黄安年、陈达星、梁绍荣、武吉华、田荷珍。
1998年4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建立分析测试中心直属党支部,谢孟侠任直属党支部书记;乔志宏任心理学系党总支副书记。
1998年5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召开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评审会议,其中地学和数学两学科评审会在我校举行。
1998年5月
我校召开“教改立项工作暨教育教学奖颁奖会”。由校领导向获得宝钢教育奖、曾宪梓教师奖、1997年教学成果奖、科技进步教材奖的教师颁发了获奖证书。
1998年5月
全国高校文科科研工作会议召开,我校文科科研管理工作受到表扬。
1998年5月
学校组织10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18项青年干部基金项目课题进行结题评审,其中16项课题予以通过。
1998年5月
外语系设立“钱瑗英语专业助研基金”,用于资助研究生开展研究活动。
1998年5月
数学系设立“周先银青年数学奖”。该奖由数学系毕业生、旅美华人张福振博士倡议并捐款、筹款设立的,以奖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周先银为数学系副教授,是我国培养的青年概率学专家,病逝时年仅32岁。
1998年5月
应校图书馆和中文系的邀请,著名作家毕淑敏到我校作题为《文学与人生》的专家讲座。
1998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胡景浩任国有资产办公室主任;王学斌任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兼);王章维任马列所所长;刘建和、刘小林、王瑞华任马列所副所长;王蔷任外语系系主任;武尊民、张冰任外语系系副主任。
1998年5月
我校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建立校际关系。
1998年5月
教育部部属高校师培中心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会议主题是贯彻落实原国家教委“关于开展高师(高校)师培中心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以评估工作为动力,全面推动高校师资培训工作和培训工作三级网络体系建设。
1998年5月
党委组织部召开会议,对申请结项的1997年度管理干部基金(A类)进行总结评审,批准16项,其中优秀研究成果3项。
1998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成国志增补为校工会副主席。
1998年5月
我校脑与认知科学中心成立。该中心为校级跨学科研究机构,由心理系、数学系、电子系、生物系、化学系等系所的部分专家学者联合组成。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化学系教授、工程院院士刘伯里,心理学系彭聃龄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中心将开展对脑功能的综合研究,并致力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1998年5月
第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闭幕。《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获最佳故事片奖;张扬获最佳导演奖;王学圻获最佳男演员奖;艾丽娅获最佳女演员奖;《爱情麻辣烫》荣获最佳观赏效果奖;《太阳鸟》获艺术创新奖;《周恩来外交风云》获最佳纪录片奖。此外,影片《背起爸爸上学》、《超导》获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大进军:南线大追歼》、《红河谷》获电影节组委会特别奖。“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影片”是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男女明星”分别是葛优、宁静。
1998年5月
我校与房山区合作办学及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中成立大会在房山区举行。
1998年5月
我校心理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香港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测量分会共同举办了有关“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及其在心理与教育测量中的作用。
1998年5月
我校动员全校师生开展救助贫困母亲活动。本次活动全校共收到捐款17305.70元,名列北太平庄地区第一名。
1998年5月
校园计算机网通过CERNET验收。
1998年5月
我校获评北京市“节约用水先进单位”。
1998年5月
与首都医科大学合作办学协议书签字仪式在我校举行。参加签字仪式的有市长助理、市教委主任、我校党委书记袁贵仁等领导。我校校长陆善镇、首医大校长徐群渊分别代表两校在协议书上签字。
1998年5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院教授,著名病理地理学及资源地理学专家谌谟美女士在资环系作题为《病理地理学的新进展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和阿拉斯加健康的生态系统》的学术讲座。
1998年5月
学校召开1998年外事工作会议。校长陆善镇出席大会并讲话。副校长王英杰在会上作了题为《北师大外事工作的97回顾与98展望》的报告。
1998年5月
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领导到我校举行座谈会,检查我校“九五”期间获准立项的9部国家重点教材和9部部级重点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情况。
1998年5月
中国共产党员、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我校古籍所教授刘乃和因病去世,享年80岁。
1998年5月
党委宣传部会同哲学系党总支联合举行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专场报告会。校延安精神研究会同老干部处联合举行座谈会纪念《论持久战》发表60周年。
1998年5月
我校聘请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美籍华人曾满超先生为客座教授。曾满超教授在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学等研究领域有很高造诣,是西方教育经济学激进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998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北京师范大学系所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暂行规定》通过;康富安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
1998年5月
我校获北京高校田径运动会甲组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团体总分第五名。
1998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左明雪任生物系系主任,张正旺、高文臣、武爱任生物系副系主任;顾定倩任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孙魁明任图书馆副馆长(兼);刘大禾任物理系系副主任。
1998年5月
历史系、史学所举行座谈会,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
1998年5月
北京师范大学蒙台梭利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蒙台梭利教师培训中心成立。霍力岩任中心主任、张澜任副主任。
1998年5月
北京市教育系统“钟声杯”中国象棋围棋比赛在我校举行。我校摘取围棋团体桂冠。
1998年5月
美国Thompson Hugh Lee教授访问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作了题为《中美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招生管理:增加入学和保证质量》的学术报告。
1998年5月
校工会举办了青年教师赛歌会。
1998年6月
我校举办第五届“心理健康月”活动。6月2日起,我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系学生会为学生举办了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活动。还举办了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
1998年6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6次全体会议通过我校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和生物学学科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这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体会议还批准我校新增列或调整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它们是金融学、音乐学、微生物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核技术及应用、行政管理。我校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9个学科门类,29个一级学科。除5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外,我校还有17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权,53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权。1998年,我校开始较大规模地招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998年6月
我校发展心理研究所的脑功能研究新技术——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简称脑ET)经过三个月的基础准备和常模测试,正式投入使用。
1998年6月
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和教育部条件装备司在北京召开“24种外语教辅刊物”1997年度质量检查报告会,我校外语系《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受到表彰。
1998年6月
数学系的王伯英教授到美国Madison参加第七届国际线性代数学会会议。
1998年6月
校党委宣传部邀请中联部高级研究员俞邃为全校教职工作国际形势报告。
1998年6月
档案馆举办宣传《档案法》展览。
1998年6月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96—750)03、04专题出版前审定验收会在我校召开。由我校化学系田荷珍教授主持完成的《元素家族荟萃》(初中、高中版)与《微观世界集锦·探秘》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鉴定。
1998年6月
中宣部、教育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座谈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的重点图书《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分送给了中央领导同志及与会代表。
1998年6月
学校党委常委会通过《关于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的若干意见》,要求把《纲要》纳入学习计划,组织干部、党员认真学习,在学习中密切联系实际,促进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1998年6月
我校第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举行。校长陆善镇,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副校长谢维和、郑师渠出席会议。共评出著作类、论文类、研究咨询报告类和软件音像类四大类一、二等奖共83项。
1998年6月
我校经济学院和出版社联合举办庆祝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我校经济学院教授陶大镛从事学术活动60周年暨《陶大镛文集》(世界经济卷)出版学术座谈会。
1998年6月
比利时荷兰语区教育部VVOB官员访问我校。
1998年6月
校党委举行教学改革情况通报、听取意见建议座谈会。在我校工作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民主党派各级领导及校侨联会、港澳台联谊会负责人近20位专家教授出席了会议。
1998年6月
我校举行授予曾宪梓先生名誉教授仪式。
1998年6月
教育部决定成立教育部远程教育规划专家组,我校何克抗教授任专家组成员。
1998年6月
北京市人大代表一行25人来我校检查贯彻落实《北京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条例》的情况。
1998年6月
学校教代会三届三次会议召开。会议对三届二次会议以来教代会的工作进行总结;听取学校有关领导关于我校建房和售房工作情况的报告;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学科建设和百年校庆的筹备等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征集代表提案。
1998年6月
学校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7周年大会。大会由党委副书记吴志功主持。党委副书记范国英代表学校宣布表彰决定,授予历史系党总支、第二附属中学党总支“先进党总支”称号;授予历史系史学所党支部、教育管理学院教师党支部等14个党支部“先进党支部”称号;授予刘伯里、张宏毅等86位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86名新党员面对党旗宣誓。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作重要讲话。
1998年7月
教育部主编的《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一书由我校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
1998年7月
在全国教育系统审计工作会上,我校审计部门被评为“先进审计机构”。
1998年7月
学校举行199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共有1254名毕业生参加。校长陆善镇等领导出席仪式。典礼上表彰了北京支边学生、高校优秀学生及各类获奖集体和个人。
1998年7月
数学系教授陈木法到俄罗斯莫斯科参加粒子系统的国际合作研究。
1998年7月
1996年度科技论文奖励工作圆满结束。1996年度我校被SCI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低能所杨洪流(第二作者黄祖洽)、化学系方德彩(第二作者傅孝愿)、低能所张书东(第二作者黄祖洽)、物理系陈澍(第二作者杨展如)(各3篇);被EI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化学系金林培(2篇);被ISTP收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数学系陈木法、环科所王飞(各2篇);SCI引证次数(他引)居全校前五名的作者分别是物理系胡岗(14次)、物理系屈支林(13次)、低能所丁鄂江(5次)、低能所杨洪流和物理系谢发根(并列,各4次)。在12个获论文奖励的单位中获奖金额最多的单位是物理系(26000元),获奖金额最多的作者是低能所杨洪流(3700元)。
1998年7月
1998年,我校共有173人晋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其中评出正高级职称37人,副高级职称81人,中级职称55人。
1998年7月
学校举行1998届研究生毕业暨学位授予典礼,共有556名毕业生参加,其中硕士452人、博士104人。学校领导及导师参加了典礼。
1998年7月
学校召开档案工作负责人会议,对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清理积存文件材料工作进行了动员。
1998年7月
继续教育学院代表我校开展了对口支援重庆市巫山县英语教育工作。
1998年7月
我校召开修订本科教学计划工作研讨会。校长陆善镇、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谢维和、郑师渠和各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及部分教师、学生代表出席了会议。校长陆善镇讲话,强调修订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意义,要求各系的领导要亲自抓好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副校长谢维和要求做好此次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修订教学计划要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使教学计划的修订本身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活动。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就大学生素质教育、“两课”的设置与修订、本科教学计划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讲话。
1998年7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邸明杰任教育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程凤春任党总支副书记;周尚意任资环学院党总支书记,郝冰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8年7月
我校接待了香港普通话教师赴京进修团。
1998年7月
由我校师培中心与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联合举办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高级研讨班举行。
1998年7月
资环系朱启疆教授到美国参加林火蔓延的自适应混合模型及其计算机模拟项目活动。
1998年8月
我校举办“超新星和超新星遗迹”国际会议。
1998年8月
生物系郑光美教授和张正旺副教授赴南非参加第22届国际鸟类学大会。
1998年8月
由教职工自愿发起、校工会具体组织实施的“抗洪赈灾”捐款活动,两天累计共捐417115.41元。
1998年8月
我校召开以“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支部建设”为主题暑期党建研讨会。
1998年8月
我校历史系党总支荣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胡俊、学生处处长刘淑玲、二附中曹宜嘉获得“北京市教育系统德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8年8月
我校学生工作研讨会在房山举行。党委副书记吴志功部署了下一学期的学生工作,明确了近期学生工作部门的首要任务是做好迎新工作,关心照顾1998年洪灾地区的学生。
1998年8月
生物系崔宗杰教授赴日本东京参加受体依赖性钙通道在胰腺腺泡细胞分泌中的作用和分类的国际合作研究。
1998年8月
由教育部师范司主办、我校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承办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召开。与会代表围绕着二十一世纪中小学师资素质和培养模式;未来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专业结构、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手段及方法的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的评价与质量保证机制和高等师范教育体制的改革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广泛的交流。
1998年8月
香港著名企业家田家炳先生捐助500万元修建的田家炳艺术教育书院奠基。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师范司司长马立、港澳台办主任李海绩、北京市有关领导及文艺界人士参加了奠基奠礼。我校聘任田家炳先生为荣誉教授、田家炳艺术教育书院荣誉院长。
1998年8月
数学系张英伯教授到德国参加第9届代数表示论国际会议。
1998年9月
数学系孙永生教授赴俄罗斯莫斯科参加多元逼近和粒子方程近似解的信息复杂性的国际合作研究。
1998年9月
由我校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主持的国家级重点课题“教育与发展——教师素质提高与学生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课题研讨暨表彰会在中共中央党校召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发来贺信。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郝克明主任、基础教育司李连宁司长、原国家教委副总督学陈德珍先生、我校副校长郑师渠教授出席了大会。
1998年9月
由资源科学研究所主持实施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生态环境建设、高效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策研讨会暨把乌盟建成北方草食性家畜生产与加工基地论证会”在我校召开。
1998年9月
我校参赛选手在199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北京赛区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我校同时荣获北京赛区竞赛组织工作奖。
1998年9月
我校生物系1985届毕业生、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王晓东博士应邀回我校访问,同时被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1998年9月
学校召开新学期中层干部会。校长陆善镇提出“抓重点,抓薄弱环节,做好教职工关心的几项工作”的基本工作方针。党委书记袁贵仁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学校各级领导干部排除干扰,扎实工作,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大事,把学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998年9月
市委教育工委“学习周恩来高尚品格,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市教工委副书记夏强、我校党委副书记刘木春参加会议并分别讲话。
1998年9月
1998级外国留学生开学典礼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的近300名新生参加典礼。
1998年9月
化学系苗玉斌赴意大利参加第五届国际锝化学与核药物会议。
1998年9月
1998级本科生、研究生开学典礼分别举行。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黄祖洽院士代表研究生导师发言,勉励学生要在“学、问、思、辩、行”5个字上下工夫。本年度招收本科生1477人、研究生79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4人,外国及港澳台研究生40人。
1998年9月
我校举行庆祝教师节表彰大会,表彰我校获得励耘奖、“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称号和满30年教龄的教师及获得“高校师德建设优秀群体”称号的单位。
1998年9月
经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我校成立百年校庆丛书编辑委员会。
1998年9月
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H.G.梅勒博士来校作题为《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演讲。
1998年9月
我校举办张厚粲先生从教50周年纪念活动。
1998年9月
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天普尔大学荣誉教授牛满江先生应邀来我校访问。
1998年9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江源任资源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8年9月
生物系邱全胜副教授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参加脱水素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及其对质膜结构功能的影响的国际合作研究。
1998年9月
我校举行元代文化学术国际研讨会。
1998年9月
图书馆与太极公司签订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网络系统合同》,我校局域网建设工程正式拉开帷幕。
1998年9月
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我校资源科学研究所承办的“青海省暨黄河、长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骨干工程筛选论证会”在我校召开。
1998年9月
“艺术大师论坛”系列讲座拉开帷幕。“艺术大师论坛”历时4个月,每月举办两次。
1998年9月
越南国家社会与人文科学中心民俗文化研究所3位研究人员来我校访问。
1998年9月
我校召开1998年暑期社会实践总结大会。青年部共组织了5支社会实践队分赴贵州、河北、内蒙古和北京郊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1998年9月
教育管理学院与比利时荷兰语区教育部(VVOB)关于学校管理干部培训的教育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1998年10月
教育部主办的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揭晓,我校16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获奖成果总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五。
1998年10月
1997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揭晓。SCI收录我校论文首次超过百篇,居高校第13位。
1998年10月
著名的土壤地理学专家、莫斯科大学地理学系G.A.Larionov教授应资环系系主任刘宝元教授的邀请,来我校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
1998年10月
我校第三次校友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戴家干当选为秘书长。校友会会长启功先生发表讲话。党委书记袁贵仁、校长陆善镇、副校长郑君礼到会祝贺。
1998年10月
教科所举行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跨世纪思考学术研讨会。
1998年10月
教务处举办人文社会科学名家系列讲座,聘请资深教授及学术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授作专题演讲,每周一讲。历史系教授瞿林东担任首讲,题目为“传统史学与未来社会”。
1998年10月
亚洲比较教育学会第二届年会在我校召开,主题是“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
1998年10月
瑞士伯尼尔大学化学与生物系教授、有机化学家R.Keese访问我校化学系并作学术报告。
1998年10月
全军抗洪抢险英模事迹报告团到我校进行巡回报告。
1998年10月
低能所丁训良赴日本东京参加中日 “原子级表征”讨论会。
1998年10月
数学系保继光赴意大利参加ICTP线性数学研讨班。
1998年10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决定,伍新春任心理学系党总支书记;邹红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刘利任党总支副书记;李萍任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于然任党总支副书记。
1998年10月
应“艺术大师论坛”的邀请,著名京剧大师袁世海来我校作讲座。
1998年10月
我校《百年校庆丛书》编委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启动丛书编辑工作。
1998年10月
校宣传部召集我校部分理论专家、部分学院系所领导学习和研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998年10月
应我校化学系邀请,法国科学院院士、巴黎大学Orsay分子化学研究所选择性有机反应实验室H.Kagan教授来我校访问,并作题为《二碘化钐化学的现状与展望》的学术报告。
1998年10月
数学系举行纪念傅种孙先生百年诞辰大会。大会由《数学通报》杂志主编刘绍学教授主持,校长陆善镇、副校长谢维和出席并讲话。
1998年10月
美国休斯顿大学哲学系主任安妮·雅可布森教授到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双方就美国哲学系的运作和课程设置情况、中国哲学和文化对美国文化的影响、美国哲学界目前所讨论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1998年10月
我校师资培训中心主持召开了进修教师工作会议。1999—2000学年度,国家教育部下达我校接收400名进修教师的培训任务,我校仍然以接受国内访问学者和举办高级研讨班为主,以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高校骨干教师为培训工作重点,同时继续举办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
1998年10月
天文系教授李宗伟到美国参加超新星观测与研究项目活动。
1998年10月
实验小学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庆祝建校40周年。
1998年11月
学校对院、系、所主任助理、所长助理的任免和管理进行了改革。不再列入副处级编制,不再由学校统一管理和任免。其任免由学院、系、所研究决定后报组织部备案,组织部予以批复。
1998年11月
我校召开教育实习总结大会,副校长谢维和出席大会并讲话。大会对优秀实习生进行了表彰,共有80名同学获得了“优秀实习生”的称号。
1998年11月
后勤响应学校倡议设立“世范”助学金。资助对象为师范专业的贫困生,每年资助25人,每人每年1200元。
1998年11月
我校10名青年教师、研究生参加科学技术部与团中央联合组织的“98科技扶贫青年知识分子促进活动”。
1998年11月
我校出版科学研究所成立。
1998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胡乃非任化学系系主任,贾海顺、马思渝、刘正平任副系主任;林邦钧任文科学报编辑部主任;冯文荣任经济学院副院长。
1998年11月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和我校联合天文研究基地签字仪式举行。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台长艾国祥院士、我校校长陆善镇教授以及物理系、天文系的领导和学术带头人出席了仪式。
1998年11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刘大椿教授来我校作题为《知识经济的挑战与回应》的讲座。
1998年11月
我校召开第7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总结暨颁奖大会。
1998年11月
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我校中文系教授、96岁高龄的钟敬文先生作题为《谈读书》的学术报告。
1998年11月
青年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摆渡人生——女大学生青春快乐谈心会”举行。谈心会由著名德育专家周之良教授主持,并邀请著名作家毕淑敏和《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主编陆小娅担任嘉宾。
1998年11月
由我校大学生话剧团、北京大学生戏剧团联合演出的九场话剧《爱的牺牲》正式公演。该剧由艺术系黄会林、绍武编剧,人民艺术剧院顾威导演执导。
1998年11月
由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鉴定会召开。
1998年11月
1998年“宝钢教育奖”揭晓,我校王宁教授获优秀教师特别奖,刘来福、梁竹健、刘焱、曾泳淮获优秀教师奖,胡永健、王晖等14名学生获得优秀学生奖。
1998年11月
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组织承办的教育部直属44所高校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协作会1998年年会在我校召开。教育部高教司司长钟秉林,学生司司长瞿振元,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郑富芝和我校副校长郑师渠等参加了会议。
1998年11月
在第二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我校中文系孙银新获文史类A组一等奖,外语系杨爽获外语类一等奖,心理系姜涛获理工类A组二等奖;校工会获优秀组织奖。
1998年11月
我校资源科学研究所和教育部环境演变和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主办“第一届中日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来自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日本风险协会、美国风险协会的负责人到会。
1998年11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劳凯声任教育系系主任;郑新蓉、肖非、李淑英任系副主任。戴汝为任信息科学学院院长;沈复兴任常务副院长;师书恩、姚力、黄荣怀任副院长。
1998年11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发展服务中心成立。
1998年11月
京、津、东北地区部属高等学校教育审计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研讨会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教育审计工作、财务预决算审计及基建项目等进行探讨。
1998年11月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乌克兰、希腊、日本及我国的代表出席了会议。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O.B.苏霍姆林斯卡娅,国际苏霍姆林斯基协会会长、希腊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的弗兰格斯教授到会作专题报告。
1998年11月
1997—1998年度学生表彰大会举行。校长陆善镇、副校长谢维和、党委副书记吴志功等出席大会。大会表彰了6个北京市先进集体和15名市级三好学生,16名励耘奖学金获得者,11名宝钢奖学金获得者,10名菲律宾奖学金获得者,20名唐氏奖学金获得者,1262名专业奖学金获得者,先进集体和集体单项奖共计98个。
1998年11月
“大学出版事业二十年座谈会”在我校举行,校长陆善镇出席并致辞。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署的有关领导和负责同志出席座谈会。
1998年11月
我校与北大等7所院校联合举办纪念《世界人权宣言》50周年学术研讨会。
1998年12月
我校科技处、产业办及光电仪器厂、司南仪器厂和出版社联合组团参加了“澳门98高新科技与发明博览会”。
1998年12月
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日本民俗学会主席福田先生应我校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的邀请在我校作学术讲座。
1998年12月
日本及亚洲辐射固定化协会主席田畑米穗应化学系的邀请对我校进行访问。
1998年12月
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多幡达夫教授、日本东京大学胜村庸介教授访问了我校化学系和低能所。
1998年12月
美国基特峰国家天文台台长Richard Green教授来我校访问。
1998年12月
学校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学生处处长刘淑玲同志全面总结了我校199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讨论并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九九本专科生就业办法》。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同志出席会议。
1998年12月
我校出版社出版的《科海漫游丛书》获中国图书奖。
1998年12月
我校获得1998年度“北京爱国卫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998年12月
师培中心设立“未来园丁”助学金,用于资助特困生。
1998年12月
我校与香港中文大学第五届“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评选结果揭晓。本届论文奖获得者共13人:青年教师朱旭东、项贤明2人;博士研究生尹力、杜育红等7人;硕士研究生孟雅君等4人。
1998年12月
我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6项、经费902.3万元。其中面上项目22项、279.3万元;重点主持项目2项、155万元;参加重点项目4项、49万元;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90万元;专项基金1项、90万元;参加主持重大项目1项;主持重大项目二级课题3项、232万元和主持重大课题四级课题1项、7万元。
1998年12月
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正式启动。
1998年12月
我校共有8项基础研究成果获得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数学系陈木法教授主持完成的“跳过程、粒子系统与特征值估计”和物理系胡岗教授主持完成的“混沌和时空混沌的控制与同步及非线性时空系统对注入信号的响应”分别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数学系惠昌常教授主持完成的“拟遗传代数理论”、生物系郑光美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学驯养繁殖研究”、生物系左雪明教授主持完成的“鸟类控制发声练习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资源所伍永秋副教授与北京大学合作完成的“青藏高原区晚新时代以来岩溶夷平面与隆升过程研究”分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生物系魏群教授主持完成的“钙调神经磷酸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以及物理系史天一教授与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高能物理所和北京天文台等单位合作完成的“脉冲星辐射线联过程和代参数的研究”分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12月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5周年,由我校党委宣传部主办的首都大学生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于1998年岁末在我校举行。清华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等首都十余所高校的同学与我校学生联袂演出。中宣部和市委宣传部的有关领导、著名导演邓在军夫妇、著名导演谢飞等嘉宾以及校党委副书记刘木春等领导莅临晚会。
1998年12月
宣传部着手实施了两项工程,一是宣传硬件的更新,为我校2000多用户安装了新的电视网络,二是建立网络新闻系统,《师大周报》上网试运行。
1998年12月
我校获1998年度“首都文明单位”称号。
1998年12月
我校获“北京市公费医疗管理先进单位”称号。获“北京市献血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998年12月
校工会获“北京市教育工会财务竞赛”一等奖。获“北京市教育工会经审工作”一等奖。
1998年12月
徐汝梅教授获1997年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并将获得的奖金5000元全部捐给生物系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会。
1998年12月
数学系蒋人壁获“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1998年12月
我校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暨恢复研究生教育20周年”纪念会。国务院学位办综合处处长孙也刚到会,校长陆善镇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发来贺信,顾明远教授为本次会议题词。
1998年12月
我校信息科学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
1998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徐汝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崇浩(兼)、张正旺、刘恩山任副院长。
1998年12月
私立教育产业集团南洋集团总裁任靖玺先生到我校教育系参加题为《学者与企业家的对话》的座谈会。
1998年12月
我校召开“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暨第二届邓小平理论研讨会”。会议由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光耀主持,校长陆善镇和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周之良分别讲话。市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尹栋年、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阚延河应邀出席会议。出席会议的校领导还有党委副书记刘木春,副校长郑君礼、杨展如、郑师渠等。全校中层干部、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全体教授参加了会议。
1998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建立信息科学学院党总支,撤销电子学系党总支和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系党总支,师书恩任信息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贾卫民任副书记;张永安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张改莲、汪辉亮任副书记。
1998年12月
越南教育科研考察团来我校访问。
1998年12月
教育部主办,我校社会科学处承办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讨会”召开。教育部部长兼党组书记陈至立、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教育部党组成员陈文博、北京市教委主任袁贵仁等领导出席了大会。周远清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带入21世纪》的报告。
1998年12月
中文系杨利慧(女)副教授、物理系漆安慎教授、党校办主任唐伟教授当选海淀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8年12月
机关改革调研小组成立。
1998年12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陈燕峰任财务处副处长。
1998年12月
校领导向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校医院、锅炉房、动力科和保卫处的同志祝贺新年,并慰问了校门执勤保安和电梯值班人员。
1998年12月
校领导来到由校团委主办、研究生会和学生会承办的新年联欢晚会现场,和同学们共度元旦佳节。
1998年12月
校党委宣传部、校工会、校团委联合邀请中国评剧二团到校为师生演出了重排的传统剧目《杨乃武与小白菜》。
1999年1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教授颜一鸣主持的“整体X光透镜的研制及其应用”荣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1月
“朱智贤学术思想研讨暨朱智贤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基金成立大会”召开。党委副书记刘木春,副校长郑师渠、谢维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张侃教授、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郭永福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长陈永明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吕达教授及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我校心理系和发展心理研究所的专家,朱智贤教授的家属近200人出席大会。
1999年1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通报了在建项目的进展情况;研究了文博馆筹建事宜;讨论了住房建设规划;通报了1998年度财务收支状况;讨论通过了部分单位拖欠校内津贴费用的处理办法。
1999年1月
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暨北京市辐射中心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校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副校长杨展如等出席庆祝会。
1999年1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下学期的工作要点;听取了北京市希望与我校合作办中师的情况介绍;讨论了住房分配、科技楼搬迁等问题;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决定了干部任免工作。
1999年1月
校友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新春团拜会召开。我校校长陆善镇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校友会秘书长戴家干主持,校友会会长启功教授向老志诚、杜润生、赵擎寰、霍懋征、戴爱莲等颁发了“校友会顾问”荣誉聘书。
1999年2月
教育部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我校举办“中国资源、环境与灾害学”、“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等9个高级研讨班。
1999年2月
春节前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至立,副部长周远清一行来到钟敬文、启功、陶大镛、白寿彝等著名教授家中,给老教授们拜年。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延东等也在春节前先后看望了钟敬文教授。
1999年2月
春节前夕,袁贵仁书记、陆善镇校长等全体校领导分别看望了王梓坤、钟敬文、启功、陶大镛、黄祖洽、孙儒泳、刘伯里等院士、知名教授和部分离休老干部。
1999年2月
春节前,学校84户教师迁入了改造一新的四合院东楼、西楼。该工程自去年10月初开始动工,1月中旬竣工并交付使用。
1999年3月
中国科学院编纂的《1999科学发展报告》统计结果显示,1997年度我校数学学科的科技论文篇数在全国位居前列。其中,SCI收录论文19篇,与吉林大学、中科院应用数学所、南京大学并列第四;CSCD收录论文66篇,与南京大学并列第二。
1999年3月
学校举办“飞扬的青春”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节。
1999年3月
校工会、女教职工委员会举办了庆祝三八妇女节拔河比赛,来自33个单位的36支代表队近400名女教工参加了比赛。
1999年3月
为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北京爱乐女乐团应邀为我校广大女教工举行专场音乐会。
1999年3月
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及获奖代表座谈会在我校召开。我校有24项成果获奖,获奖总数位居第三。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4项。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龙新民,我校副校长郑师渠出席会议。
1999年3月
我校和无锡市政府签订共建无锡教育学院的意向书。校长陆善镇、副校长郑君礼、校长助理姜璐等出席签约仪式。
1999年3月
学校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我校1300多名毕业生以及数百名来自外校的毕业生参加应聘。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王路江、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及北京市教委学生处的有关负责人出席招聘会。
1999年3月
心理咨询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通“雪绒花”心理帮助热线。
1999年3月
学校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教育研究中心,挂靠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1999年3月
中文系举办“钟敬文教授九七华诞学术研讨会”,为钟敬文先生祝寿并庆贺他主编的《民俗学概论》出版,该书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部民俗学教科书。钟敬文、郭预衡、郭志刚、刘象愚、童庆炳、赵仁珪、王富仁等教授与近百名中文系师生参加研讨会。
1999年3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审查了延聘人员名单;讨论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理科科研立项奖励办法》、《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出版社工作的若干规定》等文件;讨论了《基础教育信息服务网可行性研究报告》;传达了教育部基建工作会议精神。
1999年3月
北京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培训中心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培训中心。
1999年3月
挪威教育、科研与宗教事务大臣永·利勒通先生率挪威教育代表团访问我校。校长陆善镇会见了来宾。
1999年4月
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颜一鸣教授荣获“首都劳动奖章”。
1999年4月
我校10名研究生荣获美国IET教育基金会1999年奖学金,他们是:李富友(化学系97博)、钟伟(经济学院97博)、邹吉忠(哲学系97博)、刘立新(资源所97博)、王烜(环科所97博)、董新宇(艺术系96博)、张昭君(历史系96博)、周文玖(史学所96博)、武法提(电子系96博)、马芙蓉(低能所96硕)。
1999年4月
陆善镇校长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传达了市委和市教工委关于稳定工作的会议精神;讨论了同北京市教委合作举办初等教育学院事宜;讨论了顾明远先生就加强学科教学法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汇报了部分教师座谈会的情况和《1999年度教师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讨论通过了出版社社长等干部任命工作。
1999年4月
学校与新加坡管理学院正式签署协定,合作开展“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课程”项目。副校长郑师渠赴新加坡出席了签字仪式和开学典礼。
1999年4月
第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电影节以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主会场,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18所高校为分会场,分别举办1998—1999年度优秀国产影片展映和评奖活动。
1999年4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会见韩国全北大学校长申铁淳、教务长殷茂一一行,双方就开展合作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999年4月
教育部师范司“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期检查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师范司司长马立到会并作报告。
1999年4月
学校举行春季田径运动会。
1999年4月
副校长杨展如会见来访的越南河内大学附属外语大学校长阮文利一行,双方就进一步发展友好交流关系进行了探讨。
1999年4月
学校举行“祝贺白寿彝教授90华诞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来自中央统战部、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宗教局、民盟中央、国家民委、全国人大民委、全国政协民委、中国史学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回族协会、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以及著名学者季羡林、钟敬文、刘大年、王钟翰、何兹全、戴逸、田余庆、齐世荣、金冲及、蔡美彪等出席了大会。党委书记袁贵仁和校长陆善镇在庆祝会上致辞,对白寿彝先生的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全书出版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分别致信、致电或以其他方式向白寿彝教授表示祝贺。
1999年4月
哥伦比亚驻华大使罗德里格·戈鲁宾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电子学校》的讲座。
1999年4月
我校召开会议,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为白寿彝教授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发来的贺信精神。
1999年5月
第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闭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赵实、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王庚年、教育部体卫艺教司副司长杨力、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学勤等出席闭幕式,著名表演艺术家陶玉玲、王晓棠、于蓝等到会祝贺,参赛影片的主创人员代表和1000余名大学生参加了电影节的闭幕暨颁奖式。
1999年5月
我校举行“资源环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校长陆善镇出席会议并讲话。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就研究中心的发展方向作了指示。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陈述彭院士到会并讲话。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遥感中心、国家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以及我国遥感界的知名科学家参加了成立大会。
1999年5月
我校近2500名学生在得到市公安局批准后,在校团委和校学生会的组织下到美国驻华大使馆前进行了示威游行,为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使馆的暴行。
1999年5月
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原新华社驻美国分社社长周锡生来校作关于当前国际形势的报告。报告介绍了我国驻南使馆被炸的经过和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并阐述了科索沃问题的由来、南斯拉夫的局势和近年来的中美关系以及中央处理对美关系的政策及原则。
1999年5月
“纪念刘乃和教授座谈会”举行。副校长谢维和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校内外的知名学者及刘乃和先生的亲属、弟子参加会议。
1999年5月
我校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国庆50周年活动领导小组,吴志功任组长,唐伟任副组长。同时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国庆50周年活动指挥部,负责组织我校师生参加国庆游行和联欢活动。指挥部由吴志功任总指挥,田辉任副总指挥,魏国任联欢活动指挥,梁家峰任游行活动指挥,应中正任联欢活动中心表演区指挥。
1999年5月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迎接澳门回归,校工会、党委宣传部联合举办“我的祖国”教工歌咏比赛。党委书记袁贵仁,副书记吴志功、刘木春,副校长谢维和、郑君礼等出席。
1999年5月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受聘为我校顾问教授,并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科学技术与大学》的报告。校长陆善镇致欢迎辞并向杨振宁教授颁发了聘书。副校长杨展如主持报告会。启功先生、黄祖洽院士、王梓坤院士、孙儒泳院士、刘伯里院士与近千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1999年5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通报了对我校财务工作进行审计的初步结果;传达了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会议精神,并介绍了部分高校的改革经验;传达了教育部财务工作会议精神;传达了教育部党组、北京市委关于安全稳定工作的指示精神;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细则》;研究了主楼搬迁问题。
1999年6月
199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确定,我校有5个项目被批准资助。其中包括一般项目4项、青年项目1项。
1999年6月
外语系编写教材《职业高级中学英语(第一册)》荣获第八届全国教育图书展优秀图书奖。
1999年6月
我校主办、外语系主编的《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教育部组织的1998年全国外语教学辅导类期刊质量检测评估中被评为优秀期刊。
1999年6月
第三届白寿彝史学论著奖本科生奖颁奖暨学习白寿彝先生道德文章大会召开。40余名学生受到表彰。
1999年6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召开由学校党政领导组成的中心学习组学习讨论会。会议传达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收听了杨振宁教授《科学技术与大学》报告的录音,并进行讨论;讨论了我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1999年6月
学校和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遥感科学进展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高级研讨班。研讨班邀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宫鹏、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梁顺林等12名遥感科学界著名海外华人学者担任主讲,6位中科院院士担任顾问。
1999年6月
“香港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及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教育部社政司有关负责同志,香港大学副校长程介明以及兄弟院校的师生代表出席了会议。副校长王英杰出席会议并代表学校致辞。
1999年6月
以原国家教委正司级督学宗慎元为组长的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对我校师培中心进行了全面评估。专家组听取了副校长郑师渠代表学校所作的工作报告、师培中心常务副主任呼中陶代表师培中心所作的自评报告,分别召开了指导教师座谈会和进修教师座谈会。
1999年6月
“著名文学史家谭丕模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副校长郑师渠出席研讨会并发言。启功、李锐、舒芜、郭预衡等著名作家、学者以及谭先生的生前好友、同事、学生、亲属参加了会议。
1999年6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决定扩大招生规模的初步方案;研究决定了学生宿舍严重不足的解决办法;讨论了教学特聘岗实施以来的情况。
1999年6月
由学校党政领导组成的中心学习组学习讨论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1999年6月
学校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座谈会。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出席并讲话。学校机关部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座谈。
1999年6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汇报了修订本科生教学计划的情况和拟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教学特聘岗工作的补充规定》的有关情况,汇报了关于教学特聘岗实施的情况;讨论决定了干部任免;提出了推荐宝钢优秀教师奖特等奖人选的指导意见。
1999年6月
启功先生为师生作题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演讲。
1999年6月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谈松华应邀来校作学习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报告。学校各单位党政正副职干部、部门工会主席、民主党派负责人、党员代表、教授等近300人参加会议。
1999年6月
学校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8周年暨新党员宣誓大会。党委书记袁贵仁,副书记范国英、吴志功、刘木春,副校长郑君礼以及全体新党员和各总支、直属支部的党员代表近400人参加了大会。袁贵仁代表党委作了题为《树立改革创新精神,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的讲话。
1999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大学举行建校15周年庆祝会。校长陆善镇和老年大学名誉校长顾明远参加了会议并致贺辞。
1999年7月
我校在1999年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3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等16枚奖牌,位居北京高校第二名。
1999年7月
学校1999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圆满结束。本年共招收硕士生544人,博士生217人;港澳台硕士生6人、博士生2人;外国留学硕士生21人、博士生8人。
1999年7月
我校1997年度科技论文奖励工作结束。符合我校奖励规定的科技论文共25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3篇,EI收录论文11篇,ISTP收录论文6篇,BNUA(我校规定的A类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30篇。
1999年7月
我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成员、我校环境科学研究所赵俊琳教授赴北极探险考察前夕,校党委书记袁贵仁到赵俊琳教授家中看望并与他亲切话别。
1999年7月
学校举行1999届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校党委书记袁贵仁、校长陆善镇等校领导出席毕业典礼。
1999年7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有关机构改革的精神和部分院校机关改革的情况,汇报了我校现在的机关编制和人员状况,提出了我校机关改革的初步意见;汇报了我校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和发展文化教育产业、科技产业、资源产业和科技园区的意见;汇报了学校教师住宅、学生宿舍、教室、办公用房的现状与缺口,以及工程在建项目、拟建项目等有关情况;研究同意研究生院“关于集中培养厅局级教育领导干部攻读教育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的申请报告”;决定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中心”。
1999年7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会见美国克罗拉多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终身教授、IET教育基金创建人王逢旦博士一行。
1999年7月
校党委书记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汇报了我校1999年财务预算方案;汇报了我校明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和将要上报北京市学位办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五年(2000—2004年)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传达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专题会议精神。
1999年7月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吕福源代表教育部党组宣布了国务院、教育部关于我校校长换届调整的任免通知。国务院1999年7月7日决定,袁贵仁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免去陆善镇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职务。教育部人事司司长钱一呈、副司长李志军、北京市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尹栋年出席了会议。
1999年7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听取了我校1998年住房分配情况和1999年住房分配设想;听取了我校已上报教育部的扩大招生方案的有关情况;研究讨论了合作办学事宜。
1999年7月
暑期教代会、工会工作研讨会召开。
1999年8月
在日本福冈召开的国际分析、计算及其应用协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我校数学系杨大春教授荣获该协会颁发的“杰出研究贡献奖”。
1999年8月
学校召开暑期党建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第八次全国党建会精神,加强我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1999年8月
首届全国高校文科学报评优工作会议结束。我校文科学报在评选中名列第四,荣获“双十佳奖”。
1999年9月
由中文系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儿童文学教学研讨会”召开。副校长郑师渠、台湾台东师范学院校长方荣爵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高洪波发表讲话。钟敬文教授就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发展儿童文学的重大社会意义等发表演讲。
1999年9月
在教育部举办的1999年度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奖中,我校理科学报荣获一等奖,总得分为96.5分,名列第一。
1999年9月
在全国各族人民欢度中秋、喜迎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之际,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教工委常务副书记尹栋年,在我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等的陪同下,来到西三旗育新花园看望了91岁高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加入党组织的老党员杨凡。袁贵仁、范国英、郑君礼等还分别看望了聂菊荪、谢芳春、张刚等老领导。
1999年9月
中秋前夕,党委统战部邀请校内台属、侨属代表及近年与港澳台有过学术交往的部分教师、民主党派负责人举行座谈,共叙对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思念之情。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向到会教师祝贺节日,并通过他们向遭受地震灾害的台湾亲人表示慰问。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发表讲话。
1999年9月
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获奖名单公布,我校获五项奖励。顾诚的《南明史》、黄济的《教育哲学通论》、张美妮的《中国新时期幼儿文学大系》获正式奖;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顾明远的《教育大辞典》获提名奖。
1999年9月
我校龚书铎教授的《正确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获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1999年9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学校发展思路和新学期工作安排;决定新学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决定本学期完成机构改革工作。
1999年9月
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顾海良一行来校调研,听取我校关于申报第一批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工作的情况汇报。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副校长郑师渠、董奇、史培军出席汇报会,获准正式申报的比较教育研究所和发展心理研究所负责人汇报了各自的基本情况、改革举措、发展规划等。
1999年9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的陪同下看望了正在住院治疗的我校历史系教授、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
1999年9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专门听取了史培军副校长对学校科研工作的汇报。会议指出,全校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要确保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地位;要进一步对学校科研发展目标、各项指标以及配套措施进行论证。
1999年9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与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北京市副市长林文漪一行在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等陪同下考察了我校筒子楼改造工程,参观了青年教师的新居。
1999年9月
学校召开老中青教师代表座谈会,就学校改革和发展问题展开讨论。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参加座谈会并讲话。中科院院士王梓坤、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伯里等人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校党委副书记刘木春、副校长谢维和、党委常委白光耀出席了会议。
1999年9月
副校长郑师渠主持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就“加快学校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展开讨论。
1999年9月
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学校领导分别看望了启功、钟敬文、陶大镛、黄祖洽、王梓坤、何兹全、赵光贤、孙儒泳、刘伯里、萧璋等著名教授,向他们祝贺节日,并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999年9月
我校1999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校领导袁贵仁、范国英、吴志功、刘木春、郑君礼、郑师渠、谢维和、董奇、戴家干与有关部处、院系所负责人出席了会议。近1700名本专科生、800名研究生、260名成人本专科生参加了开学典礼。
1999年9月
学校举行谢军第三次荣获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庆祝会。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在会上发表讲话,并向谢军颁发了“特殊贡献奖”荣誉证书和奖品。我校聘请谢军的教练叶江川、林峰为体育系兼职教授的仪式也同时举行。
1999年9月
我校社会科学处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共同召开《“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出版座谈会。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学勤、我校副校长郑师渠以及有关各方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1999年9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校领导的工作分工和近期的几项工作;重申了机关机构改革的原则;听取了人事工作汇报;决定从9月22日开始,召开四次学校中层干部会,布置各方面工作。
1999年9月
我校部分北京文化界校友举行聚会,共庆共和国50华诞和我校建校97周年。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副校长郑君礼,启功先生等参加聚会并讲话。
1999年9月
青年部召开暑期赴贵州支教工作总结大会。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梁大超、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李特特及“支教团”的全体师生参加了会议。
1999年9月
校党委宣传部、校工会举办“50岁,我与共和国同庆”茶话会,迎接新中国50华诞。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参加了会议并讲话,副校长戴家干、董奇,党委常委白光耀、刘永平等出席了茶话会。
1999年9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会见了比利时GROUP-T大学校长韩德华一行。双方共同签署了校际合作意向书,两校将在师资培训、教育技术和成人继续教育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
1999年9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听取了后勤改革方案的情况说明,会议讨论原则同意该方案,并决定成立学校后勤改革领导小组;决定我校1999—2003年的主要建设项目为:国际交流中心、学生宿舍、留学生公寓、艺术楼、新主楼、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教学楼、体育馆、文化出版大楼、综合服务楼、学生食堂、塔三楼、塔四楼、北校门11号楼等。
1999年9月
学校召开全校中层干部会。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受教育部委托宣读郑君礼、郑师渠、谢维和、董奇、史培军、戴家干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免去王英杰、杨展如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职务的通知;宣读了教育部党组决定增补郑师渠、董奇、刘永平为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免去王英杰、杨展如、王兴业的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常委职务的通知。袁贵仁、史培军、董奇、郑君礼等学校领导在会上发表讲话。全校各总支、直属支部、各院系所中心、机关各部处副处级以上干部,各部门工会、民主党派负责人及全体博士生导师出席了会议。
1999年9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致信台湾辅仁大学校长杨敦和、台湾花莲师范学院院长陈伯璋等7所台湾地区的高校校长,就台湾地区发生地震表示慰问。
1999年9月
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我校有4项成果获奖,分别为:俞敏的《汉藏同源字谱稿》获研究报告、论文类一等奖;王炳照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获专著类二等奖;朱智贤的《心理学大词典》获工具书、译著、学术资料类二等奖;郭英德等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获专著类三等奖。
1999年9月
我校与内蒙古商业粮油集团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举行。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和内蒙古商业粮油集团总经理何永盛在协议书上签字并为技术开发中心揭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乌云其木格、教育部科管中心副主任张秀梅、科技部基础司司长邵立勤、经贸委综合司司长马建堂、经贸委产学研办公室主任高朗、我校副校长史培军、戴家干等有关领导出席签字仪式。
1999年9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上,学校新老两届党政班子欢聚一堂,共商学校发展大计,共庆中秋佳节。
1999年9月
校工会举办“度中秋、迎国庆”露天文化广场活动。
1999年9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学习了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传达了北京市关于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听取了有关合作办学工作的汇报;听取了有关招收高级管理人员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方案的说明;听取了有关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汇报;通过了对出国逾期不归的人员给予除名处理的决定。
1999年9月
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举行。我校共申报16项,有11项成果获奖。一等奖:顾明远的《教育大辞典》、王英杰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黄济的《教育哲学通论》;二等奖:成有信的《现代教育引论》、冯忠良的《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章志光的《学生品德形成新探·试论品德的心理结构》、孙喜亭的《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几个基本问题》、申继亮的《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毕淑芝的《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丁尔陞的《现代数学课程论》、冯瑞琴的《计算机与智力心理学》。
1999年9月
“两弹一星”功臣、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彭桓武,中科院院士、我校教授黄祖洽报告会在我校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刘木春主持报告会并讲话。
1999年9月
副校长史培军走访文科各院系所,对文科单位的科研现状进行调研。
1999年10月
曾宪梓教育基金会1999年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推荐、评审工作结束,我校13名教师获得奖励:一等奖:钟敬文;二等奖:舒华;三等奖:马本堃、裴娣娜、施建中、朱文祥、邢文英、宋杰、周流溪、朱啟疆、沈长宁、樊美筠、申继亮。
1999年10月
我校10支参赛队伍中3个队荣获1999年北京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一等奖,3个队获二等奖,其中2个队被推荐参加全国评奖。
1999年10月
我校外语系刘宁教授、吴泽霖副教授获得俄罗斯政府颁发的普希金纪念章。
1999年10月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图书馆馆长戈定瑜来访。副校长史培军陪同来宾参观了我校图书馆。
1999年10月
学校召开校友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来自各省的校友会负责人和本市校友会理事参加了会议。副校长、校友会常务副会长郑君礼发表讲话。副校长、校友会秘书长戴家干主持会议。校友会副会长张锐作了常务工作报告。
1999年10月
副校长谢维和参加北京市教育规划会议及全国高校评估理事长会议。
1999年10月
第七届全国代数学术会议在我校召开。我校副校长史培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委员会副主任周清教授出席并讲话。大会邀请了6位世界一流数学家以及11位国内优秀的青年数学家、19位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海外及华裔数学家作报告。
1999年10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教学工作和近期重点工作。
1999年10月
学校聘请奥斯卡奖得主肖永亮为艺术系兼职教授,副校长董奇向肖永亮颁发聘书。
1999年10月
学校召开迎接教育部优秀教学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会议。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副校长郑师渠、谢维和,副书记吴志功等校领导及学校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会议。
1999年10月
北京市第四批教改项目正式启动。我校四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金额共14万元。
1999年10月
我校团委被团中央批准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
1999年10月
由我校发起,北京市教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香港大学,以及北京等10省市民办教育团体联合主办的“面向21世纪民办学校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议的主题是“21世纪民办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战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和教育部、北京市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我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美国联邦教育部私立教育办公室特别顾问柯伦克(Jack Klenk)、日本教师学会原会长铃木慎一等国际知名专家,以及来自美、英、法、日、澳、加、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共计3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1999年10月
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会见台湾新生代基金会常务董事、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郑贞铭先生率领的台湾研究生访问团。
1999年10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决定了三届四次教代会的召开时间;讨论并修改了机关机构设置及编制的方案(讨论稿),初步确定了机关机构设置、处级人员职数和各部门全员职数;听取了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路和计划;决定成立学校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讨论了师资培训中心《关于申请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试点)的请示》。
1999年10月
北京新四军研究中心成立。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新四军老同志代表张铚秀、林佳楣、鲁冰,新四军第二代代表陈昊苏,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等单位代表,我校副校长郑师渠、党委常委白光耀等出席成立大会。
1999年10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出席教育部和英特尔公司关于“英特尔公司支持中国基础教育网建设的意向备忘录”签字仪式并讲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建国、我校副校长戴家干、英特尔架构实验室总经理杨钟仁代表合作方在备忘录上签字。
1999年10月
受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我校外语系举行“面向21世纪全国高校俄语专业翻译与教材”研讨会。来自全国19个高校的近30位学者和专业人员参加了会议。
1999年10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机关机构设置、各部门职能、处级人员职数和各部门全员职数;听取了有关《北京师范大学延聘暂行条例》(讨论稿)的说明,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听取了《艺术系关于增设新专业的请示》的说明,同意向教育部申请另行增设新专业;讨论了《对国庆50周年庆典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表彰的决定》,确定了我校国庆50周年庆典活动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名单;传达了教育部召开的有关合作办学会议的精神。
1999年10月
副校长史培军会见英国新堡大学校长莱特先生,就两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和交换师资达成协议。
1999年10月
在北京市国庆活动第六指挥部(教育口)总结表彰大会上,我校受到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表彰,并被国庆游行总指挥部授予“建国50周年游行活动优秀指挥奖”。
1999年10月
校党委副书记刘木春、副校长郑君礼主持召开座谈会,就《机关机构改革讨论方案》进一步征求教代会执委的意见。
1999年10月
我校与北京市商业银行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北京市商业银行党组书记、行长阎冰竹,我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出席签字仪式。北京市商业银行副行长严晓燕,我校副校长郑君礼代表双方在合作协议书上签字。副校长戴家干主持签字仪式。
1999年10月
学校召开国庆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对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刘木春,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光耀出席了表彰会。
1999年10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专题研究讨论并通过《北京师范大学机关改革方案》和《北京师范大学机关干部聘任工作实施细则》。
1999年10月
在澳门回归倒计时50天之际,首都高校迎澳门回归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
1999年11月
第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公布。我校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实验室、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实验室、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实验室被批准为第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在数量上并列全国高校第三名。
1999年11月
国务院聘任启功先生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1999年11月
中国科技信息所公布1998年我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SCI收录我校论文126篇,比1997年增加21篇,居全国高校第14位;SCI引证我校论文120篇、212次,居全国高校第16位;EI收录我校论文24篇,居全国高校第49位;ISTP收录我校论文23篇,居全国高校第36位。
1999年11月
我校推荐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结束。经过初选、复议,确定向北京市高校招生办公室推荐184名免试硕士生。
1999年11月
我校张静如教授主持的《当代中国学术史》和龚书铎教授支持的《中国文化通史》被列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实现了我校文科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
1999年11月
我校5个项目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1999年度专项任务项目,分别为心理系金盛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实验研究》;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霍力岩的《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全面提高幼儿素质》;马列所杨冠琼的《我国基层政权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研究》;心理系伍新春的《学科能力培养与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心理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所李亦菲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科能力评价标准研究》。
1999年11月
我校以综合师范类第四名的总成绩获得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出席表彰大会。
1999年11月
我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先进单位。
1999年11月
1996级本科生教育实习结束,来自12个院系的14个专业的783名同学参加了教育实习,共评选出校级优秀实习生108名。
1999年11月
教育部财务司司长杨周复来我校为贵州省高校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学员作题为《学校财务管理》的报告。副校长郑君礼出席了报告会。
1999年11月
教育部正式批准我校师培中心设立“教师与专家工作部”,作为教育部人事司教师与专家工作的后援机构。
1999年11月
副校长郑师渠与教务处处长云自厚代表学校向教育部正式递交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申请“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的报告》。
1999年11月
学校第十三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召开。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董奇等出席了大会。
1999年11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讨论并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和建设的若干意见》、《北京师范大学引进院士的有关规定》。
1999年11月
我校分析测试中心通过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教育部和北京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进行的计量认证复查评审。
1999年11月
中法合作的国际项目“华北水资源管理与社会组织”第一阶段工作报告会在我校召开。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1999年11月
聘任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达特茅思分校许仲平教授为我校客座教授。副校长董奇出席聘任仪式。
1999年11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出席纪念楚图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并讲话。
1999年11月
由我校学生会策划、首都30多所高校学子参与制作的“迎澳门回归倒计时50天画卷”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革命历史博物馆向我校学生会颁发了收藏证书。
1999年11月
化学系刘若庄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我校已有4位中科院院士,1位工程院院士。副校长董奇代表学校到家中看望刘若庄教授,并向他表示祝贺。
1999年11月
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专家组及教育部社政司领导一行到我校发展心理研究所、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考察。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与专家组和社政司领导陪同考察。
1999年11月
校工会通过了“市模范职工之家”复验。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副校长郑君礼与评审组进行了座谈。校工会主席王彬向评审组作了复验报告。
1999年11月
校团委、学生会设立迎澳门回归倒计时牌,并举办迎澳门回归“中国结”制作、签名活动。
1999年11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会见了来校访问的俄罗斯大学校长代表团。
1999年11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机关改革中副处岗位干部的人选和2000年招生规模问题。
1999年11月
副校长史培军代表学校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进行商谈,双方初步达成合作建设“基础教育软件开发实验室”和创办“微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软件基地”等合作意向。
1999年11月
张新时院士受聘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2000年第二批“973”立项项目《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首席科学家。
1999年11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听取了“关于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房源和需求状况”的汇报,专题讨论明年扩招学生的住宿解决办法和今年住房分配工作。
1999年11月
教务处、学生处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院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案”意见征询会,900多名本科生代表参加会议。副校长郑师渠出席会议并发言。
1999年11月
武警总部政治部文工团应邀到我校举办“颂祖国,迎回归”为主题的音乐会。
1999年11月
第八届政协常委、原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发言人袁木来我校作题为《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报告。党委副书记刘木春主持报告会。
1999年11月
约旦学者尤素福·萨·哈塔伊白,在我校中文系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第一位获中国文学博士学位的约旦人,同时也是第一位获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的阿拉伯人。约旦驻华大使拉吉布·苏凯里出席答辩会。
1999年11月
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听取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1999年住房分配方案》、《津贴试行总则》等文件的编制说明,并进行了讨论。
1999年11月
以越南教育培训部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克平为团长的越南大学校长考察团一行25人来我校参观访问。党委副书记吴志功代表学校会见来宾。
1999年11月
化学系刘若庄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庆祝大会举行。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副校长董奇主持大会。
1999年11月
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应邀为全校团总支、学生会干部作题为《21世纪师范生应具备的素质》的讲座。
1999年12月
全体党员、工会会员为西部干旱地区建设“母亲水窖”捐款,1200多位师生踊跃捐款72882.3元。
1999年12月
我校“白鸽”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被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志愿者协会评为第三届“北京青年志愿者杰出集体”。
1999年12月
学校武装部被评为北京市“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
1999年12月
塔四住宅楼施工与监理单位招投标工作结束,北京第五城建公司中标。这是我校基建项目第一次通过建筑市场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施工单位。
1999年12月
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成立。
1999年12月
我校新增心理学、系统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我校的博士后流动站增加到10个。
1999年12月
理科各系承担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项目经费35万元;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获准项目9项,项目经费42.5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准项目28项(含与其他单位合作),项目经费370.15万元;国家教委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2项,项目经费11万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8项(含参加项目),项目经费2410万元;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8项,项目经费80万元;攀登计划项目19项,项目经费11.5万元。
1999年12月
我校文科各系到位科研经费441.84万元,比1998年增加了13.7%。
1999年12月
我校百年校庆丛书编写组织工作启动。
1999年12月
我校文科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启动。
1999年12月
我校被列为教育部重点建设的5所特色大学之一。
1999年12月
基于“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生物学及驯养繁殖研究”对保护濒危雉类珍稀动物的贡献,郑光美教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野生动物保护最高成就奖“中国大熊猫奖”。
1999年12月
我校自然科学在研项目359项,当年拨入经费3422万元,出版科技著作46部,发表学术论文725篇,其中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206篇、全国性学术刊物发表495篇、地方性学术刊物发表34篇,6项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1999年12月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校长Nili Cohen女士率大学校长代表团来我校进行访问。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1999年12月
新华社港台(澳)部主任、高级记者薛建华来校作题为《澳门回归谈》的报告。
1999年12月
日本新泻国际情报大学情报文化学部部长石川真澄先生一行来访。副校长郑师渠接见来宾,双方就联合培养新泻大学学生事宜进行会谈。
1999年12月
学校召开教代会三届四次会议。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作了关于我校改革形势与思路的工作报告。副校长董奇就我校人事制度改革情况作了专题报告。教代会秘书长成国志宣读了执委会关于成立新的专门工作委员会的决定,即成立教学科研工作委员会、青年教师工作委员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委员会、校产工作委员会和教职工福利保障工作委员会。大会增补副校长郑君礼为教代会执委。10日的闭幕会议上,郑君礼当选教代会主任。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教代会条例实施细则》。
1999年12月
校团委、学生会举行“找找澳门,看看澳门”活动。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董奇代表学校接受了澳门籍学生赠予的纪念画。
1999年12月
我校儿童心理研究所更名为发展心理研究所。
1999年12月
副校长董奇会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可持续发展教师培训项目”主席、加拿大约克大学查尔斯·霍普金斯教授。
1999年12月
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建设特色大学领导小组。
1999年12月
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团中央联合召开表彰大会,表彰在“科技扶贫青年知识分子促进行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我校获评“优秀青年志愿服务援助单位”,王笃勤同学获评“优秀青年志愿者”。
1999年12月
“铿锵历史音——迎回归、纪念12·9”歌咏比赛举行。艺术系、信息学院、经济系获得一等奖。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为获奖单位颁奖。
1999年12月
资环学院院长刘昌明院士受聘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环境科学研究所(水科学研究所)承担的“973项目”正式启动。
1999年12月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成立。
1999年12月
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来校举行“世纪之音——迎回归演唱会”。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出席活动。
1999年12月
举办“喜迎澳门回归图片及实物展”活动,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出席开幕式。
1999年12月
水科学研究所成立。
1999年12月
学校机关改革顺利结束。我校机关处级单位由原来的35个,减至19个,精简46%;机关正副处干部由原来的81名,减至52名,精简36%;机关工作人员由原来的408名,减至200名,精简51%。
1999年12月
学校召开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副书记范国英,副校长郑君礼、董奇出席会议。我校正式启动分配制度改革工作。
1999年12月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研究所入选高校首批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1999年12月
我校成立政策研究室、校庆办公室。
1999年12月
学校举行刘昌明、林学钰、张新时三位院士来我校工作欢迎大会。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副校长董奇主持。
1999年12月
我校文科学报新一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副校长郑师渠、史培军及新一届编委会委员出席会议。
1999年12月
我校举行迎澳门回归祖国招待会。副校长董奇出席并讲话。来自心理、中文、生物、资环、艺术、信息等院系的30余名澳门同学参加招待会。
1999年12月
学校举行教工迎澳门回归接力赛。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副校长郑君礼到场祝贺。
1999年12月
学校召开党总支副书记例会,就开展安全教育、认真做好节假日期间学生安全工作进行了部署。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出席会议并就落实安全责任制提出了要求。
1999年12月
我校学生处与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举办“迎接澳门回归——携手迈向新世纪”联欢会。
1999年12月
我校5名老师荣获1999年“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14名学生荣获1999年“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
1999年12月
学校举行“梦圆九九”——北师大喜迎澳门回归大型文艺晚会。
1999年12月
我校20名学生参加了在首都体育馆举办的“首都各界群众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会”。
1999年12月
国际教育基金会在我校举办“以人格为基础的婚姻家庭教育”的学术报告会。我校副校长董奇、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石竣淏等出席报告会。
1999年12月
我校审计处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审计室。
1999年12月
研究生院召开1999级博士生科研工作座谈会。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出席会议并讲话。近200名学校中青年学者、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1999年12月
我校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研修班结业。副校长谢维和出席结业典礼并讲话。
1999年12月
校友总会深圳校友分会成立大会召开,副校长戴家干到会祝贺。
1999年12月
1998—1999学年度本科生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刘木春,副校长郑君礼、郑师渠,校长助理姜璐、唐伟等领导出席大会并为获奖学生颁发奖状及证书。
1999年12月
离退休工作处举行“庆澳门回归,迎2000年元旦”联欢会。
1999年12月
我校老年大学举行“齐跨新世纪”联欢会。副校长谢维和出席并讲话。
1999年12月
我校和中国教育报、E天天教育网联合主办的“新教育系列论坛”举行。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出席并讲话。TCL集团副总裁吴士宏女士、我校陈其教授、北京四中副校长刘长铭、济南市教委副主任陈东生等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就信息技术发展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分别发表了意见。
1999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西安外语教育实验基地”授牌仪式举行。该实验基地由陕西校友会与民办高校西安外语翻译学院合办。副校长戴家干和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张锐出席授牌仪式。
1999年12月
新千年来临之际,校领导慰问了坚持工作岗位的教职工,并参加了学生的新年联欢晚会。校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副书记吴志功、刘木春、郑师渠,副校长谢维和、董奇、史培军分别来到新北和新南饭厅,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新年联欢活动。袁贵仁校长发表新年贺辞。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和副校长戴家干分别慰问了值班门岗和安全保卫人员以及配电室、热力站、自备井、维修站等在岗工作的职工。
1999年12月
我校150名师生到中华世纪坛参加了“首都各界迎接新世纪新千年活动”。
2000年1月
1999年我校理科科研项目到位经费总数为2294.67万元。项目经费总数排名前三名的单位是:环科所、资源所和生物系;项目负责人分别是:史培军教授、杨志峰教授和何克抗教授。
2000年1月
学校奖励物理系理论物理所10万元人民币。
2000年1月
我校物理系博士生导师冯世平教授荣获第十三届北京市“五四奖章”。
2000年1月
我校青年教师石中英、沃建中副教授在1999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入选,指导教师黄济及林崇德、沈德立教授同时受到表彰。两位获奖者申报的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科研项目《文化视野中的教育改革》、《小学儿童数形加工策略的发展研究》,分别获得30万元、25万元资助。
2000年1月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完成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公布,我校SCI论文列前50名高校的第14位。在9个自然科学领域中,我校数学领域列SCI的第三位、列CSCD第二位。
2000年1月
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专题讨论分配制度改革。
2000年1月
副校长史培军、郑师渠主持召开文科院系(所)负责人会议,布置教育部第二批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申报工作。我校第二批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申报工作正式启动。
2000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陈建文为人民武装部部长;张玉新为学生处副处长兼人民武装部副部长。
2000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姜璐为图书馆馆长。
2000年1月
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模拟实验室发展的有关问题。副校长郑君礼、董奇、史培军,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唐伟以及资环学院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2000年1月
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传达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会议的精神,研究讨论了后勤社会化改革、住房分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工作。
2000年1月
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副校长戴家干,副书记刘木春和各院系所、机关部处、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副校长郑君礼主持会议。会上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
2000年1月
学校颁布《北京师范大学全校公共课跨系、跨年级试听选课制暂行办法》,决定在全校公共课中逐步推行学生跨系、跨年级试听选课制度。
2000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
2000年1月
我校“今日校长在线”创业计划小组荣获“挑战杯”和讯网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讯网金奖”。
2000年1月
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工作会会议精神,讨论了津贴分配、召开制定我校发展计划(2003计划)研讨会、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等工作。
2000年1月
副校长谢维和带队与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进行合作洽谈,双方签订了《北京师范大学和深圳大学关于建立高级研修学院的合作意向书》。
2000年1月
经学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决定从中文系和物理系的1998级、1999级和2000级本科生开始试行。
2000年1月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在我校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
2000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蒋立红、张素丽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2000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刘勇为中文系党总支书记。
2000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樊杰为资环系系主任;王民、张科利为资环系副系主任;魏天经为资产管理处副处长;李双利为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
2000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董奇为研究生院院长(兼);谢维和为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兼)、终身教育院院长(兼);郑师渠为本科生院院长(兼);史培军为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兼)。
2000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2000年1月
党委书记、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津贴分配方案、成立文艺学研究中心等6个研究中心、北京捐助电脑助学行动工程等工作。
2000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勤工助学管理中心,由学生处代管,魏国兼中心主任。
2000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特聘童庆炳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中心,特聘瞿林东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共乐为副主任;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王宁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中心,特聘王善迈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特聘袁贵仁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震为副主任;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特聘黄会林为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周星、郑洞天为副主任。
2000年2月
春节前夕,教育部副部长张天保、全国教育工会主席蒋文良、北京市教育工会主席刘祚平等同志专程来校看望并慰问了启功先生和黄祖洽教授。学校党政领导也分别看望并慰问了部分在京的我校两院院士、资深学者、著名教授以及离退休老干部和校友。
2000年2月
中组部党政外事干部局局长张常韧来我校宣布中央的任免决定:任命陈文博同志为我校党委书记,免去袁贵仁同志党委书记职务。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吕福源,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徐锡安分别代表教育部党组和北京市委作了讲话。陈文博同志和袁贵仁同志分别讲话。教育部人事司司长李卫红、副司长李志军以及我校各单位领导、学者等出席了会议。
2000年2月
我校高琼(自然地理学)、李小文(自然地理学)和戎小春(基础数学)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二批特聘教授。
2000年2月
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副部长刘延东代表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探望因病住院的白寿彝先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于22日前去看望白先生。
2000年2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研究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工作要点》,布置了有关工作。
2000年2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张秀兰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
2000年2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董奇为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兼)。
2000年2月
副校长郑师渠主持召开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落实课程设置方案,正式启动改革试点工作。
2000年2月
我校2000届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举行。校长袁贵仁、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到招聘现场视察。本次供需见面会共有来自北京、天津、广东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是历年来参加单位和人数最多的一次。
2000年2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学校2000年预算,通报了中国基础教育网建设情况。
2000年2月
“0~12岁儿童脑认知功能发展与促进的基础问题研究”项目专家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谢焕忠、科技司基础处处长陈冬生及我国心理学界、医学界的专家、教授参加研讨会,副校长董奇作为专家出席。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会见与会专家。
2000年2月
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主管中国事务的盖伊·希斯考特教授来访。副校长谢维和会见来宾。双方就两校之间的合作进行了协商,并就联合在我校建立中英高级教育学院和在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建立英中东方文化研究学院达成合作意向。
2000年3月
首都女教授联谊会北京师范大学分会获得北京市“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
2000年3月
经科技部组织专家评审和综合评价,我校生物系魏群、翟永功申报“国家新药研究基金”的“基因工程创新药物CNB的抗癌作用研究与开发”专题、“天然矿物抗腹泻新药‘纳蜜特’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专题,予以立项。这两项专题2000年度的拨款额均为10万元。
2000年3月
经专家评审、领导小组审定,我校生物系的王英典、儿心所的申继亮分别获得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8万元、3万元的经费资助。
2000年3月
校长袁贵仁与贵州省教委主任金正宇代表双方签署教育合作协议。
2000年3月
我校分析测试中心正式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复查的审核,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2000年3月
我校微分几何与数学分析(刘继志、王昆扬)、量子力学(史天一)、生态学(孙儒泳)、环境地理学(赵烨)、实验心理学(舒华)获得教育部第二批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项目资助。
2000年3月
我校有5部学术著作获1999年下半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这5部著作分别是:中文系尚学锋的《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中文系王向远的《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哲学系李祥俊的《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比较所高益民的《近代东亚教育价值观转换的比较研究》、历史系杨宁一的《日本法西斯运动史》。
2000年3月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评审结果揭晓。我校方晓义副教授的《青少年吸烟行为发展模式的追踪与干预研究》项目获青年教师基金资助(1.5万美元);生物系张大勇教授和艺术系张同道副教授获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奖金3000美元);低能所韩德俊副教授获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三等奖(奖金1000美元)。
2000年3月
根据我校2000年“唐氏奖教金”评选结果,10名获奖者分别是:狄增如(物理系)、刘利(中文系)、刘淼(生命科学学院)、宋继华(信息科学学院)、宋金平(资环学院)、乔志宏(心理系)、钱志亮(教育系)、路春艳(艺术系)、李雪莲(学生处)、应中正(校团委)。
2000年3月
我校数学系白明等10人完成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视觉检测系统”获1999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3月
中文系郭英德教授、王一川教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第三批入选者名单。我校入选人数居全国高校第四位。
2000年3月
我校200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结束。这次共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7项,其中一般项目34项,青年项目13项,项目申报数量与去年相比增长近一倍。
2000年3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传达了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和李岚清副总理在政协教育组座谈会上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精神,再次讨论了津贴分配方案,讨论了产业总公司《关于借助社会资金创办中国基础教育网的请示》。
2000年3月
为纪念“三八”妇女节,校工会女教职工委员会和女教授联谊会分会共同主办了《女性眼中的生活,生活中的女性》摄影作品展示、演讲、颁奖会。
2000年3月
我校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科技教育与经济全面合作协议书》,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创业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亿瑞海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关于共同创建“西部大开发科技园”的合作协议书》。
2000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与服务中心,聘任顾明远为北京师范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吴忠魁、曲恒昌为副主任。
2000年3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利用银行贷款的基建项目,讨论并原则通过《补充人员暂行规定》。
2000年3月
我校北国剧社加盟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王夫棠、钟艺兵,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书记吴志功,北国剧社创始人黄会林等出席加盟仪式。
2000年3月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梅向明等人来我校研讨民进师大支部工作。
2000年3月
副校长谢维和会见来访的加拿大兰里学院院长Gene Macdonald先生。
2000年3月
我校召开领导中心组学习会议,讨论和研究贯彻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2000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孙璞为体育系党总支副书记,刘慧平为资环系副系主任。
2000年3月
加州大学国外教育项目的地区主任Peter A.Wollitzer先生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0年3月
新一届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确定。陈文博、陈木法、林崇德分别担任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
2000年3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学校创收和申报举办网络教育学院等工作。
2000年3月
我校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逝世,享年91岁。
2000年3月
“理科基地建设汇报会”举行。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等学校领导以及部分院系的负责人出席会议,副校长郑师渠主持会议。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地理学五个基地的负责人分别就各自基地的建设情况作汇报。
2000年3月
我校假日党校暨第21期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开学典礼举行。
2000年3月
教育部远程教育专家对我校远程教育网络进行全面考察,对我校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及在远程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予以肯定。
2000年3月
白寿彝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白寿彝先生逝世后,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丁关根、李铁映、丁石孙、许嘉璐、王兆国、阿沛·阿旺晋美、钱伟长、白立忱、何椿霖、王朝文、陈至立、马启智、毛如柏以及费孝通、雷洁琼、杨静仁、胡绳分别以不同方式向白寿彝和他的家属表示慰问与悼念;许嘉璐、白立忱、李德洙、陈至立、李志坚、徐锡安、叶小文、吴修平、李文海等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白寿彝先生。
2000年3月
副校长董奇会见来访的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总代表郝克明(James Harkness)先生和教育项目代表刘蕴华女士。
2000年3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本科招生和教学工作,原则通过了《关于成立教学督导团的决定》、《关于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的实施办法》和《讲座教授基金实施办法》等,学习了教育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朱镕基总理在第五次国务院全体会议上重要讲话的通知》。
2000年3月
我校举行祝贺钟敬文先生九十八寿辰暨《中国民间文学演讲集》刊行发布会。中央统战部三局局长韩雁、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北大知名教授张岱年等,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副书记范国英、宣传部部长白光耀以及中文系全体教授到会向钟敬文先生祝寿,并祝贺其新著《中国民间文学演讲集》正式出版。文化部、社科院等单位的社会各界人士、知名学者向钟先生发来贺电、贺信。
2000年3月
副校长董奇会见来访的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国际研究学院副院长古德曼教授。双方就悉尼科技大学向我校派遣留学生等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
2000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王焱华为公共外语教学研究部主任;杨凤珍、李争鸣为公共外语教学研究部副主任;樊善国为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2000年3月
美国教育部部长理查德·赖利一行来访,并作题为《21世纪的教师》的演讲。校长袁贵仁、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0年3月
校长袁贵仁会见了来访的昌平区委书记、区长一行。党委副书记刘木春,副校长郑君礼、谢维和、戴家干,校长助理姜璐、唐伟等参加会谈。
2000年3月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成立大会举行。雷洁琼同志发来贺电。来自民政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社会学专家到会祝贺。校长袁贵仁出席成立大会。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大会。
2000年4月
我校授予联合国教科文副总干事、国际教育局局长Jacques Hallak先生客座教授荣誉称号。
2000年4月
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者协会成立,并面向北京市大、中、小学生开通“雪绒花”学生心理帮助热线。
2000年4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精神;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津贴分配改革方案·教学与科研》(试行);讨论了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快我校教职工住房建设的有关问题。
2000年4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李德芳为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亚明、李和、孙川为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2000年4月
新加坡管理学院总裁兼院长叶顺广先生一行来我校商谈续签合作协议事宜,双方同意在新加坡继续开办“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课程班”。校长袁贵仁会见来宾。
2000年4月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联合组织,我校教科所承办的2000年长江以北地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命题人员研修班举行开班仪式。来自长江以北18个省地市的教研室负责人和命题人员270人参加了研修班。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我校副校长董奇出席开班仪式。
2000年4月
副校长戴家干会见来访的加拿大圣托马斯大学校长欧布林先生及夫人一行。双方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2000年4月
我校和中国教育学会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教育、心理咨询活动。
2000年4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学校网络建设规划、后勤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党委工作计划等工作。
2000年4月
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开学典礼在我校举行。1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马立、校长袁贵仁、副校长谢维和出席开学典礼。
2000年4月
我校哲学系韩震的《超越盲目与疯狂——重建理性主义信念》和物理系杨洪流的《随机噪声对非线性动力系统行为的影响》入选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我校入选论文数在全国高校中排第8位。
2000年4月
学校调整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吴志功任组长,郑师渠任副组长。
2000年4月
副校长谢维和会见来访的美国欧哈那基金会会长陈明惠女士一行。双方就合作开发和推广DVD技术达成了共识。
2000年4月
“SOYOU所有”杯第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我校开幕。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助理唐伟等参加了开幕式,党委副书记吴志功致开幕辞。
2000年4月
由23个专业的31名研究生组成的北师大支教团赴贵州支教,为时三个月。
2000年4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基建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北京市委转发〈市委政法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维护首都稳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研究讨论了校园文明建设和筹资、职称评聘等工作。
2000年4月
我校召开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期检查会议。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陈祖福,检查组组长伍卓群,副组长甘子钊等数十名专家、教授以及我校陈文博书记,袁贵仁校长,郑师渠副校长,校长助理唐伟、王梓坤、黄祖洽,张新时院士等出席会议。
2000年4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常汝吉为音像出版社社长。
2000年4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研究讨论《北京师范大学新一轮学科调整意见》、后勤管理处处长人选和成立心理辅导研究所等机构的工作。
2000年4月
副校长董奇会见了来访的马尔蒂尼·普拉西多社会经济研究院院长吉安皮耶罗·欧迪一行。双方就联合举办短期汉语培训班等合作事项达成了共识。
2000年4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宋凤英为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
2000年4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袁爱俊为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姜凯捷为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
2000年4月
副校长董奇主持召开了我校学术委员会文科组会议。与会者就我校文科一、二级学科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划分进行讨论。
2000年4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李连江为后勤管理处处长;翟东升为校庆办公室副主任。
2000年4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谢维和为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兼);刘宝元、李小文为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
2000年4月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我校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建的大型综合性教育网站——中国基础教育网(www.cbe21.com)开通典礼在我校举行。
2000年4月
我校出版社荣获海淀区国税局“国税五十强”称号。
2000年4月
我校心理发展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和数学系陈木法教授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化学系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教研室获“北京市模范集体”称号;林崇德教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0年4月
我校召开理科基地中期检查总结会。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王梓坤院士到会并讲话。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心理5个理科基地以及教务处有关负责人总结了中期检查工作。副校长史培军、校长助理姜璐、唐伟以及中文、历史两个文科基地和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副校长郑师渠主持总结会。
2000年4月
我校第二届“京师杯”创业计划大赛开幕。
2000年4月
日本大真协会来我校进行一年一度的友好交流活动。5月2日,校长袁贵仁会见了来访的大真协会会长椿秀夫先生一行,并就今后双方合作的前景交换了意见。
2000年4月
我校附属学校发展与研究中心和平谷县教育局在平谷举行托管办学签字仪式。双方决定采取委托管理的方式,由我校附属学校发展与研究中心对平谷五中进行管理和改制。我校校长袁贵仁、副校长戴家干、北京市文教委副主任陶春辉、平谷县党政领导以及我校3所附属中学的校长出席签字仪式。
2000年5月
我校中文系和文艺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全国“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2000年5月
在北京市第5届“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中,我校艺术系1998级学生霍维娜获青年组一等奖,1997级学生康琳获青年组优秀奖。
2000年5月
我校与学院路地区的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5所高校组成“教学共同体”。各校推出相关课程供15所高校的学生选修,学校之间相互承认学分。
2000年5月
我校分别与北京市商业银行、北京工商银行签订了2000年度贷款协议。
2000年5月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成立大会暨第一期全国小学校长研修班开学典礼在我校举行。
2000年5月
第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闭幕。
2000年5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圳南山区、北京市文化局合作办学问题,讨论了与北京邮电大学合建问题。
2000年5月
副校长史培军会见来访的泰国皇家学院考察团Sangob Laksana博士一行。会后,来宾参观了我校环境演变和自然灾害实验室。
2000年5月
校长办公室、学生处与美国IET教育基金会就设立“北京师范大学IET优秀大学生奖学金”事宜进行磋商,决定从2000年起,我校每年评选15名IET优秀大学生,每人每年奖励1200元人民币。
2000年5月
由绍武、黄会林老师编剧,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导演顾威导演,党委副书记吴志功担任演出总监,我校北国剧社排演的大型话剧《爱的牺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2000年5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会见来访的埃及教育部部长侯赛因·卡迈尔·巴哈丁教授一行,并代表学校授予巴哈丁名誉教授头衔。欢迎仪式结束后,巴哈丁作题为《全球化的挑战》的演讲。副校长董奇主持欢迎仪式。
2000年5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和副校长董奇会见来访的美国杨伯翰大学校长Merrill J.Bateman博士一行。
2000年5月
副校长董奇会见来访的丹麦校长联合会访华团的丹麦皇家教育研究院Nils Holdgaard Sorensen院长、哥本哈根大学Joan Conrad副校长一行。
2000年5月
我校1999级学生军训成果汇报表演大会举行。
2000年5月
我校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中医学专业对外交流型七年制教育协议书”签字仪式举行,副校长郑师渠代表我校在协议书上签字。
2000年5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通报了5月12日李岚清副总理与14所高校校长座谈的情况并传达了李岚清副总理在会上的讲话,研究讨论了筹建网络教育学院和创建“健康促进大学”等工作。
2000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刘沪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刘德齐、刘继忠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副校长。
2000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本科生招生委员会,郑师渠担任主任,张健担任副主任,李梓华担任秘书长。
2000年5月
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南海举行2000年第二次科技知识讲座,邀请我校副校长史培军作题为《我国风沙灾害加剧的成因分析及防沙治沙的科技对策》的报告。朱镕基总理、李岚清副总理听取了报告。
2000年5月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至立,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吕福源,副部长周远清、张保庆等听取了我校的工作汇报。校长袁贵仁就我校的工作以及改革与发展的相关问题作了重点汇报,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郑君礼作了补充。汇报会由陈至立部长主持。
2000年5月
党委副书记吴志功会见来访的美国高校学生事务行政官员访华代表团一行,双方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问题进行了交流。
2000年5月
我校与昌平区人民政府全面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2000年5月
我校与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发展”活动第一阶段举行。
2000年5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通报了陈文博书记、袁贵仁校长、郑君礼副校长向教育部领导汇报我校新世纪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的情况,以及教育部领导对学校改革与发展中有关问题的重要指示;会议听取了关于筹建我校文化教育出版集团情况的汇报,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化教育出版集团筹建计划》,同意以出版社为核心,用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文化教育出版集团;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综合治理委员会名单》、《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小组成员调整名单》、《北京师范大学房屋出租管理规定》和《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对校内违章建筑的有关规定》等文件。
2000年5月
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与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王德宠、校长林金桐就两校合作事宜进行了探讨和协商,并初步达成一系列合作意向。
2000年5月
学校调整北京师范大学综合治理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小组、北京师范大学交通安全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防火委员会等机构。
2000年5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通报了5月24日与北京邮电大学领导座谈两校合作的情况;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新一轮学科调整的意见》;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公用房管理条例》。
2000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杨国健为研究生院副院长兼研究生培养处处长;朱汉国为历史系系主任,梅雪芹、张建华、王东平为历史系系副主任;陈光巨为人事处副处长。
2000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郑君礼,副组长为吴志功。
2000年5月
我校教科所阎金铎教授主持承担的“九五”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加速推行“五·四”学制的研究》通过专家组的鉴定。
2000年6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
2000年6月
我校荣获“北京市节约用水先进单位”称号。
2000年6月
根据200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我校钟敬文(中文系)、张海明(中文系)、赵春明(经济系)、吴向东(哲学系)、张越(史学所)、耿骞(信息学院)申报的6项课题通过专家评审,获得资助,资助经费总额为27.6万元。
2000年6月
教育部社政司正式公布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年我校教师在CSSCI的496种来源期刊上共发表论文613篇,居全国高校第7位。
2000年6月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我校化学系刘伯里院士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常委;资环学院院长刘昌明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信息科学学院院长戴汝为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副主任。
2000年6月
我校200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结束,共有本专科毕业生1361人,其中考研413人,出国25人,就业840人,就业落实率为94.2%,在部属师范院校中名列第一。毕业研究生538人,读博(含博士后)74人,出国34人,就业425人,就业落实率为99.1%。
2000年6月
我校数学系博士生导师王凤雨荣获第十四届北京市“五四奖章”;校团委书记田辉被评为1999年度北京市优秀团干部;历史系团总支被授予1999年度北京市红旗团总支称号;信息学院1997级一班团支部被授予1999年度北京市红旗团支部称号。
2000年6月
我校中文系刘宁的《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萧放的《〈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和经济学院唐任伍的《21世纪的中国、东亚与世界》获得2000年上半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
2000年6月
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召开学生志愿服务队授牌仪式暨北师大校友网络工作会议,拉开了北师大百年校庆活动的序幕。
2000年6月
我校与河北省怀来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生态环境建设与防沙治沙工程合作协议》。
2000年6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通报了教育部财务工作会议情况,讨论并通过了《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北京师范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讨论并修改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道德规范》、《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行为准则》和《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0年6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清产核资领导小组。组长为袁贵仁,副组长为郑君礼、刘木春。
2000年6月
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举行学习、落实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座谈会。座谈会由校长袁贵仁主持,党委书记陈文博作主题报告。全校党政干部、理论系所全体教师参加学习座谈会。
2000年6月
我校第十二次团员代表大会开幕。团中央学校部部长邓勇、团市委副书记王英偶,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刘木春,副校长郑君礼、郑师渠、董奇等校领导,以及来自37所高校团委和泰安团市委的负责人出席开幕式。校团委副书记梁家峰主持开幕式。
2000年6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研究拟定了我校2000年新生学费标准,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新一轮学科调整调研规划领导小组,负责新一轮学科的调研和规划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以北京师范大学名义对外合作的规定》、《北京师范大学关于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的试行办法》和《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
2000年6月
校长袁贵仁、副校长董奇会见来访的英国教育与就业大臣大卫·布朗基特一行。布朗基特一行参观了我校教育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并就教育的重要性、中英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发表了演讲。
2000年6月
我校数学系王凤雨、心理系申继亮、中文系杨利慧等三名青年教师荣获首届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
2000年6月
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中国大学排行榜有关事宜。
2000年6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对校内各单位出租的房屋的处理意见》,讨论并原则同意与北京邮电大学商谈后勤合作的情况和双方达成的初步合作意向。
2000年6月
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二届代表大会选举结束,决定由田辉等31位同志组成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二届委员会,由田辉等9位同志组成常委会。田辉任团委书记,梁家峰、应中正任团委副书记。
2000年6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专题理论研究组组长会议,检查和部署我校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2000年6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实地考察专家组到我校考察了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听取了专家组对该中心提出的整改意见。
2000年6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科技工作会议方案,讨论了教学科研津贴、机关津贴方案和教辅单位及院系所专职干部津贴方案,讨论并决定校内的全部小市场统一由后勤管理处与保卫处归口管理,讨论并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基建规划委员会名单和基建工程招投标小组名单,研究同意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批准了后勤管理处、基建处和保卫处开设学校西门的方案。
2000年6月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审议2000年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事宜。会议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陆善镇主持。经过认真审议并投票表决,会议决定授予131人博士学位(其中留学生12人),501人硕士学位(其中留学生25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106人),43人教育硕士学位。
2000年6月
我校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9周年大会。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吴志功、刘木春,副校长郑君礼、郑师渠、董奇,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永平,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光耀出席了纪念大会。近千名师生参加大会。在纪念大会上,范国英副书记宣布《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表彰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决定》。陈文博书记就本次评优情况、先进党支部的特点以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问题发表讲话。
2000年7月
学校举行200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共有1361名毕业生参加。校领导陈文博、袁贵仁、范国英、吴志功、刘木春、郑君礼、郑师渠、戴家干出席典礼。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唐伟主持了毕业典礼。
2000年7月
副校长董奇、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分别会见来访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白水分校副校长Roger Ludeman博士一行。双方就两校合作事宜进行了协商,并在师生交换方面达成共识。
2000年7月
我校环境科学研究所被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0年7月
全国高等教学研究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的“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课题申报评审工作结束。
2000年7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我校联合举办的“普林斯顿—北京师范大学暑期汉语学校”举行。同时,美国达慕斯大学和威廉玛丽大学的学生也到我校接受暑期或长期汉语培训。
2000年7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决定,落实教学科研津贴方案和发放教师津贴,讨论修改机关、教辅人员津贴方案,听取了京师科技学院的工作汇报。
2000年7月
2000年年度国家科技奖项初评结果公布。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张正旺、张雁云、宋杰和刘彦完成的《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生物学及驯养繁殖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0年7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京师科技学院的工作,讨论了学校科技会议的有关文件,原则同意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科研工作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见》、《理科科研管理条例》、《文科科研管理条例》、《科技产业管理条例》提交科技会议讨论;会议决定7月17—18日召开假期工作研讨会,20—22日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讨论学科调整、合作办学、筹资、校庆、定编定岗、职称评定等工作;会议再次讨论了机关津贴方案,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2000年7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李翀为经济学院院长;沈越、唐任伍、刘松柏为经济学院副院长。
2000年7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沙漠研究中心。聘任高尚玉为中国沙漠研究中心主任,邹学勇为中心副主任。
2000年8月
截止到8月底,我校2000年文科科研项目到位经费已达到1006万元(纵向项目经费746万元,横向项目经费260万元)。
2000年8月
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29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刘昌明院士当选为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任期4年。
2000年8月
我校召开人事工作研讨会。副校长董奇参加会议并讲话。会议讨论了我校“津贴分配改革方案”中未落实部分的《实施细则》和我校“新一轮定编定岗方案”。
2000年8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通报了我校调研组赴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校考察的情况;通报了与北京市昌平区、广东省珠海市、深圳市等地方和南洋集团、卓达集团、华北大学城等企业就合作办学协商的情况,讨论了与上述单位合作的方式和办法;会议对做好新学期各项工作提出了要求。
2000年8月
“北京京师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工程中心”成立。中心属企业法人性质,中心主任由史培军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安宝生同志担任。
2000年8月
我校主办的第九届国际代数表示论大会召开。
2000年8月
我校召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
2000年8月
在第六届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代表会上,我校物理系赵峥教授当选为中国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会理事长。
2000年9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书记办公会。会议讨论了本学期将要开展的“三讲”教育活动的重点内容和工作部署,并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规划和安排。
2000年9月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批准,在我国设置并试办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我校将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获准开展此项工作。
2000年9月
经人事部批准,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左明雪、崔宗杰、哲学系韩震、教育系庞丽娟、历史系赵世瑜、环科所杨志峰、经济学院唐任伍7名教授享受1999年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2000年9月
我校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签署2001年联合举办暑期汉语学校的正式协议。
2000年9月
2000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录取工作结束。我校有7位教师入选,分别是:洪成文、丛立新、董晓萍、王成兵、张书东、赵丽琴、章燕。
2000年9月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布了第27期博士后科学资助金一等奖(3名)和二等奖(269名)的资助名单,我校博士后张永江(历史学)、哈斯额尔敦(地理学)、严平(地理学)、张光辉(农业资源利用)、袁建平(农业资源利用)荣获二等资助金,我校获奖人数在全国各博士后设站高校中名列第六(并列)。
2000年9月
经“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专家评审委员会会议审定,我校数学系王凤雨成为我校第3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0年9月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27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我校心理系张厚粲教授当选为国际心理科学联盟副主席。
2000年9月
我校争取到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10项,经费38.5万元。
2000年9月
2000年“学院路教学共同体”跨校公共选修课选课工作结束。2000年是我校加入“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后首次组织学生进行选课,我校共有579名学生选修了“教学共同体”开出的30门课程。学院路地区15所院校的287名学生选修了我校为“教学共同体”开设的3门公共选修课程。
2000年9月
经专家评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导小组批准,我校张大勇、刘宝元同志被列入1999年度“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人选。
2000年9月
教育部公布“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第4批入选者名单。我校张斌贤(教育学)、申继亮(心理学)入选。
2000年9月
在新闻出版署和教育部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优秀音像制品评选活动中,我校音像出版社选送的五部作品全部获奖。
2000年9月
我校被评为“2000年度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校团委荣获“北京博士团西部行活动优秀组织奖”和“2000年高校社会实践首都贡献奖”;王显芳荣获“2000年度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0年9月
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由我校女子足球队队员为主的北京高校女足代表队取得第四名的佳绩。
2000年9月
我校2000年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评审工作结束。我校各院、系共申报教学成果奖117项。其中文科71项,理科46项。
2000年9月
我校2000级新生报到。校领导陈文博、袁贵仁、吴志功、郑师渠、唐伟等视察迎新工作现场。
2000年9月
由校工会筹办的“北师大职工消费合作社”开业。市总工会副主席孙学才、市教育工会副主席董兆钧和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为消费合作社揭牌。
2000年9月
我校2000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校领导陈文博、袁贵仁、范国英、郑师渠、戴家干,党校办、研究生院、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以及各院系所的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庆国应邀出席了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由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唐伟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先生、袁贵仁校长分别致辞。2000年新入学的2001名本科生、774名硕士生、288名博士生参加了开学典礼。
2000年9月
我校人事处、宣传部、新闻中心联合召开“新世纪高校教师社会作用与综合素质展望”座谈会,庆祝第16个教师节。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以及王梓坤院士、刘伯里院士、顾明远教授、林崇德教授等老中青教师4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2000年9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通报了我校考察组赴深圳、珠海等地与当地政府协商合作办学的情况;讨论并原则同意与珠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并签订合作协议。
2000年9月
副校长董奇会见来访的日本东京ISI国际学院理事长荻野祥二郎先生一行。
2000年9月
香港著名实业家、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家炳先生一行来校考察。
2000年9月
台湾辅仁大学校长李宁达一行来我校进行友好访问,并与我校签订《学术交流合作协议》。
2000年9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2000—2001学年上学期工作要点·任务分解》。会议决定,9月15日召开学校中层干部会议。
2000年9月
由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主持的“网络教育应用‘全面解决技术方案’的研究与开发——佛山教育信息网络样例工程”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技术鉴定。
2000年9月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金保成受聘为我校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兼职教授。副校长董奇代表学校向金保成颁发聘书。
2000年9月
爱心工程委员会会长吴克良女士一行来到我校为10名特困学生送来“爱心资助金”,每名学生获得资助金1500元。
2000年9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讨论审定了《加强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听取了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汇报,研究决定了物理系、低能所等单位的干部任免等工作。
2000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郭家宏为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特聘许嘉璐为汉语文化学院院长;任命韩震为哲学系系主任,晏辉、李祥俊为哲学系副系主任;任命武爱为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任命陈绂为汉语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和生为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
2000年9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成立。这是我校第一次成立二级教代会。
2000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委员会。袁贵仁任发展委员会主任(兼),郑君礼任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兼),胡江任发展委员会秘书长。
2000年9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听取了对《关于本科生转换专业的规定》的说明;讨论并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经济责任制的意见》;听取了关于2000年申请延聘正高人员基本情况的说明;讨论了与珠海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昌平区、东方大学城合作办学的问题。
2000年9月
珠海市副市长余荣霭访问我校。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副校长戴家干与余荣霭副市长进行了会谈。双方就我校在珠海建立教育园区的有关事宜进行了磋商。
2000年9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关于第8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与审核的学科评审组会议。
2000年9月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王德宠、校长林金桐来我校,与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就两校合作办学事宜举行了会谈。
2000年9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百年校庆、住房分配等工作。
2000年9月
我校首批国家助学贷款签约仪式举行。本次我校贫困生共获国家助学贷款124.23万元,其中本科生42.433万元,研究生81.59万元。
2000年9月
我校教学主轴建筑群方案设计开标会举行。
2000年9月
我校在“首都圈(环北京)防沙治沙应急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投标中,取得“燕山丘陵山地(怀来地区)防沙治沙技术综合开发与示范工程”(FS2000—002)项目的中标权。
2000年9月
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关于第三批高校开展“三讲”教育的会议精神,部署我校即将开展的“三讲”教育工作。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书记范国英对“三讲”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0年9月
我校讲座教授聘任仪式暨“中国学术前沿讲座”(第一讲)举行。中国史学学会前任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所长戴逸,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中国史学学会会长、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金冲及等被聘为历史学讲座教授。副校长郑师渠出席了会议并代表学校向3位著名学者颁发了聘书。
2000年9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听取了今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的汇报;讨论通过了本学期新一轮学科调整《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研究决定撤销“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成立“汉语文化学院”,聘任许嘉璐副委员长担任院长;会议讨论、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实行货币化分房的意见》;同意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建立“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
2000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冯世平为物理系系主任,管靖、包景东、曹慧贤、李春密为物理系副系主任。
2000年10月
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学联主办的首届首都高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我校参赛的5项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校团委荣获大赛组织奖。
2000年10月
我校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和北京大学企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0中美金融策划论坛”举行。美国金融与投资界的66位专家以及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树青等参加了论坛。
2000年10月
我校第7次被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赴重庆地区“三下乡”博士团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团。
2000年10月
我校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1999年度“首都文明单位”。
2000年10月
200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评审结果公布。我校共获得资助项目33项,经费为525.5万元,项目获准率达27%,全国平均获准率为9%。
2000年10月
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第二批入选基地名单,我校文艺学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入选。同时,由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王宁教授主持申报的“宋元明清手写和碑刻汉字及其文本研究”、董晓萍教授主持申报的“近世中原民俗志与下层文化建设”、文艺学研究中心童庆炳教授主持申报的“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形态的生成”、郭英德教授和李春青教授主持申报的“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文化渊源”4项课题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批准立项。
2000年10月
我校推荐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结束。2001年本科应届毕业生为1424人,推荐免试硕士生19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3.3%。
2000年10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教学主轴建筑群设计方案,决定成立专门小组,以广东省建筑设计院的方案为基础,吸收建设部建筑设计院的有益部分,参考我校教师和专家意见,对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会议听取了校庆办公室关于10月14日百年校庆新闻发布会准备情况的汇报,研究确定了发布会的各项内容。
2000年10月
我校举行汉语文化学院成立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和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为汉语文化学院揭牌。
2000年10月
由陶遵谦、张雪、林奇青、肖韵竹、杨惠萍和周志成等6位同志组成的“三讲”教育巡视组进驻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等校领导会见了“三讲”教育巡视组成员。
2000年10月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核心成员第3次工作会议举行。我校30余人参加了项目研究工作。
2000年10月
由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我校承办的“2000年度国际减灾日专题报告会”在我校举行。
2000年10月
调整“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办公室”组成。张健担任主任,云自厚、王存喜、张奇伟担任副主任。
2000年10月
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进行自行审批硕士点工作。经投票表决,决定增列国际贸易学、政治学理论、社会学、美术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环境工程、图书馆学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0年10月
我校举行百年校庆首场新闻发布会。全国政协常委王光美、新华社社长田聪明、《光明日报》总编袁志发、北京天文台副台长赵刚、北京天文台研究员朱进、珠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余荣霭等校友和嘉宾,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我校著名古文献专家启功,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的记者等500余人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8050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北师大星”。
2000年10月
终身学习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校长袁贵仁、副校长谢维和出席研讨会。
2000年10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听取了教务处有关同志对今年拟申报新本科专业情况的介绍和学术委员会意见的说明,讨论同意申报博物馆学、金融学、地理信息系统和环境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听取了人事处关于今年职务聘任工作有关文件的说明,同意将《北京师范大学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方案》、《北京师范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实施方案》等提交学校职务聘任委员会讨论,征求专家意见;听取了与东方大学城、昌平区、珠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办学的调研情况的汇报。
2000年10月
我校举行“三讲”教育动员大会,对深入开展“三讲”教育进行全面的动员和部署。党委书记、“三讲”教育领导小组组长陈文博作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扎扎实实地推进我校“三讲”教育工作》动员报告。
2000年10月
校长袁贵仁会见来访的日本村崎学院理事长、德岛文理大学校长村崎正人先生一行。
2000年10月
我校召开2000年度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表彰会。
2000年10月
副校长谢维和会见了来访的美国欧哈那基金会项目总监张郑漓珊女士一行。
2000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大气环境研究中心。聘任庄国顺为中心主任。
2000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聘任董奇为中心主任(兼),李象益、田荷珍、李永菲为中心副主任。
2000年10月
珠海市人民政府与我校签署合作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园协议。中共珠海市委书记黄龙云,珠海市副市长余荣霭,副秘书长潘京、吕明智,驻京办事处主任连新民,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副校长戴家干等出席签字仪式。校长助理唐伟主持了签字仪式。余荣霭副市长与戴家干副校长分别代表双方签字。
2000年10月
美国2061计划主任George D.Nelson博士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2000年10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决定:成立学校合作办学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合作办学工作;与珠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教育园,由戴家干牵头;由郑君礼牵头,成立昌平合作办学工作小组,负责与北京市和昌平区政府进一步商讨有关问题;由刘木春负责,挖掘和利用校内资源,解决明年扩招学生的住宿问题;讨论并原则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试行办法》和《北京师范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撤销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培训中心,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软件研究开发中心;接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子弟学校等事宜。
2000年10月
我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总结颁奖会举行。
2000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软件开发中心。戴家干任中心主任(兼),沈复兴任中心副主任(兼)。
2000年10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讨论“三讲”教育第一阶段工作总结;讨论审定《北京师范大学“三讲”教育第二阶段实施计划》及《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在全校系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三讲”教育的实施意见》;讨论审定各总支、直属支部“三讲”教育领导小组名单;讨论审定2000年学校聘任委员会名单;研究决定天文系、低能所等单位的干部任免;研究讨论制订学校“十五”规划等工作。
2000年10月
我校荣获“北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主考学校”称号,袁金良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2000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周宏余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安东、韩德俊为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任命胡永建为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任命刘文中为天文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0年11月
我校举行校园110综合服务系统启动仪式。党委书记陈文博、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戴家干以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公安局、校内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2000年11月
我校主办的“非洲国家普通教育行政管理官员研修班”结业式举行。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田小刚、我校副校长谢维和出席结业式,并向学员颁发了《研修证明书》。
2000年11月
由我校和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科学理事会能力建设委员会(CCBS)、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小学科学与数学教育国际会议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主任、CCBS主席Leon Lederman、我校校长袁贵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00年11月
由我校牵头申请的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网上合作研究中心被列入教育部高等学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筹建项目,获得科学事业费90万元的资助。
2000年11月
我校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得到“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专项基金”资助277.5万元。
2000年11月
学校公布2000年本科教学奖励名单。本科教学优秀奖(专家评)特等奖:王昆扬、周铭孙;特等奖提名奖:王静爱、施建中;优秀奖:戚慧心、梁竹健、刘松柏、程晓堂、郎莉丽、刘建和、李正荣、钱志亮、陈黎、晏辉、刘继志、黄宁宁、沈长宁、刘全儒、符绍宏、姚梅林、衷克定;最受学生欢迎的本科教学“十佳教师”(学生评):陈太胜、黄祖洽、舒华、王昆扬、李翀、裴寿镛、沈复兴、杨共乐、王静爱、宋杰。
2000年11月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生物学及驯养繁殖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0年11月
在北京市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我校被授予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北京代表团突出贡献奖。
2000年11月
在最新公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结果中,我校文科学报1998年“被引率”名列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第3名,被引次数91次。
2000年11月
我校数学系王凤雨教授获得200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5万元人民币的基金资助。
2000年11月
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我校作品《紫杉醇增产技术商业计划》荣获银奖;《数码媒体交易创业团体》、《人力资源顾问创业团队》获得铜奖,并获优秀组织奖。
2000年11月
研究生评优工作全部结束。本学年共评出宝钢奖学金获得者3人,美国IET奖学金获得者15人,华藏奖学金获得者10人,华为奖学金获得者20人,优秀研究生干部7人,优秀研究生169人(其中博士生为37人)。
2000年11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修改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听取了财经处关于特色大学经费使用情况、2000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汇报和拟调整预算计划的说明,并通过“预算调整计划”;原则同意《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基金管理办法》和《关于提高本科生奖学金标准的意见》;听取了研究生院关于制定《研究生指导教师年度招生资格审核条例》和征求意见情况的说明,同意将该条例提交学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听取了关于制定《北京师范大学“管理人才”后备队培养方案》的说明;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道德规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行为准则》。
2000年11月
校长袁贵仁会见了来我校访问的沙特阿拉伯教育部副部长Kedir Q.Al—Qurashi。
2000年11月
副校长董奇会见了来访的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政府秘书M.K.Kaw先生、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主席Hari.Gautam博士、贾米尔·米里亚伊斯兰大学副校长P.V.Inderesan先生等印度教育代表团一行。
2000年11月
校级领导“三讲”教育第二阶段动员会召开。“三讲”教育巡视组组长陶遵谦和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发表重要讲话。
2000年11月
我校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分别接受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并被列入教育部第三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副校长史培军、郑师渠等参加了两个基地的申请汇报会。
2000年11月
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主办,和讯网和我校承办的“和讯杯”第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脑网络大赛预赛在我校举行。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彭友东、我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全国学联办主任李小豹等出席活动。
2000年11月
由我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王光美、何秉孟、启功、何兹全等来自国内教育界、学术界的代表以及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郑师渠出席了研讨会。
2000年11月
副校长郑师渠会见来访的日本新西潟国际情报大学代表团一行。
2000年11月
第十三期全国骨干小学校长研修班在我校教育管理学院(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开班。
2000年11月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专家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室迎评工作小组”成立。袁贵仁、刘伯里、方维海分别担任组长。
2000年11月
由继续教育学院组织的“教育部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教学管理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教育部的有关领导和来自全国31所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的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校校长袁贵仁、副校长谢维和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讲话。
2000年11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听取了对《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科研能力建设与科研工作的意见》、《北京师范大学理科科研管理条例》和《北京师范大学文科科研管理条例》的制订和修改情况的说明,同意根据会议讨论精神进一步修改后,公布实行;听取了有关《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北京师范大学运动场所管理办法》的说明,提出了修改意见;同意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分子生物研究所”,聘请美国哈佛大学李亦平博士担任所长。
2000年11月
校长袁贵仁会见加拿大纽宾士域大学校长Elizabeth Parr—Johnnston博士。双方签署了关于在北京联合举办电子商务MBA课程的合作协议。
2000年11月
由我校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三校联合召开的“共同建设大学科技园汇报会”举行。
2000年1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究中心。
2000年11月
首都圈(环北京)防沙治沙应急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合同授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校作为项目中标单位参加了此次授予仪式。
2000年11月
我校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高级论坛举行。
2000年12月
教育部评估组来我校对第二期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进行评估。
2000年12月
我校代表队在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网络教学竞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0年12月
由联想集团出资设立的“北京师范大学联想集团优秀大学生奖学金”正式启动。这项奖学金计划实施三年,每年奖励15名本科生,每人每年2000元。
2000年12月
我校党委宣传部被评为北京市“培养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先进单位。
2000年12月
在中国高科研评估网公布的2000年1—10月教育部直属院校SCI论文统计排行榜上,我校以224篇名列第13位。
2000年12月
我校2000年度青年教师科学基金启动。有13个单位31名青年教师获资助,资助总经费达35.5万元。
2000年12月
北京市教育工会主办的“第三届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结束。我校艺术系青年教师于丹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获A类院校一等奖,中文系李山、天文系孙艳春分获A类院校文、理科三等奖。
2000年12月
截止到2000年12月21日,我校2000年文科科研经费已达1530万元,提前两年实现了学校“2003计划”中提出的文科科研经费的增长目标。
2000年12月
在最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选出的50种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我校文科学报名列第二。
2000年12月
艺术系成立80周年庆典大会举行。庆典大会上,曾担任艺术系系主任的老志诚先生、张肖虎、黄会林教授被授予特别荣誉称号,以表彰他们对艺术系的卓越贡献。
2000年12月
我校教师培训学院成立大会举行。会上,校长袁贵仁宣布了成立教师培训学院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到会致辞。
2000年12月
我校召开离退休处级以上干部“三讲”教育学习动员会。我校“三讲”领导小组组长、党委书记陈文博作了动员报告。
2000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史培军为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安宝生为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宝元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
2000年12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听取了有关《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汉语文化学院建设的意见》的说明,同意根据会议讨论精神进一步修改后,由学校公布实施;听取了有关学院筹建情况的汇报,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同意学院作为学校直属的独立办学实体,下设教务部、技术部、研究部和办公室等,编制6人,谢维和任院长;听取了关于两委员会拟设岗位的说明,同意成立珠海校园管理委员会;通报了教育部直属高校财务工作会议精神及我校2001年国拨经费情况;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机关工作人员无线通信工具管理办法》。
2000年12月
以色列驻华大使沙雷夫先生访问我校,并为我校师生作了“关于以色列历史文化及中以关系”的讲座。校长袁贵仁会见了沙雷夫大使。
2000年12月
副校长谢维和会见来访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首席执行官John Randall先生。
2000年12月
我校2001届毕业生第一场大型供需见面会举行。本次见面会共有15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参会学生超过3000人。
2000年12月
世界华商投资基金会董事长陈玉书先生及夫人黄柏龄女士、执行副总裁马兴利先生一行来访。党委书记陈文博会见来宾。陈玉书先生捐赠200万元人民币作为百年校庆活动费用。
2000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管理委员会。
2000年12月
校长袁贵仁、副校长董奇会见来访的美国Tiffin大学副校长Raj V.Pathi一行。
2000年12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听取了有关联合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的说明和拟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的汇报,研究决定:我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三校联合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办公室;筹建联合国家大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在南院挂牌;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和办公室;会议听取了对《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的说明,同意根据会议讨论精神作进一步修改后,交教代会讨论。
2000年12月
2000年度本科生表彰大会举行。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等出席了表彰大会。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刘木春等宣读了获奖名单,副校长郑师渠作了讲话。
2000年12月
我校校级领导班子“三讲”教育总结大会举行。
2000年12月
副校长董奇会见来访的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副校长温克琳娜教授。
2000年12月
第二期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学员在我校的11周集中学习结束。
2000年12月
在北京市教委、北京卫戍区司令部举行的北京市学生军训工作表彰大会上,我校荣获“北京市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学校”称号。
2000年12月
“中国中小学教师网”开通仪式在我校举行。
2000年12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全委会。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筹备召开中共北京师范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的请示》和《中共北京师范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选举办法》,并对我校召开第十次党代会的筹备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2000年12月
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主办、我校协办的《澳门教育展》揭幕。
2000年12月
我校校友总会深圳校友分会成立大会举行。副校长戴家干到会祝贺并讲话。
2000年12月
“百年师大、校友论坛”开幕,英特尔高级工程师陈仕平博士作了第一讲《电子商务与经济全球化》。
2000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科研机构设置委员会”。袁贵仁任主任,郑师渠、史培军、董奇任副主任。委员会分为文科组和理科组,郑师渠和史培军分任组长。
2000年12月
我校出版社举行建社20周年庆祝大会。校长袁贵仁、副校长郑君礼、出版社社长常汝吉参加大会并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为出版社建社20周年题诗。
2001年1月
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基、党校办主任张俊宗等来我校商谈合作事宜。
2001年1月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28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评审工作结束,我校教育系孙邦华(教育学)、资环系阎广建(地理学)、中文系萧放(历史学)、教育系王建民(公共管理学)4名博士后获得二等资助金。
2001年1月
我校共有43项成果获200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4项,二等奖19项,有4项成果被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校的获奖名次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2001年1月
袁贵仁、张静如、郭志刚、程树礼4位教授受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顾问组成员;副校长郑师渠受聘担任“十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郑师渠、史培军、张健、张斌贤、劳凯声、李运富、朱志敏、许燕、韩震、杨耕、唐任伍11位教授受聘担任“十五”规划学科专家组成员。
2001年1月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与民政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发起、承办了中国首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
2001年1月
学校国家安全领导小组获得由北京市安全局颁发的“2000年先进集体”称号。
2001年1月
科技部公布了由中科院院士评选出的2000年我国十大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由我校副校长、资源所史培军教授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重大项目“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由中科院、东北林业大学主持)被评为第9项。在教育部公布的由教育部科技委专家评选出的2000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中,由我校环科所赵俊琳教授参加的“过去3000年企鹅数量变化与环境演变”(由中国科技大学主持)也被评为第9项。
2001年1月
在最新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排名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名列第二。
2001年1月
我校郑光美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学及驯养繁殖研究”荣获200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我校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此殊荣。
2001年1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副校长分工调整、寒假前机关部处学习安排、学科调整、教师培训等工作。
2001年1月
我校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原中文系系主任、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萧璋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2岁。
2001年1月
学校举行2000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书颁发仪式。校长袁贵仁、副校长董奇出席会议。
2001年1月
经校内外公开招聘,聘任小组考察、研究,决定聘任:戴家干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兼),王德胜、严驳非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1月
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2000年机关处级干部的考核工作,讨论了后勤和产业党总支等单位的干部任免工作。
2001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委员会”。聘任袁贵仁为管理委员会主任(兼),史培军、郑君礼、戴家干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潘耀忠任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孟志强任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兼)。
2001年1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呼中陶任党委组织部部长。张聪任化学系副系主任,王金生任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1年1月
广州校友联谊会,珠海、澳门校友联谊会先后在广州、珠海举行。
2001年1月
2000年度学生工作总结研讨会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评选出20名“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度优秀班主任(辅导员)”。
2001年1月
校工会获评“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和北京市教育工会“2000年度宣传工作先进集体”;校工会主席王彬获评“全国优秀教育工会工作者”。我校二附中工会获评“北京市模范职工小家”。
2001年1月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和人事司、直属办、办公厅的负责人在校长袁贵仁的陪同下,看望了钟敬文先生和启功先生。
2001年1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等的陪同下,看望了启功先生和黄祖洽院士。
2001年2月
实验小学被教育部确认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1年2月
2001年度第一次校友会常务工作会议召开。副校长郑君礼,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唐伟等出席会议。
2001年2月
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会成立。校长袁贵仁任编委会主编、副校长董奇和刘恩山教授任副主编。
2001年2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举行建社20周年庆祝大会。校长袁贵仁、副校长郑君礼出席活动并讲话。
2001年2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王庆英任后勤与产业党总支书记。
2001年2月
副校长董奇会见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校长一行。
2001年2月
校长袁贵仁、副校长戴家干出席中加集体签字仪式。签字仪式上,袁贵仁校长与加拿大加皇集团签署了《中加教育合作意向书》,双方将联合开办中加大学或加中大学。袁贵仁校长还与加拿大康克狄亚大学签署了两校合作交流协议。
2001年2月
学校中青年专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座谈会召开。华夏基金会陈婉女士、总干事吴仲坚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等出席会议。副校长董奇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1年2月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赵沁平一行来我校考察。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副校长郑师渠、董奇、史培军等出席座谈会。
2001年2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会工作条例》和《北京师范大学党校工作条例》;研究确定了学校中心组学习计划;讨论决定了干部任免等工作。
2001年2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2001年本科招生工作,党委、行政工作要点等。
2001年2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了书记办公会议。会议专题研究学校离退休工作。
2001年2月
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成立“北京师范大学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等工作。
2001年2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住房制度改革、新生住宿、校务公开、理科学科调整等工作。
2001年2月
副校长史培军会见来访的英国教育就业部国际司司长Cliver Tucker一行。
2001年2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听取了学校纪监工作情况的汇报;讨论并原则同意了《党委统战部关于召开“北京师范大学统战工作会议”的请示报告》;听取了关于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筹备工作情况的汇报,研究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办法》、《北京师范大学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分配方案》、《关于选举北京师范大学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的通知》和《中共北京师范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日程安排》。
2001年3月
我校对党校领导成员构成进行调整,党校校长为陈文博,副校长为范国英、吴志功、刘木春、郑师渠,顾问为周之良、张静如,办公室主任为李志英,副主任为魏国。党校校务委员会委员为于凤政、王炳林、王章维、白光耀、刘木春、陈文博、陈建文、吴志功、李志英、杨耕、范国英、呼中陶。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撤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张斌贤任教育学院院长。
2001年3月
我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淑玲被评为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工作者。
2001年3月
我校物理系教师包景东、数学系教师惠昌常入选2000年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得30万元科研资助。
2001年3月
学校第三届教代会执委会举行七次委员(扩大)会议。教代会执委和各专门工作委员会正副主任听取了副校长、执委会主任郑君礼、副主任王彬关于本届教代会以及专门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总结,并进行了讨论。
2001年3月
截止到3月底,我校校园计算机网络二期改造工程顺利完成。
2001年3月
学校召开各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会议,党委书记陈文博、副书记范国英分别就第十次党代会的筹备工作作了部署。
2001年3月
学校“2001届毕业生第二场大型供需见面会”举行。校长袁贵仁、党委副书记吴志功视察招聘会现场。本次供需见面会共90余家用人单位、2500余名校内外毕业生参加,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
2001年3月
校工会举行十一届八次委员(扩大)会议。党委书记陈文博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市教育工会副主席杜自中向我校工会颁发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奖牌,向女职工委员会颁发了“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奖状。
2001年3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了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与香港教育学院的合作办学问题;听取了党委统战部关于《北京师范大学统战工作报告》的说明,讨论并通过了该报告;讨论决定了人事处和教务总支等单位的干部任免工作。
2001年3月
为迎接“三八”国际妇女节,学校女教职工委员会和女教授联谊会举办了“女教授的公众与私人空间”主题论坛。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出席会议。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陈光巨任人事处处长;李德芳任网络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梓华任教务党总支书记;李勇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艾林任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1年3月
学校党委召开统战工作会议。
2001年3月
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戴家干与珠海市委书记黄龙云、副市长余荣霭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筹建工作进行会谈。
2001年3月
网络教育学院举行开学典礼。
2001年3月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吕炳寿,副校长陈凌孚、蔡林慧一行来我校考察。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聘任何大澄为中心主任。
2001年3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了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党委书记工作会议精神;讨论了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会后召开常委会,研究了社科处等单位的干部工作。
2001年3月
学校纪监委召开纪委委员、监察委员与各总支、直属支部纪检委员、党风监督员会议。党委副书记刘木春传达了中纪委五次会议的精神以及北京市教育纪工委的工作部署。
2001年3月
瑞士再保险公司董事长Forstmoser教授一行来我校访问。校长袁贵仁会见来宾并授予Forstmoser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称号。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唐任伍任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重点学科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袁贵仁,副组长为董奇、郑师渠、史培军,办公室主任为陈英和。文科组组长为郑师渠,副组长为谢维和,成员有袁贵仁、陈文博、董奇、郑君礼、戴家干、刘木春、唐伟、白光耀、张斌贤、呼中陶、杨国健、张健。理科组组长为史培军,副组长为姜璐,成员有袁贵仁、陈文博、董奇、吴志功、范国英、苗中正、葛剑平、陈光巨、陈英和、葛岳静。
2001年3月
学校召开组织申报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工作会议。校长袁贵仁、副校长董奇、各院系所负责人、主管科研与研究生工作的负责人以及党总支书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各博士点导师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副校长董奇主持。
2001年3月
学校党委召开了由各单位党总支书记、学生处、人事处、招生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和保卫处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做好“法轮功”人员教育转化工作的专题研讨会。党委书记陈文博作重要讲话。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主持研讨会。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增聘金雅玲为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2001年3月
教育部正式批准在我校建立“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并在全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举行了授牌仪式。
2001年3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听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调整返聘费的规定》的说明,讨论并通过该规定;听取了学校1999年、2000年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汇报和2001年财务收、支预算草案的说明;听取了有关《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快发展科技产业与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决定》、《北京师范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师范大学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条例》等文件的说明;同意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生物信息数学研究中心”、“模糊系统与模糊信息研究中心”、“土地研究中心”、“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光学研究中心”。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张保洲任天文系党总支书记;赵军平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梁宏任低能所党总支副书记;刘象愚任中文系系主任;刘勇任中文系副系主任;王泉根任中文系副系主任;万建中任中文系副系主任;尚学锋任中文系副系主任;武向平任天文系系主任;陈黎任天文系常务副系主任;杨志良任天文系副系主任;杨静任天文系副系主任;檀传宝任教育学院副院长;周作宇任教育学院副院长。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生物信息数学研究中心,依托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模糊系统与模糊信息研究中心,依托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土地研究中心,依托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依托资源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光学研究中心,依托物理系。聘任刘来福为生物信息数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洪兴为模糊系统与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马克伟为土地研究中心主任;张新时为中国生态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刘大禾为光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1年3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珠海、昌平校区建设,管理学院建设,西南楼搬迁等工作。
2001年3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崔新建、韩震、贾新奇、李祥俊、李兆谊、方珊、庄永敏七位同志组成哲学系党总支委员会,由崔新建同志任哲学系党总支书记,贾新奇同志任哲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赖德胜任社会科学处处长,李崧任科技处副处长。
2001年3月
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下列同志通过试用期,获得正式任命:唐伟同志为学校办公室主任;呼中陶同志为组织部部长;白光耀同志为宣传部部长;朱小健同志为统战部部长;何一平同志为纪监委办公室主任;陈建文同志为本科生院副院长兼学生处(学生工作部)处(部)长;张健同志为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陈英和同志为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学位办主任;于凤政同志为研究生院副院长兼研究生管理处(研究生工作部)处(部)长;吴圣谷同志为终身教育院副院长兼终身教育处处长;葛剑平同志为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科技处处长;郑萼同志为财经处处长;包华影同志为外事处处长;刘增森同志为资产管理处处长;胡景浩同志为离退休工作处处长;贾绍勤同志为基建处处长;张吾龙同志为保卫处(部)处(部)长。成国志同志为学校办公室副主任;祝文燕同志为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方增泉同志为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屈文燕同志为组织部副部长;李志英同志为组织部副部长;何广亮同志为宣传部副部长;李雪莲同志为学生处副处长;魏国同志为学生处副处长;张玉新同志为学生处副处长兼人民武装部副部长;李梓华同志为教务处副处长;葛岳静同志为教务处副处长;赵欣如同志为教务处副处长;李庆康同志为研究生培养处副处长;张志斌同志为研究生管理处副处长;潘耀忠同志为科技处副处长;夏春婷同志为人事处副处长;刘显忠同志为财经处副处长;陈燕峰同志为财经处副处长;相青同志为财经处副处长;林凡同志为外事处副处长;梁毅超同志为保卫处副处长;何代晟同志为基建处副处长;魏天经同志为资产管理处副处长;史志刚同志为后勤管理处副处长。
2001年3月
我校大型系列讲座“大使论坛”启动。加拿大驻华大使巴拉克应邀为我校同学作了《新世纪的中加关系》报告。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董奇会见了巴拉克大使。
2001年3月
学校第二十三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郑师渠,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教务处、校工会等单位负责人,北京市学联执行主席王学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学生会代表以及我校各院系团总支书记、各学生团体负责同学等参加了会议。
2001年4月
校工会被北京市体育局评为1995—2000年度北京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我校工会是北太平庄地区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称号的单位。
2001年4月
我校理论经济学、化学两个一级学科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我校已经设立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1年4月
由我校、美国民间大使代表团、教育部课程研究所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01中美教育论坛”在我校举行。美方代表160余名、中方代表80余名出席大会,我校副校长戴家干出席开幕式并致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督学谈松华主持大会。本次论坛以“21世纪教育标准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围绕教育政策对教育标准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副校长谢维和出席大会闭幕式并致词。
2001年4月
北京物理学会和北京高校物理教学研究会在清华大学举办了第十七届非物理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我校共有15位同学参赛,1999级数学系张勇同学和1999级化学系马丰年同学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2001年4月
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结果揭晓。我校教育管理学院丁邦平的《国际科学教育理论研究》、物理系郑志刚的《从少体系统到多体系统:动力学和统计力学》2篇论文入选。
2001年4月
教育部在我校教师培训学院设立“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
2001年4月
资源与环境学院李小文教授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
2001年4月
根据学校2001年研究生培养工作优秀奖和优秀研究生导师奖评选结果,中文系、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研究生培养工作一等奖,发展心理所、历史系、教育系、数学系、物理系和资环系获得二等奖;中文系钟敬文、低能物理所黄祖洽、教育系黄济、哲学系袁贵仁以及发展心理所林崇德获得优秀研究生导师特等奖,中文系童庆炳、心理系张厚粲、法政所张静如、经济学院王善迈、哲学系周桂钿、比较教育所顾明远、艺术系黄会林、历史系黎虎、物理系马本堃、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天文系李宗伟、数学系陆善镇、化学系金林培、信息学院何克抗和资环系朱启疆获得优秀奖。
2001年4月
北京市海淀区区委副书记陈其耀、副区长许健与区委办公室、区建委、规划局、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等部门负责人来我校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我校建设和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郑君礼、戴家干,校长助理姜璐、唐伟,以及发展委员会、科技园区管委会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2001年4月
党校校务委员会2001年第一次会议举行。会议讨论通过党校2001年工作计划,研究、讨论了党校课程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党委副书记、党校副校长范国英,副校长、党校副校长郑师渠,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刘木春等出席会议。党委书记、党校校长陈文博主持会议。
2001年4月
学校召开校务委员会会议,就学校“十五”规划征求意见和建议。校务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等出席会议。
2001年4月
副校长董奇会见来访的韩国教育开发院院长一行。
2001年4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副校长郑君礼、董奇、戴家干向刘淇市长等领导汇报工作。
2001年4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全委会议。会议讨论修改了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会后召开常委会,研究审议了2001年学校的财务预算方案。
2001年4月
副校长郑君礼会见香港结好集团黄绍明先生一行。
2001年4月
学生假日党校第23期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结业典礼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出席结业典礼并讲话。来自全校20个院系的近500名学员获得结业证书。
2001年4月
我校亚太实验学校揭牌仪式举行。校长袁贵仁、外经贸部部长助理魏建国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司、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负责人参加揭牌仪式。
2001年4月
学校决定对管理学院进行机构与专业设置调整,将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和原隶属信息学院的信息管理专业并入管理学院。
2001年4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董奇会见来访的卢森堡教育大臣布拉瑟女士一行。
2001年4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听取了《关于加强我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的说明,原则通过了该意见;听取了关于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的情况说明,原则同意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听取了关于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研究讨论了党代会筹备的有关工作;讨论决定了社科处等单位的干部任免事项。
2001年4月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顾问、西太区理事、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理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布瑞恩·奥登博格教授来我校考察健康促进情况。党委副书记吴志功会见来宾。
2001年4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研究讨论成立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校务公开、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重点学科申报等工作。
2001年4月
我校召开2001年招生工作会议,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招生组组长近30人参加了会议。副校长郑师渠出席会议。会上总结了2000年的招生工作,并讨论了2001年招生工作的整体形势和主要任务。
2001年4月
第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本届大学生电影节由我校艺术系、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视台影视部等九家单位联合主办。
2001年4月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结题鉴定会举行。
2001年4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中心”和教育部设在我校的“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并入研究院。研究院下设公共计算机教学部、教育信息研究部、信息网络中心,代管“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2001年4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范立双任社科处副处长。
2001年4月
我校产业工作会议召开。副校长戴家干、产业后勤党总支书记王庆英、后勤管理处处长李连江等出席会议。
2001年4月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举行大学科技园建设经验交流会暨北京市大学科技园授牌仪式。我校、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三校接受了“北京市大学科技园”牌匾。副校长史培军代表我校出席授牌仪式。
2001年4月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我校教育管理学院和香港教育署、香港教育学院等联合举办的第一期香港小学校长研修班在我校举行开学典礼。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香港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椒芬以及我校、香港教育署、香港教育学院的有关领导、参加研修班的31名香港小学校长出席开学典礼。
2001年4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全委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党代会、教代会、学校“十五”发展规划等工作。
2001年4月
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与农业部共同组织申请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启动会议在我校召开。张新时院士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副校长史培军为项目首席助理。副校长董奇、张新时院士以及各课题的负责人和项目的主要学术骨干出席会议。
2001年4月
教工田径运动会结束。本届运动会有41个部门工会约1200人报名参加。印刷厂、二附中、机关一队、化学系分别获得教工甲组团体总分一至四名,实验小学、低能所、出版社、产业总公司分别获得教工乙组一至四名。
2001年4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通报了“三讲教育”整改方案落实情况;研究讨论了教师住宅建设、“上市”公司等工作。
2001年4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
2001年4月
爱尔兰驻华大使康德伦来我校作题为《爱尔兰和中国:正在建立的新关系》的讲座。党委副书记吴志功会见康德伦大使。
2001年4月
由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李小文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核心实验——大型遥感基础实验“星—机—地遥感综合实验”完成。
2001年4月
我校2000年度学生工作表彰大会举行。中文系、艺术系、信息科学学院、化学系、经济学院、法政所6个单位荣获“学生工作先进单位”;中文系刘利、艺术系李国芳、信息科学学院姚自明等6人荣获“优秀学生工作干部”称号;化学系张站斌等6人获得“优秀团总支书记”称号;化学系艾林、教育系刘传德等20人荣获“优秀班主任”称号。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郑师渠参加了表彰大会。党委书记陈文博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2001年4月
学校召开“百年校庆筹备工作交流会”。
2001年4月
我校副校长郑师渠会见来访的日本大真协会代表团藤田一憲先生一行。
2001年4月
由北京市教委、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委会新闻宣传部主办,北京市大学生体协、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北京市大学生“大运杯”女子足球锦标赛在我校落幕。我校女子足球队以五战全胜战绩获得冠军。这是我校女子足球队第十次蝉联冠军。
2001年4月
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三局副局长夏崇源来我校宣布中央的任免决定:任命钟秉林同志为我校校长(副部长级),免去袁贵仁同志的校长职务。袁贵仁同志调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会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吕福源,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明分别代表教育部党组和北京市委做了重要讲话。袁贵仁同志和钟秉林同志分别讲话。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会议并通报了学校近期的工作情况。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李志军,我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各单位党政正副负责人、部门工会主席、教授,民主党派负责人以及老干部代表等出席了会议。
2001年5月
在第四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我校共有10项成果获奖。其中,中文系钟敬文主持的《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资环系赵济主持的《区域地理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信息科学学院裴留庆为主要完成人的《信息与电子科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启功、顾明远、林崇德、康仲远、黄秀梨、乌美娜、舒华、葛岳静主持的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我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数位居全国高校第四。
2001年5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北京市委主委陈难先一行来我校调研工作并参加我校民进支部活动。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会见了许嘉璐副委员长一行。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出席了我校民进支部活动。
2001年5月
我校15名研究生、本科生获得2000年度美国IET奖学金。
2001年5月
我校被北京市海淀区社会治安治理委员会评为200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保卫处副处长梁毅超被评为200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
2001年5月
我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会送审的“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7册被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工作办公室评为A类。该教材是我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会和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编写的第一批教材。
2001年5月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芭蕾舞剧院举行了国际舞蹈比赛。在12个参赛国家、300余个参赛剧目中,我校艺术系肖向荣自编的独舞《诞生》和《生命最后的时刻》在大赛中夺得编舞铜奖。
2001年5月
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新世纪,新长征”全国火炬传递点火出发仪式在中华世纪坛举行。我校200余名学生和各院系团总支书记参加了火炬传递点火出发仪式,生命科学学院洪文秋同学成为两名护火炬手之一。
2001年5月
学校党委举办“中美关系论谈”报告会。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前《半月谈》主编、高级编辑秦殿杰为主讲。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刘木春主持。
2001年5月
《光明日报》公布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在原发报刊(学报类)综合排名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位居第4。在原发报刊(学报类)分类排名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哲学宗教类、语言文学艺术类、历史地理类中分别为第20位、第19位和第6位。在作者单位综合排名中,我校居第6位。
2001年5月
我校与美国杨伯翰大学联合承办的“第二届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议内容主要涉及国际基础教育改革动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途径与方法、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心理学研究进展以及教师职业发展与促进的研究动态等。
2001年5月
由我校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倡议并组织的十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联席会议在我校举行。我校与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课程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参加会议。我校副校长董奇和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利民出席了联席会议并讲话。
2001年5月
我校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工作结束,共申报145项,突破教育部分配给我校的申报限额(120项),其中申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2项,规划项目65项,博士点基金项目45项,青年项目20项,专项任务3项。教育系、中文系、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申报数量居全校前三位。
2001年5月
我校红十字会被评为2000年度北京市红十字会高校工会红十字工作先进集体。同时,在高校90名优秀红十字会员中,我校胡婷婷等6名同学受到表彰。
2001年5月
200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立项工作结束。我校有10个项目获得批准,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8项。2项重点项目分别为:陶大镛教授主持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研究”,陈其泰教授主持的“唯物史观与20世纪中国史学”。8项一般项目分别为:李由教授主持的“开放经济中的大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李翀教授主持的“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研究”,杨共乐教授主持的“早期‘丝绸之路’研究”,符绍宏副教授主持的“当代信息环境下中国的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宣兆凯教授主持的“21世纪中国环境保护的社会机制和国民环境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王向远教授主持的“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齐元涛老师主持的“隋唐五代楷书整理与研究”,王东平副教授主持的“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
2001年5月
我校首届中美水资源模型化技术高级研讨班召开。研讨班由我校和美国杨伯翰大学主办,由我校环境科学研究所承办。
2001年5月
我校被评为北京市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2001年5月
学校召开“学校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专题座谈会。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范国英、副校长董奇出席会议。
2001年5月
北京市人大代表和市教委有关领导一行来我校调研《高等教育法》的贯彻执行情况。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郑君礼,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唐伟等出席座谈会。
2001年5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通报交流了各自负责的工作;研究讨论了教师住房建设、2001—2005年学校发展规模自核建议数等工作。会后,召开常委会,讨论决定了哲学系等单位的干部任免工作。
2001年5月
副校长董奇会见来访的泰国孔敬大学副校长Loipha博士一行。
2001年5月
副校长董奇会见来访的日本上越教育大学校长大泽健郎先生一行。
2001年5月
我校2000级本科学生军训结业仪式分别在北京高校昌平军训基地和门头沟区斋堂基地举行。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刘木春、副校长郑师渠出席军训基地的结业仪式。
2001年5月
第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落幕。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郑师渠参加了闭幕式暨颁奖典礼。
2001年5月
校长钟秉林会见来访的澳大利亚教育、就业与青年事务部国际政策司司长Robert Horne先生一行。
2001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李家齐、郭静媛、宋凤英、胡青钰、彭奕欣、李范、张延祜七位同志组成离休干部党总支委员会;李家齐任党总支书记,郭静媛、宋凤英任党总支副书记。同意物理系党总支选举结果,由李蓉、高卓、李多、田强、汪华英、刘卫荣、曹惠贤七位同志组成物理系党总支委员会;李蓉任党总支书记,高卓任党总支副书记。何一平同志任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免去贾卫民同志的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职务,改任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
2001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崔新建为哲学系副系主任;白暴力为经济学院副院长;孙川为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吴圣谷为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兼);黄荣怀为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兼);忻汝平为理科学报副主任。
2001年5月
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夏强一行来我校调研。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刘木春等校领导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2001年5月
我校陈香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暨陈香梅讲堂揭牌仪式举行。陈香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由副校长郑君礼兼任。
2001年5月
学校授权管理学院为我校MPA专业学位教育实施单位,负责MPA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培养和管理等各项工作。
2001年5月
学校举行“北京师范大学举办励耘实验班新闻发布会”。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郑师渠出席新闻发布会。
2001年5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平谷县无偿提供用地、大运村公寓分配原则、洼里小区住宅建设项目操作方式等问题。
2001年5月
国内首家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落户我校。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白志坚、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邵立勤,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郑守曾、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玉慧、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沈为平、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陈胜秋等各成员单位的主管领导、专家等30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校郑君礼副校长主持了会议。
2001年5月
我校校友、校友会顾问、著名画家、老舍先生夫人胡絜青因病逝世,享年96岁。
2001年5月
英国加的夫大学和英国驻华大使馆举行名誉研究员资格授予仪式,授予我校校长钟秉林“加的夫大学名誉研究员”称号。
2001年5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党代会、干部任免等工作;听取了党委组织部关于在院级行政单位成立党的基层委员会的情况汇报,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在院级行政单位成立党的基层委员会的意见》;通报了书记办公会关于庆祝建党80周年活动安排及百年校庆宣传工作的讨论结果。
2001年5月
我校出版社与美国大使馆新闻文化处联合举办“第三届中美出版工作研讨会”。校长钟秉林参加开幕式并讲话。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李柏思,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邬书林以及近50家出版社的负责人参加研讨会。
2001年5月
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会见来访的美国新泽西州立Rutgers大学教育学院院长Wilkinson教授、外事处长Gopin教授来访一行。
2001年5月
华夏赛科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暨“5·25”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举行。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董奇以及张厚粲教授、彭聃龄教授、孟庆茂教授等20余位心理学家出席开幕式。
2001年5月
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委员会换届结束,由宋杰、史桂英、张雁云、张兰、刘淼五位同志组成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宋杰任党总支书记,史桂英任党总支副书记。外语系党总支委员会换届结束,由林洪、胡俊、王蔷、陶昌升、王焱华、高秀琴、吴泽霖七位同志组成外语系党总支委员会;林洪任党总支书记,胡俊任党总支副书记。
2001年5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李克强为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广建为管理学院副院长。
2001年5月
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颁奖大会举行,我校经济学院赵春明教授荣获“高校青年教师奖”。
2001年5月
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人类基因组织线粒体DNA委员会主席、美国Emory分子遗传学教授道格拉斯·C.华莱士院士(Dr.Douglas C.Wallace)受聘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客座教授。
2001年5月
我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全面通过国家“211工程”验收专家组验收。
2001年6月
在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校共有27项成果获奖。其中,白寿彝教授的《中国通史》荣获特等奖,袁贵仁教授的《邓小平价值观研究》、顾明远教授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刘宁教授的《俄国文学批评史》、聂石樵教授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学》和王向远教授的《“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获得一等奖;韩震教授的《重建理性主义信念》、董志铁教授的《名辩艺术与思维逻辑》、钟敬文教授的《建立中国民俗学派》、杨利慧教授的《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白暴力教授的《价值与价格理论》、沈越教授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探源》、唐任伍教授的《管理审视——中外经济管理比较研究》、杨冠琼副教授的《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沿革研究》、姚梅林副教授的《学习规律》、孙喜亭教授的《再论科学技术·生产力·教育》、毛亚庆副教授的《从两极到中介——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论研究》、张斌贤教授的《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研究》、檀传宝教授的《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靳希斌教授的《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教育改革》、申继亮教授的《教师素质论纲》、杨共乐教授的《罗马社会经济研究》、瞿林东教授的《中国史学史纲》、刘勇教授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郭英德教授的《明清传奇史》、邹红教授的《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获得二等奖。
2001年6月
北师大实验小学被评为“海淀区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学校科研室被评为“先进科研室”。
2001年6月
北京市教委、市科委批准认定了28所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的50个实验室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其中,我校生物资源开发与生物工业实验室、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实验室、应用实验心理实验室顺利通过审批,成为首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01年6月
2001年上半年度北京市社科理论著作出版资助工作结束。韩震的《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姜英敏的《日韩道德课理念比较——文化冲突视角》、吴忠魁的《当代教育新思潮研究》、童庆炳的《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周一民的《现代北京话研究》、张建华的《对苏联民族主义的历史考察》、刘林海的《加尔文思想研究》、晁福林的《先秦社会形态研究》等著作获得出版资助。
2001年6月
200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结束。2001年我校共有本专科毕业生1451人,其中本科生1403人,大专生48人,考取硕士研究生48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3%;就业与出国92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4%;待就业4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我校2001届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7%,在全国重点大学中名列前茅。2001届毕业研究生637人,其中硕士毕业生477人,博士毕业生160人,研究生就业率为99.68%,达到历史新高。
2001年6月
首期高校校友会干部培训班开班典礼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44所高校校友工作机构的58名干部参加了培训班。校长助理唐伟主持了开班典礼。中国高教学会秘书长张晋峰、我校副校长郑君礼出席了开班典礼并发言。
2001年6月
我校经济学院赵春明教授荣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我校获得教育部第一届“高校青年教师奖”的教师是数学系王凤雨、中文系杨利慧和儿心所申继亮。
2001年6月
教育部重组成立了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包括了钟秉林、郑师渠、王宁、刘象愚、韩震、马新国、王焱华、李广建、王昆扬、李勇、冯世平、陈黎、左明雪、肖尊安、舒华、刘宝元、康幕谊、沈复兴、何克抗、黄荣怀20位我校的教授。其中,何克抗教授为主任委员,钟秉林、郑师渠、陈黎、舒华、刘宝元5位教授为副主任委员。
2001年6月
由我校发明专利“松针降糖口服液”(ZL93100041.6)转化的降糖保健食品“师宏牌糖安平胶囊”获国家卫生部批准,即将上市。该产品由我校应化所师宏药物研究中心张雄研究员等人研究开发。
2001年6月
“疋田巧博士客座教授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举行。副校长董奇向疋田巧博士颁发了“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聘书。
2001年6月
测试中心直属党支部选举结束,由谢孟峡、吴正龙、王广甫三位同志组成测试中心直属党支部委员会;谢孟峡任党支部书记。
2001年6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任命李季同志为纪监委办公室主任。安宝生为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院长。
2001年6月
学校聘任前中国科技馆馆长、现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李象益为我校兼职教授。副校长董奇出席聘任仪式。
2001年6月
我校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师培训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联合举办的“高光谱遥感及其在地学、生命科学中的应用高级研讨班”开班仪式举行。副校长史培军、人事处处长陈光巨、实验室主任高尚玉等出席开班仪式。
2001年6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讨论了党代会的筹备工作;听取了关于评选提名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支部书记公示情况的汇报,讨论审定了北京师范大学2000—2001学年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支部书记名单;讨论了干部任免工作。
2001年6月
刘利任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中心主任;张奇伟任人事处副处长;董春雨任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蒋重跃任文科学报副主任。
2001年6月
体育系党总支选举结束,由杨国庆、孙璞、唐东辉、王建华、王振军、朗健、李卫东七位同志组成体育系党总支委员会;杨国庆同志任体育系党总支书记,孙璞同志任体育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1年6月
由我校学生戏剧团(北京市大学生戏剧团)与我校中文系联合主办的话剧《麦克白》上演。
2001年6月
国家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结业仪式举行。教育部体卫艺司处长季克异、我校副校长谢维和等参加仪式并讲话。
2001年6月
中国共产党北京师范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中组部干部三局副局长张立军,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袁贵仁,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委主任徐锡安,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李志军等领导出席开幕式。校党委副书记范国英主持开幕仪式。校长钟秉林致开幕词。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北京师范大学第十届委员会和新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21名党委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为:王彬、王炳林、田辉、刘勇、刘木春、刘伯里、朱小健、张健、李翀、李德芳、陈文博、陈光巨、吴志功、郑萼、郑师渠、郑君礼、呼中陶、钟秉林、唐伟、董奇、樊秀萍。11名纪委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为:王庆英、王红旗、刘木春、李季、李勇、陈如邻、陈建文、张吾龙、林洪、屈文燕、胡景浩。在大会闭幕式上,钟秉林校长就更新观念、加强行政班子建设、制订行动计划、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等发表讲话。陈文博书记致闭幕词。范国英副书记主持了闭幕式。
2001年6月
我校纪委和党委先后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刘木春为纪委书记、李季为纪委副书记。党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刘木春、陈文博、吴志功、郑师渠、郑君礼、呼中陶、钟秉林、唐伟、董奇为党委常委(以姓氏笔画为序),选举陈文博同志为党委书记,选举郑师渠、吴志功、刘木春为副书记。
2001年6月
我校黄祖洽院士荣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我校教育系教育史党支部荣获“北京高校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资环学院副院长刘宝元教授、党委统战部部长朱小健分别荣获“北京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北京高校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001年6月
华夏银行与我校等8所高校举行《银校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华夏银行原则同意向我校提供5亿元人民币的信贷融资额度,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2001年6月
我校化学系余尚先研究员获得第六届毕昇奖。毕昇奖设立于1986年,是我国印刷界最高奖项,该奖项四年评选一次,奖励在印刷科研、生产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余尚先研究员与乐凯胶片集团第二胶片厂合作,在国内率先完成阴图热交联型热敏CTP版材的研制任务,并于2001年4月通过教育部主持的成果鉴定。
2001年6月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立项公布。我校共获准立项32项,其中重点项目7项,一般项目25项,获得的资助经费总额为91.9万元。
2001年6月
我校与北京市党史学会联合举行了“纪念建党80周年,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中国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传华教授,中国党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党史学会会长、我校法政所张静如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学系博士生导师彭明教授等党史学界的著名专家以及北京市党史学会的代表和我校师生共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兼副主席张文启教授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就如何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讲话。
2001年6月
《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表彰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支部书记的决定》公布。授予马京然等20名同志“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授予方红珊等13名同志“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
2001年6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
2001年6月
我校召开“2001北京师范大学外事暨港澳台工作研讨会”。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出席研讨会。
2001年6月
我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会议对33名优秀党支部书记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了表彰。300多名教师和学生在会上宣誓入党。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代表新一届党委讲话。
2001年6月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我校党委宣传部、校工会联合举办教工《歌唱新世纪的春天》歌咏比赛。
2001年7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聘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蒋正华教授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2001年7月
2000—2001年度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审定工作结束,我校教育学院裴娣娜教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和历史系龚书铎教授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两本教材入选。
2001年7月
首次来华演出的美国纽约大都会青年交响乐团在我校演出。副校长董奇会见了乐团一行。
2001年7月
我校管理学院揭牌暨院长聘任仪式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蒋正华,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国务院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解思忠、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司长刘佳林、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凤泰、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郑海航以及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等出席了仪式。校长助理姜璐主持了仪式。
2001年7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通报购买洼里建房用地的情况。
2001年7月
由我校教育管理学院暨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究班”开学典礼举行。教育部副部长王湛、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管培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教育部人事司干训办处长宋永刚、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谢维和等出席典礼。典礼结束后,王湛副部长为学员们作了首场报告。
2001年7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专题研究了在洼里乡关西庄开发建设教师住宅小区项目的有关工作。
2001年7月
副校长董奇会见来访的韩国汉阳大学教授代表团。
2001年7月
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出发仪式举行。由全校400多名同学组成的20多支社会实践队伍将奔赴宁夏、青海、内蒙古、甘肃、贵州、湖南、四川、重庆、安徽等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2001年7月
我校独立承办的首期香港在职中小学教师“普通话语文能力培训课程”班开学典礼举行。
2001年7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董奇会见以越南中央科教部副部长阮友增为团长的越共中央科教部代表团。
2001年7月
法政所党总支选举结束,由杨世文、王章维、文晓灵、朱燕丽、张润枝五位同志组成法政所党总支委员会;杨世文同志任党总支书记,文晓灵同志任党总支副书记。成立管理学院党总支;撤销系统科学系直属党支部,原系统科学系直属党支部书记自然免职;原系统科学系直属党支部归属管理学院党总支。同意由贾卫民、蔡维、唐任伍、李红刚、乔欢五位同志组成管理学院党总支委员会。贾卫民同志任党总支书记,蔡维同志任党总支副书记,待适当时候进行正式选举。
2001年7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郑学安为数学系系主任,高红铸、李乃凤为数学系副主任;刘永平为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李仲来、黄海洋为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章维为法政所(马列所)所长、“两课”教育教学部主任,王瑞华、尚九玉、张胜军为法政所(马列所)副所长、“两课”教育教学部副主任;赵建忠为校医院院长,孙南屏为校医院副院长;李晓西为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曾文艺为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2001年8月
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宝元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称号。
2001年8月
我校7名教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8月
我校教育管理学院举办青海省高校领导干部研修班。来自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7所高等院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及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共37人参加了学习。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戴家干以及教育部有关领导到班授课。
2001年8月
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唐伟会见来访的日本大谷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学术交流中心主任安富信哉教授一行。
2001年8月
由我校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力学”国际学术会议召开。来自美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澳大利亚、德国、日本、以色列、乌克兰、泰国等10多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2001年8月
经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王炳林任党委宣传部部长。
2001年8月
我校召开2001年暑期党建研讨会,会议主题是深入、系统地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学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实现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学校党政领导、党委委员、各总支及直属支部书记、党委各部门负责人7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01年8月
教育学院成立大会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以及高教司、社政司、师范司、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等党政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
2001年9月
校庆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我校99周年校庆方案以及百年校庆工作的部署与重要活动策划进行了讨论。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副校长史培军,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唐伟参加会议。
2001年9月
文化部公布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1年度课题评审结果,我校艺术系张同道教授的《中国电视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获得立项资助。
2001年9月
经“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专家评审委员会审定,我校第二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李小文获得第三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
2001年9月
我校被评为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织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彩虹志愿者集体”;荣获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志愿服务工作组织金奖”、“拉拉队工作组织金奖”、“文化节组织工作奖”和“文明观众工作组织奖”。并有1人获“彩虹之友”荣誉称号、4人获“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6人获“彩虹之星”荣誉称号、24人获“优秀彩虹志愿者”荣誉称号。
2001年9月
由我校物理系彭芳麟、管靖、胡静和卢圣治四位教师制作的《理论力学计算机模拟实验》在全国第三届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物理教学研究成果评比交流大会上荣获一等奖。
2001年9月
经“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同行专家评审会决定,我校戴永久教授(自然地理)、齐晔教授(环境科学)、惠昌常教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被批准为第五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我校现有7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然地理、环境科学和理论物理),8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其他5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张大勇教授(生命科学学院)、李小文教授(资环系)、戎小春教授(数学系)、王凤雨教授(数学系)和高琼教授(资源所)。
2001年9月
200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异议期候选人名单公布。我校生态学研究所张大勇教授、物理系冯世平教授榜上有名。
2001年9月
根据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结果,我校教育系杨凌燕等同学的《教师反馈、学生的归因模式与学生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一项行动研究及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荣获一等奖,信息科学学院郝丹等同学的《我国高校现代化远程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荣获二等奖,哲学系杨百成同学的《邓小平视野中的制度——种社会政治分析框架》,教育系李永生同学的《学生该分担多少高等教育成本》和资环系谢里欧同学的《加快京九铁路沿线江西段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构想》荣获三等奖。
2001年9月
在我校数学系召开的学术报告会上,李洪兴教授在题为《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的报告中公布并演示了由他领导的模糊系统与模糊信息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四级倒立摆控制仿真实验”。
2001年9月
我校引进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司司长、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李晓西教授来校工作,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组建独立的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2001年9月
我校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理论青少年读本》一书获本届“五个一工程”的图书类奖。这是教育部直属大学出版社唯一获奖的图书。
2001年9月
我校黄祖洽教授、张静如教授荣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2001年9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三进”工作专题会。党委副书记郑师渠出席会议。
2001年9月
我校召开2001年庆祝教师节师德先进表彰大会。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启功先生、王梓坤院士、黄祖洽院士、孙儒泳院士以及张静如教授等出席大会。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唐伟主持表彰大会。
2001年9月
校长钟秉林会见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院长Lai Choy Heng教授及生物学系主任丘才良教授。
2001年9月
2001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等党政领导,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馆长、中文系教授启功先生,历史系教授何兹全,中科院院士黄祖洽、王梓坤、孙儒泳,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伯里,各院系所负责人等出席了开学典礼。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唐伟主持了典礼。黄祖洽先生、启功先生、钟秉林校长先后讲话。新生代表金竹维同学和在校生代表周志强同学发言。
2001年9月
美国达慕思大学洛克菲勒中心主任Linda Fowler教授和迪奇国际研究中心主任Michael Mastanduno教授对我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副校长谢维和会见来宾。
2001年9月
我校2001—2002学年本科教学督导团成立。副校长董奇向各位专家颁发聘书并讲话。
2001年9月
我校第四届教代会暨第十二次工代会举行。大会由第三届教代会执委会主任、副校长郑君礼主持。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万明东、中共北京市委教工委副书记李明、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等领导出席大会。校长钟秉林在会上作题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建设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副校长戴家干,校长助理姜璐分别作报告。陈文博书记致闭幕辞。大会选举出由15位教师组成的第四届教代会执委会和29位教师组成的第十二届工会委员会。大会结束后,新当选的第四届教代会执委会和第十二届工会委员会委员分别召开了第一次会议,选举郑师渠同志为第四届教代会执委会主任,选举王彬同志为第十二届工会委员会主席。
2001年9月
我校与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举行银校合作签字仪式。根据协议,中国建设银行将在5年内为我校提供1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总量,贷款主要用于我校昌平新校区、科技园区项目的建设,并为我校百年校庆以及建设一流大学提供金融服务。
2001年9月
我校励耘实验班开学典礼举行。党委书记陈文博、著名学者启功先生、中科院院士王梓坤、副校长董奇出席开学典礼。陈文博书记、董奇副校长、启功先生在典礼上讲话。启功先生将其荣获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终生荣誉奖8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励耘实验班。
2001年9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通知》,研究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建立党总支书记工作会议制度的决定》,讨论通过了《关于党委常委联系基层党支部及党外骨干教师的意见》,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院系所机构调整后原处级干部相关待遇的通知》;研究了干部工作,决定了教育学院、教育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的干部任免事项;听取了关于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三个代表”研究中心的情况介绍,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三个代表’研究中心”;研究讨论了珠海教育园区和昌平校区建设工作;通报了北京师范大学第四届教代会暨第十二次工代会选举结果。
2001年9月
校团委2001年暑期社会实践表彰会举行。我校赴贵州博士团、“西迁之旅”自行车寻访团等8个团队获得“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教育系钱志亮、化学系艾林、法政所张润枝等6名教师荣获“社会实践优秀教师”称号,法政所袁金辉等20名同学荣获“社会实践优秀团员”称号。
2001年9月
副校长谢维和会见来访的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英国皇家学会院士David Sherrington。
2001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心”。
2001年9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李家永为教育学院副院长;衷克定为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2001年9月
学校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三个代表’研究中心”。
2001年9月
我校召开以“学习讲话精神,繁荣人文社会科学”为主题的座谈会。国家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阚延河,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王新华,党委书记陈文博,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副校长史培军以及黄祖洽院士、龚书铎教授、刘家和教授、林崇德教授、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等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2001年9月
我校田家炳艺术教育书院落成典礼举行。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基金会主席、我校田家炳艺术教育书院荣誉院长田家炳,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北京市市委副书记龙新民,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庆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梁贯成,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韩进,我校艺术系教授黄会林,著名艺术家戴爱莲等领导、嘉宾及著名艺术家出席了落成典礼。郑君礼副校长主持落成典礼。
2001年9月
我校召开庆祝何兹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七十周年暨九十华诞学术研讨会。何兹全教授及夫人郭良玉女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中央文史馆馆长启功先生、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田余庆,以及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12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研讨会。研讨会上,陈文博书记以及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和我校中文系、历史系的专家、学者分别发言,对何兹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七十周年暨九十华诞表示祝贺。
2001年9月
我校召开“三个代表”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党风建设理论研讨会。
2001年9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党的作风建设问题。
2001年10月
北京市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北京市市委统战部部长沈仁道来我校看望我校资深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陶大镛先生。
2001年10月
“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助学贷款签约仪式”举行。北京市工商银行新街口分理处为我校350余名学生办理了今年首批国家助学贷款手续,贷款总额近470万。其中,学费贷款为356.5万元,生活费贷款为113.5万元。
2001年10月
我校荣获“2001年度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我校团委荣获首都高校党员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服务活动优秀组织奖和北京市博士团“三下乡”志愿者服务行动优秀组织奖。
2001年10月
世界华商投资基金会、世界华人协会会长程万琦博士,世界华商投资基金会董事长陈玉书太平绅士专程来我校,向我校捐赠了全套《传世藏书》。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等参加捐赠仪式。
2001年10月
我校文物博物馆正式开馆。
2001年10月
我校“北师大星”纪念雕塑揭幕式在我校举行。
2001年10月
“迎接母校百年华诞”中央在京机关部分校友代表座谈会在我校举行。座谈会由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
2001年10月
为了加强校园网管理,保障校园网正常运行,学校决定建立校园网二级网络管理体系。
2001年10月
“跨世纪园丁工程”第三期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正式开学。
2001年10月
学校召开党委委员、校务委员联席会议。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郑君礼、戴家干分别讲话。
2001年10月
我校党校2001年秋季开学典礼举行。党校校长、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开学典礼。我校参加2001—2002学年第一期中层干部培训班及教工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的学员300余人参加本期党校开学典礼和学习活动。
2001年10月
校长钟秉林会见来访的美国陶森大学副校长Dan Jones博士一行。
2001年10月
副校长谢维和会见以菲律宾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Dr.Ester A.Garcia女士为团长的菲律宾高等教育委员会代表团一行。
2001年10月
国际著名统计物理学家、美国东北大学教授伍法岳应邀来我校访问。19日,伍法岳教授作了题为《二聚体与交跨树的精确解》的学术报告。
2001年10月
副校长谢维和会见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声乐代表团。
2001年10月
副校长谢维和会见法国教育部总督学Claudine Ruget女士。
2001年10月
由张新时院士主持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咨委会“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咨询项目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校长钟秉林出席大会并致辞。
2001年10月
我校研究生评优工作结束。本次评优工作评出宝钢奖学金获得者3人,联想教育奖学金获得者7人,美国IET奖学金获得者15人,华藏奖学金获得者10人,华为奖学金获得者20人,优秀研究生干部7人,优秀研究生175人(其中博士生为41人)。
2001年10月
我校2001级博士生开学典礼举行。党委书记陈文博,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副校长董奇,中国科学院王梓坤院士以及近370名博士新生参加了开学典礼。
2001年10月
我校第五届社团文化节开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6所高校代表出席开幕式。
2001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心”。
2001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张秀平为数学系副主任;洪成文为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
2001年10月
我校召开《北京师范大学新侨胞、留学人员及眷属状况》调查成果鉴定会。中国侨联副主席、市侨联主席林其珍,市侨办主任乔卫,中央统战部六局处长石树梅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书记刘木春参加了会议。
2001年10月
我校新主楼奠基暨开工典礼举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韩进、北京市教委副主任耿学超以及北京市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典礼。副校长郑君礼主持典礼。
2001年10月
我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名单。其中正高级职务55人,副高级职务88人。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1年10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放射性药物工程中心”。聘任朱霖教授为中心主任;刘晓光、唐志刚同志为中心副主任。
2001年11月
在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的师范教育科研课题优秀成果评审中,我校教育学院王炳照教授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规格研究》、劳凯声教授的《市场经济与我国师资培养体制的改革》、顾定倩副教授的《我国特殊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研究》被评为师范教育科研课题优秀成果。《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师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面向21世纪的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的发展与师范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研究》、《中外师范教育比较研究》4项师范教育科研课题成果通过专家鉴定,获准结项。
2001年11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双高”(高科技、高学术水平)期刊。
2001年11月
北师大二附中胡红信、刘晓燕老师指导的《运动会高级管理系统》作品分别荣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师生电脑评选活动高中组程序设计三等奖,以及第二届北京市中小学师生电脑评选活动高中组电脑程序设计一等奖。
2001年11月
我校数学系李洪兴教授的英文专著Fuzzy Sets and Fuzzy Decision-Making(CRCPress,FL,USA,1995;Catalog no.8931,ISBN:0-8493—8931-3)被美国著名出版社CRC Press列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智能领域内13部最佳图书和畅销图书之一,位居第二。
2001年11月
2002年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人数5807人,首次突破5000人。
2001年11月
我校附属中学建校100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1年11月
数学系李洪兴教授的论文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ANNIE2001上获得二等奖。
2001年11月
经北京市教育工会批复、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二次工会代表大会选举结果,由王彬等29位同志组成北京师范大学工会第十二届委员会,由王彬等9位同志组成第十二届工会委员会常委会。王彬任主席,丛玲、何广亮、尚学锋(兼)、陈丽(兼)、王惠兰(兼)任工会副主席。
2001年1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董艳同志任信息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星任外语系副系主任。
2001年11月
我校心理咨询中心获得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颁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
2001年11月
副校长戴家干会见来访的加拿大新不伦斯维克省教育部副部长Karen Mann女士一行。
2001年1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随机数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利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教育研究中心。聘任陈木法为北京师范大学随机数学研究中心主任;姜璐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利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澜为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2001年11月
由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和我校联合主办的以“环境与资源”为主题的2001年中国博士后学术研讨会召开。副校长郑师渠出席大会并讲话。
2001年1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院下设心理学系、发展心理研究所、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研究所、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
2001年11月
我校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工作完成。
2001年11月
校长钟秉林与获得我校2001年“十佳大学生”称号的学生就学校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座谈。
2001年1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教育学院分党委,撤销教育系党总支、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直属党支部、教育科学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原教育系、原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原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党员隶属教育学院分党委。暂由刘淑兰、陈强、齐建国、袁丽、高益民、刘惠珍、郭法琦、蔡永红、黄佩玉等同志组成教育学院分党委临时委员会。由刘淑兰同志任教育学院分党委书记,由陈强同志任副书记。
2001年1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心理学院分党委,撤销心理系总支。原心理系、发展心理研究所的党员隶属心理学院分党委。暂由申继亮、乔志宏、孟庆茂、辛涛、寇彧、林春梅等同志组成心理学院分党委委员会。由申继亮同志任心理学院分党委书记,由乔志宏同志任副书记。
2001年11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车宏生为心理学院院长;伍新春、邹泓、姚梅林为心理学院副院长;王琼为图书馆副馆长;马嘉宾为校庆办副主任;郭必恒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2001年11月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光远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中央文史馆馆长启功先生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我校钟敬文教授在研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2001年11月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举办的“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01年11月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领导及10位专家组成的实地考核小组,对我校数学系“概率论研究群体”申报2001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进行考核。
2001年11月
美国健康研究院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所长Robert Desimone来我校访问。校长钟秉林向他颁发了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证书。
2001年12月
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揭晓,我校共获得32项资助,总经费670万元。其中,物理系冯世平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张大勇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总经费160万元;我校获得自由申请项目22项;青年基金项目5项;参加重点项目1项;参加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
2001年12月
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第一批项目评审结果,我校共有58个项目获准立项,资助经费为260.8万元。其中,校长钟秉林教授和张健教授主持的重大项目《中国高校弹性学制改革与实践研究》获得10万元经费资助,规划项目32项,博士点基金项目14项,青年项目9项,专项任务项目2项。获准立项的项目中,属于教育学研究范围的25项,心理学8项,历史学7项,哲学5项,文学和经济学各4项,语言学、法学、管理学、统计学、艺术学各1项。教育学院有21个项目被批准立项,心理学院8项,经济学院和历史系各6项,中文系5项,哲学系4项,古籍所、网络教育学院、法政所、艺术系、资源所、物理系、校办、社科处各1项。
2001年12月
根据教育部2001年度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结果,我校李崧、赖德胜、高文臣等12位教师获28.5万元资助。
2001年12月
2001年度“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学基金”启动,资助经费总额为30万元,有19个单位的34名青年教师获资助。在今年受资助单位中,增加了我校附属的幼儿园、实验小学、三个附中和亚太实验学校。
2001年12月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年“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评审工作结果,我校有3项被评为“创建优秀项目”,项目负责人分别是王昆扬(数学分析)、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舒华(实验心理学),每项经费3万元;2项被评为“创建项目”,项目负责人分别是王静爱(区域地理)、刘继志(微分几何),每项经费2万元。
2001年12月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教授、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北京市辐射中心)颜一鸣教授荣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
2001年12月
《启功书画集》出版座谈会举行。
2001年12月
我校第十四次研究生代表大会举行。
2001年12月
中国科技信息所发布200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我校SCI收录论文数为281篇,在全国高校中排第15位。我校SCI被引用论文篇数为173篇、被引用308次,在全国高校中排第14位。
2001年12月
“新加坡管理学院开放大学——2001母校文化教育之旅”活动在我校开幕。
2001年12月
日本鸣门教育大学校长溝上泰、副校长兼国际交流中心主任佐佐木保行一行来我校访问。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1年12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三讲”教育“回头看”有关工作;研究决定了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学校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室;调整学校监察委员会成员以及干部任免等工作。
2001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室实行合署办公。同时,撤销“北京师范大学政策研究室”。
2001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调整北京师范大学新一届监察委员会成员:主任为郑君礼,副主任为唐伟、王彬、李季,陈光巨、张吾龙、屈文燕、刘显忠、王庆英、李连江、庞丽娟为委员。
2001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张健为校长助理,兼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室主任;狄增如为物理系副系主任;丁崇明为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
2001年12月
我校党校中层干部培训班、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中青年博士生导师培训班举行第二次讲座。校党委副书记、党校副校长郑师渠,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呼中陶出席报告会。
2001年12月
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贵林一行来我校考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三校联合科技园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情况。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史培军等出席了工作汇报会并作了讲话。
2001年12月
我校学生假日党校第24期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结业典礼举行。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出席了结业典礼并讲话。本次培训班共有459名同学顺利结业。
2001年12月
经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许嘉璐工作室”,朱小健同志为工作室主任。
2001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院2000—2001学年度表彰大会举行。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董奇,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唐伟,校长助理张健出席了大会。
2001年12月
我校召开“三讲”教育“回头看”活动总结大会。党委书记陈文博作总结讲话。
2001年12月
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到广州拜会了广东省副省长李鸿忠,就北师大与广东省特别是珠海市共建以及在珠海创办教育园区的情况交换意见。
2001年12月
我校在珠海市举行珠海校园暨教育园区奠基仪式。
2001年12月
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会见了在珠海工作的校友代表以及来自澳门、广州的校友代表,并为“珠海校友会”成立揭牌。党委副书记刘木春、副校长戴家干、校长助理苗中正陪同会见。
2001年12月
第二期香港小学校长研修班开学典礼在我校举行。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谢维和出席并致辞。教育部港澳办副主任丁雨秋以及香港教育署、香港教育学院的有关负责人等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
2001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会见来我校参观访问的中英远程教育合作项目专家Quentin Thompson教授。
2001年12月
香港著名实业家邱季端先生向我校捐赠500万元(人民币)。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启功先生、郭预衡教授、黄会林教授等出席捐赠仪式。
2001年12月
我校召开第四届教代会执委会二次(扩大)会议和第十二届工会委员会二次(扩大)会议。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唐伟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01年12月
我校艺术系健美操队代表我校参加了“北京市健美操等级大赛”并荣获八人团体冠军。马思佳同学获得乙组三级单人操第七名,卢沂同学获得甲组三级单人操第二名。
2001年12月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校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教授主持、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共同承担的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孙诒让全集》编纂工作启动。
2001年12月
校歌歌词征集获奖作品颁奖大会举行。最终确定经济学院张瓅同学的作品《校歌》获得一等奖;中文系翁先海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艺术系杨斌的《乘风破浪》、教育学院李雪的《师大百年》分别获得二等奖;经济学院李阳丹等5位同学的作品获三等奖。教育学院、中文系、哲学系获得组织奖。
2001年12月
“迎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俄罗斯阿穆尔艺术团新年演出”举行。
2001年12月
我校举行李小文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庆祝大会。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以及刘昌明、王梓坤、黄祖洽院士等出席庆祝大会。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庆祝大会。
2001年12月
2000年度理科科研管理表彰大会召开。李晓兵、王金生获“科研管理组织奖”一等奖;韩德俊获“科研管理组织奖”特别奖,伍永秋、武爱获“科研管理工作奖”一等奖。
2002年1月
我校共申报200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9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50项,青年项目16项。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经济学院等11个院系所的16个一级学科参与了此次申报。
2002年1月
中文系举行庆祝钟敬文先生百岁生日祝寿会。启功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我校副校长谢维和以及文化界人士参加祝寿会。
2002年1月
学校召开2001年校部机关、各中心及教学管理部门档案工作总结表彰会。
2002年1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通报市教工委检查我校党风廉政建设落实情况结果,听取校庆办关于百年校庆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研究讨论百年校庆庆典时间、重大活动、校庆宣传、向党中央和教育部党组递送报告、责任分工等工作。
2002年1月
由教育部人事司主办,我校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负责建设、管理和维护的中国高等学校教师网(www.ccf.edu.cn)正式开通。
2002年1月
李萍、于然、李翀、李慧、刘鼎铨、何璋、李姝组成经济学院党总支委员会。李萍任党总支书记,于然任副书记。
2002年1月
葛剑平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刘孝廷任哲学系副系主任。
2002年1月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诗人、散文家、教育家、我校教授钟敬文先生逝世,享年100岁。
2002年1月
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第五次会员大会暨学术年会召开。我校党委副书记刘木春当选理事会副会长。我校获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学会工作先进单位”奖;党委组织部撰写的《创建党建基金,以改革的精神开拓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获2001年党建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教育系教育史党支部的《加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获优秀论文三等奖;党校常务副校长范国英获北京高校党建研究奉献奖。
2002年1月
学校第一届成人高等教育表彰大会暨第三届成人高等教育研讨会召开。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谢维和出席会议。
2002年1月
学校2001年度机关部处长考核测评大会进行。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刘木春、董奇、谢维和、戴家干分别参加了党务和行政部门的测评会。
2002年1月
资源科学研究所建所五周年工作汇报会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史培军出席会议。
2002年1月
学校召开全校办公室主任工作会议。
2002年1月
学校成立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陈文博任组长,戴家干、吴志功任副组长,组员为王彬、唐伟、王德胜、王庆英、陈光巨、郑萼、陈建文、包华影、刘增森、李连江。
2002年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议。会议通报了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筹备的情况,研究讨论了校园网络信息管理、与香港即时科研集团公司合作等工作。
2002年1月
北京高校党校协作组2001年年会召开。全市50余所高校的党委书记、副书记和党校负责人出席会议。
2002年1月
学校召开2001—2002学年度校内助学奖励贷款和新生奖助学金发放大会。166名学生参加了校内奖励助学贷款协议签订仪式,共发放贷款49.8万元;221名学生获得新生奖助学金,共发放奖助学金17.35万元。
2002年1月
钟敬文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2002年1月
我校党校中层干部培训班第三讲、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第四次活动举行。中纪委监察部办公厅副主任傅奎作了“反腐败形势与党风廉政建设”的报告。
2002年1月
学校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会议由副校长董奇主持。
2002年1月
胡乃非任化学系系主任,刘正平任化学系副系主任兼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黄元河、贾海顺任副系主任;沈复兴任信息科学学院院长,何一平、黄荣怀、陈丽任副院长;方瑾、王英典、史桂英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程国安任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韩冰任外事处副处长。
2002年2月
教育部公布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名单,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俗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文艺学、中国古代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物理、自然地理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理论、环境科学16个学科入选。
2002年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01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评审结果,我校数学系以陈木法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概率论研究群体”获得资助,7位成员共获资助经费240万元。
2002年2月
教育部对“九五”期间科研管理(自然科学类)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我校科技处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学类)先进集体”称号。刘文彦研究员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个人”称号。
2002年2月
心理学院张厚粲教授获中国心理学会颁发的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
2002年2月
我校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物理系郑志刚博士申报的项目《时空非线性系统合作动力学及斑图结构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获批2001年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2—2006年,资助总金额为50万元。
2002年2月
由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和深圳市教育局共同开发的“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导师系统”和“信息技术技能测评系统”两个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软件通过了教育部主持的技术鉴定。
2002年2月
法国学生交流访问团一行400人来校访问。访问团在校期间同我校体育系师生进行了交流联欢,并观看了体育系的武术表演。
2002年2月
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以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财务司领导等来校听取我校校园规划建设情况汇报。副校长郑君礼就学校发展规模和校园建设概况、百年校庆期间建设情况以及资助百年校庆建设项目、支持“十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等请求解决的问题作了汇报。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史培军、唐伟等参加座谈。张保庆副部长对我校的校园规划建设提出了建议,表示将全力支持学校建设。
2002年2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通报了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同志来校考察、珠海教育园区建设进展、后勤社会化改革和选举出席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有关要求与安排等情况,研究讨论了学校2002年工作要点和经费预算。会后召开常委会,讨论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2年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人事工作。
2002年2月
戴家干任北京师范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董事长,李连江任执行董事,刘木春、唐伟、王彬、王德胜、王庆英、史志刚任董事,高虹任监事。
2002年2月
何绍仁、张亚立、常汝吉、刘秀兰、傅占武、周凤义、张其友、叶子、李桂福组成出版社党总支委员会。何绍仁任党总支书记,张亚立任副书记。
2002年3月
教育部《中学数学实验教材》高中实验领导组在我校召开高中数学实验基地挂牌表彰大会。
2002年3月
为宣传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加强同北美部分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海外校友回母校任教,以党委书记陈文博为团长的北京师范大学北美访问代表团于3月1—16日在旧金山、华盛顿、纽约、多伦多、温哥华五大城市进行了访问。代表团先后参观、访问了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马里兰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7所北美著名高校。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先生、公使何亚非先生、驻纽约总领事张宏喜先生、驻多伦多副总领事李正君先生、驻温哥华总领事李元明先生分别会见了代表团。
2002年3月
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评审结果,我校共有36个项目获得经费资助。其中,林崇德教授主持的“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王英杰教授主持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主体教育与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檀传宝教授主持的“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4个项目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项目;谢维和、劳凯声、俞启定、张斌贤、申继亮、赖德胜等主持的6个项目为国家一般项目;石中英等主持的3个项目为国家青年项目。另有教育部重点项目17项,教育部青年项目6项。
2002年3月
受教育部基教司的委托,我校“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心组织并承办教育部“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工作研讨会。中国科协副主席胡启恒院士、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和我校校长钟秉林等出席会议。
2002年3月
教育部办公厅决定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12所学校建立“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2002年3月
学校召开各单位行政负责人会议,全面落实教职工住房补贴发放工作。
2002年3月
日本福岛大学副校长臼井嘉一先生来访。副校长谢维和会见来宾,并与臼井先生就今后实施两校在教育领域的合作达成一致意向。臼井先生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发表了关于“日本国立大学的课题与‘独立行政化法人’的趋势”的演讲。
2002年3月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Mary Kalantzis教授、交流文化中心主任Bill Cope教授来访。副校长谢维和会见来宾。双方就今年两校联合举办2002年国际学习大会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交换了意见。
2002年3月
日本爱知淑德大学国际交流部部长秦忠夫教授来访。副校长谢维和会见了来宾。双方就两校今后的合作事宜达成一致意向,并就双方积极开展教师、学生交流项目进行了探讨。
2002年3月
我校党委统战部获2000—2001年度北京市统战系统调查研究优秀组织奖;党委统战部、侨联的《北京师范大学新侨胞、留学人员及眷属状况调查报告》获优秀调查研究报告一等奖;党委统战部《改革开放2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国和归国人员情况调查报告》获优秀调查研究报告二等奖。
2002年3月
《中小学外语教学》被评为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评选的“中国期刊方阵”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双效”期刊。
2002年3月
我校5部文科著作荣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优秀图书奖”。《应用心理学书系》(林崇德主编)获国家图书奖;《邓小平理论与中共党史学》(王炳林著)、《教育经济研究丛书》(王善迈主编)、《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项贤明著)、《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王泉根著)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2002年3月
教育部批准我校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6所高校首批获得自主设置本科专业的权限。
2002年3月
学校举行2002级教育硕士和公共管理硕士(MPA)开学典礼。
2002年3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新学期科研工作会,科技处、社科处、文理科学报和大学科技园的负责人分别交流了2001年的工作情况及2002年的工作要点。
2002年3月
团中央学校部来我校调研。
2002年3月
学校召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会议。
2002年3月
我校郑志刚(物理系)、龚道溢(资源所)、崔新建(哲学系)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青年教师基金;王凤雨(数学系)、赖德胜(经济学院)、石中英(教育系)分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研究类青年教师奖一、二、三等奖;邓邦明(数学系)获研究类青年教师奖三等奖。
2002年3月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召开加强校庆宣传、营造校庆气氛协调会。会议决定成立校庆宣传协调小组,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力度,营造热烈氛围。
2002年3月
日本上越教育大学校长大泽健朗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双方就今后两校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达成一致意向。
2002年3月
英国利兹城市大学商学院院长Stephen Parkinson教授来访。副校长戴家干、史培军会见来宾。双方就我校珠海校区引进该校商学院专业联合办学达成了合作意向。
2002年3月
学校召开党委全委会,经无记名投票,选举陈文博、韩震、许燕、黄海洋4名党员为我校出席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
2002年3月
西北师范大学向北京师范大学赠送珍贵校史资料仪式举行。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基代表学校将所珍藏的我校西迁时期的珍贵校史资料17册以及照片资料1册赠送给我校。
2002年3月
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副市长林文漪来我校调研。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分别就学校现状以及百年校庆工作情况等进行了汇报,并希望市委市政府针对学校面临的一些困难进一步给予支持。龙新民、林文漪肯定了我校在教育领域对本市作出的巨大贡献,并表示将全力支持北师大创建综合性、有特色、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龙新民、林文漪还参观了我校新主楼基建工地、文物博物馆和生命科学学院和学校西区。
2002年3月
由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暨我校教育管理学院举办的第三期香港小学校长研修班开学典礼举行。校长钟秉林、香港教育署和香港教育学院的负责人等参加开学典礼。
2002年3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邀请我校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倾听他们对“两会”情况的介绍,征求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
2002年3月
学校召开安全保卫工作会议,对2001年安全保卫工作6个获奖单位及11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2年3月
艺术系美术专业首届师生美术作品展暨美术教育研讨会举行。艺术系美术专业师生和邵大箴、奚静之、陈丹青等20余位美术界、教育界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参观了近百件展示北师大美术专业教学思想、教学成果的美术作品。
2002年3月
由艺术系黄会林教授担任主编、周星教授担任副主编,我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影视美学丛书》全套八部出版。中宣部、全国文联、新闻出版署、教育部、文化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北京市规划办的有关负责人及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在我校举行的该套丛书的新闻发布会和专家研讨会。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出席发布会。
2002年3月
吴忠魁、于凤政任珠海校园管委会副主任。
2002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2002年本科招生方案、校企合作及人事等方面的工作,通报“十五”行动计划的制定情况和2002年校级预算方案。
2002年3月
附属实验小学获得“海淀区教学管理先进学校”称号。
2002年3月
香港圣提摩太小学的师生到实验小学参观访问。双方签订了建立友好姊妹学校的协议书。同一天,实验小学还接待了日本石见町立日贯小学的师生及家长访问团。
2002年3月
二附中及初中部三帆中学接待中日友好少年“少女之翼”第15届访华团130人访问。
2002年3月
加拿大龙源国际书网、名刊网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我校校友汤潮为百年校庆捐款仪式举行。
2002年3月
我校召开自主设置专业工作交流研讨会。校长钟秉林、教学委员会主任林崇德以及各院系负责人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董奇主持。
2002年3月
在200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上,我校1支队伍获全国一等奖,3支队伍获北京赛区一等奖,2支队伍获北京赛区二等奖。我校获得北京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十周年组织优秀奖”;刘来福和曾文艺分别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工作者”和“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2002年4月
以埃塞俄比亚教育部师范司高级专家Alebachew Mekonnen Zenebe先生为团长的埃塞俄比亚师范教育考察团一行来访。副校长谢维和会见来宾,教师培训学院院长俞启定、教育学院副院长周作宇就我校教师培训情况与来宾进行了交流。
2002年4月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安平秋教授、秘书长杨忠教授应邀来校商讨古籍所发展问题。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助理、学科调整办公室主任张健等参加了座谈。
2002年4月
我校与香港即时科研集团、宏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京师即时科研股份有限公司协议签约仪式举行。香港即时科研集团董事局主席利仕腾先生、宏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凯煌先生以及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等出席签字仪式。
2002年4月
我校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结束。全校16个院系所共申请项目170项,比往年增长了29%。申请项目总数列前4位的是生命科学学院(29项)、资源所(21项)、化学系和资环系(20项)。
2002年4月
我校九三学社委员会举行“北师大九三组织成立五十周年庆祝会”。
2002年4月
我校物理系管靖、彭芳麟、胡静、卢圣治、梁灿彬荣获首届“全国大学物理教学优秀论文奖”一等奖;梁竹健、田晓岑、张萍、张静江、宋淑梅荣获二等奖;曾贻伟获提名奖。
2002年4月
2002年度中国——联合国儿基会“校长培训与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实施方案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议由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暨我校教育管理学院主办,国际组织代表、儿基会官员与专家和来自西部地区六个省区项目代表参加了会议。
2002年4月
我校聘任校友刘尚合院士兼职教授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向刘尚合院士颁发兼职教授聘书。刘尚合院士作“静电放电及其防护”的报告。
2002年4月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法国科学院院士Georges Charpak博士为我校师生作了关于科学教育的报告。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以及我校近300名师生和“做中学”实验学校的教师、科学教育研究人员、科技工作者、教育行政人员参加会议。报告会由副校长董奇主持。
2002年4月
顾定倩任教育学院分党委副书记。
2002年4月
新加坡管理学院开放大学总裁叶顺广先生一行来访。副校长谢维和会见来宾。双方就两校继续开展合作项目达成一致意向。
2002年4月
高尚玉任科学技术处处长。
2002年4月
我校召开党员代表大会。经投票选举,陈文博、许燕、韩震为我校出席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代表。
2002年4月
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次“高等教育专题漫谈会”在我校举行。教育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南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我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大会就现代大学文化内涵及其精神实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任务及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2002年4月
由我校主办,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17所高校协办的“心相印”首届北京大学生女生节开幕式隆重举行。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学联、北京市妇联等单位领导出席了本次开幕式。著名影视明星徐静蕾作为首届女生节的健康形象大使出席开幕式,接受了“健康形象大使”的聘书。
2002年4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书记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2002年学校党员学习教育计划、2002年党校工作计划和高校党委书记论坛的筹备工作。
2002年4月
2002北京国际大学生女子足球邀请赛新闻发布会举行。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副董事长张路、总经理马冰、教练魏克兴,校领导钟秉林、吴志功、苗中正、唐伟出席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后,国安队队员与北师大女子足球队进行了友谊赛。
2002年4月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来校作题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与高等教育改革》讲座。
2002年4月
心理学院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史培军以及心理学家张厚粲、车宏生、王甦、车文博,以及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内各高校心理系主任、心理研究所所长出席了大会。
2002年4月
第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以及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等参加开幕式并致辞,青年导演冯小宁代表参赛影片主创人员讲话。
2002年4月
安徽校友为母校百年校庆捐赠“铁字书法屏风”。
2002年4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学校“十五”发展规划行动计划、新生入学时间安排和学校住房政策调整等工作。会后召开党委常委会,讨论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2年4月
成立后勤与产业分党委,撤销后勤与产业党总支。后勤服务总公司、产业总公司、校医院、幼儿园的党员隶属后勤与产业党委。王庆英、王惠兰、冯宝华、鲍世杰、宋界清、郝成庆、吴本佳、杜中臣、张吾龙同志组成后勤与产业临时分党委委员会。王庆英任分党委书记,王惠兰任副书记。
2002年4月
樊秀萍、李晓娟、姜璐、吴英梅、李连奇、刘佩琳、吴丽军组成图书馆党总支委员会。樊秀萍任党总支书记,李晓娟任副书记。
2002年4月
李玉德、梁宏、周宏余、王平、刘晓光组成低能所党总支委员会。李玉德任党总支书记,梁宏任副书记。
2002年4月
孙银新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祝文燕任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周向新任校医院院长。
2002年4月
校党委召集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支部书记和宣传委员,以及党委各部门负责同志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2002年党员学习教育工作计划》。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呼中陶主持。
2002年4月
学校成立教师聘任委员会,负责本校教师职务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和岗位管理工作;撤销原学校专业技术聘任委员会,其职能由教师聘任委员会行使。钟秉林任聘任委员会主任,郑师渠任副主任,成员包括:史培军、张健、张奇伟、陈木法、陈文博、陈光巨、陈英和、劳凯声、胡岗、高尚玉、董奇、葛岳静、赖德胜。
2002年4月
党委宣传部和社科处联合召开座谈会,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出席会议。
2002年5月
我校遥感与GIS研究中心成立三周年庆祝大会及第二届遥感基础研究基金“李谦”奖颁奖大会召开。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出席会议。
2002年5月
我校世界经济、电影学、凝聚态物理、无机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育经济与管理6个二级学科入选北京市重点学科。
2002年5月
根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评审结果,我校共有35个项目获准立项。其中教育学院裴娣娜教授主持的“首都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高洪源教授主持的“北京中小学建设标准现代化与建设条件均衡发展研究”、劳凯声教授主持的“社会变迁中的学生亚文化及学校社会问题研究”、经济学院王善迈教授主持的“深化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优化北京教育财政配置”4个项目被批准为重大项目,另有重点项目25项,青年专项项目6项,规划项目1项。
2002年5月
黄祖洽(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李国芳(艺术系)、过常宝(中文系)、车宏生(心理学院)、李翀(经济学院)、管靖(物理系)、王雁(教育学院)、房艮孙(数学系)、陈黎(天文系)、晏辉(哲学系)10位老师被评为第二届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2002年5月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工作结束,评奖范围是1998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期间内公开出版发表的专著、编著、译著、工具书、论文、音像软件及提交有关部门的研究咨询报告类应用研究成果。经校学术委员会(文科组)扩大会议评审,共评出98项获奖成果。
2002年5月
校团委组织开展“风雨铿锵80年,一颗红心跟党走”纪念建团8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
2002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会议研究讨论了学科调整、昌平校区以及校庆筹备情况等各项工作。
2002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戴家干以及北京市政协常委、附校中心总顾问陶春辉等到燕化附中、良乡附中、亚太实验学校调研。
2002年5月
2001级学生军训结束。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吴志功分别出席了在斋堂军训基地和怀柔军训基地举行的军训结业典礼。
2002年5月
我校举办2002年高考招生咨询暨信息发布会。来自北京和周边地区的考生及家长参加了咨询活动。信息发布会上,校长钟秉林向媒体记者和家长们介绍了我校战略转型和重新定位的重大意义及改革措施。信息发布会由副校长董奇主持。
2002年5月
副校长董奇主持召开教务处、研究生院联席会,研讨“4+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2002年5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听取了2002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中期汇报,研究讨论了大学科技园、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实施办法以及学科建设等工作。
2002年5月
京师科技学院向母校百年华诞捐款70万元。校长钟秉林代表学校接受捐款,并向京师科技学院颁发了荣誉证书。
2002年5月
韩国安养科学大学副校长郑五永先生等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2年5月
中国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成立一周年新闻发布会暨第二届蛋白质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强伯勤院士、薛社普院士和刘德培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所程书钧院士,北京大学翟中和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等多位专家、教授参加研讨会。大会由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院长、我校副校长史培军主持。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0余位与会者聆听了由2000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保罗·格林伽德博士,清华大学饶子和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贺福初院士,中国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何大澄教授等所作的报告。我校聘请保罗·格林伽德博士为名誉教授,校长钟秉林为保罗·格林伽德博士颁发了聘书。教育部科技司、科技部生物技术中心负责同志,高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的成员单位的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等临床单位的代表,美国Ciphergen公司总裁及内蒙古伊利集团技术总监参加了会议。
2002年5月
历史系承办第四届全国“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研讨会。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凤泰、高校历史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李文海、我校副校长董奇等出席了会议。
2002年5月
美国休斯顿市长布朗博士带领的休斯敦亚洲贸易代表团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与布朗市长和休斯敦大学校长安德森教授就我校与休斯敦市及休斯敦大学开展合作交换看法,签署两校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为布朗博士颁发了名誉教授聘书。
2002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会议精神,研究讨论了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工作安排。
2002年5月
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奥岛孝康、副校长岡澤憲芙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了友好交流协议书及谅解备忘录。奥岛校长获聘我校名誉教授,并为我校师生作“日本大学面临的课题与展望——以国立大学法人化与21世纪COE为中心”的演讲。
2002年5月
学校召开会议,集中传达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动员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将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学校实际工作中。
2002年5月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周济,直属办主任高文兵,学位办主任周其凤,高教司副司长葛道凯,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韩进等来我校考察座谈。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汇报了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北师大列入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情况;校长钟秉林汇报了学校学科建设,院系调整,人才、教师培养及相关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
2002年5月
我校实验小学与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大风车》栏目制作组联合承办“六一”大型文艺会演《同一首歌——走进北师大实验小学》。
2002年5月
全国首届“高校舞蹈教育课程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2年5月
第三届“5·25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我校开幕。本届健康节的主题是“我爱我——了解我自己”,活动围绕“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三方面展开。包括我校在内的14所高校参与了此次活动。25日晚,我校心理健康者协会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学生联合推出首场“北师大心理情景剧高校行”的合作表演。
2002年5月
第九届大学生电影节闭幕。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出席闭幕式。第九届大学生电影节历时35天,共有27部国产新片在我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余所高校放映。10余万大学生观赏了影片。
2002年5月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哲学系教授Claudia Card来访并作报告。
2002年5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人事、校园网络以及基建方面的工作。
2002年5月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雒树刚来校作题为《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报告。
2002年6月
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2年度评审结果,我校共有14个项目获得经费资助。其中,国家重点项目1项,国家一般项目11项,国家青年项目2项,资助总额92万元。中文系程正民教授主持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国别研究”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项目,资助经费12万元。我校获得批准的项目中,管理学院4项,哲学系3项,中文系、历史系各2项,经济学院、汉语文化学院、史学所各1项。
2002年6月
汉语文化学院张和生主持的“面向海外儿童的汉语教学多媒体课件研究与开发”、董明主持的“中韩跨文化交际研究”、丁崇明主持的“现代汉语语序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语序问题探讨”及冯丽萍主持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词素加工与构词意识研究”4个项目获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五”科研规划立项。
2002年6月
经过教育部高教司专家组的评估验收,我校中文、历史两个文科基地均被评为优秀基地。
2002年6月
中文系杨润陆当选为民革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经济学院陶大镛被推举为民盟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生命科学学院葛剑平当选为民盟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信息科学学院黄荣怀当选为民盟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教育学院庞丽娟当选为民进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资环学院王民当选为民进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委;管理学院王建民当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常委。
2002年6月
信息科学学院教授、民盟市委第八届委员会常委沈绮云的《加强“网吧”管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设优良社会文化环境——北京市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状况及其影响的调研》荣获2001年北京市统战系统调研评比一等奖。信息科学学院教授、民盟市委第九届委员会委员黄荣怀的《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荣获2001年北京市统战系统调研评比三等奖。
2002年6月
图书馆网上论文提交系统试开通。
2002年6月
文科学报在第二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评奖活动中蝉联“双十佳社科学报”称号。
2002年6月
我校被授予“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2年6月
面向全国党史、党建研究工作者的第一个优秀论文奖励基金——张静如中共党史党建优秀论文奖励基金落户我校。基金由我国著名党史专家张静如教授捐赠种子基金、我校法律与政治研究所提供部分本金,共计50万元。每两年评选一届。
2002年6月
校健美操队获得首届“大印象”全国大学生健身健美操明星大赛北京赛区第一名。
2002年6月
第十一届“京师杯”学术论文赛决赛答辩举行。
2002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首次咨询会议召开。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美国西南国际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我校校务、学术、教学、学位和教师聘任委员会的成员,以及校内有关专家学者约40余人参加了会议。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出席了会议。校长助理、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健主持了会议。会议重点对法律、哲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的院(系)建设事宜进行了专家咨询,并通报了体育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的筹建情况。
2002年6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我校选派援疆干部人选以及干部任免事项。
2002年6月
魏国任校团委书记;祝文燕任研究生院管理处副处长;孙魁明任图书馆副馆长;白起兴任档案馆馆长。
2002年6月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副校长彼得·柯德瑞教授和新加坡PSB集团董事长邢诒鑛先生来访。副校长戴家干会见来宾。三方就联合举办信息技术硕士学位课程达成了共识,并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2002年6月
我校第五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人员报教育部批准。
2002年6月
校领导陈文博、刘木春、郑君礼、姜璐等出席离休干部例会,通报了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对办好北京师范大学的意见、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的情况以及北京市关于稳定工作会议的精神。
2002年6月
我校召开教代会四届二次会议。教代会代表178人、列席代表3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由第四届教代会执委会主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出席大会。钟秉林校长作了关于制定和实施“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的报告;戴家干副校长作我校珠海校园区建设进展情况报告;郑君礼副校长介绍了我校京师大厦的建设进展情况,并就京师大厦的经营管理工作提出了意见和说明;校长助理姜璐报告了“京师园”住宅小区建设进展情况,以及学校今后住房改革的设想;财经处处长郑萼通报了学校经费预决算情况。大会还听取了教代会提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其友作的《北京师范大学第四届教代会提案工作报告》以及关于校歌创作情况的说明。
2002年6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社科评奖、校内津贴调整以及住房政策改革等工作。
2002年6月
澳大利亚国立卧龙岗大学副校长John Patterson教授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2年6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研究审议了《北京师范大学教代会工会关于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组织部提交的有关文件,讨论决定了学科调整和干部任免等工作。
2002年6月
夏春婷、何广亮、史志刚、韩冰、成国志、程玉玲、李志英组成机关党总支委员会。夏春婷任党总支书记,何广亮任副书记。
2002年6月
樊秀萍任学校办公室主任。
2002年6月
研究生院研制开发的全校研究生网上选课系统首次试运行。
2002年6月
成立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下设影视传媒系、音乐系、美术与书法系、舞蹈系;数字媒体研究所、科学与艺术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所。黄会林任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任副院长。
2002年6月
成立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撤销艺术系党总支。原艺术系的党员隶属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周星任党总支书记。
2002年6月
学校召开2002年院系所全员聘任工作总结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由副校长郑师渠主持。
2002年6月
学校成立北京市防沙治沙工程技术中心。
2002年6月
由我校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和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过程哲学与价值哲学:怀特海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我校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贵仁、我校校长钟秉林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2年6月
学校举行新党员宣誓大会。北京卫戍区副参谋长、原三军仪仗大队大队长程志强同志应邀为与会人员作了关于理想、信念的报告。
2002年6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了2002年度第二次全体会议。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钟秉林主持了会议。会议决定授予627人硕士学位,15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决定授予180人博士学位,其中包括留学生5名,港澳台学生2名。会议还根据《北京师范大学遴选博士生指导教师实施办法》,共遴选出44名教授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
2002年6月
我校正式聘请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为我校教授。校长钟秉林出席了教授聘任仪式,并为王永炎院士颁发教授聘书。
2002年6月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校软环境建设”为主题的全国高校党委书记论坛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中组部党政外事局局长张常韧、中宣部理论局局长张国祚、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靳诺、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田心铭、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李志军、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夏强等出席了开幕式。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了开幕式。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德文先后作主题演讲。钟秉林校长主持论坛。
2002年6月
马里兰大学副校长刘全生博士以及马里兰全球华人事务研究所办公室主任赵琳女士来访。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分别会见来宾。
2002年7月
2002届本、专科学生毕业典礼举行。刘伯里院士、校长钟秉林出席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宣读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的学生名单和“关于表彰北京师范大学2001届优秀毕业生的决定”。
2002年7月
2002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钟秉林,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董奇和评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伯里,校学位办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陈英和为本届获得博士学位的全体同学及获得硕士学位的代表授学位证书。陈英和宣读了我校2002年优秀毕业研究生名单。
2002年7月
学校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课程改革计划启动会召开。副校长董奇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2年7月
外语系2000级英语专业二班团支部、经济学院1999级经济学团支部、哲学系2000级政教团支部、历史系1999级本科团支部、中文系2000级四班团支部、物理系1999级三班团支部、管理学院信息管理1999级团支部和化学系1999级一班团支部8个支部获评首都高校“先锋杯”优秀团支部。
2002年7月
校健美操队荣获由北京市体育局主办的“首届京城美丽行健美操大赛”冠军,并获最佳编排奖。
2002年7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科研工作、珠海教育园区建设等工作。
2002年7月
教务处召开2002年度本科教学优秀奖评审会,黄祖洽获得特别荣誉奖;王静爱、李翀获得特等奖;王一川、于丹、杨庆云、管靖、赵欣如、郇中丹、孙艳春、桑建利、晏辉、曾琦、李和、向本琼、汝企和、赵春明、田晓岑、杨学成获得优秀奖。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主持会议。
2002年7月
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体育与运动学院下设体育学系、运动学系、体育与健康系、体育人文科学研究所、体育教育研究所。聘任何振梁同志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名誉院长,毛振明任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
2002年7月
成立体育与运动学院分党委,撤销体育系党总支。原体育系、公共体育教学研究部的党员隶属体育与运动学院分党委。杨国庆、孙璞、唐东辉、王建华、王振军、郎健、李卫东组成体育与运动学院分党委委员会。杨国庆任分党委书记,孙璞任副书记。
2002年7月
成立法律系,张小虎为法律系副系主任。
2002年7月
张小梅任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张淑梅任数学系副系主任;梁毅超任保卫处(部)处(部)长;应中正任学生处(部)副处(部)长;姜璐任图书馆党总支书记。
2002年7月
经各院系所学术委员会推荐,校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评审,校长办公会议审定通过,学校决定对白暴力教授的《政治经济学若干重大争论问题研究》、陈家军教授等的《包气带水、气二相流及污染物实验与数值模拟方法》等190项优秀科研成果给予奖励。
2002年7月
艺术与传媒学院建院仪式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史培军、张健等出席建院仪式。
2002年7月
我校召开第四次科研工作会议。校长钟秉林宣布《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奖励2002年度优秀科研成果的决定》,副校长史培军作大会主题报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科委等单位领导,校领导陈文博、郑师渠、董奇和两院院士、著名学者、教师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会议。
2002年7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在京教育部直属高校大学生公寓建设工作会议有关精神,研究审议了《面向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教学、科研、科技产业能力建设——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北京师范大学的重点建设项目(讨论稿)》。
2002年7月
由我校和中国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在我校开幕。来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近400名知名中小学校长参加论坛。大会的主题为《学校管理创新与质量保障》。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戴家干,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等出席论坛开幕式。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出席闭幕式并致辞。
2002年7月
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廖晓淇等一行来我校调研。
2002年7月
体育与运动学院何振梁先生名誉院长暨教授聘任仪式举行。聘任仪式上,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宣布了何振梁先生名誉院长的聘任决定,校长钟秉林宣布了何振梁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聘任决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聘任仪式。
2002年7月
学校2001—2002学年度暑期工作研讨会召开。学校党政领导、全校各单位负责人以及机关全体工作人员200余人出席会议。校长钟秉林作了题为《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讲话。校领导郑师渠、苗中正、戴家干、郑君礼分别就主管工作发言。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作总结报告。
2002年7月
成立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管理委员会,郑君礼任主任,姜璐、王彬任副主任,委员有:郑萼、李连江、李季、沈越。
2002年7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学校机构设置和京师大厦管理等工作。
2002年7月
由我校和香港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等联合举办的“中国语文教育百年暨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2年7月
启功先生从教七十周年学术座谈会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延东,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著名学者张中行等分别发来贺信、贺电。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等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央文史馆、九三学社、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文化部艺术研究院等单位领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
2002年7月
我校图书馆与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台湾政治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何日章先生图书馆学学术思想研讨会”。副校长董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02年7月
教育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作题为《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创高校社科学报新局面》的主题报告。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靳诺作大会总结讲话。校领导陈文博、郑师渠出席大会。
2002年8月
由教育学院承办,我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全球学习大会开幕。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我校校长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国的440多位外宾和国内学习问题专家200余人参加大会。
2002年8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研究部署了百年校庆各项工作。会议听取了戴家干同志关于百年校庆庆典接待工作方案的汇报,对庆典活动的具体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2年8月
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工作会议召开。
2002年8月
我校举行建校100周年新闻发布会。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通报了百年校庆的筹备情况。校长助理、校庆办主任苗中正介绍了学校百年校庆期间的各项活动。
2002年8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百年校庆、教育部与北京市重点共建北师大、招生和珠海教育园区等工作。会后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2年8月
成立汉语文化学院党总支,撤销汉语文化学院直属党支部。原汉语文化学院的党员隶属汉语文化学院党总支。贾放、李凤林、陈绂、马新宇、吴成年组成汉语文化学院党总支委员会。贾放任党总支书记,李凤林任副书记。
2002年8月
成立法律系直属支部委员会。梁家峰任法律系直属党支部书记。
2002年8月
教育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在我校举行了“教育部——北京市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协议签字仪式”。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北京市市长刘淇分别代表教育部、北京市在共建协议上签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和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发表讲话。贾庆林、陈至立、刘淇等领导与学校领导、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并视察了校园。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重点共建北师大的协议,在“十五”期间,除对北师大正常的经费安排外,教育部和北京市将向北师大各投入6亿元人民币建设经费。
2002年8月
我校举办特级教师校友论坛。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国家总督学柳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等作主题报告。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董奇出席开、闭幕式并讲话。
2002年8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学校百年校庆工作部署会。副校长戴家干就百年校庆庆典工作、接待工作做了部署;党委副书记吴志功通报了校庆安全工作的目标、原则、具体内容和要求;陈文博对校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对全校师生提出了要求和希望;钟秉林作总结发言。
2002年8月
数学系李洪兴教授领导的模糊系统与模糊信息研究中心暨复杂系统智能控制实验室,采用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实现了四级倒立摆实物系统控制。教育部在我校组织了成果鉴定会,对我校完成的科技成果“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及其在四级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鉴定。
2002年9月
我校录用应届毕业生工作基本结束。共录用应届毕业生100人。
2002年9月
文科学报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我校文科学报主编林邦钧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主编。
2002年9月
图书馆“京师文库”正式向读者开放。
2002年9月
2002北京国际大学生女足邀请赛结束。我校女子足球队以三战全胜的战绩夺冠。
2002年9月
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召开。会上,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以及教学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为获得“第四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0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度优秀教材奖”、“2002年本科教学优秀奖”和“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的教师颁奖,并为2002—2003年教学督导团专家颁发了聘书。
2002年9月
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典礼举行。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宣布成立体育与运动学院的决定。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与国际奥委会执委、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我校体育与运动学院名誉院长何振梁教授为学院揭牌。教育部体卫艺教司司长杨贵仁和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司长、北京体育大学校长史康成教授到会致贺词。校长钟秉林代表学校致辞。北京体育大学等60余所体育院校及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等单位领导及专家200余人出席会议。
2002年9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看望启功先生。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陪同看望。许嘉璐副委员长还考察了学校西区、艺术与传媒学院,参观了我校百年校庆展览。
2002年9月
“敬文讲堂”命名揭幕仪式举行。启功教授亲笔书写了“敬文讲堂”的牌匾。副校长董奇代表学校为“敬文讲堂”的落成致辞并揭幕。
2002年9月
由启功先生亲笔题写名称的“木铎金声一百年”北师大建校百年纪念碑揭幕。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苗中正等出席了揭幕仪式。
2002年9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生命科学分社林金安社长向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赠书仪式举行。
2002年9月
学校第十四次函授站工作会议暨2002年度网络教育工作会议开幕。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等出席了大会。
2002年9月
由我校发起的“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论坛”举行。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词。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史培军以及来自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大学的校长和代表100余人出席论坛开幕式。
2002年9月
教育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来京参加首届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论坛。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大学的教育学院院长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副校长董奇出席论坛开幕式。
2002年9月
百年校庆书画展开幕。100余名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书画作品参加了展览。
2002年9月
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丁关根、李铁映、贾庆林、王光英、许嘉璐、王忠禹等出席了庆祝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北师大百年光辉历史,勉励北师大师生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庆祝大会由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校长钟秉林发表了讲话。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北京市市长刘淇、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法国巴黎高师校长于杰、我校教师代表何大澄、学生代表蔡晓芳先后在会上致辞。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北京市和部分其他省市负责人,部分海内外知名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代表团和在校师生员工代表6000余人参加了庆祝大会。
2002年9月
曾宪梓教学楼落成典礼举行。全国人大常委、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我校荣誉教授曾宪梓博士捐资500万元人民币支持该教学楼的建设。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到会祝贺。曾宪梓博士、田家炳先生、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一同为教学楼剪彩。
2002年9月
“木铎金声”——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文艺晚会举行。我校校友、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郑君礼、董奇以及我校师生共5000余人观看了晚会。
2002年9月
陈垣校长铜像揭幕仪式举行。
2002年9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看望经济学院陶大镛先生和历史系教授赵光贤先生。
2002年9月
《世纪春雨》——庆祝教师节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文艺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本台晚会由教育部、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教育部副部长周济、袁贵仁,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市教委主任耿学超,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赵立凡,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王梓坤院士等专家学者以及师生代表观看了演出。
2002年9月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组一行到我校对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实验室进行评估。副校长史培军、校长助理张健出席评估会议。12日,我校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通过评估。
2002年9月
我校召开“211工程”二期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申报工作会议。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校长助理兼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健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2年9月
学校成立国家遥感中心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部。
2002年9月
我校与中国气象局在国家气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我校校长钟秉林和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分别在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我校将与中国气象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产业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2002年9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高校第十一次党建会议精神,对百年校庆工作进行了总结,研究审议了教育观念创新大讨论的有关安排,并对学校下一步即将开展的重要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2年9月
学校召开校庆总结暨工作部署会。党委书记陈文博全面总结校庆工作,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要求。校长钟秉林介绍了学校的改革发展思路。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会议,并就近期全校深入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在我校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作了通报和部署。
2002年9月
我校图书馆建馆10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召开。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教育部、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出版集团管委会、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以及兄弟院校的负责人到会祝贺。校长助理、图书馆馆长姜璐主持庆祝大会。
2002年9月
2002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郑君礼、董奇,刘伯里院士、黄祖洽院士、张厚粲教授及2002级2109名本科生、1492名硕士生、475名博士生等出席了开学典礼。
2002年9月
学校成立新校区建设办公室。
2002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大学科技园和“211工程”二期学科建设等工作。
2002年9月
以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主席郭全强先生为团长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机构代表团一行来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会见来宾。
2002年9月
学校决定:每年的9月8日为校庆日。
2002年9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邀请教育学科部分老教授座谈,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在我校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探讨教育学科的发展问题。
2002年9月
北京市商业银行捐资100万元,设立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发展教育基金。该项基金专款用于奖励为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做出突出贡献的北师大教师。校长钟秉林在捐赠仪式上讲话。
2002年9月
学校召开“211工程”二期学科建设重点项目通报会议,传达了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部署会议的精神,并对重点项目申报工作进行了部署。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出席会议,校长助理兼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健主持了会议。
2002年9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研究审定了我校推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北京市人大代表和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人员名单,研究决定了违纪处分事项。
2002年9月
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校管理学院院长蒋正华教授的邀请,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生物学家、人类生命学家、斯坦福大学人口与资源研究所主任M.W.Feldman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人类基因多样性研究最新进展》的报告。党委书记陈文博、生命科学学院何大澄教授出席报告会。
2002年9月
以喀麦隆国民教育部部长约瑟夫·奥沃纳(Joseph Owona)为团长的喀麦隆教育代表团一行访问我校。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会见来宾。
2002年9月
由资源所完成的“内蒙古药用资源开发与中蒙药产业发展规划”项目通过评审委员会专家鉴定。课题负责人史培军教授介绍了课题研究内容,内蒙古科学技术厅厅长徐凤君参加会议并代表内蒙古政府发言。
2002年9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董奇会见来我校访问的德国科隆大学校长Tassilo Küpper教授。会后,陈文博书记为Küpper教授颁发了客座教授的聘书。
2002年9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学习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讨论了有关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和珠海教育园区组建临时党委等事项。
2002年10月
根据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评选结果,我校白寿彝教授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多卷本)获特等奖;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下),黄楠森、龚书铎、陈先达主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李国钧、王炳照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8卷本)获一等奖;黄济、王策三主编的《现代教育论》,杜育红著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获优秀奖。
2002年10月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召开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全体会议,对各单位推荐聘任人选进行审议,通过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名单,其中正高级职务39人,副高级职务63人。
2002年10月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副校长Allan Cahoon博士一行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2年10月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总经理唐骏先生来我校作题为《微软的经营模式与文化》的讲座。副校长史培军会见了唐骏。
2002年10月
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成立。王民担任主任,毛大威担任副主任,马世华、吴林书、雷淳、邹泓、李红为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怀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向民进北师大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
2002年10月
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期检查组来我校检查工作。我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情况向专家组作了汇报。
2002年10月
由我校资环系、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地理系、德国乔治·埃格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合作举办的“中国—德国中学地理教科书合作研究十年回顾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总督学游铭钧,“中国—德国地理教科书研究”项目负责人王民教授、博恩教授、亨瑞先生,国内主要地理教科书主编参加会议。副校长董奇出席研讨会并讲话。
2002年10月
美国Dartmouth College校长詹姆斯·莱特博士一行来访。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会见来宾。莱特博士被授予我校荣誉教授,并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教育交流与国际理解》的演讲。
2002年10月
学校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中心。
2002年10月
中宣部理论局局长张国祚等一行来我校考察调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2002年10月
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向我校数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颁发200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2年10月
成立珠海校区暨教育园区临时党委会,刘木春任临时党委书记,戴家干、苗中正任临时党委副书记。
2002年10月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首届学生开学典礼举行。广东省副省长李鸿忠,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珠海市委书记方旋、珠海市代市长王顺,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农业银行、珠海各高校负责人以及入校新生和海内外来宾共1500余人出席了开学典礼。中建三局一公司珠海公司和珠海建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开学典礼上分别向珠海校区励耘奖教学金捐赠了人民币100万元和50万元。
2002年10月
教育部在我校组织成果鉴定会,对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可行性研究”进行了鉴定。课题总负责人为我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
2002年10月
由教育部和英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交流处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承办的中英高教网络教育合作项目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会议由我校校长钟秉林教授主持。教育部高教司刘英处长、国际司姜锋处长以及国内相关院校代表,英方项目指导委员会主席Brian Fender爵士等参加会议。
2002年10月
由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兄弟院校的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基地评审组到我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校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介绍了学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思考、学院的定位和学院的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副校长董奇代表学校为我校汉语文化学院申请成立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作报告。
2002年10月
学校对人防工程领导机构成员进行调整。组长:郑君礼,副组长:刘增森,组员为樊秀萍、陈光巨、梁毅超、贾绍勤、田辉、魏天经。人防办公室主任为魏天经。
2002年10月
学校召开“学习江泽民总书记9·8讲话,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交流”大会。校领导陈文博、吴志功、史培军及各单位党政正副职领导、教代会执委、全体教授、机关干部等200余人出席会议。
2002年10月
资源所张新时院士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研究、建设和遥感应用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获得“2002年国际亚太地区遥感大会”颁发的科学成就奖。
2002年10月
受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委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暨我校教育管理学院举办的“澳门小学及幼稚园校长、副校长研修班”开学。
2002年10月
由我校图书馆和OCLC亚太部联合举办的“数字图书馆与知识管理: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2年10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校工会关于《北京师范大学教代会工会关于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说明,听取了校长钟秉林和陈文博书记的报告,讨论决定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2年10月
周星、李国芳、黄会林、路春艳、张智华、金秋、肖艳组成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周星任党总支书记,李国芳任副书记。
2002年10月
金雅玲任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中心主任;殷恒婵任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葛岳静任教务处处长;刘俊任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李允贵任保卫处(部)副处(部)长。
2002年10月
我校“赛业化工”创业团队荣获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挑战杯”天堂硅谷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数码节水管理系统”创业团队荣获铜奖。校团委获优秀组织奖。
2002年10月
学校召开“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会。专家组对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及审核。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董奇、史培军、戴家干、姜璐、张健以及各项目负责人、学科带头人、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论证会。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袁成琛介绍了出席论证会的专家并讲话。会上,专家组听取了钟秉林校长关于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汇报。专家组经过认真研究和论证,一致同意我校在充分总结“九五”“211工程”建设的成就、经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十五”建设目标。专家组组长母国光院士主持论证会。
2002年10月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副校长Dennis Salahub博士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2年10月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副校长Edwina Cornish博士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2年10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我校管理学院院长蒋正华教授到珠海校区作题为《21世纪人类生活与生存的科学技术》的学术报告,并为珠海校区题词:“发扬开拓精神,培育创新人才”。
2002年11月
我校资源科学研究所杜群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法律制度中外比较研究》获准司法部2002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一般项目立项;法律系张小虎的《刑事法律关系的构造与价值》荣获2002年度法学教材和法学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2年11月
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文启一行到我校商谈合作事宜。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出席会谈。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与我校就举办“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论坛”及“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达成了合作意向。
2002年11月
中共中央统战部举行“华夏英才基金第六批支持党外知识分子出版学术著作”仪式。我校中文系李岫教授的《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论》、外语系张冰教授的《白银时代俄苏文学思潮与流派》受到资助。
2002年11月
中文系增设“科幻文学”研究方向。
2002年11月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和我校数学系共同承办的“Hecke代数和胞腔代数的表示理论”高级研讨班在我校举行。
2002年11月
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二批“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评选”中,我校王炳林教授主讲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示范片《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入选,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精彩一课”奖。
2002年11月
校党委积极组织学习“十六大精神”。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选调马列所、经济学院、哲学系、教育学院、历史系的16位教师组成“十六大精神”宣讲团。
2002年11月
我校代表队获“庐山杯”全国健美操比赛总决赛六级比赛一等奖,五级比赛二等奖。我校同时获得健美操“推广奖”。
2002年11月
由教育部主持的“现代远程教育支撑平台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鉴定会在我校召开。该成果由我校和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联合完成。
2002年11月
张聪、艾林、张俊波、刘正平、延玺、邹应全、王凤英组成化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张聪任党总支书记,艾林、张俊波任副书记。
2002年11月
“十六大代表进校园”活动开幕式暨首场报告会在我校举行。十六大代表、河南省濮阳市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作了题为《廉洁自律重实干,带领群众奔小康》的事迹报告。
2002年11月
十六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吴天一为我校学生作报告。副校长董奇主持报告会。
2002年11月
十六大代表、长治市市委书记吕日周同志为我校师生作题为《“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三次结合的成果》的报告。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报告会。
2002年11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院士咨询考察团考察总结汇报会在我校召开。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参加会议。全国人大资源、环境与人口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孙鸿烈院士主持会议。与会专家对我校13位专家撰写的咨询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02年11月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加伯利埃尔·于杰教授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于杰教授被授予“北京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并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学习如何学习》的讲演。
2002年11月
化学系1999级魏锐、数学系1999级李莹莹、信息科学学院1999级付妍、中文系2000级章颖、教育学院1999级蒋华、经济学院2000级陈曦、中文系1999级刘妍、生命科学学院1999级刘阳、外语系2000级梁淑雯、体育与运动学院2000级李金军当选我校第三届十佳大学生。
2002年11月
学校第26期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开学典礼举行。本期共有426名学员。
2002年11月
由校团委、学生会与香港凤凰卫视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凤凰、百年师大激情碰撞——透过凤凰看世界”活动开幕。
2002年11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书记办公会。专题研究讨论了在全校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高潮及学习工作的部署和要求。
2002年1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听取了本科生教学计划调整和京师园小区建设进度的情况汇报,研究决定了设置部分文理科科研机构及创办《中国教师》杂志等工作。
2002年11月
学校召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家座谈会。来自各院系所的20位专家教授就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讨论。
2002年11月
学校第三届勤工助学自强奖评审会举行,10名同学获奖。
2002年11月
美国圣利奥大学副校长Astolfi教授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2年11月
“十六大”代表、主席团成员、《求是》杂志社总编王天玺校友到我校作报告,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报告会,学校党政领导、中层干部和各院系党员教授参加报告会。
2002年11月
由我校主办、主题为《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的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召开。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来自全国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育管理机构的6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年会主席、副校长史培军教授作关于地理教育的主题报告。
2002年11月
刘利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炳林任新闻中心主任。
2002年11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干部任免事项和纪检监察工作。
2002年11月
撤销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成立资源科学研究所党总支、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环境科学研究所党总支。原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的党员分别隶属三个新成立的党总支。
2002年11月
李晓兵、王平、顾卫、康慕谊、唐海萍组成资源科学研究所党总支委员会。李晓兵任党总支书记,王平任副书记。
2002年11月
成国志任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涂清云任物理系副系主任;王科志任化学系副系主任。
2002年11月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董京泉、成果处处长王铁良一行来我校调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2002年11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佳洱院士、计划局专项处处长刘容光、计划处处长朱蔚彤来我校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与部分教授座谈。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出席会议、副校长史培军汇报了我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
2002年11月
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为我校师生作题为《中国经济走势》的报告。
2002年12月
2002年下半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工作基本结束。我校5部著作获得出版资助,分别是中文系莎日娜的《明清之际章回小说研究》、中文系于雪棠的《〈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经济学院李由的《公司制度论》、教育学院曾晓东的《中小学教师管理的制度研究》、管理学院彭新武的《造物的谱系——进化的衍生、流变及其问题》。
2002年12月
根据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我校共获得79项资助,总经费为2315万元。其中,戴永久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高琼教授主持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1项,刘宝元教授、杨志峰教授、王金生教授、方维海教授共主持重点项目4项,庄国顺教授、陈光巨教授、包景东教授、刘定震副教授共参加重点项目4项,魏群教授、桑建利教授共获准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2项,周宏余教授主持基金委主任基金1项。另外,获准自由申请项目48项、青年基金14项、科学部主任基金3项、委托项目1项。
2002年12月
由我校环境科学研究所郝芳华教授和杨志峰教授共同主持完成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小学环境教育多媒体软件的开发与研制”获得2002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12月
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正式颁布。我校共有26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3项。我校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获唯一一个特等奖。
2002年12月
根据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在本届评奖中,我校共申报65项,获奖29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23项,获奖总数居第二位。我校获得一等奖的6项成果分别是:经济学院陶大镛教授的《世界经济新格局研究》、心理学院冯忠良教授的《教育心理学》、心理学院彭聃龄教授的《认知心理学》、中文系李岫副教授的《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上、下卷)、教育学院项贤明副教授的《泛教育论》和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的《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2002年12月
由我校作为国内第二完成单位的“超铀核素近地表迁移行为及其处置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获得2002年度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环科所王金生教授是“核素迁移模型与数值模拟”分项目的主持人。
2002年12月
在教育部进行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评选中,我校共有28部教材被列入“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另外,在北京市精品课程教材立项申报评选中,我校有15部教材被批准立项。
2002年12月
在第八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全国年会上,我校王富仁教授当选为新一届学会会长,刘勇教授当选为常务理事兼学会秘书长。
2002年12月
我校共申请专利35件。
2002年12月
党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三个代表”研究中心和各总支宣委联席会议,研究布置我校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工作,以及下一学期召开学校理论研讨会等方面的事宜。党委书记陈文博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2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通报了档案馆的有关工作并进行了具体部署,研究决定了监察工作。
2002年12月
汉语文化学院进入2002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初选入围院校行列,并获得总分813.2、排名第三的好成绩。
2002年12月
我校成立国家遥感中心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部。
2002年12月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在我校正式挂牌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原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赴朝,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等出席成立仪式并讲话。
2002年12月
学校举行2001—2002学年度学生表彰大会。
2002年12月
根据中国科技信息所发布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我校SCI收录论文数为246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8位。我校SCI被引用论文篇数199篇、被引用380次,在全国高校中排第13位。我校共发表国内论文627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47位。
2002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外事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2002年12月
英国东伦敦大学校长麦克尔·霍恩博士一行来访。副校长郑君礼会见来宾。
2002年12月
成立《中国教师》编辑部,隶属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顾明远教授为《中国教师》编委会主任,劳凯声教授为《中国教师》主编。
2002年12月
李乃凤任党委统战部副部长。
2002年12月
吴殿廷、朱青、刘宝元、阎广建、谢云组成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委员会。吴殿廷任党总支书记,朱青任副书记。
2002年12月
张保洲、王术军、陈黎、张燕平、赵娟组成天文系党总支委员会。张保洲任党总支书记,王术军任副书记。
2002年12月
学校成立特聘教授奖励基金,以表彰为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特聘教授待遇与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相同。首批获奖者是生命科学学院何大澄教授。
2002年12月
我校召开工会十二届五次(扩大)会议。全校各部门工会主席和工会干部参加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学习十六大精神,推进工会工作创新”。校工会主席王彬作了“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开拓工会工作的新局面”的主题报告。
2002年12月
以“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2002学术前沿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在我校举行。开幕式暨主论坛分别由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和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文启主持。校长钟秉林出席大会并致开幕词。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赴朝、北京市社科联主席陶西平、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出席会议并致辞。本届论坛设主论坛和14个分论坛。
2002年12月
学校召开学校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会议主题为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按照教育创新的要求,努力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全体校领导和学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参加会议。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会议。
2002年12月
日本天理大学校长桥本武人教授及中文系主任村上嘉英教授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2年12月
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撤销原外语系和公共外语教研部建制。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下设英语语言文学系、俄语语言文学系、日语语言文学系、公共外语教学科研部、外国语言学研究所、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比较文化与翻译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
2002年12月
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分党委,撤销外语系党总支。原外语系、公共外语教学研究部的党员隶属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分党委。林洪、胡俊、王蔷、陶昌升、王焱华、高秀琴、吴泽霖组成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分党委委员会。林洪任分党委书记,胡俊任副书记。
2002年12月
海峡两岸特殊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专家学者约100人参加会议。
2002年12月
胡松明任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
2002年12月
成立民办教育认证研究与服务中心,顾明远任中心主任;成立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靳希斌任中心主任;成立反贫困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张秀兰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企业家素质研究中心,唐任伍任中心主任;成立天文观测研究中心,陈黎任中心主任;成立水土保持研究中心,刘宝元任中心主任;成立基因资源研究中心,王英典任中心主任;成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王金生任中心主任;成立资源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李京任中心主任;成立知识工程研究中心,黄荣怀任中心主任;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方瑾任中心主任。
2002年12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学校津贴调整等工作。会后,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2年12月
陈黎任天文系系主任。
2002年12月
王金生、刘虹、刘静玲、程红光、郝芳华组成环境科学研究所党总支委员会。王金生任党总支书记,刘虹任副书记。
2002年12月
保继光、黎雄、郑学安、马京然、王加银、黄海洋、李勇组成数学系党总支委员会。保继光任党总支书记,黎雄任副书记。
2002年12月
由我校、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共同策划并举办的“社会科学大讲坛”在我校开幕。我校中文系董晓萍教授以“民俗通讯”、万建中教授以“饮食文化”、萧放副教授以“春节与传统”为题分别作报告。
2002年12月
刘象愚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王焱华、周流溪、胡俊任副院长。
2002年12月
中国高校数字媒体教学协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研讨会由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动画学院、中国美术院视觉艺术学院联合举办,全国5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业内知名制作公司、出版单位以及数字媒体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业内资深制作人员参加会议。
2003年1月
我校被教育部评为2002年度信息报送先进单位。
2003年1月
学校举行2003年本科招生计划和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听证会,副校长董奇主持会议。专家委员会对各个院系提出的招生计划方案进行表决,决定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各个专业的招生计划数。经过讨论,北师大将新设6个专业,在7个院系实行宽口径招生。
2003年1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通报了刘木春调任北京物资学院担任党委书记的情况,研究讨论了珠海校区暨教育园区和离退休工作,研究决定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3年1月
邸明杰、毛亚庆、陈锁明、洪成文、刘岩组成教育管理学院党总支委员会。邸明杰任党总支书记,毛亚庆任副书记。
2003年1月
学校2002年外事暨港澳台工作研讨会召开。全校各院系所、职能部门、附属学校及幼儿园、后勤产业总公司负责人及主管外事、港澳台工作的负责人出席研讨会。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出席会议。大会由副校长董奇主持。外事处处长包华影做大会工作报告。人事处处长陈光巨就学校引进海外人才及公派出国进修的有关政策向与会人员进行了介绍。
2003年1月
张静如教授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举行。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全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龚育之、中国人民大学彭明教授、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以及党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发来贺电和贺信。
2003年1月
副校长戴家干会见来访的曼彻斯特理工大学校长John Garside教授一行。双方广泛探讨了“2+2”本科课程、“1+1”硕士课程等多种合作方式,并达成了合作意向。
2003年1月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揭牌仪式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早年执教于外语系的专家、老校友代表以及美国和俄罗斯驻华使馆派官员也前来祝贺。
2003年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购房补贴发放和校内津贴调整等工作。
2003年1月
校长钟秉林任我校红十字会第五届理事会名誉会长,党委书记吴志功任会长,副会长为樊秀萍、丛玲、李连江、田辉、魏国、周向新。
2003年1月
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党校办主任樊秀萍、学生处处长田辉以及各院系所学生工作负责人到学生食堂看望同学,对留校学生致以春节的问候。
2003年1月
杨国昌任珠海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2003年2月
我校获2002年度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18项,总金额51.5万元。
2003年2月
我校获“全国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2003年2月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召开第二届国家期刊奖颁奖大会,公布了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名单。我校理科学报在评出的17种学术期刊中名列第12名。
2003年2月
根据2002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我校有4项成果获奖。其中,数学系李洪兴教授完成的成果“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及其在四级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资源所高琼教授完成的成果“多尺度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以及化学系方维海教授、刘若庄院士完成的成果“势能面交叉与光化学反应的基础理论研究”获自然科学一等奖。数学系陆善镇教授、杨大春教授、丁勇教授完成的成果“赫兹型空间与粗糙算子”获自然科学二等奖。我校获自然科学一等奖数量在各高校中排名第二位。其中,数学系李洪兴教授与资源所高琼教授完成的两项成果,被教育部推荐申报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2003年2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了学校2003年工作要点,对新学期有关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3年2月
学校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钟秉林任组长,史培军任副组长,郑师渠、董奇、张健、陈光巨、陈英和、高尚玉、赖德胜、葛岳静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处,办公室主任为高尚玉。
2003年2月
王长潇任教务处副处长,韦蔚任社科处副处长。
2003年2月
学校教代会执委会召开四届六次会议。决定召开四届三次教代会,并确定了主要议程。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北师大教职工购房补贴实施方案〉的表决办法》。
2003年2月
我校2003级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校管理学院院长蒋正华教授,国务院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解思忠教授,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朱立言教授,我校校长钟秉林教授、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董奇教授等出席。
2003年2月
校长钟秉林会见来访的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Colin Compbell教授和曼彻斯特大学校长Martin Harris教授。
2003年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主要研究讨论了调整学校行政分工和2003年度校级预算等项工作。
2003年2月
学校召开2003年工作部署会。全体校领导、党委委员、纪委委员、中层干部、教代会执委、民主党派负责人、教授、部门工会主席等参加了会议。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就2003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要点、重点推进的10项工作、在关系群众生活方面拟办的9件实事以及全校性会议等作了部署。
2003年2月
副校长戴家干会见来访的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副校长John Coyne教授一行。双方就信息科学和运动科学领域开展联合办学交换了看法并达成了合作意向。
2003年2月
我校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评为“北京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杰出服务集体”;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电子系2000级郑燕芳同学,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前任会长、化学系2000级刘水云同学被评为“北京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优秀青年志愿者”。
2003年3月
教育部决定在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中,在22所高等学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我校成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之一。
2003年3月
我校被评为“2002年度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03年3月
由我校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编撰的《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正式出版。
2003年3月
校长钟秉林向离休干部和退休支部书记通报了学校近期情况。
2003年3月
学校四届七次教代会执委(扩大)会议召开。全体教代会执委、教代会专门委员会主任、教代会代表团团长参加会议。讨论《北京师范大学教职工岗位津贴改革方案》。
2003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研究讨论了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等项工作。
2003年3月
第三次田家炳基金会教育研讨会“二十一世纪学校德育发展路向”筹委会第二次会议在我校召开。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等参加了会议。
2003年3月
“云南省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开题论证会在我校举行。
2003年3月
校长钟秉林会见来访的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校长Roderick D.Fraser博士一行。双方就培养英语教师、生态研究与保护等领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2003年3月
学校对校长、副校长工作分工进行局部调整。校长钟秉林全面负责学校行政工作;兼管外事工作,统筹教师教育方面的工作。副校长郑君礼负责财经、筹资、产业、附校方面的工作;分管财经处、发展委员会。副校长郑师渠负责人事、成人教育方面的工作;分管人事处、终身教育处。副校长董奇负责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方面的工作;分管教务处、研究生院。副校长史培军负责科学研究、大学科技园、技术保障方面的工作;分管科技处、社科处、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中心。副校长戴家干负责基建、后勤、昌平新校区建设方面的工作;分管基建处、后勤管理处、新校区建设办公室。
2003年3月
张小虎任法律系主任,徐胜萍任副主任;王莉萍、李敏任附属中学副校长。
2003年3月
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会见了我校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我校全国人大常委庞丽娟、全国人大代表陆善镇、何香涛,全国政协常委张新时院士、全国政协委员魏群、黄元河等参加座谈会。
2003年3月
我校与新加坡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汉语言文学”学士项目第一届学员毕业典礼在新加坡举行。我校副校长董奇、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张九桓先生出席典礼。
2003年3月
学校第六届励耘奖颁奖大会举行。本届励耘奖评出优秀青年教师奖14名,优秀学术成果奖6名,优秀学生奖35名,奖金总额9.6万元。
2003年3月
学校2002年度学生工作表彰大会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吴志功、董奇等出席了大会。
2003年3月
我校CS—22加速器建设项目验收汇报会召开。
2003年3月
学生假日党校第27期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举行开学典礼。
2003年3月
第十二届“京师杯”论文赛进行决赛答辩。
2003年4月
我校有6个项目被评为“2002年度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创建项目,7项被评为优秀创建项目。
2003年4月
徐秀珍、李保萍、谷洪春组成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直属党支部。徐秀珍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2003年4月
刘勇任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2003年4月
第13期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班典礼举行。
2003年4月
我校四届三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教代会代表163人、列席代表50余人参加了会议。第四届教代会执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就教代会工作做报告。财经处处长郑萼做学校经费预决算情况的报告;人事处处长陈光巨做《北师大津贴分配调整完善方案》的说明;教代会秘书长丛玲报告了《北师大教职工住房补贴实施方案》表决结果。
2003年4月
苗中正任珠海校区暨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2003年4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研究讨论了学校发展规划和对外办学等项工作,听取了副校长董奇关于《北京师范大学修订本科教学计划若干意见(送审稿)》的情况汇报,决定由副校长戴家干负责联系珠海校区暨教育园区的有关工作。
2003年4月
曹保义任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李永康、胡金凤、阮国杰任副校长。
2003年4月
我校召开“非典型肺炎”领导小组负责人会议。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戴家干,各院系所、机关部处负责人等出席会议。戴家干副校长通报了学校目前“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情况,并就今后的工作进行部署。
2003年4月
学校召开2003年度财经工作会议。
2003年4月
我校召开“非典型肺炎”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副校长戴家干传达了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北京市政府会议精神,并部署下一步防治措施。
2003年4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通报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会议的精神,研究讨论了党校工作计划、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检查评估、评选党建先进、干部任免、筹备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教育创新理论研讨会以及修订教职工购房补贴发放办法等项工作。
2003年4月
成立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撤销原哲学系建制。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下设:哲学系、思想政治教育系、社会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外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韩震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崔新建、王成兵、赵孟营、刘孝廷任副院长。
2003年4月
成立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分党委,撤销哲学系党总支。原哲学系的党员隶属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分党委。崔新建、沈湘平、韩震、王成兵、方珊、庄永敏、李兆谊组成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分党委委员会;崔新建任分党委书记,沈湘平任副书记。
2003年4月
学校召开会议,部署学校预防与控制非典型肺炎工作。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戴家干,以及各单位党政正副职领导、各单位非典型肺炎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2003年4月
学校召开党政领导和“非典”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紧急会议。会上,校党委书记陈文博通报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预防和控制非典型肺炎的有关精神。会议研究部署了我校预防与控制“非典”的具体措施。
2003年4月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直属办副主任陈维嘉等带领教育部防治“非典型肺炎”专家组来我校检查“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等党政领导等参加座谈。
2003年4月
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吴志功、戴家干与校研究生会、学生会、校广播台的学生干部就目前我校防治“非典”工作进行座谈。
2003年4月
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吴志功看望居住在大运村的我校同学,布置抗击非典型肺炎工作。
2003年4月
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吴志功等校领导先后来到二公寓博士生宿舍、中北楼女生宿舍以及经济学院、研究生院和教务处,向坚持工作的老师和留守同学表示慰问。
2003年4月
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来我校检查“非典”防治工作情况,充分肯定了我校在防治“非典”,保护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所采取的果断举措,并代表北京市委、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向我校师生员工表示亲切慰问。
2003年4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学校预防控制“非典”领导小组会议,听取有关部门防治“非典”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
2003年4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向我校党外人士通报学校防治“非典”工作情况。学校各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和部分党外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席了通报会。
2003年4月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和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主任高文兵等来我校检查防控“非典”工作情况。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戴家干以及党校办主任樊秀萍参加了座谈。
2003年4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研究讨论了昌平校区筹备工作、办公用房分配和教学工作。
2003年5月
我校模糊控制实验室运用高速视觉检测技术参加铁道部第五次提速工程时速检测试验。
2003年5月
副校长董奇及研究生院有关负责人前往大运村看望同学。
2003年5月
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一行到大兴军训基地隔离区,看望了我校被隔离观察的师生。
2003年5月
学校决定成立心理应急干预中心,聘任车宏生为心理应急干预中心主任。
2003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了预防与控制“非典”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会议听取了家属区和离退休人员防控“非典”工作负责人关于所开展的工作及存在问题的汇报,并就有效防控“非典”的具体事项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2003年5月
校团委组织举行“纪念五四运动84周年”大型主题教育活动。此次活动以“弘扬五四精神,科学抗击非典”为主题。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吴志功出席活动。
2003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学校党政领导和“非典”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会议。会议通报了学校当前“非典”疫情、“五一”期间我校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情况、在大兴隔离区师生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及家属区防控“非典”工作情况,对做好下一阶段“非典”防控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2003年5月
学校决定成立昌平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昌平校区建设的各项工作。戴家干任组长,董奇为副组长,成国志为办公室主任,小组成员包括张健、郑萼、葛岳静、贾绍勤、成国志。
2003年5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研究审议学校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等工作。
2003年5月
成立文学院,撤销原中文系建制。张健任文学院院长,李国英(兼)、王一川、李正荣、郑国民任文学院副院长。
2003年5月
成立文学院党总支,撤销中文系党总支。原中文系的党员隶属文学院党总支。由李国英、赵军平、孙银新、张健、陈惠琴组成文学院党总支委员会。李国英任党总支书记,赵军平、孙银新任副书记。
2003年5月
翟永功任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连荣任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
2003年5月
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戴家干到学生食堂,就学生就餐环境、饭菜质量以及学生餐饮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工作、身体健康状况等进行调研。
2003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先后主持召开校领导、学校防控“非典”领导小组会议和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传达5月9日教育部、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的在京高校主要领导干部会议精神,部署我校下一阶段防控“非典”工作。
2003年5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讨论学科建设等项工作。
2003年5月
严驳非、于凤政任珠海校区临时党委副书记。
2003年5月
学校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吴志功任主任,董奇为副主任,委员包括田辉、刘淑玲、李梓华、陈光巨、郑萼、张志斌、祝文燕、樊秀萍、魏国。
2003年5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研究讨论了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校园总体规划和教学工作。
2003年5月
学校召开大学外语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交流会。副校长董奇参加。外文学院担任公共外语教学的40余位教师及大学外语课程建设专家组成员参加会议。
2003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学校党政领导和防控“非典”领导小组会议,专题部署我校5月下旬防控“非典”攻坚战的具体工作。
2003年5月
副校长戴家干主持召开新主楼工程建设协调会。校长助理姜璐参加会议。
2003年5月
学校召开全校中层干部会,交流防治“非典”经验,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做好第二次心态调整,坚决克服盲目乐观、松懈麻痹思想和烦躁心态,进一步振奋精神,更好地形成同心同德、众志成城防控“非典”的局面,坚决夺取攻坚战的胜利。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吴志功参加会议。
2003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学校党政领导和防控“非典”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我校离校毕业生返校工作和京师大厦恢复运营问题。
2003年5月
董奇教授主持的“SARS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短期与长期影响”项目获得国家基金委SARS应急管理对策研究项目资助。
2003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开展党内主题教育活动、评选表彰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昌平校区和南广场整体规划等项工作。
2003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学校党政领导和预防与控制“非典”领导小组会议。会议通报了我校“非典”疫情的最新情况,总结了前一阶段防控“非典”工作,并对下一阶段防控“非典”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3年5月
副校长戴家干主持召开西区学生公寓建设协调小组会。
2003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党校办主任樊秀萍等一行到我校辅仁校区视察,并看望了战斗在防控“非典”工作岗位上的继续教育学院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广大师生。
2003年5月
党委宣传部、组织部联合召开“非典”时期党建工作座谈会,就学校抗击“非典”中党组织的作用等问题进行总结研讨。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了会议。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呼中陶,党委宣传部部长王炳林,部分院系的总支书记和学生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
2003年5月
校长钟秉林视察南院科技园区防控“非典”工作落实情况。
2003年5月
学校召开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副校长史培军出席。低能所、化学系、物理系、应化所、化工实验厂、沙漠所、资源药物工程中心和测试中心等在南院科技园区办公的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等参加座谈。
2003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向党外人士通报学校近期工作情况。我校各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和部分党外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席了通报会。
2003年5月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条例》出台。
2003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组织编写《“非典”北京:文化切入的思考》一书。文化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担任顾问。
2003年6月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教师》(月刊)创刊号出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为《中国教师》创刊号题写了贺词。
2003年6月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的通知》,我校13名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其中文科6人,理科5人,工科2人。钟秉林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我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所在学科评议组如下:袁贵仁(哲学),劳凯声(教育学),王英杰(教育学),林崇德(心理学),周星(艺术学),晁福林(历史学),陆善镇(数学),陈木法(数学),李小文(地理学),何大澄(生物学(Ⅰ)),方福康(系统科学),钟秉林(机械工程),齐晔(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3年6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传达了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并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会议还研究讨论了应届毕业生离校工作、学科建设、新教职工住房补贴以及对北校区13处小院改造等项工作。
2003年6月
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等前往北京小汤山医院,迎接我校化学系1999级史丽斐同学战胜“非典”康复出院。
2003年6月
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到珠海校区视察。珠海市委书记方旋,广东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主任陈坚,珠海市市长王顺生,珠海市常务副市长冼文等陪同视察。
2003年6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在校工会会议室主持召开学校党政领导和防控“非典”领导小组会议。会议研究部署了学校当前防控“非典”的有关工作。
2003年6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研究讨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系列活动和纪检监察等工作。
2003年6月
学校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研讨会,就抗击“非典”与党建工作等问题进行研讨。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会议,全体校领导参加研讨。
2003年6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在校工会会议室主持召开学校领导和预防控制“非典”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暑假前学校防控“非典”的有关工作。
2003年6月
2002年度本科教学优秀奖评审会召开。副校长董奇主持会议。经投票表决,会议评选出2003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名。
2003年6月
我校与英国全球高校联合体(WUN)网络教育合作项目视频会议举行。我校网络教育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院的代表和英格兰高教拨款委员会、曼彻斯特大学的代表通过视频会议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磋商。
2003年6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决定了学生宿舍调整方案、暑假及秋季开学安排等工作,并对推进家属区社区化建设等项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3年6月
学校出台《北京师范大学“十五”“211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003年6月
副校长戴家干主持召开西区学生公寓建设协调小组会。会议确定了新生开学时间、西区学生公寓临时供电预案、道路施工、工程建设资金保障、工程质检、家具床具招标等问题。
2003年6月
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著名人权研究专家周觉受聘我校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2003年6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对暑假前后学校有关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2003年6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全校中层干部会,学校领导、学校防控“非典”领导小组成员以及学校各院系所、中心、机关各部处的党政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2003年6月
学校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暨表彰大会,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的经验,表彰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郑君礼、董奇、戴家干、呼中陶出席。
2003年7月
2003届本、专科生毕业典礼举行。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董奇,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各院系的分党委(党总支)书记、院长(系主任)等出席毕业典礼。
2003年7月
学校成立了由法政所、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经济学院、教育学院、历史系等院系所16名专家组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
2003年7月
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工作研讨会召开,邀请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作《走出我国高水平大学的路子》的报告。
2003年7月
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研究审议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续聘事宜。
2003年7月
学校决定成立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虚体);撤销资源与环境学院建制。聘请刘昌明院士为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主任;学部成员为李小文、林学钰、张新时、王永炎院士和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环境科学研究所、资源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
2003年7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干部任免、组织工作、干部理论学习及纪念江泽民同志在我校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一周年暨庆祝建校101周年系列活动等工作。
2003年7月
200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董奇、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英和出席毕业典礼。陈英和主持毕业典礼,并宣读了我校2003年优秀毕业研究生名单。共有120名同学获得优秀毕业研究生奖励,其中博士生44名,硕士生76名。
2003年7月
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呼中陶等同志任职的通知》(教党任〔2003〕58号),呼中陶同志为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史培军、戴家干同志为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樊秀萍同志为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常委。
2003年7月
我校2003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书颁发仪式举行。新聘任的各类正副高级职务人员、2001年聘任的各类正副高级职务人员及院系所主要负责同志270余人参加会议。
2003年7月
赖德胜任出版社社长,杨耕任出版社总编辑;李翀任经济学院院长,沈越、白暴力、刘松柏任经济学院副院长。
2003年7月
杨共乐任历史系主任,王东平、李帆、张皓任副系主任;郭小凌任史学研究所所长;杨国健任物理系主任,涂清云、周静、王亚非任副系主任;史培军任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杨明川、顾卫任副所长;杨志峰任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郝芳华、沈珍瑶任副所长;李崧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李建会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
2003年8月
以我校女足为班底的中国女子足球队在第22届大学生运动会上,以2∶0战胜中国台北队,获得第三名。
2003年8月
根据《2002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的前20所高等院校名单》,按照资助经费排序,我校名列第16位,获资助经费为1369.5万元;按照项数资助率排名,我校名列第1位,资助率为41.3%。在2002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巡礼中,我校成果——《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及其在四级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入选。
2003年8月
新主楼竣工并交付使用。
2003年8月
“高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基础科学组天文小组规划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03年8月
香港边耀仲先生、求是科技基金会执行秘书助理陈列辉先生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3年8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新学期的重点工作,并进行了相关部署;对信息科学学院在对外合作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处理决定。
2003年8月
“北京沙河高教园区入驻院校签约暨建设启动仪式”举行。仪式由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主持,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教育部、外交部、国防科工委以及昌平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外交学院和我校5所入驻院校的有关领导100余人出席仪式。我校钟秉林校长代表学校在协议文本上签字。我校昌平校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戴家干,领导小组副组长、副校长董奇一同出席。
2003年8月
由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我校承办的“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03年9月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学位〔2003〕57号),我校哲学、理论经济学、化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体育人文社会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核技术及应用3个博士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取得了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及授予博士学位的资格。至此,我校学位授权点为一级学科14个,博士点62个,硕士点126个。
2003年9月
根据200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北京赛区初评结果,我校有6队送全国参评,在北京赛区排名第一;有2队获北京市一等奖、3队获二等奖。
2003年9月
心理学院舒华教授荣获第一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
2003年9月
根据20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我校获准项目数和资助经费额均创历史新高,17个项目获得经费资助,资助经费额为124万元。
2003年9月
校友会被评为“首届高校校友工作优秀单位”。
2003年9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复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3年9月
台湾台东大学代表团一行来访,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会见来宾。
2003年9月
刘卫荣任物理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3年9月
200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郑君礼,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以及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的领导出席了大会。开学典礼由副校长董奇主持。全校2139名新生参加了开学典礼。
2003年9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首席谈判代表、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教授应邀来校作题为《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经济合作》的报告。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报告会。
2003年9月
中国气象局秦大河教授应邀来我校作题为《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对策》的学术报告。校长钟秉林代表学校向秦大河教授颁发了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聘书。
2003年9月
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中央电视台和我校共同主办的“为您放歌”——2003年教师节晚会在我校京师广场隆重举行。
2003年9月
学校举行教师节表彰大会。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董奇、郑君礼、戴家干出席表彰大会。
2003年9月
京师在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术网站正式开通。
2003年9月
由法律系发起创办的“中国法学会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会”获中国法学会批准成立。
2003年9月
我校与马来西亚科技园学院在人民大会堂签署校际合作备忘录。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出席签字仪式。
2003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学科建设、对外合作办学、办公用房调整以及学校特聘教授等工作,并进行了相关部署。
2003年9月
撤销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水科学研究所);资源科学研究所,成立环境学院、资源学院。环境学院下设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系、环境系统工程系、环境科学研究所、水科学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地下水环境安全研究所。资源学院下设资源学系、资源科学研究所、资源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资源管理研究所、沙漠与沙区资源研究所、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
2003年9月
第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
2003年9月
第二附属中学建校5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2003年9月
第二届“陈香梅优秀校长奖”颁奖仪式在我校举行。北京师范大学陈香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席陈香梅女士,美国友人郝服满先生,我校副校长、校友会副校长郑君礼,校党委副书记、校友会副会长呼中陶,20多位专家组成员和“专家型校长高级研修班”的8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参加仪式。
2003年9月
200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吴志功、郑君礼及全校2700余名硕士、博士生参加了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由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董奇主持。
2003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推进家属区社区化管理和学校津贴制度改革等工作,并进行了相关部署。
2003年9月
申继亮、乔志宏、沃建中、陈宝国、蒋奖组成心理学院分党委委员会。申继亮任分党委书记,乔志宏任副书记。
2003年9月
成立环境学院党总支,撤销原环境科学研究所党总支。原环境科学研究所党总支的党员隶属环境学院党总支。王金生、刘虹、刘静玲、程红光、郝芳华组成环境学院党总支委员会。王金生任党总支书记,刘虹任副书记。
2003年9月
成立资源学院党总支,撤销原资源科学研究所党总支。原资源科学研究所党总支的党员隶属资源学院党总支。李晓兵、王平、顾卫、康慕谊、唐海萍组成资源学院党总支委员会。李晓兵任党总支书记,王平任副书记。
2003年9月
杨志峰任环境学院院长,郝芳华、沈珍瑶任副院长;史培军任资源学院院长,杨明川、顾卫任副院长。
2003年9月
学校决定:成立领导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周作宇任中心主任;成立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檀传宝任中心主任;成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郑新蓉任中心主任;成立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董晓萍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语文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王富仁任中心主任;成立媒体策划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蒋原伦任中心主任;成立泛媒介文化研究中心,王一川、李春青任中心主任;成立当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心,白暴力任中心主任;成立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赖德胜任中心主任;成立乡土中国研究中心,赵世瑜任中心主任;成立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刘晓力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王泉根任中心主任;成立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刘学敏任中心主任;成立民意调查事务中心,韩震任中心主任;成立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英语学习研究中心,董奇任中心主任;成立数据统计与分析中心,崔恒建任中心主任;成立复杂性研究中心,狄增如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雉类研究中心,郑光美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城镇发展研究中心,金逸民任中心主任。
2003年9月
由我校和中国气象局联合组建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举行。我校校长钟秉林、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为研究院揭牌。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科技部体改司副司长朱传柏以及研究院聘任的学术委员、我校副校长史培军以及中国气象局和有关部门的专家领导出席签字仪式。
2003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工作会议,8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4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和建设单位行政负责人参加会议。
2003年10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2003年结题项目评估结果”公布,我校数学系李洪兴教授完成《基于论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器》项目被评定为特优。物理系卢志恒教授、低能所韩德俊教授、物理系刘大禾教授承担的项目分别被评定为优。
2003年10月
韩国岭南大学校长Sang Chun LEE教授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两校宏观合作协议书及学生交流备忘录。
2003年10月
由中国体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会和教育部体卫艺司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在我校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340余人,列席代表200余人。
2003年10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规范管理对外合作办学、依法保护学校校名及相关标志、学科建设、调整学生浴池收费标准、校园“一卡通”建设等工作,并进行了相关部署。
2003年10月
第四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法定语文主任培训班开学典礼举行,校长钟秉林出席开学典礼并致辞。20位学员来我校学习。
2003年10月
学校决定:成立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撤销法律与政治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建制。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下设政治学系、国际事务系、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所、政府管理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
2003年10月
学校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会议,学习和研讨十六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校领导和学校两委委员参加学习活动。
2003年10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出版社发展规划、昌平校区建设以及干部任免等工作,审议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保密工作条例》。
2003年10月
学校成立规范合作办学工作领导小组。副校长郑君礼任组长,副校长郑师渠、董奇任副组长。成员有樊秀萍、郑萼、李季、陈英和、葛岳静、包华影、李德芳、刘显忠。
2003年10月
蒋重跃任文科学报编辑部主任。
2003年10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各党总支书记会议,传达教育部、北京市委关于预防今冬明春“非典型肺炎”复发的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召开的高校书记校长会议精神对我校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准备工作进行部署。党委常委、学校办公室主任樊秀萍对海淀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我校选区的工作安排进行了说明。
2003年10月
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华参加“2003年中国教育国际论坛”的欧洲委员会教育文化总司长VAN DER PAS先生。
2003年10月
日本新潟国际情报大学理事长、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内阁阁员小泽辰男先生一行来访,副校长郑师渠会见来宾。
2003年10月
学校2003年体育运动会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董奇出席开幕式。
2003年10月
在2003年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上,我校资源学院陈云浩副教授和资源与环境学系邱杨副教授荣获“第七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2003年10月
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和我校联合共建的“遥感科学国家重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了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的专家论证,进入为期一年的建设阶段。该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关于遥感科学方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我校和其他单位联合建设的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3年10月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2003年度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研究生学位授予与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事宜。会议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副校长董奇主持。
2003年10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京师园小区购房、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对外合作办学等工作,并进行了相关部署。
2003年10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人员调整、机关机构设置调整、津贴调整改革方案以及干部任免等项工作。
2003年10月
成立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分党委,撤销法律与政治研究所党总支。原法律与政治研究所党总支的党员隶属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分党委。杨世文、文晓灵、王章维、朱燕丽、张润枝组成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分党委委员会。杨世文任分党委书记,文晓灵任副书记。
2003年10月
成立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党委,撤销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原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党总支的党员隶属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党委。吴殿廷、朱青、刘宝元、阎广健、谢云组成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党委委员会。吴殿廷任分党委书记,朱青任副书记。
2003年10月
王章维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瑞华、尚九玉、张胜军任副院长;李小文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刘宝元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周作宇任社会科学处处长;石中英任教育学院副院长。
2003年10月
第二期澳门小学校长和相关负责人研修班在我校举行开学典礼。
2003年10月
数学系李洪兴教授领导的“复杂系统智能控制实验室”,采用高维变论域自适应控制理论,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实现了平面运动三级倒立摆实物系统控制。
2003年10月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受聘为我校经济学院教授。
2003年10月
法国文学与人文科学高师校长西而万·奥鲁教授一行来访,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会见来宾。
2003年10月
学校调整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人员组成。
校务委员会成员为:主任陈文博,副主任钟秉林、王梓坤、方福康、陆善镇、顾明远,启功、陶大镛、何兹全为顾问,樊秀萍为秘书长,委员为毛振明、王宁、王彬、王乃炎、王永炎、王英杰、刘伯里、刘昌明、刘若庄、刘鸿亮、孙儒泳、安宝生、齐晔、何香涛、劳凯声、吴志功、张秀兰、张厚灿、张新时、张静如、杨耕、杨展如、沈越、陈绂、陈新、陈木法、周流溪、呼中陶、林崇德、郑君礼、姚力、姜璐、徐汝梅、晁福林、梁振华、黄祖洽、龚书铎、童庆炳、戴家干、魏国。
学术委员会成员为:主任陈木法,副主任郑师渠、史培军,林学钰、刘家和、王炳照为顾问,高尚玉为秘书长,委员为方维海、车宏生、邓志威、申继亮、刘永平、刘宝元、刘象愚、朱霖、朱志敏、何大澄、张健、张聪、张大勇、张小虎、张斌贤、李翀、李小文、李国英、李洪兴、杨共乐、杨志峰、杨国健、沈复兴、陈黎、陈英和、周星、周作宇、周宏余、胡岗、赵世瑜、唐任伍、殷恒婵、黄荣怀、韩震、赖德胜、廖申白、魏群、瞿林东。
2003年11月
学校成立预防与控制“非典”领导小组。陈文博任组长,戴家干、吴志功任副组长,成员有王彬、樊秀萍、周向新、陈英和、祝文燕、葛岳静、田辉、包华影、胡景浩、李德芳、李连江、梁毅超、王炳林、朱小健、魏国。
2003年11月
学校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陈文博、钟秉林任组长,戴家干、吴志功任副组长。学校同时发布《北京师范大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预案》。同时成立的还有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吴志功任总指挥,王彬任副总指挥;重特大火灾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戴家干任总指挥;灾害性地震应急处理指挥部,陈文博、钟秉林任组长,戴家干、吴志功任副组长。
2003年11月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气象局“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成立。我校副校长董奇与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郑国光为实验室揭牌。
2003年11月
2002—2003学年度我校教师考核工作结束。参加考核的教师总人数为1349余人,其中获得优秀成绩的215人;考核不合格者10人,提出警告10人。
2003年11月
资源学院李京教授参加的国家“863”计划《海洋渔业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服务系统》项目获得由国务院颁发的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3年11月
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评审,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研究决定,我校哲学、艺术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等4个一级学科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3年11月
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校务委员会议召开。会议由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作关于学校津贴改革方案工作的汇报。副校长戴家干作关于学校本部以及昌平校区总体建设规划的汇报。
2003年11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传达了第十二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研究部署了学校党建工作,再次讨论审议了津贴调整改革方案。
2003年11月
张科利、王民、刘慧平、张立新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副院长。
2003年11月
成立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撤销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下设: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研究所、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
2003年11月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专家Ronald Barnett教授来校进行学术报告和参观访问,并获聘为我校高等教育学科客座教授。
2003年11月
成立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吴世雄任院长,郑君礼、王善迈任副院长。
2003年11月
学校决定将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改为独立建制。
2003年1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对外合作办学、昌平新校区建设以及调整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等工作。
2003年11月
美国Mcgraw-Hill教育集团总裁Henry Hirschberg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3年11月
学校举行聘任仪式,聘请王学勤、宋贵伦为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
2003年11月
学校成立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钟秉林任组长,副组长为呼中陶、郑君礼,小组成员有王彬、田辉、刘显忠、劳凯声、李季、陈光巨、陈英和、梁毅超、葛岳静、樊秀萍。
2003年11月
校党委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评为2002年度北京高校党内统计优秀报表单位。
2003年11月
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结束。文学院康震、历史系王东平、数学系黎雄、天文系赵娟四位青年教师获得一等奖,信息科学学院、历史系等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2003年11月
马来西亚科技与环境部代表团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3年11月
由古籍所主办的元代文化研究暨《全元文》编纂研讨会举行。《全元文》主编李修生教授介绍了《全元文》的编纂工作进展和出版情况。
2003年11月
天文学系2000级彭影杰、外文学院2000级陈垦、文学院2001级裴亮、历史学系2001级李凯、心理学院2000级兰雪棹、天文学系2000级李海宁、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1级谢静祎、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0级刘翔、数学系2000级陈新、生命科学学院2000级杨蓉西获评我校第四届“十佳大学生”。
2003年11月
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结束。我校生命科学院郑光美教授增选为生物学部院士,数学系陈木法教授增选为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2003年12月
200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北京赛区结果公布,我校荣获特等奖4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9名。
2003年12月
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2003年上半年(第23批)的出版资助工作基本结束。我校3部著作获得出版资助,分别是:文学院王向远的《翻译文学导论》,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李建会的《生命科学的哲学》,历史系王培华的《元明北京建都及粮食供应——略论元明时期人们的认识与实践》。
2003年12月
200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工作结束,共有9518人报考我校。
2003年12月
我校放射性药物实验室被批准作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立项建设。
2003年12月
我校教师张向东、项贤明、张同道、林魁申报的项目获得2003年度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
2003年12月
200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3队(9人)、二等奖3队(9人);获北京市一等奖2队(6人)、二等奖3队(9人),取得了北京市各高校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
2003年12月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尚晓援主持的项目《中国社会救助改革研究》获民政部首批民政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
2003年12月
学校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专家组人员组成进行调整。钟秉林为组长,史培军、董奇、呼中陶为副组长,成员有姜璐、高尚玉、周作宇、葛岳静、陈光巨、郑萼、刘增森、陈英和。刘伯里为专家组组长,姜璐、范英为副组长。
2003年12月
学校成立安全稳定工作小组。吴志功任组长,戴家干任副组长,成员有王炳林、李德芳、田辉、李连江、陈英和、姜璐、祝文燕、梁毅超、葛岳静、樊秀萍、魏国。
2003年12月
北爱尔兰教育与就业部常务秘书长Alan Shannon先生率领的教育代表团一行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3年12月
中国科技信息所发布的200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我校SCI收录论文数为347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为第18位;EI论文数72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为第47位;ISTP论文数84篇,排名为第33位;国内论文数为第637篇,排名为第51位。
2003年12月
我校师生樊秀萍、保继光和马力当选为海淀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王亚明当选为西城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2003年12月
吴本佳任音像出版社社长;张其友任出版社副社长,何绍仁、叶子任副总编辑。
2003年12月
成立教学服务中心。
2003年12月
外事处(港澳台办公室)更名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
2003年12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连续主持召开2004—2005年学校工作研讨会,研究部署2004—2005年学校重点工作。
2003年12月
以“小康社会:文化生态和全面发展”为主题的“2003学术前沿论坛”在我校举行。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靳诺,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赴朝,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贵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陈之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存生,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代表、我校师生及北京市社会科学学术团体1000余人参加了本届学术论坛活动。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和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书记张文启主持论坛开幕式。我校校长钟秉林到会致辞。
2003年12月
学校健美操代表队以3金1银2铜的成绩荣获2003年北京市高校第24届健美操比赛竞技健美操乙组比赛团体总分冠军。
2003年12月
学校2002—2003学年度学生表彰大会召开。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党委常委、学校办公室主任樊秀萍出席大会。各院系所500余名研究生、本专科生代表参加了表彰大会。
2003年12月
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人文奥运与民间文化理论研讨会”召开。会议推出了《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试行)》。
2003年12月
由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和文物出版社主办,我校出版社协办的“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3年12月
学校举办“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
2003年12月
我校与北京市政府共建的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
2003年12月
资源学院成立大会暨资源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召开。
2004年1月
许燕任党委组织部部长;屈文燕任党委统战部部长;王一川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学位办主任;张志斌任研究生院管理处处长;张聪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郑萼任财经处处长;洪成文任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凯任资产管理处处长;贾绍勤任基建处处长;李梓华任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小虎任法律系直属党支部书记;丛玲任机关党总支书记;夏春婷任终身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
2004年1月
首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马福臣,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以及我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董奇等出席会议。
2004年1月
方增泉任学校办公室副主任;何广亮任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金庆花任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孙富强任研究生院管理处副处长;方瑾任教务处副处长;李雪莲任学生工作处(部)副处(部)长;娄安如任科学技术处副处长;陈实任科学技术处副处长;陈燕峰任审计室主任兼财经处副处长;相青任财经处副处长;林凡任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李红任人事处副处长;何代晟任基建处副处长;史志刚任后勤管理处副处长;王经涛任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弛任学科规划与建设处副处长;杨晓峰任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刘淑玲任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欣如任教学服务中心主任。
2004年1月
学校成立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代管认知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2004年1月
学校成立校长培训学院,与教育管理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个实体”。
2004年1月
周之良教授获“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04年1月
由林崇德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的研究”开题报告会举行。
2004年1月
涂清云任教务处副处长兼招生办公室主任;刘俊任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强、刘长旭任学校办公室副主任;郑战力任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
2004年1月
以劳凯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等14个创新研究群体被列入学校创新群体发展计划第一批入选群体。
2004年1月
新加坡教育部政务部长曾士生先生率团来访,校长钟秉林教授会见来宾。
2004年1月
学校成立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挂靠汉语文化学院;许嘉璐任研究所所长。
2004年1月
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调整更名为新校区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为戴家干,副主任为董奇。
2004年1月
国务委员陈至立来到启功先生家中,向启功先生致以节日的问候。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分别看望启功先生。
2004年2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预防与控制“非典”、禽流感领导小组组长会议。会议传达了上级关于加强开学期间防控“非典”、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工作的有关会议精神,研究和部署我校相应预防和控制工作。
2004年2月
学校举行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专家座谈会。王梓坤院士、黄祖洽院士及刘家和、赵峥、何大澄、何香涛、王德胜、韩震等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2004年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2004年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2004年2月
由我校和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科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首发式暨2004年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国际高级研讨会举行。
2004年2月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副校长Allan R.Cahoon博士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4年2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传达了全国高校维护稳定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研究讨论了学校安全稳定、2004年财政预算、京师大厦审计及干部任免等项工作。
2004年2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与校研究生会、学生会干部举行座谈会,就即将召开的“两会”及学校改革和发展工作听取学生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2004年2月
由我校发展心理研究所和日本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大学联合组织的亚太地区青年心理学者学术交流研讨会召开,副校长董奇出席会议。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申继亮教授、日本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大学山本教授致辞。
2004年2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讨论了教师教育资源整合、“985工程”二期、大学科技园、迎接高校党建先进校检查和成立高等教育研究所等工作。
2004年2月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Gabriel Ruget教授及其夫人、法国总督学Claudine Ruget女士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4年2月
学校成立高等教育研究所,聘任钟秉林教授为所长,周作宇为常务副所长。
2004年2月
学校教代会四届十二次执委(扩大)会议召开。
2004年3月
成立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撤销原数学系建制。数学科学学院下设数学系、统计与金融数学系;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下设基础数学研究中心、数学教育研究中心、模糊系统研究中心、随机数学研究中心、生物信息研究中心、统计数据分析研究中心、金融数学研究中心。
2004年3月
学校成立“北京—香港—新加坡非线性与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分中心”,聘任胡岗为主任。
2004年3月
由中央电视台与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戏曲·音乐部与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音乐电视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4年3月
我校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3项,青年教师奖2项。
2004年3月
我校与日本岛根大学签署校际交流协议书及学生交流备忘录。
2004年3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3届硕士研究生杨丽花在《财政研究》2002年第7期上发表的《WTO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一文,荣获第十一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学术鼓励奖二等奖。
2004年3月
经济学院更名为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04年3月
学校召开科技园建设管理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学校贷款建设大学科技园一期工程的有关问题。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君礼、史培军等参加会议。
2004年3月
学校成立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中心,聘任赵明华为主任,赵炜为副主任。
2004年3月
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李兵一行来我校就引进国外智力工作进行调研。副校长史培军参加调研。
2004年3月
新校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研讨了工作委员会的职能和任务,两校区的功能定位,学科、院系所的具体布局,昌平校区学生规模及具体比例结构,学科与队伍建设,资金筹措与落实等问题。
2004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与离退休老同志座谈。校党委副书记呼中陶、党校办主任樊秀萍等参加座谈。
2004年3月
由校女教授联谊会、校工会女教职工委员会、校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全球化与性别平等”专家论坛举行,来自全校各院、系、所的女教授、女教职工、女研究生和女本科生参加活动。
2004年3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传达了教育部和北京市关于加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有关精神,研究讨论了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大学科技园一期建设等工作。会后召开党委常委会议,研究讨论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4年3月
我校与香港浸会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
2004年3月
耿向东、郭家宏、杨共乐、梅雪芹、张昭军、游彪、刘淑玲组成历史系党总支委员会。耿向东任党总支书记,郭家宏任副书记。
2004年3月
刘正平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
2004年3月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教育部直属高校办公室主任李志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兼“211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郭新立、教育部科技司雷朝滋副司长一行来我校调研,并与我校领导座谈。
2004年3月
学校调整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呼中陶任组长,郑君礼、樊秀萍任副组长,组员包括:王彬、许燕、王炳林、陈光巨、郑萼、李连江、魏国、张凯、周向新、李家齐、宋凤英、郑战力。
2004年3月
福建宝德集团董事长林向阳先生向我校捐赠仪式举行。
2004年3月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教授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4年3月
学校举行本学年度第二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2004年3月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学术领导理事、世界著名高等教育专家Forrest Parkay教授来访。
2004年3月
我校与新加坡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汉语言文学”学士项目第二届学员毕业典礼在新加坡举行。
2004年3月
商务部给我校发来感谢信,感谢我校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李晓西教授在参与商务部外交谈判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2004年3月
由我校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中心、英国驻华使馆国际发展部和英国拉夫堡水利、工程和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建筑业国际劳工标准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副校长史培军、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司副司长董平、国际劳工局北京代表处王林、英国Cardiff大学社科学院Theo Nichols教授等中外专家出席会议。
2004年3月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副校长上野一彦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4年3月
学校第二十四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全校各院系的248名代表参加大会。大会修改并通过了第二十三届学生委员会所做的工作报告和提案,修改并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章程》,选举出王劼等27位同学为新一届学生委员会委员。
2004年3月
韩国公州大学副校长李锦培教授等一行来访。副校长郑师渠会见来宾。
2004年3月
英国威尔士Bangor大学副校长Mark Stephen Baird教授一行来校访问。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4年3月
受香港教育署委托、由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暨我校教育管理学院承办的香港小学校长第五期研修班开学。
2004年3月
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分别率领有关司局负责人来我校调研,就两部与我校共建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等合作事宜进行了研商。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及我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等参加会谈。
2004年3月
我校举行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座谈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副主任佘志远、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陈之昌,以及教育部社政司领导应邀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作题为《在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实现大学转型》的发言。著名学者杨静如、顾明远、刘家和、童庆炳、林崇德、杨耕对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建议。座谈会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
2004年3月
印度安艾艾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ajendra S.Pawar总裁一行来访,副校长郑君礼会见来宾。
2004年4月
学校与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IBM)签署软件人才教育伙伴合作协议。
2004年4月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李雅清来校调研,校党委副书记呼中陶陪同调研。
2004年4月
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十周年庆祝大会召开。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万超歧出席大会。
2004年4月
2004年附校工作会议召开。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君礼、樊秀萍以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我校各附校校长、书记、园长,以及会议特邀教育专家顾明远、林崇德、曲恒昌、王本中、朱正威、魏义均、林福智等教授参加会议。
2004年4月
首期澳门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开学典礼举行。该培训班由教育部、国务院港澳办、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委托我校承办。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陈佐洱、中央人民政府驻澳联络办副主任王今翔、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郑师渠等有关领导和澳门60余名中小学教师出席。
2004年4月
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信息化建设扩大会议。校领导钟秉林、郑师渠、董奇、史培军、姜璐、樊秀萍参加。
2004年4月
由我校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UNESCO)、欧洲梅耶人类基金会、欧中可持续交流中心等国际机构共同举办的国际遗产学研讨班在我校闭幕。
2004年4月
历史学系和山东省菏泽市教育局共建会议召开。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菏泽市副市长邵好学及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刘家和、菏泽市教育局局长张修田参加会议。
2004年4月
我校调整党校领导成员构成。党校校长:陈文博;党校副校长: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党校顾问:周之良、张静如;党校常务副校长:何广亮;党校办公室挂靠在党委组织部。
2004年4月
我校教代会四届四次会议召开。正式代表172人、列席代表50余人参加会议。校长钟秉林在大会作《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坚定推进北京师范大学战略转型的工作报告》。副校长郑君礼、戴家干分别就学校产业工作情况和昌平校区筹建进展情况作汇报。校长助理姜璐向大会说明《教育部关于转发〈关于印发中央在京单位已购公有住房上市出售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文件的通知》。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作总结讲话。
2004年4月
我校召开昌平校区总体设计成果汇报大会。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郑君礼、董奇、戴家干、樊秀萍、王彬、姜璐和新校区建设工作委员会成员,机关部处、部分院系所的主要负责同志,专家组全体成员,教育部、北京市和昌平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大会。
2004年4月
世界知名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乔治·莱可夫博士来访。
2004年4月
学校首届“求是研究生奖学金”颁奖典礼举行。
2004年4月
学校成立中美教育研究中心,挂靠教育学院。聘任张斌贤为主任、高洪源为副主任。成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王泉根任主任。
2004年4月
我校京师园小区住宅工程审计委托仪式举行。
2004年4月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应邀来校作题为《树立创新的体育科学发展观》的报告。
2004年4月
美国圣利奥大学校长Arthur F.Kirk博士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4年4月
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吴启迪,教育部直属办主任李志军,国务院学位办主任周其凤,科技司司长谢焕忠,以及学位办、高教司、社政司的领导听取我校关于“985工程”二期建设规划初步方案的汇报。
2004年4月
学校成立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整合原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网络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部在以上原单位设立的中心和基地维持不变。
2004年4月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工作研究分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共同主办的“第三期高校校友工作干部培训班”举行。
2004年4月
美籍华裔科学家、我校校友王晓东博士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4月
陈光巨任校长助理。
2004年4月
成立数学科学学院分党委,撤销数学系党总支。原数学系党总支的党员隶属数学科学学院分党委。李仲来任分党委书记,黎雄任副书记。
2004年4月
撤销后勤与产业分党委,成立后勤分党委和产业党总支。后勤服务集团、校医院的党员隶属后勤分党委;王庆英、王惠兰、郝成庆、鲍世杰、张吾龙、冯宝华、宋界清组成后勤分党委。王庆英任分党委书记,王惠兰任副书记。产业总公司、发展委员会、小学、幼儿园的党员隶属产业党总支;刘增森、杜中臣、刘瑞香、贾宝新、胡江、吴建民、黄珊组成产业党总支委员会。刘增森任党总支书记。
2004年4月
学校成立全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与教育中心,聘任陈英和为主任。
2004年4月
学校“985”二期工程情况通报会暨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
2004年4月
由我校外文学院日文系、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日语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召开。100余名中、日两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就中国日语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日语专业学科建设等宏观问题,以及教学法、教材分析、教学语法等专门问题进行研讨。
2004年4月
美国教育部财务总长Jack Martin先生一行来访,副校长郑君礼会见来宾。
2004年4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听取了副校长史培军关于学校信息和网络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信息与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以及与外单位共建法学学科的情况汇报及设想;讨论了学科规划与建设处对教育信息和教育技术学科进行调整的建议。会议还就教育管理学院的发展定位及学科调整工作安排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2004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对学校发展和关系群众利益的有关重要工作进行研讨。
2004年5月
著名作家王蒙获聘为我校兼职教授。
2004年5月
我校召开学术委员会理科组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木法教授主持会议,副校长史培军、各位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秘书长高尚玉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通报学校落实《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985”二期工程进展情况。
2004年5月
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我校附属实验中学承办的“首届世界遗产青年论坛”开幕。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建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主任矢野智子、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西城区副区长陈蓓及中学生代表出席开幕式。
2004年5月
学校五四纪念碑举行复建落成揭牌仪式。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李小豹、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学勤、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书记吴志功、我校历届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及自全校各院系和学生团体的300余名团员参加。
2004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报了关于评选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精神,听取了关于达标创先党建先进校检查准备工作的汇报,研究审议了《北京师范大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准备工作方案》、《北京师范大学处级干部任用实施办法》和学校各类委员会和领导小组调整名单,研究决定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4年5月
康震任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2004年5月
国际水协会主席Michael J.Rouse教授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双方就我校与水协会开展合作,提升我校水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2004年5月
文学院举行揭牌仪式。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河北师范大学校长苏宝荣,我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君礼、戴家干、陈光巨、樊秀萍及文学院师生200余人出席。
2004年5月
香港著名实业家、香港喜荣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我校校友邱季端先生,向文学院捐赠100万元人民币,设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季端发展基金”。
2004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报了国家教育考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有关精神,研究审定了我校推荐“第三届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候选人名单和《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决定》,研究讨论了新主楼建筑群的教育信息大楼的建设和珠海分校发展等工作事项。
2004年5月
校学生记者团成立。
2004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专家座谈会。
2004年5月
数学科学学院成立暨干部任命大会召开。副校长史培军及数学科学学院全体教职工参加大会。保继光任院长,王凤雨任副院长兼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黄海洋任副院长兼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丁勇、张余辉任副院长。
2004年5月
中央统战部来电转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对我校成功举办“澳门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的亲笔批示:“祝贺首期培训班举办,各有关单位需继续努力总结经验,团结协作,把其他各期班认真办好。”
2004年5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与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举办“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2004年5月
由团中央学校部、教育部社政司、全国学联办公室、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学联和我校共同主办,校团委和心理学院承办的首届“5·25”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开幕。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杨岳,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徐维凡,北京团市委副书记方力,我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和心理学院张厚粲教授出席开幕式。本届心理健康节的主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互助问题”,口号为:“我爱我——走出心灵孤岛”。
2004年5月
图书馆与以色列Ex libris集团Metalib/SFX合作签字仪式举行。
2004年5月
校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主办、实验小学与实验幼儿园协办的“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成立三周年”庆典活动举办。
2004年5月
我校73名同学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划拨的2004年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困难补助,共计金额176950元。
2004年5月
学校成立信息网络中心。
2004年6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上级关于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研究讨论了“七一”表彰、庆祝教师节20周年工作以及干部任免事项。
2004年6月
赵娟任天文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4年6月
我校杨志峰、韩震、赵世瑜、王一川、庞丽娟、王凤雨6位教师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4年6月
我校心理学院蔡永红撰写的《教师职务绩效——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指导教师林崇德教授)和数学系戴峰博士撰写的《单位球面Sd—1上光滑函数的逼近》(指导教师王昆扬教授)入选2004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4年6月
“七一”前夕,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来校看望了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教授黄祖洽先生,校党委书记陈文博陪同看望。
2004年6月
我校与韩国公州大学签署了学术交流协议书及学生交流备忘录,重点开展自然科学和机械工业领域研究生项目的交流与合作。
2004年6月
由数学科学学院举办的“代数的表示理论”高级研讨班在我校举行。此次高级研讨班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惠昌常博士主持,共组织了23个高水平的报告,分别由来自国内外的12位著名专家和两名博士生讲授,其中包括国际知名的年轻代数表示论专家、英国Leicester大学数学系主任S.Koenig教授和牛津大学博士R.Paget。来自国内15个单位的50多名学员参加研讨班。
2004年6月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任Max VanManen应邀来校作“教育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的学术报告。
2004年6月
学校教育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郑君礼及基金会理事、监事出席会议。
2004年6月
北京市侨联主席李昭玲、副主席苏建敏一行来我校考察侨联工作。我校侨联主席李涛、副主席刘松柏作工作汇报。
2004年6月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际社会科学杂志》、我校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三方共同主办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政策”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04年6月
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先生来校作题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的报告。校长钟秉林主持报告会。
2004年6月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公共服务学院教育领导与高等教育系终身教授Ronald W.Rebore博士来我校访问,作题为《美国公共教育行政架构》的四场学术讲座并获聘我校教育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2004年6月
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参加教育部、财政部召开的“985工程”二期建设工作会议。
2004年6月
学校“4+2”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研讨会召开。校领导陈文博、郑师渠、董奇等参加研讨会,
2004年6月
原教师培训学院承办的《教师教育研究》和《中国教师》移交教育学院承办;免去俞启定《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职务,聘任石中英为《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
2004年6月
学校召开文科教师大会。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董奇、史培军出席会议。
2004年6月
学校成立“98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钟秉林;副组长为史培军;成员为王一川、陈光巨、郑萼、郑师渠、周作宇、洪成文、高尚玉、董奇、葛岳静。
2004年6月
学校召开保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校党委副书记呼中陶,党委常委、党校办主任樊秀萍等出席会议。
2004年6月
学校召开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领导小组组长、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组长、副校长戴家干,以及领导小组成员樊秀萍等参加会议。
2004年6月
校长钟秉林与来自学生会、研究生会、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团体的学生代表座谈。
2004年6月
校长钟秉林率我校代表团访问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访问团在香港期间,先后访问并参观了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应香港浸会大学的邀请,钟校长作题为《中国内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的演讲,在澳门,代表团访问了澳门大学并看望了在澳门大学工作的我校教师,并与澳门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澳门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出席签字仪式。
2004年6月
学校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向校内外公开招聘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古籍研究所所长。
2004年6月
美国缇芬大学校长马里恩、副校长米勒一行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4年6月
由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和荷兰国际亚洲研究学院共同主办的“跨国能源安全合作论坛”在我校举行。
2004年6月
我校顾明远、林崇德、瞿林东、李晓西、王宁、童庆炳、韩震7名教授当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2004年6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讨论了“七一”表彰、暑期党建研讨会以及给予有关违纪人员党纪处分等工作。
2004年6月
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普通话培训测试研究中心,挂靠教学服务中心。
2004年6月
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院长Flynn Marilyn教授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4年6月
2004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董奇等出席。共有264位研究生(其中外国留学生4人,中国港、澳、台生4人)获博士学位;1135位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其中同等学力人员105人,外国留学生19人,中国港、澳、台生2人);200位研究生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138位研究生获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2004年6月
200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吴志功、董奇和王梓坤院士出席。
2004年6月
留学生学位生毕业典礼举行。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参加典礼并为获得学位的留学生颁发了学位证书。
2004年6月
日本国立山口大学副校长丸本卓哉教授一行来访,副校长史培军会见来宾。
2004年6月
我校第三届本科教学优秀奖评审会召开。副校长董奇出席会议。
2004年6月
学校2004年度网络教育招生培训暨站点工作会议召开。
2004年6月
高校党建研究中心暨学校党建理论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全国党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郑科扬、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书记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党委常委、党校办主任樊秀萍等出席会议。高校党建研究中心主任张静如教授介绍了中心成立的背景和筹备情况。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贵伦、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明、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张文启、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卢先福教授、我校原党委书记周之良在会上发言。
2004年6月
党委统战部举行民主党派新办公室揭牌仪式,召开民主党派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3周年座谈会。
2004年6月
学校举行纪念共产党成立83周年暨表彰大会。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等以及校党委委员,校纪委委员,各单位党政正职领导,机关部处正职领导,优秀党员代表,全体教职工预备党员和学生预备党员代表,教代会执委和民主党派代表近500余人出席会议。
2004年6月
教育部部长周济、教育部国际交流司司长曹国兴一行来我校珠海校区视察。
2004年7月
由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当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动态》杂志社、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及当代中国经济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经济管理系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首届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召开。著名经济学家苏星、李成瑞、卫兴华、吴易风等以及王振中、李翀、白暴力、刘永佶、张雷声、孙蚌珠等100余人出席会议。
2004年7月
终身教育院党总支更名为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党总支,原终身教育院党总支的党员隶属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党总支。
2004年7月
根据校行政班子人事变动和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对校领导工作分工进行局部调整。副校长郑师渠负责继续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兼任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副校长董奇负责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图书资料方面的工作;分管教务处、研究生院、图书馆。校长助理陈光巨负责人事、国有资产方面的工作;兼任人事处处长;分管资产管理处。
2004年7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2004年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暨“98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会议听取了有关“211工程”中期检查情况的汇报,并围绕“985工程”二期建设的具体操作方案,教育技术与信息领域的学科调整,以及与外单位合作办学等事宜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2004年7月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聘任理查德·罗蒂教授担任客座教授,为期5年。校党委副书记呼中陶代表学校向罗蒂教授颁发聘书。
2004年7月
应香港小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学会会长、保良局陈南昌夫人小学及蔡继友学校校长刘筱玲女士的邀请,我校工会女教师合唱团一行赴香港演出。
2004年7月
出版文化大楼建设工程筹备组第二次工作会议召开。
2004年7月
学校2004年工会教代会暑期工作研讨会召开。
2004年7月
美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校友王晓东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
2004年7月
为庆贺启功先生92岁寿辰,文学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与北师大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启功先生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暨新著首发式”举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柳斌杰、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袁行霈、我校校长钟秉林等出席会议。
2004年8月
我校第一届2136名本、专科网络教育学生毕业。
2004年8月
学校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陈光巨;副组长为郑萼、张凯;成员有李红、李连江、陈实、高虹、贾海顺、韩震。办公室设在资产管理处。
2004年8月
由中国教育学会和我校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北京市教委主任耿学超、我校副校长郑君礼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4年8月
学校举行首届海外暨港澳台校友会会长论坛。澳大利亚校友会会长胡扬,澳门校友会会长林朗,北美加拿大校友会副会长汤潮,北美美东校友会会长肖永亮,北美美西校友会名誉会长高清迈,北美美中校友会会长李恺、副会长梁霞,欧洲校友会筹备组负责人潘仲骞,日本校友会会长张日昇,香港校发会会长张仁强、副会长涂乃贤,特邀海外校友代表叶志华、吴泽洲、曾长青、姜庆明,校友总会常务副会长王彬,副会长王树人、呼中陶、黄会林、苗中正、邱季端、郑君礼,秘书长樊秀萍,执行秘书长郭军丽,副秘书长李双利等参加,校长钟秉林出席论坛并讲话。
2004年8月
学校调整我校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领导小组成员如下:组长为钟秉林;副组长为董奇、吴志功;成员为保继光、杨国健、葛剑平、戴永久、车宏生、葛岳静、张聪、田辉;秘书为方瑾。
2004年8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研究审议了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和《“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论证报告》。
2004年8月
学校2004年暑期党建研讨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2004年8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传达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研究讨论了学校贷款、庆祝教师节二十周年活动以及干部任免等项工作。
2004年8月
学校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陈光巨;副组长为郑萼、张凯;成员有李红、李连江、陈实、高虹、贾海顺、韩震。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资产管理处。
2004年8月
申敬红任第二附属中学党总支副书记。
2004年8月
学校召开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戴家干等出席会议。
2004年8月
2004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及黄祖洽院士、王梓坤院士、刘若庄院士、刘伯里院士、郑光美院士、何兹全教授、顾明远教授等出席。本年度共录取本科生2121人,研究生3572人。
2004年8月
学校兰蕙公寓餐厅和学一、二食堂分别荣获北京市海淀区高校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A级达标单位。
2004年8月
我校利用现代网络视频技术,举行了全校性研究生入学教育视频会议。
2004年9月
我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先后接受教育部专家组实地考察。
2004年9月
我校物理系高级实验师平澄、张仲秋以及王书颖教授共同研制的《色度学实验》在第三届全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上荣获一等奖。同时平澄研制的《光电效应实验》荣获三等奖。
2004年9月
李英明、龚群、张闯、姜晓东、孔毅、王君、孙争光7位同学入选第二届“首都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团”。
2004年9月
我校归国华侨联合会被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首都侨界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侨联主席李涛、副主席刘松柏被授予“首都侨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4年9月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物理研究院经福谦研究员来我校做题为《核武器研制科学与工程》的报告。
2004年9月
我校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举行。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校长董奇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出席仪式。
2004年9月
我校举行“2004文化高峰论坛”。王蒙、高占祥、吴祖强、王纪言、叶嘉莹、汤一介、朱建荣、杜维明、张信刚、黄会林、黄俊杰、梅葆玖、辜正坤、焦晃等专家学者应邀来校就“全球化与中华文化”问题与我校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004年9月
日本已故首相小渊惠三之女、日本众议院议员小渊优子为团长的日本青年代表团一行来访。
2004年9月
2004年秋季留学生开学典礼举行。校长钟秉林等与800余名留学生新生出席。
2004年9月
学校留学归国教师座谈会召开。校长钟秉林主持会议,近30位在国外(境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参加会议。
2004年9月
宋凤英任离退休工作处处长。
2004年9月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吴启迪的陪同下来我校视察,出席了我校举办的“庆祝第20个教师节暨教育创新研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04年9月
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来我校看望我校数学科学学院教授王梓坤院士。
2004年9月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王刚,国务委员陈至立等陪同下,到北京市考察教育工作,亲切看望广大师生,实地了解办学情况。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退休教师朱正威家中,给朱正威送上花篮,向他祝贺节日。在朱正威家中,胡锦涛总书记仔细听取了朱正威对当前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同他就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胡锦涛在交谈时指出,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
2004年9月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David Lerner教授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4年9月
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源学院张新时教授为师生作题为《楼兰生态圈》的学术报告。
2004年9月
“陈垣先生史学思想”论坛在我校召开。60余名在当今中国史学界久负盛名的资深学者参加论坛。台湾辅仁大学校长黎建球和我校副校长郑师渠分别在会上致辞。
2004年9月
日本立正大学校长高村弘毅教授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4年9月
我校教育学院刘传德教授、刘爱华副研究员获中国老教授协会授予的“老教授事业贡献奖”。
2004年9月
由马来西亚马拉工艺学院副院长、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副校长、国际伊斯兰大学副校长、马来西亚大学、马来西亚科技大学教授组成的马来西亚高校海外学习项目负责人代表团一行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4年9月
学校2004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书颁发仪式举行。
2004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了2004年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暨“98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会议通报了“985工程”二期论证进展情况,对教育技术学和信息学科建院方案进行了审议,并就共建机构归口管理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
2004年9月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课题验收会在我校召开。
2004年9月
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2004中国特困大学生关爱行动捐赠表彰大会暨彭磷基捐赠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出席了表彰大会和捐赠仪式。我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及我校自强社的40名受助学生参加会议。
2004年9月
由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联合举办的“来华留学——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之桥2004”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4年9月
学校召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会。会议研究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家考察组对我校基地提出的评估意见,针对评估意见中涉及学校保障支持条件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方案。副校长史培军主持会议。
2004年9月
信息学院沈绮云、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孙津、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被中共北京市委评为“为首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统一战线先进个人”。
2004年9月
学校召开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校长助理陈光巨主持会议。
2004年9月
“我们就是黄河——北京师范大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5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举行。
2004年9月
北京师范大学与鸣门教育大学友好协议暨客座教授授予仪式举行。我校校长钟秉林、日本鸣门教育大学校长高桥晵及前任校长溝上泰教授出席仪式。
2004年9月
学校第五次科研工作会议召开。学校领导、各职能部处负责人、各院系所负责人和全体教授,以及部分学生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会议。校长钟秉林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开幕式。
2004年9月
启功书画展室揭幕。校领导钟秉林、呼中陶、樊秀萍、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出席揭幕式。
2004年9月
我校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2004年10月
学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升旗仪式举行。
2004年10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第二届理事会暨换届理事会议在京召开。我校校长钟秉林当选为新一届理事长。
2004年10月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所属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公布了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我校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三个一级学科均名列第一,中国语言文学位居第二,艺术学、历史学名列第四。
2004年10月
我校民进基层委员会被民进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组织”荣誉称号。
2004年10月
我校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象益教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20届国际博物馆协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博协执委。
2004年10月
我校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象益教授由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推荐,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20届国际博协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博协执委。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代表首次进入国际博协高层领导机构。
2004年10月
学校召开“物理学前沿学术研讨会——祝贺黄祖洽院士八十华诞”盛会。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校领导钟秉林、郑师渠、樊秀萍,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杰、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振斌以及朱光亚、彭桓武、杨振宁、李政道、何泽慧、于敏、陈能宽等专家学者等参加庆祝大会。
2004年10月
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Robert E.Dickinson博士应邀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2004年10月
学校召开党建先进校迎评动员会。
2004年10月
意大利大学教育科研部总巡视员Giuseppe Marucci来访,校党委副书记呼中陶会见来宾。
2004年10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前任校长、新加坡管理学院委员会主席詹道存教授一行来访,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会见来宾。
2004年10月
2004年校体育运动会开幕。
2004年10月
学校艺术俱乐部成立暨活动启动仪式举行。副校长董奇、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等参加启动仪式。
2004年10月
奥地利教育、科学和文化部部长伊丽莎白·盖勒女士为团长的奥地利教育科学和文化代表团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4年10月
美国克莱顿大学校长约翰·施莱格尔教授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4年10月
受国务院港澳办委托,我校举办“第五届香港政府法定语文主任培训班”。
2004年10月
日本国立山口大学校长加藤弘教授、副校长丸本卓哉教授及国际中心主任宫崎充保教授一行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4年10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部属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六不准”规定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严禁直属高校在经济往来中违规收受回扣的通知》以及全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电视会议的有关精神,研究讨论了珠海分校发展和审计整改等项工作。
2004年10月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校长Alan Merten教授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了《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合作协议。
2004年10月
应我校环境学院水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宗学教授的邀请,国际水文计划秘书长Sz#ll#si-Nagy教授为我校同学做了题为“Hydrological Science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An Overview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的学术报告。
2004年10月
美国密执安大学副教务长Lester Monts教授为团长的教育代表团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访。
2004年10月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国防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4年10月
学校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扩大会。校领导、党委委员、纪委委员,以及各分党委、总支、直属支部书记、机关部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传达了全国第十三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校长钟秉林传达了曾庆红同志、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第十三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传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党委常委、党校办主任樊秀萍传达了上级会议精神。
2004年10月
我校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其体系创新”学术研讨会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我校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贵仁,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袁振国,我校党委副书记呼中陶,校长助理陈光巨及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2004年10月
校长钟秉林率我校代表团赴美国进行友好访问。
2004年10月
由中国教育学会和我校联合举办、教育管理学院和教育部华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承办的“首届全国教育厅局长论坛”在我校举行。
2004年10月
以俄罗斯联邦国民教育与科学工作者工会莫斯科市组织副主席尤金·伏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一行来访。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会见来宾。
2004年10月
法国托尔多市常务副市长Alain Goudeau先生率领法国中央大区代表团一行来访,副校长戴家干会见来宾。
2004年10月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会见来访的美国王氏教育基金会创始人王成钊博士一行。
2004年10月
学校召开迎接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检查汇报会。
2004年10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985工程”二期建设工作部署会。
2004年10月
缅甸教育部副部长昂缪敏一行来访,副校长戴家干会见来宾。
2004年10月
我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先生应邀为我校400余名师生作题为《探月研究与我国探月计划》的学术报告。
2004年10月
学校“211工程”办公室召开“十五”期间“211工程”校园网络环境的扩建与改造建设项目负责人变更协调会议。
2004年11月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育学院院长Vi Mclean教授来访,副校长戴家干会见来宾。
2004年11月
由市委教育工委主办,我校承办的北京高校领导干部教育管理高级研修班开班典礼举行。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刘建、我校党委副书记呼中陶出席。
2004年11月
我校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获金奖、银奖各一项。“OPEN”创业团队荣获最佳创意团队奖。
2004年11月
由我校中国近代文化创新研究群体主持筹办的“中国近代文化研究回顾与前瞻学术座谈会”在我校举行。
2004年11月
我校珠海分校学生何健星、夏毅和龚倩云组成的国际象棋队夺得第九届世界大学生国际象棋锦标赛团体第五名,龚倩云在女子组比赛中获得女子个人赛冠军。
2004年11月
英国加迪夫大学前任校长Brian Smith爵士来访。
2004年11月
嵩山少林寺武僧表演队和嵩山少林寺北京武术学校表演队的武术高手为我校留学生作专场演出。
2004年11月
最高人民法院外事局国际司法协助处处长董丽萍博士应邀来校作题为《国际司法协助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
2004年11月
舒乙先生为我校学生作题为《我的生活、文章和绘画》的讲座。
2004年11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通报了“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整体评审准备情况,研究讨论了成立学校助学贷款管理办公室和珠海分校发展等项工作。
2004年11月
校领导陈文博、戴家干、樊秀萍对学校存在防火隐患的局部地带进行现场检查。
2004年11月
党委统战部举办统战干部理论培训,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统战部部长周淑真教授作题为《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制度》的报告。
2004年11月
国家自然基金委来校对数学科学学院的概率论创新研究群体的科研成果进行检查并举行座谈会。
2004年11月
历史系江天岳同学获第六届“创新课堂——师范生素质大赛”冠军。
2004年11月
我校文学院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刘铁梁教授获2004年度“钟敬文民俗学奖”。
2004年11月
学校成立人员交流与管理中心,撤销原人才交流中心。
2004年11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通报了“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整体评审情况,传达了北京市委传达中办29号文件的有关会议精神,研究讨论了珠海分校发展和干部任免等项工作,审定了推荐北京市德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
2004年11月
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组织的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金)评估专家组对我校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心理五个理科基地进行评估。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参加专家组评估结果反馈会。
2004年11月
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的2004年求职就业系列活动月启动。
2004年11月
文学院陈思、生命科学学院刘佳凝、数学科学学院康健、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高耀华、化学系周清、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竹维、教育学院漆颖、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师曼、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陈波、心理学院陈浪当选学校第五届“十佳大学生”。
2004年11月
中央党校研究室主任梁颜顺应邀来校作题为《低代价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次思考》的学术讲座。
2004年11月
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
2004年1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2004年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暨“98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会议讨论研究了我校一批文理科研究中心的设置问题,并就“985工程”二期建设的具体实施问题进行了研究。
2004年11月
第七届励耘奖学助学基金校评审委员会评审工作会议召开。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刘思含等20名优秀本科学生奖、李全松等13名优秀研究生奖、曹卫东等13名优秀青年教师奖、王立军等4名优秀文科学术成果奖和胡永建等4名优秀理科学术成果奖。
2004年11月
学校成立人员交流与管理中心领导小组。组长为陈光巨;副组长为丛玲、李连江;成员为王庆英、刘增森、相青、臧北燕;秘书为李红。办公室设在人员交流与管理中心。
2004年11月
学校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会议,听取有关校领导近期出访的考察报告,进一步研讨学校的战略转型问题。
2004年11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关于解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筹)、教育技术学院(筹)人员管理及学校公共计算机教学管理问题的现场办公会议。
2004年11月
以朝鲜教育省出版局局长韩成日为团长的朝鲜教育省代表团一行来访,副校长郑君礼会见来宾。
2004年11月
由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历史文献学教研室、考古与博物馆学教研室共同主办、我校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主持的“中华文明探源高级研讨班”闭幕。
2004年11月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West教授访问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2004年11月
“985工程”二期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立。
2004年11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意见》和珠海分校党的建设等有关工作。
2004年11月
成立珠海分校党委,撤销原珠海校区临时党委。苗中正任珠海分校党委书记,严驳非、于风政同志任珠海分校党委副书记。
2004年12月
教育部在我校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设“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秘书处”,正式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项目”。
2004年12月
历史系和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受中宣部委托,承担了2004年重点调研课题“宣传思想工作如何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关方面的工作。
2004年12月
我校6个项目获200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1个项目获准合作研究,批准经费360万元。立项数及获准经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一。
2004年12月
副校长郑师渠和堪培拉大学副校长Peter Dowling签署《北京师范大学—堪培拉大学合作意向书》。两校将在教学交流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主要涉及教育、传媒、工商、法律、信息科学、人体健康学、设计和科学等专业领域。
2004年12月
我校9名博士后获批第36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其中,王廷惠(经济学院)获二等资助金,石国亮(哲学社会学学院)、任翔(哲学社会学学院)、李泳(经济资源与管理研究所)、和震(心理学院)、刘小平(资源学院)、冯成强(资源学院)、周淑荣(生命科学学院)、李春晖(环境学院)获三等资助金。
2004年12月
我校4个重点研究基地顺利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文艺学研究中心被评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
2004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中美教育研究中心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中优质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揭幕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4年12月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王佐书一行来我校出版社调研。
2004年12月
文学院邹红的《焦菊隐的“戏剧——诗”观念及对当代戏剧的启示》、任洪渊的《重新发现汉语》荣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
2004年12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工作部署会。
2004年12月
海淀区委书记谭维克一行来校调研,校领导陈文博、呼中陶、郑君礼、戴家干、樊秀萍等参加调研。
2004年12月
我校在2004年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各一个,北京市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并荣获“优秀组织工作奖”。
2004年12月
我校网上党校开通仪式暨学生假日党校第30期青年共产主义培训班开学典礼举行。
2004年12月
学校2004年模范部门工会工作研讨会召开。
2004年12月
我校获2004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19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
2004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2004年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暨“98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会议讨论研究了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相关管理办法,并通报了化学系学科建设现状的调研情况。
2004年12月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共同主办,我校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决赛闭幕。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杨岳,全国学联主席申跃,我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周长奎、李小豹,评委会主任金铁霖等出席颁奖晚会。
2004年12月
学校成立高校党建研究中心,张静如任中心主任;成立国际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俞启定任中心主任;成立环境法与资源法研究中心,杜群任中心主任;成立欧亚研究中心,辛蔷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心,孙津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城市化研究中心,沈越任中心主任;成立数学现代分析研究中心,刘永平任中心主任;成立科学计算研究中心,王昆扬任中心主任;成立中欧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鞠京沙任中心主任;成立全球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齐晔任中心主任。
2004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会议。
2004年12月
我校白寿彝的《中国史学史教本》、李晓西的《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董晓萍的《田野民俗志》、劳凯生的《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石中英的《教育哲学导论》、王立军的《宋代雕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7部成果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李建会的《与真理为友:现代科学的哲学追思》等22部成果获得二等奖。
2004年12月
我校校友会荣获“全国先进民间组织”称号。
2004年12月
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副校长Richard Ewing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4年12月
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创新群体和《中国教育报》共同举办2004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高级论坛。
2004年12月
宋凤英、郭静媛、王宗清、张文照、谢秀忱、韩玉珍、马国清组成离休干部党总支委员会。宋凤英任党总支书记,郭静媛任副书记。
2004年12月
我校与河北省新河县人民政府合作办学签字仪式举行。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北京市委副秘书长陈启刚、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贵伦、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张国华、北京市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陈建文、河北省邢台市人民政府市长姜德果、河北省邢台市人民政府秘书长鞠朝武、河北省新河县县委书记孔祥友、河北省新河县人民政府县长叶宝权以及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郑君礼出席签字仪式。
2004年12月
“承人文之鼎 扬信仰之帆——首都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论坛”在我校举行。
2004年12月
成立教育技术学院,撤销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建制;信息科学学院更名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4年12月
成立教育技术学院党总支,撤销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直属党支部。陈丽任党总支书记;信息科学学院党总支更名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
2004年12月
学校第四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研讨会召开。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4年12月
“2004学术前沿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举行。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文启,我校校长钟秉林,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陶西平,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贵伦,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陈之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罗忠仁等出席论坛。
2004年12月
校学生会联合澳门籍同学举办主题为“庆澳门回归五周年,盼祖国早日大统一”的游园活动。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出席活动。
2004年12月
庆祝研究生院建院二十周年暨2005年研究生元旦文艺晚会举行。校领导钟秉林、吴志功、董奇、樊秀萍等出席晚会。
2004年12月
学校调整基建规划委员会人员组成。主任为钟秉林,副主任为戴家干、郑君礼、史培军、陈光巨;成员为王彬、成国志、何代晟、吴殿廷、张凯、李梓华、李连江、周秋萍、金雅玲、贾绍勤、潘耀忠;秘书长为何代晟。
2004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全校院长系主任所长联席会议。
2004年12月
我校团委与东城区团委签署“东城—高校人才直通车”合作意向书。
2004年12月
“三菱商事国际奖学金”捐款签约仪式在我校举行。三菱商事株式会社中国总代表、三菱商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武田胜年,三菱商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人事总务业务部经理渡边恭功,我校副校长郑君礼等出席签约仪式。
2004年12月
学校引进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到管理学院工作。
2004年12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全校总支书记联席会议。
2004年12月
我校日文系主办2004年度北京市日语专业学术演讲会。
2004年12月
2003—2004学年度表彰大会召开。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吴志功、郑君礼、董奇、樊秀萍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集体和个人颁奖。
2004年12月
2005年离退休教职工新年联欢会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呼中陶到会并讲话,校工会、离退休工作处的成员以及900多名离退休同志参加联欢会。
2004年12月
由校团委主办,校学生会承办的2005年元旦晚会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吴志功、樊秀萍等出席晚会。
2004年12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静爱教授获2004年度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沈复兴、法律系张小虎、文学院康震获优秀教师奖,11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获优秀学生奖。
2004年12月
由学校办公室和校友会共同举办的2005新年在京部分校友座谈会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呼中陶、郑君礼及30余位校友参加。
2004年12月
日本长崎大学校长窄藤宽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4年12月
离休干部新年团拜会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郑师渠、呼中陶、吴志功、郑君礼、董奇、戴家干、樊秀萍等出席团拜会。
2004年12月
以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皓明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行来我校进行2005年新增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实地考察。
2004年12月
我校与密云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校领导吴志功、郑君礼、樊秀萍,密云县委书记夏强、县长王孝东、副县长王春林等出席签字仪式。我校密云实验中学揭牌仪式同时举行。
2004年12月
我校首届“京师校友金声奖学金”颁奖典礼举行。
2005年1月
第二期澳门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开班典礼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郑师渠,中央人民政府驻澳联络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交流司谢伟民副司长,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局局长苏朝晖,澳门特区政府驻京办主任吴北明等参加典礼。
2005年1月
生命科学学院魏群主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文学院王一川主持的“文学概论”、数学学院王昆杨主持的“数学分析”、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主持的“普通动物学”4门本科课程入选2004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2005年1月
我校师生员工捐款195866.43元支援印度洋海啸灾区灾后重建。
2005年1月
教育学院苏立增代表学校向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基金会申请的“面向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环境保护师资培训项目”,获75000美元资助。
2005年1月
教育学院卢乐山荣获第四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
2005年1月
珠海分校董事会成立暨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举行。
2005年1月
法国南不列塔尼大学校长Gilles Prado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了《博士论文共同指导协议》和《谅解备忘录》。
2005年1月
学校召开2005年人才培养工作会议。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郑君礼、董奇、戴家干、樊秀萍、陈光巨出席会议。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葛道凯到会做专题报告。
2005年1月
美国马里兰大学副校长Brodie Remington博士一行来访。
2005年1月
“985工程”二期平台/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会召开。
2005年1月
学校成立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组长为陈文博,副组长为郑师渠、史培军,成员有王宁、王一川、王炳林、李晓西、陈光巨、周作宇、林崇德、郑萼、洪成文、顾明远、童庆炳、韩震、潘耀忠、瞿林东。
2005年1月
学校成立出版科学研究院,撤销出版科学研究所。聘任柳斌杰兼任出版科学研究院院长,郑君礼兼任副院长。
2005年1月
学校成立水科学研究院。环境学院所属的水科学研究所、地下水环境安全研究所以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划归水科学研究院。刘昌明任水科学研究院院长,王金生(兼)、徐宗学任副院长。
2005年1月
水科学研究院党总支委员会成立,王金生同志任党总支书记。
2005年1月
资源学院分党委成立,原资源学院党总支撤销。刘学敏、王平、李晓兵、李强、康慕谊、唐海萍、何春阳组成资源学院分党委。刘学敏任分党委书记,王平任副书记。
2005年1月
李春密、刘卫荣、李多、平澄、高卓、王亚非、董晓蕾组成物理系党总支委员会。李春密任党总支书记,刘卫荣任副书记。
2005年1月
谢孟峡、李崧、刘媛、王广甫、吴正龙组成分析测试中心直属党支部委员会。谢孟峡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2005年1月
王庆英、王惠兰、鲍世杰、张建国、史志刚、张吾龙、冯宝华组成后勤分党委委员会。王庆英任分党委书记,王惠兰任副书记。
2005年1月
郝芳华任环境学院党总支书记;刘连友任资源学院副院长;衷克定任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
2005年1月
由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中心和我校环境学院主办的环境公共政策论坛暨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研讨会举行。
2005年1月
我校与北京市密云县“校县联手,共育英才”教育合作行动签字和启动仪式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徐维凡、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刘健以及密云县委书记夏强、县长王孝东出席仪式。双方签署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党支部与密云县中小学党支部共建协议》。
2005年1月
学校召开校情通报会。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郑君礼、戴家干、樊秀萍、陈光巨出席。
2005年1月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召开我校“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会。
2005年1月
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来校就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等工作进行座谈。我校校长、全国教师网联理事长钟秉林,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郑师渠等参加座谈。
2005年1月
袁爱俊任附属实验中学校长;李芒任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
2005年1月
“985工程”二期平台/基地团队建设会议召开。
2005年2月
我校获“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
2005年2月
我校李岫教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2005年2月
第20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科学委员会会议分会在我校召开。委员会主席Guy Brasseur教授、副主席Karin Lochte教授、安芷生院士、国际气候研究计划主席Peter Lemke教授、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中科院资源环境局局长傅伯杰、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教授以及60余名IGBP委员出席会议。
2005年2月
校党委副书记呼中陶主持召开我校“两会”代表座谈会。
2005年2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学校党委、纪委委员会议。
2005年2月
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扩大会议在我校举行。周毓麟院士,姜伯驹院士,王梓坤院士,马志明院士,中国数学会秘书长巩馥洲研究员等出席。
2005年2月
副校长郑君礼主持召开京师出版集团筹备小组第一次会议。
2005年2月
为深入贯彻我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人才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我校在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隆重召开人才强校工作会议。校长钟秉林作重要讲话。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到会并讲话。校长助理、人事处处长陈光巨作题为《以改革推动建设、以建设促进发展、以发展成就未来》的会议报告。党委书记陈文博做大会总结讲话。全体校领导、学校两院院士、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院系所党政负责人及教师代表近300人参加会议。
2005年2月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副校长Katherine Heinrich博士一行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了“1+1”联合培养环境科学硕士实施协议。
2005年2月
校工会第十二届七次委员(扩大)会议召开。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5年2月
管理学院院长蒋正华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05年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学校2005年重点工作,审议了《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工作要点》。
2005年2月
学校成立科技处军工办公室。
2005年3月
我校获北京市军训工作先进学校称号。
2005年3月
以校长钟秉林为团长,文学院院长张健、数学科学学院院长保继光、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长戴永久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洪成文为成员的我校人才招聘团赴美进行了人才招聘。招聘团分别在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和波士顿地区举行了招聘会,来自美国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机构的百余位人士应聘。
2005年3月
心理咨询中心荣获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综合奖。
2005年3月
我校和密云县教工委共建项目协商会召开。
2005年3月
党委组织部部长许燕被聘为北京市委党的建设专家顾问组成员。
2005年3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来校以“音乐与人生”为题为师生做报告。校领导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郑君礼、董奇、史培军、戴家干、樊秀萍及黄会林、李晓西教授等参加报告会。
2005年3月
学校召开离退休支部书记大会。校党委副书记呼中陶出席并通报校情。
2005年3月
学校调整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组长钟秉林,副组长史培军,成员:郑师渠、董奇、樊秀萍、陈光巨、潘耀忠、王一川、葛岳静、高尚玉、周作宇、郑萼、洪成文、张凯。
2005年3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启动工作部署会。
2005年3月
2005年本科教学督导团成立大会召开,副校长董奇为新聘任的尹冬冬、陈达星等15位督导专家颁发聘书。
2005年3月
党委统战部召开统战委员会议,校党委副书记呼中陶出席并讲话。
2005年3月
北京教育系统“五老报告团”首场报告暨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原北京市教育工委书记陈大白,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我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等领导同志和400余名师生参加会议。
2005年3月
2005年研究生教学督导小组成立大会召开。陈琦、周美珂、孔祥民、尹冬冬、颜卉君、裴寿镛、谢秀忱、郑新生和邢文英9位教师被聘为研究生教学督导专家。
2005年3月
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应邀来校演讲,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出席活动。
2005年3月
学校成立献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吴志功,副组长为樊秀萍,成员有张强、周向新、梁家峰、魏国、李红。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张强为办公室主任。
2005年3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会议。
2005年3月
我校与新加坡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汉语言文学”学士项目第三届学员毕业典礼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校务委员会秘书长樊秀萍,文学院王宁教授、李国英教授、曹卫东教授,新加坡教育部政务部长曾士生等出席典礼。
2005年3月
学校2005届毕业生招聘会举行。
2005年3月
周明全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虞立红任教务处副处长。
2005年3月
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任命许燕为组织部部长;屈文燕为统战部部长;王一川为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学位办主任;张志斌为研究生院管理处处长;张聪为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洪成文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凯为资产管理处处长;陈燕峰为审计室主任兼财经处副处长;张强为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刘俊、何广亮为组织部副部长;孙富强为研究生院管理处副处长;涂清云为教务处副处长兼招生办公室主任;方瑾为教务处副处长;娄安如、陈实为科学技术处副处长;李红为人事处副处长;郑战力为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王经涛为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弛为学科规划与建设处副处长;杨晓峰为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赵欣如为教学服务中心主任。
2005年3月
学校调整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专家组成员。刘伯里任组长,范英、谢孟峡任副组长,成员有李洪兴、聂家财、张涛、赵新华、朱霖、张正旺、任海云、张立新、徐宗学、何孟尝、伍永秋、孙波、孙魁明、衷克定、舒华、沈越、高虹、方瑾、张聪、韦蔚、陈实。
2005年3月
由教育部主办、我校承办的“香港中小学教师国情与通识教育高级研修班”开学典礼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周波、我校校长钟秉林以及150多位香港学员参加典礼。
2005年3月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院长Colin Bundy教授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5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传达了北京市召开的关于昌平高教园区建设和“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等会议精神,审议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励条例(修订稿)》,传达了《教育部关于加强独立学院招生工作管理的通知》精神,研究讨论了对外合作办学等方面的工作。
2005年3月
田家炳基金会教育研讨会“二十一世纪学校德育发展路向”在我校开幕。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教育部港澳台办副主任宋波,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朱善璐,校长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以及来自内地和港、澳地区的德育专家、学者和高校、中学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260余人出席。86岁高龄的田家炳先生以及其长子、本次大会主席田庆先参加研讨会。
2005年4月
国家“973”计划项目之一“生命体系识别和调控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启动仪式举行。厦门大学张乾二院士、南京大学江元生院士、我校刘若庄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梁文平、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我校校长钟秉林,校长助理、人事处处长陈光巨等出席。
2005年4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教授被续聘为第二批国家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
2005年4月
以我校李小文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获2004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研究方向为“定量遥感在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2005年4月
我校19名教师获2004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2005年4月
我校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正式批准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首批获准招生的两个工程领域分别为环境工程和软件工程。
2005年4月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留学生办公室被授予“外国留学生工作优秀管理奖”特等奖和“留学生办公室主任优秀奖”特等奖。
2005年4月
心理科学学院张厚粲教授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5年4月
“985工程”二期建设工作部署会召开。学校“98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校长钟秉林,“98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985工程”平台/基地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30余人参加会议。
2005年4月
经各平台/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推荐,学校“98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聘任6个科技创新平台、4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2个公共条件支撑项目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学术委员会成员。
2005年4月
我校被批准为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承担单位,实验室代码为2004DA105144。
2005年4月
“中国首届教师资格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大会名誉副主席、我校校长钟秉林致辞。
2005年4月
香港校友会召开2005年校友联谊大会。校党委书记、校友总会会长陈文博,副校长、校友总会副会长郑君礼,学校办公室主任、校友总会秘书长樊秀萍,校友总会执行秘书长郭军丽一行应邀赴港出席会议。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办公室文教科技部部长初志农,香港中国高校联合会名誉会长、校友总会副会长邱季端,香港中国高校联合会会长郭明华等与会。
2005年4月
印度软件工程协会主席Rex Trivad博士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5年4月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水环境模拟分室和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接受了由科技部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专家组的现场评估。
2005年4月
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袁振国、社政司科研处处长张东刚一行来校进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调研。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和文学院童庆炳教授等参加调研。
2005年4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了我校分党委、总支、直属支部书记会议。
2005年4月
校医院被评为北京市大专院校公费医疗管理先进单位。
2005年4月
著名作家白先勇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在我校上演。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等到场观看了演出。
2005年4月
英国华威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中心主任Julia Khan博士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双方就两校英语教师教育硕士的合作项目交换了意见。
2005年4月
蔡晓东、程凤春任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景红梅任物理系副主任;郑恒山任资产管理处副处长。
2005年4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了我校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负责人情况通报会。
2005年4月
宋杰、刘建武、韩洁、张兰、白勇组成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宋杰任党总支书记,刘建武任副书记。
2005年4月
张立成、张润枝、杨世文、卫志民、沈友军组成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分党委。张立成任分党委书记,张润枝任副书记。
2005年4月
陈丽、董艳、杨开城、周颖、潘枫组成教育技术学院党总支委员会。陈丽任党总支书记,董艳任副书记。
2005年4月
学校对校领导行政工作分工进行局部调整。校长钟秉林兼管财经工作,副校长郑君礼分管基建、后勤工作,副校长董奇分管昌平新校区建设工作。
2005年4月
德国巴伐利亚州高级官员代表团一行参观我校附属实验小学。
2005年4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通报了教代会四届五次会议筹备情况,研究讨论了教工住房和对外合作办学等方面的工作。
2005年4月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副校长Alistair Ulph教授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双方就派遣教师、接收学生、合作研究、共同建立孔子学院等合作达成初步意向。
2005年4月
王显芳任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
2005年4月
我校四届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会上,校长钟秉林做了《坚定转型强化特色积极推进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工作报告。副校长董奇作了《北京师范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工作报告,党委副书记吴志功作了《认真学习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努力建设一流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报告,财经处处长郑萼作了学校预决算报告,教代会提案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永平作了提案工作报告。
2005年4月
我校与顺义区人民政府合作意向签字仪式暨顺义区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开学典礼举行。
2005年4月
全校离退休支部书记大会召开。校党委书记陈文博通报了近期中日关系的形势及学校的工作情况。
2005年4月
全球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国际培训与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国家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邵立勤,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张国成、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景贵飞,国土资源部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谢俊奇、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Noureddin Mona、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项目执行主任John Lantham等参加了会议。
2005年4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上级安全工作通知,研究部署了本学期校党委工作,研究讨论了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学校国有资产公用房改革方案、联合国际学院(UIC)等项工作。会议决定,授权陈光巨同志统管学校所有房产资源。会后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讨论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5年4月
学校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座谈会举行。校领导陈文博、郑师渠、呼中陶、樊秀萍,校工会主席王彬等与先进工作者共议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林崇德教授、王梓坤院士、张厚粲教授、龚书铎教授、童庆炳教授、严士健教授、张荟星教授、郝允祥教授、王凤雨教授参加了座谈会。
2005年4月
毛亚庆任教育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楚江亭任副书记。
2005年4月
我校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签署合作共建“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协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副司长王铁琨,我校校长助理、人事处处长陈光巨出席签字仪式。
2005年4月
校史编纂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召开。校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校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及校史编写组成员参加会议。
2005年4月
学校成立“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专家工作小组。办公室挂靠高等教育研究所。
2005年5月
我校21个项目获得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总额为146.5万元。
2005年5月
学校聘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主席、世界银行教育专家Mark Bray博士为我校客座教授。
2005年5月
我校致公党支部成员、外文学院宛金章教授和马惠群副教授分别被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授予“优秀干部”、“优秀党员”荣誉称号。
2005年5月
我校全国政协委员黄元河教授,北京市人大代表、海淀区政协副主席孙津教授,海淀区政协常委张秀兰教授被中央统战部六局聘为信息联络员。
2005年5月
党委组织部组织召开总支书记座谈会。校党委书记陈文博、副书记呼中陶及各总支书记出席。
2005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专题听取了关于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情况的汇报。研究决定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5年5月
北京奥林匹克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向我校捐赠仪式举行。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郑君礼,党委常委、学校办公室主任樊秀萍,北京奥林匹克置业投资有限公司苏壮强董事长、杨峰总经理、赵博副总经理以及朝阳区东坝乡人民政府张忠乡长等出席。
2005年5月
林洪、胡俊、刘象愚、程晓堂、王焱华、夏忠宪、李中山组成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分党委委员会。林洪任分党委书记,胡俊任副书记。
2005年5月
我校“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生物资源开发与生物工业”、“应用实验心理”、“基因工程药物与生物技术”和“应用光学”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接受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的验收。
2005年5月
新加坡教育部政务部长曾士生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5年5月
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史培军、陈光巨,各基地/平台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参与建设的各单位行政负责人,以及相关部处负责人参加会议。
2005年5月
我校与浙江省湖州市全面合作交流会议召开。湖州市委书记徐福宁、副市长蒲淳、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等参加会议。
2005年5月
2005年首都高校第43届学生田径运动会在我校举行。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我校体育与运动学院名誉院长何振梁,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北京市委常委、市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张国华、杜松彭,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等出席开幕式。
2005年5月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副校长Arun Sharma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5年5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审议了《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教职工住房公积金调整办法》、《北京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整顿公用房屋管理的通知》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职工内部退休暂行办法(讨论稿)》,通报了学校近期基本建设和对外合作办学情况,研究讨论了学生区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005年5月
我校与教育部、惠普公司签署大学数字博物馆系统联合建设合作协议。教育部科技司谢焕忠司长,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惠普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惠普公司执行副总裁余振忠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
2005年5月
美国密苏里大学代表团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5年5月
第六届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我校开幕,本届心理健康节以“放飞理想·规划人生”为主题。团市委副书记方力、我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出席开幕式,并为“首都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社团联盟”揭牌。
2005年5月
英国加的夫大学前任校长Brian Smith爵士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5年5月
我校举行以“和平与崛起”为主题的全校教工歌咏比赛,来自31个代表队的1600名教职工参加比赛。校领导陈文博、钟秉林、郑师渠、呼中陶、郑君礼出席活动。
2005年5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到北大医院看望住院的启功先生。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及启功先生的亲属陪同看望。
2005年5月
化学系召开“祝贺刘若庄院士从教55周年暨80寿辰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发来贺信。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九三学社北京市副主委兼秘书长王琳、中国化学会秘书长姚建年教授、国家基金委张存浩院士、中科院理化所佟振合院士、北京大学黎乐民院士,我校党委书记陈文博、校长钟秉林、黄祖洽院士、孙儒泳院士、刘伯里院士以及刘若庄院士的老同事,历届学生的代表、化学系的老师和同学们等参加了座谈会。
2005年5月
校党委书记陈文博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通报了政府审计决定,研究讨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传达了上级安全维稳定工作通知精神。会后召开党委常委会,听取了纪委专项工作汇报,研究决定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5年5月
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董奇出席第二届“求是”研究生奖学金典礼并致辞。
2005年5月
王耘、徐芬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副所长;张天文任学校办公室副主任。
2005年6月
我校10部书稿获得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分别是:文学院王一川的《京味文学的终结》、郭英德的《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程正民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的历史沿革》、陈太胜的《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赵勇的《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初探》、陈雪虎的《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卫志明的《政府、市场与企业》,教育管理学院向蓓丽的《自由主义视野中的权威及其教育思想》,学校办公室方增泉的《近代中国大学(1898—1937年)与社会现代化——近代中国大学的产生、本土化发展与社会变革》和学生处田辉的《创新的空间经济学分析》。
2005年6月
教育部人事司在我校召开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座谈调研会。教育部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李卫红,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人事司综合处处长王光彦,我校党委副书记呼中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顾明远教授及部分北京市知名小学校长参加了会议。
2005年6月
学校调整学校公费医疗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组长为郑君礼,副组长为樊秀萍、郑萼、李连江,成员为许燕、田辉、丛玲、李红、宋凤英、周向新、祝文燕,办公室主任为周向新。
2005年6月
美国科学院院士Mike Merzenich来访并为我校师生作题为《语言和阅读障碍的神经基础:寻找矫治方案》的报告。校长钟秉林向Mike Merzenich教授颁发了我校名誉教授聘书。
2005年6月
经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同意,学校成立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王宁任中心主任,李国英、周晓文任中心副主任。
2005年6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独立学院试办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的精神,研究讨论了大学科技园建设、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校历编制等工作。
2005年6月
学校召开干部大会。中组部副部长沈跃跃宣布了中共中央5月13日任命刘川生同志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和免去陈文博同志党委书记的决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中组部干部三局副局级调研员许立华,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张兰春等出席大会。会议由校长钟秉林主持。
2005年6月
盛大网络总裁、微软中国区终身荣誉总裁唐骏先生为师生做题为《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讲座。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郑君礼分别会见唐骏。
2005年6月
2005年普通高中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开班典礼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副司长宋永刚,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北京大学副校长林钧敬,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新成等出席开班典礼。
2005年6月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北京市教育考试院院长王健,市高招办主任周轩等一行来我校视察2005年高考阅卷点的工作。
2005年6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2005年度自查工作部署会。
2005年6月
密歇根大学校长Mary Sue Coleman博士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5年6月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校长鹫山恭彦来访,钟秉林校长会见来宾。
2005年6月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Gabriel Ruget博士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5年6月
2005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师渠、呼中陶、郑君礼及老领导王梓坤等出席典礼。
2005年6月
2005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钟秉林、董奇、郑师渠等颁发学位证书。
2005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讨论决定应对校内突发事件学校新闻发言人为樊秀萍、王炳林、田辉、祝文燕。审议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内突发事件新闻宣传报道管理暂行办法》,通报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及有关工作情况,并对暑假前学校有关重要工作及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关工作安排做了部署。
2005年6月
我校资深教授,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届委员、第六、七、八、九、十届常务委员,九三学社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因病逝世。
2005年7月
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专题研讨了纪念启功先生系列活动安排,对深入学习启功先生的精神推进学校发展等项重要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
2005年7月
2006年本科生招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校领导钟秉林、呼中陶、董奇等参加会议。
2005年7月
学校举行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建设一流大学做贡献”为主题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4周年暨表彰大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郑君礼、董奇、樊秀萍、王彬、陈光巨等出席会议。
2005年7月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孙津教授代表致公党北京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撰写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北京市政府行为创新》获致公党北京市委调研成果二等奖。
2005年7月
启功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李长春、刘云山、王刚、李瑞环、何鲁丽、韩启德、华建敏、陈至立、王忠禹、刘延东、张思卿、罗豪才、王进、李蒙、张梅颖、张榕明、布赫、孙孚凌到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启功先生。
2005年7月
唐毅奖学金增资仪式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仪式并讲话。
2005年7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通报了本科教学水平迎评工作筹备情况,研究讨论了校园“e卡通”建设、京师大房地产公司发展和办公用房调整等方面的工作,并对暑期学校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5年7月
我校共获得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
2005年7月
哥伦比亚教育学院林晓东博士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教师发展模式》的讲座。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陈光巨等出席讲座。
2005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上级会议精神,组织学习了有关文件精神,研究讨论了学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安排和京师大房地产公司发展等项工作。会后,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5年7月
曼彻斯特大学副校长Alistair Ulph教授一行来访,副校长郑君礼会见来宾。
2005年7月
学校成立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迎评办公室,葛岳静任主任。
2005年7月
毛振明任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殷恒蝉、高嵘为任副院长;方维海任化学学院院长;陈黎任天文系主任,姜碧沩、张燕平任副系主任。
2005年7月
成立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直属党支部,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的党员隶属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直属党支部。李晓西、张琦、曾学文、张欢、贾立民组成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直属党支部委员会。李晓西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2005年7月
成立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撤销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的党员隶属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沈越、于然、李翀、葛玉良、刘鼎铨、陆跃祥、赵秋雁组成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沈越任分党委书记,于然任副书记。
2005年7月
由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教工委与市教委协办,北京市学生活动管理中心与我校承办的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戏剧小品展演在我校举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艺术教育处处长万丽君、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杜松彭、体美处处长甘北林、我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等领导出席活动。
2005年7月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副校长K1aus W.Hempfer来访,校党委副书记呼中陶会见来宾。
2005年7月
我校召开新闻发布会,设立启功教育基金。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等领导以及师生代表、新闻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约150人参加新闻发布会。
2005年8月
资源学院潘耀忠教授获第八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2005年8月
我校作为教育部支持的大学数字博物馆工程项目的院校,承担了“数字教育博物馆建设与研究”项目。该项目也是我校“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数字信息资源管理中心”重要建设内容之一。
2005年8月
成立化学学院。
2005年8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研究审议了《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研究讨论了召开暑期党建研讨会、制定学校“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人事考核管理等项工作。会后,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5年8月
杨国庆、孙璞、唐东辉、朗健、王建华、王振军、林小群组成体育与运动学院分党委委员会。杨国庆任分党委书记,孙璞任副书记。
2005年8月
狄增如任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
2005年8月
加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暑期汉语培训班115名学员,普林斯顿—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暑期汉语培训班的144名学员毕业典礼举行。
2005年8月
成立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赵秉志任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院长,卢建平任常务副院长;黄元河、贾海顺、朱霖任化学学院副院长;刘静玲任环境学院副院长。
2005年8月
由我校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和香港大学比较教育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举行。大会的主题是“教育全球化:政府、市场与社会”。我校副校长董奇、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袁振国以及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主席马克·贝磊分别致辞。共有约1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位专家学者与学生参加论坛。
2005年8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就如何搞好我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促进学校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研究讨论了制定“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组建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成立学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等项工作,会后,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5年8月
黄元河、贾海顺、朱霖任化学学院副院长;刘静玲为环境学院副院长。
2005年8月
2005年暑期党建研讨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2005年8月
由教育部科技司立项资助、我校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黄荣怀主持、知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发的“网络协作学习平台WebCL”通过了教育部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
2005年9月
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东莞培训基地挂牌仪式暨东莞石竹附属中学开学典礼举行。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我校副校长郑君礼,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韩震参加典礼。
2005年9月
历史学系考古与文博教研室主任王冠英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铜器组召集人。
2005年9月
李晓西、何大澄、郑万耕、杨国健、陈英和、方维海获2004年度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传达了教育部“985工程”二期建设经验交流会会议精神,研究审议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关文件,并进行了相关工作部署。
2005年9月
著名学者、我校教授陆宗达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中国语言文字学学术研讨会举行。校长钟秉林出席纪念会并讲话。
2005年9月
2005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校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科学学院王梓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系黄祖洽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学院顾明远教授等出席典礼。
2005年9月
“促进教师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庆祝第21个教师节暨教师教育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先生主持,副校长董奇、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出席会议并致辞。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做“教师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的主题报告。
2005年9月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校长波波维奇教授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5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就校级领导干部先进性教育学习活动动员阶段安排、全校党员动员大会方案、教师节活动以及干部任免等工作进行讨论。
2005年9月
王一川任教务处处长。
2005年9月
成立化学学院分党委,撤销化学系党总支,原化学系党总支的党员隶属化学学院分党委。刘正平、艾琳、张俊波、贾海顺、延玺、邹应全、王凤英组成化学学院分党委委员会。刘正平任分党委书记,艾琳、张俊波同志任副书记。
2005年9月
北京师范大学庆祝第21个教师节暨建校103周年表彰大会召开。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董奇、史培军、唐伟,校工会主席王彬等出席会议。
2005年9月
学校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题为《与时俱进,务实创新,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动员报告。
2005年9月
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校长Roger Dean教授来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会见来宾,双方签署《学分与学位续接培养模式合作协议》。
2005年9月
希腊雅典大学校长Babiniotis教授及夫人、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校长Larry Edward Penley教授等一行分别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5年9月
北京团市委副书记刘剑与历史学系2003级本科生团支部签订了团市委“联系服务基层行动”协议书。
2005年9月
校党委邀请模范法官宋鱼水来我校为党员作题为《塑造职业形象,做一个有魅力的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报告。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等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党员听取报告。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
2005年9月
美国21世纪学会主席Dr.Chintu Chen,芝加哥大学Graham学院Dr.Daniel Shannon一行来访,副校长郑君礼会见来宾。
2005年9月
维也纳经济与工商管理大学主管科研和国际项目的副校长Barbara Sporn教授来访,副校长郑君礼会见来宾。
2005年9月
印尼函授师资培训中心主任Abdorrakhman Ginitings博士一行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5年9月
我校6名“4+2”硕士研究生获2005年“爱心妈妈”(奖)助学金资助。
2005年9月
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巡回检查组副组长、全国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赵喜明等一行来我校检查指导先进性教育工作。北京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副主任、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建等陪同进行了检查指导。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吴志功、呼中陶等参加汇报会。
2005年9月
姚力、孙波、宋继华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李强任资源学院副院长。
2005年9月
原机关党总支更名为机关第一总支,原机关党总支的党员隶属机关第一党总支。
2005年9月
教务部门党总支更名为机关第二党总支,原教务部门党总支的党员隶属机关第二党总支。范立双、胡克文、陈继荭、郑进保、吕晓慧、文体健、于式力组成机关第二总支委员会。范立双任党总支书记,胡克文任副书记。
2005年9月
美国州教育厅代表团一行来访。校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05年9月
由我校承办的亚洲减灾大会专题会议“灾害预防与减灾专题会”召开。
2005年9月
总后勤部与我校关于为军队培养干部协议书签约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北京师范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总后勤部副政委刘源中将、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孙思敬少将、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刘铮少将、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吴志功、副校长董奇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总政治部干部培训局等其他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了仪式。
2005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美国阿巴拉契亚大学和北卡罗莱纳大学代表团一行。
2005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传达了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产业产权登记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研究讨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校本部土地边界指界和昌平校区筹建等项工作。
2005年10月
由许嘉璐教授承担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中文信息处理应用基础研究”通过科技部的验收。
2005年10月
以我校郑师渠教授为负责人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研究”和以李晓西教授为负责人的“我国区域间国民收入差距和分配格局研究”被批准为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A级中标课题,资助经费分别为40万元和50万元。
2005年10月
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特聘顾问教授暨专家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举行。著名刑法学家高铭暄教授被聘为研究院名誉院长,王作富教授、马克昌教授、储槐植教授,国际刑法学协会前任主席巴西奥尼教授、国际刑法学协会主席德拉奎斯塔教授、副主席戴尔玛斯教授,中纪委秘书长干以胜,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陈冀平,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祝铭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胡康生、副主任信春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万鄂湘、张军、熊选国和刘家琛大法官,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耕、朱孝清和戴玉忠大检察官,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张穹,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张晓明,公安部副部长孟宏伟,司法部原部长张福森、政治部主任郝赤勇,中国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刘飏、副会长孙在雍,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南英,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姜伟等20余位中央与地方政法机关专家型领导在内的国内外著名的刑事法专家、学者被聘任为研究院特聘顾问教授。资深刑法学家、著名中青年刑法学者以及中央和地方政法机关专家型领导等40余位国内知名的刑事法专家学者则被聘任为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钟秉林校长为他们颁发了聘书。
2005年10月
根据全国社科期刊2004年摘转率检索统计,我校文科学报摘转率为67.44%,居高校文科学报第2位。
2005年10月
校长助理、人事处处长陈光巨向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著名认知神经心理学家Alfonso Caramazza颁发了我校荣誉教授证书。
2005年10月
启功先生百日祭辰追思会在我校举行。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郭向远,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中央文史馆业务司司长刘松林、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张飚及王梓坤院士等校内外相关学者,启功先生家属与生前友好、新闻出版部门及我校师生等400余人参加会议。
2005年10月
学校召开庆祝第21个教师节暨建校103周年表彰大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董奇、史培军、唐伟,校工会主席王彬等出席会议。
2005年10月
我校首届钱瑗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颁奖会举行。校领导钟秉林、郑君礼、董奇,钱瑗教育基金理事会理事、香港校友会会长、香港第一海域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仁强先生及其夫人黄树西女士,钱瑗教育基金理事会理事、《香港文学》总编涂乃贤先生,钱瑗教育基金优秀教师评审委员会成员、获奖教师及师生代表近300人参加会议。
2005年10月
我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正式获得教育部立项批复。
2005年10月
由我校“985工程”“地球表层过程与综合减灾”一类创新平台参加单位资源学院申请主办的第六届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开放会议第9.13主题会议暨第五届亚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环境国际协作会议在德国波恩大学举行。
2005年10月
校长钟秉林会见来访的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Geoff Whitty教授一行。
2005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访的泰国AFS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代表团一行。
2005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议。会议对学校“十一五”规划的启动工作进行了研究,通过了学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的实施计划。
2005年10月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Dr.Robert A.Corriga和该校国际事务部主任吴彦伯博士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了联合举办孔子学院协议。
2005年10月
2005年学校运动会召开。校领导刘川生、郑师渠、呼中陶、郑君礼、董奇等出席开幕式。
2005年10月
首都庆祝学生军训20周年大会在丰台体育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国务院副秘书长陈进玉、教育部部长周济、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等领导出席纪念大会。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吴志功、武装部部长田辉及200名师生代表参加了庆祝活动。我校被评为“北京市军训工作先进单位”,田辉、张玉新、刘晓杰等3人荣获“北京市军训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2005年10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规定(试行)》,研究讨论了筹建昌平校区和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标准等项工作。
2005年10月
学校“985工程”二期建设高性能大容量计算中心条件支撑项目建设方案论证会召开。
2005年10月
学校成立“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刘川生、钟秉林,副组长为郑师渠,成员有樊秀萍、陈光巨、许燕、王炳林、高尚玉、周作宇、王一川、郑萼、潘耀忠、李连江、成国志、祝文燕、田辉、包华影、洪成文、贾绍勤、张凯、丛玲、张斌贤、保继光、魏国。工作小组办公室挂靠高等教育研究所。
2005年10月
我校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5年10月
由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与瑞典农业大学生物质能应用技术与化学研究所合作成立的“中瑞能源农业与生态工程研究发展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国—瑞典科学技术合作大会开幕式上举行。国家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瑞典卫生与社会事务部部长Yiva Johansson为中心揭牌。
2005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就学校领导干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论阶段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研究讨论。
2005年10月
“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启动会议举行。全体校领导,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机关部处长、院系所(中心)党政负责人,教代会执委、民主党派负责人,工会、团委负责人,离退休教师代表,研究生会、学生会主席等近200人参加会议。
2005年10月
IBM中国区政府与教育事业部总经理刘焕时一行来访,副校长史培军会见来宾。双方就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联合研发、教师奖励以及信息化建设项目资助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2005年10月
学校聘请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担任客座教授。杜维明教授以“文化多样性与文明的对话”为题为我校师生做报告。
2005年10月
我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13主题“我国典型地物标准波谱数据库”课题通过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专家组验收。
2005年1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通报了学校近期有关基建项目进展情况,研究讨论了大科园建设等项工作。
2005年11月
学校成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顾问为许嘉璐,组长为刘川生,副组长为董奇,组员有张和生、张健、杨共乐、刘象愚、张斌贤、车宏生、黄荣怀、朱小健、赖德胜、王一川、周作宇、洪成文。
2005年11月
体育与运动学院05级运动训练专业崇玮获得大运会体操比赛男子单杠冠军;以我校学生女足队员刘英、任丽萍、李杰、王丹丹、刘卅、马佳稳、马兵等为主力的北京女子足球队获得冠军。
2005年11月
我校自学考试办公室获“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主考学校”称号。
2005年11月
校党委统战部被评为2004年度北京市统战系统信息工作优秀单位,李乃凤被评为优秀信息员。
2005年11月
学校调整新校区建设工作委员会成员。主任为唐伟,副主任为樊秀萍、成国志,委员为郑萼、王一川、周作宇、高尚玉、潘耀忠、贾绍勤、李连江、张凯。
2005年1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了党委常委扩大会议。校领导结合分管工作进一步查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已征求的群众意见落实整改负责人。
2005年11月
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健康教育部部长Mr.Guy Ellena、高级投资官Mr.Kris McCahan和助理投资官Ms.Yu Jiadi一行来访,副校长郑君礼会见来宾。
2005年11月
学校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为王彬,副主任为李季、丛玲、李红。
2005年11月
学校成立征兵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吴志功,成员为樊秀萍、王一川、郑萼、李连江、梁毅超、王炳林、田辉、张玉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武装部,主任为张玉新。
2005年11月
学校成立中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李翀任中心主任;成立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中心,孙魁明任中心主任;成立易学文化研究中心,张涛任中心主任;成立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刘铁梁任中心主任;成立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张百春任中心主任;成立艾滋病预防与健康行为研究中心,方晓义任中心主任;成立工会发展研究中心,王彬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李晓西任中心主任、成立房地产研究中心,董藩任中心主任;成立企业文化研究中心,刘孝廷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资本论》研究中心,陶大镛、白暴力任中心主任;成立公共部门绩效测评研究中心,杨冠琼任中心主任、成立空间电子对抗研究中心,杨志良任中心主任;成立生物资源循环再生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李玉任中心主任、成立中—瑞能源农业与生态工程研究发展中心,娄安如任中心主任;成立动力系统研究中心,袁荣任中心主任;成立山地生态与资源保育研究中心,江源任中心主任;成立可视化技术研究中心,周明全任中心主任;成立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孙波任中心主任;成立嵌入式系统研究开发中心,李刚任中心主任。
2005年11月
学校第九届社团文化节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致电祝贺。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北京市学联主席、首都高校社团联合会理事长姚勇及北京30余所高校的社团代表出席开幕式。
2005年11月
香港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曾庆忠来我校作题为《领导和“管理”大学:挑战和方向的探讨》的报告。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君礼出席报告会。
2005年11月
朝鲜教育代表团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5年11月
我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论坛暨先进性实践团出发仪式举行。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朱善璐,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卢雍政,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冯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党委副书记呼中陶参加仪式。
2005年11月
学校领导班子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郑君礼、董奇、史培军、唐伟、樊秀萍,校工会主席王彬,校长助理陈光巨等参加了会议。中组部干部三局五处处长魏国、北京市教育工委委员、干部处处长刘宇辉等参加。
2005年11月
学校召开新校区建设工作委员会会议。
2005年11月
学校召开了《全元文》编纂及古籍整理研究所的工作汇报会。《全元文》主编李修生教授代表编纂组汇报了《全元文》的编纂工作。
2005年11月
学校聘任李朝义院士为我校双聘院士。
2005年1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会议传达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关于领导干部反腐倡廉的工作要求、北京市有关防控禽流感会议精神,通报了我校防控禽流感工作的相关情况,明确了任务分工。会后,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讨论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提高阶段工作部署和干部任免事项。
2005年11月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主持召开了“十一五”发展规划附校工作座谈会。二附中书记陈如邻、校长曹保义,实验中学副校长程凤春,一附中校长助理梁原草,实验小学校长吴建民参加了会议。
2005年11月
校友会四届四次理事会在珠海分校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珠海分校党委书记兼校长苗中正,校工会主席、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王彬,校长助理陈光巨,党委常委、党校办主任樊秀萍等参加会议。
2005年1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研究讨论了汉语国际推广等工作。
2005年11月
由我校高校党建研究中心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全国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5年11月
泰国教育部长代表团一行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5年11月
英国特色学校及学院基金会首席执行官Elizabeth Reid、领导力及会员网络系统主任Sue Wlilliamson、国际教育革新网络系统副主任Brain Caldwell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5年11月
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市委常委、市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市委副秘书长陈启刚,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市教委副主任张国华、线联平等来校视察,并在我校召开了有海淀区、大兴区、昌平区、密云县、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等区县和社区有关领导和负责同志参加的北京师范大学“服务首都,服务社区,共谋发展”座谈会。全体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会。
2005年12月
南非教育部长Naledi Mandisa Grace Pandor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5年12月
我校7名博士后获得第38批博士后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分别是,王军(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范圣宇(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边玉芳(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3人获得二等资助金;耿修瑞(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姚华荣(环境学院)、周婵(资源学院)、张占军(资源学院)4人获得三等资助金。
2005年12月
我校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获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
2005年12月
我校“985工程”二期理科共享平台“高性能大容量计算中心”项目通过教育部的招标。
2005年12月
我校获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立项15项,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国家重点课题2项,国家一般课题3项,国家青年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重点课题5项,青年专项课题3项。其中,教育学院获得9项,心理学院、教育技术学院各2项,认知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管理学院各1项。
2005年12月
我校获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立项20项,批准经费82万元。其中,规划基金15项,青年基金4项,专项任务项目1项。按学科来分:教育学4项,心理学3项,经济学、艺术学各2项,法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社会学、外国文学、语言学、哲学、中国文学各1项。按院系来分:心理学院获准3项,教育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技术学院各2项,法律系、管理学院、历史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史学所、外文学院、资源学院各1项。
2005年12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提地球观测所高级研究员George Kukla来到校作题为“Global warming:can we stop to worry?”的学术报告。
2005年12月
贝宁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Joseph Yai先生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并代表学校为Joseph Yai先生颁发了“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聘书。聘任仪式后,Joseph Yai先生为师生做题为《非洲文化与全球化》的报告。
2005年12月
北京生命科学教育基金2005年度奖助学金颁发仪式在我校举行。副校长董奇,盈信生物技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我校生命科学学院84届校友李秀林,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我校名誉教授、生命科学学院84届校友王晓东出席仪式,并为生命科学学院首批获奖同学颁奖。
2005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我校“十五”“211工程”验收工作部署会。
2005年12月
学校召开“一二·九”运动70周年纪念大会,全体校领导出席。
2005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吴志功出席“一二·九”纪念碑复建落成揭幕仪式并为纪念碑揭幕。
2005年12月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郝克明兼职教授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向郝克明教授颁发聘书。
2005年12月
我校举行2006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
2005年12月
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北京市委、共青团中央主办,我校承办的首都高校学生纪念“一二·九”运动70周年、“一二·一”运动60周年座谈会在我校举行。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杨岳、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吴志功和来自北京各高校的150名学生参加座谈会。
2005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领导班子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情况通报》,原则通过了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传达了有关会议精神,对学校行政领导班子整体换届工作进行了布置。
2005年12月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来校调研。随同调研的有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耿学超,副主任罗洁,北京教科院党委书记胡晓松、院长时龙,市教委政策研究与法制工作处处长何劲松、基础教育处处长乔树平,教工委办公室副主任狄涛等。我校副校长郑君礼、董奇等与来宾进行座谈。
2005年12月
学校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情况通报暨群众满意度测评大会。
2005年12月
韩国大邱大学代表团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5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建北师大留学人员创业园签字暨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我校校长钟秉林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共同为“北师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揭牌,副校长史培军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代表双方在共建协议上签字。夏颖奇代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将留学人员创业园公共创业环境支持经费200万元人民币赠与我校。
2005年12月
学校学生综合服务门户网站正式开通。
2005年12月
纪念我校对外汉语教学四十周年大会举行。
2005年12月
纪念我校对外汉语教学四十周年大会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校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主任许琳,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陆俭明,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等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长张秀琴,对外汉语教学前辈吕必松、赵金铭,我校副校长董奇等嘉宾以及汉语文化学院全体师生参加会议。
2005年12月
“2005·学术前沿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举行。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宋贵伦,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分别主持论坛开幕式及主论坛。我校校长钟秉林、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陶西平主席出席论坛并致辞。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兄弟院校代表、我校师生以及北京市社会科学学术团体1000余人参加论坛活动。
2005年12月
学校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大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在会上作题为《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把握发展主题,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的报告。
2005年12月
学校办公自动化(OA)系统正式开通。
2005年12月
日本筑波大学校长助理、人间综合科学研究科教授清水一彦博士,来我校做题为《日本的大学改革与大学评价》和《筑波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讲座。
2005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听取了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工作汇报,以及学校土地区届划分、房产证办理和图书馆大楼建设有关情况的汇报,研究讨论了关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迎评办公室、汉语国际推广部的设置工作。
2005年12月
美国查尔斯顿大学校长Dr.Edwin H.Welch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5年12月
副校长史培军主持召开“985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副校长董奇,校长助理陈光巨,10个科技创新平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2个条件支撑平台的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平台/基地主任,平台/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参加会议。
2005年12月
我校科技园一期工程孵化大厦开工典礼举行。校领导钟秉林、郑君礼、史培军、樊秀萍,北京盛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庆山等参加仪式。
2005年12月
美国前西弗吉尼亚州州长、现任美国大学校董会主席Gaston Caperton先生及其夫人、教育技术专家、Mamamedia公司创始人Idit Caperton女士一行来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等出席了我校授予Caperton先生和夫人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仪式。
2005年12月
数学系成立九十周年庆祝大会和王世强、孙永生、严士健、王梓坤和刘绍学五位先生的文集首发式举行。丁伟岳、丁夏畦、文兰、王元、石钟慈、严家安、杨乐、林群、郭柏灵、唐守正、王梓坤、陈木法等院士和陆善镇、王世强、严士健、刘绍学教授,中国数学会在京常务理事,部分高校校领导、数学院系领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负责人,特级教师及我校数学系著名校友等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庆祝大会。校长钟秉林出席大会并致辞。
2005年12月
我校法学专业设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暨高校学生权利维护学术研讨会举行,校领导吴志功、董奇、唐伟出席会议。
2005年12月
我校2004—2005学年度表彰大会召开。校领导刘川生、吴志功、樊秀萍出席大会。会议颁发了“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奖、全国竞赛奖、北京市先进集体奖、“红旗团委”奖、“优秀辅导员、班主任”奖、“十佳大学生”奖、“宝钢”奖学金、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勤工助学自强奖9个奖项,共有4146人次受到表彰。刘川生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2005年12月
学校成立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小组。组长为葛剑平,副组长为梁毅超、陈实,成员有贾海顺、程国安、李崧、王亚非、桑建利、潘铁京。
2006年1月
学校召开200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
2006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了历史学院建院、汉语国际推广、学期末工作安排及2006年工作要点的制定等工作。
2006年1月
“十五”“211工程”文科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结束。
2006年1月
我校三部著作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2005年度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入选书目”,分别是:天文系何香涛的《观测宇宙学》(科学出版社),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的《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物理系刘辽和赵铮的《广义相对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1月
中国高校工会工作论坛文集首发式暨我校工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召开。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等参加会议。
2006年1月
2005年北京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会年会在我校召开。
2006年1月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06年1月
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和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留学预科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双语师资培养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6年1月
美国大学理事会主席Gaston Caperton受聘我校汉语文化学院名誉教授,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及汉语文化学院师生代表出席仪式。
2006年1月
学校召开2005年度院系所学生工作总结考评会议。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6年1月
美国加州大学富乐敦分校常务副校长Judith Anderson一行访问我校,副校长郑君礼代表学校会见来宾。
2006年1月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同志来学校调研,就北京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课题研究、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化课题研究、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运作事宜等问题与我校领导钟秉林、董奇、樊秀萍、陈光巨进行了座谈。
2006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专题听取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小组汇报。
2006年1月
学校举行中层干部新年团拜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师渠、吴志功、呼中陶、郑君礼、史培军、唐伟、樊秀萍、陈光巨及校工会主席王彬等出席。
2006年1月
赵秉志任法律系主任;陈继荭任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迎评办公室副主任。
2006年1月
李季任法律系直属党支部书记;郑林任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6年1月
我校档案馆荣获“北京市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档案馆杨桂明、陈新被授予北京市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06年1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我校出版社总编辑杨耕,听取了我社高校经管类教材编写工作汇报,对编写工作进展状况给予肯定。
2006年1月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看望我校资深教授、著名历史学家、96岁高龄的何兹全先生。
2006年1月
我校昆明附属中学签字仪式暨二期工程奠基典礼举行。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何天淳、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奇英、昆明市教育局局长蔡杰、昆明市西山区区委书记张建伟、西山区区长熊晶及我校副校长郑君礼等出席了仪式。
2006年2月
《科技日报》公布中国科技信息所关于2004年度SSCI收录我国论文情况统计和简要分析。我校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6篇,发表论文数位列全国113个发表论文单位的第三位。
2006年2月
应美国犹他州州政府、我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美国加州州立大学Fullerton分校等的邀请,我校大学生艺术代表团一行19人赴美,先后在犹他州盐湖城、我国驻旧金山总领事、Fullerton分校进行演出,并与当地的高校、华人社团进行了交流。
2006年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看望我校资深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陶大镛先生。
2006年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组织部2006年工作要点、北京市组织部长会及北京市教工委安全稳定和宣传工作会等有关会议的精神,并对学期初的相关工作进行了通报。
2006年2月
我校书法协会被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授予“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光荣称号。
2006年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暨2006年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学习与工作研讨会。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张兰春同志到会代表教育部宣布学校行政班子换届结果:中央批准钟秉林同志继任校长。教育部研究决定:董奇、史培军、陈光巨、葛剑平、韩震、樊秀萍同志为副校长。校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集体学习,听取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同志做的题为《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和“十一五”展望》的报告;会议就学校2006年重点工作及开学初有关工作进行了布置。
2006年2月
爱尔兰教育和科学部部长玛丽·哈纳芬女士一行来访。
2006年2月
应美国教育理事会邀请,校长钟秉林作为教育部大学校长代表团团长出席美国教育理事会2006年年会。
2006年2月
澳门大学校长姚伟斌先生率代表团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6年2月
学校举行学习丁晓兵先进事迹座谈会。著名战斗英雄、“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武警无锡某部政委丁晓兵同志,与来自二十多个院系的师生代表和学生党员骨干面对面交流和对话,校党委副书记吴志功参加座谈并讲话。
2006年2月
党委统战部召开民主党派、侨联调研课题汇报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党委副书记呼中陶出席汇报会。
2006年2月
联合国大学校长Hans J.A.Van Ginkel教授及夫人、联合国大学水环境和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Zafar Adeel等一行4人访问我校。
2006年3月
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专家组对我校正在建设中的“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首次评估。
2006年3月
全国总工会机关离退休干部“金秋助学金”颁发仪式在我校举行。全国总工会离退休干部局王书强副局长、中国教科文卫体全国委员会何力克副主席、全国总工会离退休干部局一处谭明春处长、我校校工会等有关职能部处负责同志出席仪式。
2006年3月
《中国图书商报》发布2005年总结报告,我校出版社销售码洋在全国出版社中排名第四。
2006年3月
学校召开“两会”代表座谈会。我校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党委副书记呼中陶出席座谈会。
2006年3月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在我校召开了教师网联秘书处第九次工作会议。我校校长、教师网联理事长钟秉林,教育部师范司教师培训处处长唐京伟、副处长鹿旭忠,及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十三个网联成员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2006年3月
学校召开全校中层干部大会,宣布校级行政领导班子换届结果,布置2006年工作。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会议,宣读了《国务院关于钟秉林任职的通知》、《教育部关于钟秉林等职务任免的通知》和《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陈光巨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根据国务院决定,钟秉林同志继任校长职务。根据教育部决定,董奇、史培军、陈光巨、葛剑平、韩震、樊秀萍任副校长,郑师渠、郑君礼、苗中正不再担任副校长职务。陈光巨、韩震同志为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常委,吴志功同志不再担任我校党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郑君礼同志不再担任我校党委常委、委员职务。
2006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专题讨论了学校2005年度财务决算和2006年度财务预算工作,并原则通过学校2006年度财务预算(草案)。
2006年3月
校党委副书记呼中陶向离退休老同志通报学校情况。
2006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专题讨论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
2006年3月
北京市历史学会第九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我校召开,北京市历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何芳川,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我校历史系兼职教授张文启,我校党委副书记郑师渠出席会议。
2006年3月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向我校无偿捐赠仪式隆重举行。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杜梓,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马建峰,市长助理、康巴什新区管委会主任付万惠,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董奇出席仪式。副校长董奇代表学校与康巴什新区管委会主任付万惠共同签署了无偿捐赠协议。
2006年3月
由我校和国际微笑行动组织(Operation Smile)联合发起的国际微笑行动“中国青年学生志愿者项目”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国际微笑行动组织主席Kathy Magee、国际微笑行动组织中国区项目负责人韩凯、国际微笑行动组织香港基金会主席Alice Chui、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樊秀萍出席仪式。
2006年3月
我校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联合组建的脑功能成像中心揭牌仪式在306医院举行。副校长兼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董奇、副校长葛剑平、306医院院长邹德威、副院长牛忠英以及医院相关专家出席仪式。
2006年3月
学校召开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会议,通报了本学期党建重点工作,部署了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干部工作等事项。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党委副书记呼中陶出席会议。
2006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通报了研究生招生工作和拟设立学校法律顾问室的有关情况,并对有关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6年3月
学校召开2006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动员会。副校长史培军、陈光巨,各单位党政负责同志、学术委员会主任及人事干部参加会议。
2006年3月
我校17人入选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卢广存(数学科学学院)、洪文明(数学科学学院)、姜碧沩(天文系)、张俊杰(生命科学学院)、闫广健(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潘耀忠(资源学院)、严平(资源学院)、王成兵(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曹卫东(文学院)、王向远(文学院)、彭宣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钟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顾昕(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李兴(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项贤明(教育学院)、陈英和(心理学院)、毛亚庆(教育管理学院)。
2006年3月
外交部部长助理何亚非来我校作题为《当前国家形势与大国关系》的报告。
2006年3月
史培军兼任研究生院院长。
2006年3月
“领导培训计划”结业典礼在我校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发表讲话,党委副书记呼中陶主持典礼。
2006年3月
副校长樊秀萍会见IBM亚太区教育行业总经理Liz Sylvester女士代表团一行。
2006年3月
我校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2项,青年教师奖1项。其中,生命科学学院邓文洪副教授主持的“森林破碎化对黄腹角雉种群动态的影响及保护对策”、哲学社会科学学院沈湘平副教授主持的“现代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与民族精神之关系研究”两个项目分别获得1.98万美元、1.88万美元的资助;教育学院曾琦副教授获得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
2006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了干部任免工作。
2006年3月
成立汉语国际推广部。
2006年3月
在历史学系和史学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2006年3月
成立历史学院分党委,耿向东、郑林、杨共乐、梅雪芹、张昭军、游彪、刘淑玲组成历史学院分党委委员会。耿向东任分党委书记,郑林任副书记。
2006年3月
韩震兼任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迎评办公室主任;田辉任党校办主任;张奇伟任人事处处长;张志斌、祝文燕、石中英任研究生院副院长;郭必恒任汉语国际推广部主任;杨共乐任历史学院院长,李帆、张皓任副院长。
2006年3月
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聘任朱善璐为院长,董奇为常务副院长,刘利民、罗洁为副院长,乔树平为执行副院长。
2006年3月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迎评办公室挂靠教务处。
2006年3月
日本教师教育学会会长、筑波学院大学校长门胁厚似先生及日本教师教育学会国际交流委员长岩田康之先生一行访问我校,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6年3月
我校昌平校区获得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发出的《二期建设项目征询意见函》,可以同时办理昌平校区一、二期建设用地的土地预审手续。
2006年3月
我校召开四届教代会第十五次执委(扩大)会议。教代会执委、各专门工作委员会委员、各代表团团长50余人出席会议。
2006年3月
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考察团来访,副校长樊秀萍会见来宾。
2006年3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eymour Papert教授和Idit Harel Caperton教授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双方深入探讨了教育技术领域合作事宜。
2006年3月
学校召开学生工作会议。校领导刘川生、樊秀萍、唐伟等参加会议。
2006年3月
历史学院成立大会召开。副校长韩震出席大会。
2006年3月
“IET—方正大学校长奖”颁奖仪式在我校举行。我校校长钟秉林教授、原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获奖。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IET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逢旦博士、北大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等出席颁奖仪式并为获奖者颁奖。颁奖仪式由我校副校长樊秀萍主持。
2006年3月
学校召开研究生工作会议。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出席会议。
2006年3月
由我校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和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辅仁大学先秦两汉学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80多位知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2006年4月
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主办,校团委、校学生会承办的首届“首都大学生读书文化节”在我校举行。我校副校长韩震、人民出版社副社长任超、团市委大学中专部部长刘震、北京市学生联合会驻会主席马骁、校团委书记魏国等出席开幕式。
2006年4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调整学校有关工作领导小组人员构成及职责、本科教学迎评等项工作,通报了教育部有关研究生招生及创新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并进行了工作部署。
2006年4月
英国国会议员、保守党影子内阁高等教育部长Boris Johnson先生、Westminster大学教授Hugo de-Burge和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一秘Nicole de Lalouviere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6年4月
经团市委批准,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联盟秘书处落户我校。
2006年4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培训暨国际形势报告会,邀请外交部部长助理李辉做题为《中俄关系》的国际形势报告。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呼中陶,各院系所、机关单位中层干部以及教职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近400人参加会议。
2006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了党委常委会,研究了干部任免工作。
2006年4月
刘利任图书馆馆长;范立双任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一川任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迎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田辉任迎评办公室副主任。
2006年4月
刘长旭任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别荣芳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2006年4月
英国剑桥大学Clare Hall学院院长Ekhard Salje教授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双方就两校建立正式合作关系进行探讨,并就Clare Hall学院接收我校学者访学等事宜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2006年4月
新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梁超、副校长范军一行来访。校领导刘川生、葛剑平、唐伟接见了来宾。
2006年4月
学校召开机关部处推进办公自动化(OA)系统运行工作会议,副校长樊秀萍出席会议。
2006年4月
由我校发起并参与主办的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暨新闻发布会举行。国家广电总局、教育部、北京市广电局、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协的相关领导、中国电影家协会的老艺术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到会祝贺。校党委书记刘川生致开幕词。
2006年4月
学校成立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和产业工作办公室。
2006年4月
学校召开“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暨提高教学质量工作部署大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等参加会议。
2006年4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通报了学校200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第十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筹备情况,审议了《北京师范大学离退休人员就医管理规定(试行)》,研究讨论了成立法学院和重组京师大房地产公司等工作,并进行了相关工作部署。
2006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听取了纪委工作汇报、通报了党代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决定了干部任免工作。
2006年4月
梁家峰任党委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张天文、姜云君任人事处副处长;张健任文学院院长,李国英、曹卫东、康震、刘洪涛任副院长。
2006年4月
科技处被评为教育部“十五”期间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戴杰被评为教育部“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科技管理先进个人。
2006年4月
第一届“中国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副校长董奇、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罗跃嘉、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赵性泉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词。
2006年4月
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基础司副司长叶玉江一行到我校视察工作。
2006年4月
2006年“校园开放日”成功举办,共计3000余名考生和家长来校咨询招生信息。全校23个本科生招生院系及学校招生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设咨询台现场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咨询。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韩震到咨询活动现场指导视察。同日,举行2006年招生信息发布会。
2006年4月
学校成立“十五”“211工程”验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006年4月
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Kathryn Mohrman访问我校。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韩震分别接见来宾。
2006年4月
澳大利亚首都地区教育培训部代表团来访。
2006年4月
台湾中原大学校长熊慎干教授一行6人访问我校,我校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葛剑平会见来宾。
2006年4月
学校召开“十五”“211工程”验收工作部署会。
2006年4月
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二十五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来我校参观学习。校领导刘川生、呼中陶、樊秀萍接见培训班学员。
2006年4月
加拿大知名学者Willy Carl Van Den Hoonaard教授、Deborah Van Den Hoonaard教授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06年4月
“从这里走出的经济领袖”师大著名企业家校友系列论坛闭幕式——“对话职场剪裁人生”中青旅首席执行官蒋建宁专场在敬文讲堂举行。副校长樊秀萍出席闭幕式。
2006年4月
西藏大学校长房灵敏、副校长罗桑朗杰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唐伟会见来宾。
2006年4月
由中国功能语言学会主办、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周”举办。副校长陈光巨出席活动开幕式。
2006年4月
学校聘任饶子和院士为我校兼职教授。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出席仪式。
2006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讨论了干部任免及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有关工作。
2006年4月
成立法学院,撤销原法律系建制。赵秉志任法学院院长,刘荣军、夏利民任副院长。
2006年4月
成立法学院与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党总支,张远煌任党总支书记。
2006年4月
王英典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桑建利、刘建武、向本琼任副院长。白勇任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2006年4月
学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师渠、呼中陶、史培军、韩震、樊秀萍到现场指导工作。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原增锁、北京市教育工会副主席刘欢应邀到场观摩。
2006年4月
学校召开全校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会议,就筹备我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新一届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候选人提名工作,以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呼中陶,组织部、纪监委办公室负责人以及全校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40余人出席会议。
2006年4月
云南师范大学校长骆小所一行来访,副校长樊秀萍会见来宾。
2006年4月
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提供资助的“求是研究生奖学金”颁奖,我校20名优秀博士研究生获奖。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出席颁奖典礼并致辞。
2006年4月
法学院成立庆典暨首期京师法学名家讲坛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曹建明,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朱孝清,中国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刘飏等出席庆典并致辞。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最高人民法院首席大法官肖扬院长、国际刑法学协会、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等单位和个人致函祝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为法学院揭牌。来自中央政法机关的领导、兄弟院校法学院的学者、立法司法部门的专家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法学院师生近300人参加庆典。庆典仪式由副校长韩震主持。
2006年4月
美国佛蒙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Fayneese Miller博士和该校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王觉非博士一行来访,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呼中陶会见来宾。
2006年4月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迎评促建”第二阶段工作布置会召开,副校长韩震出席会议。
2006年4月
副校长陈光巨向离退休老同志通报校情。
2006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和党委常委扩大会,讨论了干部任免问题和京师大房地产公司股权变更事宜。
2006年4月
张曙光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赵孟营、沈湘平、程光泉任副院长;刘复兴任教育学院副院长。
2006年4月
新增博士生导师培训会举行,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出席培训会并讲话。2003年以来获得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教师参加了培训会。
2006年4月
韩震、顾明远、童庆炳当选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委员。
2006年5月
由我校与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主办、我校教育学院承办的“适应不断变化环境中的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伦敦召开。这是我校首次与国外著名高校联合在国外举办学术研讨会。来自欧洲、亚洲、非洲与南北美洲的2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我校副校长韩震教授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Whitty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并做主题发言。
2006年5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国务院副秘书长陈进玉及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等陪同下,专程来到我校,亲切看望青年学生,与大家共度五四青年节,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广大青年朋友表示亲切的慰问,致以节日的祝贺。
2006年5月
文学院曹卫东被授予第二十届北京市“五四奖章”。
2006年5月
学校召开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五四”讲话精神会议,全体校领导、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各单位党政正职,院系所主管学生工作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会议。
2006年5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就温总理“五四”青年节来我校看望学生的重要意义,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进行了专门的讨论。
2006年5月
谢光选、杨乐、冼鼎昌、卢强、赵忠贤、石元春、李衍达、马宗晋、强伯勤、洪德元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中组部徐承炎副局长、胡建华处长等领导同志来我校考察参观,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葛剑平分别会见了院士。
2006年5月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工作小组召开会议,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五四”讲话精神,研究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如何贯彻落实温总理“五四”讲话精神。校党委副书记、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工作小组组长郑师渠主持会议。
2006年5月
“十一五”规划及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发展战略报告会在我校举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应邀作了题为《学习“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几点体会》的报告。报告会由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
2006年5月
我校与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共同组建“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2006年5月
曾文艺任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王均任产业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2006年5月
机关行政部门负责人联席会召开,校长钟秉林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6年5月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Mark Becker博士等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和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06年5月
经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决定,从2006年起,我校在职教师二代子女可全部直接升入二附中初中部三帆中学。
2006年5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讨论了干部任免问题。
2006年5月
“2006毕业歌”系列节目——北师大专场在中央电视台1号演播大厅录制。
2006年5月
学校召开职能部处“迎评促建”工作研讨会,20个有关职能部处的领导和迎评联络员出席了会议,副校长韩震发表讲话。
2006年5月
科技处组织专家分别对2004年度建设的校级重点实验室、2003年度要求整改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材料类重点实验室等10个校级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和验收。
2006年5月
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来我校做国际形势报告,报告会由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
2006年5月
教育部在京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在我校召开。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助理巡视员张浩明、就业处处长王辉、就业处正处级调研员荆德刚以及教育部在京直属的24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2006年5月
法国科学院院士Haim Brezis名誉教授聘书颁发仪式举行,我校副校长韩震出席仪式。
2006年5月
第二十五次学生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召开。全国学联主席刘凯、执行主席巴依勒,北京市学联执行主席马骁分别代表全国学联和北京市学联到会致辞。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樊秀萍、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出席大会。来自全校各院系的本科生代表和研究生代表近400人参加会议。
2006年5月
我校韩震教授等的《从科学发展观看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博士后郑伟的《论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和时代要求》,硕士研究生杨冬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功经验的哲学思考》3篇论文人选北京市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征文。
2006年5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决定了人才培养、学校信息化建设、设立学校法律顾问室和学科设置等工作,通报了“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筹备建设和《大学生安全知识读本》征订工作的有关情况。
2006年5月
我校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与韩国刑事政策研究院举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学校聘请韩国刑事政策研究院李太薰院长为客座教授,李太薰院长为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及法学院师生作了题为《韩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动向和展望》的演讲,并与我校师生座谈。副校长韩震出席签订仪式。
2006年5月
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副校长、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华教授和艺术系主任S.Dixon教授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和校长钟秉林分别会见来宾。
2006年5月
“和谐校园,阳光心情”北京市第七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我校开幕。团市委副书记王粤、副校长樊秀萍等出席开幕式。首都20余所高校心理健康学生社团的300余名代表参加开幕式。
2006年5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率团赴韩国参加大邱大学的50周年庆典。
2006年5月
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我校环境学院、北京宇图天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数字环保实验室”揭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举行。
2006年5月
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整体验收。
2006年5月
成立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撤销原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建制。
2006年6月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成立五周年庆典活动举行。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卢中原,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著名经济学家李泊溪,中石油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严续朝,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顾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等领导和专家到会祝贺。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韩震等出席庆典。
2006年6月
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主持召开研究生工作会议。
2006年6月
数学科学学院惠昌常教授获2005年度德国洪堡基金会贝塞尔研究奖。
2006年6月
成立“北京师范大学法律顾问室”,挂靠学校办公室。
2006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讨论干部任免事项及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有关工作。
2006年6月
程晓堂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魏天经任法学院与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
2006年6月
首届首都大学生读书文化节闭幕式暨“书声·人生”北京青年学生先锋论坛在我校举行。副校长韩震、团市委大学与中专工作部副部长刘蓉、校团委书记魏国、北京市学生联合会驻会主席马骁及首都各高校代表出席论坛。
2006年6月
新加坡新跃大学副校长谢章展、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Neelam Aggarwal等率领34名学员来校开展为期一周的“母校学习之旅”。
2006年6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戴永久被授予全国气象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6年6月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冯刚应邀为我校做班主任、辅导员培训专题辅导报告。
2006年6月
北京市副市长赵凤桐、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一行来校调研。校领导刘川生、郑师渠、呼中陶、史培军、葛剑平、韩震、樊秀萍、唐伟出席调研座谈会。
2006年6月
我校荣誉教授、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学科点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部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全球变化科学项目(我校主持)首席科学家Robert E.Dickinson博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七批外籍院士。
2006年6月
我校2005—2006学年凹凸奖学金颁奖仪式举行。凹凸科技公司总裁Sterling Wu、项目总监王绍兰先生、中国人力资源部经理李颖女士、我校副校长樊秀萍出席仪式。
2006年6月
校学术委员会召开文科组委员会议,就我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度推荐人选进行了遴选。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郑师渠主持会议。
2006年6月
撤销《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处级建制。
2006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研究讨论干部任免事项及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有关工作。
2006年6月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直属支部委员会更名为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直属支部委员会。
2006年6月
于式力任资产管理处副处长;李晓西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林允清、王焱华、王志松、胡俊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葛岳静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副院长。
2006年6月
学校召开2006年度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启动暨经验交流会,副校长韩震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6年6月
美国马里兰大学校长莫特教授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和校长钟秉林分别会见来宾。莫特校长为我校师生作题为《迎接全球化的挑战》的演讲。
2006年6月
资源学院史培军教授、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邬翊光教授、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刘锐教授被国土资源部聘任为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工作组顾问。
2006年6月
我校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合作开展的“教育管理专业学位项目”协议签字仪式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郑树山与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仪式并讲话。我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文长代表双方在合作协议上签字。
2006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听取新校区建设工作专题汇报。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唐伟,新校区建设办公室负责同志汇报了新校区建设报批程序的进展情况以及目前遇到的突出问题。
2006年6月
“世界资源科学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世界资源研究所成立大会”举行,副校长史培军到会致辞。
2006年6月
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研究科学部部长川崎良孝一行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06年6月
武警天安门警卫支队与我校党委学工部签订共建协议,副校长樊秀萍、天安门警卫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孙宪旭少校出席签约仪式。
2006年6月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宇辉、宣教处处长狄涛一行来我校调研学生工作。副校长樊秀萍出席调研座谈会。
2006年6月
庆祝北京师范大学校报出刊1000期座谈会召开,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师渠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6年6月
成立安博教育发展研究院和继续教育研究中心,挂靠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2006年6月
学校干部人事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川生;副组长:钟秉林;成员:呼中陶、史培军、葛剑平、韩震、许燕、张奇伟。
2006年6月
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大会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葛剑平、樊秀萍、唐伟出席会议。
2006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和党委常委扩大会。会议通报了“共产党员献爱心”活动,讨论通过了“七一”表彰名单,研究了干部任免等工作。
2006年6月
成立文学院分党委,李国英任分党委书记,黄开发、方红珊任分党委副书记。
2006年6月
王显芳任离休干部党总支副书记。
2006年6月
价值理论方法学术研讨会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我校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贵仁,我校副校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韩震,副校长樊秀萍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6年6月
2006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钟秉林教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副校长董奇教授,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教授,副校长韩震教授出席典礼并为420余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颁发了学位证书。
2006年6月
2006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举行。校领导钟秉林、郑师渠、董奇、史培军、陈光巨、葛剑平、韩震、樊秀萍、唐伟出席典礼。
2006年6月
美国马里兰州州务卿玛丽·凯恩率教育代表团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06年6月
“网络教育认证制度研究与实践”系列项目验收会在我校召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远程与继续教育处处长刘英出席并讲话。验收专家组通过听取各课题负责人汇报、审查资料、现场咨询答辩、讨论审议,决定“网络教育认证制度研究与实践”项目通过验收。
2006年6月
“首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工作状况专题调研会”在我校召开。副校长樊秀萍、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周长奎、全国学联办公室副主任霍光锋、团市委大学与中专部部长刘震等出席会议。
2006年6月
由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联合向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提供的研究生助学金——生命科学与技术“崇德——科兴助学金”签字仪式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北京市科委纪检书记吴玉敏出席签字仪式。副校长葛剑平、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雷霆和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卫东代表三方在捐助协议书上签字。
2006年6月
庆祝建党85周年暨表彰大会召开。校领导刘川生,董奇、史培军、陈光巨、韩震、樊秀萍、唐伟出席大会。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教代会执委,各单位党政正职领导,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支部党员代表,离退休党员代表,民主党派代表及各单位入党积极分子代表等近400人参加会议。
2006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研究了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有关工作,并对期末工作进行了布置。
2006年6月
曾学文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曹保义任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李永康、阮国杰、胡金凤任副校长;张荣强任历史学院副院长;孙秀民任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崔保山任环境学院副院长。
2006年6月
韩国首尔教育大学金镐城校长一行来访,副校长陈光巨会见来宾。
2006年6月
“纪念建党85周年学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暨升旗仪式”在京师广场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樊秀萍和党委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升旗仪式。全校30个院系所的近2000名学生党员参加宣誓。
2006年6月
启功先生铜像揭幕仪式举行。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陈抗甫,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梁金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北师大广东校友会名誉会长吕伯涛,中央文史馆业务司司长刘松林,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北师大校友会会长陈文博,北师大校友会副会长王树人、王振稼、黄会林等出席揭幕式。我校校长钟秉林到会致辞并和吕伯涛学长一起为铜像揭幕。副校长樊秀萍主持揭幕式。
2006年6月
纪念启功先生逝世一周年座谈会举行。中央文史研究馆业务司司长刘松林、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中华书局副总编顾青等应邀参加了座谈会。副校长韩震出席会议并致辞。
2006年6月
参加“汉语桥——美国中小学校长访华之旅”的美国42个州的400多名中小学校长及教育官员来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校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教授为来宾们作关于中国语言文化的专题报告。党委书记刘川生、中国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许琳主任、美国大学理事会代表出席交流活动。副校长董奇主持报告会。
2006年7月
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研究和审议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续聘事宜。会议由校教师聘任委员会主任、校长钟秉林主持,副校长史培军、人事处负责人就今年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及续聘工作作了简要说明。
2006年7月
学校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韩震;副组长:呼中陶。
2006年7月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办公室副主任葛巨众、宣教处副处长郎迪和团市委大学中专部副部长刘蓉等一行来我校督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副校长樊秀萍、学校相关部处的主要负责同志以及部分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代表参加调研座谈会。
2006年7月
我校对外合作办学附属学校校长、校长助理培训班开班仪式举行。副校长樊秀萍到会讲话。
2006年7月
法律图书捐赠暨图书馆法学分馆成立仪式举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图书捐赠单位的负责人出席仪式并致辞。副校长樊秀萍代表学校向捐赠图书的各出版单位代表颁发证书,并为法学分馆揭牌。
2006年7月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与北京师范大学关于为军队培养干部合作协议书》有关约定,自2006年起,我校为总后勤部定向招收、培养国防生。
2006年7月
学校举行“汉语国际推广北京基地揭牌、中国汉语网开通、CCTV—4万里海疆快乐行启程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务委员、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组长陈至立,首都各高校代表、驻华使领馆代表、国内外专家、留学生代表、新闻媒体代表260余人出席活动。
2006年7月
我校数字迎新系统在2006级教育硕士新生报到中正式启用,校园卡系统在全校所有食堂开通。
2006年7月
我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所辖总医院为基础联合共建的北京师范大学医学研究院成立及揭牌仪式举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第二炮兵副司令员张翔、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李建华、后勤部部长朱法臣、政委郭庆生、副部长马品杰、第二炮兵总医院院长姜合作,我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葛剑平出席揭牌仪式。
2006年7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通报了招生、研究生就业、新校区建设、基建以及校园“一卡通”建设工作的有关情况,研究讨论了工程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学科设置等项工作,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实施办法》。
2006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会议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并传达了有关会议、文件精神。
2006年7月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副校长Ljubisa Topisirovic教授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06年7月
首届北京师范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举行,副校长樊秀萍出席大会。
2006年7月
魏国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臧北燕任副处级纪监员。
2006年7月
学校召开机关部处和院系所等单位党政干部会议。校领导刘川生、呼中陶、董奇、樊秀萍出席会议。
2006年7月
我校获评北京市2005年度信访排查调处工作目标管理优秀单位。
2006年7月
后勤服务集团首届职工代表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副校长陈光巨出席会议。
2006年7月
学校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培军;成员:石中英、李季、张志斌、祝文燕。
2006年7月
第二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副校长樊秀萍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2006年7月
张朱博任校团委书记;宋英辉任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2006年8月
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举行研究院成立一周年庆典,校长钟秉林到会致辞。
2006年8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率团赴美国访问,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校长大卫·伯伦签署校际学术交流协议。代表团还顺访了旧金山州立大学,听取了旧金山州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就半年来开展工作的汇报,并讨论了两校开展“1+2+1”本科双学位项目的有关情况。
2006年8月
学校召开学生工作研讨会。副校长樊秀萍出席会议。
2006年8月
学校成立房山综合实验基地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2006年8月
由我校和新疆石河子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生命科学与技术发展论坛在我校开幕。副校长董奇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
2006年8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就我校2006年暑期党建研讨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有关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就各自分管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新学期的工作要点、工作思路进行了汇报。
2006年8月
学校召开2006年暑期党建研讨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学校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所行政负责人参加会议。
2006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对学校新学期工作以及迎新和教师节表彰大会的有关事宜进行了部署。
2006年9月
党委统战部召开校情通报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向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侨联负责人通报校情,会议由党委副书记呼中陶主持。
2006年9月
我校卢乐山、王炳照获中国老教授协会授予的第三届“老教授科教工作优秀奖”。
2006年9月
财经处、基建处、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产业分党委、后勤分党委、图书馆、出版社、大学科技园管委会等9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廉政责任和廉洁自律承诺书》上签字,向党委作出切实担负岗位廉洁责任与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八项承诺。
2006年9月
学校召开“教书育人,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庆祝第22个教师节暨建校104周年表彰大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师渠、呼中陶、董奇、史培军、韩震、樊秀萍、唐伟出席大会。学校机关各职能部处、各院系所教师和学生代表近300人参加会议。
2006年9月
学校召开了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女儿孟菲回信精神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学校机关各职能部处、各院系所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2006年9月
第二届钱瑗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颁奖大会在敬文讲堂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韩震、樊秀萍,钱瑗教育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香港校友会会长张仁强先生及其夫人黄树西女士,钱瑗教育基金理事会理事《香港文学》总编涂乃贤先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陆文虎少将等出席颁奖大会。
2006年9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静爱教授获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奖。
2006年9月
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郑师渠、呼中陶、董奇、史培军、陈光巨、葛剑平、韩震、樊秀萍、唐伟在教师节前夕看望和慰问了我校资深教授、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
2006年9月
我校原一、二分校校友会成立暨分校校友2006年联谊大会举行,副校长樊秀萍出席大会。
2006年9月
由我校资源学院承担的北京市科委“地表起沙(尘)模拟、观测与综合防治技术”项目暨“北京师范大学风沙环境工程实验室”验收会举行。我校史培军副校长等专家组成员,以及北京市科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及我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2006年9月
学校举行2006级新生开学典礼。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等全体校领导,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各院系所负责人和新生代表400余人在现场就座,全校5300多名新生分别在53个视频会场参加了典礼。典礼由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教授主持。
2006年9月
学校举行2006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视频会。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出席会议。2250位硕士生新生和728位博士生新生参加了会议。
2006年9月
“周廷儒院士纪念铜像揭幕仪式”举行。校长钟秉林、中国地理学会前会长吴传均院士、陈述彭院士等为周廷儒铜像揭幕并致辞。
2006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我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有关工作。
2006年9月
学校举行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3.0T磁共振成像系统签约仪式。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副校长葛剑平和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医疗系统集团总裁范伯龙先生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副校长董奇主持签约仪式。
2006年9月
学校召开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唐伟主持会议。
2006年9月
学校“985工程”二期项目高性能计算平台的第一部分设备——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和光纤磁盘阵列存储系统初步安装成功。
2006年9月
汉语国际推广北京基地首届国际汉语教育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班举行开学典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我校校长钟秉林出席并讲话。
2006年9月
代表中国出战的北京师范大学女子橄榄球队在意大利举办的世界大学生橄榄球锦标赛中,夺得铜牌,创造了中国橄榄球的历史最好成绩。
2006年9月
校工会获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2006年9月
中国共产党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中组部干部三局副局级调研员许立华,海淀区委副书记彭兴业,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兄弟院校领导和大会正式代表236人出席。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代表第十届党委做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战略转型,强化办学特色,加快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工作报告。呼中陶代表纪委做了题为《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工作报告。郑师渠同志做了《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2006年9月
中共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一届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由23名成员组成的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刘川生当选校党委书记,唐伟、王炳林、郑萼当选党委副书记。
2006年9月
中共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唐伟当选校纪委书记,李季当选纪委副书记。
2006年9月
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日本地理学家联合会、韩国地理学会和我校协办的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20周年学术会议在我校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近60名代表与会。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日本茨城大学Yuji MURAYAMA教授、韩国国立公州大学地理系郑环泳教授分别代表三国地理学会致词。副校长史培军以大会主席身份、副校长韩震代表会议承办方出席并分别致词。
2006年9月
北京市副市长赵凤桐来我校调研。校领导钟秉林、董奇、陈光巨、唐伟参加了座谈。
2006年9月
我校举行2006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书颁发仪式。韩震副校长宣读了新聘正副高级职务人员名单。钟秉林校长、史培军副校长为新聘任的正高级职务人员颁发了聘书。新聘任的正副高级职务人员、2004年聘任的正副高级职务人员及院系所主要负责同志等360余人参加了仪式。
2006年9月
芝加哥大学格兰姆学院院长Daniel Shannon博士一行来访,副校长史培军会见来宾。
2006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代会后第一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宣布了新一届党委工作分工。会议对有关工作进行了布置,并通报了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2006年9月
学校召开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会议,通报新一届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党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结果,部署宣传、落实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及其他重要工作。校领导刘川生、樊秀萍、唐伟等出席会议。
2006年9月
图书馆大楼奠基典礼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陈光巨、樊秀萍出席典礼。
2006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唐伟向离退休老同志通报校情。
2006年9月
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唐伟看望我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参加革命的离休老同志聂菊荪、张刚。
2006年9月
北京共青团大学中专工作系统工作会在我校召开,团市委副书记王粤、我校副校长樊秀萍出席会议并讲话,各高校团委书记、学生会主席近160人参加了会议。
2006年9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来校作《科学融合与知识集成》的演讲。
2006年10月
我校授予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名誉教授称号,副校长葛剑平率团出席在创价大学举行的授予仪式。
2006年10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通报了“减灾进校园”活动筹备情况、教学科研工作、校园一卡通及OA系统使用情况等,并进行了相关部署。
2006年10月
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挂靠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2006年10月
由民政部、教育部共建的“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常务副部长李立国,国务院应急办主任陆俊华,国务院参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中科院资深院士陈述彭,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协调员,“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理事等近50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了揭牌仪式。我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樊秀萍出席了揭牌仪式。
2006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通报了北京市委组织部文件,讨论了召开第五届教代会暨第十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的有关工作,并研究决定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6年10月
申敬红任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
2006年10月
成立生命科学学院分党委,宋杰、白勇、韩洁、张兰、刘建武组成生命科学学院分党委委员会。宋杰任分党委书记,白勇任副书记。
2006年10月
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基础研究司司长张先恩一行,在校领导刘川生、史培军、陈光巨的陪同下,视察了我校房山综合实验基地。
2006年10月
“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我校副校长董奇等出席揭牌仪式。
2006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率团访问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加拿大舍布鲁克大学等高校。签署了两项校际合作协议,拟与加拿大高校共建孔子学院,并与美国亚洲协会教育部、明尼苏达州教育委员会、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系统主要负责人就国际汉语教学、教育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会谈。
2006年10月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在我校举行。教育部部长周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张国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郝克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小蔓、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袁振国,我校副校长韩震出席颁奖大会。会议由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陈小娅主持。
2006年10月
学校召开教代会四届十六次执委暨工会十二届九次委员(扩大)会议。教代会执委、教代会各专门工作委员会委员、校工会委员会委员、女教职工委员会委员、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和部门工会主席共90余人参加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6年10月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Robert Corrigan校长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06年10月
美国蛙跳教育公司首席执行官Jeffery Katz先生一行来访,副校长陈光巨会见来宾。
2006年10月
我校召开“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编制工作启动会议。副校长葛剑平出席会议。
2006年10月
我校“幸福妈妈心情吧”在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金奖。校团委荣获“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高校优秀组织奖”。
2006年10月
学校成立政策研究室,挂靠学校办公室。
2006年10月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我校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北京鲁迅博物馆在主楼大厅共同举办了“鲁迅读书生活展”。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宋贵伦,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郑师渠,文学院现当代研究所所长邹红等参加开幕仪式。校领导刘川生、王炳林、韩震观看了展览。
2006年10月
由我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创办的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幕,同时成立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曼彻斯特大学艾伦·吉尔伯特校长主持揭幕仪式。校长钟秉林率团出席揭幕仪式并发表讲话。
2006年10月
我校共有15名博士后获得第39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其中,6人获一等资助金,9人获二等资助金。
2006年10月
校团委推荐的作品在北京团市委举办的“青年·首都·发展——寻访身边的青年榜样”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获奖数量名列北京市高校第一名。
2006年10月
我校9个团支部被评为首都高校“先锋杯”优秀团支部。
2006年10月
《何兹全文集》首发式暨何兹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我校资深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到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袁振国,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周惠琳等出席会议。
2006年10月
学校举行诺贝尔奖获得者David Hubel荣誉教授聘任仪式,副校长董奇、韩震出席聘任仪式。David Hubel做了题为《研究大脑,探索心智奥秘》的演讲。
2006年10月
由我校与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地球系统信息伙伴联盟联合主办的“推进中国环境信息数据利用方法”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担任研讨会名誉主席,我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系主任JohnTownshend教授共同担任研讨会主席。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减灾中心、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数据专业委员会、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相关单位的约30名专家出席研讨会。
2006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暨学校党委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活动。会议专题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
2006年10月
由我校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cGovern脑科学研究所和脑与认知科学系联合主办的第一届认知神经科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我校开幕。校长钟秉林校长到会并致开幕词。副校长董奇教授和美国科学院院士、艺术与科学院院士Robert Desimone教授共同主持大会。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David Hubel,美国科学院院士George Sperling和Charles D.Gilbert,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Tom Albright,英国科学院院士William Marslen-Wilson和Lorraine K.Tyler,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朝义和唐孝威等近40名中外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出席开幕式。
2006年10月
北国剧社剧作《枣树》获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剧目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服装设计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组织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舞台设计奖、优秀女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
2006年10月
学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聘任仪式及专题报告会”。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韩震出席会议。
2006年10月
我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学)建设计划论证会举行。
2006年10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我校会见来访的香港新界校长会访京团一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会见活动。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周俊明,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丁雨秋、副主任宋博和我校副校长韩震出席会见活动。
2006年10月
第五届全国部分高校侨务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许又声,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尤兰田,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建等领导出席开幕式。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在开幕式上致辞,副书记唐伟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23个省市93所高校的统战部部长、侨联主席和部分省市侨联的代表共16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2006年10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实验室建设、审计处机构设置等有关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调整名单,通报了出版社改制、海淀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研究生培养工作大会筹备等工作的有关情况。
2006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会议通报了教育部有关安全稳定工作的文件,并就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6年1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院系所主要负责人会议。
2006年11月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史培军和李小文院士的陪同下视察了我校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6年11月
学校成立“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编制工作小组、审议小组。
2006年11月
学校举行“我的长征”红色经典论坛。校党委副书记郑萼出席。
2006年11月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校长Peter Coaldrake、国际部主任Helen Cook一行来校访问,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06年11月
学校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大会。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佘志远、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贵伦、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张文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陈之昌主任到会指导。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出席大会并讲话。会议由副校长韩震、葛剑平主持。我校文科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教师及职能部处负责人等300多人参会。
2006年11月
我校与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培养博士后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史培军,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人事教育司司长沈晓农,北京市气象局局长谢璞等出席签约仪式。双方签署了联合培养“城市气象与城市灾害”博士后合作协议。
2006年11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刘生杰少将一行来我校看望2006级国防生,并传达了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上将、政治委员孙大发中将给我校国防生的回信精神。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党委副书记郑萼出席了与国防生的见面仪式并讲话。
2006年11月
学校举行2005—2006学年留学生奖学金颁奖典礼。校党委副书记郑萼出席典礼,朝鲜驻华大使馆参赞、秘书,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参赞,韩国、日本、越南等国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应邀出席颁奖典礼。
2006年11月
我校师生田辉、保继光、陈嘉婕当选海淀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6年11月
学校召开教育口主要负责人及部分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出席会议。
2006年11月
国务院学位办专家组一行5人,对我校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进行了合格评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管理学院院长蒋正华,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葛剑平等听取了汇报和专家组的意见反馈。
2006年11月
国家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秦勇作了题为《国家科技计划》的讲座。副校长葛剑平主持讲座。
2006年11月
我校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准课题突破100项,经费突破3000万元。
2006年1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教育部会议精神,研究了大科园、教职工住房政策等工作,讨论通过了监察委员会成员名单,研究决定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6年11月
恢复审计处,撤销审计室建制,陈燕峰任审计处处长;成立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部,挂靠学校办公室,张强任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部主任;刘昌明任水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许新宜任水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增泉任政策研究室主任。
2006年11月
成立法学院与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分党委,张远煌任分党委书记,魏天经任副书记。
2006年11月
学校举行第五届教代会新代表培训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校工会主席王彬,第四届教代会执委会副主任王昆扬教授,全国人大常委、第四届教代会执委庞丽娟教授出席了会议。90余名新代表参加会议。
2006年11月
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实教授主持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公平”获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资助,批准经费为50万元。
2006年11月
我校化学学院成莹、数学学院杨大春入选2006年度“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6年11月
美国丹佛大学校董事会主席Daniel Ritchie,校长Robert Coombe等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06年11月
学校召开纪委会议,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唐伟主持会议并讲话。
2006年11月
来自亚太地区的7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界领导近40人访问我校及第二附属中学。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题为《中国大学的未来》的发言,副校长董奇出席活动。
2006年11月
我校校友作家返校日活动举行。副校长韩震代表学校对莫言、苏童、牛汉、刘恒、毕淑敏、陶然、伊沙、任洪渊8位校友作家回母校表示欢迎。
2006年11月
我校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赵秉志教授主编的《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1—6册)、吴宗宪教授编著的《当代西方监狱学》分别荣获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二等奖,黄风教授编著的《罗马法导论》获优秀作品奖。
2006年11月
美国教育部部长玛格丽特·斯佩林斯部长率美国教育部代表团一行30余人访问我校,并作题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的演讲。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韩震等出席了演讲会。
2006年1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就落实教育部有关规范校办产业、案件查处通报等会议精神,以及教育部有关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文件精神等重要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通报了北师大三附中筹建情况、重大资金使用情况、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等事宜。
2006年11月
美国教育部部长高级顾问Hudson La Force先生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董奇会见了来宾。
2006年11月
学校举行青年团校2006学年团学干部培训班开班典礼。校党委副书记郑萼,团市委大学中专部部长刘震,校团委书记张朱博,市学联执行主席余春江出席开班典礼。
2006年11月
第十届社团文化节开幕式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郑萼出席开幕式。
2006年11月
学校召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校园建设”理论研讨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6年11月
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对口支援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举行。西北师大党委书记刘基、校长王利民,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葛剑平、樊秀萍等领导出席签字仪式。
2006年11月
校友张燕文获美国科学家暨工程师新秀总统奖。
2006年11月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教授来校作题为《故宫与故宫学》的专题讲座。校党委副书记郑萼主持讲座。
2006年11月
学校召开第五次校友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学校原党委书记、珠海分校董事会主席、校友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陈文博,校领导刘川生、唐伟、郑萼、董奇、葛剑平、樊秀萍等出席会议。来自国内外的校友理事代表和企业家校友代表,校内各单位校友工作负责人以及学生代表200余人参加了大会。
2006年11月
首届京师企业家校友发展论坛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唐伟、郑萼、董奇、葛剑平、樊秀萍等出席。
2006年11月
振豫教育基金成立大会暨首届振豫助学金颁发仪式举行。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振豫教育基金发起人及首批捐资人徐勇博士及家人,河南省教育厅助理巡视员刘湘平及相关单位单位负责人,首届振豫助学金获得者、我校河南籍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共200余人出席大会。
2006年11月
学校召开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和申报工作部署会。校领导钟秉林、史培军、葛剑平、韩震出席会议。
2006年11月
学校召开校办产业清产核资工作动员和培训会。副校长樊秀萍主持会议并讲话。
2006年1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会议专题听取了珠海分校的工作汇报,并就珠海分校的发展建设进行了研究。
2006年1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教育部有关会议精神,通报了教代会筹备工作情况,研究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6年11月
杜育红任财经处处长;曹卫东任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王琼、王琪、黄燕云任图书馆副馆长;吴建民任实验小学校长;张澜任实验幼儿园园长。
2006年11月
学校举行国家“十一五”期间科技需求和科研平台建设系列讲座第三讲。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总工程师陈立工作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科技发展八大主题计划实施情况》的讲座,北京市科委发展计划处高柏杨处长作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和重点资助领域》的讲座。副校长史培军出席讲座,学校理科院系所领导和科研负责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及教师代表参加讲座。
2006年12月
学校召开教育口专家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出席会议。会议由副校长董奇主持。
2006年12月
由著名民俗学家、我校资深教授钟敬文先生生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民俗史研究”成果《中国民俗史》(六卷本)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2006年12月
美国Park大学副校长Thomas Peterman博士一行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06年12月
教育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心理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7个学院成为首批“研究生生活指导室”试点单位。
2006年12月
学校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2006年12月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院系自评专家检查验收工作布置会召开,副校长、迎评办主任韩震出席会议。
2006年12月
首届北京市大学生国际象棋赛在我校举办。国际象棋女子特级大师、北京棋院院长、我校校友谢军到场颁奖。
2006年12月
第二届经济文化节开幕式暨首都经济学家·企业高管·传媒领袖峰会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郑萼出席。
2006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就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
2006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创刊50周年庆祝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召开,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韩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会主任郑师渠,及校内的知名专家学者200余人到会庆祝。
2006年12月
教育学院马健生的《转型期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紧迫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化学学院秦卫东的《基于离子液体的双水相萃取一毛细管电泳联用技术检测中草药中黄酮类成分》、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尹恒的《财政分权与收入不平等:经验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历史学院王东平的《清代回疆经济制度与维吾尔社会变迁研究》、天文系赵娟的《天文因素与北京地区异常降水等自然灾害的关系研究》、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符素华的《北京山区坡面径流估算方法及其应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阴建峰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获2006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个人项目培养资助,资助金额总计19万元。
2006年12月
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宛金章教授当选海淀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孙津、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张秀兰、心理学院车宏生、教育学院韦小满、化学学院王明召、实验幼儿园园长张澜等6位党外教师当选海淀区第八届政协委员。
2006年12月
海淀区教委与我校合作共建北京市第123中学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签约暨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揭牌仪式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樊秀萍,海淀区委副书记彭兴业、副区长于军与三附中师生2000余人参加大会。
2006年12月
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颁奖典礼暨辅导员工作论坛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出席会议。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应邀在辅导员工作论坛上发言。我校文学院康震、数学科学学院黎雄、物理系董晓蕾、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武玉红、化学学院申秀民、历史学院李志英、管理学院王洛忠、生命科学学院白勇8位老师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康震获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殊荣。
2006年12月
谢宇教育基金2006年总结颁奖暨实施五周年纪念大会举行。副校长兼校友总会常务副会长樊秀萍出席会议并讲话。谢宇教育基金理事会成员、谢宇先生家属及师生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
2006年12月
文学院苏媛、教育学院盛绮婷、历史学院余春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唐巧、心理学院孙嘉卿、生命科学学院黄烯、数学科学学院艾博、管理学院王博雅、艺术与传媒学院郝曼宁和刘添娇10位同学获2006年度“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06年12月
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2006年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在我校召开。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副会长、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处处长高喜军、副处长陈江华以及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出席了会议。
2006年12月
全国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组对我校申报MBA培养单位进行了考察。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了专家组成员。副校长史培军就我校办学条件、学科基础、师资队伍以及开展MBA教育对学校发展的重要影响等方面作了说明。
2006年12月
我校第五届教代会暨第十三次工代会开幕,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副主席何力克、北京市教育工会主席张青山等领导出席大会并致辞。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韩景阳代表出席大会的27所兄弟院校的工会代表向大会致贺词。开幕大会由第四届教代会执委会主任郑师渠主持。两代会代表222人及大会特邀代表、列席代表出席了大会。
2006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通报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大会筹备、新校区有关工作进展、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有关情况,研究讨论了资深教授评审办法、新建校医院等有关工作。
2006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以色列校友会成立。董光宇校友被推举为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于濂校友任副会长,刘璐琪校友任秘书长。
2006年12月
学校召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大会。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教育部学位发展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立生应邀出席会议。学校各院系所负责人、职能部处负责人、教授代表及部分学生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会议。校党委书记刘川生致会议开幕辞。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做了关于“全面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大力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会主报告。校长钟秉林作总结讲话,会议由副校长韩震主持。
2006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了购置富安大厦的有关工作。
2006年12月
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3名学生在2006第六届全国高校师生书画艺术大展赛分获学生组特等奖、一等奖及二等奖。
2006年12月
由我校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李晓西教授主持的《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英文版)由英国知名出版商阿什盖特出版公司(Ashgate Publishing Ltd)出版发行,并定名为“Assessing the Extent of China's Marketization”(《中国市场化程度的评估》)。
2006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董奇会见了来访的美国亚洲协会中国语言项目执行主任周淑涵博士和芝麻工作室执行副总裁Daniel Victor先生。
2006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讨论了资深教授评审办法、富安大厦购置和干部任免工作。
2006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全委会。会议讨论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传达了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并就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有关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2006年12月
郑志刚任物理系系主任,王亚非、朱建阳、张萍任副系主任;张琦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徐月宾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2006年12月
成立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直属党支部,李占五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2006年12月
由北京奥组委,北京市残联及我校共同主办的北京残奥会志愿者培训试点开班仪式在我校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郑萼致辞。
2006年12月
韩震当选全国青联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副会长,教育学院檀传宝当选副秘书长。
2006年12月
科技处组织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专家组分别对学校17个校级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验收,5个实验室通过了评估,化学学院的计算化学实验室评估成绩为优秀;1个实验室评估未达标,被取消校级重点实验室资格。在参加验收的11个实验室中,教育管理学院的高等教育评估实验室和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的新器件实验室验收成绩为优秀;8个实验室验收成绩为合格;1个未予以通过。验收通过的实验室予以挂牌。
2006年12月
由我校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民族志·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召开。副校长陈光巨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
2006年12月
我校与太原市政府签署《北京师范大学与太原市政府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太原市市长张兵生,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樊秀萍出席签约仪式。
2006年12月
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申报中,我校获准立项14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3项。在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申报中,我校以王英杰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大学创新力评价研究》课题组和以赵秉志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课题组分别中标,获批经费100万元。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申报中,以刘川生为首席专家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和以林崇德教授为首席专家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研究”课题组分别获准立项重大课题;在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申报中,何兹全先生的“中国中古政治与社会”被批准为重大项目,获批经费20万元。在教育部一般项目课题申报中,我校获准立项30项,获批经费132万元。在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课题申报中,我校获准立项15项。
2006年12月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召开会议,就我校昌平校区控规调整方案涉及“阳早故居”建设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市规划委、市国土局、市教委、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市规划院总体所、城市设计所、规划院昌平分局、沙河高教园区办公室、罗顿公司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会议。我校副校长陈光巨、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成国志等出席了会议。
2006年12月
以“传媒与文艺”为主题的“2006北京文艺论坛”在我校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
2006年12月
学校授予台湾大学图书馆馆长林光美为图书馆顾问,副校长樊秀萍代表学校向林光美馆长颁发了聘书。
2006年12月
学校召开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校领导刘川生、唐伟、王炳林、郑萼、葛剑平出席会议。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杨振斌、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张建明到会指导工作。全校各院系所职能部处负责人,各院系所辅导员、班主任代表约400人参加会议。
2006年12月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一行到我校出版社考察调研,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樊秀萍陪同考察调研。
2006年12月
埃塞俄比亚大学校长团访问我校,埃塞俄比亚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陪同来访。副校长陈光巨会见来宾。
2006年12月
“首都生态圈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项目启动暨首都生态圈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马林与我校副校长陈光巨共同为中心揭牌。副校长葛剑平主持揭牌仪式。
2006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会议讨论决定了工资改革、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缴纳等有关工作。
2006年12月
学校颁布实施《北京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2006年12月
成立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李实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中心,辜胜阻任中心主任;成立人本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李宝元任中心主任;成立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高明华任中心主任;成立公民社会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徐家良任中心主任;成立金融工程研究中心,李红刚任中心主任;成立纪录片中心,张同道任中心主任;成立青少年网瘾防治研究中心,黄荣怀任中心主任;成立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张燕任中心主任;成立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王民任中心主任;成立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伍新春任中心主任;成立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彭宣维任中心主任;成立景观生态与可持续性科学研究中心,邬建国任中心主任;成立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姚力任中心主任;成立首都生态圈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研究中心,娄安如任中心主任。
2006年12月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铃木邦雄副校长率团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06年12月
教代会五届二次执委(扩大)会议召开。校党委副书记、教代会执委会主任王炳林,副校长陈光巨出席会议。
2006年12月
学校召开2005—2006学年度表彰大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唐伟、王炳林、郑萼、董奇、韩震、樊秀萍等出席会议。各院系所的领导、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获奖师生代表近400人参加会议。
2006年12月
日 邱季端先生捐赠暨北京师范大学邱季端体育馆命名仪式举行,校党委书记、校友总会会长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王炳林,党委副书记、校友总会副会长郑萼,副校长、校友总会常务副会长樊秀萍,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校友总会副会长黄会林出席会议。会上,我校校友总会副会长、客座教授、香港华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季端学长向母校捐赠2000万元,刘川生书记和邱季端学长在捐赠协议书上签字。钟秉林校长宣布学校新建体育馆命名为“邱季端体育馆”。
2006年12月
我校荣获北京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
2006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北京市教工委关于党的十七大代表候选人推荐提名和代表选举工作会议的精神,并就我校十七大代表候选人推荐提名工作进行了布置。
2006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管理学科建设等有关问题,审议了学校“十一五”行动计划,讨论了我校教育基金会注册工作,并进行了相关工作部署。
2006年12月
我校召开会议部署党的十七大代表候选人推荐提名工作。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党委副书记郑萼主持会议,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及有关部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2006年12月
“2006学术前沿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在我校举办。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宋贵伦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的主题为《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设主论坛和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北京市哲学会、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北京市文艺学会等北京社科联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承办的19个分论坛。副校长韩震主持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
2006年12月
学校成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007年1月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图书出版业竞争力课题组”对进入竞争力监测系统的国内555家出版单位进行了出版能力排名,我校出版社在全国出版社总排名中位居第五位,在228家社科类出版社排名中位居第一位,在108家大学出版社排名中位居第一位。
2007年1月
我校心理咨询中心获评“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2007年1月
我校获评“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并被中宣部、团中央、中央文明办、全国学联授予“200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07年1月
第三届“京师校友金声奖学金”颁奖,共50名同学获得资助。
2007年1月
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与我校共建的“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和我校副校长韩震共同为中心揭牌并向中心学术委员颁发聘书。
2007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进一步学习了中央关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指示精神,研究了如何落实中央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问题以及招生就业改革方案,研究讨论了2006年度年终考核方案等工作,讨论表决了十七大代表候选人推荐人选。会议一致通过,推荐刘川生同志为我校十七大代表候选人建议人选。
2007年1月
学校调整党校校务委员会成员名单,刘川生任党校校长,许燕任副校长,周之良任顾问,宋丽慧任执行副校长。
2007年1月
美国加州富乐敦州立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Ephraim Smith教授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和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07年1月
由团中央学校部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团委承办的“首都重点高校团委书记工作会”召开。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尔肯江·吐拉洪出席会议。
2007年1月
我校“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附属学校工作会”召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教育部国家督学高玉琛等出席会议。副校长樊秀萍作了题为《开拓创新,规范发展,服务地方,推进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良性快速发展》的工作报告,宣布了“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名单。会议就《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基本标准(讨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规范要求(讨论稿)》进行了讨论。
2007年1月
学校举办2007年中层干部培训班。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题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学校科学管理》的重要讲话。
2007年1月
加拿大谢布克大学校长Bruno-Marie Bechard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和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了两校框架合作协议。
2007年1月
学校举办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附属学校专场招聘会,共19家单位参与招聘,会上提供岗位达231个。
2007年1月
由我校承担的“973计划”项目“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实施大会召开。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为我校环境学院教授杨志峰。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学科有关负责同志到会指导工作。副校长陈光巨出席会议并致辞。
2007年1月
我校承担的200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专家座谈会召开。
2007年1月
民盟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举行换届选举,教育技术学院黄荣怀教授当选第四届委员会主委。
2007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等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通报珠海分校董事会会议的有关情况,研究学校“十一五”规划行动计划、管理学科建设、京师大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等有关工作,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
2007年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违纪学生处分问题,部署了制定《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工作要点》的有关工作。
2007年1月
经北京市教育工会批复、学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我校第十三次工会代表大会选举结果,由29位同志组成我校工会第十三届委员会,9位同志组成第十三届工会委员会常委会。
2007年1月
学校聘任著名国际经济学专家、哈佛大学库珀教授为名誉教授。库珀先生来校做学术交流并捐赠图书。
2007年1月
全国国际汉语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学生培养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副校长董奇、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马箭飞以及北京大学等12所高校的主管副校长参加了会议。
2007年1月
由北京师范大学校友总会京师企业家校友联谊会主办的首届“京师企业家校友新年论坛”举行。党委书记、校友总会会长刘川生,副校长、校友总会常务副会长樊秀萍等出席论坛。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经济学家曹和平到会并作主题演讲。
2007年1月
我校24项成果获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获奖数位居第三。教育学院王策三主编的《教学认识论(修订本)》、历史学院刘家和的论文集《史学、经学与思想》、文学院李春青的著作《诗与意识形态》、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尚晓援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国孤儿系统排查情况的报告》获得一等奖。
2007年1月
我校韩震、郑师渠教授当选为北京市社科联第五届副主席;韩震、郑师渠、杨耕、庞丽娟、周流溪、金盛华、刘勇7名教授当选为北京市社科联第五届常委;顾明远教授、张静如教授被推举为北京市社科联第五届顾问。
2007年1月
我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揭牌。
2007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了领导班子务虚会。会议研究了教育学部、新校区建设、《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工作要点》、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珠海分校等有关工作,通报了2006年干部考核的有关情况。
2007年1月
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暨法学院特聘教授聘任仪式举行。校长钟秉林向30位受聘专家学者颁发聘书。
2007年2月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看望了我国核物理事业奠基人、中科院院士、我校教授黄祖洽。
2007年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等校领导分别看望学校老领导、部分知名专家学者及困难教职工,慰问春节期间仍坚守工作岗位的教职员工及留校学生。
2007年2月
由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我校汉语国际推广部承办的全国国际汉语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学生培养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我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招收国际汉语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国家汉办确定以我校的培养方案为蓝本,向全国推广。
2007年2月
学校召开对外宣传工作会议,邀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20余家驻京新闻媒体参加会议,征求学校对外宣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007年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了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温家宝总理视察东北师范大学的讲话、陈至立国务委员在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和教育部关于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书记校长座谈会的会议精神,并布置了我校师范生免费教育方案的制定工作。
2007年2月
校党委副书记郑萼率队赴密云调研,与密云县委、县政府共同商讨进一步推进2007年共建工作。
2007年3月
经国务院批准,我校王凤雨、戴永久、杨耕、陈光巨、张秀兰、王炳林、褚宏启等享受2006年度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3月
我校赵秉志、杨大春、李武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7年3月
我校14名教师入选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7年3月
我校档案馆获2006年度“北京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7年3月
我校选拔111名研究生为2007年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正式候选人。其中,23人攻读博士学位,88人申请联合培养博士生。
2007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传达了国务院研究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座谈会以及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会议精神,研究讨论了2007年学校工作要点,通报了我校工资改革工作,并进行了工作部署。
2007年3月
我校2007志愿者年启动仪式暨奥运主题文化宣传墙揭幕。团市委副书记沈千帆,我校党委副书记郑萼出席活动。
2007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全委会。会议通报了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选举有关工作,通报了学校2007年重点工作,传达了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和教育部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文件精神。
2007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原则通过《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工作要点》,讨论了我校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选举方案,以及教代会五届二次会议议题。
2007年3月
校党委副书记唐伟向离退休老同志通报学校工作情况。
2007年3月
第三期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级研究班在我校开班。
2007年3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大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就学校2007年的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副校长韩震作题为《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评建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
2007年3月
学校召开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会议,部署2007年党委工作。
2007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对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有关涉案人员的处理决定,研究讨论了本科教学迎评促建工作以及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调整等工作,通报了学校基建项目进展情况以及资产清查工作进展情况,并进行了相关工作部署。
2007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全委会。会议讨论确定我校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初步推荐人选名单,通报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
2007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讨论迎评促建工作,讨论通过2007年机构调整和岗位设置领导小组名单以及教育学部筹备工作小组名单,讨论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就财经预算工作进行部署。
2007年3月
挪威Adger大学校长Ernst H.Jahr教授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和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了合作培养研究生、交换学生和互派访问学者的谅解备忘录。
2007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党委全委会。全会投票确定了我校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建议名单,刘川生、于丹、郝芳华和张斌贤四位同志入选。
2007年3月
针对学校提出的增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申请,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来校考察,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副校长韩震出席申报工作汇报会。
2007年3月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副校长Lee Bird一行来访。
2007年3月
学校召开2007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动员会,副校长史培军出席会议。
2007年3月
新西兰梅西大学副校长James Chapman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07年3月
校长钟秉林向民主党派和侨联负责人通报学校近期情况。
2007年3月
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主持召开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研讨会。会议对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对我校的战略目标实现、教育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研究生招生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2007年3月
学校新学生公寓工程开工建设。
2007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通报了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讨论决定了珠海分校后勤合作单位以部分学生公寓收费权做质押进行贷款事宜,研究讨论了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和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审议通过了学校学术委员会和第三届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并进行了相关工作部署。
2007年3月
美国Park大学校长Beverley Byers-Pevitts一行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双方就网络教育领域的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2007年3月
“彭楚夫国际汉语教育奖励基金”设立暨首届颁奖仪式举行。校长钟秉林、副校长樊秀萍出席颁奖仪式。
2007年3月
副校长葛剑平主持召开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工作部署会。我校承担16个学科组的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任务。
2007年3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文仲夫少将、政治部主任曹庆瑜少将来访,与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洽谈合作事宜。校领导钟秉林、郑萼、葛剑平出席合作交流座谈会。
2007年4月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周明全教授主持完成的《三维刚体破损复原研究及其在文物虚拟修复中的应用》,获2006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7年4月
由数学科学学院邓邦明教授参与主持的《Hall代数、无限维李代数和量子群》项目获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由我校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崔恒建主持的《统计模型、参数估计及其应用》项目获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7年4月
学校“985工程”二期“高性能大容量计算平台”项目投入试运行。
2007年4月
我校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民革会员董藩教授完成的《对空置面积和空置率的错误认识严重误导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当前强化住房保障工作的意义》等10篇建议文章,上报中央主要领导并受到重视。曾培炎副总理作了专门批示。
2007年4月
由文学院钟敬文教授生前主持、后由文学院萧放教授负责组织撰写的《中国民俗史》、由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白暴力教授主持的《价值价格通论》两项成果被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专家鉴定为优秀。
2007年4月
社会科学处荣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先进集体”称号,韦蔚获先进个人称号。
2007年4月
英国卡迪夫大学授予我校校长钟秉林“英国卡迪夫大学名誉国际副校长”荣誉职位。
2007年4月
我校“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进行建设。
2007年4月
我校教育技术学院与北京金远见电脑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创建的“教育技术产业化应用创新平台”启动。
2007年4月
我校第17期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班,首场讲座主题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2007年4月
学校教代会五届二次会议召开。党委书记刘川生通报了学校重点开展的工作。校长钟秉林作了关于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工作的报告。副校长韩震作了题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迎评促建工作》的报告。副校长史培军和陈光巨分别就教师考核和培养问题、住房和房屋补贴问题作了说明。本次教代会有44件提案得到答复和处理。会议由党委副书记、教代会执委会主任王炳林主持。
2007年4月
《张静如文集》出版座谈会举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北京社科联副主席张文启、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侯雄飞、东城区委书记王学勤等到会祝贺。
2007年4月
由我校和北京广播电视局主办、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第1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校党委书记刘川生致开幕词。
2007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会议,部署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选举等工作。
2007年4月
新加坡教育部高级政务次长马善高率团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7年4月
我校代表队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足选拔赛中夺冠。
2007年4月
学校召开学习方永刚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
2007年4月
我校资源学院与云南省普洱市《普洱》杂志社签订设立“普洱”学生奖励基金的全面合作协议。
2007年4月
学校召开数字资源普查协调会,启动数字资源建设工作。
2007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报了联合国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的有关工作,讨论通过了2007年校级经费支出预算方案、我校校务委员会名单、部分单位的干部任命,研究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
2007年4月
杨明川任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郭庆任北师大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黎红中任学科规划与建设处副处长。
2007年4月
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新西兰前总理Michael Kenneth Moore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7年4月
美国外语协会会长Rita Oleksak和全美中小学中文教师协会会长Lucy Lee一行来访。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双方就学校组团参加在美举行的“全美外语教学大会”达成了初步意向。
2007年4月
中关村留学人员企业精品项目推介会(北师大留学人员创业园专场)召开。北京市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服务总部主任初军威、我校副校长陈光巨等出席会议。
2007年4月
我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门户网站“京师心晴”网开通。
2007年4月
“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和谐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分论坛在我校举办。
2007年4月
我校2006年度十大新闻评选结果揭晓,“温家宝总理‘五四’青年节亲切看望我校学生”、“第十一次党代会、第五届教代会暨第十三次工代会胜利召开”等入选。
2007年4月
“首都高校志愿残奥主题活动月”在我校启动,来自首都20余所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和残疾人代表4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
2007年4月
学校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成立。
2007年4月
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杨振斌为组长的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候选单位实地考察专家组来校考察基地筹备建设情况,经过评议,同意在我校建立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2007年4月
学校举行中层干部培训会,会议邀请我国当代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物权法》专家起草组负责人江平教授解读物权法。会议由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
2007年4月
学校召开校办企业负责人会议。副校长樊秀萍总结了学校正式启动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以来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布置了2007年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任务。
2007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和教育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讨论通过《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试行)》,研究讨论停发与扣回学校高房租补贴通知及部分无房教职工过渡期扶持经费的发放和管理办法,研究讨论我校校外已购公有住房上市出售方案、青年教职工周转房管理办法等,讨论通过部分单位的干部任命。
2007年4月
我校2007年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校管理学院院长蒋正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管理学院教授李京文,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玲,我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出席开学典礼。
2007年4月
唐任伍任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2007年4月
学校召开“985工程”二期建设中期检查工作部署会。
2007年5月
我校被正式批准为法律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单位。
2007年5月
在2007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新设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门课’全程教学示范片研究制作”委托项目中,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王炳林教授参与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彩一门课”全程教学示范片的研究制作,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白暴力教授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彩一门课”全程教学示范片的研究制作。
2007年5月
在北京高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上,王洛忠获得文史类A组一等奖,康丽获得文史类A组二等奖,秦卫东获得理工组A组二等奖。
2007年5月
校长钟秉林率我校中层干部培训班赴美接受培训。
2007年5月
李晓兵教授荣获北京市“五四奖章”。
2007年5月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共同主办“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重大问题研讨会”。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开幕式上致辞。我校张曙光教授等作主题发言。
2007年5月
学校战略发展与政策研究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会议就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专家委员会主任郑师渠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教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单位的领导与专家参加研讨会。
2007年5月
我校与密云县联合召开“‘校县联手,共育英才’教育行动计划”总结推进大会。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北京市教工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密云县委书记夏强、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大会并讲话。
2007年5月
我校在吉林省长春市、河南省郑州市、山西省太原市、甘肃省兰州市、陕西省西安市举行2007年招生信息发布会。
2007年5月
美国教育文化代表团团长Cathrine Oxrieder一行来访。
2007年5月
学校召开纪委年度第二次全体会议,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2007年5月
美国Brigham Young University校长Cecil Samuelson一行来访。
2007年5月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的第二届首都高校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开幕。
2007年5月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国际知名学者Peter Skehan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
2007年5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国务院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会、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会、教育部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工作会、北京市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会等会议精神,通报了我校近期安全稳定工作。
2007年5月
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当选为北京市出席党的十七大代表。
2007年5月
意大利坎帕尼亚地区5所高校的10名校领导来校访问,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07年5月
学校召开全校干部会,通报中央和北京市有关会议精神,布置近期学校的重点工作。
2007年5月
中国科学院秦大河院士为我校师生作题为《气候变化科学的内涵及其挑战》的学术报告。
2007年5月
教育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评估专家组来校考察。副校长史培军作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评估报告”。
2007年5月
“快乐成长携手奥运”——北京市第八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我校开幕。
2007年5月
副校长樊秀萍出席全国高师后勤工作研究会理事长单位会议,并在大会上作总结报告。
2007年5月
美国马里兰大学校长莫特教授、国际处处长索尔博士、孔子学院院长刘全生博士来校访问,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07年5月
学校召开2007级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协调会。会议就我校2007级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进行了研讨,对免费师范生招生、培养、就业和管理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2007年5月
学校全面启动学科建设专项经费论证工作。
2007年5月
贝宁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YAI大使夫妇来校访问,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双方就农村教育基地建设和在非洲推广汉语语言和文化的事宜交换了意见。
2007年5月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统筹局常任秘书长黄鸿超来访。
2007年5月
校团委书记张朱博当选共青团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2007年6月
副校长葛剑平教授当选为民盟北京市委主委,教育技术学院黄荣怀教授当选为民盟北京市委委员;文学院万建中教授当选为民革北京市委委员;教育学院庞丽娟教授当选为民进北京市委副主委;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教授当选为民进北京市委常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孙津教授当选为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宛金章教授当选为致公党北京市委常委;管理学院王建民教授当选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常委。
2007年6月
在第四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获1个特等奖、4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
2007年6月
学校2007年中青年专家考察座谈活动举行。会议通报了资深教授评定、岗位设置、考核政策调整、人才工作会议筹备等近期学校重要的人事工作情况。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史培军出席专家座谈会。
2007年6月
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来访,并就中韩友好关系的发展历程、韩国经济发展现状、中韩文化交流情况等作了演讲。
2007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电视宣传片脚本》、评选师德先进个人的有关工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7年6月
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风险防范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开幕。研讨会从全球环境变化的角度综合评估中国的减灾战略、应急和风险防范对策,拟定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风险防范(IHDP-IRG)核心科学计划。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全球环境变化人类行为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刘燕华,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以及来自美国、日本、德国及中国科学院、民政部门、保险业等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副校长史培军出席会议。
2007年6月
哈萨克斯坦国立技术大学校长苏列夫和俄罗斯友谊大学远程教育学院院长克拉斯诺娃、俄罗斯信息技术和电子通讯研究所副所长斯酷拉托夫、奥伦堡国立管理学院院长斯维里多夫一行来校访问。
2007年6月
张聪任北京师范大学一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副院长,李家永任联合国际学院教务长;梁威任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蒋重跃任文科学报主编;应中正任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执行副主任;宋丽慧任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2007年6月
美国内华达州癌症研究所肿瘤蛋白质组学中心主任张慧受聘为我校京师学者讲座教授。
2007年6月
校长钟秉林会见来访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校长Luc Vinet。双方就签署校际合作协议进行磋商。
2007年6月
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Robert Lindley来访。
2007年6月
学校召开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暨纪律检查委员会会议,党委书记刘川生传达了《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等有关文件精神,在全校范围内部署开展廉洁自律教育和自查自纠工作。
2007年6月
孙儒泳院士从教55周年纪念会举行。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葛剑平出席纪念会。
2007年6月
学校召开国家重点学科增补工作部署会,副校长史培军、葛剑平出席会议。
2007年6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决定调整住房公积金缴纳比例和基数、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关工作等事宜,通报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情况、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和联合国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筹建工作情况、学生毕业离校工作情况以及学风建设工作。
2007年6月
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校长Singaravelou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了宏观合作协议。
2007年6月
英国议会教育技能委员会主席Barry Sheerman一行来访。
2007年6月
学校人防工程平战转换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2007年6月
香港著名爱国人士、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来访。
2007年6月
比利时根特大学副校长Luc Moens和东南亚语言和文化学院院长Ann Florence Rene等一行来访。
2007年6月
我校文学院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今日世界文学》期刊联合举办《今日世界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专刊”出版座谈会。莫言、余华、格非、食指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批评家参加会议。
2007年6月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6周年,校党委组织召开“推进党建工作创新,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讨会。
2007年6月
学校评建专项工作研讨会召开,组织研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迎评促建”工作中的评建专项项目进展情况、丛书建设、办学指导思想和特色研究、支撑材料建设等专项工作。
2007年6月
学校举行2007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和2007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2007年6月
我校“坚净奖学金”启动仪式举行,首期捐助人民币30万元。
2007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组织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讨论通过了关于沃建中的党纪处分决定,通报了我校葛剑平等当选民主党派北京市委领导职务的有关情况,讨论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住房补贴调整实施方案》,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7年6月
我校2007年本科招生录取工作正式启动,2007年在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上海、广东、海南14个省份招收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全部为提前批次录取。
2007年6月
李海鹏、李恺教授受聘为我校图书馆顾问。
2007年6月
王一川任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永瑞、耿骞任管理学院副院长;曾晓东任教育学院副院长;刘沪任附属中学校长,王莉萍、李敏、梁原草任副校长。撤销张澜实验幼儿园园长职务。
2007年6月
成立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党总支,王耘任党总支书记。
2007年6月
由我校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大型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开幕。来自全国51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相关单位的百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我校党委书记唐伟、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文海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
2007年7月
学校举行“为党旗增辉,为奥运添彩”升国旗仪式。
2007年7月
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教高〔2007〕9号)要求,我校从2007年起停止招收成人脱产班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脱产班学生。
2007年7月
由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京师学者”特聘教授李实等主撰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颁发的人类发展奖。
2007年7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Heckman教授应邀来访,为我校师生作了“Schools,Skills and Synapses”的主题演讲。
2007年7月
郑光美、王宁、毛振明、何克抗、李奇、于丹获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7年7月
我校博士生太原挂职总结座谈会在太原举行。首批20名博士生圆满完成挂职任务。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座谈会。
2007年7月
我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研究和审议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聘任工作的相关事宜。2007年,我校共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9人,其中聘任正高级职务42人,聘任副高级职务67人。
2007年7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通过沃建中违纪处理决定,讨论通过后主楼基建相关事宜,研究决定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成立事宜,通报毕业生就业情况。
2007年7月
我校申请成立的SQA英国高等教育文凭(HND)项目中心通过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的资质审查。
2007年7月
瑞典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美国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Jan-Ake Gustafsson教授应邀来校作学术报告。
2007年7月
成立辞书研究与编纂中心,许嘉璐为中心主任,朱瑞平为执行主任。
2007年7月
2007级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
2007年7月
由我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所辖总医院联合共建的北京师范大学医学研究院揭牌成立。第二炮兵副司令张翔、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李建华等嘉宾,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葛剑平等出席大会。
2007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全国高校统战工作会议、教育部高校岗位设置工作会等有关会议精神,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7年7月
许燕任心理学院院长;杨耕任出版集团总经理兼出版社社长;陈国才任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
2007年7月
组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京师印务公司隶属出版集团。
2007年7月
世界工场基金会(World Wide Workshop Foundation)运营官Amber Oliver女士来访。
2007年7月
学校召开机关部处长座谈会。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出席座谈会。
2007年7月
学校2007年教代会工会工作暑期研讨会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推动教代会工会工作创新,构建和谐校园”。党委书记刘川生,党委副书记、教代会执委会主任、工会主席王炳林出席会议。
2007年7月
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领导班子务虚会。会议研究讨论学科建设、“十一五”规划行动计划任务分解、岗位设置、珠海分校、校园规划等工作,通报教育学部、筹资、产业、本科迎评等工作的进展情况,讨论通过暑期党建研讨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方案。
2007年7月
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联合组织,我校教育学院承办的首期宗教院校教师进修班开班。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朱维群、二局局长周宁,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吴建伟、国家宗教局副局长王作安、我校党委副书记唐伟等等出席开班仪式。
2007年7月
我校女子足球队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夺冠。
2007年7月
全国高师院校第二十届办公室主任联席会在我校举办。
2007年7月
由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我校承办的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成功举办。
2007年7月
温家宝总理在我校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关情况的报告上做了长篇重要批示,对我校有关工作给予肯定,并就推进这项改革做出重要指示。
2007年7月
我校19名博士后获得第41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2007年7月
学校产业工作研讨会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推进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促进学校产业良性发展》。
2007年7月
“北京市生态资源遥感测量运行系统”项目启动,该项目由我校资源学院教授潘耀忠主持,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建设,是我校承担的第一个北京市政府部门业务运行系统项目。
2007年7月
受中组部、教育部委托,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赴内蒙古挂职两年,任乌兰察布市委常委、副市长,副校长陈光巨到内蒙古送行。
2007年8月
心理学院本科生孙嘉卿同学获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2007年8月
由北国剧社自编自导自演的五幕话剧《枣树》荣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
2007年8月
我校与联合国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和昌平区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国际论坛成功举办。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大学校长汉斯·金克尔教授,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主席莱克斯·查莫斯教授,我校副校长韩震教授等出席论坛。
2007年8月
我校公共管理、体育学两个学科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7年8月
我校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5个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俗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国古代史、理论物理、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理论、环境科学、教育经济与管理11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8月
学校召开2006—2007学年院(系所)学生工作考评会议暨暑期工作研讨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为题做重要讲话。
2007年8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报校领导分工调整情况,通报了暑期党建研讨会方案、105周年校庆方案和新校区工作进展情况,讨论通过师德先进个人名单,研究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关于领导干部管理的若干规定(讨论稿)》、《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本科教学迎评特色项目报告等相关文件,讨论关于免费师范生入学教育及管理方案等有关工作,讨论通过干部任免事项。
2007年8月
学校统战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邀请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副主任张献生作了《学习贯彻全国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的报告。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唐伟出席会议。
2007年8月
郑光美院士荣获“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7年8月
涂清云任教务处处长兼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迎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免去王一川教务处处长兼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迎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职务。
2007年8月
学校2007年暑期党建研讨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召开。会议邀请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同志作了题为《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精神》的报告。会上,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了“解放思想,创新管理,努力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的报告,校长钟秉林介绍了学期重要工作。
2007年9月
我校主办“国际重离子中核反应动力学和中子星”讨论会,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捷克,以及我国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与会。
2007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传达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通报庆祝教师节座谈会、庆祝建校105周年暨教师节表彰大会筹备情况、学校财经工作改革情况和学校持有的中国高科股票出售及回收资金处置的有关情况,研究讨论了调整校内高房租标准方案和我校家委会独立转制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相关事宜。
2007年9月
校长钟秉林向离退休老同志通报学期主要工作。
2007年9月
第一届全国青年教师师德汇报演讲大会在我校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委员朱丽兰,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张秋俭,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主席王晓龙,北京市教育工会主席张青山等出席会议。
2007年9月
北师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清产核资工作会议召开,副校长樊秀萍出席会议。
2007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报了9月9日温家宝总理来校看望新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及参加座谈会的有关工作。
2007年9月
附属实验中学90周年校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庆典。
2007年9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北师大出版集团向我校首批免费师范生赠书。
2007年9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专程来我校,亲切看望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与300余名师生座谈。温家宝总理就教育改革和师范生培养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教育部部长周济、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等陪同来访。
2007年9月
学校举行庆祝第23个教师节暨建校105周年表彰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龙新民出席会议。大会表彰了一批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荣誉校友。大会由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
2007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会议认真学习了温家宝总理在我校的重要讲话,并对学习贯彻温总理讲话精神和进一步落实好免费师范生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7年9月
学校举行2007级新生开学典礼。2007年我校共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188人(含免费师范生471人)、硕士研究生2229人、博士研究生752人。
2007年9月
资源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7年9月
康震教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二附中曾路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07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通报工2楼补贴方案,研究讨论学校与诺基亚公司合作的有关事宜。
2007年9月
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文理学院Bell院长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07年9月
海峡两岸高校内部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7年9月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和我校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和谐社会与中国现代刑法建设——纪念新刑法典颁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2007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重点实验室运行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师范大学大型仪器设备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和《北京师范大学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细则》,研究决定了我校加挂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牌子的有关事宜,通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中心进展情况。
2007年9月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26家新闻媒体组成“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就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免费师范生招生培养等来我校采访。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韩震出席座谈会。
2007年9月
我校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选举刘川生同志为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董事长、朱小健教授为副董事长。聘请许嘉璐先生为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名誉董事长、北京汉语国际推广中心主任。
2007年9月
以“师范生免费教育与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教育家论坛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司司长李萌等出席论坛。
2007年9月
首届北京市水科学研究生论坛在我校举办。
2007年9月
“第二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常务副校长董奇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2007年9月
“国际IHDP综合风险防范核心科学计划第一次国际科学委员会会议”在我校召开。科技部副部长、全球环境变化人类行为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主席刘燕华教授出席会议。我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和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Carlo Jaeger教授担任该科学计划合作主席。
2007年9月
学校举行中层干部培训会,会议邀请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作题为《关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几个热点问题》的报告。
2007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成立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小组,通报并研究安全稳定工作有关情况,研究讨论我校与北京城乡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有关事宜,讨论通过干部任免事项,通报我校所持中国高科股票售出情况。
2007年9月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建设计划”通过科技部基础研究司专家组的论证。副校长、实验室主任史培军向专家组做了实验室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报告。
2007年9月
吴方敏任汉语文化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周仁来、刘儒德、姚梅林任心理学院副院长;陈锁明任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珊任幼儿园园长。
2007年9月
“激光分子束外延及超高真空变温四探针SPM系统”通过专家组验收。
2007年9月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我校被确定为教育部首批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高校。
2007年10月
学校在京师广场举行国庆升旗仪式,免费师范生和国防生共1500名新生代表参加了升旗仪式。
2007年10月
我校共获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项,项目总经费3701万元。
2007年10月
我校两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07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薛贵博士的《字词识别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及经验的作用机制——来自人工语言训练的研究的证据》,导师为董奇教授;化学学院陈雪波博士的《肽键光解离的理论研究》,导师为方维海教授。
2007年10月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我校增设科学与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两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学科领域,我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学科领域增至17个。
2007年10月
在2007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评审中,我校“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管理创新引智基地”获国家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立项。
2007年10月
我校与加拿大魁北克舍布鲁克大学、道森学院共同建立的孔子学院——魁北克孔子学院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成立。学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率团出席揭牌仪式。
2007年10月
“北京师范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共建兴隆天文学实践基地签约仪式和共建望远镜揭牌仪式”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举行。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赵刚、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我校党委副书记唐伟出席仪式。
2007年10月
由国际科学与技术发展协会(IASTED)组织、我校教育技术学院承办的“第十届计算机及其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大会(CATE2007)”召开。
2007年10月
由我校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德国马普学会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当代刑法国际论坛”在京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论坛并致辞。
2007年10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传达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讨论通过《北京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会名单,研究讨论关于珠海研究院的有关工作,通报与诺基亚公司合作及学校运动会筹备工作的有关情况。
2007年10月
由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纪念汉字所成立十五周年暨海峡两岸汉字问题学术研讨会”召开。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教授作题为《尊重、沟通、合作》的学术报告。
2007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北京市维护高校稳定会议精神,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研究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的若干规定(讨论稿)》,讨论并原则同意成立教育学部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学部筹备工作专门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等机构,通报了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挂牌、团代会筹备等工作进展情况,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7年10月
林春梅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唐梓洲任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兼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陶沙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副所长;于丹、肖永亮任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2007年10月
我校承担的“深圳市环境资源测算及分析研究”项目通过专家组和项目委托单位深圳市环保局的验收。
2007年10月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校发展心理研究所主办的首届“崇德学术论坛”成功举行。我校校长钟秉林出席论坛并致辞。
2007年10月
佛罗里达大学教务长Janie Fouke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双方就互派学生和接收我校博士生赴该校进修等事宜进行探讨并达成了合作意向。
2007年10月
学校高性能科学计算中心和质谱中心揭牌成立。
2007年10月
何大澄任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院长。
2007年10月
英国南岸大学副校长Mike Wilkinson访问我校。
2007年10月
“十七大代表进校园”活动开幕式暨首场报告会举行。“十七大”代表、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政委贾新华大校应邀为我校国防定向生和入党积极分子作首场报告。
2007年10月
法国国家电信学院院长Margaria一行访问我校,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双方签订了校级合作谅解备忘录,两校的管理学院签订了合作的细则协议。
2007年10月
“十七大”代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果树小学马宪华老师应邀来校为免费师范生作题为《一切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报告。
2007年10月
博茨瓦纳大学副校长永曼一行来访,副校长董奇会见了来宾。
2007年10月
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副校长Rodney Custer一行来访。
2007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委员、纪委委员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会后,刘川生书记主持召开了党委常委会,研究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工作。
2007年10月
学校成立教育学部筹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学科规划与建设处。
2007年10月
爱莎尼亚塔林大学副校长玛迪斯·莱比克一行来校访问,副校长韩震会见了来宾。双方就学生交换、教师互访以及中国语言项目等达成了合作意向。
2007年10月
学校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党委书记刘川生传达了“十七大”精神,并对我校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进行了部署。
2007年10月
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严隽琪、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副部长陈呜一行来访。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7年10月
“973”项目“陆表生态环境要素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理论与方法”启动,我校承担了该项目七个课题中的三个课题。
2007年10月
2007年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我校举办。
2007年10月
美国特拉华大学校长Pattick Harker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了来宾。
2007年10月
由吴国本先生等捐赠的中国国际文化交流英华助学金在我校设立,计划为我校50名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免费师范生提供连续四年的资助,每人每年资助1500元。副校长董奇代表学校在捐赠协议上签字,向吴国本先生颁发捐赠荣誉证书。
2007年10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学校办学特色项目报告和关于落实保障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条件的报告,研究通过对王影违纪处理的决定,通报大学科技园资产管理情况。
2007年10月
校党委副书记唐伟主持召开学校纪委、监委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学习“十七大”修订通过的新党章,讨论修改我校关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文件。
2007年11月
由林崇德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获评优秀项目成果。
2007年11月
我校50个学生申报项目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
2007年11月
200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评审结果揭晓。在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标中,哲学与社会学院韩震教授中标“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研究”课题,获批经费50万元;艺术与传媒学院黄会林教授中标“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课题,获批经费45万元。在限额申报的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中,文学院黄易青教授申报的《传统古音学研究》获准立项,项目级别为后期资助项目重大项目,获批经费20万元。在教育部一般项目申报中,我校34项申报课题获准立项,立项数位列第一,获批经费129万元。
2007年11月
2007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名单公布,我校共有19名教师入选并获资助。
2007年11月
2007年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位点会议(博士生论坛)在我校举办。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
2007年11月
以“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为主题的“2007学术前沿论坛”在我校举办。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市社科联主席满运来、校长钟秉林分别致辞,论坛由副校长韩震主持。
2007年11月
美国阿巴拉契大学副校长Jesse Lutabingwa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了来宾,双方就接收该校学生来我校学习中文,以及派遣我校学生赴该校学习和实习等事宜达成了合作意向。
2007年11月
由我校教师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的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点项目“国家统计遥感业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启动。
2007年11月
旧金山孔子学院理事会在我校召开,校长钟秉林会见了曼彻斯特大学副校长Alistair Ulph博士一行,副校长韩震作为本届理事会轮值主席主持了会议。
2007年11月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代表团来访。
2007年11月
美国亚洲协会前任主席卜励德大使及夫人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了来宾。
2007年11月
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北京教育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我校承办的教育部2007年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培训班开班暨万名中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我校副校长董奇等出席。
2007年11月
第二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动漫设计大师国际论坛在我校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郑萼出席。
2007年11月
徐宗学教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IHP)委员会授予“国际水文合作突出贡献奖”。
2007年11月
蒙特利尔大学副校长Martha Crago率团来访。
2007年1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通报教育部对我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的批复情况,通报昌平新校区建设进展情况,讨论教师住房补贴问题,研究北京市重点学科申报工作。
2007年11月
化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水科学研究院、历史学院、管理学院成为“985工程”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生活指导室第二批建设单位。
2007年11月
美国罗耀拉大学校长罗伯特·罗顿一行来访。
2007年11月
学校成立共建工作办公室,挂靠学科规划与建设处,负责学校与北京市共建项目的协调与管理工作。
2007年11月
“十七大代表进校园活动”第三场报告会举行,“十七大”代表、武警驻江苏无锡某部师副政委、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丁晓兵为师生作专场报告。
2007年11月
学校信息门户系统正式开通。
2007年11月
学校新学生公寓工程结构封顶。
2007年11月
我校世界经济、电影学2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07年11月
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上,我校获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2007年1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的若干规定》、研究讨论学校岗位设置的相关工作,研究决定京师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出让的相关事宜,通报全国政协委员推荐名单和团代会筹备情况等工作,讨论通过干部任免事项。
2007年11月
王贵胜任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2007年11月
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培训中心成立暨“文献资源建设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我校举行。
2007年11月
2008届毕业生大型供需双选会在学校体育馆举行。
2007年11月
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军科、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等出席。
2007年11月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依托我校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举办2007年北京高校新上岗辅导员培训班。
2007年11月
景观生态与可持续性科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07年11月
学校召开庆祝开展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十周年座谈会。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我校校长钟秉林教授,第一届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明远教授出席座谈会。
2007年1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学校2007年机关部处、服务型中心机构调整方案,传达北京高校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专题研究班精神,讨论通过《合作开发建设北师大孵化大厦执行协议书》,通报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筹建工作进展情况。
2007年11月
“十七大”代表、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同志做“十七大”精神学习报告。学校职能部处负责人、院系所负责人以及40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
2007年11月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我校揭牌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发来贺信。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宣读了中编办“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加挂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牌子的批复”。教育部部长周济和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共同为中心揭牌。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董奇、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各相关司局领导,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有关领导、专家和嘉宾出席揭牌仪式。
2007年11月
英国西斯敏斯特大学校长Prof. Geoffery Petts、副校长Dr.Maurits van Rooijen一行访问我校,校长钟秉林和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07年11月
我校第八届“十佳大学生”评选结果揭晓。龚梦洁、邵淑新、陈晓晨、高松、邱悦、黄舒琴、杨瑶、袁乃明、张帅、曹晛10位同学荣获“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07年11月
第二期“北京师范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博士生教育论坛”在我校举办。
2007年12月
我校新增4门国家精品课程。教育技术学院黄荣怀教授主持的“教育技术学导论”、体育与运动学院毛振明教授主持的“体育与健康”、生命科学学院周云龙教授主持的“植物生物学”被评为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本科),教育技术学院陈丽教授主持的“远程教育学基础(开放和远程教育)”被评为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
2007年12月
我校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揭牌。
2007年12月
我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2007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007年12月
我校17名博士后获得第42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2007年12月
我校概率论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三期延续资助,资助金额315万元。
2007年12月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了2008—2009年CSSCI来源期刊目录,我校主办的《俄罗斯文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学报》和《史学史研究》7份期刊入选。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还首次公布了152种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及86种来源集刊。我校主办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办)、《文化与诗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办),以及《刑法论丛》(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主办)和《中国教育法制评论》(教育学院主办)被收录。我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3份集刊全部入选。
2007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学校2007年度干部考核、2007年机关部处和中心机构调整的相关工作,通报部门津贴的相关情况。
2007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通过递补预算项目和住房补贴调整实施方案,审定创新研究群体发展计划第二批入选群体名单,通报与美国奥委会会谈的有关情况,研究通过对张永涛处理的决定,讨论对有关教师违纪的处理问题。
2007年12月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Steven Knapp校长一行来访。
2007年12月
学校举办纪念“一二·九”运动72周年合唱比赛。
2007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机关部处和中心机构调整及处级干部聘任工作实施方案》、《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机关部处和中心处级干部聘任工作安排》、《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机关部处和中心机构设置方案》、《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机关干部和中心处级干部招聘岗位》等文件。
2007年12月
加拿大道森学院Richard Filion院长、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吴彦伯副校长、俄克拉荷马大学文理学院Bell院长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刘宏院长等来京参加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的各合作院校代表来校访问。
2007年12月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校长Paul Webley一行来校访问。
2007年12月
学校召开机构调整和干部聘任工作动员大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动员报告,对机构调整和处级干部聘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副校长史培军主持会议。
2007年12月
我校受教育部委托举办的澳门第二期中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李本钧、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局长苏朝晖、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结业典礼。
2007年12月
学校召开“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副校长董奇出席研讨会。
2007年12月
美国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刘全生一行来访。
2007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听取了组织部负责同志关于学校2007年机关部处和中心机构干部聘任工作招聘岗位报名情况的汇报。
2007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干部任免事项。会议研究决定了本科迎评的相关工作,通报我校教职工住房的相关情况,通报联合国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筹建工作进展情况。
2007年12月
杨耕任出版集团总编辑兼出版社总编辑;张其友、傅荆军、马朝阳任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兼出版社副社长;叶子、吕建生任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兼出版社副总编辑。
2007年12月
学校召开2006—2007学年度表彰大会。会上,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史培军分别宣读了获得全国和北京市奖项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副校长韩震宣读了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名单;党委副书记郑萼宣读了我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获奖名单。党委书记刘川生做总结讲话。
2007年12月
我校“校园卡项目一期工程”通过专家组验收。
2007年12月
离休干部2008新年团拜会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唐伟出席团拜会。
2007年12月
“地理学与环境演变、环境教育——庆贺张兰生先生80寿诞学术研讨会”举行。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出席会议,代表学校致贺词。
2008年1月
钟秉林教授主持的“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平台项目”和王一川教授主持的“创意人才培养实验区项目”获准为2007年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2008年1月
根据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结果,韩震、董晓萍和王一川、赖德胜申报的3个项目中标,批准经费150万元,获准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
2008年1月
学校主办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俄罗斯文艺》、《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学报》和《史学史研究》7份期刊入选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的2008—2009年CSSCI来源期刊目录。
2008年1月
“北京师范大学科技园专利保护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被科技部列为2007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2008年1月
学校完成新一轮机关正处级干部聘任工作。刘利任党委组织部部长;屈文燕任党委统战部部长;李季任纪监委办公室主任;祝文燕任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陈燕峰任审计处处长;张志斌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兼行政处处长;陈丽任学科规划与建设处处长;高尚玉任科学技术处处长;刘复兴任社会科学处处长;郝芳华任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梁毅超任保卫处处长;张凯任资产管理处处长;李连江任基建处处长;贾绍勤任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强任后勤管理处处长;胡俊任离退休工作处处长。
2008年1月
体育学科建立90周年暨体育与运动学院建院5周年庆典举行。
2008年1月
我校原校长袁敦礼先生的子女捐资80万元设立袁敦礼体育与教育奖励基金。
2008年1月
学校开展院系本科教学评建工作综合检查,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唐伟、郑萼、董奇、史培军、陈光巨、葛剑平、韩震分别作为专家组组长参加了检查。
2008年1月
学校召开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决定授予博士学位42人、硕士学位219人;批准步平、贾立、倪晓建3名兼职教授担任我校博士生指导教师;批准增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统分析与集成”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并列入2009年招生计划;批准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自主设置的“教师教育”、“农村教育”、“教育政策学与教育法学”以及公共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自主设置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共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009年备案后,列入2010年招生计划;批准心理学分会、艺术学分会、管理学分会、专业学位分会调整组成人员的申请;审议并原则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2008年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审议校级重点学科名单和《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讨论了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和学校住房补贴调整方案,通报了新校区建设及基建相关工作。
2008年1月
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代表团来我校访问。瑞典诺贝尔奖评委伯尔杰·约翰森教授和斯文·李丹教授分别就“诺贝尔奖的历史和评选机制”和“2007年诺贝尔物理奖回顾”为师生作主题报告。
2008年1月
我校被评为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示范基地。
2008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干部任免事项,研究讨论珠海分校董事会相关事宜。
2008年1月
以美国教育部助理部长Bill Evers为团长的美国教育部高级代表团来我校访问。
2008年1月
我校脑成像中心揭牌。同时,脑成像中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成立“磁共振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联合实验室”。
2008年1月
学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全体校领导出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院系所党政负责人及人事干部、教师代表、机关部处长、馆社中心、后勤及直属单位负责人等160余人参加了会议。副校长史培军作了题为《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提升学校创新能力》的报告。
2008年1月
学校召开2007年度校级领导班子述职大会。
2008年1月
魏书亮任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刘俊任组织部副部长;徐艳华任宣传部副部长;林香顺任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邵红英任统战部副部长;刘淼任纪监委办公室副主任;徐蕾任本科生工作处(部)副处(部)长;张玉新任本科生工作处(部)副处(部)长兼武装部副部长;姬刚任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董京刚、高虹、朱生营任财经处副处长;易慧霞任审计处副处长;张晓辉任教务处副处长;胡克文任研究生院行政处副处长;孙富强任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处副处长;郭海燕任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马晴任学科规划与建设处副处长;石兴娣任教育学部筹备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娄安如、陈实任科学技术处副处长,韦蔚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艾忻、陈娟任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李凤堂任保卫处(部)副处(部)长兼610办公室副主任;杨晓峰任基建处副处长;史志刚任后勤管理处副处长;李允贵任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屈浩、相青任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赵欣如任教学服务中心主任;刘淑玲任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聂振伟任心理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
2008年1月
成立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刘川生任研究院理事长,徐冠华任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潘耀忠任常务副院长。
2008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研究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工作要点(讨论稿)》,通报了珠海分校、联合国际学院相关情况,通报了城乡一建土地与房屋转让、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8年奥运会等相关工作,传达了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
2008年1月
刘长旭任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党总支书记;胡俊任离休干部党总支书记;李雪莲任教育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成国志任机关一总支书记;冯保华任后勤分党委书记,李红任副书记。
2008年1月
学校召开2007年度本科教学工作总结与经验交流会。本年度学校获准建设“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4年)、“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理科基地项目3个,新增国家、北京市精品课程1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教育部“高等学校精品教材”2部、“北京市精品教材”14部,新增国家级和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6人,获准省部级以上教改经费1227.25万元。
2008年2月
我校获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课题8项。
2008年2月
我校与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合作共建北京师范大学乌兰察布集宁附属中学。
2008年2月
“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与免费师范生亲切座谈”入选2007年“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于丹教授入选2007年“首都十大教育人物”。在2006—2007年度教育部优秀教育新闻评选中,新华社记者吴晶撰写的通讯《一堂特殊的感恩课——记北京师范大学首批免费师范生入学教育》获三等奖。
2008年2月
邵久书、曹卫东、戴永久入选2007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8年2月
学校捐资30万元人民币支援南方冰雪灾区抢险救灾工作。
2008年2月
在第24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3支代表队获一等奖,6支代表队获二等奖。
2008年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讨论并原则通过《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工作要点》,研究讨论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相关工作,研究决定成立我校“奥运之家”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调整后的新校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名单,讨论教职工住房的相关工作。
2008年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决定海威教育集团和京师大厦等产业问题,研究通过对违纪教工的处理决定,通报与乌兰察布市合作办学、美国奥委会建立适应性训练基地的安保方案等有关情况。
2008年3月
新世界百货公司向我校捐赠200万元人民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师范生。
2008年3月
我校图书馆被国务院授予“第一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两本古籍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目录。
2008年3月
朱智贤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暨心理学科建设研讨会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研讨会。
2008年3月
石中英教授、李增沪教授、余聪研究员受聘为2007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8年3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迁址我校,朱小蔓任中心主任。
2008年3月
我校与新加坡新跃大学联合培养的“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课程第六届学员暨硕士学位课程第一届学员毕业。
2008年3月
以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应邀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咨询性评估。
2008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讨论《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讨论稿)》,讨论通过塔楼教职工提前支取购房补贴的原则规定。
2008年3月
教育部任命董奇、史培军为我校常务副校长。
2008年3月
学校召开全体离休干部和退休支部书记大会。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唐伟出席大会。
2008年3月
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访的美国Whittier大学校长Sharon Herzberger一行。
2008年3月
杨耕教授入选新闻出版总署“2007年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2008年3月
校长钟秉林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副校长葛剑平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庞丽娟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黄元河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
2008年3月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在我校召开,6所部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代表就本学校在外语专业免费师范生教育方面的招生情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实习环节设计等问题进行交流,并就进一步做好免费师范生教育工作提出建议。
2008年3月
我校首届MBA开学,首批学员共43人。
2008年3月
我校召开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第三次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围绕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研究院的重点研究方向、科学指导委员会与理事会的构成、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8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审议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对我校教学设备厂进行清算的方案和北师大加油站改制方案,讨论通过了新校区一、二期建设分期地块调整方案。
2008年3月
加拿大Sherbrooke大学副校长Louis Marquis、Mario Laforest一行来访。
2008年3月
美国德州科技大学副教务长Tibor Nagy一行来访。
2008年3月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副教务长Tim Goddard、国际处处长黄岑一行来访。
2008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方案,通报了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进展情况,研究讨论了珠海分校董事会的相关工作,研究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批复了校工会专职副主席的选举结果。
2008年3月
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Jan Ake Gustafsson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
2008年3月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副教务长Steve Michael一行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双方签署合作意向谅解备忘录。
2008年3月
马健生任教育学院副院长;林洪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廖红波任物理系副系主任;王晨任教育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刘敏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分党委副书记;成国志任校工会副主席。
2008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2008年度财务预算方案,研究讨论了成立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和国家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院的有关事宜,讨论了美国奥运代表团适应性训练基地的安保等相关问题、大运村公寓与明光村公寓租用和五福超市经营权与土地使用权收回的有关问题,通报了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相关工作。
2008年3月
学校顺利通过北京市普通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复查。
2008年3月
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听取了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试点单位的工作汇报。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代表学校党委向中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作了题为《深入学习,精心部署,认真制订实施方案》的工作汇报。
2008年3月
北京剑邦科技有限公司捐赠300万元设立京师哲学发展基金和“十佳大学生”奖励基金。
2008年3月
我校与日本金泽大学签署关于实施双学位培养的备忘录。
2008年3月
通鼎集团向我校捐赠200万元,副校长樊秀萍和通鼎集团董事长沈小平代表双方在捐赠协议上签字。
2008年3月
蒙特利尔大学副校长Crago来访。
2008年4月
学校1个交叉学科、2个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入选北京市重点学科。入选的交叉学科为自然资源;一级学科为历史学、生物学;二级学科为外国哲学、世界经济、艺术学、电影学、凝聚态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工程。入选学科将获市教委专项经费支持,建设期为5年。
2008年4月
学校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党委书记刘川生作动员报告。
2008年4月
我校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
2008年4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部署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相关工作,讨论京师科技学院的有关问题。
2008年4月
教育部党组召开座谈会,党委书记刘川生代表我校党委作题为《加强领导,做好动员,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的工作汇报。
2008年4月
成立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刘川生任院长,朱小蔓任常务副院长。
2008年4月
成立国家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钟秉林任院长,戴家干、董奇任常务副院长,韩家勋、车宏生、马世晔任副院长。
2008年4月
“SOHO中国基金会”向我校捐款40万元,用于资助10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008年4月
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场报告会举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作了题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的辅导报告。
2008年4月
丹麦奥尔堡大学校长Finn Kjaersdam、校务长Peter Plenge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了校际交流协议。
2008年4月
新加坡新跃大学副校长徐继宗一行来访。
2008年4月
我校首届在职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学。
2008年4月
受教育部委托,以谢和平院士为组长、马敏教授为副组长的评估专家组一行12人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实地考察和全面评估。
2008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报教育部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座谈会和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研讨会会议精神,通报教代会五届三次会议筹备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月、美国奥委会适应性训练基地服务保障等相关工作,研究讨论教职工住房工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8年4月
包华影任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吴圣谷、曾文艺、韩冰任副院长,刘长旭任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
2008年4月
第二届教师资格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等出席开幕式。校长钟秉林致辞。
2008年4月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副主任雒树刚来我校调研和指导试点工作。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工作汇报。
2008年4月
军队院校集中招聘文职人员活动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总参政治部主任冯寿淼、总政干部部副部长张超金等出席。来自总参以及总政、总后、总装、空军、海军和二炮部队所属的40多所院校来我校招聘毕业生。
2008年4月
第三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IGTA2008)在我校举行。
2008年4月
我校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签订“陕西风沙科学与技术试验站建设合作协议”。
2008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讨论珠海分校相关工作。
2008年4月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副校长Angina Parekh、Adam Habib来访。
2008年4月
学校启动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
2008年4月
法国马赛第二大学副校长Roger Giudicelli来访,常务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了框架性合作协议。
2008年4月
第九届“5·25”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我校开幕。
2008年4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博士生培养机制过渡性改革方案和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决定,讨论《北京师范大学招投工作管理办法》和职能部门津贴调整、教职工物业费、基建、校园一卡通有关问题,通报增加教职工生活补贴的有关情况。
2008年4月
学校教代会五届三次会议召开。校长钟秉林作题为《坚持科学发展,加快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工作报告,副校长韩震就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作专题报告,常务副校长董奇作学校财务预决算报告,副校长陈光巨就住房和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作报告,提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徐斌对提案工作进行说明。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总结讲话。党委副书记王炳林主持会议。
2008年4月
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代表校党委作题为《创新学习方式,深入开展调研,探索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的工作汇报。
2008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精神,研究了珠海分校的相关工作,讨论批复了环境学院党总支的换届结果,批准成立环境学院分党委,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8年4月
成立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撤销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制。王乃彦任院长,郭新恒、韩德俊、张丰收任副院长。
2008年4月
郝芳华任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汉语国际推广部主任;虞立红任教务处招生办公室主任;沈珍瑶任环境学院分党委书记,刘虹任副书记。
2008年5月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魏国获授北京市“五四奖章”。
2008年5月
北京奥运会培训工作协调小组授予我校“北京奥运培训基地”荣誉称号。
2008年5月
我校94人被录取为2008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出国留学人员。
2008年5月
我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中心被评为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
2008年5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深入院系所、机关部处、后勤产业等单位调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展情况。
2008年5月
我校质谱中心与美国瓦里安公司合作实验室揭牌。
2008年5月
我校举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教育创新大讨论”首次主论坛,论坛以“创新教师教育,强化办学特色”为主题。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和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分别发言。
2008年5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美国奥委会在我校建立适应性训练基地服务保障的相关工作,通报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核增教工生活补助方案的有关情况。
2008年5月
我校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团队成立。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李素芝、许振超、张云泉,全国见义勇为模范李明素、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于凯和助人为乐北京好市民刘学军应邀出席成立仪式,并与我校志愿者座谈。
2008年5月
2007年“中欧论坛”的组织方代表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08年5月
学校启动“211工程”三期项目规划工作。
2008年5月
学校发出《全校师生员工为地震灾区捐款》的倡议,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等校领导带头向灾区捐款,截至5月31日我校共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362.96万元。
2008年5月
我校举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教育创新大讨论”第二次主论坛,论坛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推动教育创新”为主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任彦申应邀作“大学精神和大学管理”的主题发言。
2008年5月
我校开通心灵抗震专题网站,面向全社会提供灾后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2008年5月
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任科技部“川西地震灾害综合研究与评估”工作组组长,王金生、方伟华、武建军、刘吉夫、徐国栋等为工作组成员,参与科技救灾工作。
2008年5月
我校联合有关单位成立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建立现场实践平台、北京研究平台、国际交流平台和信息网络平台,组织海内外专家奔赴地震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论证工作,向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抗震救灾政策咨询服务。
2008年5月
心理学院申继亮、张西超、林丹华作为教育部学生心理救助专家工作组第一批被派出的工作组成员,奔赴四川灾区,指导当地中小学教师开展灾区学生心理干预工作。
2008年5月
我校第二十六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十六届学生委员会委员。
2008年5月
心理学院“心在行动”灾后援助热线和“雪绒花心理帮助热线”成为教育部灾后心理帮助热线。
2008年5月
我校师生员工在京师广场集体默哀,悼念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
2008年5月
心理学院成立灾后心理重建长期干预基地。
2008年5月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专家对我校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验收。
2008年5月
博茨瓦纳教育代表团来访。
2008年5月
我校2008年本科教学优秀奖评选结束,李仲来、汝企和获特等奖,柴荣等25位教师获优秀奖。
2008年5月
心理学院编写的《灾后心理救助与心理重建》首版5万册送往灾区,捐助灾区人民。
2008年5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视察紧张施工的新学生公寓建设工地、体育馆建设工地、新图书馆施工工地,强调要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指示有关单位要以实际行动关心灾区工人的工作和生活。
2008年5月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代表团来访。
2008年5月
学校领导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放式专题民主生活会举行。中宣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蒲增繁,中央试点工作办公室指导二组组长、中央文明办协调组组长李小满等出席。党委书记刘川生汇报了试点工作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开展情况。
2008年5月
劳雷工业公司捐款20万元设立灾后心理救助基金,支持我校灾后心理救助队工作。
2008年5月
出版社向四川成都、都江堰、彭州、阿坝州、汶川等地区紧急免费补充价值125万码洋的教科书,支援灾区学校复课。
2008年5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调整本科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211工程”三期建设和机关职能部门酬金调整的相关工作,讨论了租住公寓房的教职工住房及补贴方案和学生网络资费下调方案。
2008年5月
党委常委会专题讨论《北京师范大学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
2008年5月
“回家——川陕甘籍学生暑期回乡心理支援行动”在我校启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近300名川陕甘籍学生参加了仪式。
2008年5月
物理系两篇论文获2007年度中国汤姆森路透卓越研究奖。
2008年5月
我校“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的“汶川灾区中小学生幼儿教育安置政策研究及示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2008年5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会议就学校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征求师生意见。中央试点工作办公室指导二组成员、学习出版社副总编夏学平、中组部干部三局调研员兼副处长董政、教育部思政司正处级调研员张文斌列席会议。
2008年5月
我校联合海峡两岸高校发出成立“高校心理援助大联盟”的倡议,联合各兄弟院校及心理学教学、科研、服务单位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内地、香港、台湾50余所高校积极响应。
2008年6月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张静如教授主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李晓西教授主持的《2008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和《中国经济改革30年——市场化进程卷》以及教育学院庞丽娟教授的《中国儿童教育三十年》入选“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百种重点图书”。
2008年6月
生命科学学院张大勇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A nearly neutral model of biodiversity”在“Ecology”上发表。
2008年6月
校团委被评为2007—2008年度首都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先进单位,“绿烛”根与芽协会、PRED学社等8个社团荣获“2007—2008年度首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称号,木铎手语社、心理健康者协会等5个社团荣获“首都高校奥运先锋社团”称号,2项社团活动被评为“首都高校学生社团奥运精品活动项目”。
2008年6月
由中国国家遥感中心和德国宇航中心共同成立的中德煤火第二阶段合作研究项目办公室设在我校。
2008年6月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基地通过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社科规划办联合专家组的验收,被评为优秀基地。
2008年6月
美国恩玻利亚州立大学校长Dr.Michael Robert Lane率代表团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双方就扩大我校赴恩玻利亚州立大学进修生的招收规模续签协议。
2008年6月
我校和中国教育电视台、青鸟健身中心合作编排的灾区青少年心理干预韵律操拍摄工作顺利完成。体育与运动学院承担了三个系列的编排工作。
2008年6月
比利时根特大学校长Dr.Luc Moens来访。
2008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阶段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校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的相关内容,研究讨论了干部工作。
2008年6月
“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理论研讨会”在我校开幕。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人民出版社、《哲学研究》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主办。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及法学界、教育学界、哲学界和社会学界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出席。
2008年6月
生命科学学院牟溥教授出任Ecology杂志编委,任期3年。
2008年6月
德国应用管理大学校长Dr.Wernery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8年6月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教育部副部长、监测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小娅、学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董奇出席会议。与会委员们就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工作框架、标准制定和指标体系建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8年6月
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校长Gretchen Bataille及副校长Earl Gibbons来访,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双方签署宏观合作协议。
2008年6月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常务副校长、教务长Robert Frank一行来访。
2008年6月
智荣基金会捐资设立第二期“雁行北京师范大学助学金”,资助家庭贫困学生30名,每人3200元。
2008年6月
“《中国民俗史》(六卷本)首发式暨钟敬文历史民俗学思想研讨会”召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张国祚、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学校党委副书记唐伟等到会祝贺。
2008年6月
我校与惠普公司签订“手持技术与中学数学新课程整合合作研究”项目合作协议,惠普公司为该合作项目提供金额为1020万元的研究设备及研究经费。
2008年6月
美国亚洲协会副会长Vivien Stewart来访。
2008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讨论学校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及群众评议会的相关工作,研究讨论学校2008年“七一”表彰活动相关工作和离退休干部党总支等单位的干部工作。
2008年6月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党总支更名为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原低能所党总支的党员隶属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
2008年6月
胡俊任离休干部党总支书记,谢秀忱任离休干部党总支副书记。
2008年6月
校级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群众评议大会举行。党委书记刘川生代表学校领导班子作了题为《强化办学特色,推动教育创新》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参加会议的师生代表对校级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进行了评议。大会由校长钟秉林主持。
2008年6月
我校落实教育部“2008质量工程”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召开。2008年3月起,我校共接待西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藏大学第二批进修教师、挂职干部31人。
2008年6月
我校出版社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合作,出版《守护幼儿的心灵家园》一书,并向灾区幼教系统免费赠送1万套。
2008年6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安全隐患排查方案、机关职能部门酬金调整方案和校内岗位津贴调整方案,讨论了校区功能定位的有关问题。
2008年6月
日本创价大学副校长马场善久一行来访。
2008年6月
首届在职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
2008年6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INRULED)”迁址我校并挂牌成立。国务委员刘延东专门批示表示祝贺,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章新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代主任Min Bista先生、校长钟秉林为中心揭牌。
2008年6月
我校承办的第三届美国大学理事会AP汉语教师暑期班开学。
2008年6月
美国马里兰大学校长莫特教授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我校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徐冠华院士被授予马里兰大学名誉博士称号。
2008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等校领导深入院系所、后勤、产业等单位,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分析报告群众评议会。
2008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第三、第四阶段安排,研究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决定》,讨论了学校2008年“七一”表彰大会的表彰名单,通报了奥运之家、外电源工程等相关工作。
2008年6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了《授予境外人士荣誉学衔管理办法》《本科教学课时补贴实施办法》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整改方案》。
2008年6月
我校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2008年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钟秉林主持。经审议,批准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32人、硕士生指导教师80人;批准授予硕士学位2342人、学士学位6418人;批准政治学、教育学、专业学位三个学位分委员会调整成员的申请。经表决,决定授予博士学位490人;决定新增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2人;批准自主设置“数字艺术学”、“书法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以及“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2008年6月
美国莱斯大学校长David Leebron一行来访。
2008年6月
2008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
2008年6月
成立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撤销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建制。
2008年6月
200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举行。
2008年6月
嘉吉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捐款300万元与我校合作开展四川地震灾后教育重建。校长钟秉林、常务副校长董奇、嘉吉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葛诺仁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左保华出席签字仪式。
2008年6月
学校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暨表彰大会。大会表彰了先进集体和个人,并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了题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创新,不断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的讲话。
2008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座谈会精神,研究讨论了干部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机关职能部门津贴调整方案。
2008年7月
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举行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代表学校党委作题为《深入分析问题,组织民主评议,突出实践特色》的工作汇报。
2008年7月
“为党旗增辉,为奥运添彩”七一升旗暨新党员宣誓活动举行。
2008年7月
生物标志物筛选与SELDI技术全国研习班在我校举办。
2008年7月
黄荣怀教授在西班牙举行的第8届国际先进学习科技学术研讨会上作题为“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in China”的大会主题报告。
2008年7月
学科规划与建设处组织完成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11工程”院校的318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委托评审工作。
2008年7月
我校学生在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1个特等奖、3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并荣获北京市团体总分第1名。
2008年7月
我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中心通过科技部、教育部关于符合2008年度国家优惠税收政策条件的审批。
2008年7月
学校召开2008年产业工作会议,部署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有关工作。
2008年7月
根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总体部署,韩震教授为《西方哲学史》课题组首席专家,郑师渠教授为《中国近现代史》课题组首席专家,王成兵、李景林、廖申白、白暴力、史革新等教授为相关课题组主要成员。
2008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讨论了学科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教育学部组建方案、《“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修改要点、“211工程”三期经费分配方案、珠海分校工作及新校区功能定位等相关工作。
2008年7月
以色列海法大学理事会主席里昂·查尼一行来访。
2008年7月
成立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撤销原古籍研究所建制。
2008年7月
比利时Group—T Leuven大学校长Dr.Johan De Graeve来访。
2008年7月
心理学院在四川省德阳市举办三期灾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班,该院50余名师生参与志愿服务,累计为500余名极重灾区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培训。
2008年7月
出版社向灾区赠送两万套《帮助儿童重建心灵家园——团体活动辅导手册》。
2008年7月
邱季端体育馆通过验收,提前交付使用。
2008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中组部教育干部培训会议精神,研究讨论了珠海分校相关工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通报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工作安排。
2008年7月
刘松柏任图书馆馆长兼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郑进保任理科学报主编;赵强任学校办公室副主任;范文霞任人事处副处长;何丽平任教务处副处长;肖铠任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龚河华任校工会副主席。
2008年7月
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带领的“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文学院郭英德带领的“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2008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2008年7月
由我校心理学院和欧普照明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灾区心理援助计划启动。
2008年7月
美国奥运会体育代表团进驻我校训练基地。
2008年7月
我校和香港大学在成都联合启动“巨灾管理工程”计划项目。
2008年7月
杨耕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张斌贤主持的“外国教育史”、邹红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原著精读”、朱文祥主持的“中级无机化学”、王磊主持的“化学教学论”、赵烨主持的“环境地学”、晁福林主持的“中国古代史”7门本科课程获评北京市精品课程。
2008年7月
接教育部党组通知,田辉任校党委常委、副书记;免去郑萼的校党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2008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制定免费教育师范生教学计划的意见(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十一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北京师范大学津贴分配调整方案·岗位津贴》等文件。
2008年8月
国家环境保护部为我校颁发新的《辐射安全许可证》,保障了学校放射性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持续开展。
2008年8月
我校与乌兰察布市签约,合作建立“北京师范大学乌兰察布市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2008年8月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教育部副秘书长Suggett一行来访,副校长韩震接见来宾。双方就合办汉语教师培训基地事宜进行洽谈。
2008年8月
我校葛剑平教授、于丹教授参加北京奥运圣火传递。
2008年8月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创新特色为先》为主题对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进行报道。
2008年8月
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一行来访,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和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双方就近期联合启动的“巨灾管理工程”计划项目等进行了商讨。
2008年8月
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布什一行来访,并看望了正在我校进行训练的美国运动员。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会见了乔治·布什一行。
2008年8月
学校聘任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刘家琛大法官为“司法实务讲座教授”。
2008年8月
体育与运动学院07级本科生陈一冰与队友获奥运会体操男子团体金牌。
2008年8月
台湾师范大学校长郭义雄率代表团来访,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葛剑平会见来宾。
2008年8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宣布有关干部任命决定,讨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总结报告、文科资深教授评定和珠海分校工作等事宜。
2008年8月
体育与运动学院07级本科生陈一冰获得奥运会男子吊环冠军。
2008年8月
学校聘任著名排球运动员和教练员郎平为名誉教授,校长钟秉林向其颁发了聘书。
2008年8月
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正语言知识处理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2007年度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文信息处理应用研究与系统开发”通过科技部中期检查。
2008年8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北京奥组委副主席刘延东来校视察奥运服务保障工作,并看望和慰问“奥运之家”工作人员。我校在奥运志愿服务、安全保障等各方面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刘延东同志的高度肯定。
2008年8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增加基建项目经费的有关工作,讨论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北京师范大学档案管理办法》,研究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公开实施办法》和《北京师范大学可居住人防工程和普通地下室管理整改方案》,通报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字资源建设规划》、《北京师范大学节约型校园规划》制定情况和校办企业整合重组情况。
2008年8月
我校本科生李菊作为北京奥运会优秀志愿者代表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接受国际奥委会委员献花。
2008年8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教育学部筹建方案,讨论了《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北京师范大学学院行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实施办法》、《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通报了珠海分校第十次董事会会议情况,讨论了暑期党建暨干部会等相关工作。
2008年8月
美国奥运会体育代表团结束了在我校训练基地的集训活动。
2008年8月
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总结大会召开。党委书记刘川生作《强化办学特色,推进教育创新,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试点工作总结报告。全体校领导、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学校各单位处级干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代表、教代会代表、校党代会代表、离退休教师以及学生党员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并当场对试点工作进行了满意度评议。校长钟秉林主持会议。
2008年9月
学校“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立项工作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13个项目获准立项。
2008年9月
物理系张向东、天文系朱宗宏分获200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8年9月
教育部授予我校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8年9月
学校完成2008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共聘任专业技术职务122人,其中正高级职务30人,副高级职务68人,中级职务24人。
2008年9月
融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学生创业工程“新传媒时代——中国大学生创业工程”项目启动仪式暨专题研讨会举行。
2008年9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刘松柏负责的《现代服务理论与行业应用案例》项目通过2008年度“教育部—IBM精品课程”评审,获准立项。
2008年9月
学校召开2008年暑期党建暨干部会。会上,党委书记刘川生介绍了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就学校整改方案落实工作进行了部署。校长钟秉林部署了新学期的主要工作。会议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主题,认真学习胡锦涛、李源潮、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聆听知名专家报告,分组讨论学校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中研究制定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文件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2008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满意度测评结果,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讨论教育学部筹备方案。
2008年9月
中央召开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总结大会,党委书记刘川生代表学校党委作题为《坚持四个贯彻始终,试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的工作汇报。
2008年9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看望和慰问我校师生,并转达温家宝总理对全校师生员工的问候。教育部部长周济、国务院副秘书长项兆伦等陪同来访。刘延东同志参观了学校校史展,看望了历史学资深教授何兹全先生,考察了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师生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
2008年9月
学校举行庆祝第24个教师节暨建校106周年表彰大会。大会表彰了2007—2008年度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康震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毛振明、王昆扬获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何克抗、廖申白、王炳照、申继亮获宝钢优秀教师奖,魏群、彭芳麟、黄荣怀、赵秉志获第四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王啸等8位教师获北京市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李国芳等8位教师获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向获体操男子团体冠军、体操男子吊环冠军两块金牌的陈一冰同学颁发京师学生特别荣誉奖。
2008年9月
学校成立北京京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刘川生兼任研究院院长,陈启刚、樊秀萍、肖永亮兼任执行院长。
2008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学习了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我校庆祝第24个教师节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通报了我校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8个学院(研究院)院长的报名情况,讨论了珠海分校的相关工作。
2008年9月
《中国教育报》以《强化办学特色,推进教育创新——北师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题对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进行报道。
2008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审议“985工程”三期预研究方案、学生宿舍搬迁方案以及与安博教育集团签署合作协议的有关工作,通报北京市与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工作会会议精神及成立共建项目领导小组和基建有关工作。
2008年9月
我校化学系1982级的42位校友捐款设立“82”柳荫励学基金。
2008年9月
我校附属实验中学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成立。
2008年9月
“北京师范大学邱季端体育馆”开馆暨首个师生健身日活动启动。
2008年9月
2008年留学生新生开学典礼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并讲话。
2008年9月
2008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共招收本科生2135人、全日制研究生3206人。
2008年9月
首届双证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学,共招生125人。
2008年9月
首届双证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学,共招生196人。
2008年9月
樊秀萍兼任出版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桂福任研究院副院长。
2008年9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Marcio Barbosa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和常务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Marcio Barbosa先生考察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参加了中心网站的开通仪式。
2008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就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学院(研究院)院长的结果进行专题讨论。
2008年9月
学校召开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审议学校数字资源建设规划。
2008年9月
环境教育中心承办中日韩三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与实施区域高端研讨会。
2008年9月
第六届全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8年9月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我校教授张厚粲从教60周年庆典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发来贺电,校长钟秉林发表讲话。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国际心理科学联盟副主席、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臧铁军,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垒等嘉宾到场致贺词。
2008年9月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影视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获准成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8年9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我校2005级本科生李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8年9月
2008级本科生军训开训典礼在北京市怀柔军训基地举行。
2008年10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授予顾明远先生荣誉教授称号。
2008年10月
数学科学学院邵井海的论文《无穷维空间上的运费不等式》(指导教师:王凤雨教授)入选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8年10月
我校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申报的3个项目获2008年度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资助。其中物理学、心理学基地获批“能力提高(科研训练)”项目,生物学基地获批“能力提高(野外实践)”项目。
2008年10月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王菊英的论文《曾子述论》(指导教师:周桂钿教授)、文学院鞠熙的论文《碑刻民俗志——北京旧城寺庙碑刻民俗分析及其数据处理》(指导教师:董晓萍教授)入选首届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8年10月
我校邱季端体育馆获建设工程结构质量最高奖——2007年度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质奖。
2008年10月
由史培军教授提出的开展“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的巨灾风险防范研究”(IRG)得到了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科学委员会的重视。史培军教授与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Carlo Jaeger教授被推选为该科学计划的首席合作主席。
2008年10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在突尼斯举行的第31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再次当选为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
2008年10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985工程”专项资金分配方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机构设置问题。
2008年10月
保继光任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杨志峰任环境学院院长;张和生任汉语文化学院执行院长;张秀兰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韩格平任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
2008年10月
我校与北京市共建项目领导小组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学科规划与建设处。
2008年10月
教育部中长期发展规划课题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董奇参加。
2008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教育部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讨论干部工作,通报学校关于推荐评选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志愿者的相关工作。
2008年10月
日本明海大学校长安井利一来访。
2008年10月
顾明远教授从教60周年庆典暨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助理蔡国英、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克莱茵·索迪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所长马克·贝磊、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张中原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育学科学术组织领导人以及教育部有关司局、有关省市教育厅局领导出席庆典。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等发来贺信。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代表学校致辞,高度评价了顾明远先生为我校的发展以及我国教育现代化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2008年10月
日 第三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在我校举行。副校长葛剑平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克莱茵·索迪安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教育学家围绕“教育全球化:和谐、差异、共生”的主题展开交流。
2008年10月
由我校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承担的教育部2008年度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正式开学。
2008年10月
由我校作为项目主持单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合作单位共同申报的“首都高校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进行评审论证。
2008年10月
陈实任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8年10月
“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开幕。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新闻文化参赞元墩奎,美国俄克拉荷马文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博文理等在开幕式上致辞。
2008年10月
挪威Sogn og Fjordane大学校长Ase Lakeland来访。
2008年10月
第五届SAWAT国际会议在我校开幕,诺贝尔奖获得者BruceMcCarl出席。
2008年10月
田辉兼任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执行主任;曹卫东任学校办公室主任兼政策研究室主任;方增泉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兼新闻中心主任。
2008年10月
心理学院舒华教授带领的“心理学核心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教授带领的“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入选2008年度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8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讨论了珠海分校相关工作,通报了学校奥运会、残奥会和抗震救灾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及学校运动会等相关工作。
2008年10月
国际环境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08年10月
附属实验小学建校50周年庆典举行。
2008年10月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刘京辉一行来我校调研。校领导董奇、史培军、韩震出席调研座谈会。
2008年10月
理科学报荣获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
2008年10月
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教务长、孔子学院理事长Bell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08年10月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大学理学院长代表团来访。
2008年10月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教育学)在我校开幕,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出席并致辞。
2008年10月
日本创价大学校长山本英夫率团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葛剑平会见来宾。
2008年10月
郭英德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史”,韩震主持的“西方哲学”,赵秉志主持的“刑法学”,张斌贤主持的“外国教育史”,于丹主持的“电视学概论”,朱文祥主持的“中级无机化学”,李奇主持的“材料化学”,桑建利主持的“细胞生物学”,王炳林主持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共9门课程获批2008年度本科国家精品课程。
2008年10月
我校和日本创价大学联合主办的“池田大作和平与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举行,我校副校长葛剑平及日本创价大学校长山本英夫出席并致辞。
2008年10月
加拿大Sherbrooke大学副校长Laforest博士率团来访。
2008年10月
我校图书馆获2007年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2008年10月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日本茨城大学理学部签署双边学术交流协议。
2008年10月
美国圣克劳德大学校长Earl H.Potter III博士率团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8年10月
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执行校长Nancy一行来访,校党委副书记田辉会见来宾。
2008年10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成立招标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项招标工作组的有关工作、校友工作办公室机构设置、解除违纪教工行政记过处分的决定和给予四名学生处分的决定,讨论了学生宿舍限电方案和关于加强专业学位学生工作的有关问题,通报了有关遴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的有关情况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筹备情况。
2008年10月
党委宣传部编辑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资料汇编》四卷本。
2008年11月
生命科学学院建院10周年暨建系104周年庆典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樊秀萍出席庆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领导,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嘉宾以及校内各单位的领导、在京部分校友、离退休教师和全院师生千余人参加庆典。同时,学院举办汪堃仁院士塑像揭幕仪式。
2008年11月
“民俗学”、“学校管理学”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三门网络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008年11月
我校23部教材入选2008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2008年11月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入选北京市首批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
2008年11月
学校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合作主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共同支持该杂志学术理论水平的提升。
2008年11月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沈慎、史微、肖同熙、陈赟和资源学院的李超等学生组成的我校代表队,以作品“神农草药温泉——中医旅游”在牛津大学举办的世界青年创业大赛中获得季军。
2008年11月
物理学系师生共同研制的“热光关联成像实验仪”在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上获一等奖。
2008年1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珠海分校的相关工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
2008年11月
成立出版集团分党委,张其友任分党委书记,张亚立任副书记。
2008年11月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秘书长Thies来访。
2008年11月
学校“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细化论证工作启动。
2008年11月
阿姆斯特丹大学校长Dr.Karel van der Toorn来访,副校长樊秀萍会见来宾。
2008年11月
学校承办的第五期澳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
2008年11月
我校女足第22次蝉联北京高校女足锦标赛冠军。
2008年11月
我校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暨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举行。
2008年11月
新加坡新跃大学董事会主席詹道存、校长张起杰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常务副校长董奇代表我校与新加坡新跃大学签署了新的合作备忘录。
2008年1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当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会会长,党委副书记田辉当选理事会秘书长。
2008年11月
由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和我校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改革开放30年刑事法治发展高层论坛”举行。副校长樊秀萍代表我校出席论坛。
2008年11月
首届“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8年11月
成立校友工作办公室。
2008年11月
蒋重跃当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我校成为全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秘书处所在单位。
2008年11月
第二届BNU-IOE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08年11月
我校和香港大学在成都市举办首届“汶川地震应对全球对话:挑战与治理”国际论坛。大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专程前往四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主任萨尔瓦诺发来贺信,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解洪出席开幕式并发言。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和香港大学副校长周肇平代表主办双方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作了大会主题发言。
2008年11月
第38期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开班。
2008年11月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及我校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媒体与信息传播技术在文明对话中的作用——高层论坛”在我校举行。
2008年11月
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总结颁奖大会举行。党委副书记唐伟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8年11月
我校第三届模拟联合国大会开幕,中国联合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联合国世界联合会执委会主席庞森出席会议并作题为《国际形势下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的讲座。
2008年11月
环境教育中心参与设计并共同发起的首届中日韩三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青年领导力培训大学营项目活动在韩国忠清南道省洪城举办。
2008年11月
美国范特贝尔特大学副校长Joel F.Harrington来访,常务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2008年11月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副校长Colin Scanes来访,副校长陈光巨会见来宾。
2008年1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珠海研究院机构设置相关工作,审议了“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小组组长和负责人名单。
2008年11月
我校在第六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上荣摘一金两银。
2008年11月
学校举行新上岗中层干部培训会首场报告会。会议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研究员作题为《国际经济形势背景下的中国》的专题报告。校领导刘川生、唐伟、樊秀萍等参加报告会。
2008年11月
学校召开信息化工作研讨会。副校长樊秀萍主持会议。
2008年11月
教育学院与日本鸣门教育大学联合举办“第三届中日教师教育研讨会”。
2008年11月
以“科学发展:社会秩序和价值建构”为主题的“2008学术前沿论坛”主论坛在我校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史秋秋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社科院的陆学艺研究员以《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改革变迁的一些问题》、北京大学刘伟教授以《应当以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改革》、复旦大学邓正来教授以《全球化时代与中国理想图景的建构》、清华大学秦晖教授以《关于土地问题的思考》、我校张曙光教授以《中国:问题、经验与理论》为题作了主题报告。数百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发言。
2008年11月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宋贵伦一行来访,校领导刘川生、葛剑平、樊秀萍会见来宾。
2008年1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审议了《关于调整院、系(所)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的决定》和推荐“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候选人名单,通报了与北京市共建社会科学研究院有关情况和节约型校园建设有关事宜。
2008年11月
许洋等十位同学获我校第九届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08年11月
学校举行2009届毕业生大型供需双选会,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田辉等领导走访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2008年11月
校友总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安徽合肥举行,校党委书记、校友总会会长刘川生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副校长、校友总会常务副会长樊秀萍作题为《融入学校主流工作,服务母校育才伟业》的工作报告。
2008年11月
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师范教育司和日本东芝(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我校承办的首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闭幕,郗鹏获数学组第二名,尹佐获化学组第二名并获创新奖。
2008年12月
第12届社团文化节开幕式在我校举行。
2008年12月
授聘汪恕诚教授为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举行。党委书记刘川生书记会见了汪恕诚教授,校长钟秉林向其颁发教授聘书。
2008年12月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入选课题名单公布,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实教授申报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赖德胜教授申报的“实施扩大就业战略研究”、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曾学文副教授申报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研究”及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田明副教授申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结构与城镇化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对策”中标。上述课题研究成果将直接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服务。
2008年12月
教务处被评为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先进教务处,涂清云、赵欣如被评为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
2008年12月
教育技术学院2005级本科生许洋凭借其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作品《“金豆豆”少儿财商培训公司》和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作品《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提高大学新生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及其主持的2007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Web CL平台辅助英语策略教学的效果研究》等科研成果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2008年12月
我校学生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赛区中获一金两银两铜的佳绩。
2008年12月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陈希在直属高校工作司司长陈维嘉等陪同下来我校视察工作,并进行专题调研。
2008年12月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英华助学金捐赠仪式举行。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我校发展委员会签署捐赠协议。英华助学金将为我校2007级、2008级共100名免费师范生提供连续四年的资助。
2008年12月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郑萼到我校作有关北京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报告,并与教育口各院系所负责人进行座谈。
2008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召开新聘院长座谈会。
2008年12月
化学学院王澜等10名同学获2008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志愿者”称号。
2008年12月
艺术与传媒学院于振东、林天骥、刘媛分获“国际艺术家音乐比赛”金、银、铜三项大奖。
2008年12月
由校团委、校学生会主办的“‘春天的故事’北京师范大学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纪念‘一二·九’运动73周年合唱比赛”在邱季端体育馆举行。校领导刘川生、樊秀萍、田辉观看了比赛。
2008年12月
学校举行“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计划项目细化论证会。副校长葛剑平出席会议。
2008年12月
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高级研修班在我校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90多名辅导员参加了研修。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高校辅导员的使命、责任与成长”的主题报告。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出席开班仪式并作“辅导员政策解读与辅导员发展”的主题报告;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刘贵芹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和任务”的主题报告。
2008年12月
我校2008年新兵欢送大会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田辉出席大会。
2008年12月
第三届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召开。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代表我校出席大会,并作了题为《孔子学院与大学教育质量提高》的主题发言。
2008年12月
文科学报“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专刊”出版。
2008年12月
由我校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承担的教育部2008年度中等职业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结业。
2008年12月
我校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举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教授,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管理学院顾明远教授,文学院童庆炳教授,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李晓西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唐伟主持。
2008年12月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举行。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马里兰大学JohnTownshend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等20余位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科学家,以及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出席大会。校领导记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等出席揭牌仪式。
2008年12月
我校珠海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交流中心报告厅举行。校长钟秉林,民盟中央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温思美,珠海市市长钟世坚、副市长邓群芳,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廖小罕,教育部科技司高新处处长董维国共同为研究院揭牌。
2008年12月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校长李天任及宋庆龄基金会宋庆龄研究中心主任何大章、宋庆龄故居副主任邵群、宋庆龄故居顾问王美祈女士一行访问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了来宾,双方商定了交流协议。
2008年12月
我校“党委书记·学生沙龙”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和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代表座谈。党委副书记田辉等出席座谈会。
2008年12月
由我校心理学院、四川省德阳市政府、广东欧普照明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爱点亮希望——心理援助行动项目合作签字仪式”在四川省德阳市举行。
2008年12月
学校举行动漫设计大师国际论坛,副校长樊秀萍出席开幕式,奥斯卡奖获得者、Rhythm&Hues Studio创始人及总裁John Hughes和北美权威视觉特效领域专家Peter Plantec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2008年12月
“走进学院——2008全国高校名师中国画邀请展暨中国画学院教育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田辉出席并致辞。
2008年12月
校工会召开十三届六次委员(扩大)会议。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炳林出席会议,校工会委员会委员、经审委员会委员、女教职工委员会委员、部门工会主席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08年12月
“见证辉煌,展望未来——学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主题论坛举办。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田辉和21个院系的40余名学生代表参加了论坛。
2008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中央领导重要讲话和有关会议精神,部署深入学习实践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重要工作。
2008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审议了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暂行办法调整意见,研究了本科教学计划修订方案,讨论了创办大学生自主创业示范基地的有关事宜,通报了新校区建设进展情况、大学科技园建设及什邡附校挂牌进展情况。
2008年12月
学校召开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的专家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张静如教授、顾明远教授、王炳照教授以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座谈会。
2008年12月
受教育部委托、由我校承办的“香港教育专业大学生国情课程班”开班典礼举行。副校长孙玲、香港教育专业大学生国情课程班团长潘汉雄,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处罗小科等出席典礼。
2008年12月
2008年我校留学生颁奖典礼举行。副校长韩震、孙玲,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生建学,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建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国际处处长邱晓平和来自尼泊尔、新加坡、日本等13个国家的使馆官员等出席典礼并为获奖留学生颁奖。
2008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与各院系的师范生代表进行座谈。党委副书记田辉等出席座谈会。
2008年12月
校党委副书记田辉召开毕业生代表座谈会,来自各个院系所的毕业生代表参加了会议。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淑玲及相关负责同志参加。
2008年12月
学校举行2007—2008学年度表彰大会。校领导刘川生、田辉及各院系所、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和获奖师生代表40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08年12月
信息学科成立50周年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赵沁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曹国永,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永顺、刘尚合、刘昌明,副校长樊秀萍等出席大会。校长钟秉林出席会议并致辞。
2008年12月
学校召开推进校医院数字化管理工作会议。副校长樊秀萍出席会议。
2009年1月
我校获得由北京市教委、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北京地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2009年1月
市政协委员、我校董藩的“关于对地铁站无障碍设施进行改造的建议”、万建中的“关于政府网站强化政务公开的建议”被评为北京市政协2008年度优秀提案。
2009年1月
文学院分党委副书记方红珊获“第六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2009年1月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批复总额1055.95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我校实施节能监管体系平台建设。
2009年1月
学校召开“985工程”二期验收暨十年建设总结工作部署会,副校长葛剑平出席。
2009年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部署了学校学期末重点工作,研究了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人事管理、待遇及办公用房问题,通报了后勤相关工作、二附中初中部三帆中学和实验中学初中部改制工作。
2009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命,讨论通过了调整后的校务委员会名单,进一步明确了校务委员会的工作职责,研究决定了试用期满新任职机关部处的干部任命。
2009年1月
黄珊任幼儿园园长。
2009年1月
学校召开2008年度校级领导班子述职大会。
2009年1月
我校与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暨《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纪实》出版座谈会”。党委书记刘川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张磊、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2009年1月
学校召开教育学部启动大会,正式启动教育学部组建工作。
2009年1月
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在“新浪2008中国教育盛典颁奖典礼”上被评为年度“十大品牌网络教育学院”。
2009年1月
环境学院杨志峰主持的项目“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水资源保障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率团出访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弗林德斯大学以及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并与昆士兰科技大学、弗林德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2009年1月
刘建武任党委组织部专职组织员。
2009年1月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公布北京师范大学等87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的通知》,我校获得“优秀”成绩。
2009年1月
我校获“国家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称号,韩冰获授“国家引进国外智力贡献奖”。
2009年1月
赵春明、高明华、尹恒任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显芳任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2009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参加院士、资深教授、校务委员会专家新年团拜会。
2009年2月
我校16位教授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他们是:袁贵仁(哲学)、赵秉志(法学)、董晓萍(社会学)、杨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石中英(教育学)、王英杰(教育学)、董奇(心理学)、周星(艺术学)、晁福林(历史学)、唐梓洲(数学)、冯世平(物理学、天文学)、李小文(地理学)、任海云(生物学)、狄增如(系统科学)、钟秉林(机械工程)、杨志峰(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9年2月
我校“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和“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实验区”项目获批2008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09年2月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静如主编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丛书(五卷)》、历史学院龚书铎主编的《清代理学史(三册)》、文学院王宁主编的《汉字构形史丛书(八册)》、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李晓西等著的《中国货币与财政政策效果评析》入选全国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书。
2009年2月
研工部获“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9年2月
北国剧社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2009年2月
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专题务虚会。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学习了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讨。
2009年2月
学校举行留学生春季开学典礼。
2009年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工作要点》,审议通过了学校资深教授评定结果并讨论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
2009年2月
学校召开励耘教育平台启动大会。根据学校产业规范化建设的要求,我校教育培训中心、北京师大励耘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对产业现有的7家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整合。
2009年2月
教育学院05级本科生李菊人选2008年度“首都十大年度教育新闻人物”。
2009年2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传达中央领导讲话和重要会议精神,部署2009年学校重要工作。
2009年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批复了心理学院分党委的换届选举结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会议讨论通过了珠海分校法人代表变更事宜,决定由校长钟秉林任珠海分校法人代表。
2009年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部署了2009年的重点工作,研究讨论了办公空间分配原则、业绩奖励津贴调整、《关于实施“985工程”三期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等相关工作,研究规范合作办学、严格学校冠名等相关工作。
2009年2月
伊朗德黑兰大学校长Farhad一行访问我校。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双方就科研和文化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交换意见。
2009年2月
董文杰任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009年2月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唐伟章一行访问我校。
2009年2月
土耳其Ataturk大学副校长TUZEMEN教授一行3人访问我校。
2009年2月
党委统战部组织召开“两会”代表座谈会,交流参会提案和工作建议。全国政协委员、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唐伟和北京市委统战部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2009年2月
学校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宣传教育专家座谈会。
2009年2月
学校聘任顾明远、刘家和、林崇德、童庆炳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原我校资深教授何兹全、陶大镛被聘为荣誉教授。
2009年3月
我校26项成果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9项。《何兹全文集》获特等奖。
2009年3月
史培军等完成的“近地表风沙活动规律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沈珍瑶等完成的“流域水、沙、污染物相互作用研究”获200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崔保山等完成的“重大水电与公路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及评价技术”获200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3月
我校“续燃经济火炬”赴四川平昌灾后经济结构调研团荣获2008年度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赴地震灾区优秀团队称号。
2009年3月
我校人文社会学科11名教师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他们是:李祥俊、刘孝廷、梅雪芹、赵勇、色音、于丹、高明华、刘儒德、郭华、余胜泉、程凤春。
2009年3月
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2008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9年3月
朱光明、张胜军、熊晓琳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2009年3月
乔志宏、林丹华、王瑞敏、张晓辉、卢咏莉组成心理学院分党委。乔志宏任分党委书记,林丹华任副书记。
2009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向离休干部和退休党支部书记通报2008年学校主要工作。
2009年3月
学校召开“985工程”二期校内验收工作动员会。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葛剑平出席会议。
2009年3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女士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
2009年3月
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副校长Mary Malcolm和Grahame Wright来访。
2009年3月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保罗·莱波利一行来访。副校长葛剑平、孙玲分别会见来宾。双方就合作开展“亚利桑那州立大学3+2硕士项目”进行深入探讨。
2009年3月
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09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年度预算、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制定、教师教育学院成立的相关工作,讨论了后勤资产清查的有关工作,以及大学科技园、学联社、地下停车场、小学和幼儿园、旧体育馆等方面有关事宜,通报了研究生扩招的有关情况。
2009年3月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来我校调研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了曹健林一行。
2009年3月
2009京师企业家校友高峰论坛举行。副校长、珠海分校代校长陈光巨,副校长、校友总会常务副会长、京师企业家校友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樊秀萍出席论坛并演讲。
2009年3月
物理系刘大禾教授课题组的“受激布里渊散射与激光雷达”及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彭奎庆课题组的“硅纳米线光电化学太阳能电池”被评为2008中国光学重要成果。
2009年3月
2009年度干部培训首场专题报告会暨“求是”大讲堂第一讲举行。著名经济学家汤敏作了题为《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教育行业的应对》的报告。
2009年3月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来校调研。
2009年3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女子学院校长Debora Spar、教师学院院长Susan Fuhrman、加拿大卡尔加里教育局代表团等访问我校。校领导刘川生、董奇、孙玲会见来宾。Fuhrman院长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
2009年3月
学校2009年辅导员专题培训会举行。市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受邀作了“大学德育的责任、挑战与作为”的专题讲座。
2009年3月
校长钟秉林出席“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北京)”成立仪式暨高层论坛。
2009年3月
北京市妇联副主席刘颖来我校调研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2009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批复了体育与运动学院分党委的换届选举结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研究讨论了珠海分校的相关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了2009年财务预算。
2009年3月
周作宇任教育学部部长。
2009年3月
成立教育学部分党委,褚宏启任分党委书记。
2009年3月
我校与什邡外国语学校的对口支援与合作签字仪式和捐赠仪式举行。
2009年3月
我校首届校友单位专场招聘会举行。50余家由我校校友担任主要领导的单位应邀到校招聘。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亲临会场。
2009年3月
北京高校“京师辅导员讲堂”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应邀作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专题报告。
2009年3月
第一届中国中学生地理知识竞赛暨第九届国家地理世界锦标赛中国赛区选拔赛在我校顺利举行。
2009年3月
学校召开机关正处级干部培训暨工作交流会。校领导刘川生、唐伟、樊秀萍、田辉出席会议。
2009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了教育学部行政机构设置和教师教育学院构架,讨论了学校购车的有关工作,通报了对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建设项目实行细化预算与评估的财经措施以及购买华严北里地块的有关工作。
2009年3月
顾定倩任教育学部副部长;张兰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胡江任发展委员会秘书长。
2009年3月
杨国庆、孙璞、毛振明、郎健、唐东辉、王建华、林小群组成体育与运动学院分党委。杨国庆任分党委书记,孙璞任副书记。
2009年4月
刘川生申报的“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问题研究”和张秀兰申报的“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新框架研究——基于汶川大地震的实证研究”中标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2009年4月
学校王宁、李晓西、杨耕、林崇德、顾明远、韩震、童庆炳、瞿林东8位教授当选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其中,顾明远当选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晓西、林崇德、瞿林东分别当选为经济学学部、教育学和心理学学部、历史学学部召集人。
2009年4月
我校校报5件作品获2008年度“北京新闻奖”(高校校报系列)评选一等奖。
2009年4月
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我校开幕。
2009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研究讨论了华严北里土地的相关工作。
2009年4月
越南河内师范大学校长Nguyen Viet Thinh一行12人来访。
2009年4月
教育部监察局局长李胜利来我校调研。
2009年4月
我校基因工程药物及生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正式成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2009年4月
学校召开教代会五届四次会议。校长钟秉林作了题为《强化办学特色,推进教育创新为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而努力》的工作报告、常务副校长董奇作学校财务预决算报告,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作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报告、副校长韩震作关于本科生教学计划调整工作的报告,教代会提案工作委员会作提案工作报告,副校长樊秀萍作书面报告“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学校产业规范化工作”,校工会作2008年度工会、教代会工作报告。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总结讲话。
2009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赴珠海分校作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专题报告。
2009年4月
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副校长Maria Morras一行来访。
2009年4月
加拿大Sherbrooke大学副校长Laforest先生一行来访。
2009年4月
朱德元帅的女儿、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俄语系教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朱敏逝世,享年83岁。
2009年4月
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校长Stephen Parker一行来我校访问。双方着重探讨了联合举办孔子学院的事宜。钟秉林校长和Parker校长签署两校合作意向书。
2009年4月
学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挂靠教务处。
2009年4月
韩震任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郑国民任常务副院长兼教育学部副部长,张弛、梁家峰任副院长;熊跃敏、黄振中任法学院副院长;程晓、文体健任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丁爱中任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雪莲、毛亚庆任教育学部分党委副书记。
2009年4月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副校长Christopher Tremewan一行来访。
2009年4月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副校长智弘珉一行来访。
2009年4月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校长Michael Barber教授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09年4月
学校召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数据资源建设与政策咨询”项目开题暨学术研讨会。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韩震出席会议。
2009年4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副助理总干事Nagy教授来访
2009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推进新图书馆大楼建设。副校长陈光巨等参加会议。
2009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讨论了珠海分校法人代表变更相关事宜,传达了北京市安全稳定工作会议精神,通报了中组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2009年4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基建有关问题,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附属学校管理办法》,讨论了成立汉语国际推广新师资培养基地相关工作,通报了大兴附小、昌平附小签约事宜。
2009年4月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校长Anders Hallberg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孙玲会见来宾。
2009年4月
乔志宏兼任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2009年4月
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奥体中心闭幕,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进行了全程直播。校长钟秉林代表我校致闭幕辞。
2009年4月
我校教育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菊同学获北京市“五四奖章”。
2009年4月
我校承办的第四届首都大学生创意文化节开幕,校党委副书记田辉出席。
2009年4月
由我校牵头实施的“下一代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应用示范”项目启动。
2009年5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赴美出席第二届全美汉语大会并发言。
2009年5月
校长钟秉林率团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及旧金山州立大学,出席我校与上述两所大学合作举办的孔子学院理事会。
2009年5月
魏国、别荣芳、周明全、刘金彪、尹乾、杨学玉、杨绪业组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委员会。魏国任党总支书记,别荣芳任副书记。
2009年5月
学校召开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师生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田辉及师生代表30余人出席。
2009年5月
葡萄牙议会议长Jaime Gama率团访问我校,代表团成员包括4位葡萄牙议会议员和葡萄牙驻华大使以及公使衔参赞等政要。
2009年5月
学校举行2009年干部培训专题报告会,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应邀作关于当前国际形势的报告。
2009年5月
北京市政协主席阳安江来校调研。
2009年5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保证教育平等——责任与挑战”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巴纳特、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戈峻、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作主题发言。
2009年5月
白寿彝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我校召开。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韩震以及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北京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华书局等单位的领导以及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教育部、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开封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发来贺信。会上宣布设立“白寿彝学术研究基金”。
2009年5月
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闵克、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等一行来我校调研统战工作。
2009年5月
“汶川·WET同行一周年:回顾和展望”系列纪念活动在我校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WET)首席专家、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应急专家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校常务副校长史培军等领导出席活动。
2009年5月
中共德阳市委教育工委、德阳市教育局致信我校,感谢我校对灾区重建工作的大力支持和重要贡献。
2009年5月
学校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重点部署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
2009年5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部署了学期期末有关工作,研究了基建有关问题,通报了安全稳定有关情况和教育学部近期工作。
2009年5月
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调研大科园建设进展情况。
2009年5月
美国杨伯翰大学副校长克里葛·哈特一行4人来访。
2009年5月
教育学部干部大会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就确保教育学部平稳过渡,顺利完成组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校长钟秉林强调了组建教育学部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学部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任务要求。
2009年5月
第17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在我校开班。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田辉出席大会。刘川生作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专题报告。
2009年5月
学校选派28名博士生到北京市直属机关和区县单位挂职锻炼。
2009年5月
法国科学院院士Brezis作关于Serrin猜想的报告。
2009年5月
我校首届留学生开放日活动举行。德国公使衔文化参赞Martin Fleischer、朝鲜大使馆教育参赞ChoeTok Hun,以及美国、澳大利亚、泰国、日本、印尼等国大使馆官员应邀出席。副校长孙玲会见了来宾。
2009年5月
校领导刘川生、葛剑平、樊秀萍考察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2009年5月
“亚洲风险评估与管理2009国际会议”在我校开幕。
2009年5月
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座谈会在我校召开。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并讲话。
2009年5月
北京市第十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我校开幕。
2009年5月
北京市新医药学科群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北京市教委领导、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副校长葛剑平出席验收会。
2009年5月
校党委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传达中央领导讲话精神和有关文件要求,通报学校相关工作,听取对学校工作以及如何进一步发挥党代表作用的意见和建议。
2009年5月
我校教师梁颖获得北京高校第6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科组一等奖,梁振华、张国龙分获文科组一等奖、二等奖。
2009年5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传达了全国干部督察工作、北京市维护稳定工作、教育部清理“小金库”工作等会议精神,听取了“985工程”二期等相关工作的情况汇报。
2009年5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了学校经济责任联席会有关问题、离休人员离休费规范工作和资产分配标准。
2009年5月
学校举行校友单位实习就业基地联合签约仪式。15家校友单位的代表与我校10个院系所的负责人签订“北京师范大学校友单位实习就业基地协议书”。副校长、校友总会常务副会长樊秀萍出席签约仪式。
2009年5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学科建设领导小组2009年第一次会议,讨论了部分研究中心设置、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中心并入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等议题,听取了“985工程”二期校内验收情况和近期与北京市共建研究机构的工作进展。
2009年5月
第三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暨白尚恕教授文集首发式在我校举行。副校长陈光巨出席研讨会并致开幕辞。
2009年5月
学校2009年中青年专家座谈会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出席。
2009年5月
模糊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教育部科技司有关部门领导、副校长葛剑平出席验收会。
2009年5月
理论及计算光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建设计划论证会召开,以黎乐民院士为组长的论证专家组来校听取实验室建设计划报告并进行实地考察。
2009年5月
“恰同学少年”青春诗乐会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田辉出席。
2009年5月
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召开。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刘贵芹、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校党委副书记田辉出席大会为“雪绒花朋辈活动室”揭牌。
2009年5月
美国宾州爱丁堡大学校长杰瑞米·布朗一行来访。
2009年5月
学校举行“小金库”专项治理政策学习与培训会。常务副校长董奇作了《做好我校“小金库”专项治理及相关工作》的主题报告,党委副书记唐伟传达了上级部门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文件精神和会议精神。
2009年5月
由北京市发改委立项,我校资源学院潘耀忠和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刘慧平联合主持的“北京市统计生态资源遥感测量运行系统”项目正式通过验收。
2009年5月
“调和分析和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在我校召开。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出席会议。
2009年5月
社会科学处荣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9年5月
刘建武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
2009年6月
我校作为中方牵头高校参与申请的中国窗口计划Erasmus Mundus ExternalCooperation Window获得欧盟审核通过。
2009年6月
钟秉林等申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特等奖,张静如等申报的“中共党史博士生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等8项成果获一等奖,赵秉志教授等申报的“现代刑事法学系列课程建设”等16项成果获二等奖。
2009年6月
我校周作宇、辛涛和尹恒被确定为2009年度“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第二批)”培养对象。
2009年6月
我校14位教师被确定为首批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包括:曹卫东、董奇、赖德胜、王向远、伍新春、项贤明、杨共乐、钟伟、赵春明、朱红文、朱旭东(理论界别);付荆军(出版界别);王宜文、于丹(文艺界别)。
2009年6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讨论了调整学期时间问题,通报了国际化战略高层研讨会议筹备情况、新校区建设进展情况、本科生招生宣传情况和研究生招生情况。
2009年6月
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我校研究生工作部承办的“院士谈治学与人生”系列活动北师大王梓坤院士专场举行。
2009年6月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师范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获得授牌。
2009年6月
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副教务长Earl Gibbons一行来访。
2009年6月
由党委书记刘川生担任首席专家的“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教育创新和创新型国家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开题。
2009年6月
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批复了物理系党总支的换届选举结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听取了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汇报,通报了教育部“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会议精神及“七一”表彰会相关工作、教育学部近期工作、学校近期安全稳定情况等相关工作。
2009年6月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副院长Jeffrey A.Sheehan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双方就教师的交流达成合作意向。
2009年6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部署了放假前有关工作,研究了教师住房公积金有关工作。
2009年6月
成立教育学部,撤销原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学院、教育技术学院建制。
2009年6月
我校刘宝元教授荣获“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09年6月
我校举行京师求是讲堂纪念“七一”专场报告会,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熊光楷上将应邀作题为《藏书·读书·修养》的报告。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报告会。
2009年6月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教务长、孔子学院理事长Paul Bell教授访问我校。双方就联合申请汉语推广科研项目以及今后的合作计划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签署了《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执行协议》。
2009年6月
我校与河北怀来县就建设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实验基地达成初步合作协议。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怀来县县委书记出席基地建设工作会。
2009年6月
校长钟秉林赴绵竹、北川等地震极重灾区,考察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WET)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
2009年6月
在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学生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并荣获大赛“优胜者杯”。
2009年6月
我校女子篮球队荣获第11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总冠军。
2009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批复了机关第一党总支的换届选举结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讨论通过了“十佳共产党员”和“基层党建示范点”名单,研究讨论了国际化战略的相关文件,通报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工作安排。
2009年6月
学校召开学位评定委员会2009年第二次会议。经表决,会议决定授予562人博士学位,2349人硕士学位,7171人学士学位;批准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67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15人、兼职硕士生导师12人;批准政治学、物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2)、生物学及专业学位等5个学位分委员会调整成员的申请。会议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钟秉林主持。
2009年6月
李艳玲任教务处副处长兼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陈锁明任教育学部培训学院院长;张京彬任教育学部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陈强、石兴娣、武海涛任教育学部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曾晓东任教育学部科研办公室主任;楚江亭任教育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戚家勇任教育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琳任天文系党总支副书记。
2009年6月
李春密、刘卫荣、李多、平澄、王亚非、梁颖、董晓蕾组成物理系党总支委员会。李春密任党总支书记,刘卫荣任副书记。
2009年6月
美国大学理事会主席Gaston Caperton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09年6月
美国亚洲协会副主席Vivian Stewart女士一行来访。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韩震会见了来宾。
2009年6月
我校新乐群食堂通过市教委标准化学生食堂验收。
2009年6月
2009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
2009年6月
我校各民主党派主委、副主委、委员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参观考察。
2009年6月
我校“211工程”三期建设正式全面启动。校长钟秉林、副校长葛剑平出席项目责任书签字仪式。
2009年6月
200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
2009年6月
比利时鲁汶工学院校长Johan De Graeve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09年6月
学校举行教育学部成立大会暨首届教育创新论坛。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共同为教育学部揭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资深教授顾明远,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刘新成,教育部相关部门、在京国际组织、国外著名大学、国内兄弟院校、教育科研机构和规划部门、北京著名中小学的领导与代表出席成立大会。大会由常务副校长董奇主持。
2009年6月
学校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暨表彰大会。大会对十佳共产党员、基层党组织示范点进行了表彰。
2009年6月
我校廉政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唐伟兼任中心主任。
2009年7月
我校管理学院唐任伍教授等主持的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重大课题“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政策研究”通过验收。
2009年7月
我校韩震、宋英辉、赖德胜、张秀兰、毛振明、李实、李运富、杨耕、郑师渠、王一川、董晓萍11位教授新增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
2009年7月
学校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暨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
2009年7月
我校教育学部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首届研究生论坛。校长钟秉林会见了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前来参加论坛的师生代表。
2009年7月
学校召开60周年国庆期间加强辐射安全与化学危险品安全防范工作会议,副校长葛剑平就有关工作进行部署。
2009年7月
成国志任机关一总支书记,李美仙任副书记。
2009年7月
刘咏梅任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
2009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田辉出席全国高校学生“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和大学生基层建功立业座谈会。
2009年7月
2009年暑期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校长钟秉林出席典礼并致辞。
2009年7月
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举行。62支实践团队共710名师生奔赴20个省区市开展实践,其中含14支免费师范生团队。党委书记刘川生、党委副书记田辉出席。
2009年7月
田晓刚任社会科学处副处长。
2009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校友通讯》获“全国高校校友工作优秀期刊”奖,校友联络部洪平英获“全国高校校友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9年7月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2009年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出席会议并讲话,教师网联理事长、我校校长钟秉林作工作汇报。
2009年7月
撤销原教育学院分党委、原教育管理学院党总支、原教育技术学院党总支。
2009年7月
学校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少年科技活动“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研讨会。
2009年7月
校友总会与校友汤潮任总裁的龙源期刊网共同发起了“校友情深、龙源贡献”捐赠活动,向西部100所校友所在学校捐赠总价值200万元的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
2009年7月
我校刑科院与中国法官协会、海峡两岸法学交流协会(台湾)共同主办海峡两岸司法实务研讨会。
2009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化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行政班子的任免,讨论批复了产业党总支的换届选举结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通报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情况并成立维护学校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并原则通过学校公用房分配方案,讨论通过追加经费预算,通报了珠海分校债务问题解决方案进展情况,讨论了2009年暑期党建暨干部会等相关工作。
2009年7月
我校承办的全国宗教院校骨干教师第一期培训班开班。国家宗教事务局四司司长吕晋光、中央统战部二局副局长袁莎、校党委副书记田辉、教育学部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典礼。
2009年7月
我校和北京理工大学共同主办“国际教育发展联盟:中国大会——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保障”高级研讨会。校长钟秉林出席闭幕式并讲话。
2009年7月
首届海峡两岸中小学教师文化交流研习活动在我校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进中央原主席许嘉璐出席开幕式并演讲。
2009年7月
我校承担的发改委和教育部重大项目“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升级项目”启动。
2009年7月
学校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联合成立遥感技术定量应用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李小文院士受聘为中心专家委员会顾问。
2009年7月
学校与怀来县签订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应用合作协议。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出席签字仪式。
2009年7月
方维海任化学学院院长,成莹、范楼珍、张俊波任副院长;周明全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姚力、孙波、朱小明任副院长;黄欣任教育学部教学办公室主任;袁爱俊任实验中学名誉校长,蔡晓东任校长;张朱博任校团委书记;张红任资源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张琦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
2009年7月
刘增森、王术军、黄珊、吴健民、郭庆、王均、王树忠组成产业党总支委员会。刘增森任党总支书记。
2009年7月
成立机关第三党总支。原机关第一党总支、机关第二党总支的退休党员隶属机关第三党总支。刘俊任党总支书记。
2009年7月
由我校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主办、河北省承德市人民检察院与围场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承办的首届当代刑事司法论坛在承德市举行。
2009年7月
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第三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副校长韩震,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等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会上成立启功中国书法研究中心。同时,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成立十周年书法作品展开幕。
2009年8月
法学两院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
2009年8月
我校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8届博士生许家星的学位论文《朱子四书学研究》和文学院2008届博士生李小龙的学位论文《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入选2009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9年8月
首届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五校跨区域联合实习圆满结束,活动由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主办,我校和兰州大学承办。
2009年8月
学校举行参加首都国庆60周年活动训练动员大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做动员讲话。首都国庆60周年游行活动第四分指挥部、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宋贵伦对我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党委副书记田辉参加大会。
2009年8月
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司司长赵立宪、副司长穆洁林一行来我校调研“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工作。
2009年8月
2009年夏季风险与灾害高级研讨班在我校开班。
2009年8月
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结束在内蒙古的挂职工作回到学校。
2009年8月
第五届高级数据挖掘和应用国际会议(ADMA2009)在我校举行。
2009年8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赴西藏,代表学校与西藏大学签订合作意向书。
2009年8月
学校利用国家专项资金近7000万元完成家属区、实验中学、二附中共32栋楼宇,屋顶总面积30412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4648平方米的平改坡改造工程。
2009年8月
我校国庆合唱方阵成员参加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0部委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都各界“爱国歌曲大家唱”大型演唱会。
2009年8月
第十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
2009年8月
我校章文光、张立强、高颍、周海涛等老师获2009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
2009年8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领导班子务虚会。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紧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学校自身状况,从学校发展全局出发,总结了学校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09年8月
学校召开以“推进教育创新,提升国际化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暑期党建暨工作研讨会,集中研讨基层党建工作、进行干部培训,专题研讨学校国际化战略和外事工作,部署新学期重点工作。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局局长江金权应邀作了“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的专题报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应邀作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的专题报告。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就加强学校基层党建工作作了重要报告,就学校有关工作提出了要求。校长钟秉林部署了新学期的工作。副校长韩震作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报告。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各二级单位党政负责同志与会。
2009年9月
学校新增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8门北京市精品课程。王昆扬教授牵头的“分析类课程教学团队”,毛振明教授牵头的“学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团队”和赵秉志教授牵头“刑法学教学团队”获评2009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李景林教授主持的“中国哲学”、宋英辉教授主持的“刑事诉讼法学”、马健生教授主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刘勇教授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王科志教授主持的“化学综合设计实验”、张俊杰教授主持的“分予生物学”、刘静玲教授主持的“环境科学概论”,金盛华教授主持的“社会心理学”8门本科生课程获评2009年度北京市精品课程。
2009年9月
我校“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9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了亚太实验学校、珠海分校体制,以及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文学院、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育学部等有关事宜。
2009年9月
学校召开会议部署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2009年9月
钱志亮主持的“国家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获得第三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9月
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校长FilipeJose Couto一行4人来访。
2009年9月
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化学、环境科学被批准为教育部、财政部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9年9月
成立古籍收藏与保护中心,李晓娟任主任;成立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于丹任主任;成立中德文化研究与出版中心,曹卫东任主任;成立环境史研究中心,梅雪芹任主任;成立中国民间外交研究中心,张胜军任主任;成立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张柠、谭五昌任主任;成立国民艺术素养研究中心,王一川任主任。
2009年9月
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副校长Vish Prasad一行来我校访问。双方探讨了在减灾及应急管理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并就联合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开展合作达成了共识。
2009年9月
我校承办第四届全国师德论坛。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论坛并作重要讲话。校长钟秉林出席论坛并发言。
2009年9月
学校举办“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成就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展览”。
2009年9月
学校举行庆祝第25个教师节表彰大会,表彰2008—2009学年度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校长钟秉林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9年9月
学校召开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党委副书记田辉出席了会议并传达有关会议精神。
2009年9月
2009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校长钟秉林致辞。
2009年9月
我校与首都师范大学签订共建协议。
2009年9月
中央纪委教育部纪检组、教育部监察局第二检查组来我校检查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情况。
2009年9月
德国特里尔市市长Klaus Jensen率团来访。校领导刘川生、史培军、葛剑平、孙玲会见来宾。双方共同探讨了中欧中心的各项工作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并召开了中欧中心工作会议。
2009年9月
校长钟秉林率团出访挪威阿哥德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并出席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国际研讨会。期间我校与丹麦奥尔堡大学联合举办的“创新学习孔子学院”揭牌成立。
2009年9月
学校与云南省普洱市联合成立北京普洱茶研究院。研究院为非实体研究机构,挂靠我校资源学院。聘请李瑞环任名誉院长,沈培平任院长,李晓兵任执行院长。
2009年9月
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副校长Graham Wright一行来访。
2009年9月
莫桑比克高等师范大学校长Rogerio Jose Uthui来访。
2009年9月
由我校承办的2009年新疆中学汉语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班,首期共89人。
2009年9月
我校朝阳附属中学成立。
2009年9月
数学科学学院王昆扬教授带头的“分析类课程教学团队”,体育与运动学院毛振明教授带头的“学校体育理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文学院郭英德教授带头的“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和法学院赵秉志教授带头的“刑法学科教学团队”被评为2009年度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9年9月
国际刑法学协会第18届国际刑法学大会召开。我校赵秉志当选为国际刑法学协会副主席,卢建平续任该协会执委会委员和副秘书长。
2009年9月
我校和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第四届中澳博士生教育论坛。
2009年9月
学校《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图片展开展。
2009年9月
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校长Peter Coaldrake、副校长Scott Sheppard一行访问我校。
2009年9月
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学习传达了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通报了国庆游行训练情况,布置了安全稳定工作,讨论通过了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等单位的干部工作,通报了亚太实验学校群访情况。
2009年9月
我校召开“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与理论创新”理论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赵人伟,云南省委原副书记、《求是》杂志原总编辑王天玺、我校张曙光、辛涛教授分别从经济学、国际形势、哲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系统深入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党委书记刘川生为研讨会发来致辞,党委副书记王炳林主持会议。
2009年9月
学校举办“爱我中华”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教工歌咏比赛。由全校各单位组成的29支代表队的1900余名教师参加了比赛。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及北京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刘欢出席比赛。
2009年9月
学校举行首都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汇报表演暨誓师大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唐伟、王炳林、田辉、韩震、樊秀萍、孙玲出席。
2009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了大科园回收价格和建设费用以及回购校内已售住房问题,通报了对外合作办学、后勤等工作情况,通报了小金库治理重点检查工作及整改情况和高校债务化解工作情况。
2009年9月
学校举行学潘仲骞、徐银萍励志助学金颁奖仪式。校长钟秉林会见潘仲骞学长一家并对其表示感谢。
2009年9月
微软集团副总裁L.Michael Golden和中国研发集团总经理Dean Slawson一行来访,常务副校长董奇会见代表团。
2009年9月
学校召开“我与共和国同龄”教师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主持。
2009年9月
副校长樊秀萍出席北京电信公司向我校公费师范生捐赠通信设备仪式,北京电信公司向我校公费师范生2000余人捐赠了价值150多万元的手机、充值卡和手机号。
2009年9月
党委书记刘川生和校长钟秉林分别参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图片展。
2009年10月
学校1500余名师生参加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群众游行中,我校承担了“教育发展”、“祝福祖国”两个方阵,广场合唱和联欢晚会表演等任务。
2009年10月
我校王向远的《日本古典文论选译》、李梅田的《中译〈六朝文明〉》Six Dynasties Civilization、王海利的《古埃及文献〈能言善辩的农民〉研究》和曹刚华的《明代佛教方志研究》等4项成果获批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2009年10月
我校程洁等13名博士后获得第二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
2009年10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庆祝建院30周年庆典举行。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中国银监会常务副主席蒋定之、财务部部长助理朱光耀等领导以及吴敬琏、刘伟、牛津大学经济系原主任John Knight教授等经济学家出席庆典。
2009年10月
我校2009级新生军训开训典礼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田辉出席典礼。本次军训教官来自国庆60周年三军女兵受阅方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
2009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2009年10月
杨桂明任档案馆副馆长;张林任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程凤春、李晓辉、陈国才、杨文芝任实验中学副校长;李永康任二附中副校长。
2009年10月
成立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直属党支部,董文杰兼任直属党支部书记。
2009年10月
东亚语言认知加工国际会议在我校成功举办。常务副校长董奇出席会议并致辞。
2009年10月
校长钟秉林会见加拿大Athabasca大学校长特使、世界著名远程教育专家Jon Baggaley教授。双方就两校合作事宜进行探讨,并签订合作备忘录。
2009年10月
李武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9年10月
史培军教授等参加了由日本京都大学(KU)和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研究院(IIASA)共同主办,多家组织协办的第九届IIASA-DPRI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论坛。
2009年10月
美国特拉华大学教务长Tom Apple访问我校。
2009年10月
我校荣获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优秀组织奖”和组织训练百日竞赛活动优胜奖。
2009年10月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政治与商业视角下的东亚一体化”国际研讨会。
2009年10月
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报了干部工作调动及部分分工调整,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传达了上级有关文件、会议精神。
2009年10月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美国欧柏林大学、英国肯特大学代表先后来访。副校长孙玲分别会见来宾,并与美国欧柏林大学山西协会会长Carl Jacobson签署了学生交换合作备忘录,两校将互派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语言教学实习。
2009年10月
韩国高丽大学校长李基秀一行访问我校,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09年10月
张根发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教务长。
2009年10月
学校举行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会上,校长钟秉林宣读了《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表彰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自觉担当时代使命,努力创造辉煌业绩”的讲话。大会由党委副书记田辉主持。
2009年10月
我校张兰生和赵济荣获第二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2009年10月
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暨人文经济地理学大会在我校开幕。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陆大道,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Ronald F.Abler,以及来自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我校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主持论坛开幕式。
2009年10月
纪念周廷儒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行。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蔡运龙、秘书长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副校长韩震出席会议。会上宣布成立“周廷儒院士奖学金”。
2009年10月
我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与京天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奥源和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美奥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签订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副校长葛剑平及与会嘉宾共同为四个实训基地揭牌。
2009年10月
我校与中国老年学学会合作成立“老年学研究中心”,中心挂靠我校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李本公和副校长韩震共同为中心揭牌。
2009年10月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论坛在我校开幕。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高校德育的创新发展》的重要讲话。校长钟秉林、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董俊山出席论坛并致辞。
2009年10月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本科生代表队在2009年ESRI杯全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总决赛中,获应用开发组总决赛冠军,并获最佳现场表现奖。
2009年10月
美国科学院院士唐纳德·沃斯特博士来访并作题为《历史中的自然》的环境史讲座。
2009年10月
孙玲副校长会见来访的英国里士满大学校长Newbould博士一行3人。
2009年10月
由14名教授组成的学校2009—2010学年本科教学督导团成立。
2009年10月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副教务长夏宗国教授访问我校。
2009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教育学院院长AndrásSz#ll#si-Nagy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2009年10月
我校成立亚太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聘请赵春明任中心主任。
2009年10月
学校水科学研究院主办水文模型国际研讨会。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出席。
2009年10月
我校女子橄榄球队荣获2009年全国“七人制”女子橄榄球锦标赛亚军。
2009年10月
我校胡必亮教授应邀出席由美国哈佛大学与中国中央党校联合举办的“中国社会发展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2009年10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建设出版科学研究院办公大楼的决定,研究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职工行政纪律处分办法(试行)》和成立人文宗教高等教育研究院相关事宜,通报了有关财经工作。
2009年10月
学校成立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校长钟秉林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唐伟、副校长陈光巨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审计处,陈燕峰兼任办公室主任。
2009年10月
我校大学生戏剧团以《青春在路上》获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最佳男演员、优秀编剧、优秀女演员三项大奖。
2009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所联合举办的“九个人口大国农村地区基本文化与成人学习研讨会”在我校开幕。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校长钟秉林代表学校欢迎与会代表。来自教科文组织总部、教科文地区办事处和9个人口大国的官员、专家共80余人参加会议。
2009年10月
我校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美国马里兰大学行为与社会科学学院就联合办学进行洽谈,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2009年11月
我校管理学院院长蒋正华再次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中心主席团主席,史培军教授被授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称号,并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中心主席团成员。
2009年11月
中国科学院院院士、我校陈木法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9年11月
教育学部2008届博士生郄海霞的学位论文《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机制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2008届博士生罗倩的学位论文《不同情绪义的词的“阈下启动”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获选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王英杰教授和彭聃龄教授分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2009年11月
《青春的足迹——北京师范大学青年运动纪事》出版发行。
2009年11月
我校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荣获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颁发的“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组织奖”金奖及“优秀网络课程推广奖”,包华影、吴圣谷、李德芳教授还分别获得“远程教育贡献奖”。
2009年11月
我校“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了本年度数理、地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
2009年11月
我校李晓西、李实、陶大镛三位教授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校友杜润生、魏礼群榜上有名。
2009年11月
我校21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重点编写教材课题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分别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刘勇,主要成员邹红;《西方文学理论》首席专家王一川,主要成员钱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首席专家李春青;《世界古代史》首席专家杨共乐,主要成员侯树栋、刘林海;《中国史学史》首席专家瞿林东,主要成员陈其泰、许殿才、向燕南、张越;《科学技术哲学》首席专家刘孝廷,主要成员李建会;《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主要成员刘象愚;《外国文学史》主要成员刘洪涛;《比较文学概论》主要成员王向远;《世界近代史》主要成员张建华;《逻辑学》主要成员熊立文;《中国美学史》主要成员刘成纪。
2009年11月
我校教师主编或参编的八种教材入选“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分别是:《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十六讲》(赵峥主编)、《微生物学(第三版)》(黄秀梨、辛明秀主编)、《教学论》(裴娣娜主编)、《教育学基础(第二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石中英等)、《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精练修订版)》(李宝元主编)、《国际贸易(第二版)》(赵春明主编)、《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林崇德主编)、《心理学基础(第二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刘儒德等)。
2009年11月
中国高校伙食专业委员会授予我校后勤服务集团学生餐饮中心“中国高等学校伙食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09年11月
我校工会获评“北京市教育工会2009年先进单位”。
2009年11月
德国应用管理大学校长Christian Werner、副校长Kainz Florian,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校长Paul Johnson、常务副校长John Rosenberg分别访问我校。校长钟秉林和副校长孙玲会见了来宾。我校与德国应用管理大学签署了宏观谅解备忘录,并与La Trobe大学就合作举办孔子学院事宜充分交换了意见。
2009年11月
学校召开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传达有关会议精神,并就专项治理工作进行了部署。校领导钟秉林、唐伟、陈光巨出席。
2009年11月
我校资深教授林崇德当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2009年11月
第六届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在我校隆重开幕,校党委副书记田辉出席大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大会发来贺信。来自外交部、新华社、中国联合国协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人权委员会的国内外嘉宾,以及中国、澳大利亚等的50多所著名高校的师生代表参加了大会。
2009年1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由国家汉办主办的“千名外国汉语教师奖学金生开学典礼”并代表培养高校讲话。我校接收20名“外国汉语教师奖学金”获奖泰国学员。
2009年1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员(教授)聘任实施办法(讨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形势报告会、研讨会、学术讲座管理细则》等相关文件,通报了“985工程”二期项目进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等相关工作。
2009年11月
成立共建办公室,挂靠学科规划与建设处。
2009年11月
罗跃嘉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所长;王耘、刘文利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副所长;胡必亮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院长;陈丽兼任共建办公室主任;吴云峰任共建办公室副主任;单力真任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陈金焘任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李胜兰任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黄文峰任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吕晓慧任水科学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
2009年11月
我校历史学院与巴勒斯坦国驻华使馆联合主办“首都高校学生纪念阿拉法特逝世五周年暨中东和平展望主题论坛”。
2009年11月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纪念林砺儒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共同为林砺儒青铜塑像揭幕。
2009年11月
第四届HNC与语言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09年11月
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研究会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换届会在我校召开。
2009年11月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成中英先生来校作题为《“道”与“易”:异名而同出》的讲座。
2009年11月
我校高等教育创新培训团完成在美国的学习任务返校。培训期间,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了马里兰大学校长莫特并讨论了我校与马里兰大学的全面合作事宜。
2009年11月
非洲14国妇女代表团“农村妇女女童的能力建设”培训开幕式在我校举行。
2009年1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驻美大使周文重。
2009年1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报了我校校级后备干部民主推荐的相关工作,通报了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暨中央和国家司局级干部自主学习试点工作会议及相关文件精神,研究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岗位聘用条例》,讨论通过了成立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通报了珠海分校的相关工作。
2009年11月
我校被评为200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刘淑玲被评为200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2009年11月
我校举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研讨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刘贵芹等领导,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思想政治课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2009年11月
学校召开民主推荐校级后备干部大会,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会议。
2009年11月
由我校李晓西教授担任课题组总协调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2009一号应急课题——“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影响及对策研究”获评A类优秀成果。
2009年11月
新校区总体规划及一期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签约仪式举行,党委副书记唐伟代表学校与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及一期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2009年11月
“2009学术前沿论坛”暨北京社会科学学术月在我校开幕。
2009年11月
学校校友总会第五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党委书记、校友总会会长刘川生,中共丽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华出席并致辞。会议审议了“第五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工作报告”,提出了2010年学校校友工作的目标与任务,通过了“关于修改章程和增补理事的提案”。
2009年1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类研究员聘任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通报了后勤集团收取捐资助学款等事宜。
2009年11月
我校与北京市委社会工委联合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研究院挂靠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聘任刘川生、宋贵伦为研究院名誉院长,张秀兰为研究院院长。
2009年11月
我校数字校园应用系统一期暨校园卡项目终期通过专家组的验收。
2009年11月
国家科学技术部公布2008年中国科技产出统计结果。我校2008年度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根据SCI数据库统计)全国高等院校排名第20位,3个学科进入十大学科全国SCI收录论文较多机构前20名,其中,数学第7位、天文第7位、环境科学第8位。
2009年11月
学校举行2010届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与会186家招聘单位提供职位达2400多个。
2009年11月
学校与吴江经济开发区签署《北京名校——吴江经济开发区人才培育发展框架协议》,在吴江经济开发区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同时揭牌成立。
2009年12月
美国乔治敦大学副校长David Lambert、马里兰大学校长特别助理Donald R. Riley来访。
2009年12月
学校与南宁市教育局签署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协议。
2009年12月
教育学部张斌贤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程晓堂、化学学院欧阳津、数学科学学院李仲来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教育学部叶飞荣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王虎学等8位同学荣获宝钢优秀学生奖。
2009年12月
2009年度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准项目再创新高,获准项目共119项,获准经费总额4469万元。其中,重点项目7项。
2009年12月
我校资深教授顾明远先后获得澳门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和日本创介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
2009年12月
我校31个项目入选2009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8项,一般项目20项。
2009年12月
理科学报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
2009年12月
著名法学家王泽鉴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暨法学院特聘教授。
2009年12月
我校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木法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9年12月
张萌、张新、李根、关东石、柏阳、滕盈盈、蔡璨、刘洋、黄锟、曹晓磊被评为学校第十届“十佳大学生”。
2009年12月
我校心理学院与第二炮兵总医院合作成立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
2009年12月
学校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2009年12月
我校研究生赴四川什邡教育援建项目——“什邡支教”首期评估工作调研会在四川什邡北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举行。
2009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川生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第13届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并发表题为《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的使命、责任与成长》的讲话。党委副书记、研究会秘书长田辉主持会议。
2009年12月
学校举办“首届京师教育论坛——区域教育现代化暨全国教育局长峰会”。校长钟秉林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
2009年12月
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岗位聘用条例》,讨论了大科园相关工作,通报了“211工程”三期阶段检查和重大项目系统启动工作方案,传达了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会议精神。
2009年12月
我校合作办学附属学校专场招聘会举行。
2009年12月
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John W. Hepburn教授一行访问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双方就留学基金委博士培养项目、对外汉语教学等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达成了新的合作意向。
2009年12月
我校与日本京都大学联合主办第二届亚洲巨灾风险保险国际会议。
2009年12月
学校召开汉语国际推广暨孔子学院工作研讨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2009年12月
附属中学召开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98周年、师大附中毕业80周年大会,并举行钱学森纪念馆开馆仪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学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9年12月
美国陶森大学校长Caret一行访问我校。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双方就学生交换、学术交流以及教育、环境等学科的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2009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第四届孔子学院大会,并在大会校长论坛上就“中外大学如何通过孔子学院为培养本土汉语师资和编写教材贡献力量”作了主题发言。
2009年12月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举行。哲学与社会学学院78级校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校长钟秉林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2009年12月
“传统与当代世界:走向多元文化、思想与价值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
2009年12月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Corrigan校长一行访问我校。
2009年12月
我校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德国马普学会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成功主办第三届“当代刑法国际论坛”。
2009年12月
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副校长Mario Laforest、道森学院中文系负责人荣萌女士等访问我校。三方共同签署了魁北克孔子学院执行协议。
2009年12月
美国埃默里大学副校长Semetko访问我校。
2009年12月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出席我校首届经世论坛,并作了题为《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的精彩报告。
2009年12月
由民盟北京市委员会主办,民盟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等承办的首届基础教育论坛在我校举办,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民盟中央副主席索丽生,民盟北京市委主席、我校副校长葛剑平等出席论坛开幕式。
2009年12月
学校与国家外文局合作建设翻译人才教学实习基地。副校长韩震和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并为实习基地揭牌。
2009年12月
学校召开校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会议以“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为主题。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会议。
2009年12月
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考核抽查组来校检查指导三部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情况。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唐伟出席汇报会。
2009年12月
学校召开“教育创新”赴美培训团总结会。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2009年12月
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应邀参加民建北师大支部2009年年会及参政议政工作研讨会。
2009年12月
第14届亚洲数学技术年会在我校举办。校长钟秉林出席并致欢迎辞。
2009年12月
学校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的首都高等教育研究院揭牌成立。北京市副市长黄卫,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林蕙青,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出席会议并为研究院揭牌。
2009年12月
我校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与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澳门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第二届中国区际刑事法论坛”。
2009年12月
受国家汉办委托及驻泰国国家汉办教育组邀请,我校学生艺术团赴泰国巡演。
2009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应邀出席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奠基典礼仪式,并主持了《建设大学一流师资队伍》的校长论坛。论坛上,刘川生作了题为《建设一流教师队伍是成为一流大学的首要途径》主题发言。
2009年12月
学校召开“211工程”三期项目建设阶段检查与交流会。校长钟秉林出席会议并发表总结讲话。
2009年12月
成立中国慈善事业研究中心,聘任汪大海为中心主任。
2009年12月
法国南布列塔尼大学副校长Jean Peeters教授一行3人访问我校。
2009年12月
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承办“2009学术前沿论坛”经济学分论坛“后危机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
2009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治理教育乱收费有关问题和外电源工程追加经费问题,讨论了研究生层次的培训管理和大学生电影节的有关问题。
2009年12月
心理学院举办首届全国心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2009年12月
第40期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结业,党委副书记田辉出席。
2009年12月
学校召开2010年就业工作会,党委副书记田辉部署工作。
2009年12月
学校为近400名离退休老同志安装999“E键通”急救电话。
2009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揭牌成立。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北京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梁伟、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揭牌仪式并致辞。相关专家学者就“三个北京与社会建设”主题进行研讨。
2009年12月
由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师生组成的香港准教师访京团访问我校。
2009年12月
学校举行2008—2009学年度表彰大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唐伟、韩震、田辉、孙玲出席。
2009年12月
学校召开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座谈会。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唐伟、王炳林、田辉出席会议。
2009年12月
2009年度“党委书记·学生沙龙”举办。
2009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院长、系主任工作座谈会,就学校2009年工作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并就2010年重要工作提出了要求。
2009年12月
我校19项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0项。《何兹全文集》获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9年12月
学校隆重举行资深教授聘任仪式,顾明远、刘家和、林崇德、童庆炳、王宁、黄会林、瞿林东和王炳照受聘为我校资深教授。校长钟秉林向资深教授颁发了聘书。
2009年12月
学校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张健任中心主任。
2010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完成的调研报告《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回顾与思考》获评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组织的2009年度调研课题二等奖。张静如、王炳林主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一书获评全国优秀党建读物。
2010年1月
我校生态服务产业规划与设计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中心负责人为生命科学学院葛剑平教授。
2010年1月
以唐梓洲教授为带头人,杨大春、惠昌常等教师为骨干的“调和分析与流形的几何”科研团队入选2009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2010年1月
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第20届院士大会增选我校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木法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0年1月
马克思主义学院施雪华教授申报的课题《深化行政问责制度改革研究》获准2009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
2010年1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传达上级重要会议精神,并就启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等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2010年1月
由我校与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的“公民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常务副校长董奇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2010年1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y&J.&Glauber名誉教授受聘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乃彦,中国科学院院士于禄、贺贤土等出席仪式。
2010年1月
在2009年度大学生学科竞赛中,我校41个参赛队在7个学科竞赛中获奖,我校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全国一等奖1个、全国二等奖4个,北京市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一等奖3个,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3个,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一等奖4个,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个。学校同时获得2009年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优秀组织奖。
2010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2009年度北京高校德育高层论坛”,并作“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发言。
2010年1月
校长钟秉林当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
2010年1月
学校女子足球队获得全国高校女足联赛总决赛冠军。
2010年1月
数学科学学院魏炜、教育学部傅纳、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谭江华、管理学院郭智芳、心理学院王瑞敏、生命科学学院孙一娜、生命科学学院梁前进、体育与运动学院林小群、化学学院胡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胡晓雁等获得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十佳辅导员”称号。
2010年1月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周明全教授主持完成的“文物虚拟修复和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干部工作、新校区征路费用、南院大科园建设等相关工作。
2010年1月
谷歌全球副总裁、我校校友刘允应邀回校作题为《互联网时代与数字化营销》的讲座。
2010年1月
学校召开2009年度校级领导班子述职大会。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机关部处及院系所负责人、民主党派负责人等参加会议。与会人员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了民主测评。
2010年1月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学术研讨会暨工程启动仪式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理事长、文理学院院长博文理,美国《当代世界文学》杂志社社长戴维斯·昂蒂亚诺等出席会议。
2010年1月
学校与密云县人民政府实施的“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实验区”项目中期总结会召开。常务副校长董奇、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王民忠、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密云县副县长王春林等出席会议。
2010年1月
台湾师范大学校长郭义雄教授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10年1月
成立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聘任严隽琪担任院长。
2010年1月
国家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院更名为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研究院。
2010年1月
我校与德阳市政府关于灾后社区建设工作第三次联席会议召开,正式启动北京师范大学—德阳市汉旺镇灾后社区建设示范项目。
2010年1月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梁顺林教授主持的“十一五”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863重点项目“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成与应用研究”项目启动会召开。
2010年1月
校团委获“2009年度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赴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暑期社会实践团”等20支实践队伍被评为北京市共青团“优秀实践团队”,“支援西部基础教育献礼祖国六十华诞”师范生实践成果报告等10项作品被评为北京市共青团“优秀社会实践成果”。
2010年1月
教育学部和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合作共建“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校长钟秉林、常务副校长董奇以及北京市教委有关领导出席实验区启动仪式。
2010年1月
学校召开筹资工作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唐伟、王炳林、韩震、田辉出席。
2010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学习了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和北京市纪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讨论通过了天文系等单位的干部任免事项,讨论了新校区建设规划和后主楼连廊建设经费等相关工作。
2010年1月
应中正任研究生工作处(部)处(部)长;朱宗宏任天文系系主任。
2010年1月
学校召开机关部门正职述职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王炳林、陈光巨、韩震、田辉等出席会议。
2010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领导班子务虚会,研究讨论了学校新校区建设、珠海分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相关工作及“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启动、2009年工作要点落实情况及2010年工作要点等相关工作,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
2010年1月
陈光巨任珠海分校校长。
2010年1月
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建的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中国教育政策高层论坛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发来贺信。研究院由严隽琪任院长,罗富和、刘川生、钟秉林任理事会理事长,顾明远任专家委员会主任,王佐书、朱永新、刘复兴、周作宇等任副院长,庞丽娟任执行副院长。严隽琪、陈小娅、唐天标、刘川生共同为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揭牌。浙江娃哈哈慈善基金会为研究院捐款200万元。在“中国教育政策高层论坛”上,潘云鹤、饶子和分别围绕工程教育和大学办学特色发展战略作专题报告。叶澜、董奇分别就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我国青少年心理发展及其对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建议作报告。
2010年1月
我校与教育部考试中心合作共建的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研究院举行签约仪式。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教育部考试中心书记李鹏、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出席签约仪式。
2010年1月
史培军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及减灾范式研究》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验收评审,获评优秀。
2010年1月
学校举行院士、资深教授、校务委员会委员新春座谈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韩震参加座谈。
2010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报了1月23日至28日学校党委对郝芳华、刘利两位同志考察谈话的相关情况,决定推荐郝芳华作为副校长候选人提交党委全委会讨论。党委全委会经认真讨论后投票通过郝芳华同志为副校长人选。
2010年2月
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申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南京大学教授许钧受聘我校兼职教授。
2010年2月
于丹、王一川、张燕、肖艳、李国芳、周星、郭必恒组成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委员会。周星任党总支书记,李国芳任副书记。
2010年2月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张萌当选为2009年“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2010年2月
我校与深圳市政府签署教育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长王荣,副市长闫小培,市政府秘书长李平及我校领导钟秉林、董奇、史培军、陈光巨出席签约仪式。
2010年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看望何兹全、陶大镛两位荣誉教授。
2010年2月
北京市近30所中学校长应邀做客我校,畅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010年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报了温家宝总理对我校2007级免费师范生致信的重要批示精神,讨论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工作要点》,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名单,学习传达了北京市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通报了向广东省上报的“关于继续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教育园区和进一步明确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办学性质定位的请示”,讨论了干部工作。
2010年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举办形势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管理暂行办法》,通报了基建工程进展情况。
2010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巡视本科教学秩序和机关部处工作。
2010年3月
石中英、李武、余聪3人入选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0年3月
我校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秀兰、尚晓援分别担任拟组建的全国儿童大病慈善救助制度建设专家指导组组长和专家组成员。
2010年3月
马克思主义学院施雪华教授受聘为教育部首届应急管理咨询专家组专家,成为社会安全组4位咨询专家之一。
2010年3月
我校13名教师入选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分别是教育学部蔡永红、于述胜和曾晓东,环境学院陈彬和夏星辉,资源学院崔雪峰,管理学院樊瑛,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罗菊花,水科学研究院滕彦国,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王秀梅,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吴向东,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薛贵以及文学院郑国民。
2010年3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对1978—2007年间我国SSCI论文进行了科学计量学分析。我校共发表SSCI“Article”类文章218篇,位居“985工程”高校第二位,两个学科进入学科SSCI论文大陆高校前两名,其中教育学排名第一,心理学排名第二。
2010年3月
由史培军、李晓兵教授等为主要完成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响应机制”项目,获得教育部200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0年3月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0年秘书长会议并讲话。
2010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唐伟向离休干部和退休支部书记通报校情。
2010年3月
2010年学校文化建设工程系列活动之一“励耘文化沙龙”首场活动举行,党委副书记王炳林为“励耘文化沙龙”揭牌。
2010年3月
学校举行“使命与回顾”和“继承与发展”两个专题的“女教授讲坛”。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炳林出席讲坛。
2010年3月
学校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成立100周年教工跳绳团体赛,全校36个部门工会的51支代表队的700余名教职工参加比赛。
2010年3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部署2010年度工作。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王炳林、葛剑平、韩震出席会议。
2010年3月
学校召开专家座谈会,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建言献策。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董奇出席座谈会。
2010年3月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召开全国部分省市基础教育质量试点监测结果通报与工作研讨会。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出席会议。全国8省(直辖市)教育厅和50个县区教育局负责人,部分高校专家参加会议。会议由我校常务副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董奇主持。
2010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学习讨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讨论通过了校长助理的任命,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通报了第三批“千人计划”工作部署、“985工程”二期项目总结等相关工作。
2010年3月
曹卫东任校长助理;张朱博任生命科学学院分党委书记;柏贞尧任校团委书记。
2010年3月
教育部第三次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出席会议并讲话。较长钟秉林汇报了我校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
2010年3月
学校举行2010届校内毕业生春季大型招聘会,共有200余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提供职位2000余个。
2010年3月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校领导、教师网联秘书处有关负责同志、教师网联平台建设专家工作组成员等参加会议。会议由我校校长、教师网联理事长钟秉林主持。
2010年3月
我校女子篮球代表队获第十二届CUBA东北赛区女篮决赛冠军。
2010年3月
首届北京师范大学“知行奖学金”颁奖。该奖学金面向教育技术学院在读学生,由原无线电电子系85届2班校友发起并捐赠。
2010年3月
校长钟秉林应邀出席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会议。期间,钟秉林校长分别会见了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唐伟章、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香港中文大学候任校长沈祖尧、香港浸会大学候任校长陈新滋、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黄玉山、香港教育学院候任副校长李子建以及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等,为进一步加强我校与香港高校以及商界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2010年3月
学校举办第四期新上岗干部培训班,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培训班并讲话。常务副校长董奇,党委副书记唐伟、王炳林、田辉为培训班做报告。培训班特邀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中组部全国组工干部学院四处处长郭驰做专题讲座。
2010年3月
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国际事务主任Cliff Hancock、英国高等教育国际部主任Keith Sharp来访。常务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10年3月
成立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党总支。原资源学院分党委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的党员、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党员隶属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党总支。刘连友任党总支书记。
2010年3月
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副校长Graham Wright一行来访,校党委副书记唐伟会见来宾。
2010年3月
学校召开“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葛剑平出席会议。
2010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了《新校区建设投资合作办法(草案)》、《新校区建设投资合作办法实施细则(草案)》和2010年预算编制工作,通报了学校财经状况、三所直属高校继续教育稳定事件查处情况和“985工程”二期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10年3月
美国加州富乐敦州立大学校长Gordon教授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10年3月
学校举行2009年度“感动师大”新闻人物暨“十大新闻”揭晓仪式。学校女子篮球代表队等荣获2009年度“感动师大”新闻人物。“学校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等获评2009年度“十大新闻”。
2010年3月
John Whalley名誉教授受聘仪式暨“京师经管名家讲坛”第6期举行。党委副书记唐伟向John Whalley教授颁发了聘书。
2010年3月
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自主选学“哲学与战略性思维”专题班在我校开班。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俞贵麟,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副局长张福根,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王炳林出席开班仪式。
2010年3月
我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共同承办的第三期“体验动感中国”项目开学典礼举行。项目组织百余名受英国政府资助的英国优秀留学生参加为期三周的文化交流、体验活动。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我校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先生、国家汉办副主任赵国成先生出席开学典礼。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典礼并致辞。
2010年3月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校长Carolyn A.Martin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了在师生交流、合作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协议。
2010年3月
由天文系主办的第三届SONG项目国际研讨会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出席开幕式。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SONG项目首席科学家、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克里斯腾森及数十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到会。
2010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985工程”三期建设规划与改革方案,讨论了2010年度财务预算,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任期相关工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
2010年4月
由教育部人事司委托我校人事处组织的“教育部机关青年干部培训班”顺利结业。校长钟秉林为全体学员做了“高校热点问题及大学主要工作”的专题讲座,并为全体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2010年4月
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韩震教授申报的《中国哲学前沿》(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英文版翻译出版项目获准立项为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这是我校获得的首个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2010年4月
我校获评2009年度向教育部报送信息先进单位,学校办公室袁慧获评先进个人。
2010年4月
张晶香等9位同学的学位论文获评第二届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优秀奖,我校获奖论文篇数在教育硕士培养院校中名列第一。
2010年4月
我校附属中学的马桂君和邓虹、二附中的曾路、附属实验中学的李晓辉和李艳、实验小学的陈延军,平谷附属中学的贾海荣、良乡附属中学的王冬梅获评北京市特级教师称号。
2010年4月
我校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婵教授负责的“体育运动心理学”,文学院康震教授负责的“中国古代文学原著精读”和化学学院刘正平教授负责的“高分子化学”获得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称号。教育学部张斌贤教授带头的“外国教育史教学团队”,黄荣怀教授带头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导向型课程教学团队”和化学学院欧阳津教授带头的“化学实验教学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010年4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西区停车场的结算问题,通报了研究生和本科生招生情况。
2010年4月
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中国市场总监Josef Goldberger先生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双方就在我校举行德国高等教育展、DAAD奖学金项目推介会等活动交换意见。
2010年4月
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田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庞薇、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以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开幕式。
2010年4月
台湾屏东教育大学校长刘庆中教授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孙玲会见来宾。
2010年4月
我校学生代表队获得“中国网杯”第七届首都高校时事知识竞赛冠军。
2010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王炳林到数学科学学院调研。
2010年4月
中华青年交流协会理事长、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张昌吉率台湾高等教育代表团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孙玲会见来宾。
2010年4月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一行来校调研。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董奇和副校长葛剑平出席调研会。
2010年4月
沈越、葛玉良、赖德胜、朱艳春、孙舒平、陆跃祥、赵秋雁组成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沈越任分党委书记,葛玉良任副书记。
2010年4月
我校10个院系的教师参加了“环境社会学全球研讨课程”观摩教学。该课程由北京师范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瑞典乌普拉萨大学、洪都拉斯萨莫拉诺大学、哥斯达黎加地球大学共同建设,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及网络教学平台授课,实现全球6所大学师生同时上课、共同研讨。
2010年4月
学校召开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会议,部署党的建设、干部培训等重要工作。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副书记王炳林、田辉参加会议。
2010年4月
学校教代会五届五次会议召开。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唐伟、韩震、田辉,教代会执委及170多名代表出席大会。钟秉林作了题为《抢抓机遇、团结奋进,努力开创学校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
2010年4月
第一届台湾知名出版人高级研修班在我校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助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亚飞,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李锡东以及台湾40位知名出版人出席典礼。
2010年4月
我校教育家书院揭牌仪式暨“教育家的社会责任”高级研讨会召开。常务副校长董奇为教育家书院揭牌并致辞。教育家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为入驻教育家书院的首批兼职研究员颁发聘书。
2010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第三届中国—西班牙大学校长论坛暨西班牙汉语年开幕式并在论坛上做总结发言。
2010年4月
我校15位专家受聘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和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0年4月
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炳林带领调研组到管理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部、艺术与传媒学院调研基层党建工作。
2010年4月
生命科学学院刘全儒、文学院张清华、化学学院胡乃非、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赵春明、艺术与传媒学院唐怡、物理学系周静、心理学院彭华茂、体育与运动学院屈国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林定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获评第六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2010年4月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与北京市崇文区教委共建的“优秀校长培训基地”正式挂牌。常务副校长董奇与共建单位负责人共同为培训基地揭牌。
2010年4月
学校荣誉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陶大镛先生逝世,享年93岁。
2010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率学校领导班子同师生员工在京师广场共同哀悼青海玉树遇难同胞。
2010年4月
首届“京师创业论坛”举行。我校地理系86届校友、阳光100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易小迪出席论坛并作题为《我的价值观与我的事业》的主题演讲。
2010年4月
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委员会成立仪式暨通识教育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启动会举行。
2010年4月
“奥运火炬手进校园·青年创业成长论坛”在我校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田辉出席论坛。
2010年4月
学校举行2010年“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校领导刘川生、王炳林、韩震参加启动仪式。
2010年4月
纪念厉以贤教授诞辰8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举行。教育部部长助理吴德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孙玲、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立德等出席。
2010年4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了员工食堂搬迁及家属区配套服务设施改造方案,通过生地楼改造加固施工方案,研究了校园整体规划建设方案。
2010年4月
科技部国际司司长靳晓明、副司长续超前一行来我校调研。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副校长郝芳华出席调研座谈会。
2010年4月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年赴泰国、尼泊尔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班结业典礼在我校举行。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马箭飞等出席典礼。
2010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在后主楼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推进后主楼建设工作。副校长陈光巨出席现场办公会。
2010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报了关于校领导工作分工的调整情况,讨论了昌平新校区建设情况,传达了教育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
2010年4月
由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主办,北京电影家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一届大学生影评大赛颁奖典礼举行。
2010年5月
常务副校长董奇赴美出席美国教育研究协会2010年会,并做《中美学生创作力比较》的发言。董奇常务副校长访问了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西北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等多所美国知名高等学府,就教育、心理、刑法学、社会公共政策等多个领域与美方大学达成了广泛的合作意向。
2010年5月
首届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教育研讨会暨“传媒与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举行。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康宁、我校资深教授黄会林等出席成立仪式。
2010年5月
常务副校长史培军赴美国参加美国地理学家协会2010年会,并作题为《中美巨灾案例对比研究》的报告。史培军常务副校长一行访问了马里兰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美国知名大学,并与美方签署了“北京师范大学与马里兰大学共建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合作协议”及“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备忘录”。
2010年5月
由学校廉政教育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申报的北京市首届重大招标课题“建立健全北京市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获准立项。
2010年5月
校报数字化建设一期工程顺利完成。
2010年5月
学校师生员工为青海玉树受灾同胞踊跃捐款,总额达350余万元人民币。
2010年5月
学校举办免费师范生纪念五四运动91周年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座谈会。
2010年5月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校长David Turpin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孙玲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了合作研究、师生交流等方面的谅解备忘录。
2010年5月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唐伟主持召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推进会。
2010年5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共建平台建设有关工作、学16楼新建加层预算和追加旧体育馆改造预算问题,讨论了加强珠海教育园区建设的有关工作,通报了综合治理和维稳工作。
2010年5月
香港教育学院校长张炳良教授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孙玲会见来宾。
2010年5月
首届“北京师范大学—密歇根大学高等教育论坛”在我校举行校长钟秉林会见了密歇根大学来宾。
2010年5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王炳林到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调研。
2010年5月
中美教育工会工作者交流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炳林出席交流会,全美教育协会、美国教师联盟、哈佛大学后勤和技术工人工会等组织负责人和专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兄弟院校工会主席参加了研讨。
2010年5月
张保洲、张琳、毕少兰、朱宗宏、张同杰组成天文系党总支委员会。张保洲任党总支书记,张琳任副书记。
2010年5月
韩晓蕾任学校办公室副主任;王颖任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毕少兰、付建宁任天文系副系主任。
2010年5月
我校七个重点研究基地顺利通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第二次评估。其中,发展心理研究所、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被评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
2010年5月
学校召开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常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0年5月
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丕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副局长孟祥林等中央有关部局领导,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王民忠、教委副主任郑萼等北京市有关部门领导,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田辉、郝芳华、曹卫东等出席典礼。
2010年5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2010年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校领导史培军、葛剑平、韩震出席会议。会议通报了学校非实体研究中心设置情况,决定成立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商周文明研究中心、中国彩票事业研究中心、环境应急管理技术研究中心、油气资源研究中心等非实体研究机构。
2010年5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学校“985工程”总体规划和改革方案,讨论了与北京市共建工作,讨论通过了珠海分校开办资金变更情况的说明,讨论批复成立艺术与传媒学院分党委,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决定面向校内外招聘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等。
2010年5月
由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青海省地震局、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汶川·玉树:经验与挑战—巨灾应对交流研讨会”召开。联合国助理秘书长Jordan Ryan,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封希德,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何道峰和青海省地震局副局长哈辉等出席研讨会。
2010年5月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校长高斯·贾西姆来访。
2010年5月
学校召开纪委委员扩大会议,传达教育部直属高校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座谈会,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贯彻落实四项监督制度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视频会议等会议精神。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唐伟出席会议。
2010年5月
瑞典议会第一副议长杨·比约克曼一行来访。
2010年5月
成立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挂靠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聘任王振耀为研究院院长。成立商周文明研究中心,晁福林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彩票事业研究中心,范立双任中心主任。成立环境应急管理技术研究中心,许新宜任中心主任。成立油气资源研究中心,陶明信任中心主任。
2010年5月
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仪式在我校举行。
2010年5月
我校运动员在首都高等院校第48届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甲B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名,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
2010年5月
学校2010年运动会举行。
2010年5月
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更名为艺术与传媒学院分党委。
2010年5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率我校中层干部培训团一行21人,赴美国加州富乐敦州立大学进行为期两周的培训,培训主题为《美国高等院校管理》。
2010年5月
“第二届京师教育论坛——区域教育现代化暨全国教育局长峰会”在我校召开。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和我校的相关领导及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参加论坛。校领导刘川生、董奇、郝芳华出席论坛。
2010年5月
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与法国经济理论和分析中心(GATE)共同举行的第一届SEBA-GATE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法国经济学会副会长、GATE研究中心主任玛丽—克莱尔·维里弗尔(Marie-Claire Villeval)及我校副校长孙玲,出席研讨会。
2010年5月
菲律宾大学Diliman校区校长Sergio S.Cao一行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双方就“中国研究”专业合作、师生交流达成了合作意向。
2010年5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院长简·加斯克尔客座教授授予仪式举行。副校长韩震出席仪式并为简·加斯克尔颁发聘书。
2010年5月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我校校长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资深教授顾明远,副校长韩震出席庆典。
2010年5月
北京市第十一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开幕式在我校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田辉、团市委副书记沈千帆、我校资深教授林崇德等出席开幕式。
2010年5月
罗荣桓元帅之子、第二炮兵原副政治委员罗东进中将,徐海东大将之女、中国老区建设基金会副主任徐文惠,黄克诚大将之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楠,彭绍辉上将之子、总参军务部二编局原局长彭志强与我校300多名学子以“传承革命星火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进行了座谈。
2010年5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座谈会等会议精神。
2010年5月
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副校长Alvaro Escribano来访。
2010年5月
王洛忠任本科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兼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执行副主任。陈晋任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0年5月
比利时Group T鲁汶工程联合大学校长韩德华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双方就联合建立“欧洲汉语教师培训中心”、国际工程课程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并达成了新的合作意向。
2010年5月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在我校召开。来自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党委副书记田辉主持开幕式。
2010年5月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颁奖典礼在我校举行。副校长陈光巨出席典礼并致辞。
2010年5月
胡必亮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
2010年6月
我校“公共管理”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2010年6月
教育学部马健生、化学学院欧阳津、历史学院杨共乐和数学科学学院李仲来四名教师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2010年6月
文学院辅导员胡志峰获评“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2010年6月
第六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本科生喻訄等同学组成的2支创业团队获得金奖,化学学院林潇等同学组成的5支创业团队获得银奖,生命科学学院杨健帅等同学组成的5支创业团队获得铜奖。奖牌总数在参赛的首都54所高校中高居榜首。
2010年6月
我校在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中共获准立项33个课题,获批经费400万元,获准课题数较上年增长120%,获准立项课题数在全国排名第四。
2010年6月
我校校发总会辅仁大学分会注资“励耘奖学助学基金”900万元,用以表彰表现优秀的免费师范生和未来在全国教育战线取得优异成绩的免费师范生。
2010年6月
教育学部刘春荣、数学科学学院崔世莹、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林春梅、文学院胡志峰、心理学院王瑞敏、化学学院隋璐璐、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孙舒平、教育学部傅纳、管理学院郭智芳、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谭江华10位辅导员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辅导员。其中,刘春荣被评为北京市十佳辅导员。
2010年6月
北京团市委书记王少峰、副书记沈千帆一行来我校调研,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团市委领导一行。党委副书记田辉出席了关于落实“两个全体青年”要求,助力“人文·科技·绿色”北京发展的调研座谈会。
2010年6月
我校女子篮球队力克山东科技大学代表队,蝉联CUBA总冠军。
2010年6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进一步加强建设珠海教育园区、增加后主楼修缮项目预算和乐育3楼加固及住户搬迁的有关工作,讨论了组织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通报了毕业生教育、离校工作安排。
2010年6月
学校第27次学生代表大会召开。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田辉出席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第27届学生委员会委员。
2010年6月
葡萄牙阿威罗大学副校长Jose Fernando F.Mendes教授来访。
2010年6月
周廷儒奖学金捐赠仪式举行。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我校原教务长张兰生、澳门摩卡公司总裁徐静慧等出席捐赠仪式。
2010年6月
我校与新跃大学联合培养的汉语言文学学士班和硕士班的17名学员来访,进行为期两天的“母校学习之旅”。副校长韩震教授出席欢迎会,并与来宾签署合作协议。
2010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视频会等会议精神,讨论了学生工作,通报了工会有关工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各分管校领导就教代会五届五次会议代表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答复。
2010年6月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松冈荣志教授一行来访。
2010年6月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mes Heckman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董奇、副校长孙玲出席聘任仪式。
2010年6月
美国Emory大学教务长、执行副校长Earl Lewis先生、副校长Holli Semetko女士一行来访。
2010年6月
我校与太原市教育局签订《关于共建北师大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并与太原第二外国语学校、太原师范学院附中、太原市48中签订了关于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备忘录和协议书。
2010年6月
我校女篮荣获第五届中国大学生女子篮球超级联赛(CUBS)总冠军。
2010年6月
中残联副理事长程凯、国家语委办公室主任魏丹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10年6月
学校召开档案工作会议。
2010年6月
张燕玲任文学院分党委副书记;王立军、过常宝、姚建彬任文学院副院长。
2010年6月
师范生免费教育与教师教育创新座谈会在我校召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光明日报》社总编胡占凡、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座谈会由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主持。我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副校长韩震、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资深教授顾明远,以及我校免费师范生代表参加会议。
2010年6月
由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和经济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发布会暨公司高管薪酬研讨会”举行。
2010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董奇,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出席成立仪式。来自国内外高校的知名学者、著名公益组织负责人、企业家等出席。
2010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批复了汉语文化学院党总支、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党委换届选举的结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讨论了“七一”表彰名单,讨论了学校创先争优活动方案,听取了学校关于中央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货币投资、无形资产的清查工作汇报,通报了其他相关工作。
2010年6月
王炳林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2010年6月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联合举办的中美大学校长论坛召开,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为中方大学代表出席论坛,并做了题为《高等教育全球化:中美人文交流与大学合作》的发言。
2010年6月
我校新疆中学汉语骨干教师首期培训班结业典礼举行。89名新疆学员顺利结业。
2010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我校在山东济南举办的2010年招生信息发布会,并赴山东大学调研。
2010年6月
台湾中正大学校长吴志扬教授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孙玲会见来宾。双方签署了宏观合作协议。
2010年6月
学校举行首届MBA学员毕业典礼,副校长韩震出席典礼并致辞。
2010年6月
校长钟秉林出席我校在河南郑州举办的2010年招生信息发布会,并赴河南大学调研。
2010年6月
美国Emporia州立大学副校长James Williams、古巴哈瓦那大学副校长Cristina DiazLopez、和古巴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Hector Conde Almeida先后来访。
2010年6月
学校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合办的“普林斯顿在北京”汉语培训班开学典礼举行。
2010年6月
我校实验幼儿园2010年毕业典礼暨95周年园庆庆典举行。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曹卫东出席庆典。
2010年6月
我校女子橄榄球队荣获2010年全国橄榄球冠军赛冠军。
2010年6月
印度尼西亚阿拉扎大学、泗水国立师范大学、玛琅国立师范大学、丹戎布拉国立大学、玛拉拿达基督教大学和哈山努丁国立大学等6所大学的校长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10年6月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协调组第一次会议暨成立大会召开。教师网联理事长、我校校长钟秉林,教师网联常务理事、我校副校长韩震,以及其他五所部属师范大学有关校领导出席会议。
2010年6月
张润枝、赵朝峰、卫志民、李兴、沈友军、游祥斌组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党委。张润枝任分党委书记,赵朝峰任副书记。
2010年6月
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副校长Ana María Fernández García来访。
2010年6月
第一届“周廷儒奖学金”颁奖典礼举行。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党委副书记田辉出席典礼。
2010年6月
毛振明任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殷恒婵、乔德才、郎健任副院长;胡晓江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常务副院长。
2010年6月
李凤林、吴方敏、李炜东、张和生、盛双霞组成汉语文化学院党总支委员会。李凤林任党总支书记,吴方敏任副书记。
2010年7月
学校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七一”升旗仪式暨新党员宣誓活动,特邀共建单位——武警天安门警卫支队国旗护卫队现场升旗。校领导刘川生、唐伟、田辉出席升旗仪式。
2010年7月
学校举行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等校领导,校友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尚合等出席典礼。
2010年7月
学校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表彰先进暨创先争优推进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等校领导出席会议。钟秉林校长宣读了表彰决定。刘川生书记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快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讲话。
2010年7月
学校与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实验学校。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石景山区委常委、副区长付生柱等出席签约仪式。
2010年7月
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评审结果,我校共18项课题获准立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招标)2项,国家一般课题5项,国家青年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重点课题6项,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3项,获准立项课题数位列全国第一。
2010年7月
我校成国志同志当选北京市教育工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丛玲同志获模范工会主席荣誉称号。
2010年7月
学校举行2010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等校领导,王梓坤院士、郑光美院士出席典礼。
2010年7月
我校与包头稀土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办学签约仪式举行。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包头稀土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主任郭甫欣、包头东德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孝东等出席仪式。东德置业有限公司捐赠初始基金260万元,此后每年从公司利润中提出10%作为补充,用以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及北京师范大学包头附属学校办学。
2010年7月
学校举行首届国防生毕业典礼。
2010年7月
校领导刘川生、董奇、郝芳华会见来访的IDG总裁麦戈文一行。
2010年7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部署了近期工作,研究了我校女篮与四川体育局战略合作事宜,研究了学生违规处理问题。
2010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校报》数字平台正式发布,我校与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北师大·方正国际文献资源数字化研究与服务中心”同期成立。
2010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唐伟接见了美国总统奖获得者高中生代表团一行。
2010年7月
由我校和台北市教师会联合主办的“两岸教育人员文史课程研习营”开营仪式在我校举行。
2010年7月
中央纪委驻科技部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郭向远,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秦勇等一行来我校调研。校领导刘川生、董奇、葛剑平会见调研团。
2010年7月
学校举行2010年暑期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学典礼。
2010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命,听取了教育学部的工作汇报。
2010年7月
学校举行“信心·青春·使命”2010年主题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校领导刘川生、唐伟、田辉、韩震出席仪式。
2010年7月
我校专家团赴新疆阿勒泰开展讲学援疆活动。
2010年7月
我校与河北迁安市合作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举行,我校副校长韩震、迁安市副市长张梅艳共同出席授牌仪式。
2010年7月
学校召开学习贯彻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专家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2010年7月
“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在我校揭牌成立。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卫红,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王新宪,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共同在共建协议上签字,并为中心揭牌。
2010年7月
校工会召开2010年工会教代会工作暑期研讨会。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教代会执委会主任王炳林出席会议并致辞。
2010年7月
学校举行2010级教育博士开学典礼。校长钟秉林出席典礼并致辞。
2010年7月
我校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举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重大问题专题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严隽琪,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理事长、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王佐书等先后主持会议。
2010年7月
2010年本科招生录取工作结束,共录取新生2212人(港、澳、台学生19人)。
2010年7月
学校召开全校干部大会,传达第四次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部署学校工作。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唐伟、王炳林、葛剑平、韩震、郝芳华、孙玲、曹卫东出席会议。
2010年7月
黄济先生九十华诞庆典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我校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等出席庆典。
2010年7月
李仲来任数学科学学院分党委书记,李建华任副书记;王金生任水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吕晓慧任副书记;赵欣如任机关第二党总支书记,廖英任副书记;郭宁任机关第三党总支副书记;陈实、孟耀斌任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2010年7月
郝芳华兼任北京京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2010年7月
成立中国能源与战略资源研究中心,胡必亮任中心主任;成立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关成华任中心主任;成立气候变化与贸易研究中心,曲如晓任中心主任;成立全球变化数据处理分析中心,梁顺林任中心主任;成立语言与文字资源研究中心,宋继华任中心主任;成立低碳与能源技术研究中心,郝芳华任中心主任。
2010年7月
由我校与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部承办的“西部基础教育论坛”在鄂尔多斯市举行。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包崇明等领导和专家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22日,作为论坛重要组成部分的“北师大合作附校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召开。
2010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务虚会。会议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研究讨论了学校“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和思路;讨论了珠海分校的改革发展工作和昌平沙河新校区建设工作;通报了学校基层党建调研情况,并就党建创新行动计划进行了研究部署。
2010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了美国杜克大学副教务长James Siedow一行。
2010年7月
副校长韩震会见了应邀来我校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的美国哲学家、美国价值学会会长Thomas Magnell教授。
2010年8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率团访问丹麦奥尔堡大学,并出席奥尔堡大学创新学习孔子学院与斯德林高中联合成立的孔子课堂揭牌典礼。
2010年8月
学校广大党员捐款40万元支援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灾区。
2010年8月
我校与拉萨市合作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签约暨授牌仪式举行。我校副校长韩震、拉萨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平措朗杰出席仪式。
2010年8月
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前会长、我校文学院教授郭预衡先生逝世。
2010年8月
校长钟秉林会见新加坡教育部部长黄永宏博士一行。
2010年8月
我校与昌平区政府签署《北京沙河高教园区土地划拨协议书(补充协议)》与《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利民,昌平区委书记侯君舒、区长金树东和校领导钟秉林、董奇、唐伟出席签字仪式。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郑萼主持仪式。
2010年8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陈光巨检查学校后主楼建设进展情况并召开推进后主楼建设现场办公会。
2010年8月
邓理明任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兼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汉语国际推广部主任。
2010年8月
我校师生举行仪式,向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致以沉痛哀悼。
2010年8月
“刑事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成立五周年座谈会”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并致辞。
2010年8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联合国农村教育培训中心项目的建设工作。
2010年8月
我校学生会当选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五届主席团单位,彭宇同学当选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副主席。
2010年8月
我校越南籍硕士研究生阮氏芳获得第三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银奖。
2010年8月
学校召开以“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研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主题的暑期党建暨工作研讨会,集中研讨交流各院系“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干部培训,专题研讨加强学校基层党建,开展党风廉政教育,部署新学期工作。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委机关各部门正副职,职能部门和学部、院系所行政负责人等13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10年9月
我校别荣芳、金建君、路春艳、孙天希、张雁云、蒋奖六位教师获北京市委组织部举办的2010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
2010年9月
我校共有15位教师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二批重点教材9部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首席专家7人,课题组主要成员8人。
2010年9月
我校“教育技术学实验室”被市教委、市科委批准增补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0年9月
我校2篇博士论文入选2010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别是:教育学部2009届博士生乐先莲的《当代西方教育与国家关系思想研究——基于国家利益观的视角》(指导教师朱旭东教授),生命科学学院2009届博士生吴晓梅的《酵母基因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动态分解》(指导教师林魁教授)。
2010年9月
我校自主审核新增的国际商务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等四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
2010年9月
我校一批项目获准进入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其中包括,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项,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项,7门本科生课程获准为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门网络课程获得2010年度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立项。
2010年9月
我校荣获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优秀集体,周晓旭获评优秀个人。
2010年9月
我校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刘慧平教授荣获“2010年ESRI最佳教学贡献奖”。
2010年9月
学校召开以“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提升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为主题的暑期学生工作研讨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副书记田辉主持会议。
2010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韩震等校领导巡视本科教学工作。
2010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刘延东同志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讨论了后主楼启用阶段的管理模式;讨论了学校相关财务问题;讨论了学校“十二五”规划总体布置情况;通报了其他会议精神和开学期间、教师节期间相关工作。
2010年9月
历史学院“商周文明中心”揭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美籍华人、著名收藏家范季融,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德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出席揭牌仪式。
2010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访的哈佛大学教授、阿什(Ash)民主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托尼·赛奇。
2010年9月
校长钟秉林向离退休老同志们通报校情。党委副书记唐伟出席校庆通报会。
2010年9月
学校召开2007级免费师范生座谈会。校长钟秉林出席会议与免费师范生座谈。
2010年9月
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二附中何杰获得北京市“师德标兵”称号,化学学院教授李奇、物理系教授熊俊、实验小学教师莽晓懿获得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2010年9月
由民进中央和我校共同主办的庆祝第26个教师节暨第三届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举行。会议主题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制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董奇等出席论坛。
2010年9月
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一行访问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堪萨斯绿堡市、阿姆斯风险管理公司,洽谈合作事宜。
2010年9月
学校召开庆祝第26个教师节暨建校108周年表彰大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唐伟、葛剑平、韩震、田辉、郝芳华、曹卫东等出席表彰大会。会上,校领导宣读了获奖教师名单并颁奖,刘川生书记做了重要讲话。
2010年9月
瑞士苏黎世大学校长Andreas Fischer一行访问我校。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10年9月
首届“生命科学青年学者奖励基金”颁奖。党委副书记唐伟、“奖励基金”创立者孙儒泳院士出席仪式并为获奖者颁奖。
2010年9月
我校8名免费师范生随同温家宝总理与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教师共度教师节。
2010年9月
学校召开“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专题研讨暨工作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葛剑平出席会议。会议对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后续编制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对科学研究专项规划进行了研讨。
2010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赴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看望教职员工,并致以教师节的问候。
2010年9月
比利时弗拉芒区议会教育委员会副主席Kathleen Helsen女士一行来访。
2010年9月
学校2010级新生入学。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唐伟、葛剑平、韩震、田辉、郝芳华到迎新现场欢迎新生及家长。
2010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会议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教师节前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落实我校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
2010年9月
学校举行2010级新生开学典礼。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唐伟、葛剑平、田辉、郝芳华、曹卫东与我校资深教授顾明远等出席了典礼。
2010年9月
“何兹全教授百岁华诞庆典暨《中国中古社会和政治》首发仪式”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葛剑平出席庆典。
2010年9月
学校举行本科新生入学教育活动。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为全体本科新生做“理想·信念·责任”的主题报告。党委副书记田辉主持入学报告会。
2010年9月
副校长孙玲会见了美国马里兰大学校长特使John Townshend教授一行。双方拟通过共建全球变化领域的合作研究机构等途径推进合作。
2010年9月
学校召开免费师范生工作座谈会。各免费师范生培养单位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主管教学副院长、辅导员围绕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好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等进行了座谈。
2010年9月
“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天文台天文教学实践基地暨共建天文望远镜”揭牌仪式在昆明云南天文台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揭牌仪式。
2010年9月
“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培训者培训子项目”开班典礼举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资深教授顾明远,校党委副书记唐伟,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等出席开学典礼。
2010年9月
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建协议,合作共建我校等1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
2010年9月
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唐伟带队,学校中层干部80余人前往北京体育大学参观了“反腐倡廉预防职务犯罪法制教育展”。
2010年9月
学校举行2007级免费师范生学习温家宝总理教师节讲话精神座谈会。副校长韩震出席座谈会。
2010年9月
新疆大学副校长海米提·依米提一行访问我校,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曹卫东会见来宾。
2010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部署了学校近期重点工作,讨论了《关于实施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暂行办法》和后勤餐饮工作,通报了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直属高校的有关事宜和乐育3楼加固及住户搬迁情况。
2010年9月
孟加拉国基础与大众教育部政务部长莫塔哈·侯赛因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10年9月
我校与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及首批六所基地学校签订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协议。
2010年9月
受教育部委托,由我校承办的第二届新疆中学汉语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班。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曹卫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吐尔逊·伊不拉音出席开班典礼。
2010年9月
珠海分校举行2010级新生开学典礼。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典礼并致辞。珠海市副市长王庆利、揭阳市副市长林丽娇、珠海市教育局副局长曹风云,我校副校长、珠海分校校长陈光巨,珠海分校党委书记呼中陶,中科院院士、我校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陈木法,著名心理学家、我校心理学院教授张厚粲等出席开学典礼。
2010年9月
马来西亚教育部师范司司长拿督海里博士一行来访。
2010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原则通过了学校“985工程”管理制度与执行方案等相关文件;讨论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实施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暂行办法》;讨论批复了化学学院分党委换届选举结果,讨论人事任免。
2010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向学校各民主党派、侨联、民族工作室负责人以及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报校情。党委副书记唐伟出席校情通报会。
2010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丹麦中学校长代表团。双方就两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高中教师的教育与培养、教学法及课程改革等热点问题进行交流。
2010年9月
天文系建系50周年庆典举行。校长钟秉林,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赵刚,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苏定强,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董国轩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庆典并致辞。
2010年9月
第五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韩震出席会议。来自中、日、韩三国的师范大学、教育大学的校长和副校长参加了研讨会。
2010年9月
新图书馆开始试运行。
2010年9月
我校法学两院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签订交流合作协议暨聘任张立勇大法官为特聘顾问教授仪式举行。常务副校长董奇出席仪式并致辞。
2010年9月
“王炳照与教育史学科建设”研讨会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唐伟出席大会并致辞。
2010年9月
我校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2010年9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成立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追加乐育3楼工程改造项目经费等事宜,讨论了加强双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工作,通报了教育部部分急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试点工作部署会议等会议精神和近期安全稳定工作。
2010年10月
我校在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中获1金2银,总成绩位居北京代表团榜首。
2010年10月
我校博士生孙亮等20人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年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
2010年10月
我校共有150个项目获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助,资助总金额达6199.1万元。获准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重点项目5项、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面上项目9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8项。
2010年10月
我校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和遥感科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顺利通过2010年数理和地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2010年10月
教育部授予我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0年10月
学校举行“京师公益讲堂”揭牌仪式,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郭新保等出席揭牌仪式。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做了题为《当今的慈善、公益及社会企业》的主题讲座。
2010年10月
《科学》(Science)杂志总编Bruce Alberts来访,并做了题为《科学与未来》的主题演讲。副校长葛剑平会见来宾。
2010年10月
成立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聘请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校长钟秉林担任研究院理事长,黄尧担任研究院院长。
2010年10月
学校召开会议集中部署迎接北京市高校党建先进校评估的相关工作。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党委副书记唐伟、王炳林出席会议。
2010年10月
成国志同志任校工会常务副主席;李家永任教育学部副部长;郑伟任校报主编。
2010年10月
刘正平、隋璐璐、门毅、王磊、方维海、刑国文、张俊波、欧阳津、范楼珍组成化学学院分党委。刘正平任分党委书记,隋璐璐任分党委副书记。
2010年10月
学校召开“985工程”建设工作启动与部署会议。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葛剑平出席会议。
2010年10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部署了迎接北京市党建和思政工作先进高校评选工作,传达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通知精神,研究了成立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事宜,讨论了过渡性员工食堂建设可行性论证方案,通报了乐育3楼加固及住户搬迁遇阻情况。
2010年10月
英国卡迪夫大学校长David Grant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10年10月
学校召开新校区建设工作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讨论调整新校区总体设计方案,并对《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建设投资合作办法》和《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建设投资合作办法实施细则》提出了修改建议。常务副校长、新校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董奇,党委副书记、新校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唐伟出席会议。
2010年10月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代表团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郝芳华会见来宾。
2010年10月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在我校举办。党委副书记唐伟出席开式并致辞。
2010年10月
校长钟秉林出席东亚峰会高等教育合作论坛,并代表中方高校作题为《提升东亚高等教育合作水平,搭建留学生就业服务网络平台》的主题发言。期间,我校与文莱大学签署了框架性合作协议,并与马来西亚教育部代表初步探讨了本科生联合培养的可行性。
2010年10月
由环境学院杨志峰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973”计划项目“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课题验收会举行。“湿地973”项目课题验收会开启了我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的序幕。
2010年10月
我校质谱中心成立三周年庆典暨与美国布鲁克·道尔顿公司合作实验室成立揭牌仪式举行。
2010年10月
合利屋餐饮有限公司为我校捐赠60万元,设立社会工作奖学金。
2010年10月
2010年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位点会议召开。我校张静如教授、王炳林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言。
2010年10月
校友总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在上海举办。校友总会会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0年10月
以“推进基层党支部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发挥组织员在党建工作中的监督保障作用”为主题的学校党委组织员工作研讨会召开。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0年10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士嘉堡分校副校长Rick Halpern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10年10月
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德国特里尔市共同举办的中欧区域发展规划教育与研究中心“可持续城市与区域发展论坛”暨中欧中心第2次Think Tank会议在上海举行。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陆靖、德国特里尔市城市发展与统计局局长兼中欧中心欧洲总执行官Johannes Weinand出席论坛并致辞。
2010年10月
校工会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副主席何力克、北京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刘欢,校领导刘川生、董奇、唐伟、田辉、韩震、郝芳华等出席。
2010年10月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副校长James A.Cooney、Alan Lamborn、Amy Parsons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副校长韩震、陈光巨等会见来宾。
2010年10月
学校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问题展开讨论。
2010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讨论了第6次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检查准备工作、南院大科园建设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对教师退休政策进行调整的决定》,通报和部署了近期安全稳定工作;讨论了干部工作。
2010年10月
成立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聘请魏礼群担任研究院院长。
2010年10月
大连实德集团向我校捐款100万元设立“实德运动关爱基金”。
2010年10月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陈曦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郝芳华会见来宾。
2010年10月
以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唐立军等为组长的第6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评选评估专家组来我校检查工作。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题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工作报告。校长钟秉林做了题为《坚持党委领导,党政密切配合,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补充报告。校领导董奇、史培军、唐伟、王炳林、田辉、曹卫东出席会议。
2010年10月
校长钟秉林率教育部师范大学领导代表团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教师教育改革研修班。
2010年10月
我校女子足球队勇夺2010年北京高校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
2010年10月
我校体育与运动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陈一冰在第42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以队长身份率领中国体操男队连续第四次问鼎团体冠军,并夺得吊环金牌。
2010年10月
我校和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2010年中国职业学校校长论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发来贺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做大会主旨报告,我校副校长孙玲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10年10月
新发展慈善基金会向我校捐赠100万元,用于设立研究生奖、助学金。
2010年10月
中国地理信息协会授予我校“玉树抗震救灾GIS服务特殊贡献单位”称号。
2010年10月
江怡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
2010年10月
副校长韩震前往广西南宁开展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巡视工作,并向七所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学校授牌。
2010年10月
罗马尼亚西部大学代表团一行来访。
2010年10月
以“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为主题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开幕。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担任论坛主席并做主旨演讲。
2010年10月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讲钱学森故事,学钱学森精神”活动启动。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出席启动仪式。
2010年11月
后勤启动一站式服务,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
2010年11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翀教授申报的课题《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获准立项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第一批),批准经费70万元。
2010年11月
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吴宗宪教授的《社区矫正比较研究》和文学院张哲俊教授的《文学考古学:武平的交流与中日文学》两项成果分别入选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0年11月
我校两项成果获“第三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其中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的赵秉志教授的《当代刑法理论探索(四卷本)》获得二等奖,宋英辉教授的《职务犯罪侦查中强制措施的立法完善》获得三等奖。
2010年11月
我校社会科学处获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2010年11月
我校健美操队在2010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选拔赛上获一金、一银、一铜三枚奖牌。
2010年11月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副校长山田均一行来访。
2010年11月
韩国教育开发院院长金兑完一行来访。
2010年11月
“《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省际比较》发布暨绿色经济理论研讨会”举行。常务副校长董奇出席会议并致辞。
2010年11月
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校长特使、教育学院院长Carmel Diezmann教授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10年11月
第五届北京师范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开幕。校党委副书记田辉、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张小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10年11月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应邀出席“京师公益讲堂”并作题为《公益领袖的培养》的演讲。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理事长李连杰、院长王振耀、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健民与布莱尔先生同台对话。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布莱尔先生,常务副校长董奇参加会见。
2010年11月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首次“京师公益论坛”暨研究院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校党委书记、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刘川生出席论坛并致辞。
2010年11月
我校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合作成立的“中一英流域科学中心”揭牌仪式举行。党委副书记唐伟出席仪式并致辞。
2010年11月
我校教师在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多媒体课件比赛中共获得5个奖项,我校同时荣获高校最佳组织奖。
2010年1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新校区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学校“十二五”规划发展战略问题,通报了《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检查考核推进首都惩防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讨论了干部工作。
2010年11月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常务终身荣誉副校长William M.Plater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10年11月
我校与西城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分校、北京市三帆中学(二附中初中部)签约仪式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西城区区长张建东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曹卫东与西城区副区长王粤在协议书上签字。
2010年11月
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王民忠以及市委统战部相关领导一行来我校调研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了王民忠副书记一行。党委副书记唐伟出席调研座谈会。
2010年11月
“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初中地理、高中历史培训班”开班。副校长孙玲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
2010年11月
我校与太原市教育局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太原市举行。党委书记刘川生,太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俊明等出席授牌仪式并致辞。
2010年11月
《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一期建筑工程场地勘察合同》签约仪式举行。常务副校长董奇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校党委副书记唐伟、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小克代表双方在合同上签字。
2010年11月
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在广州举行。校长钟秉林出席论坛,并代表中方高校做了题为《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的发言。期间,钟秉林校长分别会见了韩国建国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日本神户大学等高校的校长,并与建国大学、特拉维夫大学签订了宏观合作协议。
2010年11月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组成的团队在“未来伙伴杯”第十一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勇夺国际赛制类人机器人擂台赛冠军,并取得了2011年“中、日、韩机器人擂台赛”的参赛资格。
2010年11月
中共中央组织部给我校发来感谢信,高度评价我校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选学试点工作做出的贡献。
2010年11月
“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我校副校长韩震、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卜宪群等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国家图书馆“陈垣先生著述与事迹展览”同日开展。
2010年11月
学校举办基础教育合作办学附属学校专场招聘会。厦门海沧附校、亚太实验学校、朝阳附属中学、成都实验中学等20家合作办学附属学校来校招聘应届毕业生。
2010年1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布置了冬季防火安全工作,研究了成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追加主楼采光顶防水防漏维修项目经费事宜,通报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筹备情况。
2010年11月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成立大会暨“第三极文化”国际传播研讨会举行。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创始人兼董事长麦戈文出席大会并致辞,共同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揭牌。麦戈文任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刘川生任研究院理事长,黄会林任研究院院长。
2010年11月
教育学部与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在伦敦大学合作举办第三届国际教育研讨会。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全球化世界中的公民教育》。
2010年11月
学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举行。北京市教育工会主席张青山,我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炳林,副校长韩震现场观摩了比赛。
2010年11月
我校学生会当选为第十一届北京市学联主席团主席团体。
2010年11月
王英典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向本琼、翟永功、张兰任副院长;程光泉、朱红文、吴向东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杨红英任人事处副处长。
2010年11月
我校26项成果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钟敬文、萧放主编的《中国民俗史》(六卷本)荣获特等奖,获得一等奖8项、二等奖17项。
2010年11月
我校与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唐伟、乌鲁木齐市副市长童兆玲出席授牌仪式并致辞。
2010年11月
学校2011届毕业生大型招聘会举行,共有190余家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提供工作岗位4075个。
2010年11月
校长钟秉林赴英国出席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度理事会,赴卡迪夫大学出席我校中层干部培训班开班典礼,对瑞士苏黎世大学进行了回访。
2010年11月
我校教育学、心理学两个流动站获评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0年11月
首届教育监测与评估国际研讨会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副校长郝芳华等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法、美、韩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参会。董奇常务副校长作题为《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与体系》的主题报告。
2010年12月
美国马里兰大学校长特使JohnTownshend教授一行来访。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会见来宾。
2010年12月
由校长钟秉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地图集》和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王民担任主编之一的《地理图册》(全套10册)荣获国家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银奖。
2010年12月
我校韩震教授、王炳林教授、张曙光教授、吴向东教授、王葎副教授五位教师被遴选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
2010年12月
我校三项课题获准201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获准立项课题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累计立项数达到22项。
2010年12月
我校《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实践育人的探索》荣获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
2010年12月
我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被列入科技部火炬计划,大科园也被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第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2010年12月
我校何大澄教授获颁“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2010年12月
我校天文系两名本科生的科研论文“计算宇宙学光度距离的数字策略”,在国际天体物理顶级刊物《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发表。
2010年12月
学校2010年度校级教改项目评审工作结束。全校25个单位的188项项目获准立项,批准总经费为406.5万元。
2010年12月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0年秘书长会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刘贵芹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和解放军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我校党委副书记田辉主持。
2010年12月
我校档案馆荣获2010年北京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档案馆馆长白起兴、副馆长杨桂明获得突出贡献奖。
2010年12月
2011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工作会议暨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2010年年会召开。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理事长、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我校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主持。
2010年12月
我校附属学校蔡晓东、林祖荣、张建国、李敏、顾咏梅、苏永乔、曹保义、李永康、彭梦华、吴建民10位教师受聘我校首批基础教育类研究员。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仪式并为10位受聘研究员颁发聘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曹卫东出席聘书颁发仪式。
2010年12月
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总结颁奖会举行。副校长韩震出席大会并讲话。
2010年12月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珠海分校承办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讨会召开。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炳林出席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来自全国70多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参加会议。
2010年12月
科技部组织专家对依托我校建设的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验收会并致辞。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副校长葛剑平等参加了验收会。专家组听取了实验室建设情况和依托单位支持情况的报告,现场考察了实验室,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2010年12月
美国威廉玛丽大学教务长Michael R Halleran先生、文理学院院长Carl J.Strikwerda先生等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郝芳华会见来宾。双方就建设孔子学院等工作细节进行了探讨。代表团一行向国家汉办正式提交了与我校合建孔子学院的申请书。
2010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唐伟向离休干部和退休支部书记通报校情。
2010年12月
刘伯里院士从教58周年暨80华诞庆祝会举行。校长钟秉林出席庆祝会。
2010年12月
“国培计划(2010)——幼儿园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北京师范大学班”开学典礼举行。常务副校长董奇出席典礼并致辞。
2010年12月
我校水科学研究院2009级硕士党支部以“党性助推和谐共建,齐心同谱时代乐章”为主题的活动获北京市教工委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二等奖。
2010年12月
“2010·中国基础教育高峰对话”在京召开。我校荣誉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常务副校长董奇作为邀请嘉宾出席会议并发言。
2010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报了《关于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办好农村中小学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布置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干部年度考核的工作安排,通报了近期安全稳定工作,讨论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通报了校领导分工调整等有关事项。
2010年12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研究了后主楼办公空间分配方案,讨论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0—2020)、后勤系统机构调整方案、供暖费和物业费补助方案,通报了与马里兰大学合作会谈情况和乐育3楼加固改翻建事宜。
2010年12月
首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举行。常务副校长董奇出席大会并致辞。
2010年12月
国家汉办召开第五届孔子学院大会,来自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的322所孔子学院与369所孔子课堂的中外方院校领导出席大会。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并作题为《孔子学院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主旨发言。
2010年12月
学校举行成人高等教育55周年庆典大会。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等题词祝贺。校长钟秉林,我校荣誉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朱新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郑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晋峰,我校资深教授黄会林等出席大会。副校长陈光巨主持大会。
2010年12月
我校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与经济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数(2010)。
2010年12月
我校召开汉语国际推广暨孔予学院工作研讨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郝芳华等出席研讨会。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副校长吴彦伯、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教务长Paul Bell、加拿大道森学院院长RichardFilion等合作院校领导应邀出席研讨会。
2010年12月
美国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安东尼·米勒先生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常务副校长董奇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会见。
2010年12月
我校召开旧金山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度理事会。校长钟秉林会见了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Corrigan、副校长吴彦伯等孔子学院理事。
2010年12月
学校成立研究生院珠海分院。陈光巨兼任研究生院珠海分院院长,张弛兼任研究生院珠海分院常务副院长。
2010年12月
数学科学学院苟晓龙,教育学部吕国栋、周铃钞,心理学院彭宇,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苏楠,物理学系张腾,历史学院刘芳,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车丽美,化学学院宋安琪、文学院胡韧奋10位同学获我校第十一届“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
2010年12月
唐伟兼任珠海分校党委书记。
2010年12月
第三届校友单位专场招聘会举行。62家由我校校友担任主要领导的单位应邀到校招聘2011届毕业生,提供岗位500余个。
2010年12月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系列数据库首发。由我校主办、教育学部编辑出版的《教师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学报》三份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在全国近300家教育类学术期刊中名列前茅。
2010年12月
振豫教育基金捐赠仪式举行。校长钟秉林出席捐赠仪式并致辞,并向振豫教育基金发起人、捐资人、亿方资本集团公司董事长徐勇先生授予了荣誉奖牌。
2010年12月
以“科学发展:世界城市与人文北京”为主题的“2010学术前沿论坛”暨“学术前沿论坛1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满运来、副主席张文启,我校副校长韩震等出席论坛。
2010年12月
校工会慰问后勤、产业员工新年专场晚会举行。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炳林出席晚会并致辞。
2010年12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传达第19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等上级重要会议精神,部署近期重点工作。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王炳林、郝芳华等出席会议。
2010年12月
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王炳林郝芳华参观了庆祝出版社成立30周年、出版集团组建3周年成果展。
2010年12月
副校长韩震出席我校2010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启动会。
2010年12月
我校国家大学科技园获得由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设立的2010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2010年12月
葛岳静、黄宇、苏筠、杨胜天、林小娟、周红敏、阎广建组成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党委。葛岳静任分党委书记,黄宇任副书记。
2010年12月
程晓任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王兰宁任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澄宇任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占军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副所长。
2010年12月
学校召开2009—2010学年度表彰大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韩震、田辉、曹卫东等出席表彰大会。大会宣读了获奖名单,刘川生书记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获奖的同学表示祝贺,并作重要讲话。
2010年12月
受教育部港澳台办委托,由我校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承办的2010年香港教育专业大学生国情课程班开班。
2010年12月
学校召开2010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等出席会议。
2010年12月
我校田径队队员在北京大学生田径(室内)精英赛共获4枚金牌。男队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2010年12月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度学科与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召开。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出席研讨会并做主题报告。
2010年12月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揭牌典礼暨首届人文宗教高端论坛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许嘉璐、顾秀莲等出席成立大会并为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揭牌。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黄跃金,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等出席大会并致辞。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特邀许嘉璐先生担任院长。
2010年12月
台湾中兴大学校长萧介夫来访。
2010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2011年新年团拜会。副校长郝芳华,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曹卫东陪同参加团拜会。
2010年12月
我校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在南极冰盖成功安装运行。
2010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教职工年终奖、增发生活补贴、引进邱东统计学团队等工作,讨论了校长助理人选、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办公室、增加后勤管理处副处长职数等干部工作。
2010年12月
学校举行2011年机关新年联欢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王炳林、田辉、陈光巨、韩震、郝芳华与机关干部职工共迎新年。
2010年12月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唐立军等来我校,就我校参加第六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评选考察情况进行了意见反馈,宣读了市委教育工委先进校考察组对我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评语,肯定了近年来我校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党委副书记王炳林、田辉等出席了意见反馈会。
2010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了2010年校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中组部干部三局五处处长董政同志、教育部人事司一处副处长方永生同志、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干部处调研员于力维同志出席了会议。
2011年1月
校长钟秉林分批主持召开教育学部、各院系所负责人联席会,沟通发展情况,听取意见建议,部署学校近期重点工作。
2011年1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赵春明、体育与运动学院郎健、文学院刘洪涛和生命科学学院桑建利获2010年度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心理学院胡婧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8位同学获宝钢优秀学生奖。
2011年1月
在水利部公开招标公告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普查——全国土壤侵蚀影响因子计算分析与制图》的6个标段中,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宝元、邹学勇中标其中3个标段,承担全国土壤水蚀普查和风蚀普查工作。
2011年1月
学校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汉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2011年1月
学校3个一级学科、9个二级学科、1个交叉学科共计13个学科,全部通过北京市重点学科中期检查结果,其中历史学、生物学、世界经济等3个学科获评优秀。
2011年1月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骆祖莹课题组研制成功了国内首个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GPU高性能计算集群。
2011年1月
校工会十三届委员会第8次(扩大)会议召开。
2011年1月
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陈新滋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郝芳华会见来宾。
2011年1月
美国Lehigh大学副校长Mohamed El-Aasser一行来访,副校长郝芳华会见来宾。
2011年1月
由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李翀教授主持并担任首席专家的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我校举行。
2011年1月
校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席刘川生主持召开校务委员会会议。校领导钟秉林、王炳林、葛剑平以及校务委员会委员等出席会议。刘川生书记传达了上级重要会议精神,介绍了学校党委“学习贯彻有关会议精神,抢抓机遇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并通报了学校党委一年来的主要工作。钟秉林校长介绍了学校一年来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以及保障体系建设等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葛剑平副校长介绍了学校“985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及进展情况,并汇报了学校“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刘川生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了做好首届免费师范生教学实习和就业工作,通报了假期工作安排。
2011年1月
学校召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会,常务副校长董奇主持会议。
2011年1月
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召开2011年第一次会议。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钟秉林主持会议。会议决定授予82名研究生博士学位,140名研究生学术型硕士学位、186名研究生专业型硕士学位。批准哲学与社会学分会、政治学分会、中国语言文学分会、艺术学分会及专业学位分会5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调整成员。
2011年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部署寒假前工作,讨论满井东村村委会要求额外补偿和续租大运村学生公寓床位问题,通报2011年招生工作和2010—2011学年下学期校历制定事宜。
2011年1月
我校学生在北京市2010年度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参与8个竞赛项目,获奖104人次,其中全国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
2011年1月
心理学院建院10周年暨建系30周年庆典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厚粲教授,国际心理学联合会副主席张侃教授,我校资深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林崇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教授,校友代表、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谢军,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副院长FeliciaL.Wilczenski教授、严文蕃教授及兄弟院系和校友代表等500余人出席。
2011年1月
2011年度“党委书记·学生沙龙”举办。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与20余名学生代表座谈。
2011年1月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座谈会举行,校党委书记、辅导员基地主任刘川生与辅导员博士座谈。
2011年1月
杨耕、张凯任校长助理。
2011年1月
“985工程”平台/基地建设项目责任书签字暨年度执行方案启动会召开。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葛剑平出席会议。
2011年1月
我校与大兴区签订共建“优质教育实验区”框架协议。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刘莉,大兴区委书记林克庆,区长李长友,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戴明超,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合生,大兴区副区长王荣彬及我校领导钟秉林、董奇、葛剑平等出席。
2011年1月
2011年度本科生党员寒假返乡调研活动动员暨培训大会举行。近200名本科生党员申报了175个调研项目,覆盖30余个省市自治区。
2011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务虚会。会议讨论了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就四个校区的功能定位、建立并完善学校发展的激励机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2011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通过了干部任免事项,反馈了校级领导班子民意测评情况,讨论了《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工作要点(讨论稿)》,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调整教授延聘政策的决定》。
2011年1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决定成立珠海校区资产经营公司,名称为“珠海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通报领导班子分工调整情况;布置校领导寒假值班及春节看望安排等工作。
2011年1月
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在我校设立。
2011年1月
国民核算研究院成立仪式举行。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吴国生,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许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郭新立,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史培军等出席。
2011年1月
曹卫东兼任档案馆馆长。
2011年1月
由我校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共同组建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召开第一次理事会会议。我校党委书记、研究院理事长刘川生,研究院理事、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出席。会议由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全球常务副总裁、亚洲总裁熊晓鸽主持。
2011年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校慰问的总后勤部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朱明哲。
2011年1月
学校举办院士、资深教授春节团拜会。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等与在京院士、资深教授共庆新春佳节。
2011年1月
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田辉、郝芳华、曹卫东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先后到励耘学苑、校车队、校医院、锅炉房、主配电室、保卫处、新乐群餐厅及学生宿舍和食堂,看望并慰问假期留校学生和值班员工。
2011年2月
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三批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组成名单。我校共32位教师入选,参与12部教材编写。其中首席专家11人(第一首席6人)、课题组主要成员21人。
2011年2月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一行视察我校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常务副校长董奇等陪同视察。
2011年2月
春节留校首届免费师范生代表座谈会召开。校领导钟秉林、韩震、田辉等出席座谈会。
2011年2月
资深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顾问,中国先秦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等学会顾问,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学术顾问何兹全先生逝世,享年101岁。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刘延东、李源潮、朱镕基、吴官正、周铁农、李建国、杜青林、厉无畏、何鲁丽、许嘉璐等以各种方式表示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慰问。魏礼群、袁贵仁、何毅亭、张茅以及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对何兹全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并慰问其家属。民革中央、教育部、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史学会等单位发来唁电或赠送挽联。
2011年2月
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成立暨揭牌仪式举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发来贺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国务院参事黄尧、我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荣誉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等出席会议。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王湛,以及中组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务院研究室相关领导,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清华大学等兄弟院校领导,中华职业教育社、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央教科所等科研机构代表,60余所中高职学校代表300余人参加大会。
2011年2月
南非Kwazulu-Natal大学副校长Renuka Vithal女士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11年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学习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报了有关安全稳定的上级文件精神,讨论了党委副书记分工的调整情况,研究讨论了本学期需重点推进的工作,讨论通过了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2月
党委统战部组织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全国政协委员、校长钟秉林,全国政协常委、副校长葛剑平,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统群处、市委统战部干部负责人与我校的全国和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会。
2011年2月
杨共乐任历史学院院长,李帆、张皓、张荣强任副院长;宋旭光任国民核算研究院院长;冷雪石、刘林任后勤管理处副处长。
2011年2月
王丽亚、冷丽敏、张新颖、林洪、武玉红、夏忠宪、程晓堂组成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分党委。林洪任分党委书记,武玉红任副书记。
2011年2月
以“创新,物联未来世界”为主题的“TI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新闻发布会在我校举行,大赛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与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委会承办。我校副校长葛剑平担任组委会主任。
2011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讨论学校2011年工作要点,研究原印刷厂集体工正式退休后相关待遇问题,通报后主楼搬迁情况。后主楼自2010年9月竣工后启动了8个学院和7个共建机构的搬迁工作。
2011年3月
学校召开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推进会,副校长韩震、党委副书记田辉等出席。
2011年3月
由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李国英教授为项目负责人,周晓文教授为技术负责人的项目组投标的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中华字库”工程第11包《版刻楷体字书文字整理》项目中标,获批项目经费2518万元。
2011年3月
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经验研究”开题报告会举行,该项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静如任首席专家。
2011年3月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委会(ICMI)2011年例会和中国数学会基础教育委员会(ICMI-CHINA)2011年数学教育国际论坛先后在我校召开,包括我国在内的9个国家执委出席会议。
2011年3月
我校19名教师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分别是文学院陈太胜、康震,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程晓堂,教育学部朱旭东、张东娇、刘美凤,历史学院张昭军,法学院熊跃敏,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刘成纪,管理学院王有贵,艺术与传媒学院王宜文,化学学院自国甫,数学科学学院胡永建,心理学院伍新春,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德鹏,环境学院白军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张占军,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程宏、周涛。
2011年3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传达近期上级重要会议和领导讲话精神,部署2011年重点工作。校领导刘川生、王炳林、韩震、田辉等出席会议。
2011年3月
学校举办2011藏历铁兔新年联欢会。校党委副书记田辉等与全校80余名藏族同学共度藏历佳节。
2011年3月
“朱智贤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暨《朱智贤文集》发布会暨智贤楼启用揭牌仪式”举行。连云港市市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张光东,我校副校长韩震出席发布会。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我校资深教授林崇德作为朱智贤先生的弟子代表在会上发言,并与张光东共同为启用“智贤楼”揭牌。活动期间还举办了《朱智贤教育文集》发布仪式,并召开了首届“智贤论坛”。
2011年3月
由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董奇、林崇德主持的科技基础性工作重点专项成果“中国6~15岁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评估工具、标准与数据库”和由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承担的863重点项目“面向全球变化的极地环境遥感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成与应用研究”两项成果,入选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为主题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
2011年3月
校工会、女教职工委员会和首都女教授协会北师大分会联合举办“女性与创新型社会建设”主题讲坛。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应邀出席并作主题报告。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炳林致辞。
2011年3月
美国Park大学校长Michael Droge博士一行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11年3月
英国密德萨斯大学校长Michael Driscoll先生一行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11年3月
党委统战部召开民主党派工作及侨联工作交流会。
2011年3月
由历史学院朱汉国主持承担的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开题报告会举行。
2011年3月
学校举行授予英国威斯特敏斯特大学校长Geoffrey Petts博士名誉教授仪式。校长钟秉林为Geoffrey Petts博士颁发聘书。
2011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干部工作,讨论了学校“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讨论通过了学校预算工作原则和珠海分校党代会筹备工作方案。会议通报了我校五届六次教代会筹备工作进展、教育部巡视组驻校检查、甘肃省高校干部来我校挂职、关于实施“千人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等有关事项。
2011年3月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为我校师生作“文化、人格、修养、视野——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历史责任”专题报告。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郑强教授,党委副书记田辉、副校长郝芳华和近400名师生聆听报告。
2011年3月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杜占元来我校调研。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尧学,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等陪同调研。杜占元一行视察了我校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了生命科学学院动植物标本馆和校史馆,并听取了我校有关情况的汇报。校领导刘川生、史培军、韩震、田辉、郝芳华、曹卫东等参加了座谈会。
2011年3月
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首期中国基金会领导人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在我校举行。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等出席并致辞。
2011年3月
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兼我校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魏礼群会见联合国驻中国协调代表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常驻代表罗黛琳女士一行。
2011年3月
学校第43期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开班典礼举行。
2011年3月
我校出版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和图书奖三项大奖。
2011年3月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免费师范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任务工作组协调会在我校召开。
2011年3月
2011届毕业生综合类招聘会举行,共有涉及教育事业单位、教育培训、电子软件工程、新闻出版、党政机关等各行业的70家用人单位招聘,共提供岗位约1520个。
2011年3月
法国图卢兹大学联盟副主席兼法国图卢兹第一大学副校长LaurentGrosclaude教授一行来访。常务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11年3月
陈晓龙、李波任校长助理(挂职)。
2011年3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了规范退休人员津贴补贴和调整离休人员补贴问题,讨论了调整二代子弟人托政策问题,研究了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预算草案,部署了有关工作。
2011年3月
比利时弗拉芒区教育部部长斯迈特、比利时驻华大使奈斯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我校荣誉教授顾明远等会见来宾。
2011年3月
虞立红任招生办公室主任;宋丽慧任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办公室主任;屈智勇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
2011年3月
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副校长Pilar Rodriguez女士一行来校访问。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11年3月
2010年度“感动师大”新闻人物暨“十大新闻”揭晓仪式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手机报》同期开通。孙儒泳等荣获2010年度“感动师大”新闻人物。学校认真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启动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获评2010年度“十大新闻”。
2011年3月
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机器翻译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学校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许嘉璐教授出席并致辞。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与我校副校长葛剑平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揭牌。
2011年3月
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暨新闻发布会举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丕民,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北京市教委主任姜沛民,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淼,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王光彦,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庞薇,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田辉、校长助理曹卫东及中央电视台、北京市文联、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出席发布会。
2011年3月
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副巡视员张程、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王炳林出席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选学专题班开班仪式。学校开设“哲学与战略性思维”、“心理学与管理智慧”、“传统文化与治国之道”、“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战略”、“政府管理与领导能力提升”、“新媒体与国家文化战略”等10个专题班与“孟子与中国传统社会民本思想”、“三礼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领导者沟通与说服艺术”、“健康心态与高效管理”等10个讲座。课程选学人数达2000余人。
2011年3月
丹麦奥尔堡大学副校长、人文学部部长Lone Dirckinck-Holmfeld教授,奥尔堡大学创新学习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杜翔云教授一行来访,副校长郝芳华会见来宾。
2011年3月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英华再教育基金捐赠仪式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田辉、博柏利亚洲有限公司董事吴国本先生、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常务理事卢红生女士等出席。
2011年3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干部工作,讨论了教代会执委反映的问题并通过了五届六次教代会日程,通过了学校2011年度预算,通报了教育部巡视组来校检查的安排、新校区建设有关问题。
2011年3月
中国纪录片发展战略论坛暨《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会举行。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出席发布会。
2011年4月
学校中层干部赴英国培训团总结汇报会召开,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出席汇报会。本期培训以“高等教育机制创新”为主题,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卡迪夫大学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主要观察点,同时访问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雷丁大学、考文垂大学、格拉摩根大学,以及中国驻英大使馆教育处、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教育处和英国文化委员会等机构。
2011年4月
由伊朗前外长、最高领袖办公室—外交战略委员会主席、伊朗认知科学研究学会董事会主席哈拉齐率领的伊朗认知学访问团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郝芳华等会见来宾。
2011年4月
于莲洁任校工会专职副主席。
2011年4月
物理系副教授李晓文与马里兰大学同事合作,在物理随机数发生器设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媒体《Vertical News》撰文对该项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
2011年4月
我校女子足球队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足选拔赛中夺冠,并将代表我国参加在深圳举行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远动会。
2011年4月
教育部赴我校巡视组巡视工作动员会举行。巡视组全体成员,全体校领导和资深教授、学校党代会代表、教代会代表、各单位负责人、民主党派代表等出席动员会。
2011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代表校领导班子向教育部巡视组作了“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工作汇报。教育部直属司司长陈维嘉,巡视组组长、重庆大学原党委书记祝家麟,副组长、华中农业大学原校长张端品、山东大学原纪委书记胡家臣及巡视组成员和教育部巡视工作办公室干部和全体校领导出席。
2011年4月
教代会五届六次会议举行。全体校领导,教代会代表和校内各单位党政负责人、工会和民主党派负责人等240余人出席。校长钟秉林作题为《抓住机遇、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工作报告。大会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修订稿)》。
2011年4月
美国犹他山谷大学校长Matthew Holland来访。副校长郝芳华会见来宾。
2011年4月
别荣芳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
2011年4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了《关于破格晋升教授四级岗位暂行办法》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方案》,研究了“十二五”规划若干重大改革议题、图书馆建设工作、员工食堂改扩建工作和校园交通综合治理方案,通报了新校区征地进展情况和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调整情况。
2011年4月
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代表中国刑事法学术机构,加入联合国犯罪预防与刑事司法机构网络(PNI),成为其第15个国家成员单位。
2011年4月
由我校组织承办的以“重现过往”为主题的第39届数字考古(CAA)国际学术大会举办。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我校校长钟秉林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大会期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周明全教授研究团队推出研究成果“颅面形态学和在古人面貌复原中的应用”。
2011年4月
荷兰特文特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观测学院Tom Veldkamp院长一行来访。
2011年4月
李小俚任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1年4月
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应邀出席本次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会,并在分论坛“大学校长对话企业领袖: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上围绕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问题作专题发言。
2011年4月
学校首届“社团嘉年华”开幕,全校36个学生社团参加。
2011年4月
俄罗斯国立社会大学校长瓦·茹科夫院士一行来访,常务副校长史培军、中俄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恕会见来宾。
2011年4月
以《品味经典沐浴书香》为主题的我校“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暨纪念建党90周年专题讲座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作题为《辉煌历程与基本经验》的演讲。
2011年4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学习传达了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讨论了干部工作,研究讨论了学校“十二五”规划思路,通过了员工食堂改扩建、增加停车位的经费预算方案,通报了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安排和安全稳定工作情况。
2011年4月
以“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时代先锋”为主题的首期本科生骨干卓越训练营开营仪式暨首场讲座举行。
2011年4月
学校举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经验交流会。生命科学学院、心理学院、教育学部、历史学院、研工部等5个单位汇报了本单位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情况和下一步的活动计划。会议部署了学校庆祝建党90周年的有关工作,并就2011年重点工作的落实与开展提出明确要求。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田辉等参会。
2011年4月
香港教育局常任秘书长谢凌洁贞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郝芳华等会见来宾。
2011年4月
学校举办2011年校园开放日活动。
2011年4月
《北师青年》纸质媒体发行仪式举行。
2011年4月
校党委组织师生代表收看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2011年4月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第3次科学指导委员会会议暨全球变化研究国际研讨会召开。研究院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徐冠华院士,副主任、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教授,符淙斌院士,清华大学宫鹏教授以及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安芷生院士、李小文院士、苏纪兰院士、许健民院士、曾庆存院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Richard Norgaard教授、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彭长辉教授、日本东京大学Masahide Kimoto教授、日本文部科学省海洋研究开发机构首席科学家Taroh Matsuno教授等出席。我校党委书记、研究院理事会理事长刘川生出席并致辞。常务副校长、研究院理事会执行理事史培军主持开幕式。
2011年4月
韩国京畿道教育厅教育监金相坤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11年4月
杨耕兼任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庆任副主任。
2011年4月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举行“5·12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校长钟秉林出席开幕式,并为民政部副部长、国家减灾委副主任罗平飞博士颁发我校客座教授证书。随后,罗平飞作了题为《我国的减灾救灾工作——历史、现状和趋向》的专题报告。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执行主任AnanthaDuraiappah博士作了题为《绿色经济:皇帝的新装》的学术报告。
2011年4月
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闭幕式暨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颁奖典礼举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宣部、教育部、北京市有关部门领导及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等出席。本届电影节在全国9个城市设立分会场,与20所高校合作举办华语电影高校巡展活动,并首次创办了“电影大师工作坊”。
2011年4月
由国家汉办、我校文学院、俄克拉荷马大学文理学院、《当代世界文学》杂志社、《今日中国文学》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开幕。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校长、孔子学院理事长、文理学院院长Paul Bell等出席大会。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并致辞。来自11个国家的1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2011年4月
台湾师范大学副校长林磐耸教授一行来访。副校长郝芳华会见来宾。
2011年4月
美国马里兰大学校长特使JohnTownshend教授一行来访。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副校长郝芳华会见来宾。
2011年5月
温家宝总理在我校首届免费师范生代表“关于首届免费师范生签订就业协议等有关情况”的来信上作重要批示:“读了北师大首届免费师范生的来信,深受鼓舞。实践证明,我们在部分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试点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正视存在的问题,实施好、发展好、完善好师范生免费教育配套政策,切实把这项试点工作搞好。”
2011年5月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周明全教授负责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虚拟现实实验室”与生命科学学院韩生成教授负责的“抗性基因资源与分子发育实验室”入选北京市科委2010年度第三批认定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11年5月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郑瑞廷在智能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的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并已申请国际专利。
2011年5月
科学技术处获教育部“十一五”高等学校科技管理优秀团队称号。
2011年5月
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研究所获2011年“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荣获2011年“首都劳动奖章”。
2011年5月
郭军丽任机关第一党总支书记。
2011年5月
以“无悔青春跟党走”为主题的纪念“五四”运动92周年座谈会召开,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田辉出席座谈会与青年师生代表进行交流。
2011年5月
刘和珍浮雕落成暨揭幕仪式举行。
2011年5月
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李大钊故居志愿讲解项目获“首都大学生城市发展服务计划”区校共建首批示范项目,北京团市委副书记刘震为我校队员授牌。
2011年5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学习传达了中央领导相关讲话、批示精神,讨论了干部工作,研究讨论了五届六次教代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报了安全稳定工作情况,讨论了新校区建设相关工作。
2011年5月
文学院教师梁振华凭借《密战》剧本,在2011年首都编剧论坛上获得“首都十佳编剧”及“新秀编剧”称号。
2011年5月
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社会管理论坛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务副主席陈宗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何毅亭,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王伟光,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北京市委常委梁伟,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等出席成立大会。
2011年5月
“辉煌90年——党史教育进社区”系列公益讲座举行。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史秋秋,我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彦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静如等出席。
2011年5月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研究国际高端论坛暨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举行。校长钟秉林出席致辞并为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教授颁发名誉博士学位证书。
2011年5月
学校成立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
2011年5月
由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和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Carlo Jaeger教授共同发起并担任项目主席,于2010年9月正式通过的IHDP的核心科学项目——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综合风险防范核心计划(IHDP-IRG)举行了项目启动仪式和项目工作会议。
2011年5月
我校获评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1年5月
高华俊任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011年5月
学校免费师范生教学实践发展研讨会召开,副校长韩震出席会议,荣誉教授顾明远先生应邀作主题报告。
2011年5月
学校举行2011年运动会。各院系学生共计6800人次参与了92个运动项目的竞赛,教职员工3000余人次参加了6个组别、55个大项的竞赛。
2011年5月
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我校举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荣誉教授顾明远,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等出席。
2011年5月
我校与首都医科大学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举行。校长钟秉林出席并致辞。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我校副校长葛剑平、韩震,校长助理曹卫东,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李明、校长吕兆丰、副校长线福华,以及教育部高教司、北京市教委的相关领导出席仪式。钟秉林校长和首医大吕兆丰校长分别代表两校签署合作协议。
2011年5月
叶子任出版集团总编辑兼出版社总编辑,吕建生任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出版社副社长。
2011年5月
刘学敏、张红、冯成强、李霞、李晓兵、张锦水、金建君组成资源学院分党委。刘学敏任分党委书记,张红任副书记。
2011年5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更名、新校区征地、音像出版社资产划转、降低校内在职职工取药自负比例和珠海分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名称等事宜,讨论了《涉密学位论文管理办法》和《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2011年5月
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校长Barbara Couture、副校长Vimal Chaitanya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郝芳华会见来宾。
2011年5月
我校女篮在2011年第六届中国大学生女子篮球超级联赛(CUBS)中战胜北京大学女子篮球队,蝉联CUBS总冠军。
2011年5月
校友总会十佳大学生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举行。校友总会副会长、党委副书记田辉,校友总会秘书长、校长助理曹卫东出席会议。
2011年5月
台湾教育研究院院长吴清山一行来访。常务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11年5月
由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和我校共同主办的2011年北京市优秀中青年编剧导演研修班举行开班仪式,组织来自北京市文化局系统、广电局系统、北京文联、北京人艺、北京广播电视台、西藏拉萨市歌舞团的20余名学员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常务副校长董奇出席仪式并致辞。
2011年5月
由我校主办的全国高师后勤工作研究会第八次理事长单位会议召开。研究会理事长、我校副校长郝芳华,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以及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和来自全国18所高等师范院校主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后勤负责人出席会议。
2011年5月
第十二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启动仪式举行。
2011年5月
北京高教学会后勤管理研究会第十三届理事会会议通过我校等16所高校为第十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我校副校长郝芳华担任副理事长,我校被评为北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
2011年5月
心理学院留学生阮氏芳在第三届北京留学生汉语之星大赛决赛中以总分第二名成绩获“汉语之星”大奖。
2011年5月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学术和科研副校长Arun Sharma、国际交流副校长Scott Sheppard一行来访。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郝芳华等会见来宾。
2011年5月
学校成立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心,郭英德任中心主任;成立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过常宝任中心主任;成立教育督导研究中心,褚宏启为中心主任;成立中国扶贫研究中心,张琦任中心主任;成立地理计算与分析中心,周启鸣任中心主任。
2011年5月
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教务长Patricia Kleine来访。
2011年6月
教育部社科委经济学学部秘书处揭牌仪式暨我校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十周年院庆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并致辞。北京大学前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吴树青,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张东刚,国务院研究室科教文卫司副司长侯万军,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袁卫,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林桂军等出席大会。
2011年6月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我校立项共38项课题获准立项。其中包括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27项,青年项目8项。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赵春明、管理学院王建民和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宋英辉分获重点项目立项资助。
2011年6月
英国著名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发布2011年亚洲大学排行榜,我校在亚洲大学中排名第64位,在大陆地区高校中排名第8位。
2011年6月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承担框架研究起草工作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获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2011年6月
我校学生在2011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选拔赛中,获北京赛区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
2011年6月
在第七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文学院卜师霞获得文史类A组一等奖,管理学院孙宇获得文史类A组三等奖,心理学院黎坚获得理工类A组一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和最佳演示奖,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郭俊奇获得理工类A组二等奖。在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中,文学院王宁教授获文史类A组一等奖,心理学院刘儒德教授获理工类A组一等奖。
2011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振豫河南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举行。常务副校长董奇,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常务副书记、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李敏,振豫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徐树彬出席并致辞。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南阳市教育局、我校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等单位有关负责人以及振豫教师培训项目专家代表参加仪式。
2011年6月
学校成立中国医疗卫生政策研究院,张文康任院长,张秀兰任执行院长;成立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宋晓梧任院长,李实任执行院长;成立发展研究院,胡必亮任院长;成立政府管理研究院,唐任伍任院长。
2011年6月
校长钟秉林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研究了住房公积金缴存调整、后勤管理处事业编制核定、北校校园道路修缮等事宜,讨论了共建单位编制、教学作息时间调整等问题,通报了毕业生离校工作安排和下学期校历制定、新校区G-18地块征地和乐育3楼翻建回迁进展情况。
2011年6月
学校成立首都学习型社会研究院。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兼任理事长,市教委委员孙善学兼任院长,我校学科规划与建设处处长陈丽兼任执行院长。
2011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学习传达了有关会议精神,讨论了干部工作,讨论了“985工程”人才队伍建设项目,通报了建党90周年活动、学校安全稳定、北京市领导来校调研、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七一表彰方案等相关工作安排。
2011年6月
马里兰大学校长Wallace Loh一行来访。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会见来宾。两校续签了宏观合作协议。
2011年6月
印第安纳普渡大学维恩堡分校校长Micheal Wartell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11年6月
“促进免费师范生职业发展,助力未来教育家健康成长”计划启动暨期刊捐赠仪式举行。
2011年6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一行到我校就“中关村科学城”第三批签约项目开展调研活动。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等陪同调研。
2011年6月
“在我入党时”学校纪念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举行。张宏毅、尹冬冬、严士健、周鸿、谢秀忱、于成林、王宗荣等5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与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座谈。
2011年6月
由我校承办的全国高校节能联盟第一届二次理事会召开。副校长郝芳华出席并致开幕词,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后勤改革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全国高校节能联盟等单位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88所高校理事会单位的主管副校长和后勤负责人130余人出席会议。
2011年6月
2011届毕业生晚会举行。校领导田辉、曹卫东同千余名师生观看了晚会。
2011年6月
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纪念植树活动举行。校领导郝芳华、曹卫东同首届免费师范生代表150余人参加活动。
2011年6月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红色经典诗歌朗诵会举行。
2011年6月
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召开。
2011年6月
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王四代一行来校调研,校长助理曹卫东会见来宾。
2011年6月
我校女篮获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冠军。
2011年6月
“明德师范教育奖励基金”捐赠仪式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香港钟健国基金会有限公司董事长、明德师范教育奖励基金捐赠人钟健国先生等出席捐赠仪式并致辞。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以及明德师范教育奖励基金8所实施高校领导参加仪式。
2011年6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来校,参加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中央编办主任王东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以及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校长在主席台就座。我校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读免费师范生及教师代表共2600余人参加。同时,在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五所院校设立分会场,有43000余人同时收看毕业典礼现场直播。校长钟秉林向我校毕业生代表颁发毕业证书,教师代表王葎和首届免费师范生代表苟晓龙先后发言,全体免费师范毕业生宣读了誓词。温家宝总理等向6所院校的首届免费师范生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发了证书。典礼上,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对进一步完善、实施好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对全国广大师范生提出了殷切希望,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2011年6月
学校召开“学习温总理在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出席座谈会。
2011年6月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2011年第三次会议召开。决定授予622名研究生博士学位、2037名研究生学术型硕士学位、855名研究生专业型硕士学位、6484名本科生学士学位。批准新增和认定博士生指导教师61人、学术型硕士生指导教师87人、专业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60人;经表决,批准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原则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点实施办法》;同意增设统计学、法律史、民商法学和经济法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意增设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计算数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会议还批准了化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和教育学一分会等3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调整的申请。
2011年6月
中国民生发展研讨会暨我校“985工程”研究成果《2011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发布会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向会议发来贺信。
2011年6月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前院长、知名教育学家Geoff Whitty教授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11年6月
张玉新任后勤分党委书记;戚家勇任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副主任;韩小雨任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实任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曹保义任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李永康、阮国杰、申敬红(兼)、王华、朱建军任副校长;吴建民任实验小学校长。
2011年6月
成立实验小学与实验幼儿园党总支。原产业党总支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的党员隶属实验小学与实验幼儿园党总支。黄珊任党总支书记。
2011年6月
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学习传达了中央领导有关讲话精神,通过了“七一”表彰初评结果,讨论了干部工作,讨论了“985工程”人才队伍建设项目,通报了学校纪检监察工作和学生就业工作等情况。
2011年6月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光辉历程·伟大业绩”大型歌会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王炳林、陈光巨、韩震、田辉等与3000名师生参加歌会。北京市教育工会主席张青山、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创意中心副主任刘金生应邀出席。
2011年6月
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司长陈维嘉、教育部赴我校巡视组组长祝家麟到会向校领导班子、校两委委员及有关部处主要负责人反馈巡视工作的意见。
2011年6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访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基辛格博士与来自近十个院系的50位师生代表就中美关系、世界格局等问题进行座谈。
2011年6月
学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暨2011年全国党史党建学位点会议召开。校党委书记刘川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静如、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等出席会议。
2011年6月
校党委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外人士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学校各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党派成员代表,侨联负责人,两会代表中的无党派人士以及院系和机关的无党派人士参加会议。
2011年6月
学校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表彰大会。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原校长王梓坤,原党委书记陈文博,党委副书记王炳林、田辉,副校长陈光巨、郝芳华,校长助理曹卫东、张凯出席表彰大会。获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机关部处全体干部,校团委、校工会负责人,各单位全体在职教工党员,离退休党员代表,学生党员代表,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等共计2000余人参加大会。钟校长宣读了奖励决定,与会校领导分别宣读了各表彰项目名单。刘书记代表学校党委作了重要讲话。
2011年6月
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出征仪式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出席仪式。
2011年6月
学校直属附校首届文艺汇演举行。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李天顺,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人民网副总编辑徐辉,西城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杜灵欣,海淀区区委常委、副区长高祥阳,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副校长陈光巨、郝芳华,校长助理曹卫东、张凯,以及西城区教委、海淀区教委、朝阳区教委、石景山区教委、昌平区教委、大兴区教委、北太平庄街道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六所直属附校、合作附校及部分兄弟学校师生代表共同观看演出。
2011年7月
学校举行纪念建党90周年升旗仪式。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王炳林、田辉出席仪式。
2011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北京市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并作专题发言。
2011年7月
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Kathy Johnson教授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11年7月
第二届“周廷儒奖学金”颁奖典礼举行。常务副校长董奇、史培军参加典礼并为获奖同学颁奖。
2011年7月
根据EST数据库新一轮的数据更新,我校社会科学总论、植物学与动物学两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
2011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视察本科生网上录取现场。
2011年7月
我校2011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共录取120人,其中出国攻读学位博士生68人,联合培养博士生52人。
2011年7月
201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王炳林、田辉、郝芳华、曹卫东,资深教授林崇德、黄会林,部分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等出席典礼。
2011年7月
新兴市场论坛首席执行官Harinder Kohli先生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11年7月
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研讨会暨首届全国高校教育学院院长论坛举行。教育部师范司司长许涛、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常务副主任曾天山,我校校长钟秉林、常务副校长董奇,以及近百家高校教育学院院长出席。
2011年7月
201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韩震、田辉及部分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等出席。
2011年7月
美国总统奖高中生一行17人来学校参观访问。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校长助理曹卫东,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美中关系协会等单位负责人陪同会见。
2011年7月
成立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总支。原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直属党支部的党员隶属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总支。屈智勇任党总支书记。
2011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讨论了干部工作,内部通报了教育部“2011计划”,布置了党委常委务虚会等工作安排。
2011年7月
2011届国防生毕业典礼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总后勤部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张玉库、校党委副书记田辉等出席典礼。
2011年7月
学校召开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研讨会。
2011年7月
“永远跟党走”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并讲话,副校长韩震、党委副书记田辉参加活动并为实践团队代表授旗。
2011年7月
珠海分校第一次党代会举行。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于凤政、冯文荣、宁少林、严驳非、张惠颖、肖杰、陈光巨、陈京平、冼乐人、金洋、胡江、唐伟、郭海军、陶文好、戴伟为珠海分校党委委员。唐伟任党委书记,戴伟任党委副书记。王菊元、张秀建、唐伟、游玉宏、谭蕴晖、颜亨梅、魏信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唐伟任纪委书记,王菊元任纪委副书记。
2011年7月
暑期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校长钟秉林出席并致辞。
2011年7月
我校第二届新疆中学汉语骨干教师培训班结业典礼举行,校长助理曹卫东出席并致辞。
2011年7月
我校在第六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3项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4项三等奖,连续3届获首都“优胜杯”。
2011年7月
巴勒斯坦国驻华大使艾哈迈德·拉马丹、巴勒斯坦国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扎卡利亚来访,副校长郝芳华会见来宾。
2011年7月
学校举行台湾中小学校长教师研修班暨两岸基础教育论坛。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出席开幕式并作专题报告。
2011年7月
学校成立调和分析及其应用研究中心,陆国震任中心主任。
2011年7月
2011级教育博士开学典礼举行,常务副校长董奇出席典礼并致辞。
2011年7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了党委常委务虚会和党委常委会议。务虚会讨论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巡视组提出的意见讨论了学校存在的问题和整改落实方案。常委会讨论了京师大房地产公司的股权变更、南院大科园建设、新松公寓改造、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成立学校督查室、“985工程”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全球院编制、启动110周年校庆相关工作等多项事宜,通报了珠海分校第一次党代会选举结果。
2011年7月
2011年本科招生录取工作完成。共录取新生2207人(含港、澳、台学生16人)。
2011年7月
暑期教代会工会研讨会举行。校领导刘川生、王炳林、曹卫东以及教代会执委、校工会委员、部门工会主席和教师代表参加了研讨会。校工会常务副主席、教代会执委会副主任成国志作题为《学习继承、创新发展、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会教代会工作》的工作报告。
2011年7月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部2011年生物科学领域和医学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2011年7月
我校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人才合作协议书》。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春华会见了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并就人才与科技领域的合作问题进行会谈。
2011年7月
学校党委召开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党委书记刘川生,党委副书记王炳林、田辉等出席会议。与会各部门负责人汇报了自身党建工作的特色,展示了党建工作的成果,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2011年7月
李永明、李晓娟、马伟峦、刘松柏、吕岩彦、吴英梅、茹海涛组成图书馆总支部委员会。李晓娟任党总支书记,李永明任党总支副书记。
2011年7月
我校举办全国高师后勤工作研究会第一期管理干部培训班。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为培训班做报告的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罗萤。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后勤改革处处长朱宝铜,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理事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柳华等出席开班仪式。全国高师后勤工作研究会理事长、我校副校长郝芳华在开班仪式上致辞。
2011年8月
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工作会暨合作办学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召开,常务副校长董奇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1年8月
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前任副校长、Internet总裁Dave Lambert博士率领的美国大学校长代表团来访,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郝芳华会见来宾。
2011年8月
校领导刘川生、郝芳华、曹卫东到员工食堂、教八楼和旧体育馆等校园改造工程一线,看望并慰问教职员工。
2011年8月
我校与丰台区教委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丰台区教工委书记宋金忠、区教委主任冯晓光等出席签约仪式,我校教务处处长涂清云为基地学校授牌。
2011年8月
以我校女足为班底的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队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勇夺冠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深圳亲切接见了女足队员。我校党委副书记田辉参加了接见。
2011年8月
党委组织部、离退休工作处共同开展的“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庆祝建党9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荣获中组部老干部局颁发的组织二等奖。
2011年8月
以“总结经验、创先争优,努力提高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为主题的暑期学生工作研讨会召开。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并作专题报告。
2011年8月
学校召开分党委书记会议,学习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交流基层党建工作经验,通报党委相关工作。校领导刘川生、王炳林、田辉出席会议。
2011年8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干部工作,并部署了学校暑期党建暨党风廉政建设研讨会的相关安排。
2011年8月
员工食堂、实习餐厅装修改造工程完成,正式营业。
2011年8月
学校召开以“学习胡锦涛同志讲话,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入研讨学校‘十二五’规划”为主题的暑期党建暨工作研讨会。会上,刘川生书记传达了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并作了总结讲话,钟秉林校长介绍了学校“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并布置了新学期工作。会议围绕主题,组织了3个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学院和部门工作交流。
2011年9月
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郝芳华到装修改建后的员工食堂、实习餐厅和专家餐厅调研。
2011年9月
我校历史学院晁福林的《天命与彝伦——先秦社会思想探研》、张建华的《苏联知识分子的群体转型研究(1917—1936)》、张升的《四库全书馆研究》及教育学部王雁的《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研究》等四项成果入选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1年9月
我校法学教育实践基地项目、西部受援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进修锻炼项目获准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建设项目,获批总经费340万元。
2011年9月
我校5个理科基地全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资助,获准总经费1600万元。
2011年9月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1支代表队获全国二等奖,1支代表队获北京市一等奖,2支代表队获北京市二等奖,2支代表队获得北京市三等奖。
2011年9月
第二届国际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学术会议在美国举行。我校常务副校长、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史培军出席会议,并作题为《政府在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中的作用》的大会报告。
2011年9月
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田辉等视察迎新现场。
2011年9月
学校2011级留学生开学典礼暨入学教育举行,副校长郝芳华出席并致辞。
2011年9月
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举行。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王炳林、葛剑平、韩震、田辉、郝芳华、曹卫东、张凯及资深教授王宁出席。
2011年9月
2011级研究生新生集中入学教育活动举行。常务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史培军作了“挑战、机遇和发展”的主题报告。
2011年9月
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举行。我校校友、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谢军,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务处、图书馆等部门负责人为新生授课。
2011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教师节相关工作,部署了学校迎接教育部党风廉政工作检查的相关安排,讨论了干部工作。
2011年9月
石中英任教育学部部长;王树荫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学玉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2011年9月
我校“区域地理教学团队”获得北京市教育工会颁发的北京“教育先锋号”荣誉称号,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获评“教育先锋”先进集体。
2011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教育学部教师节庆祝大会暨学部工作座谈会。
2011年9月
学校成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刘川生、钟秉林任组长;田辉、王炳林任副组长;成员为方增泉、刘利、成国志、张奇伟、李季、陈燕峰、曹卫东。
2011年9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看望慰问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我校荣誉教授顾明远先生。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陪同看望。
2011年9月
校长钟秉林看望离休干部和退休支部书记,并通报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情况。
2011年9月
我校4篇博士论文入选2011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分别是: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0届博士生辛亚民的《张载易学研究》(导师郑万耕教授),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2010届博士生梅磊磊的《阅读中语音通达的神经双通路机制:来自人工语言训练的fMRI跨文化研究证据》(导师董奇教授),历史学院2010届博士生黄国辉的《商周亲属称谓研究》(导师晁福林教授),物理学系2010届博士生翟天瑞的《异质结全息光子晶体和微结构激光器》(导师刘大禾教授)。
2011年9月
“育才宏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成果展”开展。
2011年9月
化学学院欧阳津教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11年9月
庆祝第27个教师节暨建校109周年表彰大会召开。大会的主题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王炳林、田辉、曹卫东、张凯等出席大会。会上,校领导宣读了获奖教师名单并颁奖,刘川生书记作了重要讲话。
2011年9月
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史培军与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座谈。
2011年9月
江怡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分党委书记。
2011年9月
管理学院建院十周年庆祝大会举行。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校管理学院院长蒋正华,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李朴民等出席庆典。
2011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分别看望了我校荣誉教授、资深教授、院士等知名专家学者。
2011年9月
马克思主义学院施雪华为中办部级和司局级50余位领导干部作题为《我国近现代政治体制的演进与发展》的专题讲座。
2011年9月
图书馆荣获2010年“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基地”称号。
2011年9月
武建军任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2011年9月
我校中国医疗卫生政策研究院院长聘任仪式举行。校长钟秉林出席仪式并致辞。
2011年9月
俄联邦教科部副部长列莫连科一行来校访问。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副校长郝芳华以及相关学部院系负责人陪同会见。
2011年9月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首都创新资源平台规划建设工作组副组长廖国华一行来我校大学科技园进行实地调研。校长助理杨耕参加调研座谈会。
2011年9月
赵秋雁、张欢任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2011年9月
2011级进修教师开学典礼举行。
2011年9月
由李晓西教授主持的《2011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2011年9月
我校第三届新疆中学汉语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班典礼举行。
2011年9月
“龙彩——刘宇一从艺五十年画展暨北京师范大学宇一艺术研究院成立仪式”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专程来校参观。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陪同参观。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等出席成立仪式,并为宇一艺术研究院揭牌。
2011年9月
以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魏士强为组长的教育部专项检查组一行来校,就学校党委贯彻落实《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及教育部《直属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2011年9月
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副校长Gerry Griffin教授一行来访,副校长郝芳华会见来宾。
2011年9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干部工作,通过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传达了有关安全稳定会议的精神。
2011年9月
2011年潘仲骞徐银萍励志助学金颁奖仪式举行。副校长陈光巨出席仪式。
2011年9月
钱瑗教育基金获奖教师座谈会举行。校长助理、校友总会秘书长曹卫东,钱瑗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香港校友会会长张仁强和夫人,《香港文学》总编、香港校友会常务副会长陶然学长以及教务处、校友总会等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2011年9月
吴建民任实验小学与实验幼儿园党总支副书记。
2011年9月
我校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研究成果鉴定暨出版座谈会召开。
2011年10月
校长钟秉林率团访问德国特里尔市,并出席了中英大学合作高峰论坛。
2011年10月
国民核算研究院宋旭光申报的课题《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获准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一批),批准经费80万元。文学院过常宝申报的《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和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周少川申报的《百年中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发展研究》两个课题获准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分别获批经费80万元。
2011年10月
根据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我校共有175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总金额达12157万元,获准资助项目数量和获准金额再创历史新高。获准项目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点项目7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面上项目11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4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两项(生命科学学院张大勇教授,环境学院杨志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
2011年10月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副教务长Dr.James A.Cooney、工程学院院长Sandra Woods教授及人文学院院长John Didier教授等一行来访,常务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11年10月
许新宜任水科学研究院院长;任萍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玉军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刘立任教育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2011年10月
“国培计划(2011)——北京师范大学培训班”开班典礼举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荣誉教授顾明远,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主任包华影等出席开班典礼并致辞。
2011年10月
丹麦中学校长代表团一行29人访问我校。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郝芳华会见了来宾。
2011年10月
体育与运动学院硕士生陈一冰以队长身份率领中国体操男队在第43届体操世锦赛上夺得体操世锦赛男子团体比赛冠军。
2011年10月
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教务长Warren Burggren一行来访。
2011年10月
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校长Earl Potter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校长郝芳华会见了来宾。
2011年10月
意大利春多大学副校长CarlaLocatelli教授一行来访。
2011年10月
王金生、徐宗学、丁爱中任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2011年10月
第二届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11年10月
教育学部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举行。
2011年10月
校友总会第五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召开。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1年10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干部工作,通报了中央创先争优活动小组和北京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文件精神,研究了巡视组整改落实情况,通报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问题和年底前学校的工作安排。
2011年10月
学校党委召开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暨创先争优工作部署会。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王炳林参加会议。
2011年10月
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李素芝、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孔祥瑞、孟佩杰来校作事迹报告。
2011年10月
“培生之星”奖学金启动仪式举行。培生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黄娴女士向我校教育基金会捐赠72000美元奖学金。
2011年10月
美国马里兰大学前任校长、我校荣誉教授Jr.C.D.Mote博士来访作题为“创新:必须要冒险”的报告。校领导刘川生、陈光巨、田辉、曹卫东,以及我校各职能部门、20多个院系所的师生近3000人听了报告。
2011年10月
日本北海道大学佐伯浩校长、本堂武夫校长一行来访。两校共同举办了《北京师范大学—北海道大学交流日》系列活动。校长钟秉林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词。
2011年10月
我校荣获“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称号。
2011年10月
我校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两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连续三届获得了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
2011年10月
美国里海大学副校长Mohamed Assert一行来访。
2011年10月
“爱心妈妈”奖助学金评选会暨捐赠仪式举行。数学科学学院孙娜等15名研究生获得资助。
2011年10月
第四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暨我校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成立50周年庆典举行。来自美国、英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学者及师生代表350余人参加论坛。
2011年10月
我校学生原创大戏《最后的小丑》在第三届北京市大学生戏剧节上获得最佳剧目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主角奖和优秀服装奖。我校荣获戏剧节优秀组织奖。
2011年10月
学校党委举办第五期新上岗干部培训班。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出席培训班开班典礼并作报告。
2011年10月
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会议主题是“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2011年10月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来校视察指导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工作。
2011年10月
美国Wesleyan大学校长Michael Roth一行来访,副校长韩震会见来宾。
2011年10月
附属中学举办“创新人才·基础教育”研讨会,纪念附属中学成立110周年和钱学森院士诞辰100周年。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我荣誉教授顾明远,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曹卫东出席了开幕式。
2011年10月
昆士兰科技大学校长柯德瑞一行来访。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会见来宾。
2011年11月
美国教育部助理部长Carmel Martin女士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会见来宾。
2011年11月
我校6项课题获准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
2011年11月
唐仲英基金会为我校捐资500万元设立仲英未来教师培养基金。美籍华人、著名慈善家、基金会创办人唐仲英先生与我校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刘川生签署了捐赠协议。
2011年11月
招生办公室获评北京高等教育学会招生考试研究会2010—2011年度先进集体。
2011年11月
我校学生在第36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赛中获1金5银1铜。
2011年11月
常务副校长董奇主持召开我校试点学院工作会议,通报试点学院改革有关情况,部署起草试点学院实施方案等工作。
2011年11月
学校成立中俄人文比较研究中心,夏忠宪任中心主任。成立东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宛金章任中心主任。
2011年11月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惠凤鸣参加我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
2011年11月
2012年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在我校举行。俄罗斯教科部代表、圣彼得堡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尼娜·班科娃、我校党委副书记田辉出席活动。
2011年11月
由我校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持编写的《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发布会暨包容性增长下的就业质量研讨会举行。常务副校长董奇出席发布会并致辞。
2011年11月
我校厦门海沧附属学校举办首届京师教师发展论坛。来自我校30余所附属学校的近300名教师与厦门市海沧区各兄弟学校的教师代表共计600余人参加论坛。
2011年11月
澳大利亚南澳大学校长PeterHoj一行来访。校长钟秉林、副校长郝芳华会见来宾。
2011年11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专程来校,调研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亲切看望学校师生员工。陪同调研的还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中央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王伟,中央纪委秘书长崔少鹏,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北京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叶青纯等领导。贺国强同志先后参观我校教师教育成果展、基础教育教材及著名专家成果展、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与学校领导班子、教师代表进行座谈。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韩震对展览、校园布局和实验室的研究情况进行介绍。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作题为《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提高质量,加快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报告。党委副书记田辉作题为《注重统筹、加强融合,努力提高廉政风险防控的时效性》的报告,介绍我校扎实做好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情况。
2011年11月
学校召开校工会委员、教代会执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落实我校迎接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复验工作。
2011年11月
艺术与传媒学院于丹的“千古名月”、物理学系赵峥的“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入围我国知名高校建设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2011年11月
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与Springer出版社北京办公室Niels Peter Thomas博士共同签署了合作出版著作意向书及系列丛书共同出版协议书。
2011年1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应邀为2011年北京高校新上岗辅导员培训班学员作题为《高校辅导员的使命、职责与成长》的主题报告。校党委副书记田辉主持报告会。
2011年11月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千人计划”学者李占清领导的团队,在英国《地球科学》(Nature)杂志发表了气溶胶增多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科研成果。
2011年11月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工作研讨会召开,教师网联理事长、我校校长钟秉林,教师网联平台建设工作协调组组长、我校副校长韩震出席研讨会。
2011年11月
学校第44期青年共产主义者培训班开班典礼举行。
2011年11月
学校召开中层干部会,传达十七届六中全会等近期重要会议精神和贺国强等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
2011年11月
我校两项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获第五届中国专利周·中国专利年会“校园发明与创新优秀奖”。我校天文系学生刘德子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况琪作为全国高校创新学子代表参加“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系列活动。
2011年11月
我校顺利通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复查验收。
2011年11月
学校召开学生档案工作会。
2011年11月
我校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签署捐建协议,成立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IDG创始人兼董事长、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人脑研究院创始人麦戈文与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在协议上签字。仪式由董奇常务副校长主持。
2011年11月
我校合作办学附属学校专场招聘会举行。
2011年11月
我校与财政部综合司签署合作研究协议,共建政府财政统计研究中心,就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分析、财政政策模拟分析等重要专题开展长期合作研究。校党委书记刘川生、财政部部长助理王保安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常务副校长董奇与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汪义达代表双方签署了协议。
2011年11月
教育学部邵婷、管理学院刘希雅和王晨、文学院廖文俊、天文系刘德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朱涵青、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元欢、法学院曾佳、心理学院梁媛以及数学科学学院张湘君等10位同学获第十二届十佳大学生称号。
2011年11月
外交部部长杨洁篪来校作国际形势报告。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报告会。
2011年11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赴广西南宁调研教育实习工作,看望免费师范生实习同学,并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南宁市教育局有关领导以及实习基地负责人进行座谈。
2011年11月
校长钟秉林出席图书馆新馆开馆典礼并致辞。
2011年11月
我校心平自立贷学金捐赠仪式举行。心平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松、监事娄天春,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出席仪式。
2011年11月
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联盟”在我校成立。
2011年11月
我校学生在2011年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决赛中获二等奖。
2011年11月
日本岐阜大学师生代表团一行来访。
2011年11月
我校女篮获第十四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北京赛区预选赛冠军。
2011年11月
我校第四届校友单位专场招聘会举行。66家校友所在单位应邀来校招聘,提供岗位达1400余个,近2000名应届毕业生到场应聘。
2011年11月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副教务长Alan Lamborn博士一行访问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11年11月
王秀丽、刘淑玲、张昭军、杨共乐、郭家宏、唐利国、耿向东组成历史学院分党委。耿向东任分党委书记,唐利国任副书记。
2011年11月
学校成立国家彩票发展研究院,徐瑞新任院长,张秀兰任执行院长。
2011年11月
学校成立新兴市场研究院,胡必亮任院长。
2011年11月
学校举办“教师情怀——与师范生谈如何做老师”林崇德教授专场讲座,400余名免费师范生聆听讲座。
2011年11月
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率团赴意大利参加中意青少年艺术联欢节。
2011年12月
学校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部署和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2011年12月
意大利马切拉答大学校长Luigi Lacche率团来访。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韩震、郝芳华分别会见来宾。
2011年12月
我校7种教材入选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分别是《学校心理咨询(第2版)》、《有机化学(第2版)》(上下册)、《普通动物学(第4版)》、《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教育心理学(第2版)》、《社会心理学(第2版)》、《基础日语综合教程(1、2)》。
2011年12月
我校4名师生当选为海淀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曹卫东、教育学部教师冯婉桢、管理学院2008级本科生王晨在海淀区选举委员会北师大选区当选;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宛金章在海淀区选举委员会北太平庄街道分会红联村选区当选。我校文学院万建中教授、历史学院刘林海教授、心理学院刘儒德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同道教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胡晓江教授等5位党外教师当选为政协海淀区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2011年12月
我校文科科研经费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066.15万元。
2011年12月
我校项目《以学生为主体,以社团为依托,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获得“第二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二等奖。
2011年12月
我校女子足球队获得2011首届全国高校女子室内五人制足球比赛冠军。
2011年12月
我校共有19部教材入选“2011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2011年12月
我校在教育学部、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环境学院,分别开办了教育管理与领导、当代中国发展研究、世界经济与中国、环境科学与技术4个英文国际硕士项目。项目面向外籍人士招生,采用全英文教学。
2011年12月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AICCC)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GS)谅解备忘录签约仪式举行。我校党委书记、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理事长刘川生,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副总裁特里·亚当森(Terry Adamson),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傅红星,我校常务副校长董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IDG全球常务副总裁、亚洲总裁熊晓鸽等出席签约仪式。
2011年12月
附属中学纪念学长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大会暨《钱学森从这里走来》首发式举行。
2011年12月
新兴市场研究院揭牌成立。党委书记刘川生,新兴市场论坛首席执行官Harinder Kohli,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以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梅松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成立大会。
2011年12月
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李晓西和研究团队所著的《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省际比较》荣获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奖。
2011年12月
教育部民办教育政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民办教育政策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荣誉会长陶西平,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我校荣誉教授顾明远,我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出席成立大会。
2011年12月
2012届毕业生双选会举行,共有198家来自全国各地的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
2011年12月
文学院第二届“国学奖学金”颁奖仪式顺利举行。奖学金发起人、香港御峰理财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陈冰清女士出席颁奖仪式。
2011年12月
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2011年度理事会在我校召开。中方理事长、我校校务委员会主席刘川生,外方理事长、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教务长Paul Bell,理事会成员、我校副校长郝芳华、中国驻美国休斯敦总领事馆教育参赞闫国华出席会议。
2011年12月
旧金山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1年度理事会召开。中方理事长、我校校长钟秉林和外方理事长、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Robert Corrigan,我校副校长郝芳华、旧金山州立大学副校长Yenbo Wu、我校汉语文化学院执行院长张和生、驻旧金山领事馆参赞邵巍等理事会成员出席会议。
2011年12月
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安克雷奇分校校长Tom Case、文理学院院长Kim Peterson、孔子学院院长Annie Zeng一行来访。常务副校长董奇会见来宾。
2011年12月
艺术与传媒学院于丹为我校师生作题为《文化自觉与人格成长》的报告。
2011年12月
夏钶任物理系主任。
2011年12月
珠海分校建校十周年庆祝大会举行。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钟秉林,珠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甘霖,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何宁卡,我校副校长、珠海分校校长陈光巨等出席庆祝大会。校党委副书记、珠海分校党委书记唐伟主持大会。
2011年12月
我校科技园在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2011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年会上获2011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2011年12月
校健美操队在第六届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中获两金一银。
2011年12月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直属基建处处长韩劲红等一行在昌平沙河高教园区办公室召开座谈会,调研我校与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三所直属高校在昌平沙河校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我校副校长陈光巨、校长助理、资产处处长张凯出席调研座谈会。
2011年12月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召开分党委书记会议,部署我校党的十八大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推荐工作,以及学校党委当前的重点工作。党委副书记王炳林、田辉出席会议。
2011年12月
数学科学学院召开谢宇教育基金会成立十周年总结大会。我校原校长、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校党委副书记、校友会副会长田辉,谢宇老师的先生、数学科学学院退休教师陈方全,以及谢宇教育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出席总结会。
2011年12月
受教育部港澳台办委托,由我校承担的2011年香港教育专业大学生国情研修班开班典礼举行。副校长郝芳华、研修班团长、原香港教育统筹局首席教育主任潘汉雄出席开班典礼。
2011年12月
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联合主办,我校承办的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召开。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史秋秋,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局级巡视员吕钦,我校党委副书记王炳林、副校长韩震等出席论坛。
2011年12月
我校举办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2011年12月
北京团市委副书记常宇、杨海滨一行来访,调研共青团工作并出席在我校召开的首都高校团委书记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田辉会见来宾。
2011年12月
学校党委统战部召开民主党派及侨联工作交流会。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王炳林出席会议,我校各民主党派及侨联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2011年12月
韦蔚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分党委书记,冯伟光任副书记。
2011年12月
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王炳林出席离休干部迎新年团拜会。
2011年12月
2010—2011学年度表彰大会召开。校领导刘川生、钟秉林、董奇、史培军、王炳林、韩震、田辉、郝芳华、曹卫东、张凯出席表彰大会。校领导宣读了获奖名单并颁奖,刘川生书记作了重要讲话。